首页 > 文章中心 > 肝母细胞瘤

肝母细胞瘤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儿巨大肝母细胞瘤成功切除一例

关键词:儿童;巨大肝母细胞瘤;手术

中图分类号: R735.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2409(2007)06-1405-01

小儿肝母细胞瘤并不少见,但巨大肝母细胞瘤罕见,而且由于肿瘤巨大,往往邻近重要血管,或者占据大部分肝脏,正常肝组织过少,患儿对麻醉及失血的耐受力差,手术风险大,能手术切除者不多。现将我院成功切除的1例小儿巨大肝母细胞瘤报道如下。

1 病例介绍

患儿,女,5岁。因“右上腹痛、发热1d”入院。患儿2d前自觉右肩背部不适,不影响正常生活而未予注意,1d前出现右上腹疼痛,呈持续性胀痛,向右肩背部放射,无阵发性加剧,伴发热,体温38~39℃,无寒战,无恶心、呕吐,无腹泻,无皮肤、巩膜黄染,自觉乏力、食欲减退,以“肝占位并感染”收入院。既往史及家族史无特殊。患儿出生时为顺产,体重正常,婴幼儿期生长情况同常儿。查体:神清,稍消瘦,体重16kg,身高110cm,生命征正常,皮肤、巩膜轻度黄染。心肺检查未发现异常。上腹部膨隆,未见腹壁曲张静脉,腹壁柔软,上腹轻压痛,无反跳痛,肝右肋下10cm,剑突下12cm,可触及,质中,压痛,边缘清,脾未触及,腹水征(-),肠鸣音正常。血清AFP>35350ng/ml。胸部X线检查:右膈抬高。肝脏超声扫描:右肝巨大实质性占位,右肝静脉及腔静脉受压。腹部CT:肝脏右三叶巨大实质性占位,大小13cm×14cm×12cm,占据整个右肝和左肝内叶,后方和内侧紧贴下腔静脉、门静脉右支和右肝静脉,增强扫描见肿物周边强化,肿物中央见部分液化,边界尚清楚。余肝质地正常。诊断为肝母细胞瘤。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肝肿瘤切除术,术中见肿瘤占据整个右肝和左肝内叶,紧邻下腔静脉,将右肝静脉和门静脉右支向内侧推挤、压迫。行右肝三叶切除,术程顺利,出血约200ml,切下肿物完整,距正常肝组织1.5cm,包膜完整,直径约14cm,切面见不均质,灰白色,中央部分液化、坏死。术后病理报告:肝母细胞瘤。术后2周复查肝脏CT示残肝再生良好。术后经支持、对症治疗,恢复良好,痊愈出院,出院2周后化疗。

2 讨论

肝母细胞瘤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90%发生于3岁以前,其中60%为1岁以下婴儿。具有生长迅速、原发瘤巨大的特点,就诊时往往已是进展期,国内的统计发现首诊时手术切除率不足50%[1]。因此如何争取肿瘤的完整切除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多数患儿发现时由于肿瘤巨大,手术风险大而放弃手术治疗,有条件的医院可以进行肝动脉栓塞化疗以缩小肿瘤,延期行手术切除[2],但患儿需承受化疗的痛苦,化疗也可能无效,延误了手术时机。因此争取早期切除有其优越性。能手术切除者,往往预后良好,Perilongo等[3]报道135例完整切除的小儿肝母细胞瘤,3年存活率89%~91%,说明手术切除预后良好。本例虽然肿瘤巨大,紧邻、压迫重要血管和胆管,但左肝呈代偿性肥大,经术前周密准备,术中行右肝入肝血流阻断,以尽量减少出血又不影响左肝血供,预置右肝静脉阻断带以防出血和气栓,得以顺利切除和恢复。

随着活体肝移植的发展,亲体肝移植也是小儿巨大肝母细胞瘤的有效治疗手段之一[4],特别是对难以切除或手术风险较大的病例有其优势,预后很好,可获长期存活,可能成为小儿肝母细胞瘤的常规选择。

全文阅读

小儿肝母细胞瘤的CT诊断

【摘要】目的 探讨肝母细胞瘤的CT表现,以提高其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临床影像资料完整、经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肝母细胞瘤的CT表现。结果 肿瘤位于肝右叶8例,左叶3例,跨左右叶6例。CT平扫肿瘤均呈低、等混杂密度,巨大肿瘤内可见多发裂隙状及不规则形更低密度区,肿瘤内斑片状及点线状钙化8例。增强扫描动脉期13例肿瘤呈多个结节状或片状强化,密度高于周围正常肝组织,门脉期病灶呈低密度;4例肿瘤动脉期、门脉期均呈低密度;其中包膜强化7例,瘤内可见迂曲血管5例。结论 肝母细胞瘤的CT征象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患者年龄、AFP可以提高其诊断准确率。

【关键词】肝母细胞瘤 小儿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中图分类号:R814.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2)1-326-02

肝母细胞瘤是小儿最常见的肝脏恶性肿瘤,主要由胚胎性上皮组织或含有软骨、骨样和胚胎性间叶组织所构成。其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对诊断有较大帮助。笔者收集2006年1月至2011年3月经CT检查并经活检、手术病理证实的肝母细胞瘤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进一步提高对肝母细胞瘤的CT表现的认识。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17例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5例,年龄1个月到7岁,3岁以下14例,占82%左右,3-7岁3例。病程1-8月。17例均由病理证实为肝母细胞瘤,其中10例手术,7例穿刺病理证实。发现生长迅速的腹部包块15例,腹胀5例,腹痛、腹泻3例,纳差2例,体重不增3例。甲胎蛋白(AFP)升高14例,血清胆红素增高3例,血红细胞、血色素减低7例。

1.2 扫描方法

全文阅读

肝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1例

【关键词】肝肿瘤;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免疫组化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20岁,自感右上腹不适3个月,呈阵发性。常规体检时发现肝右叶占位病变,行肝穿活检。病理所见:肝细胞索大部分呈单层排列,肝窦扩张,可见六块汇管区,间质内单核细胞浸润,并见少量嗜酸性粒细胞,部分肝细胞胞浆内散在黄褐素颗粒,考虑炎性改变。未治疗。近来肿物增长迅速,3个月体积增大4倍,且无临床症状,诊断不除外恶性,遂住院治疗。病来无恶心黄疸、无消瘦高热,肝脾区无叩痛。患者即往体健,无肝炎、结核病史。实验室检查:WBC:6.45×109/L,AFP:5.2ug/L,CEA:1.4ug/L B超:肝右叶见5 cm实质性低回声区,界线清晰,内部回声欠均匀,周围见血管绕径,并见条状血流穿入。多排CT增强扫描:动脉期见肝右叶病灶5.3 cm×4.9 cm,边缘略有线样强化带,内部密度低于肝实质密度,静脉期病灶内部密度低于肝实质密度,多期增强扫描病灶呈“慢进慢出”改变。

2 病理检查

送检组织呈灰白色5 cm×5 cm×4 cm,境界清楚无明显包膜,切面灰白色实性、质中,其间可见灰黄色坏死区。镜检:肿物由增生的纤细的梭形细胞及多种炎细胞构成,大部分杂乱无章排列,局灶呈编织状。梭形细胞胞浆嗜酸性,核卵圆形,染色质较细,未见核分裂,其中见散在分布的单核及多核巨细胞,胞浆丰富嗜酸性,核较大,核仁明显,炎细胞主要为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并见少量嗜酸性粒细胞,间质内小血管增生,并见片状坏死。

免疫组化:vimentinSMA(+)desmin散在(+) 炎症细胞CD20CD45RO(+)。

3 讨论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首先在肺内发现,一直以来被认为不是真正的肿瘤,是在炎症基础上增生所致的“炎性假瘤”。通过大量临床资料、病理学观察及遗传学和分子学证实,IMT是单克隆增生[1], 2002年WHO新分类将其确定为具有复发潜能的真性肿瘤,归入中间性(偶有转移性)。肺外IMT可发生在胃肠、腹腔、软组织、纵隔、生殖道及肝,复发率达25%。肝IMT多发生于儿童及年轻人,平均年龄10岁,中位平均年龄9岁。患者大部分起病隐匿,首发症状为间断低热,不明确的腹痛及体重减轻,临床多表现为境界清楚的结节状肿物。IMT有三种基本组织形态。①似结节性筋膜炎的粘液样-血管型。②似平滑肌瘤式胃肠道间质瘤的致密梭形细胞型。③似结缔组织增生性纤维瘤病的少细胞性纤维型。免疫表型:VimentinSMAdesmin阳性,Coffin等[2]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59例IMT患者组织中的ALK表达,结果发现56%的肿瘤组织ALK阳性,但是ALK阳性并不是IMT的特异性表现。

全文阅读

CT诊断婴幼儿肝母细胞瘤的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CT诊断婴幼儿肝母细胞瘤的表现以及鉴别要点。

方法:对我院2011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23例通过CT诊断并经过手术病理确诊为患有肝母细胞瘤的婴幼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14例患儿肿瘤在肝右叶,3例患儿肿瘤在左叶,左右叶均涉及者6例。CT平扫显示肿瘤都以低等混杂密度分布,巨大肿瘤中呈现多发裂隙状同时不规则形状的低密度部分可见,其中肿瘤中斑片可见并呈点线状钙化者10例。当扫描动脉期增强时均表现为多个结节以及片状不均匀强化状,不过强化没有附近正常肝组织高,门脉期病灶密度更低,不管是坏死还是液化部分都强化不显著。

结论:CT检测是婴幼儿肝母细胞瘤最为有效的一种影像检查方法,CT平扫以及增强可准确对病灶进行定位以及定性,为临床治疗带来了诊断的影像依据。

关键词:婴幼儿肝母细胞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199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1-0145-02

肝母细胞瘤是常见于婴幼儿时期的一种恶性肿瘤,其表现往往具有自身特征,可为诊断提供一定的帮助。现将我院2011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23例通过CT诊断并经过手术病理确诊为患有肝母细胞瘤的婴幼儿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全文阅读

小儿肝母细胞瘤的螺旋CT诊断

【摘要】目的:讨论小儿肝母细胞瘤的临床表现及螺旋CT特点,提高该病诊断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母细胞瘤18例,研究其在增强螺旋CT下的影像学表现。 结果 肿瘤位于肝右叶12例,肝左叶1例,跨越肝左右叶生长5例。其中15例表现为肝内单个实性包块,3例为多发性结节。11例包块呈向肝外膨胀性生长,包块大多包膜清晰。CT平扫时包块密度略低于肝脏密度,增强后包块不均匀强化,强化程度略低于肝脏,其内部坏死区无强化。结论 螺旋CT平扫+增强扫描对肝母细胞瘤的定位准确,定性诊断率高,有助于为临床诊断提供有效的诊疗信息。

【关键词】 肝母细胞瘤;螺旋CT;增强扫描

【中图分类号】R735.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2-0361-01

肝母细胞瘤(hepatoblastoma)为小儿最常见的肝胚胎性恶性肿瘤[1] 。本人搜集本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母细胞瘤18例,结合其临床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肝母细胞瘤的临床表现以及螺旋CT增强扫描的影像学表现,讨论螺旋CT增强扫描对本病的诊断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本组18例,男12例,女6例,男性多于女性,发病年龄23天-12岁。其中临床表现为肝大,右上腹部包块9例,8例表现为腹泻,黄疸,1例表现为贫血就诊。体检时可于右膈下触及包块,2例伴有性早熟,1例伴有高血钙。其中甲胎蛋白(AFP)实验阳性者16例。全部病人均用菲利普64排螺旋CT平扫+增强扫描,年龄较小患儿用10%水合氯醛予以镇静后扫描。扫描范围从肺底至肝脏下缘,层厚5-10mm,间隔5-10mm。造影剂剂量为2ml/kg体重,以1.5ml/s的速度进行静脉注射。

2 结果

本组病例均为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肿瘤最多见于肝右叶,其次为左右叶,肝左叶最少见[2]。其中15例表现为肝内单个实性包块,3例为多发性结节。11例包块呈向肝外膨胀性生长。10例行肿瘤切除术,5例行肝叶切除术,3例因肿瘤范围较大,行肝扩大切除术。本病临床表现为肝大,右上腹部包块,晚期则有发热、食欲缺乏、体重下降、贫血、黄疸和腹水等症状。此外尚有伴发性早熟及高血钙,甲胎蛋白实验阳性。CT表现为肝脏单发巨块为主,呈圆形或不规则分叶状,边界较清晰,有时可见包膜,巨型或肝下缘肿瘤常突入腹腔。肿瘤密度不均匀,略低于正常肝脏密度(30-50HU),内有弧形低密度影,分隔肿瘤形成大结节。此外尚可见小点线状、圆点状或不规则更低密度区为肿瘤出血坏死区。部分病例可见散在或聚集成团钙化灶,肝内血管可受压移位。螺旋CT增强扫描时肿瘤强化不如正常肝实质,使其边界更加清晰。血管丰富的肿瘤,早期可见粗细不等的供血血管丛肿瘤周围深入内部,围绕结节状肿块有时形成网格状结构,而出血坏死区无强化,下腔静脉多受压移位。结节型及弥散型均少见,本组3例为多发结节型,病变占据两个肝叶,肝脏体积增大,增强后结节呈中等程度强化,强化亦不如正常肝实质。

全文阅读

小儿肝母细胞瘤的CT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探究

【摘要】目的研究小儿肝母细胞瘤的CT诊断和临床现象,将诊断的准确率提高上来。方法根据相关文献对12例被手术和病理核实的肝母细胞瘤的CT和临床表现进行分析。结果有3例肿瘤主体处于肝左叶位置,8例肿瘤主体处于肝右叶位置,1例肿瘤主体既存在于左叶又存在于右叶。肿瘤生长在肝表面的有4例。CT体现为单发低密度大圆形肿块的有12例。能见到包膜完整的有6例,肿块里面存在钙化不规则的有4例,肝脏、门静脉、肝静脉旁边的器官因为受压而移动位置的有6例,多出现肝内转移的有1例,肺里面发生转移的有2例,出现腹膜或肝门区之后形成门脉癌栓和转移淋巴结的有2例。结论CT诊断的肝母细胞瘤有自己的特征性,CT能检查到肿瘤具体的大小、形态和侵犯血管的状况,其价值是针对早期的诊断及后期的判断。

【关键词】小儿;肝母细胞瘤;CT诊断;临床应用价值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4.716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370-02肝母细胞瘤是一种肝脏恶性实瘤体,也是很普遍的肝脏恶性肿瘤,它有儿童的胚胎特点,是小儿肝脏恶性肿瘤的50%-79%,和肝脏其它恶性肿瘤不同的是临床病理特点和预后。本文简要分析了12例被手术病理确诊为HB的CT体现,而且对于它的诊断价值进行了探究。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这个组有12例病例,3例为女性,9例为女性,年龄段为最小的是1个月,最大的是8岁,平均年龄为2.1岁。临床体现有腹部右上方的肿块变大、消瘦、腹胀,肝变大等,小儿病患者血清AFP显著提高的有10例,变粗、快速成长而且血清HCG的有1例。在这一组病例当中,手术前需要化疗的有2例。

1.2治疗方法这一组12例病例都要采用ge单排CT进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层距约5mm,层厚约5mm,120mA,80-150KV.对于年纪比较大的儿童患者,在检查之前的4个钟头不能吃东西。平扫的通常通过腹部CT平扫,而增强扫描则通过肘静脉团注射2ml/kg非离子型对比剂优维显,而且使用的注射器是CT机专用高压注射器,流速约为2.5ml/s,通过3期进行增强扫描,门脉期约为60秒,动脉期约为25秒,平衡期约为120秒。2结果

2.1病变部位体现为单发病灶的有12例,包括发生并占据25%肝左叶的3例,发生并占据66.7%肝右叶的8例,既发生在肝左叶又发生在肝右叶而且占据了8.3%的1例。生长在肝表面的肿瘤占了33.3%的有4例,肝里面多发生转移的有1例,发生在腹膜后、区多发转移淋巴结和形成门静脉的有1例,肺里面多发转移的有2例。

2.2CT表现平扫结果是10例体现为巨大类肿块,7例体现为不规则分叶的肿块,9例表现为边界不清晰,6例包膜展示完整,12例病例都体现出肿块的密度达不到正常肝实质,这些肿块呈片状或裂隙状,而且密度较低,特点是不规律的分布,不相同的数目以及不一样的大小。小点片状钙化灶在肿块里面呈不规律分布的有4例;门静脉、肝静脉及肝脏旁边器官因为受压而移动位置的有6例;肺里面转移的有2例,肝里面发生转移的有1例,出现腹膜或肝门区之后形成门脉癌栓和转移淋巴结的有2例。增强扫描结果是12例病灶全体现为轻度或中度的强化,而且不均匀,肿瘤强化程度达不到肝实质正常程度,没有强化更低密度区的片状或裂隙状,表现为肿块围绕门静脉和肝动脉的有1例。

2.3病理结果这个组12个病例中,有10例上皮型肝母细胞瘤,包括3例胚胎性,1例间变型,6例胎儿型。另外混合型有2例,其中有1例在上皮成分里面能看见小灶性骨样组织。3讨论

全文阅读

小儿肝母细胞瘤的CT诊断(附13例报告并复习文献)

【摘要】 目的 分析、总结小儿肝母细胞瘤(hepatoblastoma,HB)CT特征,提高CT对该病诊断准确率。方法 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肝母细胞瘤13例,均行CT平扫和/或多期增强扫描,其中5例只做平扫,平扫+增强扫描者8例,对所有CT影像进行分析。结果 13例肝母细胞瘤中为单发类圆形肿块者12例、多发性肿块者1例;肿瘤位于肝右叶者10例、肝左叶者2例、跨越左右叶者1例;斑点、条形钙化者1例;瘤内坏死者10例;8例增强检查病例中,肿块均见强化,以不均性强化为主,多表现为片状、结节状强化,部分者可见肿瘤包膜及瘤内分隔强化,与平扫相比CT值上升约24HU-40HU;门脉和/或下腔静脉受侵者6例、腹腔内淋巴结转移者1例、腹膜后淋巴结转移者2例、肝内转移者1例、双肺内转移者1例。结论 CT上肝母细胞瘤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结合患者年龄、临床症状及体征、AFP检查等大多能做出正确诊断。

【关键词】 肝母细胞瘤;恶性肿瘤;小儿;CT

肝母细胞瘤(HB)是一种少见恶性肿瘤,多见于3岁以下小儿,是小儿最常见的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1]。据文献统计,85-90%发生于3岁以下小儿,男女之比为3:2~2:1,男性明显多于女性[2]。临床上以右上腹包块并持续性增大,伴消瘦,AFP值升高为其主要特征。笔者搜集、整理我院2005年1月至2006年6月间经病理证实的肝母细胞瘤13例,并对其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CT对本病诊断价值,以此提高CT对该病诊断准确率。

1 材料与方法

本组13例,男性6例,女性7例,年龄最小者1月,最大者4岁,中位年龄约1.9岁。13例均使用德国西门子公司SOMATOM Emotion 16型CT机扫描,扫描层厚3mm,重建层厚5mm,并结合MPR对肿块进行冠状位、矢状位观察。8例增强检查,造影剂采用欧乃派克(300mg/ml),剂量按2ml/kg,注射前均进行皮试过敏试验,注射速率1-3ml/s,扫描前30min口服10%水合氯醛5-10mg/kg予以镇静。

2 结果

2.1 病变部位、形态、大小 、数目 肿瘤位于肝右叶10例,位于肝左叶2例,跨越左右叶1例;肝实质内生长11例,起自肝边缘且外生性生长者2例。肿块均为类圆形或椭圆形;直径最小者3cm,最大者11.6cm,平均6.4cm。12例为单发性肿块,仅1例为多发性肿块,肿块同时跨越左右叶,并伴肝内多发转移性结节。

2.2 病变内部密度 平扫病变密度均低于肝实质密度,密度不均11例,密度较均2例,10例内部可见更低密度坏死区,分布无规律,呈裂隙状者3例,不规则形7例。病变内部见钙化者仅1例,表现为斑点、长条状,呈聚集趋势。

全文阅读

儿童肝脏肿瘤

【摘要】在儿童恶性肿瘤中,肝脏恶性肿瘤占大约1%左右。肝母细胞瘤是一种胚胎性肿瘤,大约占肝脏恶性肿瘤的2/3。儿童其他肝脏恶性肿瘤还包括肝细胞肝癌,肉瘤,恶性生殖细胞瘤等。儿童肝脏良性肿瘤包括血管瘤,错构瘤,以及腺瘤等。近年来,肝母细胞瘤的发病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这与围产期一些相关因素影响以及早产儿死亡率的下降有关。肝脏良性肿瘤以手术切除为主;肝脏恶性细胞的治疗已经从单纯手术切除发展为手术与化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模式,这使得患儿预后得到极大改善,长期生存率明显提高。经术前新辅助化疗后仍无法切除的肝脏恶性肿瘤,肝移植成为可选择的治疗新手段。本文拟就儿童肝脏相关肿瘤的诊断及治疗行一综述。

【关键词】

儿童;肝脏良性肿瘤;肝脏恶性肿瘤;肝母细胞瘤;治疗

儿童肝脏恶性肿瘤的发生率大约占所有儿童恶性肿瘤的1%。大约2/3的儿童肝脏肿瘤系恶性。成人的肝脏恶性肿瘤多为肝细胞肝癌,而儿童的肝脏恶性肿瘤多为肝母细胞瘤。其他儿童肝脏恶性肿瘤还包括肝细胞肝癌,肉瘤,恶性生殖细胞瘤等。儿童肝脏良性肿瘤有血管瘤,错构瘤,腺瘤和局灶结节性增生。肝脏肿瘤的组织学类型、解剖学部位对其治疗及预后至关重要。

1肝脏恶性肿瘤

流行病学研究[1]表明,自1972~1992年美国儿童肝脏恶性肿瘤发病率以每年5%的速度增长。也有研究表明有早产病史的儿童肝母细胞瘤的发生率较足月生产儿高[2]。由于儿童占人口比例小,每年肝脏恶性肿瘤的发患者数也少,但其迅速增高的发病率也促使我们不断完善其治疗方案,从而提高长期生存率。

1.1肝母细胞瘤肝母细胞瘤是儿童最为常见的肝脏恶性肿瘤。男孩发病率较女孩高。由于肝母细胞瘤由一些类似胚胎期或胎儿期肝脏的细胞组成,因此被归于胚胎性肿瘤,其平均发病年龄在18个月。大约只有5%的肝母细胞瘤患儿诊断时年龄超过4岁。病理学将其分为上皮型(胎儿型、胚胎型)、上皮一间叶混合型,间叶型,未分化型。大约有5%肝母细胞瘤属于未分化型,此类亚型预后差[3]。

1.2肝细胞肝癌肝细胞肝癌在儿童肝脏肿瘤发病居于第2位,与肝母细胞瘤有显著区别。大部分肝癌患儿诊断时在10岁以后,是青少年最常见的肝脏恶性肿瘤。目前已知肝癌与乙肝病毒感染、肝硬化相关,此病程的进展可能需要数十年。研究报道东南亚小于15岁儿童肝脏肿瘤发病率是西方儿童的4倍[4]。这与东南亚肝炎高发有关。随着乙肝疫苗的普遍应用,东南亚儿童肝癌发病率呈现明显降低趋势。通常儿童肝细胞肝癌和肝母细胞瘤具有相似的临床表现,需要病理学加以鉴别确诊。

全文阅读

小儿肝脏恶性肿瘤的临床与病理分析

【摘要】 目的 研究并探讨小儿肝脏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诊以及预后特点。方法 选择我院近期确诊的50例小儿肝脏恶性肿瘤患者,根据其病理特征将患者分为肝母细胞瘤组与肝细胞癌组两组,分组后比较两组患儿的年龄、临床特点、乙肝病毒感染率、术后生存率以及手术的完整切除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50例患儿多以腹部肿块为由就诊,患儿的肿瘤以肝母细胞癌为主。肝母细胞瘤组患儿的平均发病年龄以及肝病毒感染率均要低于肝细胞癌组(P

【关键词】 小儿肝脏恶性肿瘤;临床变现;病例分析

随着现代社会对于疾病的早期诊断技术的不断进步、规范化治疗的应用以及肝脏血管阻断技术的发展,对于儿童肝脏恶性肿瘤的诊治以取得了较长的进步[1]。本文笔者对我院收治的50里小儿肝脏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的回顾性分析,以提高对肝脏恶性肿瘤的病理类型、临床病理特征及表现的认识,以便给予患儿更为方便有效的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所选的50例患者均为2008年-2011年我院收治的小儿肝脏恶性肿瘤案例,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3d-15岁。根据患儿的具体病理特征将患儿分为肝母细胞瘤组与肝细胞癌组两组,其中肝母细胞癌组34例,肝细胞癌组16例。两组患儿在年龄、病程以及病理状况等方面无可比性,不具统计学意义(P >0.05)。

1.2 方法 患儿入组后,收集患儿的临床诊治以及病理资料,比较两组患儿的年龄、临床特点、乙肝病毒感染率、术后生存率以及手术的完整切除率等方面的差异。

1.3 统计学处理 选用合适的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所取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对处理分析所得结果采用均数及标准差的形式进行检验,P

2 结果

全文阅读

小儿腹部恶性肿瘤论文

【摘要目的摘要:探索对一期手术切除困难的腹部恶性肿瘤术前行介入治疗的意义。材料和方法摘要:对13例腹部恶性肿瘤进行介入治疗,肝母细胞瘤6例,神经母细胞瘤4例,肾母细胞瘤2例,肾上腺皮质癌1例。所有病例先行动脉插管造影,确定肿瘤主要供血动脉,对肿瘤供血动脉行超选择性插管,局部注入化疗药物及栓塞剂。结果摘要:13例中7例手术切除了肿瘤,1例剖腹探查。余5例通过介入治疗后,肿瘤缩小。13例病人随访6~13个月,生存11例。结论摘要:介入治疗可保证肿瘤局部高浓度化疗药物灌注,减少全身副功能;又可阻断肿瘤血供,使肿瘤缺血坏死,达到治疗目的。同时栓塞后,肿瘤包膜增厚,有利于手术中完整切除肿瘤。

Interventionaltreatmentofabdominalmalignantneoplasminchildren

【AbstractObjective摘要:Toinvestigatethesignificanceofinterventionaltreatmentbeforeradicalresectionoftheabdominalneoplasminchildren.Methods摘要:ALLof13patientswithabdominalmalignanttumorreceivedinterventionaltherapy.Theywere6casesofhepatoblastoma,4ofneuroblastoma,2ofnephroblastomaand1ofadrenocorticalcarcinoma.Theprocedurewastransarterialchemoembolotherapy.Intheproceduresprecisearterographywasperformedtofindoutthefeedingarteryofthemalignancy.Andthensuperselectivecatheterizationofthosearterieswasperfomedtoobtaninbettertherapeuticresults.Gelformparticlesandlipidiodinewereappliedintheembolization.Results摘要:Theneoplasmswereentirelyremovedin7casesoutof13.Intheother6patients,thetumorswereunresectable.Thetumorsshrankaftertheinterventionalchemoembolotherapyin5patients.Elevenpatientsoutof13survivedtillnowinthe18monthsfollow-upperiod.Conclusions摘要:Interventionaltreatment(transarterialchemoembolotherapy)willensurethehighdosechemotherapytobegiven,anddecreasethesystemicsideeffects.Embolizationblocksthearterialsupplyoftumor,whichresultsintheischemiaandnecrosisofthetumor.Andthemalignantneoplasmswillbethicklycapsulatedafterinterventionalprocedures,makingradicalresectionpossible.

Keywords摘要:Malignanttumor;Abdominal;Radiology;Interventional;Children

大多数小儿腹部恶性肿瘤患儿就诊时,多已属晚期,肿瘤已较大,和周圈血管粘连甚紧,手术难以完整切除,需先行化疗等辅助疗法,待其缩小再施行择期手术〔1、2〕。我院对13例巨大腹部恶性肿瘤患儿施行手术前介入治疗,现报道如下。

1材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l997年7月~1998年12月我院对13例小儿腹部巨大恶性肿瘤进行手术前介入治疗。其中男7例,女6例。年龄最小2个月最大7岁。肝母细胞瘤6例,肿瘤大小由6.5cm×7.8cm×8.5cm至16.5cm×17.5cm×18.5cm不等,平均为9.2cm×10.1cm×12.8cm,无四周淋巴结肿大。肾母细胞瘤2例,大小为10.3cm×14cm×17cm和13.5cm×l4cm×15.5cm,其中l例有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肿大、肿瘤波及下腔静脉。神经母细胞瘤4例,肿瘤大小由4cm×5.5cm×6.3cm至7.3cm×8.5cm×9cm等,平均为5.6cm×7cm×7.6cm,其中1例侵犯右肾静脉,2例有腹膜后淋巴结肿大伴肺转移。肾上腺皮质癌1例,大小为5cm×5cm×6cm,肿瘤和横结肠系膜粘连。肝母细胞瘤6例中2例因肝肿瘤巨大行了两次介入治疗才手术切除,神经母细胞瘤中l例侵犯右肾静脉和l例有腹膜后淋巴结肿大者均行了两次介入治疗。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