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教学背景
对于目前的中小学生来说,他们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可以说,他们是每个家庭中的“小皇帝”“小公主”,他们的言谈举止直接影响到一家人的喜怒哀乐。因此,在授课的时候,教师要发挥思想品德课在实际教学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亲情意识,并使学生学会感恩,学会体会父母的辛苦。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知道自己的生命是父母给的,他们抚育自己成人,懂得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法律规定的子女应尽的义务。
2.情感目标
学会理解父母,关爱父母,培养善于感恩的健康心态,培育感恩父母的质朴情感,让学生心中有父母。
三、教学方法
“学生越来越难管了!”这几乎是现代社会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共同心声了。那么,原因究竟何在呢?笔者认为主要源于三个方面:
1.随着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改善,孩子从小就失去了用吃苦耐劳来磨练意志的机会。相反,家长把孩子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对他们过分的溺爱和庇护,导致孩子受不得半点委屈和挫折,家长对孩子的爱只表现为让孩子免受苦。
2.很多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对,甚至根本就不会教育孩子,任由孩子任性、放纵,导致孩子没有了自控力和自觉性,更不能体会父母的艰辛。相反,孩子觉得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
3.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增多,使更多的孩子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教育,甚至交上一些不好的朋友而变坏等。
基于种种原因,班主任工作就更显重要了。班主任工作是一门艺术,能否做好。如何做好,那就要因班主任能力而异了。要想做好班主任工作。最起码班主任要通过感恩教育使自己在学生的眼中既是一个宽严有加的长者。又是能够与他们共同分担苦与乐的知心朋友。而班主任要想达到这样的效果。应该使用好感恩教育这块盾牌。现就如何利用感恩教育做好班主任工作提出一些方法:
首先,班主任要做好一个成功的演讲者和游说者。
一个班级体,需要有较强的凝聚力,而较强的凝聚力的形成主要依赖于班主任。比如说在每次新接班主任的时候,刚开始我都要进行这样的演讲:“同学们,我将要和你们在一起共同度过至少一年的时间,在我们共同相处的岁月里,我们会共同撑起一片天空,在这段时间里,任何的风雨,我都会和大家共同面对;任何的艰难与困苦,我都会和大家共同接受;任何的成功与欢乐:我都会和大家共同分享……同学们,请用实际行动来谱写你们无悔的青春吧!”话音刚落,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达到的效果可想而知,既树立了学生的自信,树立了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我自己也获得了一种满足感。能否讲出一些渗透感恩并打动学生的话。这也是班主任成功与否的重要原因。因为卡耐基说过一句话:一个当代的成功人士必须具备在公众面前演说的自然状态。所以一个成功的班主任也必须具备在学生面前演说的自然状态。
所谓班主任要做一个成功的游说者,指的是班主任要经常、适时地找个别学生谈话,优生要谈,待优生更要谈。和优生谈的时候要多鼓励他们,给他们树立自信,让他们能看到自己的希望,然后才能加倍努力去学习:和待优生谈的时候,要多谈他们的优点、长处,让他们能够感受到父母的艰辛、生活中的阳光。当然班主任与学生谈话及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时,也要注意因人而异,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不仅要谈学习,而且要谈人生、理想、感恩、家庭等多方面。这样老师和学生之间就能产生一种心理上的共鸣,这到预期的效果。
一、活动背景
新课标教材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综合性学习是在学习了课文《可贵的沉默》《她是我的朋友》《七颗钻石》《妈妈的账单》之后,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让学生回忆了妈妈关心爱护自己的事情,并想想该怎样回报父母的爱,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美好的伦理亲情,引导他们感受父爱母爱、理解父爱母爱,用自己的孝心回报父母的爱心。
二、活动目标
(一)认知目标
1.通过模拟、体验、搜集、采访、观察、记录等一系列实践活动,使学生真正感悟到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理解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对父母产生感恩之情并常怀感恩之心。2.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学习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获取、加工、存储和应用信息的能力。2.培养学生探究、写作、朗诵、演讲、绘画、设计制作的能力。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摘 要】百善孝为先。孔子认为 “孝”是人生的主要内容,“孝”为“仁”之本。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儒家的孝道思想,充分体现了语文教育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具体措施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发挥教材的作用,发掘孝道的动情点;诵读经典国学作品,触动学生灵魂;感恩演讲比赛,推行孝道;创设教育情境,自觉践行孝道。
【关键词】语文教学;儒家;孝道教育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伦道德的基石。百善孝为先。孝道在我国源远流长,两千多年前的《孝经》成为后世儒家孝道的典范,孔子认为 “孝”是人生的主要内容,“孝”为“仁”之本。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孝道和忠君联系亲密。宋代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中就把“孝”排在首位。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儒家的孝道思想,是对中华民族传统孝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也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师的使命所在。这种方式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又有效地渗透了孝道教育,充分体现了语文教育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一、发挥教材的作用,发掘孝道的动情点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孝道教育素材,这些都为我们开展孝道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比如,老舍的回忆性散文《我的母亲》,文章运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形象,课文中中多处典型的神情、动作的白描,使得母亲对子女的关爱跃然纸上:如写三姐出嫁时的母亲,“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挣扎”、“咬”、“扶”、“看”等一系列的动作,具体而生动地写出了母亲对女儿的依依不舍之情,那冰凉的手、没有血色的脸以及咬着嘴唇的神情,勾勒出母亲坚强的形象。在这篇文章中,四次写到母亲为儿女而流泪。其中三次是“含着”的,一次是“一串串”的,有泪无声,这是极富理智克制的结果,体现母亲对儿女的爱。这篇文章语言朴实,事例平凡,脉络清晰,但就是这样一篇普普通通的文章,却蕴含了人世间最真挚的情感。一个“情”字,让学生感悟到浓浓的亲情;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时,许多学生热泪盈眶。学生明白,父母的爱是和风细雨、润物细无声的。作为子女,应在细微中感受父母的爱,更要珍惜爱、回报爱。
二、诵读经典国学作品,触动学生灵魂
国学经典往往都是孝道的典范。诵读这些教育典籍,不仅可以让学生深刻感受中国古籍的语言魅力,同时还能受到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可谓一举两得。现代学生通过读国学经典,懂得孝道,更能触动学生的灵魂,加深对父母的感情。教师可利用晨读、课前读、晚读等时间,带领学生开展读经活动,如对《孝经》、《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弟子规》等经书进行诵读,吸取精华,弘扬孝道。
摘 要 人生的杠杆是精神,精神的支点是感恩。学会感恩就等于架起了做人的支点。我们对学生的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讲大道理上,更不能只停留在传授知识上,还要帮助教育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特别是聋学生,要使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更应该对他们进行感恩教育。感恩教育的过程――就是知恩、感恩、报恩的过程。知恩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具有一颗感恩的心,感恩教育就是让学生知道要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给我成长的方向之恩、感谢社会对我们的援助之恩,报恩过程就是指导学生怎样报答父母、老师、社会的恩情。在提倡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在聋校教育教学中感恩教育势在必行。
关键词 教育教学 感恩教育
一、 让“心”演绎
教师的任务不但是教书而且更重要的是育人,要教学生有真情实感,懂得有感恩之心――知恩。我利用课余时间教学生手语歌曲《感恩的心》。首先,在教学这首歌之前,我先讲了这首歌的由来,利用雨中的背景,人物的演示,使学生和小姑娘之间产生了共鸣,学生也能体会到当时小姑娘的心情:“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定会珍惜……”学生很快融入到了这种氛围当中,产生了真情实感。其次,老师带领学生有表情的朗读歌词,同时老师讲解词意,学生互动理解词意,再一次体会小姑娘当时的那种心情,学习小姑娘那种对父母的养育之恩的感恩之情,同时也学习小姑娘那种积极向上,自强自立的精神。最后教师用手语示范表演这首歌,学生用心去观察,每一个动作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教师分解辅导,学生用心去体会。通过本次手语课的教学,使我们班的学生都有了一颗感恩之心。我们师生用“心”演绎的这首手语歌曲受到了全校师生的好评。
二、 以“情”感恩
多年的教学使我明白了, 没有情感体验的感恩教育是肤浅的。我们要通过情感体验,让学生对感恩教育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所以教师要上好每一节课都很不容易,都要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要想感动别人,先要感动自己。所以我平时就收集了大量的感恩材料,望着材料中的一张张感恩的画面,我的眼睛湿润了。我决定给学生上一节感恩课《学会感恩》。这节课主要是通过课件演示来完成的,极大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们产生了共鸣,真正受到教育――以情感恩。
(一)感恩父母
我所演示的内容是从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开始的,我们的父母用泪水和幸福的笑容迎接了我们的到来。然后是父母艰辛养育的历程,我们来到世上的那一刻起,父母们却多了一项繁重的工作――照顾我们。尽管这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但父母们却毫无怨言地抚养我长大。接着的画面是父母慢慢变老的过程。为了给我们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他们总是那么辛苦,那么努力,最后的画面是我们扶着父母在夕阳中走去。学生随着画面一点一点地展开,慢慢的融入到了其中,使他们亲身体会到了父母养大我们真的很不容易。使学生一下子产生了共鸣――要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案例1:在教学必修一《山地的形成》时,我优化教材中提供的山地形成以及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案例的材料,结合5•12汶川大地震影像,教会学生在掌握地球内力对山地形成的影响机理的同时,感受自然界的无穷力量和自然灾害的沉重危害,感谢自然的恩赐也不忘敬畏大自然,明白善待大自然的道理。
案例2:在教学必修二《人口的迁移》时,我利用教材中的“问题研究”材料,把农民工外出务工的现象和农村留守儿童热切盼望和父母团聚的现象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去分析思考,从中感受到父母恩情的伟大和家庭亲情的天伦之乐,学会体贴父母的艰辛,珍惜眼下安逸美好的生活学习环境。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学生的心智水平确定教学方法,使教学方法显得多样化,力戒刻板、单一的教学方式”。教师应根据学科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年龄和性格特征,以教材为载体,挖掘教学资源,以灵活的教学方法为手段,让教与学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达到感恩教育的教学目标。在感恩教育中,每种教学模式各有其优势和长处,教师创新地设计多样化的感恩德育渗透教学模式,在课堂上交替使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深刻内化感恩教育的丰富内涵。在地理教学中,我遵循德育渗透的原则,深入钻研,严谨筛选教材中的感恩教育资源,加以优化组合,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创新地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和教育环节,不断提高在地理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的效率。
在案例1中,我在讲授了内力作用形式和对地形演化影响的知识内容后,把事先剪辑的汶川地震以及日本地震引发海啸的影像播放给学生观看,恢弘、惨烈的灾害影像场面不断冲击着学生的视觉和心灵。看完录像后,我适时画龙点睛,给予学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结论提示,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感谢自然恩赐、敬畏自然力量的感恩教育。
在案例2中,我把教材中“问题研究”的“农民工外出务工现象”和收集到的“农村留守儿童热切盼望跟父母团聚现象”的文字图片材料融合在一起,设计小组讨论填字游戏,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在“我父母?外出务工”的问号处填上文字并自由发表各自的见解。
在活动中,学生既学到父母外出打工(人口迁移现象)的影响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引起的地理知识,更能在教师的分析引导下感受到父母劳作的艰辛,体会到家庭亲情的温馨,学会珍惜优越的学习环境,发奋学习,回报父母、回报社会的念想油然而生。新课程地理教材中感恩教育的资源非常丰富,将感恩教育渗透在不同的地理知识学习环节当中,只要教师深挖地理教材,创新地设计多样化的感恩德育渗透教学模式,感恩教育不仅不会使学生感到刻意而反感,而且还能让学生在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思想道德也得到升华,增强感恩教育的实效性。利用新课程地理教学资源开展感恩教育,值得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不断深入探索,加以丰富。
作者:黄义宁 单位:广西南宁市第四十一中学
案例1:在教学必修一《山地的形成》时,我优化教材中提供的山地形成以及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案例的材料,结合5?12汶川大地震影像,教会学生在掌握地球内力对山地形成的影响机理的同时,感受自然界的无穷力量和自然灾害的沉重危害,感谢自然的恩赐也不忘敬畏大自然,明白善待大自然的道理。
案例2:在教学必修二《人口的迁移》时,我利用教材中的“问题研究”材料,把农民工外出务工的现象和农村留守儿童热切盼望和父母团聚的现象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去分析思考,从中感受到父母恩情的伟大和家庭亲情的天伦之乐,学会体贴父母的艰辛,珍惜眼下安逸美好的生活学习环境。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学生的心智水平确定教学方法,使教学方法显得多样化,力戒刻板、单一的教学方式”。教师应根据学科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年龄和性格特征,以教材为载体,挖掘教学资源,以灵活的教学方法为手段,让教与学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达到感恩教育的教学目标。在感恩教育中,每种教学模式各有其优势和长处,教师创新地设计多样化的感恩德育渗透教学模式,在课堂上交替使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深刻内化感恩教育的丰富内涵。在地理教学中,我遵循德育渗透的原则,深入钻研,严谨筛选教材中的感恩教育资源,加以优化组合,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创新地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和教育环节,不断提高在地理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的效率。
在案例1中,我在讲授了内力作用形式和对地形演化影响的知识内容后,把事先剪辑的汶川地震以及日本地震引发海啸的影像播放给学生观看,恢弘、惨烈的灾害影像场面不断冲击着学生的视觉和心灵。看完录像后,我适时画龙点睛,给予学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结论提示,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感谢自然恩赐、敬畏自然力量的感恩教育。
在案例2中,我把教材中“问题研究”的“农民工外出务工现象”和收集到的“农村留守儿童热切盼望跟父母团聚现象”的文字图片材料融合在一起,设计小组讨论填字游戏,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在“我父母?外出务工”的问号处填上文字并自由发表各自的见解。
在活动中,学生既学到父母外出打工(人口迁移现象)的影响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引起的地理知识,更能在教师的分析引导下感受到父母劳作的艰辛,体会到家庭亲情的温馨,学会珍惜优越的学习环境,发奋学习,回报父母、回报社会的念想油然而生。新课程地理教材中感恩教育的资源非常丰富,将感恩教育渗透在不同的地理知识学习环节当中,只要教师深挖地理教材,创新地设计多样化的感恩德育渗透教学模式,感恩教育不仅不会使学生感到刻意而反感,而且还能让学生在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思想道德也得到升华,增强感恩教育的实效性。利用新课程地理教学资源开展感恩教育,值得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不断深入探索,加以丰富。
案例1:在教学必修一《山地的形成》时,我优化教材中提供的山地形成以及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案例的材料,结合5?12汶川大地震影像,教会学生在掌握地球内力对山地形成的影响机理的同时,感受自然界的无穷力量和自然灾害的沉重危害,感谢自然的恩赐也不忘敬畏大自然,明白善待大自然的道理。
案例2:在教学必修二《人口的迁移》时,我利用教材中的“问题研究”材料,把农民工外出务工的现象和农村留守儿童热切盼望和父母团聚的现象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去分析思考,从中感受到父母恩情的伟大和家庭亲情的天伦之乐,学会体贴父母的艰辛,珍惜眼下安逸美好的生活学习环境。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学生的心智水平确定教学方法,使教学方法显得多样化,力戒刻板、单一的教学方式”。教师应根据学科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年龄和性格特征,以教材为载体,挖掘教学资源,以灵活的教学方法为手段,让教与学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达到感恩教育的教学目标。在感恩教育中,每种教学模式各有其优势和长处,教师创新地设计多样化的感恩德育渗透教学模式,在课堂上交替使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深刻内化感恩教育的丰富内涵。在地理教学中,我遵循德育渗透的原则,深入钻研,严谨筛选教材中的感恩教育资源,加以优化组合,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创新地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和教育环节,不断提高在地理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的效率。
在案例1中,我在讲授了内力作用形式和对地形演化影响的知识内容后,把事先剪辑的汶川地震以及日本地震引发海啸的影像播放给学生观看,恢弘、惨烈的灾害影像场面不断冲击着学生的视觉和心灵。看完录像后,我适时画龙点睛,给予学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结论提示,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感谢自然恩赐、敬畏自然力量的感恩教育。
在案例2中,我把教材中“问题研究”的“农民工外出务工现象”和收集到的“农村留守儿童热切盼望跟父母团聚现象”的文字图片材料融合在一起,设计小组讨论填字游戏,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在“我父母?外出务工”的问号处填上文字并自由发表各自的见解。
在活动中,学生既学到父母外出打工(人口迁移现象)的影响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引起的地理知识,更能在教师的分析引导下感受到父母劳作的艰辛,体会到家庭亲情的温馨,学会珍惜优越的学习环境,发奋学习,回报父母、回报社会的念想油然而生。新课程地理教材中感恩教育的资源非常丰富,将感恩教育渗透在不同的地理知识学习环节当中,只要教师深挖地理教材,创新地设计多样化的感恩德育渗透教学模式,感恩教育不仅不会使学生感到刻意而反感,而且还能让学生在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思想道德也得到升华,增强感恩教育的实效性。利用新课程地理教学资源开展感恩教育,值得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不断深入探索,加以丰富。
为深入全面贯彻《太仓市“小手拉大手”孝亲敬老教育活动通知》精神,进一步增强师德建设工作和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育学生“感恩父母,孝亲敬老”,培养学生知恩·感恩·报恩的意识和能力,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我校教育实际,现就在全校开展“感恩父母,孝亲敬老”教育活动,制定方案如下:
一.活动目的意义
“感恩父母,孝亲敬老”教育活动是师德建设工作和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做好“感恩父母,孝亲敬老”教育工作,有利于增强师生“感恩父母,孝亲敬老”意识,培养师生“感恩父母,孝亲敬老”的能力;有利于创建和谐校园·和谐家庭,培养师生高尚品德,促进小学健康成长。
1.知恩:让学生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培养教导之恩和亲人·同学好友的帮助之恩。
2.感恩:让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对父母·老师以及所有有恩自己的人心存感激。
3.报恩:让学生学会报恩,增强·培养师生报答父母·老师以及所有有恩自己的人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做一个知恩图报的人。
二.活动内容与步骤
(一)宣传发动阶段(10月6日-10月7日)
中国的感恩教育源远流长,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可曾几何时,人们这种感恩之心正在令人心惊地缺失。当今社会,很多孩子的孝敬意识越来越淡薄,感激别人的情感越来越麻木,只知索取,不愿回报。因此,对小学生开展感恩教育刻不容缓。我们应从生活德育理论出发,在品德课中对学生实施感恩教育,提高德育实效,促进孩子心灵的和谐发展,促成孩子健康快乐地生活。
感恩的缺失
一、透过现象看本质——被遗忘和忽略的“感恩”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是众所周知的古训。感恩,其实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是一个人不可磨灭的良知,是一个人自觉的行为。然而,面对以上种种真实案例,反思传统的德育模式,感恩是不是仅靠“自学”就行的?我们的教育是不是失落了什么? “情感教育”的失落与苍白以及“感恩教育”的滞后与断层,应该是主要原因,表现在:
1.重灌输,轻践行。
在品德教育过程中,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重在教化,忽视了德育的生活化和实践性。
2.重设计,轻人格。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注重课堂的纪律,没有把学生置于平等的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个体特征和人文关怀,未能触动心灵的琴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