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服饰文化论文

服饰文化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服饰文化论文:池州傩服饰文化解析

本文作者:陈炜 单位:苏州大学纺织服装学院、安农轻纺工程与艺术学院

服饰的发展历史伴随着人类历史文化发展的轨迹,它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晶。人类经过梦寐、野蛮到文明时代,缓慢的走过了几十万年。池州傩服饰的发展伴随着傩文化的演变一路走来,在傩事活动中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揭开其物质性的表面形态,服饰赋予我们丰富的文化内涵。

面具在傩事活动中自始至终都起着神像的作用,是活动的神灵。早期原始社会的傩面具,主要是模仿动物,面部表情传达了一种狰狞、恐怖、凝重的情绪。通过面具制造的恐怖气氛达到躯鬼逐疫的目的,克服现实原型局限,表演者戴上面具就具有了神的神的威慑力。现代的面具根据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身份的不同确定不同的面部表情和色彩,面具神态更加自然趋向脸谱化,如红面的关羽突出他的忠义的品德,黑脸的包公表现他的公正、清正廉明等。[4]不管面具的造型如何,其神力从来没有消失过。现代的人们仍然坚信戴上面具就可以把天上的神请到人间和神进行对话,诉说人间的疾苦,通过一些供养的手段,让神能心情愉悦的为人们消除疾苦。如图2所示。现代的傩事活动中,表演和娱乐的成分逐渐增多,为了烘托活动隆重、喜庆的气氛,服装色彩上也逐渐丰富,但仍以鲜艳的颜色为主,服装表面纹饰增多,特别是傩戏的表演中,扮演者根据角色的要求,从头饰、面具到服装都搭配的非常完整。服饰的扮装拟态功能在傩事活动中清晰可见。

池州傩是以宗族为单位祭祀神灵、祖先的一种古老的仪式典礼。祖祖辈辈生活在土地上的人们对于土地的情感从傩事活动中清晰可见。据《贵池地区志》记载,“池州地区在6月至7月为多雨季节,大雨和大暴雨多数分布在5月至8月,南部多,北部少,山区多,沿江圩区少。多雨季节形成的洪涝灾害是最为突出的自然灾害”。这些水旱灾害,以及由此所导致的人、畜疾疫及庄稼损失,给人们留下惨痛的记忆,这成为傩文化存续的一个内在的重要原因。[5]在傩仪和歌舞表演中,祭祀土地、自然神灵的内涵是不变的主题。如各村都保留的傩仪《问土地》,虽然土地爷的服饰面具造型有一定的差异,但祈福的内容基本相同。一年一度的青山庙会盛况不减。青山庙始建于元大德年间,原为昭明太子祠,每年的正月十五,姚村、茶溪汪、南山刘、南边姚、西华姚、荡里姚等各自在五色神伞和锣的开道下,抬着供奉有儺神面具的龙亭,在彩旗队、锣鼓队、“肃静牌”、“回避牌”及刀、枪、戟、锤、矛等兵器模型的簇拥下,穿着黄色对襟马褂,从四面八方汇集到青山庙前。人们在这里祭祀池州最高土主--梁昭明太子,祈福纳吉,期盼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青山庙会把傩事活动推向高潮。

民间信仰是指由民众自发地对具有超自然力精神体的信奉与尊重。民间信仰的存在,使村民心目中自然生成一种自我约束机制。他们大多相信“抬头三尺有神灵”,“人在做,天在看”。[6]此外,在当地的傩服俗文化中有许多不成文的禁忌和规定,体现着乡民们对于宗族信仰的坚守与重视。例如傩事活动,族长在打开面具和服装道具的箱子之前要洗手,用稻草把子上熏烟除秽。穿戴服装和戴面具的演员要先向面具行礼等。乐舞、戏曲只能由男性演出,戏曲中的女性角色要由男子扮演。女子是绝对不许参与操作的,否则便是对祖宗的不敬不孝。参加演出的人必须沐浴,还要提前三天禁绝,演员沐浴的目的是洗去身上污秽,禁绝是杜绝沾染妇女身上的秽气。跳傩人穿得鞋子的鞋底只能用旧的上衣制作,下装的材料是不能用在这个鞋子中的。这些口传身授的傩事服俗都是由村民们自觉遵守,以虔诚的态度传递着傩乡人淳朴的民间信仰和对神灵和祖先崇敬之心。

傩事既是民间宗教活动,也是民间社会交流和精神娱乐活动方式。[7]傩服饰的色彩艳丽,在节庆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早期由于受到生活水平的限制,多为土布制成斜襟长袍,颜色为黄山栀染成的茶色或用靛蓝染成的蓝色,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后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出现官衣、蟒袍等。色彩上也日益丰富,常选用颜色艳丽饱和度高的色彩。其中红色作为中国传统的吉祥色,被更多的使用。池州傩在中国汉族农历春节期间进行,春节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全家团圆节日的,人们的心情都是非常愉快的万象更新。走进池州傩堂你就会立刻被红色包围,朴素的乡民们认为红色可以避邪,红色成为傩乡人传递幸福喜悦的色彩。除了红色的鞭炮声不绝于耳,表演者戴上红色的包头布,穿着红色的灯笼裤,红花的筒裙,红色底绣着精美图案的袍服等,红色成为傩事表演中不可缺少的服装色彩。傩服饰的图案色彩也体现着乡民们朴素的审美情趣,早期的花纹图案有颜色勾绘的,有土法印染的,还有用色布拼接的,工艺虽然简陋,但是形式美感蕴含其中。后期出现织绣纹样,图案精美细致,体现当时经济繁荣以及傩事的繁盛。现代的傩服装只有少量是乡民们自己制作,多数为乡民们外出购买的,有很明显的机器大工业的痕迹,服装纹样中有平面印花,也出现一些机绣图案,配色也更大胆、时尚。但无论过去还是现在,艳丽的颜色始终是活动中的主角。朴素自发的色彩审美表达出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池州傩文化的研究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兴起,在专家和学者的关注下,已经取得很多丰厚的研究成果。但作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仍是现在池州地区傩文化发展和研究的要点。服饰作为人类生活的一面镜子,在傩文化的演变和发展中有其特殊的意义。第一,傩服饰在傩文化中所承担的扮装拟态功能。通过面具和服装对于人的原型的塑造,使其成为具有超越人自身能力的神力,从而实现与神沟通和对话的可能。第二,傩事活动中对于土地的祭祀传达出农耕文化中百姓最淳朴的精神诉求。第三,傩服饰演变过程中的一些服俗禁忌,通过口传身授的方式保留至今,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地虔诚的民间信仰和人们对于祖先和神灵的崇敬。第四,傩服饰色彩、服饰图案色彩艳丽多姿,虽然随着现代化的脚步在不断改变,但大胆艳丽的颜色始终是人们的最爱,表达出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

在社会快速现代化的进程中,池州傩也面临着现代化生活与传统文化的冲突。傩文化的传承人和老一代傩艺人是现代傩事活动的主角,当地的年轻人对傩文化的兴趣越来越淡,还有一些傩艺人为了生活也不得不外出打工,傩文化继承在很大程度上已出现了难以为继的境况。笔者在调研和考察的过程中感到,由于现代的服饰元素以及工业化的技术手段正在迅速渗透到古老的傩事活动中,对于傩服饰的研究工作更加迫切和需求。现有的傩服饰除了保留原有的一些基本服装形制,很多现代的服饰习俗被加入进去,及时的记录和整理这些可视物质文化资料,解读其中蕴含的文化、经济、审美等信息,以一个全新的视角为池州傩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全文阅读

巴渝服饰论文:巴渝服饰文化探析

本文作者:马蓉 单位:四川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酉阳地区土家族、苗族传统服饰上装的样式变化多,从结构上看,以对襟、斜襟、大襟、圆领、立领、连袖、直身为主要样式。从领型上看,上装多立领、圆口领、V字领。从衣袖、衣身结构来看,连袖、直身是衣服的主要特点,衣服一般以棉、麻织面料为主。下装包括裤和裙,裤子是比较普遍的下装,在酉阳地区土家族、苗族传统服饰中,男子以裤子为下装,裤身、脚口的长、短、肥、瘦各不相同,比较有特点的结构是其中的大裤裆结构,裤裆又宽又长,这种结构在我国古代被称为“跨”。裤子一般由棉布制作而成。裙子也是最普遍的一种下装,裙的类型有长裙、中裙、短裙,从造型上来看,还有喇叭裙、节裙和筒裙、A型裙等,形式多样。

社会文化包括一个社会的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宗教、习俗、道德标准在服饰上的折射。

(1)宗教在酉阳地区土家族、苗族的一些民俗活动中,传统的原始宗教仪式在特殊的日子里仍然被保留着,在服饰的式样和服饰图案中也蕴藏着一些宗教意识。反映在服饰上的宗教意义,其形式各不一样,从服饰中可以看到,有的是以图案形式对宗教意识加以记录,使人们在着装时通过图案代码被唤起一种熟悉的情感,进而思考它的宗教意义,正如贡布里希所说“对符号的使用,是人类克服不完善的回忆发展出的一种手段”。在一些服饰图案中有表现“有超自然威力”的动物、人物纹样,如苗族的“祖灵”和“万物有灵”的图案,在当地苗族服饰中很常见,并与口头传说故事相结合,这便使图案被保留得更完整,加强了苗族人对崇拜物的感情,使图案与意义紧密相连,再加上在有宗教意义的节日里,音乐、舞蹈、牺牲等内容渲染着宗教气氛,引起情感的兴奋以增强宗教的信念,更加强了苗族人对图案的记忆。

(2)社会角色社会角色标志指的是社会中不同性别、不同地位、不同支系、不同职业的人,用服饰来加以区别。性别不同,服饰就不同,这是服饰中最普通的现象,而且最显而易见。酉阳地区土家族、苗族传统服饰男女装在材料的使用上区别不明显,而在服装的造型装饰和佩饰上,男女服饰各有千秋。男装造型比较简洁、整体,以宽肩、直线外轮廓造型为主,强化男性的体型特征。女装的件数较多,上装、下装、裙子、围腰,层次丰富,变化多样,以塑造柔美、婀娜的女性形象。从服装的装饰上看,有些男装运用了一些装饰材料,如图案、穗子、宝石、金属片等,而几乎所有的女装都使用各种不同的装饰,如花朵、图案、穗子、宝石、金属片等。服饰的社会角色标志还反映在不同支系服装的区别上,一个民族的不同支系在服饰上整体风格一致,局部造型、装饰、色彩、材料有些不同。形成民族不同支系的主要原因是民族历史上的大迁徙。在民族迁徙过程中,部落被分散、割裂,以致定居点不一样,不同区域文化影响加上与其他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就形成了不同的语言、习俗和服饰。酉阳地区的苗族由于支系不同,其服饰、语言、习俗就不完全相同。据清朝史籍记录,苗族服饰由82个支系组成,现在统计的苗族服饰有130多种,分黔东型、湘西型、黔中南型、川黔滇型四大分支,各分支里又有一些小分支,可谓支系繁多。

(3)民俗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风俗习惯就是民俗。从它在文化系统中的地位来看,“民俗是文化系统中组织层面的非强制性的组成部分,它通过文化的自然延续去节制社会成员的生产、消费和人际关系的协调”。①服饰根植于约定俗成的风俗习惯是毋庸置疑的,民俗生活对服饰的创造和传承有直接的关联,民俗生活中也不能缺少服饰的参与。在苗族民俗中,刚出生的小孩用绣着蝴蝶图案的布包裹,而蝴蝶是苗族的“祖灵”象征物,用绣有“祖灵”的布作襁褓,是希望孩子得到“祖灵”的保佑。在民族的风俗中,遇上过本民族传统节日,人们都会特意打扮,着节日盛装,以增强节日的喜庆气氛。同时,节日活动也是人们展示服装的最好机会,如苗族女子过节时会穿上自己亲手制作的绣有各式图案的盛装。在当地一直保留着这样的民俗——“谁的刺绣图案精致,缝制的衣服美丽,表明她就是一个心灵手巧能干的姑娘”,能得到人们的赞美,甚至得到异性的青睐。

人们通过服饰的创造、变革,表现个性的释放和对美的追求。格罗塞在《艺术的起源》中提出“艺术的努力是由它的整个过程或者它的结果来引起审美感情”,其观点对后人的影响较大。说明服饰的艺术性应该从服饰审美和艺术创作两方面来考察。巴渝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服饰中体现出来的审美意识是从社会学层面和心理学层面反映出来的,即人创造服饰的行为一方面受社会规范的制约,一方面也是自身价值的体现。审美意识在心理学方面的反映是指个人的动机与需求、自我概念、印象、知觉与个人服饰行为的关系。人们利用自己独特的文化,去改造、利用其生存环境,从生存环境中获得自身所需的物质和精神营养,来维持本民族的延续和发展。巴渝地区少数民族服饰是历史上形成的以整体民族为概念的统一服饰外观,服饰的创作并不涉及或很少涉及自我概念等个人需求,即使是适应人的需要而创造,也是指有共性的人的身体的需要。所以反映在服饰审美观念中的个人愿望不占主要地位,反映在服饰审美观念中的社会性特征最明显,是社会背景下的审美。人们通过对服饰的创造、变革表现对美的追求和对社会规范的认可,反映在服饰的造型、色彩、材质以及人的整体着装形象上,便是个人为了使自己的行为与社会规范或某一民族群体保持一致,便穿着某一民族认同样式的服装,于是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统一的民族服饰面貌。另一方面,从服饰制作上来看民族服饰的艺术性,巴渝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服饰制作包括对原材料的加工和服饰制作工艺两方面的内容。传统服饰面料由棉、麻、丝、毛纤维纺织而成,传统服饰的制作工艺手段非常丰富,包括服装定型工艺(做百褶)、百纳布工艺、扎染、蜡染、印染、刺绣、镶花、织锦、编织、编结、首饰制作等,不同的工艺技术均产生出魅力不同的效果。

符号学理论可以为我们研究巴渝地区的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提供一个有效的方法,从传统服饰的符号化中进行符号解读,构成对符号的诠释过程。巴渝地区少数民族服饰的样式、色彩、材料、细节、装饰等方面无疑是一个符号系统,并系统地指涉该民族传统文化。

全文阅读

服饰艺术文化产业论文

一、传统文化中的虐恋服饰现象

1.紧身胸衣与三寸金莲

紧身胸衣与缠足实质上都是对身体进行变形,这种变形在其成长过程中受到谴责,并被扣上“刑具”的帽子。然而从性的角度来看,紧身胸衣是以强调曲线美来展现女性的性感的身体,缠足是以强调柔弱美来展现女性的性感的身体,它们都是显示性方面强势的一种服饰。同时也都表达了两个相反的欲望,即在束缚身体的同时又放纵了它。紧身胸衣最早产生于希腊克里特岛,直到中世纪之后的16世纪的上半叶,才在西班牙流行起来。人们以鲸须为骨架制成一种无袖胸衣,这种胸衣呈倒三角形,穿上身后从肩至腰都非常紧身,可调节的系带能将女人的腰肢勒到一个理想的程度,同时又把向上提高得更加丰满。与之相配合的下装则十分的膨胀,一种由鲸骨、藤条、木块或金属丝制成的圆环将吊钟状的裙裾层层撑起罩上长及地面的华丽面料,正面看去是X型,背部却很舒缓,这种曲线形体在当时被认为是最完美的。但这种完美是残酷的,由改变内在生理机能而使其外在形体得到当时社会的认可,这是人类服饰史上绽放的一朵奇异的虐恋之花。由于当时人们性观念与并不保守,在给外界留下极为得体优雅和明显的性感印象的同时,紧身胸衣还以一种为大众接受的方式,赋予了女人表达自身对性的渴望的权利。并且人们还认为紧身胸衣能掩盖女性身上不够“理想”的部位,从而使她们看上去更妩媚动人。这一点在文学作品巴尔扎克的《贝姨》中有具体的描述:“在这一时刻,一个既不丰满又不苗条的女人,却美的非凡,她的曲线因不经意地遮掩而若隐若现、因闪光的衬裙褶皱和紧身胸衣下摆垂片的衬托而清晰可辨,这一切让她如此的性感可爱……。”和紧身胸衣并驾齐驱的缠足是从哪个朝代开始的有不同的说法,一般认为是始于南唐。缠足一般于六、七岁开始,要到十岁左右才能解除。用四尺长的窄布条将双脚紧紧地缠绕,除大趾外,将二趾紧紧约束,以后越来越紧,一直要缠到“小瘦尖弯香正软“才算大功告成。当这样的小脚穿上长三寸、尖锥型精美的小鞋,“三寸金莲”由此而产生了(如图3)。我们可以从南朝潘妃“步步声莲”、南唐后主李煜的窅娘帛步缠足轻歌载舞中看到,那纤小如初月的三寸金莲让女人们步态摇摆不定,身形婀娜多姿是多么的娇弱,让多少男人们迷恋。虽然女子缠足,要蒙受极大的痛苦,即所谓“小脚一双,眼泪一缸”。可是俗语说的好“女为悦己者容”,在这种痛苦中,由于男人的“注视”而使女人们得到。男人的“注视”最终决定女人的着装的趣味,使她们在精神上体味到虐恋的快乐。

2.纹身

虐恋美学现象并不仅仅限于缠足和紧身胸衣,在世界的很多地方纹身和穿孔也成为时尚,是一种皮肤化妆,就如同人们穿各种漂亮衣服一样是藉此展现一种美、一种精神。美国著名的服装心理学家弗格博士认为:人的装饰形成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即肉体装饰和外表装饰,而纹身绣面就是肉体装饰的最古老形式、是人类童年时期对美的一种追求。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深受人类社会的喜爱,谱写着人类追求痛苦和快乐的传奇。中国的纹身历史悠久,《礼记•王制》记载:“东方曰夷,被发文身,南方曰蛮,雕题交趾”,这“文身”“雕题”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纹身装束之一了。纹身的过程是痛苦的,但同时纹身者也在痛苦中磨练意志,享受着快乐。纹身可以在很多部位进行,如脸部,胸部、背部,或者在性感部位如、臀部、腰部等。当我们进入纹身世界中,不论在哪个部位纹身,都会发现纹身同样是一种精神上的行为,它需要一种信念,就象缠足和紧身胸衣一样,在对人体本身进行改变的同时,精神上获得和满足。这已经不是原始的冲动,是一种思想信念的反映,是痛并快乐着的一种美的形式。

二、街头文化中的虐恋服饰现象

在人类服饰文化中,原始人类为了表现对性和生殖的崇拜,通常直接对自己的身体进行装饰加工——画身、纹身和身体变形。在十七、十八世纪的欧洲人们用紧身胸衣来表达人外在的形体美,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人们用“三寸金莲”来表达人内在的含蓄美。而在今天,E时代的科技和经济飞速发展,多元文化的交融,街头文化已经逐渐成为年轻一族的重要文化象征。年轻一代的生活和工作方式都是高节奏、高效率,压力也大大提高,这种转变,导致人们对服装的需求产生了变化。服装是内心世界的宣泄、释放,张扬着个性——从高贵典雅到夸张怪诞,从破碎暴露到解构重组……,虐恋服饰也成为其中之一。对于年轻人来说,带一点虐恋和叛逆,追求自由、个性是服饰的新走向。虐恋服饰不仅仅是通过对肉体的一种加工,装饰和变形,还通过服饰的不同的风格、面料、色彩等来表达现代的年轻一代对虐恋美的感受,强调自己的个性和风格,突出自我。如嘻哈风格服饰、朋克风格服饰、涂鸦风格服饰等。嘻哈服饰强烈追求个人风格,款式宽松而不自由,结构破碎而不合常理,如款式结构上的层叠设计,颜色鲜艳的、特殊方法印制的骷髅头头像等特殊图案设计等。配饰醒目而张扬,如鼻环、一排耳环、项链、手环、MD随声听、滑板车、编发辫、烫爆炸头等,走起路来动感十足。朋克服饰崇尚“性和颠覆”,追求特立独行的装束风格来彰显自己的个性,例如,结构以紧身和缠绕为主,钉满金属扣的牛仔衣和高筒靴,合体的皮革套装和夸张的金属腰带、拉链、超短黑色皮裙和网状等,体现服饰与身体亲密接触后的一种“性的意味”。面料和材质上主要采用皮革、金属、人造丝、薄纱和镂空面料,在光滑与亮泽的皮革上钉上铆钉和尖刺的金属饰物,或者把皮鞭演化成细细的绳索缠绕着那美丽的身体,加之黑色和暗淡的金色使身体变得更加妖娆和神秘性感。同时在颈部、胸部、腰部、踝部等缠绕或捆绑链子或皮带等饰物。发型也是朋克造型的焦点之一,头发尽可能弄得很高,染成各式各样的颜色,涂黑眼圈,画猫眼妆,烟熏妆,在耳朵、鼻子、脸颊和嘴唇等部位用安全别针和撞钉穿孔,在身上绘制纹身,显得十分另类。涂鸦风格表达对现实社会的看法和立场,以及对未来社会的憧憬和向往。

涂鸦服饰主要运用简洁明了的图形和符号来表达个人内心的想法。表现手法多样,各种图形符号在服装上的绘制,不同材质面料和残破性面料的拼接等。如今和嘻哈服饰相糅合,涂鸦艺术被巧妙的作为图案运用到服饰中来。我们从维维安•维斯特伍德(VivienneWestwood)2008/2009秋冬时装中看出设计师的内心的表白。以小朋友在针织布、棉布、法兰绒、乔其纱、塔夫绸等面料上手绘涂鸦为时装设计灵感,由于目前地球生态已经被破坏到濒临毁灭且无法复原的地步,因此设计师藉由最新作品主张改变人类的思维模式,以新的道德观重建我们生存的环境。由此,运用各种材料做成实际的或仅仅造成虚幻的视觉效果,采用各种不同造型方式,巧妙和疯狂地表现身体与心灵的不同风格服饰形象,使街头文化中的虐恋服饰不再局限与性与爱,而是朝着情绪、感受、意向,甚至生活方式等领域发展。结语:虐恋美学现象也随着时代的不同而在悄悄地变化着。不过,不论怎么变化,服饰的虐恋之花总是绽放着,在束缚和放纵之间盛开着。如果说放纵意味着消解,那么束缚则意味着萌发,身体就象是一粒种子,服饰则是它的土壤,它一方面掩盖着这颗种子,一方面又以浮华、虚荣、自恋等大量的养分,滋养着更加纷繁的欲望之花。正如韦斯特伍德所认为的——从表面上看会受到限制,但当你穿上它的时候会感受到它是自由和放纵的美。

全文阅读

论民族服饰文化对现代服饰的影响

摘要:当代文化发展的前景下,服饰的文化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民族服饰图案是艺术的母体,本元艺术。当代服饰文化之根来源于传统服饰图案。对于传统民族文化了解,透过服装的表象,了解民族服饰的内涵,掌握当代服饰文化的趋向。

关键词:民族文化;本元艺术;内涵;象征;纹样;

1、民族服饰文化特征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的表征和载体,体现着民族的理念情操和时代的精神风貌。从艺术的角度讲,传统民族服饰图案是母体艺术,本元艺术,是当代服饰图案之根,对当代服装图案设计和改良现代服装所必须了解途径。我国作为一个具有悠久服饰文化历史的多民族国家,有着非常丰富极具特色的多元化的民族服饰文化财富,服装设计师应该进行全面深入的挖掘和研究,通过继承和不断创新补充到今天还不太成熟的中国服饰设计中去。

新世纪的民族情结,世界已经进入到多元化、多样性、多层次文化融合的氛围之中。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是多种风格的轮回和交替。民族文化精神以其博大的内涵、独特的审美意蕴和丰富的表现形式,给现代服装文化增添了新的闪光点。

2、民族文化的影响

民族文化对现代服装的影响,不仅只对于设计师,同时对于普通的民众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不管是大型的明星红毯,还是普通的街头小巷,随处可以发现有些人穿着具有一些民族元素修饰的服装,来展现她们对于这个民族文化的喜爱,同时也展现出对于本国家的热爱。处于信息时代的今天,高强度、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人们更加追求时尚,民族性、个性化风格备受人们的重视。设计师必须及时的看这个变化多端的世界,随时更新自己的设计理念,快速的吸收民族所具有的特色文化。

设计师从不同国家、民族的风格、图案、色彩、式样和材料中寻求创作的灵感。而民族风情的艺术魅力,更多的是为了表现自然,从民族习俗中抽取自然赋予的灵性,从而设计出一些别人所喜爱的多变的服装。

全文阅读

论影视服饰的文化内涵

[摘 要] 影视服饰是指演员在从事影视剧表演时所穿服饰的总称。它在表现剧情的同时,也可以展现出丰富的时代和文化精神。表面上看似简单,它在剧中发挥的作用源于社会文化的长时间积淀。即“艺术源于生活”。因此,本文通过看似纷繁的影视服饰表象,分析出其中承载的文化内涵,其包括展现历史、展现社会状况、创造时尚潮流、构建价值符号以及多文化解读视角四个方面。这些文化内涵促成了影视对服饰造型的选择。这将从文化学的视角为影视服装的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影视服饰;文化;内涵

 在影视作品中,外在服饰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传达出角色的信息,顺利转变着身份和内在。无论是君主与乞丐、英雄与抢匪、大家闺秀与风尘女子,服饰都可以准确地勾勒出角色的形象。不仅如此,连时代精神也可以在形象的表现之内。服饰拥有此种“魔力”完全源于其承载的文化内涵。这些内涵可以展现历史、展现社会状况、创造潮流、构建价值符号以及剖析文化解读视角等。笔者将从影视服饰具有的以上几个层面对文化内涵进行分析。

一、回顾展现历史

传承历史、展示历史的最初载体是文字,但抽象的描述终究不如视觉化形象来得生动。影视服饰可以将人物从抽象变为具象、从平面转为立体。服饰将对剧中人物刻画由外及内,深化至性格。

影片《铁蹄一生》将拿破仑的皇后约瑟芬塑造成上流社会的优雅夫人。色调轻柔的塔夫绸裙、缀满宝石的披纱上衣、镶嵌珍珠的淡粉色缎料鞋都是法国大革命时期上流社会贵妇所喜爱的服饰造型,影片还忠实地表现出当时社会的时尚历史现状。塔夫绸裙子是在白色紧身裙上套上彩色丝绸、缎子或天鹅绒制成的古典式束腰外衣。绣着精美的传统图案的云纹塔夫绸、平纹细布、细亚麻布、上等细布、漂白细软薄布、薄纱等珍贵面料备受当时18世纪末的法国贵妇喜爱。这面料被做成颇具古罗马风格的古典裙装。在剧中,约瑟芬的蓝色双眸与这些流光溢彩的服饰相映弥漫着迷人的光芒,好一个情波荡漾、勾人魂魄的贵妇。

二、展现社会经济状况

影视作品无疑可以成为我们解读那个时代经济状况的一个窗口。电影《摩登时代》中,卓别林大师扮演成一个穿着工装裤的工人,整日在工厂不停地工作。影片映射出工业革命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资产阶级富庶的生活与工人痛苦麻木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可以说影视中对剧中时代经济状况会以更为强烈的冲击力去表现。《乱世佳人》剧中曾经风靡一时的奢华服饰,因生活压力增大、物价上涨、经济危机等,令人们整日为生活劳苦奔波,谁能有精力去顾及服装的高贵与否。在此时,牛仔裤、工装服的女性外貌取代了高雅、性感的服装成为影视剧中表现女性参与社会生活,具有工作能力的体现。

全文阅读

休闲服饰论文:休闲服饰的文化内涵研讨

本文作者:吴巍 单位:北京西城经济科技大学

休闲服饰的“流行色”,讲究的是一种“情调式的色调”,通过不同的色相、色度来表现服饰的情感,其实是人的情感。例如高调,则色彩明亮、热烈而欢快;低调,则色彩浅淡、灰暗而沉静。并且,休闲装可以在每个特设的“色调”中,实现多彩的组合,这也是为满足运动、艺术活动、学习等不同的休闲需要。休闲装的材料,以满足人的衣着感觉,即最大限度的舒适、自然为首选。因此,许多松结构的梭织物、柔软的针织物等纯天然材料,以及能够表现大自然特征,轻松飘逸,具有良好的悬垂感,不规则起皱、起毛的化纤织物,都在休闲装中充当了非常重要的材料角色。配饰与服装在风格、设计语言、材质以及色彩运用等诸方面是否达到和谐统一,直接影响着服饰的整体效果。休闲配饰包括休闲鞋、便帽、手带,以及耳环、吊坠、戒指、胸针、时装表等饰品,在与休闲服的搭配中,注重个性,体现自然风格,追求洒脱而决非矫饰。在随意与和谐中,构成了整体的休闲效应。

休闲服饰的文化内涵

“画眉深浅入时无”,服饰是流行浪潮的尖谷,又从来都是文化形态和审美形态的反映和诠释。当下的休闲服饰正以款型、色泽、材质等组成的叙事链,通过开放并富有动感的服饰语言,精心编码了21世纪的时尚信息,也表达了时尚背后现代文化的审美某些特征。

(一)休闲服饰代表了闲适的人生境界

21世纪是一个喧嚣的世纪,人们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浪潮里,经历着超负荷、快节奏的生活颠沛和熬煎,这是一种现代式的沉重。人们通过服饰语言也直白地表露出这种沉重。曾几何时,色调单暗、款式齐整统一的西装,作为男装的范式,风行全球。健全的人性是自足的个性。从沉重中获得解脱,或者在沉重的间歇尽可能地体验到愉悦和自足,这是属于现代的人生理想,也是闲适人生面对的社会文化背景。因此,杜马泽德认为,现代生活的特征是闲暇时间及其重要性的增加。他进一步定义了“闲暇”的概念,“所谓闲暇,就是当人们从工作岗位、家庭、社会所赋予的义务中解放出来的时候,为了休息,为了散心,或者为了培养并无利害关系的知识和能力,自发地投身社会,发挥自由的创造力而完全随意进行的活动的总体”。①我们看到现代生活为抗拒紧张单调和还原自我而作出的种种努力。人们不再囿于家庭到单位两点一线的生活模式,奉行工作和闲适并存,进而相互调剂的人生态度。这种社会文化背景,终于汇就了休闲服饰发达的时尚潮流。休闲服饰突破了传统的设计范式和格套,象征着人们从秩序围城的出逃。比如,当下一种盛行的休闲服饰选择和审美的TPO原则,要求在不同时间(Time)、地点(Place)和场合(Occasion)应有不同的服饰搭配,于是系列的上班服、上班鞋、购物装、娱乐装等,围绕着多彩的现代生活,进行着轻松的服饰分类。而运动、健身服饰融于休闲领域,更为直接地表达着现代人拓展生活空间的理想。总之,休闲服饰像是一道自由的溪流,从严密的控制、单调的秩序和灰色的氛围中奔涌而出,正契合着现代生活走向自由闲适的步履。

(二)休闲服饰装点平民人生

服饰曾是人们地位和等级的象征和标识。人们是这样赞美着宫廷的晚礼服:“柔柔褐色,丝丝绒织,映在绵绵金色中,一派雍容。”把晚礼服喻为点燃暗夜灯火的人们,领略到的是扑面而来的贵族气息。贵族化的服饰重在华贵而美丽,美丽而冷艳中,表现的却是服饰对大众人生的疏远。直到20世纪初,人们仍然对贵族气派的崇高和超凡脱俗分外衷情。表现在服饰文化中,各种设计理念广泛地借用理想主义和古典主义的抒情气质,将服饰制作得格外超脱而端庄。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美丽和富足毕竟要走出圈定的地界。于是,20世纪中叶兴起了“回归人间”的涛声,人们在抗拒崇高的同时,体会到了平民人生那种无限的真实和轻松。平民人生并不等于理想主义的危机以及向世俗化的堕落,而在于让人们走出虚拟的象牙塔,去体味平淡中的从容和自足,这是一种真实的美丽。我们看到休闲服饰为适应这种人生境界,最为直接地向高贵般的冷艳挑战,转向灿烂的平民生活。于是,休闲服饰悄然地弥补着阶层裂痕——千姿百态的运动装,既装饰总统也适合平民;仿真首饰的流行使奢华首饰不再是地位和阶层的象征,日益成为一种大众生活的兴致。于是,街上流行的休闲装不断地变换着款型和色彩,呈现给人们的是一个令人愉快的大杂烩。这里充满了鲜花、条纹和方格,茄克衫、牛仔装仍是不变的主题,再加上T恤、罩衫以及坎肩等组成的跳动音符,处处充满多彩的生活情调。

全文阅读

解析民族服饰文化的涵义论文

论文摘要: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往往向外人传达民族的崇尚、风俗习惯、节庆或宗教禁忌等多元而复合的文化信态,史诗般的祖先英雄文化和宗教禁忌文化、生活习俗文化则是民族服饰窝含文化的最普遍的内容.

民族服饰是人民群众生活必需品之一,也是民族文化一个重要的载体.服装与饰品不仅仅起到蔽体遮羞的作用,更主要地是向外人传达了民族的崇尚、风俗习惯、节庆等多元而复合的文化信息.

任何民族,其服饰大多分为两类甚或更多,一是平时生活劳动穿戴服饰,一是节庆或宗教祭祀仪式时穿戴服饰,个别民族其节庆与宗教祭祀仪式服饰按其性质又有严格的区别.这种在同一民族中的不同服饰传达的是不同窝意的文化内涵,尽管它是同一民族的文化表征,但在民族习俗伦理规范和有关禁忌的约束中,其表征的文化概念是需要严格区分的,绝不能有丝毫的棍同.在有的民族的平时衣着与装饰中,体现了一种对宗教禁忌或图腾崇拜的意蕴,因而即便在盛大的宗教节日中,多数普通族众仍可以穿戴平时的民族服饰参与典礼成仪式,并不因此而受到谴贵或惩罚.这是因为,在平时的民族服饰中,已寓含着这个民族最基本的文化语境,这种普象式的文化语境,能鲜明而准确无误地向外界传达民族历敬畏的神灵或所崇敬的生物图腾,抑或表达了本民族历经历的诸多艰辛或神奇故事,反映了民族的历史内核.而做为普通族众,只要坚持了对这些民族基本文化的传承,坚持这种民族精神续递,就能够保证本民族文化不致被外侵文化所湮灭.但是,对普通族众在服饰上的宽容,并不意外着这些民族没有更富特色且包含文化信息更浓的民族服饰。在宗教祭祀仪式、节日、婚嫁、丧葬等重大场合中,神职司仪人员、族老、长者和担任其族内职位、主管族内事务的具有较高社会地位的人员与相关对象以及迎宾男女,则必须严格按自己的角色穿戴相关华贵的节日服饰,否则就会认为对民族、对祖宗、对鬼神的“大不敬”而受到特别严厉的惩罚,这使得民族的全体族众都不敢有丝毫怠慢.因为,在盛大节日或婚丧礼仪中,只是通过寓含着更深层次民族文化内涵的华美的节日服饰,才能恰如其分地使表演者更强烈地释放出民族文化信息,激发广大族众缅怀民族的光荣历史,承续民族文化传统,发扬民族精神,促进民族不断强盛.穿戴这种节日服饰,既表达了对民族祖先及历史传统文化的继承,又表达了振兴民族的责任,其文化离意非常丰富而深刻.

由此可知,服饰之别反映的是民族不尽相同的禁忌、敬畏和历史文化、祖宗文化、鬼神文化、道德文化.根据对多个民族服饰的比较分析,我们对其涵盖的文化寓意做出如下解读。

一、祖先英雄文化

祖先英雄文化是每个民族都有的共性主题.任何民族都将本民族远古重要发展阶段先人们的功绩叠加到某位祖先身上,塑造出一位无与伦比、神人共体的祖先英雄,成为全体族众的崇奉对象.如西南少数民族苗、侗、彝、瑶等共同尊祟,回族,藏族格萨尔,蒙古族江格尔等等.这些英雄祖先的人格魅力,衍化为民族自立自强的梢神力量和民族道德伦理的最高境界;而英雄们的言行与衣着服饰,无疑也自觉成为规范和制约族众言行的尺度与标准;成为民族族众仿效、敬仰、怀念英雄祖先的象征,成为族众团结奋斗的最具感召力的抽象语言.在众多民族史诗中,英雄祖先的身世、形貌、衣饰、品德、言行、意志与杰出功绩,是史诗描绘的主要内容,而这些内容的任何一个方面都赋予了后世人们道德精神上的感召力量,为人们所景仰并仿效,即使经过千百年的流传亦永不褪色.然而,言行的记载往往因传承方式与载体的失传以及战乱、天灾等而走样,服饰传承的记忆则更为真实和纯正,这就让服饰承担着缅怀祖先英烈、记述宏大历史场境、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重任,使服饰包容着气象万千、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特别是在演绎英雄祖先最为人展憾的英雄壮举的民族传统戏剧中,服饰的原始表现力更具代表性。如:湘西士家族的“茅古斯”,所穿的稻草服饰,忠实记载了土家民族尊崇的远古女英雄“梅”为保护民族而英勇献身时的穿着.

二、宗教禁忌文化

宗教禁忌是各个少数民族保持和发展民族个性的基本规则之一,尽管有些同源或邻源民族信仰同一宗教,但也因民族的不同风格而使其信仰体现出不同的格调,使宗教在继承基本教义的基础上形成了多种教派形式(也有的宗教不同教派流入同一民族区域后却未能改变其民族个性,但其前提是不同教派所遵循的基本教义必须相统一).宗教禁忌文化对民族个体的约束体现了一种无与伦比的力量.如在、内蒙古等地,由于信奉佛教,尽管其畜牧业仍占据着国民经济的重要地位,但除对牛、羊等天赐或神赐食物的伤害外,对鸡、鱼、兔、驴等动物,往往是禁止食用的,其中有些动物被视为神的化身,有的被视为不洁动物。而在维、回聚居地区,猪、狗是被禁止虐待与食用的动物.而在衣物服饰方面,也明显地留下了宗教禁忌文化的烙印。回族、维吾尔族群众喜戴小圆帽,林现了他们对伊斯兰教的崇奉和信仰。回族做为伊斯兰教衣钵的直接继承者其所戴的小圆帽是纯白色的,既与伊斯兰教教堂屋顶圆弯相映照,又因白色是“素、洁”的代表色而备受祟敬。伊斯兰教强调人的修养纯洁,视白色为高尚,戴上白色的小圆帽是对天(胡大)盟哲,表明自己的心、言、行不负神谕,纯洁无瑕,同时戴上白色小圆帽后也给自己戴上了自律自禁的标志,时刻普诫自己不得犯禁,做一个心净、言雅、行洁的高尚的人,成为忠实履行伊斯兰教伦理道德规范的典范。而维吾尔族由于历史原因在饭依伊斯兰教前曾多次信仰其它宗教,且在发祥地吐每番用土坯砌就的清真寺圆弯顶都保持着自己特有的风格,砖梭花纹清晰,因而其小圆帽也一律用麻淡花格织物,既区别于回族的白色圆帽风格,其象征意义则彰显无遗.藏族从唐代开始信奉佛教,千多年来其它宗教都未曾涉足这片佛教的净土,佛祖释迩牟尼在菩提树下修行的形象,成为藏族人民心中圣洁的偶像,而其穿绷及饰也被广大藏族信徒所严循笃守。所以,上千年来民族服饰总是沿袭这种着装习惯,无论男女,身穿藏袍必定脱下一只手有以长袖缠腰,有的甚至手臂,虽三九严寒亦无所掩让。这是因为佛祖袒露手臂修成正果的自虐形象,深深地感动和激发他们克制已欲、珍爱众生。同时,也使他们产生了崇敬佛祖而效法佛祖的心愿,若拂逆佛祖即为大不敬,必遭魔鬼栽害而不受佛祖庇枯.这种观念和行为经过长年累月的沿袭,便成为一种惯性的习俗被一代代继承不级,最终成为民族个性的典型。西南苗族的服饰,客青蓝而恶红白,与宗教禁忌文化亦关系密切,因为苗族人认为青色、蓝色可以镶灾避祸,而红色白色则容易招惹鬼神附身,带来灾祸.这种宗教禁忌文化在服饰上的体现,反映了各民族尊祟天地、敬畏鬼神、祟拜图腾的一种普遍现象,在民族的发展和保持自身独特个性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

全文阅读

论网球运动服饰的文化特征

摘要: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成果,又具精神文明的内容。运动服饰如同一种语言,也是一种文化,既能反映出运动员的文化素养、审美情趣等个性特征和文化、思维等价值观上的差异,也可反映一个运动项目的特点和要求,体现出该运动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影响力。网球运动服饰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气息,具有传承性、时代性、个体性、传统型、科技性、时尚性等文化特征,不仅展现了网球运动强对抗、高技巧的特点,而且体现了时代感和艺术力,更富有历史文化的痕迹,引领着运动服饰的时代潮流。

关键词:网球运动;服饰文化;特征;属性;潮流

中图分类号:G8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12)03-0079-04

“文化是一种人类的独特创造物,也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存在物。”[1]人类在创造文化的同时,还将文化一代代地传承下去,并积累成传统和历史。[2] 可见,文化是创造文明、体现人类文明不断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成果,又具精神文明的内容,几乎是从服饰诞生之日起,其文化形态就已经自然存在。服饰文化是指具象的服饰式样以及人们对这些服饰式样的认识观念与着装方式。[3]作为人类生活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服饰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融合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展现了别样的风采和突出的魅力。运动服饰是一种文化,既能反映出运动员的文化素养、审美情趣等个性特征和文化、思维等价值观上的差异,也可反映一个运动项目的技术特点和规范要求,运动服饰的演变过程体现出该运动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影响力,体现出不同的社会文化特征。

网球运动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受到社会各阶层的广泛重视和喜爱,被誉为“贵族运动”。网球运动服饰则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气息,不仅展现了网球运动强对抗、高技巧的特点,而且体现了时代感和艺术力,更富有历史文化的痕迹,引领着运动服饰的时代潮流。对网球运动服饰文化特征的研究实质上就是对服饰文化融合体育文化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其意义在于可进一步展现和延伸两者内涵的价值,为传承业已形成的体育服饰文化提供更为客观、具体、丰富的内容。

1 传承性:文化的积淀

“文化是历史传承的,它能够通过代代相传的不断积累形成特定的文化传统。”[4]文化传承具有一定的人为性、时间性、延续性和继承性等特点,是文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5]从本质上说,文化的传承是一种有选择的继承,也就是一种淘汰糟粕,继承精华的过程,通过文化的传承使人类文化不断发展,持续走向辉煌。“体育文化经过不同时代仍然保留原有某些特质的属性”,[6]这体现了体育文化的传承性特征。身体运动是体育文化得以传承的主要形式,作为依附于身体之上的服饰文化则同样具有强大的传承性。不同时代的网球运动服饰具有不同的特点和文化内涵,虽然经过时间的消磨,但仍旧具有某些本质的属性存在,也就是文化的属性存在,这就是网球运动服饰文化的传承性特征。

网球运动服饰文化的传承性首先体现在功能上,即无论外观和色彩如何改变,在功能上都要符合网球运动的专项特点。网球运动高对抗,冲刺跑次数多,跑动距离长,四肢活动的空间大,对服饰的功能性要求非常高,因此,“短”乃至“无”成为网球运动服饰的一个重要形式。自网球运动诞生之日起,其服饰就向着“轻、软”方向发展,短袖、短裤成为网球运动服饰的主流,现在更是出现了无袖,超短裤,更有利于肢体的大幅度甚至是穿越式的运动。

全文阅读

论述蒙古族服饰的变迁及其文化价值

摘 要:随着社会的进步,蒙古族的服饰也随之产生了很多变化,不同的历史时期,服饰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蒙古族服饰作为一种有效的载体,是对蒙古族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集中反映。衣着是人类最基本的创造体现,从有人类开始就开始尝试做出各种各样的衣物,除了基本的避寒保暖、遮羞挡身等功能,还代表着一定历史时期的烙印和文化的印记。因此,探讨蒙古族服饰的演变是研究民族发展的重要依据,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本文阐述了蒙古族服饰的发展变迁的历史,对蒙古族服饰带有的文化属性进行了剖析。

关键词:蒙古族服饰;发展变迁;文化价值

0 引言

蒙古民族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中的规模较大的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多元,蒙古服饰以其独有的特点和美学价值广受人们喜爱,随着蒙古族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蒙古族服饰的发展也是变化万千。服饰是研究历史文化的重要依据,是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通过对一个民族服饰的研究,我们能够分析出一个民族的历史延续和文化特征,服饰是一个民族的标志,是直接识别民族的形象标识,保存好完整的服饰进化记录是对一个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承。

1 蒙古族服饰的演变

1.1 蒙古族早期服饰特点

早期蒙古草原上生存着很多部落,大风、寒冷的自然环境,游牧狩猎的生活方式决定了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的服饰主要以保暖和易于骑射为主。13世纪之前,蒙古族的服饰多是以动物皮毛和毡子为主要材料,服装造型比价简单,因为那时人们制造服饰主要是为了保暖、防身,生存的基本要求使他们对于服饰的审美基本没有任何要求,那时社会经济发展缓慢,生产力较低,服装样式较为单一。

成吉思汗对于蒙古族的发展功不可没,他是建立元朝的领导者,随着各部族的逐步融合,蒙古族逐渐成形,服饰文化也相对统一,北方蒙古民族人们性格粗狂、彪悍,服装也多是以宽松和实用为主,慢慢发展,宽松肥大的长袍样式被人们广为接受,白天作为衣服,晚间可作为铺盖,在骑马时可以保护肚腹部,这种实用性较强的服饰一度成为蒙古族的服装样式代表。蒙古族还有一种高耸的冠帽,在草原上很远的距离也能辨认,是蒙古族根据环境研发出来的一种帽子。这一阶段,由于社会经济状况,服装还是相对单一,样式和颜色不多。

全文阅读

试论服饰文化在舞蹈中的视觉表现

摘要:本文从服饰对角色心里表达与形象塑造上,服饰色彩带给人视觉的冲击,服饰对舞蹈意境的烘托与营造三个方面来分析服饰在舞蹈作品中所起的重要作用。阐明舞蹈服饰作为一种传达信息的外在媒介与符号,无论气氛营造还是对于人物形象塑造以及文化学都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服饰文化;舞蹈;视觉表现

中图分类号:J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5-0135-01

舞蹈服饰是一种传达信息的外在媒介与文化符号。欣赏舞蹈时,我们很容易从编导安排的角色服饰中得到某种信息的暗示,在编导表达的空间的拓展中,观众所获得的除了直接的感官感受之外,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上的角色暗示。因此作为一种角色形象包装的最基本元素,服饰在舞蹈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笔者将以一些具体的实例,分析服饰在舞蹈作品中所起的作用。

一、服饰在舞蹈中对角色心理的表达与角色塑造上的视觉功效

舞蹈服饰泛指表演舞蹈时的衣着、服装,是舞台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蹈服饰是根据舞蹈艺术的内容和导演对角色的描写、刻画而进行设计的。舞蹈服饰具有夸张、虚拟、抒情等特点,设计重视装饰,而且要在形象的塑造和角色的心理表达方面认真思考,在服装的款式和色彩上给予变化和强调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享受。

舞蹈服饰设计是在生活服装基础上的艺术设计。但分析起来又有几种情况。一是最贴近生活的。如《白毛女》中的喜儿,在深山野地里生活的服饰,设计师采用了伸缩性极好的面料,加上一些补丁,并有毛边,收到了破烂不堪又不失美感的效果。另一种情况是对传统服饰进行改造。例如《雀之灵》,杨丽萍服装设计就是在傣族筒裙的基础上进行提炼、加工和改造的,设计者保留了上身的短衣,变筒裙为大摆裙,这样大大解放了肢体,丰富了舞蹈动作,而且更有助于刻画孔雀形象。

在舞蹈中服饰更多时候被应用在对角色的形象塑造与衬托上。舞剧《大梦敦煌》获多项大奖,在人物塑造时月牙开始一身戎装表现出少年将军的帅气,后来一身女儿装表现出少女的柔情恬美,正是服饰的运用才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心理及形象。舞蹈表演角色出场时观众接受到的最直接最直观的元素是服饰,服饰对人物的树立与深化起到的功效远远是其它道具无法比拟的。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