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为将《民政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提出的要求落到实处,促进我司“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顺利进行,取得实效。结合我司实际及业务工作总体安排,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一、学习实践活动的目标
按照“提高思想认识,解决突出问题,创新机制体制,促进科学发展”和“紧密结合民政工作实际,坚持突出为民主题,突出民生特色,突出实践载体,突出活动实效,切实推动民政工作科学发展”的目标要求,我司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目标是:以本级福利彩票公益金适度引导社会福利服务发展为着力点,以做好慈善事业发展规划纲要实施评估为抓手,坚持以老年人、残疾人和孤儿为本,以不断改善和提高他们的生活等福利保障为突破口。深入调查研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创新管理体制,建立长效机制,解决目前严重制约和影响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二、联系点和学习方法
(一)确定联系点。按照循序渐进,就近就便,促进业务工作的原则,确定互动联系点。福利彩票工作确定山东省福利彩票发行中心、慈善和社会捐助工作确定北京市东城区、朝阳区捐赠站、老年人和残疾人福利工作确定北京市第一社会福利院、儿童福利工作确定天津儿童福利院为互动联系点。通过联系点形成一个观察社会的窗口和解剖麻雀的平台,就群众最关心,社会反响最强烈,服务对象最急迫的突出问题深入调查研究。
(二)明确学习方法。在形式上采取集中学习、个人研究、处内讨论、与联系点交流互动等方法。在保证充分的学习时间的前提下,提高学习的成效。“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调查研究首先要广开言路,虚心听取不同服务对象群体的利益诉求。为避免出现一叶障目,固执已见现象,拟利用社会福利杂志、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等公民参与程度较广的媒体、媒介,聚智聚力。还要邀请福利和慈善领域的专家学者开讲座,共同切磋关系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战略发展的整体的、关键性的问题,站上理论制高点,归纳各方面的谏言、高见,丰富、充实、督促和提升学习实践活动不断深入,提高水平。
三、促进思想解放,做好重点业务工作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各项业务工作的全面发展。一是要将科学发展观理论贯彻落实到10月和12月召开的第三届全国社会福利理论与政策研讨会、院长论坛和社会化养老工作会议中,专题研讨社会福利事业科学发展的理论政策和体制机制问题,大胆探索、大胆尝试新理念,全面总结、提炼出自基层实践的新方法、新举措,为建立符合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养老、孤儿、残疾儿童养育等福利服务和福利保障需要的新的社会福利制度体系建设;二是要用科学发展观审视慈善事业,结合召开全国慈善大会和慈善奖评选活动,专题研究慈善事业的发展,力争更早更好地建立和完善中国慈善事业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三是了解和把握当今世界彩票发展的大趋势,从规范本级彩票公益金使用管理入手,加强全国彩票行业协会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可行性调研,促进以行业自律为前提的行业协会建设和发展,建设彩票公益金信息平台,使公民在行使社会监督权的同时,能够普遍得到社会管理和政治参与方面的实践锻炼。
[摘 要]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院系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应坚持发展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坚持统筹兼顾的方法。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大学生 暑期社会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2-0133-01
科学发展观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指针,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专业性。院系是组织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力量,本文以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为例,就“如何以科学发展为指导开展院系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这个问题谈一些肤浅的认识。
一、坚持发展的原则开展院系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核心要义。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变化发展的。因此我们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人和事。用发展的观点指导院系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应该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一)不断完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开展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十余年来,也经历了由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变化过程,总的说来是比较顺利的,但期间也遇到了众多大大小小的问题。为此,学院每年都召开一到二次专题研讨会,邀请有关领导、专业教师、政工干部、校外单位人员、学生等共同查找工作中的长处,反思工作中存在的弱点,并不断加以改进。每年都设定新的工作目标,并努力争取实现,使工作做到稳中有进。
(二)力争使社会实践活动有所创新。创新是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保持吸引力的重要元素,没有创新就没有特色,也就没有生命力。多年来,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牢牢把握育人的宗旨,结合专业特色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不断丰富实践内容和形式,先后在校内开创了“实践超市”、“组建跨学院的综合性实践团队”、“校企合作共建大学生实践基地”等的先河。
在假期我们是否参加过社会活动?在参加社会活动的时候我们可以收获很多!欢迎大家阅读这篇:福利院社会实践报告精选!
福利院社会实践报告精选【1】
活动目的:
通过对敬老院的访问,了解目前中国老年人疗养情况,以及国家政府对于老年人社会福利的发展状况。
当代大学生通过对敬老院的社会实践能够初步了解中国社会福利的现状以及对培养大学生尊老爱幼的传统观念。
活动过程:
为了此次活动的顺利进行,我们本地的几个同学组成一个矿大的小组。
我们一大早就来到敬老院,该敬老院的环境还不错,是个老年人颐养天年的好去所。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设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民政工作是我国社会工作的重要领域,各级民政福利医院人才队伍是我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加强我国民政系统医院人才队伍建设,是摆在各级民政部门面前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一、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引领民政医院人才队伍建设的正确方向。建设宏大的民政工作人才队伍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某一个部门自身就能完成的工作,它涉及到组织、人事、编制、财政等很多相关的部门和行业。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发挥自身的领导作用,进一步提高认识,从人才是强院之本的战略高度出发,真正认识培养民政福利医院人才队伍的重要意义,把民政福利医院、特别是市级民政机构所属的社会福利医院人才培养列入各级党委政府和民政、卫生部门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摆上其重要的工作日程,纳入人才决策视野,准确把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方向,广泛采取政策规范、舆论引领、法律护航、、服务推动等多种举措,为各级民政福利医院的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营造出的良好环境,真正做到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激励和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乐于从事民政福利医院工作。
二、建立完善民政福利医院人事管理体制,将医院人才队伍建设纳入社会工作大架构。我国民政福利医院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民政福利医院人才队伍建设也同样处于刚刚初步迈入正轨时期,尽管各级党委政府和民政、卫生、人社等有关部门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但当前民政医院人才队伍建设的体制、机制、岗位设置及相关政策支持还没有建立起来。同时,由于各地实际情况的差异性,值得借鉴的经验也很少。国家及地方各级应尽早出台相关政策或细化的指导意见,确立一个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的宏观架构,将民政福利医院人才队伍建设纳入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大架构之中,明确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以及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和任务,使基层在探索民政福利医院人才队伍建设的实践中有抓手,避免走更多的弯路。
三、利用民政社会工作平台注重人才培育,推动民政福利医院人才队伍建设。近年来我国民政事业的快速发展,为民政福利医院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机遇,为民政福利医院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日益完善的城乡救助体系、快速发展的社会福利体系、不断拓展的社区服务体系、不断强化的优抚安置体系等,对传统的民政福利医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经营模式和服务方式,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新的机遇,也要求民政福利医院必须转变管理方式和经营服务理念。民政福利医院生存空间越来越大,发展前景越来越好,急需各种具备专业知识的人才。在民政福利医院专业型人才短缺、即使现在开始培养也需要一定周期的情况下,在医院人才建设体制、机制、政策支持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可以借鉴民政系统和卫生系统等其他相关系统人才队伍建设的理论和经验,有重点地引进一批急需人才,或有针对性地对民政领域现有的具备一定民政工作经验的人员加以快速培育,灌输并使其确立现代意义的民政医院工作理念,转变服务方式,提升服务层次,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式,在民政福利医院建设一支实践操作能力强的人才队伍。这支队伍要求思想政治素质高、专业理论功底好,以尽快适应现代形势下民政福利医院的快速发展的步伐要求。
四、建立可靠的民政福利医院经费保障机制,以保证民政福利医院健康发展。民政福利医院的工作是一项带有社会救质的工作,全国民政福利医院的收费都很低,各种经费均显得明显不足。因此,民政福利医院人才队伍建设需要建立必要的财政支持体制。在我国,目前民政福利医院的工作还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也没有得到市民众广泛的认同和理解,民政福利医院从业人员的的职业声望、福利待遇、社会地位与同级医院从业人员相比明显低了很多。所有这些,严重影响民政福利医院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影响了人才队伍的稳定。要保证民政福利医院人才队伍建设健康发展,使这一职业具有吸引力和凝聚力,一定要有可靠的工作经费保障机制,有强大的经费支撑。首先,政府不能将民政福利医院等同于一般的医疗机构,将从业人员也不要等同于一般医院的从业人员,应出台和制定民政福利医院人才薪酬待遇等一系列指导政策,建立合理薪酬制度,完善奖励措施,切实改善医院从业人员的工资收入、福利等各种经济待遇,改善其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以便体现民政专业人才价值。其次要设计并实行一套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激励机制,以便留住和吸引大批优秀人才,同时为民政福利医院各类人才提供广阔的施展才华的舞台,让他们个体通过自身的努力得到较快较好地成长,以达到逐步提高职业威望、社会地位的目的,使民政医院的职业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第三民政福利医院是民政事业单位性质的医院,但全国许多民政福利医院多年来上级人事主管部门没有增加一个编制,人才引进瓶颈难以打破,民政福利医院在全面实行工资制度改革的同时,积极争取人事部门的支持,建立科学合理的岗位设置和薪酬保障机制。
五、建立公平公正的人才评价体系,建立完善的民政福利医院人才使用机制。民政福利医院评价体系建设应结合医院的自身实际,要依据国家人事和劳动保障部、民政部和卫生部的相关文件,建立和完善一套科学合理的民政医院人才评价体系,并逐步完善人才使用机制。要切实从本地、本系统、本单位实际出发,研究制定民政医院从业人员职业规范和从业标准、考核评估办法以及继续教育管理奖励办法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建立健全相关配套的制度体系。推进民政福利医院人才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合理设置工作岗位,让从业的各类人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针对新形势下国家越来越重视民生问题和民政事业地位日益显现以及社会慈善事业有了前所未有发展的实际,民政医院应抓住这千载难逢的良好机遇,根据人事和劳动保障部门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有关精神和医院工作实际,尽快在医院内部的进行科学合理的岗位设置调研,与时俱进地重新调整和确定发展方向,明确医院职责,科学划分科室。机遇成熟时,可适时引进民资,扩大医院规模,寻求更大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和完善,对社会保障相关专业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鉴于我国社会保障专业发展历史较短和就业不乐观等现状,文章借鉴国外经验,从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安排、职业规划等方面,为提高我国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提供参考。
【关键词】社会保障;人才培养;就业能力
一、引言
随着我国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社会保障在稳定社会、保障公民基本生活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需求急速增加。从1999年教育部增设了该专业以来,目前我国已有142所高等本科院校,开设了该专业。但正如许多学者所指出的那样,这种发展更多地表现为数量规模的扩张,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职业规划以及就业方向等方面还存在问题,导致我国社会保障领域高素质人才仍然紧缺。据2005年全国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负责人会议关于该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跟踪调查结果显示60%以上的毕业生无法找到本专业对口的工作。为改善我国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提升该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实现社会保障领域的供求均衡,有必要借鉴国外经验。因此,本论文立足于比较中日两国社会保障专业本科生就业能力的研究,系统分析中日两国社会保障专业的差异性,并从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环节、职业规划等方面探讨差异存在的原因,总结日本经验对我国的启示。笔者将通过本课题研究过程中积累的学术论文及报告研究成果应用到我国社会保障专业,增强我国该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同时,还可以提升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及就业率,更有利于本专业的长足发展和特色的形成。
二、我国社会保障专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社会保障专业于1999年开始在中国人民大学等8所院校开始招收本科生,目前已经建成了较为完整的社会保障教育体系,分为专科、本科、研究生三个层次,每年约向社会输送高层次人才近6000人。尽管社会保障的学科体系和人才供给体系已初步形成,但现阶段我国的各级政府、社会经办机构、社区管理等各部门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缺口问题仍然十分严峻。与此同时社会保障专业本科生和硕士生毕业后却难以找到对口的就业岗位,使该专业成了学生想爱却爱不起来的专业。总体而言我国社会保障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不高的主要原因是缺乏社会适应能力、专业技能,以及对专业的合理认识和定位。具体原因可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总结。第一,课程体系设计重理论课程轻实践课程。该专业在设置课程时,往往偏重理论课程,其所占的比率高达85%左右,实践课程所占的比重过低。第二,人才培养目标没有充分结合市场需求,尤其是在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上没有随市场需求的变化而调整。第三,实践课程的设计和安排不合理。实践课程的教学模式难于脱离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实践课程缺乏系统全面的教材,使实践课程流于形式,没有取得效果。第四,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和实践教学条件过于滞后,高仿真的实训课程难以实施,影响实践的专业性和实用性。第五,缺乏校企合作,使一些针对具体岗位的技能训练难以进行。以上诸多因素的影响,造成了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毕业生综合业务素质和职业素质不足,严重影响了就业。
三、日本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的经验借鉴
(一)从第一志愿入学率把关人才入口
作为一所高职院校的领导者,在把握方向上,务必将“师生幸福,人人出彩”作为办学治校的核心价值追求,作为提升教育质量的首要指标,作为特色发展的关键所在。
根据笔者调研,很多高职院校将建设“行业领先、省内一流”,“国内一流、国际水准”以及“国家级特色校”作为学校新一轮发展目标,把“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强化办学特色”作为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往往在增强硬实力、提高硬指标的过程中,忽视了“人民满意”、“师生幸福”这一终极性价值导向。
以人为本的先进理念为提升高职院校办学治校能力指明了方向
教育要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实现“幸福地学”,通过努力学习来体验幸福、创造幸福、实现幸福。办学要以教师为本,以教师为主体,使教师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实践中实现“幸福地教”,通过潜心教学去传递幸福、分享幸福、成就幸福。要实现这一点,关键在于学校领导层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建设什么样的大学,如何建设好大学”这两个根本性问题上的认识,基础在于领导者具备怎样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办学治理能力。
聚焦师生幸福是高校领导班子执政为民的集中体现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目的是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其价值追求是为了“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而活力迸发、财富涌流的落脚点最终在于“惠及全体人民”。 这充分体现了党的宗旨,反映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先进理念,表明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归根结底还是为了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作为一所高职院校的领导者,在把握方向上,务必将“师生幸福,人人出彩”作为办学治校的核心价值追求,作为提升教育质量的首要指标,作为特色发展的关键所在。
促进师生幸福是一切教育实践活动追逐的终极价值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终极的和自足的,它是行为的目的”。而教育作为一种旨在引导人们发展,提高生命质量、提升人生价值的社会活动,其根本同样在于满足人们合理的需求,实现幸福人生。为此,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在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规定了给予学生各种知识,但却没有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东西,这就是幸福。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就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恒久性和终极性价值。”显然,教育决不能仅仅满足于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不能止步于学生的升学和就业,而要更多地关注他们对幸福的认知和追求。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重要的不可替代的类型,不仅要将学生培养成有一技之长的有用之才,更重要的是要将他们培养成幸福之人。
摘 要:本文主要介绍了高职院校建设创业教育实践基地的指导思想和思路来源,还简单探讨了加强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基地;思路来源;途径
一、高职院校进行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的思路来源
1.创业工业园区和硅谷的诞生
在20世纪50年代初,斯坦福大学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难,该校副校长特曼教授为解决这一困难,提出将学校的1000英亩土地出租给科技公司,这样既可以解决学校的财政困难,还可以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实现学、产、研的结合。这一举措提出之后,立刻受到了社会中很多人的关注,经过一段时间的检验后,这一措施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于是,斯坦福大学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工业园区,不断引进一些新项目,加强对园区的管理,创业工业园区建设就渐渐地步入了正轨。在实践发展的过程中,学校中的工业园区与科技公司之间的合作关系越来越紧密,互动也越来越频繁。斯坦福大学工业园区吸引了大量的高端技术人才和创业能手,由此走向美国微电子技术的前列,而且成为了世界顶尖级人才聚集地。硅谷企业是斯坦福学校师生和校友联合创办的,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该企业的产值竟到达了硅谷总产值的50%~60%,因此人们常说斯坦福大学是硅谷的“孵化器”。
2.我国受到“硅谷效应”的影响
由斯坦福大学的成功作为先例,“硅谷效应”就渐渐蔓延到了世界上的很多国家,这些国家的高校纷纷效仿,如我国的清华大学、东北大学等,这些高校都开始建设科学研究基地,是我国第一批高校创业孵化地。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的创业基地已初具规模,出现了“清华同方”“东方软件”等高新技术企业,从而促进了我国整个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3.建设实践教学基地是高职院校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摘要:由于失去自身父母,儿童福利院当中的儿童们在生活环境方面产生了巨大变化,很多儿童因此在今后产生强烈的无助与恐惧感,影响他们正常发展的同时也不利于社会发展。因此,加强对福利院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基于福利院儿童的基础之上探索如何重塑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旨在不断提高儿童心理健康水平,切实提高特殊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服务于当前福利事业发展。
关键词:福利院儿童;社会交往能力
儿童本就是社会弱势群体之一,那么作为自小失去双亲生活于福利院的儿童来讲,他们显然更为弱势。随着这一群体的不断增长,他们所处特殊环境,决定了在其成长过程当中社会适应性至关重要,社会各界需要对这一课题投入更多研究与关注。随着我国当前社会福利事业进一步完善与国家的不断发展,也相继产生了一系列针对这些特殊儿童群体的服务与政策,并在进一步完善与健全当中。本文将基于福利院儿童的基础之上探索如何重塑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旨在不断提高儿童心理健康水平,切实提高特殊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服务于当前福利事业发展[1]。
1 在儿童发展过程当中社会交往能力的重要性分析
在儿童发展过程当中,甚至一生的生活当中,社会交往能力至关重要,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部分。
1.1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有利于其积极建立优良的同伴关系 一般来讲,具有良好社交能力的儿童,更易与其它伙伴形成互动,能够从不同角度对同一事情进行思考,也能站在他人角度进行换位思考,其在同伴当中通常更受欢迎。而与此相反,具有较弱社会交往能力的儿童,则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他们缺乏同情心,因而很难融入集体,有受欢迎。也正因为如此,提高儿童自身的社交能力有助于建立起良好而积极的互动关系,为更多儿童所喜欢与接纳。
1.2拥有良好社会交往能力的儿童有利于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完善人格及情感方面的发育。就社会活动而言,一般保持高度助人、合作与友好的儿童其自我效能感、自信心等也相对较高,从性格上来讲,则表现为开朗及活泼的特性。
2 重塑福利院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具体措施分析
摘要:利用“海西”建设和“闽南侨乡”地域资源优势,结合独立学院办学特点,因势利导、因材施教,通过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德才兼备,适应海峡西岸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关键词: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应用技术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3-0106-03
独立学院是本世纪初国高等教育在新形势下办学机制和办学模式上的一项探索和创新的产物。2012年,教育部制定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高校要根据办学历史、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等,确定特色鲜明的办学定位、发展规划、人才培养规格和学科专业设置。福建省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实施意见》中强调要加强高等教育分类指导,建设好一批具有区域特色、专业特色的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办好一批民办高校。在人才质量上,提出要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重点面向产业发展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
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紧紧抓住“海西”建设这一发展契机,综合利用“闽南侨乡”地域资源优势,结合“独立学院”的办学特点,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培养德才兼备,适应海峡西岸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的应用技术型人才[1]。
一、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突出独立学院特点,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一开始大多照搬母体学校的培养方案而无法适应人才培养的要求[2]。闽南科技学院在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中,结合独立学院办学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吸收专家学者的新思维、新理念,逐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首先,改革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及特色课的课程结构比例,增加专业交叉性课程、实验实践性课程和创业教育类课程,使学生掌握的知识结构侧重复合型,拥有更强的适应能力。通过开展创业教育,使学生树立自主创业的意识和创业精神,掌握创业的本领、方法,使学生能够适应各种社会环境。注重通识课教育,广泛增设选修课程,应用技术型、创业型人才不仅要精通学科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管理和组织才能、人际交往能力、创新能力和较为丰富的人文社科知识[3]。因此课程体系设置的主要特点有:
我院护理专业2007级护生中独生子女所占比例92%,独生子女护生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的关心、同情相对缺乏。另外,学生及家长在选择院校就读时,大部分只看重护理专业的就业前景,并未真正理解护理专业的特殊性、服务性。据统计[1],“爱心”和“形象”等人文因素在医疗服务质量的影响因素中所占的比重高达37%,所以培养高素质的护理人才不但需要护生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娴熟的操作能力,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及良好的心理素质,还应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这对护理专业的学生至关重要。2007年以来,我们通过爱心义工帮扶的素质教育活动,培养护理专业学生的责任感,从而激发他们专业学习的动力,同时也使患者在治疗中接受到关爱。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择我院2007级自愿参加爱心帮扶活动报名的护生120名为研究对象,年龄19~22岁,其中女生105名,男生15名,独生子女109名,非独生子女11名。爱心义工帮扶素质教育活动地点选择在贵州省遵义市儿童福利院,该院有孤、残障少年儿童74名,年龄6个月~14周岁。
1.2方法
1.2.1分组
将120名护生随机分为20个组,每组6人,设组长一名,每组配一名临床护理老师作辅导员,负责护生在爱心教育实践活动期间的问题解答和操作技术指导。20组护生及辅导员进行循环,教育活动周期一年。
1.2.2活动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