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分级教学法论文

分级教学法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融会式分级教学法下宏观经济学论文

一、融会式分级教学法的特点与意义

繁荣的现代教育培育出了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形成了现代教学法丛林。无论是传统教学法还是由现代教学理念、教学技术催生出来的新型教学法,各种教学法都具有其独到之处。对各种教学法优缺点的评价不能脱离具体教学内容、现实教学条件约束和教学对象自身状况一概而论,更不能为了单纯追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盲目推行看似新颖、活泼、现代化的教学法而全然不顾学生获取知识的效果。许多传统教学法在几千年的教育实践中被反复运用,依然生机勃勃,例如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导,指引学生学习的讲授法。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涌现出来的网络教学,以教学基地为依托的实践教学,以及各有偏重的研究性教学、互动式教学等众多现代教学法,因其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学习活动参与度,启发学生思考以及学习时间、学习进度安排灵活性上的种种优势,受到了教师与学生的广泛欢迎。随着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学活动中还出现了各种教学法相互借鉴、相互渗透的态势,一门课程的教学往往同时运用了几种教学法,实现各种教学法的优势互补。但仅就教学法本身而言无法判断其好坏,也无法保障教学目标实现。适宜的教学法就是好的教学法。为此应从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出发,以教学目标实现的效果作为判断教学法优劣的标准。早到两千多年前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观点,认为教师应根据教学对象特性有的放矢地展开教学,避免教学中的盲目性。笔者提出的融会式分级教学法,正是顺应了现代高等教育“厚基础,宽口径”的要求,以“因材施教”法为基础加以变通,其教学特色集中体现在分级与融会两个方面。一是分级。所谓分级是指教学中根据教学对象知识背景不同、接受能力不同以及学习推进层次性要求而采取的层级式教学法。硕士研究生阶段的教学对象是已完成了本科学习任务并通过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较为成熟的大学生。这些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积累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在知识掌握的全面性、严谨性上还有待深化,学科知识的运用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还有待培养。因此,硕士研究生教育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就决定了该阶段的教学既要向学生教授更多前沿理论知识,又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与探索空间。为满足市场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和向更高一级科研领域输送合格人才的需要,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的教学目标存在明显差异。从学科知识角度上看,科学硕士的学科知识、科研能力要求较高,属于学术型人才遴选,以及为更高一级科研工作做知识与能力准备的阶段。专业硕士则偏重于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偏重于学生综合素质、专业能力的培养,是为劳动力市场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中高级管理人才的阶段。为达到上述不同的教学目标,采取分级式教学法能更为有效地突出教学重点,更为合理地选取教学形式、考核方式,教学效果的评估也将更为客观、合理。二是融会。这主要体现在知识学习与运用的交融性、学生各方面能力的相互支撑性以及学生未来发展的互通性三个方面。知识的交融性是指学科基础理论知识是实践运用的基础,没有扎实的基础,不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就谈不上知识的运用,即使是运用也时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情况稍有变化就不知如何处理,因此,基础知识的学习仍就是研究生阶段的教学重点。但与本科阶段相比,研究生阶段将更加注重对学科知识来源的探究,通过来源追溯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并在知识的发展变迁中触摸知识的运用,在学与用的交融中实现学与用的互动,以学助用,以用促学、促创新。现代高等教育强调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这包含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表达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等。学习能力是学生日后从事科研工作、实际管理工作的首要能力,同时也是表达能力与交流沟通能力提升的基石。具备较强学习能力的学生不仅能较快地寻找到学习重点,系统掌握学科知识,实现自我学习,而且还能利用其较强的学习能力提高语言表达与书面表达能力,积累总结经验,实现交流沟通能力的提升。与此同时,现代科研与管理工作并不是截然分割开来的。科研工作需要实际管理案例的支持,管理工作需要科研成果的指导,研究生在未来工作中都会涉及到,因此学生必需同时具备一定的科研素质和管理能力。融会式教学法通过专业知识的分级与融会,多种教学形式交融,可以为学生综合能力提升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机会,拓宽学生未来就业可能性。

二、融会式分级教学法的设计与构建

了解科学硕士与专业硕士新生专业背景、学科知识掌握情况是实施融会式分级教学的起点。跨专业甚至是跨学科的硕士研究生是近些年来研究生招生中较为普遍的现象。海南大学目前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中几乎没有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的本科生,有近一半的学生是经管类其它专业的学生,还有一半是非经管类的跨学科学生;科学硕士的这种情况要好于专业硕士,但学生的跨专业率也几乎在百分之九十以上,大多数学生只学习过经济管理的一般知识,而从未接触过农林经济管理知识。根据学生这一实际情况,为达到培养目标,设计并构建合理的教学内容体系就成为融会式分级教学法的核心。

(一)教学内容体系构建

首先将农业经济管理硕士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划分为硬核、主干和外延三个层次,明确各个教学层次的关系与目标,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指标,选择具体教学内容,完成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硬核、主干和外延三方面的关系从下至上来看,处于下层的知识是学习上层内容的基础。例如,硬核是学习主干的基础,主干是学习外延的台阶,并且硬核处于最下方,是“中级宏观经济学”的必备内容。从上至下看则是,外延是主干内容的具体化,是对硬核的拓展,而主干将在学习中固化为硬核,成为进一步学习的阶梯。此外,上述三方面教学内容虽然存在着一定的层次性,但不是简单的逐级向上关系,而是在相互支撑的同时,彼此之间相互促进,使理论学习和实际运用能够顺利地进入到下一个更高级的层次。下面分别就三个层次内容的构建目标和依据展开具体论述。具体来说,硬核包含知识与能力两项。知识是进行专业学术研究必需的专有知识。能力则是指专业分析能力,具体指是否能从基本假设出发,瞄准论证目标,通过分步骤严格推导论证,得到最终结果的分析能力,同时还包含了对研究问题进行发散式思考的才能。因此,硬核内容的确定依据:一是从专业知识层面出发确定农林经济管理硕士必备的专业知识;二是从研究与应用能力出发的综合分析能力与逻辑推导能力,是超越了专业知识范畴的通用能力。所以就专业知识而言,农林经济管理硕士的硬核教学内容明显有别于其它专业;但就能力而言,农林经济管理硕士与其它专业的硕士极为相似。学生在掌握了硬核内容中属于知识部分的内容之后,就可以进行主干学习了。从专业知识角度上看,主干具有明显的课程属性,表现为不同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中级宏观经济学主干教学内容的确定依据:一是处于中级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位置,是学习该课程其它内容的起点;二是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在当前的专业研究领域中被广泛使用;三是能反映研究领域的主流发展方向,具有极强的生命力,是专业研究领域中最有可能取得新突破的研究点;四是与当前宏观经济领域中突显出来的主要经济矛盾密切相关,倍受关注。确定了主干教学内容,硬核中所要求的能力培养就有了可以依托的平台。通过向学生讲解模型构建的出发点、过程及目标,使学生了解并掌握问题论证的顺序性、逻辑性与规律性。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对学术问题严谨论证的思维习惯,提升其理论模型发散式探讨的能力,在探讨中发现并拓展方向。外延由于完成时间较灵活,考核形式较宽松,通常被误认为是最不重要的教学内容。事实上,在对外延的重要性进行合理评价之前,应先明确外延的教学目标。经济学在经管类硕士生知识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已毋庸置疑,当前许多不同专业的研究生都要学习该课程,形成了在同一经济学课堂汇集了许多不同专业的经管类硕士生的局面。但各个专业甚至具体到每个学生需求的具体知识不同,这就决定了外延学习的多目标性。从大的方向上讲,一是通过外延的学习,使原本抽象的理论模型生动化、具体化,学生能接触到与自己研究方向密切相关的运用实例。二是通过外延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掌握科研工作展开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论证本专业学术问题的能力。三是通过大量学术性论文的阅读与具体案例剖析,使学生形成查阅参考文献的习惯,在阅读中发掘学科研究热点与空白,熟悉规范性科研学术论文的撰写格式,提高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选择指标及教学内容确定

明确了各层次教学要达到的目标,下一步就是要将教学内容选择指标具体化,并确定每一层次的具体教学内容。考虑到科学硕士与专业硕士专业背景与培养目标的不同,指标确定与具体教学内容选取也将有所不同。首先,硬核的基础性特征决定了科学硕士与专业硕士的硬核选取指标极为相似,都集中在基础假设、分析工具与分析方法三个方面。所不同的是,科学硕士大多具有一定的专业教育背景,硬核的选取重在知识深化,专业硕士重在学科基础知识构建。具体来说,专业硕士的基础理论学习是要使其养成从专业假设出发,按照专业思路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习惯,成为名副其实的专业人员;科学硕士则是要进一步深化理论基础知识。尽管中级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假设与初级并无根本不同,但受层次上的限制,初级经济学中的假设往往直接给出,较为武断,有关理论与事实不相吻合的现象也没有给予全面系统的解释,使得学生常对理论是否有价值产生疑问。为使经济问题的探讨能在更为客观、合理的基础上展开,需要对已学假设进行更为全面、深入的探讨,例如经济人假设合理性的问题。基础性分析工具是贯穿“中级宏观经济学”始终,并被大量反复使用的工具。没有这一基础性工具就无法系统准确地学习中级经济学的理论模型。考虑到专业硕士与科学硕士知识储备上的差距,专业硕士的学习重点是基础技术学习,以运用为目的学习分析工具,不做系统理论探讨。科学硕士则要进一步深化高等数学知识,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函数极值的存在性、唯一性和稳定性问题的讨论与求解,理解动态均衡的内涵与求解方法。在分析方法上,无论哪类研究生都要掌握从合理的假设前提出发,通过科学逻辑推导得到结论的推理论证法,科学硕士出于研究上的需要还应做到各种分析方法的灵活运用。依照分级要求,两类硕士研究生的主干选择指标不同,科学硕士以研究中的使用频率、学科发展方向作为选择指标;专业硕士则以基础模型、体现专业性、实用性作为选择指标。选择指标确定后,两类硕士“中级宏观经济学”的主干内容就明朗化了。例如,新古典增长模型中的索罗-斯旺模型不仅是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开端,而且是理解其它增长模型的基础,在中级宏观经济学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同时该模型还具有极强的包容性,被广泛运用于各种宏观经济问题的实证研究中,有着大量丰富的模型运用案例,所以该模型应列为宏观经济学主干教学内容。再如,市场非完全性、技术与知识的外溢性与非递减增长等,都是近些年来宏观经济研究取得突破的方向,经典的新古典模型未能涵盖上述内容,AK模型则对其中的一些进行了高度概括,所以对AK模型的解析是科学硕士另一主干教学内容。相比之下,专业硕士的主干学习是为了构建学科框架,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经济管理能力,因此,主干内容以一般性的宏观知识为主,重在知识的实际应用,这样宏观供需模型、管理政策、农业与工业化专题、“三农”专题便成为了专业硕士的主干内容。外延较硬核和主干而言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可随专业研究热点、研究技术、实际经济运行以及学生学习状况调整。科学硕士的选择指标是模型加深、运用拓展和热点追踪。根据这三项指标确定的教学内容,一是与基础模型密切相关的经典论文原文精读,如索罗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罗默的《内生经济增长》。通过经典论文原文阅读,学生可以直接接触到世界一流的创新型研究成果,经典原文中提供的大量信息以及语言上的要求也是学生的必学内容。二是国内外优秀专业杂志论文选读。研究生阶段可以把重点放在国内优秀杂志阅读上,避免要求过高而学生无法实现的问题,但论文阅读要达到一定的数量,才能实现了解国内研究动态的目的。文章的选取要把握好与主干模型相关,体现主干模型变化与运用的原则,同时要与学生专业相关,体现专业研究热点的原则。专业硕士的外延包括获取当前农林经济数据,了解当前农林经济管理状况及具体管理案例等内容。学生通过数据文献查询,熟悉掌握数据来源、数据间的相互关系、结构,培养自己日后实际工作中对数据的敏感性与重视度。管理案例剖析是专业硕士重要的外延内容,通过对不同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的对比分析,掌握各种运营模式的发展演变、管理绩效,探寻不同管理模型、运营方式的适用空间,做到学以致用。

全文阅读

中级阅读教材中的语体类型

作者:曾毅平 单位:暨南大学华文学院

1.(略)

1.1(略)

1.2研究对象留学生在初、中、高级三个阶段的汉语学习过程中,中级阶段是发展阅读能力、形成语体感最重要的时期。这一阶段学习者已学过汉语的基本语法,掌握了2000左右的词汇量,是发展汉语能力的“起飞”阶段。因而本文选取中级阶段较有代表性的3套阅读教材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语体属性。3套教材为:1)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2008年出版,陈纯贤编著的“中级汉语阅读教材”———《这样阅读》。该教材共6册,供两学期使用,“适合已学完基本语法、掌握2000常用词的学习者”。(陈纯贤,2007:1)2)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杨寄洲主编的“对外汉语本科系列教材”之一的二年级《汉语阅读教程》上、下册。该系列教材的“阅读”专项语言技能课在一、二年级开设,其中一年级教材3册,二年级2册。二年级相当于中级水平。3)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周小兵、张世涛主编的《中级汉语阅读教程》,共2册。适合“在全日制学校学过1年(大约800课时)汉语的学生,基本学过《汉语水平词汇等级大纲》的甲、乙级词,汉语水平达到3级的学习者。”

1.3研究的主要问题研究的主要问题有:1)中级阅读教材中的语体类型;2)各类型语体在教材中的分布数量;3)阅读材料的题材、内容与语体典型性的关联。

2.中级阅读教材中的语体类型

2.1语体视角下的文体教学材料语体是比文体后起的概念,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体视角教学理念的提出,只是近20来年的事(金路,1988)。传统对外汉语阅读教材,其选篇和分布多以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和文学作品的下位体裁为纲展开。3套教材也是以文体而非语体概念选材并结构教学材料的,因而需要将文体阅读材料作语体归类。多位学者论述过语体和文体的关系(李熙宗,1994:161-170;祝克懿,2000;郭杏芳,2000),本文不对此展开探讨。鉴于考察教材语体分布,在寻求两者之间的对应时,主要强调以下两点:1)语体作为语言体式,其特征由语音、词汇、语法、修辞、话语结构呈现;而文体是文章体裁,除语言特点外,表现手法、内容、题材、主题、章法等都是其构成要素。2)以文体为纲选编教材,可以通过对体裁的感知,侧重发展文体写作能力。以语体为纲,则可以更多地感知因语境类型的不同,语言形式所发生的变异,把注意力集中在语言材料的语体分化(曾毅平,2008),以及如何得体地运用汉语上。

2.2中级阅读教材选文的语体类属语体的分类,尚有争议。我们认为对外汉语教学可根据需要采用3种分类体系(曾毅平,2009),本文以“领域语体多分体系”为描写框架。领域语体是开放的体系,带有列举性质,如:日常谈话语体、艺术语体、科学语体、政论语体、报道语体、事务语体、广告语体、法律语体等等,其内部也有层次关系。教材各领域语体内部有典型和非典型之分,以科学和艺术语体尤为明显。科学语体有三个次范畴:科普体、大众知识小品、专门科学体。科普体具文学语言的生动性,是准科学体;知识小品平实,属中性科学体;专门科学体包括科研论著和专业教科书,最为典型。艺术语体也可观察到3个次范畴:准艺术体(如记人记事的一般记叙文)、中性艺术体(如通讯、报告文学等)、典型艺术体(包括诗歌、散文、小说等)。据上,本文将3套阅读教材中所涉及文体的教学材料,按以下对应关系归入相应的领域语体:需要指出的是,文体和语体毕竟各有其质的规定性,一种文体可能在多种社会语境中使用,对应多种领域语体;一种社会语境中的语体也可能归入多种文体。文体主要属文章学范畴,也不是所有语篇都能算作文章。本文正是基于其错综对应关系,逐一定性教材语篇,作语体归类后再行统计分析的。

全文阅读

海外语文大纲教学论文

一、各行其是的美国大纲

美国到目前还没有一套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各学校教学工作所遵循的大纲都是由各州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所制订的。(本文从略)

二、层级分明的英国大纲

1988年,英国国务秘书在当时读、写、算基本能力教育的广泛争论的基础上,按合法程序建立了英语工作小组,指定该小组将国家英语课程中对5—16岁年龄阶段学生的教学内容作一介绍,该报告提出的各种要求都是法定的。英国还根据学生的差异,在制定语文教学大纲时,将听说、阅读与写作三部分内容分别分为八个层级与一个“超常表现”。请看听说达标层级的部分内容。

一级:学生谈论直接感兴趣的事情,听别人讲话并做出恰当的反应。他们向别人表达简单的意思,讲话别人能听得到,并开始在表现观点或讲内容的时候增加一些细节。

二级:学生在听说时表现出自信,尤其在感兴趣的话题上,有时他们意识到听话人需要他人们增加相关的细节,在解释自己的想法时,讲话清晰,用词越来越多。他们通常认真听别人讲话,并做出越来越好的回答,他们开始意识到在一些场合正规的词语和语调的作用。

(三级到七级从略)

八级: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情境中有目地地保持并发展他们的谈话,他们组织语言,表达清晰,使用恰当的词汇、正确的语调和强调,在讨论中他们发言多,表现出他们在认真地听,并十分清楚讨论的进展,他们能够在各种场合自信地使用标准英语,根据需要调整语言的使用。

全文阅读

初中议论文教学学情分析及方法研究

议论文的学习可以说是从初中才真正开始,这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从学习议论文的阅读到掌握议论文写作,是初中议论文教学的目标,因而在不同的阶段应该有不同教学重点和教学目标。本文试图通过学情分析,明确初中各年级的教学任务和目的,来探讨初中议论文教学。

一、初中语文议论文学情分析

学生是教师教学的对象,一切教学活动的进行都应以学生为核心,所以此处的学情是指对学生的起点能力进行分析,以及学生的普遍特点、学习方式和需求进行分析。议论文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新的学习内容,所以应该以学习的起点能力分析为主。

七年级学生由于刚进入中学的学习阶段,一方面,大多数学生面对新的学习环境会不适应,不易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多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但他们对该阶段的学习有一定的好奇心和积极性,也喜欢表现自己,教师应该善于利用这一点,多表扬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另一方面,七年级是学生学习议论文的初步阶段,缺乏议论文基础知识。但正是因为这一阶段学习还没有形成定式,学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这个阶段应该注意学生基础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的构建。

八年级学生由于对学习环境熟悉程度加深,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学习圈子,再加上青春期的到来,学生多较为叛逆和贪玩,对学习的热情削减,上课积极性不高,成绩良莠不齐。这个阶段学生的议论文阅读基础较为薄弱,对知识的掌握还不够牢靠,缺乏对知识的灵活运用。

九年级学生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智逐渐成熟,自制力增强,较为懂事,也较易管理;另一方面,考试压力逐渐增大,学习目标更加明确细化,有着比较理性的学习态度,学习氛围很好。该阶段,学生对于议论文的学习一般达到了较为高层次的理解与运用阶段。

二、根据制定教学目标和内容

基于以上对初中各年级的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由于处于议论文学习的初步阶段,应该以了解议论文基本认识和学会运用具体事例来阐明道理为教学目标,争取使学生能在短时间内较快掌握新的知识,即学生通过这阶段的学习后能正确辨别议论文文体,掌握议论文的特征。教学内容上,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先选择篇幅较短、内容浅显易懂的先进行教学,让学生对议论文形成概念性认识,侧重对议论文行文思路和基本的议论文结构讲解。

全文阅读

接受理论下的大学英语分级教学

【摘 要】接受理论作为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个文学理论流派,在现代西方文学理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接受理论以读者为中心,注重不同背景的读者对文本所产生的“期待视野”以及对作者所产生的影响。将接受理论引入大学英语教学,尤其是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分析不同层次和背景水平的学生对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接受和反应,构建一个开放式、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接受理论 期待视野 大学英语分级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3-0047-01

一 接受理论

接受理论,亦称接受美学,源于20世纪60年代,是在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布拉格结构主义理论、德国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波兰英加登的现象学基础上建立的文学理论流派,其代表人物为联邦德国康士坦茨大学教授姚斯(Hans Robert Jauss)和伊瑟尔(Wolfgang Iser)。接受理论打破了注重作者以及文本分析的传统文学理论,将读者置于文学研究的中心。接受理论认为,读者并不是被动地接受文本,在阅读过程中,读者积极地参与作者的创作过程,与文本和作者形成能动的辩证的动态关系。出于读者自身的教育程度、文化水平、认知心理、审美情趣、兴趣爱好、专业方向、阅历经验等差异,不同的读者对同一文本有不同的“期待视野”。读者的期待视野随着时代、社会和个人因素不断改变,作者对文本进行不断修改,缩小与读者期待视野之间的审美距离,以求达到“视野融合”。

二 接受理论在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中的应用

1.教学“主体”的转移

接受理论为大学英语教学,尤其是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接受理论的五个要素——传导者、接受主体、接受客体、接受媒介和接受环境与大学英语教学的五个因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环境一一对应。接受理论将西方文学理论从作者及文本向读者的重心转移与大学英语教学从教师和教学内容向学生的重点转换不谋而合。如果教师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让学生处于被动地接受地位,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很难得到充分发挥,教学内容也就失去了其教育价值。具体到英语教学,根据接受理论,要避免传统“翻译式”“灌输式”或“说教式”的教学模式的弊端,学生的主体性必须放在首要位置,要把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学生以及教学内容三者之间不断的互动和融合才能促进教学效果和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

全文阅读

论案例教学法在“班级管理学”课中的运用

[摘 要] 本文在概述案例教学内涵及特征基础上,阐述在“班级管理学”教学中选择教学案例的方法,并介绍案例教学在“班级管理学”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班级管理学

[基金项目] 2012年度山东省博士后创新项目专项资金项目(201202033)和2012 年山东省教改一般项目“新课改视域下高校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实践模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0-001-2

班级管理学以研究班级管理过程中成员个体及群体的行为特点及其规律性,以促进班级管理科学化的一门学科。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能取得其预期的教学效果。然而长期以来,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教师,轻学生”、“重形式,轻思维”、“重结果,轻过程”的弊端,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没有很好将教学跟实际结合起来,不能让学生真正感悟到该课程的重要性,课程讲完以后,学生也就很快忘了所学内容,不能很好达到教学目标和效果,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决定了在课程教学中应实施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法,并以此来推动教学法改革,这既是遵循课程教学规律的内在要求,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形式和手段。

一、案例教学法的内涵及特征

所谓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学中,为了实现特定的教学目的,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采用典型案例为教学材料,将学生置于一个特定事件的真实情境中,通过讨论、启发方式使师生、生生之间的双向和多向互动,积极参与,平等对话和研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一种开放式教学模式。跟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具有很大的优势,已被实践证明是一种对培养学生能力和提高学生素质有效的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具有以下基本的特征。第一,生活情境性。在案例教学中使用的案例基本上是选取跟教学主题高度相关具有真实生活情境的案例,引入课堂,营造一种真实的生活情境,缩短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能充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进行讨论、分析甚至论辩,从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学生主体性。案例教学法一改传统的教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下面听的教学方式,凸显学生的主体性。第三,内容综合性。教学使用的案例比一般的举例内涵更深刻更丰富,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学生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第四,深刻的启发性。对于选取的案例,一般都没有标准和正确的答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循循善诱的启发性和研究性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自己建立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第五,过程动态性。使用案例教学进行教学的过程,是一个教师跟学生、学生跟学生之间进行互动的过程,正是在这个互动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法得以养成,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得以呈现。

全文阅读

“1251任务导学”模式指导下的研究生公共英语分级教学研究

摘 要 本文主要阐述了分级教学的理论依据、研究现状,并以渤海大学为例探讨了“1251任务导学”模式在研究生公共英语分级教学中的适用性,并指出此模式的应用和推广将对研究生分级教学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研究生公共英语 分级教学 “1251任务导学”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1 分级教学的理论依据

第一,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建构主义的深入发展为真实地揭示学习规律奠定了基础,为探索分级教学中教学新模式提供了系统化的理论框架。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的过程。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是新旧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的过程。此外,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探索性,确保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的落实。

第二,“i+1理论”是当今第二语言学习理论中最为重要的理论之一,为分级教学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i+1”理论中,“i”指的是和学习者语言水平相当的语言输入,也可以说是学习者当前的语言知识状态;“i+1”指的是高出学习者现有语言水平一个级别的语言输入,也可以说是学习者语言发展的下一阶段。学习者只有接触到“i+1”水平的语言输入,才会对学习者的语言习得产生积极的作用。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也要针对每个学生,使其潜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2 研究生公共英语分级教学模式研究的现状分析

2.1 当前研究生公共英语分级教学研究现状

全文阅读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对大学英语教学及学生英语写作的影响

摘 要: 本文通过对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写作部分设计的分析,从写作命题形式、字数要求、评分标准、评分方法等方面阐述了四级写作对英语教学及学生写作的影响,并对其设计提出了改进建议。

关键词: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 大学英语教学 英语写作

通过对命题的研究和对学生进行四级写作培训的实践,笔者发现在四级考试中写作部分的设计存在一定问题。笔者将深入分析四级考试写作部分,从其命题形式、字数要求、评分标准、评分方法等角度阐述四级写作对大学英语教学及学生英语写作的影响,并提出建议。

1.大纲命题形式

鉴于四级写作以议论文为主,笔者总结目前命题提纲形式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典型的中国式思维方式,论点在后;二是重点不突出;三是影响谋篇布局;四是造成有理无据。

首先,四级写作提供的提纲几乎都是总结归纳型提纲,即先分述再总结,将文章的论点或作者的观点放在文章的最后,这是典型的中国式思维。典型的英文议论文写作一般是先提出观点,然后论证观点,最后得出结论。要提高学生的英文写作水平,首先就要培养相应的思维模式。

其次,提纲重点不突出。结合写作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学生参照以上提纲,普遍出现重点不突出的问题,很多学生将笔墨平均分摊在第二点和第三点,既详细进行分析说明,又重点阐述自己的看法或建议,导致文章没有主次。

再次,这样的提纲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写作要求中给出提纲,会使学生对中文提纲产生依赖性,而且这样的统一的提纲下学生写出的作文大同小异,结构基本雷同,段首句也差不多,而且英文的表达受到中文提纲的影响,误导学生采用翻译式写作法。

全文阅读

浅析语文特级教师的养成之道

摘 要:语文特级教师是一个称号,一个荣誉头衔,也是对优秀教师付出的一种肯定,语文特级教师的养成是具有一定特点,一定共性的,本文通过研究,指出成为语文特级教师的四大共性,即要具备先进理念,具备足够专业知识,要反思自己,具有创生能力。教师具备这四点,也就具备了成为语文特级教师的基础。

关键词:语文;特级教师;成长;反思

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是人类灵魂塑造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教师承担着教育祖国的未来这个重担。因此,对教师自身有一定的要求,对教学质量也有一定的要求。特级教师可以说就是教师自身和教学质量最高要求的代表。特级教师除了是对教师自身能力的一种肯定,也起着学科带头人的作用,是许多非特级教师学习的目标和典范。语文特级教师是语文这一学科的教师中的典范,语文特级教师中的“特”是指他们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这一高于一般教师的能力。但语文特级教师不是神,他们始终由一个平凡的老师慢慢成长为一名语文特级教师的,从他们的成长经历来看,可以使我们学习到成为一名语文特级教师的方法。

一、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形成自己的教学观念

在坚定要成为一名献身教育事业的教师后,就要学习如何提升自己,使自己变得优秀。教学理念支撑教学实践,指导教学实践。教师教导学生,教师不变,学生和时间在改变。学生和时间的改变,也就要求着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观念也应该随之有所变化。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也就是指具备契合时代预期的教育思想和体现学科特点的教学主张,这是特级教师所应具备的。比如语文特级教师于漪,1978年于漪被评为了语文特级教师,但是她并没有因为得此殊荣就停下前进的脚步,她说“作为一名教师,应当具有相当程度的职业敏感,要跟随着时代奋力前进。我努力这样去做。”于是她继续着她的教育事业,致力于语文教育研究,积极参加各种语言学会的研讨活动和参与语文教材的编纂和审定等。想要成为一名语文特级教师,在具备了先进的教学理念之后,还需要将这些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自己的东西。每一位老师的成长环境,教学环境是不同的,对一些理念的认识也是不尽相同,这就需要他们通过这些理念产生自己的认识与理解,形成自己的观念,用自己正确的理念来教导学生。比如钱梦龙先生,他对于“语文”这一概念就有自己的见解。有人使用拆词法将“语文”看做是“语言-文字”、“语言-文学”或“口语+书面语”等等。但钱梦龙先生认为“语文”作为一门课程,是一个完整的概念,是不能用拆词法来解释的。“语文课程”就是“语文课程”,有其特定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是不能拆分的。在此基础上,钱梦龙先生还指出我国开设语文这个课程的目的就是让人们通过学习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来继承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语言和文化是融合在一起的,通过语言学文化,文化展示语言,用拆词发来确定语文课程的性质、目的和内容是不科学的。从钱梦龙先生观点我们可以得出,语文的教学也不能是拆分学习的,生词是放在课文中学习的,课文时能展现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等的。

二、有足够的专业知识

作为语文老师应该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比如: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语文课程与教材分析等。想要成为语文特级教师,更应该具备这些基本的专业知识。除此之外,个人应该具有丰富的阅读量和课外知识。学生在读书期间,面临繁重的学业,看课外书的时间特别的少,特级教师往往能在讲课时做到给学生补充大量课外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比如于漪老师和魏书生老师,于漪老师的求学之路十分艰辛,但她还是遇到了几位好老师,初中国文黄老师,高中国文赵老师,高中数学毛老师,黄老师上课全身心的投入,走进教材与课文,与课文中的人物同喜共悲,先将自己感动了,在用自己的情绪去感染学生,高老师上课不带讲义,将学问烂熟于心,朗诵的总是抑扬顿挫,饱含感情,毛老师教数学,思路清晰、语言简练且推理严密。于漪老师从这几位老师身上学习到了他们的优点同时也知道要成为这样优秀的老师需要过硬的专业知识。魏书生老师也是像赵老师一样,上课不带讲义,学问烂熟于心,上课通过提问的方式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一个一个有关课文的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去找寻答案,回到学习的主体的位置上。

三、进行自我反思

全文阅读

PBL在《医学统计学》教学中的探索

摘要:PBL教学在《医学统计学》教学中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但学生对该方法认可度不高。

关键词:PBL教学;LBL教学;护理专业

中图分类号:G40—01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6—0053—03

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的教学模式是近年来国内医学院校探索和研究较多的一种教学模式,与传统的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模式LBL (Lecture-Based learning)相比,是一种不同的教学模式, 该方法1969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 在加拿大MC Marster 大学创立, 是以问题为基础、教师为导向的小组讨论方法,该方法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风行欧美许多医学院校[1-3]。近年来,在我国各大医学院校纷纷采取措施推广并应用,此种教育模式将成为国内教育实践进行理性思考和推广应用的研究热点[4]。

医学统计学是医学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研究设计、数据分析等方面广泛使用,是高层次的医学专业人员必须掌握的工具,也是保证医疗、科研工作的重要手段,是医学院校各专业的必修课。PBL与LPL教学法有明显区别,从国内外的研究结果来看,效果各有不同,为比较PBL教学与LBL教学在《医学统计学》中的教学效果,我们进行本次研究,以探索一条适合本专业学生的《医学统计学》中的PBL教学之路。

目的:探索PBL教学与LBL教学在《医学统计学》中的教学效果。

方法:以本科护理专业所有学生为研究对象,采取单纯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2个班级进行对比研究,实验班级PBL方式授课(45人) ,对照班级采用传统的LBL授课(48 人)。

结果:PBL教学实验班级与LBL教学对照班级理论成绩无显著性差异;在评价问卷调查中,在“能否提高自学能力”,实验班级显著高于对照班级(x2=17.170 P=0.000),而在“是否希望继续采用该种教学方法”时,实验班级采取肯定态度的明显低于对照班级( x2=9.589 P=0.002),在教学方法是否满意、能否提高学习效率、掌握重难点两个班级均无差异。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