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风险研判报告

风险研判报告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第四季度安全生产风险研判报告

2020年第四季度,全县生产经营活动进入旺季,同时又是气候寒冷干燥、冰冻多雾的特殊时段,大风、雾霾、冰雪、霜冻等气候将对安全生产构成严重影响。加之疫情仍在继续,经济不景气,企业收入减少,对安全投入减少,员工生活压力增加,更加容易忽视安全。同时,国庆、中秋长假到来,旅游出行人员增加。我县安全生产风险仍然点多面广,形势依然严峻。

一、总体研判

根据我县气候、环境、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因素对安全生产的影响和相关行业领域风险研判的情况,2020年第四季度安全生产工作主要风险为道路交通、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油气勘探开发、消防、非煤矿山、烟花爆竹等行业领域。

二、重点行业领域突出风险及防范措施建议

(一)道路交通方面

突出风险:

1、岁末年初,旅游出行、能源运输、物流运输集中,个体化出行(私家车、摩托车、电动自行车等)明显增多,交通运输任务活跃,高速公路和国省干线公路流量明显加大。

2、小客车、大客车、大货车、危险化学品运输车穿插混,酒后驾驶、超速超员超限等违法行为导致的交通风险上升;加之雾霾低温天气,容易出现疲劳驾驶,发生群死群伤的风险增大。

全文阅读

年报审计风险结构研究

从年报审计需要出发,研究年报审计风险结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发现重大错报风险的判断结论应该是审计结果而不是审计风险的中间环节,重要性作为判断标准应该从属于审计风险,而不是与审计风险对等的、前置的事务,审计风险模型应该是:审计风险=检查风险×质量控制风险×道德风险。

年度财务会计报告审计,通常简称年报审计,是注册会计师审计中最重要的业务。根据新审计准则,年报审计实施风险导向审计。风险导向审计是以审计风险为出发点,通过对产生风险的各个环节进行评价,调整审计策略和审计资源分布,使审计成为一个不断克服和降低风险的过程。可见审计风险在审计中居于中心位置,与审计过程的许多事物存在密切联系,因此不能孤立研究审计风险,需要从审计风险内在构成要素与外部相关要素之间的关系来研究审计风险的规律,我们用审计风险结构一词来概括审计风险内在构成要素与外部相关要素之间的关系。

一、研究审计风险结构的意义

2006年公布、2007年开始实行的审计准则并没有明确提出审计风险结构,但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新审计准则中还是包含了审计风险结构。年报审计属于鉴证业务。鉴证业务风险在审计准则中被表达为在鉴证对象信息存在重大错报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提出不恰当结论的可能性,它包括注册会计师不恰当地提出鉴证对象在所有重大方面遵守标准的结论的可能性,可分为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

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之间的关系用模型表示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这个等式将重大错报风险作为审计风险的构成项目,视为一个达到控制审计风险的中间环节,并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当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层次以及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

年报审计风险结构既包括审计风险源、审计风险构成项目与审计失败等审计风险结构内部要素之间的关系,也包括审计风险与审计风险外部要素,如直接关联的财务报告错报、投资者损失等之间的关系。研究审计风险结构对审计理论和方法都具有积极意义。从实务操作来看,审计风险结构连接被审计对象认定、审计证据和审计意见,界定应该实施的审计程序的数量和质量,进而决定了审计质量和审计成本。从理论研究角度来看,审计风险结构是联系审计目标、审计责任的中间环节,对区分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界定注册会计师的权利和义务,研究审计的性质都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显然,在现有的审计准则中审计风险结构的内部要素是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相应的审计风险源也被分为两类:审计人员之外的其他主体的事务和审计人员的检查事务两类。审计风险的外部要素也仅仅注意到财务报告自身,没有考虑其他相关的事物,所以应该进一步深入研究审计风险结构。

二、重大错报风险的判断结论应该是审计结果而不是审计风险的中间环节

全文阅读

客户重要性审计风险与审计报告分析

一、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分析

(一)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反向变动

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存在必然联系,如果从会计报表使用人员的视角出发,审计重要性与审计反向风险变动关系更加值得关注,也就是说审计重要性越高,那么审计风险就会越低,反之,审计风险也会增加,两者是反比例的关系。审计风险与客户重要性水平之间是反比例的关系,而与审计师出具严厉审计意见之间则是正比例的关系,针对审计风险较高的客户,客户重要性与审计师出具严厉审计意见概率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联系。在这个基础上神对审计风险与客户重要性,审计报告之间的微观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在审计风险加大的同时,客户重要性对于审计师审计报告决策的负向影响越来越小。

(二)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正向变动

在实际工作中,审计人员需要考虑的问题很多,尤其是信息使用者的要求与审计风险的大小以及审计工作本身的效益与成本问题。通常来说,审计人员在在执行过程中地审计重要性水平判断越低,其所面临的风险也就越小。原因是审计人员在执行相关的准则标准时过于谨慎和小心,从而去定了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后,就会权利添加审计程序,从而会增加更多的付出时间,付出的精力,增加了审计的成本,这样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必然会降低审计风险,那么而过来,审计风险重要性水平越高,他们多面临的风险也会更大。比如注册会计师认为某被审计单位的重要性水平为1万元,而实际情况却是5000元的错报和漏报就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与判断,这时注册会计师实际执行的审计程序要比应当执行的审计程序少一些,这些未被考虑的部分必然会影响审计报告的有效性,同时会增加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

(三)审计风险影响审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

从目前我国实际会计工作的情况来看,实际上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也就是审计风险与审计重要性水平之间的正面关系以及反向关系都需要进行充分的判断和确定。一方面,从财务报表使用者的角度来看,重要性水平与审计师的检查风险之间并没有联系,也就是说检查的风险并不能决定重要性,即审计风险的高低决定不了重要性水平的高低。而另外一方面,在实务审计中,从审计经验来看,审计师要最大限度的发现重要性水平之上的错报以及漏报问题,这个时候就需要通过降低审计重要性水平来实现。简而言之,就要降低未能在实质性测试中发现该重要陛水平以上的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审计师就必须扩大审计抽查范围、增加审计程序,这实质上就是降低审计重要性水平。例如,设定重要性水平为3万元以上的错报或漏报比设定重要性水平为5万元以上的错报或漏报,更容易降低未发现5万元以上的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降低重要性水平只是为了收集更多审计证据以尽可能降低审计风险。可见,审计风险的高低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尽管它并不决定重要性水平的高低。

二、客户重要性与审计报告决策的关系分析

全文阅读

浅析会计职业判断内部控制的构建

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为会计职业判断提供了健全完善的会计法规体系框架,但同时也对会计职业判断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随着实务中需要进行会计职业判断事项的日益增加及其难度的迅速增大,建立会计职业判断质量保证机制,保证和进一步提高会计职业判断的质量,对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全面有效实施,确保准则提出的财务会计报告目标的顺利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会计职业判断质量保证机制相关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内部控制的相关理论与实务,然而纵观国内外文献,从内部控制的角度研究控制会计职业判断对会计信息的影响的论述比较少,更没有提出对企业普遍适用的操作方法。因此,如何将内部控制与会计职业判断相融合,建立并实施会计职业判断内部控制,实现基本准则提出的财务会计报告目标,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正常、高效运转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会计职业判断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一)内部控制的内涵 美国COSO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将内部控制定义为“内部控制是受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职员的影响,旨在取得经营效果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遵循适当的法律等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的一种过程。”COSO同时将企业内部控制分为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等五项要素。我国财政部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基本采用了COSO关于企业内部控制的定义,并将其表述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从该定义可以看出,内部控制构建要素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并且全体员工都被包含在内部控制之下,这对企业员工整体的专业知识和管理水平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二)会计职业判断的内涵 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CICA)的《财务报告中的职业判断》研究报告对职业判断作了如下定义:职业判断是这样一种判断,它由有经验和有知识的人进行,在适用的职业准则框架之内,以必要关注、客观和正直态度作出的判断。具体到会计职业判断,就是指会计人员按照会计法律、法规和制度的要求,根据企业理财环境与生产经营特点,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选择恰当的方法,对职责范围内的不确定的会计事项进行分析、判断、选择和决策的过程。根据此定义,会计职业判断的主体是会计人员,会计职业判断的客体是会计交易事项,会计职业判断的基础是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积累的经验,会计职业判断要受到会计法规、企业会计准则、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会计职业判断具体表现为会计原则的选择和协调、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会计估计等。事实上,会计职业判断贯穿于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全过程,是会计活动的一个特殊过程。这种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会计职业判断既是一种人类行为,同时又是一种职业活动。会计职业判断作为一项重要的会计行为,企业有必要将其纳入内部控制的范围之内。

(三)会计职业判断的内部控制:会计职业判断与内部控制的契合点 会计职业判断作为会计活动的特殊过程和职业判断主体的会计行为,构成了企业内部控制客体的一个独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行为结果或者质量又是影响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关键因素。因而,在会计职业判断活动中引入内部控制机制,将内部控制的措施贯穿于会计职业判断活动的全过程,必然成为企业内部控制实践的重要内容。会计职业判断内部控制也因此成为会计职业判断与内部控制的契合点。

二、会计职业判断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一)经济事项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经济环境变得复杂和多变,经济事项的不确定性不断增加,从而导致企业出现了许多不同程度的不确定性的经济业务,如货款的回收、未决诉讼等,这些业务都需要会计人员具备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同时,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也给会计职业判断带来了风险性。为了有效防范会计职业判断的风险,就必须建立和完善会计职业判断控制和监督机制,把会计职业判断的风险消灭在萌芽之中。

(二)会计方法的可选择性由于各个企业具体情形不同,我国现行会计准则和制度中针对同一会计事项,会给出多种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由企业自行选择,目的是使企业能够更加公允地披露其会计信息。由于这些处理方法各有特点,对会计信息的影响不同,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做出恰当的判断。而新准则更充分地体现了以原则为导向的制定基础,需要大量运用职业判断,因此在会计职业判断中引入内部控制机制从而确保会计职业判断的正确性显得更加重要。

全文阅读

省级卫视广告投资价值及风险的数字化解读及结果

经济形势不确定之时,在风云变幻的电视竞争格局下进行广告投资,更需要一双透视未来的慧眼,才能确保有良好的回报。CTR省级卫视广告投资价值及风险报告,在CTR收视率价值回归的研究经验和成果之上探索卫视品牌的价值预期和投资风险,解决了收视率数据变化不定、无律可寻的难题,为广告主和频道经营管理者提供了一套更为准确地预期收视率和投资风险的工具。

Under the unstable circumstance, it is more necessary to study clear the competition among the TV advertisements. CTR Provincial Satellite TV Advertising Investment Value & the Venture Report has succeeded in doing a good research on the audience rating and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expectation and the investment venture. Therefore, advertisers and channel operators would have a guide book on the major affairs.

广告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在竞争激烈的电视市场中,省级卫视是一支发展空间既受中央电视台影响,又有地面频道正面围攻的电视队伍。然而,省级卫视因为具有全国覆盖的基础条件,加之近年来定位的清晰和优秀栏目涌现,已经成为广告主媒体选择考虑的重点。它们的广告投放价值如何?多年来,电视台和广告客户之间都是以收视率为衡量标准进行考量的。然而,对于广告投资者来说,当发现收视率低于投放预期的时候,造成的经济和时间损失已经不可挽回。即便是经济上可以通过事先约定的方式减少投资风险,而在市场竞争中的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却是无法确估并获得补偿的;相反,一个频道的潜在价值如果没有被发现,则很可能会丧失一次绝佳的投资机会。因此,如何评估省级卫视频道的广告投资风险成为许多广告主和广告公司共同关注的问题。CTR媒介策略研究部2008年首次推出的省级卫视广告投资价值及风险报告正是这一困扰广告主和电视媒体多年的问题的一种探索性的解决方案。

CTR媒介策略研究部推出的省级卫视广告投资价值及风险报告,旨在帮助广告主和卫视经营者们建立一套具有前瞻性的广告投放风险评估指标,从而为广告主和电视经营者之间对广告投资的价值及风险程度达成可测量的预期。

报告认为,判断电视频道广告投资价值及风险的关键因素既不仅是现在的收视率表现,也不仅是历史的收视率变化,而是支撑这些收视率指标变化的观众态度和收视动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电视频道广告投资价值的预期风险指数。

收视率背后的支撑力量与广告投资价值及风险评估

报告通过涉及全国35个中心城市,总计超过5000名电视观众调查结果的系统分析发现,由于几年来不断增长的 “急功近利”的心态,省级卫视的广告投资风险正在从隐性向显性转化,一些仅通过电视剧等外部资源刺激收视率的手段而获得收视率增长的卫视频道,如果不能对自身频道的品牌漏洞做重大弥补,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出现收视泡沫的破灭,收视率将严重下滑。同时,一些长期致力于频道自主建设和栏目品质提升的卫视频道,由于在营销推广、经营管理等方面着力不够,造成与其品牌价值相比,收视不足的情况,他们极有可能会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如经历512地震和北京奥运会后)出现惊人的跃升。广告投资者如果不能看清不同频道收视率背后的支撑力量,广告投资风险将不可避免。

全文阅读

COSO新框架下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有机融合探讨

摘要:COSO委员会了《2013年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提出了17项原则及82个相关属性,在报告对象和报告内容两个维度上对财务报告目标进行了延伸,同时,也强调了企业的自我判断。这些变化对内部控制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引发了关于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实现有机融合的思考。

关键词:COSO新框架;风险管理;内部控制

金融危机以来,雷曼兄弟、花旗集团等金融巨鳄的灭顶之灾,世界500强中不乏市值大幅缩水的企业,面对危机的蔓延,更多的企业意识到风险防御的重要性。从企业失败的经验总结中,或多或少总能见到内部控制失效的结果。本文将结合美国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发起组织委员会(COSO)的《2013年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以下简称“新框架”),探讨企业不断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深化与风险管理有机融合的新思路。

一、新框架的“新”之所在

1992年,COSO委员会了《企业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以下简称“旧框架”),并于1994年进行了增补。自旧框架以来,企业的经营环境和管理模式经历了巨大变化,新生产技术和复杂组织结构的不断涌现,防范和发现舞弊风险的日益迫切,以及愈加严格的监管要求,顺应形势要求,2010年9月,COSO委员会启动了《企业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审核与更新项目。2011年12月,COSO委员会了新框架的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2013年5月14日,COSO委员会正式了新《整体框架》。新框架对旧框架的扩充和改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注重原则导向。新框架针对内部控制五大要素,提出了17项原则及82个相关属性,为五大要素的执行提供了明确的行动指南,也为不同的企业开展内部控制建设与评价提供了主要标准。

(二)延伸目标范畴。新框架将内部控制三大目标中的财务报告目标在报告对象和报告内容两个维度上进行了延伸。一方面,报告对象从外部监管方延伸为“既要面向外部投资者、债权人和监管部门,确保报告符合有关监管要求;又要面向董事会和经理层,满足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需要。”另一方面,报告内容不仅包括财务报告,还将“市场调查报告、资产使用报告、人力资源分析报告、内控评价报告等非财务报告”纳入其中。由此,使得内部控制的实施范围扩大了,同时,也着重强调了内部控制在企业运营中需要为企业经营战略和目标服务。

(三)强调自我判断。新框架在内部控制建设和评价中,强调依赖于企业自身的判断,而不是旧框架要求严格基于证据。一方面,增强了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建设和评价的自我控制能力。另一方面,控制能力的加强,也要求企业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不断提升其对于内部控制建设和评价的职业判断能力。

全文阅读

层次分析法在评价内部控制风险中的运用

摘 要:风险导向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对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应贯穿于审计过程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同时,要求审计人员将审计资源有效分配到最容易导致财务报表出现重大错报的领域。在被审计单位整体层面了解和评价内部控制是必须实施的风险评估程序,在此基础上可以设计和实施控制测试等进一步审计程序。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内部控制;风险评价;审计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1-0104-03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指出,注册会计师应该了解与审计相关的内部控制。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规定,内部控制是指“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控制,是指内部控制一个或多个要素,或要素表现出的各个方面[1]。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资产安全、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以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其主要内容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目标是对财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发表审计意见,所以注册会计师考虑的并不是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情况[2]。所谓内部控制评价,是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设计、运行结构及实施进行测试、调查、分析、评价的活动。它既是内部控制重要的系统性活动,也是评价、反馈、再评价的动态过程[3]。同时,不是所有与财务报告相关的控制都与审计相关,注册会计师在确定一项控制单独或连同其他控制与审计是否相关时,需要做出职业判断。

一、文献综述

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方法从账项基础审计方法(accounting number-based audit approaeh)、制度基础审计方法(system-based audit approach)发展到风险导向审计方法(risk-oriented audit approach)。风险导向审计是制度基础审计的发展,并不是制度基础审计之外的一种方法,目前,它仍然处于发展完善中[4]。章振东提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审计实务中从以审计测试为重心变化为以风险评估为重心。审计i程序主要包括风险评估程序、控制测试程序和实质性测试程序,相对传统审计而言,加强了风险评估程序 [5]。了解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是由风险因素出发,从被审计单位整体上把握控制制度设计的合理性和执行的有效性,为进一步要实施控制的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做准备。了解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是风险评估的起点,也是风险导向审计实施阶段的起点[6]。

为了满足审计需求,内部控制评价主要评价可能对财务报告可靠性产生重要影响的内部控制,目的是判断其可信赖程度,发现企业风险领域,在此基础上确定合理的审计程序以控制审计风险和提高审计效率[7]。2002年7月,美国国会通过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404条款,首次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的有效性提出了明确要求;2004年10月,COSO委员会将内部控制的五个要素拓展为八个要素,包含目标设定、内部环境、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信息与沟通、控制活动和监督,要求从这八个方面进行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我国学者对内部控制的研究多是关于理论的,张俊民、杨有红分别从会计和审计角度分析了内部控制的问题;李军训、陈静运用模糊数学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一套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评价体系[7];王留根将层次分析法运用于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评价中,构建了使用于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的指标体系[8];辜波、许纪校从理论入手,总结了制约内部控制自评报告的控制因素,并通过层次分析法计算各种因素的影响程度[9]。但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一套科学的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

新审计准则全面渗透了风险审计理念,要求注册会计师将风险导向审计的观念贯穿于审计的全过程。本文强调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的重要性,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环境的了解,判断哪些内部控制循环存在较大风险,以便合理分配审计资源,并且,这种判断须贯穿于审计的整个过程。

全文阅读

石油企业投资项目论文

1做好论证评估

一是注重对方案的论证评估。从项目的设计、施工、技术、经济和环境等各方面入手,加强调查,做好预测、计算,并认真进行分析、论证,制定出多个投资方案。对净效益和利弊进行分析、计算和权衡。针对不同的投资方案,制定出相应的可行方案,从经济性和技术的可行性的角度进行对比、分析,坚持优中选优的原则,选出最佳方案。二是注重评审制度建设。根据需要选择专家组成评审组,严格评审前期论证,如果发现投资效益不高,就不能通过。如果发现方案中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就必须重新修改调整方案,直到达到最优为止。

2做好投资估算

投资估算是指根据资料,采用相关方法,对投资额进行估算的过程。这是做好可行性研究的重要工作,能够为项目决策提供重要依据。投资估算额是最高限额,是控制设计概算的依据,任何设计概算都不可突破这个限额。从我国投资估算来看,其方法多种多样,有从生产能力角度进行估算,或从比例、系数、指数、指标、分类等方面进行估算,这些方法所使用的范围、估算的精确度等有所差异,在实际操作中,要根据需要进行选择。一是采用准确度高达投资估算法。根据可行性研究对估算准确度要求很高的实际需要,就必须选用准确度搞的投资估算法,一般用指标和分类两种估算法。这两种方法在同一行业中,因为地区差异性,在定额、费用标准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别,特别是不同地区材料品种和价格也有较大差异。二是改进估算编制法。为了提高估算的准确读,在采用指标估算时,可以用主要工程量代替单价指标,以此和地区综合单价相乘,就能得到单项工程量的投资,然后按照系数做出相应调整,就能估算出项目的投资数额。

3做好研究报告

可行性研究报告是确定是否投资的关键所在,是实现投资的决策性文件,是判断是否进行投资的重要依据。研究报告结论是对项目技术是否可行、竞争及获益能力的重要依据。研究报告中的工程地质、水文、气象等分析论证资料,既是对工程质量进行检验的依据,也是在工程寿命周期内进行事故责任追查的重要依据。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厂址、工艺流程、设备选型等经过批准后,就是详图设计的重要依据。环境保护是研究报告的重要内容,必须与法律法规相符合,只有采用科学有效的污染处理措施,才能通过相关部门的审查从而获得许可。从变形研究可行性研究报告单位来看,必须具有相应的资质,必须满足规定的深度及广度。要以石油企业的发展目标和内外环境为基础,确保分析论证的全面性,对多个方案进行分析比较,确保经济评价的科学性。故此,在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时,必须托付举报资质等级的单位。作为政府相关部门,要负责做好监理制度的制定,拟定有效的实施措施。监理单位必须加强对可行性研究的全程监理,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必须重新整改到位后,再进行编制。

4做好风险防范

因为石油企业的投资项目具有较大的风险,故此必须尽可能地考虑到各个环节可能遇到的风险,从而制定出预防性的应对处理措施,这样就能够最大程度地降低损失,将风险系数控制在最低。一是严格根据石油企业特点论证多种风险。根据石油投资项目的特殊性,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面地考虑到投资风险,如从勘探、投资环境、工程建设、市场及不可抗击的风险等。二是在进行经济评价过程中,从对财务评价影响的角度,对可能存在的多种风险因素进行风险及不确定性分析,将其中最为敏感的因素找出来,从中找到项目所面临的市场风险,将风险等级进行揭示,这样就可以采取相应的风险防范和降低风险的策略。要综合利用多种数学方法,如决策树、敏感性、概率分析等方法,做好定量处理,以此确保决策的准确与科学。三是采用合理的综合评价方式。应构建投资风险综合评价体系,并构建好权重体系,量化分析风险因素,加强对投资风险的评价与判断。在做好可行性分析与判断的基础上,写好综合评价报告,这样就可以为科学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三是必须统筹考虑好当前利益与长远发展的关系。在进行投资风险分析,既要考虑到当前利益,又要考虑长远发展的需要,从而确保项目选择的科学性、合理性,并综合考虑项目规模、标准、地点、周边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从经济性和技术性的综合角度,对多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最大可能地增强可行性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全文阅读

省级卫视广告投资风险的数字化解读

经济形势不确定之时,在风云变幻的电视竞争格局下进行广告投资,更需要一双透视未来的慧眼,才能确保有良好的回报。CTR省级卫视广告投资价值及风险报告,在CTR收视率价值回归的研究经验和成果之上探索卫视品牌的价值预期和投资风险,解决了收视率数据变化不定、无律可寻的难题,为广告主和频道经营管理者提供了一套更为准确地预期收视率和投资风险的工具。

广告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在竞争激烈的电视市场中,省级卫视是一支发展空间既受中央电视台挤压,又有地面频道正面围攻的电视队伍。然而,省级卫视因为具有全国覆盖的基础条件,加之近年来定位的清晰和优秀栏目涌现,已经成为广告主媒体选择考虑的重点。

多年来,电视台和广告客户之间都是以收视率为衡量标准考量频道与栏目的。然而,对于广告投资者来说,当发现收视率低于投放预期的时候,造成的经济和时间损失已经不可挽回。即便是经济上可以通过事先约定的方式减少投资风险,而在市场竞争中的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却是无法确估并获得补偿的;相反,一个频道的潜在价值如果没有被发现,则很可能会丧失一次绝佳的投资机会。因此,如何评估省级卫视频道的广告投资风险成为许多广告主和广告公司共同关注的问题。

CTR媒介策略研究部推出的省级卫视广告投资价值及风险报告,旨在帮助广告主和省级卫视经营者们建立一套具有前瞻性的广告投放风险评估指标,从而为广告主和电视经营者之间对广告投资的价值及风险程度达成可测量的预期。

报告认为,判断电视频道广告投资价值及风险的关键因素既不仅是现在的收视率表现,也不仅是历史的收视率变化,而是支撑这些收视率指标变化的观众态度和收视动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电视频道广告投资价值的预期风险指数。

广告投资价值及风险评估

报告通过涉及全国35个中心城市,总计超过5000名电视观众调查结果的系统分析发现,由于几年来不断膨胀的 “急功近利”的心态,省级卫视的广告投资风险正在从隐性向显性转化,一些仅通过电视剧等外部资源刺激收视率的手段而获得收视率增长的卫视频道,如果不能对自身频道的品牌漏洞做重大弥补,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出现收视泡沫的破灭,收视率将严重下滑。同时,一些长期致力于栏目品质提升的卫视频道,由于在营销推广、经营管理等方面着力不够,造成与其品牌价值相比,收视不足的情况,它们极有可能会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如经历5・12地震和北京奥运后)出现惊人的跃升。广告投资者如果不能看清不同频道收视率背后的支撑力量,广告投资风险将不可避免。

全文阅读

高校内部控制评价研究

2010年我国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加强学校财务会计制度建设,完善内部控制制度。2012年财政部印发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该规定对进一步提高高校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加强廉政风险管理做出了具体规定。高校内部控制的评价是高校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形成评价结论、出具评价报告的过程。我国高校面向市场办学,在经费筹集和使用上有很大的自,资金来源多元化和使用复杂化是必然趋势,与此同时,高校面临的风险正日益增加,因此,构建一个科学的内部控制评价系统,可以帮助高校发现内部控制在设计和运行方面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为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并使高校的内部控制系统处于持续优化过程中,不断适应变化的外部环境,是我国高校控制风险、实现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主要应用于概念内涵明确、但外延模糊的事项评估,在高校内部控制的评价中,很多因素的评价是无法精确描述的,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可以把边界不清楚的模糊概念用量化的方法表示出来,并对高校的内部控制进行综合评价,为决策提供支撑,因此是一种十分合适的方法。

一、高校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目前,对于高校内部控制评价指标如何设置,理论界并没有统一的标准,笔者认为可以基于内部控制五要素评价高校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在以目标导向构建的内部控制框架中,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是密不可分的,对控制环境的认定和评价是评价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基础;在风险评估要素中,全面的风险识别、对风险发生可能性和风险发生后的影响程度的准确判断决定了控制关键点和控制方式的选择,基于风险分析的应对策略则是确定控制程度与方法的直接依据;控制活动是风险应对策略的具体化;真实、相关、及时的信息收集、加工、传递有利于高校内部各组织及时发现和纠正管理中偏离控制目标的行为;健全的内部监督机构设置和监督机构间的密切配合为高校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提供有力保障。基于此,可建立由以上五个方面构成的高校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

(一)控制环境 (1)组织架构与权责划分。评价高校的组织架构是否合理,权责划分是否明晰,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是否相互分离与协调。(2)重大事项决策机制。反映高校是否组建财经管理委员会并负责对经济进行管理和监督、是否由党政联席会议讨论决定重大经济问题、重大改革方案是否经过教代会、职代会充分讨论等。(3)人力资源政策与实务。高校的人力资源规模能否满足高校需求、各岗位员工的胜任能力如何、高校是否建立了科学的员工晋升的条件、标准和程序以及员工业绩评估、考核与奖惩制度。(4)高校文化中的诚信与道德价值观。高校文化中是否强调诚信与道德,是否建立了员工道德行为规范,对违背诚信与道德的行为是否做出恰当的处理。(5)领导的管理风格。领导是勇于冒险型还是风险厌恶型,是偏好于集权管理还是分权管理,领导重视财务管理和内部审计的程度等。

(二)风险评估 (1)事项识别与风险确认。风险在识别时是否充分考虑了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以及高校的内部财务状况和管理状况。(2)风险分析。高校是否对所有风险事项发生的可能性及影响均采用了定量或定性的分析方法、对每一风险事项的分析方法选择是否恰当、对关键风险指标的选择是否恰当。(3)风险监控。高校是否根据关键指标进行了风险监控,对重要风险事项的内部控制程序是否进行了压力测试,并采取了完善措施。(4)风险应对。高校应对策略的选择是否符合风险承受度、应对策略的选择是否受到关键人员风险偏好的不利影响、每一事项应对策略的选择是否是在可能性和影响程度平衡的基础上做出。

(三)控制活动 (1)预算编制、执行、调整和分析与考核制度。高校对预算的编制依据、编制程序、编制方法是否有明确规定;是否执行责任制;对重大预算项目是否密切跟踪和监控;预算调整是否经过原预算审批机构批准;预算是否执行分析制度、审计制度和考核与奖惩制度等。(2)内部审计内容和程序以及质量控制。内部审计机构是否独立公正、内部审计人员是否具有适当的胜任能力和工作经验、内部审计的工作范围、责任和审计计划是否符合高校的需要。高校是否全面实施内部审计监督、内部审计机构是否建立健全有效的质量控制制度、是否对内部审计质量进行考核和评价。(3)财务舞弊的预防、检查与汇报。高校领导是否对重大舞弊行为承担责任;高校是否针对管理人员的行为建立了反舞弊机制、是否针对财务报告和内部报告存在的虚假记录或重大遗漏行为建立了反舞弊机制、是否针对未经授权或采取其他不法方式侵占或挪用高校资金、牟取不当利益的行为建立了反舞弊机制。(4)重大交易和事项的控制。高校对筹资、采购、工程项目、固定资产管理、合同管理和外包业务等重大交易和事项是否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和授权批准制度、业务流程是否有完善的制度管理、会计处理是否符合会计制度要求。(5)财务报告和内部报告的编制、提供和评价。高校财务报告的格式和内容是否符合国家规定,财务报告各项目中的勾稽关系是否正确。高校是否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采集、汇总、生成内部报告信息,构建科学的内部报告网络体系,高校是否充分利用内部报告,管理和指导日常工作。

(四)信息与沟通 (1)信息识别、获取和加工。财务会计信息系统是否能够提供外部使用者和内部使用者所需要的信息;各层级对相关信息是否进行合理筛选、核对、整合,从而提高信息的相关性;监管部门等获取信息的渠道是否畅通。(2)信息系统开发与维护。高校是否从设备和信息技术方面升级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共享;能否及时根据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变化和要求提高完善信息系统。(3)信息沟通的充分性。信息在高校内部横向沟通是否充分,各层级管理者是否拥有决策和监控所需要的充分信息,针对来自外部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沟通是否建立了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管理层采取的后续措施是否及时和适当。

(五)监控 (1)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系统持续运行的监督。高校管理层是否定期检查账账是否相符和账实是否相符,管理层对内部审计提出的完善内部控制的建议是否采取了相应的措施。(2)外部信息与沟通对内部生成信息的印证。高校是否对外部监管者提出的问题进行认真核实并进行原因分析及采取针对措施。(3)专项监督的范围、频率和过程。高校是否制定了有关专项监督的制度,基于内部控制目标的变化和升级是否进行了专项监督,在组织结构、关键岗位员工等发生较大调整或变化的情况下是否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监督,专项监督是否有明确的检查评价计划,专项监督检查所采用的方法是否适当。(4)内部控制缺陷报告机制。高校是否在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下建立缺陷报告机制,该机制运行状况如何、缺陷是否报告给了管理层,是否对问题的根源进行调查和进行必要的跟踪,是否采取了必要的改正措施。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