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风控管理

风控管理范文精选

风控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 财务管理 风险控制

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同时,统计数据表明,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经营困难、淘汰率高、生命周期短的问题,尤其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中,大量中小企业濒临破产倒闭或停产经营危机,说明其生存发展面临巨大风险,其中有部分原因是企业财务管理效率低造成的。因此,分析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根源,提出相应解决对策,对提高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效率、促进其健康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一、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资金少、产品所占市场份额小等特点,公司财务关系较为简单,财务能力及资源较弱,因此在其财务管理活动过程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资金严重不足,融资能力较差

中小企业无法通过发行股票或债券等证券方式在社会上筹集资金,而在通过资金借贷方式融资时又往往因达不到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的要求而无法筹集到资金,所以中小企业主要通过投资者投入以及企业内部资金积累等内源方式融资,资金筹集渠道狭窄。同时,由于缺乏政府支持,银行信贷政策亦存在一定歧视,尤其在货币从紧政策时,中小企业往往首当其冲成为宏观调控的对象,融资难度显著加大,一旦出现无法控制的危机,将导致破产倒闭的局面。

(二)投资盲目,投资能力较弱

中小企业在投资方面存在的问题有:(1)受资金约束,无法参与一些效益较好但投资规模较大的项目。(2)公司缺乏高素质财务管理专业人员,投资项目大多是由公司所有者来兼任决策,因此,投资项目缺乏科学的评估分析,投资方向比较盲目,甚至出现过于追求短期化投资目标的倾向,因而未能做出对公司最优的投资项目决策。(3)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理念较为保守落后,不敢或不愿意涉足投资新的项目,倾向于保守经营,从而丧失了获得新的发展机会。

(三)内部管理混乱,效率低下

中小企业经营权与所有权高度集中,家族化管理现象较为严重,容易产生管理者效率低下的问题。此外,中小企业业主往往对财务管理不够重视,公司的财务管理基础较为薄弱,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从而导致公司流动资金管理效率较低,严重影响公司经营的利润,进而影响了公司未来的生存发展。

二、中小企业的风险管理控制

本文认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产生上述问题的关键在于风险管理控制薄弱。因为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特点,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较大,如果风险管理控制不善,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财务管理效率。

(一)融资能力与风险管理控制

中小企业融资能力弱的主要原因是企业诚信度较低、经营风险较高、可抵押资产较少,负债资金占全部资金的比例过高,资本结构不合理导致企业的财务风险较大,由此引发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在借贷融资问题上对其采取严格控制甚至歧视的待遇。因此,企业要改变这一困境,首先必须对自身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进行管理控制,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建立和健全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努力提升经营效率,改善资本结构,降低财务风险,提高企业的诚信度,增强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融资竞争力。

中小企业融资能力弱也与中小企业应变能力差有关,而该问题则与中小企业的风险管理控制能力差密切相关。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壮大离不开所处内外环境的影响,中小企业外部环境包括经济因素、自然因素、法律环境、社会因素和科学技术因素。这些因素存在于企业之外,它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财务状况产生的风险性影响是难以准确预见和无法改变的。一旦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中小企业未能及时对公司的经营策略和财务政策进行调整以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则将首先成为冲击和调控对象,进而引起资金链紧缺,财务状况进一步恶化,严重威胁其生存和发展,进而影响其融资能力。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中,大量中小企业濒临破产倒闭或停产经营危机就说明这一问题。

(二)投资能力较弱与风险管理控制

中小企业投资能力弱与其对投资项目的风险分析和风险控制不当密切相关。(1)部分企业决策者由于自身素质原因或心理因素影响,过于厌恶风险,采取保守经营策略,对公司投资不重视,投资项目的选择往往趋于短期目标行为,不愿进行战略性的长期投资,故而使公司丧失了某些获得高速发展的良机和契机。(2)部分中小企业主或财务管理人员没有树立风险意识,在投资项目评估时只关注报酬率而忽视风险问题,投资随意性过大,导致选择风险过高的投资项目,最终使公司蒙受较大损失。(3)随着市场竞争日益剧烈,产品更新换代加速,中小企业不可避免面临着新产品研制和新技术开发的问题,在进行这些新的投资项目决策时,部分中小企业存在较大盲目性,如对投资项目面临的环境分析、行业分析、市场分析缺乏深入科学的调研,尤其对于项目所面临的风险评估不够科学全面,对此应该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准备不足或不当,许多投资项目仓促上马,一旦在执行过程中碰到问题则无力解决而导致项目投资失败。

(三)公司内部管理低效与风险管理控制

公司内部管理低效与风险管理控制关系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由于中小企业规模较小,公司对于财务管理不够重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缺乏系统的风险防范控制体系,管理部门的约束机制不到位,甚至出现权责不明、管理混乱的现象,严重影响公司内部财务管理效率。另一方面由于中小企业较多实行家族式管理,其家族高层管理人员可能将更具才能的外部职业经理人排斥在外,其强烈的控制欲望可能导致无效率的决策权威,也可能使他们不接受有利于提升公司价值的新技术与人事政策。且中小企业往往规模较小,出于成本考虑无法聘请专业人员进行财务管理,因此公司缺乏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无法对公司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进行高效率的管理,而风险管理控制更无从提起,最终导致公司内部管理低效率。

三、加强中小企业风险控制对策

上述分析说明,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问题均与风险管理控制薄弱有关,故要提高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效率,就必须加强企业的风险管理控制。具体如下:

(一)树立正确的财务管理目标

目前,中小企业由于财务管理水平较低,往往以“利润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但以此为目标存在着没有考虑风险和货币时间价值以及追求短期利益行为的缺点。因此,加强企业财务管理风险管理控制,首先必须确立正确的财务管理目标,在兼顾企业利润的同时,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将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引导企业在进行财务决策时考虑风险的管理控制。

(二)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建立风险预警系统

中小企业要时刻关注财务环境的变化,对企业财务管理各方面内容可能产生的风险因素进行预测评估,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要关注市场变化,防止企业财务成本上升和资金链的中断而出现财务困境。应根据环境变化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和投资方向,避免企业步入财务危机。建立企业交易记录,了解企业财务状况的变化,加强对相关财务指标的分析,建立风险预警系统,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采取措施防范风险的发生。

(三)健全内部控制与监督体制

建立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和监督体制,加强资金运作的程序化、规范化管理,降低资金使用风险,提高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效率。如对企业进行货币资金控制、对外投资控制、成本费用控制等;实施内部牵制制度和回避制度;对投资、贷款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采用科学管理方法,提高流动资产管理效率;健全会计核算体系,保持财务资料完整。

(四)重视财务管理工作,提高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素质

中小企业需要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引进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才,提高管理决策人员素质,从而在进行相关财务管理决策时能够重视风险的管理控制,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竞争能力。

四、结论

风险存在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任何环节的工作失误都可能会给企业带来风险。对于中小企业而言,风险管理控制是财务管理过程中产生问题的重要原因,也是其日常财务管理工作最容易忽略的一个环节。因此,必须将风险管理控制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始终,提高财务管理效率,确保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巩亦平.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财务研究.2005;3

风控管理范文第2篇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作为经济发展主体的企业正在面临资金回笼速度减缓、商业信用风险加大、应收账款坏账风险加大的情况。因此,以现金管理为企业管理核心的理念应运而生,并被大多数人接受。企业的现金流就像企业的血液一样,只有具备充足稳定的现金流,才能保证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面对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环境,为了应对复杂的经济形势,很多的企业选择组建集团企业,并开始重视资金的管理和关注集团资金管理中的风险管控。但是由于集团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其组织结构越来越复杂,纵向的管理层级过长,这些问题为资金的集中管理制造了困难。比如很多的集团企业资金混乱,资金预算工作不到位,资金的整体管理缺乏应有的监管,从而加大了财务风险和营运风险。因此,企业集团的内部管理的核心应当是资金管理的相关内容。加强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风险管控有助于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从而利于及时的发现资金活动中的问题,及时化解和规避风险所带来的损失。故加强集团资金管理中的风险管控对我国集团企业的发展意义非常重大。

二、企业集团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风险

(一)筹资方式不当引发的资金管理风险

企业集团资金管理工作的问题将引发多种风险隐患,对企业集团正常经营与发展形成恶劣影响,甚至使企业面临破产风险。企业集团的资金管理工作形式多样、内容复杂,并且关系到企业较多业务实践活动。由于企业的自有资金难以满足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因此,企业经营必须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筹资风险,如果筹资方式不当,则会由筹资风险引发严重的财务风险。目前,我国的很多企业面临筹资困难的问题,筹资金额有限,筹资渠道狭窄,同时筹资资格审核严格且困难。大多数企业集团的筹资方式有债务筹资与股权筹资,其中债务筹资的数额占据多数。大量的债务筹资为企业的资金管理增加较大的风险,比如企业会面临较高的利息偿还以及难以偿付本金的债务风险。当企业集团投资的项目难以达到预期报酬率时,企业则无法及时偿还债务筹资金额,不仅损害了企业集团的信用等级,同时面临流动性风险、法律风险以及经营风险。因此,筹资不当引发的资金管理风险需要企业集团的管理者加以重视和防控。

(二)预算管理不当引发的资金管理风险

企业集团资金管理需要规范的预算管理为前提,资金的预算管理有助于合理的分配资金用途,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防范资金无辜浪费现象的发生。但是,根据文献分析发现,很多集团企业的资金的预算管理工作不够到位,比如有些企业忽略了资金预算管理环节,无法实现对资金使用的约束与控制。有些集团企业的资金预算管理制度虽然存在,但是资金预算管理工作不够认真,有些只是应付检查和监督。当企业集团的资金管理不善将引发财务信息失真,甚至于对企业决策管理形成严重误导。总之,企业集团的预算管理问题将会导致资金管理风险的发生,进而为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风险管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增强集团资金管理中风险管控的措施

(一)优化资本结构

企业筹集资金前,应当测算资本成本,预防筹资决策不当引起的财务风险。为了优化资本结构,企业集团应当根据科学的目标资本结构筹集资金,依据资金的需求明确资金的用途,从而便于降低资金管理中的风险。在企业集团筹集资金时不能以财务风险的提升来获取筹资成本的下降。企业集团筹集资金时应当重视审查资金的使用用途以及投资项目的预期报酬风险,不能盲目的筹集资金,以至于难以实现资金的使用效益,造成投资和经营失败。企业集团的经营管理者应当逐渐优化资本结构,设置科学的目标资本结构,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防范筹资不当带来的风险。

(二)完善信用评级政策

企业集团应收账款的管控是资金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企业集团应当在销售业务发生之前设置科学的信用等级评估,创建适合自身企业业务销售特点的信用评级政策。在设置企业集团的信用评级之前,相关人员应当对企业的资本结构、筹资模式以及企业的市场份额等信息进行充分的了解,从而使得企业集团的信用评级政策在实现一定销售量水平的基础上,及时的收回资金,提高资金运转的周转率,降低资金的机会成本。

(三)加强资金预算管理

强化资金管理的风险管控必须做好预算管理,企业依据自身的资金需求针对性对资金预算进行管理和事前分析。在对不同筹资途径进行选择时,企业管理者应当权衡不同筹资方式的资金成本和偿债风险。在筹集资金之后,企业的管理者应当合理的使用资金,保证资金筹资时的资金用途,防止资金的使用不当和效率低下等问题。另外,企业集团应依据投资项目的可实现的收益比率、可回收期,参照项目可行性进行资金的应用与投放,从而实现资金管理水平的提高。实现企业集团资金的强化,建立合理的资金预算管理体系很有必要。在构建科学的资金预算管理体系之后才能减少资金的占用,提高资金的周转速度,从而实现资金管理中的风险防范。企业集团应当强化资金机会成本意识,控制闲置资金的增加,并将存在的资金灵活运用,同时不断的拓宽融资渠道,优化资本结构,控制财务费用。

(四)加强构建完善的信息共享平台

企业集团应当逐渐完善信息共享体系,及时的传递和沟通财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落实资金的使用方向,对有关企业集团的资金决策提高警惕性和敏感度,从而提高资金管理中的风险管理与控制的质量。企业集团构建完善的信息体系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设计共享平台,并对信息共享平台中需要改善的地方做出及时的调整。企业集团构建完善的信息共享平台有助于强化资金的集中管理。按照“看得见、管得住、可调用”的要求,企业集团的信息共享平台中建立反馈资金动态的相应版块。资金预算管理范围从原来的总公司逐步扩展到全资子公司以及基层管理相关部门。首钢集团在资金集中管理中,就是这样做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企业集团在加强资金管控的过程中应当防范资金风险,同时鼓励员工树立机遇意识、风险防控意识、责任归属意识,进一步改善工作作风和提高工作方法的效率,从而最优化实现管理体制的创新。

四、结束语

风控管理范文第3篇

1.战略管控型。

母公司利用控股权支配从属公司重大决策和经营活动,追求资本增值和区分战略板块、业务板块的多元化发展。

2.财务管控型。

母公司通过资本运营手段指导、监控从属公司,对从属公司的经营计划和执行过程不过多关注,以实现财务目标为终极目的,以财务指标考核、控制为主要手段。

3.运营管控型。

采用运营控制型管控模式的集团,对集团资源高度集中、企业经营活动的统一并优化。从战略规划到实施,从生产经营活动到业务管理,都要纳入集团管控范围。通过上述介绍,我们可以看出,运营管控型是最集权的管控模式,而财务管控型又是最分权的管控模式,而战略管控型则介于两者之间。随着集团管控管理模式的不断演变,有的集团又将战略管控进一步细化为“战略实施型”和“战略指导型”,前者偏重于集权而后者偏重于分权。

二、组织架构和发展战略管控

1.集团公司组织架构管控。

组织架构包括集团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部门机构设置。建立统一、合理、高效的组织架构体系是实现集团有效管理的关键,在管理控制体系中起着“骨架”的作用。组织架构设计与运行通常存在以下潜在风险:治理结构形同虚设,企业缺乏科学决策和良性运行机制,有可能导致经营失败,难以实现公司战略规划;内部职能部门设计不合理、权责分配不合理,可能导致机构重叠、职能缺失、互相推脱、效率降低等问题。所以,集团公司必须建立有效的组织架构管理体系,并确保其行之有效地运行。主要手段如下:一是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完善治理结构。内部管控是一个系统工程,设立集团公司的公司治理体系,要从内部控制角度考虑建立一套相互分离、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公司治理体系。要按照公司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体系,制定完善的决策体系和议事规则,执行和监督职能相互分离、相互制衡。二是合理设置内部部门,分清职责。在部门内部运行过程中一经发现有存在职能重叠、缺失或运行低下的问题,要及时调整部门架构,通过制定公司组织架构图、业务流程标准、部门职责说明、岗位说明书等手段,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工作职责,做到各司其职、权责明确。

2.集团公司的发展战略管控。

公司发展战略是指企业根据企业自身情况对未来发展的定位和预测。集团公司要做到统一发展,必须要有共同的发展战略,集团内各成员单位在共同的战略指引下制定经营计划,以确保集团整体战略的实现。通常情况下,集团公司在董事会下设战略委员会,负责公司的发展战略制定工作。战略委员会要综合考虑宏观经济政策、国内外市场的变化趋势、生产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竞争对手的情况,结合自身情况和资源,制定适合自己的、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董事会审议发展战略后提交股东会批准实施。

三、集团公司的财务管控

财务是公司发展的命脉,因此,实行集团公司的集中管控必然要做到对财务的集中管控。随着现代网络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很多集团公司通过统一的信息平台和财务共享中心实现对集团内单位的财务集中管控。建立统一的会计核算科目体系、统一的会计核算处理系统、财务报表合并系统、统一的现金管理平台、预算管理体系、内部审计体系等。著名的GE公司(通用电气公司)通过与银行网银支付系统对接的现金管理平台,将子公司资金每日下班前定点上划,集中大量资金利用北美与欧洲的时差进行“隔夜”资金运作,资金运作是按小时甚至分钟计算的。这样,产生了不小的资金利用收益。近年来,大型集团公司纷纷采用财务共享中心模式进行财务管控。它将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子公司的会计核算及财务管理统一拿到总部进行,各子公司或分支机构作为一个财务管理平台,仅需设专人负责票据的收集、扫描及上传工作。这样做的优势:信息统一和集成;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经营效率;提升财务决策水平等。

四、集团公司对子公司的管控

风控管理范文第4篇

金融控股公司是一种金融混业经营的组织模式,在经营管理上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但其结构与经营也比一般金融机构复杂,发生风险的可能性也比一般金融机构要大,发生风险后化解的难度与成本也比一般金融机构要大。同时,由于金融控股公司的巨大规模和对经济的巨大影响,一旦金融控股公司发生问题,必将引起整个经济体系的巨大波动。

金融控股公司的内部控制是金融风险防范的重要内容,有效的内部控制也是金融机构自身管理的基础和重要内容。对于单个金融机构的稳健经营和社会声誉,以及对于整个金融系统的安全来说,内部控制都是十分重要的,所以研究金融控股公司的内部控制对完善我国现有的金融控股公司的组织结构,提高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都有很大的应用价值,不仅如此,还可以为潜在的控股公司或者集团建立内部控制系统提供一些思路。

二、金融控股公司的主要风险

(一)金融控股公司的一般性风险

金融控股公司作为母公司,控制着众多的专业化金融子公司,与一般金融机构相比,它所引发的风险更为复杂。主要表现在资本金重复计算、系统性风险和内部控制风险三个方面。

1.资本金重复计算

金融控股公司资本金的重复计算有两种情况:一是母公司拨付子公司资本金。这样,一笔从集团外注入的资本金在母公司和子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中同时反映,造成资本金的重复计算。如果子公司又用该笔资本金在集团内继续投资,则该笔资本将被多次计算;二是子公司之间相互持有股份,造成股权结构混乱及资本金多次计算。由于只有来自集团外部的资本金才能抵补集团的整体风险,因此,无论是上述哪一种情况,同一笔资本金被用来抵御多家公司的风险,显然是不适当的。

2.系统性风险

金融控股公司是一个涉及多种金融领域的金融混合体,其所引发的风险会因为这种特殊的组织结构而在系统内逐渐聚集,并迅速蔓延开来。金融控股公司所追求的协同效应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加大了金融控股公司风险聚集的可能性:金融控股公司为集团建立的统一信息平台、统一客户服务中心、统一销售渠道,虽然降低了整体运营成本,但是,子公司存在的风险也可能借此通道向母公司不断聚集,在一个机构内发生的失误和可能发生的危机或破产,其危害和影响原本仅限于自身的业务范围或行业范围,但在金融控股公司的架构下,就会向母公司集中风险并蔓延危害。同时,金融控股公司在总体经营上倾向于建立统一的发展战略和业务规划,一旦决策失误,就会影响到全部子公司,错误迅速覆盖整个系统。

3.内部控制风险

金融控股公司的内部控制风险主要表现在其经营和组织方面难于被监察和控制,金融控股公司的内控风险有诸多方面,但与金融控股公司的组织形式、经营方式最为密切的风险是内部交易。

金融控股公司的各子公司之间进行关联交易,使得集团内各子公司的经营状况相互影响,这就增大了金融控股公司的内部交易和利益冲突的风险。由于金融集团内部复杂的控股关系和资金往来,彼此关系紧密,相互往来交易势所难免,其种类主要有:交叉持股、集团内公司间之相互交易行为、集团内公司自同属集团内公司取得保证、贷款或其他担保承诺、集团成员间之资产买卖行为、以再保险的方式所为之风险转移、集团成员间就第三人关系风险之转移交易等。这类交易常伴随风险的传递与聚集,最终形成集团的整体经营风险,危及集团的经营安全与稳健运行。

(二)中国金融控股公司的特殊性风险

在中国,金融控股公司当前所面临的风险不尽止于一般意义上的市场金融风险,还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殊制度性金融风险,这些特殊性风险大多是政府、企业和银行延续旧体制进行管理和运作的产物,是旧体制下金融抑制所产生的风险的延伸,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风险承担主体不明确

任何有效的风险管理都应该是以风险承担主体明确,权利、责任和利益的合理分配为根本前提。在欧美发达的银行制度下,代表全体股东利益的董事会明确地承担起银行在其全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所有风险,并以银行的全部资本金作为承担风险的最终责任界限。董事会因此负责制定有关风险管理的重大政策,并在银行内部建立起有效的风险内控体系。

然而,在中国目前现行的金融体制下,许多金融机构,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最终主体和边界并不明确。在现行的产权制度和治理结构下,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并没有有效地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商业化程度并不高,政策性业务和行政干预仍很多,这都使得银行的最高管理层(董事会)没有也不能最终承担起全部金融风险的责任。

2.内控体制不健全

在现代的金融风险管理中,完善的内控体制是金融机构得以有效进行风险管理的重要内部制度保障。根据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1998年提出的《银行机构内控指引》,完善的现代银行内控体制应该以运作合法、有效和信息畅通为目标,涵盖银行的管理和控制文化、风险的有效识别和评估、控制活动和责任分离、信息和交流以及监控和缺陷修正等五个方面的内容。

中国的银行内控体制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然而,相对于国际上对现代银行内控体制的要求,中国银行内控体制还显得相当落后,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在风险管理的组织制度上。由银行董事会及其高级经理直接领导的,以独立风险管理部门为中心,与各个业务部门紧密联系的风险内部管理系统是现代金融风险管理的组织保障,但是,由于公司治理结构问题,中国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明显缺乏这种有效运作机制和组织制度的保障。

3.管理工具缺乏

在欧美先进国家的金融市场体系中,管理风险的工具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在不断创新。相比之下,由于中国金融体系建立较晚,现行的金融市场还不能向投资者和金融机构提供足够的风险管理工具,市场工具的匮乏是中国金融风险管理落后的重要表现之一。衍生金融产品市场是目前西方金融体系中向投资者和金融机构提供最直接、最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的市场;衍生金融工具具有直接对冲风险的性质,被认为是管理市场风险最有效的市场工具,使得金融体系能更加有效地在风险承担能力不同的金融主体之间配置风险。

目前,除了一些地方性的商品期货交易所,中国并没有真正的衍生金融产品市场。衍生金融产品的缺乏不仅是金融体系不完整的表现,也是风险管理市场工具匮乏的表现,它明显地制约了中国金融风险管理现代化的进程。

三、中国金融控股公司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建议

面对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中国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是一个非常复杂和艰难的系统工程,同时也是一个分阶段逐步建设和完善的过程。

(一)明确风险管理的目标定位

金融机构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必须通过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适时地调整自身机制,防范和化解风险,其中,准确地目标定位是风险管理有效运转的关键和前提,笔者认为,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管理体系目标应当定位于:

(1)发挥金融控股公司的协同效应,防范、控制和化解控股公司及所属金融子公司所面临的各类金融风险,保证控股公司及其所属金融子公司的各项业务经营活动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符合监管部门的各项要求,符合公司制定的各项经营政策和规章制度,有效推动所属金融子公司各项业务健康、有序地发展;

(2)提高控股公司及所属金融子公司经营管理状况的透明度,保证对内对外信息传递的真实性、完整性与及时性,为公司管理层提供有效的决策信息。

(3)实现在风险—收益均衡下的金融控股公司整体价值的最大化。金融控股公司风险管理系统的运作必须贯穿于公司经营管理的整个业务流程中,通过建立风险的识别、评估与预警机制、风险的转移和补偿机制,使得公司运营在风险环境中实现效益性、安全性和流动性三者之间的均衡与协同。

(二)树立金融控股公司统一的风险管理理念

1.平衡风险和收益,实现集团利益最大化

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管理同样并不是要消除子公司在经营活动中的风险因素、风险来源,而是在于经营风险和管理风险。是通过合理的安排和实施一系列的决策、管理、操作政策和程序,保证在风险—收益平衡下实现整个集团价值的最大化,同时避免和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危害性,保证子公司经营管理活动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2.全面、全员、全过程的风险管理意识

为了有效地识别、防范和控制风险,金融机构一般都设有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专司风险控制之职。但是,风险控制又决不单单仅是风险控制部门的事情,每个岗位、每个人在做每项业务时都要考虑风险因素,一定是要在风险能够控制的情况下才去操作和经营业务。

3.风险管理独立和透明

独立和透明是一套好的风险管理体制能够有效发挥作用的重要保证条件。金融控股公司风险管理的独立性主要在三个方面:即风险管理职责的独立性、风险管理部门的独立性以及对风险管理进行监督评估职责的独立性。独立运作的风险管理部门意味着高度权威性,尽可能不受外部因素的干扰,以保持其客观性和公正性。

(三)完善金融控股公司的组织架构

金融控股公司的组织架构可以分为三个层级:

第一层级:建立和完善金融控股公司层面的风险管理体制,明确各风险管理相关部门的职责。金融控股公司应成立隶属于董事会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并在同事会领导下指挥控股公司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具体职责分工如下:控股公司董事会:是控股公司风险管理的最高决策层,确定控股公司整体的风险与回报要求;控股公司风险管理委员会:制定整个集团的风险管理目标、制定控股公司整体的风险管理政策和制度、监控重大风险,审批子公司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政策、程序、方法等;控股公司风险管理部:负责落实控股公司整体的风险管理政策,指导子公司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和内部控制制度,指导子公司建立适当的风险管理方法和程序;规划控股公司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对主要风险进行监控;对控股公司的整体风险进行管理。

第二层级:各子公司建立风险管理委员、建立风险管理部门,集中、全面的管理子公司的风险;实行业务经营、风险管理和设计监督三项主要职能相互分离和相互制约的机制。

子公司风险管理委员会:子公司层面风险管理的最高权力机构,在控股公司统一风险管理政策下,规划子公司风险管理体系、制定子公司的风险管理政策、制度、流程,审批资本分配和风险限额。

子公司风险管理部:子公司风险管理的执行机构,受自公司董事会和风险管理委员会的领导,全面管理子公司各类风险:根据集团战略拟定子公司风险管理政策、制度、流程及标准;对子公司日常的各类风险进行动态的测量和监督,并及时向集团风险管理部门和子公司风险管理委员会报告;提出针对风险来源的具体控制办法;建立子公司有效的事后补救机制;管理分支机构的风险管理工作和人员。

第三层级:子公司内部建立垂直的风险管理架构。各子公司分支机构也应建立风险管理部门,由子公司直接管理并委派风险主管。子公司业务部门的风险经理以及下属分支机构的风险主管虽然是集团风险管理系统组织架构的基层单位,但在金融控股公司模式中,他们具有相当自主的、对各部门及分支机构业务风险和资金风险进行管理的权力,其职责主要有:督促子公司业务部门或分支机构正确实施风险管理战略、政策和措施;向子公司风险管理分部提供精确、及时的风险信息等。

四、结论

风控管理范文第5篇

1.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含义。内部控制共分为内部控制的目标、内部控制的构成要素和企业基层三个维度,其中内部控制的目标指的是保证企业经营效率、法律法规的遵循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内部控制的构成要素是由风险评估、控制环境、控制活动以及信息和沟通及监控五个联系密切的要素而构成的;企业层级是指企业内的任何经营活动和业务单位。内部控制旨在实现控制目标,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中指出:企业的风险管理指的是由企业的管理层、董事会和其他人员共同实施的在战略制定及企业中予以采用的过程,主要是识别能够对企业产生影响的潜在因素或事件并将其控制在企业的承受范围之内已达到为企业提供合理保障的目的。它同样分为三个维度,分别是企业的四个目标、企业风险管理的八个要素和企业的层级。2.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内部控制可以说是相互交叉、不分彼此的,同时既有联系又有分别。二者共同为实现企业的目标做出有力保证,在公司的内部担任重要角色。随着风险管理要素的逐渐增加,控制环境的要素变为内部环境,进行风险管理时更加体现风险的组合概念。随着国际上较为成熟的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正在走向相互融合的阶段,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社会企业的不断实践,得知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是新时期企业内部控制的必然发展趋势。

二、企业建立并完善风险管理导向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1.我国当前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较为缓慢,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在内部控制上尚且还处于萌芽和初级发展阶段,只有经过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的不断实践方能一步步走向成熟,《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颁布和金融危机的影响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提供了很好的指导理论和宝贵经验。2.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出现的问题我国的企业内部控制大致存在三个主要问题,其一是企业只重视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而忽略了风险评估和治理结构;其二是企业只重视内部控制的管理而忽略了对实施效果的监督过程;其三是企业只重视内部控制对监管的要求而忽略了与企业日常运营的融合。3.企业建立和完善以风险管理为导向内部控制的必要性介于当今世界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形势,企业内部控制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影响,内部控制需要不断改进创新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而风险管理正可以将企业的内部控制发挥到极致,因此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导向下的会计内部控制显得势在必行。

三、实现我国企业风险管理导向内部控制完善的建议及措施

1.明确企业的战略目标并制定合理的控制目标。目标是企业的指路灯,企业首要任务是制定自己的战略目标,明确自身的优劣势,考虑好内外部的风险。同时还要制定合理的企业控制目标,对应好企业的风险偏好,选择和企业使命方向及承受风险能力相符的目标。2.重视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内部环境的建设首先要完善企业的治理结构,建立一个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为内部控制提供一定的组织保证;其次要重视对企业的文化建设,树立良好的企业文化和风险文化,增强企业自上而下的风险管理意识,从细微做起形成企业防范风险的整体环境。3.建立和完善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是进行企业的风险识别,采用不同方法和调查识别潜在风险并进行细分;第二是建立动态的风险评估机制,在潜在风险进行识别以后做好风险评估,评估其发生的概率和影响是非常必要的;第三是选择合适的风险应对策略,在进行风险评估以后根据自身企业的条件特点和风险管理战略选择合适的风险应对策略。4.建立和完善企业的监控系统和自我评价体系以及反馈评价体系。企业的内部控制是一个非静态的过程,完善企业自我的评价体系和反馈体系至关重要,这样才能够对企业进行有效监控和意见反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好地实现企业的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5.建立和完善企业的预算管理体系,保障管理目标的实现。传统意义上查弊纠错和保护资产安全的内部控制已经不能满足当代的企业了,预算控制应经逐渐成为内部控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预算来对企业间各部门的实际情况进行监控。同时预算管理体系还能够对下一年度的经营情况进行初步预算,找出风险点并及时预防解决。6.实行风险导向下的内部审计,进行内部控制的监督和在控制。风险导向下的内部审计是指企业中一个独立的客观监督、评价和咨询活动。实现风险导向下的内部审计要从保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两个方面来进行,使得内部审计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准确性,更好地为风险管理导向下的内部控制而服务。

四、结束语

风控管理范文第6篇

1.1在风险导向内部控制的观念下,风险管理将成为组织发展的关键

随着风险管理导向内部控制时代的来临,内部控制的工作重点也发生了变化,现代内部控制除了关注传统的内审之外,更加关注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和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在风险导向内部控制的观念下,风险管理成为组织发展的关键,促使内部控制的工作重点不仅是测试控制,而且包括确认风险及测试管理风险的方法。由于内部控制的自身特点,其参与风险管理拥有一定的优势。内部控制机构和人员熟悉本单位情况,对企业面临的风险更了解;内部控制机构和人员是企业内部成员,其利益同企业发展、兴衰密切相关,对防范企业风险、实现企业目标有着更强烈的责任感;内部控制机构的独立性使其不同于其他风险管理部门,作为高层次的监督部门,其风险评估意见直接报告给董事会、审计委员会,足以引起管理当局的重视。内部控制的独立地位还便于其充当企业长期风险策略与各种政策的协调人,通过对长短期计划的调节,调控、指导企业的风险管理策略。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各种风险因素增多,内部控制工作在改进风险管理和完善企业治理机构等方面将发挥更加积极作用,同时,内部控制也被赋予了更多的职责和使命。近年来,在美国发生的财务造假案导致了安然、世通等跨国大公司的破产,同时也导致了安达信这样一个有着90多年历史的世界级会计师事务所退出了历史舞台。在我国也曾出现“银广厦”、“蓝田股份”、“亿安科技”等坑害中小股民的事件。所有这些事件的发生,在全球引起了各方对民间审计机构诚信问题的探讨,同时也触动了人们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进一步思索。企业制度的发展演进与风险相关。有限责任制度的确立是企业组织从业主制或合伙制走向现代股份公司制的关键步骤,它使股东的家产与企业的财产及企业的经济责任相互独立,股东的变换不再影响企业的信用能力,为股权交易扩大了范围并增加了流动性,从而降低了投资风险并促进了企业融资,造就了今天巨型的股份公司。

1.2风险管理是对内部控制的自然发展

内部控制或风险管理的根本作用都是维护投资者利益、保全企业资产,并创造新的价值。Fama&Jensen(1983)分析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下董事会的内部控制职能;Jensen(1993)进一步分析了美国公司董事会在内部控制方面失效的表现与原因。从理论上说,企业的内部控制是企业制度的组成部分,是在企业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的条件下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机制。其目的就是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可靠,防止经营层操纵报表与欺诈,保护公司的财产安全,遵守法律以维护公司的名誉以及避免招致经济损失等。内部控制的历史起源更早,其要求更为基本,更容易或适合上升到立法层次。企业风险管理则是在新的技术与市场条件下对内部控制的自然扩展。COSO在《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谈到风险管理的意义时是这样论述的:“企业风险管理应用于战略制定与组织的各层次活动中。它使管理者在面对不确定性时能够识别、评估和管理风险,发挥创造与保持价值的作用。风险管理能够使风险偏好与战略保持一致,将风险与增长及回报统筹考虑,促进应对风险的决策,减小经营风险与损失,识别与管理企业交叉风险,为多种风险提供整体的对策,捕捉机遇以及使资本的利用合理化。”COCO在解释广义的控制与风险时论述道:“‘领导’包括在面对不确定性时作出选择。‘风险’是指个人或组织在作出选择后遭受不利后果的可能性。风险正是机会的对应物。”显然,这些论述已经认识到企业的存在是为股东或利害相关者(针对非盈利性组织等)创造价值的,而价值创造不仅是被动的资产安全等,还应包括机会的利用。另外,对股东价值的威胁也不仅来自经营者会计舞弊等内部因素,还包括来自市场的风险等。

1.3技术的发展推动内部控制走向风险管理

技术及市场条件的新进展,推动了内部控制走向风险管理。在先进的信息技术条件下,会计记录实现了电子控制、实时更新,使传统的查错与防弊的会计控制显得过时。然而,风险往往是由交易或组织创新造成的,这些创新来源于新兴的市场实践,如安然公司将能源交易大量发展成类似金融衍生品的交易。另一方面,环境保护及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加强,都强化了企业的社会责任,若一有不慎,企业就可能遭受来自商品市场或资本市场的惩罚,表现为企业的品牌价值或资本市场上的市值贬损。因此,企业需要一种日常运行的功能与结构来防范风险,包括遵守法律与法规,确保投资者对财务信息的信任以及保证经营效率等。因此,从维护与促进价值创造这一根本功能来看,风险管理与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是一致的,只是在新的技术与市场条件下,为了更有效地保护投资者利益,需要在内部控制的基础上发展更主动、更全面的风险管理。

2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外在联系

2.1它们都能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

风险管理的目标有四类,其中三类与内部控制相重合,即报告类目标、经营类目标和遵循类目标。但报告类目标有所扩展,它不仅包括财务报告的准确性,还要求所有对内对外的非财务类报告准确可靠。另外,风险管理增加了战略目标,即与企业的远景或使命相关的高层次目标。这意味着风险管理不仅仅是确保经营的效率与效果,而且介入了企业战略(包括经营目标)制定过程。

2.2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组成要素有五个方面是重合的

(控制或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这五个方面都是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组成要素。这些重合是由它们目标的多数重合及实现机制相似决定的。风险管理增加了目标设定、事件识别和风险对策三个要素。重合的要素中,内涵也有所扩展,例如,内部控制环境包括诚实正直品格及道德价值观、员工素质与能力、董事会与审计委员会、管理哲学与经营风格、组织结构、权力与责任的分配、人力资源政策和实践等七个方面。风险管理的“内部环境”除包括上述七个方面外,还包括风险管理哲学、风险偏好(riskappetite)和风险文化三个新内容。在风险评估要素中,风险管理要求考虑内在风险与剩余风险,以期望值、最坏情形值或概率分布度量风险,考虑时间偏好以及风险之间的关联作用。在信息与沟通方面,风险管理强调了过去、现在以及关于未来的相关数据的获取与分析处理,规定了信息的深度与及时性等。

2.3风险管理提出了风险组合与整体风险管理(integratedriskmanagement)的新观念

《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借用现代金融理论中的资产组合理论,提出了风险组合与整体管理的观念,要求从企业层面上总体把握分散于企业各层次及各部门的风险暴露,以统筹考虑风险对策,防止分部门分散考虑与应对风险,如将风险割裂在技术、财务、信息科技、环境、安全、质量、审计等部门,并考虑到风险事件之间的交互影响,防止两种倾向:一是部门的风险处于风险偏好可承受能力之内,但总体效果可能超出企业的承受限度,因为个别风险的影响并不总是相加的,有可能是相乘的;二是个别部门的风险暴露超过其限度,但总体风险水平还没超出企业的承受范围,因为事件的影响有时有抵消的效果。此时,还有进一步承受风险,争取更高回报与成长的空间。按照风险组合与整体管理的观点,需要统一考虑风险事件之间以及风险对策之间的交互影响,统筹制定风险管理方案。

3从内部控制走向风险管理

有一种争论,即风险管理包含内部控制,或内部控制包含风险管理。笔者认为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并不十分重要,最重要的是明确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之间有重合与联系的地方。谁的范围更大,可能要随着时间、技术、市场条件、法律以及监管实践的发展而不同,例如,在内部控制发展的早期,市场上风险管理的工具与技术条件都不充分(如计算机系统、统计学理论、数量模型、对冲工具与保险等),这时内部控制包含(替代)风险管理功能是很自然的。即使在同一个时代,不同的行业各自的侧重点也可能不相同,例如,在监管严格的金融业或涉及人民生命健康的制药与医疗行业,风险管理的迫切性更强,企业以风险管理主导内部控制可能更方便。而在另一些企业,为了符合信息披露中内部控制报告的要求,企业以内部控制系统为主导、兼顾风险管理可能更适合。

笔者认为,在实际的经营过程中,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是密不可分的。在规则制定或立法过程中,需要考虑的是范围与管制的强度,范围越大,管制的要求就会越弱。对于其核心问题,如财务报告的准确可靠,最适合以立法的形式来约束,而其他更宽泛的内容则可能更适合于规则及指南。在企业内部的不同层次,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主导性相对次序也可能不同,例如,从企业的战略风险依次到经营风险、财务风险,最后到财务报告,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相对重要性应该各有不同。在战略风险方面,风险管理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内部控制起到配合作用。这一角色逐步逆转,到财务报告层次,应该是内部控制发挥主导作用,风险管理起到配合作用。

尽管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有内在的联系,但现实中的或代表目前应用水平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还有不少的差距。典型的风险管理关注特定业务中与战略选择或经营决策相关的风险与收益比较,例如,银行业的授信管理或市场(价格)风险管理如汇率、利率风险等。典型的内部控制是指会计控制、审计活动等,一般局限于财务相关部门。它们的共同点都是低水平、小范围,只局限于少数职能部门,并没有渗透或应用于企业管理过程和整个经营系统,因此,有时看上去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还是相互独立的两件事。随着内部控制或风险管理的不断完善和变得更加全面,它们之间必然相互交叉、融合,直至统一。

参考文献

[1]王光远,刘秋明.公司治理下的内部控制与审计[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6.

[2]周兆生.COSO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文版)[R].华融资产管理公司,2007.

[3]朱荣恩,贺欣.内部控制框架的新发展-企业风险管理框架[J].审计研究,2003,(6).

风控管理范文第7篇

一、风险管理在税源监控实践中的有益探索

风险的来源是多渠道的,有客观原因造成的,也有主观原因造成的,有来自宏观方面的,也有来自微观方面的。

(一)针对制度缺失,有效控制风险

从近几年税收执法检查情况来看,不少的执法差错并非是基层的主观因素造成的,而是政策等客观因素造成的。税收政策的解释和变化过频,不仅增加了日管工作难度,同时增加了税收管理的风险。如农产品收购、废旧物资等政策人为割裂了政策的连续性,且税率差异大,计算复杂。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收购凭证不仅是管理问题,也是政策问题,“江苏涟水226”、“河北皮毛利剑二号”等案件的查处充分说明,难以控管的根源在于纳税人拥有收购凭证填开、抵扣自,在政策制定上存在监管漏洞。对此,我们采取对涉农企业库存商品定期盘查、收购资金报验、加工方式报告、收购季节巡查、收购环节回访、抵扣税款审核等管理措施。针对废旧物资回收企业和用废企业制定了各自的控制重点。对废旧物资回收企业,我们突出对收购资金的审核和核查,将收购量与收购金额进行比对、分析;对用废企业,我们从企业生产经营规律和生产工艺流程入手,总结出非常实用的“投入产出法”,测算和审核原材料耗用、产成品产出之间的逻辑关系,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控制并化解了风险。

(二)针对监管缺失,有效控制风险

当前的纳税评估工作,大多以案头工作为主,税务部门对纳税人涉税信息掌握不全面,有些缺乏动态跟踪,评估基本上是建立在对纳税人自我申报的基础上,因此,纳税人的诚信度与申报资料的可信度仅凭税务人员的评估,是不可能得到彻底解决的,一旦评估不正确,评估的税务人员要承担风险。对此,我们设计了《税情监控手册》,通过管理员下企业,收集纳税人的一些基本的相对稳定的资料,如:产品的市场行情、加工工艺流程、市场分布、在职人数、劳动效率、材料耗用率、废品损失率、单位水电费耗用数、单位用车情况等,对这些信息和纳税人申报数据进行整合、分析,有效地提高了纳税评估的质量,也降低了监管缺失可能带来的风险程度。

(三)针对行为缺失,有效控制风险

随着税制发展、信息化进程、法制完善、征管手段进步,税收工作对税务干部的要求也提升到了综合性、复合型的素质要求上,税务干部除了能够按部就班、规范操作外,还要具备分析、决策、应急处理的能力,否则会因为不能作为、不作为、乱作为,受到责任追究、行政诉讼甚至司法渎职等处理。为了化解这一风险,我们一是在涉及税收优惠政策审批审核类的事项和税务稽查案件审理中推行集体审议制度,二是在纳税评估工作中实行专业评估和责任区全员评估相结合的模式,成立专业评估队伍,抽选专业水平强、综合素质高、计算机操作熟练的人员专门从事评估工作,提高纳税评估质量,三是完善业务操作规范和工作指导书,对每个部门、每个岗位都尽可能地规范能做什么、该做什么、依据什么做、怎么样做,有章可循,有据可查。

(四)针对机制缺失,有效控制风险

客观评价近几年来征管改革在征管体制、税制建设、税收模式、信息化建设、服务手段等方面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都切身体会到,在征纳税环境和配套措施相对滞后、在整体法制水平和法律意识尚不健全的条件下,税务机关同样面临内部管理机制不完善、外部信息获取机制不畅通、内外联动机制不协调等问题。对此,我们在一些具体的业务上进行了探索。比如在四小票的管理上,当前纳税人利用四小票进行偷逃税的现象比较普遍,但这项工作在内、外的协调协作机制上并不顺畅,外发协查件多、涉及外部门多、回复率低,部分外发协查杳无消息、“石沉大海”。对此,我们开发了增值税抵扣凭证审核软件,初步实现了增值税其他抵扣凭证审核管理的智能化,自动比对审核信息,自动生成各类台账报表,自动打印协查清单,工作效率大幅提高,同时对四小票突出“源头控制、重点筛选”,去年共发现1097户企业接受虚假抵扣凭证2633份,涉及税款1237万元,比对相符率比上年有了大幅度提高。

二、进一步深化税源监控风险管理的设想

对风险的处置主要有风险回避、风险预防、风险自留、风险转移、风险抑制和风险应急等方法。对于税源监控管理来说,我们应当以预防风险为主,采取预防措施,防患于未然,以减小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及损失程度,同时我们要对已经形成的风险,采取风险应急的办法,亡羊补牢。基于这一基本思路,笔者认为,进一步深化税源监控风险管理必须把握以下重点:

(一)从系统的角度构建税源监控风险管理体系

风险管理理论强调,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过程,包括风险的识别、风险的估测、风险评价和风险的控制等环节。因此,一个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至少应该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3个部分。

1、税源监控管理风险识别系统。该系统主要是对可能发生税收损失和困难的制度、手段、环节、行为等进行感知和预测,直观地说,识别系统就是寻找可能造成风险的风险点和风险来源。税源监控风险识别系统的主要功能就是查找漏洞。

2、税源监控管理风险评估系统。这一系统的主要功能就是对风险点进行准确判断、定位和评估,并应用各种风险评估技术来判定风险发生的概率、危害大小、影响程度、损失轻重和风险因素。评估系统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风险预警。近几年来,我们实行的纳税评估工作已初具风险评估工具的雏形,在建立税源监控评估系统的过程中,可以借鉴纳税评估工作的一些工具和做法。

3、税源监控风险管理控制系统。在确定了纳税人潜在的风险、具体的风险和可能逃避的税收后,税务部门应该针对存在的风险因素,采取积极措施对风险进行控制,在税收风险发生前,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在损失发生时,积极实施补救措施,缩小损失程度来达到控制目的。这就是风险管理的控制系统。它的主要功能就是堵塞税源监控管理中的漏洞,实现“依法征收、征收率高、成本降低、社会满意”的税收征管工作十六字方针。

(二)建立税源监控风险信息数据库

对风险的发现和识别,首先必须获取最大量的税源管理信息数据。没有来自方方面面的信息数据,对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便无从谈起。因此建立税源监控风险信息数据库势在必行。

税源监控风险信息数据库必须做到丰富、可靠、齐全、及时。目前我们的征管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几乎全部来源于纳税人的申报,在此基础上分析出来的一些结论,其真实性、准确性难以得到保障。因此,税源监控风险信息数据库中数据的采集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通过以下3种途径采集有效数据:一是纳税人的申报信息,主要是纳税人的财务资料信息、销售额等,对这类信息要加强资料真实性、准确性的验证,去粗存精、去伪存真;二是要根据税源监控的需要采集数据,通过管理员下户实地调查,对不同类别、不同行业的纳税人采集各自相关的数据,如在职人数、劳动效率、材料耗用率、产品的市场行情、加工工艺流程、市场分布、废品损失率、单位水电耗用数、单位用车情况等,同时还要注重生产的季节性、设备的使用情况等,要最大化地将纳税人应税收入的产生、分布、增减变化等最大化地纳税数据采集范围。这些数据的采集要做到“因我所取、为我所用”,实现一次采集、多方应用;三是从工商、地税、海关、技术监督、发改委、银行、统计等相关部门获取信息。如注册地、营业执照中的一些信息、账户设置及资金往来状况等。

(三)开发风险识别和评估系统

建立税源监控风险信息数据库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对这些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开发,通过定量、定性等指标的设立,发现异常信息,从而对异常信息进行风险甄别、定位和评价,为下一环节的风险控制措施的落实提高针对性。

税源监控风险识别和评估系统主要是依托风险信息数据库,将纳税人的纳税能力和其财务状况,以及其他相关信息进行整合,利用财务指标的内在联系性和财务指标与纳税能力的逻辑关联,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预警值进行分析,从而判断风险存在的可能性和危害性。

税源监控风险识别和评估的关键是建立税收风险预警系统。这一系统的指标建立应侧重于预警监控类指标,包括宏观分析指标、微观分析指标、征管数据分析指标、税源质量分析指标。宏观分析指标侧重于对地区内整体税负、税收弹性和同比、环比的趋势分析;微观指标侧重于对重点行业和企业分析、同行业同类信息指标比对等分析;征管数据分析指标侧重于对征管数据的逻辑比对、审核和验证,如税种关联性、零负申报率等;税源质量分析指标侧重于对税负率、欠税率、物耗率等指标分析。

(四)提高对风险识别和控制的联动效应

风险管理是一个综合性系统,必须建立在各部门协作的基础上,因此在风险管理中也要注重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源监控、税务稽查互补互动的联动机制。一是在工作分工上要将现有的计统、信息部门“单打独斗”转变为计统、信息、流转税、所得税、稽查、征管等部门“协同作战”,按月对税收与GDP等相关经济指标、征管软件数据和对纳税人申报数据等进行“会诊”,共同开展税收分析,查找管理薄弱环节和疑点问题。二是在工作目标上要将目前相对简单的信息收集向综合信息产品转变。依托信息化平台,利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对重点行业、重点税源企业进行税负分析,及时向基层分析报告和问题清单,再由基层通过实地调查、服务性调研等手段,逐条逐户进行核实,确定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的重点。三是重视税务稽查的结果分析,建立信息反馈制度。稽查部门应该加强案例分析,及时反馈征管环节在执行税收政策、管理制度中存在的缺陷和薄弱环节,及时提出防范风险的建议。

(五)实施分类分级的税源风险控制

对不同的风险进行分类分级控制是税源监控风险管理的关键。风险控制措施的采取与风险因素应当相互对应,有什么样的可能,那就应当有避免发生可能的措施。目前基层税务机关普遍存在纳税户数多、管理任务重、征管人手少的现象,因此在风险管理过程中不能进行“拉网式”“大海捞针”式的控制,而要将控制的重点放到高风险的环节,要根据销售规模、税源规模、行业、财务核算状况、纳税信誉分级评定、优惠政策等因素,交叉组合,立体筛选,按风险的高低科学合理分类、分级,合理区分高风险企业、重点税源企业、长亏不倒企业等。这样进行分类分级,有利于及时提高控制效率,有效利用现有的征管力量。

风控管理范文第8篇

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伴随风险,风险如不防控,会使企业自己消灭自己,市场竞争日以充分今天,风险危害更加复杂,要想使企业生存发展,务必加强风险防控管理。

关键词:

风险因素;风险管理;风险防控

诺基亚因发展战略失误,曾风靡全球十五年手机老大,如今销声匿迹;三鹿奶因三聚氰胺事件断送性命;史玉柱的巨人集团迅速发展,管理决策风险爆发使巨人集团轰然倒下、天津瑞海公司因爆炸事故造成灭顶之灾等;曾经辉煌过的企业为什么衰败?原因在于发展过程,对于出现各种风险因素没有引起高度重视,以至于让风险造成的危害不断恶化不知不觉消灭自己。

目前很多企业感到市场急剧萎缩、盈利降低、经营艰难等,这些不良的表现是因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问题缺陷形成危害的直观表现,是风险因素作用。

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就是人综合利用各种因素条件,实现企业运行目标的管理过程,有的因素是在某条件下发挥有害的作用,因此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存在风险,就要重视企业的风险管理,把风险的危害消除或降低对于企业生产经营是生命攸关的大事。

一、企业风险管理

任何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都有内在因素与外在条件的作用,控制其内在因素,改变外在条件,就可以改变事物的发展方向,同样企业风险管理就是依据这个原理,通过控制其内在因素,改变风险发展变化的条件,减小风险在企业经营中的危害,保证企业生产经营健康运行。风险管理是相对的,同样事情,在不同条件作用不同。如合同来签订,合同量已满接这份合同风险较大,不满接合同是优势。市场形势差,粗放管理的风险就凸显出来。

二、风险管理分类

1.行业风险同类企业都面临的共性问题,来自企业外部,直接影响的不利因素。行业协会从宏观分析整个行业发展趋势以及各类风险信息预警。行业风险主要有:产品受政策(政治)限制;上、下游企业危机引发本行业系列问题;同行之间无序竞争引发市场混乱。

2.经营风险企业自身缺点为内因引发的风险,这是企业风险管理的核心。经营风险包含企业战略决策、战术部署、经营模式、组织结构设置、涉及产供销,人财物,涵盖企业经营的全过程,具体项目有:资金、市场、并购、原料、体制、机制、;新上项目、事故及引发的反应等。

3.环境风险自然灾害、交通事故、周围高危险企业、环境污染等。

三、风险管理就是做好“防、控”

“防”是提前防范风险,防范风险就需要提前分析风险萌芽,在萌芽状态消灭风险发展的因素条件,代价最低。重要危险苗头一定消除,如高危企业不安全因素;资金密集型企业的资金危险等;高新技术企业技术保密;机械制造企业粗制滥造等。“控”就是控制已发生风险的危害。已发生风险危害,立即组织力量科学控制风险事态进一步恶化,防止诱发其他风险产生。风险管理需要对各种风险进行统一、集中的识别,排序和控制,需要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流程、保证企业风险管理工作有序性,有效性。

四、风险管理流程

1.高度重视风险管理在市场形势异常艰难的情况下,企业管理过程很多的问题就会暴露出来,问题以削弱企业竞争力的形式表现出来,企业在哪些方面降低市场竞争,那些方面就是风险防控的重点,只有做好防控风险,才能保证企业健康发展,实现预期目标。否则企业很容易误入歧途,悔之晚矣。

2.风险管理的全员意识风险危害存在企业经营的每个环节,涉及各个部门,因此只有提高全员的风险防控意识,才能及时全面发现风险苗头,利于遏制风险的发展,同时为收集风险信息奠定基础。

3.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从不同的角度建立起包括日常监管,运营规划,危机管理在内的风险管理构架,从资本和体制上保证风险的管理效果。为了便于工作开展,成立风险防控组织结构,成员有部门的领导组成,并加强成员风险管理教育,提高成员的风险意识,是开展好风险管理的基础。风险管理人员,务必具有客观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危机意识强、本着为企业生存发展负责的精神;确定风险防控的目标、职责权限、运行方式等。风险防控第三方独立控制效果最好。

4.风险防控的流程分五步(1)风险信息收集:①企业外部:国家政策导向;行业政策规定;上下游企业的经营运行情况,可能对本企业造成的不利影响;同行的运行发展态势;跨行业新技术使用等。②企业内部:企业战略战术、经营模式等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通过各个部门提供信息,并深入挖掘调查研究风险信息真实情况;(2)风险信息识别:目的在于及时发现企业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为企业风险评估提供依据,要求企业有效建立风险信息收集与管理系统,广泛持续收集与企业各种风险相关的内外初始信息,对风险信息统计分类,利用先进的分析途径,定量或定性对风险信息进行分析判断,或模拟测算,来判断分析可能会造成危害的风险信息。(3)风险苗头评估:对所识别的风险进行风险评估,目的在于评价所识别出的各种风险对企业实现目标的影响程度和风险价值,给出风险控制的优先次序等。(4)风险管理应对策略:依据风险的优先次序,围绕企业战略目标,确定风险承受度和风险管理有效性标准,选择出适当的风险承担、规避、转移、转换、对冲,补偿和风险控制等风险管理工具;确定风险管理所需人才物的配置原则;定期总结分析制定的风险管理策略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不适当的风险管理策略及时进行修正或调整。(5)制定各类风险防范预案:依据风险控制的优先次序,根据不同类型,制定不同级别防范预案,如资产财务的呆坏账的准备金;防火预案等,企业风险涉及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因此也要制定相应防范预案,以备不时之需。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企业生产效率会进一步提高,如果在企业各个环节效率快速运转的过程,环节存在风险没有及时发现解决,风险形成的危害也在快速扩散,最终会损害企业利益,有时会使企业生存受到重创,甚至破产,因此加强风险防控。

参考文献

[1]王洁云.浅谈企业财务风险的管理与防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190-191.

风控管理范文第9篇

过去的金融危机还表明风险管理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被管理层所忽略。由于金融危机,虽然并未显示有相应的预算和人员匹配,风险管理还是在一定层面上受到了高层重视,也被提上企业的议事日程。可是一旦危机过去,风险管理功能的地位可能会再次下降。

在中国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也是业内的热门话题。国资委自2006年出台《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后,近日又《关于2012年中央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央企健全风险评估常态化机制,防范风险。除央企之外,各类型的企业也纷纷学习并上马“风控”项目。可是怎样才能让风险控制真正发挥作用,而不是为了合规的摆设,这其中需要企业基于自身的业务发展特点,从制度、架构、系统和实践多方面进行工作。

很多公司都已设立风险管理部门,也了一些制度。可是在合理的架构搭建,制度、架构和系统整合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努力。

在风险治理、公司管制的内部机制设计和组织架构安排上,第一条就是控制内控环境。公司一开始怎么设计架构,然后架构中的权责怎么分配,已经决定了公司在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上将获得什么益处,遇到什么困难。

据观察,虽然银行业危机显示了传统方法的缺陷,但是金融机构在风险控制和公司治理方面,和其他类型的企业相比,依然走在前端。因此本文将以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例,从金融企业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架构搭建的理论基础出发,探讨企业在此方面的关注重点和实际操作。

风险管理

ACCA在的《风险及回报》报告中探索推动企业规划和问责制的动力,聚焦需要被识别和管理的广泛风险。ACCA相信,尽管指引、标准和监督很重要,最终关键因素始终是公司的行为。因为这些将决定公司是否诚实地、有道德地、透明地采用了监管标准。

对企业而言,良好的公司治理的关键环节之一是确保风险和回报之间有适当的平衡。在导致信用危机产生的一些大型金融机构里,这种平衡被证明是严重缺乏的。

国外先进金融企业风险管理发展可称作“六部曲”,从最基础的合法合规、到损失控制、风险评估,再进一步进行到风险管理,最后两步是风险/回报优化和战略与风险整合。

大部分知名企业还处于比较初级的前三步阶段,而众多的中小企业很多还在合法合规的泥潭里挣扎。

一个负责任的企业所面临的挑战是要确保它所寻求的回报是在对其所面临的风险的合理管理的支持下的。而迎接这一挑战的关键是——企业如何管理他们所面临的风险以及他们如何衡量他们创造的价值。因此风险/回报优化对企业而言,其操作运营若得当,能增加长期价值,有助于建立更繁荣的社会。

金融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是致力于“战略与风险整合”,风险以战略为导向,管控以风险为导向,并积极探索国际先进风险管理理念的发展趋势,搭建与业务发展相匹配的风险体系,寻求风险与收益的平衡,进而实现风险管理的价值创造。

公司治理

在公司治理方面,ACCA支持“遵守或解释”原则,但认为,这需要得到加强,以防范企业中产生“在盒子里打勾”的文化。公司治理是不断变化的,没有一套适用于所有公司的解决方案。例如大型金融机构和其他上市公司就很不一样。由于大型金融机构的运营会对其他企业和社会造成潜在的风险,需要对其有特别具体的立法。企业机构如此的多元化导致要找到共同的规则是困难的。但并不意味着没有共同点或可以相互借鉴的地方。

ACCA认为进行公司治理主要有三大目的:

第一,确保董事会能够代表公司全体股东的利益,保障公司资源安全,并根据公司要求和计划合理安排使用资源;

第二,确保公司管理者能够履行应尽职责,维护所有利益相关方的合法权益;

第三,确保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方能够监督公司董事认真履行职责,维护公司利益。

企业家们应当负有确保企业受到监管的责任,这些监管是以鼓励信任和信心的方式存在。当一家机构关系到重大的公共利益时,其管理层应采取合理措施其公司治理实践上的相关信息。

为此ACCA提出适用于全球所有企业和组织机构的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的十项基本原则,旨在呼吁全球各企业集团及相关组织机构能够正确实行公司治理,特别是在面临金融危机、遭遇经济低迷时更应如此。

1.公司所有董事、股东及利益相关方都应明确公司治理的目的与范围。这项原则应成为所有组织机构的行为准则,同时也有助于消除目前大家对公司治理的误解。

2.董事应以身作则,制定公司规范,并积极遵守。注重对员工道德品质的培养——公司董事应将培育企业道德与责任视为自己的一项职责。

3.董事会应向管理层及委员会合理授权,包括制定明确目标、进行职责说明、确定管理结构和委员会组成、指定负责人、制定公司政策等。董事需了解自身优缺点,并经常审视自己行事是否正确。董事还应对公司管理层进行监督,确保其能够实现既定目标。

4.董事在制定公司策略时,应充分考虑长期风险和回报因素。所有公司都无法避免风险,要保证策略的成功,就需要了解、接受、管理和应对风险。董事不能将风险管理的责任推给公司管理层去承担。董事需要时刻清楚公司所面临的各种风险,明确风险的可承受程度,适当时可向管理层查问情况。

5.董事会应平衡各类关系。董事会作为一个团队,需要有非执行董事与执行董事的共同合作。专业的财务知识使董事们能够正确认识公司经营及相关风险的复杂情况。

6.管理层薪酬应有助于提高公司经营业绩,并且需要透明化。这对公司是基本的挑战。管理层薪酬设计需要与个人表现挂钩,并进而能够促进公司业绩的提升。薪酬设计不当,将不能激励管理层,从而使管理层不能维护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方的权益。因此薪酬应与员工表现及岗位职责挂钩。

7.公司风险管理和控制应客观地审视,并且独立于各级部门管理。公司内部与外部审计是实行目标评估与控制的重要依据,应该独立进行,不受管理层影响。

8.董事会应对股东及其它利益相关方负责。董事需认真工作,尽力实现公司成功经营,并确保股东利益的合理分配。在股份公司,股东利益是第一位的,但如果能够综合考虑社会、环境、员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的权益,将更加有利于实现股东的长期利益。

9.股东及其他重大利益相关方有权追究董事责任。股东及其他重大利益相关方应时刻关注公司经营,并要求董事会对公司的经营业绩、发展动态及财务状况负责。

10.公司治理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完善与发展。不同行业与地区的企业所处的环境也不同,其所面临的文化习俗、法律法规及执法力度都有差异。适合某类公司的治理规则不一定适用于其他企业。因此公司治理规则并不完备,需要进一步地研究与发展。

平安的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的架构搭建

“在金融企业中,强健的风险治理,可以使董事会的风险指令、偏好、授权转化为通过风险管理委员会确定的风险政策、风险限额、风险权限,在独立的风险管理职能部门的引领和监控下,各业务单位能执行风险限额、政策、措施,并且能保证董事会、高级管理层、业务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之间持续有效沟通,建立具有权威、授权问责的控制框架。”这段话可视为平安整体的控制框架搭建的指引。

平安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囊括了保险、银行、投资在内的所有金融业务。因此保险的风险、银行的风险、投资的风险都定位为单一风险,在监管过程中单一看待。在集团角度,则主要关注累计风险。此外还有其他诸如竞争对手等风险由于也在各业务单元存在,在集团层面就需要统一合并制定风险归纳。

平安的管理层,包括整个董事会和首席执行官,都非常关注风险管控,尤其是战略风险。做好工作的核心是将战略与风险整合,相互配套平衡。战略是从上至下的。要把风险完全透明出来,以风险为导向,需要很多关注点,每一点都要保证不出问题。但这不容易做到。尤其对金融集团,信用风险、保险风险、运营风险这几块相对可控性较大,且有客观参照。而对战略风险影响最大的市场风险却难以预计。由于金融企业有其特殊性,其寻求回报的基础是代替投资者管理资产,所以平安投入很多资源,包括保险、银行、投资,在市场风险管控点里,尽量确保投资可控。可控是指所有计算之下,百年不遇的情况之下控制。对任何项目,也需评估其风险,若在风险容忍度之上就要放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投资者的利益,才能保证对市场总体的客观判断。

先把自己做好,当遇到黑天鹅事件的时候,尽量降低所受影响。

在战略和风险配套后,在企业内部要真正落到实处,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财务部门和风险部门的关系。

由于财务部门的特殊性,不少企业把风险控制归结由财务部门进行管理,或者干脆在财务部门里设置风险控制部门,财务总监分管内控、合规这些东西。这并不合宜,在不少国家也是完全不行的。现在不少企业增设首席风险执行官,其背后的原因就是体现独立性,不受内部跨部门影响。而风险职能部门与财务企划相关职能部门相对独立,只初步建立互动机制。风险职能部门从风险监控出发注重风险信息的报告与汇总,会导致业务战略制定中对风险的前瞻性预警考虑不全面,不系统。这种操作方式是比较落后的模式,但是不少刚起步做风险控制项目的企业还是会采用。

根据平安的经验,风险和财务企划部门充分沟通,较佳实践是“双边”。“双边”指的是财务企划相关职能部门向风险职能部门提供业务发展规划等信息;风险职能部门向财务企划相关职能部门提供相关风险信息,比如对业务发展规划在不同场景下的对公司财务的影响。该管理体系的不足在于不能满足战略风险体系下的风险透明和管理。所以最佳实践是“整合统一”模式,即风险职能部门与财务企划相关职能部门密切沟通,信息共享;管理决策可依据全面的财务与风险信息,综合考虑风险和财务两方面的问题,确保公司业务目标与风险战略的一致性。这种联动才能及时有效地为管理层提供信息。

信息沟通可以通过平台系统整合统一后共享,而在架构和职能上,则无论是风险还是合规,在平安的发展方向都是朝着与财务线完全分开的独立方向而去。如果把合规性、事前风险控制部门独立出来,公司设立风险控制委员会之类,对事前管控可以更加到位。但是在企业当中这部分做得不是很多,风险管控更多还在金融行业。

而相关部门保持独立的重点在于不参与。但这并不表示他们可以无视企业整体发展模型和策略的驱动因素。相反相关风控部门必须非常清楚商业模型,要知道整个模型里面最重要的驱动力是什么,利润来源在哪里?他们要在模型里找到重点反馈给管理层。例如企业对某个不错的现有产品进行改进,改进后整个风险提高,而回报却没有增多。这类信息对管理层来说非常重要,是风控部门需要提供的。

在公司治理方面,平安作为金融控股集团,受到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监管。现在保监、证监在国际上已经有很大的变化。而目前全球最重要的是需要统一标准,在市场上有一致的评价体系。

保险业监管目前呈三大支柱体系。第一支柱是量化资本要求,聚焦于资产和负债的基于经济角度的完全市场一致性资产负债表,关注资本的质量和对损失的吸收性,投资组合的期限等。第二支柱属于定性的监管审核,包括内控及风险管理、功能要求、自有风险及偿付能力评估、监督审核、附加资本等,重点关注自有风险及偿付能力评估(ORSA)过程,以及全集团是否采用一致的风险管理定性和定量方法。第三支柱强调报告披露等市场纪律,属于市场约束,更多来自资本市场和评级机构的压力。包括透明度、披露、偿付能力和财务状况报告等。

银行业的监管也是三大支柱。第一支柱是最低资本要求注重信用、操作和市场风险三大核心风险;第二支柱是风险管理和监管资本的监管审查和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第三支柱类同保险业监管,也是与加强报告披露有关的市场纪律。目前从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显示银行业监管变化趋势是加强了对资本和流动性的要求。比如修订资本定义,提高银行资本的质量和资本结构的透明度;扩大风险覆盖范畴;引进并更新整体杠杆比率;提出前瞻性的拨备、资本留存及反周期超额资本以降低周期效应的影响;提出超额资本、应急资本以降低系统性风险;提出全球流动性标准等。中国银监会也据此提出对中国银行业新的监管标准,还要求建立贷款拨备率和拨备覆盖率监管标准。

此外,作为平安集团的大股东之一的汇丰银行,也和平安在公司治理和风控方面进行了很多的交流,提供了很多的培训和知识支持。

平安的监管治理体系搭建是以国家和全球要求为蓝本。基于做国际领先金融集团的愿景,平安的做法是集团控股,所有专业子公司自己做自己的事情,落实到监管方面就是分级监管。

从架构图来看,平安已形成由董事会负最终责任、管理层直接领导,以相关专业委员会为依托,各职能部门密切配合,覆盖各专业公司及业务线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平安风险治理架构的职责划分确保公司的各项业务所承担的风险在集团的风险容忍度之内,使整个集团的业务发展与风险战略能够保持一致。

平安有四个不同的中心,财务中心、内控中心(负责风险等具体事宜)、行政中心和HR人事中心。不同中心通过各自渠道管控子公司的相应业务部门。每个子公司都有自己的审计与风险委员会,也有与其相对应的董事会,以体现每一个专业子公司的法人治理,集团作为控股股东不参加子公司的法人治理。但统一设立了集团风险监控委员会,还有独立的风险管理部,子公司也有风险管理部。他们之间是联动的,贯穿整个风险体系,在提升独立性的同时和在维护法人治理完整性的前提下,不同子公司与集团有上下的及时联动。

风控管理范文第10篇

1.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实不到位事业单位内部部门的协调能力十分的差,导致内部控制制度没有发挥出原有的作用,一些机构没有针对性的设置风险控制制度,导致制度没有针对事业单位的实际需求来设立,各个岗位的职能分界不清楚,于是许多出现部门推卸自己的责任,各个部门之间不但没有起到相互牵制的作用,还制约了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2.事业单位内部缺乏合理的绩效考核和监督以及评价制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设立是否科学合理主要是体现在考核和监督以及评价等方面,具体摆阔以下几点:第一,事业单位内部的监督力度不够,各个部门之间无法达到信息共享的局面,引起内部控制执行无法一致性,形成了混乱的局面。第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是停留在表面,整体监督工作的计划与实行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监督和检查经常只是走过场,用小部分来代替整体,监督管理没有进行有效的深入性工作。第三,事业单位缺少有效的奖励与惩罚制度,还缺乏一定的评价体系,一些事业单位表面上是建立一系列的考核与评价制度,但是这些建立起来的制度都是缺乏科学依据的,无法在实际的工作进行实施,所以是难以发挥出原有的作用,这在很大方面降低了内部控制对财务体系进行风险防范的作用。3.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不完整目前我国一些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具有片面性,没有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这极大影响了内部控制制度作用的发挥,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完整性主要是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在考核内容方面不够完整,太过于笼统化没有具体的内容,造成在识别与计量财务体系中隐藏风险的能力降低,许多事业单位对风险管理方面的重视度不够,在进行决策和投资方向时没有充分考虑到风险因素的影响,事业单位在不清楚风险的情况下进行投资,势必是会造成事业单位的经济损失,不利于事业单位的稳步发展。第二,事业单位财务体系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没有包括事业单位所有部门,而把重点都放在了与财务管理有关的人员身上,最终就导致了内部控制的对象不完整。

二、进口医疗器械检验监管的特点和风险

1.进口医疗器械的特点第一,医疗器械进口量增长的速度加快,伴随着我国世界贸易交流的频繁化,我国对于医疗器械进口量也有了很大的增加,相对于进口量的增加,在检验检疫方面却没有很大的增加,如何科学合理的分配检验资源成为一个问题。第二,对检验技术的要求不断增强,伴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许多先进的科技成果对医疗保障能力的提高有很大作用,但是也造成了一定的危害,尤其是一些辐射和生物污染。第三,新的贸易方式对传统检验模式的冲击,目前我国除了一般的贸易外,大部分医疗器械都以暂时的进口和入境维修以及样品等方式输送到国内,在不一样的流通过程中,进口的医疗器械收货人也是不一样的,也增加了进口医疗器械的风险。2.财务风险管理在进口医疗器械检验监管工作中应用财务风险管理就是实行预算时面对多种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通过对风险详细研究制定出相应的预防策略,而风险管理的基本过程就是财务风险识别和对风险评估以及对风险有效的控制,对可能面对风险进行识别和整理,对其危险的程度进行鉴定,从而减少由于进口医疗器械而造成的损失,用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安全保证。进口医疗器械的监管就是对其安全性与可靠性的评估,及时找出潜在的风险因素,减少医疗器械进口资金的无效性。

三、以财务风险管理为核心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