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分步教学法论文

分步教学法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文五步教学法分析论文

[内容]

“五步教学法”即:指导预习检查预习启发阅读提炼精粹练习巩固。“五步教学法”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指导预习,督促自学,信息输入,揭示问题

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在每学习一个单元或一篇课文之前,在每传授一种新知识之前,都应先指导学生自学,学生预习必须有教师切实的指导。教师应有重点、有目的地进行布置。比如课文生字的读音和组词、生词的注解、作者的生平和主要作品、写作背景以及有些文章的题解、主题思想、层次划分、写作特点、课后习题等,均可根据不同目的和学生的实际状况布置给学生自学。有疑难,让学生自己去查字典,翻阅工具书,与同学互相讨论,力争自己扫除障碍。

这一步的方法是指重点、划范围、出问题、给提纲、提要求,指明所学单元或课文的具体内容以及应该看的参考书等。

二、检查预习,纠错补漏,信息反馈,发现问题

给学生上课时,首先要对学生自学情况进行检查。对自学效果好的,给予肯定、表扬;发现学生有知识上的错误,教师给予纠正;有漏洞,教师给予弥补。通过检查预习,使学生自学情况得以反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觉地把新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巩固深化已有的知识,扩大知识领域。

全文阅读

步骤划分法教学医学检验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效果评价

采用综合考核表、评判性思维能力测量表(CIDI-CC)及笔者结合相关文献资料自制的主动性学习调查量表对学生综合能力进行评价。综合考核表分为理论考试与操作考核,各占100分;CIDI-CC量表共7个维度70个条目组成,采取6级(1~6分)评分法,分值在70~420分之间,得分越高表示评判性思维能力越强。学习主动性调查量表主要是学习时间调查,分为课外学时间、利用网络学习时间及与其他同学讨论学习时间。

1.2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评判性思维能力得分比较

观察组CIDI-CC总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各种思维能力得分比较中,两组学生在求知欲得分方面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种思维能力得分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全文阅读

以人为本 个别关爱 有序启动 异步推进——“中学语文异步推进教学法”实验报告(网友来稿)

无为县教委教研室 盛书山

一、绪论

语文对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提升人的生活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好语文既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也是每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要.因此,提高每一个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语文能力和语文修养,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教学“各因其材”,便产生了“因材施教,,的思

想。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探索落实这一思想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在采用 “班级授课制”以后,解决“因材施教”的问题,变得更为迫切。国内外关于分组的,个别的教学实践和层次教学实验,都为解决这一问题做出了可贵的贡献。但现在还不能说,我们语文教学已经做到了“因材施教”。自1978年吕叔湘先生批评语文教学“少慢差费”,学生“高分低能”以来,语文教改百花齐放,流派纷呈,活跃了语文教师思想,丰富了语文教改理论,探明了语文教改的方向,培养了一大批语文教学新秀,其功不可没。但无庸讳言,一些新教法或忽视了中差生的困难,或操作方法零碎繁琐,没有规律可循等,无法适应农村语文教学实际,在农村实际教学中的利用率并不高。至今语文教学“少慢差费”,学生 “高分低能”的现象仍在继续。笔者遵循“因材施教”教育思想,学习借鉴了近二十多年来语文教改的成功经验,在长期的教改实验中,形成了“中学语文异步推进教学法”的构想。我们进行“中学语文异步推进教学法”实验研究,试图站到巨人的肩膀上,充分吸取前人的成果,再有所创新,构建一种比较符合农村教学实际的语文教育策略。我们明白:一切新生事物、“没有新的成分,只有新的组合。”“最杰出的创意者总是专心于新的组合。”(摘自《学习的革命》)我们对“旧成分”的新组合,必须是系统论意义上的,“1+1>2”的组合,椒必须是教学论意义上的、符合语文教学规律的组合。我们期望这种理论上和操作方法上的“新组合”能使以人为本,分类指导,因材施教,异步推进的教育理念溶入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切实,具体、简便、易行的教学方法。“中学语文异步推进教学法”是笔者在长期的教改实践中总结的一种教学方法,自1997年下半年起,以笔者撰写的“中学语文异步推进教学法”《初探》《再探》《三探》作为理论假设,组织了部分教师进行实验验证。1999年10月经安徽省教育规划办公室和省教科所批准,立项为省级教育科研课题,从此开始在全县范围内进行了实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二、实验缘起

(一)语文文教学的实际需要。义务教育是年限教育,小学生免试升入初中,既不允许留级,又不允许学校分快慢班。学生成绩参差不齐,传统的“一切齐”“齐步走”的教学方法无法照顾到全体学生。要么只顾优生抛弃大多数,要么从平均情况出发,使优生不优,差生更差。因此教师和学生家长都强烈要求改革这种教学方法。

(二)素质教育的呼唤。传统的“-刀切”“一锅煮”的教学方法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教师教学表面上看是面向全班同学,其实只面向 少数升学有望的“尖子”生,而忽视了大多数中差生,煮的是一锅“夹 生饭’。就是对“尖子”生也只是重视知识的灌输和考试技能的训练,而忽视读写听说能力,思辨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导致他们“高分低 能”。这种教学方法与素质教育理念是格格不入的。

全文阅读

“四阶六步”“X课型”改变了语文教学过程——中学语文异步推进教学法的教学模式与运用(网友来稿)

无为县教育局教研室 盛书山

中学语文异步推进教学法实验研究于1999年10月被立项为安徽省教育科研课题以后,进行了广泛的实验、研究和探索,于2002年五月通过了省教科所专家的鉴定验收,已经正式结题。专家组认为,教学策略构思合理,施教效果明显,促进了实验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新一轮课程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作为教育科研课题虽然结题了,但我们的应用研究并没有停止,它已经与众多语文教师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切切实实地改变了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学语文异步推进教学法以其明确的教学指导思想,清晰的教学思路,简便易行的教学模式,赢得了广大中学语文教师的喜爱。它虽然是教师们常用的方法和顺手的套路,体现的是老师们的教学常规与习惯,却践行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落实了语文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为达成新课改目标,提供了一条熟悉而有新意的语文教学途径。

中学语文异步推进教学法的基本模式是“四阶六步”“X课型”。“四阶”是指“引读感知阶段”、“启读生疑阶段”、“研究演练阶段”和“运用迁移阶段”;“六步”即:“指导预习或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营造与课文相宜氛围,整体感知课文——同步教学——分组讲讨论——异步训练——课外活动”。

“引读感知阶段”即“指导预习”,是指教师布置预习思考题,或提出预习要求,引导学生初读感知课文。如让A层学生运用工具书掌握生字词,熟读课文;让B层学生在A层的基础上,了解课文写什么,并初步感知课文的梗概;C层学生在AB层的基础上初步感知课文的思想感情和写作特点等。请学生将疑难问题记下来,或写在“质疑卡”上,课前交给老师,或上课时质疑。

“启读生疑阶段”即“同步教学”:教师可用音乐、画面、故事或精彩的导语,或者要求学生收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和信息,或写几句,或写几段与课文有关的话,上课前汇报讲演。师生共同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营造与课文相宜氛围。为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做情感和心理上的准备。在与新课相适应的情境和氛围中,激发学生的认知心理,启发学生从整体上感悟课文。教师注意诱疑和激疑,使学生产生疑问。从学生的质疑中,教师全面地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和学习困难,准确掌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选择学生有代表性的问题和教师自己设计的问题一并提出来,让学生思考。

“研读演练阶段”包括“分组讨论”、“异步训练”和“课堂小结”。“分组讨论”是指教师在“同步教学”后,围绕教学重、难点设置问题,或选用学生高质量的质疑,作为讨论的题目,在学生充分阅读,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以不同层次学生组成的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或排除疑难问题,或加深学生对一些问题全面理解。由于语文具有知识的延展性、系列的松散性和内容的不确定性的特点,加之每个学生的经历、经验不同,对课文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有些问题看似出格,实则是独到见解,能体现个人的价值观。讨论时应让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相互争辩。教师要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于与众不同,让大家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领悟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还可以使学生学到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讨论时,教师要逐组介入,相机诱导,力争使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突破各自学习上难点(教学难点实际上是由学生决定的)。讨论交流结果应该是:有的问题形成了“共识”,有的问题产生了“分歧”,有的问题的答案虽然没有矛盾,但却有各自的“见解”。每组推选一名代表汇报讨论情况,归纳讨论的收获。“异步训练”是指教师围绕难点、重点,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几个方面考虑,设计三至四个层次读写听说方面的训练顶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独立思考完成,考查各层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做低层次训练题的学生也可以“跳一跳”,试做高层次的训练题。教师要到学生中去,每节课要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对几个学生进行读写听说方面的个别训练和辅导;和几个学生以课文中的问题作引子,作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交流。“课堂小结”是对一节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和教学情况进行小结。也可以引导学生对讨论、训练中出现的突出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可以引导学生总结,也可以师生共同总结,还可由教师运用板书对教学内容进行反刍点拨式总结。

“运用迁移阶段”是指学生的“课外活动”,即课外的练与习。一是指课外作业。包括课后的练习思考题,教师布置的有梯度的练习题和作文等,限量让学生选做(作文因人而异提出不同的要求)。作业题型要全面,要及时批改,做错的一定要面批,进行有对性的个别辅导,减少错误积累。二是课外语文实践活动:可以指导学生进行相关的课外阅读活动; “可以创设语文学习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的语文实践的机会。”“可以采用读书报告会、辩论会,专题研究和社会调查等形式,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还可以组织各种文学社团”等。

中学语文异步推进教学法的基本教学模式,是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是一种组织教学理论的简约表达形式,具有简约性、再现性和可操作性。“四阶六步”中的每“阶”每“步”既是相对独立的教学环节,又是彼此联系的有机整体,也是一种综合、可变的教学方法。我们在教学时并不是每一节课都要完整地运用“四阶六步”,而是根据教学实际需要,灵活运用。要形成拆开、交叉、变序使用的能力。一节课全部使用某一“阶”某一“步”,或某几“阶”某几“步”也未尝不可,还可以把它拆开合并成为几种课型,也就是我们说的“ X课型”。“X课型”是在熟练运用“四阶六步”的基础上, 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衍生出来的。如:教读课可采用四阶六步法、四阶五步法(分组讨论和异步训练只取其一)、分组讨论-异步训练-课堂小结法、分组讨论-课堂小结法、同步教学-异步训练-课堂小结法、同步教学法;自读课可采用自读引导法、分组讨论法、课外练习法、自读引导- 课外练习法;练习课:分组讨论法、 异步训练法、课外练习法;复习课可采用同步教学法、异步训练-课堂小结法;作文课可采用“三程七步”教学法(见:中学作文异步推进教学法初探,《安徽教育科研》2003年第一期)等等。由于受篇幅限制,在此不作一一介绍。

全文阅读

语文教学过程教学论文

中学语文异步推进教学法实验研究于1999年10月被立项为安徽省教育科研课题以后,进行了广泛的实验、研究和探索,于2002年五月通过了省教科所专家的鉴定验收,已经正式结题。专家组认为,教学策略构思合理,施教效果明显,促进了实验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新一轮课程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作为教育科研课题虽然结题了,但我们的应用研究并没有停止,它已经与众多语文教师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切切实实地改变了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学语文异步推进教学法以其明确的教学指导思想,清晰的教学思路,简便易行的教学模式,赢得了广大中学语文教师的喜爱。它虽然是教师们常用的方法和顺手的套路,体现的是老师们的教学常规与习惯,却践行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落实了语文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为达成新课改目标,提供了一条熟悉而有新意的语文教学途径。

中学语文异步推进教学法的基本模式是“四阶六步”“X课型”。“四阶”是指“引读感知阶段”、“启读生疑阶段”、“研究演练阶段”和“运用迁移阶段”;“六步”即:“指导预习或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营造与课文相宜氛围,整体感知课文——同步教学——分组讲讨论——异步训练——课外活动”。

“引读感知阶段”即“指导预习”,是指教师布置预习思考题,或提出预习要求,引导学生初读感知课文。如让A层学生运用工具书掌握生字词,熟读课文;让B层学生在A层的基础上,了解课文写什么,并初步感知课文的梗概;C层学生在AB层的基础上初步感知课文的思想感情和写作特点等。请学生将疑难问题记下来,或写在“质疑卡”上,课前交给老师,或上课时质疑。

“启读生疑阶段”即“同步教学”:教师可用音乐、画面、故事或精彩的导语,或者要求学生收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和信息,或写几句,或写几段与课文有关的话,上课前汇报讲演。师生共同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营造与课文相宜氛围。为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做情感和心理上的准备。在与新课相适应的情境和氛围中,激发学生的认知心理,启发学生从整体上感悟课文。教师注意诱疑和激疑,使学生产生疑问。从学生的质疑中,教师全面地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和学习困难,准确掌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选择学生有代表性的问题和教师自己设计的问题一并提出来,让学生思考。

“研读演练阶段”包括“分组讨论”、“异步训练”和“课堂小结”。“分组讨论”是指教师在“同步教学”后,围绕教学重、难点设置问题,或选用学生高质量的质疑,作为讨论的题目,在学生充分阅读,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以不同层次学生组成的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或排除疑难问题,或加深学生对一些问题全面理解。由于语文具有知识的延展性、系列的松散性和内容的不确定性的特点,加之每个学生的经历、经验不同,对课文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有些问题看似出格,实则是独到见解,能体现个人的价值观。讨论时应让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相互争辩。教师要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于与众不同,让大家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领悟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还可以使学生学到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讨论时,教师要逐组介入,相机诱导,力争使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突破各自学习上难点(教学难点实际上是由学生决定的)。讨论交流结果应该是:有的问题形成了“共识”,有的问题产生了“分歧”,有的问题的答案虽然没有矛盾,但却有各自的“见解”。每组推选一名代表汇报讨论情况,归纳讨论的收获。“异步训练”是指教师围绕难点、重点,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几个方面考虑,设计三至四个层次读写听说方面的训练顶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独立思考完成,考查各层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做低层次训练题的学生也可以“跳一跳”,试做高层次的训练题。教师要到学生中去,每节课要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对几个学生进行读写听说方面的个别训练和辅导;和几个学生以课文中的问题作引子,作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交流。“课堂小结”是对一节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和教学情况进行小结。也可以引导学生对讨论、训练中出现的突出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可以引导学生总结,也可以师生共同总结,还可由教师运用板书对教学内容进行反刍点拨式总结。

“运用迁移阶段”是指学生的“课外活动”,即课外的练与习。一是指课外作业。包括课后的练习思考题,教师布置的有梯度的练习题和作文等,限量让学生选做(作文因人而异提出不同的要求)。作业题型要全面,要及时批改,做错的一定要面批,进行有对性的个别辅导,减少错误积累。二是课外语文实践活动:可以指导学生进行相关的课外阅读活动;“可以创设语文学习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的语文实践的机会。”“可以采用读书报告会、辩论会,专题研究和社会调查等形式,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还可以组织各种文学社团”等。

中学语文异步推进教学法的基本教学模式,是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是一种组织教学理论的简约表达形式,具有简约性、再现性和可操作性。“四阶六步”中的每“阶”每“步”既是相对独立的教学环节,又是彼此联系的有机整体,也是一种综合、可变的教学方法。我们在教学时并不是每一节课都要完整地运用“四阶六步”,而是根据教学实际需要,灵活运用。要形成拆开、交叉、变序使用的能力。一节课全部使用某一“阶”某一“步”,或某几“阶”某几“步”也未尝不可,还可以把它拆开合并成为几种课型,也就是我们说的“X课型”。“X课型”是在熟练运用“四阶六步”的基础上,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衍生出来的。如:教读课可采用四阶六步法、四阶五步法(分组讨论和异步训练只取其一)、分组讨论-异步训练-课堂小结法、分组讨论-课堂小结法、同步教学-异步训练-课堂小结法、同步教学法;自读课可采用自读引导法、分组讨论法、课外练习法、自读引导-课外练习法;练习课:分组讨论法、异步训练法、课外练习法;复习课可采用同步教学法、异步训练-课堂小结法;作文课可采用“三程七步”教学法(见:中学作文异步推进教学法初探,《安徽教育科研》2003年第一期)等等。由于受篇幅限制,在此不作一一介绍。

但不管怎么“变”,不管用什么“课型”,都要做到:吃透教材和学生,寻找文本与学生之间的最佳结合点,定标时有层次,尽量照顾到每一个学生;把握“四阶六步”中每个“构件”的功能,并尽量使之体现在一节课内,或一篇课文的几教时内,乃至一个单元的几篇课文教学中。

全文阅读

高中英语阅读能力的综合培养教学模式探究

阅读是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是学习外语时的主要输入方式之一,也是在第一语言环境中学习第二语言或外语与获取国外信息的主要途径。人们对外语阅读教学的认识经历了译码论、微观法、宏观法,发展到现在的阅读互动论。赫德生(T. Hudson)与卡雷尔(P.L. Carrell)等人吸取了各家之长,提出了互动论(the interactive approach),主张阅读是读者与所读语言材料互相沟通以及微观阅读与宏观阅读互相作用的过程。在高考中,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考查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所以,阅读教学的成功与否对高中英语教学的成败起着决定性作用。

英语综合阅读教学模式对阅读教学过程大致划分为五个步骤,每个步骤下设若干个阅读教学项目,涉及到从词汇、短语、句子、段落、篇章的教学,以阅读能力培养为主线,同时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拓宽国际视野。

第一步:文本感知

教学项目 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快速阅读与获取信息的能力。

2.训练学生把握文章主旨与层次结构的能力。

3.自动识字(词)的能力,预测、推断能力,据上下文猜测词意的能力。

教学方法 快速阅读、讨论。

全文阅读

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实施五步教学法探析

摘 要: 五步教学法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是针对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单向灌输、忽视学生的能力培养而提出的一种教学改革思路。五步教学法的五个步骤为:精讲内容,精心导学;师生思辨,探讨交流;教师讲评,学生领悟;自我探究,撰写心得;典型发言,总结提高。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 五步教学法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普遍存在着“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式,教育对象的学习主动性没有很好地发挥,教学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转,学生没有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兴趣,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这样的课堂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几乎形同虚设,其弊端日益显露。因此,探寻一套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成效,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实施五步教学法的意义

思想政治理论课五步教学法是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按五个教学步骤或环节进行教学的方法。五步教学法旨在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寻求一种可行的途径,将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转移到重方法、重学生主体性发挥的轨道上来。笔者经过多年的实践发现:五步教学法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是针对长期以来高等学校由教师单向传授灌输思想政治理论的方式、忽视学生的能力培养而提出的一种教学改革思路。它不仅注重思想政治理论的传授,更注重学生获取思想政治理论方法的传授和多种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它将传授思想政治理论与培养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实施五步教学法后,所产生的效果明显,主要有几个方面的作用:一是能将理论和实际很好地结合起来,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能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很好地结合起来,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充分体现“精”而“管用”的基本要求;三是能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将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标与促进学生个性张扬结合起来;四是能极大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率,克服课时紧与教学内容多的矛盾。五步教学法既能使学生在课堂上基本掌握教材内容,又锻炼了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有重点地解决了学生思想实际问题,使课堂教学效率极大提高。因而,通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实施五步教学法,能够改变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灌输”的传统教学模式;能够改变理论知识教学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严重脱节的现状;能够改变“一张试卷定高下”的单纯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唯一标准的评价体系;能够改变高校很大一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冷淡的态度,切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针对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实施五步教学法的五个步骤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实施五步教学法,关键把握五个步骤,实现师生互动,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式教学。

第一步:精讲内容,精心导学。第一步骤主要是教师精讲或串讲教学内容,其目标是帮助学生学好思想政治基本理论。这是五步教学法得以成功的基础。这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课中讲授教学内容时,注重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同时要求思想性、知识性、逻辑性、趣味性的统一。因此,教师在讲课时要抓重点,讲难点,同时注意讲清楚点与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独特内容决定了在表达方式和讲授技巧上要讲求思想的深刻性、知识的广博性、逻辑的严密性和趣味的丰富性,并将它们完美地统一起来。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时努力做到:吃透教学大纲,深刻领会主题思想,真正熟悉课堂内容体系的逻辑连接关系以及每一逻辑层次转换承接的基本内涵及要点,不断增强阐述的严谨性和逻辑性;占有和搜集大量新鲜材料,选取典型生动、形象感人的事例充实论据,加强阐述中的条理性和趣味性;注重课堂语言的准确精练和生动活泼,力戒表情呆板、照本宣科、空洞无物的枯燥说教。

全文阅读

语文教学法学科理论分析论文

中学语文教学法是一门具有语文专业特点的应用理论学科。它的任务是研究中学语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培养、训练学生掌握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方法,增强其从事语文教学的能力与信心。中学语文教学法是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高年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教学法的学科建设与教学实践,一方面我们高兴地看到这门学科的教材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另一方面我们也惊奇地发现教学法教学没能如期完成其教学任务。这门学科在理论研究方面发展较快而在培养与训练学生掌握语文教学技能方面却相应地滞后,即学科的“理论”与“应用”失衡,两者没能得到同步发展,中学语文教学法走上了重理论轻实践的路。

研究中学语文教学法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轨迹,便不难明白其重理论研究轻实践应用的原因。

中学语文教学法是从实践应用起步的。改革初期,教学法课程刚刚恢复的时候,这门课程被叫做“中学语文教材教法”或“中学语文教材分析”课。那时的教学目的比较单一,即引导学生熟悉中学语文教材,学习掌握几种常用文体的特征,分析教材、明确教学内容、熟悉教学过程、掌握基本的教学方式方法。由于教育界长期忽视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教学法学科的理论研究先天不足、所以那时的理论显得十分薄弱甚至苍白,相比之下在“应用”方面却十分重视,教学中练就语文教学的“三招两式”,毕业后便能分解教材、编写教案并按部就班地开始教学。也许那时很少理论约束,毕业生在初上讲台开始语文教学时顾虑很少。从这个角度看,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学语文教学法是从实践应用起步的。

1978和1979年在筹建语文教学法研究会和编写12院校《中学语文教学法》教材过程中,从事教学法教学与语文教育研究的同行们的共同苦恼是;这门学科的基础理论太薄弱!中学语文教学法不能停留在“怎样教语文”的教学描述阶段,必须全力以赴地加强语文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广泛借鉴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汲取国外语文教育理论,以丰富这门学科,当时这已成为语文教学法教师与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中学语文教学法基础理论落后由来已久。建国前最早的一部教学法教材,是1924年黎锦熙先生的《新著国语教学法》,但那是一部小学语文教学法。1929年王森然先生的《中学国文教学概要》才是第一部中学语文教学法。三、四十年代以阮真和蒋伯潜先生为代表的中学语文教学法教材或专著有过几部。遗憾的是建国之后,这些语文教育理论没能得到继承。中学语文教学法从建国以后到1978年以前,一直是一门不受重视的课程,时开时停,没有教学大纲、没有专门教材,大多数学校没有专职教师,十年则完全被取消。这就是中学语文教学法理论薄弱的历史原因。建国后到结束的30年间,中学语文教学法的研究对象——中学语文教学也一直处于风雨飘摇的变动中。中学语文科的性质、目的、任务,一直处于争论状态中;没有一套语文教材完成一个使用周期;没有一套教学大纲能成为指导语文教学的权威性文件;语文教师总是处于“年年新教材,岁岁新老师”的被动状态。做为反映语文科教学规律与总结其施教方式的中学语文教学法的理论研究、根本无法跟上中学语文教学千变万化的形势,所以许多院校不得不停开这门课程。这是这门学科基础理论薄弱的现实原因。中学语文教学法是教育学的分支学科,它是教育学、心理学发展的边缘性学科。纵观建国后至结束前,教育学、心理学学科的发展,也处于相对停滞状态。当时国外先进的教育学、分科教学法与心理学教育理论也不可能正确引进。这是中学语文教学法理论薄弱的客观原因。

经过十几年的辛勤耕耘,中学语文教学法的理论研究取得了前无古人的进步。仅就教材建设而言,就有50部左右之多。相对改革开放前30年无一部教材的历史,这一进步是惊人的。这一学科的进步不只在于数量,其理论基础构架也初具规模。纵观50部左右的教材内容,不难发现诸多的论述不仅摆脱了“教材教法”时期只能对语文教学做现象描述的稚嫩,而且对诸多的根本问题做出了相当的理论阐释。诸如:对语文学科性质、目的、任务的探讨;对读、写、听、说能力结构与教学心理的研究;对语文教学活动中智力的开发与非智力因素的作用的论述;以及关于语文学习的考核、课外语文活动的组织、语文教学现代化、中学语文教师的修养与工作等等;近些年来关于语文教育史的研究、语文教育比较研究也已经有了相当的基础。应当说,教学法的理论研究不仅跟上了十几年语文教学的改革实践,有些方面的理论研究亦能超前指导语文教学了。中学语文教学法已跨越“中学语文教材研究(分析)”、“中学语文教学法”的研究阶段,而开始跃进到“语文教育学”研究的新的高度。随着中学语文教学法理论研究的逐步深入,人们认识到“教材教法”、“教学法”研究的重点是语文教学的内容、过程、方法以及相关的理论而与之密切相关的语文教育心理研究、学习心理研究、语文教育中的德育智育美育的研究、语文教育史、教育见习实习等更广泛的内容则是中学语文教学法这一名称无法涵盖的,尽管人们对教学法中的“法”做了外延扩大的解释,认为“法”可指“法则”、“原理”,也已经显得捉襟见肘不能自圆其说了。显然,中学语文教学法在理论研究上有了更上一层楼的客观要求。于是发展学科教育学的问题引起了语文教学法工作者的普遍注意。语文教育学的研究,标志着中学语文教学法的理论研究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尽管当前关于语文教育学的提法尚有不同意见,但从已经出版的《语文教育学》专著来看,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效果方面看。都有了相当广泛和深刻的影响。此外,由于对中学语文教育研究的逐步深入,语文教学法学科又逐步孕育了自己学科的分支,诸如关于阅读学、文章学、板书学、语文教育风格流派学的研究。这里不打算展望学科发展的未来。在展开说明中学语文教学法学科,十几年在理论研究方面,取得日新月异发展变化的同时,却又突出了另一方面的问题,即先前理论贫乏的中学语文教学法学科,经过十几年的研究探索之后,在理论研究有了相当深入发展之后,做为本学科不可分割的另一部分——“应用”方面,是否也得到了同步的发展呢?回答是否定的。作为“应用理论”学科的中学语文教学法,在“给高师中文系学生指出一条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的途径和方法”的目标,却被严重地忽视了。语文教学法研究中的“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失去了平衡。

全文阅读

语文学科教学法管理论文

中学语文教学法是一门具有语文专业特点的应用理论学科。它的任务是研究中学语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培养、训练学生掌握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方法,增强其从事语文教学的能力与信心。中学语文教学法是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高年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教学法的学科建设与教学实践,一方面我们高兴地看到这门学科的教材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另一方面我们也惊奇地发现教学法教学没能如期完成其教学任务。这门学科在理论研究方面发展较快而在培养与训练学生掌握语文教学技能方面却相应地滞后,即学科的“理论”与“应用”失衡,两者没能得到同步发展,中学语文教学法走上了重理论轻实践的路。

研究中学语文教学法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轨迹,便不难明白其重理论研究轻实践应用的原因。

中学语文教学法是从实践应用起步的。改革初期,教学法课程刚刚恢复的时候,这门课程被叫做“中学语文教材教法”或“中学语文教材分析”课。那时的教学目的比较单一,即引导学生熟悉中学语文教材,学习掌握几种常用文体的特征,分析教材、明确教学内容、熟悉教学过程、掌握基本的教学方式方法。由于教育界长期忽视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教学法学科的理论研究先天不足、所以那时的理论显得十分薄弱甚至苍白,相比之下在“应用”方面却十分重视,教学中练就语文教学的“三招两式”,毕业后便能分解教材、编写教案并按部就班地开始教学。也许那时很少理论约束,毕业生在初上讲台开始语文教学时顾虑很少。从这个角度看,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学语文教学法是从实践应用起步的。

1978和1979年在筹建语文教学法研究会和编写12院校《中学语文教学法》教材过程中,从事教学法教学与语文教育研究的同行们的共同苦恼是;这门学科的基础理论太薄弱!中学语文教学法不能停留在“怎样教语文”的教学描述阶段,必须全力以赴地加强语文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广泛借鉴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汲取国外语文教育理论,以丰富这门学科,当时这已成为语文教学法教师与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中学语文教学法基础理论落后由来已久。建国前最早的一部教学法教材,是1924年黎锦熙先生的《新著国语教学法》,但那是一部小学语文教学法。1929年王森然先生的《中学国文教学概要》才是第一部中学语文教学法。三、四十年代以阮真和蒋伯潜先生为代表的中学语文教学法教材或专著有过几部。遗憾的是建国之后,这些语文教育理论没能得到继承。中学语文教学法从建国以后到1978年以前,一直是一门不受重视的课程,时开时停,没有教学大纲、没有专门教材,大多数学校没有专职教师,十年则完全被取消。这就是中学语文教学法理论薄弱的历史原因。建国后到结束的30年间,中学语文教学法的研究对象——中学语文教学也一直处于风雨飘摇的变动中。中学语文科的性质、目的、任务,一直处于争论状态中;没有一套语文教材完成一个使用周期;没有一套教学大纲能成为指导语文教学的权威性文件;语文教师总是处于“年年新教材,岁岁新老师”的被动状态。做为反映语文科教学规律与总结其施教方式的中学语文教学法的理论研究、根本无法跟上中学语文教学千变万化的形势,所以许多院校不得不停开这门课程。这是这门学科基础理论薄弱的现实原因。中学语文教学法是教育学的分支学科,它是教育学、心理学发展的边缘性学科。纵观建国后至结束前,教育学、心理学学科的发展,也处于相对停滞状态。当时国外先进的教育学、分科教学法与心理学教育理论也不可能正确引进。这是中学语文教学法理论薄弱的客观原因。

经过十几年的辛勤耕耘,中学语文教学法的理论研究取得了前无古人的进步。仅就教材建设而言,就有50部左右之多。相对改革开放前30年无一部教材的历史,这一进步是惊人的。这一学科的进步不只在于数量,其理论基础构架也初具规模。纵观50部左右的教材内容,不难发现诸多的论述不仅摆脱了“教材教法”时期只能对语文教学做现象描述的稚嫩,而且对诸多的根本问题做出了相当的理论阐释。诸如:对语文学科性质、目的、任务的探讨;对读、写、听、说能力结构与教学心理的研究;对语文教学活动中智力的开发与非智力因素的作用的论述;以及关于语文学习的考核、课外语文活动的组织、语文教学现代化、中学语文教师的修养与工作等等;近些年来关于语文教育史的研究、语文教育比较研究也已经有了相当的基础。应当说,教学法的理论研究不仅跟上了十几年语文教学的改革实践,有些方面的理论研究亦能超前指导语文教学了。中学语文教学法已跨越“中学语文教材研究(分析)”、“中学语文教学法”的研究阶段,而开始跃进到“语文教育学”研究的新的高度。随着中学语文教学法理论研究的逐步深入,人们认识到“教材教法”、“教学法”研究的重点是语文教学的内容、过程、方法以及相关的理论而与之密切相关的语文教育心理研究、学习心理研究、语文教育中的德育智育美育的研究、语文教育史、教育见习实习等更广泛的内容则是中学语文教学法这一名称无法涵盖的,尽管人们对教学法中的“法”做了外延扩大的解释,认为“法”可指“法则”、“原理”,也已经显得捉襟见肘不能自圆其说了。显然,中学语文教学法在理论研究上有了更上一层楼的客观要求。于是发展学科教育学的问题引起了语文教学法工作者的普遍注意。语文教育学的研究,标志着中学语文教学法的理论研究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尽管当前关于语文教育学的提法尚有不同意见,但从已经出版的《语文教育学》专著来看,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效果方面看。都有了相当广泛和深刻的影响。此外,由于对中学语文教育研究的逐步深入,语文教学法学科又逐步孕育了自己学科的分支,诸如关于阅读学、文章学、板书学、语文教育风格流派学的研究。这里不打算展望学科发展的未来。在展开说明中学语文教学法学科,十几年在理论研究方面,取得日新月异发展变化的同时,却又突出了另一方面的问题,即先前理论贫乏的中学语文教学法学科,经过十几年的研究探索之后,在理论研究有了相当深入发展之后,做为本学科不可分割的另一部分——“应用”方面,是否也得到了同步的发展呢?回答是否定的。作为“应用理论”学科的中学语文教学法,在“给高师中文系学生指出一条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的途径和方法”的目标,却被严重地忽视了。语文教学法研究中的“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失去了平衡。

全文阅读

微分方程数值解法双语教学模式探讨

摘 要:微分方程数值解是高等院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本课程既有数学上的严密性、逻辑性,又有数值计算的科学性,在数值分析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双语教学是教育部积极倡导的一种教学模式,主要采用汉语和英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本文主要探讨该课程的双语教学模式,并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微分方程 数值解法 双语教学 有限差分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b)-0060-02

微分方程数值解法就主要研究如何通过离散算法将连续形式的微分方程转化为有限维问题,如代数方程组,进而来求解其近似解[1]。它以逼近论、数值代数等学科为基础,探讨有效的微分方程数值解法。主要包括求解区域网格划分、离散方程的建立、方程性能分析、近似解收敛性分析等环节。探索微分方程数值解法是有积极而重要的科学意义的,这是因为:(1)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只关心方程在某个范围内对应于某些特定的自变量的解的取值或近似值;(2)绝大多数情况下,无法找到方程的解析解,即使解析解存在也不一定能表示为显式解。微分方程数值解法在计算物理、化学、流体力学航空航天等很多工程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目前已发展成为一门计算技术学科,其核心理论内容也成为高校计算数学和应用数学等专业的核心基础专业课程之一[2]。

1 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现代社会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须具备流利地应用英语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能力。双语教学是教育部积极倡导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在2001年公布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3],主要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母语和以英文为代表的多种语言教学。其目的就是为了跟上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和迎接科技革命的挑战。对高新技术领域中的诸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金融、法律等专业,力争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3]。2005年,在教育部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进一步要求高校要“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提高大学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进一步明确了要“提高双语教学课程的质量并扩大双语教学的课堂数量”[4]。可见,国家教育部门对高校采用双语教学给予了相当的重视和期望。

微分方程数值解法既有数学上严密的逻辑性、独特的理论结构体系,又在各种工程计算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因此是联系纯数学理论和工程应用的桥梁和纽带。另一方面,很多数值计算软件开发平台和帮助文件都是用英文开发的,而数值微分各种理论算法又可以直接用伪代码表示,如何对数学专业英语很娴熟,那么应用这些数值计算软件就得心应手,亦可以熟练与国际同行交流。再者,该课程一般在高年级开设,通过大学两年的英语教学积累,大部分同学已经达到了大学英语四级水平,可以较容易的阅读数学专业文献。同时,高年级的同学对数学基础理论知识,如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数值分析、常微分方程、偏微分方程等有了较好的掌握,继续接受方程的数值解的概念和理论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因此,无论是实际工程需要还是学生自身素质,对微分方程数值解进行双语教学都是可行的、必须的。本文拟结合重庆理工大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的设置,对微分方程数值解法的双语教学模式进行探讨,以寻求适合我校数学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模式。

2 课堂教学模式探讨和上机实验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