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非语言交际论文

非语言交际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论非语言交际与文化

人类学家伯德惠斯特尔(Rayl Birdwhistell)曾对同一文化系统中的人在对话中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做了一个量的估计,认为语言交际最多只占整个交际行为中的30%左右。西方学者所作的这些调查和统计数字表明人类交际是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的结合,或者说,非语言交际是整个交际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认清非语言交际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和文化对非语言交际的影响,才能找到跨文化交际冲突的克服策略,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非语言交际的定义

中外学者给“非语言交际”下了不少的定义,有的非常简单,如“非语言交际是不通过言辞传递的信息”或“非语言交际是不使用语词的交际”。有一些学者似乎认为非语言交际即身体语言(Body Language),如英国的Michael Argyle;美国学者Alastair Pennycook 则认为非语言交际(NVC)=副语言(Paralanguage)+身势学(Kinesics)+近体学(Proxemics)+超声音特征(Paraverbal Features)。有的学者下的定义则又很具体,如“非语言交际是不用言词表达的,为社会所共知的人的属性或行动。这些属性和行动由发出者有目的地发出或被看成是有目的的发出,由接收者有意识地接收并有可能进行反馈”。或“非语言交际指的是在一定交际环境中语言因素以外的,对输出者或接收者含有信息价值的那些因素。这些因素既可人为地生成,也可由环境造就。”

非语言交际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人类交际所使用的非语言动作既有生物性特征,又有社会性(或文化性)特征。人类也像其他动物一样,受外界条件刺激时,其生理和心理都会引起本能的反映,通过表情、动作和姿态等非语言行为表现出来。这就是人类非语言动作的生物性特征。但是,人类的非语言动作,不只留在生物性特征上,在人类长期交往和实践中,其非语言动作慢慢被‘解读’形成了一套有意义的符号体系。这种符号体系,一经出现,就打上了社会文化的烙印。这是因为‘人是社会的动物’。人的行为举止必然要受社会行为规范的约束,而社会行为规范往往是一脉相承的,具有传统文化的特征。”非语言交际与文化密不可分,与文化一样,除少数人类所固有的出自本能的表情和动作外,大多数非语言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是长期历史积淀而成的某种社会共同习惯。然而,文化并不总是能决定由我们身体动作所传达出的信息。动作的前后联系、性格以及相互间的关系都影响着传出的信息。在任何一个社会里,没有两个人有完全相同的非语言的运用姿态和神情。尽管如此,像书面语和口头语那样非语言的交流根本不能从文化、亚文化里分隔开。不管我们是否强调它们之间的不同点或相似点,非语言的交流都受到文化的约束和制约。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之间,整套的非语言交流方式是很不相同的。跨文化研究表明,非语言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既有共同性,又有差异性。非语言的共同性是指同一人体动作在甲乙两种文化中有相同的意义。如篮球、排球等裁判员的手势和投降的手势世界通用。

文化对非语言交际的影响

大多数非语言行为都只是在它所属文化之内加以解释。非语言交际行为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不同文化群落都有其特定的非语言行为模式,一种意义在不同文化中可能用不同的非语言行为表示,一种非语言行为在特定的文化中有其特定的意义。第二,什么情况下该用或不该用非语言行为,各种文化都有其展示规则。展示规则告诉我们交谈时双方应该距离多远;什么时候将目光移走;什么时候皱眉,什么时候微笑;应该大声交谈,同时伴随多种手势,还是应该娴静地交谈,交谈的速度应该怎样等等。另外,展示规则还表明可接受的行为表述的程度。第三,一种非语言行为可有三种解释:随意的、特质的和共享的。随意解释指某种语言行为没有特定的意义,特质解释指某种非语言行为对某些个人有特定的意义,共享意义指某种非语言行为对某些人有共同的意义。然而,文化之间对非语言行为的三种意义的理解也不相同,一种文化认为是随意的非语言行为可能在另一种文化中有共享意义。这表现了不同文化对非语言行为的不同理解。

跨文化交际冲突的克服策略

全文阅读

论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的文化差异

论文关键词:非语言交际 身体行为 时空安排

论文摘要: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占整个交际过程的70%。非语言交际是语言行为以外的所有交际行为.它对语言交际具有辅助作用;此外,了解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上的差异也能提高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

在对跨文化交际过程的研究中,人们往往只侧重于语言的内容,而忽视了交际过程中的非语言行为。其实,意义不仅通过话语和语言,也通过非语言交际体系来传递。这些非语言交 际体系包括人的身体语言、目光接触、体距、服饰、触摸和身体气味等,它们在人们面对面交际中伴随着语言为来帮助传递信息,他们在成功交际中的重要性已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诫如 david abercrombie所说:“我们用发音器 官说话,但我们整个身体交谈”。萨莫瓦认为:“绝大多数交际研究专家认为,在面对砥交际中,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5%左右是语言行为,其它都是通过非语言行为传递的”。人们的行为构成了非语言交流的各个部分。由此可见,交际能力是由语言交际能力和非语言交际能力两部分组成,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完成交际过程。

1.非语言交际的范围

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交流大致包括身势(bodylanguage)、时间与空间安排(spatial and temporal arrangements)等方面。身势语又包括目视表情(faeial expression)、姿态(posture)、手势(gesture)、眼神(oculesics)、接触(contact) 等。

1.1身体行为

身体行为庄沟通 中有着举足轻重 的作用,同样 的动作、手势、表情、眼神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会有完全不 同的理解。以下是几种分类:

1.1.1目光

全文阅读

英语教学中非言语交际应用论文

摘要:阐述非言语交际的内涵及其重要性,探讨非言语交际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以期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

关键词:非言语交际;英语教学;交际能力

众所周知,人类的交际行为可分为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长期以来,言语交际的研究一直倍受人们的青睐,而非言语交际的研究却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国内传统的外语教学往往只注重言语本身,强调语音、语法、词汇、句型的练习和掌握;对于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也主要集中在言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上,忽略了对非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作为言语交际的重要补充形式,非言语交际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能传递言语交际难以表达的事物、意念和情感,起到支持、修饰或否定言语行为的作用(Samovaretal.,2000)。Birdwhistell(1970)通过对同一文化的人在对话中的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比较发现:言语交际最多只占整个交际行为的30%左右,70%为非言语交际。同时,绝大多数研究专家认为,在面对面的交际中,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5%左右是言语行为,其他是通过非语言行为传递的;心理学家Mehrabian(1971)认为人们在表达情感和态度时,言语只占交际行为的7%,而声调和面部表情等非言语行为所传递的信息多达93%。可见非言语交际在人际交往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英语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把非语言交际有效地运用到英语课堂教学中,定会促进英语教学活动达到更佳效果。

一非言语交际的概述

1非语言交际的定义

关于非言语交际的定义颇多。杨全良(1990)认为:所谓非言语交际,就是通过使用不属于言语范畴的方法来传递信息的过程,非言语交际的形式很多,不像言语交际那样只有口语和书面语之分,它包括除使用语言和文字以外的一切传递信息的方式,如身体动作、面部表情、空间利用、触摸行为、声音暗示、穿着打扮和其它装饰等,甚至没有表情的表情、没有动作的动作,都是非语言交际的有效途径。Samovar(2000)等人将非言语交际定义为“在交际的环境中人为的和环境产生的对于传播者或受传者含有潜在信息的所有的刺激”,因此它包括了言语行为之外的一切由人为的或由环境所产生的刺激,如:表情、手势、身势、触摸、界域、服饰、副语言、时间、场景等;同时,李杰群(2002)也认为,非语言交际手段包括表情、动作、语调、气温、颜色、气味、器物、服饰、时间、空间等多种手段,其中与人体有关的表情、动作等又称为人体语言或体态语。由此可见,非言语交际是一项涵盖范围极广、内容颇丰的跨学科学术研究,除言语交际之外有助于交流的任何利用行为举止、表情、外部环境的交际我们都可称为非言语交际。

2类型

非言语交际的涵盖范围很广,纷繁的分类方法随之产生。毕继万(1999)将非言语交际分为四大类型:(1)体态语,包括基本姿态(姿势和身势)、基本礼节动作(如握手、微笑、体触、女士优先的礼节动作)以及人体各部分动作(如头部、面部动作、目光交流、臂部、手部、腿部动作等等)。(2)副语言,又称类语言或伴随语言,主要包括沉默、话轮转接和非语义声音(发音器官非语言声音、非发音器官非语言声音)。(3)客体语,包括化妆品、修饰物、服装、衣饰、家具及其他耐用和非耐用物品。(4)环境语,研究的是人们为自己所创造的环境对交际的影响,而不是自然环境的作用。环境语包括时间、空间信息(如拥挤、近体距离、领地观念、空间取向、座位安排等)、颜色、声音、灯光、标识、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等。

全文阅读

论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行为

摘要:在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行为与语言行为一样在传递信息、促进双方有效交流方面发挥着不可缺少的作用。了解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行为及其表现,尤其是对日本人非语言行为的特征、与欧美等西方国家差异性的研究等,将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日本人的非语言行为以及非语言行为背后的文化特征,顺利地与日本人进行交流和交往。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非语言行为 日本人

一、前言

社会语言学表明,语言不仅是个人表达思想感情、思考问题的手段,而且对于每个社会人,语言又是人们互相进行信息交流和感情传达的重要载体。语言这种对于个人的意思传达和对于社会的交际功能是不言而明的。另一方面,人们相互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不仅仅依赖语言行为,语言之外即非语言行为(nonverbal behavior)同样是个人表达与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正如David Abercrombie所说:“我们用发音器官说话,但我们用整个身体交谈。”萨莫瓦(Samovar et al)也认为:“绝大多数交际研究专家认为,在面对面交际中,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5%左右是语言行为,其他都是通过非语言行为传递的。”由此可见,适时地运用非语言行为是进行有效交际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二、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行为的定义

跨文化交际指不同文化体系的个人、组织或国家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或文化交往活动。跨文化交际是同一文化交际的变体。跨文化交际过程也可以看做是不同符号系统的信息相互送出和接受的过程。而非语言行为则是指在交际环境中除去语言刺激以外的、由人类和环境所产生的刺激,这些刺激对于传受双方具有潜在的信息价值。或者说,非语言行为是人类在语言之外进行交际的所有符号,如身体动作、面部表情等。非语言交际是语言交际的重要补充,而且能传递语言行为难以表达的内涵、意念和感情,是一种重要的交际手段。而在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行为更是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霍尔在其名著《无声的语音》中强调了非语言交际(即无声的语言)或被他称为人类交际中的“行为语言”的作用,他说:“我深信存在于我们和其他国家人们之间交往的问题,很多来源于对跨文化交流所知甚少这一事实。进行有关国家的语言、历史、政治和风俗习惯的常规训练仅仅是全部课程的第一步。在此之后,介绍世界各国的及国内不同群体的非言语行为,具有同样的重要性。而在语言交流出现困难时,非语言交流的重要性就显得尤为突出了。例如,当你无法用语言与他人进行准确的交流时,便会很自然地转而使用非语言交际手段,如手势、表情等,而此时的非语言交际就成为有效传达信息的主要方式。以上所举的例子属于有意识的非语言交际,事实上,无意识的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为不同文化的人在一起,往往会产生一种陌生感,而消除这种陌生感的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对对方非语言行为的观察。所以,非语言行为在跨文化交际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我们在研究跨文化交际时,不可忽视对非语言行为的关注。

三、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行为的表现

由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行为的定义可知,非语言的交际行为除了受一定交际环境中的语言因素的影响之外,还包括对输出者或接收者含有信息价值的那些因素,这些因素既可是人为生成的,又可是环境造就的。非语言交际涉及文化、民俗、社会学、人类学等许多领域,运用范围极其广泛,分类方法也很多。胡文仲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出发,将非语言行为大致分为四大类,即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和环境语。前两类可称为非语言行为,而后两类则指非语言手段。本文将以非语言交际的这四种分类为线索,着重考察日本人在非语言交际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差异,这对克服文化冲突是十分必要的。

全文阅读

论析非语言交际与文化信息的传递

论文关键词:非语言交际;文化差异;交际障碍

论文摘要:非语言交际与文化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除了要懂得语音、语法、词汇等基础语言知识外,还必须掌握文字字面以外的蕴含了许多文化因素的非语言交际手段。从而就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环境语等几方面的文化差异及其引起的交际障碍来阐述文化在非语言交际中的重要意义。

一、非语言交际的定义与种类

人类交际是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的结合,非语言交际是整个交际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学者对于非语言交际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samovar认为,在面对面的交际中,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5%左右是语言行为,其他都是通过非语言行为传递的。有关非语言交际的定义有很多。根据samovar的观点,非语言交际指的是“在一定交际环境中语言因素以外的,对输出者或接收者含有信息价值的那些因素。这些因素既可以是人为生成,也可由环境造就”。非语言交际涉及文化、民俗、社会学、人类学等许多领域,运用范围广泛,其语义也很复杂。非语言行为只能在一定的语境中才能表达明确含义,孤立地理解某一非语言行为的含义常常是难以奏效的。

关于非语言交际的涵盖范围,其分类方法有很多。胡文仲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出发,将非语言行为大致分为四大类: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和环境语。体态语包括基本姿势、基本礼节动作以及人体部分动作所提供的交际信息;副语言包括沉默、话轮转接和各种非语义声音;客体语包括皮肤的修饰、身体气味的掩饰、衣着和化妆等所提供的交际信息;而环境语则包括空间信息、时间信息等。前两类可称为非语言行为,而后两类则指非语言手段。

二、非语言交际与文化

文化与非语言交际是密不可分的。许多非语言行为都是文化习得的结果,人们的非语言交际的形成和效果往往都是由一定的文化环境所决定。文化和绝大多数非语言交际行为都是代代相传和后天习得的,都是长期历史和文化积淀而形成的某一社会共同的习惯。在非语言交际中,有关文化的表达方式异常丰富,以至于文化学习的障碍主要来自于非语言方面的因素而不是语言方面的因素。birdwistell认为,没有一种表现行为是适用于所有文化的;所有的行为都是文化的产物,而不是生理上的遗传或天生的。因此,通过非语言方式表达的一些情感都是某些文化所特有的。samovar认为,通过了解某一文化的非语言表现的基本模式,我们可以探寻人们的举止态度;通过非语言行为模式可以了解一种文化的价值体系;通过对非语言行为的研究可以排除狭隘的文化优越感。非语言行为的差异比语言行为差异所引起的文化冲突更为严重,因为非语言行为一般是情感或情绪的表露。由此可见,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误解和错误破译信息是显而易见的。

1.体态语中的文化差异

全文阅读

论析非语言交际和文化信息的传递

非语言交际与文化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除了要懂得语音、语法、词汇等基础语言知识外,还必须掌握文字字面以外的蕴含了许多文化因素的非语言交际手段。从而就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环境语等几方面的文化差异及其引起的交际障碍来阐述文化在非语言交际中的重要意义。

一、非语言交际的定义与种类

人类交际是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的结合,非语言交际是整个交际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学者对于非语言交际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Samovar认为,在面对面的交际中,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5%左右是语言行为,其他都是通过非语言行为传递的。有关非语言交际的定义有很多。根据Samovar的观点,非语言交际指的是“在一定交际环境中语言因素以外的,对输出者或接收者含有信息价值的那些因素。这些因素既可以是人为生成,也可由环境造就”。非语言交际涉及文化、民俗、社会学、人类学等许多领域,运用范围广泛,其语义也很复杂。非语言行为只能在一定的语境中才能表达明确含义,孤立地理解某一非语言行为的含义常常是难以奏效的。

关于非语言交际的涵盖范围,其分类方法有很多。胡文仲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出发,将非语言行为大致分为四大类: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和环境语。体态语包括基本姿势、基本礼节动作以及人体部分动作所提供的交际信息;副语言包括沉默、话轮转接和各种非语义声音;客体语包括皮肤的修饰、身体气味的掩饰、衣着和化妆等所提供的交际信息;而环境语则包括空间信息、时间信息等。前两类可称为非语言行为,而后两类则指非语言手段。

二、非语言交际与文化

文化与非语言交际是密不可分的。许多非语言行为都是文化习得的结果,人们的非语言交际的形成和效果往往都是由一定的文化环境所决定。文化和绝大多数非语言交际行为都是代代相传和后天习得的,都是长期历史和文化积淀而形成的某一社会共同的习惯。在非语言交际中,有关文化的表达方式异常丰富,以至于文化学习的障碍主要来自于非语言方面的因素而不是语言方面的因素。Birdwistell认为,没有一种表现行为是适用于所有文化的;所有的行为都是文化的产物,而不是生理上的遗传或天生的。因此,通过非语言方式表达的一些情感都是某些文化所特有的。Samovar认为,通过了解某一文化的非语言表现的基本模式,我们可以探寻人们的举止态度;通过非语言行为模式可以了解一种文化的价值体系;通过对非语言行为的研究可以排除狭隘的文化优越感。非语言行为的差异比语言行为差异所引起的文化冲突更为严重,因为非语言行为一般是情感或情绪的表露。由此可见,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误解和错误破译信息是显而易见的。

1.体态语中的文化差异

体态语指的是传递交际信息的表情与动作,它是用以同外界交流感情的全身或部分身体的反射性或非反射性动作。它包括身体语言、手势语、态势语和体语等。体态语和有声语言一样,它也是文化的载体。在体触行为方面,中西文化差异体现得尤为突出。不少美国学者将英美文化列为非体触文化。在西方国家,人们对近体交际的亲密距离非常敏感,人们不才惯相互拥挤,每个人的潜意识中都在扞卫属于自己的领地。尤其是同性之间如拉手、勾肩搭背等行为都被视为禁忌。而在东方的传统文化中,近距离体触并不属于异常现象,人们甚至认为这是一种亲密、温暖的表现,如父母与子女之间,同性朋友之间的体触都被认为是非常正常、完全可以接受的非语言交际行为。

全文阅读

论跨文化商务人才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摘要:本文从当前跨文化非语言研究的调查现状分析入手,对非语言行为在商务中被忽视的内外原因进行了具体分析,从而证明了在跨文化商务沟通中培养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必要性。在阐明了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定义后,本文在跨文化培训中构建了提高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基本模式并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跨文化商务沟通,跨文化培训

一、引言

随着加入WTO,2002年我国成为世界上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世界500强中的80%以上已进驻我国。中国也融入世界,各种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成员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但由于东西方在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目前的情况对国内跨文化商务人才不仅仅是新的机遇,也是新的挑战。当前,跨文化交际能力,尤其是其中的语言交际能力,已经得到极大的重视,成为跨文化商务人才除了专业技术能力,管理能力以外,还应该具备的第三种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庄恩平,2004)。然而,非语言交际能力作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却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就此,笔者进行了以下调查,如表一(数据来源:中国知网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全部期刊,(1999-2007))。

以上数据表明,非语言交际的研究包括其在不同文化之间的行为差异,功能,内涵,重要性方面的研究已经占有相当的比例(39.7%),但对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1.0%)的研究,尤其在商务领域(跨文化非语言商务沟通占0.2%)的研究,还是少之又少。因此,本文作者试图从非语言交际被忽视这一现状出发,着重分析其内在和外在原因;构建在跨文化培训中提高非语言交际能力的模式,并进行了分析,由此提出如何真正提高跨文化商务人才非语言交际能力的方法和建议。

二、非语言行为的本质及其在商务沟通和实践中被忽视的原因

不管是在日常交流中,还是在跨文化商务沟通中,非语言行为常常被人们所忽视。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应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来看。

首先,从内部原因来看,由于非语言行为的潜意识性和它与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使其在同一文化氛围下的日常沟通中常常被忽视;而在不同文化碰撞的跨文化商务沟通中,对非语言行为的忽视或知之不深往往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全文阅读

论非语言交际对跨文化商务沟通的影响

内容摘要:非语言交际是与语言交际同等重要的交际方式,它在跨文化商务沟通中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介绍了非语言交际方式的含义及类别,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与对比了中西方非语言交际方式的差异及其对跨文化交际所造成的影响,以期引起人们对跨文化商务沟通中非语言交际因素的充分重视,从而避免交际失败。

关键词:非语言交际 跨文化商务沟通 情感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具备不同文化背景的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合作日益频繁;跨国企业由于其国际扩张与合并,企业内部员工背景也趋于国际化。在这种大环境之下,企业之间与企业内部的文化融合与文化冲突也成为商务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文化的融合与冲突解决的根本是通过有效而正确的跨文化交际。交际分为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语言交际早已为人们所熟悉,但非语言交际作为沟通中的必要一环却常常由于其内隐性而被人们所忽略。然而,非语言交际在商务沟通中有着实际语言无法替代的作用,它是人们交流思想和感情的重要手段,同时还可以加强和补充语言表达,使沟通更为流畅。西方学者的研究表明,在人们的交际行为中,语言交际所传达的信息仅占35%,而65%的信息是通过非语言交际来传递的。不论这一研究结果的可信程度如何,但非语言交际的重要程度却是毋需置疑的。

非语言交际的界定

从广义上来说,一切不使用语言进行的交际活动都可以统称为非语言交际,它包括表情语言、手势语言、体态语言、空间语言、形象语言和首语等。据统计,一个人的面部就能表达25万多个表情,用手可以做出1000种不同的姿势。可见表情语言与手势语言的强大交际能力。体态语言是通过人的姿势来传递某种信息的非语言符号。空间语言是指讲话人之间的距离、人们之间的身体接触等。形象语言是指人们的服装打扮可能会传递出的信息,它既与先天素质有关,也受文化修养影响。首语是人们通过点头、摇头等方式发出的信息符号。以上所涉及的各种非语言交际方式是跨文化商务沟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沟通双方的仪态和举止所提供的信息往往大大超过他们谈吐所提供的信息量。

不同文化背景下非语言交际方式的差异

(一)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是人类互相传递信息中最重要且变化最多的一种交际方式。大多数面部表情由于人们的生理特性的制约而呈现相同的意义。但是,面部表情也是会受到文化背景的制约的。西方人认为缺乏目光交流就是缺乏诚意或者是逃避,而中国人却会为了表示礼貌、尊敬或服从而避免直接的目光交流。如果在中英商务交往中,中国人的礼貌就容易被误解为没有诚意,而西方人频繁的目光接触却会被中国人扣上没有礼貌的罪名。这种商务谈判终会由于不必要的误会而失败。一般来说,西方人的外露型性格给他们带来了丰富而夸张的面部表情,而东方人的内敛型性格则常常提醒他们控制自己的面部表情,隐藏真实情感。因此,这是东方人在与西方人进行商务沟通时必须考虑的问题之一。

全文阅读

论提高高校英语教师的跨文化非言语交际能力之必要性与途径

【摘要】中国高等院校的英语教育(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向来重视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英语语言能力,而作为对交际成功起相当大决定作用的跨文化非言语交际能力(INCC)却从未得到重视,甚至从未在课堂上有所提及。因此,在经过这样的高校英语教育培养起来的一代代高校英语教师,也就未能具备这方面应有的知识与能力。本文就这一高校英语教育的严重缺失,从高校英语教师的角度,讨论提高其跨文化非言语交际能力的必要性与途径。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非言语 必要性 能力 途径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1(a)――0012――01

1 高校英语教育的现状一从学生言语与非言语能力的培养角度谈

随着全球化的日趋加深,高校英语界也越来越意识到英语应用交际能力的重要性,而且由于跨文化交际这一学科领域的不断发展壮大,高校英语教育也逐步向培养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而转型。但是,目前无论是英语专业还是非英语专业,中国高等院校的英语教育重点一直放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英语言语能力之上。这一点,我们从课堂的设置和英语教材的编排上即可得到验证。 翻遍所有的英语教材,不难发现,只有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材中,才有专门讨论非言语交际的内容,且不会超过一章。因此,我们有必要在此呼吁国内高校英语教育界的所有专家和从事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们对此重视起来,从而达到培养具有合格、全面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英语人才。

2 跨文化非言语交际能力的主要内容

全文阅读

中日非言语交际对比研究概述

内容摘要:在交际中,如果脱离非言语的配合,孤立的言语行为往往难以达到有效的交际目的。尤其在跨文化交际中,非言语交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主要概括了中日非言语交际对比研究的相关著作和论文,并且论述了目前国内该方面的研究现状和问题。

关键词:非言语交际 中日对比 体态语 客体语 环境语

非言语的Nonverbal一词,是指在交际过程中,为更好地达到交际目的而伴随言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使用的不属于有声语言和文字语言范畴的方法和手段。 又被称为“不是语言的语言”。非语言交际指不需要使用言语就能发出和接收信息的行为,这种行为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不像语言只分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非言语交际(Nonverbal communication)这一概念属于社会心理学,指人在传达讯息时,会使用如肢体语言、面部表情或音调等语言、文字以外的媒介来辅助说明。非语言交际就是交流的双方利用身体的特征或者自然环境给交流对方传递特定的意思,表示言语之外的情感。在交流中言语表达终有不足,所以我们会额外在意对方的非言语表达,这有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对方的情绪、态度、个人特质等,甚至是内心真正的意图。

对于非语言的分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分类方式。例如美国的玛娇丽・F・瓦格斯把非语言分为9类,分别是人体(身体特征、皮肤、体形等)、动作(手势、姿势等)、眼睛(视线、眼神等)、副语言(声音的高低强弱等特点)、沉默、体触行为(接吻、拥抱、握手等)、对人空间、时间、色彩等。显然,玛娇丽・F・瓦格斯的这种分类归纳并不能完全涵盖非语言的范围。纳普(M・knapp)将非语言分为7类,分别是人体的传递行为(例如表情、视线、手势、体势等)、身体特征(体形、肤色、毛发等)、 触摸行为(握手、拥抱等)、副语言(如声音的特征、咳嗽、哭声、发话间隔等)、空间因素(如体距)、个人物品因素(如服饰,化妆,随身物品等)、环境因素(如家具、灯光、温度等)等。美国的K.W.back将非言语交际分为两大类,分别是静态无声的非言语交际、动态无声的非言语交际以及有声的非言语交际等。毕继万将其分为4大类,将姿势、身势、面部和手部动作、体触行为等归类为体态语;将沉默、话轮转接、非言语声音等归类为副语言;将化妆、衣着、肤色、个人用品的交际作用等归类为客体语;将空间,时间、距离、灯光、颜色、标志等归类为环境语。

非言语交际的方式有很多,人们的面部表情、身体动作、衣着服饰、声音暗示等都能表达一定的意思,都是非言语交际的有效手段。例如人们高兴时会眉飞色舞,忧伤时会愁眉苦脸、悲痛时会嚎啕大哭等等,这些情绪都是通过非言语手段表达出来的。又例如我们在说话时往往同时会借助身体动作来表情达意,有时这种动作会起到强化言语信息的作用,有时则起到弱化言语信息的效果。例如你送给小孩礼物时,他若真的不想要,就会说不要,同时也会伴有摇头、扭身、眼神漠视等行为;而若他很想要却碍于大人的说教,虽然嘴上说不要,但是眼睛会一直盯着看,并使劲扳着手,这就是弱化了他的言语内容。所以非言语交际在交际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它可以使言语信息更加鲜明突出,也可以弱化或补充言语信息的内容,还可以代替言语手段来表达信息。西方学者早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对非言语交际的重要性做了研究,伯德惠斯特尔认为:文化背景相同的两个人在交谈时,言语手段传达的信息仅占35%,非言语手段传达的信息占65%。梅拉比安也认为,两人在交谈时,非言语占93%,语言本身仅占7%。由此可见,在交际中,仅靠语言文字来传递信息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也往往需要非语言手段来增强语言效果,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这些非语言手段,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与他人交流,减少交流障碍,促进交流顺利进行。

非言语交际一词来源于英语中的“nonverbal communication”,对非言语交际的正式研究普遍认为始于达尔文,他在《人类和动物的表情》(1872年)一书中,对人类与动物的情感表达方式和各种心理活动进行了系统详细的研究。此后,逐渐出现了大量研究非言语交际的作品。例如伯德惠斯特尔的《身动学入门》(Introduction to Kinesics)、霍尔的《无声的语言》(The Silent language)、戴斯蒙・莫里斯的《人类行为观察》(Man Watching)、洛蕾塔・A.马兰德罗和拉里・巴克的《非言语交流》(Nonverbal Communication)和朱利叶斯・法斯特的《人体语言》(Body Language)等。而关于跨文化非言语交际的研究,可谓始于美国的莱克・布罗斯纳安著的《中国和英语国家非言语交际对比》,它第一次直接对中英国家的非言语交际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对比研究。

在中日非言语交际的对比研究方面,代表作为李庆祥主编的《中日非语言交际研究》(2008),它是研究中日非言语交际的前沿丛书,其中收录了25篇论文,内容分为概论篇、分论篇、音声语篇和教学篇等。关于中日非言语交际对比方面,概论篇中有卢涛的《日本非语言交际研究概述》、毋育新的《中日非语言交际行为的比较研究》和吴宏的《日本人的非语言交际行为与日本文化――兼谈中日非语言交际行为之差异》等论文;分论篇中主要关于手势、表情、副语言等方面的论文,其中关于中日对比的有倪秀梅和姜峰的《中日手势文化比较――以手指动作为主》;教学篇中有赵春利的《对非言语行为的调查研究》和樊军的《日本文化中的非言语交际与日语跨文化教学》等论文,主要是关于日语语言教育中非言语交际的重要性。另外,有王秀文著的《日本语言 文化与交际》(2007),主要论述了中日文化差异与体态语的表达方式、副语言及交际功能等。铁军编的《中日色彩的文化解读》中,以五种基本色为中心进行了中日对比。

另外,关于体态语对比研究,期刊论文方面有孙鹏的《从体态语看中日两国文化差异》(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5(4));有桂玉植和倪秀梅的《跨文化交际中的中日体态语对照研究》(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5(3));王连娣的《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视角下的中日手势语》(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5)); 林燕燕的《体态语语言表现之中日比较――以“喜”的面部表情为中心》(华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3(2));赵平的《从灾难中的笑容看中日非语言交际》(日语知识,2012(09));张晓梅的 《论中日手语中表情与口形的作用》,(才智 ,2011(19));张淑婧的《关于中日谈话节目中附和表现的使用实态》(2010);王冠华的《关于面部表情描写的中日对比研究――基于语料库所进行的调查》(日语学习与研究,2007(4)); 程放明、刘旭宝的《体态语的中日语言表述异同》(日语学习与研究,2005(4)); 硕士论文方面有李江冰的《“肢体语言”的中日对比》(2009)、向金枝的《中日体态语对比研究与对日汉语教学》(2016)等。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