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阐述了七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熟悉合同。二是谨慎地审批施工组织设计及施工计划。三是优化方案。四是完善图纸。五是掌握好进度、质量、投资的最佳切合点。六是补偿事件要计量准确。七是做好投资内业管理。
[关键词]合同;道桥工程费;控制
一、熟悉合同
合同文件包括合同协议书,中标通知书,投标书问题澄清,投标文件,合同专用条款,合同通用条款,招标文件、补遗书、标前会会议纪要及问题答复,技术规范,图纸,已报价的工程量清单,组成合同的其他文件。监理工程师在工作之前就应该熟悉合同,并做到:
1.熟悉合同专用条款、通用条款、投标书问题澄清记录、标前会议纪要等,明确业主及承包商各自的义务、责任及风险,制定出确认补偿事件的程序、具体要求及对这类事件的支付。
2.明确从投资的角度履行合同应该做的全部事前工作,如测量新路面的原始地面标高,清点新路范围内的树木及电线杆的数量等等。
3.对合同中自相矛盾之处要能及时发现。如在本合同中,技术规范要求支座钢板包含在支座中计量,而工程量清单中却要求支座钢板单独计量这种重复计量情况必须加以澄清。
4.明确新增单价的计量原则。在审核本工程的新增单价时,我们的依据是:(1)合同标书问题要澄清(承包商承诺按相应章节项目单价及报价下浮率下浮)。(2)合同专用条款(按定额计算)。(3)合同的工程量清单(税金单独计量)。
一、建立管理公司预算制管理体系
(一)成立预算制机构
由管理公司班子成员组成管理公司的预算管理委员会,负责核定各项目经理2011年预算;管理公司四部一办以及管理公司下属项目部为预算的执行部门,其中财务部作为实行预算制管理的职能办公室,监督预算的执行过程,评价执行结果。
(二)确定预算制管理对象
工程管理公司预算制管理对象由五名项目经理和管理公司机关本部共六个预算编制单位组成。其中王经理负责第一、第二、第三个项目,他的预算数字就来源于三个项目预算数的汇总。李经理,马经理,张经理,赵经理下属均为一个项目,他们的预算数字就来源于其所管的具体项目。
(三)制定预算制管理配套办法
制定预算制管理配套办法是前期基础工作的重点,公司制定了《预算制管理办法》,涵盖了预算编制、账务核算、过程控制、结果奖惩四方面的内容。出台了《费用报销制度》,包括了报销范围、报销标准、审批程序等。规定了预算制管理流程即上报方案———财务初审———反馈修正———二次上报———班子审查———下发执行———跟踪监控。确定了预算制管理原则,即预算编制要紧密结合管理职责的划分;预算执行要切实符合管理流程要求;预算调整要尊重实际工作的变化等。初步形成了预算制管理的运转体系。
二、科学编制年度预算
一、费用预算管理制度基本流程
(一)确定费用预算目标。确定费用预算目标是指在企业目标框架下,确定企业发展的年度目标,对企业的整体费用预算目标进行设定,进一步分解、明确各个部门的年度以及月度预算目标。
(二)编制费用预算。主要包括费用预算编制程序和预算编制方法。费用预算编制程序主要有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结合三种类型。预算编制方法按业务量基础的数量特征,可分为固定预算和弹性预算。按预算期的时间特征分为定期预算和滚动预算。
(三)费用预算的执行与控制。费用预算控制与费用预算执行是密切相关的,对费用预算执行的控制可从授权控制、反馈控制和调整控制等方面进行。
(四)费用预算差异分析与调整。费用预算差异分析是企业将费用预算的执行情况与其标准、目标来对比分析,从而确定差异值并分析其产生原因。费用预算调整是经审批的费用预算在执行中因特殊情况而改变原费用预算安排而导致原审批费用预算总额失衡。
(五)费用预算考评。费用预算考评指企业对费用预算管理实施过程和实际效果的考核和评价。费用预算管理的各个环节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二、费用预算管理制度的特点
(一)费用预算管理制度的优势。费用预算具有以下优点:
一、企业成本费用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成本费用预算管理未实现权、责、利三者的一致
企业成本费用预算管理涉及企业组织各个层面的利益关系,企业在实施中普遍缺乏较为完善的预算指标体系,容易造成权、责、利三者的失衡。在预算管理过程中,如果单位过分依赖于财务部门历年支出的数据,就会忽视各部门依据年度实际生产业务计划,因此各个部门也会认为财务部门根据历年实际支出数据做出分配的预算指标,也不过是脱离实际业务计划的形式上的预算,缺少对单位整体利益的长期规划,也没有和各部门的责任、利益相结合,各业务部门对于预算指标是否与生产业务计划相匹配不加关注,容易让预算管理流于形式。
(二)成本费用预算未与实际业务有效接轨
单位预算是为安全生产服务的,而生产的业务计划始终贯穿于预算管理的全过程。在企业现有管理中,预算编制往往先于生产计划,预算的编制很大程度受历年预算执行情况的影响,但现有的环境变化决定了预算环境的变化,单靠以基期数据编制的预算很难指导将要开展的业务。在成本费用预算控制中,由于预算编制未建立在周密的生产业务基础上,控制也很难实施,考核评价自然也就不会是公正的。
(三)成本费用预算管理手段过于单一
预算管理的效果取决于预算管理的手段。在实际执行中,预算管理主要通过成本费用报销卡控,往往依赖于中间审批者的人为操作,对于预算的执行情况未能进行及时反映,预算的审批效率较低,这种人工性的管理方式阻碍着预算对成本费用管理作用的发挥。现有预算管理未能实现系统化和智能化,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预算管理职责模糊不清,预算管理脱离实际和预算手段的落后,针对这些问题,企业可通过以下措施最大限度的发挥预算对成本费用管控的作用。
二、企业成本费用预算管理改进措施
一、国内文献综述
国内的学者对期间费用的预算管理的研究主要还是从翻译国外发达国家学者文献研究开始兴起的,慢慢的结合我国特殊的国情,发表了一系列能够切实应用于我国国有企业实际业务活动中的与期间费用预算管理相关的文献。像陈见丽、李立群、田小彦等学者在此方面走在前列,他们普遍认为,国有企业的期间预算管理存在很大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期间费用的预算管理由部门包办,并且企业期间费用的预算管理制度的制定脱离了企业的实际,执行不严等等。他们也在各自研究文献中,对我国国有企业建立健全科学的期间费用预算管理体制提出了自己见解。
二、期间费用预算控制概述
(一)期间费用的含义
企业中所说的期间费用通常是指一些企业为了开展各项管理经营活动而发生的支出,这一类的支出通常与企业营业的期间相互联系,一般不能直接计入到企业生产的产品或者提供的劳务成本当中去,通常在费用发生期中直接抵消企业当期营业收入。一般来说,企业的期间费用主要包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
(二)期间费用的特点
前文提到期间费用是由企业经营和管理的日常业务活动所产生的,期间费用是企业这类业务活动能够进行的资源性要素,也是这类日常业务活动货币量化的直观反映。这些性质决定期间费用的特点:1.期间费用涉及企业众多的部门和人员举例说明,某企业因负债融资向银行借贷的短期借款发生的财务费用,就难以归类到某一个业务部门或者人员,而且跨期一整个会计期间。2.期间费用开支项目种类繁多期间费用大体上主要包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但各类间接费用项目下还有次一级的项目,比如说销售部门的水电费、销售部门人员的工资等等都可以归类为销售费用。3.期间费用支出频繁、零散期间费用往往没有固定的支出项目,也没有固定的发生规律可循。比如:领导层的会晤开办费、差旅费在发生时计入管理费用中;借款利息在到期发生时计入财务费用。4.期间费用的支出与业务活动计划目标结果不具有一致性这里就涉及到一个费用与成本的概念区别问题,一般来说成本对应了业务活动的成果。比如原材料经过企业的生产活动可以转变为存货,能够在以后为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而费用的支出则并不一定就会达到预期的效用或者说并不一定会带来效益。5.期间费用的一些支出项目具有刚性企业在开展日常经营活动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有些期间费用的支出,这具有刚性,是不可被抵减和避免的。比如,在企业成立融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借款利息的问题。
(三)期间费用的类别
【摘 要】针对于当前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决策采用病害类型、单一费效模型、模糊决策评价模型等方法存在的问题,提出将沥青路面的使用性能看成是具有自主决策能力的局中人,预防性养护时机集与措施集为策略集,费效比为赢得值的对策论整合模型,并且提出了预防性养护措施选择流程图,建立了二人零和对策模型。
【关键词】道路工程;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对策论;决策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引入预防性养护的概念,近年来针对于沥青路面进行预防性养护对策提出了众多决策模型,如费效模型、决策树、模糊概率决策等;利用费效模型进行时机决策时,一般都是假定采用的措施是利用决策矩阵确定的或是主观确定的;另外预防性养护实施后路面性能曲线标定需要预防性养护实施后测定的实际数据,而对于确定首次预防性养护时机和措施的问题来说,这是不可能的。因而本文提出预防性养护措施实施后路面性能衰变曲线拟采用与原路况近似的性能曲线,并通过预防性养护措施选择流程图确定了措施集,利用费效模型确定了赢得值,从而建立以沥青路面使用性能为局中人的二人零和对策模型。
一、预防性养护费效计算模型
1989年美国的奥布赖恩(O’Brien)认为,选择预养护对策时,预养护效益可用路面性能曲线围成的面积表征。国内目前针对于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时机确定的计算模型中大多采用费效模型实现,利用路面性能曲线围成的面积来描述预防性。
1.预防性养护效果估算。预防性养护效果估算采用路面使用性能曲线所围的面积来确定,因而路面性能的指标体系应该首先确定;然后确定针对于单项指标或是综合指标的最低可接受水平,从而可以确定预防性养护效果估算的计算区间。(1)沥青路面使用性能评价指标。1999~2001年间,美国密西根公路局在分析预防性养护效果时,采用路面状况破损率DR和行使质量指数RQI;蒙大拿州则采用SCI、ACI、MCI;参考文献[3]建议采用判断指标PCI、抽检指标SSI、RQI。综合考虑,本文路面使用性能评价指标采用综合指标和抽检指标的综合模型,具体如下:综合指标PQI:PQI=0.33CRI+0.28RDI+0.21RQI+
0.18SRI。式中:CRI、RQI、RDI、SRI分别为裂缝率指数、道路行驶质量指数、车辙深度指数、路面抗滑性能指数。抽检指标SSI(PSSI)。(2)最低可接受水平。《高速公路养护质量检评办法》中规定,PQI为90时,对应的路面状况为“优”;PQI为75时,对应的路面状况为“中”。国内外也普遍将(75,90)作为PQI指标确定预防性养护的依据。本文确定预防性养护区间时采用单项指标的经验公式反算,各单项指标预防性养护区间确定中的最小值代入相应的经验公式进行计算,以便确定沥青路面使用性能的最低可接受水平,具体计算过程见表1。
(3)效益面积计算。效益面积是指表征路面性能指标的衰变曲线与可接受水平基准线所围面积;因此,采取预防性养护前效益面积是指原路面性能指标的衰变曲线与可接受水平基准线所围面积;预防性养护实施后相应衰变曲线发生变化,效益面积增加的部分称为预防性养护效益面积。根据路面使用性能评价指标的不同,计算效益面积所采用的衰变曲线也不相同,常用的路面性能指标中,其衰变曲线共分为两种,上升型和下降型;预防性养护效果面积计算的起点和终点也不相同,分为:单一指标效益面积计算和多指标效益面积计算,多指标效益面积计算与单指标的情况基本相同,唯一不同的是效益面积计算的区间不同。为简化计算,一般计算预防性养护效益面积归类为单指标下降型的情况,直至最低可接受水平基准线(最低可接受水平可取可拓数(71.72,75)),具体形成的示意图见图
[摘要]运用委托理论和激励相容理论,分析当下农业科研机构存在的项目预算编制不当、违规支出经费、经费监管不严等问题,并率先利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设计一套完整的农业科研机构的科研经费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提出将绩效评价运用于科研经费全过程动态预算管理体系的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科研经费;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
[DOI]10.13939/ki.zgsc.2017.08.043
1引言
近年来,随着国家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力度不断扩大,农业科研水平有所提升,新方法、新技术不断涌现。但是由于农业科研人员对资金使用和管理要求认识不足及预算管理不当等问题,导致、滥用浪费科研经费等现象层出不穷。并且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新《预算法》的贯彻实施,农业科研机构科研经费来源越来越广,类型多样化,以及规模在不断扩大。我国预算管理体系起步较晚,重立项、轻绩效是目前我国科研经费预算管理最普遍的问题。同时,农业机构科研经费还受到科研实力、区域布局、学科结构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结合农业科研机构自身特点,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农业科研机构的科研经费预算管理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国内不少学者对高校科研经费预算管理都有所研究[1],但是目前针对农业科研机构经费预算管理的研究较少。本文通过整理相关文献,从委托理论和激励相容理论两大理论视角出发,解释目前农业科研经费存在的问题,并利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一套适用于预算管理全过程的绩效评价体系。
2文献综述
国外开展科研项目的评估工作时间较早,早在1860年左右,美法德等国就开始尝试评估政府支持的科研活动,包括投入、产出及影响力等方面。并且于1980年左右,欧盟部分国家也相继实施绩效考评,采用多种指标进行评价。Martin和Irvine(1983)最早提出绩效考评的四个维度,分别是科学维度、教育维度、技术维度和文化维度。随着研究的深入,评估指标也在不断扩展,Godindore等学者(2003)从科学、文化、政策、经济、环境、人才等多个角度,对指标体系的建立进行探讨。
我国最早是在1950年左右开始研究绩效评估,但此时只是简单的定性评估。随后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人们对科技创新及研发经费越来越重视,绩效评估体系的建设也迫在眉睫。袁海霞等学者(2008)从科研投入和科研产出两个角度,建立典型的三级科研绩效指标体系。顾雪松等人(2010)利用聚类与因子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指标进行筛选。[2]这些学者都为今后在各个领域研究科研绩效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朱云学者(2010)指出,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过程中存在大量问题,内控制度设计不合理,管理意识薄弱,应该加强对预算的管理。宋歆炜(2010)则针对科研院所科研人员的激励制度进行调查问卷,实证研究影响科研人员工作绩效的激励因素。
摘要:全球经济竞争的激化不仅使企业有了新的机会也给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企业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企业的竞争、预算松弛是否影响企业审计费用呢?本文以制造业沪深两市上市公司2007年至2008年度公开数据为样本,从战略管理和预算管理的角度出发,实证检验外部竞争、预算松弛与审计费用关系。结果显示,外部竞争越是激烈,公司治理越有效,从而成本越低审计费用也就越低。企业预算松弛程度越高,审计费用也越高。
关键词:审计费用 预算松弛 外部竞争
一、引言
审计费用的研究是审计研究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是一种能够加强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提高审计质量,并在一定程度上向信息需求者提供审计质量信息,帮助做出更准确的投融资决策的公司治理方式。从以往文献研究以及上市公司披露的审计费用数据来看,我国审计收费的现状不容乐观,上市公司向事务所支付的审计费用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需要更进一步的去探讨和研究导致这些差距的重要因素。从目前已有文献来看,我国审计费用研究主要集中在事务所客户(企业)的资产规模、注册会计师特征、公司治理结构、会计师事务所性质、审计意见类型以及审计风险等对审计费用影响的问题上,研究范围比较狭隘。很少从战略管理与预算管理的角度对审计费用进行探讨。本文的贡献在于把战略管理﹑预算管理与审计费用结合在一起,从企业所处的外部竞争环境即企业所面临的激烈的竞争环境和预算管理中影响企业长远健康发展的预算松弛角度对审计费用进行实证研究,弥补了审计费用的研究主要局限在审计领域的缺口。而且学者们还未研究预算松弛对审计费用的影响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把战略管理的重要因素外部竞争和预算松弛结合在一起分析审计费用,揭示了外部竞争与预算松弛对审计费用的影响以及他们之间存在的关系。
二、文献综述
(一)审计费用研究 审计费用是上市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一方提供审计服务,另一方购买审计服务而达成的一种服务价格。我国存在审计费用的收费标准不统一、审计费用偏低或者客户的审计费用差距较大等现状。当然这种现状的存在也归因于资本市场的不完善、我国理论界研究起步较晚以及对审计费用的研究只局限在审计领域等原因。目前对审计费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审计费用的影响因素上,如盈余管理对审计费用的影响、公司治理对审计费用的影响、审计师变更对审计费用的影响、企业风险对审计费用的影响等。很少从跨越审计领域的角度包括战略管理或预算管理的角度分析审计费用中存在的一些费用不统一等原因。
(二)预算松弛及经济后果研究 预算松弛是企业应对不确定性的一种手段。 Karilukka(1988)认为预算偏见(budgetary bias)包括预算松弛和预算高估两种情况。预算松弛是预算执行者低估利润、高估成本、低估收入、夸大完成预算的难度、低估产销量甚至销售价格等。Merchant(1985)认为预算松弛是必要预算和总预算的差额。关于预算松弛的经济后果理论界与实务界有不同的观点和结论。支持预算松弛正面影响的学者认为预算松弛对企业的经营发展是有益的,它提升了组织柔性、预算松弛适当程度的存在能够降低企业盈余管理水平。权变理论认为,预算松弛能够应对不确定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企业业绩。从信息不对称和理论角度,反对预算松弛的学者认为企业管理者会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地位,促进管理者的机会主义动机,使得不能很好的发挥预算的功能,从而产生预算松弛。由于这种原因产生的预算松弛使得部门利益与个人利益不一致导致企业业绩下滑。关于预算松弛的存在要有个适当的“度”为好。在国外预算松弛是普遍存在的,不能片面地排斥预算松弛,也不能允许企业有过多的预算松弛使企业的业绩不能有效地提升。目前预算松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信息不对称理论、理论、预算功能、个人风险偏好、管理者声誉等领域。对比国外我国关于预算松弛的研究还处在比较肤浅的层面上。本文把预算松弛与审计费用关联在一起,认为预算松弛越低,审计费用也越低。因此建议企业家门在适度的情况下把握预算松弛的“度”,从而降低自己的审计费用。
(三)外部竞争及其作用研究 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环境下竞争的含义以及竞争的程度也有所不同。含义最为广泛的竞争指的是个人、组织或国家在市场上为实现既定目标、自身的经济利益而不断进行的相互角逐的过程。企业面临的外部竞争、事务所面临的竞争面临的竞争以及竞争程度是不同的。企业外部竞争是企业的经济环境受企业的竞争对手,企业和竞争对手共同存在的市场,以及对企业、竞争企业和市场都会产生影响的政府等因素的影响,企业在这种经济环境的影响中其配置和整合资源的行为必然受到影响。以往很多文献已发现企业外部竞争能促进企业发展,提高生产率增长。Yosuke (2005)认为竞争提高了生产率的增长。当然也有一些学者对竞争持有消极及怀疑的态度。Marshall & Smirlock (1983)认为即使在竞争市场中,管理者的偷懒行为由于监督成本昂贵、不完全信息和合约执行难等问题也不可能完全消除。竞争带来的好处就是对于企业来说它促进企业的自主创新从而服务于客户当今的需求、增加企业的内部凝聚力进而使得企业的生命力延续发展。实务界与实务界也有排斥竞争的观点。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积极消极作用,不能因为竞争对经济社会的一些消极作用就忽略它的积极一面。
论文摘要:经费预算管理是财务管理的中心工作,利用科学的财务技术手段编制预算,并结合各项财务制度执行预算的同时,提高领导重视程度,以实现预算编制的实用性,切实做到预算与实际支出相结合,最大限度发挥经费使用效益。
论文关键词:经费 预算管理 效益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同样做人做事要有预见,经费管理则更应该有计划,有预算。所谓预算,是管理会计的重要内容,就定义而言,预算是以数量化方式表述的对某一主体或项目的一个未来时期的计划或预测,是设定目标、促进对后续业绩评价的活动。财务预算管理是单位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通过编制预算、内部控制、考核业绩所进行的一系列财务管理活动,它贯穿于单位财务预算编制和执行全过程,预算管理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单位总体目标的实现。全面而科学的财务预算管理既可以使有限财力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及有效利用,又有助于单位及责任人的业绩评价,促进单位各项管理制度的健全、落实及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经费预算管理是财务管理最基本、最有效,也是最有权威性的管理方法,是财务管理的中心工作,是实施经费供应,保障各项任务完成的重要手段。本文从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及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监督进行论述,与大家共同探讨如何最大限度发挥有限经费的使用效益,保障预算单位各项建设任务。
一、加强预算管理,科学编制预算是基础
1.确定具有权威性的预算编制主体。首先,建立预算管理组织机构。这点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只流于形式,未发挥其真正作用,造成了以往只强调财会部门的预算管理工作,忽视预算管理组织机构的作用。这个机构的建立,就是让各业务职能部门参与到预算的制定中来,促进信息最大范围的流动,使预算编制的沟通更为细致,增加预算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其次,单位最高领导参与制定预算。过去往往只是由财务部门完成预算并进行实施,降低了预算的权威性,造成预算约束力不强,解决这一问题则需让单位最高领导参与制定预算并拥有最后决策权,并且一定要做到逐项推敲、研究、确定,唯此才能从整个单位大局出发,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预算方案。第三,预算编制“人性化”。对参与编制预算的主体提高要求,在制定预算工作中应该尊重人性,注意发挥主观能动性,营造“这是我们的预算”的氛围。参与编制预算人员必须实事求是地掌握人员情况、业务发展需求,并以此为基础,确定人员、业务经费水平,综合考虑内外部因素、历史和未来因素的影响,科学预测经济发展变化,并以提高效益为目标,编制具前瞻性的预算。
2.把握预算编制原则。(1)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原则。小家过日子,花钱先摸摸口袋,大家更是如此。在安排事业任务时,要根据财力可能,有多少钱办多少事,把建设规模和速度放在一个稳妥可靠的基础上,不花过头钱,也就是说要根据收入总量确定支出规模,做到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2)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原则。单位各项建设,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编制预算时,要有系统论的思想,搞好综合平衡,促进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做到统筹兼顾,一是要加强经费的宏观调控,保证科学地确定和及时地调整相关事业费的分配比例,保证相关事业按比例协调发展;二是要防止和克服经费分配的随意性,科学地制定各项经费供应标准,避免苦乐不均;三是要将预算外经费纳入预算管理,防止与克服只重视预算经费而忽视预算外经费,造成预算经费失控。突出重点,就是要确保单位建设事业中主要的、急需的、对全局有影响的事业任务。这就是要根据年初单位工作中心任务,确定全年工作重点,既要统筹兼顾,又要突出重点,切实做到保障有力。(3)坚持严格计划,依法办事原则。通过审批的预算将具有法律效力。因此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必须制定严格的编制计划,按照预算编制办法的要求,按时保质完成。(4)坚持勤俭节约,讲求效益原则。我国预算法第三十条规定:“各级预算支出的编制,应当贯彻厉行节约、勤俭建国的方针。”坚持厉行节约,不仅可以发挥有限财力的最大效能,缓解供需矛盾,而且有利于发扬我们国家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有利于单位的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实行预算管理的一个重要目的就在于力求以最小的耗费获取最大的经济效果,讲求预算的效益,就是要认真寻求最优化的方案和目标。
3.运用科学系统的预算编制方法。预算的制定应当是各参与方之间重复博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信息流动是多向的,也是反复的,直至达到最后的一致。在近几年的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会总结一些好的经验。比如在编制预算时,由预算编制机构组织各部门领导及相关人员举行研讨会,由各部门根据各自全年工作主要任务,提出部门预算,对于所报项目逐一进行研究、讨论,按照“二上二下”程序,最终完成预算编制,主要方法如下:(1)建立项目库。预算单位应根据财力可能、区分轻重缓急,建立项目库。首先将保障工作急需及日常工作运转的项目列入项目库,其次对可列可不列的项目进行调研,在经费允许情况下,考虑单位工作实际所需,有必要的列入项目库,无必要的一律去除掉。(2)对项目进行科学论证。对于基本支出,比如水电费用、取暖费用等开支相对确定的公务性支出,直接列入预算内;对于一些不能确定的项目,由预算委员会提出关键性指标,将这些指标交由各职能部门充分讨论,直至形成一致意见,委员会需对讨论过程进行指导和监督;对于专项支出,比如基建项目、大型物资采购,要由业务部门提出项目建立依据、工程概算、批准立项文件、货物采购询价单等相关信息,论证其可执行性,经预算委员会上报单位领导批准后执行。(3)以零基预算为基础,科学编制预算。单位经费预算编制已由过去的基数预算转变为零基预算。零基预算法是一种比较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
一
本研究数据全部来自教育部信息中心1997年的《全国教育经费统计报表》。本研究所要讨论的是义务教育投资,所以仅仅使用了其中的地方教育部门和其他部门办的普通中小学(下文中的中小学如无特殊说明均指此类)的有关数据。且仅仅涉及原数据库中的如下指标:年平均学生数、预算内教育事业支出、预算内教育支出2、预算内教育经费总支出、预算内教育经费总支出2,以及各县的发展指标,如总人口数、农业人口数、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总支出以及农民人均纯收入。其中预算内教育经费总支出、事业支出和预算内教育经费总支出2、事业支出2的区别在于前者包括来自预算内专项资金及其它教育经费的支出。
由于讨论的是县(下文中的县如无特殊说明均指县级行政区)的义务教育投资状况,为了得到各个县对义务教育的投资额,本研究对每个县的中小学的预算内教育经费的数据按小学、初中预算内经费和预算内义务教育总投资三种情况进行汇总。在经过上述处理之后,研究者考虑到直辖市、地级市辖下“区”的教育投资与其他的县级行政区有所区别,即市一级有部分教育投资是所辖“区”的共享教育资源。但是本研究考察的县级教育投资,这一部分教育投资无法体现出来。这样就导致实际上少计算了这些地方的教育投资。因此,为了剔除这种影响,研究中必须删除这些“区”的数据。为此,本研究采用了如下办法:即这样的区在地县情况数据库反映出没有农业人口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特殊情况,把这样的数据删除,即可。这个办法有局限性(下文会论及),但笔者尚未找到更好的其他方法。在此同时亦剔除年平均学生数、预算内教育事业性经费、预算内教育经费总支出等指标缺省的样本。
而某些县的年平均学生数和总人口数太少,原因是边远地区,如内蒙古、新疆、的一些县,人口很少。因为人少,所以预算内教育经费也不多。但是这些人口太少的县教育情况太特殊。如果将这样的县纳入研究范围可能会对结果产生不利影响,因而在正式研究时剔除了人口少于10万的县。此外,为了更好地研究1997年和1998年我国初中、小学和预算内义务教育经费的县际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的问题,还需要对上述数据进行再处理。本研究在讨论各县的预算内教育经费差异时应避免干扰因素的影响。由于各县的教育规模不同,一个县的学生人数较多,其教育方面的开支也较大。为了排除学生人数对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影响,在讨论中小学经费差异问题的时候,本研究将使用生均经费:因为初中学生的开支大于小学生,初中和小学人数不易加总,而一个县学生数的多少受人口数影响,所以在讨论义务教育阶段预算内经费差异时,本研究将使用人均预算内义务教育经费的指标。所以需要对原来的数据进行再处理求出其生均或者人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的数据。
本研究经过此种处理,用于讨论经费差异问题的数据的一些统计特征可见。有关经费差异影响因素问题的其他数据的情况及其统计特征,将在后面的章节讨论。
二
本研究希望先通过统计的方法说明差异的存在,然后再进一步说明差异的情况。为了便于进行统计检验,本研究根据县所属的省份,按照国家划分的“一片”、“二片”、“三片”地区将所有的县归类到这三个地区:“一片”地区有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广东、辽宁、吉林等9省市;“二片”地区为河北、山西、黑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海南、四川、重庆和陕西等13个省市:“三片”地区包括新疆、内蒙古、青海、宁夏、甘肃、、云南、广西、贵州等9省区。
由于出现了异方差,多个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F检验的前提不满足,所以本研究使用不依赖于数据分布状况的Kruskal-Wallis检验(KW检验)来检查这三组平均数是否具有相同的平均数。对3个项目的检验结果显示②这三组数据各项目的平均数相等的概率(p值)都是0.0000,非常接近于零,也就是说,在统计学意义上这三个地区诸人均预算内教育支出项目的平均数是不相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