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非常规货币论文

非常规货币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非常规货币政策论文

一、具体实践

1.扩大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背景下,中国政府为了应对危机、保持经济增长,中央政府推出四万亿元人民币投资救市计划。为了加大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力度,政府放松了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约束,扩大了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同时加大对“三农”、重点工程、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发展消费信贷。这一政策使2009年全年各项贷款新增9.59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加4.69万亿元,并且这一规模在不断扩大。

2.开展人民币跨境结算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作为国际贸易中主要结算货币的美元和欧元的汇率都经历了大幅波动,我国企业与很多贸易伙伴国企业均希望可以使用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来规避风险。2009年,我国在上海、广州、深圳、珠海以及东莞5个城市开展人民币跨境结算试点,通过推动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的使用,截至2013年底,我国跨境结算业务规模已经是当初试点时期的800多倍。根据汇丰银行预计,人民币在2015年将成为全球三大跨境贸易结算货币之一。

3.新增常备借贷便利工具我国央行在2013年开始利用一种新型货币政策工具———常备借贷便利(StandingLendingFacility,简称SLF),在银行系统的流动性出现短暂性波动时选择性运用。这种货币调控新工具的特点是由金融机构主动发起,与金融机构进行定向交易,交易对手覆盖范围广,主要为政策性银行和全国性商业银行。常备借贷便利主要以抵押方式发放,信用评级较高的债券、优质信贷资产等均可作为抵押品,有时也可采取信用借款等方式进行发放。这种政策工具期限一般为1~3个月,利率水平是根据货币政策调控需要、引导市场利率的需要等因素进行综合确定。

二、效果评价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人民银行采取的一系列非常规货币政策,包括近期使用的常备借贷便利政工具,对于我国货币政策非常规工具对金融市场与宏观经济产生的效果进行评价。

(一)金融市场方面央行的货币政策非常规工具使基础货币大幅增加。投资在刺激经济复苏的同时,也导致了大量的货币投放。政府取消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限制,有利于缓解企业资金压力并保持经济平稳增长。与此同时,在中央财政资金投放不到4千亿的情况下,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投放达到了11万亿元规模。在银行借款主体结构中,地方政府融资贷款规模迅速扩张。截至2009年末,全国地方政府债务平台贷款额达7.38万亿元,比2008年增加了近3万亿。根据国家审计署公布的数据,到2013年6月末,我国政府性债务余额已经超过30万亿,其中全口径地方政府性债务共17.89万亿。这些新增信贷规模在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同时,也可能成为银行业不良信贷资产的隐忧,盲目投资和资金的低利用率现象也会造成资源的相对短缺和供给的相对不足。我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加快了我国经济复苏,带动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向市场注入了大量的流动性。我国自2013年初创设常备借贷便利以来,央行通过综合运用常备借贷便利工具来管理流动性,已收到了显著成效。在货币市场受到冲击出现短暂的波动时,通过利用常备借贷便利进行金融市场的调控,带动了实体经济发展,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可以得到央行提供的流动性支持,这也顺应国家对宏观调控的要求。在金融市场上利用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有利于调节市场流动性的供给,有助于促进金融市场平稳运行,从而可以防范金融风险。

(二)宏观经济方面据统计,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7%,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逐步回升,政府出台的经济刺激政策有效地促进了国民经济发展。同期,我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了50%。2010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长率达到11.1%,比2009年同期高出3.7个百分点,2013年我国在经济转型和深化改革的关键期,全年国内生产总值依然保持7.7%的增长。说明通过使用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可以拉动经济的增长其重要作用是要避免出现通货紧缩。但随着我国经济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快速恢复以及此前国家出台的扩张性政策,政府的四万亿投资以及银行系统信贷投放,我国出现了严重的流动性过剩现象,从2010年开始进入新一轮的通胀期,我国的CPI平均值为3.8%,2011年3月至10月这8个月的CPI都超过了5%。由以上数据可知,政府的非常规货币政策对于减缓通缩压力的效果不明显。

全文阅读

非常规货币的国际金融论文

一、具体实践

1.扩大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背景下,中国政府为了应对危机、保持经济增长,中央政府推出四万亿元人民币投资救市计划。为了加大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力度,政府放松了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约束,扩大了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同时加大对“三农”、重点工程、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发展消费信贷。这一政策使2009年全年各项贷款新增9.59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加4.69万亿元,并且这一规模在不断扩大。2.开展人民币跨境结算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作为国际贸易中主要结算货币的美元和欧元的汇率都经历了大幅波动,我国企业与很多贸易伙伴国企业均希望可以使用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来规避风险。2009年,我国在上海、广州、深圳、珠海以及东莞5个城市开展人民币跨境结算试点,通过推动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的使用,截至2013年底,我国跨境结算业务规模已经是当初试点时期的800多倍。根据汇丰银行预计,人民币在2015年将成为全球三大跨境贸易结算货币之一。3.新增常备借贷便利工具我国央行在2013年开始利用一种新型货币政策工具———常备借贷便利(StandingLendingFacility,简称SLF),在银行系统的流动性出现短暂性波动时选择性运用。这种货币调控新工具的特点是由金融机构主动发起,与金融机构进行定向交易,交易对手覆盖范围广,主要为政策性银行和全国性商业银行。常备借贷便利主要以抵押方式发放,信用评级较高的债券、优质信贷资产等均可作为抵押品,有时也可采取信用借款等方式进行发放。这种政策工具期限一般为1~3个月,利率水平是根据货币政策调控需要、引导市场利率的需要等因素进行综合确定。

二、效果评价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人民银行采取的一系列非常规货币政策,包括近期使用的常备借贷便利政工具,对于我国货币政策非常规工具对金融市场与宏观经济产生的效果进行评价。

(一)金融市场方面央行的货币政策非常规工具使基础货币大幅增加。投资在刺激经济复苏的同时,也导致了大量的货币投放。政府取消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限制,有利于缓解企业资金压力并保持经济平稳增长。与此同时,在中央财政资金投放不到4千亿的情况下,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投放达到了11万亿元规模。在银行借款主体结构中,地方政府融资贷款规模迅速扩张。截至2009年末,全国地方政府债务平台贷款额达7.38万亿元,比2008年增加了近3万亿。根据国家审计署公布的数据,到2013年6月末,我国政府性债务余额已经超过30万亿,其中全口径地方政府性债务共17.89万亿。这些新增信贷规模在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同时,也可能成为银行业不良信贷资产的隐忧,盲目投资和资金的低利用率现象也会造成资源的相对短缺和供给的相对不足。我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加快了我国经济复苏,带动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向市场注入了大量的流动性。我国自2013年初创设常备借贷便利以来,央行通过综合运用常备借贷便利工具来管理流动性,已收到了显著成效。在货币市场受到冲击出现短暂的波动时,通过利用常备借贷便利进行金融市场的调控,带动了实体经济发展,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可以得到央行提供的流动性支持,这也顺应国家对宏观调控的要求。在金融市场上利用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有利于调节市场流动性的供给,有助于促进金融市场平稳运行,从而可以防范金融风险。

(二)宏观经济方面据统计,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7%,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逐步回升,政府出台的经济刺激政策有效地促进了国民经济发展。同期,我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了50%。2010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长率达到11.1%,比2009年同期高出3.7个百分点,2013年我国在经济转型和深化改革的关键期,全年国内生产总值依然保持7.7%的增长。说明通过使用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可以拉动经济的增长其重要作用是要避免出现通货紧缩。但随着我国经济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快速恢复以及此前国家出台的扩张性政策,政府的四万亿投资以及银行系统信贷投放,我国出现了严重的流动性过剩现象,从2010年开始进入新一轮的通胀期,我国的CPI平均值为3.8%,2011年3月至10月这8个月的CPI都超过了5%。由以上数据可知,政府的非常规货币政策对于减缓通缩压力的效果不明显。

随着政府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且主要集中在交通、水利、通信和城市公共事业等就业弹性较低的行业,刺激就业增长的效果也不显著。2008年,由于受到国内自然灾害频发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双重挑战,我国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尤其从2008年下半年以来,企业用工需求减少,失业人数大幅增加。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相结合的四万亿救市投资计划以及央行面对危机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在短期上没有缓解就业压力。

由此可见,我国的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为商业银行和信贷市场均提供了充分的流动性,对宏观经济发展和金融市场稳定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非常货币政策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尤其是抑制通胀方面。为了保证金融市场的稳定和人民币币值的稳定,维护信贷市场的正常运行和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央行应当在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控制中寻找一个平衡点,也应加强对非常规货币政策的创新使用,长期稳定发展常备借贷便利政策,并注重非常规货币政策的推出时机。

全文阅读

美、欧、英、日央行效果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最新进展非常规货币政策

【摘要】 自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国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中,特别是美、欧、英、日等央行。截止目前,对非常规货币政策实施的效果受到广泛关注。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其效果进行了梳理,结果发现非常规货币政策有效地维护了金融稳定,但对经济增长和通胀的影响并未达成一致。

【关键词】 非常规货币政策 央行 经济增长

一、引言

自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以“量化宽松”为代表的非常规货币政策越来越多频繁地出现在各国央行的货币政策中,其中以美联储(FED)、日本银行(BOJ)、英格兰银行(BOE)和欧洲央行(ECB)等尤为典型。从实践效果来看,实施非常规货币政策对这些国家的收益是大于成本的(Bernanke,Reinhart和Sack,2004;Chung等,2011;Bernake,2012)。随着非常规货币政策的实践效果的显现,其他国家也采取类似于上述几个国家的非常规货币政策,如加拿大央行、瑞士央行、澳洲联储、韩国央行、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印度储备银行、台湾中央银行等。由于世界整体经济复苏前景不明朗,2012年9月欧洲央行、美联储和日本央行相继推出了新的一轮非常规货币政策,这一系列政策的推出表明全球将进入新的一轮宽松货币政策环境。截止目前,以量化宽松为代表的非常规货币政策继续实施,自危机以来四大央行的此类政策效果如何,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基于此,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对发达国家经济体实施的非常规货币政策进行综述,为丰富我国央行货币政策工具提供理论和实践借鉴。

二、四大央行非常规货币政策效果理论和实践研究

在对非常规货币政策效果理论和实践综述前,本文将非常规货币政策定义如下:在常规货币政策失效的前提下,财政政策达不到调控效果时,货币当局通过调整其资产负债表规模和结构进而来调整经济流动性或金融结构的调控政策。

可将非常规货币政策划分为直接量化宽松(购买长期政府债券)、直接信贷宽松(购买商业票据、企业债券和资产抵押债券等)和间接量化宽松或信贷宽松(银行以抵押品向央行借入资金,然后用该资金购买债券或借款给特定对象)。前两类是直接将债券所有权转给央行;而间接量化宽松或信贷宽松在借款到期后央行将债券或抵押品返还给银行,银行以约定的利率将资金本息还给央行。因此,对于央行来说,前者风险较大,因为央行直接持有债券直至到期或者转售,而后者借款到期后银行必须将资金还给央行。

关于非常规货币政策的研究主要是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展开的。而对非常规货币政策的理论模型研究较少,一是以新凯恩斯主义为阵营的将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纳入到DSGE模型中展开的(Goodfriend和McCallum,2007;Curdia and Woodford,2010;Gertler和Karadi,2011),其主要观点是:在金融危机中,即使名义利率没有达到零边界,采取信贷措施也可获得净收益,而在名义利率零边界时这种收益更大;二是从新货币主义经济学(用货币流动粘性取代了价格粘性,放弃了主流宏观经济学中采用的信息不完善、不完全竞争、菜单成本等假设,使得货币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具有一致的分析框架)视角来展开(Williamson,S.,2012(a),(b)),其认为:当受到金融危机冲击时,央行以非常规方式运用常规公开市场操作能够缓解金融危机,但是当央行购买私有资产是不会改变价格或数量,因此是不恰当的,尽管此类购买能够再分配信贷和财富。

全文阅读

非常规货币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

摘要 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 西方主要央行在将短期名义利率降至下限后,大胆启用非常规货币政策。但学术界对非常规货币政策的研究还相当有限,在实证中也没有得到有力的经验证明,因此, 对非常规货币政策的研究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在对现有非常规货币政策的理论进行系统回顾的基础上,通过对金融危机时期美联储所采用的非常规货币政策及实施效果的系统研究,以增强人们对非常规货币政策的认知范围,并为我国非常规货币政策的实施提供借鉴。

关键词 金融危机 非常规货币政策 量化宽松

中图分类号:F831 文献标识码:A

一、非常规货币政策的基本理论

非常规货币政策是在常规政策中,降息空间几乎没有或在利率下调的情况下和市场传递机制不畅的情况下,央行通过调整资产负债表的结构和规模直接向市场注入流动性的行为,继续维持市场的流动性。

结合我国各专家学者目前对非常规货币政策理论的分析, 我们将非常规货币政策的类型进行如下划分:

(一)承诺效应。

承诺效应是指货币当局向投资者提供清晰的承诺, 确保短期利率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维持在较低的水平。承诺效应通常分为有条件的承诺和无条件的承诺两种类型。从现实经验来看,通常为有条件的承诺, 即货币当局向消费者和企业承诺, 在实现经济复苏的某种既定目标之前, 货币当局不会撤出宽松的货币政策。

全文阅读

西非国家货币一体化研究

[摘要] 西非国家货币一体化是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西非各国之间的团结与合作。本文首先对货币一体化的基本理论进行了论述,然后介绍西非货币一体化历程及其架构,接着对货币一体化进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了对西非货币一体化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西非货币联盟 货币合作 区域合作

一、引言

区域货币一体化是一定地区的国家为建立相对稳定的货币区域而进行的货币协调与合作,其最终目标是组建一个由统一的货币管理机构发行单一货币、执行单一货币政策的紧密的区域性货币联盟。

迄今为止最成功的区域货币一体化就是欧洲货币联盟。因而,借鉴欧洲货币一体化的成功经验,促进西非货币联盟的发展,探索非洲区域货币协调与合作前景就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这将对西非区域政治经济合作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西非共同体正在研究起草一个关于统一流通货币区域的草案。基于对货币一体化基本理论及西非货币一体化研究的综述,本文介绍了西非货币一体化历程及其架构,接着对货币一体化进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了对西非货币一体化的政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

1.货币一体化基础理论综述

最优货币区理论。Robert Mundell最早明确提出最佳货币区理论,主张用生产要素的高度流动性作为确定最佳货币的标准。按照他的提法,所谓“货币区”是指由不同国家或区域组成,实行单一货币或虽有几种货币但相互之间汇率永久固定、对外统一浮动的货币联盟区。

全文阅读

常规货币政策对利率期限结构影响的实证研究

摘要: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后,非常规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却少有关于常规货币政策的探讨。文章构建了基于异方差约束识别方法的SVAR模型来分析常规货币政策对利率期限结构的影响,对现有文献做出贡献,丰富了此领域的研究内容。

关键词:常规货币政策;利率期限结构;条件异方差;SVAR

一、 引言

本文试图从实证的角度,通过研究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常规货币政策对利率期限结构的影响来判断常规政策是否有效。采用利率期限结构因子和包括货币政策变量的宏观经济变量构建SVAR模型,构建一种灵活的识别方法,研究货币政策的冲击对利率期限结构的影响。这种方法与以往现有的识别方法不同之处在于,它的假设前提是结构性冲击的方差协方差矩阵在不同时期是不一样的,即存在异方差,基本思想在于这种方差的时变性为参数估计提供了更多的信息,此时可以利用这种异方差进行参数的估计。

美国作为全球最发达的经济体,其货币政策也比较发达,所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比较有代表性,在货币政策研究和分析方面都具有引领地位。本次金融危机源自美国,且美国货币政策在金融危机前后发生了显著地改变,为了有效地比较和分析金融危机前后常规货币政策对利率期限结构的影响,本文采用美国样本进行分析。

二、 文献综述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会对利率期限结构的变化产生影响。通过对货币政策实施前后利率期限结构曲线的变化,央行可以了解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和传导机制的有效性。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可能对通货膨胀预期产生影响,进而使得整个利率期限结构曲线发生变化,最终影响到实体经济。

Estrella和Mishkin(1995)研究发现利率期限结构包含着丰富的有关实体经济活动和未来通货膨胀率的信息。中央银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可以参考该信息。Evans和Marshall(1998)研究发现,货币政策的对收益率曲线的冲击在短期内非常显著,但在长期内对利率期限结构是没有影响的。货币政策的冲击对利率期限结构的影响,是远远强于投资者对未来通货膨胀预期的。文章的不足和局限在于只考虑了货币政策对利率期限结构的冲击,而且零息债券的定价方程使用的是线性方程,没有考虑到非线性问题在实际经济活动中产生的影响。构建模型在考察货币政策冲击对利率期限结构影响的同时如果同时可以将其他冲击变量考虑进来,将会使研究结论更完善更加接近真实经济情况。纪志宏(2003)认为市场投资者预期是货币政策影响利率期限结构的关键。收益率曲线的形状很形象地反映了当局货币政策的松紧。谢赤和董华香(2005)认为,中央银行的信誉度和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决定了货币政策对利率期限结构的影响程度。在中央银行信誉度低或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不畅通的情况下,货币政策难以对利率期限结构产生任何影响,因而中央银行无法有效地调控宏观经济。刘海东(2006)发现我国的货币政策对国债利率期限结构的影响在收益率曲线的最短端和中长端的表现有较大的差异,但确实会对收益率曲线的形状产生影响。魏玺(2008)认为未来的利率期限结构理论将更好地采用一般均衡框架。而且,我国的货币政策操作工具在满足一定的市场条件后,应当从直接控制货币供应量逐步过渡到间接调整短期利率。康书隆(2009)分析发现,短期内扩张的货币政策可以通过降低利率刺激经济增长,但是在长期内,扩张的货币政策会使利率水平升高,增加通货膨胀水平。Ang等(2011)美国国债利率期限结构蕴含着大量的货币政策信息,而且货币政策对利率期限结构的水平因子和倾斜度有显著影响。

全文阅读

我国有限合伙人出资义务规定缺陷之克服

[摘 要] 我国《合伙企业法》在有限合伙人出资义务方面的规定存在着一些结构上的缺陷。立法完善方案可考虑规定有限合伙人货币出资应占其投资总额的比例要求、细化规定有限合伙人的非货币出资、规定有限合伙人的首付出资比例及出资缴付时间等内容。

[关键词] 有限合伙人;出资义务;立法缺陷;完善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10. 016

[中图分类号] D922.291.9;F2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10- 0029- 03

法律应当对有限合伙人的出资义务加以重视并积极调控。实务中有限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人的出资比例是99%,而普通合伙人的出资比例仅为1%。故出资对有限合伙人而言非常重要,是其在有限合伙企业中的“立身之本”。虽然“按时足额出资是有限合伙人必须履行的义务,但在实践中,部分合伙人往往根据合伙企业的发展状况来决定是否继续出资。因此,必须明确有限合伙人出资的具体数额、比例、期限以及违约责任。”[1]然而经过与《公司法》对比研究,笔者发现《合伙企业法》在这方面的规定还是存在着一些结构上的缺陷,故建议立法者对其加以高度关注和积极完善。

1 现行法律规定在有限合伙人出资方面存在的缺陷

1.1 货币出资规定的缺陷

现行法律未规定有限合伙人货币出资应占其出资总额的比例要求。有限合伙人的法定出资方式虽不限于货币,但不容否认,货币是实践中最受普通合伙人欢迎的出资方式。货币出资,即有限合伙人以现金形式出资,特点是价值量准确无争议,不须作价,简便易行。我们应以辩证的态度看待货币出资。一方面,不应将货币出资万能化,认定它比其他任何出资方式都要优越,因为有些非货币财产在特定时间内往往有价无市;另一方面,也不应盲目推崇非货币财产出资,因为没有一定的流动资金,只有价值巨大的非货币财产,有限合伙根本无法完成最基本的运转。由此不难理解,“无论合伙企业有多少其他种类的出资,都必须有一定比例的货币。”[2]笔者认为对有限合伙人货币出资应占其出资总额的比例加以限定是非常必要的。但如对该比例规定过高,势必增大设立有限合伙企业的难度,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合伙企业资金的闲置。因此,有限合伙人货币出资应占其出资总额的比例,原则上应以能够启动有限合伙企业初始运营为据。根据《公司法》第26条的规定,有限责任公司全体股东的货币出资金额不得低于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30%。这样的规定可为《合伙企业法》修法时所借鉴。

1.2 非货币出资规定的缺陷

全文阅读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相关税费问题探讨

【摘要】 《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规范了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两种计量模式:以公允价值计量和以账面价值计量。尽管准则正逐步完善,然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相关税费问题仍惹人争议。现行企业会计准则及应用指南均未明确指明应计入换入资产成本的相关税费都包含哪些税。本文将对非货币性资产相关税费的处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说明。

【关键词】 非货币性资产 增值税 价外税 价内税

一、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1、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定义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一种非经常性的特殊交易行为,是交易双方主要以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等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

2、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认定

非货币性资产是相对于货币性资产而言的。货币性资产是指企业持有的货币资金和将以固定或可确定的金额收取的资产。非货币性资产是指货币性资产以外的资产。与货币性资产相比,非货币性资产在将来为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是不固定或不可确定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一般不涉及货币性资产或只涉及少量货币性资产即补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规定,认定涉及少量货币性资产的交换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通常以补价占整个资产交换金额的比例是否低于25%作为参考。

3、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确认和计量原则

全文阅读

西非货币一体化论文

[摘要]西非国家货币一体化是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西非各国之间的团结与合作。本文首先对货币一体化的基本理论进行了论述,然后介绍西非货币一体化历程及其架构,接着对货币一体化进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了对西非货币一体化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西非货币联盟货币合作区域合作

一、引言

区域货币一体化是一定地区的国家为建立相对稳定的货币区域而进行的货币协调与合作,其最终目标是组建一个由统一的货币管理机构发行单一货币、执行单一货币政策的紧密的区域性货币联盟。

迄今为止最成功的区域货币一体化就是欧洲货币联盟。因而,借鉴欧洲货币一体化的成功经验,促进西非货币联盟的发展,探索非洲区域货币协调与合作前景就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这将对西非区域政治经济合作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西非共同体正在研究起草一个关于统一流通货币区域的草案。基于对货币一体化基本理论及西非货币一体化研究的综述,本文介绍了西非货币一体化历程及其架构,接着对货币一体化进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了对西非货币一体化的政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

1.货币一体化基础理论综述

最优货币区理论。RobertMundell最早明确提出最佳货币区理论,主张用生产要素的高度流动性作为确定最佳货币的标准。按照他的提法,所谓“货币区”是指由不同国家或区域组成,实行单一货币或虽有几种货币但相互之间汇率永久固定、对外统一浮动的货币联盟区。

全文阅读

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会计实务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摘要:简述新会计准则关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规定后,论文分析了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会计实务中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会计实务实践检验,讨论了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会计准则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商业实质;公允价值

中图分类号:F406.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2-0-01

一、新会计准则关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规定简述

新会计准则规定了非货币资产交换的两种情况:一是具有商业实质,二是换入或换出的资产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如果这两者都满足,那么应当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应支付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超过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部分列入当期损益。但如果有确凿证据证明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更可靠,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应当作为计量基础;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涉及少量货币形式的补价收付,支付方和收入方,都要计算相关的当期损益。

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会计实务中存在的问题

1.不等价非货币换存在的规定不足

(1)认定标准的缺陷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