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防控疫情征文

防控疫情征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05~龙城区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流行病学分析

【摘要】 目的 分析龙城区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特点, 为预防和控制该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疫情统计的2005~2014年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疫情资料, 病例诊断按照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 鼠密度调查采用夹夜法进行分析。结果 龙城区2005~2014年共发生54例HFRS患者, 年发病率为10.46/10万~2.42/10万, 2013、2014年各死亡1例。其流行特征龙城区2005~2014年内各乡镇、街均有病例报告, 春夏高于秋冬季节, 1~5月病例数为36例, 占全年发病总数的66.67%。各年龄和性别均有发病, 但30~45岁年龄病例数占总发病病例数37.04%, 男女性别比为3.5∶1, 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占57.4%。2014年鼠密度根据监测地区不同分为居民区、野外区鼠密度, 居民区鼠密度低于野外区鼠密度。鼠种均为褐家鼠。结论 针对HFRS必须采取综合防控措施才能有效控制疫情。

【关键词】 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病学

龙城区自2005年确诊首例HFRS后, 该病的发病率呈逐步提升, 乃至到高发的趋势变化。为系统全面的了解和掌握该区HFRS的发病现状, 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对策, 有效控制疫情蔓延[1]。本文对龙城区2005~2014年的HFRS疫情临床数据进行系统剖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资料来源 ①疫情相关数据:来源于龙城区疾制中心疫情统计数据库。②人口信息:来源于龙城区统计局官网的历年人口数。③鼠密度资料:主要以2014年度龙城区鼠密度监测数据。

1. 2 研究方法 以卫生部(现卫计委)制定的《流行性出血热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1995)作为临床诊断标准。应用夹夜法调查鼠密度情况。

2 结果

2. 1 发病状况分析 2005~2014年共收到54例HFRS临床报告, 每年发病数、死亡数等数据见表1。

全文阅读

2000~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及控制策略探讨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及控制策略探讨。方法 针对2000~2008年麻疹的部分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研究麻疹发病的具体年龄结构,从患者的临床资料中分析麻疹发病的流行学特征,针对麻疹患者的具体患病原因和患病特征,分析麻疹的易感人群,并提出麻疹流行病的控制策略。结果 麻疹流行病学具有周期性和季节性的特点,采取麻疹流行病的控制策略势在必行。结论 麻疹对给人们的生命和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必须及时采取必要的控制策略。

关键词: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控制策略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多见于儿童。其临床特征表现为发热、流鼻涕、眼结合膜炎,出现特殊的麻疹黏膜斑和广泛的皮肤斑丘疹。在麻疹康复顺利的情况下,也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为了提高易感者的特殊免疫力,接种麻疹疫苗起着重要的作用,接种疫苗是预防麻疹的关键性措施,如果出现麻疹患者,必须立即采取各种综合措施防止麻疹的传播和流行。

1 麻疹发病的流行学特征

1.1 麻疹的流行强度 在麻疹疫苗免疫之前,麻疹的发病率达到最高峰,普阶段次之,因此,要做好麻疹疫苗免疫之前的控制工作,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有效控制麻疹的发病率和爆发点。从根本上加强对麻疹的防控策略,提高麻疹防治的效率。

1.2 麻疹流行的周期性 在麻疹疫苗免疫之前,需要每隔3年流行1次,通常1次免疫持续7年左右,高峰期表现的比较突出,普种和计划免疫通常每3年流行1次,通常每次能够持续3年左右,在进行计划免疫冷链运转后,麻疹的发病就会呈现散发和爆发并存的特征,散况是最为严重的,且发患者群都是一些流动和超生以及在校学生。

1.3 麻疹发病的季节性 免疫之前、普中以及计划免疫的三个时期之内,发病率较高的季节是冬春季,通常到12月份之后,病例开始明显上升,3~4月份是病情最为严重的高峰期,而计划免疫冷链运转后麻疹的发病时间则集中在4月份和7月份,发病的高峰期是6月份,发病季节的推迟和延长,充分显示了实施计划免疫及冷链运转后麻疹流行规律的改变。

2 麻疹易感人群

全文阅读

2006~上思县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摘要:目的 分析2006年~2013年上思县流行性腮腺炎(流腮)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控腮腺炎提供依据。方法 对上思县2006~2013年流腮疫情进行描述流行病学法分析,了解近年来流腮疫情控制效果。结果 上思县2006~2013年共报告流腮病例846例,男女比例为1.15∶1,无死亡病例,其中2008、2009、2011、2012年病例较多,2013年报告病例数明显少于前两年(P

关键词: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流行性腮腺炎简称流腮,为腮腺炎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严重危害儿童及青少年健康成长和正常学习[1]。为了解上思县流腮流行病学特征,本文对上思县2006~2013年流腮疫情资料统计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上思县疾病预防控制系统中传染病报告系统数据获得近年来流腮疫情病例数据,自上思县统计局获得人口资料。对上思县2006~2013年流腮疫情相关资料建立Excel数据库,并进行描述流行病学法分析[2]。

1.2数据处理 本次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分析,计数资料的对比应用χ2检验,而计量资料的对比应用t检验,P

2结果

2.1流行概况 上思县2006~2013年共报告流腮病例846例,其中男性453例、女性患者393例,无死亡病例,其中2008、2009、2011、2012年病例较多,2013年报告病例数明显少于前2年(P

全文阅读

桂林市2012~手足口病暴发疫情流行特征分析

摘要:目的 了解桂林市手足口病暴发疫情流行特征,为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中2012~2013年桂林市手足口病暴发疫情相关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2年和2013年桂林市共报告手足口病暴发疫情11起,发病156例。分别占当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42.11%和30.00%。暴发时间高峰为4~6月,病例主要集中在4岁组以下年龄组,占80.77%,城市和乡镇的罹患率有统计学差异(P

关键词:手足口病;暴发疫情;流行病学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A组16型(CoxA16)、肠道病毒71型(EV71)多见)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症状,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1,2]。手足口病传染性强,幼托机构是手足口病暴发疫情发生的主要场所[3]。为掌握桂林市手足口病暴发疫情流行特征,寻求科学有效的防治策略,本文对桂林市2012年和2013年手足口病暴发疫情监测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疫情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和个案调查资料。

1.2暴发疫情定义 指1w内,同一托幼机构或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个自然村/居委会发生5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4]。

1.3方法 实验室检测:采集病例粪便或肛拭子,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进行肠道病毒检测。

1.4统计学分析 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疫情特征,采用Excel2003和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全文阅读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致病机理及防控措施

摘要 分析了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致病机理,介绍了其在生猪生产中的主要危害,并总结了其防控措施,以期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防控提供参考。

关键词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致病机理;危害;防控措施

中图分类号 S858.2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3-0330-01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是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引起,该病毒属多病毒目动脉炎病毒科[1]。其在不同品种、性别和年龄的猪只上均有发病,其中以仔猪和妊娠母猪发病最多,仔猪发病的主要特征是患呼吸道疾病,呼吸比较困难,母猪发病主要特征是流产和产死胎、弱胎、木乃伊胎。该病最初由外国流行传染至我国,给我国生猪养殖业带来很大危害,现在尚未有特效的药物可以医治,因此只有做好防控工作,才能降低猪场的经济损失。

1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致病机理

猪感染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后,该病毒首先侵入猪肺泡巨噬细胞,在入侵2 d后即可危害猪肺部,7 d即可将全部肺尖叶损伤至呈多中心病状,导致猪只出现严重的间质性肺炎。该病毒在细胞内可以不断增殖,导致巨噬细胞破裂、溶解最终崩溃,这样就减少了猪体内的巨噬细胞数量;同时还为其他细菌和病毒危害猪肺泡巨噬细胞提供便利。另外,该病毒的毒株还可以发生变异,从而减弱免疫细胞的识别能力,避开抗体作用,轻易和其他疾病并发或者继发,导致猪只的病情复杂,难以诊断,增加其死亡几率。

2 主要危害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传播途径有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2种[2],其中,水平传播主要通过呼吸道、,垂直传播主要通过生殖道。其主要传染源是感染猪只以及康复猪只,由于其排毒时间比较长,因此病毒可以在猪群中反复地传播,很难根治。其危害主要表现为母猪繁殖障碍和仔猪大量死亡,其中母猪繁殖障碍主要表现为流产和产死胎、弱胎以及滞产、不、假等,需延迟1个周期才能对其进行配种。该病还可以降低猪只的抵抗力,导致各种疫苗的免疫效果不达标,容易与猪瘟混合感染,或者诱发喘气病、传染性胸膜炎、流行性感冒、萎缩性鼻炎、猪肺疫等呼吸道疾病,因此一旦感染该病将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全文阅读

口岸卫生检疫风险分析方法

【摘 要】在国境口岸卫生检疫工作中,提高风险分析在卫生检疫工作中的实际应用,是为了在加强口岸卫生安全的同时,确保通关便利化的需求。卫生检疫风险分析首先要求收集资料后确定风险因子,其次,选取不同形式的风险评估方法,建立指标评价体系、确定风险因子权重,最后对风险因子进行综合危害性分析,从而提高口岸卫生检疫针对性。文章通过对卫生检疫风险分析方法进行论述,并运用日常工作中常用于风险评估的技术方法如经验分析法、矩阵分析法、专家咨询法、循证医学分析法等,以中东呼吸综合征为例开展风险分析,按照风险评估结果进行风险管理。

【关键词】卫生检疫 风险分析 中东呼吸综合征

1 卫生检疫风险分析的概念

风险分析是近年来从其他领域引入公共卫生领域的一种新的理念,主要包括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交流三个组成部分。在口岸卫生检疫工作中引入风险分析机制,目的是找出影响口岸卫生检疫的各种危险因子,通过运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建立风险评估体系,采用定性或定量方式确定危害等级或危害程度,在预警和风险分析的基础上,按照风险等级采取不同的卫生检疫措施及分级监管模式,有的放矢地预防和控制传染病传入,提高卫生检疫工作针对性和有效性,服务于检验检疫系统“大通关”战略推进和国际贸易交流发展需要。

2 卫生检疫风险分析的价值

2.1 加强疫情防控的需要

当前,全球各类传染病疫情疫病频发,传染病入侵形势严峻。随着对外贸易发展和国际人员往来不断快速增加,许多外来医学媒介生物传入我国,造成大量的健康损失和疾病负担。在各种风险频发的情况下,加强风险分析,可以更有针对性的开展预防和控制工作。

2.2 人力资源有效利用的需要

全文阅读

洛阳市2004―人间布鲁氏菌病流行特征分析

【摘要】 目的:分析2004 - 2015年洛阳市布病流行特征,为科学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网络直报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收集布病防控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从2004年(0.97/10万)到2015年(10.66/10万),洛阳市人间布病发病率持续上升,共报告病例2723例,发病地区不断扩大,从8个县区到15个县区全覆盖,布病发病以30~60岁男性农民为主,临床表现和感染途径日趋多样化,布病发病上升与畜间布病疫情密切相关。结论:应强化畜间布病疫情监测和传染源管理为主的综合性防控措施,控制布病流行。

【关键词】 布鲁氏菌病; 流行病学

Analysis of 2004-2015 Epidemic Features of Brucellosis in Luoyang/ZHU Xin,LIU Ying,GUO Zheng-yin,et al.//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6,13(22):059-062

【Abstract】 Objective:To understand the incidence and trend of brucellosis in Luoyang area and 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its prevention and control.Method:The data of brucellosis epidemic from 2004 to 2015 in Luoyang and related monitoring data were collected,epidemiological statistical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Result:A total of 2723 cases of brucellosis were reported in 2004-2015,the incidence rate was raising from 0.97/100 000 to 10.66/100 000,the coverage area distributed from 8 counties to all 15 counties,the incidence rate in male farmers of 30 to 60 years old was the first,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 and the route of transmission were multiplex,the mainly reason was associated with animal brucellosis.Conclusion:Strengthen the surveillance in animals and carry out the comprehensive methods are the key to control brucellosis.

【Key words】 Brucellosis; Epidemiological analysis

First-author’s address:Luoyang Centre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Luoyang 471023,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22.015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以下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杆菌侵入机体引起的共患的传染性、变态反应性疾病,是国家法定的乙类传染病,畜间布病为二类动物疫病[1]。染病的家畜是人间布病的主要传染源,人由于接触患病的牲畜及其产品或污染物而感染布病,人感染布病的主要途径为经皮肤黏膜直接接触感染,但经消化道引起的食源性感染和经呼吸道吸入被污染的飞沫、尘埃感染也时有发生[2]。布病不仅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同时影响畜牧业、旅游业、国际贸易和经济发展。洛阳市曾为以羊种菌流行为主的农业型疫区,上世纪后期疫情得到有效控制,进入新世纪后,疫情再度回升,持续扩散,疾病负担严重,防控形势严峻[3]。了解布病流行特征,为有效防控布病提供科学依据,笔者对2004-2015年洛阳市人间布病疫情进行了分析,报道如下。

全文阅读

水痘暴发疫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摘要:

目的:掌握大连水痘暴发疫情的特征和规律,制定科学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方法:采用流行病学方法对2014年大连市水痘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2014年大连市共报告42起水痘暴发疫情,罹患275人,总罹患率为0.93%。3、4、11和12月为高发月份。暴发疫情分布在7个县区,主要发生在托幼机构和小学。病例主要集中在3~12岁,共报告237例。有水痘疫苗免疫史的发热率、中重度出疹率与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针对水痘暴发疫情流行病学特征,加强疫情的监测控制,做好水痘预防知识的宣传,尽早制定我国水痘疫苗免疫策略,保障人群健康。

关键词:

水痘;暴发;疫情分析

水痘(Varicella)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Virus,VZV)初次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儿童,以发热伴周身性红色斑疹、丘疹、疱疹为主要临床特征[1]。在我国,水痘尚不属于法定管理的传染病,于2006年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水痘暴发疫情。为了解大连市水痘暴发疫情流行病学特征,掌握其流行因素和发生规律,制定科学有效的预防控制策略,现对大连市2014年水痘暴发疫情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水痘病例信息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2014年大连市水痘个案,暴发疫情信息来源于水痘暴发疫情调查报告,所有事件均经过流行病学现场调查、确认和结案。

1.2标准和定义依据《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和《辽宁省较大及以下级别乙、丙类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标准》。水痘暴发疫情是指在一个村、居民委或集体单位,一个平均潜伏期(14~16d)内发生3例及以上病例。

全文阅读

赣州市2005—风疹流行特征分析

【摘要】 目的:了解近年来赣州市风疹疫情特征,为控制风疹流行和减少先天性风疹综合征(CRS)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国家疾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上报的赣州市风疹监测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2005-2012年,赣州市报告风疹2298例,发病率3.57/10万,各县(市、区)均有病例报告,各地区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1595.14,P

【关键词】 风疹; 流行特征; 疾病控制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丙类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易感人群多为幼龄儿童,但在学校、军营等易感人群较集中、环境拥挤的场所可出现爆发流行[1]。风疹最严重并带来沉重经济负担的就是在妊娠早期感染而引起的先天性风疹综合征(Congenital rubella syndrome, CRS)[2]。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疫情和人口资料分别来自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和基本信息系统,按发病日期和现住地址统计。

1.2 分析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有关数据采用Excel 2007、SPSS等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

2.1 发病概况 2005-2012年,全市共报告风疹病例2298例,年均发病率3.57/10万,无死亡病例;各年发病数分别为202例、411例、286例、315例、640例、193例、125例、126例,各年发病率分别为2.58/10万、5.22/10万、3.61/10万、3.95/10万、7.98/10万、2.39/10万、1.49/10万、1.50/10万,呈先升后降趋势。

全文阅读

涟水县1951-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趋势分析

(1江苏省涟水县卫生局江苏涟水223400)(2涟水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苏淮安223400)【摘要】 目的 分析涟水县1951~2011年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发病特征及流行趋势,掌握其流行规律,制定防制对策。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1951~2011年涟水县疫情资料和乙脑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951~2011年共报告5 421例乙脑病例,死亡450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0.73/10万,年平均死亡率0.89/10万,年平均病死率为8.30%,发病总体呈下降趋势。发病主要以10岁以下散居儿童为主,占81.18%,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例为1.74:1;乙脑发病时间在4~10月份,高峰期在7~8月份。结论 乙脑发病总体呈下降趋势,表明乙脑预防控制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乙脑预防控制策略仍应采取免疫接种、健康教育及媒介控制等综合性措施。 【关键词】流行性乙型脑炎;趋势;分析【中图分类号】R512.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498-01 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上以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为特征。重症者伴中枢性呼吸衰竭,病死率高达20%~50%,可有后遗症[1] ,给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和影响。乙脑是威胁涟水县儿童身体健康的传染病之一,每年几乎均有散发病例发生。为进一步探索乙脑在涟水县的流行规律,为有效预防和控制该病提供依据,现根据历年乙脑资料,现对涟水县1951-2011年乙脑流行趋势分析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 资料来源 疫情资料来自疫情统计年报,人口资料来自涟水县统计年鉴和人口普查资料。为便于比较,将乙脑疫情分成自然感染期(1951-1975年)、计划免疫初期(1976-1987年)、计划免疫巩固期(1988-2011年)三个阶段,对各阶段乙脑疫情进行分析。1.2 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1951~2011年涟水县疫情资料和乙脑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资料进行分析。。2 结果2.1 流行概况 1951-2011年全县共报告乙脑5 421例,死亡450例,年平均发病率10.73/10万,年平均死亡率0.89/10万,年平均病死率8.30%。自然感染期(1951-1975年):全县共报告乙脑4 242例,死亡394例,年平均发病率26.71/10万,年平均死亡率2.48/10万,年平均病死率9.29%。在此阶段出现4次乙脑流行高峰,其中1970年发病率最高,为78.90/10万, 1956年死亡率最高,为8.59/10万。计划免疫初期(1976-1987年):全县共报告乙脑978例,死亡54例,年平均发病率9.52/10万,年平均死亡率0.53/10万,年平均病死率5.52%。在此阶段出现2次乙脑小的流行高峰, 1983年发病率最高,为16.85/10万, 1977年死亡率最高,为1.61/10万。计划免疫巩固期(1988-2011年):全县共报告乙脑201例,死亡2例,年平均发病率0.82/10万,年平均死亡率0.01/10万,年平均病死率1.00%。1988年之后没有再出现流行高峰,发病率波动在0~3.27/10万之间,其中仅1988- 1999年的l2年发病持续在1/10万以上。此阶段乙脑发病呈逐年下降趋势,均为低水平散发,2000年以后发病率控制在1/10万以下,多数年份没有死亡病例。2.2 流行特征:(1) 地区分布 疫情呈散在分布,全县33个乡镇均有乙脑病例发生,但以农村(特别是偏远贫困乡镇)多发,其次是城乡结合部(办事处)。(2)季节分布 据全县1970-2011年的疫情资料分析,全县共报告乙脑发病2869例,其中4月份1例,5月份6例,6月份30例,7月份1217例,8月份1567例,9月份39例,10月份9例。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7~8月为发病高峰,发病人数分别占总发病数的42.42% 、54.62% (合计97.04%)。(3) 性别和年龄分布 在1970-2011年的2869例乙脑病例中,男性1822例,女性1047例,男女比例为1.74:1。0~、5~、10~、15~、20岁以上各年龄组分别占发病总数的41.48%、39.70%、11.85%、3.87%、3.10%;发病主要集中0~岁、5~岁年龄组,占发病总数的81.18%。(4) 职业分布 对2869名病例进行职业分类,散居儿童、幼托儿童、学生、农民分别占发病总数的49.67%(1425/2869)、12.12%(348/2869)、30.99%(889/2869)、7.22%(207/2869),病例主要集中在散居儿童和学生,占发病总数的80.66%。 3 讨论从涟水县1951年以来的乙脑疫情资料统计结果分析,乙脑发病有一定的周期性流行特点,在1975年以前,每隔5~6年该病有一个流行高峰, 1976年以后,随着乙脑疫苗广泛使用,l5岁以下儿童乙脑疫苗免疫接种率持续上升,从而有效地建立了群体免疫屏障,发病得到有效控制[2]。涟水县2000年开始使用乙脑减毒活疫苗(其免疫程序为1、2、6岁),使乙脑流行的强度大为降低,仅出现较低水平的波动,呈低水平散发。因此,随着儿童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化水平的提高,人民生活环境的改善和防病知识的普及,预计全县乙型脑炎发病水平仍将呈低水平散发状态。3.1 乙脑发病分布呈散在性,但以农村(特别是偏远贫困乡镇)多发,其次是城乡结合部(办事处)。原因可能是边远贫困地区经济不发达,文化落后,环境卫生差;群众健康意识淡薄,缺乏自我保护措施;城乡结合部公共卫生状况及卫生设施差,污水横流,垃圾遍地;群众自我保健意识不强,对乙脑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因此对上述地区在防制措施上应制定相应的防制对策。3.2 乙脑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以夏、秋季节为主,7、8月份为发病高峰期,发病数占全年发病数的97.04%。因此在流行季节前开展环境防制和使用化学药物滞溜喷洒灭媒显得尤其重要。3.3 从人群分布特征显示 男性发病高于女性,可能与男性活动量大,暴露机会多,免疫水平低等有关;年龄以10岁以下儿童为主,占发病总数的81.18%;职业分布以散居儿童和学生为主,占发病总数的80.66%。儿童(尤其是农村散居儿童)自我保护意识弱,免疫力低,感染后发病率高。开展防治乙脑知识的普及教育,提高自我保护能力,采取少年儿童接种乙型脑炎疫苗,迅速提高免疫水平的防控措施更加有效。3.4 预防接种是控制乙脑的主导措施,尤其要加强苏北地区的乙脑疫苗免疫接种工作[3]。监测显示,江苏省3岁以下儿童乙脑的免疫水平很低,随着年龄的增长,乙脑抗体水平有增加的趋势,应加强儿童免疫[4]。提高乙脑疫苗免疫接种率,加强预防接种管理。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提高乙脑疫苗覆盖率,减少免疫空白,尤其要加强农村、偏远地区和流动人口密集地区的免疫接种工作。3.5 要有效地预防与控制乙脑的流行,必须全面落实适龄儿童尤其是流动儿童的乙脑免疫接种,提高其免疫水平;同时加强人群抗体水平监测、开展猪等乙脑病毒宿主以及蚊虫密度的监测,深入开展防控乙脑的健康教育工作,普及预防接种、灭蚊防蚊知识,让儿童家长参与其中,提高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5],这样才能有效减少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参考文献[1]彭文伟 传染病学,笫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2005,65-69[2]姜午,陈叶,,等,流行性乙型脑炎预防控制模式的探讨[J].现代预防医学,2004,3l(2):239-240.[3]黄红玉.江苏地区流行性乙型脑炎疫情分析[J].江苏预防医学,2003,14(1):23-24.[4]窦彦蓉.宿迁市2001年-2004年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状况分析[J].江苏预防医学,2006,17(2):26-27.[5]邓秀英,陆培善. 江苏省2007年乙脑正常人群免疫水平监测分析[J].江苏卫生保健,2009,11(5):12-13.作者简介: 陈 柏(1965-),男,江苏涟水人,主治医师,主要从事妇幼保健和管理工作。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