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儿童智慧教育

儿童智慧教育范文精选

儿童智慧教育范文第1篇

关注名师·江篇

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书记。著名特级教师,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新世纪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编写组成员,参与编写小学数学教材和教参18册。近年来,应邀在全国各地作专题讲座、执教观摩课100多场次。100多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先后主持"小学生数学素养的构成要素与培养策略"等多项研究课题,专著《小学生数学素养培养策略与案例》获浙江省人民政府基础教育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

我希望学生不仅拥有知识,而且拥有智慧;我期望数学教学过程,都成为师生智慧生成的旅程;我渴望成为一名智慧型教师,去追寻孕育儿童智慧生长的数学教育,实现智慧教育之梦,为学生的智慧人生奠基。 ——题记

数学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英国哲学家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说:“尽管知识是智育的一个主要目标,但知识的价值还有另一个更模糊但更伟大、更居支配地位的成分,古人把它称为‘智慧’。没有某些知识基础,你不可能聪明;但是你也许轻而易举地获得了知识,却仍然缺乏智慧。”显然,作为教育,不仅仅要授予知识,更要发展能力,启迪智慧,还要培养健康的人格。数学教育作为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不仅要关注学生会解多少数学题、学到了多少数学知识,更要关注学生好奇心、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关注学生后劲的积聚、智慧的生长、心智的觉醒和人格的健全。数学教育的真谛在于孕育儿童的智慧生长,为学生的智慧人生奠基。

一、目标:从知识走向智慧,培养有智慧的学生

智慧是什么?智慧是人们常说的一个词,但要问“究竟智慧是什么”?往往有很多不同的理解。智慧的内涵非常丰富,与智力、聪明、机智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辞海》(1999)解释智慧是指对事物认识、辨析、判断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现代汉语词典》(2012)解释同样简明: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洛克《教育漫话》关于“智慧”的解释是:“它使得一个人能干并有远见,能很好处理他的事务,并对事务专心致志。这是一种善良的天性、心灵的努力和经验结合的产物。”或者我们可以说,智慧是指利用知识、技能、能力等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的本领或才智,是融合个体已有经历和知识经验形成的综合素养。智慧与创新有密切的联系,智慧是创新的内因和力量源,而创新是有智慧的表现和结果。

智慧≠知识。智慧生成需要知识,但知识不等于智慧,智慧也不是简单的知识累积。如果一个人记忆了许多知识,却不善于自己独立思考,不懂得运用知识,更不会主动探究和创造,那就还没有拥有智慧。知识学习是智慧生成的载体,智慧在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开启、丰富和发展,但并非所有的知识都能自然生成智慧,关键要学习什么样的知识和用什么方法学习知识。只关注现成的结论,用机械训练、灌输的方法教学,知识就难以生成智慧,只有关注这些结论的形成过程,关注能唤醒创造潜能的未知领域,知识学习过程才能真正成为智慧生成的过程。

智慧不是与生俱来的,后天的教育在智慧生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数学教育要从知识走向智慧,为学生智慧的生长而教,培养有智慧的学生。什么是有智慧的学生,学知识又多又快的学生并不等于就是有智慧的学生。美国学者贾尼丝·萨博认为有智慧的学生有以下特点:①能够提出问题;②表达有力的观点;③能抽象概括;④能演绎推理;⑤寻找课题;⑥长于出击;⑦运用知识;⑧善于发明;⑨长于猜想;⑩善于反思。就数学教育而言,我们认为,有智慧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以及生活中表现出有良好的数学素养,有“数学头脑”;有智慧的学生不仅能“学会”知识,而是自己更“会学”知识,还能灵活运用知识;有智慧的学生思维灵活,思路开阔,善于变通,富有灵气;有智慧的学生“愿想问题,会想问题”,会探索、会研究、会思考,善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策略: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构建“简约而充满灵性”的智慧教学,孕育儿童的智慧生长

数学教育要从知识走向智慧,培养有智慧的学生。教师要思考怎样的知识更具价值,怎样的过程方法更有利于学生智慧的生成与发展,善于寻求知识与智慧的链接点,将数学知识、方法和思维发展融为一体,营造适宜的“生态环境”,孕育学生的智慧生长。教师还需要研究学生,读懂学生,把握住学生智慧生发的契机,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构建“简约而充满灵性”的智慧教学,让学生展开主动的、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数学学习,有效促进学生智慧的生长。

(一)自然和谐:智慧在适宜的“生态环境”中生长

学习就是生活,数学学习生活应该是快乐的、和谐的、充实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一种和谐的、人文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提供适宜的“温度、空气和阳光”,让学生的心灵快乐成长,让学生的情感尽情流淌,让学生的个性自由飞扬,让学生的智慧自然生成。

要实现自然和谐的课堂教学,教师就要营造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对学生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多一些赏识与鼓励、多一些尊重与期待,使课堂真正成为孩子们抒发灵性、生命成长的重要场所;教师就要注意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与见解;教师就要把握好教学的节奏,使课堂教学张弛有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善于调节课堂氛围,如一段精彩的演说、一句温馨的话语、一个幽默的故事,一个微笑、一次肯定、一句鼓励,都能引发学生抒发内心真实的感悟和情感。在这样自然和谐的课堂生态中,学生的灵性和天赋才能被唤醒,学生丰富的情感才能被激活,学习的自信心才能被点燃。下面是“估计:一版报纸有多少字”一课的最后一个教学片断。

师:通过今天的数学活动,你的感受是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吗?

生1:我今天非常高兴,学会了用一定的方法估计一张报纸的字数会比较准。

生2:我知道了估计时不能瞎猜。

师:对,不能乱猜。刚才我们同学用一定的方法估计得到的结果,与前面“猜”的结果相比要准确多了。

生3:我懂得了这样一点,就是遇到困难时要多动脑筋,想出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

生4:我明白了在估计或做事情时,要对自己有信心。

师:说得太好了,做事情信心是最重要的,要相信自己是肯定有办法的。

生5:有时光动脑还不够,还可以动手画一画、动笔算一算等。

生6:老师,你什么时候再来为我们上课。

对于这样的教学,学生的感受是最真切的。记得我曾经执教的一位六年级学生在一篇日记中写道:“听朱老师的数学课是一件轻松、快乐的事。数学课的内容往往很有趣又容易听懂,数学课的形式非常丰富,经常讲数学故事、做数学游戏、动手做实验,还有出数学小报、数学大冲浪等。课堂上,朱老师时不时会有一句幽默的语言使课堂活跃起来。”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是学生智慧发展的基础,会促进学生良好的情绪记忆的生成,有利于智慧的生成与发展,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不形成发达的、丰富的情绪记忆,就谈不上童年时期的完满的智力发展。”

(二)问题驱动:智慧在问题探索过程中凝聚生成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能成为促使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了方向。在遇到问题时,儿童总爱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并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发现活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数学教学要以问题驱动数学思考,让学生“愿想问题,会想问题”,在问题探索过程中,学生的知识和经验被激活,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和学生的智慧在“想问题”过程中凝聚生成。下面是“小数点搬家”教学时的三个核心问题。

1.怎样说明“0.1是0.01的10倍”呢?怎样说明是“0.01是0.1的1/10”?

通过这个问题,驱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小数的意义、人民币模型等),引导学生自己想办法解释“0.1是0.01的10倍,0.01是0.1的”等。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不仅运用了“元、角、分”和“分米、厘米”等模型帮助解释,还根据小数的意义,用了“计数单位”“十进制”等知识解释。

2.我们已经知道了小数点向右、向左移动一位,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如果小数点向右、向左移动两位、三位,小数的大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你也能解释说明吗?

3.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会引起小数的大小变化吗?为什么是10倍、100倍、1000倍或1/10、1/100、1/1000呢?

在学生初步掌握了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后,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数学知识的本质,感悟知识联系。在讨论交流中,要引导学生依托数位顺序表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思考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根本原因,即“位值制”和“十进制”,沟通了“规律”与“小数的意义”“计数单位”“十进制”等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了对“规律”本质的认识和理解,真正实现了“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问题激活思维,思考磨炼智慧。在问题探索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真正被激活,学生的智慧在探索过程中生长。怎样以问题探索教学激活学生的智慧呢?

首先,开展问题探索教学,设计或生成“好”问题是基础。“好”的问题能激发学生产生“曹冲称象”式的智慧迸发。教师要善于设计学与教的过程,善于创设多样化的问题情境,把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态性的探索性问题,启发学生思考,积累“想问题”的经验。问题设计时,教师要特别注意选择能激起有效数学思考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一般一节课或一次探索活动中要有一两个核心问题,以核心问题引导学生的探索活动,如上述“小数点搬家”案例中的三个问题。问题设计时,还可以用“问题串”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层层深入。

其次,开展问题探索教学,要突出“想问题”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问题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等数学探究活动,让学生自主地“做”和“悟”,经过多次尝试和改进,用自己的方式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探索过程中,要注意留给学生体验、探索的时间和空间,鼓励他们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不断激发创造潜能。在学生“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思考,“想给学生听”“想给学生看”, 鼓励他们用图形表达问题,让“用图思考问题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使他们逐步掌握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另外,教师还应结合问题和材料适时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数学思维方法,如比较、分类、抽象、概括、类比、归纳、演绎、联想、猜想、推理、模型、一般化、特殊化等,让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学会思维、发展思维,为智慧生成奠定基础。

第三,在问题探索过程中,要指导和鼓励学生质疑提问,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使学生在“质疑——研讨”的循环过程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通过提问深化知识的理解,通过质疑将知识升华为智慧。另外,教师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逐步学会提一些带有一般规律性的“好问题”。

(三)顺学而导:智慧在师生“学”与“导”的互动中生辉

数学教学是学生的“学”与教师的“导”有机结合的过程,每一节课都是师生的激情与智慧互动生成的过程。数学教学要“以生为本,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师生间、学生间要进行动态的平等的对话与交流,实现课堂中的师生“学”与“导”的有效互动。在对话与交流中,教师与学生通过讨论与补充,表达与倾听,争论与沟通,双方产生积极的互动,从而让学生在交流中分享探索的喜悦、共享思维成果,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之中,学生的智慧便会在对话交流与思维共振中生成。下面呈现的同样是“估计:一版报纸有多少字”一课的教学片断。

师:现在请把你的方法向全班同学介绍一下,请其他同学注意听别人的方法。

生:我先找一篇文章,估计这一篇文章的字数,再数出一共有18篇文章,乘18就能估计出整版报纸的字数。我估计的结果是7200字。

师:对于这种方法,其他同学还有什么想法或建议吗?

生:有的文章长,有的文章短,所以估计出来的结果有时会不太准。

师:有道理,选用一篇文章进行估计的方法,有时差异也很大,你有什么办法尽可能准一些呢?

生:选择估计的文章时,要选一篇不长不短的文章。

师:对,选择文章也要注意一定的技巧。还有其他估计方法吗?

生:我把这张报纸折一折,分成大小一样的16块,再数出一块有几多字,最后再乘一下估计出整版有多少字。我估计的结果是7680字。

师:有多少同学也采用了这种方法,你还有什么想法或建议吗?

生:每一块要分得一样大。

生:要选字数看起来不多不少的一块作为标准进行估计。

师:谁再来介绍一下你的方法。

生:我看到这张报纸竖的分为四栏,我先估计一栏有几个字,再乘以4估计整版一共有多少字。估计的结果是7300字。

生:我又想出了一种方法,我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篇文章一样,可以先数出横的一行有几多字,再数出一共有几行,然后乘一下。我估计的结果是7820字。

在这样的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学”与“导”的自然融合,可以看到师生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相互质疑与启迪,可以看到师生智慧的碰撞、情感的交融和心灵的沟通,学生的创新思维不断地被激活,学生的灵感不断地被点燃,课堂中时时闪耀着学生智慧的灵光。

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关键在“学”,教师首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关注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怎么样,教师要为学生构筑自由对话的平台,采用多样的对话方式,引导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并敏锐地捕捉课堂互动的信息,从而“顺应学情,铺路搭桥,有效引导”。其次,教师要掌握“导”的方法和技术,要把握好“导”的时机。如在学生学习中遇到思维障碍时,教师要善于利用教具、学具、媒体等帮助学生突破障碍;在收集学生作品进行反馈时,教师要根据学情合理把握作品的先后顺序;在组织学生交流时,教师要巧妙地引导学生的交流方向……教师有了“导”的方法和技术,才能真正“引在重点上,导在疑难处,点在困惑时”,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智慧的生成。

(四)联系综合:智慧在知识综合运用中开启迸发

数学教育要实现孕育儿童的智慧成长,需要教师善于利用和开发丰富的课程资源,使教学源头流淌的是“鲜活的智慧”,而不仅仅是被反复咀嚼过的知识。

一是要关注“四基”,丰富资源。在“四基”课程目标的背景下,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重新审视“双基”,既应防止忽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的倾向,又要对“双基”的内涵要有新的理解和把握,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实有“灵性”的基础。要认真思考和改进“双基”教学,开发和选择丰富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在“双基”学习中也时时有灵光的闪现、智慧的迸发。

二是要关注生活,重视实践。生活是智慧生成的源泉,因而首要的是,教师要善于用“活”教材,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实现“生活化”与“数学化”的有效整合,在“数学”与“生活”的联结处,学生的思维会非常活跃和精彩,学生的智慧会不断闪现。其次才是在教学中多开展一些实践活动,正如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的,“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如研究解决“一张报纸有多少字”“树叶的面积”“一个土豆的体积”等数学实践问题,或者是进行“校园绿化”“楼梯的设计”“足球中的数学”等数学小课题研究活动。

儿童智慧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童话教育;儿童智慧发展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06-0061-04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发展,人的所有发展都离不开智慧,促进人的智慧发展是学校教育所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童话教育对于小学生(特别是中低年级的孩子)是最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无疑对儿童智慧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为此,我们依据学校特色,开展了童话教育促进儿童智慧发展的校本课题研究。

一、思考:让童话教育与智慧发展有机关联

(一)概念的重新界定

我们认为“童话”是为了儿童、基于儿童并适合于学生阅读、品味、享受的各种儿童读本、教育手段与活动形式。“童话教育”,就是通过对已有童话作品的阅读、思考、演绎,以及对未知童话作品的创作、改编、吸纳而在思想、品行、情感、性格、智慧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与培养,促使他们健康成长的教育形式。

智慧是一种系统,是由智力、知识、方法、技巧、意志、情感、个性意识倾向、气质与美感等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智慧更是一种能力。包含丰富的阅历、宽泛的见识、高深的知识以及领悟能力、接受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我们认为的儿童智慧是校本化的概念,即表现为儿童在童年生活中所反映出的各种应对才能,它包括生活智慧、学习智慧、创新智慧等。

智慧发展就是借助童话教育平台,暗合学生年龄的增长、生理条件的成熟,逐渐提高学生各方面智慧“指数”,实现智慧生成和健康发展。

(二)联系的重新定位

我们从童话与智慧的内涵着手,重新确定两者之间的联系形式,为研究提供便捷的通道。我们的定位是:

树立“童话即生活”的教育新理念——用童话的趣,催开学生智慧的花苞;用童话的情,激励学生智慧的生发;用童话的真,引领学生智慧的品质;用童话教育,提高学生的智慧指数……总之,用童话教育进一步促进儿童智慧的有序与可持续发展。

(三)方案的重新部署

落实童话教育促进儿童智慧发展的行动,是是一个课题,要有研究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为此,我们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了李吉林的情境教育理论、霍华德的多元智能理论以及相关的童话教育理论,并通过精心研究,确立了“六大行动”方案:

1.经典童话阅读行动: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阅读的文化氛围,引导学生阅读健康有益的经典童话,汲取精神营养。

2.童话课堂构建行动:愉悦课堂氛围,趣化课堂语言,融洽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课堂上享受童话般的乐趣和学习的快乐。

3.童话环境创设行动:充分认识环境育人的深远意义,努力使每一块墙面、每一个角落都有童话,都能与学生互动,与学生“对话”,优化环境的育人功能。

4.乡土童话资源开发行动:带领学生到社会中寻找、挖掘童话素材,创作与乡土生活紧密相连的童话作品,强化学生热爱家乡的情结。

5.师生童话创作行动:通过创编童话,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童话写作能力、绘画能力,感受童话带来的快乐。

6.童话生活演绎行动:引领学生编排童话节目、参与社会活动,展现童话带给我们的精彩,让生活更加丰富、美丽。

二、行动:让童话教育与智慧发展相互搀扶

(一)建立严密的研究组织:以机制保障为课题研究撑伞

校本研究具有学校特色的实践性、创造性和可操作性等优势。为了确保研究的正常有序,学校成立了研究中心组,定期围绕重点问题进行学习思考,做到有计划地协商,有目的地分析,有针对地研究,有部署地落实,从而确保正常研究活动的开展,并且形成了教导处与教科室、教研组与课题组、课堂与课题和谐共融的研究形式。

为了推进“六大行动研究”,各负责人都制订相关的实施方案,并于每周二或三下午,与教研组、学科组一起进行研讨、学习、反思,子课题负责人或教导主任做中心发言,使课题思想浸润每一位教师的心田。

(二)形成科学的过程管理:以服务思想为课题研究铺轨

1.以学习借鉴为踏步,促进研究水平的提升

课题研究的过程如何做到完整、具体?我们的想法是:课题有计划、活动有反思、经验有总结、成果有推广。而这一切,都建立在教师的研究水平之上。为此,我们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召开研讨会,思辨课题实施过程中的有关问题;组织子课题负责人外出学习,听取专家讲座;带领骨干教师和课题组成员到各地名校进行考察借鉴。我们还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与课题相关的理论专著,提高研究老师的理论水平,培育“童心”。

我们还编辑了《童话课题研究引领》小册子,共三册。收集了与我们童话课题研究相关的理论与文章,供大家学习。

2.以校本教研为抓手,促进教科教研的联姻

我们将课题研究与校本教研结合,要求课题组每一位成员都将课题研究植根于自己的教学工作实践。两年来,老师们与课题组成员抓住每一次展示、交流的机会,将“童话课堂”呈献给全国新教育研讨会,带到灌南,带到各区域共同体学校,这些课扎根于老师们的教学实践,操作性强,实在,有价值,有生命力。

学校还注重小课题研究与小教研活动,在教学开放、小请客等活动中,努力创设浓郁的童话氛围。

3.以特色活动为平台,促进课题活动的深入

我们开设了“金钥匙大讲坛”,先后由校长、教科室主任、课题组成员上坛开讲,并先后邀请了许新海、冯卫东、李庆明等专家开讲,提升教师对童话教育的认识水平。

我们举办了“童话课堂情境创设”专题研究活动,以童话情境的创设推动课题研究的深入。

我们成立了“1+5”教师读书社,组织教师学习与课题相关的著作与论文,开展读书交流会;

我们开展了“童话与童心”主题沙龙,围绕童话在教师和学生发展中的功能与作用展开对话。

我们还定期出刊《金钥匙报》、《附小教苑》,编辑出版了校本教材《童话六边形》,童话晨诵读本《金色的小螺号》,以及十二个童话经典剧本《月光下的长笛》,并将《童话六边形》的阅读指导引进课堂,将《金色的小螺号》引进晨读,将《月光下的长笛》按学期进行排练,让参与成为孩子永远的童年记忆。

(三)开展多项研究活动:以导向姿态为课题研究服务

1.构建积极向上的童话环境——为孩子的生活打底

童话教育的提出,顺应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要,我们不仅重视童话环境布置,更强调童话教育理念的浸润,而目标都指向学生的快乐成长。

走进我们的校园,吸引你的那一堵堵墙、一扇扇窗上,都是学生自创自编自绘自制的童话故事。站在这里,感觉走进了童年时代、童话天地,孩子给我们带来无限的遐想和无穷的快乐。

我们放大金钥匙文化。金钥匙是学校的标志性建筑,大理石铺成的阶梯,汉白玉做成的大书,闪亮的金钥匙塑像上有六只鸽子展翅飞翔。金钥匙的含义被注释为:向上的阶梯,是攀登者之路;厚厚的书本,是求学者之源;闪光的金钥匙,是全体师生追求的动力。

活泼、微笑、文明的小金娃动画形象,成为校园最喜欢的卡通人物。学校借坡上路,设立了“小金娃提示语”,在学校草坪、操场、楼道等公共场所树立标牌,营造小金娃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的场景,为学生文明素养的提升起到了促进作用。

学校还开辟了富有创新意味的童话林:π形路线,魔方风景,童话贴士,名家介绍,名著推荐,这里有引领、有鼓动、有敦促。童话生活的教育理念,彰显无遗。

各班级还形成了各自发展的特色——班级图腾。“班级图腾”是各班根据学生的特点或班级现状确立的班级形象,有坚韧不拔的“小蜗牛”,有锲而不舍的“小神蚁”,有搏击风浪的“矫海燕”,有立志飞翔的“飞飞马”……班级图腾,均由学生自己设计形象,自己提炼精神,成为学生不断向前的又一动力。

2.引领丰富多彩的童话阅读——为孩子的精神着色

童话教育从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带领并指导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童话世界和书本世界,走进五彩斑斓的阅读生活。

创设童话阅读文化,学校确立了一套独特的做法。

首先,学校建立了校阅览室——班级图书角——家庭小书房的阅读路径。

班级图书角是教室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各班以班图腾命名图书角名称,并附有读书名言。图书角里除了班级藏书外,每位学生还自带3—5本好书,不但充实了图书角的数量,而且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了好书,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阅读取向。

其次,学校搭建了读书节——师生共读——亲子共读的阅读平台。

每个学期学校都举行读书节,读书节内容、形式广泛多样,分为班级和年级两个层次进行,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还评选书香学生、书香班级、书香家庭。

利用中午时间进行师生共读,利用星期天和传统节假日进行亲子共读,则更使学生提高了阅读兴趣和热情。

再次,学校推荐了优书必读——好书泛读——常书略读的阅读方法。

所谓优书,除了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名著外,还包括影响力较大的作家新书。近年来,学校分别邀请曹文轩、沈石溪、黄蓓佳、彭懿、梅子涵、晓玲叮当、童喜喜、程玮等著名作家来校讲学,与学生零距离接触,不但丰富了学生的阅读生活,更为阅读注入了活力。

童话阅读,除了阅读书本,我们还倡导阅读艺术、阅读生活。我们每年都举行童话艺术节,并与时事、节日相结合。使孩子能以童话的视角欣赏艺术、享受生活、热爱世界。我们学校推出的舞蹈《海之精灵》,童话剧《清水塘畔》,书本剧《巨人的花园》等分别获得了海门、南通、江苏省展演的一等奖。

正是这种阅读生活,为学生的成长打下了厚实的基础,一大批优秀学生涌现,一个个普通孩子,茁壮成长。

3.创设了趣味盎然的童话课堂——为孩子的学习润色

学校以童话课题研究为抓手,将研究成果作用于课堂教学,形成了学科教学童话化的初期目标。我们不难看到这样的情景:低年级学生,戴着头饰,蹦蹦跳跳,表演着课本内容;高年级学生静思默想,深入课文,与文本人物对话交流。童话,为孩子的学习提供了更多的借鉴。

更为可贵的是,学校确立了各学科的研究框架。有指导思想,有指向性目标,有实施办法。特别是以语文童话课堂为突破口,加强童话与课堂的结合:

指导思想:语文即童话

指向性目标:在交流中长阅历,在合作中长见识,在阅读中长知识,在探究中长能力。

实施办法:

(1)开发校本教材,提供童话语文阅读蓝本。学校开发适合自己的校本教材,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在校报《金钥匙》和校刊《附小教苑》上开辟童话专栏。二是印制以班级图腾为主要特征的班级童话集子,三是出版童话校本教材《童话六边形》、晨诵读本《金色的小螺号》。

(2)开设阅读课程,构建童话语文指导体系。一、二年级学生,在阅读课上着重以听故事、讲故事为主,从故事中汲取知识,培养习惯;三、四年级学生,伴随作文启蒙,以童话故事创作指导为主,着重分析角色的确定、情节的发展、语言的锤炼、主题的提炼。五、六年级学生,借助已有的作品鉴赏能力,在阅读指导中以童话赏析为主,进行不同作品的人物会审、情节变换、结尾续写或改写等,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3)开通课程壁垒,拓宽童话语文界域视野。一是全面铺开,左右联动。比如加强与少先队活动的结合,以活动的形式展示童话语文的成果;与后勤联手,添置阅览室童话图书的数量,而且将它们放于显眼的位置。二是学科渗透,多元合作。如编写数学童话,排演英语课本剧,指导科技童话小报制作,教唱童话歌曲等。三是延伸网络,信息共享。鼓励学生个人开博,并链接到教师、学校的博客群,拓宽阅读平台,增强阅读与创作的兴趣。

三、收获:让童话教育与智慧发展并蒂开花

(一)学校:行进在童话的高速路上

首先,学校面貌取得了鲜明的改观,童话理念得到了深刻的诠释,文化影响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先后有十多批省内外考察团来校参观学习。其次,学校先后获得了江苏省平安校园、南通市绿色学校、海门市法治学校、江苏省和南通市体育工作先进学校等荣誉。再次,学校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连续两年获海门市教育质量百分考核综合考评一等奖。在体育、艺术、科技等竞赛中也屡获佳绩。其中,《童话教育:爆发蓬勃的活力》、《童话教育:给生命以成长智慧》、《打造新教育的童话园》分别发表于《江苏教育报》、《南通教育报》、《海门日报》。由主持人顾云辉编著的《童话教育促进儿童智慧发展的校本研究》正式出版。

(二)教师:徜徉在童话的风情园中

由于童话教育的不断影响,教师专业发展提升迅猛。我们为各级教育教研活动提供了二百多节童话教育课堂,给与会领导与同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在2009年新教育第九届年会上,我们的课堂教学得到全国各地行家的高度赞扬。学校有3位教师获省级优课评比一等奖,12位教师获市级优课评比一等奖,发表省级以上论文80多篇,获省市级论文评比一等奖的有60多篇,38位教师获市级以上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教坛新秀称号。教师的社会影响力得到极大提升。

(三)学生:流连于童话的快活林里

儿童智慧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幼儿;童话;德育;智慧

中图分类号:G611;G61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4-0016-01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了童话,就没有了活跃的想象,孩子就无法生活,没有了童话,周围世界对于他就会变成虽说是美的但却是画在画布上的画了,童话却能赋予这幅画以生命。”的确,童年里绝对不能没有童话,没有童话的童年是不完美的童年。童话有其重要的道德教育功能,但不应让童话成为道德训诫的工具,既要让童话成为开启幼儿道德智慧的钥匙,又要避免走入童话教学的误区。

一、运用童话实施情感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1)提高自身文学素养。童话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因此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儿童文学素养。要给孩子们讲童话,自己必须对童话有一定的了解。教师要多了解童话的发展史,了解著名的童话作家,阅读经典的童话故事。教师想要带领孩子们在童话里学到道德和智慧,就要像孩子一样亲历童话的广阔世界,保持一份童真,与孩子一起领略生命的成长。

(2)更新教W理念。童话的本体功能是让孩子得到审美的愉悦和情感的熏陶,教育是童话众多功能中的一种。传统的教育是要让孩子明确学到了什么,懂得了什么,于是成人便会通过童话教育训诫儿童。孩子们喜欢童话,是因为童话里有那些自由的、令他们向往的美好的东西,而不是这个道理,那个道理。教师要让儿童自然地、愉快地、潜移默化地受到启示,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去体会,而不是告诉他们,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要诚实等之类的道理。

(3)丰富教学情感。德育是走进孩子心灵的教育,儿童道德情感的培养需要教师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而童话又是像诗歌般美感十足的文学作品,这就需要教师满怀情感,怀着对孩子的爱、对童话的爱去创设培养儿童情感的环境。创新课堂教学形式,以让孩子游戏、请孩子表演代替单一的老师讲、孩子听。德育是一个心灵沟通与精神构建的过程,教师应以饱满的情感对童话进行全新的演绎与激情的创造,用声音、肢体语言和情感去感染孩子,创造激情涌动的课堂,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情”。

二、让童话成为开启幼儿道德智慧的钥匙

(1)童话中爱的力量。《妈妈摘的葡萄》是一篇感人的童话故事,故事从头到尾没有提到一个“爱”字,却时时刻刻地让人感受到了狐狸妈妈对小狐狸伟大的、无私的爱。狐狸妈妈翻山越岭去为小狐狸寻找食物,找到葡萄后马不停蹄往回赶,一路上担心小狐狸肚子饿,害怕小狐狸被老鹰抓走,而小狐狸也在家里盼望着妈妈的归来。不料,猎人来到狐狸家,狐狸妈妈正好看到猎人,为了让小狐狸逃走,狐狸妈妈想办法引开猎人。孩子们聚精会神地听着故事,当听到猎人那段时,都屏住了呼吸,似乎自己就是那只小狐狸。故事没有交代狐狸妈妈怎么样了,而是说很多很多年过去了,小狐狸不知不觉长大了,可是狐狸妈妈始终没有回来。这时,有些孩子脸上流露出了伤心的表情。当读到长大后的小狐狸来到以前住的地方,看到树上一串串葡萄时说“啊,这葡萄就是妈妈带来的呀,我终于吃到了妈妈带来的葡萄”时,很多孩子都热泪盈眶。小朋友们似乎听懂了,在下面悄悄地说:“我爱妈妈,我不会跟妈妈分开。”这就是爱的力量,这篇童话带给孩子们爱的感动。

童话源远流长,作为儿童文学中最古老、最有代表性的文学样式之一,它一直伴随着人类的成长,给人们永恒的启示。它以丰富的想象、幻想、夸张塑造出了无数经典形象,而在道德层次上传达的却是人类基本的美德。在历险性的童话中,孩子们能够感悟到勇敢与坚持;在充满游戏精神的童话中,孩子们能够感受到自由与觉醒;在关怀小生灵的童话中,孩子们能够体会到爱的力量;在公主与王子的童话中,孩子们明白了善良的人终会幸福。

(2)真善美的传承。经典的童话作品有着巨大的魅力,它所传达出的深邃的道德哲学,有着引人向善的魅力,开启了儿童道德智慧最初的大门。真、善、美是童话故事中永恒不变的主题。童话美得像诗,它本身就代表着文学的美。童话中所体现出的深刻的含义幼儿可能还不能完全理解,但这并不妨碍幼儿去喜爱童话,去感受童话中所传达的真、善、美。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这些真、善、美的种子便会自然地在幼儿心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伴随着幼儿一生的发展。童话对于幼儿来说,不仅是幻想的故事,而且还是一个完整的世界。听故事时,幼儿是全神贯注的,他们深深地被故事情节所吸引,此时也是最易于调动幼儿情感的时候。幼儿们时常会将自己融入童话故事的情节之中,让情感随着故事的发展而外显,从而引发潜在的情感共鸣,使幼儿们用心去体会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用心去感悟什么是正义与勇敢。

三、结束语

总之,童话具有不可磨灭的思想光辉,成为培育幼儿美好心灵的重要载体。教师要以适当的方式引导幼儿,让童话成为开启幼儿道德智慧的钥匙,而不是道德训斥的戒尺。要让孩子在童话的世界里乘着想象的翅膀自由地飞翔,看到人生的美丽,习得道德智慧。

参考文献:

儿童智慧教育范文第4篇

一、让儿童成为自由愉悦的实践者

父母是子女天然的老师。言传身教,多方面影响着孩子的一生。

看到一对父母带着孩子在一个星级酒店吃饭。服务生细致而优雅的服务让孩子吃得很开心,对妈妈说下次还要来,并且学着服务生的样子给爸爸端水喝,说:“我是服务生,请喝茶。”父亲一把抱起孩子,怜爱地说:“我的宝宝怎么能当服务生呢,应该让他们为我们服务。”可孩子倔强地说:“我就想当服务生嘛!”

我知道,是酒店那位漂亮而文雅的小姐给孩子留下很深的印象,孩子是爱美的,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美高于一切,绝没有世俗的尊卑之分。然而,我们在成人之后,也就随带了中国几千年的积习和传统:人有等级之说,业有尊卑之分。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一贯要求就是要有鸿鹄之志,岂能学燕雀飞于低檐。

身为家长,不但容易要求多于鼓励,而且更易狭隘地界定成功。身为教师,我们有时也会同样有着职业的尊卑心理作怪。同样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在作文中说他们将来的志愿是当小丑。中国的某些老师斥之为:胸无大志,孺子不可教也!外国的老师则会说:愿你把欢笑带给全世界!

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学生或孩子都能在某一方面有所作为、有所成就。只是我们忘记了在生活中,只要热爱工作就会带来愉悦,学习不仅仅需要智慧,还需要有温情。孩子是纯色的,他们不能成为家长和老师们梦想的调色板。我们的教育更应是帮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找一个岗位,演一种角色,学一样本领,体验一种感受,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种品质,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二、给儿童成长以等待的时间

在一次公开课上,执教的老师提了许多问题,学生们回答得很好,听课的老师们都流露出满意的表情。临近下课的时候,老师提出了最后一个问题。他请了一位比较胖的男生起来回答问题。男生站了起来,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时间一秒一秒地过去了,连听课的老师都有点着急起来,可执教的老师依然微笑着在等那位男生回答,两分钟过去了,那位男生终于说话了,而且回答得很好,原来他有点口吃。下课后,有些听课者就问这位老师:如果没有这位男生耽误了一点时间,这堂课的反响会更好。为什么不另外选择其他的同学呢?那位执教的老师温和地笑着说:“如果我不给那位男生回答的机会,可能以后他就会失去了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意见的勇气,而这比我的公开课要重要得多。”显然,在那些听课的教师中,至少那些有此困惑的老师们还没有这个意识:多给孩子鼓励有时胜于暂时的结果,等待往往会带给我们成长的奇迹。

某电视台曾经做过一个访谈节目,主题是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学习成绩在班级名列前茅,钢琴也过了十级,然而她的性格却越来越孤僻,甚至于不再和父母说话,有一天,她突然要退学。她的父母很不理解为什么给她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去学习,她却不感激他们。他们哪里想到,是他们自己一手造就了孩子今天的心理疾病。他们只是想到孩子的学习、练琴,想到在亲友面前显示自己教育的成绩,他们惟独没有想到孩子的心理需要和年龄需要。因为我们常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在规定着孩子的路线。我们急于求成却忘了孩子的成长规律。卢梭在《爱弥儿―――论教育》中说:“每一个人的心灵有它自己的形式,必须按它的形式去指导他;必须通过它这种形式而不能通过其他的形式去教育,才能使你对他花费的苦心取得成效。”

三、给儿童成长以“生态、生命、生活”的关怀

“生态、生命、生活”的教育意识已经在教育界形成共识。关注生态,关注生命,关注我们的生活,不仅在通识教育中广为重视,也要在儿童教育中广为实践。教育家陶行知说:“不仅重视儿童的近期发展,而且重视儿童的终生发展。”陶行知提出了“六大解放”理论。即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时间、空间,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生态意识,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成为我们在实践活动中的教育目标之一。我们提倡回归德育的“生活世界”,着眼于学生的“生活世界”,意在让品德培养回归学生生活,回归真实世界,用自己的亲历去感悟,在知行结合中,获得自我教育与发展。

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托马斯・里考纳在1991年出版了《完善人格教育》一书,提出了学校应承担完善人格教育重任的10条理由,以及进行完善人格教育的12种学校内外德育实践途径,形成了系统的完善人格德育理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德国教育家鲍勒夫提出“朴素道德观”,主张重视人格教育,提倡负责任、坦诚、正直、同情他人、乐于助人、尊重他人、举止端庄等个人品德方面的教育。因此,作为培养人、造就人的教育或者德育,就应该高举人文精神的旗帜,以人为中心,关注人本身,尊重差异,把对人的完善与发展作为教育的基本内核和最高宗旨,这也是教育内涵历史演变和扬弃发展的内在必然性所在。

儿童智慧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字 奥尔夫 音乐教育 儿童教育

音乐能启迪智慧,这是音乐教育长期实践已经证明了的真理。儿童天生喜欢音乐。让孩子通过学习音乐变得聪明,有教养,是许多家长的美好愿望。于是,有些家长强迫孩子学习乐器,进各种音乐考级培训班,以为这样,孩子就掌握技艺,有了音乐素养,甚至还能成为音乐家。事实是这种强迫学习的方法只能使孩子从天生喜欢音乐变得厌烦音乐,抹杀了孩子的天性,

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的传播,引起我们极大兴趣和高度关注。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当今世界公认的著名音乐教育体系之一,他的创建者卡尔奥尔夫(1895―1982)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它赋予奥尔夫音乐教育以全新的反传统的观念和方法,强调艺术教育的综合性。奥尔夫倡导原本性教育理念,即’诉诸感性,回归人本’。他认为表达思想和情感是人类的本能,通过语言,歌唱,乐器演奏,舞蹈等情势自然地吐露,就是不断地启示和晋升这种本能的表现力,而表现得好不好则不是寻求的最终目的。

奥尔夫的音乐教育理念运用到儿童教育、把音乐看作是儿童完整教育的核心和根本,回答了怎样使孩子们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怎样培养孩子们对音乐睽兴趣与爱好,怎样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和发展孩子们创新精神,如何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孩子们与人合作、与人交往以及群体意识,这一核心问题。奥尔夫提出:“应该唤醒和应该训练的,不是别的,而是想象。我们需要做的,仅仅是唤醒潜在的自我创造。而鼓励即兴恰恰是唤醒潜在创造力的手段。潜在的创造一旦得以唤醒,儿童的想象力是无尽的。奥尔夫音乐教育之绝妙,是以浪漫为核心起步,激发创造反应,把课程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之上。自由在这里并不是随意和无目标的自由,而是自人的内部而不是外部强加的自由。在教学方法上,运用身体律动和音乐教学相结合,通过节奏朗诵,拍手跺脚等人体乐器,音乐游戏、歌唱,舞蹈,绘画。演小剧、演奏奥尔夫乐器等多种形式,使孩子不仅兴致勃勃地参与音乐活动,而且综合提高语言能力、理解力和表演能力。不要求学生对教师所授的内容不折不扣地模仿,而是由师生在一起进行创造性活动,共同形成一些新的东西。如一堂幼儿教育课,教师在经过精心准备(包括物品及环境布置)后提问:“我们接下来做什么?”有的孩子说:“我们去郊游吧!去果园摘苹果!”孩子们一手掐腰,一手伸出来,跟着节奏做摘苹果的律动,孩子们充分发挥自己想象力,前后左右都摘到。

下面我们还能做什么?有的孩子建议演奏节奏,按照歌词“摘!摘l”的节奏,每两个孩子组成一对,互相拍手,或者敲击拉丁鼓。每提出一个问题,都是一种发现的过程,好奇思维的过程,形成问题的过程,寻求答案的过程,琢磨新奇经验的过程。儿童在这个过程中,允许自己来做,来看,来听。尤其是即兴,在这里以其最为开放的形式,追求一件物品、一种声音、一丝念头里潜在的创造性。

类似这样的教案还有许多。如一年级音乐课学习拍节,用四块积木表示拍子,教师从左到右指四块积木,学生随意把每块积木唱个音,当听到电话铃声(模拟)时停下,教师拿起一块积木当话筒,反复做几次,然后由学生做。这样,学生不仅懂得拍节,休止,更重要的是学生在练的同时,内心有一种好奇的等待,期盼铃声的出现,这使学生有一些神秘感。通过学生对音型的变化组合,实际上搭起了通向作曲的桥梁。这又是一种创造训练。又如高年级的和弦课,教师选一首简单歌曲,由学生自己用不同的和弦伴奏。最初学生的不同选择都可以接受,最后教师提问’哪种声音好听,为什么,学生经过思考,争论最终会有一个正确的答案。奥尔夫音乐教育课在游戏,动作,声势,舞蹈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所有教学环节都要特别精心设计,只要我们让孩子们随着自己的直觉,十分注意地聆听和观察,创造终会显现。这种创造过程是透明的,

鼓励每一个投身其中,鼓励每一个人都成为创造的见证人。

自由是奥尔夫课堂的真实写照和主要特征,这和我们以往音乐教学完全不同,以往,我们大多采取的是单纯的知识与技能的传授,繁琐的音乐知识教学和枯燥的发音训练,学生厌烦而毫无兴趣,甚至抵触。有人会说;学习音乐本来就是艰苦的,不反复地练习怎么能精确?其实,奥尔夫教学所倡导的自由不是不要精确,这个精确首先是体现在教师身上,给学生自由意味着教师要充分把握精确。有一位早期从事音乐教育的大师说:指导和督导教学中的发现和即兴,其备课投入的谨慎是其他任何教学无法比拟的。一堂课看起来自由轻松,这背后沉积了教师艰巨的劳动,因为他必须深思,使种子发芽的最佳土壤是什么。

儿童智慧教育范文第6篇

【关键词】化错 顺应 主动学习 教学智慧

华应龙老师提出的“化错教育”思想倡导教师要善于把握教学中的生成性的差错,并适时将学生的差错转化为一种新的教学资源,相机融入后续的教学活动中。化错教育思想指导教师要艺术地处理课堂活动中随机生成的学习差错,并适时将差错资源转化,促进学生全身心地化入到创造性的学习活动中,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与成功。化错教育思想为当今课堂教学改革注入了一股强劲的动力和清新的风气,让教与学活动更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习在课堂上真实发生,让学生思维在课堂上得到发展,让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是一种值得借鉴和尝试的教育思想和方法。

一、化错教育看似教学方法,实则是教育智慧

南宋大诗人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华老师却说:“人生自古谁无错。”对于前者,我们都能理解。只要是人,无论千古帝王,还是平民百姓,总逃不过生老病死。而对于后者,但作为教育工作者,却很少能坦然面对,总是不能容忍课堂学习中学生出错,似乎那就意味着自己教学的失败,意味着老师没有教会学生知识。因此上课时,老师往往对学生的差错视而不见,越是重大的场合,老师就越怕学生出错,担心听课者认为老师没有把学生教好,而忽略了学习本质上是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的过程。正如华老师所说:“差错的产生和存在具有必然性和普遍性。从错误走向正确认知,正是数学课堂的魅力所在。”化错教育,让教学不再是简单地灌输特定的知识,而让学习真正成为一个探索、发现和反思的过程。因此,化错教育符合每一个学生真实学习的需要,研究的是一种普遍的教育现象。化错教育不是研究个别人的教育,也不是个别人研究的教育。它虽是华老师独创,但确实值得每一位教育者借鉴和尝试。

化错教育作为一种课堂教学的艺术和智慧,不仅增加课堂教与学内容的丰富性,使得课堂教学不再是平铺直叙,不再是单向信息传递,而是促发学生的自主思考,鼓励学生与自我对话、自我反思、自我建构。化错教育关注生成性的教育资源,将学生的困惑和见解融入课堂教学,这种学生身边的数学信息交流无疑会引发更多学生的关注和思考。从学习效果上看,学习者对错误认知的辨认与证伪,无疑促进了学生思维的进一步深入。“我口述我惑”“我手探我求”,这些认知参与都会让学生激动不已。化错教育打破学生认知的单线状态,让认知过程全面而丰富;改变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言堂”,使得数学学习变得津津有味、“与我有关”。化错教育让数学课堂保持勃勃生机,极大地调动起儿童数学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二、化错教育以“学”为中心,让“学”真发生

华老师课堂上总是喜欢微笑。课堂交流时,通常是未曾开口,先闻笑声。学生答对了他笑;学生答错了,他更笑。因为,他等待的就是学生学习中真实的错误,他期待的就是错误的真实。他的微笑被大家誉为“华氏微笑”。化错教育,需要老师的微笑。老师的微笑和鼓励,让学生不再因差错而害羞;老师的微笑让学生鼓起勇气面对差错,潜心研究差错。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学习从差错资源中得到反思,习得真知,获得提升。

化错教育对差错资源的关注,让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始终把学生放在首位。以“学”为中心,这正是化错教育的核心价值。以“学”为中心,就要倡导教学活动要尊重学习规律,遵循学生天性,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以“学”为中心,要求老师不但研究学生学会了什么,也要关注学生学习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学习思维走入了哪些误区。化错教育不但允许学生犯错,而且鼓励他们亮出自己的错误,研究自己的错误。教师从积极的方面肯定这些差错资源中的合理因素,鼓励学生的独立思考精神和实事求是的踏实学风。华老师教学《分数的认识》一课时,有一位同学坚持认为■就表示把5平均分成3份。华老师不是直接指出学生的错误,而是反思自己在教学中过于关注“平均分”,忽视了对单位的渗透,才造成学生的错误。华老师深入思考,不断尝试,才有了后来独具创意的《分数的再认识》。这节课的教学很是不走寻常路,认为“单位1”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分数单位,正是教学视角的转换,让这节传统的经典课焕发出新的与众不同的魅力,也让华老师的化错教育思想受到高度评价。

化错教育从教学走向育人,关注的是不仅是学生对知识的建构过程,更关注学生的主动成长,它是真正从学生出发的教育,尊重学生、顺应学生、发展学生。课堂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对了,学生不一定真会;错了,学生一定真的不会。因此,化错教育认为研究“真的不会”比研究“假的会”更有价值。以人化人,才能学做真人。化错教育,研究真课堂,让学习真正发生。

三、化错教育尊重学生本位,让学习走向深度

奥巴马总统的教育顾问、美国斯坦福大学著名教授达林・哈蒙德说:“当今世界,教育者们都在应对全球的变化,教授学生以下内容,尤为重要:批判性思维,获取信息的能力,反思和改进的能力。”

化错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自我反思,让学习走向深度,促进知识持久而深入的理解。化错教育重在“化”而不在于“错”。不是为错而错,而是以“错”促“化”,“错”是“化”的起点。教师引导学生自我反思、亮出差错,需要让学生走进深入学习,在分析和比较中找出错误的根源,明确错在何处。只有这样,出错的学生才能找到为大家的学习“做出贡献”的感觉,其他未错的同学才能从中产生分辨正误认知的“免疫力”。因此,与亮错相比,纠正差错则是更为重要的教学步骤。这也正是“化错教学”的核心与宗旨。如果教学中只是重视暴露儿童的差错,而使得纠错不够到位,“错而不化”,儿童的认知掌握将会是似是而非、模棱两可。正如华老师所说:“把错误作为一种资源,从外在表现入手,引导其暴露思维过程,分析其内在机制,从而将教学活动引向深度。”

教学“整数的混合运算”时,老师总会发现学生计算时常常只关注结果,而忽视运算顺序,这样造成的错误很普遍。比如,学生练习15×5+125÷5时,经常出现这样的错误: 15×5+125÷5=75+125÷5=200÷5=40。面对错误,教师不动声色,展示学生的计算过程供大家讨论?猜一猜他是怎么想的?这样的错误有什么借鉴意义。学生纷纷指出,计算不能只看得数大小,急于将75与125合成整百数,而违背运算顺序。教者随即乘机拓展,改题换面,让学生按要求创编符合条件的综合算式题:(1)在圆圈里填上运算符号,要求先算加法:1551255。学生随即写出式题:①15+5+125+5, ②15+5+125-5等。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2)在上述算式圆圈里填上运算符号,要求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最后算减法。学生们思考后,纷纷创编式题:15×5+125-5,教师追问:乘法一定在算式最左边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刚刚如释重负的学生又陷入沉思。一个聪明孩子喊道:乘法是第二级运算,放在右边也应该先算。在他的提示下,同学们纷纷给出诸多列式思考:

①15×5+125-5,②15+5×125-5,③15+5-125×5……

正是化错思想的影响,让教师顺势运用了学生的错误资源,自然而然地烹制了一场酣畅淋漓的思维盛宴,让平淡的计算教学焕发思维的含量。化错思想让学生直面错误、超越错误的求真人格,又将课堂学习自然引向深入。正如美国学者西奥多・塞泽认为:教学应当强调理解的深度多于理解的宽度。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少就意味着多”。化错教育,让教师不再费劲心思教学更多的知识点,而是慢下来,鼓励学生主动开展学习反思,让学习更加深入,只有深度学习,才能深入而持久的理解知识。

化错教育,让错误成为了教学资源,让错误成为学习认知的重要贡献者。化错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教与学,将学习的“事故”转化为学习的“故事”。化错教育还注重培养学生直面差错、超越差错、追求真知灼见的人格勇气。华老师指出:儿童的数学课堂学习不是了解一道题,而是为了做对一个人。化错教育不仅关注学习的数学学习,更培养了学生健全的求真人格。化错教育,既是追求教学的一种自然生态,也完善了教育的伦理与道德。化错教育,既是自然的,也是道德的。

儿童智慧教育范文第7篇

调查中,我们的确发现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诸多的矛盾和问题,如,家长们文化水平偏低,但是一味强调成绩,而对孩子的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牵涉较少,家教思想不端正,家教方法不当,虽有些家长表现出强烈的参教意识,但也只凭自己的生活经验管教孩子,不大懂家教规律,语言粗鲁,家教方式不得当,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反而起到负面作用;孩子小、自控能力差,但是学校教育缺乏对习惯养成的教育,养成了一些坏习气;长期缺乏“亲情”与“关爱”,但有时又关爱有佳,家长总认为孩子在校好像是在遭罪或是受了委屈一样,回到家就要享受一下,至于作业或是必要的家庭教育就抛之脑后。这样孩子在校时一个样,在家时另一个样,没有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效的统一结合起来。等等一系列问题,挑战留守儿童班主任的教育工作,需要班主任认真思考与面对。

通过我们的调查与实践,找到了一条基本路径:及时、全面掌握班级留守儿童情况是前提,真爱他们是关键,让爱在学生中传递是保障。

作为班主任及时全面的了解班级情况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对班级的教学管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班级中的留守儿童有几个,平时家里面是谁在打理,农活一般是谁在干;家庭成员中的受教育情况如何,家庭作业有没有人辅导;单亲家庭有几个,现在跟谁生活;哪些学生学习出现下滑现象,是什么原因;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如何,有无“疾病”等等,这些需要班主任的细心了解和多方面的调查,做到心中有数。

比如,在长春某矿小,我们就遇到一个孩子,这个孩子是和父亲生活在一起,是全校闻名的问题学生,没有一天不犯错的。马老师接上这个班后发现,他并非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坏”,只是没母亲使他变得有点心理扭曲。有一件事情,改变了他也改变了我们对他的认识。2004年的一个夏天,他得了急性胃肠炎,在教室里没有来得及上厕所就大便了。弄得裤子里外都是,满教室都是难闻的趣味,同学们都表现出对他的厌恶。马老师顶着强烈的味道,立刻用自己的餐巾纸给他擦了又擦。中午,他不吃饭,马老师就多次喂他。经过这次事情后,马老师发现他其实很听话很乖。便乘热打铁,和他交心,让他认识到自己本不是个爱犯错误的孩子,只是自控能力差,还在很多方面也肯定了他。自此,他像是变个人一样,上课纪律也好了,错误也不犯了。并且还取得了区级科学课程比赛第二名的好成绩。

在关心学生的过程中,我们注意到一个问题,那就是班主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什么对孩子影响非常大,你是真心的关爱,还是“满足工作需要的同情与可怜”。二者做法可能一致,但是效果是截然相反的。

在这里有一个实验,分享给大家。马老师和许老师同时分别照顾两位有病的同学,两个学生都是“吃了不干净的东西”出现了问题。老师发现后,及时给孩子送到离学校1.5公里的医院,马老师是抱着,许老师是背着,马老师是心疼式的责怪,许老师是害怕出事的责怪。她们照顾的都很周到,但是就是因为一个出于真心,一个出于工作,两个孩子病愈后思想表现变化非常大。一位同学,把自己的生活处理得井井有条,作业总是比别人写得整洁,一天都在非常高兴的状态下度过;而另一位则逐渐产生自卑感,也出现了厌学情绪。发现这个变化后,我们迅速对许老师关照的孩子进行心理干预,转变老师对他关心的落脚点,用真爱和真情改变学生对老师的看法,一个月后,该同学也阳光起来。

从这个典型案例看出,为了工作的可怜式关爱与发自内心的真爱对留守儿童的影响绝非一般。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而育人应该是班主任的首要天职。如何育人?我们认为,真爱学生是根本。真爱学生,就需要我们尊重学生的人格、兴趣、爱好,了解学生习惯以及为人处世的态度、方式等;真爱就是要倾听他们的陈述,接纳他们的感受,包容他们的缺点,分享他们的喜悦。真爱就是要严爱相济。

让真爱永远传递是教育的本真,是育人的保障。记得有一位班主任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有班主任在,学生能做好,这个班主任基本合格;班主任不在,学生能做好,这个班主任很优秀;可是,如果班主任在,学生仍不能做好,那么这个班主任无疑是失败的。”我们信奉这段话,同时我们还要补充一句话,如果你工作的方法、取得的经验能够传承下去,你就是一流的班主任。于老师2003年曾经在中国教育报上发表文章,回忆1975年班主任对他的教育,感谢老师给他的真爱,让他成为一名称职的人民教师。他的这种真爱的传递,在2008年得到了验证,这年教师节,有四位同学发表文章,称赞于老师的真爱教育经验。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百万网友票选重庆最值得尊敬的精英教师、感人教师、模范教师团队,并且发起寻找童年最可爱的教师活动,于老师以第一名的票数当选为重庆最值得尊敬的精英教师。可以说,这是真爱传递的鲜活案例,这个案例可以说是跨越时空的。

儿童智慧教育范文第8篇

庞学光:善待儿童“爱智慧”的天性

庞学光在《教育研究》2013年第10期撰文指出,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而儿童具有与生俱来的“爱智慧”的天性。几乎所有心智正常的儿童都有自己的哲学问题和哲学思考。这一事实是对儿童施与哲学教育的必要前提和逻辑起点。儿童哲学教育的意义起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保护儿童的哲学天性。这有助于儿童精神的健康成长、人类思想和社会的进步,有助于哲学家的诞生。其二,训练儿童的哲学思维。其三,奠基儿童的幸福人生。哲学教育能使儿童在恰当的智力激励和挑战中获得快乐和满足,能满足儿童“爱智慧”的“抑制不住的渴望”,能使儿童一生拥有健康的心态,并能通过培养儿童的辩证思维帮助他们在人生的旅途上不断地将痛苦转化为幸福。

现代教育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在儿童教育的早期阶段知识分科壁垒的过早设立。这一特点虽然符合知识不断分化的趋势,却有悖于知识的综合化发展趋向。更应引起注意的是,它还会严重妨碍儿童提出和思考具有哲学意味的问题,从而使他们原有的强烈的求知欲望和究理精神在学校生活中一点一点地丧失。教育中扼杀儿童哲学天性的弊端,可以通过开设儿童哲学课程予以纠正和补救。以儿童为对象的哲学教育必须采取既适应儿童的接受能力又符合哲学本性的内容与方法体系。目前可见的儿童哲学教育实践,普遍是以蕴含哲理的小说、寓言、童话、诗歌等为载体引发儿童的哲学思考,通过问答、讨论等方式展开具体的教育活动。

孔企平、姚佩英:学生主观幸福感具有重要教育价值

孔企平、姚佩英在《全球教育展望》2013年第11期撰文指出,在学校教育中如何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是当前我国教育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学生幸福感的研究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学校环境中的学生主观幸福感来源于积极心理学,强调人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态度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人的美德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必要基础。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是在学校学习生活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包括对学校、班级、同伴、教师、学习等方面的态度,其本身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其次,主观幸福感是学生各种美德形成的助推器。在积极的情感体验基础上,学生会形成对教育活动和学校生活的正面认识,形成相对稳定的态度和看法。而价值观和人生观,就是对这些重要态度的提炼和升华。同时,主观幸福感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而主观幸福感的提升,又能拉近学生与学校生活的情感距离,增加他们对学校教育活动的认同感。在情感和认知的交互作用中,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品德和人格,实现全面发展。

儿童智慧教育范文第9篇

【关键词】 幼儿教育;环境创设;自我管理;能力培养

环境主要是指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包括对儿童身心产生影响的一切人、事、物,在儿童培养自我管理的能力中作为“潜在课程”起到关键作用。在实践中,可以考虑通过以下教育技巧引导儿童进行自我管理。

一、布置有教育性的环境

在学前教育机构,保教人员对环境进行布置,向儿童发出信号,使儿童产生适当的行为,并且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从而使它达到支持教育方案的目的。除此之外,适当的环境使教师能够观察儿童,并且根据儿童的兴趣提供相应的帮助。此外,生活在一种富有吸引力、具有美学意义的教室也是更加轻松的事情。

1、有一个开放的区域,教师与儿童能够作为一个整体相处。伴随着课堂活动,允许儿童讨论他们的行为,并且诉说他们的切身感受与期望。

2、中心活动区域应当得到很好的设定,并且能够被儿童所接近,也拥有适当与丰富的材料供儿童使用。此外,活动区域的家具应当足够低,以便于保教人员能够适当的监督与观察。

3、提供各种各样的活动。努力将安静区域安排在一起,如阅读区与绘画区;将吵杂的活动区域安排在一起,如手工区与积木搭建区。

4、确定材料的位置,让儿童能够容易地得到它们。否则,如果材料位置不太妥当,就会提高他们的依赖性,而且还会导致行为问题。

5、材料能够容易地储存起来。一般的使用规则是每一样东西应当拥有一个地方,在没有使用时,每一样东西都应处于它的位置上。

6、就如何使用活动区角与材料,为儿童提供具体指导。

二、营造奖赏性的环境

教室应当是一个儿童能完成最佳的学习任务、展现他们最好行为的场所。教室也应当是一个给予奖赏的地方。其评价指标应当包含以下部分:

儿童应有展现他们学习任务的机会;有自由活动的机会;有独立开展学习活动的机会;多种多样的、建立在儿童兴趣基础上的学习地点与材料;群体之间进行开放式交流;充足的材料来支持学习活动;建立并执行活动常规;营造互相尊重与帮助的氛围;父母、教师与儿童之间是伙伴关系。

三、科学合理的安排时间与环节转换

一般来说,时间对成人比对儿童更为重要,它在任何一个教育方案中都扮演主要角色。但对儿童来说,科学合理的安排时间与环节转换直接影响他们自我管理行为的形成。

1、不要浪费儿童的时间。儿童应当从他们进入学前教育机构的那一刻开始,就应当参与到有兴趣的、有意义的活动之中。

2、不要让儿童等待。当儿童不得不等待学习材料,等待轮到他们时,应当为他们提供其他的事情去做,例如,倾听故事或者让他们在积木区开展活动。当儿童必须进行等待时,往往会发生问题,因为儿童喜欢忙碌和参与具体活动之中。

3、允许存在过渡时间。过渡指的是儿童从一种活动向另一种活动转移,过渡应当尽可能平静地、尽可能高兴地得以完成。在不同环节过渡中,教师向幼儿宣布:现在是清洁时间!并以此作为从一种活动向清洁时间过渡,然后转向另一种活动,儿童可以在心理上行为上有所准备。

4、建立常规活动程序。从一开始就要建立教室常规,儿童需要秩序为他们提供信心与安全感,常规活动将会帮助他们做到最好,在没有许多打扰的情况下,了解做什么,并且学会去完成它。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要保持前后一致性,使儿童根据常规要求安排活动,了解将要发生什么,他们将会表现得更好。

四、适当的示范

常言道:告知不是教学。然而,我们倾向于通过指示命令来教导儿童。当然,儿童也确实需要指示。但是,教育实践表明,行动比话语更加有力。

儿童观察并记住他人如何做事。通过观察,儿童就会模仿一种新的行为。如果这种新行为带来某种奖赏,他就会重复开展。心理学研究认为,人们展示的绝大部分行为都是从一种范例或者多种范例行为中学来的。他们认为,儿童倾向于模仿那些从父母和教师那里带来奖赏的行为。

成人可以使用下面的技巧来帮助儿童通过模仿来进行学习:

1、展示。例如,为儿童指出积木活动区域的地点,并向他们展示如何搭建积木,在哪里搭建积木。

2、演示。儿童在观看时,为儿童演示一项任务。例如,向儿童演示将积木从玩具架拿出、如何搭建它们,让儿童亲自实践、操作,也可让一个儿童为其他儿童做出演示。

3、示范。在我们期望儿童要表现出相应行为之时,示范就发生了。与此同时,在另一个儿童做示范时,保教人员一定要有能力将儿童的注意力吸引到你想得到的行为之上。

4、监督。监督是一种回顾、连续、坚持以及贯彻到底的过程。如果儿童没有表现出预期得到的行为,教师要坚持到底。

五、提供具体指导与帮助

儿童需要帮助,以避免出现那些不符合人们期望的行为。成人往往会说:“你知道怎么做吗?”实际上,儿童可能并不知道怎么去做。换句话说,他们不知道想要去做什么或者不知道什么行为是适当的。那么,如果期望儿童形成新的行为,就需要成人为他们提供指导,并且给予儿童的指导一定是简单、易懂、可操作的。

1、给儿童提出的规定或指令简短而又明了,不复杂;

2、要求儿童不能够拒绝必须遵守的规定,不能讨价还价;

3、确保儿童能够完成规定的内容,不能流于形式;

4、按照规定完成任务时,要给出一定的奖励。

六、忽略不适当的行为

通常情况下,成人对儿童期求完美,总是关注的太多,忽略的太少。其实,忽略某些不适当的行为是一种有效地策略,但是,它必须要与对适当行为进行积极强化的策略结合起来使用。因此,积极强化与忽略策略的结合使用能够导致儿童出现我们想得到的行为。

在儿童做好事或者正在完成某项任务时,要对他们进行口头语言或非语言的强化形式与特别待遇来奖励儿童,从而确保良好行为得到继续。寻找并抓住儿童表现良好的地方,忽略不良行为,不仅有助于改善个体的行为,也有助于改善集体行为。

【参考文献】

[1][美] George S. Morrison著,王全志,孟祥芝译.当今美国儿童早期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6.

[2] 郑健成.学前教育学[M].北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3] 李生兰.学期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 邱学青.幼儿园开放性游戏环境的创设[J].早期教育,2000.21.

儿童智慧教育范文第10篇

众所周知,智慧是很难定义的,真可谓见仁见智。可是,李吉林用智慧的方式定义了智慧。她把智慧的定义写在智慧的行动中,写在情境教育的天空里和田野上。于是,智慧这一似乎虚无缥缈的概念,在情境教育中鲜活起来,透射出生命的活力;智慧这一古老的概念,在情境教育中生动起来,闪烁着时代的色彩。

李吉林用智慧的方式提示了智慧的核心——道德,彰显了教育的道德意义

智慧一定要和道德牵手,道德是智慧的核心。孔子在阐述智慧时总是与道德——仁相提并论,他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知者,智慧也。智与仁的并提,不仅表达了对人格完美的评判标准,而且将仁纳入智的内核。

李吉林的智慧是用道德、用美德来支撑的,情境教育始终充溢着道德意义。情境教育的创生源于她对教育现状的不满与批判,基于她对儿童真切关注和发展的深切的关怀。是这种道德感让她重新思考小学语文教学,思考教育,以此建构起情境教育。她这么说:应试教育下的语文,“偏离了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甚至改变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性质,延误了儿童发展的最佳期,扼杀了儿童的天赋才能,这种情况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是道德,是作为教师的社会良知和教育责任,让李吉林有了勇气,有了方向,生长起研究和建构情境教育的智慧。

在情境教育的开发与展开过程中,李吉林把握了一个教育的重要维度——道德的情感维度,即重视情感在道德中的特殊价值和独特功能,又让道德成为情感的理性引领。把情感与情感中的道德感统一在一起,融和起来,就确定了道德的情感维度。情境教育正是用这一维度让教育温暖起来、美丽起来、智慧起来。这样的教育具有最幸福的表情——快乐。试想,假若道德从教育中抽离,道德从智慧中剥离,那还称得上教育的智慧吗?

李吉林用智慧的方式定义了智慧的民族性和世界性,彰显了智慧的民族品格和世界胸怀

情境教育既汇聚、表达了东方的教育智慧、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又汲取、回应了世界教育改革潮流的深情呼唤。它在内涵上把民族的、世界的,传统的、现代的结合、统一在一起,本革中有着国际视野,国际视野中又有着本土行动。这种结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本身就是一种智慧。这样的智慧既有根,深深地扎在民族传统文化中,又有眼,瞭望全球的教育风景。也正因为此,才让一个普通的小学教师,走上了国际教育讲坛,与世界对话,与大家分享智慧。

李吉林对民族智慧的态度和方式是:吸取、坚守与优化。她的目光始终投射在民族文化的经典中。一次又一次地阅读,她领悟了民族智慧的精髓,尤其是中国古诗词的“意境说”。她研读“意境说”,从中提炼出“真、美、情、思”,作为情境教育构架的核心元素,凸显情境教育的“形真”、“情切”、“意远”、“理寓其中”的鲜明个性和独特优势。这一个性和优势,说到底是民族文化所赋予的文化个性和智慧优势。

李吉林对世界教育改革智慧的态度和方式是:借鉴、整合、尝试。她觉得“外语的情景教学训练语言生动而有趣,仿佛是在生活中学语言”,由此产生了移植的想法,并积极尝试来自大洋彼岸的做法。她的“移植”、“尝试”是领悟后智慧的迸发,是与民族文化整合的结果,智慧自然就在整合之中。

李吉林用智慧的方式定义了智慧的实践品格和理论品格,生发了实践智慧和理论智慧,并把两者统一在一起

在智慧的范畴中,既有理论之维,又有实践之维,它们指向不同的领域。李吉林具有丰富的实践智慧。在她那里,实践智慧包含三层含义:关注实践、研究实践,这是一种智慧的行动;实践本身就是一种智慧;实践中能生长起智慧。她的实践智慧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坚持研究、改革从问题出发,以问题的发现、研究和解决过程,推动实践活动的智慧展开。二是坚持研究、改革要重视经验。经验是实践的结果,又是实践的提炼,经验也让教师获得自信。三是研究、改革以课程开发、课堂教学为现场,因而李吉林对教师的指导最具现场感,最具实践性和操作性。

李吉林并不排斥理论思维,相反,她十分重视并善于进行理论思维,在理论思维的基础上创生理论智慧。而且她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引领性和提升性。更为重要的是她把实践智慧与理论智慧结合起来,形成了巨大的智慧张力。这种智慧张力体现在她的话语方式、风格上。她的话语是质朴而诗意的,但又有理论的含量,不生涩,不浅庸,平常中深刻,深刻中浅显;体现在她的概念系统的建立上。她所归纳的情境教学促进儿童发展的五要素,“以培养兴趣为核心,诱发主动性;以指导观察为基础,强化感受性;以发展思维为核心,着眼创造性;以情感为动因,渗透教育性;以训练语言为手段,贯穿实践性”,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经典概念系统;体现在关于情感与理性关系的理解与把握上。她以情感为动因、为纽带,激发儿童学习和发展的动力,但她始终把情感与理性结合在一起,因而情境教育中,情感并不肤浅,相反很深沉;理性也不冰冷,相反洋溢暖意。实践与理论两个智慧维度,形成了李吉林教育的文化气象。

李吉林用智慧的方式定义了大智慧,揭示了智慧的灵魂——创新

智慧有大小之分。李吉林是大智者,因为她十分关注并着力研究教育中的大问题——儿童、儿童发展。

李吉林心系儿童,以主要精力钻研这门学问,获得了关于儿童与儿童发展的智慧。她不止一次地说:“不断地走近儿童,每日欣喜地凝望着一个个鲜活、晶莹的生命,目不暇接的画面、曼妙的歌唱、天籁般的欢声笑语……伴随其间,让我倾听儿童心灵纯真的童声,追记儿童心灵美妙的音符,像演奏家触摸心爱的琴弦那样,轻抚儿童情感的微波和浪花,并且努力地去把握它的节奏,去美美地猜想着那童年的梦幻和憧憬……”儿童是情境教育的主语,儿童成了最真实、最鲜活、最丰富、最美妙的情境。提出情境教育,本身就是基于对儿童智慧的充分尊重、认知和开发。儿童给了她智慧的启迪,她又用情境教育点燃了儿童的智慧,而儿童智慧又点燃了成人世界、教育世界的智慧。

儿童是一种可能性,可能性的实质是创造性。李吉林以极大的精力开发这种可能性,让儿童潜能得以唤醒和开发,让儿童走上爱创造的学习之旅。显然,她把创造、创新作为智慧的灵魂,以培养、发展儿童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作为情境教育的主题。尤为可贵的是,她探索了儿童探索世界、创造世界的动力机制,称之为内发性动机,她作了这样的概括:“探究——满足——乐趣——内发性动机产生”,从探究开始,走向创造、创新。李吉林的情境教育是创新教育具体、生动的体现,是创新教育的成功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