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儿童心理毕业论文

儿童心理毕业论文范文精选

儿童心理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

要想提高师范院校中文系学生的儿童文学素养,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提高学生儿童文学的教学能力;二是提高学生儿童文学的鉴赏能力;三是提高学生儿童文学的写作能力。这三方面的能力,是鉴别一个师范生儿童文学素养高低、能否胜任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关键。

1.提高师范生的儿童文学教学能力

儿童文学的教学与其他文学作品的教学,有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的存在,是由儿童文学作品的特殊性决定的。这种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儿童文学作品的体裁和它的讲授方法与众不同。作为现在的师范生,就应该了解和掌握这些不同,这是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否很好地完成这些文体教学的关键。既然不同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有着不同的特点,那么,不同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也会有相应的不同。我们把儿童文学作品分为两大类:儿童诗歌类和儿童故事类。

讲授儿童诗歌类作品,关键环节就是声情并茂的朗诵。因为朗诵是一门艺术,它是作品的再创造。通过朗诵,可以使作品增光添彩,也可以使学生对作品产生共鸣。所以,师范生应该掌握这项基本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诵,使语言和文学变成生动的画面,更好地感染学生。教师通过范读、教读、背诵、配乐朗诵、分角色朗诵或分组比赛朗诵等形式,帮助学生来理解和感受作品的美。

讲授儿童故事类作品的时候,能够绘声绘色地讲故事,则是这类作品教学的基本功。师范生要学会绘声绘色地讲述故事,感情是关键,技巧次之。教师要想有感情地讲述,首先自己就要深入到作品中去,和作品中的人物情感结合起来,通过表情、动作、节奏、语速、语调等来把握人物的特点。而组织学生复述故事、表演故事、开故事会等形式,也会使语文教学收到比较好的效果。除此之外,还可以借助音、像、图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导教学,同样会收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2.提高师范生的儿童文学鉴赏能力

儿童文学鉴赏,是人们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是由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引发的一种审美活动,说它是精神活动,是要求鉴赏者在阅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体验作品提供的艺术形象,发掘艺术形象的内涵和意义。并借助自己的生活积累,通过想象和联想,来补充、丰富、扩大作品中的形象,对艺术形象进行再创造;说它是审美活动,是因为它能让鉴赏者在阅读过程中,求真、向善、爱美,在鉴赏过程中,培养正确的是非观、善恶观,从而激起对美好情操、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时,再多了解一些中外儿童文学史,了解中外儿童文学发展的基本规律,了解儿童文学欣赏与批评的规律和标准,阅读一定数量的儿童文学作品,就能够提升师范生的儿童文学鉴赏力。这样,现在的师范生――未来的语文教师,才能在毕业后,成为指引学生走向儿童文学园地的领路人。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们也确实迫切需要这样的领路人。

3.提高师范生的儿童文学写作能力

儿童文学作家陈伯吹认为:儿童文学的创作,要用儿童的眼睛去看,用儿童的耳朵去听,用儿童的心灵去体会,还要化身为儿童,用儿童的嘴巴去说话,只有这样,才能写出儿童看得懂、喜欢看的作品来。作为师范生,要想更好地了解儿童,从事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便是一条极好的途径。因为在创作过程中,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还要熟悉和懂得儿童文学的创作规律和技巧,了解儿童教育学、儿童心理学、最不能缺少的就是对儿童和儿童文学的爱。冰心认为:“为儿童创作,就要和孩子们交往,要热爱他们,尊重他们,同他们平起平坐。你要是不喜欢孩子,而勉强去写,你就不会写出能使孩子们感动的东西来。”而当你有了一颗爱心的时候,才会激发出你为儿童创作的一颗童心来。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金近说:“儿童文学作家应该有童心,有了童心,他们才能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有了童心,才能深入细致地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理解孩子的感情。”无论是我国的儿童文学作家,如冰心、叶圣陶、张天翼、严文井,还是外国儿童文学作家,如安徒生、高尔基、罗大里、盖达尔,他们无一不是既具有爱心,又具有童心的作家。我们师范生,也应以这些大师为榜样,在提高自己儿童文学作写作能力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儿童文学素养,为基础教育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目前,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师学历现状有以下特点:一部分教师毕业于中等师范学校,一部分教师毕业于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一部分教师毕业于师范学院或师范大学。毕业于中等师范学校的教师,在校学习期间,共学过两个单元的儿童文学;毕业于高等专科师范学校的教师,在校学习期间,根本没有学习过儿童文学;毕业于师范学院或师范大学的教师,在大学学习期间,曾经开设过儿童文学选修课,而选修儿童文学,常常只是寥寥的几位女同学。虽然一些中专学历和大专学历的教师,已经通过在职培训、函授和自学考试提升了自己的学历层次,但是,这些在职提高的学历课程,从不开设儿童文学。所以,师范院校对于儿童文学课程的开设,几乎就成了一个盲点。在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设有全国最大的儿童文学教学基地,每年都有600多名未来的中小学教师在这里专修儿童文学课程;在台湾,80年代以来,所有的师范生,无论是文科的学生,还是理科的学生,都要修儿童文学课程。比较而言,我们对于教师的儿童文学教育和对于师范生的儿童文学教育,已经显得滞后和不足。解决的办法就是:一是把师范院校中文系开设的儿童文学选修课变为必修课,让所有未来的中小学语文教师都能接受正规的儿童文学教育。二是在师范院校中文系设立儿童文学培训基地,让在职的中小学语文教师都能接受正规的儿童文学培训。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我们的少年儿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不把语文学习当成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让儿童文学成为少年儿童在人生起步阶段、文学女神给他们的心田“播下的第一粒诗之花种,洒下的第一瓢美之甘露,投下的第一束爱之光泽”。[2]

参考文献:

儿童心理毕业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本科;活课程;陈鹤琴;学以成童

2020年9月7日,陈宝生部长在全国教师发展大会上强调:“教育系统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全面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破除教师发展方面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开启全面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新征程。”[1]这体现了国家对教师培养的重视,也表明教师培养要不断改革创新,以符合社会需求。党的以来,国家颁布一系列教育政策法规,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等政策文件都强调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发展,提高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在党和国家对于教师教育改革越来越重视的背景下,绍兴文理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基于陈鹤琴先生“活教育”思想的深入研究,提出“学以成童”的人才培养核心理念,并在该理念引领下探索构建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优化,建构一种“活课程”。

一、“学以成童”理念阐释

“学以成童”理念肇始于中华儿童教育社社歌《教师歌》,由时任社长陈鹤琴先生邀请陶行知先生创作。歌词里彰显了“发现小孩、了解小孩、解放小孩、信仰小孩、变成小孩”的“学以成童”的思想。陈鹤琴先生提到“认识儿童,才能谈到教育儿童”[2]22,要想从事教育工作,首先要了解儿童的心理;其次,陈鹤琴先生认为“儿童不是皮球,更不是鸭子,而是一个有生命力和生长力的好动的小孩。”[2]16那么教育者应当解放儿童,信仰儿童,鼓励儿童去发现、去创造,赋予他们自己去想、自己去做的权利。教育最后应当回归到儿童起点这里,陈鹤琴先生一直强调重温儿童的生活,从儿童的角度出发看问题,儿童才是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发现小孩、了解小孩、解放小孩、信仰小孩、变成小孩”是陈鹤琴先生对幼儿教师的要求与期待,同时,也是对师范专业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指引。(一)“发现小孩、了解小孩”指向学会教学。发现小孩、了解小孩要求教师应当全面深入的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并且将这种规律性的认识融于实际的教学实践当中,实现“发现小孩、了解小孩”其实就是学会教学。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必须要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了解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才能保证高质量的教学效果。陈鹤琴先生在描述“活教育”时曾说过:“所以我可这样的肯定说,要了解儿童心理,认识儿童,才能谈到教育儿童,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活的教育’,而不是死的教育。”[2]22“活教育”思想能为教师学会教学提供理论的指导和支持,教师在观察、发现和了解孩子后会发现:孩子是天真浪漫的,带有独特想法的个体,所以,我们应该遵循孩子的天性,将教育对象视为“活的孩子”,践行“活的教学”。学会教学,简单来说,就是在发现、了解孩子的基础上,学会怎么用活的方法、原则教育孩子。(二)“解放小孩”指向学会育人。解放小孩要求教师应当放手教育,陈鹤琴特别强调幼儿能做的,尽量让他们自己去做。“教育的目标不仅仅包括实现儿童各种丰富的潜能……它还应该用于鼓励和促进怀有各种不同想法、生活于各种不同环境中的人们,去进行各种不同的生活尝试。”[3]教师尽量不要按照成人的思维束缚孩子的发展,要放手让孩子自由成长,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为孩子营造乐于学习探究的物质环境,让他们去探索,更好地发挥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去进行学习,并在他们学习过程中给予适时的指导和帮助。(三)“变成小孩”指向学会发展。“学以成童”的理念中“变成小孩”其实是一种诗性智慧的觉醒。教育最终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陈鹤琴这里,教育是一个持续发生与生长的概念,不断生长从而日趋完善,持续生长最终变成儿童,实际表达了对于教师在综合素质与人格品质方面的更高要求。陈鹤琴一直强调,“小孩子是不容易教的,幼稚园的教师是不容易做的,”[4]83-84要想做一名合格的幼儿老师,就要从“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2]21幼儿教师应当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具备教学反思的能力,在教育实践过程当中学会自我诊断,不断改进,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同时,学会沟通合作,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掌握有效沟通的技巧,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四)“信仰小孩”指向践行师德尊重儿童、热爱儿童是学前教育工作者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品质,教育者必须要有爱的情怀。陈鹤琴先生认为:幼儿老师有学识固然重要,而主要的还在于他们对儿童的纯爱与对儿童的感情[4]559。只有真正的热爱幼儿,才能走进幼儿的内心世界。师德养成教育直接关系着师范生培养质量,是新时代师范生培养的核心[5]。正如陈鹤琴说的“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形之中都会深刻地影响儿童的。所以,做一个好的教师一定要具有优良的品质,处处以身作则,这样才能养成儿童良好的品格。”[4]437在“学以成童”理念指引下,学前教育专业对本科层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进行探索,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构建指向“学以成童”的课程体系,设计多元化的课程组织,探索构建课程评价体系。

二、“学以成童”理念下明确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

培养目标体现专业人才培养“产出”的质量预期与追求,是专业认证的总纲,具有统领性作用[6]。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应当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毕业要求集中体现产出导向的基本理念,是整个认证的核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开展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条件建设的依据,也是实现培养目标的保证,最终指向于促进学生的发展[7]。本专业基于“学以成童”理念,从“发现小孩、了解小孩、信仰小孩、解放小孩、成为小孩”挖掘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的核心指向。(一)基于“学以成童”的培养目标。陈鹤琴先生十分重视对于幼儿师范生人格的培养,所以在江西省幼稚师范学校提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的教育目标[2]16。陈鹤琴先生认为教育不是教学生只会读书,而是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这样的人应当具备“健全的身体、建设的能力、创造的能力、合作的态度、服务的态度、爱国家、爱人类、爱真理。”[2]60-62陈鹤琴先生认为发展幼儿师范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幼儿师资,还要为国家建设培养新国民。教育是百年大计,要想办好幼儿教育,培育好的师资是关键所在。作为一名幼儿教师一举一动都会深深影响儿童,所以,教师除具备良好的人格品质外还应当具备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专业技能。陈鹤琴先生对于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涵盖了幼儿教师专业素养的全部内容。我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目标定位是: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绍兴,服务浙江,秉持“学以成童”的教育理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较强的保教能力和实践反思能力的幼儿教师。(二)基于“学以成童”的毕业要求体系。遵循“学以成童”理念,结合专业认证标准,本专业毕业要求划分为八个方面:师德规范、教育情怀、保教知识、保教能力、班级管理、综合育人、学会反思和沟通合作。“信仰小孩”主要支撑“践行师德”,对应毕业要求中的“师德师范”与“教育情怀”,根据陈鹤琴先生思想,尊重儿童,热爱儿童是构成幼儿师范生品德的核心。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有爱的情怀,成为幼儿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引路人。本专业在“毕业要求1师德师范”设立了“政治认同”与“职业道德”两个指标点。践行师德从依法执教、立德树人、师德规范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毕业要求2教育情怀”设立了“专业认同”与“职业使命”两个指标点,专业应指引幼儿师范生正确的方向,以“做幼儿成长路上的引路人”为目标。引导师范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和教师观。“发现小孩、了解小孩”主要支撑“学会教学”,对应毕业要求中的“保教知识”、“保教能力”:发现儿童、了解儿童是教育教学的基础。陈鹤琴先生认为掌握儿童年龄特点与心理发展规律,是科学实施“活教育”的基础。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应当具备专业的保教知识与保教能力,将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性认识融入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去。“毕业要求3保教知识”设立了“通识知识”和“专业知识”。“通识知识”要求师范生掌握的知识面一定要广,对于幼儿生活有充分的了解,同时,又要彰显专业性,做到科学育人。“毕业要求4专业能力”包含了三个指标点:保育能力、教育能力、职业技能。“保教结合”贵在相互渗透,是幼儿教育的一大特色,这对于幼儿师范生的教育能力和保育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要求教师需要具备幼儿教育所需要的多项职业技能。“解放小孩”支撑学会育人,对应毕业要求中的“班级管理”“综合育人”、“解放小孩”要求真正把儿童放在中心位置,陈鹤琴认为儿童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合乎儿童的特点[2]16。这就要求教师打破传统教学,将活动延伸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师生共同在“做中求进步”。“毕业要求5班级管理”包括组织管理、环境创设两个指标点。其中“组织管理”包括:熟悉幼儿园班级管理的基本原理,能执行幼儿园安全管理规定,妥善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环境创设”作为幼儿园的隐性课程,包括良好的班级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对于促进幼儿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毕业要求6综合育人”包括“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育人”三个指标点。综合育人彰显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育人综合化的角度出发,提出具体要求。“变成小孩”支撑学会发展,对应毕业要求中的“学会反思”、“沟通合作”。陈鹤琴认为教育最终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儿童的多元化要求教师应当具备反思的能力,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建立学习共同体,在团队当中谋合作,促发展。“毕业要求7学会反思”包括实践反思和专业发展。教师是实践的反思者,在幼儿教育实践中进行系统的反思,不断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毕业要求8沟通合作”包括“有效沟通”和“团队合作”两个指标点。要求幼儿师范生掌握有效沟通的技能,认同学习共同体的价值,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和团队合作的学习体验,具体见表1。

三、“学以成童”理念下构建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结构

随着《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颁布实施,更加强调学前教育工作者应当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创新精神和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中指出应合理安排课程结构和比例,体现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地有机结合。合理的课程结构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陈鹤琴先生为了使学生能够较快的适应工作岗位,他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和幼稚园的实际需要,将幼稚师范课程设置为三大类:生活教育课程、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除了这些课程之外,还有各种课外活动,通过这些途径学生可以获得广博的知识[2]63。陈鹤琴的幼稚师范课程思想,内容包含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实习实践活动等。这样设置的课程既具有广泛性又能够体现专业特色。在“学以成童”理念的倡导下,要求教师应当发现小孩、了解小孩,解放小孩、信仰小孩,最终实现变成小孩。结合《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课程结构体系应当支撑“一践行三学会”的毕业要求,设置了包含通识教育课程(必修、选修)、专业教育课程(必修、选修)、独立实践教学环节、第二课堂四大模块的课程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整合;同时注重实践性,本专业采用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等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实现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全程化、系统化。实践教学环节分为课内实践教学、独立实践环节两大系列,贯穿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课内实践教学指渗透在课程中的实践部分,独立设置实践教学包括见习、演习、实习、研习等内容。本专业设置的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在发现小孩、了解小孩,到解放小孩、信仰小孩,最终实现变成小孩的“学以成童”理念的指导下,学前教育课程体系可从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独立实践环节、第二课堂四个板块进行构建。通识教育强调人文科学素养的养成;专业教育能够体现学科专业知识的融合以及专业技能的运用;实践课程能够在幼儿园实际教学过程当中将专业理念融于实践,更好的体现教师的综合素质。专业课程体系能够支撑“一践行三学会”的毕业要求。

四、“学以成童”理念下设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内容与实施路径

课程实施是把人才培养方案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动态的,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目标、内容和评价息息相关。关于课程的组织实施,陈鹤琴先生强调,一方面加强课程实施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大社会中学习;另一方面加强教育实习,提升实际教学的能力。在现代教育中,应当传承陈鹤琴实践教学的思想,通过各种教育实习的形式,培养幼儿师范生“做”的能力,从而促进教学教学理论与实践技能的提升。在“学以成童”的基本理念指导下,结合陈鹤琴先生对于幼儿园教师培养的要求,本专业课程实施的设计有了新的方向:从发现小孩、了解小孩出发,到解放小孩、信仰小孩,最终实现变成小孩,学前教师教育的实践课程也应体现儿童视角的课程观和教育观[8]。首先,建构并完善课程内容体系,注重科学性、基础性、专业性和实践性。本专业在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的指引下,精心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构建完善的课程内容体系。依据教育教学规律,通过研讨和审核等方式对教育课程内容进行严格把关,确保课程内容体系的科学性;设置包含必修与选修两种形式的通识课程体系。以《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行业发展最新趋势与需求为依据,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确保课程内容体系的专业性;加大课内实践学时与独立实践教学学时与学分,丰富教育实践内容,强调课程内容体系的实践性。其次,突出专业能力培养实践课程组织实施体系。课程组织实施落实陈鹤琴先生“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的思想,通过课内实践教学、独立实践教学环节,实现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实践性”。因此,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本专业开展教育见习活动,通过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等多元化实践方式,实现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全程化、系统化,确保学生“在教学中学会教学”。最后,本专业课程实施注重学生主体参与,通过应用信息技术推进教学改革,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专业创新能力。在课程组织实施中依托教学改革,进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探索翻转课堂教学改革,设计项目式学习任务等多种途径,运用网络教学平台、多样线上教学APP,引导与支架学生主动参与、自我反思与合作学习。五、基于“学以成童”探索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评价体系在课程系统工程里,当课程设计工作初步告一段落时,课程评价活动亦随着课程的实施而逐步展开,通过课程评价,揭示课程的价值与效果,为课程规划及各类教材的改进和开发提供有效信息[9]11。依据陈鹤琴先生“活教育”思想,幼稚园教师的培养,要本着“教学做”合一的精神,把抽象的知识原理转化为实际的经验和能力。对于学生的评价,也不能仅限于学习的知识,还应包括实践的能力,从知识转变为能力,这是教师的专业成长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学以成童”的基本理念,从发现小孩到最终实现变成小孩,这也是一个渐进过程。基于“学以成童”和陈鹤琴先生培养幼稚园教师理念,学前教育专业建立了多主体参与的合理课程评价机制,主要表现在:首先,构建了包括行业专家评价、任课教师评价、在校学生评价、毕业生评价、用人单位评价等多维度、多主体联动参与的课程评价机制,不同评价主体指向课程评价内容的不同方面,如,行业专家主要就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过程进行评价;任课教师主要就依据课程大纲组织实施课程后学生学习成果以及本门课程对应的毕业要求达成度进行评价;在校生评价则主要就课程实施过程、教师授课质量进行评价;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评价,则是站在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需求的视角评估课程设置与实施效果。在多元主体参与课程评价基础上,本专业形成监控、收集、反馈、改进的动态系统,支持课程设置与组织实施的持续改进和优化。其次,设计了量性与质性评价相结合的混合评价路径,以及多元的评价方式。一方面,要求每门课程完成后以量性方式计算毕业要求达成度,以获得课程实施效果的基础数据;另一方面,采用问卷调查、座谈等方式对在读本科生以及用人单位和毕业生进行调研。根据利益相关方的意见修订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调整课程结构和内容,不断完善培养方案,真正让课程“活”起来。

[参考文献][1]教育部.开启全面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新征程[EB/OL].

[2]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鹤琴全集:第5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

[3]PeterMoss.Powerandresistanceinearlychildhoodedu‐cation:Fromdominantdiscoursetodemocraticexperi‐mentalism[J].JournalofPedagogy,2017,8(1):11-32.

[4]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鹤琴全集:第2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

[5]赵秋爽.新时代下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路径探究[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9,35(9):99-102.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EB/OL].

[7]戴锡玲,曹建国,王全喜.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中毕业要求关键词浅析——以《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9(16):44-47.

[8]党爱娣,李兰芳,王晓丽,沈建洲.基于OBE理念的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20,36(2):17-22.

儿童心理毕业论文范文第3篇

为客观公正开展评选活动,首届评选活动特邀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华女子学院、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等院校的部分学科带头人组成专家评审组评选。现将评选结果公告如下(获奖证书随即寄出):

研究生组:

优秀毕业论文一等奖:

李 琳(华东师范大学,指导教师:李季湄)幼儿园英语教育的有效性研究

胡丽园(华南师范大学,指导教师:郑福明)父母数学教育观念及其与儿童数概念发展关系的研究

张 燕(西南大学,指导教师:刘云艳)情绪调节方式及其对幼儿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影响研究

优秀毕业论文二等奖:

华南师范大学

李 春 父母对3~7岁儿童的期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高 华 故事讲述与扮演的结合对幼儿叙事能力的影响

廖 莎 父母关于儿童入学准备的观念研究

西南大学

魏 燕 幼儿教师心理素质基本结构的研究

赵丽君 社会支持对幼儿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影响研究

刘智成 在园幼儿人身伤害事件的个案研究――以江西省吉安市公办幼儿园为例

王志成 幼儿园园长课程领导的个案研究――以重庆市三所幼儿园校本课程开发为例

吕 晓 幼儿园教师课程决策的个案研究――以重庆市江北区A幼儿园为例

本科生组:

优秀毕业论文一等奖:

左慧慧(中华女子学院)熟手――新手型教师在幼儿园集体教育活动中语言使用的比较研究

张 怡(陕西师范大学)优秀幼儿教师科学教育活动中的教育行为研究

王微丹(首都师范大学)幼儿园教师对专家型教师标准及其影响因素的认知

韩佳伶(首都师范大学)关于家长对幼儿延迟满足能力培养情况的调查研究

王剑琳(上海师范大学)幼儿自主性游戏中的性别差异

何海波(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流动儿童的文化自尊研究

熙(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情境创设――基于现场的观察研究

李 莹(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幼儿园师幼言语交往的现状及思考――以宁波市机关第一幼儿园、博聪幼儿园为例

江扬帆(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浙江省幼儿园网站栏目建设现状调查与思考

黄 俊(杭州师范大学)材料对幼儿自主游戏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

张菊芳(杭州师范大学)4~6岁学前儿童心理压力源的访谈研究

许大龙(西北师范大学)兰州市幼儿园教师教学反思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优秀毕业论文二等奖:

中华女子学院

张 娣 5~6岁幼儿面积守恒水平现状的调查研究

向亚玲 幼儿园数学教育小学化倾向的现状研究东北师范大学

史秀芳 对幼儿园节日主题活动设计的研究陕西师范大学

王迎双 国内外幼儿插图比较研究

许倩倩 高教育背景父母指导亲子阅读的现状调查

王 楠 陕西师范大学学前教育本科生就业取向的调查与分析

上海师范大学

徐仲卿 上海0~3岁社区婴幼儿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俞洁静 幼儿园小班支持性游戏环境的初探

仇 芸 基于0~3岁低收入家庭学前儿童的社区学前教育模式与实践研究

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

任 蕾 “抒情型”童话与学前儿童审美教育

朱丹丽 对三套幼儿园教材(中班)艺术活动目标的比较研究

俞 洒 受欢迎幼儿的个案研究

王子 师幼互动中幼儿对教师影响的初步研究杭州师范大学

毛美君 幼儿美术教育中范画价值的初步研究

吴奶儿 学前儿童对死亡认知的调查研究

严倩颖 短期训练对小班幼儿手指精细动作发展的影响的实验研究

西南大学

唐 赢 陈鹤琴儿童游戏思想述评西北师范大学

路 娟 关于农村留守学龄前儿童教育现存问题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鼓励奖:

王海霞 吴爱梅 刘丽娜(中华女子学院)

沈笑英 杨欣琳(陕西师范大学)

张 俊 姜 飞 白 云 陈 佳(首都师范大学)

张 颖 陈 夏 金爱萍(杭州师范大学)

陈 琳 张洁琼 陶 涛 邱莹莹 胡巧红 吴海燕

郁 蕾 谢巧玲 高乐丹(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

王 卓(湖南师范大学) 刘 冉(西南大学)

吴丽玲(华南师范大学) 陈竹君 钱舒琴(上海师范大学)

专科生组:

优秀毕业论文一等奖:

张婷婷(安徽合肥幼儿师范学校)关于2~3岁幼儿早期阅读倾向的调查

胡 静(安徽合肥幼儿师范学校)在数学活动中建构有效互动行为的认识与思考

邹 英(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体态动作在中班幼儿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覃小秋(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幼儿师范学校联合办学点)幼儿园课程与幼儿幸福

吴锦婵(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幼儿师范学校联合办学点)浅谈幼儿角色游戏中的师幼互动

赖慧珍(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中班幼儿美术欣赏活动与幼儿色彩运用能力的关系研究

优秀毕业论文二等奖: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幼儿师范学校联合办学点

杨 媛 浅谈角色游戏与幼儿生活

许丽连 正确认识和对待幼儿的失败

蒙小华 幼儿散文的教学与研究

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

谢莉莉 中班幼儿快乐感、同情心的研究

王爱萍 幼儿分享行为的现状调查研究

吴霞花 中班幼儿社会交往技能的影响因素研究

庄碧云 大拇指翘起的度――附属幼儿园家庭赏识教育的现状调查及思考

安徽合肥幼儿师范学校

李忠明 关于合肥市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现状的调查研究

张 芸 幼儿园活动室环境创设与利用现状调查及分析

唐翔燕 关于幼儿园开设兴趣班情况的调查

宣杨杨 幼儿园环保教育与幼儿行为习惯养成之现状调查

卢 静 关于小学生感恩心理的现状调查

鼓励奖:

马丹荔 王 茹 王燕茹 马 静 王亚楠 汪 霞

余琼瑶 杨 蕾(安徽合肥幼儿师范学校)

李 群 周 卉 容 秋 李梅花 蓝 艳(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幼儿师范学校联合办学点)

吴桂婷 主子吟 肖 雅 林 玲 林李为(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

为更好地将这项社会公益性学术活动深入开展下去,切实促进高校学前(幼儿)教育专业学生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高,全面客观展示高校学前(幼儿)教育专业的教学成果,更有效地推动高校学前(幼儿)教育专业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在充分总结首届评选活动经验的基础上,主办单位决定。第二届(2008年)评选活动将提前至2007年12月起开始征稿,截稿日期为2008年4月30日。从第二届评选活动开始,评选过程将采用严格的“双盲”评审方法。第二届评选结果将及时于2008年5月31目前揭晓。

儿童心理毕业论文范文第4篇

(一)特教学校体制的缺陷特殊教育学校虽然缺乏有特教专业知识的教师,但是不缺教师,因为特教学校大部分教师是从普通基层学校调去的或从非特教专业毕业但是经过专业培训进入特教学校的,也存在部分人认为特教学校“工作清闲”而占据了工作岗位的情况,导致很多特教学校编制已满,大部分特教毕业生难以进入正规的特教学校。招聘程序的限制,使特教学校找不到需要的教师,如接受过特教专业培训的教师。一些基层特教学校并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认为这些特殊儿童不能像正常儿童一样有发展的空间,在这种理念下,学校不重视教师的专业素养,对于有扎实专业基础的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他们抱着可有可无的态度,认为任何一位教师都可以胜任特教学校的工作。(二)现实与理想的差距针对现在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毕业生工作条件的期望值与现实条件的巨大反差,在全国各地许多大中城市有很多特殊教育私人培训机构,这些机构很缺乏有特殊教育专业基础知识的老师,但是这些机构的工作环境与毕业生的经济回报却不能让他们满意,所以,特殊教育毕业生也很少去这些特教机构工作。(三)社会的理解与容纳程度低特殊儿童由于身心缺陷特点,很多特教教师很难在工作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社会也认为特教教师的工作较为简单,无教育技能可言,受到的社会认可度较低。[5]社会对特殊教育的支持与了解也对特教毕业生就业问题产生了很大影响,社会对特殊教育这一行业的不理解使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产生一种自卑心理,在潜意识中有一种逃避心理。(四)专业办学方向的偏差一些大专院校应国家和社会要求开设特殊教育专业,在没有充分了解特教学校需求的前提下,开设的课程大多偏理论知识而轻实践,这就导致特教学校的需求与特殊教育专业培养不能对接。大专院校的特教专业课程设置的指向性不明确,课程设置不按某一类残疾类型进行专业教学,课程内容偏重于综合性与理论性,特教专业的学生在学校中学的更多的是综合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很少接受过特殊教育专业的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专业训练。特教师资培养中的实践环节也教薄弱,特教专业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与创新精神不足。所以通过专业与实践的比较,这些年特教学校尤其是聋校和盲校更倾向于挑选数学、中文、英语等专业的大学毕业生。

二、特教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解决对策

(一)政策扶持是特教发展的前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特教学校、特教教师由少到多,特教教师的专业技能也不断得到完善,这一切应归功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国家首先应该不断完善特殊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残疾人教育体系,完善特殊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强特殊教育的针对性,提高特殊教育学生的综合素质,保证特殊教育事业有法可依。如国家应该对特教专业毕业生从事特教工作予以奖励,对特教教师实行奖金制,并为特教教师进修、晋升给予优惠条件。(二)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应关注职业素养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和素质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担负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特殊教育教师除了必须具备普通学校教师的职业素养和能力外,还需具备更加专业的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和较高的心理素质。职业倦怠在特殊教育学校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特教老师由于年复一年面对同样的特殊儿童,教学内容一般也是复制普通学校,加上经济状况不乐观,所以很多特教老师都有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倾向。[6]成为特殊教育教师,就应该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应该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特殊教育事业是需要教师倾注全部爱心的职业。如果不爱自己的职业,不爱自己的学生,即使有再高的教学技能,精湛的专业技艺也不能成为一名合格、优秀的特殊教育教师。因此,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是成为一名特教教师的前提。特教学校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有生理缺陷,面对这些缺陷,特教教师应该从心理上接受他们,同情他们,要对他们充满信心,相信只要努力,只要对他们进行正确、科学的教育,就能健康成长,独立生存与社会。(三)完善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建立特教实习教师资格制度2004年,我国的教师资格证书分为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书、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证书、初级中学教师资格证书、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小学教师资格证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证书几种,但唯独没有设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实行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和准入制度是特殊教育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的必经途径,是保证特殊教育教师队伍质量的重要措施。[7]建立特教实习教师资格制不仅能确保高质量的特教师资队伍,而且也是实行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迫切需求。建立特教实习教师资格制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分为两类:为经过特殊教育培训的非特殊教育专业学生颁发特教实习教师资格证书;为经过一定时段实习的特殊教育专业学生颁发特教实习教师资格证书。对于有意向毕业之后从事特殊教育行业的非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可以在大学期间或者毕业之后系统地学习特殊教育知识,修够一定的学时或者学分,并且在特教学校或者特殊教育机构有实习和见习的经验,相关教育部门可以为这类非特教专业毕业生颁发特教实习教师资格证书。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除学习特殊教育理论知识,还必须有半年到一年的实习时间,充分接触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把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很好地运用在实践中,再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的理论知识。同时还需明确规定在每一个学期开始或者结束时,要去特教学校见习,也可以在周末的时候去民办特教培训机构去见习。当特教毕业生在学校期间既掌握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又拥有了一定的见习与实习经验时,政府或相关教育部门应为他们颁发特教实习教师资格证书。特教学校及相关特教机构应承认特教实习教师资格证书的权威性,优先录取拥有特教实习教师资格证书的特教毕业生。(四)高等院校特殊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应基于理论,划分详细,融入实践,鼓励创新高等院校特殊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不合理会直接导致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能否合理就业,即使进入特殊教育学校,也会影响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教学质量。为了能够更好地与特教学校接轨,高等院校特殊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应做到“基于理论,划分详细,融入实践,鼓励创新”。特殊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应以大量的理论知识为基础,如开设特殊教育导论、特殊教育学、人体生理解剖学、教育心理学,特殊儿童心理学等课程,使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对特殊教育的历史、现状、未来发展方向以及特殊教育教学法有明确的了解;特教学校更多要求的是既懂特殊教育又能担负起语文、数学、美术、律动等各科教学的老师,所以特殊教育专业内部划分应更加详细、明确,在课程设置上,可以把特殊教育分为:智力障碍教育,听力障碍教育、视力障碍教育、超常儿童教育、自闭症儿童教育、肢体残疾教育、多动症儿童教育等多种类型,而且在在各个分类的基础上设置语文、数学、感统、律动等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智力障碍儿童语文教学法、数学教学法,多动症儿童的感统教学法等;理论只有经过实践才能显现出它的价值,所以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需多接触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在每个学期都应去特殊学校实习或者见习,检验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并更好地运用在实践中;事物的发展在于创新,特殊教育的发展也需要特教专业学生、教师深入实践,全面研究特殊教育对象,在已有教育实践与方法的基础上,创造更适合特殊需要儿童身心发展的教育方法,为他们以后融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五)形成全社会人人关注特殊教育发展的新局面特殊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殊教育的发展关乎国民教育的发展,关乎着社会的和谐发展。社会应加大力度宣传特殊教育事业,使社会成员明白特殊儿童的生理特点,明白他们也可以像成常人一样生活、学习、工作。如果社会成员对特殊儿童、特殊教育怀有歧视、嘲笑的态度,就很难重视特殊教育的发展。社会对特殊教育事业的不重视,导致特殊教育教师的社会地位低,无法得到社会应有的重视。社会对特殊儿童、特殊教育事业的关怀,能激发特殊教育教师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树立社会责任感。社会对特殊教育教师的关注,有利于消除职业歧视,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声望,从而使大量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从事特殊教育事业,为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因此,社会应加大对特殊教育以及特殊教育教师的宣传力度,政府、社会各个相关团体组织应经常到特殊教育学校看望师生,创设有利于特教教师工作的良好氛围同时,应呼吁民间团体组织筹集特殊教育发展资金,增加特殊教育学校的经费投入,与政府经费相互补充,为特殊教育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与科研活动提供精神支持和经费保障。

三、结语

儿童心理毕业论文范文第5篇

加强思想教育,使医学生正确对待儿科毕业实习

临床医学各个学科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很多临床研究也都是在临床基础医学理论的基础上开展的。另外,和儿童打交道的也不仅仅是儿科,像其他学科,如外科、五官科、检验、影像、产科等也经常要面对儿童患者。例如,小儿胸片检查,小婴儿多数存在胸腺生理性肥大,胸正位片可显示动脉段增宽,如果不了解小儿这一生理解剖特点,可能做出错误的诊断报告;外科在接诊儿童患者时,也会遇到很多问题,其中较多的是临床用药选择、药物剂量、液体入量、液体滴注速度、不同年龄生命指标正常值变化等。目前许多成人疾病或老年性疾病的儿童期预防已经受到重视,如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冠心病、高血压和糖尿病等都与儿童时期的饮食有关;成人的心理问题也与儿童时期的环境条件和心理卫生有关[1]。

实行二级毕业实习责任制管理

一级毕业实习责任制管理:负责人由科室住院医师、主治医师组成。管理目标:①提高医学生毕业实习的主体意识;②加强临床操作能力的培养。毕业实习不同于临床见习,强调学生为主体,并且真正意义上参与临床医疗过程中。学生入科后,做好入科登记,指定责任带教教师,将病床分配给学生负责管理,让学生多接触病人,从问诊、体格检查、诊断及处置等全过程均放手让学生去参与,本着对患者高度认真负责的态度和严谨的教学作风,放手的同时要严格把关。通过带教老师的指导和学生的亲身临床实践,使学生逐步掌握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特点及诊疗常规,学会与患儿沟通、掌握儿科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的技巧,掌握临床常用药物的剂量换算方法及使用方法,熟悉并掌握儿科常见急症的急救原则,并能规范书写儿科住院病历等。

儿童心理毕业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日本 礼仪教育 特点 启示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8-0030-02

礼仪,从大处说,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传统及精神的象征;从小处说,是衡量一个人文化素养的一把标尺。随着国际间的交流日渐频繁,人们的语言交流、行为习惯等礼仪行为虽是个人的小事,但从小事之中窥见国家、民族的内在精神。礼仪教育要从小抓起,因为礼仪教育是一种道德修养和健全人格教育。在人成长的阶段中,儿童阶段可塑性大,是健全人格,形成良好生活和交际习惯的重要阶段。在此阶段,儿童不仅要接受知识教育,而且也要重视文明礼仪教育。如果我们忽视儿童的礼仪教育,必将影响到儿童完整“人”的形成。纵观当今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儿童的礼仪教育。分析同处于亚洲的日本儿童礼仪教育的特点,借鉴其礼仪教育的经验,为进一步改善我国儿童礼仪教育提供有益的建议。

一、日本儿童礼仪教育的特点

日本深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因此日本一贯重视以礼为基础的教育,重视向学生传授儒家所提倡的礼仪,并将儒家礼仪编成教科书,因此,日本的礼仪教育领先与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礼仪教育。

(一)重视家庭礼仪教育

日本儿童从小在家里就要接受礼仪教育,礼仪也是日本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日本的儿童在家中学习的第一堂课就是学会尊敬父兄。鞠躬是日本非常普遍又极重要的礼仪。父母会教给孩子知道向谁鞠躬,还必须懂得鞠躬的程度。在家里,孩子要向父亲鞠躬;弟弟要向哥哥鞠躬,女孩应向男孩鞠躬。孩子向长辈或社会地位比较高的人鞠躬时,要等对方抬头以后才能把头抬起,有时甚至要鞠躬多次。在日本,餐桌礼仪也是儿童的必修课。日本的父母从小就向孩子详细的讲解餐桌礼仪。例如,吃饭时,如果勺子上附着了黏性事物,一定不要直接用嘴或舌头将其弄下,而是要寻找其他方法。因为勺子是一件公共的器皿,如果个人用嘴去触碰,就会影响到再次使用,这样是极其不礼貌的行为。母亲在家里把饭做好了,但并没有告诉孩子吃,孩子就不能自己先吃。孩子在吃饭前,必须要先说一句“那就不客气了”。一方面表示自己要吃饭了,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表示对父母劳动成果的尊重。除此之外,日本还有许多基本的礼仪,如在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坐姿端正等等。日本的文明礼仪已经渗透在生活的点点滴滴,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设立礼仪室,开设礼仪课

日本儿童进入幼儿园、小学后要接受正规的礼仪教育。幼儿园内设置礼仪室,礼仪室内放置着日式的摆设以及和服。幼儿教师会身穿和服,教儿童学习日本传统礼仪。例如,在茶道课上,教师和儿童都穿着和服,教师给儿童示范如何倒茶,如何敬茶。教师的示范作用,使儿童能更好的领会礼仪的重要性。进入小学,学校设有礼仪课。如,“道德时间课”“友爱课”等,还有专门的礼仪教材。日本根据各年级段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确定不同年级学生应该掌握的礼仪知识。如日本的儿童从一年级必须上“道德时间课”,每周两小时。课上教师向儿童讲解礼仪的重要性。课本几乎都是以中国古代的诸子百家思想为素材,像仁、礼、忠、孝、义等思想全都包括其中。同时在小学低年级阶段要求学生适应学校生活和养成基本生活习惯。在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阶段,强调学生的体验性活动。例如,学校会安排学生到养老院、残疾医院等地接触并照顾弱势群体,学会友好相处。

(三)重视传统节日,体验传统文化

参加传统节日,体会传统文化是日本礼仪教育的一项重要的内容。每到传统节日如“儿童节”、“月见”等大项庆祝活动,从幼儿园到小学以及中学,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去参加到庆祝活动之中。目的是通过亲身实践,加深儿童对传统节日的理解。所以,日本政府专门提高了传统文化在学校礼仪课程中的比例,将其融汇在礼仪教育和日常生活中,从而使学生深刻体会和理解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的凝聚力。

(四)重视开学和毕业典礼

礼仪不仅包括“礼”还包括“仪”,“仪”笼统的说就是仪式。日本非常重视学生的开学和毕业典礼,甚至幼儿园毕业都有隆重的典礼仪式。每年的四月是日本新年度的开始,也是日本开学典礼的时候。无论是在开学典礼还是毕业典礼,校长、教师、家长以及学生都要穿戴正式,一丝不苟地完成整个仪式。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都有明确的程序,虽然每个学校不尽相同,但中小学典礼大体上包括唱国歌,领导讲话,学生宣言以及才艺表演等环节。例如在小学毕业典礼上,全体人员唱完国歌后,班主任点到谁的名字,谁就走向主席台,从校长手中接过毕业证书,鞠躬敬礼,然后发表简短的“演讲”。孩子们童真的人生“宣言”,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位父母的心,有的父母喜极而泣。仪式接近尾声,毕业生用声情并茂的才艺表演表达对六年时光的回忆和留恋,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对父母和老师的感谢之情。最后,《再见》的旋律和掌声响起,待最后一位毕业生走出会场的大门时,掌声和音乐旋律才会停止。

二、日本儿童礼仪教育对中国的启示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现代人们观念中的礼仪是从古代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中逐渐演变而来的。古代的《礼记》、《周礼》、《仪礼》是中国的“三礼”集中论述了古代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而当今,中国的礼仪教育与日本相比较,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儿童心理毕业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 英语教学 教师专业化

教师专业化是当今世界教师教育改革和教师职业发展的共同趋势,有助于教师树立专业自尊、明晰专业发展方向,培养专业学习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提高教师的专业地位和社会地位,增强教师职业吸引力。在英语教学领域,研究者多将研究对象放在大、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上,却忽略了学前儿童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问题。随着我国学前儿童英语教育的迅猛发展,研究如何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动学前儿童英语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对于进一步推进我国学前儿童英语教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教师专业化内涵

教师专业化主要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根据美国卡内基财团组织的“全美教师专业标准委员会”倡导《教师专业化标准大纲》,教师专业化主要体现在教师的任务、教学能力、教育和研究的专业能力、教师职业的专业手段几个方面。

二、现状及问题

以上述基本准则为依据,本研究设计相关问卷,对黑龙江省某市10所幼儿园和3家外语培训机构的幼教部的30名幼儿英语教师进行调查,并对15名机构管理人员进行访谈,听取学前儿童英语课10节。调查结果显示问题如下:

1.教师专业背景复杂

师资队伍主要由幼教专业毕业的教师、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具有良好英语基础的非英语非幼教专业毕业的教师和极少数外籍教师组成。

2.教师英语专业知识和技能不足

教师在授课时出现了语音、语调、语法等方面的不标准或不正确问题。

3.教师幼儿教育的理论知识欠缺

除一名新教师外,其他教师均没有接触过幼儿英语教学法课程。虽然在任教前受过短期的幼儿英语教学培训,但对幼儿英语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原则等理论知识了解不够深入。

4.教师幼儿教学技能不足

多数教师在教学中能够使用正确的幼儿英语的游戏教学、情境教学、儿歌教学、故事教学等方法,但由于多数教师非幼教专业毕业,对弹、唱、跳、画等幼儿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掌握不够娴熟。

5.教师对教师的任务认识地不够深刻

教师对教师的任务认识地不够深刻,不擅于在英语课上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课下不擅于与专家、同行和家长共同提高幼儿园的教学效果。

三、原因分析

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理念层面、制度层面和实践层面的因素。

从理念上看,社会公众和教师自身对学前儿童英语教师职业的特性和专业素质缺乏全面而深刻的认识,认为幼儿学习英语无非就是会读几个单词,会唱几首英文歌曲,从而导致学前儿童英语教师从业“门槛低”、教育“小学化”倾向严重等现象。

学前儿童英语教学相关教师资格证书不完善,教师教育机构缺乏鉴定标准等都使得教师在专业技能和教学技能的提升上缺乏指导依据。幼儿园管理者自身不注重学习提高,直接导致教师缺乏足够的主体意识、不注重外出学习和在职培训,科研意识和能力薄弱。

现有的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上看,学前儿童英语教学只是学前教育专业下开设,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薄弱的英语基础和传统的集体授课形式并不能提高学生素质及竞争实力,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四、对策

1.深化教师理论底蕴

学前英语教师需要具备坚实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基础,掌握幼儿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新成果,关注幼儿英语教学研究的新动向;要从幼儿的记忆、观察、思维和兴趣、习惯、意志、性格等方面把握幼儿英语学习特点,运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语言学习评价理论、外语学习理论等指导教学。

2.提高教师英语专业技能

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幼儿英语教学的质量。应加强对幼儿英语教师在英语语音和口语方面的培训,培养他们发音的准确性和口语的流畅性。同时,通过听录音磁带、观看幼儿英语的VCD、DVD来强化教师的基本技能训练。在夯实基本功的同时,还应鼓励教师多学习有关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等领域的知识,提高教师自身的英语语言文化欣赏力和鉴别力。

3.提高教师教学技能

幼儿园或培训机构应多组织观摩示范课、跨园学习交流等活动,经常对教师的教学进行检查,及时改进存在问题。另外,教师也要充分利用网络和书籍自学有关幼儿英语教育的理论知识和观摩优秀教师的教学实录,来帮助自己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使终身学习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4.加强家庭幼儿英语教育

为了促进学前儿童学习英语的效果,在儿童习得语言初级阶段,教师应与家长合作,根据孩子的特点,合理地确定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鼓励儿童在家中贴英语图片、听看英文资料、观看英文节目、设置场景进行英语对话、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良好习惯。

5.建立学前教育专业英语课程分段式教学模式

传统的学前教育专业在英语课程教学结构的设置和教学方法上针对性不强,不能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培养目标,采取有效的培养途径。有必要将学前专业英语教学结构划分为三个阶段:英语基础课阶段、学前英语专业课阶段、英语教学体验课阶段。从最基础的语音、词汇、语法入手,为学生补上必要的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继而学习幼儿英语教学法课程,通过示做、示讲,使学生了解幼儿语言学习的心理特点,初步掌握幼儿英语教学法,培养学生幼儿英语教学设计、实施能力。最后将英语专业技能与幼儿英语教学技能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实践、体验。以此模式提高学前教育毕业生的教师素质,提高师资培养规格。

学前儿童英语教师专业化问题是当前幼儿教育领域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也符合世界教师教育的潮流和趋势。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和教师自身的因素决定了学前儿童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只有政府、幼儿园、教师及教育研究者内外协同努力,才能逐步推进我国学前儿童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傅道春.教师的成长与发展[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高敬.幼儿英语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桂诗春.我国外语教育的根本出路[J].改革论坛,2004,(9).

[4]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李香玲.幼儿英语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J].教育探索,2008,(4).

儿童心理毕业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特殊教育;专业建设;研究

中图分类号:G7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2-0265-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第十章“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中明确指出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而特殊教育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建设水平的影响与制约。本文以黑龙江省为例,对三所高校的特殊教育专业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对其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可供参考的应对策略,以期为特殊教育专业建设提供相应的参考与帮助。

一、黑龙江省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建设基本情况

(一)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据调查显示,我省特殊教育专业师资现存在专业结构、年龄结构、师生配比等方面不合理的现象。首先,很多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是由心理学、教育学、医学等专业老师来担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才培养的深度和广度;其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年龄跨度较大,45岁以上老教师与3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据了教师总数的大部分,35岁――45岁教师数量相对较少,出现了“断档”的现象;再次,师生配比不合理,资源利用不充分。

(二)人才培养现状

1.人才培养目标

由于人才培养是面向一线机构为主,所以人才培养目标比较一致:本专业培养具有特殊教育专业领域基本理论知识和特殊儿童早期康复专门知识,具备从事特殊儿童基础教育、早期康复和心理辅导的基本能力与技能,具有创新和实践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全体魄,能够从事教育、科研、管理的应用型人才。

2.人才培养模式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各校都做了积极地探索和创新,以黑龙江幼专为例,其人才培养模式为:着力完善“一主线、两融合、多渠道”的2+1人才培养模式。

“一主线”:即人才培养模式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为根本目的。

“两融合”:是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融合。

“多渠道”:是知识获得多渠道和就业多渠道。

(三)就业情况

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本、专科层次毕业生就业率接近100%,其中本科层次毕业生从事特教相关工作的占就业人数的82%,专科层次的占78%。从工作内容上看,从事特教相关工作的毕业生中,47%从事自闭症、智力障碍、发育迟缓等儿童的教育工作,33%的毕业生从事听障儿童的教育工作;其他20%的毕业生分别从事其他类别障碍儿童的教育工作,或是残疾人联合会、社区等相关部门工作。从就业去向上看,有43%的毕业生留在省内工作,有57%的毕业生选择北京、上海、安徽等省外城市工作。

二、特殊教育专业建设设想

(一)师资队伍建设

针对特殊教育专业师资队伍生师比不合理、年龄两极分化以及部分教师一线机构工作经验不足等困境,提出建议如下。

1.调整师资数量,优化生师比

抽样调查显示,黑龙江省特教专业生师比为12:1,显著低于教育部所规定的18:1的要求。这既导致教师工作量不足,又制约了教师的使用率,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有必要引入竞争机制,充分调动教师工作学习的积极性,严格控制师资队伍总体规模,扩大招生数量,提高生师比和办学效益。

2.完善师资进修方案,提高师资专业化水平

据调查显示,在特教专业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从未接受过系统的特教专业训练,使得本专业师资专业化水平受到一定限制。因此,需要一套完善的师资进修方案来提升师资专业化水平。第一,为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促进产学研结合,分批次、有计划地将教师选派到一线机构,深入到学校管理、教育教学、课题研究等活动中,提升教师的专业应用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第二,学校应秉持与时俱进的指导思想,构建起个性化、终身化的多元培训模式。第三,师资培训要摆脱以往流于形式的弊端,要做到实效第一,真正起到提升教师各方面素质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建立起师资培训质量督体系,师资培训的质量监督既要有结果的考核监督,也要有培训过程的监督。

3.加强教师跨专业合作

鉴于师资队伍结构的合理性,加之研究趋向多专业整合的形势,应强调0-6岁学前特殊教育,加强多专业教师的合作。可以考虑成立特殊教育研究所,将学前教育、教育学、特殊教育、心理学、医学等专业教师纳入其中,集中力量,形成研究特色。

(二)人才培养改革

1.加大对特殊儿童早期康复师资的培养力度

随着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早发现、早诊断、早康复”的教育理念越来越得到社会、学者、家长的认可,与此同时,行业对特殊儿童早期教育康复师资的需求数量与质量也逐年提高,这也就对专业人才培养的院校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是社会需求。以自闭症儿童为例,二十年前,自闭症的出现率是千分之一。随着时展,全球各国的自闭症出现率皆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据全国残疾人普查情况统计,儿童自闭症已占我国精神残疾首位,中国公益研究院《中国自闭症儿童现状分析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自闭症患儿数约为一百六十四万人。中国残联的统计则显示,2012年,我国某些地区的自闭症出现率已攀升至近百分之一,仅在各类机构学习的自闭症儿童就有1.1万人。由此可知,自闭症儿童数量的激增将导致对特教师资需求的突发性增长。

二是行业现状。据调查显示,全国50多所培养专业人才的学校,往往是按障碍类别划分专业方向;此外,各高校人才培养方向缺乏对康复训练师资的关注,行业内也缺乏较为专业的早期康复机构。以自闭症为例,1988年,南京脑科医院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开始了我国最早的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1993年,第一家由家长开办的民办机构――星星雨教育研究所在北京成立。目前,国内训练机构大约只能满足全国十分之一的需求。有登记的各类型训练机构约七百多家,由医院和政府部门开办的寥寥无几,超过90%的机构由家长开办,这是一种被迫无奈的自我拯救。另外,各机构收费差异过大,高的甚至需要每月近万元。面对行业乱象与社会需求,高校有责任加大康复师资的培养力度。

三是就业现状。黑龙江省共有公立特教机构79所,此外还有残疾人联合会和儿童福利院下属的特教机构以及私立机构。随着特殊儿童早期康复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三早”理念的提出,这些机构相继开设了特殊儿童早期教育康复部或是康复班级,而专门培养特殊儿童教育康复师资的院校却寥寥无几。综上所述,特殊儿童康复教育师资有着良好的就业前景和广阔的就业空间。

四是师资力量。世界各国学者的特殊儿童早期康复研究结果均显示,特殊儿童康复是需要特殊教育、心理治疗、医学康复、常规教育教学等多方面合作实现的。所以,这就要求其康复师资具备以上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由此可见,要想培养出合格的、适应时代需求的特殊儿童早期康复教师,就必须完善专业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完善专业结构,提高专业素养,以满足特殊儿童早期教育康复师资培养的需求。

2.持续推进课程建设

一是适当调整课程设置。鉴于基础课程开设的现状,进一步规范相关基础课程的设置,必修课方面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学习领域: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学习领域。专业理论学习领域开设基础的专业理论课程,如特殊教育概论、特殊儿童康复概论等课程。专业技能学习领域又分为专业技能课程,如:自闭症儿童教育与康复、特殊儿童教育诊断与评估等。教育实践课程,如:感觉统合训练、行为改变技术等。及教育科研类课程,如:特殊教育科研方法等。

在选修课中,人文素养选修课增加特殊教育职业道德等课程,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产生行业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专业选修课中按障碍类型形成关于这一类障碍的课程群,可供对某类别感兴趣的学生进行选择和学习。如针对听觉障碍,安排听觉统合训练、康复听力学、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与教育等。学生可在必修课的基础上,根据个人的兴趣和意向选修这些课程。

二是加大实践课时的比例。作为主要培养一线特殊教育机构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人才的院校,其优势应在其实践技能的掌握。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加大实践课时的比例,使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实现合理配比。为实现该目标,需要在模拟实训和一线见实习两方面加强。建议部分课程每周都有模拟实训,学生每两周有半天的时间到特教一线机构进行见习、实习。

(三)招生与就业改革

1.招收残疾人大学生

残疾人高等教育在我国刚刚起步,目前,绥化学院是我省唯一一所招收残疾人大学生的本科院校,且2013年9月将迎来第一批残疾人大学生。黑龙江省专科层次院校特教专业招收残疾人大学生项目目前仍属空白。残疾人大学是接受高等教育是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社会团结、稳定,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必要条件。

2.加强职业认同教育

目前,由于对特殊教育的认识不全或者一些观念上的偏见等,使得黑龙江省高校特殊教育专业第一志愿录取率不高。调配的学生专业认同感较差,不仅影响在校期间的学习情况,甚至可能阻碍其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因此,对这类非第一志愿的学生,应加强职业认同教育。

3.市场导向――指导就业

特殊教育专业的招生与培养也应该顺应市场需求,针对于特殊儿童数量逐年增多、医学康复、早期教育康复等市场需求量较大的现状,各高校应合理配置资源,开设相应的方向课,进一步明确专业方向,努力培养出适合市场需求的特教专业毕业生,促进特教专业学生学以致用。

4.就业途径应西移、下移

根据2008年国家统计局的《国家统计年鉴》,各地区特殊教育学校数量相差非常大,发达省份特殊教育学校的数量显著多于欠发达、落后的省份。这一方面说明全国的特教专业区域发展不均衡;另一方面,可以看出欠发达地区特教事业发展空间大,需要引进特教人才多。对于黑龙江省特教专业毕业生来说,到西部和基层就业将有更大施展本领的舞台,容易得到重用。因此,特教专业学生应改变观念,积极支援西部建设,响应国家号召,促进西部大开发的同时,也解决了特教人才流失的问题。

儿童心理毕业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幼儿教育;小学化;研究现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10B-0024-02

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已经成为幼儿教育无法根治的“顽疾”,我们应该认识到幼儿期是儿童发展的关键期,在此阶段应该追求儿童的整体协调发展、个性发展。找到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症结,解决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已经成为当今幼儿教育的重中之重。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现状研究

所谓幼儿教育小学化就是指幼儿教育采取揠苗助长的形式,违背了儿童的身心阶段性发展的特点,提前教授儿童小学课程。幼儿教育小学化已经成为当今幼儿教育的热点话题,通过知网对“幼儿教育小学化”主题词进行搜索,可以发现研究文献逐年增长。

(一)1980~1984年研究

其实幼儿教育小学化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早在上世纪80年代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就已经存在。1980年关于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研究文献有3篇,1981年有5篇,1982年有12篇,其中幼儿教育纲要引用频数为4次,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下载频数达到96次。1983年有17篇,幼儿教育纲要引用频数为3次,克服幼儿教育小学化下载频数达到352次。1984年有22篇,幼儿教材研究引用频数为3次,下载频数达到144次。1980~1984年对早期幼儿教育小学化研究总计59篇,最高引用频数总计为16次,最高下载频数总计为919次。通过数据统计可以看出,早期学者对于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研究多集中在幼儿园政策、幼儿教材、如何预防与克服幼儿教育小学化以及农村幼儿教育问题。

(二)2011~2014年研究

2011年关于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研究文献有1087篇。2012年为1259篇,幼儿教育现状及政策研究引用频数达到76篇,学前教育课程研究下载频数达到8925次。2013年为1350篇,幼儿教育未来发展研究引用频数为103篇,农村学前教育课程研究下载频数达到11653次。2014年有1410篇,教育政策研究引用频数达到119篇,幼儿游戏研究下载频数达到11694次。2015年为1486篇,农村幼儿教育研究引用频数达到119篇,民俗课程文化研究下载频数达到13276次。近五年研究文献总计6952篇,最高引用频次502次,最高下载频次为55915次。

以上数据显示近5年幼儿教育小学化研究文献数量逐年上升,研究内容集中在幼儿教育现状、原因、相关政策、农村学前教育以及幼儿课程几方面。通过对比近期与早期幼儿教育的研究可以发现相同点在于:幼儿教育小学化的问题研究多集中在幼儿教育课程与政策、农村幼儿教育方面;不同点在于早期以预防幼儿教育小学化为主,近期研究的热点集中在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现状及原因研究。

二、幼儿教育小学化成因

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幼儿园招生竞争、幼小衔接的社会问题、家长的期望心理、幼儿教育师资欠缺等方面。

(一)幼儿园招生竞争

近几年我国幼儿教育事业发展迅速,2010~2013年全国幼儿园数量依次为15.04万所、16.68万所、18.13万所、19.86万所,其中民办幼儿园数量依次为10.2289万所、11.5404万所、12.46万所、13.35万所。全国幼儿园在园人数依次为2976.67万人、3424.45万人、3685.76万人、3894.69万人,其中民办幼儿园人数依次为1399.47万人、1694.21万人、1852.74万人、1990.25万人。国家教育部2014年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幼儿园数量达到20.99万所,其中民办幼儿园数量达到13.93万所,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70.5%。幼儿园数量的增多对已有的幼儿园带来了竞争压力,很多幼儿园为了能够招到更多的生源,违背了幼儿发展阶段“快乐度过有意义童年”的要求,取而代之的是迎合家长的心理,要求幼儿学习更多的文化课程。幼儿园招生激烈违背了学前教育宗旨,给学前教育增添了利益色彩。

(二)幼小衔接的社会问题

幼儿衔接现状也滋生了幼儿教育小学化。虽然教育部门明令禁止小学生入学参加考试,但是高质量的小学在招生的时候首先会通过笔试及面试的方式取得生源,这使幼儿园的课程设置不得不向小学教材靠拢。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幼儿园为了与家长的要求吻合,不得不设置小学课程。

(三)家长的期望心理

古话说“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句话验证了父母对子女的高期望。家长抱着“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理,选择幼儿园时会首先考虑孩子在幼儿园能够学会写多少汉字,会算多少算数题,以此作为评判标准。有些家长接孩子时,会询问孩子在幼儿园学了哪些文化知识,如果孩子回答在幼儿园做游戏,家长会认为自己花了钱,孩子却没有学到知识,觉得幼儿园教师不合格。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认识只局限于知识量掌握的多少,违背了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没有认识到游戏是儿童能力、思想的具体化,是儿童身体活动与意向、兴趣的结合。

(四)幼儿师资欠缺

2010~2014年全国幼儿教师数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10年幼师总人数为130.53万人,2014年为208.03万人,人数增加77.5万人。然而在众多的幼儿教师中间,有部分教师是无证上岗的。吉林省《延边日报》2010年统计数据显示,在延边州1317名幼儿教师中,幼教专业毕业的教师只占到55%。原因在于国家大力提倡幼儿教育的同时私立幼儿园数量快速增长,有很多园长及教师是无证上岗的。全国教师的学历主要分布在高中以下毕业、高中阶段毕业、专科毕业、本科毕业以及研究生毕业。2010年幼儿教师高中以下毕业人数为43.558万人,2014年达到51.445万人。2011年高中阶段毕业人数为459356人,2014年人数达到529036人。专科阶段毕业人数2010年为632552人,2014年为1117219人。本科阶段毕业人数2010年人数为167371人,2014年为377392人;研究生毕业人数2010年为2472人,2014年达到5225人。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幼儿教师的本科及研究生学历人数在增长,高中阶段毕业以及高中以下阶段毕业的幼儿教师数量增幅更大。部分幼儿教师学历偏低,专业理论知识相对欠缺,不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对儿童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三、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对策

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的解决单方面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来自社会、家庭、幼儿园的合作。

(一)对幼儿园加强监管、指导

大量幼儿园的出现导致幼儿园为迎合家长(让孩子多识字、多背诗)的心理,超前教授儿童小学知识容,利用小学教学方式对幼儿进行管理。因此,对于幼儿园的监管,首先应该从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两方面入手。《指南》中提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应该贯彻到幼儿教学环节之中。

此外,应该加强幼儿园办学管理,提高对幼儿园办学的质量要求。对幼儿园的营业执照进行严格的审批,如果不符合办园标准,坚决不予审批,取缔无证办园现象。

(二)优化家长幼小衔接观念

幼小衔接中出现的应试教育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家长为了孩子升入理想的小学,不惜为孩子报各种幼小衔接的辅导班。其实,这是因为幼小衔接的意义没有被理解。幼小衔接并不仅是儿童知识了解多就达到了能力水平,不是对幼儿进行选拔式的教育,而是面向全体儿童的具有普及性的教育。在幼小衔接阶段关键是对儿童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以及道德品质的培养。

研究显示,幼儿教育小学化很大一方面取决于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认识。很多家长只追求儿童的知识量,忽略了对儿童学习兴趣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因此,教育部门应该通过互联网、电视等媒介大力宣传正确的幼儿教育观,加强家长对正确育儿概念的理解。

(三)提高幼儿师资水平

教师水平决定了儿童学习的质量。一个合格的幼儿教师能够从教育理念出发积极地对儿童的学习兴趣、道德认知加以引导,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相反,一个不合格的幼儿教师不会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只会以成人的眼光对儿童的行为加以评判,抑制了儿童潜能的发展。因此,对幼儿教师应该严把质量关,加强对幼儿教师认证的管理,对不合格的幼儿教师进行解聘。提高对幼儿教师质量要求,对在职幼儿教师进行定期培训,把《标准》中的幼儿教育理念植入到每位幼儿教师的教学之中。此外,教师应该加强反思教学能力、集体备课能力,优化幼儿教育理念,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儿童心理毕业论文范文第10篇

首个中国儿童文化研究网开通

童年学:童年研究的新可能空间

儿童学:一种可能的建构

儿童文学的问题是个叙事问题

精神涅槃:红色儿童文学的成人仪式

创意为王——论图画书的艺术品性

丰子恺儿童漫画与儿童图画书

论中国图画书的艺术传统

魔法如何发生:魔幻文学的文本表征

安妮、艾米莉和加拿大文化精神

论童话结尾的可读性与可写性

中日儿童文学的碰撞与发展可能

儿童学:学科体系及其当代建构

儿童是谁?——作为学术研究对象的儿童

浅析《彼得·潘》的模糊叙事策略

试论《水仙月四日》中雪婆子的形象

我国儿童政策体系的框架建构及现状分析

留守儿童的“问题”与“问题化”

流动儿童教育的社会支持:实践反思与政策选择

亲子关系对儿童网瘾影响相关性调研

三寸金莲:对旧中国女童身体文化的再反思

宋元小说中儿童形象塑造的情节模式探析

台湾电影《阵头》里的青少年元素探析

试论“十七年”战争儿童小说中的小英雄形象

图像重构:香港《儿童乐园》图画书的转化

儿童阅读:可能的世界与自我的建构

当代电视传播中的童年影像消费现象批判

儿童文学中的镜子意象:自我认同与他者目光

国内高校首届儿童电影节在浙江师范大学举办

关于日本国内的中国儿童文学的传播和研究

中国高校首个儿童文学系首届毕业生毕业

试论中国当代少年小说中缺席的父亲形象

“互动说故事”在儿童心理咨询中的应用

2007上海国际少年儿童艺术节在沪举行

宋元小说中儿童形象塑造的情节模式探析

台湾儿童文学学术发展情况与今后努力的方向

中日儿童文学论坛在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院举行

中国儿童文化产业的早期实践——以商务印书馆为例

选本类型与选编策略——关于儿童文学选本出版的思考

文化与天性的结合:加强童年研究和媒介研究之间的对话

老问题,新答案?——有关儿童与新媒介的历史和当下话语

“同中之异”——张天翼儿童文学与之比较

“祛魅”时代的神童——论《世说新语》中的童年文化

碎片的狂欢——论图画书《乱78糟》的拼贴艺术及其意蕴

“长项”与“瓶颈”——中国原创图画书的整体布局问题

作为白日梦的成年仪式——《炼金术士》与《根鸟》的比较

红色种籽·双面神·独生子女——“潘冬子”形象的三种变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