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论文关键词:儿童心理理论社会性发展
论文摘要:在儿童发展过程中,能否理解他人的观点、思想、态度和情绪,并应用这种认识去推断他人的行为和调整自己的行为,对于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对儿童心理知识发展研究的视角,探讨“心理理论”在儿童社会性过程中的发展变化和怎样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
与儿童身体发展、认知发展并列的社会性发展,是儿童个体发展研究的三大主题之一。早在20世纪30年代,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就已经进入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社会认知是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个体对自我、他人和人际关系的认知,是认知研究和社会化研究的交叉领域。
儿童是怎样知道自己和别人的观点不同,怎样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看问题,怎样获得别人关于自己的想法和这些想法是如何发展的?所有这些问题的回答都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有关儿童的心理知识是怎样的。有关这个问题,心理学家很早就开始了研究,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皮亚杰通过临床法对于儿童“观点采择”的研究;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关于儿童“元认知”的研究;第三个阶段[1]是20世纪80年代关于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
1三大心理理论以及儿童心理知识的发展变化
1.1三大心理理论的主要概述
1.1.1理论论
该理论认为儿童对心理状态的理解就是一个理论建构的过程,其主要假设是:儿童预先并没有关于自己心理状态的知识,而是通过建构起心理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来解释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态,儿童关于心理知识的理论框架的形成和发展存在着一系列质的变化,而这种质的变化依靠儿童与环境的交互影响。
【摘要】“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全民关注的社会问题,由于他们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的关爱与呵护,长此以往,产生了性格柔弱、自卑、自负、孤僻、叛逆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为此,本文通过调查、访谈等多种方法,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进行深入的研究,积极探讨其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提出对“留守儿童”有效的教育政策,以便帮助“留守儿童”重建自信心,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身心能够健康发展。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对策分析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城市发展突飞猛进,农村也大力推行机械一体化。于是,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的拥向城市,为国家的繁荣,城市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可是,在农民背井离乡,使自己生活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城市不断繁华的情况下,新的问题即“留守儿童”问题却日渐突出。按照学界的一般定义,所谓的“留守儿童”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具体是指与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分离并“留守”在老家的少年儿童。根据2000年第5次全国人口普查表的抽样数据推算,我国2000年农村的“留守儿童”人数约是2000万人。随着2005年来农村外出打工人员的流动规模进一步扩大,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数将远远超过这个数字。
由于“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久而久之,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据前人的有关调查显示:65.9%的老师认为父母外出打工的孩子在心理上存在较大的问题。“留守儿童”自幼离开父母,缺乏亲情的关爱,往往易产生焦虑、烦躁、悲观、疑虑等一系列的消极情绪。在性格方面的研究,前人认为较为突出的是性格柔弱内向、自卑孤僻。在对“留守儿童”其他问题方面的研究,前人也做了进一步的探讨与分析。学习方面因缺乏家庭的辅导,导致困难重重;行为方面缺乏父母的管教,在监护人不敢管也管不了的情况下,“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沉迷于游戏厅、网吧等娱乐场所,引起行为上的偏差,严重者走上犯罪的道路,误入歧途。
综上所述表明:“留守儿童”问题已不是单纯的教育问题,而是已经发展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前人从众多方面对此进行了分析,为我们今后更深入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然而在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研究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对“留守儿童”激动、悲痛、情绪忧郁以及意志力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在解决对策过程中,关于同伴关系及“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对其身心健康发展产生的影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据此,笔者打算运用调查与访谈等多种方法,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积极探讨“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求对“留守儿童”有效的教育对策,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改善他们存在的不良心理,帮助“留守儿童”重建自信心,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身心能够积极健康的发展,成为一个健康的社会人。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小学的美术教育的实质是以艺术施教,借艺术来培养智力、创造力以及人性和社会性。并在此前提下,分析了对儿童美术教育目标的已有阐述,指出其不科学及模糊之处;点明了儿童美术教育的独特性质以及与其它美术教育的区别,揭示出儿童美术教育的实质是创造性的造形活动。但在其教育当中儿童的绘画心理和绘画技能尤为重要。下面先将儿童绘画心理和绘画技能做几点分析:
儿童绘画心理的发展有着他自身的特殊性,它不仅由心理发展的阶段性所决定,而且儿童绘画的发展状况同样也是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我们只有充分地了解了儿童绘画发展中各个阶段的特性,才能根据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而去制定相适应的教育方法。在这里我们根据儿童小学阶段的心理发展状况,把儿童绘画心理分成三个阶段:
1初级阶段(1-2年级)
这个阶段是儿童由以游戏为主的学习方式,转为以学校正规教育为主的学习生活的开始。在这个阶段,作为教育者所面临的最主要课题,就是如何把儿童在入学前的自由式即兴作画的热情引导到正规学习中去,要达到这一目的,除了教材要适合此阶段儿童的兴趣外,师授课方法要正确得当。因为这个阶段的儿童刚进入一个新的学习环境,一方面对这种正规的学习方法感到新鲜好奇,才能得到教师的认可,因而这一时期教师的教学宜以正面鼓励和耐心细致的引导为主,如果因授课方法不当,激不起儿童的学习热情,或是指责过度,无疑将会使他们中断绘画的兴趣,给以后的学习带来困难。
2中组阶段(3-4年级)
这个阶段被人们称作儿童绘画的转变期或过度期。在这一阶段,他们的绘画水平是不稳定状态。因为这时期的儿童基本上能看出作品的不足,但又不知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此时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具备。无法解决诸如物体的结构、比例、色彩等问题,因而作画的兴趣下降,缺乏以前的那种热情和信心,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这显然是儿童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度阶段。在这个时期,教师如不注意引导,过度指责,容易导致大批学生对绘画失去信心和兴趣,所以当儿童进入这个时期,教师一定要及时给予指导,通过多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方式,如走出课堂、多增加写生和速写的练习,这对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和顺利度过这一时期是很有帮助的。
3高级阶段(5-6年级)
在这一时期,儿童在抽象思维方面已得到了很大发展,爱好美术的同学此时热情更高,他们对形体的观察理解能力已有了很大提高,常规教育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这样教师就需对这阶段的学生教育要有所区别,除了传授课堂知识,在课外对爱好美术的学生要系统地传授一些理论知识和绘画技巧方面的知识,特别是写生能力的训练。
论文摘要:从儿童心理理论角度思考道德心理的两个方面问题:一是从儿童心理理论看个体道德发展。如:道德发展中的自我中心主义、自律道德、观点采择、移情和道德情绪归因判断等;二是从儿童心理理论看道德心理研究方法的深化和内容的扩展。
论文关键词:个体道德发展道德心理研究儿童心理理论
一、引言
心理学自诞生以来,各种理论和流派百花齐放,相互影响和渗透。道德心理研究作为发展心理学中重要的研究领域也是如此,它受到不同时期相关心理学理论的影响。皮亚杰对道德发展做了开创性的研究。柯尔伯格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道德发展进行了大量系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并以此构造了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道德发展”这一术语逐渐被人们所熟悉。柯尔伯格所开创的公正主题和后来其他道德心理学家们提出的关爱和宽恕主题,成为道德心理研究的三大主题。从皮亚杰到柯尔伯格及其追随者们,都明显受到认知学派的影响。而同时行为主义心理学对道德心理研究也曾起过重要的作用。其中加裔美籍心理学家班杜拉最为突出。他认为德性的形成是通过直接强化和榜样示范的间接强化而实现的,所以他对道德发展这样的术语持有不同观点,这直接影响了道德教育实践领域出现的重奖励和惩罚的德育方式。
儿童心理理论是近20年来发展心理学领域中一个比较活跃的研究课题,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它对道德心理研究也产生一些重要的影响,本文拟对此进行探讨,希望加深和扩展对儿童心理理论和道德心理的研究。
二、对“儿童心理理论”的剖析
在学术界关于“到底什么是儿童心理理论”众说纷纭,一个基本的看法是,儿童心理理论是儿童对他人心理以及心理与行为关系的认知发展理解错误信念为儿童获得心理理论的标志。从其发展过程看有两个阶段,即心理理论的获得和心理理论的发展。经典研究主要是关于错误信念的研究,在此基础上研究者们逐渐提出了儿童心理理论获得和发展的模型。
儿童肥胖的防治,除了调整食物(营养)构成以及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运动习惯和劳动习惯外,还可进行心理减肥。
众所周知,肥胖可以带来心理问题,如影响智力发展和动作能力训练等;反过来,心理失衡也会导致肥胖,如贪食症等。
讲心理减肥,头一条就是要讲心理健康,要重视孩子的心理卫生。尤其是已经肥胖的孩子。他们可能在肥胖前就已出现各种心理问题,肥胖以后这些问题会更为加重,而且还会承受更多的心理压力。这些压力有来自社会的,如同学、老师、朋友或其他人的嘲笑、鄙薄;也有来自父母等亲人的担忧、焦虑以及他们的责备、要求等;更有来自自己的。肥胖的孩子常会自感形秽,常出现自贵、担忧的情绪和迫切要求自己减肥的心理状态。成人要针对他们存在的问题从各方面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鼓励他们参加游戏和各种有益活动,努力使他们轻松愉快,调整自己的心态,并且可以直接告诉他们,要求减肥必须先讲心理卫生。
第二是要适当增加心理压力。有心理困难时体重会下降,我们不妨为孩子设置或增加一些困难,有意识地让他们去经受一些考验,甚至遭受一些挫折和失败,促使他们产生一些情绪波动,承受各种各样的心理压力。这样做不仅能锻炼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他们心理素质,也在一定意义上有调节他们体重的减肥效果。这一方法看起来与第一种方法是矛盾的,但其实这是心理卫生的一个积极方法。
第三是食欲的心理调节。一般认为,“入”大于“出”是肥胖的主要原因。“人”之多少首先决定于食欲。食欲下降,“人”也自然会少。食欲既是生理需要,也是一种心理欲望,降低食欲可以通过生理途径,也可以采用心理方法。
要减低食欲,还可在饭前给孩子吃点零食,以减弱饥饿感,等到吃饭时,孩子就不会狼吞虎咽。也有人主张少吃多餐;少做可口的饭菜,这样都会减低食欲。还可适当地给孩子营造一些对食欲有负面影响的条件。例如,对食物的负性评价,表示自己食欲低下(语言、进食行为),对食物某些成份(如动物脂肪)负性生理效应的评论等,以努力营造低食欲气氛。
第四是意念减肥。可让孩子想象自己是一位英俊、健美的男孩或美丽、苗条的女孩,冥想一些美好的艺术,优美的线条,暗示自己逐渐苗条起来,还可以采用放松、静默、惮坐、催眠等等方法,产生良好的心理减肥效果。
气功减肥术更是一绝,以“减肥”作为意念的主要内容。人静之后,机体的控制系统便会把“减肥”作为生理活动的最高指令,全面执行减肥。气功有动功和静功之分,我国的太极拳就是一种动功,其他拳术也一样,既是一种运动可消耗能量,也是一种功法,真正投入去做,肯定能减肥。
摘要:儿童舞蹈是儿童艺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从事儿童舞蹈创编应抓住儿童的心理特点,把握儿童的心理要素,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编排出儿童喜欢看、愿意演且具有艺术性与观赏性的作品来。文章指出研究儿童心理要求是儿童舞蹈创编的条件;适应儿童心理特点是儿童舞蹈创编的基础;把握儿童心理状态是儿童舞蹈创编的关键;开发儿童心理宝藏是儿童舞蹈创编的目的。
关键词:儿童舞蹈创编儿童心理适应性研究
儿童舞蹈是儿童艺术教育中一个比较重要的部分。一件好的舞蹈作品,不仅能使儿童受到美的熏陶,而且还能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启迪作用,从而促进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而目前,一些不顾实际、忽视儿童心理特征、生搬硬套成年人的舞蹈之现象,致使儿童舞蹈园地这块沃土不同程度地受到了一些污染。因此,要使儿童舞蹈这块园地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富有个性、富有特色,所有热爱儿童教育事业的工作者,尤其是从事儿童舞蹈创编的工作人员,都应该抓住儿童的心理特点,把握儿童的心理要素,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儿童喜欢看、愿意演且具有艺术性与观赏性的作品来。
一、研究儿童心理要求,是儿童舞蹈创编的条件
儿童世界,五彩缤纷,斑驳陆离。在这个世界里,儿童舞蹈则以其神奇的想象、美妙的意境、生动的形象、真挚的情感把孩子们带进了一座艺术的殿堂,使他们在趣味高尚的氛围中受到教育、得到启示。作为儿童舞蹈的创作人员,不仅要有一颗纯净明亮的童心和对儿童赤诚的爱心,更重要的是要体验儿童的心灵世界,明确儿童的心理要求,善用儿童的视角来洞察生活、观察社会。只有站在这样一个高度来认识儿童、认识儿童舞蹈,儿童舞蹈的创作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研究儿童心理要求,极大限度地做好儿童舞蹈的创作工作要切实把握好如下三个方面的原则。
1.个体性与整体性相兼顾的原则。当前,一些儿童舞蹈的创作有一个明显的倾向就是忽视儿童整体素质的提高。有些儿童舞蹈教学、创编人员把眼睛只盯在极少数儿童的身上,只注重其中少数“明星”的培养,而忽视了整个儿童群体活泼好动、爱唱爱跳的心理要求。因此,儿童舞蹈教学的课程设置要坚持面向整体,充分体现儿童舞蹈教学的整体性;在培养“明星”的同时,要着眼于全体儿童的认知水平和心理要求,提高孩子们的整体素质。
2.持续性与阶段性相统一的原则。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指出:一切智力活动的形成过程,可以归纳为以下五个阶段,即:“了解当前活动的阶段”“运用各种实物来完成活动的阶段”“有外部语言参加的、依靠表象来完成活动的阶段”“只靠内部语言参加而在脑子里完成活动的阶段”“智力活动过程的简约化的阶段”。掌握儿童心理发展的这一客观规律,分析儿童智力活动的形成过程,同样对儿童舞蹈的创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样我们就可以把不同年龄段和不同年级的儿童的学习与表演的内容进行设计编创。从而做到知识的获取和能力培养在有序中渐进。与此同时,要重视儿童不同发展阶段的共性与个性,突出重点课程,避免重复,反映不同阶段儿童舞蹈的创编特点,帮助儿童在一定的时限内了解掌握更多、更全的舞蹈知识和技能技巧。
3.先进性与实效性相呼应的原则。儿童无论在生理上或心理上,都是一个迅速成长的时期。儿童从出生时起,在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的制约影响下,经过一系列的发展阶段,从一个幼稚无知的个体,渐渐成为一个有思想观点、知识文化的社会成员。儿童这一心理特征告诉我们对儿童实施健康的、先进向上的文化教育十分重要和必要。同样的道理,儿童舞蹈的创编,在作品主题的设置、技巧的安排、动律的设计等方面都应该坚持先进性与实效性相呼应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更多地创作出有益于儿童健康成长的优秀作品。只有这样,儿童舞蹈的教育教学、创作编排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摘要:随着儿童教育进一步受到重视,儿童书籍市场也迎来了较好的发展,设计者们推出的儿童书籍品种丰富,设计漂亮,而且内容多元化,从而普遍忽视了书籍在装帧设计上的儿童趣味性。阐述了儿童书籍的发展现状,然后根据儿童的心理特质,分析了儿童审美心理在儿童书籍中的表现形式,最后提出从儿童的心理出发进行儿童书籍的装帧设计,以顺应孩子们的心理发展。
关键词:儿童心理;书籍装帧
中图分类号:
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3.0095.01
1儿童书籍的发展现状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的文化素质也得到不断地提高,他们开始接受一些现代化的教育观念,加强对孩子的早期教育。有数据显示:一个普通家庭的教育费用占整个家庭消费的60%,其中有一大半的家长会选择把孩子的教育投资列为首位。那么书籍作为一种传递文化知识的载体,是诸多家长的首选。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出版商们纷纷加入这一行业,使得儿童图书市场异常的火爆,各类儿童书籍日新月异,市场上的儿童书籍已经是泛滥成灾,加上设计师们的水平参差不齐,这必然影响儿童书籍的设计质量。
【摘 要】 心理理论是指个体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的认识,并由此对相应行为做因果性的预测和解释。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认知发展领域的一个新的研究热点和新趋势。本文总结了心理理论的大量研究,概述了心理理论的研究内容、理论模型、研究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其发展局限等。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当前儿童心理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探讨接下来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走向。
【关键词】 儿童;心理理论;理论模型;研究现状;局限性
一、 儿童心理理论概念
(一) 儿童心理理论的概念界定
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发展心理学学科最重要的一个研究领域。最初,是由Remack和Woodruff于1978年对黑猩猩是否具有心理理论进行的一系列实验研究,通过该研究,他们认为心理理论是推测他人心理状态的能力。其后一些研究者认为这种能力应该是一种推测系统,可以对不可观测的心理状态进行推测并对行为进行预测。具体来说,心理理论是指个体关于知觉、情绪、愿望和信念等是如何相互联系并实施组织建构的一种理论解释,同时通过这种构建的理论解释来推测他人行为的能力。
(二) 儿童心理理论的理论模型
儿童心理理论的模型有多种,如理论论、模仿论、模块论、匹配论、社会文化结构理论等多种理论模型。但最主要还是体现在前三个理论模型的研究上:
第一,理论论。理论论认为人们对心理知识的认识或理解是像理论一样的知识体系,并能解释和预测人的行为。理论论强调知识的连续性、系统性、一贯性。其代表人物主要有Wellman和Gopnik Meltzoff等。
儿童“心理理论”的核心问题是儿童对他人心理或心理状态以及心理与行为关系的认知发展。本文分析了“心理理论”的概念内涵,讨论了其主要研究任务及范式,总结了儿童“心理理论”的理论研究,最后提出研究趋向。心理理论儿童认知发展错误信念假装游戏一、何为儿童“心理理论”
1978年,Premack和Woodruff在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杂志上发表了《Does the chimpanzee have a theory of mind?》一文,文章首次提出“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简称TOM)”这一概念,Premack和Woodruff认为“心理理论”是推测他人心理状态的能力。1982年,Bretherton等提出这种能力可以被看作一个推理系统,拥有“心理理论”可以帮助人们对无法观测的心理状态进行推测,并对他人行为进行预测,因而可将该推理系统视为一个“理论”。Happe等曾对“心理理论”这一概念做了这样的界定:“心理理论”是指个体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如需要、信念、意图、感觉等)的认识,并由此对相应行为做出因果性的预测和解释。1983年开始,国外发展心理学家将“心理理论”应用到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中。
二、儿童“心理理论”研究范式
对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集中在对信念与现实的理解上,对象主要是学前期儿童。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自然实验法,研究者们设计编制了众多的实验任务,形式多样、难度不同、适用对象不一,主要实验任务及其范式包括:
1.区分心理世界与物理世界的研究
儿童正确认识世界的前提是能认识到自己的心理世界与客观物理世界有所不同。“区分心理世界与物理世界”的实验任务主要包括:“区分想象与现实”;理解大脑的功能;再认心理词汇;图片故事理解。
2.理解知觉信息输入与心理和行为相联系的研究
儿童能够对物理与心理世界进行正确区分后,“心理理论”能力进一步发展,儿童获得理解知觉信息与心理和行为如何相互影响的能力。理解知觉信息输入与心理和行为相联系联系的主要实验任务有:理解“看见导致知道”;二级视觉观点采择;“区分外表与真实”;预测他人行为。
内容摘要:为有针对性地在SOS儿童村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心理训练、心理咨询等工作,采用标准化的调查问卷,对黑齐SOS儿童村84名儿童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表明,总体上看儿童村的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男女生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个别学生存在问题。建议发挥专业心理工作者的优势,开展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与咨询活动。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区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关键词:SOS儿童村 心理健康 心理调查
一.问题提出
SOS儿童村儿童是一个特殊的儿童群体,他们的身心健康备受社会关注,特别是儿童村的管理者、妈妈们,以及为儿童村服务的人们的关注。当今社会心理健康状况是目前心理工作者的研究热点。关心儿童村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研究儿童村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采取适当的教育手段对儿童村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根据黑齐SOS儿童村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较好的反映出处在小学、初中阶段的儿童村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心理训练、心理咨询等提供依据;为全面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塑造良好的心理品质奠定基础;并针对一些显著的心理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对策。为此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市青少年心理研究会会员们于二一四年十一月对SOS儿童村的儿童进行心理调查及辅导。
二.调查对象及方法
1.调查对象。本次调查选取了黑齐SOS儿童村儿童进行心理健康问卷调查。其中,三年级(14人),四年级(9人),五年级(11人),六年级(12人)七年级(14人)八年级(7人),九年级(6人),十年级(5人)。发放问卷84份,回收问卷84份。根据问卷统计要求,出现漏选的问卷被判定为无效问卷,故剔除无效问卷后,实得有效问卷79份,有效率94%。其中男生51人,女生28人。
2.调查工具。本调查采用全国广泛使用的标准化调查问卷心理健康调查问卷,该调查以焦虑程度为指标,共调查8个内容,分别为:1.学习困扰与焦虑;2.人际关系焦虑;3.孤独情绪倾向;4.自责与自卑倾向;5.过度敏感倾向;6.躯体症状;7.过度恐惧情绪倾向;8.冲动意念与行为倾向。计100道题目,每题有“是”与“不是”两答案供选择,调查中的记分、统计、询问等严格按照要求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