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儿童科技教育

儿童科技教育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社会教育理念下儿童科技教育论文

我国科技馆的建设最早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发展至今,全国已有大小科技馆400余座。科技馆的建设与发展为我国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增添了一抹新的亮点与活力。

一、科技馆教育的特点

科技馆教育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补充与完善,但同时又不同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着自身的教育特点和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越来越受到教师与家长的关注和儿童的青睐。科技馆在儿童科技教育方面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在教育理念上,科技馆本着开放与自主学习方式,注重儿童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发展,强调动手与动脑相结合,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第二,在教育内容上,科技馆向儿童展示先进的现代科技成果,并解释其中的科技原理,增进儿童对科学技术的了解,提高科学素养。第三,在教育方发法上,主要有体验、动手、互动、场景、参观等方式,让儿童在亲自动手与体验中,感受科技的奥妙,激发学习科学技术的兴趣。从上述特点中我们可以看出,科技馆本着激发儿童对科学技术的兴趣,让儿童在游戏与体验中快乐学习的理念,通过各种方式的科普展览和教育活动让儿童了解与体验科技,学会自主学习,释放天赋潜能,有很强的教育性。其自由开放的教育形式在儿童的生活学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二、科技馆教育的内容和项目

1、科普展览。

互动性科普展览的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到各个领域,又可具体分为常设展览和短期展览两种形式。常设展览是科技馆进行儿童科技教育的主要载体,也是科技馆富有特色的教育形式。常设展览力求为儿童营造再现科技实践的学习情境,强调以互动、体验的形式引导儿童进入科学探索与发现的过程之中。科技馆常设展览的教育内容从总体上来看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基础科学内容,如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科学知识。二是高新技术的内容。科技馆通过向儿童展示现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让儿童了解当代科技的发展动态。三是社会发展带来的问题内容。如环境污染问题、生态保护问题、计算机普及问题等需要儿童了解和关注的问题。

2、教育活动。

科技馆的儿童科技教育项目除了开展科普展览之外,还通过举办形式各异的教育活动来丰富儿童的学习生活。教育活动主要包括专题讲座、夏令营、科普报告会等多种形式。专题讲座通常以定期或不定期的形式向儿童普及某一专门领域的知识。如浙江省科技馆举办的“细菌是我们的朋友还是敌人”的专题讲座,主要是为儿童而设计,让他们了解细菌的危害,从小养成讲究卫生的好习惯。夏令营是科技馆为儿童举办的实地探索活动。通过带领儿童参观航天中心、天文台、动植物研究基地等,让儿童近距离观察和学习。让儿童在动手制作模型、采集标本、开展科学实验等活动中,培养动手能力,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点燃他们的科学梦想。科普报告会是儿童科技教育活动的又一种重要形式,通过传播国内外最新的学术发现和学术观点、展示重大的科技成果来激发儿童对科学的兴趣,唤起儿童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热情,启发儿童去探索科学的奥秘,走进科学的殿堂。

全文阅读

学前大班儿童科技启蒙教育思考

摘要:在学前大班开展儿童科技启蒙教育有助于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大班儿童;科技启蒙教育;实践经验

一、问题的提出

科技意识是指人对科学技术这一客观现实的反映。加强全民的科技意识,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是当务之急,尤其要从幼儿抓起。

二、学前儿童科技启蒙教育现状分析

根据调查、分析,当下学前儿童科技启蒙教育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一是现有的幼儿科技启蒙教育内容缺乏时代感,离孩子们生活中的科技较远;二是幼儿科技启蒙教育中教学方法单一;三是科技启蒙教育中的现代化教学技术运用不够,不能真正体现科技启蒙教育的高效直观性。针对上述原因,笔者所在的幼儿园从“大班儿童科技启蒙教育”入手开展实践研究,选择具有时代感,贴近孩子生活的科技教育内容,让孩子们在快乐的氛围中获得对科学技术的直接体验,让他们感到“科技并不遥远,科技就在身边”。

三、实践与探索

1.科技启蒙教育选材要源于儿童生活,引发儿童的探究兴趣科学,就在幼儿身边,就在幼儿经常接触到的周围物质世界之中。幼教实践表明,包括自然界和渗透于社会生活中的科学技术产品,都是幼儿乐意学习的。笔者所在幼儿园大班开展了《秀秀我家的科技小产品》系列活动。这个活动隔周进行一次,让他们将家里的科技产品带入幼儿园,专门开设了一段时间让他们相互交换、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每次让5—6个孩子在集体面前介绍一下他了解的科技产品。同时还围绕系列活动开展了“报告新发现”、“小新闻”、“小发明”等活动,布置每周的“小小记者招待会”,为幼儿创设科技发现的环境,促使幼儿主动观察,发现新科技、新信息,对电子产品产生浓厚的兴趣,萌发出创造的欲望。

全文阅读

论动漫科技与儿童认知教育

摘要:动漫科技的不断变革在给儿童的认知发展教育带来机遇和喜悦的同时也带来了陷阱和考验。只有充分认清这一儿童爱宠所带来的教育影响,才能有效地扬其长避其短,为儿童认知发展带去福音。文中还有针对性地为父母的儿童动画教育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动画片;儿童;认知教育

随着声像科技的不断变革,传输介质(如电视)的普遍化,越来越多的儿童开始喜欢并沉溺于动画片这种人工影像所带来的视听冲击和愉悦体验。动漫时间开始迅速成为儿童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难以割舍。对于正处于认知基础发展、敏感发展阶段的儿童来说,动画片市场的成功,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儿童的认知发展,并较为明显的表现在语言、想象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的提高上;但也为我们的儿童发展带来一些负面效应。只有采取扬其长避其短的理性态度才是我们所赋予儿童动画的教育意义所在。

一、概念界定

动漫,顾名思义是可以活动的漫画。我把它定义为是制作者利用电脑技术通过对每一张经质感修饰的漫画作品逐一定格,并以帧为单位按顺序先后呈现,利用视错觉原理来达到"画面形象"运动目的的人工影像。如同书本纸画一样,它是科技发展所催生的隐含制作者意图的一种教育介质。

一般认为,认知就是指人的认识活动,包括注意、知觉、记忆、解释、分类、评价、原则推理、规则的演绎,想像各种可能性,产生策略和幻想等等。[1]儿童认知发展主要的研究对象主要为12岁之前的孩童在感知觉、想象、记忆、思维和言语等方面的发展规律和发展特点。研究动漫影视这一儿童新宠对其认知发展的影响是有益于教育者提出相应教育对策优化儿童认知发展程序的。

二、动漫影视之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积极意义

"个体精神的产生是基因所规定的可能性在主体与文化的相互矛盾作用中通过自我否定来表达自身、发展自身的。"[2]而"所谓的主体实际上是对个体精神及其文化学意义上的身体的统称。"[3]由此可见,文化之于儿童精神成长正如土壤之于种子发芽,文化为儿童精神成长提供了必要的外在条件。

全文阅读

信息技术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有效整合探究

摘 要:近年来,信息技术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融入学前教育,为学前儿童的学习和全面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文章以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现状为基础,通过文献法和案例研究法,分析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现状和问题,阐述了信息技术应用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优势,并从科学教育活动的准备、实施和巩固三个阶段,对信息技术与科学教育活动整合的途径进行了详细论述,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信息技术;科学教育活动;整合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14-0060-04

我国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研究和实践起步较晚,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幼儿园几十年一直沿用的“常识课”才逐渐被“科学教育”所代替。[1]

当前,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利于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问题,如教师将科学教育的内涵狭隘化,活动组织过程中教师干涉不恰当,幼儿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教师身上,缺乏对自己探究过程和结果的关注等。而信息技术与科学教育活动的整合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一、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现实诉求

学前儿童学习科学始于对周围世界和自身的好奇心,并由此产生对周围事物的探索,[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就是教师引导学前儿童主动对周围世界进行探究,逐步形成科学素养的活动。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对幼儿的一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是学前儿童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能够促进幼儿认知、情感和个性的全面发展;激发学前儿童的好奇心、科学兴趣和对周围世界的积极态度;丰富和积累学前儿童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发展学前儿童的科学技能;培养学前儿童的主动性、积极性、独立性、创造性、自信心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全文阅读

科技场馆中针对低龄儿童课程类教育活动的组织和策划

科技场馆是传播科学方法,科学知识的非正规教育场所,可提供多种教育活动,通过展览、讲座、夏令营、培训等活动形式,实现对正规教育的补充。在科技场馆中开展教育活动,属校外教育的范畴,担当着培养学习兴趣、开阔视野、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建立健全价值观的责任和使命。与校内开展的正规教育不同,科技场馆中的教育活动没有固定的执行模式,没有硬性的考核指标,不需要强制性的学习过程。易被受教育者在情感上接受。在开展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把握好方式方法,更容易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达到预定的教育目标。针对低龄儿童开展的教育活动在多数科技场馆中都具有很好的群众基础,因此具有很强的可行性,低龄儿童的教育活动应着重培养他们对周围事物的基础认知、提升好奇心并构建兴趣点,开展课程类教育活动可以较好地实现这一目标。众多科技场馆都采用过或正在开展此类活动,北京自然博物馆也是其中的一员。

北京自然博物馆是一家以传播自然历史类科学文化知识为主要功能的集科学研究、科学普及和标本收藏为一体的综合类科技场馆,受众为社会全体大众,但经过多年的统计发现,学龄前儿童和小学三年级以下的低年级学生占比例大(约46%,2009年数据)。为丰富这些低龄受众的参观体验,培养其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北京自然博物馆的科学教师策划了以5~8岁小朋友为主要受众的“科普小课堂”活动(以下简称“小课堂”)。小课堂以自然科学知识介绍为主,穿插动手活动、互动活动、动画影片、观察实验等多种活动形式,旨在向小观众介绍他们所熟悉的身边的各种动物,植物以及微观世界的相关知识,培养和激发儿童的自然科学兴趣。小课堂活动于2009年5月2日为起点,每个月一个主题(考虑到参观观众的流动性和参观频率)。于每星期六、日中午12点(馆内教室紧张)在三层的探索角开讲,截至2010年底,共组织活动主题19个,受众近7000人次。笔者经过近两年的活动组织和现场实施,对如何开展此类活动提出了如下思考:

主题的选择和内容的设计应符合受众的特点

明确受众是谁、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是任何科技场馆开展教育活动首要解决的问题,只有了解了受众的年龄结构、学习经历、爱好、个人能力、感知偏好等相关信息,才能做出有针对性、因人而异的活动策划。

小课堂是以5~8岁低龄观众为主要受众对象,此年龄段的儿童具有天然的好奇心,并满怀着好奇,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探究欲,已经具备了浅显的知识背景,对“会动”的物体和色彩艳丽的物体具有浓厚的兴趣,善于提问和提出假设,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和探索者,也是培养科学兴趣和科学方法的优质起点。针对此年龄段儿童的特点,小课堂的内容选择以他们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动物或植物为主要介绍点,如蒲公英、蝴蝶、宠物等,目的是为了加强他们的直观感受,激发他们的兴趣,通过在自然博物馆中参加教育活动的收获与现实生活相对接,加深印象,形成印记。

小课堂根据选定的主题,进行具体内容的组织和筛选。内容的组织要保证科学性和准确性,包括累积和罗列,可以有多种渠道:专业书籍、专家咨询、网络媒体、音像资料等。内容的组织决定了有哪些事可以做,而内容的筛选则决定了要做其中的哪一样,决定了小课堂开展过程中的活动目标、活动主线、活动风格以及所采取的活动形式。内容的组织与筛选均应以受众的个性特征为首要考虑。针对筛选出的活动内容,结合前面提到的受众的各类特点,设计不同的活动风格和活动形式可以丰富小课堂的内容,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如在“我和蝴蝶有个约会”这一主题的小课堂上,以使受众了解昆虫具有哪些特征为主要教学目标,针对受众的性格特点和知识背景,选取了实验观察和儿歌记忆的活动形式,通过受众现场对几种常见昆虫,如蝽、蝴蝶、蝗虫、蜻蜓等观察的亲身经历,得出昆虫所具有的特征。实验观察环节可以调动受众的参与性,实现小课堂活动氛围的建立,而后通过儿歌的形式加以总结,加强记忆。对受众特点的关注应充分体现在活动前期准备涉及的每个过程中,并应贯穿于活动的策划、执行和评估等全过程的始终。

科学教师的综合能力至关重要

科技场馆中的科学教师是科技场馆开展教育活动的中坚力量,是教育活动的策划人和组织者。不同于校内教育,科技场馆中的教育活动没有固定的教学内容和明确的教学大纲,因此对科技场馆中的科学教师在活动的策划、组织、现场执行力、时间控制,应变能力、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教学方法的掌握等方面,均应提出较高的要求。小课堂的主题选择、内容筛选、活动的设计和风格的确定等前期准备工作考验了科学教师的活动策划能力。

全文阅读

儿童音乐教师师德

1.儿童教师的责任

作为一种社会角色,教师有不同阶段的分工。儿童教师的教育对象被限定在“儿童”这一群体范围。毫不夸张地说,教师应具备更加丰富的知识结构和驾驭教学的能力。目前对人类自身及诸多文化的研究分析已经表明,儿童阶段所受到的教育和影响,对他的行为、品格甚至是人格、个性的形成非常关键。但是很多人,甚至一些正在从事着儿童教育的教师都没有这种意识,认为儿童阶段只是以接受知识、认识世界为主,而忽略了它更是个性和人格的重要塑造时期。

儿童阶段的教育虽然是基础性的,但也因儿童这一受教育群体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而彰显了重要性。如上文所述,在“教”与“学”活动中会碰到各种问题,既然教学具有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本质特征,儿童教学就更需要研究其科学性规律,挖掘适宜于儿童学习的方式方法。如果只是为达到某种教育目的而不考虑儿童心理、生理等特点,采取粗暴方式往往会导致不当或相反的后果。对正在成长和逐渐形成个性的儿童而言,教师的一句话,一种态度,其正面或负面的影响难以估量,有时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因此,面对儿童这一受教群体的特殊性,对儿童教学科学性与艺术性的要求更强,机械性、单一化地教学,难以完成真正的教学目的。

2.教师的共性

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组成的教育体系中,教师居于主导地位。业余儿童音乐教师首先是“教师”。无论是从教育学还是人类文化传承角度看,教师都应具有教学能力和责任,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在具备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如何通过科学性、艺术性的教学活动来实现明确的教育目的,的确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复杂性。

首先,教学活动的“教”与“学”的互动性质,决定了它的某种不稳定性,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意志、行为的形成往往会给予某种决定性的影响。所以,教师必须有责任感,对教学活动有较强的控制能力。有关人类心理、行为及教学等研究表明,教学有可控制规律性,即具有科学性可遵循。因而,应用教育学、学习心理学乃至教学论等已经成为教师必备的理论基础。它们也是各种师范类教育中的必修课程。可见,教师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懂得如何“传道”。

其次,教学活动丰富而复杂,除了教育内容各有千秋,受教育者个体的复杂性也是主要原因。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认识世界的,而人类认识世界的每种形式都具共同性和特殊性。因此,了解教学过程,既要了解人类认识世界的一般特点,又要了解学生在教学中认识活动的具体特点。考虑到诸如学生个体差异、情感、价值观等非科学问题,教学活动中也存在一定的自由特征。教学的灵活性有利于解决受教育者个体不同所带来的问题,例如因材施教。

可见,教学有其复杂性,但却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将有规律可循的科学性与自由灵活的艺术性完美地结合起来,完成知识的传授和人格的培养,是教师应具备的素质结构。无论从事何种类型的教学工作,相应的教学能力、知识结构和责任感共同支撑着教师这一独特的社会角色,教师之间的相似和差异,往往在于他们对这些因素的整合情况不同。

全文阅读

谈业余儿童音乐教师的素质和责任

摘要 :业余儿童音乐教育在当今时展很快,在素质教育和教师专业化的推动下,它对业余儿童音乐教师提出了教学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客观要求,因此,业余儿童音乐教师的素质和责任值得关注。

关键词 :儿童音乐教育 业余儿童音乐教师 教学活动

近年来,业余学习音乐的儿童越来越多,随之增长的“业余儿童音乐教师”现象值得关注。当前,业余儿童音乐教师这一领域“专业”化(专业音乐教师的业余教学)和“低水平”化(非专业音乐教师的业余教学)的两极现象普遍;而儿童身心的成长和培养儿童艺术修养这一本质目的并没有得到教师及家长的充分重视。因此,业余儿童音乐教育的发展有了这样一些问题:业余儿童音乐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肩负什么责任?怎么理解“业余”?笔者试图通过对“业余儿童音乐教师”的层层梳理,探寻问题的答案。

1.教师的共性

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组成的教育体系中,教师居于主导地位。业余儿童音乐教师首先是“教师”。无论是从教育学还是人类文化传承角度看,教师都应具有教学能力和责任,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在具备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如何通过科学性、艺术性的教学活动来实现明确的教育目的,的确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复杂性。

首先,教学活动的“教”与“学”的互动性质,决定了它的某种不稳定性,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意志、行为的形成往往会给予某种决定性的影响。所以,教师必须有责任感,对教学活动有较强的控制能力。有关人类心理、行为及教学等研究表明,教学有可控制规律性,即具有科学性可遵循。因而,应用教育学、学习心理学乃至教学论等已经成为教师必备的理论基础。它们也是各种师范类教育中的必修课程。可见,教师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懂得如何“传道”。

其次,教学活动丰富而复杂,除了教育内容各有千秋,受教育者个体的复杂性也是主要原因。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认识世界的,而人类认识世界的每种形式都具共同性和特殊性。因此,了解教学过程,既要了解人类认识世界的一般特点,又要了解学生在教学中认识活动的具体特点。考虑到诸如学生个体差异、情感、价值观等非科学问题,教学活动中也存在一定的自由特征。教学的灵活性有利于解决受教育者个体不同所带来的问题,例如因材施教。

可见,教学有其复杂性,但却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将有规律可循的科学性与自由灵活的艺术性完美地结合起来,完成知识的传授和人格的培养,是教师应具备的素质结构。无论从事何种类型的教学工作,相应的教学能力、知识结构和责任感共同支撑着教师这一独特的社会角色,教师之间的相似和差异,往往在于他们对这些因素的整合情况不同。

全文阅读

儿童音乐教师素质和责任

内容摘要:业余儿童音乐教育在当今时展很快,在素质教育和教师专业化的推动下,它对业余儿童音乐教师提出了教学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客观要求,因此,业余儿童音乐教师的素质和责任值得关注。

关键词:儿童音乐教育业余儿童音乐教师教学活动

近年来,业余学习音乐的儿童越来越多,随之增长的“业余儿童音乐教师”现象值得关注。当前,业余儿童音乐教师这一领域“专业”化(专业音乐教师的业余教学)和“低水平”化(非专业音乐教师的业余教学)的两极现象普遍;而儿童身心的成长和培养儿童艺术修养这一本质目的并没有得到教师及家长的充分重视。因此,业余儿童音乐教育的发展有了这样一些问题:业余儿童音乐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肩负什么责任?怎么理解“业余”?笔者试图通过对“业余儿童音乐教师”的层层梳理,探寻问题的答案。

1.教师的共性

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组成的教育体系中,教师居于主导地位。业余儿童音乐教师首先是“教师”。无论是从教育学还是人类文化传承角度看,教师都应具有教学能力和责任,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在具备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如何通过科学性、艺术性的教学活动来实现明确的教育目的,的确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复杂性。

首先,教学活动的“教”与“学”的互动性质,决定了它的某种不稳定性,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意志、行为的形成往往会给予某种决定性的影响。所以,教师必须有责任感,对教学活动有较强的控制能力。有关人类心理、行为及教学等研究表明,教学有可控制规律性,即具有科学性可遵循。因而,应用教育学、学习心理学乃至教学论等已经成为教师必备的理论基础。它们也是各种师范类教育中的必修课程。可见,教师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懂得如何“传道”。

其次,教学活动丰富而复杂,除了教育内容各有千秋,受教育者个体的复杂性也是主要原因。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认识世界的,而人类认识世界的每种形式都具共同性和特殊性。因此,了解教学过程,既要了解人类认识世界的一般特点,又要了解学生在教学中认识活动的具体特点。考虑到诸如学生个体差异、情感、价值观等非科学问题,教学活动中也存在一定的自由特征。教学的灵活性有利于解决受教育者个体不同所带来的问题,例如因材施教。

可见,教学有其复杂性,但却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将有规律可循的科学性与自由灵活的艺术性完美地结合起来,完成知识的传授和人格的培养,是教师应具备的素质结构。无论从事何种类型的教学工作,相应的教学能力、知识结构和责任感共同支撑着教师这一独特的社会角色,教师之间的相似和差异,往往在于他们对这些因素的整合情况不同。

全文阅读

音乐教师素质

内容摘要:业余儿童音乐教育在当今时展很快,在素质教育和教师专业化的推动下,它对业余儿童音乐教师提出了教学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客观要求,因此,业余儿童音乐教师的素质和责任值得关注。

关键词:儿童音乐教育业余儿童音乐教师教学活动

近年来,业余学习音乐的儿童越来越多,随之增长的“业余儿童音乐教师”现象值得关注。当前,业余儿童音乐教师这一领域“专业”化(专业音乐教师的业余教学)和“低水平”化(非专业音乐教师的业余教学)的两极现象普遍;而儿童身心的成长和培养儿童艺术修养这一本质目的并没有得到教师及家长的充分重视。因此,业余儿童音乐教育的发展有了这样一些问题:业余儿童音乐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肩负什么责任?怎么理解“业余”?笔者试图通过对“业余儿童音乐教师”的层层梳理,探寻问题的答案。

1.教师的共性

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组成的教育体系中,教师居于主导地位。业余儿童音乐教师首先是“教师”。无论是从教育学还是人类文化传承角度看,教师都应具有教学能力和责任,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在具备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如何通过科学性、艺术性的教学活动来实现明确的教育目的,的确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复杂性。

首先,教学活动的“教”与“学”的互动性质,决定了它的某种不稳定性,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意志、行为的形成往往会给予某种决定性的影响。所以,教师必须有责任感,对教学活动有较强的控制能力。有关人类心理、行为及教学等研究表明,教学有可控制规律性,即具有科学性可遵循。因而,应用教育学、学习心理学乃至教学论等已经成为教师必备的理论基础。它们也是各种师范类教育中的必修课程。可见,教师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懂得如何“传道”。

其次,教学活动丰富而复杂,除了教育内容各有千秋,受教育者个体的复杂性也是主要原因。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认识世界的,而人类认识世界的每种形式都具共同性和特殊性。因此,了解教学过程,既要了解人类认识世界的一般特点,又要了解学生在教学中认识活动的具体特点。考虑到诸如学生个体差异、情感、价值观等非科学问题,教学活动中也存在一定的自由特征。教学的灵活性有利于解决受教育者个体不同所带来的问题,例如因材施教。

可见,教学有其复杂性,但却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将有规律可循的科学性与自由灵活的艺术性完美地结合起来,完成知识的传授和人格的培养,是教师应具备的素质结构。无论从事何种类型的教学工作,相应的教学能力、知识结构和责任感共同支撑着教师这一独特的社会角色,教师之间的相似和差异,往往在于他们对这些因素的整合情况不同。

全文阅读

谈儿童美术教育的反思及完善

摘要:本文以儿童美术教育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我国现阶段的儿童美术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包括教学方式的陈旧化、教学目的的片面化、评价标准的成人化、教育观念的非本土化,这些因素制约了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健康发展。由此提出了在树立正确价值取向的基础上,形成各方合力,以具体的教学方式和课程内容的转变作为突破口,有效促进儿童美术素质和人文精神提高等一系列建议。

关键词:儿童美术教育;创造力引导

一、问题的提出

儿童美术教育作为一门培养儿童美术素养、提高儿童审美意识、激发儿童创造能力的学科,对儿童形成良好的艺术感知能力、表达评鉴能力、想象创造能力,和谐的开展人际交流活动,形成健康的情感、意志、品质乃至人格具有特殊的意义。区别于专业的美术教育活动,儿童美术教育应当通过引导儿童进行观察、参与、感受、想象等一系列探索和实验活动,使他们首先产生愉悦感,并由此激发他们创作的欲望和冲动,在顺应儿童成长和发展的基础之上,循序渐进地完成儿童对外界认知作出表达的全过程。但在实际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儿童美术教育的方式方法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制约了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健康发展,造成儿童学画思维的死板化、程式化、单一化,影响到儿童天性的释放。因此,必须对儿童美术教育的思路和方法加以改革创新。如何在儿童美术教学中找到切入点和突破口,通过美术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引领,有效地促进儿童核心素养的培育,成为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儿童美术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式的陈旧化

目前的儿童美术教育教学方式和课程内容的设置较为单一,部分教师的观念在某种程度上沿袭传统,缺乏创新,仅局限于纸面作画,主要采用教师讲解并示范—儿童临摹—教师点评的教学方式,重模仿,轻创作。通过教师讲解和临摹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儿童感受、认识世界,但是单纯地让学生比照范画,甚至为了让学生短时间取得好的画面效果,运用一些程序式技巧“教会”他们画画。教师的仔细讲解、具体演示、忙碌穿行、强调规则、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儿童描绘、创作的机会,使他们朝着学校设定的方向发展,导致美术活动的自主性、人文性、艺术性大打折扣,对于儿童审美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有害而无益,不利于学生多样化发展。

(二)教学目的的片面化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