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儿童健康教育

儿童健康教育范文精选

儿童健康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幼儿园 儿童 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也就是说,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理应成为幼儿园重要的教育内容。儿童的身体是幼稚的,心理同样是稚嫩的,这就需要教育者格外的关注与呵护。如果不科学有效地进行心理教育,那么势必会影响儿童健康的成长。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关注儿童的心理状况,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方法,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儿童今后的生活。

一、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很多教育理念与方法,如果缺少有效的实施原则,那么势必会把握不好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因此,一定要遵循科学、合理的教育原则。

(一)成功化教育原则

自信心与自豪感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是儿童自我认知、积极受教、心理成长的重要动力。因此,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不断促使儿童体验成功的乐趣,在点滴进步的鼓励下,自觉进行思想道德认知和情感态度把握。在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应注重赏识教育,即以鼓励和表扬为主,迎合儿童的年龄特征与心理特点。

(二)游戏化教育原则

游戏是儿童认知世界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培养儿童坚韧、积极、思考精神的主要方法。对于儿童来说,游戏能够带给他们心灵以愉悦,给情绪以放松状态。一般情况下儿童对硬性灌输的内容十分反感,甚至有抵触情绪,这都对心理健康教育不利。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时,可以适当采用游戏的策略,在游戏中促使儿童认知、理解和接受事物,并且使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以游戏的方式呈现得更加新颖生动。

(三)持久化教育原则

在很多人看来,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不需要持久的关注,只依靠某几个教育契机就能够完成。这种观点显然不对,儿童的心理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任何阶段的放松都可能意味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失败。因此,教育者与儿童家长都应该持续关注儿童的心理成长,不能因为各种理由忽略心理健康教育,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四)日常化教育原则

生活是一个充满教育资源的宝库,只有利用好儿童的日常生活,才能真正潜移默化的培养出健康的心理素质。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和谐的外部环境,学校和家庭都有责任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儿童的心理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不能局限在某一节课,也不能机械的固定在某一个时间段。教育者与儿童家长应该充分抓住教育契机,采取有效措施对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二、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在幼儿园的教育过程中,儿童健康教育应该通过探索新颖、生动、有趣的方式方法,只有让儿童愿意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中来,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创建儿童个人心理成长档案

为了有效开展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幼儿园应该为每个儿童创建个人心理健康档案,这便于教师全面、动态的掌握儿童的心理状态,为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提供依据。儿童个人心理成长档案应主要包括:1.儿童个人基本心理状况表,结合家长问卷获得相关儿童心理信息。2.儿童个性特点表。3.儿童意志行动状况分析表。4.儿童社会化心理状态情况总结表。5.儿童心理状况个案追踪记录表。

在创建儿童心理成长档案时,应注意采取以下方式:针对那些心理健康问题较少或无明显问题的儿童,可以适当记录得相对简单一些,而对于那些比较难缠、心理不稳定,问题比较突出的儿童,则要相对严格细化档案记录,在记录频率上要保持每月3次以上,并且一定时间与家长沟通分析情况,提出相应解决对策。这样,儿童个人心理成长档案就会发挥效用,真正为儿童心理成长服务。

(二)开展儿童喜爱的游戏活动

目前,我国儿童以独生子女居多,可以说是家长捧在手心里的宝,再加上居住条件的限制以及家庭环境的影响,使得儿童缺少与同龄孩子玩耍、交流的机会,也不了解何为友爱和谦让,也正是因为这样才使养成依赖、孤僻、任性、唯我独尊的性格,做事也缺乏信心。在幼儿园中,儿童有了与其他伙伴交往的机会,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样的机会,培养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教师还应该利用幼儿园的优势,创设良好的集体生活氛围,让儿童学会互相理解、信任、尊重和接纳,促使儿童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教师应该适时的表扬和鼓励儿童,提升儿童的自信心,激励儿童积极参与到与同伴的游戏中,利用共同参与游戏的机会,让那些性格开朗、活泼的儿童带动性格内向、孤僻的儿童,激发他们参与游戏的热情和愿望,通过在游戏中儿童之间相互交流、协作,培养儿童的交际能力,促进儿童良好性格的养成。同时,教师应该注意在活动时将性格内向的小朋友与性格开朗的小朋友安排在一起,让他们直观的感受集体生活的乐趣,培养儿童团结协作的精神,久而久之,儿童内向的性格会得到改善。

(三)设置良好环境营造心理氛围

儿童的情绪极易受到影响和感染,尤其是儿童所处的环境,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有利于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隐性的教育资源为儿童创设合理、健康的生活、学习环境以及心理环境。好的周边环境可以给儿童一种积极、正面的心理暗示,协助儿童做好心情的调节。

科学研究表明,柔和的色彩可以使儿童保持情绪平稳,能够精神集中参与教学活动,因此,幼儿园的教师应该选用柔和的色彩;幼儿园科学工作室的空间划分应该采用半封闭式,在每个操作台之间设置间隔,这样有利于保持儿童心情上的平静,这对情绪易受影响的儿童有非常明显的作用。另外,还可以种植“心情树”,然后用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心情,红色代表快乐,绿色代表平静,灰色代表悲伤,黑色代表愤怒,每天早上,让儿童根据自己的心情将自己的照片挂在不同颜色的“心情树”上,这样教师就可以直观的发现儿童的情绪变化,并据此有针对性的展开工作。

(四)打造家园合作的心理教育平台

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单纯依靠的幼儿园教育就可以的,它还需要家庭的配合,因为家长对儿童的了解是全面深刻的。幼儿园应该积极打造一个家园合作平台,经常与家长沟通、交流,共同探讨如何使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更趋于科学化。因为家长的教育理念相对薄弱与落后,幼儿园教师有必要指导家长端正育儿观念,使得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显著提升。

幼儿园可定期召开家园座谈会与儿童行为分析会,针对儿童的心理状况进行探讨,解答家长具体问题,共同思考有效教育方法。对于儿童来说,家长是人生的第一教师,而到了幼儿园阶段,儿童的教育工作便需要家园共同完成。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双管齐下,做好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家长应不断提升自身教育能力,同时密切联系幼儿教师,把握儿童在园内的情况,这样一张幼儿园到家庭的大网就能涵盖到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幼儿教师的工作也会得以顺利开展,从而为儿童心理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总之,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幼儿教师应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建立相应的健康教育培养目标,与家长建立积极的联系,使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到一种家园共建的高度,促进儿童身心和谐健康发展,帮助儿童培养起良好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儿童健康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聋哑儿童 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7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4-0161-01

21世纪社会高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儿童的健康教育,儿童教育也因为人们的理念的转变而快速发展,可是往往却容易忽视在儿童群体中较为特殊的群落的健康教育——聋哑儿童的健康教育。现如今,我们往往谈起“健康”这个词,一般含有双重意义,不仅指的是身体健康,同时也指代心理健康。一个健康的儿童,不仅仅包含身体健康,还需要有良好的心理条件。对于一个身体素质良好的健康儿童来说,做好心理健康教育也不一定是一件简单的事,那么对于身体有障碍的聋哑儿童来说,更加难上加难。

一、聋哑儿童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聋哑儿童教育主要是针对聋哑的心理状态特点进行的有阶段、有计划、有步骤的教育方式,不能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慢慢提升聋哑儿童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能够适应与其他正常儿童一起的生活。聋哑儿童的身体缺陷往往会给他们带来一定的心理负担,因为听力障碍和语言障碍,在与其他正常儿童一起生活时一般会遭到特殊待遇,这使得他们的性格会相对孤僻、多疑,同时为了谋求关注,往往喜欢在负面表现自己,养成不讲卫生、不讲文明礼貌、懒于梳洗等坏习惯。因此,对于聋哑儿童的教育,不仅仅只是贯彻实施国务院颁布的《残疾人教育条例》的一个措施,展现社会主义教育的全面性和优越性,更重要的意义是对于聋哑儿童自身,良好的针对性教育能够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能够开发他们的智能,增强生活信心和生活能力,能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社会的公平竞争中,聋哑儿童的健康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全面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二、聋哑儿童健康教育的方式

聋哑儿童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教育方式不能够完全按照正常儿童的方式来实施,根据我国《残疾人教育条例》,应该对聋哑儿童实行“从小培养,反复训练,因人而异,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用低起步、慢进度的教育程序来逐渐养成聋哑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通过近年来对聋哑儿童健康教育的实施,对于聋哑儿童健康教育方式概括起来为:

第一,需要根据聋哑儿童的自身特点,来设计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训练。主要表现为,学校在编排教学内容的时候,对于低年级年龄小的儿童,主要实行以思想教育为主,重点培育聋哑儿童的自理劳动习惯,对于高年级年龄较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认知能力,这时候需要将文化教育与劳动科技等科目同时进行教育,不仅可以让他们及时改掉自己的坏毛病,还为他们日后的学习打好文化基础。

第二,需要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好的学习环境能够使学习效率提升百倍,这不仅仅只针对正常儿童,对聋哑儿童也适用。环境对聋哑儿童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不容小视的,良好的生活环境有利于聋哑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第三,需要严格管理,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当他们接受教育的时候,教育者不能因为同情心理而有所放松,需要严格约束他们的行为,同时还需要给他们创造丰富的课内外活动,这是聋哑儿童健康教育的重点,能够让他们建立健康的心理,能够正确认识自身的缺陷。

三、影响聋哑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

聋哑儿童是可以接受教育的,这是大家早就认识到的一个观念。在开展聋哑儿童健康教育的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为什么聋哑儿童的健康教育难以顺利进行呢?甚至出现有些聋哑儿童拒绝教育这样的情况,其实原因是因为聋哑儿童的心理行为出现了问题,一个心理素质良好的聋哑儿童,是能够很好地接受教育的。

影响聋哑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很多。首先,聋哑儿童自身的自卑心理让他们对外界产生了抵触情绪。因为他们有语言障碍和听力障碍,导致他们不愿意去交流。其次,家长和社会对聋哑儿童的不同态度也容易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家长的冷漠,社会的冷漠往往会深深打击到他们幼小的心灵,而有些家长怀着负罪心理对孩子过分溺爱,这些都是造成他们心理不健康的原因。最后,聋哑儿童的心理健康状态极其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比如有些不尽责的老师,对聋哑儿童的教育没有那么尽心,聋哑儿童长期生活于其中的学校和班级的氛围对聋哑儿童的影响也是极大的,人们的一举一动,都有可能对聋哑儿童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加强聋哑儿童心理教育对策

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教育疏导是加强聋哑儿童心理教育的有力对策。充满温情的人文主义社会环境能够给聋哑儿童创建一个相对公平的平台,社会教育是搞好健康教育的重要保障。在实践过程中,设立聋哑儿童家长学校,疏导家长的不良情绪有利于配合学校对聋哑儿童的全面管教;有社会义工或者热心人士不定期与他们交流,给予生活上的帮助和鼓励,有利于树立他们对社会生活的信心,等等,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对策。

对于教育者来说,需要做到如下几点:1.教学过程中努力营造爱的氛围,增强聋哑儿童的信任感;2.为聋哑儿童创设自由活动的空间,与聋哑儿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3.摆正表扬与批评的关系,要针对他们自身的特点给予最正确而又最合理的是非评判依据。

总的来说,聋哑儿童的健康教育不仅仅只是家长、聋哑学校以及教育者的责任,更是整个社会的责任,需要社会里的每一个人对他们多一点关心,少一点冷漠,努力为他们营造一个温暖的社会环境。

儿童健康教育范文第3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某社区的儿童家长282例。儿童年龄0~6岁,平均3.2岁;家长年龄22~51岁,平均36.5岁。文化程度:小学52例,初中98例,高中77例,大学55例。

1.2方法

1.2.1儿童保健的健康教育①针对不同人群,宣传健康教育。带儿童进行保健的家长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年龄层段、地域风俗、文化差异、性格特点都各不相同,尝试着以不同的方法对他们进行恰当的宣传。对年纪稍大一些的家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相关知识;对文化程度不高的家长用事实以及耐心的心态说服交流;对身为少数民族的家长要顺从他们当地的习惯,积极引导他们相信保健的重要性。②分层次教育,针对性健康教育。由于儿童年龄有差异,根据儿童的不同年龄对于保健知识的侧重方面不同来教育。对1岁左右的婴儿,社区工作人员应耐心更正家长对婴儿肢体保健的错误动作;对2岁左右的幼儿,社区工作人员指导家长对幼儿的摄入食物的最佳搭配;对3岁以上的儿童,社区工作人员着重对儿童家长进行传染病的宣传教育。

1.2.2预防接种的健康教育①提高专业素质,传播健康知识。许多家长忙于工作,对儿童保健方面的知识不了解,担心孩子接种疫苗有不良反应,有时会拒绝接种。我们的专业讲解人员首先要与家长建立彼此信任的关系,以饱满的热情与他们进行交流,介绍接种疫苗的必要性、目的以及这样做对孩子健康作用的意义。同时给家长耐心地讲解疫苗接种的适应症和突况的治疗措施等。②采用多种形式,倡导健康教育。在开展预防接种的活动中,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吸引家长和孩子们。通过定期开展“乐趣大讲堂”的趣味活动,使家长与孩子进行亲密的交流,以快乐的方式引导他们知道预防接种的重要性;通过张贴宣传画报,定时更新,使他们获知最新的健康教育;通过开展专家讲座,使家长们了解预防接种的微观本质内容;采用新颖的信息化技术,与家长们进行微信、QQ、电子邮件的沟通,加强健康教育。

1.3观察指标

通过自制调查问卷的形式,调查儿童家长在健康教育前与健康教育后对儿童保健和预防接种的健康教育知识的了解程度及参与率的变化。

1.4统计方法

观察记录并比较健康教育前后所得到的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完成对数据的统计与处理,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使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健康教育后儿童家长对儿童保健知识了解程度(90.43%)明显高于健康教育前(68.79%),经χ2检验,χ2值为40.644(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健康教育后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活动参与率(92.20%)明显高于健康教育前(71.28%),经χ2检验,χ2值为41.34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儿童时期是一生中最重要的阶段,机体免疫力处于较低时期,感染疾病的几率非常大,是各种疾病侵袭的时期,在此阶段一定要加强对外来疾病的防御,儿童保健及预防接种显得尤为重要。儿童自身对危险因素的警惕性差,所以儿童家长在此阶段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儿童家长对儿童保健知识的了解程度直接决定着儿童的生命安全和生活品质。

3.1儿童家长对儿童保健知识的了解程度变化

通过健康教育,儿童家长对儿童保健知识有了不同程度的了解,健康教育后中家长对儿童保健知识的健康教育掌握程度比健康教育前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这是由于多样的健康教育形式能使儿童与家长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以亲切体贴的方式获得与家长的互动,建立坚不可摧的信任度,使家长对儿童保健知识产生浓厚兴趣,更愿意主动学习相关保健知识,进而提高了儿童家长对儿童保健及预防接种知识的认知水平。

3.2儿童家长对儿童预防接种活动参与率的变化

通过健康教育,儿童家长对儿童预防接种的活动参与率有明显变化,健康教育后家长对儿童预防接种的健康教育活动参与率比健康教育前儿童家长的参与率高。主要是因为健康教育通过各种信息化技术和肢体语言的交流等,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儿童家长的积极性,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加入到儿童预防接种的活动中,使得儿童身心都能健康的发展。

3.3政府与社会都应关注儿童保健及预防接种健康教育

儿童健康教育范文第4篇

一 残障儿童心理健康标准

结合心理发展特点和社会要求,残障儿童心理健康标准可在情绪、主导活动、人际适应、了解自己和环境等方面加以考察。

第一,拥有基本稳定的情绪。尽可能地保持愉快、乐观、满意等积极情绪态度,偶尔出现悲观、失望等消极情绪,但不会持续长久;能够向家人和教师适当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情绪保持相对稳定,不出现过激行为。

第二,乐于融入周围的环境。懂得尊重他人,理解他人,能用友善、宽容的态度与别人相处,并且能建立起融洽的人际关系;能将自己的兴趣和精力倾注于学习、劳动和游戏中,并且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尽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难,争取最大的成功;对学校、社会环境具有积极的接纳能力,能尽快适应环境变化。

第三,具有适当的自我认知能力。对自己有一定的认识,能对自己的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节。

二 残障儿童常见的心理困扰

第一,敏感与敌对,容易情绪激动。自卑心理使他们十分在意自己的缺陷,过多注意别人的语言、行为和态度,对他人的评价也极其敏感,当自尊心受到伤害时会表现极端愤怒,也常因一点小事或别人无心的一句话而大发脾气,对外界的情绪反应强烈,情绪波动较大,易发怒,常与人发生冲突。

第二,自闭与自卑,容易诱发孤独。残障儿童学习效率不高、失败的经历较多,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和无能感;由于受过分保护和照料,可能任性、自私并伴有强迫、焦虑、自闭、情感和行为障碍等问题;他们乐于与同伴交往,特别是同为残障的伙伴,但与正常同伴交往时会感到彼此不同,使得他们不愿与周围的人交往,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孤独感,性格变得内向,甚至会出现交往和社会障碍。

第三,抱怨与悲观,容易内心消极。当残障儿童做事遇到困难或受到嘲笑时就会产生抱怨情绪,抱怨亲人、朋友,抱怨命运的不公平,他们常常认为自己是无能的、多余的,有强烈的无能感和不公平感。此外,与正常儿童相比,残障儿童在学习和生活等各个方面都会遇到更多困难,甚至他人看来非常简单的问题都无法自己解决,因此他们常常对自己失去信心,产生悲观消极的心理,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 残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第一,培养积极健康情绪,帮助残障儿童找到自我。通过教育活动使残障儿童学会对情绪进行自我调控,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预防和转化不良情绪,在自信中找到自我。学会表达情绪,克制和宣泄不良情绪。也可以帮助残障儿童疏导负性情绪,如愤怒时,可以听音乐、作画、进行运动等,悲伤时找朋友倾诉;焦虑时,可以进行自我放松等。还可以从残障儿童的闪光点入手,逐渐使他们认识到自己不是无能的,以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他们逐步建立起自信,找到自我。

第二,优化生活教育环境,潜移默化影响心理情绪。环境是教育的重要因素。稳定的生活和教育场所,必要的物资设备,适当的空间条件,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物质基础。在教室的布置中,推行“一块语言版、一个玩具柜、一个生态窗、一个音乐角”,有利于教师在心理健康课上发展学生的多种智能。精神环境对残障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作用,人际关系与环境气氛和谐,生活快乐,以及家长与教师积极关爱,那么残障儿童的心理健康就容易趋于积极;相反如果长期处于不良氛围下的残障儿童容易形成冲动、愤怒、攻击等不良心理行为表现。对此,在学习和生活上,要无微不至地关心他们,用无私的爱去感化、温暖他们的心,帮助他们摆脱困境,带领他们走出迷茫,使他们感受到校园这个大家庭的温暖,从而实现教育的目的,为他们掌握一定劳动技能和生活能力提供保障。

第三,开展心理教育活动,把握好健康心理发展方向。通过开展心理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可实行“一个融合”,即“学校全方位管理、教育教学等工作融合”,推行“五个自主”:“自理自主、劳动自主、交往自主、学习自主、休闲自主。”将“我洗小手绢”“小小值日生”等活动纳入日常心理教育中,培养残障儿童的自主意识;通过开展义务奉献活动,培养学生积极融入社会、融入周围环境的心理能力。比如利用义务劳动日使他们在关心他人、服务他人的活动中,感受到奉献的快乐,同时提升其自我价值感;还可利用社区人力资源,教育设施,针对其不同的特点和需求,举办职业技能培训和兴趣小组;也可以开展寓教于乐的活动,使智障儿童在轻松的氛围中愉悦身心,同时培养集体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定期组织各种与心理健康相关的教育活动,使残障儿童在身临其境中培养健康的心理。

第四,家庭与学校配合,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残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是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和学校的协调配合。对残障儿童近期的表现及心理状况,家长和教师应及时进行沟通交流,针对问题,研究和学习相关的教育技术和方法,采用适宜的个性化教育方式开展教育活动。开展学生、家长和教师共同参与的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使三者更好地融合,这样就能更好地走进学生的心里,以便采取积极的心理教育方式方法。加强对家长进行残障儿童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和宣传教育,定期为家长举办讲座,向家长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他们支持学校开展针对残障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儿童健康教育范文第5篇

助其快乐成长在分析幼儿心理是否健康的一条重要因素就是情感健康。孩子们情感健康,就会表现出快乐的情绪,愿意和身边的小朋友或者母接触、交流。反之,儿童的情感不健康,可能会造成幼儿的性格孤僻、做事不积极等现象。为了帮助幼儿养成一个健康的心理,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地结合游戏进行,在游戏中能够解放孩子们爱玩的天性。幼儿在游戏中既能感受到游戏的快乐,又能在游戏中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同时,游戏中孩子也易放松心情,一切烦恼都消失了,因为在孩子的世界里,只有通过一些简单的事物来认识世界,这时候教师或者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可以为孩子选择一些带有角色扮演式的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初步去感觉每个角色的职责,不同的角色也能让孩子乐在其中,有助于培养孩子健康的情感。再如:幼儿还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活动。在区域活动中,培养他们礼貌待人、主动交往以及谦让、合作的品质,不断地丰富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培养孩子们的语言交往的能力,提高他们对社会的认识。通过游戏还可以培养孩子们的社会交往的能力。游戏中处处有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资源,因此,开展游戏时,教师可以把心理健康的目标融入到游戏当中,这样可以对幼儿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和培养。

二、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在孩子们的每日活动当中

日常活动要以幼儿心理健康的目标与内容为导向,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每日的活动当中。在日常活动中,蕴含着很多心理教育方面的因素,比如,孩子收拾玩具时,就是一个责任心的培养过程。因此,在每次的日常活动前,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具体的要求,有些儿童会把玩过的东西整齐地放回原处,有些孩子则没有收拾。针对这类问题,教师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仔细地去观察每一位幼儿的表现,并且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对那些整齐收好玩具的孩子要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对那些不收拾玩具的孩子,要教育他们做事有始有终,要有责任心。再如,在户外活动时,教师也可以开展“学做”或者“走独木桥”等游戏,培养胆小幼儿大胆、勇敢且不怕困难的精神。此外,很多孩子积极的自我意识通常来源于教师对他们肯定的评价。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生活中要注意正确地认识和评价每一个孩子,多鼓励他们,让孩子们在鼓励中健康的成长,帮助孩子克服自卑的心理,让他们建立良好的个性与群体的关系,在群体中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让孩子时刻都能感觉到其他小朋友对自己的尊重,逐渐地形成一种积极、乐观的心理。

三、开展音乐活动,促进孩子们的心理健康

儿童健康教育范文第6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4-8824(2008)-11-0066-01

支气管哮喘是儿童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给患儿带来极大的痛苦和烦恼,严重影响患儿身心健康、学习、生活和生长发育。但单纯依靠医院和医护人员进行防治是不够的,很难做到早预防和早期治疗。为此要通过健康教育来提高患儿及家属对疾病的认识和医从性,达到减少发作,维持稳定,提高生活质量。

1 健康教育的方法

1.1 健康教育的方法很多,有讲座、看录像、个别指导、阅读手册等,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和内容,如针对儿童采用动漫形式教材,让其乐意接受。

1.2 出院后定期随访,举办“哮喘之家”活动。

2 健康教育的内容

2.1 避免哮喘的触发因素,预防哮喘发作,儿童哮喘的触发因素主要包括:(1)气候变化对儿童很敏感,如突然变冷,受冷空气刺激或气压降低,常可诱发哮喘,教育家长要根据天气的变化注意患儿的生活起居。(2)运动:儿童剧烈动动,可引起哮喘,教育家长和患儿应避免剧烈运动,运动应循序渐进。(3)感染:呼吸道感染,尤其是呼吸道病毒,是激发儿童哮喘的主要原因。(4)过敏原:儿童对螨的过敏比成人多。其他过敏原还有蟑螂、动物的毛发皮屑等。(5)其他:遗传因素、真菌以及情绪改变,均可引起部分儿童哮喘发病。教育儿童及家长在生活中要密切观察,再通过我们详细地询问病史和过敏原检测结合每个患儿的具体情况,找出每个患儿的触发因素,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

2.2 熟悉哮喘发作先兆及处理方法 儿童哮喘常以感冒、流涕等为先兆,当孩子常常在感冒时伴有喘息,你就要警惕他是否患有哮喘。此外,干咳,尤其是夜间和清晨的干咳,经一段时间的治疗又效果不佳,这时也要想到哮喘的可能。还有的孩子在奔跑运动后咳嗽或剧烈气喘,这就更提示有哮喘的可能。此时应及时来医院应诊,避免哮喘的急性发作。

2.3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应指导家长保持患儿室内空气清新、流通,避免刺激性物质如烟草、家用喷雾剂等污染空气。尽量不带孩子去人多、空气污浊的公共场所。经常带孩子到空气新鲜的山区、湖滨或农村度假,对哮喘的控制将大有益处,但要避开植物开花期。

2.4 加强体质锻炼 加强对患儿的体育锻炼,选择适当的体育运动方式,循序渐进,逐步增加运动量,以增强体质,减少呼吸道的感染,从而预防哮喘的复发,但运动量不可过于剧烈,以免诱发哮喘发作。

2.5 加强心理护理 很多哮喘患儿因哮喘反复发作,对疾病产生恐惧心理。我们针对每个患儿的具体情况耐心的解释,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让病情得到控制的患儿现身说法,消除患者的恐惧。亦有的家长担心气雾剂会成瘾,或顾虑激素药物会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因此,患儿病情稍有好转,家长即自行停药或减药,致使病情再次复发。为了消除家长的顾虑,我们向家长详细地讲解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说明吸入治疗仍是目前最有效、最广泛的一种哮喘预防和治疗的药物。只要遵循医生的指导用药,吸入激素的安全性是非常良好的,大量床资料证明长期使用不会影响患儿的生长。相反如果患儿哮喘得不到及时治疗,却会明显影响孩子的正常生长。让家长消除顾虑,坚持用药。

3 效应

哮喘是一种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气道炎疾病,目前根治仍有一定困难。治疗的目的是控制哮喘发作次数或将发作的程度降至最低,保持最佳的肺功能状态,以提高生命质量。但单纯依靠医院治疗和护理,难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病情。所以,做好患儿及家长的健康知识指导,增强患儿及家长的防治信心,可以使患儿病情长期稳定,减少发作,提高生活质量,最终达到治愈目的。

参 考 文 献

儿童健康教育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健康教育;儿童保健;实施;体会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63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638-02

健康教育是儿童家长获得健康知识且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以前的有病治病到预防保健即医学模式向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妇幼保健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深入的开展健康教育,使广大被服务对象掌握健康卫生知识、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和科学育儿的能力,将是我们儿保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几年来,我们充分发挥保健门诊的自身优势,对广大被服务者进行广泛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宣传,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均来自我院保健门诊以及电话咨询人群,即健康咨询者和健康检查者(儿童、其家属以及陪同人员)。

1.2 方法

1.2.1 健康教育宣传的工具包括宣教室、咨询门诊、儿童保健0-6岁儿童保健软件、电脑、智能筛查工具箱、电视、投影仪和光盘、滚动电子屏幕、宣传图、册、单以及健康教育展板等。

1.2.2 健康教育实施方式 由专职保健人员轮流坐诊,对前来就诊的儿童及其家属分别给予个别指导或集中讲解或进入幼儿园进行专题健康讲座等。

1.2.3 实施方法 ①孕前的优生优育以及孕期的健康教育:以婚前医学检查为契机,对前来进行婚前检查的每一对青年男女进行优生优育方面的健康教育宣传指导,及时解答待孕妇女的卫生保健和心理的困惑,并指导选择受孕的最佳时期,从孕前增补叶酸预防出生缺陷到对已确诊怀孕的妇女,要求其按照孕产妇系统管理的频次,定期进行产前常规检查,并进行产前筛查,及时发现妊娠期母胎的异常情况,进行必要的治疗。针对不同孕期,运用专业的知识,通俗易懂的语言,并结合电视、滚动电子屏幕、光盘、图片、宣传栏、展板、保健手册等,进行有针对性健康教育宣传,使孕妇自觉接受生理、心理的保健知识,以及母乳喂养和科学的胎教指导。同时,教育孕妇避免接受病毒、放射线及空气污染,避免滥用药物,避免不良刺激对胎儿发育造成危害。②围产期的健康教育:积极创新工作思路,充分发挥新婚学校、孕妇学校、宝宝课堂的优势,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电视、录象等指导孕妇顺利渡过围产期,保障母婴的安全。要做好产妇心理、生理的健康指导,预防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督促产妇产后半小时开奶,促进母乳喂养。利用生动的语言、为产妇讲解新生儿的生理、心理特点,疾病筛查的重要性以及新生儿日常护理和预防保健知识,并教会产妇哺育新生儿的技巧和方法,示范早期智力开发的技巧,如皮肤触摸、婴儿、沐浴、抚触、俯卧、自动转头、视觉对比等。③婴幼儿期的健康教育:新生儿出院后,利用产后访视的时机,及时对产妇进行新生儿护理、母乳喂养、合理喂养、预防感染等知识的强化教育。指导产妇学会观察新生儿皮肤颜色、体重、体温、排便及吃奶情况,甄别异常及时寻求指导或治疗。告之家长及时进行预防接种。由儿保门诊大夫建立儿童保健手册,进行4、2、1查体,根据不同年龄,对前来检查咨询儿童家长都有针对性地进行保健指导和健康宣教,如:告知家长要做好小儿生长发育监测,合理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食,培养小儿良好地生活习惯,适时断奶,并及时进行儿童早期发展教育的指导,甄别异常情况,预防意外伤害地发生。教会家长如何认识小儿常见病及防治措施,并能在日常生活中认真执行。若发现体弱儿,及时建档,专人专案管理,并要求家长配合学会观察体弱儿的症状、体征,以便早发现、早治疗。④学龄前儿童的健康教育:由于学龄前儿童的生理特点,其大脑皮层功能的发育已接近成人,因此,此时的健康教育对象不单纯是家长,对小儿的直接指导亦非常重要。此期儿童大多数在托幼机构,因此,儿童、家长及幼儿园的保教人员都成为健康教育的对象。要针对不同对象给以不同的健康指导,对儿童要教育小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吃零食,少吃甜食,预防龋齿的发生;对家长要从其最关心的儿童智力开发、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儿童意外伤害的预防、儿童肥胖等方面进行有针对的健康指导及健康宣传;对保教人员告之及时进行健康安全教育、进行预防接种,防止传染病的发生,要寓教于游戏之中,合理引导小儿顺利的渡过第一逆反期,又因此期小儿生性好动,安全意识淡薄,缺乏自我保护意识,要及时进行健康教育,远离意外伤害,对流动人口及私立幼儿园更应积极主动的进行宣传教育,防止意外伤害的发生。⑤学龄期及青春期的健康教育:此期小儿进入校园生活,虽然学习占据了主导地位,但是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的培养仍然至关重要。要加强口腔保健和眼保健知识的宣传,加强体格锻炼,防止风湿和结核病的发生。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要及时进行青春期性生理、心理及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由于此期儿童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人状态之间的矛盾,情绪起伏变化较大,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家长要配合老师对青少年正确引导,关心体贴,帮助他他们适应生理、心理的特殊时期,保证他们健康成长。

2 结 果

通过各种形式健康知识的宣传,使服务人群的健康意识有了根本的转变,并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既为广大妇女提供了孕前、孕期、产前、产后科学孕育保健知识,又为儿童的早期健康发展做足了思想准备;既为保障人口素质的提高,保障优生优育奠定了基础,又为妇幼保健工作拓宽了领域,找准了努力的方向。通过健康教育,大力宣传并实施了《母婴保健法》,巩固了爱婴医院的成果,使广大群众对《母婴保健法》的知晓率达94%以上,降低了儿童常见病、多发病以及传染病的发生,促进了小儿健康发展。通过系统地开展健康教育宣传,使孕妇系统管理率达到95.56%以上,辖区内的0-6岁儿童系统管理率达到94.53%,4个月内纯母乳喂养率达85.6%,体弱儿及高危妊娠管理率达到100%。

3 体 会

健康教育是有目标、有计划、有实施、有评价的教育活动[2]。经过不断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母亲安全,儿童优先”已成为社会共识,健康教育已经越来越被推到转变医学模式的首要地位。它不仅仅为临床病人服务,而是从院内的病人扩展到家庭、学校、社会团体的健康人群,并且越来越为广大群众所接受。

3.1 对从事妇幼保健工作人员对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要有充分认识,它是人们获得医疗保健服务的第一步,只有做好健康教育,提高人们的健康知识水平和自我保健能力,才能把我们的服务项目做的更好、更彻底。

3.2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对我们从事儿童保健人员也提出更新的要求,它强调了卫生服务的整体观,对于我们妇幼保健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掌握牢固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要拓宽知识面,学习一些医学心理学、社会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精湛的专业,还要善于与人沟通。沟通是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的前提,良好的医患关系,才能取得被服务者的理解与信任,达到健康教育的目的。在健康教育宣传中,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即与被服务者交流时,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要端庄大方、热情、和蔼可亲,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活泼的图片、宣传画、栩栩如生的模型通俗易懂的讲解、标准的示范,以满足不同层次的被服务者对健康知识的要求。在整个沟通交流的过程中都要本着热情接、细心问、耐心讲、精心做、主动帮、亲切送、定时访的情感服务模式,让被服务者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保健知识,提高自我保健的能力。

3.3 健康教育是儿童保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保健工作的全面顺利进行并非单纯依靠儿童保健工作人员[3],而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其中,家长和儿童既是参与者又是支持者,健康教育就是树立他们的保健意识,通过自保健能力,而一大部分集聚儿童及其家长的健康教育宣传,则需要教育部门的大力配合和支持。

3.4 通过健康教育宣传,儿童早期发展和心理行为问题越来越受重视,0-3岁这一阶段是儿童心理、智力、行为及个性形成的至关重要时期,而儿童的中枢神经系统地发育是心理行为发育的特征,是通过运动、语言、认知社会交往和生活、情感等表现出来[4]。但是仍有部分家长对儿童肥胖缺乏足够的认识,仅知道肥胖是由偏好吃甜食吃肉造成的,但对因肥胖造成儿童自身发育影响与后期危害知晓率很低,这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去努力。

3.5 而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好儿童保健工作首先要有一支素质高的儿保队伍业务要全面,责任心要强,要不断加强业务知识培训,更新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提升服务能力。因为来门诊的人群绝大多数是健康的儿童和望子成龙的家长,若只延续过去的仅提供简单的体格测量和筛选疾病型的检查的保健服务,早已不能满足父母们对保健日益增高的养育支援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做好疾病筛选型的健康诊断和体格测量工作,更应以健康教育为切入点,提供给父母足够的健康保健知识,满足新时期儿童家长健康需求,更是今后儿童保健工作努力和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刘纯艳.社区护理学[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64-65.

[2] 于卫华,李志菊.影响住院患者健康教育效果的多因素分析[J].实用护理杂志,2000,16:52-53.

儿童健康教育范文第8篇

【关键词】 换牙期;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780.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541-01

背景: 大部分孩子出现了换牙情况由于孩子对换牙不了解,有的孩子还产生了恐惧心理。其次还有部分孩子由于不注意换牙期的牙齿保护出现龋齿,牙齿发育不好影响面部发育等情况,所以换牙期的牙齿保护很重要。

正常情况下儿童从6岁左右开始换牙,乳牙开始生理性脱落,替换乳牙的恒牙相继萌出,到12―13岁时,全部乳牙为恒牙所代替,总共28到32颗牙齿。这便是儿童换牙期。首先:正确认识儿童换牙期间的顺序:儿童6岁左右紧靠最后一个乳磨牙的后方长出第一个恒磨牙,也叫六龄磨牙,六龄磨牙对孩子颌面部的生长有定位、定高的作用,对其他牙齿萌出,排列整齐与否都有影响,保护好它可终生受益。六龄牙完全萌出后,在6-8岁进行窝沟封闭。6岁左右乳下中切牙脱落,恒下中切牙长出,7―8岁时乳上中切牙脱落,恒上中切牙长出,乳下侧切牙脱落,恒下侧切牙长出;8―9岁乳上侧切牙脱落,恒上侧切牙长出;9―12岁第一、二乳磨牙脱落,第一、二双尖牙长出;10―12岁乳尖牙脱落,恒尖牙长出。在整个换牙期间,是儿童保护牙齿的重要时期。其次:换牙期间要注意矫正儿童的各种不良习惯。在换牙期间,儿童通常易出现的不良习惯,如咬唇、咬舌、伸舌、舔牙等,可直接影响牙列不整齐美观,面部发育不对称。还有的恒牙虽已萌出,但个别乳牙仍不脱落,应到口腔科拔除。其三,注意预防和治疗乳磨牙龋病。换牙期乳磨牙易患龋病,如龋齿引起根尖病,可影响继发恒牙的生长萌出,因此要注意乳磨牙龄病的及时治疗和预防,决不能有乳牙迟早要换,坏了也不必治的错误观念。应当尽量使乳牙保留到恒牙萌出,如乳牙过早缺失,常导致继发恒牙萌出间隙不足而引起牙列不齐,甚至导致恒牙埋而不出。其四,要对出恒牙定期观察矫治。换牙时前恒牙以乳牙的下方或内侧萌出,萌出的恒牙即为成人牙齿的大小,出现轻度拥挤、扭转或间隙是正常的,可随邻牙的萌出和颌骨的生长发育而自行调整排齐,只要不是反牙(即地包天),一般不必矫治,但要做定期观察,最长不应超过半年。如在乳牙完全替换后仍排列不齐,应及时就诊,以免因延误治疗,造成矫正困难。其五,教育换牙期的孩子特别注意牙齿保健。换牙期由于牙齿排列不齐,恒牙萌出,乳牙滞留,引起的双排牙,此时如多食含蔗糖食物及不注意口腔卫生,引起牙齿清洁不良,食物滞留,易导致乳、恒牙发生龋齿,因此,这一时间应注意教育孩子认真刷牙,多吃含粗纤维食物,增强咀嚼功能自洁作用自洁作用,甜食与正餐一起吃,减少两餐之间吃零食或甜食的次数 ,刷牙-去除牙菌斑,用儿童保健牙刷和儿童含氟牙膏。

儿童健康教育范文第9篇

关键词:健康教育 儿童保健 探索

1 工作开展

1.1 健康教育和儿童保健工作是相互统一的有机整体,不是可有可无的,不能把两者截然分开,健康教育贯穿在儿童保健的全过程。每年在爱耳日、预防出生缺陷宣传周、“三八”妇女节、“六一”儿童节、爱眼日、爱牙日等重点时间点,我们向托幼园所老师、各级计生主任、妇女主任及乡村医生等重点人群,通过报纸、电台、宣传车、标语及深入群众心贴心、面对面等形式广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中国儿童发展纲要》等妇幼卫生法律法规,尽可能地把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及时宣传到千家万户,为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为开创儿童保健事业发展提供舆论支持,动员全社会关注、支持儿童的早期发展,开创儿童保健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新局面。

1.2 日常工作中,我们通过各种形式向全社会积极宣传儿童健康促进、疾病的预防、科学育儿的知识和技术,转变家长的理念,提高家长的科学育儿水平,使健康教育进校园、进课堂、进社区、进家庭,使儿童保健的观念深入人心。重点针对准备要孩子的未婚、已婚夫妇及家庭的亲朋好友,介绍如何孕育一个健康聪明可爱的宝宝?应该在身心状态、膳食营养、家庭环境等方面注意什么?对已经怀孕的夫妇及家庭,在建立了保健手册来院进行孕情查体时,我们主动和妈咪课堂协作,为他们讲解如何促进胎儿的生长发育?怎样避免孕育出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巨大儿?了解怎样迎接孩子的出生?科学的护理、母乳喂养知识,早期儿童保健的内容和流程,让“准父母”为新生儿的平安降临做好思想上、客观条件上的准备,为科学养育儿童打下坚实的基础。

1.3 在“准父母”入院待产时,我们把儿童保健的内容和流程通过温馨提示的宣传页介绍给他们,让他们在紧张、欣喜的时刻,熟悉家长的职责和任务,明明白白地了解何时、何地做听力筛查、新生儿疾病筛查,注意事项;待新生儿出生后,健康教育的重点放在如何观察新生儿的正常生理表现、科学护理、异常变化的处理及何时母乳喂养?如何喂养?在新生儿首次预防接种时,我们给予建立健康档案,发放手册,向家长宣传0-6岁儿童保健的时间、地点、内容及注意事项,让家长感受到全新的保健理念,切实对儿童保健重视起来,把新生儿访视到421体检的内容全程记录,使祖国的未来接受规范的、系统的、全面的、连续的全程健康追踪服务。

1.4 在开展0-6岁儿童系统化保健的各个时间点,我们都对儿童家长进行健康教育培训,把健康教育规范化、常态化,从最初落实儿童保健手册要求的教会家长做婴儿被动操这种群体化宣教,逐步完善到开展一对一的婴儿被动操和婴幼儿抚触,我们的理念就是让儿童在保健的过程中,及时发现异常,给予个性化的指导方案,接受贵宾式的保健服务,儿童保健医师既是战斗员又是宣传员,从而带动家长由转变理念到育儿知识、技术的提升,提高群众对健康教育的依从性。我们不仅仅局限于完成了多少场次健康知识的讲座和宣传活动,更重要的是每次都要达到实效,开展宣传活动不一定都是我们讲,最好的形式是和服务对象展开互动,他们提问题,我们回答;我们定期对健康教育宣传活动进行效果评估,发放调查问卷,征求意见和建议,收集群众的疑惑,作为我们的宣传内容。我们通过科室邮箱和服务热线,解答群众的问题,接受家长的咨询,不拘一格、不拘形式来实现健康教育的最大成效。

儿童健康教育范文第10篇

1.1一般资料

选择近两年在我科进行咨询的440例儿童为研究对象,男235例,女205例,年龄7个月至8岁,平均年龄(3.54±1.02)岁,所有儿童均无严重疾病及家庭病史。把儿童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20例,两组儿童在年龄、性别及病史方面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根据常规工作流程对儿童家长进行健康知识的普及及指导,并定期要求儿童进行体检检查,对于适龄儿童提醒按时接种等。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根据家长的不同困惑及需求进行健康指导,具体如下:(1)调查了解: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总结家长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及家长对儿童保健护理服务的需求种类,如儿童的营养配合、早教指导、用药信息指导等,并以此为依据,制定详细的健康指导内容[1];(2)发放健康知识手册:把儿童成长过程中需注意的阶段及常出现的问题及流行疾病等内容都印在手册中,让家长对儿童成长过程中所需要注意的地方有个大致了解,并通过图片配合增加该手册的可读性和趣味性;(3)开展专题讲座:为提升家长的理论学术水平,定期在社区或科室内开展专题讲座,讲座内容在开展前一星期在社区或医院的宣传栏中公布,以便家长进行选择和准备。在讲座中,提供答疑阶段,对家长提出的问题回答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若有必要的话可以通过多媒体或图片对讲解环节进行示教;(4)分层次进行教育:不同家长有着年龄、文化水平及职业区域的差异,对于文化水平较低的家长可以采用传统的宣传册和板报等宣传方式进行传授,对于文化程度较高的家长可通过网络电子平台的方式进行,总之要因人而异采用灵活多变的宣传方式对家长进行儿童健康知识的普及;(5)回访:宣传教育后通过电话回访了解家长对儿童健康知识的掌握度及再次存在的问题,以便制定下次的健康指导内容[2]。

1.3评价指标

6个月后比较两组儿童的健康成长状况,包括儿童偏食或厌食、缺钙缺锌、儿童出现病症情况等方面,及家长对健康指导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

获得的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儿童成长状况比较:教育指导6个月后,对研究儿童进行全面检查及电话回访家长对健康教育护理工作的意见,有部分儿童出现营养不良缺少微量元素、挑食厌食、感冒发烧等情况出现。可见,实验组中儿童出现偏食厌食、缺钙缺锌、病症例数及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