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儿童孤独感与同伴关系的研究是儿童发展心理学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孤独感是一种消极的,弥漫性的心理状态,儿童长期处于此状态会导致适应不良。国外对孤独的研究比较多,我国对孤独的研究最近十几年来发展比较快。综合国内外的研究资料发现:研究对象年龄跨度不平衡,针对老年人的研究比较多,对青少年和儿童的研究比较少。本研究便是以儿童为研究对象展开的。
Abstract: The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neliness and peer is an important issue in the field of child development psychology. Loneliness is a negative, diffuse psychological state, if in this state for long-term, child will have maladjustment. There is more loneliness studies abroad; in our county, the study has developed faster in the past ten years. Combined with foreign and domestic research data, we found: Subjects age span is imbalance, there are more research on the elderly and less on young people and children relatively. This research study is to expand from the children.
关键词:同伴关系;友谊质量;社交自我知觉;孤独感
Key words: peer relations;friendship quality;social self-perception;loneliness
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0-0104-02
1研究目的
同伴关系在儿童青少年的发展和社会适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直以来,同伴关系都是儿童社会化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是每一位儿童青少年都无法回避的话题,对儿童青少年的社会化和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同伴关系的状况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适应产生重要影响。孤独是一种消极的、弥漫性的心理状态,儿童长期处于此状态会导致适应不良。在孤独感领域的研究中研究对象年龄跨度不平衡,针对老年人的研究比较多,对青少年和儿童的研究比较少,本研究的目的就在于研究儿童同伴关系与孤独感间的相关关系,最终为缓解儿童的心理适应问题提供理论基础,增加在孤独感研究领域中对儿童的探索和研究。
2研究设计
摘要:通过对著名心理学家津巴多的时间心理学理论的分析,运用其对过去、现在、未来三种时间观的心理、行为特点分析,以及结合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探究时间观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如何利用时间观促进儿童心理发展。
关键词:时间心理学;儿童心理发展;津巴多
时间是切实存在的,人类从诞生那一刻起就在计数着时间,随着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人类从婴儿到成年,逐渐发展、构建起完整的心理品质。时间又是抽象的,它不能触摸也无法控制,我们时而觉得时间过得很快,时而觉得很慢,但时间却是不为我们意志而改变的,它是历史的车轮,固执地向前,不快不慢也不曾停止片刻。我们可以通过间接的方式认识时间,形成自己独有的时间观,时间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那么,人类对的时间的认识是何时建立起来的,时间又是如何影响人类发展的,本文通过对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津巴多的时间心理学理论进行分析,结合儿童认知发展的特征和过程,来简要阐述这一问题。
1 津巴多的时间心理学理论
津巴多是国际著名心理学家,曾任美国心理协会主席,他的时间心理学理论在时间心理学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和重大贡献。在津巴多的《时间心理学》一书中,作者将时间分为过去、现在、未来三个维度,每个维度上又有着截然不同的两种时间观,积极的时间观和消极的时间观,依此作者创建了津巴多时间观念量表(ZTPI),运用此量表可以测出被试在六个维度的得分,以此判断被试的时间观念。
书中引用众所周知的童话故事,开启了人们对时间的思考,例如丑小鸭的故事,小时候丑陋的外表却经过时间不经意的操纵变成了美丽的天鹅;灰姑娘的故事里,她由魔法变来的漂亮礼服和马车却在午夜变回乌有。我们曾经只注意了故事的戏剧性,却忽略了时间的造化。
我们看似无限珍惜却又总是忽视的时间,在形成我们特有的时间观后,影响着我们的选择和行为。
1.1 过去时间观
【摘要】儿童心理理论研究是二十多年来发展心理学的一个研究热点。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从最初对心理理论发展的年龄特点等问题的关注,逐渐转向探讨儿童获得心理理论的内部机制以及影响心理理论发展的相关因素,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本文分别对作为特定能力的心理理论以及作为一般认知能力的心理理论的发展机制研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学前儿童;心理理论;发展机制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7)11-0045-04
一、引言
心理学关于学前儿童发展的研究曾经长期集中在“儿童如何认识外部物理世界”的探讨上,如研究儿童关于客体、时间、空间、因果推理等概念的发生与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心理学家对“儿童如何认识心理世界”这一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开始研究儿童如何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心理,从而开辟了“儿童心理理论”这一研究领域。〔1〕随着研究成果的大量涌现,心理理论逐渐成为近年来发展心理学的热门话题,研究范围不断拓展。当前,不仅仅是发展心理学家,哲学、精神病学、神经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临床心理学、比较心理学、文化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者也都对研究儿童心理理论产生兴趣。
个体心理理论的发展需要儿童经历复杂的认知判断过程,拥有较为高级的认知能力。因为在心理理论发展过程中,儿童不仅仅需要了解自己,而且必须发展对他人角色、性格和心理状态的理解能力。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最初表现就是从视觉等角度了解父母、同伴与自己都是不同的个体。因此,儿童心理理论是联系儿童的认知能力和社会往的重要桥梁,对于儿童今后进行有效的社会交往和社会活动极为重要。〔2〕
对于儿童心理理论发展机制的理论解释是心理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些理论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认为心理理论能力属于不同于其他认知能力的特定领域,即具有领域特殊性,其中代表性的观点有:理论论、模块论和拟化论等(Carruthers & Smith,1996; Flavell & Miller,1998; Gopnik & Wellman,1994; Moore,1996);〔3〕另一类认为心理理论能力可以像一般的认知能力一样去解释,如执行功能、心理表征等(Carlson,Mandell&Williams,2004)。〔4〕近年来,国内外心理学家越来越重视对儿童心理理论发展机制的研究,迄今已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多种理论假设,为我们更好地认识学前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依据。
二、作为特定领域能力的儿童心理理论
[摘要]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一方面需要理论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需要在实践中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基于这样的认识,《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在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和教学评价方面进行变革。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 实践能力培养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8-0144-02
学前教育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在我国当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教育改革背景下,研究如何实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对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传统的学术型大学重视学科发展,强调知识的发现与创新,其发展核心是科研,应用技术型大学淡化学科,强化专业,强调课程发展,其发展的核心是教学。2014年6月22日,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未来高等职业教育要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人才培养模式。《决定》还指出: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重要的环节就是建立健全课程衔接体系,建立适应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相关概念的界定
目前,对于实践能力的概念并无统一界定,国内外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本文认为实践能力是指个体所具有的处理问题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品质,它一般由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构成。一般实践能力泛指处理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通常包括表达能力、组织能力、适应能力、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专业实践能力是指运用专业知识解决专业领域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经过专业训练能够从事某种专业工作所需要的专门能力。[1]
对于实践能力的培养问题,是第二个需要明确的问题。实践能力的核心是解决问题,它需要两个必备的条件,即知识和实践。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所说:“实践能力是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即将思想及分析结果以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加以实施的智力,实践性智力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2]”这说明,实践能力的培养一要重视知识的学习,实践能力是建立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的,是第一位的;二是重视知识的转化。在理论学习之后,如何把知识转化为能力,需要通过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在真实情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来实现能力的获得;三是实践能力是后天习得的。通过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实践体验、反思总结,再如此循环反复、逐步提升而获得的。
作者简介:刘璐,女,(1991.6-),民族:汉,籍贯:辽宁省辽阳市,所在学校:沈阳师范大学,专业:应用心理学。
摘要:特殊儿童是一个急需关注的群体,特殊儿童心理学是在这中需要下自然萌生的学科。它在中国还是一门极为年轻的学科,无论是在研究还是在学科课程设置上都存在着问题。本文集中从学科定位、研究现状以及学科设置三个方面论述了我国的特殊儿童心理学的发展现状。
关键词:特殊儿童;心理学
在人类社会飞速现代化的进程之中,“人”成为了时代的中心与永恒的主题。在这种语境之下,特殊儿童作为极为特别的一个群体越来越受到关注。关注特殊儿童,必然要回答如何对特殊儿童进行教育的问题,那么特殊儿童心理学这个涵盖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特殊学科应运而生。事实上,相较于国外的累累硕果,特殊儿童心理学在国内才刚刚起步,并不成熟。那么什么是特殊儿童心理学、它的特点是什么、它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又是如何的,都是我们急需回答的问题。
一、 特殊儿童心理学的学科定位
特殊儿童心理学,是以特殊儿童的心理为研究对象的,它着重探讨特殊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归纳特殊儿童心理现象的规律,最终以完成对特殊儿童的必须教育为旨归。很显然,特殊儿童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一) 特殊儿童心理学与心理学
可以肯定的是,特殊儿童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从这一方面来说,特殊儿童心理学是一门应用学科。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对对象的心理现象,包括情感、认知、记忆、注意、思维等等进行研究,从而认清对象心理现象的普遍规律,掌握对象心理发展的总体趋势。只是研究的对象具有特殊性——他们是特殊儿童。以上的研究结果可以很好的指导对特殊儿童的照看、教育甚至康复。由此来看,作为心理学分支的特殊儿童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意义很强的学科。
【摘要】人的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同样,健康的身体需要健康的心理来驾驭才能发挥其良好的功能。心理对于身体,犹如软件至于硬件,硬件再好,如果没有功能良好的软件,也难以实现其价值。如果人生是中的一条船,心理健康则是这条船的“舵”和“帆”。
【关键词】学校教育 儿童心理 影响
【中图分类号】B8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198-01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小学教育正在经历着一场伟大变革。小学教育史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小学教育的改革,一方面遵循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必须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教和学的规律。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发展观和教育观,才能正确地贯彻和实施素质教育,才能真正地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全面发展。
人的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同样,健康的身体需要健康的心理来驾驭才能发挥其良好的功能。心理对于身体,犹如软件至于硬件,硬件再好,如果没有功能良好的软件,也难以实现其价值。如果人生是中的一条船,心理健康则是这条船的“舵”和“帆”。
英国教育家洛克曾经把儿童心灵比作“白板”,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成人在上面写什么就会有什么。所以,小学时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人生观逐步形成的时期,也是塑造健全人格的关键时期,对小学生进行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将使其终身受益。
世界卫生组织1989年提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深受他所处的教育环境的影响,如学校教育对小学生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是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无意性、最初的个性倾向与态度开始形成等等。对于学前期的儿童,其心理发展又有具体的特征体现。4岁的幼儿时期又称学前期。此时幼儿的心理发展是具体性、不随意性(无意性):主导地位,行为调控能力、抽象概括性和随意性(有意性)、想象能力、高级情感等也在逐步发展。
1、心理活动及行为调控能力逐渐增强。5一6岁的幼儿较3一5岁的幼儿能更好地分析、综合外界事物,能更好地控制和调}了白己的心理活动及行为,所以能接受成人的教育,改正一些不正确的语言和行为。这个阶段孩子的活动范围已很广阔,喜欢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是增长知识的好时机。抽象逻辑思维和数的概念都开始有一定的发展,想象力也进一步发展,但以无意想象为土。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在正确的教育卜也发展起来。意志也有一定的发展,如自觉性、坚持性、自制力等。
2、无意注意高度发展,有意注意逐步形成。学前期儿童的无意注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高度发展,因此注意力易转移,有意注怠也逐步形成,开始独立组织、控制自己的注意力。
在教育的影响下,有意的识记和追忆能力逐步发展,能运用一些识记方法,记忆的持久性也进一步发展,但精确性不足。
3、有意想象开始发展,井需要培养。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建立新形象的过程。幼儿期是想象发展的初级阶段,它已经开始超脱现实,在记忆基础上进行了加工改造,但它还没有能够深入现实,不能真正反映事物的本质。幼儿的想象活动主要属于无意想象,即想象无预定目的,需要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想象的土题不稳定,内容比较零散:3-5岁的儿童只满足于想象的过程,而5-6岁的儿童就不一样了,例如:听故事,人班儿童对听过的故事不感兴趣,而小班则不然,他们对“小兔乖乖”、“拔萝卜”等故事百听不厌。到了人班,幼儿不仅仅满足想象的过程,开始追求想象的结果。
有意想象是在无意想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在幼儿期开始萌芽,幼儿晚期有了比较明显的表现。这种表现是:在活动中出现了有日的、有主题的想象;想象的土题逐渐稳定为了实现土题,能够克服一定的困难。但总的来说,幼儿有意想象的水平还是很低的。
幼儿的有意想象是需要培养的。成人可以提出一些简单的任务,让儿童为了完成这一任务而积极想象。例如对于人班儿童,老师可以发给他们一张画着很多圆圈的纸,请他们把这些圆圈改画成各种各样的物体图形。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培养幼儿有意想象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发展儿童的创造性想象。另外,按土题讲故事和编故事结尾,也是发展有意想象和创造性想象的好方法。
4、高级情感开始发展。学前儿童的高级情感土要有:道德感、美感及理智感。道德感是由白己或别人的举动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感。儿童形成道德感是比较复杂的过程。3岁前只有某些道德感的萌芽。3岁后,特别是在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中,随着儿童掌握了各种行为规范,道德感逐渐发展起来。小班幼儿的道德感主要是指向个别行为,往往是由成人的评价而引起。中班幼儿比较明显地掌握了一些概括化的道德标准,他们不但关心白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而且开始关心别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由此产生相应的情感。例如,他们看见小朋友违反规则会产生极大的不满。大班幼儿的道德感进一步发展和复杂化。他们对好与坏,好人与坏人,有鲜明的不同感情。在这个年龄,爱小朋友、爱集体等情感,已经有了一定的稳定性。
学前儿童并没有十分明确的范围,在我国,一般把上小学前的儿童称为学前儿童,曾有专家认为,人的生理与心理发展并不是同步的,生理的发展是一个清晰可见的外在过程,而心里的发展是一个缓慢的内在过程。色彩对人的心理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学前儿童在出生后渐渐地对身边四周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尤其是对色彩的敏感度十分高,而在儿童成长的不同阶段,很多时候儿童还没有那么成熟的表达自己内心情绪的能力,而且孩子的思考方向和大人也有很大的区别,更无法用大人的思考方式去规范孩子。因此,了解儿童心理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儿童时期是人生理、心理发展的起步阶段,是十分关键的。在这个阶段中,儿童还无法用语言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情绪,如果被忽略,让孩子总是处于沉闷和低落情绪中,会很难获得积极的心态,影响孩子性格的发展,学前期是孩子性格的成长期,一般来说,儿童性格在小学以后基本上是已经定型了,转变会很困难,幼儿时期性格隐藏的缺陷在青春期成长阶段会加倍表现出来,就是青春期类似逆反等心理。一般来说,儿童在幼儿时期很少会出现强烈的逆反心理,但凡是这种心理的种子被种下,将会一直影响孩子的性格。儿童画是孩子情绪的表现,是大人了解孩子内心变化的一扇窗,可以了解到孩子内心潜在的状态。
学前儿童色彩认知与发展
1.1-3岁
这个阶段的孩子视觉生理系统发育不完全,从儿童心理发展来看,儿童基本上在出生后三周到一个月,自我意识萌芽,开始逐渐脱离自闭期,但是还没有自我独立的意识,容易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也不稳定,也比较容易受外界的影响,依赖意识比较强。
1-3岁的儿童绘画基本上都是一些弯弯扭扭的曲线,巴赫曼认为,当一个孩子转动、摇摆画笔或者画细线的时候,是在诠释自己的经历,此阶段的孩子还无法区分一些相近的色彩,例如蓝色和绿色,但可以区分一些纯度比较高的色彩,认识色彩的次序依次为红色、绿色、黄色、蓝色。
2.4-6岁
4-6岁是儿童视觉发育的关键时期,求知欲强,渐渐地也会用不同的色彩来表达情感,研究调查发现,这个阶段的儿童最偏好粉色,其次是红色,再是绿色,红色系的色彩是孩子们最喜欢的颜色,女孩子主要偏好于红色系列的色彩,男孩子的色彩偏好相对于女孩子来说稍微比较平均一点。这时候孩子们也逐渐有了性别之分。
摘要:小学教育中的教学风格、内容,校园风气、氛围,教师,以及同师长与同学的互动在各方面对儿童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要更加重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从学校、教师及学生本身等层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多元性与可行性,使之真正体现教育的本质。
关键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儿童心理发展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6)02-0034-03
一、引言
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基础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儿童进入小学后,逐渐成为独立的个体,并以学校为媒介开始了社会化的进程。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影响着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与走向,更影响着儿童身体与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因此,要更加重视小学心理教育,使之在儿童心理发展进程中发挥积极而有效的作用,真正实现教育的本质。
二、儿童心理及其发展
童年被视为人生一段非常关键和特殊的时期,在成长的奠基阶段,个体的生理与心理逐渐发育,进而不断完善。其心理健康水平涉关个体的学习兴趣、认知水准、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心理素质、思想品德、自我意识与交往能力等,生理与心理因素相互影响,构成了每一个体极为复杂的成长过程。儿童心理在各个具体的年龄段呈现为不同的表现形式,总体而言,儿童心理具有敏感性、可塑性、阶段性以及差异性等特征。
【摘要】小学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对儿童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要更加重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从学校、教师及学生本身等层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多元性与可行性,使之真正体现教育的本质。
【关键词】小学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07-02
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基础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儿童进入小学后,逐渐成为独立的个体,并以学校为媒介开始了社会化的进程。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影响着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与走向,更影响着儿童身体与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因此,要更加重视小学心理教育,使之在儿童心理发展进程中发挥积极而有效的作用,真正实现教育的本质。
一、儿童心理及其发展
童年被视为人生一段非常关键和特殊的时期,在成长的奠基阶段,个体的生理与心理逐渐发育,进而不断完善。其心理健康水平涉关个体的学习兴趣、认知水准、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心理素质、思想品德、自我意识与交往能力等,生理与心理因素相互影响,构成了每一个体极为复杂的成长过程。儿童心理在各个具体的年龄段呈现为不同的表现形式,总体而言,儿童心理具有敏感性、可塑性、阶段性以及差异性等特征。
首先,儿童心理具有敏感性。儿童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对成人有着极强的依赖性,心智发育尚不成熟,他们具有较强的学习知识与行为的能力,因而心理发展十分迅速。倘若忽略儿童心理的敏感性,则会错失促进其心理发展的最佳时期,使其心理健康出现障碍或问题。儿童心理的敏感性存在着个体的差异,其出现的时机与持续的时间都可能有所不同,需对每一个体酌情对待。通过了解儿童心理的敏感性,能够更好地观察他们的行为,了解他们的需求,为其发展提供适时适当的条件。
其次,儿童心理具有可塑性。这种可塑性由最初的情感认知逐渐发展为日趋成熟的思维体系,无尽的好奇心与极强的探索精神。儿童具有十分丰富的情绪,感受力极强,推动着其智力的发展与进步。当儿童的感知与情绪有所成长,才能促进其心理的成长,进而实现认知力的提升,逐渐实现身心的整体成长。因此,要尊重儿童的情绪与情感需求,尊重儿童的好奇心,同时要培养儿童多方面的认知力,使其在心理健康的各个层面都有所长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