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动物知识

动物知识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动物身上的物理知识

同学们如果留心观察,就会发现许多动物的某些器官和生理机能与“力”的原理有很大关系,可以用我们所学的力学知识去解释。下面列举数例,以飨读者。

1 脚上长有吸盘的章鱼

在章鱼的脚上,长有强有力吸盘,吸盘的原理和人们治病用的拔火罐相似。当章鱼用吸盘来摄取食物时,它利用肌肉收缩排出吸盘中的水,造成吸盘内外的压力差而产生吸引力,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利用了章鱼吸盘的原理,比如常见的“真空吸盘式”塑料挂衣钩。这种塑料吸盘只要往玻璃或光滑的瓷片上按,挤出盘内空气,就能牢牢地吸在瓷片上面,一个小小的衣钩可挂一件大衣呢!

2 被称为“沙漠之舟”的骆驼

古时候,在沙漠中运输物质,人们常把骆驼作为运输工具。因为骆驼的体重虽然比马大(骆驼的体重比马大不了一倍),但是它的脚掌面积却是马蹄子的三倍,所以它对地面的压强比马对地面的压强小,在沙漠中行走时不会陷下去。因而,骆驼有“沙漠之舟”的美誉。骆驼是很聪明的,它们背着沉重的物质在沙漠与荒原中行走。凭借着对重力的敏感,它能选择重力最小的路线,从而减轻负担,节省体力。骆驼为什么能感觉出重力的微小变化?它体内的“重力仪”在哪里?还是一个自然之谜。

3 浮沉自如的硬骨鱼

硬骨鱼(如常见的链鱼、鲤鱼)脊椎下都有一个柔软、轻薄的鱼鳔,它们通过鳔的变化改变其所受浮力大小。当然,鱼在水中的深度不同,施加在鳔上的压强也不一样。然而,庞大的鲨鱼没有鳔,它是怎样沉浮的呢?原来鲨鱼有一个大的肝脏,并且它的肝脏的密度比水的密度要小,要潜水时肝脏就像潜水艇的水舱,充入大量的水;当鲨鱼上浮时,向外喷射出水。更有趣的是凶猛残暴的鳄鱼,平时它是漂浮在水面上的,头和脊背都露出水面,为了防止受到攻击,它用吃石头的方法来增大自己的体重、隐蔽于水下,伺机猎物。

4 被称为“森林医生”的啄木鸟

全文阅读

体育运动中的物理知识

近年来,高考卷中出现了少从体育运动情境中寻找物理模型,挖掘题眼,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试题?郾 试题情境新而不怪,题面观感熟而不旧,求解过程活而不难?郾 既考查了知识、能力,又使试题不落俗套,实现了将体育运动情境与高考物理试题的有机整合?郾 现以近两年的高考试题举例说明如下?郾

一、蹦极与直线运动问题

例1 (2009年上海综合)图1为蹦极运动的示意图?郾 弹性绳的一端固定在O点,另一端和运动员相连?郾 运动员从O点自由下落,至B点弹性绳自然伸直,经过合力为零的C点到达最低点D,然后弹起?郾 整个过程中忽略空气阻力?郾 分析这一过程,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①经过B点时,运动员的速率最大

②经过C点时,运动员的速率最大

③从C点到D点,运动员的加速度增大

④从C点到D点,运动员的加速度不变

A?郾 ①③?摇?摇 B?郾 ②③?摇?摇 C?郾 ①④?摇?摇 D?郾 ②④

全文阅读

从动物身上学习物理知识

2016年9月8日 晴

中学物理课本中,有些知识点很抽象,不好理解,学生在学习中理解有困难,我讲解过多次效果也不好,渐渐的,学生对物理产生了畏难情绪。我很着急,怎么办?这些抽象的知识如果能形象生动地讲解出来,学生一定能接受。对,我就从学生感兴趣的动物入手,引导学生细心观察,会在动物身上发现许多有趣的物理现象,在它们身上,热、声、电、光无所不包,有许多可以用我们所学过的物理知识去解释,下面列举数例。

装有散热器的狗。夏天,人们常看到狗将舌头伸出嘴外大口喘气,原来,这时舌头成了狗的散热器。这是因为狗体表无汗腺,它的汗是通过这长而薄的舌头(增大散热面积)散发的,可见,狗舌头具有散热的功能。

会取暖的昆虫。天冷时,昆虫尽可能多地去吸收太阳光的热量以御寒。深色或黑色的昆虫,宛如穿了一件天然的吸热衣;体色较浅的昆虫,会依傍在深色的物体表面取暖,而昆虫体表丛生的细毛或外披的甲壳,则可以防止或延缓体热的散发,并保住吸自外界的热量。有时昆虫还会在休息或静止期间,经常振动翅膀来取暖,就像人类原地跑步一样。

会调节体温的兔子。兔子的耳朵除了能帮助它收集更多的信息外,长长的耳朵还是兔子调节体温的重要器官,当外界温度升高时,它竖起耳朵可以散热;当气温低时,则把耳朵贴在背上,减少热量的散发。兔子的长耳朵为它能在各种气候条件下生活起重要作用。

免费旅行的鲫鱼。鲫鱼头顶上长有吸盘,当吸盘贴在某物体表面时,那些软质骨板和皮膜立即竖起,挤出盘中之水,使整个吸盘变成一个真空小室,形成内外压强差。这样借助外部大气和水的巨大压力,就可牢牢吸附在别的物体上,进行免费旅行了。

有凸透镜眼睛的苍蝇。苍蝇的眼睛十分复杂,它是由三、四千只小眼组成的,每一只小眼就是一个凸透镜,而且都有自己的成像系统和视觉细胞,因而视野开阔,可以同时看到各个不同方向上的物体,怪不得它的视觉是那样的敏锐。

会导航的蜜蜂。蜜蜂既能飞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采集花粉,也能准确无误地掌握返回蜂巢的飞行路线,什么原因使它们不至于迷失方向呢?据说蜜蜂是靠地磁场导航的。

全文阅读

利用课外活动 学习生物知识

【摘 要】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引导学生学习生物知识,既能增加学习兴趣又能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既能巩固课堂知识又能掌握基本技能。本文从利用情景教学模式,展开课外活动;加强课外实验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搜集生物资源,开阔学生的视野等方面来阐述如何利用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学习生物知识。

【关键词】丰富多彩;实验活动;搜集资源

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强调,不仅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生物知识,还应着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根据中学生的兴趣及爱好,通过组织他们参加各种课外活动,来增强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的生物知识,使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生物课外活动呢?

一、利用情景教学模式,展开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学生都比较喜欢,那么如何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让学生通过课外活动学到知识,提高能力呢?我在活动实践中总结出了利用“情景模式”展开课外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所谓“情景模式”就是指课外活动中教师利用具体形象,创设有关的典型活动场景,激发学生的活动情绪,使学生的情感和他们的认知活动相结合的一种活动模式。

1.发挥媒体优势,创设活动情境。在进行课外活动时,发挥多媒体技术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的优势,把诗词、歌曲、故事、图示、影片等引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课外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又能寓知识学习、技能训练、智力开发于生动活泼的形象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苦学为乐学,提高活动的质量。例如:在学习完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第7章第3节《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以后,让学生搜集有关环境保护的歌曲、图片、视频等资料,深深触动了他们,通过观看视频使他们不仅巩固了有关的生物知识,而且体会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利用演讲比赛,创设活动情景。利用课外活动进行演讲比赛,将生物知识融入演讲之中,不但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增强了知识的趣味性更能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例如:在学习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一节《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的有关内容以后,布置学生在课下搜集有关维生素的材料,整理成演讲稿在课外活动时进行演讲,并进行评选,任务布置以后,学生们都认真准备,在演讲时表现的非常出色。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有关维生素的知识,而且演讲的水平也发挥得淋漓尽致,活动场面非常热烈,学生的表现欲望非常强。

3.利用学生游戏,创设活动情境。德国著名哲学家席勒说:“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所以,游戏可让学生放飞的想象翅膀,拓展学生的心灵空间。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游戏中感悟知识、明确道理。例如:在学习人教版生物八年级《软体动物》的有关内容时,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游戏,让学生分别搜集有关的资料再表演这几类动物,从而总结出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全文阅读

小议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动态知识观

摘要:随着高中生物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高中生物的教学中适时地贯彻动态的知识观已显得实为紧要。高中生物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学科,它对于学生的今后发展和就业问题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必须要充分地认识到生物学科的必要性。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这首先需要在思想和意识观念上实现转变,只有这样才能成功地实现高中生物的动态学习。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动态知识观;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8-0107-02

一、动态知识观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内涵

1.动态知识观是主动学习的过程:传统的对于知识的学习是“静止”的,即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充分地调动起各个方面的因素的紧密结合,进而不能实现生物课堂的优质和高效。而动态的知识观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被学生主动吸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意识得以充分的彰显出来,学生的个性塑造和能力、素质的培养得以最大化的学习,能让学生在生物的学习中学到真正的东西。

2.动态知识观让知识的学习更加开放:动态的生物学习,成功的打破了传统学习的局限,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的应用,让动态学习的过程显得尤为开放。这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必然要求。在动态的生物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尊重,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方式更加多样。无论是对生物问题的探究,还是对实际生物问题的分析,学生都能够游刃有余地解决,这是动态知识观的终极意义。

二、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树立动态知识观的必要性

1.充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应试教育下的生物学习,最欠缺的是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由于分数的限制,使得很多的学生都着重在做题和记诵知识,很难将这种学习和素质教育联系起来。高中的生物学习并没有为学生能力的培养提供合适的发挥空间,而动态知识观恰恰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这种欠缺。动态知识观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能力,使得学生的各种技能和水平都能够有迅猛的提高,这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只有充分地融入了动态的知识观,才能算得上是成功的教育模式,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的能力得到最充分的提高。

全文阅读

合理运用物理知识提高体育运动水平

摘 要:学校体育锻炼的核心是一切以学生为主体,运动兴趣和良好习惯是前提。在体育锻炼中结合物理知识能培养学生主动积极思考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学习潜能,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关键词:物理知识;提高;体育运动

初中体育教学内容中,有很多都能体现出物理的影子。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能更快更好地掌握动作技术与技能,体育教师不能仅仅让学生一味地重复枯燥学习,更多的时候,应该主动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来分析解剖运动项目的动作构成,规范完成的物理依据,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提高学生体育锻炼及项目学习的积极性,体现学习的主动性,更有利于学生运动水平与成绩的提高。

在中学体育教学内容中,跑是一项重要内容,物理知识在这一项目中的运用就有很多。下面我们来做一些简单的分析。首先是蹲踞式起跑。蹲踞式起跑要求重心前倾,控制步幅,逐渐抬高重心,它的作用是将运动员的速度尽可能快地从零提到最快速度。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分析:控制并逐渐增大步幅,是便于让蹬地力量得到更好的利用,不能直接抬直上体是为了减少空气阻力,两者结合,才能在起跑阶段使速度得到更快的提升。再如:在长跑过程中,如何提高成绩?我们一样可以通过物理知识来分析。长跑主要体现在步频与步幅的结合上,在跑的过程中,过分注重步幅,会导致步频的急剧下降;但过分注重步频,又将减少步幅的大小。而我们知道,速度其实就是单位时间内步幅乘以步频,两者相辅相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根据个人情况,尝试总结出适合自己的步频与步幅,也就是俗称的“节奏”,这样才能提高长跑成绩。在跑这一项目中,还能运用到很多其它物理知识,如短跑计时要看见烟开表,而不是听到枪声,因为声音比光传播慢;弯道跑时身体向内倾斜是为了抵消离心力;运动员穿钉鞋是为了增大与地面的摩擦来提升蹬地的效率等。

在跳远项目中,同样运用到了大量的物理知识。在教学时教师应对这一项目的每一阶段进行剖析,结合物理知识,引导学生学习正确动作,提高学生运动成绩。以立定跳远为例,立定跳远大致分为预摆、起跳和落地三部分。预摆是为了通过一定的重复动作,使人体达到最佳的协调状况。起跳动作是决定立定跳远的关键。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解:一是蹬地,充分的蹬地是为了获得较大的初速度,以期让人体有更大的向前惯性。从人体解剖学结合物理知识来概括,就是将人体腿部部分肌纤维的弹性势能尽可能多地转化为动能,从而形成惯性。起跳另一关键是重心前倾,重心前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合适的起跳角度,形成正确的空中高度以达到最理想的滞空时间。从物理概念中距离s等于速度v乘以位移时间t(s=vt)可以看出,当蹬地完成时,速度也就是惯性已形成,这时滞空时间在一定程度上起了重要作用。通过对人体在空中进行受力分析可以得出,理论上起跳角度为45°时人体能得到最多的空中时间,而现实中考虑到空气阻力等因素,39°的角度为最佳立定跳远的起跳角度。当然,要达到这一标准需要经过长时间反复训练,形成肌肉记忆,但让学生了解整个动作的技术原理,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掌握,对学生练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均有极大的提高。同样,运用到以上物理知识的还有投掷项目,如铅球、标枪等,都是要通过正确的动作,形成该项目的最大初速度以及合理出手角度来达到最大的远度。

当然,在不同的体育项目中,同一物理现象所起的作用也可能是完全相反的,有时是要增大效果,有时是要去抵消它产生的影响。如摩擦力,在百米赛跑中运动员穿钉鞋,兵乓球拍增加胶面的粘性,铅球或实心球表面制作粗糙,单双杠、举重等项目比赛中运动员使用镁粉,这些都是增大接触面的摩擦系数来增大摩擦力,以达到保证运动安全和提高运动成绩的目的。而相反,在自行车比赛中,自行车的轮胎会制造的非常窄,这是为了减少接触面积来减少摩擦,游泳项目中运动员都会穿上光滑的泳衣,是为了减少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减少摩擦力。而减少摩擦力的目的则是为了节省运动员体力来提高运动成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根据不同的运动项目,恰当地运用物理知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练习,达到更好的体育锻炼效果。

2013年人教版《物理》教材指出: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和运动规律的学科。这足以说明,体育运动与物理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中学体育教学及业余训练中引用物理知识,会起到积极的辅助作用。只要教师注意观察,就会发现,在体育运动中物理无处不在。

全文阅读

生物学知识在学农实践活动的渗透

在学农社会实践活动中,进行学科知识渗透的实践,是近年来我校教育教学有机结合的一种尝试。抓住高二学生学农实践活动的契机,给学生布置一些开放式的习题,要求他们各自完成一份特别的作业。例如,根据学农实践活动的实际情况,请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来进行分析和判断。要求每天积累一点,字数不限。学生带着好奇、探索的心情走进学农基地。

1农田中的生物学知识探讨

1.1“犁”出“呼吸作用”到学农基地首次布置的农活就是犁地。为什么种菜前要犁地?如果在板结的土地上直接种菜会怎样?学生对“犁地”作用的讨论,经过学生间的相互补充和教师启发,学生了解到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生物学知识,大大增长了见识:松土有利于植物根部的有氧呼吸;有氧呼吸能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如果植物根部缺氧就进行无氧呼吸;根部无氧呼吸将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会造成酒精中毒;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共同中间产物是丙酮酸;有氧呼吸的场所是先细胞质基质后线粒体……学生在犁地的同时,引发对植物呼吸作用知识的讨论,梳理了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相关知识,进一步理解了植物呼吸作用的实质,真正见识了在农业生产上呼吸作用知识的应用实例。

1.2“种”出“光合效率”土地平整后的农活就是种菜。其中,拔菜秧要当心不要损伤菜秧的根部;如果根部损伤就会影响植物吸收水分;为菜秧定位不仅仅是为了美观,种菜保持间距是与植物光合效率有一定的关系;定位是为了菜秧能够得到充足的阳光,更加有利于光合作用,使蔬菜能茁壮成长;种菜后的浇水,是为了防止蔬菜发生萎焉现象……光合作用一直是课堂教学中的一大难点,难点就是要把光合作用与相关的代谢过程一起综合思考,难在对光合作用影响因素的理解。在田间讨论种植蔬菜时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尽管不够全面,但通过讨论可以使学生加深印象,等回到学校整理笔记作业,也是一种较有效的复习和梳理的形式。

1.3“翻”出“成分鉴定”最有趣的农活要数挖甘薯,看着一堆堆挖出的成果,学生便会讨论有关于甘薯的话题:甘薯是属于根?甘薯是如何繁殖的?可以无性繁殖吗?甘薯与马铃薯是不一样吗?甘薯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其中有没有还原性糖?是不是可以榨成汁来进行成分的鉴定……“生物组织中有机成分的鉴定”课堂实验,采用了甘蓝、梨和马铃薯等作为实验材料,如果实验放在学农,并后改用甘薯作为实验材料,那学生的实验学习热情可想而知。

1.4“捡”出“物质转换”较辛苦的农活是捡黄豆,一堆堆的豆杆下隐藏着一棵棵落下的小豆粒,学生讨论的话题如,这黄豆是种子吗,豆浆是黄豆做的、那黄豆、毛豆、豆芽之间是什么关系;黄豆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蛋白质合成的原料是氨基酸;氨基酸脱水缩合是属于合成反应,进行脱水缩合的场所是在核糖体;蛋白质可以作为能源物质就先要脱氨基;脱氨基、转氨基的场所是在肝脏,那多吃黄豆会不会加重肝脏的负担……教材在“营养物质的转换”一节中,蛋白质代谢的教学难度较大,尤其是涉及转氨基、脱氨基的知识。在学农期间,学生围绕黄豆展开对蛋白质代谢的讨论,梳理了其中的部分知识,化解了教学难点,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

1.5“拔”出“生物多样性”学生在拔除农地中杂草的过程中,不断地有“生物多样性”的新发现,让他们在枯燥的拔草中,平添了一份学习生物学知识的乐趣。例如,学生会发现蔬菜和杂草在竞相生长,它们在竞争什么?是水分、养分还是阳光?也有学生在草丛中发现了螳螂、蝼蛄、蜻蜓和蜘蛛等昆虫,在有限的局部空间里,生物多样性处处体现……“生物多样性”是高二教材中最后一章的教学内容,学生在拔草过程中见识了农田生物多样性,为以后的“生物多样性”教学作了铺垫。

2个性化作业的互评和交流

全文阅读

科技活动是物理知识应用的好舞台

摘 要:物理课程是一门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通过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是以观察、实验和逻辑思维相结合的科学,具有很强的逻辑性、精确性等特点,运用逻辑推理建立物理知识的逻辑体系,从而逐步获得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基本认识。

关键词:科技活动;知识应用环境;知识的需求;兴趣

现在的物理学科教学过程已经离物理本来的样子很远了。课改想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减轻学生学业负担,让学生学有所成,乐在其中。然而,我在这几年的尝试中都不太成功,通过这次活动我感觉找到了一些方向。通过这次活动,感受到学生高涨的学习兴趣,及活动中对知识的感悟,我认为科技活动和物理学习血肉相连,利用活动创设知识应用环境,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且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培养青少年健康成长是青少年创新教育的职责和义务。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应试教育”逐步转向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它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宗旨与任务。提倡素质教育,有利于遏制目前基础教育中存在着的“应试教育”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有助于把全面发展教育落到实处。从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要求看,素质教育势在必行。这是我们基础教育改革的时代主题和紧要任务。正是基于如上改变,教师在认真高效地组织课堂教学的同时,组织学生开展物理科技创新活动,利用好科技活动这一好舞台,不仅能够强化和加深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认知和理解,还能增强学生应用物理知识的意识和能力,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开发学生的特长和潜能,培养学生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下面浅谈我在几次科技活动中的一些发现和感受。

在2013年5月18日,“2013全国”中小学生创新大赛暨知识产权宣传教育活动乌鲁木齐赛区选拔赛在乌市二十中举办,当天,来自全疆各地共46个代表队近500名选手参加了比赛。

此次比赛由乌市教育局、乌市科协、乌市科技局、乌市知识产权局联合主办。和往年相比,除了太阳能小车沙路爬坡比赛、太阳能风力小船比赛外,今年还增加了太阳能滑翔器比赛。通过激烈的角逐,比赛决出了个人前10名及团体金、银、铜奖。我校有幸荣获参加全国太阳能创意大赛总决赛的资格,并将于今年7月底前往北京参加全国总决赛。此次比赛极大激发了学生们参加科技活动的热情,更加调动了学生学物理、用物理的积极性,作为一名辅导这些学生的科技辅导员,同时身为一名物理教师,我深为这一结果感到欣慰。

在此次活动中我深刻感到了科技创新活动对物理学习的巨大推动作用,真实感受到科技创新活动天生就是物理知识学习的绝妙舞台,因为它们血肉相连。

例如,活动中有一项设计项目――太阳能滑翔器设计,在对学生指导中,就时刻贯穿了能量、受力平衡、杠杆平衡、流体力学、结构力学等知识的应用。

全文阅读

初中物理教案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初中物理教案

教学目标

a.知道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非常小,在一般物体里含有的分子数非常多.

b.能识别并会解释扩散现象,知道扩散现象表明了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c.知道分子间存在作用力,分子间作用力与分子间距离有关,知道一些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实例.

d.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教材分析

全文阅读

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的动态构建

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化学实验的基础,化学基本理论的载体.它对于学生化学思想的培养、化学素养的提高、化学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相比于其他知识,元素化合物知识直观、感性、易于接受,但又由于知识点琐碎、繁多,相关的现象及原理众多,给学生学习增添了一定难度,使学生普遍感觉“学时容易用时难”.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应如何使学生形成系统完整、条理清晰的知识体系,进而以此为契机,使学生的化学思想、化学素养,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呢?笔者认为,应该从如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 点动成线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了解钠、铝、铁、铜、氯、氮、硫、硅等金属或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和重要应用.这些内容涵盖了几乎所有的主族元素和典型过渡金属,分属于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等各类物质,纷繁复杂、种类繁多.但学生如能自觉运用分类思想,就会发现这些知识看似无序,其实有序,看似杂乱,其实有章可循.简单地说,元素分为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物质分为单质、氧化物、氧化物的水化物、盐,可将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分类如下:

⒈金属元素: 单质氧化物水化物盐

2.非金属元素:考虑到非金属元素的具体情况,以价态变化为线索

通过以上分类,原本杂乱琐碎的知识点被连成一条条简洁明了的知识线,这些线条构成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主干部分,它们使知识体系变得井然有序、条理清晰.此外,这些线条还体现了重要的守恒思想,包括直观的元素守恒、价态升降守恒,隐含的得失电子守恒以及电荷守恒.总之,线条的意义在于使繁杂的知识点形成逻辑链,并使学生理解、接受并自觉形成分类与守恒的化学思想.

二、线动成面

线条的梳理只是使元素化合物知识初步实现有序化与系统化,因为组成线条的每个知识点仍然纷繁复杂.实际上,学生真正感到混乱无序之处即在于此.如何进行进一步的有序化呢?我们当然应该继续使用分类思想,只是需要转换一下角度,即分类的标准.化学学科中对知识点的描述总是从制备、性质、用途等角度考量,从这些角度对知识点进行解构,就能将分类角度顺利由纵向切换为横向.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