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动物医学专业规划

动物医学专业规划范文精选

动物医学专业规划范文第1篇

五大亮点折射民生关怀

规划中,包括力争100%的地市建有地市级中医医院、每个县级中医医院都有特色中医专科、确定10余种现代重大疑难疾病进行中医药防治研究攻关、推进中医药科技继承与创新、培养1.5万名中医临床骨干的五大亮点折射了民生关怀。

为了更好地利用中医药医疗资源,规划指出,到2015年,中医医院(所)预期达到3397所,2010年为3232所。

“力争100%的地市建有地市级中医医院,70%的县中医医院达到二级甲等中医医院水平,9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90%乡镇卫生院设立中医科、中药房,7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65%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规划对2015年的中医院建设提出了具体目标。

同时,规划还强调,到2015年,中医医院总诊疗人次争取超过5.5亿人次,中医医院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占执业医师比重超过60%。

为了更好满足城乡基层群众对中医医疗的需求,规划指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在区域卫生规划中合理规划和配置中医医疗资源。省(区、市)要建设好省级中医医院,形成区域中医药诊疗中心,每个地(市)至少建设好一所地(市)中医医院。

规划规定,在农村医疗机构特色中医专科(专病)建设方面,到2015年,再建一批农村医疗机构特色中医专科(专病),力争每个县级中医医院都有特色中医专科(专病)。

规划强调,“十二五”期间,结合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一批标准化中医药综合服务区和标准化中医科中药房。依托现有中医药资源,每个省(区、市)建好至少1个省级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每个县(市、区)建好1个县级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

“到2015年,力争有3个现代重大疑难疾病防治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规划明确强调,要以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为基础平台,遴选确定10余种现代重大疑难疾病进行中医药防治研究攻关,以提高现代重大疑难疾病防治方案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为目标,开展临床验证与评价研究,实现防治方案的优化和推广应用。

规划指出,要选择中医药具有疗效优势的30种常见病,对其病证结合诊断标准、辨证规范、临床实用技术操作规范、中医药诊疗手段和方法等进行系统整理研究,形成规范并加以推广。

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以重点专科(专病)为基础,一批中医优势病种的临床诊疗协作中心将全面建设起来,还将系统地梳理临床验证中医优势病种,优化形成中医临床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

面对中医传承问题,规划指出,要开展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及临床诊疗经验的传承研究;挖掘、整理、总结和利用民间医药知识与技术。

规划强调,“十二五”期间,重点开展中医原创思维、中药方剂基础、针灸经络基础研究。在中医药现代传承方面,对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辨证论治方法运用信息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开展总结研究,建立一批中医古籍保护与利用中心。

规划还提出,要开展中医诊疗技术的熟化研究,开发研制一批符合中医医理和临床规律的诊疗仪器设备,加强面向农村基层的中医药适宜技术筛选,筛选、评价一批民间医药验方及诊疗技术。

在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方面,规划规定,到2015年,为县级医疗机构培养1.5万名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含500名民族医药人员),对5万名符合条件的乡村医生和乡镇卫生院中医人员进行中医药(含民族医药)专业大专学历教育,对乡村医生进行中医药(含民族医药)基本知识与技能培训(含基层民族医药人员),为城乡基层培养3万名中医类别全科医生。

继续开展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落实完善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授予相衔接的政策,遴选700名老中医药专家为指导教师,配备1400名继承人;开展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工作,遴选1000名优秀中青年中医临床人才进行培养;造就一批国家中医中青年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到2015年,建成1000个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和100个中医药学术流派传承基地(工作室)。

规划中,除了对上述重点领域的任务明确要求外,还对提升中药产业发展水平、加快民族医药事业和中西医结合发展、繁荣发展中医药文化、加强中医药法制和标准化、信息化建设、积极开展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促进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等重点工作也作出了具体规定。

2015年中药产值将超5500亿

《规划》明确,到2015年中药工业总产值预计超5500亿元,未来将通过加大投入和建立完善中医药投入保障机制,打造一批知名中药企业。

《规划》表示,“十二五”期间将大力发展中医药相关健康产业,支持疗效确切、可供临床选择的中药新产品走向市场,支持紧缺、用量大、且有较好种养基础的野生药材品种人工种植养殖,以及中药生产关键技术成果的应用,发展一批聚集效应突出的现代中药产业基地,并打造一批中药龙头企业。

根据中医药管理局统计,2010年我国中药产业总产值已达到3172亿元,而根据《规划》预测,“十二五”期间中药工业将保持年均12%以上速度的增长,预计到2015年总产值超过5590亿元。

在具体支持政策方面,《规划》表示,接下来将加快种质资源库建设,并通过加强野生中药资源培育基地建设和推动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强化对重要、资源有限的野生中药原材料的宏观调控,鼓励具有优势科技资源和特色技术领域的企业建设重点研究室。

此外,“十二五”期间中医药管理局还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医疗机构使用中药饮片和配制中药制剂的管理,鼓励和支持医疗机构研制和应用特色中药制剂,并完善中药注册管理和推进实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加强对中药饮片生产质量和中药材、中药饮片流通监管。

《规划》表示,“十二五”期间将力抓一批中药可持续发展专项,包括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及试点项目、中药生产关键技术继承创新研究、现代中药高技术产业发展、中医传统名方系统研究,以及民族医药和中西医结合特色与优势建设。

除了中药工业外,《规划》表示将大力支持中医医疗服务发展,并提出未来将鼓励社会资本举办中医医疗机构,积极推动中医门诊部、中医诊所规范建设和连锁发展,鼓励中医专业技术人员开办中医诊所或个体行医,允许药品零售企业举办中医坐堂医诊所等。

《规划》对此强调,要探索中医执业医师多点执业的方法和形式,特别是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在医保定点、科研立项、职称评定和继续教育等方面,与公立中医医疗机构享受同等待遇,对其在服务准入、监督管理等方面一视同仁。

据悉,未来在医疗保障政策中符合条件的中医医疗机构将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定点机构范围,将符合条件的中医诊疗项目、中药品种和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纳入报销范围。

医药科技“重心下移”

业内人士解读认为,《规划》可提炼出的三个核心词汇是“创新”“预防”和“基层”。

《规划》指出,我国是医学研究的“资源”大国但并不是“创新”大国,解决疾病和健康领域的诸多问题迫切需要医学科技的创新突破。我国化学药品和生物药品还以仿制药为主,大中型、中高端医疗器械主要依赖进口,中药产业发展也面临着资源、标准等诸多挑战。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加快推进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相关人士表示:“《医学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新思路在于首次提出了‘重心下移’的观点,把农村和社区为主的基层市场当作重点来抓,加快推进先进技术和创新产品在基层的普及应用,有效提升我国基层医疗机构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这实际上也是新医改三年重点规划中对‘医药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呼应。看点主要在加强病前‘防’‘诊’‘疗’研究更加重视。”

“重心下移”是《规划》确立的基本原则之一:以农村和社区为主的基层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是疾病防控体系的薄弱环节。医学科技研究的不仅要发展适于大城市、大医院需要的先进技术和产品,更要关注广大农村和社区基层,积极发展和推广适合我国国情的适宜技术和产品,加快推进先进技术和创新产品在基层的普及应用,大力发展新型整合医疗服务模式,有效提升我国基层医疗机构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

《规划》还指出,要落实“预防为主”的战略方针,综合分析生物、环境、心理、社会、行为等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重点发展疾病的风险评估、早期筛查、预测预警及综合干预技术,加快推进健康测量和健康管理等技术研究,使疾病危险因素的预防控制窗口前移,实现由“治已病”向“治未病”的转变,有效降低疾病的患病风险与发生率。

“一些注重病前预防的疫苗产品、诊断试剂将受益,比如华兰生物等。”

《规划》的发展重点包括突破一批药物创制关键技术和生产工艺,研制30个创新药物,改造200个左右药物大品种,完善新药创制与中药现代化技术平台。

动物医学专业规划范文第2篇

1.根据养殖业结构调整,更新教学内容。目前养殖业主要以反刍兽、猪、禽、宠物等动物饲养为主,所有专业课程除了以传统教材中的大家畜和家禽为主要内容,还增加了反刍兽、中小动物和宠物等疾病的相关内容,并补充了当下新的防治方法和药物知识,以适应当前畜牧养殖业的发展和社会对动物医学专业人才需求。

2.改变传统观念,由全面授课改为专题授课。在大学普遍“课时减少,教学质量绝不能降低”的前提下,佳木斯大学动物教研室经讨论决定采用“专题授课”的方式教学。在兽医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的基础上,筛选出一些有代表性的,并且危害性较大的疾病作重点讲授,采用专题形式全面讲解。这样教师就有充裕的时间根据专题多角度全面备课,把课讲得更精,重点难点讲得更透。另外教师在介绍某一专题疾病的基本情况后,根据每一专题疾病的特点,提出比较全面的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互相讨论,最后教师补充、归纳、总结,上升为理论性的知识重点。专题授课可让学生进行充分地参与和独立思考,使得课程的讲解既全面而又重难点突出,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采用此种方式可以改变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要求教师把教材的各章节都要向学生讲到的灌输式的教育方式,扭转忽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开拓能力的培养,学生被动接受,教学效果不很理想的教学局面。

3.运用多媒体教学。佳木斯大学动物医学专业的专业课程中的家畜内科学、家畜外科学、家畜传染病、兽医寄生虫学、中兽医、畜牧学概论、家畜繁殖都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都采用多媒体方式授课。授课教师均制作出了精美、完整、实用的课件,转变了原有的在黑板上画图、或作挂图等方法教学模式,从根本上,使得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显著提高。如教师在上《家畜传染病学》课程时,通过多媒体手段,形象、生动、直观地反映家畜传染病的病原、疾病的临床诊断及病理学变化等特征。多媒体教学存在学生上课记笔记跟不上教师速度的问题,我校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编写一份内容包括讲授的主要内容和一些知识难点、思考题及学生参考书目的教学提纲,使学生人手一份。学生有了提纲后,再也不必忙于在课堂上记笔记,这样有时间进行课堂思考;教师的讲授速度也可大大提高,提高教学效率。

4.安排学生自学。因学时有限而无法讲授的内容,但这些内容是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应了解或掌握的课程内容,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自学。为保证学生自学的质量,教师在适当的时间可以通过布置作业的形式进行督促、检查和测试。

5.考试形式灵活多样。以前各门课程均采用单一的闭卷形式考试,以百分制来进行成绩的评定,影响了学生全面能力的提高。佳木斯大学动物教研室改革兽医专业考试的形式,按课程性质和特点,灵活运用笔试(开卷和闭卷)、口试、实际操作、写小论文或小综述等多种考核方式,鼓励采取多种考核方式联合运用的考试形式。对专业主干课程和必修课程可实行严格的闭卷考试,选修课程和考查课程可采用开卷考试、口试、小论文或小综述形式进行考核,按优秀、良好、中等、合格和不合格五档记入成绩,控制优秀比例,奖学金及优秀生的评定在选修和考查课程合格的基础上按主干课程的成绩计算。促使学生把主要时间与精力放在主干课程上,同时切实减轻学生的负担,给学生以更大的学习自由度,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条件。对实行笔试的课程,要加强试题库、试卷库的建设,确保试题质量;加强笔试考试各种题型(填空、选择、判断、简答、问答、论述、名词解释、计算)的把握,尽量在试卷中兼顾各种题型,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实践教学改革

动物医学专业具有实践性和技能性非常强的特点,实践教学在整个人才培养中占有极大的比重。认真做好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工作,是提高实践教学效率和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我们在工作中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根据动物医学专业的特点进行动物医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培养他们的临床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

1.开设独立的实验技术课。实验不仅使学生得到基本技能的训练,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为培养兽医专业学生能独立进行疾病诊断、治疗与预防工作,具备做临床医生的能力基础,佳木斯大学动物教研室将实验与理论分开,作为一门独立的实验技术课进行教学,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创造条件。目前动物医学专业开设家畜解剖实验、动物生理实验、兽医药理学实验、兽医病理实验、兽医临床诊断实验、家畜传染病实验、家畜内科实验、兽医寄生虫实验、家畜外科实验和家畜繁殖技术实验等。

2.开设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佳木斯大学动物教研室在保证兽医专业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技能的前提下,适当加入一些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专业教师提前把综合性实验的要求告知学生,让学生根据实验要求设计自己的实验方案并对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的结果进行记录。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加以指导,可明显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操作技能。如家畜繁殖技术实验中的品质检验方面的技能就可以开展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让学生围绕品质检验理论方面的各项检测指标(外观、密度、畸形率、顶体异常率、生存指数等)设计自己的实验方案。这样大大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并更好地掌握品质检验的实践技能。

3.加强社会实践活动。佳木斯大学动物教研室在实践教学改革过程中把兽医临床实际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巩固动物医学专业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有目的地进行兽医方面的专题调查,把生产实践中急需解决的畜牧生产中的疾病问题列为实验教学的内容,依此来组织大的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使实验教学与社会生产实践结合起来。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得以调动。专业教师还利用课余、双休日、假期带领和指导学生到佳木斯附近郊区农村、养殖场开展畜禽疾病的普查工作,了解常见畜禽疾病的流行与畜禽舍环境卫生状况、畜禽生产工艺等因素的关系。加强兽医专业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重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自理、自立、自学等独立开展兽医工作能力和独自分析、解决实际饲养过程中畜禽疾病问题的能力,是学生接触畜牧生产,认识社会,培养劳动观念的重要形式。

4.加强实验室建设。我校动物医学专业实验条件有了较大改善,在实验室建设过程中,我们特别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设实验室。动物医学专业组建了兽医实验室、动物生理解剖实验室、兽医诊断实验室、兽医诊断实验准备室、动物标本制作实验室等5间实验室,实验室总面积达到240m2。实验室现有的实验仪器、设备、实验药品和实验易消耗材料能够充分满足实验教学要求,很好的满足了教学需要;实验室现有六道生理记录仪、大动物手术台、小动物手术台、冰箱、离心机、752分光光度计、蒸汽灭菌器等先进仪器,且设备完好,能很好的为教学和科研服务。二是加强实验室管理。除认真执行佳木斯大学和学院实验室的各种管理规章制度外,我们还根据兽医专业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些相应的管理规章制度,使实验室管理更加科学和合理。实验室主任负责整个实验室的规划,仪器购置、实验动物计划制定等工作。每学期进行一次实验室工作考核、登记实验员考勤情况和兽医专业教师参加实验室工作情况,保证所有教师均参加实验室建设。每门兽医专业课程设立骨干教师,骨干教师负责各分实验室的发展规划。各分实验室实验员分工细致,管理好各分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和环境卫生;三是加强实验室规划工作。我们制定了兽医专业各分实验室详细发展规划,指导实验室建设。以优化教学资源配置为原则,本着保证重点、兼顾一般的方针,有计划分阶段加强实验室规划工作。

5.加强实习环节的组织与管理。一是制定毕业生实习计划。实习计划包括实习单位、学生如何分组、每组学生人数及名单、每组联系人及联系方式、每组指导教师、实习检查方式和实习考核方式等。从召开毕业实习动员大会、实习过程中教师检查指导方式、实习结束时实习报告的提交,到教师实习成绩考核等各个方面都有严密计划。二是选择合适的实习单位。随着我校兽医专业毕业生在社会上越来越受欢迎,越来越多畜牧兽医单位或公司要求我校派实习生。我们选择实习条件好的、交通方便的单位或公司作为我校兽医专业学生毕业实习基地。三是严格实习考核。考核内容具体包括:实习的纪律、态度、出勤和兽医专业技能。考核方式包括学生自我考核、实习小组考核、实习单位考核和指导教师考核等四种形式。

三、专业师资水平的改革

教学师资水平方面的改革目的是提高专业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确保佳木斯大学动物医学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质量的基础。佳木斯大学动物教研室根据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目标与措施积极采取外校引进、送出去培养、在职培养、相互帮扶等途径,加快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青年教师的业务技能的提高。目前动物教研室形成了完善的高学历、高水平、专业知识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动物教研室目前共有专任教师9人,平均年龄38岁。45岁以下博士、硕士4人占人员总数44%;高级职称以上人员5人,占人员总数55%。学术梯队结构基本合理(教授3名,副教授2名,讲师3名助教1名)。

四、教材方面的改革

动物医学专业规划范文第3篇

摘 要: 高校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纳入必修课,结合医学生特点,在采取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后,总结单一课堂教学的不足,探讨利用SPOC教学模式对“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启示。

关键词: 医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SPOC

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教高厅〔2007〕7号),从2008年起提倡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同时为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科学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各高校包括医学院校已然采取各种途径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1.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从大学时期开始做的职业规划,是大学生结合自己的综合素养与社会实际,从而确定自己大学毕业后所要从事的职业及职业目标等[1]。对于医学生而言,职业生涯规划就是进行自我剖析,在全面认识主、客观因素与环境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定位,设定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实现既定目标的职业,制订相应的教育、培训、工作开发计划,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安排,采取积极行动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2]。针对医学生培养周期长、专业性强、择业途径较为单一的特点,引导医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对医学生的择业及未来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为增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提高大学生职业规划的能力,各高校普遍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教育部的高度重视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逐渐被列入了高校必修课的行列[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目的是让大学生认识自己,评估自己的能力,找准职业的方向,并提早制订计划,能够先人一步找到理想职业,实现人生梦想。现阶段,部分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仍按照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学生已经产生了抗拒心理,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失去了兴趣,因而忽略了此课程的重要性[4]。在医学院校,结合医学生课业多、专业性强,医学生普遍忽视专业以外知识学习的问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实施还存在一些问题。

3.以南京医科大学为例,分析“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现状

南京医科大学为统一规范本校本科生的“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各学院自行开展“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基础上,自2016年起全校统一开设“低年级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并纳为本科生必修课。课程面向全体一年级本科生,针对不同的学院、不同的专业进行大、中班教学。课程依照《南京医科大学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要求》采取集体备课、授课教师自行拓展的方式进行课程准备。课程内容包含:大学生职业生涯概论、大学生职业生涯理论、自我认识与自我评价、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施、大学生涯与大学生活、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现状、专业学业要求和职业发展、职业规划书写作及课程理论考核。授课教师为具有教学资格的辅导员及相关专业课教师,授课方式为课堂教学。

在完成第一轮教学后,总结授课经验,在肯定教学效果的基础上发现以下几方面问题:

3.1教师资源不足,本课程教学经验不足。

3.1.1课程授课教师主要为辅导员,小部分课程授课为专业课教师及学院党委书记、副书记兼任。备课过程中,校级集体备课进行了两次,各学院集体备课数次,以笔者所在基础医学为例,集体备课四次以上。备课使用教材未能统一,授课教师依据授课内容,自行检索授课参考教材,多数参考教材为数据库数据,出版教材种类多,内容杂,无针对广义医学生的职业规划课程教材,由此可以看出,授课组织过程及授课教师的准备过程缺乏统一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规范”。

3.1.2课程受众为全校2173名大一学生,分布于25个专业,参与教学且具有教学资格的辅导员仅15名,其中具有职业指导师资格者9人,比例为60%,具有本课程教学资质的高水平专业教师资源不足。

3.1.3在课程班级编排中,由于师资有限,各学院往往采用大、中班编排模式,相比较按专业分小班教学,效果远不如小班教学。另外,由于辅导员日常工作较为繁重,且任教辅导员多为办公室负责人,增加教学任务后,使得任教辅导员工作内容和工作压力大大增加。

3.2专业众多,不同专业合班教学时,缺乏专业性和针对性。

以基础医学院为例,其中法医、基础医学、生物信息学和生物医学工程四个专业,由于班级规模小,在学生教学班级编排中,将其合为一个教学大班。

在授课过程中,虽然专业学业要求和职业发展为专业课老师任教,但由于教学资源有限,大学生涯与大学生活、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现况这两部分内容仍需辅导员大班教学。由于专业不同,这两部分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学内容专业性不强、针对性不强的问题,学生的学习效率较低。

3.3纯课堂教学导致教学方式单一,内容死板,缺乏互动性。

大班教学模式使得授课过程中教学方式难以改进,例如基础医学院的四个合班课堂在进行大学生涯与大学生活课程教学时,由于学生所学专业不同,导致不同的学生在学习模式、未来择业途径中均不同,教师难以单纯使用翻转课堂模式进行课程互动。

3.4课程内容多,课时安排少,课程实用性偏低。

医学生的职业规划内容涉及广且深,在课程内容编排上,15个课时难以详尽完成对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致使课程的实用性相对偏低。同时,医学生专业课程较于其他专业学生偏多,专业课程时间安排紧,将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再编入医学生课程中,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医学生的学习压力。

动物医学专业规划范文第4篇

2011年是新医改攻坚的一年,也是“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如果说新医改的重心是“保民生”,“十二五”规划的重心则是“促发展”。继商务部2011年5月5日《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之后,2011年7月13日,科技部公布了《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制定的《生物医药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工信部牵头制定的《医药工业“十二五”规划》也将有望于近期出台。促进产业升级是医药产业发展各项规划的共同关键词。产业升级具体体现在产业组织形态(做大,外延增长)和科技含量(做强,内涵增长)两个层面。提高行业研发技术水平,加速医药产业的升级,已成为全行业的共识。《规划》奠定了未来五年我国加快医药科技创新投入力度、推进其快速增长的基调,对于加快医药产业走向先进化、国际化明确提出了科技创新突破和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和重点,同时指出了提升企业作为主体的自身创新能力,培养一批科技创新能力突出的大企业,产业集中化也是产业升级的必然要求和趋势。

投入力度强化:推进医药科技创新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当前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机遇与挑战并存。生物医药产业面临重大发展机遇,它符合国家政策重点扶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是以重大技术突破(21世纪科技进展最快的领域之一)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老龄化、城镇化以及全民医保扩容升级带来的市场潜力巨大,我国医药工业总产值未来五年年均增长率有望达到23%左右,有望由2011年1.25万亿元左右增长到2015年3.6万亿元以上),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是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既代表着科技创新方向,也代表着产业发展方向,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然而,当前我国医药产业主要的挑战是:国产药以低附加值的仿制药为主,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磅炸弹”,与研发基础薄弱、盈利水平较低、资金投入短缺有关。

为加快实现中国药物研究和医药产业由仿制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的历史性、战略性转变,推动中国逐步从“医药大国”发展成为“医药强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将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确定为16个重大科技专项之一。按照部署,我国医药体系创新可分为三个阶段:

2008年至2010年,为创新转型阶段,基本形成国家创新体系,期间国家分两批确定970项课题,课题经费53亿元,截至2010年9月底,在专项支持下,全国已有16个品种获得新药证书,41个品种处于三期临床研究阶段;

2011年至2015年,也就是“十二五”,为快速增长阶段,也是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关键时期。据悉,中央财政计划下拨资金100亿元,配套资金300 亿元,规划“研制30个创新药物,改造200个左右药物大品种(新增)”。扶持力度明显加大,杠杆撬动作用明显,目标是新药研发的主要技术规范基本实现与国际接轨,研发水平显著提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显著缩小;

2016年至2020年,为跨越发展阶段。我国医药产业的科技创新水平将再上一个台阶,真正成为“医药强国”。

走向先进化、现代化:各领域发展各有侧重,战略重点清晰

《规划》立足国情,突出医药产业发展重点、热点,亮点鲜明。资金支持的重点是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糖尿病、精神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耐药性病原菌感染、肺结核、病毒感染性疾病等10类重大疾病药物的研发。重点从创新药物研究开发、药物大品种技术改造、创新药物研究开发技术平台建设、企业创新药物孵化基地、新药技术开发关键技术研究和国际合作项目等多个层面构建新药创新体系。在化学药、生物药、中药、医疗器械和材料各细分领域的战略重点也非常清晰:

化学制药:重在新结构、新剂型、仿制和改进

从2006年以来,受制于高昂的研发成本和较长的研发周期,发达国家化学创新药物专利数量减少,而专利保护到期的药物数量较多。由于我国在新药临床试验的人才、成本和资源上有较大的优势,中国正在逐步成为全球药物创新中心,同时在国际研发外包潮流推动下,中国自身软硬件实力正在提升,带动中国制药企业和学术机构研发水平不断提升,在化学制药领域仍有一定的后发优势。

“十二五”期间,重点支持新结构、新靶点、新机制的创新药物研发,尤其是基于新靶标或多靶标的药物、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和化合物改构药物的研究。此外,还将力求在药物缓控释技术上有所突破,研发具有新剂型、新释药系统的创新品种,提高用药安全性、有效性。(相关上市公司有现代制药、亚宝药业、美罗药业等)。另外,化学制剂大品种的改造将提升这些品种的安全性、有效性,同时通过工艺改进,也利于节约部分生产成本。

中医药:药效物质研究、新剂型、大品种二次开发是重点

中医药是我国医药领域最具有民族特色和国际竞争优势的品种。我国拥有丰富的中医药学术资源、久经临床应用的大量方剂资源、庞大的人才资源和中药材资源。国家也将现代中药的研究与开发列为新药创新的重中之重,以保持我国在中医药领域的领先地位和先发优势。

《规划》指出,重点支持有较好的前期工作基础,药效物质和作用机理相对清楚且所治疗病症明确、填补市场空白的复方创新中药研究开发。优先支持多学科协作创新中药的探索性研究。开展中药有效部位、有效组份、有效成分的创新中药研究。

重点突破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利好红日药业等)、中药药效物质研究及中药质量评价等关键技术(利好天士力、康缘药业、益佰制药等现代中药龙头企业)。建立有区域特色的中药研发共性技术平台。重点支持100余个常用中药材品种开展中药规范化种植研究和10余个中药材大品种的深度开发(利好康美药业、紫鑫药业等),开展8~10个新药品种的研发、30个传统中药大品种的二次开发(利好天士力、中新药业、同仁堂等)。

生物制药:与国际一流水平同步快速前进

全球生物制药领域保持着高速的发展。生物药由于国际发展历史并不久,因此是一个具有后发优势的领域。在国际上,生物医药企业是医药创新领域最活跃的群体,但存在产业化能力较弱的局限,成为国际制药巨头并购的对象。通过提升生物技术药物规模化生产和纯化能力,重点创制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技术新药,有望逐步接近或达到与发达国家同步发展的水平。

《规划》提出:重点支持新结构、新靶点、新机制的创新药物研究。重点开展人源或人源化治疗性单克隆抗体药物、新型基因工程重组蛋白质及多肽药物、核酸药物、基因治疗和树突状细胞治疗等研究。蛋白药物、人源化单抗、大分子化合物、干细胞技术产品等高端生物技术制品是国际创新药物领域的重点方向。长春高新、兰生股份、海正药业、ST中源等上市公司都涉足了以上部分领域。以抗体药物为例,2007年全球抗体药物已占整个生物技术药物市场份额的34.4%,而我国仅为1.7%,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过去11年中,全球抗体药物市场以55%的复合增速高速增长。目前,我国抗体药物市场正处于起步阶段,共批准了14种抗体药物,其中7种为自主研发,市场规模约为40亿元以上。

规划提出,重点围绕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突破检测诊断、监测预警、疫苗研发和临床救治等关键技术,研制150种诊断试剂,其中20种以上获得注册证书;10个以上新疫苗进入临床试验。(相关上市公司有长春高新、华兰生物、天坛生物等)

医疗设备和材料:进口替代和高端化发展是趋势

我国医疗器械市场特别是高端产品基本上被国外进口所主导。《规划》鼓励开展医学影像、医用电子、临床检验、微创介入、放射治疗、激光治疗等高端医疗设备研究,研制生产15项左右中高端产品,培育20个以上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骨干企业,大幅提高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作为民生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在公众卫生和全民健康领域,提出要遴选国产创新医疗器械产品,进行临床评价、示范试用和普及推广(鱼跃医疗、乐普医疗将从中受益)。

《规划》在生物医用材料方面将支持研发新型骨及口腔植入体、可降解血管支架、适宜国人的人工关节、介入人工心瓣及防钙化生物瓣膜、新型人工血管、神经修复材料、可承力骨修复材料、创面快速无痕修复材料等重大产品20项以上,获得关键专利50项以上。推动多学科交叉创新及产业化,扶持培育若干龙头企业。

走向国际化:提升国际竞争力,全面融入国际医药产业链

中国以开放的姿态正逐步成为全球药物创新中心,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支持、丰富的临床受试群体、庞大的人才库、正在逐步增加的符合国际要求的多中心临床试验基地。“引进来”的开放战略带来了显著的学习示范效应,提升了国内整体创新研发水平的提升。同时,我们正在加快“走出去”的步伐,政府将重点支持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在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开展临床试验,包括促进3~5个中药品种进入国际市场。例如,天士力的复方丹参滴丸在美国FDA二期临床的顺利通过为国内中药产品走向国际化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带头作用。

大量国际品牌药专利的到期为我们带来了产业升级、出口结构升级、融入国际医药产业链的大好国际机遇,我们的药品出口结构将逐步从以原料药出口为主逐步调整为高附加值的制剂产品比重逐步加大,将由国际产业链分工的中游(低端制造)逐步走向上下游(高端研发、营销)。到2012年,全球有大约40多个“重磅炸弹”药品专利到期,每年有大约200亿美金销售量的药品专利到期,对于我国制药企业来讲是一个重大的机遇。一方面,对于一批像恒瑞医药、华东医药、信立泰、人福医药这样技术研发实力较强、产品储备丰富的企业来说,可以通过“抢仿”,与原研厂家争夺更大的市场份额,可以通过“me better”新药的研发进入国际主流市场;一方面,像海正药业、华海药业、海翔药业这样一批企业可以抓住由专利药到期所带来的国际产能转移的机遇,承接国际医药巨头制剂加工的丰厚订单,通过FDA等高规格的国际认证,提升产品研发、生产管理和技术工艺水平。

总之,我们可以充满信心的预见,在未来五年,我国医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地位将快速得到提升,从医药“大国”走向医药“强国”的目标越来越近。

产业集中化:更加突出增强企业自主研发能力,集中度提升是必然趋势

《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将“完善新药创制与中药现代化技术平台,建设一批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基本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药物创新体系,增强医药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和产业竞争力。” 目前,我国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为支撑、市场为导向、产品为核心、产学研相结合的医药创新体系正在逐步建立。在发达国家,以世界医药巨头为代表的先进医药企业掌握了最强大的研发资源和科研人才,依靠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新产品开发能力保持了公司持续高速的业绩增长。而我国,企业科研实力相对薄弱,研发投入相比国外巨头15%的水平,我们的平均水平不到2%,研发型企业也仅为5-8%。政府引导建立了一批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创新药物孵化基地,逐步形成了一批持续投入、目标明确、队伍稳定的药物创新示范企业和产学研联盟。通过积极探索,创造条件,以资产为纽带,组建药物研发和产业化紧密结合的实体,推进药物创新成果转化。通过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有望培育若干个工业产值突破100亿元的化学药和中药大企业,工业产值50亿元以上的生物药大企业。

政府对医药研发日益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日益严格,加上新药审批门槛的提高和对普通药品价格的打压使得企业越来越有动力从事真正意义上的新药和技术工艺方面的研发工作,同时,我国具有的较高素质的医药科研人力资源和庞大的总体人力资源规模为从事新药开发和临床试验提供良好的低成本的条件;医药行业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条件的日趋成熟,大量科研院所提供的前期成果为企业分散了早期风险,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都为医药企业从事研发提供了日益充裕的资金。

政策将扶持有研发优势和潜力的优秀企业做大做强,发挥示范、带动效应,今后这些科技创新实力突出的企业必然与那些从事低端生产制造的企业拉开较大差距,谈判议价能力更强,品牌优势更为明显,产品更有市场空间,行业的集中度也将日益提升。

动物医学专业规划范文第5篇

一、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一)启动实施县级公立医院药品零差价销售试点。按照省卫生厅计划,省试点单位三门、天台县人民医院在今年6月前正式启动实行药品零差价销售,其他县级公立医院在今年年底前启动。各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和有关医疗单位要按时间进度认真做好改革的各项准备工作,包括药品收支底数、医疗服务收费项目及价格的调整额度等调查测算,并主动积极协助政府物价、医保、财政等部门作出相应政策调整,保障药品零差价销售改革平稳实施,力求在实现由“以药补医”向“以医养医”转轨的同时,对医院的生存发展不带来太大的负面影响,同时要充分兼顾社会群众对这一变革所涉及的医疗服务项目价格调整的耐受力,力求实现改革的平稳过渡。

(二)全面推进国家基本药物的配备和使用。按照《关于做好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基本药物配备使用工作的通知》(浙卫发〔2011〕216号),公立医院须增加国家基本药物的配备与使用,其配备与使用基本药物品种数占基本药物品种总数、基本药物销售额占药品总销售额的比例分别应达到:二级乙等医院不低于70%、不低于35%;二级甲等医院不低于60%、不低于30%;三级乙等医院不低于50%、不低于25%;三级甲等医院不低于40%、不低于20%;各类专科医院基本药物中相应的专科用药品种数量配备比例不低于70%。

(三)积极推进医院运行管理机制改革。随着“以药补医”向“以医养医”机制的转轨,以及按病种限额付费等医保付费制度改革的加快推进,加上医院人力成本的快速增加,势必导致医院的发展陷入较为困难的局面,因此,县级公立医院需相应地主动调整改革内部管理运行机制,加强医疗的全成本核算,并着力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努力挖潜增效。

(四)积极协调争取各方投入支持。各地卫生部门、各医疗单位要积极争取政府支持,主动协调发改、物价、人力社保、财政、编制等部门,为公立医院的改革提供政策保障。政府应切实履行对公立医院的投入责任,在实施药品零差价销售后,承担起公立医院在基本建设、大型设备购置、学科发展、离退休人员经费、政策性亏损补偿等方面的投入责任,并对公立医院承担的公共卫生、对口支援任务予以专项补助,以保障公立医院的持续发展。

二、加强医疗资源配置的规划引导

2012年为市“十二五”卫生规划实施的关键年份,各地要以《市医疗机构设置“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为指导,加紧出台县域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当地医疗资源的投入配置。一是要加大投入,增加医疗资源总量,使千人床位数、医生数、护士数指标逐步提升,以适应快速增长的社会医疗需求。二是要重点发展城镇新区、重点集镇、边远区域的医疗服务业,提升基本医疗能力。三是要积极加强县级医院的功能建设,进一步增强其区域医疗中心作用,整合有限资源,积极建设县域医疗急救、临检、影像、病理等各类诊疗和医疗支持、保障中心,辐射乡镇,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四是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具有一定规模特色的专科医疗机构及老年护理、康复服务机构,要严格控制各类门诊部的设置。

三、深入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

(一)以等级医院评审为契机,全面加强医院内涵建设。今年启动二级乙等综合性医院和二级甲等专科医院等级评审工作,以评促建,提升医院内涵建设管理水平,积极创建省级、国家级“优质医院”。

(二)推进临床路径扩面,加强医疗质控管理。要求市内三级医院临床路径开展达20条以上,二甲综合性医院开展10条以上,二乙综合性医院开展3条以上,以点带面,推广扩大。同时,进一步加强质控管理,完善13个市级质控中心的组织、制度建设,修订质控评估标准,重点加强院感控制、药事管理及各专业学科的质量控制,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三)扩大预约挂号,引导就诊方式转变。二甲及以上医院要积极倡导各种形式的预约挂号,错峰诊疗。三级医院的专家门诊预约挂号率不低于30%,本地病人复诊预约率应达到50%以上,其中口腔、产前检查、术后复查病人等急诊预约率应达到60%以上。各大医院要加强与社区协作,通过社区医生工作站指导和帮助患者预约挂号、预约大型设备检查。

(四)严格控制大输液,大力规范抗菌素使用管理。各地各医疗单位要认真组织实施省《医疗服务阳光用药工程实施方案》,认真贯彻省、市有关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管理的具体目标要求,以启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县级医院药品零差价销售为契机,坚定决心,转变医疗服务模式与习惯;各地各单位要加强宣传教育,严格实行处方点评制度和有效控制管理措施,坚决控制不必要的静脉输液和抗菌素使用,引导医生养成科学、节俭、规范的用药习惯,既有益于控制医疗成本,更有利于保护群众健康。按照“阳光用药工程”实施要求,各医院须严格控制抗菌药物在医院药品使用量上的占比,三级甲等医院≤23%,三级乙等医院≤25%,二级甲等医院≤28%,二级乙等医院≤30%。卫生部门要加大监督力度,定期开展处方点评,定期每季、半年、年度向社会公布各医院用药控制指标和医疗服务信息,接受社会监督。

(五)推进优质护理工程,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各地各医院要大力推进优质护理病区建设,按标准配备足够的护理人员,加强整体护理和基础护理,切实提升护理质量。要求三乙医院的优质护理病房开设率达50%以上,三甲医院力争达到2/3以上,二甲医院争取达到30%以上。同时,要把规范护理员(护工)使用管理工作与创建优质护理工程相结合,认真贯彻市卫生、人力社保、农办联合《通知》精神,力争通过三年的努力,基本改变当前面貌。

(六)加强医患沟通和纠纷处置,促进医患和谐。各地各医疗单位要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等权利,注重医疗活动过程中的充分沟通,取得病人及家属对诊疗措施的理解和支持、配合,防范并及时妥善处置医疗纠纷。要按照省、市政府令的要求,主动促进第三方调处机制的建设完善,有效维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积极参加医疗责任保险,建立和完善医疗责任风险分担机制,增强抗风险能力。

四、加强要素准入,大力规范医疗活动

(一)认真实施好医疗机构不良行为记分管理。要继续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医疗机构不良行为记分管理办法》,在日常检查监管中,认真做好不良执业行为登记管理工作,进一步健全不良执业行为记分管理制度和退出机制,同时,严格加强医疗机构校验管理,促进医疗机构依法行医意识,自觉规范医疗行为。

(二)加强人员资格准入和执业行为监管。认真贯彻实施《执业医师法》和《护士条例》,依法严格把好执业医师和执业护士的执业资格审核考试关、注册关;认真实施《医师定期考核管理办法》,从职业道德、执业行为、服务规范等方面全面加强医师队伍建设;按照《省医师多点执业管理办法(试行)》规定,鼓励执业医师在对口支援医院、医疗合作单位、乡镇卫生院以及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经履行有关注册备案手续后开展多点执业。

(三)大力整顿医疗市场。以医疗机构名称的规范使用和诊疗科目准入、从业人员资质规范为重点,结合不良执业行为记分登记情况,开展整顿规范医疗市场秩序专项执法检查,坚决打击违规医疗行为和非法行医。

五、加强学科和人才建设,促医教研综合发展

(一)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坚持“创优扶强,分类指导,整合资源,提升优势”的原则,加强对重点学科、扶持学科、培育学科的建设管理和指导,促进医教研全面发展。对评选出的“十二五”市级学科,各所在单位要加大投入,加快其建设发展,从人、财、物、政策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制订五年周期发展规划和分年度工作目标,按计划实施建设,务求发展成效。同时,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提升学科人才素质;要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后备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发挥团队协作机制,激发卫生科技人才的科研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科研项目的全程管理,努力提高医药卫生科研水平。

(二)推进毕业后医学教育模式改革。构建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助理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为主的多层次毕业后医学教育培养体系,启动实施新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成立市毕业后教育领导小组和专家指导委员会,加强新模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单位的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通过若干年努力,实现对所有医院新招录的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临床医学、中医(中西医结合)专业毕业生,实施“5+3”模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对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新招录的专科临床医学、中医(中西医结合)专业毕业生,实施“3+2”模式助理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促进毕业后医学教育与学历(学位)教育的有效衔接,全面提升全市范围内新上岗住院医师的临床诊疗技术能力和职业素养。

(三)加强基层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应用。开展基层卫生适宜技术推广示范工程建设,通过加强示范基地建设,开展适宜技术下基层指导推广活动,切实提高基层适宜技术覆盖面。

六、加快救护体系建设,规范院前急救行为

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省院前急救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市医疗机构设置“十二五”规划》关于院前急救体系的建设要求,加快推进全市院前急救体系建设步伐。推动温岭、临海市建立辖区院前急救分中心,合理均衡设置各县市急救站点,提升应急救护能力;在全市范围开展院前急救站点规范化建设,制定完善建设评估标准,开展检查评估活动,加强院前急救机构人员、装备、制度、技术、病历等方面的规范化建设,促进院前急救规范高效,保障质量安全。

动物医学专业规划范文第6篇

中医药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灿烂瑰宝,是中华民族在与疾病抗争的过程中逐步产生并不断发展的医学科学。近年来,随着以天然资源为原料生产的中药在国际上的认知度不断提高,中医药产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一项具有较强发展优势和广阔市场前景的战略性产业,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体系,中医药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陕西省是中医药的重要发祥地,也是我国传统的中药材生产大省之一,素有“秦地多名医,秦地无闲草”的美誉,拥有药用植物、动物、矿物及其他药物4 000多种,其中植物药就达3 291种。在国家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推动下,陕西省不断加强对中医药产业的扶持力度。自2002年起,陕西省政府相继印发了《陕西省中药现代化科技行动计划》、《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陕南中药产业发展的意见》以及《陕南中药产业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投入支持中药研究、基础平台建设以及产业化开发的扶持资金累计逾3亿元;制定并颁布了《陕西省中药饮片标准》,填补了陕西省中药饮片标准的空白,建立了中药饮片的质量标准体系,为陕西省中医药产业新的经济增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自政策实施以来,陕西省中药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加强,产品科技含量日益提高,中药工业迅速崛起,中成药产业持续快速增长。全省现有药品生产企业253家,通过GMP认证的制剂生产企业有188家,其中70%以上拥有中成药生产线。

陕西省中医药产业在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中药产品结构单一、品种老化、知识产权工作滞后,中药加工层次低、规模小等诸多难题。要想真正做大做强陕西省中医药产业,就需要开展技术预见研究,探寻促进产业发展的关键性技术。技术预见通常用于筛选战略研究领域和技术群,是对未来较长时期内的科学、技术、经济、环境和社会的远期发展进行系统的研究,以确定可能产生最大经济与社会效益的通用新技术。区域技术预测的目的更加明确,针对性更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结合更为紧密。

开展陕西省中医药产业技术预见研究,对把握陕西省中医药产业未来技术发展方向,对促进陕西省中医药产业在“十二五”期间快速、健康发展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内外技术预见研究现状

国外技术预见活动兴起于上个世纪40年代,美国率先将技术预见应用于科技计划制定,形成了技术预见的第一次发展高潮和第一代技术预见方法。20世纪70年代,日本采用德尔菲法进行大规模技术预见活动,并将此活动作为政府制订科技政策、使科技最大化作用于经济及社会发展的一种尝试,此后每5年组织一次,截至目前已组织了8次技术预见。1990年德国在欧洲率先开展了技术预见行动计划,通过3次技术预见活动,提出了德国未来30年内所应关注的重点技术领域,为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决策提供了依据;而英国、法国以及意大利等主要发达国家则是在开展技术预见计划的同时,加强在科技发展趋势与监测方面的研究工作。韩国、印度和泰国等发展中国家也纷纷开展技术预见活动,探索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

技术预见活动在我国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但系统性的技术预见是在2000年后兴起的。在2002~2003年间,国家科技部启动了对信息、生物、新材料、能源、资源环境和先进制造等六个重点高新技术领域技术预测和国家关键技术选择研究,产生了多部技术预见报告。区域技术预见则以上海、北京技术预见为标志全面展开。2001年,上海市启动了《“十五”上海科技重点领域技术预见工作研究》计划;2009年《上海科技发展重点领域技术预见报告》出炉,该报告综合运用了技术路线图和专利地图技术,形成了技术预见综合报告和信息、生物、新材料与先进制造、社会发展等四个领域研究报告。2001年,北京市启动“北京技术预见行动计划”,在信息、材料两大技术领域采用德尔菲调查、专家会议和有关政策分析方法进行技术预见调查。随后云南、新疆、武汉、广州、陕西等省市也先后启动了技术预见计划,在取得阶段性研究成果的同时,也为政府决策提供了参考建议。

目前技术预见作为技术预测的一种延续,已成为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的重要方法。现有国内外文献对技术预见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产业中,研究主要集中在其特点领域的应用以及预见方法的研究和改进方面,学者们已通过专利分析法、专利引文法、专家咨询法以及德尔菲调查法等,对生物医药产业、信息技术产业、新材料产业、先进制造产业以及能源产业等关键技术进行技术预见研究。目前针对中医药产业的技术预见研究文献相对较少,仅见生物医药产业技术预见中所涉及的部分内容。

研究方法和内容

技术预见发展至今,针对技术预见研究的方法主要采用德尔菲调查法、文献计量法、情景分析法、专利分析法等。

1.研究方法

(1)德尔菲调查法

德尔菲调查法是目前普遍采用的技术预计方法,许多学者运用它对高技术产业技术关键技术进行预见,可预见未来10-30年各种技术发展概率,为政府制定规划服务,一般基于国家层面。该方法简便易行,操作上比较客观,有利于科技决策民主化和社会化,但调查周期长,工作量大。

(2)文献计量法

文献计量法是为制定未来技术领域和学科领域方向提供客观的科学根据的一种预见方法,能够客观的掌握迅速发展的前沿研究领域,强化技术预见的客观性和前瞻性;但它以科技论文为基础,需要利用文献进行大量且较为复杂的分析,影响考虑问题的全面性。

(3)情景分析法

情景分析法既是一种预测方法,也是一种规划工具。它在技术预见中的运用比较复杂,一般用于国家科学技术的预见。它列出未来发展情景的多种可能性,并设置技术“路标”,即各种定量或定性的参数说明,倒推哪一种可能性更加逼近真实情况,但可能由于过多的想象而偏离预见的主题。

(4)专利分析法

专利是技术变化的领先指标,专利分析法是预测短、中期技术发展趋势最准确的方法。通常在研究某一开发试验阶段,我们可以运用专利分析法快速找到技术领域的发展前沿,实现技术预见的目标,同时也可以预见未来朝阳产业。但此类方法仅基于专利检索数据来进行分析,只关注专利文献所反映出来的技术和法律信息。

2.研究内容

本研究旨在立足陕西省中医药产业发展现状,结合陕西省经济发展对科技的需求,首先利用专利分析法对陕西省中医药产业技术进行遴选,然后选用德尔菲调查法进行技术预见研究。主要内容如下:

(1)在陕西省中医药产业重点技术领域和关键技术的选择中运用专利分析法,以中国专利数据库(SIPO)检索的专利数据为基础,选择中医药产业的前沿技术作为德尔菲调查问卷的备选技术。

(2)德尔菲调查采用问卷调查与专家研讨会相结合的方法。此次调查的调研对象来源于陕西省评估中心专家库,包括科研机构、企业、政府部门、高校等单位的专家和顾问,结合陕西省省情,针对中医药产业相关技术的专利分析,先遴选出的中医药产业备选关键技术,再做进一步的筛选和论证,最后形成能够促进经济增长,解决中医药技术瓶颈问题等至关重要的关键技术清单,为陕西省中医药产业相关政策和规划制定提供参考。

陕西省中医药产业技术预见

1.基于专利分析的中医药产业技术遴选

专利是反映某个领域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首先应针对国内中医药产业的总体技术发展进行专利综合分析,了解国内相关技术领域发展动态,再以此分析陕西省中医药产业技术状况,从而筛选出陕西省中医药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及其关键技术。

(1)中医药产业技术专利分析

中药主要由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三部分组成。结合国家发改委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指南(2011年度)以及《陕西省“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中指出的中医药产业关键技术及重点任务,根据《中医药专利管理办法》中所规定的中医药发明创造内容,对中医药产业进行内容类型划分。本研究拟对陕西省中医药产业涉及的中药制剂、中药材及饮片、中成药(包括含有中药的保健品、食品等)以及中草药等4种类型及的专利技术统计分析。

从专利类型来看,我国中医药多为发明专利,如表4-1所示。从陕西省状况看,中药制剂和中成药技术上相关发明专利相对较多,其他类型专利虽有涉及,但占全国的比重均很小。这说明陕西省中医药产业相关技术在全国范围内处于偏低水平,还需加大发展力度。

陕西省在上述四种中医药产业领域所涉及的关键技术中均未见有实用新型和外观专利,故以下关键技术专利分析只对其发明专利进行统计,如表4-2所示。我国在四种中医药产业领域均有发明专利,其中中药制剂领域的发明专利数量相对较多。从陕西省的状况来看,除中药制剂中提取技术的煎煮法、回流法以及蒸馏技术(含水蒸气蒸馏)和分离纯化技术中的色谱法发明专利数量相对较多外,其余技术专利数量较少,均小于10项,说明陕西省中医药产业总体技术水平较低,在全国还处于落后水平。

(2)德尔菲调查法

本次技术预见研究的调查对象是基于专利分析所遴选出的中医药产业备选关键技术课题。根据可行性和唯一性原则,最终遴选出陕西省中医药产业4个技术领域22备选技术课题。

专家的选择是德尔菲调查法顺利实施和有效预见的基础,根据技术预见的目的不同,来选择的不同的专家样本。高校和研究院所是科研工作的一线,是技术的供给方,这类专家的意见能够很好地反映技术发展的状况;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是技术的需求方,对技术的预见更能反映市场的需求;政府是政策的制定者和产业发展方向的指导者,对技术的预见能反映产业未来发展的大方向。

因此,本次技术预见的专家来源于陕西省评估中心专家库,涵盖高校、研究院所、企业以及政府,各方面的人员均占有一定的比例,每个领域25人左右。本次预测拟形成100人以上的领域专家网络。

2.研究结果

通过专利分析法和德尔菲调查法的筛选和论证,最终确定陕西省中医药产业技术包含4个重点领域的20项关键技术。

(1)中药制剂领域

101 煎煮法

102 回流法

103 渗漉法

104 浸渍法

105 超临界萃取

106 水蒸气蒸馏法

107 超声波提取法

108 微波萃取

109 水提醇沉法

110 色谱法

111 大孔树脂精制法

(2)中药材及饮片领域

201 炮制技术

202 贮藏技术

203 种植

204 病虫害防治

(3)中成药领域

301 成分测定

302 质量检测

(4)中草药领域

401 种植

402 病虫害防治

403 毒物检测

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技术的发展。结合上述中医药产业重点技术领域及关键技术,加强对中医药产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研发力度,发挥陕西省中医药产业特色优势,打造“秦药”品牌,将其做大做强,实现中药现代化。

结语

动物医学专业规划范文第7篇

关键词:医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6(a)-0234-02

为了解我院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进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促进医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和职业理想的实现,根据医学生的特点设计了调查问卷,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回收问卷385份,有效问卷380份,其中涉及护理、助产、口腔、眼视光技术等专业,男生240人,女生140人。笔者用SPSS软件对问卷的调查结果进行了归类分析。

1 调查结果与分析

1.1 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不深刻

职业生涯规划涵盖了确立职业理想、正确认识自我、设立职业目标、评估职业环境、制定行动计划、付诸实际行动和自我评估修正7个内容,医学生能全面、正确理解职业生涯规划内容的不足一半,在选项中只有确立职业理想和设立职业目标是大部分同学所认同的,评估职业环境和自我评估修正被很多同学所忽视。部分医学生把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等同起来,42%的医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这一概念含糊不清。

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认识不够,部分学生认为做生涯规划就是“纸上谈兵”,认为订立目标、写出规划只是一种形式,没什么实际意义,没有目标照样可以工作和生活,把目标用文字写出来太麻烦,不愿为此煞费苦心。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对个人发展有实际意义的还不到75%,超过25%的医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态度很淡漠。调查显示仅有17.6%的医学生做过个人未来3~5年的职业规划,35.3%的医学生做过职业生涯规划但未坚持实施,说明医学生的执行力不强,落实规划的动力不足。

1.2 对专业的选择表现出较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专业选择是个人就业的起点,影响就业者的职业生涯的发展前景。专业选择的实质就确定自我的职业方向和领域。调查显示,医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趋于主动选择的只占18.5%,32.4%的学生报考所学专业是因为父母的期望,11.6%的学生是因为亲朋好友或老师的推荐,23.5%的学生是因为该专业热门、报考人数多、好就业,7.5%的学生是因为该专业对应的职业社会地位高,10.5%的学生是因为该专业对应的职业收入高,还有3%的学生是因为其他原因。不难看出,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对父母有严重的依赖心理。

对所学专业及其发展前景认知落后,只有5%的学生清楚自己将来要从事什么样的具体工作,相当一部分学生入校前对所学专业的关注较少,因而对所学专业今后对应的工作了解不够,大部分同学对职业世界的认识来自父母或者亲朋戚友,对职业世界的认知途径单一,对职业的发展前景的认知不全面。同时,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满意程度较低,调查显示,只有12.5%的学生对所学专业非常满意,32%的学生对所学专业比较满意。

1.3 对个人自我特质的认知模糊

自我认知是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是职业选择的依据和出发点。在对自身性格特点、气质类型、能力特长、职业兴趣有了较为全面而客观认识的基础上,分析自身优势和劣势,结合自身特点进行职业选择才能真正做到“知己”。这也是真正实现人职匹配的前提和关键。从调查情况得知,在性格特点、气质类型、能力特长、职业兴趣、优势劣势五个选项中,很清楚和较清楚的均不到50%,说明学生对自我剖析不够深刻,平时较少自我反思,在自我认知方面也未做过专业的测评,甚至有学生根据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对自己进行定位。

1.4 职业价值取向理想主义色彩浓厚

职业价值取向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核心。在学生中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对职业世界的认知很多受到家庭环境、父母职业的影响,部分同学普遍欠缺吃苦耐劳、为人服务的奉献精神,职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意识滑坡现象令人担忧。

大部分医学生过于崇尚物质报酬和个人享受,功利主义思想严重,职业价值观比较狭隘。部分学生只考虑主观意愿,比如我想到什么样的单位就业,我希望将来的单位能给我提供什么等,关于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考虑较少,过于重视主观感受,没有意识到就业是一种双向选择,较少思考怎样的人才才会受到用人单位的亲睐,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某方面的能力。择业时比较看重收入、稳定性和社会地位,希望进入知名度高、稳定、收入可观的大型三甲医院工作,还有一些同学比较看重单位是否能为自己提供较好的发展平台,而对于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医学生普遍存在为难和排斥情绪,对未来职业的期待过于理想化和功利化。调查显示,医学生关于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不清楚和没有考虑过的接近40%。

1.5 职业生涯成功的认识和归因片面

动物医学专业规划范文第8篇

青岛“生物谷计划”是指:在国家重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尤其是鼓励发展生物技术产业的背景下,依托青岛独特的海洋生物科技资源优势和优越的城市区位优势,在青岛高新区政府与青岛海洋大学联合建设“青岛海洋生物科技园”的基础上,与多个国家级生物、医药科研机构合作,借鉴世界生物科技园取得的成功经验,在青岛东部山谷中进行专业规划,引导社会资金大规模跟进,实施技术与企业孵化并举,聚集大批生物与医药企业,建设青岛生物谷产业区。

青岛“生物谷计划”的基本宗旨是:以发展现代生物工程产业群为目的,发挥本地特色和优势,大力引进国际领先的现代生物技术人才和成果,努力建设卓有成效的创新服务与创业孵化体系,争取在10年内初步形成我国生物高新技术企业聚集的产业高地。具体目标是:(1)2001年,生物高科技创业孵化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入驻生物谷科研型企业30家以上;(2)2003年,生物高科技创业孵化体系基本完善,入驻生物谷科研型企业超过100家,产值过亿元企业5家以上,争取1家以上企业股票上市;(3)2005年,产值过10亿元企业超过10家,争取有5家以上公司股票上市,技工贸总收入200亿元以上。

青岛生物谷的主要开发方向有:基因与遗传工程、干细胞与组织工程、蛋白质工程、生物及天然药物开发、纳米生物医药、海洋生物工程制品、农业生物工程。

2、生物谷建设现状评价

2.1评价目的与依据

青岛生物谷评价目的在于总结“青岛生物谷”及其实施的经验和不足,为青岛生物谷发展提供参考建议。青岛生物谷评价的基本依据是:(1)“青岛生物谷计划”方案及实施现状;(2)高新技术产业及其区域创新系统理论;(3)国际、国内生物科技园建设的经验。

2.2青岛生物谷定位

自身发展定位。从引进在孵企业、项目数量方面评价,2001年底基本达到预期计划目标;整体发展现状与预期发展存在一定差距。

国际对比定位。国际知名生物科技园区发展时间相对较长,其内部研发、孵化、生产、服务及管理体系也相对完整,已经或正在产生成熟的生物高技术企业,在国际生物医药产业中具有重要地位,而青岛生物谷计划实施时间短,其体系、功能都在建设和发育之中。

国内对比定位。国内长春、上海等地生物医药产业基础较好,生物医药科技园发展时间相对较长,其内部研发、孵化、生产、服务及管理体系趋于完整,其产业化程度相对较高,孵化或引进生物医药企业众多(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30多家,上海张江高科技工业园84家),生物医药产业已经成为高技术园区乃至本市的支柱高新技术产业,在国内生物医药产业中具有重要地位;而青岛生物谷计划实施时间短,其体系、功能都在建设和发育之中。国内北京、广州等地起步相对较晚,但其规划起点高,设计发展规模大,所依据的优势条件明显(北京依托众多国家级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医疗机构、信息机构,加之其国际、国内信息、资金、人才、管理等要素充沛;广州具有国际市场和国际合作的优势),其发展不容忽视。我国中西部地区的众多生物谷(或基因谷、药谷)的发展计划起步晚,但都有各自的资源(生物物种、医药原料、生态环境等)优势,其专业化医药产业发展具有相对强的竞争能力,应当引起重视。

高新区产业体系定位。生物医药产业是青岛高新区产业体系的主导产业之一(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根据初步调查,本区拥有生物医药企业31家,资产及产值规模远小于电子类产业,与其它高新技术产业的生产、研发等联系也十分有限。

2.3青岛生物谷发展环境辩识

2.3.1国际环境

世界发达国家(美国、欧洲共同体等为代表)生物工程及生物制药行业在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产品生产与营销等诸多方面都相对成熟,生命科学研究及生物技术产业化开发是21世纪国际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核心领域,其核心技术得到国家、企业等大力扶植和资助。对青岛生物谷建设的有利影响表现为:(1)为青岛生物谷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对象;(2)应当成为青岛生物谷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对象。

随着

因素(按重要程度大小排序):(1)2008年奥运会(水上项目)主办城市:有利于迅速提高青岛市国际形象与地位,为吸引高技术产业提供良机;(2)国家海洋科技(含海洋生物科技)基地;全国海洋科技研究与开发、高等人才培养基地,为生物谷技术、人才源头建设提供坚实基础;(3)国家级疗养、康复基地:为生物医药产品应用、临床试验提供基础;(4)优越的人居环境:有利于吸引高级人力居住和创业;(5)国家知名企业集群:海尔、海信、澳柯玛、青啤、双星等国内及国际知名企业,为其它企业发展带来示范效应和名牌延伸的优越条件;(5)区位优势:拥有海、陆、空交通运输优势;

不利因素:(1)青岛市生物医药企业规模、数量、知名度等都相对较小;(2)青岛市海洋科技产业化程度偏低;(3)生物医药高技术人才相对缺乏;(4)中小企业(尤其是高技术小企业)不发育;(5)咨询、中介、金融等创新服务机构相对缺乏。

2.4青岛生物谷基本结构分析

2.4.1深层结构分析

生物谷建设的文化理念。主要生物谷计划提出的理念主要包括:“集聚人才、集中成果、集成技术、集结资金、集散信息”的创业平台;让学家由“科学人”变成“产业人”,再成为“自由人”;鼓励创新,容忍失败,创业留人;政府就是“服务”。提出创建的生物谷文化包括:挑战自我,创业报国;经营自我,追求卓越;以人为本,开拓创新;瞄准市场,走向国际;长远规划,科学管理;技术创新,市场机制;人才战略,资本运营。在理念上的概括中,注意强调要素的集聚和塑造以人为本的创业环境,而对企业、产品和人才的国际化竞争与交流等理念强调不足。对文化的概括则缺乏精炼性,难以进行宣传和贯彻。

生物谷制度建设。生物谷计划提出的制度建设内容包括:“遵循国际规范和通行惯例,按市场经济规律和科学技术规律办事政府参与不参股,支持不包办,(宏观)协调不强制,(微观)服务不干预”;“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成果产业化为目的的企业化科研机构高效率、大规模、投资主体多元化的专业孵化器创业的文化氛围,靠创业留人的机制。”在加入wto的背景下,对于政府对生物谷计划实施的国际规范化管理与服务强调不足;对于生物谷计划实施的企业化(建设现代企业制度)、国际化、专业化运作模式强调不明显。

2.4.2组织结构分析

资源整合体系。(1)技术源头整合。建立国家海洋科技研究中心十分必要,但同国际、国内海洋科技(尤其是海洋生物科技)研究与开发机构的连接功能上需要进一步加强;生物谷现今同国际、国内生物、医药领域研究机构的联系尚比较分散。缺乏强有力的技术战略联盟或合作伙伴,使得技术源头的稳定性、竞争力不强。(2)人才源头整合。青岛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对于生物技术人才的高级人才培育尚显不足;对国际、国内生物、医药领域高等学校、研究机构的吸引和联合培养野味内入正规渠道。(3)资金源头整合。生物谷建设的成败关键在于能否建立良好的风险资金引进、利用与退出机制,而现在生物谷的风险投资机构建设相对欠缺;随着国家加入wto后对国际银行、证券、保险业的开放,青岛对于中小高技术企业的资金支持相对不足;另一方面,有些资金源头缺乏对前景好的项目的有效、及时投入,职业化的相关咨询、中介服务机构比较缺乏。

技术及企业孵化体系。(1)应强化对被孵化企业、机构的专业化服务功能,不仅包括物业、办公等服务,而更应该建立专业化服务分支机构,强调信息咨询、市场营销、人才流动、质量评价、资金运作等功能;(2)促使企业间的相互学习与交流,建立学会及企业协会;(3)建立与国际、国内相关生物技术孵化器的交流与合作关系。

生产体系。(1)生产基地发展空间有限,基地建设落后于孵化器的建设;(2)成熟生物医药企业(尤其世界500强中的生物、医药企业和

物谷发展初期的途径是以政府推动为主,旨在培育其生存与发展能力,为其自主发展打下基础。

3、存在问题总结

3.1青岛生物谷发展环境问题

青岛生物谷的发展在国际和国内都不具有超前发展的优势,需要其走后发创新和超越式发展的道路;青岛市的诸多潜在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利用和开发,如名牌企业的延伸与投入,疗养与医疗机构的纳入,海洋科技成果的转化,申奥城市的影响,会展经济的推动等。

3.2青岛生物谷深层结构问题

青岛生物谷文化与理念应如何在制度建设、组织建设、管理决策和具体经营中体现出来,是解决其发展的关键问题;如何解决好政府管理、服务与生物谷自主运行的关系,是当前需要明确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3.3青岛生物谷组织结构问题

青岛海洋(生物)科技优势明显,而生物医药产业不发达,造成生物技术研究与开发、生物技术企业孵化和生物医药生产等三个环节的不协调,可能会使孵化企业将来面临缺乏下游生产企业的问题。对技术、资金、人才的整合,尚处于相对自发的阶段,面临来自国际、国内对优势资源的激烈竞争,生物谷服务体系(生命科学研究院、高新区创新服务中心)的资源整合机构需要进一步专业化和强化。对成熟企业、机构的整体(分支)引进不足,使孵化企业的产业化面临问题。

3.4青岛生物谷运行机制问题

现阶段青岛生物谷的外部资源整合、外部市场开拓、外部环境适应机制的建设需要提高到战略层次;青岛生物谷内部运行的激励机制、交流机制、协调机制和监督机制,也应通过组织建设来加强。

4、对策与建议

4.1青岛生物谷自身发展对策

建立协调生物谷计划整体运行的企业化组织机构,对各环节进行专业化分工与组合,使其具备相应功能,以保证生物谷计划的成功实施;健全各资源整合机构和团队,加紧对资源的竞争,尤其是强化与技术源头的联系的分支机构;加紧建设风险投资机构和资金投入中介机构;建设专业化的青岛生物谷信息交流与交易平台,增加网站的专业化信息交流与技术、人才、产品交易内容;加强对被孵化企业的跟踪服务,强化相互间的正式与非正式联系,建立相应专业协会与行业协会;加强产业基地建设,协助引进成熟生物医药企业;建立与国际、国内知名生物科技园区及机构的联系与合作关系。

4.2青岛高新区应采取的对策

继续大力支持“青岛生物谷计划”,在扶植方式上体现规范化管理的特征,按wto国际通行规则要求改革政府管理生物谷的政策与具体方式;支持和协助筹建生物技术产业孵化与创新服务体系(孵化、中介、咨询、融资、物业等),促进其按企业化运作;积极支持和促进生物谷建设的国际化合作与竞争。

4.3对青岛市政府的几点建议

将“生物谷计划”当作青岛新世纪初期高新技术发展的核心战略,予以全方位支持,结合青岛优势企业和知名活动(会展、节庆)进行宣传和推介;积极协调与“生物计划”有关的地方及驻青单位企业、机构,使生物科技产业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结合申办奥运会成功,积极鼓励和支持东部地区生产与生活设施的投资建设,为“生物谷计划”发展提供更为优越的环境。

动物医学专业规划范文第9篇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指导思想。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扩大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医药产品出口,增强医药产品出口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高**医药产业国际竞争力,实现**医药产业跨越式增长。营造适合国际资本集聚医药产业的投资环境和服务平台,带动现代医疗服务业发展。

总体目标。建成比较完善的出口基地服务促进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并基本形成医药出口国际营销网络及产业集群;培育一批自主品牌和医药出口规模企业,支持一批重点品种在国际市场注册,鼓励一批医药品种项目自主创新,积极拓展国际市场。中药出口实现较大突破,化学药和生物医药出口初具规模,医疗器械出口保持快速增长。到2010年,实现规模以上医药工业企业总产值达到300亿元,医药行业利用外资年增长超过10%,医药产品出口超过3亿美元,医疗器械出口超过2亿美元,西药出口超过1亿美元,中药出口超过2300万美元,成为全国重要的医药出口基地和产业化基地。

二、出口基地区域布局

按照园区布局规划建设出口基地,鼓励生物医药企业在出口基地进行集群化、专业化发展。在引资布局上,按产业组团式集群发展要求,形成以**科学城生物技术产业园为龙头,以**国际生物岛、番禺医药工业园、南沙生物医药产业区为主体的南部板块和白云生物医药健康产业基地、和龙生物服务岛、流溪湾生物港、从化医药化妆品基地为主体的北部板块。在出口布局上,形成**科学城生物技术产业园、白云生物医药健康产业基地两个出口核心。逐步发展壮大各类医药企业园,促进医疗器械、化学药、中药、生物制药、现代医疗服务业等园区协调发展。

(一)核心基地。

**科学城生物技术产业园。规划面积12.19平方公里,以生物医药产品出口、外资集聚发展为主,逐步建成集研发、孵化、生产、进出口、物流于一体的医药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和重要出口基地。

到2010年,规模以上医药工业总产值超过10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年增长速度不低于10%,医药产品出口超过2亿美元;完成医药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引进2至4家著名跨国生物企业集团和若干国际性研发机构,开发5个以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扶持一批医药企业发展,支持一批重点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药企业开发实现产业化,培育和促进一批创新型企业发展,努力实现产业技术的自主创新。

(二)南部板块。

1.**国际生物岛。规划面积1.8平方公里,聚集一批具有高新技术研发能力的研究机构,引进国际生物制药研发机构,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新药,成为国际医药研发和中试基地。

2.南沙生物医药产业区。规划面积1.2平方公里,吸引跨国制药企业投资,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努力实现产业技术自主创新,成为国际制药研发机构和生产企业集聚发展区域。

3.番禺医药工业园。规划面积1.13平方公里,基本完成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主要投资项目建成投产,一批跨国生物制药企业集聚发展,扶持一批医药企业发展及若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新药研发并实现产业化,成为国际生物医药集群发展的重要区域和**医药产业的重要增长点。

(三)北部板块。

1.白云生物医药健康产业基地。规划面积8.56平方公里,以**医药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药、化学药企业为主,吸引其他中药企业,发展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出口,实现研发、生产制造、商业物流共同发展,建成**市重要的中药材提取基地、化学药制剂与中药制剂生产基地、研发中心和药品物流中心。

2.白云和龙生物服务岛、流溪湾生物港。主要集聚国内外资本发展生物医药与发展生物经济服务业等。其中,和龙生物服务岛规划面积3.7平方公里,主要建设生物经济论坛和生物产品博览会;流溪湾生物港规划面积0.22平方公里,主要建设**北大未名生物技术院、基因药物和多肽药物生产基地等。

3.从化医药化妆品基地。规划面积1.67平方公里,扶持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医药企业和新药研发及产业化,成为吸引国内外资本、医药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区域。

(四)其他医药出口园区。

重点支持拜迪生物医药产业园、康和中药城、金大基因技术产业园等企业园区建设,形成以企业为主导、各具特色的专业产业园区;培育和发展**国际医药港、东山健康产业园、清平药材商贸中心、现代医药物流中心等现代医疗服务和医药物流体系。

三、主要任务

(一)以出口基地园区为载体,加大医药领域招商引资力度。

加强对出口基地园区产业投资环境推介及基地企业医药项目境外招商推介,提升园区产业集聚力和影响力。加大对美国、欧盟等生物制药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项目招商,积极引进跨国制药企业。开展对日韩、东南亚等地区的中医药成果推介活动,通过以商引商、技术交流等,筛选可合资合作、共同开发的中医药项目,推进我市中医药产业发展。利用国际资本市场,开展国际风险融资和资本运作。

引进国际战略投资者,推进国有医药资本调整和重组。深化国有及国有控股医药企业改组改制,逐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以骨干企业为主体,以名牌产品为依托,通过联合、兼并、资产划转等方式发展重点大企业、大集团,实现集约化;鼓励民营医药企业吸引国际资本,推进以民引外,民外结合,促进社会资本投资医药产业。扶持有特色、有活力的中小医药企业发展。

(二)改善医药出口结构,加强国际知识产权保护。

促进高新技术和常规诊疗技术的有机结合,加快二次开发和技术改造,发展与国际市场需求相适应的高技术制造产业,加快我市医疗器械与高科技含量的大型医疗设备出口。加强医疗器械共性技术和基础技术的研发,积极采用其他行业的技术成果,加快生产技术现代化和产品更新换代。鼓励采用OEM方式加工出口医疗器械产品,重点推进一批高科技医疗器械产品进入市场。鼓励具有知识产权的化学药新药研发生产。稳步扩大具有比较优势的化学合成原料药、医药中间体和非专利药出口。支持企业发展非专利药品出口,推进医药代工或加工贸易出口,扩大医药出口规模。扶持和培育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点医药出口项目,在产品技术研发、技术改造贷款贴息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和鼓励。同时积极争取省对我市医药出口基地项目的重点扶持。

培育具有岭南特色的“名厂、名店、名药”,塑造“广药”的区域品牌和国际品牌,开发和培育在国内和国际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中成药和生物制药品牌。扶持医药自主品牌、自主专利技术的国际知识产权保护,支持和资助名牌企业和重点品种在国外以药品等名义注册,指导企业开展国际GMP认证,鼓励医药出口企业到境外注册商标和申请专利,积极应对国际知识产权竞争。

(三)鼓励中药出口形式多元化,扶持适合国际市场需求的中药品种开发和产业化。

在继承和保持中药特色优势的基础上,按照国际技术标准规范,实施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对适合国际市场需求的中药品种进行国际化开发。鼓励中药以植物提取物、中成药保健品和功能食品等形式进入国际营销网络,并在完善种植养殖措施的基础上,促进中药制剂、中药饮片和符合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种植药材出口。鼓励医药企业开展中成药出口,并开展技术创新,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增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产品在国际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同时,选择一批中药生产企业和中药品种,通过合资、合作等组建中药加工生产企业。

(四)加强穗港医药领域合作,推进泛珠三角区域资源共享和合作。

加强穗港在医药领域的紧密合作,扩大和充实CEPA协议下医药合作领域和内容,推进中药材检测、中药材标准、传统中药二次开发、中药保健品开发等方面的合作。

加强与泛珠三角的区域合作,实现区域内资源共享和分工合作。利用四川、海南、广西等地中药材资源丰富优势,加强与中药材种植基地的合作,鼓励和引导我市医药企业投资、合作建立药材种植基地,把医药企业加工制造环节的低端部分向内地转移。

(五)发展国际医药物流,促进现代医药服务业发展。

发挥**医药物流中心和清平国家级药材交易市场优势,联合国际物流企业,构建以**为中心的覆盖华南地区的医药产业物流网络,建设现代国际药材物流基地,增强在华南和东南亚地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建设**国际医药港,整合区域医药资源、商务网络、行业信息等资源,建设国际医药商贸物流中心。支持**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与外资合作,打造大型医药物流国际平台。支持**市清平集团公司发展电子商务,规范药材流通和出口,打造辐射东南亚的药材出口渠道。鼓励企业发展中药连锁经营,建立自主国际营销网络。

发展现代医药服务业。加强与国际医疗机构合作,引进先进医疗技术和行业管理经验,开设多样化的医疗救济服务。依托广交会等会展品牌,培育和做大生物医药会展服务业。推动**地区医药类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GLP、GCP等认证,促进企业与研发机构的联合,发展医药研究开发服务业。发展新型医药技术诊断检测服务业,发挥中介机构的作用,促进医药评估、专利、咨询等中介服务发展。

(六)加强医药贸易服务体系建设,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依托**科技兴贸网等宣传媒体,加强对出口基地、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推介。建立相关技术标准委员会,鼓励医药企业积极采用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参与国内外标准的制订,加强医药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应对工作。组织我市医药企业参加境外知名医药展和境外专业展,引导医药企业走向海外市场。

通过商会、学会、贸促会等中介组织,推进与世界各国在医药政策、法规、药物技术标准和规范管理等方面交流。加强中医药的对外文化宣传,鼓励和支持**地区医药高等院校和医疗机构在国外开展正规中医药教育和医疗活动,使世界各国广泛接受和认同中医药。

(七)对在出口基地的鼓励发展项目给予优先扶持。

重点支持和发展以基因工程品种为代表的生物技术医药产品,以中药现代化品种为核心的现代中药产业,发展优势化学原料药及中间体以及生化制药、海洋药物和新型生物农药等技术与产品。支持列入重点项目和重点产品的企业申报各级政府的专项资助,年度资助项目实行公示审查制度,在政府网站公布并接受社会公众监督。

四、保障措施

(一)成立**市医药出口基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外经贸工作的副市长担任组长,市外经贸局、发改委、经贸委、科技局、食品药品监管局、财政局、知识产权局等为成员单位,主要研究决定出口基地建设工作的重大事项,部署、检查有关建设和扶持工作,督促执行有关决议。同时,充分发挥市科技兴贸工作领导小组的协调作用,推动医药出口基地的建设和发展。

(二)设立医药出口基地专项扶持资金。把出口基地扶持工作列为科技兴贸的重点内容,实行区别对待、重点扶持,所需资金在“**市科技兴贸专项资金”中统筹安排,并将国家、省、市出口基地扶持资金纳入统一管理。扶持资金专项用于出口基地科技创新、自主研发、技术改造、拓展国际市场、品牌与知识产权建设、出口促进平台建设等,根据园区研发成果和出口建设情况,有针对性地安排国家、省、市出口基地扶持资金。

(三)建立健全责任机制。由外经贸部门拟订并下达出口基地年度考核指标,并将出口基地建设增设为外经贸系统年度奖励项目。各园区所在地政府要把园区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相应政策和扶持措施,有条件的可在财政上给予资助。

动物医学专业规划范文第10篇

PGY1为一般性培训,主要培养药师在药物的使用管理和优化药物治疗方案方面的一般能力,可以作为一个通科临床药师在社区药学服务工作中发挥作用;PGY2是在完成PGY1的基础上进行的专科培训,注重培养的深度,旨在提高临床药师在药物治疗决策方面的专业水平。ASHP为美国临床药学工作的开展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规范了临床药师的工作内容,为临床药师完成药学监护、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提升服务内涵和参与多团队合作等工作的便利奠定了基础。经过严格的训练,美国的临床药师队伍趋于成熟,已成为临床治疗团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成员。近些年,美国临床药师在降低药物错误率和提高静脉输液安全性、参与抗生素临床应用干预和治疗方案的制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合作药物治疗管理(collaborativedrugtherapymanagement,CDTM)是近年来美国临床药学发展取得的一个重要成果。CDTM是指在患者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在医师的授权许可下,通过资格认证的药师与医师签订书面协议,独自承担为患者进行药物治疗的责任。1997年,ACCP首次就临床药师参与CDTM工作发表立场,鼓励临床药师积极参与到此项工作中来。截止到2011年,美国已经有47个州相继通过CDTM立法。

CDTM中,临床药师可以对患者的药物治疗剂量、给药频率、给药途径、药物治疗方案的转换、营养支持和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drugmonitoring,TDM)等进行调整或提出意见。随着临床药师不断参与到CDTM工作中,已经在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肾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治疗管理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些经验值得相关工作者好好地借鉴与学习。

日本极其重视临床药学人才的培养,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改革临床药学人才培养模式,所有临床药师必须进行6年(4年药学基础知识+2年临床知识)的学习,加强临床药师在病区的服务工作管理,随病区主任查房,监测用药记录,治疗干预发生时临床药师填写的给药建议单,医师或护师填写的采纳或执行单,参与病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管理等。澳大利亚由于自身卫生体制的关系,药品服务一直是独立于临床服务之外,社区药剂师、医院临床药剂师、行政药剂师、学术药剂师等分别在社区药店、医院药房和医院病房、行政部门、科研院所等处从事相应的工作[9]。英国的临床药学工作主要是由临床药师与临床医师一起合作制定并实行治疗监测计划,以达到相应的预期效果[10]。

2国内临床药学发展现状

2.1临床药学发展历程近10年来,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卫生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医院药学的传统观念和工作模式正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医院药学的工作模式开始由简单的保障药品供应型向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药学和药学服务等药学技术服务型转变。药师参与临床合理用药的工作,与医师一起优化临床治疗方案,成为医院药学未来的发展趋势。中国临床药学事业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迈入新世纪后,临床药学事业的发展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2002年1月,中国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中明确指出:“药学部门要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管理模式,开展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参与临床疾病诊断、治疗,提供药学技术服务,提高医疗质量”。这一规定表明,国家已从政策高度对医院药学转变工作予以关注。2003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又开始积极筹划,大力推动中国临床药师制建设,2005年11月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颁发《关于开展临床药师培训试点工作》的通知,公布了《临床药师培训试点工作方案》,在全国各地大力推行临床药师的培训。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在总结中国临床药师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于2007年12月了《关于开展临床药师制试点工作的通知》和相关附件,进一步探索临床药师的职业定位、职责任务、工作模式和相关管理制度,规定了临床药师在二、三级医院的配备数量。经过这些年的建设和发展,中国临床药师工作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临床药师建设思路基本清晰,临床药师参与临床合理用药工作内容和方式基本明确,临床药师工作的规范化基本建立。2011年新修订的《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中明确要求,医疗机构应当建立由医师、临床药师和护师组成的临床医疗团队,开展临床合理用药工作。经过30余年的发展,临床药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不少高校设立了临床药学专业;临床药师培训和毕业后再教育计划得以实施;临床药学实践在全国二、三级医院基本开展,临床药师积极参与药物治疗、药学监护、用药咨询和用药宣教工作;临床药学的科学研究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2.2临床药学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中国于1989年开始在高等院校试办临床药学专业学士学位教育,到2012年全国至少有34所全日制高校开设了临床药学专业或相关专业,占全国开设药学专业本科高校总数的14.2%。借鉴美国PGY1和PGY2的教育模式,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于2006年开始进行临床药师培训教育(1年周期的毕业后再教育),截止到2013年底,在全国各地已批准133个国家级临床药师培训基地,肩负着临床药师规范化培训的任务。要达到《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中关于医疗机构临床药师配备的规定,中国合格的临床药师数量缺口巨大。如何解决合格临床药师的来源已成为制约临床药学发展的瓶颈问题。此外,由于临床药师自身综合素质存在差异、考评机制尚不健全、人们对临床药师工作认识存在偏差、现行医疗体制和法律法规对临床药师工作保障机制缺失等,致使临床药师的工作还存在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

3新形势下临床药学的发展

现阶段临床药师可以积极参与临床查房、会诊,根据诊断和药物治疗原则,提出用药意见或建议,协同医师制定药物治疗方案;开展药学查房,实施药学监护,及时向临床医疗团队反馈患者用药情况,并建立相关工作记录和重点患者药历;参与疑难疾病、危重患者的病例讨论,以及会诊和救治工作;开展个体化药物治疗监测与治疗方案设计,为临床合理用药及时提供相关信息;提供用药信息与咨询服务,对患者进行用药的教育;参与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和合理用药的培训,向公众宣传合理用药知识;承担临床药学教学、实习带教和临床药师培训工作;结合临床药物治疗工作实践,开展临床药学研究等相关工作。为适应新形势下医院药学的发展,除完成上述日常工作外,还应着重关注处方和医嘱适宜性的审核力度,以确保临床合理用药。《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中明确了“临床药师应积极参与处方和医嘱适宜性的审核”,基于医疗流程的特殊性和其他因素的影响,目前在医疗机构中尚未全面真正实现对门、急诊处方,以及病区长期和临时医嘱实行事前审核,为医疗过程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临床药师应该联合医务、信息技术部门,进一步加强处方和医嘱的事前审核。2013年上海市医院协会在临床药师培训中着重要求学员进行“处方和医嘱的审核”学习并进行了考核,在这方面做了一个有益的尝试,应总结经验继续推行;临床药学人员应积极做好抗生素的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做好激素类药物、抗肿瘤药物、血制品的处方点评与干预的评价;关注液相色谱-质谱/质谱联用仪等高端设备在TDM中的应用、药物基因组学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个体化预测与实施中的应用、信息化技术辅助临床药学工作系统的升级与应用等;大力加强医院临床药学科研计划的落实,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各项技术的不断应用,临床药学研究在药物临床应用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开展的临床药学研究包括药物临床应用研究、药物专项点评研究、药物经济学研究、药物临床试验研究、药物基础研究等相关工作。目前越来越多的医院药学人员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等项目的研究工作,使临床药学工作进入了一个相对快速的发展时期。近几年,国家相关部委高度关注国内临床药学事业的发展与进步,制定下发了包括《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等在内的多个法规文件,对临床药学工作起到一个很好的保障作用。2010年启动了“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临床药学)”的申报与资助工作,目前全国共有15家三级医疗机构药学部门获得了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提供的“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临床药学)”的资金资助,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医院临床药学的建设新思路,为医院药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相关的研究成果必将对中国临床药学事业的发展起到一个积极的推动作用。

4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临床药学的探索与实践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的临床药学工作开展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30余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个集临床药学服务、临床药学教学和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临床药学学科,为临床合理用药做了一定的工作。学科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药理学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和博士后流动站。2007年被批准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临床药师制试点单位,2008年成为医院重点建设学科,2010年被批准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临床药师培训基地,2013年成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发展潜力学科和临床重点专科。目前共有12名临床药师分别在心血管、内分泌、呼吸、肿瘤、心血管外科、骨科、神经内科、小儿科和急救创伤中心等科室开展临床药学服务。内容包括门诊和急诊处方点评、抗生素处方评价、住院医嘱评价、围术期抗生素预防使用评价、药物咨询、不良反应监测、治疗药物监测、患者用药教育、参与院内和院外会诊,以及社区用药宣教等。4年来,心血管、内分泌、呼吸专业临床药师培训带教点为全国各地医疗机构培养合格临床药师60余名。临床药师积极参与各项临床药学研究,近5年来学科累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课题5项、国家科技部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专项1项,国家教育部博士研究生点新教师基金资助的课题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的课题2项、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课题3项、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药现代化专项课题1项、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引导项目1项、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的课题1项,以及上海市博士后科研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药学会及其他多项科研基金资助的课题,累计科研经费达700余万元。近3年在JournalofViralHepatitis、ToxicologyLetters、JournalofExperimental&ClinicalCancerResearch、PublicLibraryofScienceONE(PLSDNE)、TherapeuticDrugMonitoring等知名的国际期刊发表被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的论文20余篇,主编《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指导原则》、《新编治疗药物学》、《肾内科常用药物的联用与辅用》和《新编临床药物治疗学》等6部专著。副主编全国规范化电子教材《临床药理学》和《体内药物分析》等专著。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