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质灾害预警

地质灾害预警范文精选

地质灾害预警范文第1篇

从其本质而言,属于复杂的综合体,其主要是地球表面由气候、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土壤以及人类活动结果组成。土地的性质随着时间的改变会不断地发生变化。依据我国对土地划分的标准,可以将土地划分为宜农耕地类、宜农宜林耕地、宜农宜牧土地类、宜林土地等等。土地的存在始终处于一个动态的过程,其会不断受到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在这写影响因素达到一定的状态或者是作用效果累积到一定的程度,土地的属性就会发生变化,随之土地的类型也会发生变化。地质灾害的形成主要是地球内动力、外动力或者是人类自身活动作用下,对人类生命财产、生产生活或者是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与环境。从先进存在的地质灾害种类而言,地质早主要包括崩塌、火山、地面塌陷、泥石流、地裂缝、地震等等。在人类活动日益频繁的过程中,人类对地球表面性状、物质组成以及生物圈环境的影响越来越严重。比较土地与地质灾害,两者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首先,土地与地质灾害都属于内动力和外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都会受到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其次,土地与地质灾害受到影响的承载体主要是地球表面。在此,土地与地质灾害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土地的性质和状态变化是引发地质灾害的重要原因,同时地质灾害的发生同样影响土地的动态变化。最后,地质灾害是反映土地质量的重要表象。地质灾害发生区域说明土地具有较为严重的质量问题,同时也引导着后期土地的使用方向与途径。从这就可以看出,地质灾害是土地评价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由这就可以看出,土地与地质灾害相互联系。在实施土地评价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地质灾害这一重要因素。

2地质灾害预警评价方法在分析

地质灾害的过程中,需要依据土地的相关情况开展地质灾害预警评价。在前文中笔者就已经对地质灾害预土地评价之间的联系进行了论述。在此方面了解土地与地质灾害。在此基础上应当分析出地质灾害评价预警的方法。

2.1隐式统计预警法

在地质灾害预警评价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隐式统计预警发是地质灾害预警工作的开展的重要方法,该种预警方法较为适用于地形条件与地质环境较为单一的预警面积。隐式统计预警法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预警区域面积、突发事件开采量以及地质构造环境的复杂程度具有重要的联系。该种预警方法难以将环境复杂与复杂的自然环境诠释出来,同时该种评价方法预警精度与可靠性难以满足地质环境复杂的地质灾害预警的需求。因此,在地质灾害预警的过程中,应当谨慎对待该种预警方法,避免将该种方法。应用的局限性体现在地质灾害预警中。

2.2显示统计预警法

显示统计预警法是地质灾害预警中第二种选择使用的预警评价方法。该种方法主要是依据区域地质条件按照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别划分空间预测相互转化形成地质灾害的模拟。显示统计预警方法较为常见于地质环境和模式标胶复杂的大范围区域自治灾害评价预警中。虽然该种方法能够有效避免隐式统计预警方法方面的不足之处,但是该种方法会由于地形之间的转化而受到影响。在该种方法试验的过程中,对地质灾害的临界诱发因素的表达、预警参考指标的制定以及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域的划分等级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地质灾害预警方法选择的过程中,应当仔细研究该方法的参考指标与模型函数表达,促使该种预警评价方法的各项数据都具有相应的精确性,能够准确预测地质灾害中的各种相关因素。

2.3动力预警法动力

预警法是地质灾害预警中第三种选择方法。应用该方法需要将地质含水量、孔隙水压力、保水带形成等因素条件下,采用合理的数学无理方程来针对地形条件各异的场地进行预警。如斜坡体地下动力厂变化进行描述,这样就能够确定评价预警模型中的各种参数预警关系值,就能够对预警面积实行有效的预警预测。在地质灾害预警预测工作实施的过程中,需要依据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预警方法,使得预警更贴近实际情况,保证预警的精度。

3结语

地质灾害预警范文第2篇

地质灾害时间分布地质灾害高发期为6~9月主汛期,灾害类型以滑坡、崩塌、泥石流为主[15](图2);2~5月冰雪冻融期次之,灾害类型以崩塌、滑坡为主;10月、11月、12月、1月为低发期,主要诱发因素为人类工程活动,灾害类型以崩塌、滑坡为主。

2降水引发地质灾害的特征

地质灾害的发生与气象因素有很大的关系,降水在甘肃引发的地质灾害具有以下特征。

2.1突发性特征局地强对流天气形成的短时强降水强度大,历时短,覆盖面积较小。可形成突发性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尤其是泥石流灾害,往往形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典型的如舟曲8.8特大泥石流灾害,距离县城15km的东山站记录的小时降水量达77.3mm,过程降水量达96.6mm,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14]。

2.2群发性特征区域性的暴雨往往是诱发滑坡、泥石流的主要因素。据调查和统计,5月下旬~9月上旬,为甘肃大暴雨或暴雨发生期,其中7月上旬~8月中旬,为大暴雨或特大暴雨集中期,同时也是崩滑流的集中发生期。如2013年陇东南部“7•25”群发性地质灾害,天水、平凉、庆阳等地区形成了滑坡、泥石流数量近千次。

2.3滞后性特征大型滑坡一般出现在降雨过程后期,甚至降雨结束后数天。典型的如天水珍珠沟滑坡,在经历了2013年4次强降水过程后在2013年12月21日发生大规模滑动。

3地质灾害预警模型研究

3.1研究思路从理论上讲,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指标应全面考虑前期岩土体含水量、未来降水以及实时降水情况。但目前准确获取前期岩土体含水量还不具备条件。因此要解决问题必须从宏观上结合地质环境条件和气象条件综合分析研究,建立适合的模型,得出有效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指标。目前国内采用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多是把崩滑流灾害考虑在一起,但实际情况是泥石流的激发雨量比滑坡小,且往往为短历时强降雨。因此考虑地质灾害预警的实际需求,本次将分别建立泥石流和滑坡的预警模型,并考虑如前期降水、新近强震、地面高程等关键影响因素。

3.2滑坡预警指标和模型

3.2.1滑坡与降水关系据统计降雨类型的滑坡约占滑坡总数的70%,同时调查表明95%的降雨型滑坡发生于雨季[17]。对1967~2010年80个气象站逐日降水量资料与滑坡灾害的关系分析表明,滑坡与雨型、前期降水等具有显著关系,根据甘肃实际降雨可归类为连阴雨型、暴雨(雷暴)、前期—暴雨型、持续暴雨型(表1)。根据对汶川地震、岷县漳县6.6级地震研究表明,地震烈度大于6度区时,各种雨型对应的滑坡临界雨量呈显著下降趋势,降幅可达20%~50%[18-19]。例如2013年7月25日,岷县漳县地震灾区烈度Ⅵ度区范围内降雨量仅30mm,就出现了大量的小型滑坡,对抢险救灾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3.2.2滑坡预警模型构建前述分析表明,滑坡与雨型、过程等有着直接的关系。根据历史滑坡灾害资料、降雨资料和灾害易发度综合统计分析,并借鉴国内外研究应用成果,建立基于综合有效累积降雨量的滑坡24h趋势预警模型和基于实时雨量的滑坡实时预警模型。(1)滑坡24h趋势预警模型基于综合有效累积降雨量,并考虑地震影响,建立滑坡24h趋势预警模型。式中:RL为综合有效累计雨量,Ri为前i天实测雨量,包括当日最新实况雨量(i=0-4),RF为24h预报雨量。a为前期降雨影响时间衰减系数,一般取0.5~0.8,b为地震烈度修正系数,取1.25~2.0。对应不同的灾害预警等级和灾害易发度等级,两者共同确定某一综合有效累积雨量值为该易发区内该预警等级的指标临界值,具体数值可根据当地情况进行动态调整。(2)基于实时雨量的滑坡预警模型目前甘肃省气象、水利、国土等部门建设的雨量计接近4000处,网格密度5~30km2,基本可以满足滑坡实时监测预警。因此综合考虑不同雨型特征,建立基于实时监测的区域滑坡预警模型。采用临界雨量系数来表征。公式(6)适用于1h、3h、6h暴雨雨量计算;公式(7)适用于12h和24h暴雨雨量计算。

3.2.3滑坡气象预警等级划分根据全国统一的地质灾害气象等级,将甘肃省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等级划分为4个等级(表2),当预报出现1~3级地质灾害时,对外预报或预警。

3.3泥石流预警指标和方法

3.3.1泥石流与降水的关系分析对甘肃东部武都北峪河、舟曲三眼峪沟、天水市桦林沟、罗峪沟等典型泥石流的22组成灾过程研究表明:泥石流发生时的10min雨强最小值为8.3mm,最大值为24mm,说明灾害性泥石流的暴雨初始雨强是非常大的;泥石流发生的时间大都集中在一场降雨的前期,主要集中于3h之内,3h雨量达到了过程雨量的45%~100%(表3)。进一步研究表明,降水量与降水历时呈指数相关(图3,表4),相关系数在0.89~0.99,说明引发泥石流的降水过程具备一定的规律性,四条典型泥石流发生的10min雨量差别不同,在图3上基本重复,而随着时间的增加则出现自南而北、自西向东雨量不断增大的趋势。

3.3.2泥石流临界雨量确定根据省内各地资料状况,选用历年积累的泥石流灾害调查资料、实测大暴雨资料和历史洪水调查资料,优先选择资料较为充足完善的地方,依据上述典型泥石流研究方法,采用内插法计算全省不同时段泥石流临界雨量值。

3.3.3泥石流实时预警模型泥石流的发生和雨强有很强的关联性,因此当预警判据中的临界雨量达到下限时,已开始产生泥石流,当30min降雨达到临界雨量时,则可能暴发大规模的泥石流;根据牛最荣[21]等研究,同一流域内各时段暴雨和高程具有密切关系,暴雨雨量随高程增高而增大,并呈直线相关。因此基于泥石流暴发的雨强特征,建立基于临界雨量和实时雨量为参照的泥石流预警模型,该模型考虑高程对暴雨雨量的影响。

3.3.4泥石流预警等级划分参照滑坡预警等级,泥石流预警等级仍设定为四级,当1/6h、1/2h、1h、3h临界雨量系数符合表8的规定时,分别对应于蓝色、黄色、橙色、红色预警(表8)。

4预警模型检验

2013年甘肃省连续遭受强降水、暴雨袭击,从5月14日开发预警信息,直到9月24日结束,省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平台共122次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产品(因降雨范围、强度发生变化而有34个降雨日一天内了两次预警信息),其中红色预警信息(Ⅰ级)9次、橙色预警信息(Ⅱ级)37次,黄色预警信息(Ⅲ级)68次、蓝色预警信息(Ⅳ级)8次。成功预报367起地质灾害(图2),转移安置145868名群众,114363.9万元财产及时的进行了避让,有效的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本年度是首次采用24h预报、临灾(2~6h)预报,预警信息量是多年平均量的150%,地质灾害区域成功预报率达22.82%。典型案例如天水6.20、甘肃东部7.25(包含岷县漳县地震灾区)(图4)、文县8.7等强降水过程引发的群发性地质灾害。

5结论

地质灾害预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

前言:

相对而言,地质灾害造成的破坏力是非常强大的,诸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等,均是目前重点的防灾类型。一般而言,绝大部分的地质灾害均与气象存在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在暴雨、狂风等情况下,很容易引发系列的地质灾害,给当地的居民、周边、工程等,造成严重的破坏,产生的经济损失和社会损失都是非常严重的。结合地质灾害的特点,加强气象预报预警方法,可以提前做好相应的防灾工作,减少相关损失的同时,尽量的实现“地质灾害疏导”,保持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协调。

一、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的合理性

与以往工作不同的是,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越来越讲究合理性,如果仅仅是将一大堆的数据进行呈报,不仅无法达到理想的预警效果,同时还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来分析数据,无法提前做好相关的防灾、减灾措施,白白浪费时间的同时,对社会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结合以往的工作经验和当下的工作标准,认为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必须在合理性方面做出较大的努力。首先,各地方在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时,应充分考虑到当地对地质灾害的处理能力。我国虽然幅员辽阔,但很多偏远地方的地质条件都比较复杂,在发出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后,当地所能采取的手段、措施非常有限,基本上无法在客观上直接达到标准。此时,应结合地方情况,发出匹配的信息,同时派遣相应的工作小组前往处理工作,达到双向减灾、抗灾的目的。其次,在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的过程中,必须对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做出预估。现下的部分地方,都在积极的建设绿化工程、环保工程、植树造林工程,其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协调能力均获得了较大的提升,想要保持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的高度合理,就必须对这些情况进行分析,避免造成无谓的恐慌。

二、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的类型

在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我国在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的工作上,开始走向了多元化的道路,针对各区域、各地方的实际情况,实施相互匹配的预警工作。首先,时间预警。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在日常的工作中,会根据气象的整体变化,以及各种气象的走向,针对地质灾害的发生时间进行预警,由此来为各地方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足够的准备时间。倘若时间相对紧迫,则可以依据具体的数据和信息,划分出工作的重点,从而最大限度的将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其次,空间预警。该方面的预警信息,覆盖的范围比较大,趋向于某一个整体区域的预警。由于很多地方的植被稀疏,同时是地质灾害的多发地区,因此在发生某一种地质灾害后,很有可能会引发连锁性的灾害,这就需要进行空间上的预警。第三,强度预警。相对于前两种预警而言,强度预警特别符合实际上的需求。根据地质灾害的强度评估程度,不仅可以及时的向上级汇报,同时还可以组织多方人员进行协调工作,建立最好的防护体系,强化对各种地质灾害的疏导。

三、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的方法

在现代化建设快速发展的今天,很多地方对地质灾害都是非常重视的。从长远的角度来分析,地质灾害的发生是无法避免的,再强悍的防御体系,也无法阻挡大自然的攻击。因此,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结合固有的工作成果,将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的方法有效落实,从多个方面出发,运用多元化的措施来提高预报预警的可行性、可靠性,从而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足够的帮助。

(一)地质灾害调查

在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的方法中,针对地质灾害的调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拥有足够的数据、信息来源,才能为最终的预报预警,提供最权威的支持。地质灾害的发生主要受制于地层岩性、构造展布、植被覆盖、地形地貌以及降水强度等要素。遥感技术有宏观性强、时效性好、信息量丰富等特点。我们可以利用“3S”技术结合野外地质调查进行地质灾害调查,其方法为首先根据预报预警区域范围和现有的地质灾害调查成果选择合适比例尺的遥感信息源(全色图像、多光谱图像、雷达图像等)、地形地貌图、地质图,然后进行几何校正和统一的地理编码,接着根据现有的辅助资料对该区域的地质灾害进行目视和计算机解译,最后结合野外地质调查最终确定该区域地质灾害的位置、数量、大小、强度及其影响范围和各灾种的地质环境。

(二)建立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和信息管理库

就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本身而言,其必须要对调查的地质灾害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分析,给出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数据内容,减少与客观实际的偏差情况。为此,除了要在调查工作上努力外,还必须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的空间数据库、信息管理库。通过应用较多的计算机软件、云计算等方法,对固有的地质灾害数据、信息进行重新整理分析,并且与当下的防灾、减灾工作相互融合,实现空间数据库和信息管理库的更新。另一方面,在发生新的地质灾害时,应将调查的结果,及时的录入到空间数据库、信息管理库当中,展开详细的对比分析工作,从而在多方面了解到地质灾害的严重程度、波及范围、损失强度等等。

总结:

本文对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方法展开讨论,从已经掌握的情况来看,各地方的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表现出很大的进步,各方面的工作未出现恶性循环的情况,整体工作水准较高。日后,应针对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深入研究,健全技术体系、操作方案、各类信息库等,为国家的和谐及社会稳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胡娟,闵颖,李华宏,李湘,李超,李磊.云南省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方法研究[J].灾害学,2014,01:62-66.

[2]谈树成,金艳珠,冯龙,虎雄岗,杨炀,李益敏.基于RIA的WebGIS斜坡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以怒江为例[J].地球学报,2014,01:119-125.

地质灾害预警范文第4篇

关键字: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 网络地理信息

贵州省是地质灾害频发地区,其危害位居全国前列,其以降雨引发的地质灾害为主,潜在地危害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由于地处山地、地质构造复杂、降雨不均和交通不便等因素,对地质灾害的研究、预防和救助等都较为困难。

为了加快构建有效的防灾体系,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网络、多媒体等先进技术,全面实现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1)以贵州省国土资源广域网络(一张网)有线网络为基础,建设省、市、县三级网络,地质灾害预警系统还可上连国土资源部和贵州省应急办。

(2)扩展国土资源广域网(一张网),依托3G和卫星传输网络从有线扩展到无线网络,在贵州省广域网络上建设乡、县、市、省四级应急响应系统。

(3)作为“一张图”的重要组成部分,按“一张图”技术规范整合、集成已有基础GIS数据与地灾专题数据,建设地质灾害数据中心,为预警预报提供数据支持。地质灾害数据中心需要提供快速数据入口,当发生地质灾害时,能快速将现场数据入库(特别是无人机数据快速入库)。

(4)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包含区域地质灾害预报预警自动化分析系统、地质灾害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地质灾害信息查询系统、地质灾害数据库管理系统、外网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信息系统等。以地质灾害数据中心为基础,结合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输入的地质灾害相关监控数据、从气象水文部门获得的气象水文数据、从灾害点自动监控获得数据等,按区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模型分析生成较为准确的区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及灾情,通过外网站公布和短信系统向有关人群发送。

(1)区域地质灾害预报预警自动化分析系统,建立以贵州省级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平台为中心、市(县)级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单位为支撑、乡、村级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单位为基础的全省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服务系统。系统接收来自县乡国土资源部门的输入数据、从气象水利部门采集的气象水利数据、自动监控点的传入数据,结合数据中心和“一张图”的支持,经过统一分析和处理,实现地质灾害调查监测、预报预警、应急响应的有机结合,提高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工作的精确度和实用性,为防灾减灾提供保障。

区域地质灾害预报预警自动化分析是将地质灾害预报、评估、分析技术与先进的GIS技术相结合,以“区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模型”为基础,实现灾害预报预警及灾情评估自动化、智能化。

区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就是研究在某一降雨强度作用于某一地质环境单元时该地质环境单元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小,具体方法就是将预报条件下评价单元降雨特征(用降雨诱发指数表征)与地质环境条件(以地质灾害敏感性指数表征)进行叠加分析确定预警等级,从而建立群发型区域性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模型,见下图:

区域地质灾害预报预警自动化分析系统是将根据上述概念模型提出的数学模型转换成计算机模型,综合地质环境背景信息、人类工程活动强度、地质灾害分布现状和历史降雨量信息等,从不同空间和时间尺度上分析不同降雨条件下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和分布范围,从而做出较为准确的区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及灾情。

(2)地质灾害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以满足省、市、县、乡四级部门地质灾害防灾工作的需求,实现网上存储传输、共享利用地质灾害调查评价、规划、监测、气象预报预警、应急处置、搬迁治理等工作的信息资料,自动生成相关图件,提供地质灾害查询、、自动统计功能等。

(3)、地质灾害信息查询系统,利用PDA或智能手机便于管理、携带等特点,随时随地查询地灾灾情、雨量雨情、预警预报、台风路径、卫星云图等数据,为领导管理决策服务。

通过GPRS/CDMA/3G等无线通信技术,省级地质灾害管理的主要负责人可利用PDA或手机设备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及时获取雨情、气象云图、灾害灾情等信息,从而进行地质灾害防治的应急指挥。

系统分为服务端和客户端两部分内容,服务端(外网数据中心)提供采集、处理雨量雨情、预警预报、灾害情况、台风路径、卫星云图、气象雷达云图、通讯录、天气预报等数据,并提供访问服务功能;PDA或手机设备上开发相应的客户端程序,访问调用服务端的数据,并进行显示浏览。

(4)地质灾害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对地质灾害背景数据及专业数据库的加工处理、存储管理和访问,为地质灾害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和外网地质灾害信息系统提供应用支撑。系统提供各类数据检索、查询、符号化、数据浏览、空间分析等功能;支持对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基础地质的数据浏览、专题图、应用分析等功能;提供对地质灾害专题数据的查询统计、灾害信息提取、灾害卡片输出、灾害危害性专题图等功能。

(5)外网地质灾害信息系统,用于向公众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在现有的国土资源厅上公共服务网站添加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服务专栏,外网地质灾害信息系统通过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服务专栏向公众监测预警产品。

地质灾害预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宜春;地质灾害;预警

中图分类号:P6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6-0143-3

0 引言

地质灾害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危害,由于地质灾害的复杂性,开展地质灾害预报的理论基础及技术方法正处在探索与研究中,气象预警方法尚不成熟。刘传正等提出了全面考虑地质灾害潜势度、危险度及危害度的“三度”概念[1],甘肃[2]、重庆、贵州[3]、四川、浙江等省市按地质条件分类,选定了预警指标及方法。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工作是一项迫切的课题,开展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预报及理论研究工作十分必要。

1 宜春地理地质特点

宜春地处赣西北山区向赣抚平原过渡地带,三面环山,复杂多样,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貌兼有山地、丘陵及平原,其中丘陵占39%,山地占35%,平原占26%。主要山脉有九岭山、武功山和玉华山,九岭山脉犹如一道天然屏障,为修水和锦江的分水岭。土质类型多样,有红壤、黄壤、棕壤、草甸土、冲积土等10个土类,以红壤面积最大。宜春地跨扬子准地台和华南褶皱系两个大地构造单元,地层发育较全,出露良好,出露的最老地层是前震旦系双桥山群,震旦系、早古生界仅在本区南部出露,北部未见出露,晚古生代及早、中、三叠纪地层遍及全区,第三系主要分布在樟树盆地。区内除志留系、下泥盆纪、上侏罗纪地层缺失外,其他各系均有发育。

2 宜春地质灾害统计分析

我们从市国土资源局搜集到多年的地质灾害资料,虽然上世纪最后20年也有一些资料,但与最近10年资料相比,显得不够完整,因此,仅统计2000—2010年共11年的地质灾害情况。

表1 宜春地质灾害种类

灾害种类 滑坡 泥石流 塌陷 崩塌 合计

灾害次数

百分比 109

83.8% 1

0.8% 13

10.0% 7

5.4% 130

100%

从表1可以看出:宜春的地质灾害绝大多数为滑坡,占比达83.8%。最少的为泥石流,占比不到1%。塌陷包括地面自然塌陷和采矿塌陷两种。宜春1998年记录了2次泥石流,2001年5月宜春钽铌矿1号尾矿库遇连续降水发生了泥石流。地质灾害以滑坡为主与宜春的地理地质条件和百姓生活习惯是分不开的。宜春大部分地区为丘陵山区,多红壤土质,这种土壤遇连续大降水后,土质变得松软,土壤颗粒间吸附力大大减弱,在自重及动静载荷作用下,极易产生滑坡。对此,民间有“天晴一块铜,下雨一泡脓”的说法。加上百姓有切坡建房的习惯,加大了滑坡的发生机率和灾害程度。

表2 宜春地质灾害产生的原因

原因种类 暴雨(降水) 采矿 非降水塌陷 切坡 合计

灾害次数

百分比 108

83.1% 11

8.5% 4

3.1% 7

5.4% 130

100%

从表2可以看出: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诱因是气象因素中的暴雨(降水),占到了83.1%。此外,如采矿、人工切坡、人为或地质的和非降水塌陷等所占比例都不大。

表3 宜春地质灾害及对应的降水量年际分布

年份 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灾害次数 6 7 23 3 4 8 13 6 24 12 23

降水(mm) 1734 1384 2047 1486 1529 1846 1679 1216 1541 1418 2137

从表3可以看出:出现地质灾害次数最多的02年、08年、10年,都有23—24次,占总数的一半。02年和10年的降水量都在2000毫米以上,超过平均值2成,导致以暴雨为主要诱因的地质灾害大量发生。08年降水量低于历史平均值,地质灾害仍然频发,与该年降水量时间分布不均有关。08年4—7月降水量超过该年降水量的一半以上,且6月份降水量达302.3毫米,其中6月8日到13日有一次较大的降水集中期,6月9日到10日绝大多数地方有暴雨或大暴雨。

表4 宜春地质灾害及其潜在经济损失的月际分布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次数 1 0 3 20 67 29 4 1 3 1 0 1

降水(mm) 75 104 150 211 223 291 133 134 76 56 89 60

万元 345 0 106 1518 14261 953 42 120 135 24 0 7

从表4可以看出:与地质灾害次数及其潜在经济损失关系最密切的是降水量的月际分布,地质灾害次数和潜在经济损失多的月份是5月、6月和4月,分别达到67次、29次、20次和1518万元、14261万元、953万元,其分布与主汛期的时间一致。

3 地质灾害与降水的关系

宜春83.8%的地质灾害是滑坡,导致地质灾害的诱因中有83.1%与降水有关,可见地质灾害与诱因的关系主要是滑坡与降水的关系。

3.1 地质灾害与前期降水

前期累积降水对滑坡的发生有很大作用,滑坡的发生与降雨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滑坡发生在降水当天和第二天的可能性最大,随着时间的后延,发生滑坡的可能性逐渐降低,山体滑坡发生在降水之后3天以内的概率可达到90%以上。

地质灾害预警范文第6篇

关键词:地质灾害;突发性;地质;预警准则

一、突发性地质灾害概述

突发性地质灾害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质塌陷等灾害,灾害的类型分为两种,一种是单一性的,灾害单独发生,在一定的时间段只存在一种地质灾害。另一种是群发性的灾害,例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这四种灾害中发生两种以上,群发性的灾害一般的危害较大,进行监控难度也较大,在进行预警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的特征如下。

(一)单一性灾害

单一性地质灾害是一种灾害的单独发生,在进行监控的时候可以建立宏观前兆预警系统以及微观精密监控系统,通过对系统的宏观预警使得人员及时的撤离,避免出现人员伤亡。通过微观精密监控系统可以对地质内部的一些情况进行及时的了解,掌握地质变化,避免出现更加严重的灾害,对灾害进行更加严密的控制。

(二)群发性灾害

群发性的地质灾害具有鲜明的特点,首先从区域性方面分析,爆发面积覆盖非常大,并且具有很强的区域性,造成危害波及范围较广。群发性的地质灾害出现群发性的特征,影响力巨大,可以在数小时之内造成严重的人员财产损失,并且在爆发方面非常突然。其次,群发性地质灾害具有爆发性,可以在不同的地点同时发生,严重的影响地区的安全。一般情况下地质灾害出现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在一定时期和区域内出现大范围的强降水,造成地质运动受到影响。再加上发生强降水的区域内高山、陡坡和深沟聚集,在强烈暴雨持续作用下,残坡积层达到过饱和状态后发生类似瀑布样的突然“奔流”,形成突发性灾害。同时在这样的区域内如果植被的覆盖率较低,地质条件特殊,就会出现渗流带,也会造成突发性地质灾害。

二、突发性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系统

(一)设计思路

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实行双轨制,采用预警系统与当地实际相结合的方式,政府部门需要发挥自身的工作积极性进行预配合,做好群测工作,共同建立地质灾害预警工程技术工作体系和组织工作系统,对技术进行全面的支持。在进行预警系统建立的过程中要将气象、水利和地震等研究部门纳入到监控体系中,特别是群发性的自然灾害,专业研究方面较少,缺乏研究基础,需要开展预警示范区研究,在地质监控系统建立之后,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对技术进行推广,及时的对系统进行完善,发现问题及时进行解决。

(二)预警范围

预警系统的建立,需要将进行A警的范围进行确定,首先是严重破坏交通线路地段,将一些威胁到基础设施的通讯、电力等方面进行监控,避免灾害造成通讯的中断,影响救援工作。其次在一些桥梁和水坝的位置,需要安装预警设备,防止突发性灾害对交通的影响。再次需要对水上航运和一些工矿区进行监控,防止造成较大的人员伤亡。其中需要注意因为群发性灾害可能发生的位置较为特殊,因此进行监控的过程中炫耀考虑到当地的实际情况,尽量选择简单并且易于理解的方式,及时向公众颁布地质环境情况数据,在危机时可以尽快的做到后续的工作安排,和当地气象水利部门联合预警信息。

三、突发性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问题

(一)准确性不足

地质灾害的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在自然属性方面,无论是单体和群体,符合自然界的对立规律性,地质灾害的发生这地壳活动的必然结果,地质灾害社会属性研究的根本问题是进行地质环境的探索,特别是突发性的地质灾害,本身的发生时间和破坏程度就难以保证,再加上人类的破坏,造成的突发性地质灾害更加无法预测,建立地质灾害语预警系统的必要性就进一步的凸显出来,需要建立可续的预警系统,降低自然环境带来的问题,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危害。但是在进行预警系统建立过程中,各个地区的情况不同,灾害产生的原因也不同,再加上人类活动的出现对灾害造成的影响无法准确估计,造成预警准确性出现问题。

(二)预警系统不够全面

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的情况非常的复杂,不仅仅是自然原因,还包括人为的原因,但是预警系统建立的过程中只可能对自然原因进行分析,人为原因方面的分析没有在系统中现实,而地质灾害的社会属性突出的体现人类活动的参与程度,人类对于居住环境的改造,使得外部环境出现变化,这一方面也是需要考虑的内容,如果没有全面的进行考虑可能造成预警准确性受到影响。

(三)地质数据分析不科学

在进行地质灾害预警过程中,对于地表的变化分析较多,但是对于地壳内部的数据分析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搜集的数据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价值,对于地质条件变化的分析不清楚,造成地质条件在变化的过程中得不到及时的反馈,从而错失了预测的最佳时机,造成地质灾害的发生,对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威胁。

总之,突发性的地质灾害对于人类影响非常巨大,但是实际工作中进行预警却存在一定的难度,建立预警系统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数据检测准确性,因此需要建立区域突发性群发型地质灾害的预警准则,为群测群防提供技术支撑,以促进政府、科技界和公众社会的联合行动,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区域突发性地质灾害的概率预警和综合减灾工作,提升突发性灾害预警的质量,为预警系统的整体管理提供条件。

参考文献:

[1]魏凤华,尤凤春,张树刚,胡静.河北省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及预报[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6,02.

[2]刘传正,李铁锋,程凌鹏,温铭生,王晓朋.区域地质灾害评价预警的递进分析理论与方法[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4,04.

地质灾害预警范文第7篇

【关键词】地质灾害;风险预警;进展分析

1 前言

自进入新世纪,我国逐渐加强了全国的地质灾害的预警工作的力度,并且在风险预警的理论与实践上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且也已经建立起了一定范围内的地质灾害的风险预警系统。这个系统的预报工作在预防地质灾害上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这种重视的程度还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所以,加强地质灾害的风险预警水平还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

2 主要进展

我国的土地资源管理部门在制定了加强地质灾害的风险预警文件后,就与气象部门进行了合作,对地质灾害进行预警,以期能够降低地质灾害发生带来的损失和伤亡。这种合作使得地质灾害的风险预警的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为人们的生命财产增添了一份保障。随后,两个部门又就地质灾害的风险预警工作相关问题进行了持续的讨论,并签署了一系列的相关协议。两个部门的合作力度和合作效率也在逐步上升。在这一背景下,我国的所有的省市国土资源部门与气象部门也都做出了相应的行动,来回应国家的政策。两个部门之间相互合作,相互联系,资源共享,积极的为地质灾害的风险进行预警,降低了因地质灾害发生所造成的资源损失。随着地质灾害风险预警工作在全国范围内的展开,使得国土资源与气象机构的联系更加紧密,为地质灾害的风险预警的提高做出了保障。

从地质灾害风险预警工作的相关文件签订以后,各地区的两个部门也都加快了合作的相关事宜。目前全国范围内,超过40%的地区关于地质灾害的风险预警资料进行了完全的共享,大约35%的地区的相关资料达到了深度共享的状态,有15%的地区则是处于重度共享阶段,剩下的一些地区的资料共享程度一般。在这些区域中,地级市的资料共享在重度共享阶段中的比重占有率比较大,县级地区资料的完全共享比例则最低。

目前的地质灾害的风险预警工作进展的进程已经达到一定程度,省市级地区和重点地区对地质灾害的风险预警水平并不落后,实行了业务值班、轮班监测、预测的管理制度。明确每个人的工作范围和责任,分工合作,逐级指导,建立了严密的工作制度,为地质灾害的相关工作提供服务。目前,国家为了确保关于地质灾害的风险预警工作的正常进行,我国的财政部门对这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期望可以避免相关工作因资金短缺而延误,从而提高风险预警的效率和水平。并且,在理论研究上也给与了很大的支持。目前对地质灾害的风险预警工作的研究人员在知识水平比以往更上一层楼,研究人员的学历、资历和经验都是有目共睹的。地质灾害的风险预警部门针对相关问题集合了大批的知识分子,建立了一个技术研究团队,在地质与气象部门的合作的背景下,展开了对地质灾害风险预警工作的理论研究,为相关的工作提供理论基础。

在种种支持下,我国的地质灾害风险预警工作已经建立了一个相当完善的预警情报系统,并且还在不断地完善系统的不足之处,持续的提高地质灾害风险预警的水平,为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帮助。各地区也是在两部门的合作指导下,建立了相关的预警系统,通过不断地进行信息的分享,对信息的分析和处理,最后对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加以预防,达到抗灾的目的。

人们的应急行动和及时转移在地质灾害风险预警工作的指导下,可以有条不紊的进行,减少了因地质灾害发生造成的损失。所以,地质灾害的风险预警信息的即时性是十分重要的。由于预警信息的及时共享,使得人们避开了许多地质灾害事故的发生,降低了地质灾害的破坏程度。

3 任然存在的问题

地质灾害的防治的水平虽然在地质灾害的风险预警下有了显著地提高,但是相关问题依然十分严峻,相关工作仍需要进一步完善,风险预警水平也有待提高。下面就当前地质灾害风险预警工作任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首先地质灾害的解决任务还是十分重的。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地区的地形十分复杂,天气也是变化多端,这就造成了地质灾害的时常发生。并且由于现在的社会城市化发展比较迅速,很多建筑施工对地质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使地质灾害发生的几率变大了。

其次是地质灾害的风险预警系统还不够先进,很多地质灾害的预测不准确,还需要对预警系统进行再深层次的的提高和完善。很多地区的风险预警机制比较粗略,对地质灾害的监控不够细微,信息共享也没有达到足够的水平。两个管理部门的合作水平与应急措施也不够完美,地质灾害风险预警系统在实践中的经验尚且不足,工作进展速度不够快。所以,还需要对地质灾害风险预警系统进行进一步的提高和补充。

最后,现在我国的科技水平仍处于世界较低水平,需要更进一步的提高。风险预警系统的监测水平,识别灾害隐患等技术不够先进,对相关的因素分析的水平不高,风险预警技术仍处于摸索阶段。因此,要大力的引进先进技术,攻克风险预警技术的难题,引导更多的人才加入地质灾害风险预警的工作,为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失作出一定的贡献。

4 工作的下一步

若能及时的预测出地质灾害的发生,就可以减少很多的灾害影响。提高地质灾害的风险预警系统的水平是我们将要面对的重要工作之一。

为了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提高风险预警水平,我们首先要加强国土资源和气象部门的合作。加强两个部门间的合作不仅是要加强信息共享的程度,还要丰富地质灾害的应急措施,使两个部门之间的协作密切度。增加检测区域的的监测频率和监测范围与监测密度,提高因素分析的准确性。

其次,要建立一个全面完善的气象体系,毕竟落雨是引发地质灾害的重要原因之一。提高地质灾害地区的气象观测准确性,规范气象信息的一些标准,如气象信息的和共享等。利用相关设备,将地质灾害区域的气象信息及时的进行分享,做好气象监测工作。利用现有的物质和技术资源,提高地质灾害地区的气象观测设施水平,扩大观测气象信息的覆盖面积,做到全面、及时、准确的风险预警工作。

最后,我们要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进一步提高地质灾害的风险预警的水平。我们要对地质灾害风险预警更进一步的研究,提高相关技术水平,提高偏远地区的风险预警设备的普及度。毕竟,想要将地质灾害的风险预警水平提高,只有提升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相关技术的水平,我们才能实现。

5 总结

地质灾害的风险预警工作在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这还是不足以满足成功的避开地质灾害的要求,所以,进一步的提高地质灾害风险预警水平,更深层次的开展风险预警工作是我们下一步要做好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关凤峻. 地质灾害风险预警工作进展与思考[J]. 中国应急管理,2014,01:7-9.

[2]陈伟. 西南山区城镇建设地质灾害风险管理控制方法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

地质灾害预警范文第8篇

通过对发生的地质灾害、降雨等资料的分析,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发生的原因是地质环境条件、降雨、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的相互交织,自然与社会因素相互叠加的结果。地质灾害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和耗散体系,具有高度非线性和复杂性,其系统行为具有非确定性和突发性[9]。在诸多因素中,地形、岩土体类型、活动断裂等为控制性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分布、形成、发展起着控制性作用。降雨、人类工程活动、地震为诱发因素。本文将影响地质灾害的因素归纳为控制因素和诱发因素。控制因素有表征地质环境条件的地形、岩土体类型、活动断裂、水网密度、构造及人类工程活动;云南省降雨诱发型地质灾害约占90%,因此将降雨作为诱发因素来考虑。

1.1滑坡泥石流灾害与地质环境的关系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1.1.1滑坡泥石流与地形地貌(1)崩塌滑坡泥石流主要发育于海拔500~2500m区域,3000m以上分布数量少;其中1000~2500m区域内滑坡最为集中,占滑坡总数的86%。(2)云南省地貌以元阳河谷和云岭山脉一线为界,可将全省分为滇东高原盆地区、滇西山地峡谷区,根据地貌特征细分地貌亚区。不同地貌区灾害发育分布特征不同。

1.1.2崩塌滑坡泥石流与岩土体类型岩土体作为地质灾害的活动主体,是地质灾害产生的物质基础,岩土体类型、性质、结构及构造特征对地质灾害的形成发育产生重要影响。薄-中层状极软-较硬含煤砂岩、泥岩岩组易发生塑性变形破坏导致滑坡泥石流灾害;块状坚硬片麻岩、混合岩、变粒岩岩组由于风化层厚,容易沿强/弱风化界面产生滑动;中-厚层状强岩溶化较硬-坚硬灰岩、白云岩岩组中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很少发生。

1.1.3崩塌滑坡泥石流与地质构造构造控制着地形地貌及大地构造分区并进一步影响微地貌和岩土体类型,从而影响地质灾害的发育。活动性断裂构造密集的区域,岩土体破碎,斜坡较为陡峻,较易发生地质灾害。

1.1.4崩塌滑坡泥石流与地震云南省地震活动频繁,地震发生的同时,常常诱发滑坡、崩塌和地裂缝等次生地质灾害,同时导致岩土体破碎,斜坡物质失稳,为泥石流提供大量物质来源。

1.1.5崩塌滑坡泥石流与水系密度云南省地质灾害与水系关系比较密切,地质灾害沿河流两侧呈带状分布,山区河流两侧一般为交通要道,人类工程活动对岩土体产生扰动,加剧地质灾害的形成。

1.2降雨与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关系云南具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特征,小尺度单点性强降水经常发生[8]。依据最新的气候区划,云南大致可分为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温带和高原气候带等6个气候带。因气候类型不同,不同区域降雨时空分布特征差异明显,对地质灾害的诱发作用不同。云南省降雨与地质灾害关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降雨对地质灾害发育发生具有明显的分带特征,不同区域诱发地质灾害的临界雨量差异明显。(2)在降雨发生当天及前几天,大部分地质灾害的发生都会伴随有降雨的发生,并且规律性非常明显。因此,短时强降雨对地质灾害具有明显的诱发效应。(3)将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灾害发生当天、前3d、前5d、前7d、前10d、前15d的累计有效降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累计有效降雨量随时间推移与地质灾害相关性逐渐减弱,前7d累计有效降雨量与地质灾害相关性较明显。

1.3地质灾害预警区划通过对地质环境条件、气候特征、地质灾害发育特征等分析,对云南省进行预警区域划分,将全省划分为11个预警区:哀牢山地区、大理丽江地区、大盈江地区、滇东北地区、滇南地区、滇西北地区、滇中高原湖盆区、滇中红层地区、金沙江中下游地区、临沧地区、文山岩溶地区。不同预警区域,对降雨量诱发地质灾害的敏感程度不同,因此根据预警区特征设置不同的降雨阈值;不同预警区,地质环境条件因子对地质灾害敏感性不同,因此根据预警区特征设置因子权值。

1.4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模型(1)地质灾害敏感性指数在不同的地质环境背景条件下,由控制因素影响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差异用地质灾害敏感性指数(Z)表示,根据云南省滑坡泥石流形成机理及特点,选取与崩滑流地质灾害密切相关的地形地貌、地震、水网密度、岩土体类型、构造、人类工程活动共6个因子,用信息量模型[10]来计算地质灾害敏感性指数。(2)降雨诱发指数本文引用了岳建伟[4]等在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及信息管理系统应用研究中提出的前期累计降雨量对地质灾害影响的降雨诱发指数计算方法。根据云南省降雨与地质灾害关系特征,将有效累计降雨天数修正为7d,选取当日降雨量,1d、3d、5d、7d累计有效降雨量为特征值,设置降雨阈值。参考李铁峰等在哀牢山地区的研究成果,α取值0.75。(3)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单元按云南省气象局预报雨量网格划分方法将全省划分为0.5°×0.5°网格单元。(4)气象风险预警指数气象风险预警指数(H)=地质灾害敏感性指数(Z)×降雨诱发指数(R)。(5)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等级划分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级别按全国统一要求划分为5级,根据预警指数计算结果,进行预警级别划分。

2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系统实现

2.1基于WebGIS的地质灾害预警系统的设计云南省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系统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和WebGIS技术,实现对地质灾害数据、雨量数据、地图数据进行存储与集成管理、预警分析等,系统包含预警分析子系统、雨量管理子系统、灾害数据管理子系统、地图管理子系统。预警分析流程:首先导入地质环境背景因子,设置各预警区因子权值,通过GIS空间分析计算地质环境敏感指数;然后对各预警区设置降雨量临界值雨量,导入前7d及预报降雨量,计算出当日地质灾害降雨诱发指数,再计算预警指数并按划分的预警等级,对预警结果进行分析,最后预警产品(图1)。

2.2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系统特点云南省人民政府确定的地质灾害防治“以预防滑坡泥石流为主、以预测预报为主、以灾前避让为主”的“三为主”方针,突出了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对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性。2011年8月26日,云南省国土资源厅与云南省气象局签订了《深化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合作协议》。从如何利用好现有资源为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服务为出发点,研发了云南省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系统。该系统具有以下特点:(1)系统预警单元为0.5°×0.5°网格,精度可达乡镇级,且预警精度可以随气象局雨量站加密而提高,提升了云南省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水平。(2)系统模型中因子权值、降雨阈值等参数可根据预警结果反馈情况和地质灾害发生机理研究结果进行调整,预警方法具有可优化性。为后期雨量数据加密后分析地质灾害与降雨量、地质环境条件的关系提供模型优化接口,提高模型的实用性和可靠性。(3)系统应用关系数据库SQLServer管理属性数据,用MAPGISK9的空间数据库管理空间数据,数据管理方式更加安全、高效。(4)通过对州(市)级行政区划内地质环境条件对地质灾害的控制作用特征、降雨对地质灾害的诱发特征研究,构建适合各州、市的预警区划及降雨阈值,本模型方法及预警系统具有可推广性。随着气象部门雨量监测站网及监测手段迅速提高,州(市)国土资源部门承担辖区内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预报将成为新的发展方向。

3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成果检验

系统于2013年汛期试运行,通过新老系统预警结果对比、地质灾害灾情信息反馈,不断调整、修正模型因子权值及降雨阈值。2014年系统投入正式运行。对2014年汛期大型以上地质灾害灾情所在预警区域进行统计,在3级预警区的地质灾害约占60%、在2级预警区的约占30%、另外10%大型以上地质灾害未在预警区内。新系统在缩小预警面积、减少空报的同时提高了成功预警率。

4结语

地质灾害预警范文第9篇

【关键词】地质灾害 气象预警 黎川县

【Abstract】Meteorological early warning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research in Lichuan County is through meteorological early warning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research work carried out on the basis of a lot of the latest geological hazard data in " 1/50000 geological disasters survey project in Lichuan County", using GIS technology combined with the geological and meteorological data analysis, establish conform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burst geological disaster early warning and forecasting mathematical model and early warning zoning, for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of the county to provide more scientific methods.

【Key words】geologic hazard; weather warning; Lichuan County

1 引言

地质灾害的形成除与地质条件有关外,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都是很重要的诱发因素,单九生等研究发现滑坡的发生与近3天内的降水强度、过程降水总量、降水持续时间等关系十分密切(单九生等,2004)。气象因素诱发的地质灾害具有:区域性、群发性、同时性、爆发性、后续性和成灾大等特点(刘传正等,2004)。黎川县地质环境较为脆弱,人类工程活动比较频繁,区内地质灾害频发,社会经济发展与地质灾害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有效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并最大限度减少地质灾害给人类生活及经济发展造成的损失,正在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了更好地推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有效减轻和避免地质灾害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研究区内对降水和地质灾害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只停留在粗略的统计分析的基础之上,并且相关数据年代较久且不全面。本文通过在“黎川县1/5万地质灾害调查项目”所获得的大量最新地质灾害数据的基础上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研究工作,建立符合本区实际情况的突发性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数学模型及预警区划,可为全县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最终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

2 区内地质及气象背景

2.1 地质背景

研究区地处江西省中偏东部,抚州市东南部,武夷山脉中段西麓。位于武夷断块隆升区与抚河谷地的上升区的交接部位。武夷山呈“弓”形环绕县域东部、南部,黎滩河由东向西横贯全区,形成了东南高,西北低,三面环山,西北开口的“撮斗”形。受以间歇性上升运动为主的新构造运动控制,区内地形起伏、河谷深切,高差显著,最大高差约1419m。大地构造单元为华南褶皱系(Ⅰ2)赣中南褶隆(Ⅱ3)武夷隆起(Ⅲ8)的中段,武夷山隆断束(Ⅳ21)的东侧(张兰庭等,1973)。区内地形形态总体复杂,呈现出地形坡度、坡形、坡向的多变性。由于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地质灾害防治形势十分严峻,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为滑坡、崩塌、泥石流,其中以土质滑坡最为发育,且具有突发、频发、群发、点多面广等特点(聂智,2015)。

2.2 气象背景

研究区地处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据黎川县气象局提供的有关资料(1957~2010年),多年年均降雨量1829.9mm。最大年份(1998年)降雨量2462.6mm,最小年份(1963年)降雨量1242.5mm;最大日降雨量320.0mm(1998年7月1日),最大时降雨量70.4mm(2006年6月25日),最大10分钟降雨量26.4mm;年均暴雨日数5.0天,最长连续降雨天数21天(1998年6月),过程雨量678.2mm,最长无雨日数37.0天。

大约每年3~6月为丰水期,10~12月为枯水期,其余月份为平水期。降雨量在时间分布上呈现明显差异,丰水期月均降雨量为枯水期的4.3倍,而丰水年降水量可达枯水年的2.0倍。降雨量在空间分布上受地形作用明显,东多西少,山区多平原少,具有随地形标高增高、降雨量增大的趋势。

3 预警数学模型及实际应用

3.1 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模型

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是研究在某一降雨强度作用于某一地质环境单元时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小。结合省内现有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研究成果,具体方法是将降雨特征(用降雨诱发指数表征)与地质灾害敏感性(以地质灾害易发性表征),进行叠加分析,确定预警预报等级,建立群发型区域性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模型。

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级别评价指标采用如下公式:

H = Z×R

H --预警级别评价指数。用于评价预警级别,综合反映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与强度。

Z --基于降雨诱发的地质灾害敏感性,用地质灾害易发性表征,反映在相同降雨作用下各种地质环境条件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差异。

R --降雨诱发指数。反映不同降雨过程作用下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差异。

3.2 确定临界降雨量

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的临界降雨量是根据区内多年来地质灾害的成灾雨强研究确定,采用有效降雨量、当日降雨量2个指标。用有效降雨量综合表示前期降雨特征。有效降雨量用下式(单九生等,2004)计算:

式中:Pz--为某日有效降雨量;

Po--为当日降雨量;

Pi--为当i日降雨量;

λi--为当i日的影响系数,通过优化法取0.75;

以黎川县1998年、2002年和2010年群发性地质灾害的降雨资料为依据,分析有效降雨量和当日降雨量的关系,并得出相应的临界降雨量。主要方法为:以降雨特征值为横坐标,以灾害发生累加频率值为纵坐标,编制灾害发生累加频率曲线图,取累加频率曲线突变拐点对应的降雨特征值,作为预警状态的降雨特征值的临界值。见图1和图2,由此可以得到地质灾害发生时的临界降雨量界值,见表1。

3.3 确定降雨诱发指数

降雨诱发指数主要反映降雨强度。根据各降雨特征指标临界值(有效降雨量和当日降雨量)与各降雨特征指标实际值关系计算,采用如下公式:

R = n + Pr/LP

H --降雨诱发指数。

n --降雨特征指标实际值所处临界值区间对应的预警状态级别值。

Pr --降雨特征指标实际值。

LP --降雨特征指标实际值所处临界值区间的下限。

3.4 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级别划分

中国地质灾害预警级别划分为五个等级:1级、2级、3级、4级和5级,见表2(国土资源部等,2003)。

3.5 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区划

根据上述方法,分别计算出区内45mm和95mm日降雨量时的降雨诱发指数,利用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与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数据进行叠加分析,确定3、4级和5级预警的评价指数分别为:1.00~1.45、1.45~1.95和1.95~2.55,由此得出相应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区划分析图,见图3和图4。

3.5.1 日降雨量≥45mm预警区划

对图3进行整合修饰,得出黎川县日降雨量≥45mm预警区划成果图,见图5。本降雨量级别在气象预警中相对降雨强度为最小。各预报区概况如下:

(1)Ⅴ级预报区。主要分布在县境东北部的厚村、华山和东、南部的熊村、德胜、樟溪等乡镇的部分区域,分布范围较小,该区总面积为322.07km2,占总面积的18.84%。该区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是区内年降雨量最大区域。防范地质灾害类型为滑坡、崩塌及泥石流。

(2)Ⅵ级预报区。主要分布在华山、洵口中、荷源、湖坊、中田、日峰、潭溪、熊村、社苹、樟溪、西城镇乡镇区域,分布范围最大,该区总面积为799.88km2,占总面积的46.80%。该区主要为地质灾害高-中易发区,年降雨量普遍大,是黎川县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多发地段。防范地质灾害类型为滑坡、崩塌及泥石流。

(3)Ⅲ级预报区。主要分布在日峰、龙安和荷源、中田及社苹等乡镇区域,分布范围较大,该区总面积为537.72km2,占总面积的31.46%。该区主要为地质灾害中易发区及低易发区,是黎川县境内年降雨量总体较小的区域。

3.5.2 日降雨量 ≥ 95mm预警区划

对图4进行整合修饰,得出黎川县日降雨量≥95mm预警区划成果图,见图6。本降雨量级别为95mm≤日降雨量

(1)Ⅴ级预警区。主要分布华山、厚村、洵口、湖坊、荷源、熊村、德胜、潭溪、社苹、宏村、樟溪、西城和中田、龙安等乡镇,分布范围最大,该区总面积为1252.16km2,占总面积的73.26%。该区主要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防范地质灾害类型为滑坡、崩塌、泥石流。

(2)Ⅵ级预警区。主要分布在日峰南-龙安南-樟溪南、荷源北、德胜北-熊村西一带,分布范围较大,该区总面积为316.46km2,占总面积的18.52%。该区主要为地质灾害中易发区,防范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滑坡、崩塌。

(3)Ⅲ级预警区。主要分布在日峰镇北西、中田北东一带,分布范围最小,该区总面积为54.89km2,占总面积的4.95%。该区主要为地质灾害低易发区,防范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滑坡、崩塌。

3.6 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信息

县气象台提供每次降雨过程的天气预报资料,各有关部门将相关数据与气象预警区划图中对各预警区发生地质灾害的等级进行逐个分析和判定,做出空间预警预报区,并将3级、4级和5级预警提前在预警信息平台上,如通过电视、电台、互联网、手机短信等形式将预测结果向社会,让相关人员及时撤离,最终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

4 结语

本研究从分析区内地质背景条件出发,将降雨特征 (用降雨诱发指数表征)与地质灾害敏感性(以地质灾害易发性表征),进行叠加分析,确定预警预报等级,建立群发型区域性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模型,最终生成地质灾害预警区划图。从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模型方法的设计到预警区划图的制作与,大大提升了黎川县地质灾害区域性预报预警的研究程度,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为研究区内乃至全省防灾减灾做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1]单九生,刘修奋,魏丽等.诱发江西滑坡的降水特征分析[J].气象,2004,30(1):13-15.

[2]刘传正,温铭生,唐灿.中国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初步研究[J].地质通报,2004, 23(4):303-309.

[3]张兰庭等.广昌幅G-50-9 1/20万区域地质调查报告[R].江西省地质局.1973.

地质灾害预警范文第10篇

[关键词]GIS;地址灾害;气象预警;系统

中图分类号:P6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4-0143-01

引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建设的脚步也在不断加快,地质灾害成为了城市发展的重要危害,它制约着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各级政府对地质灾害问题高度重视,为减少地质灾害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防范措施。开发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系统,是为了提高地质灾害预警的准确度,排查和加强气象预警的能力。系统根据GIS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编程技术进行不断的升级,以历史资料为基础进对地址灾害的例子进行分析、测试,建立灾害预报模型。

1 系统设计

1.1 基础建设

系统设计的基础搭建是系统的重要的内容,需要对基础地理数据、气象数据、灾害数据等大量资料进行掌握和分析,研究各个预警区地址灾害的发生情况,确定各个预警区的降雨量及天气情况。建立预警区地质灾害和降雨之间的预警预报模型,为系统的基础搭建做好基础工作。地质气象预警系统的建立离不开信息的存储和管理,只有对预警区的情况进行细致的了解才能搭建出稳定的地址灾害气象预警系统。基础建设不仅仅需要系统架构师对整个程序进行合理的完善和设计,以及程序员对项目进行高效的编写。还需要建设人员对灾害气象预警系统有深度的了解,都是为灾害气象预警系统的基础建设必不可少的工作。

1.2 软件系统设计

软件系统一般分为C/S结构和B/S结构两种系统结构,因为C/S模式更能够发挥PC系统的处理能力,所以系统采用C/S结构的应用系统。系统分为数据层、管理层和应用层,也就是经常被人们所采用的三层架构。利用GIS的了解和分析,和程序的编写,开发出系统来管理数据,分析数据。

1) 数据层:数据层主要是为整个应用程序提供数据,对数据进行读取操作。数据层存储的数据包括基础数据、地理数据、地质灾害数据和气象预报数据等。这些数据被统一放在服务器的数据库中。

2) 管理层:数据层和应用层靠管理层进行连接,管理层对整个系统起到操作的作用。数据层的数通过管理层进行操作。管理层及是连接的通道,又是提供数据的接口,在三层架构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3) 应用层:应用层也被称为是表现层,应用层可以直接展示读取的数据结果,将数据以图表和图形的形式进行展现,人们可以通过平台来查看展现的数据结果,同时对数据结果进行分析和研究。

2 系统功能与开发

系统的功能包括气象预报、地质灾害点分析等。气象预报主要是对降雨等气象情况进行分析。地质灾害点分析是针对地质灾害点分布信息进行综合的分析,根据灾害点的综合分析和降雨情况绘制出分析图,建立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显示图表。分析得出的信息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或者短信平台进行,预警信息的分析到形成为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分析系统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2.1 数据库管理

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系统的数据库存储着基础地理数据、地质灾害数据和气象数据,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系统的核心。现在是大数据库时代,数据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预警系统信息的。

2.1.1 基础地理数据管理

主要对现有的基础地理线划图、地质灾害区划数据、工程地质图、地质构造图层等数据进行管理。这些数据都是基础地理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系统的重要基础数据。系统针对数据进行数据检索、数据编辑、数据删除、数据分析等操作。

2.1.2 地质灾害数据管理

地质灾害数据的管理主要是针对数据的采集和对数据的操作。数据的采集包括管理斜坡、地裂缝、地面坍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信息。数据的操作主要是对灾害点信息的操作,包括信息的展示、检索等,可以根据不同的检索条件查询到灾害点详细信息。采集的灾害点数据也可以通过程序进行批量的导入和导出,对地质灾害数据起到了批量更新的作用,各类灾害点数据可以通过系统进行管理与维护。

2.1.3 气象数据管理

气象数据的获得要通过气象部门的气象站,气象站预报的气象数据经过预处理和格式转换可以转换为统一的数据格式和数据源,储存到气象预报的数据库当中。

气象站的数据被划分为自动气象站数据、降水精细预报数据、气象短时临近预报数据、雨量历史数据四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可以做成可视化图形,用来更好的观察和分析数据。

2.2 地址灾害气象预警系统系统

地址灾害气象预警系统的核心是对地质灾害数据进行分析,其中敏感分析和诱发分析的结果又称为敏感因子和诱发因子,他们是危害性评价的结果和气象预报的雨量信息的预报结果。

区域预警分析由预警的对象不同所划分出来的,它被分为删格单元和区域单元两种分析方法。

灾害点气象预警模块则是根据灾害点分布数据的情况划分出来的,气象预报数据和地质灾害气象预报数据,将不同的灾害点数据提取出来,进行计算和分析,对地质灾害气象进行预警。根据灾害点地质情况设置预警阀值,制定数据叠加计算方法。

2.3 预警信息系统

该系统主要是将不同区域、灾害点存入到数据库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后的结果,通过互联网、短信平台给相关单位,的内容可根据具体的情况,套用已有的模板自动生成。在前需要相关人员再次确认和审核,保证信息的准确性。

2.4 系统管理

系统管理是各个行业系统中都需要具备的模块,其包括人员管理、角色管理、系统设置等。可以对系统用户进行增、删、改、查等操作。给不同的用户赋予使用该系统不同的权限,方便不同的用户进入系统进行操作。

3 结束语

通过基于GIS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信息系统的讨论,了解到充分利用GIS强大数据管理和图形界面,可以更好的采集和分析数据。实现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信息的管理和存储等功能。了解系统的各项功能,才能充分的利用系统科学有效的防灾、减灾,为群众提供有效的信息指导,减少因为地质灾害所造成的危害,为经济发展和地质环境建设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国平,许风雯,狄靖月,韩炎红.国家级地质灾害气象预报技术与业务化应用实践[J].中国减灾.2013(17).

[2] 薛群威,罗显刚.国家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服务模型设计与应用[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2(08).

[3] 鲁学军,牛智鹏,尚伟涛,李柳柯,刘宇翔.地质灾害巡查系统设计与试验[J].测绘科学.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