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质信息

地质信息范文精选

地质信息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地质勘探信息化; 数字化建设; 系统综合集成

中图分类号:F40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基本概念

物质、能量和信息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物质是世界存在的形式,能量是世界运动的形式,信息是物质抽象的形式。信息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础,是人类活动的基本现象和必备要素。信息的产生、认知、收集、传递、处理、利用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是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基础条件。信息化的概念起源于 60 年代的日本,后被译成英文传播到西方。信息化的表述,在中国学术界和政府部门作过较长时间争论和研讨。由于定义时的侧重点、对象、范围各不相同,种种定义各有千秋,现在引用较多的定义是: 信息化是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推动下,信息技术和信息设备广泛应用到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的过程。据此,我们认为地质勘探信息化是指在国家最高地质勘探单位的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地质勘探的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信息资源,推进国民经济快速协调发展,加速推进数字地球建设的过程。

2 地质勘探的过程

2. 1 传统条件下的地质勘探过程

传统的地质勘探或者地质找矿过程,大致经过优选目标区、确定远景区、确定找矿靶区、系统工程控制和提交地质报告五个阶段。后一阶段是在前一阶段完成的基础上进行,不能超越前一阶段而进行下一阶段的任务。因此传统的地质勘探工作程序是串行,在数据链传输中,串行的效率也是比较高的。目前,地质勘探工作大多采用传统的方法和手段,工作流和数据流是不连续的和间民的,效率较低。在传统地质勘探过程中,野外的信息采集,室内的资料整理和分析化验等工作绝大部分都是手工操作,使得地质勘探过程中的人力和物力成本较高,过程较为漫长,地质勘探信息反馈滞后,数据挖掘没有深度,受计算能力和资料存储介质的影响,地质勘探资料叠加使用价值大大降低,在地表矿、易找矿极度减少的情况,地质找矿和深部预测找矿的能力大大降低。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和信息革命日新月异的今天,使用传统的罗盘、地质锤、放大镜等老三件和槽、井、坑、钻等手段进行地质勘探,难以保障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对矿产资源的扩张式需求,中国经济的发展近期内难以摆脱对外矿产资源的高度依赖,不采用新方法、新技术找矿,必将对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

2. 2 信息化条件下的地质勘探过程

信息化条件下的地质勘探工作是在网络技术和计算技术的支撑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设备,将地质勘探的主流程进行数字化处理,采用基于 SOA 架构的技术,构建模块化的业务应用系统,通过流程再造和数据挖掘,充分利用信息资源进行地质找矿,为地质勘探工作提供良好的支撑、应用和服务环境,服务于地质勘探的全过程。在信息化条件下,地质勘探工作的野外信息采集全部由野外数字化采集系统完成,较为成型的有地质调查局开发的数字地质填图系统、探矿工程数据编录系统和黄金部队研发的野外数据采集系统等。野外信息采集完成后通常通过北斗卫星、3G 移动设备或者超短波、短波、异频转接器、数传设备与有线网络相结合的方式传到信息中心进行处理。数据库系统一般选用微软的 SQL 数据系统、甲骨文的 Oracle 数据系统、IBM 的 BD2 数据库系统,这三类数据库系统都能够处理大型的数据和较强的扩展能力。

3 地质勘探信息化顶层设计

地质勘探信息化的任务是实现地质勘探主流程信息化,核心是建立基于 SOA 构架的三层架构体系,关键是数据库技术、服务支撑环境和系统综合集成,重点是野外数据采集数字化,过程是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为支撑,通过不断数字化,逐步实现信息化。目标是缩短勘探周期、降低勘探成本、减少勘探投入、提高勘探效率,将地质勘探成果融入社会、勘探信息共享社会、勘探技术服务社会,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提供资源保障和技通过分析地质勘探过程,结合基于模块化的信息系统架构理念,充分考虑信息系统的特点和地质勘探工作的行业特点,我们认为地质勘探信息化的顶层设计应建立在基于 SOA 构架的“三横三纵”架构体系,分述如下。

3. 1 横向结构

共三层,分为硬件层、环境层和应用层。硬件层包括基础网络和计算环境。基础网络部分包括有线网络、无线网络和卫星网络,有线网络可采用基于 SDH 或者 MSTP 的电路进行远程组网,无线网络可以采用短波电台、超短波电台、数传设备和数字集群进行组网,卫星网可以采用租用商用卫星信道和设备的方式进行组网。需要注意的时,由于地质工作有很大一部分在野外,因此进行基础网络组网时,要确保有线网络、无线网络、卫星网络三网要互联互通、取长补短、互补空缺,才能为地质勘探数据流在各工作阶段的共享与应用提供基本支撑。计算环境包括网络中心、计算中心、存储中心和灾备中心,网络中心为数据传输和数据交换提供基本环境,计算中心为地质勘探诸信息的计算、管理和应用提供基本运行环境,存储中心为地质勘探数字化信息存储提供基本方式和存储空间,灾备中心主要是为数据发生意外而采取的补救措施和方法,一般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仅提供数据的异地备份功能,另一种是对数据和业务进行同时异地备份,确保业务系统和数据安全、稳定和可靠运行。环境层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和构件库( 软件) 。操作系统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是微软的 Win-dows 操作系统、Linux 操作系统和 Androld 操作系统,苹果的 OS 系统仅限于在苹果公司设计的设备上运行,不能在第三方设备上运行。数据库包括公共数据库和专业数据库,其中公共数据库主要存放与管理有关的数据信息,而专业数据库主要存放与地质勘探有关的专业数据信息。构件库( 软件) 包括基础业务构件库和数字化地质勘查软件,其中,基础业务构件库是指对地质勘探各阶段的任务进行需求分析与抽象建模后,通过编写独立的功能模块,然后通过搭建积木的方式进行业务应用系统组建和应用,数字化地质勘查软件是指由社会上的商业软件公司单独开发且能够为地质勘探某阶段所应用的独立软件,如 MapGIS 地理信息系统、SD 资源量估算软件、PCI 遥感图像处理系统等。应用层包括业务系统和应用系统两部分。业务系统主要是指地质勘探数据采集系统、地质勘探数据处理系统、地质勘探数据管理系统、地质勘探数据应用系统四部分,这部分功能主要是针对地质勘探人员进行地质勘探工作。应用系统包括服务系统和查询系统两部分,这部分功能主要是针对社会人员使用地质勘探信息并提供服务。

3. 2 纵向结构

共三方面,分别是安全防护、标准规范和运维管理。安全防护主要是对系统和数据进行安全防护,包括边界防护、防病毒、防入侵和加密防护等标准规范主要是将原来传统的地质勘探规范转化为信息化条件的工作规范,根据地质勘探信息化工作需要,对标准规范进行适当增、减,也包括地质勘探过程中管理工作的标准规范部分。运维管理主要是对地质勘探信息化方面的各种系统、数据进行全方位的维护和管理,使之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并为地质勘探工作服务。运维管理是信息系统良好运行的前提和基础,虽然不直接服务于地质勘探工作,但它是地质勘探信息化系统不可或缺的部分。

4 结语

地质勘探信息化是地质勘探工作在信息化条件下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提高地质勘探工作质量、效益、水平和能力的最佳途径,是降低地质勘探人力、物力、经济投入的最佳选择,是实现地质勘探工作现代化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参考文献:

[1] 吕新奎. 中国信息化[M].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地质信息范文第2篇

1.1可以减轻劳动强度,降低危险程度

一提到地质勘探工作,人们脑海中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广大地质人员翻山越岭、跋山涉水、野营露宿,正是他们越过大海、爬过悬崖、翻越高山进行寻找、分析、勘探、收集资料等,才为祖国发现了大量宝贵资源。这些资源的发现,都是勘探人员辛勤付出的结果,每一种矿藏的出现都凝结着勘探人员洒下的汗水。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前很多需要手工完成的工作,勘探人员就可以使用信息技术来代替,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同时,很多危险地带的勘探和挖掘,也可以使用信息技术来完成,降低了勘探人员的工作危险程度,保护了他们的切身利益。

1.2可以降低人力使用数量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机械化程度的提升,产业工人的使用数量会逐渐减少,即机器代替员工。这种理论放在地质勘探领域同样适用,当初科技不发达的时候,很多工作就需要手工来完成,故此建国初期我国在地质勘探领域使用了大量的一线劳动者,包括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信息技术的应用,很多手工工作就可以用现代科技来解决,这就降低了劳动力的使用数量,一些地质勘探工作由几位技术人员操纵着必需的信息设备就可以完成。

1.3提升了数据分析的准确程度

传统的地质勘探,由于科技不发达,科技人员虽然经过大量的资料采样、数据分析、数次试验,完成了勘探报告,但实际挖掘和开采的进程中,发现有些报告的准确性不太高,这就造成了浪费。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大大提升数据分析的准确程度,先进采集技术、分析技术、抽样技术的使用,使得地质勘探工作的效率和找矿命中率得以大幅度提升。

2当前信息技术应用于地质勘探中的制约因素

信息技术带来的社会效果和经济效益是显而易见的,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也是不可逆的,每个单位都应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来提升劳动生产率。就现实情况而言,我国地址勘探行业内存在着一些现实制约因素,影响了信息技术的积极运用。

2.1资金现状的制约

信息技术的使用,就意味着大笔基金的投入,需要购买先进的计时设备,还需要购买一些软件,设备的后期维修、保养、折旧、更换,软件的升级,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没有资金供给的话,信息技术只能是海市蜃楼。我国地质勘探行业属于基础上产业,这种行业作业工期时间很长,预期收益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很有可能前期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基础勘探,却出现寻找不到相应矿藏的结果,因此,资金现状一直是影响我国地质勘探行业健康发展的制约因素,信息技术的时代,我国地质勘探行业的供血能力和造血能力均严重不足,难以筹集出相应的资金来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

2.2人才队伍的影响

信息技术的应用,需要相应的人才队伍来操控,软件的运用,大型设备的维修、维护与操作,都离不开一定的专业人才,这种人才原则上都是尖端型复合型人才,需要精通计算机方面的技术知识,还要精通勘探领域的专业知识,没有相应的人才队伍,这些技术和设备就没法顺利应用,就造成了资源和资金浪费。长期以来,我国地质勘探行业就是以苦和累而著名,广大地质勘探工作者需要远离家庭、野营露宿,在野外工作一去就是好几个月,辛苦和劳累可以想象的出来,关键是薪酬待遇也难以提高,这种客观现状就使得我国地质勘探行业难以吸收到相应的专业人才,很多工作和工种一直由一些老技术人员来开展,加之人才流动性程度的加强,一些优秀人才纷纷离开了勘探行业,这种人才队伍现状也影响了信息技术的应用。

2.3思维定式的影响

当今的社会,是科技发展的社会,科技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过程,很多技术的问世,只有长时间的使用,人们才能真正认识到它的内在价值和可能产生的社会效益。信息技术也不例外,相对于长期工作在第一线的勘探工作者而言,由于长时间使用着钻机、罗盘、地质锤、放大镜等传统作业工具,他们对这些工具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在思想上和观念上难以短时消除这些工具对它们的影响,他们在内心上或多多少的存在着一定的对信息技术的抵触情绪,倾向于使用槽、井、坑、钻等传统手段来实施勘探工作,这就影响了信息技术的开展与应用。

3地质勘探行业中信息技术的运用策略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对资源和矿藏的需求持续提升,以及从我国战略目的考虑,广大地质工作者一定要提高勘探工作效率,减少劳动时间和劳动支出,这就需要勘探行业积极运用信息技术。

3.1做好信息化的顶层设计

地质勘探行业中信息技术的应用过程,也是管理阶层和广大工作者思想观念的更新过程,这一行业首先得做好顶层设计,推动信息技术的积极应用。地质勘探信息化的任务是实现地质勘探主流程信息化,核心是建立基于0\5构架的三层架构体系,关键是数据库技术、服务支撑环境和系统综合集成,重点是野外数据采集数字化,过程是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为支撑,通过不断数字化,逐步实现信息化。

3.2购买和使用相关信息软件

在信息化条件下,地质勘探工作的野外信息采集全部由野外数字化采集系统完成,故此,我国地质勘探公司应筹措资金,购买相关信息处理软件,这些软件中,较为成型的有地质调查局开发的数字地质填图系统、探矿工程数据编录系统和黄金部队研发的野外数据采集系统等。野外信息采集完成后通常通过北斗卫星、3G移动设备或者超短波、短波、异频转接器、数传设备与有线网络相结合的方式传到信息中心进行处理。这些技术足以支撑这一行业的科技需求。

3.3使用一些信息技术

传统的工作方法和勘探工具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作业需求,我国勘探工作者应积极运用各种精密地球物理仪器来测量,得到准确的数据,并且还要充分利用信息系统,把各种数据转化成图表给人参考;还可以采用一些新进的信息技术如“地、物、化三场异常相互约束”技术方法,X射线荧光技术,甚低频电磁法等,来减轻劳动强度,提升勘探的成功率。

4结语

地质信息范文第3篇

关键词:GIS;水义地质;信息管理系统

伴随着空间信息技能和计算机技能的飞速发展,GIS共同的图形和属性数据的集成管理、空间剖析和决议计划支撑功用日益增强,有用的办法使GIS在水文地质数据管理、处理和剖析。它将传统的手艺、单、静态剖析为主的技能以多时相、多源数据、时空相结合的技能高度剖析。运用领先的GIS技能,树立水文地质信息管理体系,使水文地质信息管理和处理工作愈加科学化、体系化、规范化。一方面实现了地图数据管理的现代化,另一方面为生产单位和管理部门对水文数据的更新、查询和剖析供给了一种更高效、更有用的路径。因而,地理信息体系在煤矿水文地质中具有宽广的使用远景,它为煤炭行业效劳,将对现代企业制度的树立起到活跃的效果。

一、水文地质信息特点分析

水文地质信息是指反映地下水及其环境的数量、质量、散布、联系和规则的信息。信息的获取、存储和剖析是水文地质研讨的基础作业。水文地质信息具有以下特色:1)地下水的空间特征和地下水资源的影响要素具有空间散布特性,这就决议了地下水的描绘和输运数据都与地理坐标有关,是典型的数据空间类型。2)地下水与矿产资源动态特征的首要差异,在强流动性、恢复性、动态性、补给径流和卸荷运动等方面,呈现出动态特征。根据地下水改变,更新和弥补地下水状况信息。3)多源信息特征。地下水的贮存和运送的影响要素是多方面的,包含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基础地质、水文地质、地质和生态环境对人类的五种方式;干旱信息的多样性、图形、图画、文本、报表,如DEM,与此同时,数据可以来自不一样载体、不一样规模。

二、系统的总体结构及基本功能分析

水文地质空间信息体系构造杂乱,数据量大。根据体系的构造特色和实际工作的请求,体系的总体规划应遵从以下准则:(1)实用性:该体系能满足用户的应用需求,便于管理和保护,进步工作效率。(2)领先:尽可能选用领先的技能、方法、设备等,进步体系的技能水平。(3)安全性和可靠性:作为一个大型的,要害的信息体系应用程序,安全性和可靠性是必不可少的。(4)开放性和共享性:该体系具有杰出的开放性,能够支撑相关接口的国际标准和行业标准。(5)实现体系的兼容性和互操作性。与此同时,咱们能够将现有的格局转换成当时的数据格局,以保护现有的资本。(6)可扩展性和灵活性:今日,伴随着计算机技能的开展,任何体系都不是孤立的。在规划和规划体系的开始,咱们应该思考微观,大局和长期的视点。与此同时重视体系构造的完整性和技能标准化。

1.空间数据的管理功能

数据库是数据存储和办理的最高层次,是一种领先的软件工程。在区域水文地质信息系统数据库是水文地质及有关特征都存储在一个有组织的方式在空间数据的空间数据与特点数据与图形数据的收集,包含水文动态数据刺进数据库的方式,经过空间数据办理子系统的空间数据办理完结将军除了空间数据库办理功用与DBMS的功用特点的数据,包含空间数据库的定义、空间数据的输入、存储、办理、查询、检索、计算、显现和更新,以及图形数据和特点数据的外部连接的完成。它不仅是信息查询、剖析和输出的来历,也是空间剖析的归宿。

2.应用模型的管理功能

开发地下水体系剖析应用模型已成为GIS技能在地下水资源办理评价中进一步开展的重要动力和象征。专题剖析模型树立的核算模型的元剖析核算和评价地下水模型空间模型库的水文地质信息体系,地下水数值模型,水质、地质和生态模型四模型环境归纳评价剖析,模型库办理体系,具有增加、删去、拜访和检索办理模式功用。应用模型的管理功能使用的个性化使现场的管理更加的方便、人性化,解决了很多棘手的问题。

三、GIS在水文水资源领域的应用

1.防灾减灾方面的运用

就如今来看,GIS技能在防洪决议计划中的运用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防汛决议计划支撑体系、信息办理体系渠道。在这些体系中的GIS功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空间数据的办理、查询、检索、更新和维护,运用空间剖析才能,为防洪决议计划供给支撑,为一切类型的运用程序模型供给数据,优化猜测模型的参数,防汛信息和决议计划可视化。(2)灾祸评估。GIS主要起着基础数据办理、空间属性数据查询、检索、计算和洪水演进基础设备渠道的实际、灾祸数据获取与剖析、灾祸可视化、决议计划东西的效果。(3)水灾危险剖析及分区。洪水灾祸剖析是剖析洪水强度和也许丢失的概率,包含洪水危险剖析,脆弱性剖析和丢失评估。GIS技能的运用,将触及天然、地舆、社会等三个方面要素,并附加相应权重的空间叠加、洪水灾祸危险剖析和区划的有用手法。这些年,思考的要素很多,但仍在持续研讨空间的新效果,例如,充分运用GIS的空间剖析功用,思考到上游和下流之间的关系。与此同时,地舆信息体系(GIS)技能在数据层的叠加、多边形兼并、缓冲区的运用和发挥效果。(4)城市防洪。GIS在城市防洪、供水、城市水回归猜测,现有的排水设备,排水设备的规划与规划,城市绿地规划和不知道,以及时刻和空间特征剖析(4dgis)办理,计算单位大街、区社会经济单元的空间散布数据的空间散布的降雨水街散布可视化、高分辨率、多层次、多源数据存储频频更新、维护和办理,广泛运用。

2.GIS在水环境方面的运用

(1)数据办理,包含天然、地舆、社会、经济布景的根本数据、水利工程设备、水质监测、水表、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的水环境、评估等级、水环境和水和在法律法规方面的水土保持工程质量规范地舆信息体系,决议计划和边界条件的运用,数据和水污染猜测。(2)在水质参数的双向查询,即网站的定位查询根本信息站水、质量参数、质量的姓名,超越规范,月或年水位日历也能够超越;由水位或物质规范,查看丈量方位。(3)在流域或区域内的水位站计算资料中,对各等级的水或大河的份额,剖析了河流水质在规范空间内的水质参数,发现污染源严峻。

3.GIS在水土保持方面的运用

GIS运用的土壤和水的维护更加的全面,是全过程的运用。从土壤腐蚀,腐蚀强度和法官的区分,腐蚀量计算,输沙办法的水土保持效益评估,是不是到土壤腐蚀过程的模仿和猜测,GIS一直在技能上起着支撑效果。因而,与其他区域,土壤和水的维护在某些运用模型大多采用与GIS紧密结合的方法,也即是直接运用地舆信息体系的建模渠道,它是一个比较有特色的功用。

四、结束语

GIS作为一门科学技能,能够更直观、更详尽地展现空间信息,给水文地质的开展带来新的动力。该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水文地质材料的管理水平,但在三维显现和虚拟环境仿真中有待进一步研讨和讨论。GIS因为其强壮的空间特点和数据处理才能,在水文、水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和深化,在构建专业地理信息体系的过程中起着不行忽略的作用。GIS组件和面向对象可视化编程语言在两种开发形式中的应用是GIS应用软件未来开展的必然趋势。伴随着GIS技能的不断开展,GIS及其应用领域的广泛化将有十分宽广的远景。

作者:梅祥 粟思淋 单位:重庆市地勘局南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

参考文献:

地质信息范文第4篇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矿井地质;构建

矿井安全生产设计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充分的、可靠的地质条件基础,实际工作面回采不可靠和事故因素也主要是对矿井开采地质条件缺乏全面的系统掌握以及相关技术手段的预警预报。影响工作面回采安全性的地质因素是多方面,比如构造地质条件、矿井水文地质与瓦斯地质等,它们直接关系到矿井高产高效与地质安全保障。为此,笔者结合计算机技术、GIS 技术以及空间数据库技术和相关专业模型来构建矿井地质保障信息系统,为矿井高产高效奠定基础。

1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简介

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是以地理空间为基础,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实时提供多种空间和动态的地理信息,是一种为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服务的计算机技术系统。在资源与环境应用领域中,GIS技术发挥着技术先导的作用,它不仅可以有效地管理具有空间属性的各种资源环境信息,对资源环境管理和实践模式进行快速和重复的分析测试,便于制定决策、进行科学和政策的标准评价,而且可以有效地对多时期的资源环境状况及生产活动变化进行动态监测和分析比较,也可将数据收集、空间分析和决策过程综合为一个共同的信息流,明显地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为解决资源环境问题及保障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文中主要是对GIS技术应用于煤矿矿井地质保障信息系统进行着重地阐述。

2 系统驱动模型

矿井地质保障信息系统完全是一个基于分布式网络环境下的数据驱动系统,是一个基于多层数据、信息与任务的协作体系模型,如图1 所示。其顶层是目标任务层,即用户请求需要完成的目标任务组,它是基于不同专业主体成员协调解决冲突、集成数据或信息协作处理完成;中间层是信息层,即为完成不同的目标任务提供所需的信息,包括空间与非空间信息两部分,并在必要时不同信息需要相互协作;底层当然是分布于网络中的异构数据源,含空间与属性等多源数据,它是信息形成的基础,也是一切任务成功处理的基础。随数据源(煤层厚度及其变化、顶底板岩性空间分布与稳定性、构造地质、矿井水文地质与瓦斯地质等相关数据)的变化,就可能引起地质问题的产生,这必将引起相关信息层与任务层的变化,系统用户层(主体成员)必须依据不同的目标任务实现影响矿井安全生产的地质问题预测预报与决策报告分析。

图1 基于数据驱动的分布式应用模型

数据层、信息层、任务层和用户层之间的通信主要通过HTTP协议、网络技术和空间元数据等实现,即集中管理的地测部门可以通过网络通信实现不同矿井地质问题的处理,同时可以提供给更高一级的主管部门应用。

3 系统体系构造

根据上述分析及介绍可以知道,矿井地质保障信息系统属于一个以数据驱动为基础的系统,而且如果数据源不同,那么就会传达不同的地质问题的信息,那么在实际的分析过程中势必会应用不同的地质专业模型及空间分析的方法来加以实现,在实现的途中,需要紧密地联系基础地质测量数据。那么,由此可知,系统并非一个孤立的信息系统,必须要以空间数据库实现多源动态数据信息的共同驱动来加以实现。下面就是对该系统中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阐述及分析。

3.1 数据源

数据源的提出主要是基于不同地质问题的变化而提出的,这些可能会发生地质变化的问题主要包括煤层厚度、顶底板岩性空间分布及稳定性、矿井水文地质及瓦斯地质等方面。数据源是通过信息层面加以传递和反映的,那么这就使得数据源的重要性有所体现。例如煤层厚度如果超过工作面采高且撇顶煤时,由于煤层松软极易造成漏顶,导致顶板管理不便。这对于快速、准确地采取相关的措施是十分有必要的;又如构造地质数据,其反映了瓦斯在矿井中的滞留情况,那么对于预防矿井瓦斯爆炸具有很大的作用。而且,高产高效矿井地质保障信息系统的预测及分析报告、决策分析是与往常的动态地测量空间数据是分不开的,测空间数据主要包括被测图形的数据及其相关屙I生数据。所有的数据源均来源于生产技术层应用不同的技术手段获得,并依据相关专业系统实现动态存储,为矿井安全生产提供重要数据保障。

(1)顶底板岩性空间分布与稳定性相关数据。顶底板岩性及其厚度变化可能会导致顶板垮落、底鼓及煤岩层突出等危险。

(2)构造地质数据。构造是瓦斯与矿井水突出的重要地带,极其容易造成地质灾害。

(3)瓦斯地质数据。主要是瓦斯含量与富集区的预测,主要结合瓦斯地质图与实时监控系统实现预测预报。

(4)其他地质异常数据。主要是岩浆侵人体、岩溶陷落柱与煤层冲刷带等,它们的出现也将影响到综采工作面的布置等。

3.2 该模型支持的专业软件系统

一般而言,系统体系中的专业软件系统主要包括数据源管理数据库系统、以及专家会诊地质问题系统。在这其中,数据源管理数据库系统是一个基础性的数据库。数据一旦发生驱动,那么矿井发生的地质问题就能够很好地进行判断。而且还有人应有空间分析方法形成基于空间数据的地质问题决策报告,真正解决分布式环境下基于GIS的高产高效矿井地质保障问题。

3.3 空间数据存储平台

对于矿井地质保障信息系统而言,其依据是与矿井地质、保障相关的数据源、信息必须对其存储在空间等。而且,图形库主要存储13常动态变化的采掘煤矿工程的平面、瓦斯地质图及矿井水文;知识库主要是专家层形成的经验眭知识,便于地质问题的辨别与分析;方法库主要是不同数据源引发地质问题来进行判断的;根据瓦斯及水害等不同的危险数据源所建立起来的相应专业模型,可以建立起来一整套较为完整的专业模型,这个模型需要有2个依据,也就是要遵循一定的规则,这2个原则是:(1)需要建立矿井下的瓦斯地质区域图(这些区域主要包括瓦斯突出危险区域、高浓度瓦斯区域及瓦斯突出危险区等),这个瓦斯地质区域图主要是依据矿井的地质调经及煤层赋存的情况所建立的;(2)对矿井一下可以采煤的区域及将来可以采煤的区域是否可以划归为瓦斯警戒区域进行确定,这个主要依据的是采掘工程平面图的动态采掘信息及与之相关的瓦斯分区共同产生作用所建立起来的瓦斯分布区。

4 支持系统的几种关键技术

4.1 钻、物探技术

在矿井地质保障信息系统之中,钻、物探技术较为重要,而且这2种技术发展的也比较成熟,而且将这2种技术运用于实际的矿井保障信息系统之中的时间也相对较长,在实际的实践过程中,得到了成功的验证,因此成为了数据源获取的较为重要的手段。

4.2 监测监控系统

当前时期下,监测监控系统主要应用于3个方面的监测:矿井以下水位监测、瓦斯浓度监测及顶板压力监测,这就使得上述几个方面的数据源能够进行动态地监控及及时地对报表进行分析。然而,对于GIS的空间分析目前还处于研发应用的推广阶段,也是矿井地质保障信息系统的比较关键的技术。

4.3 空间数据存储

系统数据的多源性决定了其数据存储的复杂性,主要涉及的关键技术有海量数据存储技术、空间数据库和数据仓库技术。基于其数据的复杂多元化,必须采用合理的技术组织才能提高海量数据的存储、管理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地质信息范文第5篇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地质灾害信息系统;灾害预报

我国属自然灾害频发国家,地质灾害由于具有不确定性、突发性、成因复杂性,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提高国家地质灾害的预防能力,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已经成为备受国家和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随着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发展,该技术在城市管理、矿产资源勘探、地质灾害等多个领域中都发挥出重要作用,在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设中应用地理信息系统,能有效提高地质灾害调查工作的科学性。

1地理信息系统含义和特点

地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对地球整体或部分表面空间中的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归类、运算、分析、处理、储存等操作。在多个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范围如图1所示。由众多模块构成的地理信息系统能通过建立空间模型,对地理空间进行综合分析,并通过复杂动态化的运算预测空间内地理信息[1]。

2地理信息系统的作用

地理信息系统具有强大的地理信息采集功能,加强对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有助于提高人类对重大地质灾害的预防能力,对保障国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大意义[2]。加强对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对国内多个研究领域都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对地质灾害防治部门而言,有助于该部门深入研究不同地区的地理信息特点,制订出更科学的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地理信息系统利用计算机技术、信息工程技术、遥感技术等对空间信息进行采集、分析和处理,并将信息处理结果、地理分析功能和一般数据库操作进行集成化处理,在此过程中,实现对信息的动态化处理,对空间模型中各项数据进行更新,并最终达到预防重大地质灾害的目的。

3地理信息系统的分类

(1)专题信息系统。该系统主要分析专项目标,具有明确的主题意义,对特定项目的服务质量较好,如在水资源管理系统中的应用。(2)区域信息系统。该系统是以区为单位,对区域内的数据进行采集,区域的划分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相应的调整,如对长江某流域地理信息进行研究等。(3)地理信息系统。与上述两个系统相比,地理信息系统的构成复杂,在实际工作中具有较多要求和限制。该系统主要是利用图像数字化工具对数据进行查询、分析、探索及储存,还能在用户的要求下对数据进行运算。地理信息系统不仅能对地球表层地理信息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和处理,还能对环境资源信息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和处理[3]。

4地理信息系统在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设中的应用

4.1对地质灾害进行评价和管理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采集、分析和处理区域地理数据完善空间信息管理系统[4],这一功能让人们能够更加深入地探索地质灾害的发生规律和分布特点,还能在空间信息管理系统中展示历史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和等级,帮助地理专家更准确地预测地质灾害的发生位置。灾害发生前会有一些征兆,如滑坡前缘土体隆起并出现放射性裂缝,护坡前缘坡脚位置多年堵塞的泉水突然复活,动物异常惊恐等。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能对区域范围内可能发生滑坡的位置进行监测,当发现滑坡灾害的不同征兆后,对滑坡灾害的影响范围、灾害等级等进行科学性测评,并结合测评结果制定针对性的防范策略。

4.2地质灾害危险度划分和评估

地质灾害的类型较多,如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土壤盐碱化等,各类地质灾害的产生原因非常复杂,且具有突发性和不确定性特点。以往受到科技水平的限制,人们难以对地质灾害的危险程度进行科学的划分和评估,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则能使操作人员准确获取地理信息数据,在空间信息管理系统中录入地理信息数据,对地质灾害等级、地质灾害原因和影响范围等进行预测,并为后续类似地质灾害的防控提供参考。相关部门也能利用地质灾害的危险等级制订相应的预防或救灾计划,提高预防或救灾措施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避免出现资源浪费或资源分配不足等问题。

4.3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专业系统集成的应用

利用专业系统能有效提高地理信息数据的准确性,提高风险预防的全面性,为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提供更加全面的数据参考,提高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科学性。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对地理信息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和处理,专家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利用专家知识分析空间信息管理系统中的数据。同时,在操作过程中,操作人员也能利用专家经验验证地质灾害信息的准确性,通过对比专家经验和地理信息系统的相关数据,对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反向完善,使二者能相互促进。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专业系统集成的应用,有助于提高我国地质灾害的动态管理质量。

4.4地质灾害防治研究

受科技水平的限制,以往地质灾害的治理主要以事后治理为主,即在地质灾害发生后根据灾害现场的损失评估采取相应的治理和救灾手段,不可避免地造成大量资源的浪费,并且很多高等级、高强度自然灾害的发生会通常还会诱发其他次生灾害,若未能对其进行准确预测,会造成更大的危害和损失。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有效提高了地质灾害防治的事前管理水平。以江西省吉安市的地质灾害信息发布系统为例,可利用该系统及时地监测、采集、分析和整理灾情信息,依托灾情数据建立数据模型,分析地质灾害发生情况,预测可能发生的次生灾害,制订针对性的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为救援部门准备救援物资、组织救援人员、制订救援计划提供参考。吉安市地质灾害信息发布系统界面图如图2所示。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逐渐成熟,为资源管理、国土规划、地质灾害预防等多个领域都带来了新的技术保障,使其获得更好的发展。在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设中科学地应用地理信息系统,能显著提高系统的全面性和准确度,提高对地质灾害的监控水平,提高对地质灾害相关数据的采集、分析、处理和运用能力,帮助相关部门在地质灾害发生前对其进行更加准确的预测,在地质灾害发生后制订科学性更强的救灾计划,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

参考文献:

[1]赵子良,石德强,汪玮.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的区域地质灾害易发分区研究:以咸宁市咸安区为例[J].资源环境与工程,2019,33(S1):64-69.

[2]王克峰,李芹.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及群测群防体系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7,40(11):100-102.

[3]高华晨.滑坡灾害风险分析及其防治研究[D].武汉:湖北工业大学,2020.

地质信息范文第6篇

关键词:地质;信息化;档案管理

中图分类号:G271文献标识码: A

地质资料档案信息化建设是通过计算机、扫描仪、网络、数据库等现代技术设备进行地质资料档案的接收、编排、著录、统计及检索等,并建立起高效的地质资料档案信息系统,以达到地质档案资料网络传送及在线查询的目的。也就是通过运用现代化技术提高档案的管理水平,最终实现地质信息资源的共享。如何实现地质勘探单位的地质档案信息化建设,以成为当前地质档案管理者的重点工作之一。

地质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意义

对于地质局而言,其工作范围是非常广泛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地质工作的广度与深度也有了更高程度的要求。随着地质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及地质工作环境的不断复杂,对地质档案资料的综合研究已成为地质工作的重点。地勘单位的档案管理必须要严格按照国家与上级机关的规定,并与单位的实际情况结合,从而制定好符合单位档案管理的归档制度。地质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指地质局在管理地质档案过程中采取现代信息化的方法,将现代信息化技术充分运用到地质档案管理中,建立起符合时展的信息化档案管理模式。信息化地质档案管理既可提高地质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并能提高档案管理的安全性,且能有效实现地质档案资源的共享,从而提高地质局档案管理的社会效益。也就是说,地质局通过利用计算机、扫描、光盘刻录、数据库、网络等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与科学的管理方法将传统的纸质、音像地质档案转化为数据信息档案。因此,建立信息化的地质档案管理非常关键。实践表明,信息化的地质档案管理能有效缩短地质工作人员的工作时间与劳动强度,从而提高地质档案管理工作者的效率。因此,信息化地质档案管理能满足我国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地质档案管理发展的必然选择,对推动地质档案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2、地质资料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地质档案管理者的观念落后

在当前地质档案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档案管理者观念落后的情况,其缺乏信息化的地质档案管理意识,错误地认为地质档案管理与信息化无关,甚至还认为信息化管理不如传统管理。

2.2地质资料汇交工作难度大

当前,在地勘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中,由于相关法规的不合理、不配套及不适应等因素造成管理上出现各种问题,使部分汇交单位在将自身的成果档案资料外借之后会损害自身的合法权益,导致其推迟或不汇交相关的档案资料,使地质资料汇交的工作难度不断加大。

2.3地质档案管理设备落后

由于地质局对地质档案管理信息化的重视度不高,因此在地质档案管理设备方面的投资非常有限。从而出现无固定地质档案管理室的局面,使地质档案管理混乱无章,从而增加了地质档案资料查询的难度。而且部分地质单位严重缺乏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等信息化技术,使地质档案资料的管理出现了严重的滞后性。

2.4地质档案管理者的综合素质较低

现阶段我国地质档案管理人员专业知识搭配不合理,且综合素质偏低。虽然年轻的地质管理者对现代电子技术、数据库知识与网络信息的检索与存储具有较深的理解,但其对地质档案管理的方法、原则等基础知识的掌握较少;而年长的地质档案管理者,虽然其管理经验非常丰富,但对于专业的管理知识还是比较缺乏的,另外对现代的电子信息、数据库及网络技术等不了解,使信息化地质档案管理无法得到有效的实现。

3、加强地质勘探单位地质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3.1积极推进地质档案管理信息化技术的发展

随着现代化技术的不断进步,要将地质档案管理从手工化作用转变到网络化、数字化及信息化管理的方向发展。在计算机档案管理中,能划分为建档、保存、管理三个阶段。在档案文字处理的初期阶段,就是地质档案建档阶段的基础。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其高效性能为现代化数据管理提供有效的处理,但必须要给计算机输入准确无误的数据,才能保证地质档案信息处理的准确性。因此,就要求在地质档案前期处理工作中要积极推进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也只要这样,才能满足地勘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管理的要求。

3.2加强地质档案资料的汇交工作

地质档案管理人员应对汇交成果地质资料目录进行评审,在评审合格后在数字化档案中进行汇交。这就要求清查与核对每个季度的地质档案汇交情况,以确保应交地质档案资料的完整性。在年终阶段,要将成果地质档案资料的汇交情况汇总统计,且要求每年要及时落实好单位的地质档案资料汇交任务。由于地质单位具有分散、相距路途较远及档案多等特点,因此,必须要建立一个地质档案资料的汇交中心,主要工作包括:(1)执行地质档案资料的分发汇交规定。地质处组织每年都要平衡确定各地质单位需要归档的相关资料份数,并制定出相应的分发份数表,交予中心执行。而各单位则要根据所分发份数将单位的相关地质档案资料汇交到中心。(2)对地质档案资料的分发及汇交情况要及时统计、总结,有利于改进档案管理工作。

3.3加强管理者的信息化业务能力

要想实现地质勘探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必须要提高管理者的信息化意识,也就是要求管理必须要通过信息化意识利用现代技术对管理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解决。因此,地质局必须要加强对档案管理者的培训,通过培养管理者的信息化管理的意识,主动积极学习信息化档案管理知识,从而提高其信息化业务能力,在地质档案管理的过程中,通过运行现代化技术,从而提高地质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3.4加强信息检索管理系统的建设

在现阶段地质勘探单位的档案信息化管理体系中,不管是立卷还是调档都无法满足时展的需求,若在档案管理中还是沿用传统的手工作业方式是无法满足科学研究及生产服务的,因此,必须加强信息检索管理系统的建设,以实现地质勘探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建设,而这不仅是地质档案管理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发展趋势。而微机的应用也意味着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发展的标志。在地质勘探单位科技档案中还储存着大量专业、历史的科技信息,而在网络环境中建立健全的地质档案信息化系统,有利于提高地质档案检索的效率。在地质档案技术管理方面要创新出新的管理模式,而计算机档案管理工作者必须要不断完善管理方法,并树立档案为信息资源、能为社会产生效益的理念进行现代化管理。要想推进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发展,就必须充分运行计算机技术、数据库及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技术,将信息化地质勘探档案作为未来地质档案管理事业发展的主要存在形式。将地质档案管理信息化的逐步实现作为未来地质档案管理的发展趋势,通过转变传统的管理理念,运用现代技术将地质档案的收集、整理、编目、归档及检索等工作从传统繁重的手工作业中解脱出来,以提高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

3.5加强地质档案网络信息化的建设

在地质档案管理中,档案管理工作者必须要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与网络通信技术等对文字、声音及图像等形式的档案信息进行科学统一的处理与存储,以实现相同档案的多种形式表现,以改变传统单一纸张文字档案信息的表现形式,从而将多样化的地质档案形式展现在读者面前,为读者的利用提供了多种形式的档案信息。同时,根据信息化标准设计的现代型档案馆,可有效存储大量的、不同形式的地质档案信息,读者只需通过网络就能对相关档案信息的了解与利用。档案馆信息网络能将各种的信息化档案进行统一存储、管理及查询。因此,必须加快地质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建设,通过转变传统的管理理念,在地质勘探单位档案管理中运行现代化技术手段,从而改变传统的手工作业管理模式,最终实现地质档案的现代化管理。

结束语

综上所述,鉴于传统地质档案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应进行充分地分析,通过了解地质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意义,以分析现阶段地质档案的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而通过加强标准规范建设、加强管理者的信息化业务能力、加强信息检索管理系统的建设及加强地质档案网络信息化的建设等措施,从而实现地质档案管理信息化,最终提高地质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孙美荣.浅谈地勘单位地质档案资料的管理与利用[J].现代物业(上旬刊),2011,13(4):40-41.

[2]姚淑梅,赵志杰,孙莹.小议加强地勘单位地勘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J].科技创新导报,2011,26(34):230.

[3]刘钧.浅谈地勘单位地质资料档案信息化建设[J].陕西煤炭,2012,16(3):139-140.

[4]逯德玲.电子信息化背景下的地勘单位地质技术档案[J].中国科技信息,2010,17(8):142-144.

[5]赵金凤.浅谈档案管理现代化与档案信息化建设[J].水利建设与管理,2010,22(12):.118.

地质信息范文第7篇

【关键词】地质勘查单位 会计信息 质量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内企业为了实现与国际金融体系的接轨与进一步融合,从企业自身发展的角度加强了会计信息的补充与完善。地质勘查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监管不但是政府实施经济监管职能的重要体现,也是保障企业稳步发展的必要途径。目前,国内地质勘查单位会计信息质量问题表现在较多方面,只有经过系统的分析与经验总结,才能满足企业财务及经济管理活动的实际需求,并且实现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和能力的稳步提升。

一、现代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现代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实现要建立在先进会计理论与方法综合运用的基础上,并且要由专业的会计人员在遵守法律规定的情况下,获取更具经济价值的各类会计资料和具体数据。在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中,会计信息不但对企业的经营与决策造成重要的影响,而且逐渐发展为一种宝贵的社会经济信息资源,对于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优化、财务状况的评价,以及风险防范意识的提高都具有促进作用。现代企业在会计信息的收集与整理中,首先要根据国家相关法律的具体规定规范自身的会计行为,并且要坚持从市场经济运转有序性的角度出发,不断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

现代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主要表现出:相关性、可理解性、可靠性、可比性、及时性及谨慎性等基本特征,其中相关性、可理解性、可靠性与可比性是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评价的基本要求。目前,在国内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管中,普遍存在片面注重形式而忽略实质的问题,特别在企业进行重大经济决策时,会计部门无法为经营者提供科学、准确的会计信息,进而导致企业投资前期的会计处理质量受到严重的影响和制约。同时,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中的及时性与谨慎性作为次级质量标准,直接关系到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时效和质量,从而成为企业财务与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平衡手段之一。

二、我国地质勘查单位会计信息质量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近年来,我国地质勘查单位在经营管理活动中,普遍提高了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的需求,但是由于受到管理理念、监督机制及社会审计等因素的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往往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进而导致企业的经营与管理决策潜在风险性的无形加大。综合分析我国地质勘查单位会计信息质量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会计信息的时效性难以保证

在地质勘查单位的会计管理工作中,会计信息的时效性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关键项目,必须引起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及会计人员的高度重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地质勘查单位各部门的职能也随之调整,但是对于各部门资产分配的配置却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因此,导致了企业内部各部门资产,特别是固定资产的占有率很不均衡。从企业的组织模式而言,国内地质勘查单位多为非上市公司,普遍未构建专业的财务管理及会计信息处理部门,在专业会计师和管理人员的招聘与培养中,也存在较大的弊端性,导致会计信息披露的时效性难以保证。我国地质勘查单位普遍采取不定期公布和提供会计信息的模式,特别是企业年度财务报告公布的时效性更是难以保证,导致企业管理和决策部门难以及时了解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而造成企业决策部门对于财务部门工作效率及质量的监管职能难以真正发挥。

(二)社会审计监督不力

目前,在我国地质勘查单位的财务管理及信息处理工作中,社会审计监督力度不足现象的客观存在,特别是国内注册会计师数量的严重不足,以及会计师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的参差不齐,导致地质勘查单位的财务及经济管理活动难以受到国家审计部门的有效监控与督导。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地质勘查单位在会计信息质量监管中存在的问题与财政预算和社会监管有着密切的联系,尚未形成一套合理有效的制约机制,以致不能实现会计信息的进一步优化。同时,部分地区政府及财政管理部门对于地质勘查单位的监督意识较为淡薄,没有合理设置相应的监管部门和人员,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地质勘查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社会监督的混乱。

三、提高地质勘查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的途径与方法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地质勘查单位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但是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在财务和经济管理活动中暴露的弊端和问题尤为突出。随着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财务管理专业软件的研发和应用,我国地质勘查单位的会计处理工作基本实现了信息化、智能化,但是会计信息质量中存在的弊端和问题仍然不容忽视,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予以解决,进而达到全面提高地质勘查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的财务管理目标。

(一)建立科学的会计信息管理机制

在地质勘查单位的会计处理工作中,各职能部门和会计人员一定要在明确自身职责的基础上,强化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协作意识,将会计信息质量管理融入到各项财政及经济管理活动中。地质勘查单位会计信息的管理不能单纯依靠企业的财务部门,而要积极协调各级政府的税务、审计、监察等有关部门建立会计信息管理互动制度,实现会计信息及资源的共享。同时,还要充分调动和发挥财务管理部门和下属子公司开展会计信息管理的主动性,并探索和实践会计信息管理中的投资和收益分析,进而促进地质勘查单位财务管理能力和水平的稳步提升。随着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地质勘查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监管也越来越繁琐,由于其在监管的过程中,涉及的方面比较宽泛而且数据较多,因此为了更加合理而有效地做好监管工作,应该积极引进现代技术作为管理的辅助工具,从而做到会计信息的流程化、标准化、专业化,而且要通过互联网络,逐步构建全国性的地质勘查会计信息数据库,及时掌握全国相关企业的信息动态,从而有效地利用人力、财力、物力,提高工作效率。

(二)加强企业内部对于会计信息的监督

在地质勘查单位会计信息的收集与整理过程中,企业主管领导及财务管理部门具有内部监督的职能,也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性、可靠性、及时性、科学性的基础。在地质勘查单位会计信息内部监督制度的构建中,一定要明确各部门及相关负责人的具体职能和义务,并且实施加强会计信息质量的评估机制,以防止会计信息在收集与整理中出现严重的漏洞或隐患。同时,针对地质勘查单位的业务特点和财务管理工作特征,并结合其会计信息内部监督中常见的质量问题,企业要加强相关监督机制的制定与实施,尤其是对财务控制中的薄弱环节强化管理,及时改进和完善现行的会计信息监督机制,真正实现违规必罚、违章必究的会计信息监督目标。

(三)提高会计队伍素质,强化社会审计监督

目前,在我国地质勘查单位财务管理组织的构建中,注册会计师的匮乏是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阻碍企业财务及经济活动管理水平大幅度提升的关键。由于地质勘查单位的业务和经营活动以具有专业技术的大型水利、路桥、建筑、电力工程项目为主,所以其人才招聘与培养的重点更多的集中于专业技术需求方面,会计队伍的建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为了有效解决和处理地质勘查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需要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企业自身要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招聘力度,并且积极鼓励企业内部会计人员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不断实现企业专业会计队伍的科学建设,以及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而社会方面对于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管与促进则需要通过各级政府及财政部门的协调,首先要通过强制管理的政治手段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及从业人员执业行为的严格约束,并且加强对注册会计师业务能力、政治素养及职业道德的培训,进而实现国内注册会计师中介机构和行业市场的规范发展,为地质勘查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提供理想的外部环境。

主要参考文献:

[1]田霞.浅谈会计信息质量与会计环境的关系[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0(15).

[2]苏卫红.公司治理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分析[J].中国农业会计,2009(4).

[3]邓剑川.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因素及提高[J].国际商务财会,2009(6).

地质信息范文第8篇

在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以及经济管理中,会计信息的收集和整理至关重要,是企业经济信息的基础组成部分,与企业经济决策和管理密切相关。对此,本文首先介绍了现代企业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然后根据地质勘查单位会计信息质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对策。以期能够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会计管理工作,规范企业会计工作秩序,确保地质勘查单位财务及经济管理活动的有序进行。

【关键词】

地质勘查;会计信息质量;研究

1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企业与国际金融体系的合作越来越多,为了确保企业的良好发展,必须不断改善和补充会计信息。地质勘查单位应该增加政府实施经济监管的职责,促进企业发展。另外,还应该妥善解决企业信息质量问题,确保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稳步提高。

2地质勘查单位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首先应当建立在先进的会计理论及方法的综合运用的基础上,专业会计人员应该严格遵守法律规定,获取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的各类会计资料和具体数据。在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中,会计信息不仅会对企业的经营与决策造成影响,而且还会发展成为一种宝贵的资源。对于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优化、财务状况评价及风险防范意识的提高均具有促进作用。企业在会计信息的收集及整理中,首先应该规范自身会计行为,同时还应该坚持从市场经济运转有序方面出发,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现代的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特征:相关性、可靠性、及时性以及谨慎性等,其中相关性、可靠性是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评价中的基本要求。目前在国内企业中,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管往往都是只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实质的问题,尤其是在进行重大经济决策时,企业的会计部门无法为决策者提供科学准确的会计信息,从而导致了企业投资前期的会计处理质量受到严重制约。同时,作为企业会计信息,其及时性与谨慎性属于次级质量标准,关系到企业会计信息的时效性和质量,是企业财务与经济管理活动中的重要平衡手段。

3地质勘查单位会计信息质量存在的问题

3.1很难保证会计信息的时效性在地质勘查单位的会计管理工作中,为了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应该确保会计信息的时效性,地质勘查单位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应该予以高度重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地质勘查单位各部门的职能也随之调整,但是对于各部门资产分配的配置却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导致企业内部各部门资产,特别是固定资产的占有率很不均衡。从企业的组织模式而言,国内地质勘查单位多为非上市公司,普遍未构建专业的财务管理及会计信息处理部门,在专业会计师和管理人员的招聘与培养中,也存在较大的弊端性,导致会计信息披露的时效性难以保证。我国地质勘查单位通常会采用不定期公布以及提供会计信息的模式,企业年度财务报告公布的时效性也很难保证,以至于企业管理和决策部门很难及时了解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情况,导致企业决策部门对于财务部门工作效率及质量的监管职能难以真正发挥。

3.2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目前,地勘单位会计制度已经无法满足当前会计核算需求。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以及市场环境的变化,地勘单位经济活动、经营业务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的地勘单位会计制度已经不能对变化的经济业务核算规范进行修正完善。因此,对于不同地勘单位的经济业务或事项,不能采用相同的会计政策。

3.3社会审计监督不足当前,在处理地质勘查单位财务管理信息的过程中,社会审计监督力度不够的现象普遍存在,尤其是国内注册会计师数量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再加上会计师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相差较大,使得地质勘查单位的财务以及经济管理活动不受国家审计部门控制。从宏观层面看,在会计信息质量监管中,财政预算与社会监管跟地质勘查单位中存在的问题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目前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合理的制约机制,无法实现会计信息的优化。与此同时,还有一些地区政府以及财政管理部门没有充分意识到要加强对地质勘查单位的监督,监管部门与人员的设置也不合理。

3.4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观念淡薄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观念淡薄。受教育水平及业务能力的制约,地勘单位的部分工作人员没有较强的职业道德观念,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和专业的训练,这也是影响会计信息准确与否的因素之一。

4造成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的原因分析

4.1主观原因(1)如果受到以下目的的影响,则会计信息提供者可能会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①单位利益。单位通过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可以骗取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国家相关管理机关的信任,而且还可以获得投资、贷款以及减少税收支出等经济利益;②个人利益。依靠权利的影响力,单位负责人迫使会计人员制造虚假会计信息,不仅能够骗取投资者信任,而且还能获得职务薪金等方面的利益。(2)由于各自利益的不同,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真实程度要求也不同。如:对于肩负着调节社会经济运作、维护社会稳定以及保障公众利益的政府部门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其最需要真实的会计信息;而受利益的驱动,某些人会通过粉饰政绩或隐瞒事实的手段放弃对自己不利的真实的会计信息,这时,他们更需要对自己有利的虚假信息。

4.2客观原因(1)会计制度本身的局限性。现行地勘单位会计制度是1996年财政部为了规范地质勘查单位的会计核算,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和国家有关规定,结合地质勘查单位的特点而制定的,适用于以地质勘查生产活动为主的国有地质勘查单位。该制度符合制定时的大环境,满足当时地质勘查生产活动经济业务会计核算需要。但是目前,我国的宏观经济和地质勘查生产活动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而地勘单位会计制度没有更新完善。因此,会计人员在处理新的经济业务的时候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从而存在会计信息失真的可能。(2)使用会计软件的问题。由于会计软件本身存在安全缺陷,导致一些人会钻空子,影响会计信息质量。(3)社会审计监督力量薄弱。注册会计师肩负着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的重任,但是由于注册会计师队伍水平良莠不齐,监管部门监督力度不够,因此很难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的作用。

5提高地质勘查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

5.1建立科学的会计信息管理机制在地勘单位中,各职能部门要在明确自我职责基础上,增强大局意识、协作意识及责任意识。地勘单位的会计信息管理不能单纯地依靠企业财务部门,还应该积极协调各级政府的税务、监察等部门,共同建立会计信息互动制度,从而实现会计信息及资源共享。在经济与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地质勘查单位会计信息的质量监管变得十分繁琐,由于在监管过程中涉及的方面比较广泛,因此为了更加合理有效地做好监管工作,应该积极引进现代科学技术作为辅助工具。

5.2完善地勘单位会计制度地勘行业特点突出,对此可以依据财政部2012年修订后《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完善地勘单位会计制度。对变化的经济业务核算规范进行修正完善,将新增业务核算规范纳入制度管理。对于已经不适用的地勘单位会计核算内容,应该及时修改或者删除,不断增加和完善新增经济业务核算内容。确保地勘单位会计制度能够满足当前会计核算需求,对于不同地勘单位发生的相同或相似的经济业务或事项,都能够采用相同的会计政策核算,提高地勘单位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5.3加强企业内部对于会计信息的监督在对地质勘查单位会计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中,企业领导以及财务管理部门应该发挥内部监督智能,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在构建地质勘查单位会计信息内部监督制度时,首先要明确各个部门和工作人员的职能和义务,然后不断加强会计信息质量的评估机制,避免会计信息在收集与整理中出现严重的漏洞或隐患。与此同时,还应该综合考虑地质勘查单位的业务特点和财务管理工作特征,结合会计信息内部监督中的问题,不断加强企业监督机制的制定和实施,真正实现违规必罚、违章必究的会计信息监督目标。

5.4提高会计队伍素质提高会计队伍素质。在我国地勘单位的财务管理组织构建中,注册会计师的缺乏影响了会计信息的质量,阻碍了企业财务与经济活动管理水平的提升。为了有效解决地勘单位会计信息质量问题,企业、社会应该共同努力。作为企业自身,首先要加大注册会计师的招聘力度,积极鼓励企业内部会计人员参加注册会计师培训考试,科学建设企业专业会计队伍,综合提升会计人员素质。对于社会方面,各级政府以及财政部门应当帮助协调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管,通过强制管理的手段对会计师事务所以及从业人员进行严格约束,加强对注册会计师业务能力与职业道德的培训,实现国内注册会计师中介机构与行业市场的规范化发展,为地勘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提升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

6结语

综上所述,提升地质勘查单位会计信息质量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为了改善会计信息质量,应该建立科学的会计信息管理机制,完善地勘单位会计制度,加强企业内部对于会计信息的监督,提高会计队伍素质。随着社会整体素质的提高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日渐完善,会计信息的质量必然会得到快速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波.趋同视角下我国地质勘查单位会计制度问题探讨[J].商业会计,2014(18):56~58.

[2]杨梅.关于对地质勘查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的思考[J].经济视野,2014(11):187.

地质信息范文第9篇

关键词:地质工程;地理信息系统引言

随着工程的不断发展,对于地质工程的精确度以及内容的涵盖量也越来越高,这就使得地质工程需要采用更多新型的信息化的技术方式对地质工程进行详细的分析。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综合了各项信息技术和数据处理方式的系统,能够满足地质工程的复杂性及可变性的需求,通过面向地质工程的地理信息系统分析,能够有效的将地理信息系统与地质工程的需求有机的联系起来,通过相关的信息化手段,促进地质工程的信息化的发展。

1 地质工程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地质工程是一种较为复杂的工程,它需要应用各类技术方式,对地质进行详细的勘察与分析,以自然科学和地球科学为理论基础,以地质调查、矿产资源的普查与勘探、重大工程的地质结构与地质背景涉及的工程问题为主要对象,解决各类工程地址中存在的问题。地质工程与岩土工程之间的联系比较密切,需要利用到岩土工程中的各类知识和技术方法,因此在实际工程中岩土结构是岩土工程的核心,而地质工程则是以复杂的地质情况为研究对象,需要运用系统性的方式对其进行分析、评价和控制。

2 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System或Geo-informaion System,GIS)是一种综合性的面向全球地理情况的系统,它能够提供关于地理中的各类空间信息,同时随着这一技术的不断发展,已经出现了很多将其他各类地质情况的信息与单纯的地理信息相结合的系统,能够很好的对地质工程中的各类信息进行集成。地理信息系统主要通过对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系统的应用,通过对地理信息数据的采集、加工、整理、储存、传输以及分析和显示,充分展现地质工程的基本地理情况以及其他各类数据,通过一种直观而集成化的方式,能够大大提高地质工程的研究效率,在计算机的辅助下,更好的对地质进行划分和规划。

通过对各类空间定位数据、图开数据、遥感图像数据、属性数据等内容的搜集和整合,实现相应的知识集成和管理的目的。一般而言,地理信息系统主要包括了即硬件系统、软件系统、地理空间数据和系统管理操作人员等四个大的模块,而其中又以软件和硬件系统为核心 ,相关地地理空间数据是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相关人员的操作则是主要的操作和决策的执行者,他们对于系统的要求和设想决定了该地理信息系统的具体功能、结构以及运作的流程。

3 面向地质工程的地理信息系统功能分析

地质工程的地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多模块多功能的系统,其主要的流程是在对工程数据的分析和预处理的基础上,通过对实际数据的采取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并对数据进行详细的分析和处理并得出相关结果的过程。因此对于地质工程的地理信息系统,需要能够实现整套的数据采集、储存、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具体而言,由于地质工程是工程地质工作的进一步拓展,因此其相应的工作应不仅仅局限于对于工程地质基本情况及其稳定性的评价,更重要的是需要对工程地质的变化情况进行实时的监控和预测,加强对于地质工程的检测和预警,相较而言,面向地质工程的地理信息系统对于其功能的要求更加深入。

这就需要设计人员采用一种非结构化的设计方式,通过对信息系统模型的基本构建和操作,实现相应的功能目标。一般来说,对于数据的采集和处理需要做到数据采集的灵活、方便,并通过详细的管理方式,对数据进行管理和分析,同时需要留有一定的接口,便于程序模型的二次开发,便于反馈,进一步指导设计。

4 面向地质工程的地理信息系统模型的建立

4.1 数据的采集与传输

地质工程中的各类数据比较繁杂,包括了各类地质工程中的三维地理信息的采集。所谓三维地理信息,即是需要将地理信息的三位空间坐标进行详细的数据化,并通过坐标的形式输入到地理系信息系统中,以便后期对数据的整理和加工。目前一般对于地质工程数据的采集方式主要是通过人工的方式,通过人手动对数据的采集和输入,将数据导入系统中。然后在后期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实时增加与修改,保证数据的完善性。但这种方式,需要消耗的人力工作量较大,且数据的精确性主要取决于数据采集人员的工作经验,对于数据有一定的影响。而另外一种方式则是通过扫描数据化的方式,通过扫描仪对图纸的扫描将相关图纸输入系统中,然后根据计算机的相应识别和操作,将图纸中的大量信息转化为系统能够识别和兼容的一系列数据信息,这一方式相较于传统的手工输入方式而言,操作更加简便,效率更高。但是由于识别过程中可能存在识别错误,因此仍旧需要人工进行一定的审核。今后,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将有望直接通过航空卫星图片的扫描输入和识别,达到数据的基本采集目的。

4.2 监测与反馈系统的建立

地质工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对地质情况的监控以及反馈。对于地质工程的检测,能够为施工提供更加有效的地质资料,并实时关注施工及设计变更对于工程地质的影响。同时也能最为地质整治前后效果的基本依据。通过地理信息系统,能够直观的通过三维方式反映各个监控点和监控网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数据的实时输入形成相应的时间轴上的检测数据。因此这类系统的监控数据属于一种四维的,包括了三维空间信息和四维时间信息的集成,能够为设计人员提供一种更加直观和清晰的监测数据。并通过地理信息系统的不断反馈和调整,实现最佳的工程地质模型的构建。

结语

地理信息系统在地质工程中的应用是一个高效化和精确化的发展趋势,各类技术人员需要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地理信息系统的模型构建以及操作应用方式,通过数据的采集与传输以及监测与反馈系统的建立,保证地理信息系统在地质工程中的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晟,朱庆.三维城市地质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设计[J].铁道勘察, 2005, 31(1): 56-59.

地质信息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地理信息 地质学 系统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3)12-0091-01

1 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特征

地理信息系统亦称之为GIS,是基于地理空间数据库,并借助计算机软硬件,对具有空间内涵的地理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和综合管理,在地质学中的应用,可提供地质管理、决策等重要信息。其系统功能特征表现为以下几点:(1)数据输入。地理信息系统在收集相应地质信息资料之后,以图形数据、图像数据和属性数据的形式,将数据输入到系统当中,为地质灾害防范、环境地质研究、地质剖面绘图等,提供科学合理的数据。(2)检索查询。地理信息系统提供交互式查询检索、影像库查询检索、图形库查询检索、属性库查询检索等检索查询功能,可供系统应用时快速找到所需的数据资料。(3)统计分析。针对地质学中的空间分析、模型分析预测、专业统计分析、常规统计分析等统计分析需求,在经过一系列信息筛选后,分析输出地质灾害、环境地质研究等所需的信息。(4)图像处理。图像处理功能体现为专题信息提取、信息复合、图像纠正、文本报表、统计制图、空间分析制图、影像图几个方面,为地质学应用提供更为专业科学的图像。

2 地理信息系统在地质学中的应用

地质学中应用地理信息系统,主要应用范围分为地质灾害、环境地质研究、地质剖面绘图、地质矿山四个方面,笔者结合相关的工作经验,对地理信息系统的具体应用方法,进行如下总结:

2.1 在地质灾害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在泥石流、地面沉降、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中,具有预测性的作用。(1)地震灾害。为满足地震分析、预报、抗震、救灾、灾后评估等需求,借助计算机采集地震相关数据信息,并通过自动判别系统提供信息,对地震展开客观性、系统性和智能化的预测,至于地震灾害损失评估和震后减灾,可根据地理信息系统评价经济损失、人员伤亡,并以最短路径等空间分析方法,提供救灾方案制定、避震疏散、危险品贮存、火灾辅助等决策依据。(2)滑坡灾害。滑坡灾害的风险评估,将地理信息系统引入滑坡灾害危险性的评价,作为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的分析工具,以此提高滑坡危险性评价的精度。总之,地理信息系统的信息技术功能,凭借信息处理的优势,并以信息自动识别功能,是救灾、抗灾和防灾工作的重要技术辅助手段。

2.2 在环境地质研究中的应用

在环境地质研究中,要求掌握评估地质灾害风险、识别水土污染风险、充分利用地下水资源、评价城市地质脆弱性等方法。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地质研究中应用的表现如下:(1)地质图编制和数据库建设,即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建立地质学信息空间数据库,以及自然灾害风险评估决策系统,形成提供环境地质研究数据的系统平台。(2)便于地质资源的评价和地质环境的管理,尤其是在资源匮乏和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的环境地质区域,通过对资源的评价和环境的管理,可为该区域环境地质的改善,提供研究的科学条件。(3)在技术系统应用方面,地理信息系统提供了专业的技术空间,在与其他技术的配合应用下,譬如RS和GPS等技术,可有效调查和监测地质状态。

2.3 在地质剖面绘图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和图形处理功能,因此能够有效存储和处理空间信息,具体应用方法如下:(1)对于地质剖面绘图的应用来说,有利于将地质体地理位置和地质属性结合起来,从而真实、生动、准确地将信息呈现在用户面前,并辅助地质工作者分析剖面数据、绘制柱状图和绘制剖面图。(2)以某柱状图的绘制为例,在自然电位分析的基础上,从数据库当中提取相关的钻孔和岩性数据,确定自然电位为2.5mv,然后按照系、组、段分析地层,其中地层的系为二叠系和石炭系;地层的组为下石盒子组、山西组、太原组;地层的段无具体数据显示,至于井深,分为75m、800m、850m、900m四个勘测点,然后分析岩性剖面和视电阻率,通过系统的柱状图自动生成功能,生成具体的柱状图。(3)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绘制剖面图,其原理可归结为:初始化点、线、字符及符号—提取钻孔柱子数据—计算每个柱子顶部中点坐标—求取左右两边柱子每个岩层的顶底板标高—按顺时针方向排列左上角4个顶点—将顶点连线成四边形—显示或导出线—绘制完成。

2.4 在矿山地质中的应用

在矿山地质中应用地理信息系统,通过矿山地质点、线、面、体的勾画,构建三维地理信息系统数据模型,以此描述矿山地质中的各种现象。借助模型,矿山开采时就能够掌握各种地质现象的特点,并在空间精度和便利性方面,解决地质描述的实际难题。笔者认为地理信息系统具有独特的空间分析功能和数据分析能力,可为矿山地质划分出不同危险性的等级区域,并以危险性制图的方式体现出来,以及借助系统评价和管理矿山地质,以分区评价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并与专家系统集中应用,管理相应的时空数据,以便形成对矿山地质的动态管理。总之,地理信息系统基于传统三维数据模型,承上启下地开发出三维地理信息系统模型,为矿山开采质量和安全管理,提供科学合理的地质材料依据。

3 结语

综上所述,地理信息系统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并借助计算机软硬件,对具有空间内涵的地理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和综合管理,包括数据输入、检索查询、统计分析、图像处理几个方面的功能特征,在地质学中的应用,为地质灾害防范、环境地质研究、地质剖面绘图、矿山地质确定等方面,可提供地质管理、决策等重要信息。通过文章的研究,基本明确了地理信息系统在地质学中的具体应用方法,但具体的应用细节,仍然需要结合实际予以不断总结和完善,以进一步提高应用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雪琴.在地质灾害中如何应用地理信息系统[J].企业研究,2013(9):69-71.

[2]李小青,罗太进.地理信息系统在编制综合水文地质图中的应用[J].华东科技:学术版,2013(6):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