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质硕士论文

地质硕士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提高地方高校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对策研究

摘要: 学位论文质量是硕士生培养水平的重要体现,随着高校研究生培养规模不断扩大,如何通过切实有效的制度措施,确保硕士学位论文的总体质量水平,已成为高校在研究生管理领域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通过对当前地方高校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分析,结合地方高校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从课程设置、学术规范、中期检查等方面提出了加强地方高校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建设的对策建议,为提高地方高校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了新的思路。

Abstract: The paper analyzes the status quo of local university master thesis.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in domestic local colleges, it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f how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master's degree thesis, positive ideas for local universities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master's degree thesis.

关键词: 地方高校;学位论文;硕士研究生

Key words: local universities;master degree thesis;master graduate student

中图分类号:C5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8-0273-03

0 引言

随着国内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近年来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出现了一定程度下降倾向。研究生学位论文作为检验研究生理论基础、专业知识、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学术水平的主要手段,不仅是研究生教育质量最直接、最综合的体现,也是衡量研究生学位授予质量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如何保证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已成为现阶段我国研究生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当前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全文阅读

大连理工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调查与分析

摘要:为了解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掌握学生、导师和企业对专业型硕士的期望。开展了关于学生、导师和企业的三方问卷调查,并进行了大量针对性的访谈。通过调查和访谈的结果分析,发现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改进方法,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管理体系改革提供依据。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学位;专业型硕士;培养;学位论文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4-0050-02

一、概述

为了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积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教育。截止到2015年,大连理工大学学术型硕士与专业型硕士的比例已基本达到3∶1。但随着专业型硕士教育的兴起与发展,其培养质量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要求必须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而且“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学位论文质量是衡量全日制专业型硕士培养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如何在保证工程实践的前提下又能很好地完成专业学位论文是我们探讨的主要内容。本文从学生(本科生、研究生)、导师、企业三方面入手问卷调查、部分面谈,得出调查结果,从三个角度诠释对专业型硕士的理解和解读,较全面地反映大连理工大学的专业型硕士培养现状。

二、问卷调查概况

问卷调查的对象是大连理工大学的在读学生(大四本科生和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硕士生导师和硕士毕业生工作企业。针对上述三方面的特点和关注的焦点不同,调查问卷分为三类:学生版、导师版和企业版。在2014年3~5月采用不记名方式,共发放四类调查问卷1500份,调查问卷的发放和回收情况:学生版共发放1000份,回收762份,回收率为76.2%;导师版共发放400份,回收314份,回收率为79.5%;企业版共发放100份,回收68份,回收率为68%。

全文阅读

地勘业工程硕士人才培养

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处于同一层次,工程硕士专业主要是为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自1997年国务院学位办公室正式设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以来,工程硕士教育获得了持续发展,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专业型应用人才。地质工作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大批高素质科技人才的支撑,地质工程领域是最早招收和培养工程硕士研究生的专业领域之一。随着地质工程硕士教育的蓬勃发展,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了优化和补充,并能结合工作实践,提高理论水平与实际工作能力,同时也为国家重大地质项目的完成提供了技术并能保障。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目前,地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现状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工程硕士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招生领域不断增加,招生人数大幅增长,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化工程硕士教育自开办以来,招生领域及人数的不断增长,导致出现一定的师资不足现象。随着近年来地质“行业热”及高校扩招,地勘行业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为例,近两年工程硕士招生人数增长了20%,合作单位也增加了50%。学员年龄结构较以往更加年轻化。如某单位工程硕士班,2004级平均年龄40岁左右,2008级平均34岁。年轻学员多实践经验不够丰富,突出了增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2.学员基础参差不齐,专业过于细化工程硕士学员生源不一,基础参差不齐。有些是参加工作刚满3年的毕业生,具备较好的理论知识,但工作时间不长,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有些是单位的骨干,甚至是主管领导,有着较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可能理论知识比较生疏,因工作需要加入工程硕士行列。随着中国本科教育的专业细化,细分出许多不同的专业方向,学生基础专业知识面可能不够宽泛,教学课程内容的设计上很难统一。以内蒙工程硕士班为例,2008~2010年我院共招收学员50余名,其本科专业包括地质学、矿产普查与勘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水文地质、环境工程和岩土工程等近10个专业,如何使每位工程硕士学员在专业水平上都能得到提高,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难题。

3.学习时间难以保障,学员按期完成论文比例下降工程硕士培养多采取学员生源地统一时间集中授课的方式。由于学员多为生产科研单位在职人员,受工作性质等的影响,上课出勤率不理想,影响了课程教学计划,教学质量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证。工程硕士的学制为3~5年,按期完成论文的学生比例有所下降,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监管工作的不足。

4.专业课教学缺乏针对性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在教学理念上应始终坚持、重视地质基础知识的传授及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目前对工程硕士进行培养有时所聘请的教师为其他学位硕士教师,尽管学员受到丰富的理论知识培养,但是缺乏实践环节的锻炼。

二、提高地质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建议和措施

工程硕士培养的一个重要初衷,就是对在职工作人员进校不离岗的情况下进行知识的更新和提升。但是,随着工程硕士教育的发展和认知度的不断扩大,许多社会人员把其当做快速拿到硕士学位证书的一个捷径。这就要求我们在择优录取的时候,不能仅看考试成绩,更要考察其专业背景,严把录取关,做到择优、择需录取。工程硕士具有其自身的特点,一般都有3~5年的工作经验,如何在短时间内提高效率、抓住重点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要求我们只有具备特色的培养模式才能提高工程硕士培养的质量,从而吸引广大学员。

全文阅读

多方协同,提高计算机类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

摘要:计算机类工程硕士的培养为缓解企事业单位对计算机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计算机工程硕士的论文质量近几年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了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该文分析了计算机类工程硕士论文存在的问题,找出了原因,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工程硕士;计算机;学位论文;质量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22-5474-03

自设立计算机类工程硕士以来,工程硕士在我国高层次专门人才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改变了计算机学科学位类型比较单一的状况,为满足我国企事业单位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和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但是在计算机类工程硕士的培养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了工程硕士培养质量。工程硕士的培养包括课程教学、工程实践、学位论文等多个环节。本文就计算机类工程硕士论文质量的现状、工程硕士论文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1 计算机类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存在的问题

1.1 论文相对简单

国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指导意见中指出:论文选题一般应直接来源于企事业单位,具有明确的应用背景和实用价值,同时应具有先进性、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现在计算机类工程硕士的论文大部分与工程硕士从事的工作相关,来源于企事业单位,有实际的应用背景和使用价值,但深度不够。就近几年的实际情况看,计算机类工程硕士的毕业论文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约占80%,硬件设计约占10%,图形图像处理约占5%,其它约占5%。计算机类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大部分是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相对比较简单。所使用技术难度相对较小,工作量相对不足。

全文阅读

全日制工程硕士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研究

摘要:为保证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质量,应有针对性地建立一套合理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对以往相关研究进行了评述,并借鉴CIPP模式思想,结合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具体情况构建了我国全日制工程硕士质量保障体系,为我国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实践提供了参考借鉴。

关键词: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质量保障;CIPP

作者简介:吕璞(1981-),男,陕西西安人,大连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陶玉萍(1980-),女,河南南乐人,大连交通大学研究生学院培养管理办公室主任,讲师。(辽宁 大连 11602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立项(JG12DB05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2-0020-02

我国开展工程硕士的培养工作已有近30多年的历史了,这期间为国家经济建设输送了大批高层次的工程类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对高水平工程类人才需求。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造成这类工程硕士的总体培养数量和在整个研究生教育中所占有的比例依然很小。而我国目前正处在经济结构转型调整的关键时期,急需大批具备高层次专业知识和高水平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2009年为适应社会需要,国家开始面向应届本科生招收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出现加大了国家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也满足了社会的用人缺口。但是由于在职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受到社会各界的许多诟病,因此全日制工程硕士在发展之初就应建立合理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才能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相关研究评述

目前相关研究主要可以分为培养和质量保障两个方面。

全文阅读

大学应该培养“法学家”还是“律师”

[摘要]我国高校法律专业硕士培养存在问题较多,培养方式与法学硕士同质化趋势日益凸显。从专业划分、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科研和论文要求、法律职业背景、质量评估体系等方面对法学硕士和法律硕士的培养模式进行区分和构建,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关键词]法学硕士 法律硕士 同质化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4-0108-03

[作者简介]程燃,复旦大学高教所硕士生(上海200433)

一、法律专业硕士的培养现状

据统计,在2012年度法学专业排名前十的我国高校中,2013年计划招收了2560名专业硕士,1844名学术硕士(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除了中国政法大学和西南政法大学两所法学专业高校之外,其他高校的专业硕士计划招生人数均远远多于学术硕士,这导致了近几年法律专业硕士的毕业生大幅增加,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相反,法律人才缺乏与过剩的悖论局面却依然存在。一方面,法律专业硕士在就业时面临一定的歧视,承受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许多企业、生产部门急需大批优秀法律专业人才,如外事、经管等方面的法律人才缺口尤大。法律硕士与法学硕士的培养方式同质化导致法律硕士的专业交叉优势和就业优势消减,不被社会认同,就业困难。这一点从复旦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统计的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职业分布情况(表2)可以看出,专业硕士毕业生中有将近一半人去了待遇相对来说差一点儿的民企,而学术硕士毕业生分布又很分散,没有实现预想中的提供博士生后备力量的要求,毕业后升学的只占了10%,其他人则挤占了专业硕士的就业空间。这反映了当前的法学专业研究生教育模式在适应市场需要、适应不同领域职业的需求方面是有很大欠缺的。在国外,法律硕士和法学硕士在学位上处于同一层次,但培养理念和规模则各有侧重与不同,相应的专业划分、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科研和论文要求、法律职业背景、质量评估体系等都有区别(理想的法学硕士和法律硕士的培养模式如表3所示)。然而,在我国现阶段的教育背景下,不仅很多用人单位搞不清楚法学硕士和法律硕士之间的区别,就连高校法学院的教师也不能很好地对二者进行区分,往往采取统一的授课模式。事实上,二者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

培养目标方面,法学硕士和法律硕士有着不尽相同的培养定位。法学硕士设置的初衷是为法律教育和科研机构培养学术型人才,它所预期的毕业生是学术法律人(Academic lawyers)而非实务法律人(Practicing lawyers)。而法律硕士(JM)的培养目标是“为实际部门培养德才兼备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法律专门人才”。传统的法学硕士教育更侧重于学术,而非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法学家;法律硕士教育培养的是法律家(即所谓的律师),也就是既有一定的法律功底,又有很强的实践能力,能够在法律框架内解决社会问题的法律从业人员。法律硕士教育所培养的人才重应用、重实务,职业道德与职业能力突出。相比于法学本科的基础通识教育和法学硕士的学术研究教育,法律硕士教育是一种职业能力的培养,旨在培养面向各行各业的复合型法律人才,以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方面。根据培养目标,法学硕士应当以学术研究为导向,而法律硕士教育和教学的全部工作都应该围绕培养宽口径、重应用、高层次、复合型的优秀人才来进行。对比复旦大学法学硕士和法律硕士所开设的必修课课程可以看出,法学硕士开设的方法课、对比课突出了研究型特点,而法律硕士所设课程与本科生课程较为接近,体现了法律硕士与法学硕士的差异。但目前法律硕士的课堂教学基本还是遵循课上满堂灌的教育模式,依旧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内容也同样是侧重于理论,实践性课程的设置远远不能满足法律硕士培养目标的要求。同时,因课程设置没有实现与其他学科和法学知识的有效结合,致使法律硕士的跨学科优势难以发挥。

全文阅读

法学硕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的统计分析与构建

摘 要 法学硕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是评价和衡量法学专业硕士论文质量的重要方法,对法学学位论文有着一定的指导和评价作用。本研究对我国主要法学高校的硕士论文评价体系进行了统计和分析,提出了有效进行评价需要遵循的原则,以及论文评价体系中评价内容的设置和分值的设定。构建了符合评价基本原则和实际情况的主客观相结合的法学硕士论文评价体系,为科学合理地进行法学硕士学位论文评价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法学硕士学位论文 评价体系 统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 G255 文献标识码: A

撰写法学硕士学位论文是法学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核心任务,对衡量学生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法学硕士学位论文的撰写,不仅能够训练学生全面的科研工作能力,还能拓宽并且加深自身的法学专业知识,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法学专业学位论文质量的高低是衡量法学专业院校研究生培养教育质量及管理水平的集中体现。法学硕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是评价或衡量法学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标准,对法学硕士学位论文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和评价作用。能否构建科学合理的法学硕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不但关系到一篇法学硕士学位论文的综合评价,而且关系到法学硕士培养单位研究生教育的水平。目前,我国法学硕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尚处于探索阶段,各个培养单位之间未能形成统一的评价标准体系。虽然全国法学硕士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对硕士学位论文提出了一定的标准和要求,但是其描述过于简单,与其他学位论文的差异性不大,兼容性较差。在实际应用缺乏针对性、指导性,致使硕士学位论文的评审过程中,由于不同专家对同一篇论文的理解不同,评判会出现较大的波动,不利于硕士学位论文全面的评价。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合理,适应法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评价体系显得尤为必要。基于上述问题,本研究着眼于法学硕士学位论文的评价标准的研究,应用各种统计分析方法,试图构建一套相对科学、规范、合理、有效的法学硕士学位论文评价标准体系,为我国法学专业硕士论文评价体系的构建提供一定的参考

全文阅读

教育硕士培养实践性提升

本文作者:刘 璐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一、我国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的现状及其归因

就其界定来说,我国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为培养从事基础教育的具有较强实用性的专业性人才而设置的,但教育学硕士培养的则是偏重教育科研的高层次人才。前者的目的是解决教育、教学及管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而后者的目的是提出或创造出新的教育理论知识。因此,两者培养的方式应该是不同的。但就目前而言,我国教育硕士与教育学硕士的培养模式基本相同,都偏重学术性的研究、轻实践,更不用说理论与实践结合,存在严重的学术倾向性问题,这主要体现在:

1.培养目标的定位虽然我国早已规定了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但在实际操作中,许多院校基本还是把教育硕士按照教育学硕士处理,只是在要求上适当做出一些调整。这些院校认为教育硕士既然属于硕士层次、需要授予硕士学位,自然也需要重视理论研究,但考虑到教育硕士自身的特殊性,在教育学硕士培养目标的基础上“降档”处理。2.培养方案的制定由于目前我国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还处在初级阶段,各方面都很欠缺,并且在制定培养方案时,不能准确把握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甚至与教育学硕士的培养方案相同,也仅仅只是在个别课程的安排上做些少量的调整而已。

3.教学方式选择方面由于受到我国传统的教学观念的思维定势,在教育硕士的实际教学中主要以单一的班级授课为主,许多授课教师只是单纯的在课上灌输一些与实际关联不大的理论知识,甚至有意回避与实践关联密切的部分,更不会重视学员实际教学水平的提高。当前多是现有的教育学专业的授课教师为教育硕士授课,所以在实际教学中他们常引用教育学硕士的授课方式。在授课方式方面,主要以大班课堂讲授为主,极少进行课堂讨论、专题讲座、学术研讨,并很少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授课。在授课内容方面,大都沿用教育学课程的内容,偏重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很少联系中小学实际的案例进行教学。

4.导师水平及遴选方面教育硕士的培养质量除了决定于学员自身的努力程度,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导师的专业水平。可以说如果没有能力强的导师,那么又何谈能够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目前,我国教育硕士的师资队伍在人员数量上十分缺乏,在教学经验上严重不足。教育硕士的师资队伍建设严重滞后,因此根本无法满足迅速扩大的教育硕士的招生规模。培养院校在聘用教育硕士导师的问题上也很不规范,往往以导师的学术的水平、学位的层次作为聘任教育硕士导师的标准。所以聘任的教育硕士导师及授课教师,常年从事高等教育研究工作,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对教育硕士的培养并不十分了解,缺乏一线教学的实践经验。这也影响了学员在实际应用方面的能力,与国家设立教育硕士的培养目的相违背。

5.学位论文的指导与评审现在许多教育硕士的培养单位重视学术研究、轻视实践探索。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所做出来的论文大多是空洞的文章,学术与实践严重脱离,与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最初培养目标相距甚远[1]。而在教育硕士论文的指导与评审的过程中,则过于重视学术性方面的研究。导师在对教育硕士论文指导的过程中,指导方式大多与教育学硕士的指导方式相一致。在对论文进行评审时,导师往往会减低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的要求,即以低于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的标准来界定教育硕士的学位论文水平。造成这种现象的首要原因是由于培养院校缺乏对教育硕士自身的专业特点及特殊要求的正确认识和疏于实践探索造成的。但实际上教育硕士与教育学硕士并没有地位高低的差别,只是应该对其培养采取不同的尺度、偏重不同的研究方向罢了。从某些角度说,教育硕士的要求更高,因为教育学硕士注重理论,而教育硕士注重实践,而理论源于实践,因此对教育硕士的要求更高。

二、建构新型教育硕士培养模式

全文阅读

我国高等学校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研究

【摘要】创新能力培养是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核心,是硕士研究生教育自身发展的需求和本质属性。自我国恢复学位制度以来,国家对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日益重视,法规政策相继出台,尤其近几年,社会和国家大力呼吁创新人才的培养,有关创新人才培养的各种会议、标语、论文和著作铺天盖地而来,从现状来看,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也存在一定问题,本文就此展开研究。

【关键词】 硕士;创新能力;现状

一、我国高等学校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取得的成绩

(1)政策法规方面的不断改善。对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视与实践是随着创新教育思潮的产生而产生,并逐步通过各项法律、政策、文件深入开展,国家出台了多项政策、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一育法》、《关于加强和改进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几点意见》、《关于加强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管理的通知》、《关于加强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区域合作的意见》、《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实施基本要求》等等。这些、法律、政策、文件集中反映了教育主管部门对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实施思路与逐步规范的具体措施,属宏观的指导性文件。使我国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2)高等学校在提高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方面取得的成就。第一,教育结构不断优化,培养形式多样化。近年来实施的“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和发展了一批重点学科、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和科技创新平台,为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确立了较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门类比较齐全、结构和布局比较合理、覆盖面较宽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学位体系。”截止2008年上半年,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已累计招生86.5万人,其中学历教育招生24.6万,占专业学位总体招生数的28.4%;在职攻读招生61.9万,占专业学位总体招生数的71.6%。目前我国参与专业学位教育的院校总数为431个,占我国博硕士学位授权单位总数的60%。我国初步建立了专业学位教育制度,培养了大量应用型专门人才。

第二,高等学校日益重视,积极探索各种途径提高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高等学校日益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纷纷采取各种措施,加强研究与实施硕士研究生穿心能力提高的各种途径:

二、我国高等学校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等学校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总体不足。在2002年10月召开的全国硕士研究生院院长联席会上,参会者一致认为: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问题的一个主要表现就是—— 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不强。

全文阅读

工程硕士培育中的缺陷与建议

1我国工程硕士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和工程硕士教育的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工程硕士教育目的是培养工程实践者,故在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时,应该在满足研究生基本的课程设置的基础之上,将其重点课程(计算机和英语)设置的更宽更深,突出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特点。另外由于工程硕士的培养方式是校企结合的方式,许多学生由于时间和地域方面的原因无法亲自到学校上课学习,虽然目前实施了网上课程教学的方式,但是一方面大多数的网上课程得不到及时的更新,使得学生无法获得最新的知识;另一方面网上课程教学使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时不能及时得到解决,这样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使得教学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

(2)授课内容不能满足工程硕士的知识需求,与实际脱节。工程硕士学习是带有目的和问题的,需要在老师的课堂中得到解决。然而有些老师在授课时并没有考虑到这一点,导致教课内容比较单一,不能满足工程硕士的需求。甚至有些教师讲授的内容已经过时,不能紧跟时代的发展。

(3)学位论文在选题上没有针对性,在质量上呈现良莠不齐的情况。工程硕士学生学习的目的是将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于解决企业在现实中遇到的问题,是将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桥梁”。因此,工程硕士的学位论文应该是针对企业中遇到的问题作为研究题材,而不是和工学硕士一样泛泛而谈,没有实际针对性,这样违背了工程硕士教育的初衷。虽然有的论文的选题是具有针对性,但是在论文的质量方面却体现不出学员充足的理论知识即论文缺乏理论的支撑,只是单纯的为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失去了研究的意义。

(4)双导师制发挥不足。校企联合的培养方式应该是学校和企业双方都是监督人员,共同督促学生完成工程硕士的学习。然而,目前的状况基本上完全由学校一方监督,企业很少或基本上不参与。校企双方在沟通交流方面也不够,导致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未能给企业面临的问题带来实质性的解决方案。

2对工程硕士培养中存在问题的一些思考

(1)加强校企双方的沟通与交流。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中明确规定“对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人员实行高等学校与工矿企业或工程建设部门合作培养。要加强合作培养基地的建设,形成合作培养的有效机制”。因此,在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要充分的调动企业和学校两方面的积极性,鼓励企业和学校共同监督和担负起工程硕士培养的职责,这样不仅能够迫使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认知观得到改善,而且还能保证培养质量和提高办学效益,达到“双赢”。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