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人类目前还无法准确地预知地震的发生并采取预防措施,大多是在震后实施救援。这样的现状,使得地震发生后能迅速有效地实施救援工作显得愈加重要。
灾难发生之后存在一个“救难黄金72小时”,在此时间段内,灾民的存活率极高。每多挖一块土,多掘一分地,都可以给伤者生存的机会。但是在地震发生之后,房屋道路往往破坏严重,大型机械无法进入到坍塌的房屋内部展开有效救援。一次主震发生后,还会有一系列的余震发生,不仅会对进入救灾现场的救援人员造成伤害,还会阻碍救援工作的开展。
为了减少不必要的人员伤亡,提高震后救援的效率。辽宁省大连市第九中学的张文超、王玉玠、陈海诺同学在赵玉梅老师和许钦泊老师的指导下设计制作了地震救援机器人T。地震救援机器人T可以在灾后最短时间内进入坍塌的房屋中,自动寻找被困人员,并实施救援。
在制作救援机器人过程中,创意小组遇到了很多的问题,经过不懈努力,这些问题被一一解决,使得地震救援机器人T最终达到了设计目标。
首先,为使救援机器人能够适应灾后复杂的地形环境,创意小组将机器人设计成履带驱动方式,使它具有良好的爬坡性能,可以在灾后凹凸不平的路面上行动自如。
在实现机器人能够自动寻找被困人员的功能时,起初,创意小组决定用温度传感器来作为寻找生命体特征的搜寻装置。但是实验当中发现传感器温度上升或者下降的时间和过程非常长。这使得机器人无法在短时间内检测到有效温度。后来通过联想红外线体温计,选择使用红外线传感器。通过红外线传感器进行扫描,可以在较短时间内确定生命体特征的位置,达到快速确定救援方向的效果。
最难实现的是如何将压住被困人员的废墟抬起。创意小组发现复合式杠杆可以用较小的力量将废墟抬起,但如果直接用马达驱动复合式杠杆,不但会导致马达翻转,甚至能使马达卡住,影响救援。经过多次试验后,创意小组选择使用气动力作为驱动复合式杠杆的动力源,用马达带动气泵,在储气罐储存足够的空气,用另外一个马达控制气阀,最后用气缸使复合式杠杆抬起。这种能量传递方式,能有效防止抬起废墟后,废墟重力过大造成的下压情况。
解决将废墟抬起的问题后,创意小组又遇到了新的难题。由于创意小组使用的主控器是乐高头脑风暴系列NXT智能模块,它只有3个马达输出端口,无法同时满足控制机器人行进和控制储气罐储气、操作气缸气阀的要求。创意小组决定使用两个主控器进行控制,一个主控器负责完成搜寻被困人员方向、使机器人自动运行到营救位置;另一个主控器负责完成储气罐储气,控制复合式杠杆的运动方向和运动位置,通过操作气阀方向来驱动复合式杠杆,完成抬起废墟的任务。两个控制器之间用蓝牙通信,实现两套独立操作系统之间的联络和互动。经过对程序的反复调试,创意小组用蓝牙通信时多发送单接收的方法解决了两套系统间蓝牙信号接收成功率不高的问题,将两套独立的控制系统变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市地处华北地震活动区的南部,太行山前断裂带从中通过,地质构造复杂,存在发生中强地震潜在隐患。—年,市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27个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之一。为应对破坏性地震灾害,满足现场紧急救援需要,市政府借鉴外地市经验,结合我市实际,按照“专兼结合、军民结合、平战结合、一队多用”的原则,决定组建一支反应迅速、机动性强、突击力强的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具体组建方案如下:
一、队伍名称、组成及规模
(一)队伍名称:市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以下简称“地震救援队)。
(二)队伍组成:地震救援队由市地震局、市公消防支队、市卫生局联合组成。下设三个分队,即监测评估分队、搜寻救援分队、医疗救护分队。地震救援队领队由市防震抗震指挥部指挥长担任,各分队长分别由市地震局、市公消防支队、市卫生局有关领导担任。
(三)队伍规模:地震救援队总人数105人,其中搜寻救援分队65人,由市公消防支队派出;监测评估分队15人,由市地震局派出;医疗救护分队25人,由市卫生局派出。每个分队分为两个小队,以利于根据震情规模灵活派出。
二、主要任务和职责
地震救援队主要任务:一旦发生破坏性地震,在第一时间内赶赴灾区对被压埋人员和重要物资实施紧急救援,最大限度减轻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地震救援队领队负责地震灾害现场救援领导、协调及后勤保障工作,平时负责地震救援队的年度合练和联合演习的组织协调工作。
为进一步健全落实各项应急准备工作措施、不断提升地震事件的应对水平,最大限度地减轻或降低震灾损失,依据2013年度防震减灾工作任务、《市县地震工作部门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参考指标》规定和各级指示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就下一步地震应急救援工作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
地震应急救援是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之一,其能力和水平直接决定着抗震救灾工作的成败,直接影响灾民生死存亡的机率;而决定应急救援能力水平高低的关键在于平时应急准备基础性工作和各类救援措施的落实程度。为此,作为防震减灾工作的主管部门必须充分认识到自己肩负的法定责任,以为人民生命财产认真负责的态度,高度重视并努力组织做好全社会的地震应急救援准备工作。
近年来,通过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各相关部门尤其是地震部门的扎实工作,我市的地震应急救援能力、水平提高较快,但在地震应急预案健全及修订、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监测和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社会应急物资储备统计掌控、地震系统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等方面,与上级要求和日益发展的应急救援社会需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必须下大力迎头赶上。为此,各单位领导及每个工作人员必须认清形势、自我加压、找准不足、扎实工作、勇于创新、谋求发展,以促进我市地震应急救援能力、水平进一步提升。
二、明确主要工作任务
地震应急救援准备工作面广、量大,涉及各级各行各业,需要政府统领,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更需要各级地震主管部门积极协调、努力组织抓好落实。当前,要突出抓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修订完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
2013年是省、市政府确定的应急预案编修年,要求务必完成各级各类应急预案的健全、修订、报备工作,这是本年度应急救援工作的一项重点任务。各市区、开发区、工业新区(以下简称各市区)地震部门,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省防震减灾条例为依据,学习借鉴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局高标准建立健全地震应急预案体系的经验做法,按照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预案体系的规定要求,协调督导本级政府管委及其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类要害部门单位、镇、办事处、街道社区居委会、村委会、学校、幼儿园、医院、厂矿企业、宾馆、商场、体育场馆、娱乐场所、洗浴中心等各类人员密集场所单位编制报备统一规范的地震应急预案和预案操作手册,切实消除预案盲区。各市区地震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适时组织开展桌面演练和单项演练活动,并根据需要指导机关、团体、企事业、学校等组织开展综合演练,切实增强预案的可操作性,确保本级年度地震应急预案编修、报备任务圆满完成。
1移动医院的开设
1.1开设情况4月20日10:00,接到国家正式命令后,移动医院准备人员2h内集结完毕。12:12分从重庆出发。17:30到达雅安,24:00时到达芦山县城,行程超过500公里(其中,雅安至芦山段,因道路损毁、车辆拥堵,耗时较多)。4月21日凌晨1:40,经初步选址,移动医院在芦山县城四环路(体育馆附近)进行第1次开设,3:00时左右初步展开完毕。主要医疗方舱和车辆沿芦山县四环路一字排开(X线车因电力需要连结市电摆放路口除外),整体宽度约8m,长度约40m。4月21日晚,根据卫生指挥部指令,移动医院转移至芦山县人民医院门诊部门前进行第2次开设,4月22日2:00时展开完毕。展开场地基本呈长方形,宽度约20m(含花坛),长度约40m。4月29日,接国家指令,整体安全撤回重庆。
1.2人员组成移动医院设指挥组3人,联络组2人,信息组2人,医疗组55人,防疫组8人,后勤组20人。其中,医疗组包括分诊帐篷医师3人,护士2人;神经外科门诊医师2人,护士1人;心胸外科门诊医师2人,护士1人;骨科门诊医师2人,护士1人;普外科门诊医师2人,护士1人;内科门诊医师3人,护士1人;儿科门诊医师2人,护士2人;留察帐篷、急诊换药医师3人,护士9人;手术车医师4人,护士4人;特检车医师2人;药械车医师1人,护士2人;X线车医师1人,护士2人;血库医师2人;器械消毒1人。后勤组包括电工、炊事员、杂工、驾驶员等。
1.3主要装备组成卫星通讯指挥车1台,手术车2台,普通门诊车1台,专科门诊车1台,X线车1台,特检车1台,药械车2台,采供血车1台、消毒车1台。开设分诊帐篷1顶(面积12m2),儿科帐篷和留察帐篷各1顶(每顶面积40m2),含普通观察床位8张,监护床位2张。此外,另有油电车、净水车、宿营车、物资运输车、生活保障车、淋浴厕所车等7台后勤保障车辆。
1.4物资保障移动医院开设早期,主要立足自我保障,药品、器械、耗材由各组成单位携带,水、电、油依靠自身的后勤保障系统。移动医院开设后期,主要依靠芦山县城当地卫生指挥部统筹供应、地方支援和自我筹措保障,特别是消耗性药品、器材、油料均由当地卫生指挥部协调供应,保证了移动医院的正常运转。
1.5基本工作流程分诊组初步检查伤病员后,分到内科或外科门诊车进行救治,如需特殊检查,转入特检车或X线车进行特殊检查。经处理后,病情平稳转入留察帐篷住院治疗。如需长期治疗,转送至雅安或成都医院进一步治疗。
2开展的工作
2.1院内救治4月21日,因开设位置太偏,就诊伤病员较少。4月22日调整位置后,开始大量收治地震伤员,并同时为灾区群众和其他救援队伍提供医疗服务。截至4月28日,移动医院累计救治伤病员1760人次(其中,重症38人),开展各类手术71台次。
网友“meaningless_批话多”在4月20日早上8点08分微博称,“我以为我要死了!震中肯定在芦山县!我家房子已垮”,同时上传了房屋受损、居民在屋外聚集的照片。这条微博是来自震区最早的消息。
随后,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4月20日8时02分在四川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 0级地震。
4月20日上午10点前,上述网友通过微博了8条信息报告自己家附近情况,这些微博的文字及图片信息成为雅安地震发生两小时后外界获得的为数不多的信息之一。
2008年汶川地震时,社交媒体在中国尚未兴起,人们更多地依靠电视、广播和门户网站获取信息。从汶川到芦山地震的5年间,基于微博和微信等社交平台的救助力量正在快速成长,并成为救灾的新生力量。
2011年日本大地震发生时,在通信网络陷入拥堵时,以微博为代表的SNS、以微信为代表的即时通讯软件等都被充分用于寻人救灾。此次芦山地震中,社交媒体成为外界了解地震消息的重要渠道,也成为民众和社会团体传递灾情讯息、自发维护救灾秩序和舆论监督救灾工作的途径。
中国留学生写程序整合寻人平台
地震发生后,社交网络信息量激增,网友纷纷通过社交平台及搜索引擎、查询信息,传递灾区寻人的需求。新浪微博、百度、腾讯、搜狐、360、搜狗等相继开通寻人专区。
最早开通这种寻人平台的是谷歌公司。从美国大海啸到美国飓风,再到海地大地震以及前不久的波士顿爆炸案,“谷歌寻人”都曾发挥作用。4月20日下午,“谷歌寻人四川地震版”页面上线。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3.09.006
基金项目:全军“十二五”重点项目(BWS11J076)
作者单位:100039 北京,武警总医院急救医学中心(刘亚华、王立祥、郑静晨),心脏病研究所(刘惠亮),灾害救援医学研究所(杨慧宁、郑静晨),医务部(陈金宏、焦小杰、杨炯)
通信作者:郑静晨,Email:
【摘要】目的 通过分析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从汶川地震废墟下成功救出49 名幸存者的搜救特点,探讨狭窄空间救援与医疗救护的难点及对策。方法 将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2008年5月12日至5月21日在地震现场搜救的49 名幸存者,按照救援空间特点分成非狭窄空间组(n=17)与狭窄空间组(n=32),就受困时长、营救成功用时及现场急救开展时间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狭窄空间救援比例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狭窄空间组和非狭窄空间组的营救成功用时中位数分别为4.48 h和1.38 h,现场急救展开时间中位数分别为0.89 h和0.10 h,受困时长中位数分别为49.55 h和21.58 h。由平均秩次来看,狭窄空间组的营救成功用时、现场急救展开时间均长于非狭窄空间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狭窄空间;地震现场救援;医疗救援;汶川地震
Confined space rescue and medical aid in Wenchuan earthquake LIU Ya-hua*,WANG Li-xiang, LIU Hui-liang,YANG Hui-ning, CHEN Jin-hong, JIAO Xiao-jie, YANG Jiong, ZHENG Jing-chen. *Department of Emergency,General Hospital of Chinese People Armed Police Forces,Beijing 100039,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ZHENG Jing-chen,Email:
2008年5月12日,一个被黑暗笼罩的日子,我过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7、8级的强烈地震。几十万人被困在废墟中。几个小时后,救援开始了。一具具尸体被从废墟中抬出。那里有学生,有老师,有普通劳动者。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战士和消防官兵们来来往往的不停运送着被解救的人员。有的人已经死了。有的人在同死神作着最后的斗争。三十多个小时过去,再往前救援难度很大,指挥员于是宣布暂停救援。看着周围遇难者亲属失望以及绝望的目光,一个士兵竟然跪在指挥员面前唉声乞求到“求求你,让我再救一个吧!”
这句话感动了周围的人,感动了整个中华民族的人,感动了你我的心。那一瞬间,仿佛有什么东西穿透了柔软的身体,穿透了整个时空,那就是爱。
只有爱,才能让所有一线战士所有支援者,奋不顾身的在废墟中寻找着所有的落难者。只有爱,才能让所有医务人员废寝忘食的竭力抢救着所有被救者。只有爱,才能让所有中国人没日没夜的真心担忧着所有受灾人民。
再微弱的呼吸,爱都可以让他生还,在坍塌的房屋,爱都可以让它重建,再危难的时刻,爱都可以让它顺利渡过去。而这种爱,只源于你我心底那最真诚的关怀,付出很简单。
感谢救灾现场士兵们付出的爱,感谢抢救室里医务人员们付出的爱,感谢捐款箱前所有人民群众付出的爱,感谢你们。众志成城,爱心一定会让这场灾难过去的!
摘要:地震灾害救援是一项危险性极高的工作,本文主要介绍救援的风险因素,这是救援的前期准备工作,也是确保救援队伍的自身安全,这是普遍倡导的救援基本理念。
关键词:地震 救援 风险 因素 对策
1.引言
地震是地球内部发生的急剧破裂产生的震波,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在地震灾害紧急救援中,救援队需要面对的是震后千疮百孔的灾场环境,不光包含大量震后破坏或倒塌的建筑,还有可能遇到山体滑坡、道路不通、堰塞湖、火灾、泥石流、碎石流、滚石、化学物品污染、辐射污染等具有危害性的状况。另外在救援还会受到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等各种非自然条件的影响。若执行的是境外救援任务,则还会有如灾情信息不明、语言不通、风俗习惯不同、水土不服对身体影响、队伍安全和生活难保障、设备不足等许多不利条件。以上提到的众多因素都是救援行动中需要应对的安全隐患和不利条件,可以说救援行动中的安全涉及方方面面,在平时救援准备中,就必须对救援行动中的风险因素进行了解和分析,甚至对一些因素做相应的准备工作。本文通过分析认为地震灾害紧急救援中救援的风险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构成。
2.风险因素
2.1结构安全因素
在地震救援中,具体地震倒塌建筑内实施救援行动是最为危险的救援步骤之一。操作不当或者防护不到位可能造成救援队员受伤甚至出现生命危险。因此,在建筑物内部或附近救援过程中,对各种危险情况要有预先的准备,有可能遇到以下几个危险:
2.1.1部分建筑结构构件或者填充物坠落的危险
摘要:近几年,破坏性地震发生较为频繁,给我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本文在分析破坏性地震灾害生命救援特点的基础上,研究了我国在破坏性地震生命救援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了针对破坏性地震生命救援的对策,以期最大限度减少破坏性地震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的损失。
关键词:地震灾害;生命救援;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P3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众所周知,地震的最大特点就是突发性和破坏性。根据统计规律,强震的在短短十几秒内成灾,强烈的地震波使大批建筑物倒毁。然而众多地震救援案例表明,因建筑物倒塌而被立时压毙的人占地震总死亡人数的50%,而震后因为得不到及时救援而被闷死、呛死、失血过多和饥渴而死的人却有30%-40%之多,剩余的10%-20%则是由于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如水灾、火灾、疫病、冻馁等致死。1983年对中国山东菏泽震后救灾工作的调查统计总结显示,被救出的的被压埋人员的存活率,震后20min内救出的高达98.3%以上,1h内的降为63.7%。而如果2h内被压埋人员还没有被救出,窒息而死的人数将达到58.6%以上。而《美国联邦政府应急反应计划》指出:“震后72h之后,被压埋人员的死亡率急剧上升。”不难看出,于破坏性地震生命救援,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
一、破坏性地震灾害生命救援特点
1.1 救援持续时间长,救援人员身体疲惫,饮食供应困难
破坏性地震中,准确定位被压埋人员后,在打通救援通道过程中,时间和精力大量消耗。各类破拆设备主要构件长时间的使用容易损坏,在一些狭小空间中,设备操作和施救人员动作难度加大。救援效率随着时间推移不断降低,持续时间较长。同时,大震之后的余震,容易造成建筑二次坍塌,救援危险大而不得不暂停救援。2008年汶川地震救援最长时间达到近170个小时,对于救援人员和设备都是一个极大的考验。救援人员自身的饮食供应相当困难,尽管救援人员出发时,自带了两三日的干粮和饮用水,但是长时间的长途跋涉,以及主动让粮于灾民,救援人员饮食供应不能保障,大大降低了体能,加之恶劣天气诸如暴雨等,连续战斗几个夜晚不能合眼,身体十分疲惫,但是由于进入灾区救援官兵数量有限,不能得到轮换休息,只能坚持持续作战。
1.2 救援作业环境复杂
【摘要】总结归纳了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医学救援中医疗队管理的主要措施,提出了在地震医学救援中医疗队要依势选址,迅速展开;明确任务,科学施救,救防结合;立足自我,管好队伍的组织管理方法。通过这些组织管理措施,确保医疗队救援任务的圆满完成。
【关键词】地震;医学救援;组织管理
地震医学救援中医疗队组织管理工作是完成救援任务的关键,医疗队管理水平的优劣直接影响救援任务完成的质量。近年来,成都武警某医院医疗队先后参加了汶川和芦山地震的医学救援,顺利完成了救援任务。笔者结合地震医学救援的实践,总结分析医疗队在执行地震医学救援任务中的组织管理工作,探讨地震救援任务中医疗队的组织管理方法。
1主要做法
1.1依势选址,迅速展开
展开地点除遵循野外宿营场地的选择原则(如近水、背风、避险、防兽、日照、平整)外,还应选择在震中、靠近灾区边缘、伤病员较多的地域。展开场地需靠近水源,能进出车辆,容纳一定伤病员,如学校、体育场、广场、稳固房舍等。汶川地震时,野战医院在汶川县雁门乡的某加油站附近展开,场地开阔平坦,可利用加油站的地下井供水,因进出交通方便同时又是灾民安置区,便于伤病员转送与救治。芦山地震时,野战医院在芦山县城边一条宽敞公路边展开,既靠近广场灾民安置区,又远离破坏的山体,余震的危害不影响医疗队安全。
1.2明确任务,科学编组
野战医院搭建好后,采取“基地+前置”的配置模式编配人员[1]。根据平时分组情况,在现场结合实际再明确分工,以野战医院为基地,将医务人员分成两部分,一部分负责基地工作,展开各组室,担任早期治疗工作;另一部分编成若干小组,每组2~3人,随救灾部队实施现场抢救,同时将重伤员转送基地进行早期处理。两组任务明确,由指定组长负主要责任,分工明确,机动灵活,使工作有序开展。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任务的重点也有所变化,前3天以现场抢救伤员为主,后3天工作重点转向疾病诊治和防疫工作。汶川地震时,野战医院开设在雁门乡的一个加油站附近,每天派出4支医疗队到各村巡诊,既兼顾了伤员的急救需求,又保障了集中安置点灾民的医疗需要。芦山地震时,将医疗队分成了8个小组,其中4个小组负责基地工作,4个小组随救灾部队进行现场抢救。共转运重伤员17人,抢救伤员23人,诊治病员2235人,充分发挥了医疗队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