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震监测

地震监测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地震监测细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地震监测活动的管理,提高地震监测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地震监测台网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以及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的保护。

第三条地震监测工作是服务于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公益事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地震监测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第四条国家对地震监测台网实行统一规划,分级、分类管理。

第五条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地震监测的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震监测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六条国家鼓励、支持地震监测的科学研究,推广应用先进的地震监测技术,开展地震监测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支持少数民族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海岛的地震监测台网的建设和运行。

全文阅读

地震监测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地震监测活动的管理,提高地震监测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地震监测台网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以及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的保护。

第三条地震监测工作是服务于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公益事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地震监测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第四条国家对地震监测台网实行统一规划,分级、分类管理。

第五条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地震监测的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震监测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六条国家鼓励、支持地震监测的科学研究,推广应用先进的地震监测技术,开展地震监测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支持少数民族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海岛的地震监测台网的建设和运行。

全文阅读

地震监测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地震监测活动的管理,提高地震监测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地震监测台网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以及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的保护。

第三条地震监测工作是服务于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公益事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地震监测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第四条国家对地震监测台网实行统一规划,分级、分类管理。

第五条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地震监测的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震监测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六条国家鼓励、支持地震监测的科学研究,推广应用先进的地震监测技术,开展地震监测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支持少数民族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海岛的地震监测台网的建设和运行。

全文阅读

地震:地震在哪里 监测告诉你

从模拟台站到数字台站,从机械放大到数字采集,从邮寄图纸到同步传输。伴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进步,地震监测工作也发生了蜕变。

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让人们再一次感受到了地震带来的悲伤与痛苦。同时,这一次地震也让人们感受到了我国地震监测、信息预报、应急指挥的巨大进步。

成立于2004年的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就是主要从事地震监测预报、应急响应等方面工作的,是中国地震局的核心技术平台和业务信息的枢纽。因为掌握信息的全面性和及时性,地震监测正在成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护航者”。

简言之,地震监测就是在地震台站使用地震计感应地震波动,并利用相关技术记录并传递出来的过程。建国后的几十年间,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地震台站、采集方式、传递方式等地震监测的关键因素都发生了很大改变:地震台站从6个模拟记录台站发展为1000多个数字地震台站,从机械放大到数字采集,传递方式由邮寄图纸变为同步传输。可以说,伴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进步,地震监测工作也发生了蜕变。

人工记录 邮局传递

从地震信息化的历史来看,1966年的邢台地震或许是一个分水岭。在1966年之前,我国的地震监测信息化几乎是一片空白,从地震监测的工具、监测台站的建立,到监测信息的传输都存在不足。由于各种原因,地震监测台站的数量也显得颇为不足,6个模拟地震台零星地散落在广袤的中国大地。

此时,作为基本监测工具的地震计使用的是机械摆。虽然机械摆也有很高的灵敏性,通过机械放大后就能画出地震波来,具有一定的精确性,但地震台网中心台网部主任黄志斌说:“机械放大的动态范围小,频带也不宽。”

那时,地震计将地震信息记录在图纸上,当地地震部门一般采用邮寄的方式将图纸寄到上级部门。这需要很长的时间,“往往以月来计算”,黄志斌介绍说。上世纪50年代,我国的地震台数量很少,并且也很少采用电报或电话的方式将地震监测信息传送出来。因此,如何将地震计记录下来的监测信息快速传递出来,成为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

全文阅读

地震监测预报机制探析

摘 要 汶川大地震及雅安地震都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以及人员伤亡,因此建立健全地震监测预报体系不但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地震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也可以保证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详细阐述了我国地震监测预报机制的发展情况,并对进一步完善该系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相应的改善措施。

关键词 地震监测;预报系统;具体做法

中图分类号X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3-0138-02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灾害的国家,受到地震独有的震源浅、强度大、分布广以及震灾重等特点的影响,人们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在很多大地震中,由于事前没有做出任何对征兆的监测,因此,造成了较为严重的损失。经官方资料表明,重庆市正处于较频繁的地震带上,因此一旦发生地震,除了地震本身难以监测到以外最重要的还是缺少有效的监测机制、设备等。这就说明了我们在监测预报机制方面的工作还存在很大的不足,这就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

1简述地震监测预报系统

1.1现阶段我国地震监测预报系统发展的现状

作为最早开展地震观测的国家——中国,在新成立伊始就受到政府和领导的重视,经过五十余载的发展和努力,我国的地震监测预报系统有了很好的发展成果。首先、初步确立了现代化的观测网络。最近几年,地震监测网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其作为地震科学研究和预报实践的基础已被广泛的应用起来,全国范围内的国家、省、市三级管理网络化的地震监测网络共计3700多个。同时地震监测台网的数据不但为地震预报服务,还是国家进行基础观测数据信息的资源,确保了其他领域以及国防安全;其次、对地震预报系统实施了不断的深化和探讨。我国的地震事业是以监测预报为基础,科技为引领进行的一些列理论探讨和实践的。虽然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喜人的成果,但是在世界范围内,我国的地震预报依然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从科学上真正的掌握地震的发生规律及孕育过程。目前我国的主要预报方法就是依据长时间积累的观测资料以及地震实例为基础进行经验性的预报,但这种预报明显的存在着局限性。

1.2地震监测预报系统的原则

全文阅读

地震监测管理条例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地震监测活动的管理,提高地震监测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地震监测台网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以及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的保护。

第三条地震监测工作是服务于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公益事业。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地震监测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第四条国家对地震监测台网实行统一规划,分级、分类管理。

第五条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地震监测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震监测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六条国家鼓励、支持地震监测的科学研究,推广应用先进的地震监测技术,开展地震监测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全文阅读

地震监测设施与地震观测环境保护制度

第一条为了保护地震监测设施与地震观测环境,提高地震监测能力和预报水平,保障防震减灾事业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地震监测活动,以及在地震监测设施与地震观测环境保护范围内从事工程建设或者其他可能影响地震监测设施与地震观测环境活动的,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地震监测设施,是指用于地震监测的专用仪器、建(构)筑物、观测井(泉)、测量标志及线路、通讯设施、供电及供水设施、专用道路、避雷装置以及相关附属设施等。

本条例所称地震观测环境,是指保证地震监测设施正常发挥效能的各种相关因素。

本条例所称地震观测环境保护范围,是指依据国家标准划定或者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规定实测确定的保证地震监测设施正常发挥效能的区域。

第四条地震监测工作是服务于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公益事业。

地震监测设施与地震观测环境保护工作,应当遵循统一规划、统筹兼顾、分级管理的原则,实现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重视地震监测设施与地震观测环境的保护,加强组织领导,坚持经常性的宣传教育,落实保护措施,做好地震监测设施与地震观测环境保护工作。

全文阅读

微地震监测技术与应用

摘要:近年来水力压裂微地震监测技术发展迅速,并在钻井现场拥有很好的应用前景,笔者从微地震监测技术的原理出发,并指出目前现场施工作业时难点并提出相应的技术对策。为了较好地评估区块内水力压裂过程中的破裂发生和发展状况,更好的评估压裂效果,进一步优化工艺参数和缝网系统,为井距论证和整体开发井网部署提供依据,建议在井区内优选几口井进行水平井压裂微地震监测。

关键词:微地震监测;水力压裂;裂缝系统

1微地震监测水力压裂技术原理

近年来水力压裂微地震监测技术发展迅速,并在钻井现场拥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微地震监测技术是建立在地震学和声发射原理的基础上,以在压裂过程中形成的小地震事件为目标,通过展示裂缝空间立体形态达到裂缝监测的目的。在水力压裂过程中,地层原有应力受到压裂作业干扰,使得射孔位置处出现应力集中现象,导致应变能量升高,井筒压力迅速升高,当压力大于岩石的抗压强度时会导致岩石破裂变形,进而形成裂缝扩展,在应力释放过程中一部分能量会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进而形成微地震。微地震一般发生在裂缝之类的断面上,通常裂缝范围在1-10m之间,频率范围一般在200-1500Hz,持续时间较短通常小于15s。微地震在地震记录上具有以下特点地震能量越弱其地震频率越高,持续时间越短破裂长度也越短。微地震监测水力压裂通过监测站收集被检测井在水力压裂过程中产生的微地震波,并对收集到的微波信号进行处理解释,根据直达波的时间确定震源具置。目前微地震解释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分析微震事件出现的空间展布,计算裂缝网络方位、长度、宽度、高度;(2)随着压裂施工的进行,破裂事件不断发生,破裂事件出现的速率与压裂施工曲线的对应关系;(3)根据微震事件出现的空间位置,结合地震剖、测井资料,解释裂缝扩展与地层岩性、构造相互关系;(4)评估压裂产生的SRV;

2微地震监测水力压裂技术难点与技术对策

2.1难点分析

(1)在实时监测,一般需要检验速度模型的合理性,但是,现场实时监测中调整速度模型的难度较大;(2)在监测过程中,对于信噪比低的事件,自动识别程序难以自动识别;(3)在监测过程中,可能有个别事件明显偏离它的真实位置,以及个别事件P波和S波初至时间的自动拾取结果不合理,对现场实时处理带来一定的影响。

2.2技术对策

全文阅读

地震监测的“移动时代”

在你的手机中下载一个应用程序,你便拥有了一个便携式的地震仪,地震波会在你的手机屏上以曲线图的形式显示出来。有关地震的时间、地点和强度的数据即刻会被传给专业研究人员,而这些海量数据是科学家们非常需要的,它们提供了一个在广阔区域内有效监测地震的低成本方式。上述情景是否还很遥远呢?

手机“变身”地震仪

2014年8月24日凌晨3时20分,一次里氏6级地震袭击了美国加州北部的纳帕镇,这是这一地区近25年来遭遇到的比较强烈的地震。地震发生后不到1分钟,地震波就抵达了加州西部城市伯克利,地震波的曲线也同时反映在一名加州大学地震监测专业研究生的安卓智能手机屏上……

原来,借助于一种名为My Shake的应用程序,这名学生的手机“变身”为一种能监测地震的便携式地震仪。这种安装于移动设备中的传感器能记录地层的移动,它产生的地震波曲线图看上去非常像专业传感器产生的曲线图。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技术上的进步,科学家萌生了使用大众的个人移动设备监测和研究地震的想法。

一直以来,美国地质勘探局用于监测地震的仪器不仅体积大、价格贵,而且不能随处安装。比如,不能将它安装到山里,因为鸟可能飞进仪器里,或者以其他方式干扰它;也不能把它安装在高速公路旁,因为来往车辆会影响它,使它发出错误的信号。幸运的是,随着地震传感器变得越来越小和越来越便宜,而且能够通过互联网传输数据后,科学家实现了把更多的仪器安装在更多的地方,以形成高密度的地震监测网络,从而更准确地显示地震的发生地点,还能用于余震预警。

从2009年起,美国地质勘探局开始邀请志愿者作为“科学家”,帮助专业机构扩充地震监测网,第一批大约500个汽车电池大小的低成本地震仪被安装在了人口密集区,主要分布于西雅图、洛杉机和旧金山等美国易发地震的城市区域。这种装置名为“Net Quakes”,它们没有大型的专业仪器灵敏,但仍然能够探测到里氏1~2级的地震。

不仅如此,体积更小、成本更低的地震传感器也正在加入到地震监测的阵容中来,这种传感器使用一个USB接口和个人电脑相连。当一个志愿者将这种“盒子”连接上电脑并下载应用程序后,这个传感器就准备好了,它会记录它所在位置的震动并不间断地将信息传给专业人士。现在,科学家们已在洛杉矶及其附近的几百个家庭和办公室里安装了这种传感器,作为“社区地震监测网”的一部分,它们能探测到里氏3级和3级以上的地震。

科学家们认为,这种需要公众积极参与的科学项目将大大帮助专业研究人员建立地震监测网,从而更快更准确地监测地震;这样的努力还可以树立公众的地震防范意识,提高人们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这种地震监测网还必将有益于地震的预警系统建设,从而挽救更多的生命。

全文阅读

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安排

一、进一步强化认识,切实做好落实工作

下半年,市政府陇政发[]25号文件,向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直有关部门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市政府文件在安排全市防震减灾工作时,把地震监测预报、地震震灾预防、地震应急救援工作从六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把监测预报作为其他各项工作的基础,放在首要位置加以强调。市政府办公室又以内部明电陇政办发电[]1号文件,向各县区政府,市直有关部门发出了关于认真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县区政府和地震部门按照内紧外松的原则认真做好三个方面工作。各县区政府和地震部门按照这两个文件的要求,做了大量的工作,有的县做得很好。但是发生的地震看,从目前的震情形势看,从省地震局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看,还有一定的差距。一定要强化对震情的认识,强化对职责的认识,进一步增强事业心、责任感,切切实实在认真上做文章,落实上出成效,努力做到领导满意,群众放心。

二、进一步加强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努力提高预报水平

有前兆台项的县区政府一是要高度重视地震部门的工作,一定要严格工作制度,进一步严肃工作纪律,切实按照《观测规范》操作,确保监测资料的准确、连续、可靠。地震局要进一步加强对近期震情的综合分析与跟踪,加强与省地震局联系协商,共同努力捕捉地震前兆信息,及时分析会商,提高监测预报水平,力争在破坏性地震发生前做出较为准确的短临预报,为市委、市政府当好参谋。还要加强地震宏观观测工作,充分发挥群测群防在地震短临预报、灾情信息速报中的重要作用。

三、认真进行震情会商,努力追求监测预报的减灾实效

地震预报,尤其是短临预报,尽管是当今世界性的科学难题,但是市、县区地震部门,作为政府职能的事业单位,始终应把它作为追求的一个目标,要通过不断的努力,应该做到地震来临之前有所觉察,最大限度地减小地震灾害损失。为实现这个目的各县区政府要安排地震部门作好以下四点工作:第一,严格通讯制度,24小时值班,确保通讯畅通,按时准确地报送资料,为地震分析预报提供可靠的依据;第二,严格震情值班制度,无论是双休日还是节假日,都要将值班人员、值班起始终至时间落在实处,作到不脱班、不误事,责任明确,奖罚分明;第三,严格会商制度,按时处理前兆资料,按规定时间进行周、月会商,不敷衔、不草率,按时向省地震局报送会商意见,遇有特殊情况,要进行临时会商,出现宏观、微观方面的异常情况,要跟踪分析,并将结果及时报告市地震局;同时,又不要讲过头话,严格按内紧外松,实事求是原则办事,严防出现恐震情绪,造成不必要的人为不安定因素。第四,努力学习专业技术知识,学习应用新技术,加强对我市地震活动特点的研究,从共性中找个性,提高监测预报水平,监测预报工作搞好了就能达到安定人心、稳定社会的目的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