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鼎尖教案

鼎尖教案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钻牛角尖作文700字

小时侯,我不爱相信大人的话,总喜欢自己去找答案,也许这就练就了我爱“钻牛角尖”的个性特点吧。

我的记录:全班属我一人敢和老师顶嘴,有时候课堂就像战场一样,空气中弥漫着“火药味”。有时老师都会被我问倒,站在那里苦思冥想,还发动全班来一起想。

我的回忆:我敢和老师顶嘴,爸妈就更不用说了,有时为这个我还吃过“竹笋炒肉”呢!这不,前几天,我把数学老师问倒了,又回去问爸妈,爸妈一起“出动”,可始终没一个正确结果,爸说这个,妈说是那个,我又不和他们的一样。于是我们仨把答案和解题过程都拿出来,评评谁更有理些。你猜猜最终结果是啥?嘿嘿,还是我赢了,厉害吧!

老师的评语:当然啦,我又不是戴震,所以老师不可能说“此非常儿也”的。老师只说了一句话,不,准确地来说是送我5个字:问题小先生。嗬嗬,其实我还蛮喜欢的。

爸妈的谈话:爸妈可就没有老师那么仁慈,他们送了我一段对话,瞧瞧吧:爸妈异口同声:“你这孩子,爱问问题是好事,可是也不能这样一天到晚追着别人问个不停啊。”我小声嘟囔道:“不懂就问是好事吗……”最终妈妈以武力的形式结束了这段对话。555……

还有,同学的愤怒,你要问为啥,因为平时问题太多,也会从中学到许多知识,嘻嘻,每次小考成绩还不赖,虽不是第一,但是第二是稳拿。瞧,在教室墙壁上的成绩单上第二总是有我的鼎鼎大名,这都是“钻牛角尖”带来的,所以,在此我要清清喉咙大喊:“我爱‘钻牛角尖’”。不仅是因为它能够给我提高成绩,还能让我们和老师打成一片,这样不好吗?我觉着我们中学生乃至所有的学生都应该具有这种爱问的“钻牛角尖”精神!

全文阅读

犹大\简狄和商朝(三)

在此我想到另外一个问题,夏朝时期有许多“有”族,起码应该有九个。《诗・商颂・玄鸟》:“奄有九有”。“九有”意思为“几域”。这里与中国的“九文化”就开始有了联系。我们少数民族中有“九兄弟”的传说,还有“九个太阳”的传说,一直到后来与王权直接相连的“九五之尊”。但我确实没有找到中东与“九”相符的后代数目。这真是让我迷惑的一个问题。

3600年前的商汤老婆就是“有辛氏”,她又是哪个家族呢?是夏商和亲的见证吗?我没有答案。

我们知道,犹大的两个儿子,早在迦南地迁徙到埃及之前就“死了”。会不会是他们俩带了另外几个家族的共9个同宗兄弟来到了中国成为中国的“九有”?由于以他们为主,所以全部都从了“犹大”的姓氏,以至于所有这群人都以“有”(通“犹”)命名自己的家族?其实周人之祖后稷之母姜就是炎帝之后的“有邰氏”!此“有邰”与“犹大”是什么关系?

查《辞海》,“九”与算术的联系也异常紧密。这让人欣喜,因为尺规正是用来计算的工具。“九九乘法口诀”据说起源很早,春秋时期视之为“薄能”,据此推测乘法口诀起源于商朝当不为过。而数学本身在古代就被称为“九九”,“算计”本身也是“九九”,比如“打小九九”。还有,“量九土之所人,而治理其赋税”。“九土”表示山水。“九山”,有解释为“九州大山”。还有“天子居处有九门”。“九天”指“皇室”。“九五之尊”则来自《易经》“九五,飞龙在天”,指帝位。“九龙”则不仅四川省内有古县名,并且它恰处雅砻江上的事实也让人惊讶。不知道香港的“九龙半岛”是古名还是今名。“九丘”《尚书序》:“九州之志,谓之九丘。丘,聚也……”。“九台”,市名。“九译”,汉代之前谓不同民族或外国的语言经过的辗转翻译。“九译”存在的事实本身就让人浮想联翩,按照中国的正统历史观,汉代之前根本与外国没有什么联系,为什么会发生“九译”呢?这个矛盾使正统历史观露出了马脚。“九宵”等与土地密切联系的词汇使我强烈意识到,所有这些原本来自于巍峨高大的金字塔,而“九”实际上通“丘”更是显示了与坟丘的联系,也就是“九”与金字塔建设的联系,它指出了金字塔所连带的数学关系。商代是一个数学、建筑、地理大发展的年代,因为他们有了尺规,而同期的埃及正是金字塔技术成熟的时期。

再回到“圭”。中国《史记・伍子胥列传》载:楚国为了捉拿逃奔吴国的伍子胥,曾悬赏“得伍子胥者赐粟五万石,爵执圭”。看来手中拿圭是个极高的政治待遇。

但玉圭为什么是这样一头尖另外一头方的特殊形状呢?长久凝望玉圭那上尖下方的形状,我豁然开朗。

为什么中国没有埃及那直刺青天的大方尖碑?首先因为人力和技术有限,古代中国远没有埃及发达。古代统治者往往以制造一些普通人制作不了的东西作为神示,以证明其为“天之子”,比如金字塔、神像和方尖碑等。在中国同样有类似的心理存在。

王杖在中国失去作用的原因恐怕就在这里。埃及法老有金字塔,所以埃及王拿一根小棍就代替、象征了。

全文阅读

龙行陈仓鹿鸣周野

2012年和2013年,在陕西宝鸡石鼓山商周墓群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115件青铜器,其中有龙纹禁、方彝、簋形器、四耳乳钉兽面簋、牺尊等。这些青铜器种类丰富、铸工精湛、极为罕见,有些是首次经考古发现的,如球形体的凤鸟纹簋、龙纹以及两件牺尊等。最新出土的青铜器造型别致、制作精良、世所罕见,为商周考古学研究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珍贵资料,对当时历史、文化和礼制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2014年11月12日,《周野鹿鸣――宝鸡石鼓山西周贵族墓地出土青铜器展》在上海博物馆开展,首次展出陕西宝鸡石鼓山西周贵族墓发掘出土的115件青铜器。为使展览更加丰富多彩,策展方将三件世所罕见的西周铜禁――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fan)禁、天津博物馆的龙纹禁,以及陕西宝鸡石鼓山西周贵族墓发掘出土的龙纹禁汇聚一起展出。三件考古史上极为罕见的青铜禁在上海博物馆首次聚首,并且与两件石鼓山出土的牺尊同时展出,极具新闻轰动效应,吸引了海内外大量游客的眼球,观者络绎不绝,可谓盛况空前。近日笔者专程前往上海博物馆拍摄了展出青铜器的照片,借助《收藏界》刊登,以飨读者诸君。

为使读者全面了解展出青铜器的全貌及其所承载的信息,文中照片的说明文字引自展览方编辑出版的《周野鹿鸣――宝鸡石鼓山西周贵族墓地出土青铜器展》一书,并加以增、删,由于拍摄条件限制,部分图片采用该书中图片。

禁,就是古代用来盛放酒器的青铜案几,类似于现在的长方形茶几或小酒桌。案几上摆放的酒具往往成组成套,且体量巨大,制作精美。西周建国后,总结前朝教训,朝廷坚决禁止酗酒。因此,就把这种盛放酒器的案形器叫做“禁”。此次展览除展出宝鸡出土的这件青铜龙纹禁,还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和天津博物馆借展了2件(套)青铜禁。一件出土于1901年,另一件出土于1927年,均出自陕西宝鸡(史称陈仓)。要知道,过去中国的青铜器专家都要到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隔着玻璃去看那套世界仅存的西周青铜禁。这次能在上海博物馆观赏,这真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为借出大都会珍藏的(fan)禁,上海博物馆此前将馆藏的牺尊等3件珍贵青铜器借给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展出)。放置青铜禁的展柜前后都采用玻璃封闭,观众可清楚地看到青铜禁的正背面。

一、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收藏的禁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陕西宝鸡戴家湾(旧称斗鸡台)乡民发掘了一座古墓,其中有禁以及尊、觚(gu)、(jia)、、爵、角各一件,卣2件,觯(zhi)四件,共13件(实为14件,其中一件卣中附有一个舀酒的斗)。这批青铜器旋即被时任湖北巡抚的著名收藏家端方所得,并将所藏之禁称为“(fan)禁”,自此“禁十三器”广为人知。从禁面遗留的痕迹以及铭文判断,禁上放置的应该是两件卣和一件尊,其余的青铜器可能是在同一墓葬出土的。因此,“十三器”和禁相关的只有三件,而不是十三件。1924年春,其后人将“禁十三器”通过在华美国传教士、教育家福开森,卖给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1、龙纹禁

高18.1厘米 长89.9厘米 宽46.4厘米

全文阅读

“形神兼备”的巴式戈虎纹艺术

中国古代青铜纹饰具有一定的发展脉络,从萌芽期的简单朴素发展到鼎盛期的繁荣、粗犷、神秘和凝重,再到衰退期的简单实用;从早期蕴含的宗教、礼仪特色,发展到晚期所崇尚的实用装饰性风格。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纹饰更加细致精美,多以纹饰组合带的形式出现,亦出现了具有生活写实风格的狩猎纹。

巴蜀地区在承继商周青铜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青铜文化体系。特别是,巴人采用写实风格在青铜兵器上细致地创造出老虎具体特征的纹饰,这与当时的主流纹饰风格明显不同。因此,人们常常把虎纹看作巴蜀艺术中最具神秘色彩和艺术特点的纹饰符号。

虎纹不仅具有装饰效果,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折射出巴人神秘的宗教文化特色,成为认识巴人社会情况的新视野。目前,国内学者从文化宗教等方面对巴蜀青铜器虎纹内涵进行了研究,形成三种代表性的学术观点,即:1.文字说,认为巴蜀虎纹具有巴文字的性质;2.图腾说,认为虎纹是巴人图腾;3.虎神说,认为虎纹是虎神的代表。本文将从艺术纹饰角度探讨巴式戈虎纹的艺术特点,在此基础上结合文献记载进一步揭示出巴人崇虎具体宗教文化内涵。

一、中国青铜器纹饰与“铸鼎象物”

“铸鼎象物”是青铜纹饰起源阶段青铜装饰艺术基本指导思想,是指通过对物的图像化描绘,使制度与仪轨以纹饰艺术的形式得以保存和传播,从而实现政治、宗教和文化等方面的教化功能。“铸鼎象物”源自《左传・宣公三年》王孙满对“九鼎”的描述:

“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日:‘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

这句话说明了:禹用金属铸成九鼎,在上面描绘出各种奇异的图像,把它们作为通神的器物,使人民能够得到上天的保佑。古代“铸鼎象物”的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1.用模拟巫术的办法,通过控制恐怖事物的图像来控制它们;2.作为当时巫师阶层的神怪图录,成为他们指导民众遵守禁忌和进行祭祀的巫术纹饰;3.利用人们对异兽的恐惧心理,设计出恐怖形象使人们相信其能够帮助巫觋通天地。

事实上,新石器时期的先民已经在玉器表面雕琢具有宗教象征意义的纹饰,如良渚文化采用兽面纹装饰玉琮,表面有人神怪兽组成的兽面纹,通过纹饰和造型艺术表达古人“天圆地方”的世界观,以及期望入神沟通获得神灵护佑的宗教观念。

全文阅读

少些想当然

记者在新闻报道中不正视现实的复杂性,不多做调查,而总是出于一厢情愿,甚至随意做些想当然的解读,是不可行的。

闲来浏览,常见一些想当然的叙述;甚至一些新闻报道,亦复如此。谓予不信?且看下文。

熟悉现代中国史或者大公报史的人都知道,有一位重要人物吴鼎昌,字达诠,号前溪。关于他的这个字号,当时乃至后来都引起不少误会。比如因为他干过银行,非常有钱,一些人就常常想当然地把他的字写作金字旁的“达铨”(现在一些论著中还经常这么写)。而吴则不止一次地为这种误读向人做出过解释:他爱的其实不是钱,毋宁说更重视作为社会一分子的言论责任,所以,自己的字实际上是言字边的“达诠”。

“前溪”这个别号,一度也引起误会。1936年初,在读到好友丁文江游览衡山的那些诗时,胡适发现其中有这样一句:“出山要比在山清”。由此,他想起了非常喜爱的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一首诗:“初疑夜雨忽朝晴,乃是山泉终夜鸣;流到前溪无半语,在山做得许多声。”胡适很喜欢其中表达的那种意象,而且也 “绝对相信几位(入仕为官的)朋友‘出山要比在山清’”。他甚至推测,吴鼎昌之别号“前溪”,大概也是用杨万里此诗之意。不过很快吴就告诉他,自己生于浙江湖州的前溪,故有此号。所以胡适还是有些想当然,“揣测错了”。

类似这种由名号而引发的想当然,最近亦不乏其例。学者陈子善著述时常有写于“梅川书舍”之语,有读者猜测“梅川”二字可能来自贺铸《青玉案》。陈为此在新浪微博上回应说,寒舍取名“梅川书舍”,是大白话也是大实话,曾在一篇文章中解释过。简言之,人间匆匆过客,暂住梅川路上,家中三只小猫几橱破书而已,未取贺铸《青玉案》“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句意。他还谈到,梅川路颇长,中有间断,自己住路之尾,另一位同事住路之头,后者常以“梅川书舍”已被陈取为室名为憾。

由陈子善教授,还可以说到另一件趣事。此种想当然,或可入学界掌故。上海有两位学者,一名毛尖,一名倪文尖。网友杨布发微博求证:“我听说,毛尖老师的名字是笔名,她的真名叫倪文尖,是吗?”网友寂寞老酒留言道:“原来这样,一看毛尖,我老是想到茶叶。”对此,陈教授乃一本正经地回复说:“你的联想是对的。据说毛尖祖父爱喝毛尖茶,又正好姓毛,于是乎为她取名毛尖。所以,可依此类推,如姓龙,子女可取名龙井;如姓茅,子女可取名茅台,可茅台先生也可茅台小姐……”令人莞尔。

陈教授这样说,当然是调侃。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他调侃的这种想当然的现象,在微博之外的日常生活中亦非鲜见,甚至在一些新闻报道中亦会出现。比如去年11月底,学者郭建斌在对一组有关“独乡”的报道进行评析时,就提到几个例子。

比如报道说:“独龙江整乡推进帮扶计划给龙家提供了帮助。离龙家100米远的地方,村委会给两个小孙子分的2套安居房已经挖好了地基”。郭建斌质疑:这两套房子是给两个孙子的吗?又如报道说:“命运对龙家的捉弄不止于此。大儿子此前已经疾病缠身,加上弟弟和弟媳突然离世带来的沉重精神打击,一个月后也撒手人寰”。郭又质疑:龙建军的死是否与此有必然关联?因为他多年前就精神失常了。

全文阅读

第一次当小老师作文600字

第一次当小老师

在学校,我是个普通平凡的学生,可是在家里,我却改头换面,摇身一变成了大名鼎鼎的小老师。

今天是星期天,小小课堂又开办了。这节课讲的是奥数题。我的两位独门弟子——爸爸和妈妈,早已拿着作业本,搬着板凳,规规矩矩地坐在桌子旁边。我呢?则夹着书本和教案(习题答案),晃晃悠悠地进了教室——阳台。

“咳,咳!”我清了清嗓子喊道,“上课!起立!”。“老师好!”两位学生齐声回答。本老师的教学风格是“废话少说,快速讲课”,所以,我直接在黑板——门上飞快地抄着习题。刚开始教室里鸦雀无声,可是不一会儿,我的两位弟子和天下所有学生一样,开始交头接耳、小声嘀咕了。和天下所有老师一样,我生气了,丢下粉笔,阻止说话。课堂又恢复了平静。终于抄好习题了,两位学生开始埋头做题。还不错,不到五分钟作业便交上来了,我当堂批改。爸爸作业工整,全部正确,我握着红笔在爸爸的本上满心欢喜地打了个“优”。“耶!”爸爸高兴地尖叫起来。妈妈紧张地站在旁边,我在妈妈的本上毫不留情地画了个“良”。“我怎么错了?!”妈妈还想为自己争辩。我便仔细地给她分析讲解这道题。妈妈终于明白了。接着是一道简单的计算题,可结果是:妈妈呆愣着不会算,爸爸因为运算过程错了,而只得了个“良”。我气得真是捶胸顿足,可生气也不是办法呀。我只好把题讲了一遍,让他们比较“一般算法”和“简便算法”哪个省事。两人这时才恍然大悟,原来这题是让运用简便算法的。

今天我可算体会到了老师的辛苦。

【王芸园发表】

全文阅读

江淮遗珍 国之瑰宝

群舒为西周至春秋时期,江淮地区众多偃姓小国的总称。据《世本・姓氏篇》《左传・文公十二年》等史料记载:群舒,偃姓,皋陶后裔。皋陶是继太嗥、少嗥之后的东夷首领,始居地在今山东曲阜一带,其后裔偃姓部落中的一支舒人(居留地在今山东东阿一带),因屡遭周王室征伐,《诗・鲁颂・i官》记载“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大约在西周初年,舒人南迁至安徽江淮之间,陆续建立了诸多小国,包括舒、舒庸、舒鸠、舒龙、舒龚、舒鲍、舒蓼等,其地望大约在淮水南、大江北、西至大别山、东至巢湖的广大区域。春秋时期,因群舒地处南北地理要冲,被徐、吴、楚等大国先后争夺,终被楚所灭。群舒是江淮古国中的荦荦大者,对江淮地区文明进程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影响。

群舒的历史千百年来只在《左传》等史书中见其片段文字,久已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直到上世纪50年代,在群舒故地舒城凤凰咀首次出土成组地域特征明显的青铜器,引起学界对群舒方国的关注和研究。以后又陆续在庐江、肥西、寿县、六安、怀宁出土了大量同类型青铜器,这类青铜器所属年代范围、所处地理位置与文献记载的群舒族群活动范围一致,而且主要特征又相异于吴越文化、楚文化,因此学界定义为“群舒青铜器”。

对于群舒青铜器的时空范畴,综合学界研究,大约是这样界定的:时间方面,学者多倾向于年代定在东周时期,上限在春秋早期,也有认为可在西周晚期,下限在春秋晚期。从空间范围来说,群舒青铜器主要存在于江淮之间群舒故地及周边同时期州来、桐等偃姓小国。近年来,在长江沿岸的芜湖、铜陵、青阳等地也出土了一批具有群舒风格的青铜器,推测为群舒族群南迁及文化传播的结果。在浙江绍兴、江苏邳州九女墩有明确纪年的徐人墓葬中也出土了群舒风格的青铜器,但与典型的群舒青铜器还是有一定差异,表明徐人与群舒之间的确存在十分密切的联系。在湖北汉川、河南信阳、湖南衡南等地也出土了群舒风格的青铜器,应为群舒文化与周边文化交流的反映。

从文化特征来说,江淮地区自古以来为南北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区域,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形成群舒青铜器的文化特征。它既承袭中原文化及山东地区特征,也有吴越、楚文化的影响,但地域文化因素是群舒青铜器的主导因素。

本文以安徽博物院馆藏群舒青铜器为例,阐述其文化因素构成。根据已发表的资料统计,上世纪50年代以来,在江淮之间群舒故地及周边区域出土群舒青铜器109件。皖南地区出土群舒风格的青铜器计21件,其中安徽博物院藏40余件,占全省馆藏舒器之大宗,包括肥西小八里器组7件、舒城五里砖瓦厂器组5件、六安毛坦厂器组8件、庐江岳庙器组4件、庐江泥河器组2件、舒城凤凰咀器组5件以及一些零星出土。

一、地域文化因素在群舒青铜器

文化特征中占主导地位

从形制来说,最具群舒地域特征的代表性器物有兽首鼎、曲柄B、折肩鬲、矩形钮盖鼎等。兽首鼎是群舒青铜器特有的器形,在群舒故地出土多件,馆藏2件。一为舒城五里砖瓦厂春秋墓出土(图一),二为庐江岳庙春秋墓出土,两件形制基本相同。据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证明舒城居群舒方中心地区。兽首鼎基本形态是圆腹,鼎体一侧作兽首状,兽首有犄角和凸起的双目,另一侧有扉棱作兽尾,附耳直折向上,有密合盖,盖上置环钮,三蹄足,两足在前,一足在后。兽首鼎的独特之处在于兽首与容器的连铸。根据出土资料,葬有牺首鼎的墓,墓主人的地位可能较高。这种独特造型,主要源于青铜F、附耳鼎和觥三者部分因素的结合并有所改造形成。兽首鼎具有独特的设计构思、华丽的审美意趣,是祭祀的青铜礼器。我国已故著名的青铜器专家商承祚教授看到舒城凤凰咀出土的兽首鼎、铉鼎等,赞日“造型瑰玮,向未之见,信近代之奇珍,国家之宝藏”,并作诗一首:“莫道春秋舒国小,牛形盆口邈难追。横铉遗制真谁偶,拍案惊看振世奇。”

全文阅读

清华大学:瞄准国家新需求,适应行业大变革,构建电气工程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成果简介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和智能电网、分布式能源、可再生能源等行业变革,对电气工程学科人才培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清华大学电机系以学生为中心,深入思考了学生“学什么、怎么学、怎么(学以致)用”这3个根本性问题,建立了基础与前沿并重、微观和宏观兼顾的新课程体系,创新了以挑战性课程和多样化因材施教相辅相成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了以校内实验平台、课外科技平台和校外实践平台为主体的“三足鼎立”的实践教学环境,创建了特色鲜明、可推广、可借鉴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近年来,我国电力和电工两大行业取得了迅猛发展,在2013年我国进入福布斯世界500强的95家企业中,电力电工企业占据8席,我国发电机装机容量和年发电量已居世界第一。总理在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强智能电网建设。”可以看出,智能电网、分布式能源、可再生能源等新技术,催生了电力和电工这两大行业的重大变革。行业变革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需求,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以及跨学科知识、创新能力突出、有国际视野。

以上两方面的变化,对既有的人才培养体系提出了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行业的迅猛发展导致新的技术手段层出不穷,知识更新速度明显加快,既有的课程体系已不能满足这些变化。(2)创新的本质属性包括多样化和实践性,但原有的以理论课堂为主要场所来实施知识传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满足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3)现在通行的以单门课程的实验和以传统发电形式为主体的实践平台,不能满足知识更新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双重需求。上述挑战是深层次、系统性的,既有电气工程学科特色,也是高等教育发展所面临的普遍问题,必须从人才培养的全方位进行深刻变革,才能有效应对,尽快培养出拔尖创新人才。

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要想应对上述挑战,必须将人才培养体系转换为以学生为中心,即应深入思考:要想使得清华大学电机系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能够满足国家和行业在知识、能力、创新和实践等方面的更高需求,学生要学什么?怎么学?怎么(学以致)用?这3个问题需要从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环境3个不同角度来回答。

以先进的课程体系帮助学生站在学科发展的最前沿

(1)对电气工程学科的核心知识点进行系统梳理,凝练出12门专业核心课程,充分体现本学科能量处理与信号处理兼顾的特色。(2)新开设“电气工程导论”和“电气工程技术发展讲座”2门导论课,分别在学生大一秋季和大三春季开授,帮助学生纲举目张,明晰电气工程学科的知识架构。(3)与时俱进地陆续开设出“可再生能源与未来电力技术(英)”“太阳能光伏发电及其应用”“智能电网概论”“智能电网中的储能技术”“低碳电力技术基础”等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新课程,帮助学生提升适应学科和行业迅速发展的能力。

全文阅读

浅析汉画在青少年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青少年在学习绘画的过程中,一味的单纯模仿是不可取的,教师怎样选好素材,怎样利用所选素材进行教学。汉代绘画的特点可以用“纯、朴、深、厚”四个字来概括,青少年美术学习的目的是:学习技法,培养能力,拓展团结协作,创造性的素质。怎样在教学中达到这一点呢?

首先,内容的选取要难易适中,适合于学生的各个年龄段。

本次课程以汉代绘画为切入点,首先让同学们欣赏大量的汉画作品,通过边看边说,让同学们总结出汉画的特点:汉代绘画为大美艺术之典范,它将战国时期楚地、华夏等地域不同的绘画风格融合起来,形成雄厚博大、昂然向上的总的统一的时代风格。汉画中动物题材的内容丰富繁浩,风格样式多姿多彩,艺术手法自由大胆,想象力更是无拘无束,艺术风格和特点十分突出。汉画动物图像的艺术特点是极其显明的,既具有较强的写实性特点,又具有突出的意象性特点。另外线条当属动物图像的重要造型符号。线条的表现,有的粗犷有力,有的拙朴率真,有的浪漫舒展,有的自由奔放,有的韵律无限,动人心魄,有的抒情达意,情景交融。汉人石刻气魄、宏伟、深沉。“气魄、宏伟、深沉”这六个字是我们要学习的,中国的艺术最讲究气韵生动,这个气在我们艺术里面就是怎么样去了解汉代石刻里面的气魄。为以后中国画的产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选择了两幅 “泗水捞鼎”,和“攻战图”作为范例,这两幅画面造型优美,构图饱满大气,又不让同学们觉得太难,而且还讲解了大量的历史故事,使同学们在学习绘画的过程中还掌握了大量的历史知识。

图二汉画泗水捞鼎

从现在已经出土的 “泗水捞鼎图”来看,构图对称,比较程式化。多是在河面上临时搭建大型支架,支架横跨河面,上面是宽阔的平台,平台上有秦王或者官员居中指挥,支架下是捞鼎的民工。一般采用写实方法。柱端上栓有辘轳,绳子穿过辘轳系在鼎的耳朵上,拱桥的两旁有人用力拉绳取鼎。这种画面的构图毫无例外地在桥的中间刻有一人。画面上仅刻有几个人或十几个人,却象征着成百数千的百姓。无一例外的是鼎已被捞出水面,而同时在鼎中出来一只蛟龙,咬断鼎系的一端,转头咬向鼎系的另一端。选取绳断鼎落的瞬间,在河、堤、岸三个空间,由于鼎中蛟龙把捞鼎绳索一口咬断,岸上的官员惊惶失措,堤上的力士们倒在堤坡。而该砖又有了在蛟龙跃出水面咬断绳索的一瞬间,马失蹄踩空,昂首嘶鸣,更增加了紧张感。使画更为丰富、饱满,动感十足。

其次,教学中的重难点突出,重点是造型、动态及画面的黑白灰层次,难点是对于同学们的素质拓展。

两人一组进行学习创作,在做的过程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做完后作品展示,最后是延伸阶段,包括认知、感受和举一反三的创作。

全文阅读

电子信息类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摘要:国家新兴发展战略对电子信息类专业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提出迫切要求。分析了培养电子信息类专业拔尖创新人才的必要性,探讨了培养电子信息类专业拔尖创新人才的模式、方法与相关途径,并对几年来的探索与实践成果进行总结与分析,以期对电子信息类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进一步发展形成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电子信息类;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9-0028-03

当前,电子信息类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与战略性产业,产业规模位列国内各工业部门之首。如此强劲的产业发展态势对电子信息类专业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高校培养电子信息类专业拔尖创新人才的首要前提即是审视国际前沿,适时了解社会需求,不断掌握行业动态。为此,南京邮电大学贝尔英才学院进行了一系列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培养电子信息类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必要性

1.电子信息类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响应产业转型升级,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当前,电子信息类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支柱与战略性产业,产业规模列国内各工业部门之首,居世界第二;中国已成为全球重要的IT产业基地。如此强劲的产业发展态势造成了对电子信息类专业拔尖创新人才的巨大社会需求。因此,培养电子信息类专业拔尖创新人才不仅是响应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也是服务国家新兴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

2.从学科门类来看,电子信息类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几乎是空白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