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理学科论文

地理学科论文范文精选

地理学科论文范文第1篇

1地理科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钱学森在20世纪80-90年代逐步完成了总结全人类研究的科学体系。概括起来分11个门类、5大巨系统、4项建设(图1、图2、图3、表1),下面分别表述原著与解解的内容。

附图

图1钱学森论人类的知识体系

Fig.1ThestatementofhumanknowledgesystembyQianXuesen

钱学森将当今人类对科学知识的体系,分为数学科学、自然科学、地理科学、社会科学、建筑科学、军事科学、人体科学、思维科学、行为科学、系统科学与美学11个体系。对上述人类知识体系解读,可以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地理科学作为客体世界的主要研究对象;而人体科学、思维科学和行为科学作为人类主体的主要研究对象;建筑科学界于客体与主体科学之间;军事科学实际上是指谋略科学(包括经济、政治、军事等),是在掌握所有科学基础上的智慧较量;美学是纵贯于各个学科的;数学科学与系统科学是横贯于各个学科的。因此有以下的科学分类网络系统(图2)。

附图

图2科学分类的网络体系

Fig.2Thenetworksystemofscienceclassification

在五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中(图3),地理系统与星系系统、社会系统、人体系统、人脑系统并列,其中的物理、地理、事理、人理、脑理中的“理”都是指研究的“规律”。

钱学森提出的社会主义总体设计部(表1)中,除了政治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外,特别提出地理建设,笔者将其修改为地理系统工程,并增加了人口、科教、城镇、资源、灾害、产业。

表1社会主义建设的系统结构(略有修改)

TablelThesystemstructureofsocialismconstruction

附图

2地理信息科学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航天技术的迅猛发展,来自外层空间的遥感、遥测、定位、通讯信息海量地增加;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处理与解决这些海量数据的能力大幅度地提高。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专家系统、管理信息系统、辅助决策系统应运而生,使得地理信息科学首先获得发展的机会。正是地理信息科学这门用高新技术武装起来的技术科学的发展,带动了整个地理科学的建立与发展。

附图

图3五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Fig.3Fiveopencomplexgiantsystem

地理信息科学的主要内容就是天地信息一体化网络系统,包括航天信息网络系统(外层空间卫星之间的信息网络)、地面的网络系统、天地之间的网络系统三部分,是有线网络与无线网络连通的一体化网络系统。1998年笔者发表了“航天信息与地理信息一体化网络系统及其应用”的论文[5],2002年又发表了“论地理信息科学的发展”[6]一文。两篇论文基本上代表了地理信息科学的创始与发展,当前各行各业都在进行数字化或信息化的建设,实际上都是天地信息一体化网络中的部分子网络或子系统。地理信息科学中最重要的原创性的成果是遥感信息模型与地理信息编码模型。

随着遥感信息的大量获取,数学家以模式识别为工具对遥感信息进行图像处理与分类,使用的数学工具主要是数理统计的方法,把遥感信息看成是没有成因关系的随机变量;物理学家则把获取遥感的物理过程视为遥感信息的成因,因此采用反演的方法,使用辐射传输方程为主的数学工具,事实上不承认地理现象的不确定性;大多数地理学家将遥感信息当成系列成图的基础信息,快速、准确地制作系列地图。地图是符号系统,其信息量远不可与遥感信息量比较,地图学家把遥感信息转化成符号系统的系列图谱。遥感信息模型则是将地理复杂现象中的非遥感信息转变为归一化的影像信息,与遥感信息一起用方程、统计与相似准则结合,也即演绎逻辑、归纳逻辑与类比逻辑结合;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包括随机的不确定性、模糊的不确定性、灰色的不确定性、分形的不确定性)辩证统一;图像与方程(一个像元或一个图斑、一个方程)耦合;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互动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地理复杂信息模型[7-9]。这种信息模型只有在遥感技术的推动下才有可能产生。这种信息模型是遥感信息与地理信息连接的纽带。地理信息系统本来就是为了制作地图而创建的,因此地图学家将从遥感中提取的系列地图存入地理信息系统,是顺理成章的。但是这种地理信息系统无论空间分析功能多么强大,也不可能进行模型计算,外挂、内嵌种种方式都不可能解决直接进行模型计算问题。系列地图存入计算机的图形库时,信息又是冗余的,因此带来一系列与计算机技术发展格格不入的疑难,最为典型的是数据挖掘,数据挖掘说明存在数据库中的信息有冗余。遥感信息模型的运算要求地理信息系统可以直接进行模型计算,由此地理信息编码模型应运而生[10,11]。传统的地理信息系统以图形的叠合(Overlay)为主;而能够进行遥感信息模型运算的地理信息系统则以像元或图斑中的多位编码的抽取(Extract)为主。这又是完全相反的途径。地理信息编码模型还是地理定量信息与定性信息转化的纽带,也是地理信息系统中属性库与地理专家系统中知识库联系的桥梁。

总之,天地信息一体化网络系统是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研究这个巨系统的地理信息科学的内容远远超过了3S(RemoteSensing,GlobalPositioningSystem,GeographicalInformationSystem)的范围,而是以天地信息一体化网络系统为核心的天—地—人—机系统。地理信息科学虽然是从属于地理科学的技术科学,但是地理信息科学的诞生与发展是引领地理科学成长的核心力量,因此本刊更名时,将地理信息科学与地理科学相提并论,突出了地理信息科学的重要性。

3地理系统工程

地理系统工程当前尚未被广泛认识,已经认识到的也仅仅是系统工程在地理学中的应用。当地理信息科学中的模型在实践中应用时,必然会涉及地理系统工程的可操作性。地理遥感复杂信息模型的建立,可以进行定量预报和回溯,因此为地理系统工程打下了工程的基础。国民经济的主战场主要包括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灾害、城镇、基建、产业等8个方面,这8个方面是互动的。中国的人口问题、西部开发问题、21世纪水资源问题、能源问题、洪旱灾害问题、环境问题、生态农业问题、城镇体系问题、基建布局问题、产业结构动态调整问题以及相互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无不属于地理系统工程。

地理现象是复杂现象,地理系统是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当研究西部开发时,如果国家各个部门各行其是,石油开发只考虑石油开采与输送管道;交通只考虑公路建设;铁路只考虑铁路建设;水利只考虑南水北调问题;城镇建设只考虑城市规划等,那么整体的西部地区有可能产生许多事倍功半的现象,例如修了公路没有物资运输;城市居民结构不尽合理;劳动力与产业结构不配套等。钱学森的社会主义总体设计部就是要把地理系统工程与政治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系统地结合起来,地理系统工程仅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而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灾害、城镇、基建、产业是地理系统工程中的子系统。人口中的数量、素质、结构、分布是人口系统中的要素;资源中的矿产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土资源、大气资源等又是资源系统中的子系统;大气环境、水环境、土环境、生物环境、地质环境是环境系统的子系统;交通、铁路、航运、航空、供排水、供电、供气、供暖、电讯、电视、计算机网络是基础建设系统的子系统等。系统嵌套系统,分层次子系统与交叉子系统,构成完整的、开放的、复杂的巨系统。

研究开放复杂巨系统的方法,首先是将系统分解为多层次的子系统,明确其中的交叉子系统;其次是从定性到定量地确定子系统中各个要素与指标体系;第三是根据指标(相似准则)建立模型进行预测预报;最后是检验该巨系统的效益与效率。当前大多数是分别研究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灾害、城镇、基建、产业等子系统,在一个地区全面研究区域地理系统工程的有效实例不多,区域经济地理的研究还远远够不上地理系统工程。笔者曾在2000年底提出中国水资源、水灾害、水环境、生产用水、生活用水统一解决的洪水充分利用,全国水系网络化与渤海淡化的地理系统工程,中国科技报曾进行报道,之后笔者在“21世纪黄河系统工程方略”一文中进行阐述,首先所能进行的研究是虚拟地理系统工程。全国水系网络化与渤海淡化是21世纪的世纪工程,尚需有识之士共识,广泛地深入研究,进一步的论证。如果没有以高新技术武装起来的地理信息科学的支撑,研究复杂的地理系统工程就是空想,然而所幸的是人们已经掌握了地理信息科学的许多关键技术,地理系统工程的实践指日可待。

4理论地理科学

地理信息科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为地理系统工程提供研究方法与手段;另一方面又为理论地理科学提供技术基础。从遥感信息模型发展到地理复杂信息模型再到地理数学[8],为理论地理科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理论地理科学中首要的是建立开放的复杂巨地理系统的理论;其次是地理类比的广义相似理论[13];第三是一般地理复杂模型理论与地理数学;第四是地理数学在部门地理—部门子地理系统工程与区域地理—区域地理系统工程中的应用。理论地理科学如果不能指导部门子地理系统工程的研究和区域地理系统工程的研究,那么就失去了理论意义。

如果没有以高新技术武装起来的地理信息科学的支撑,研究理论地理科学也是空想,然而所幸的是人们已经掌握了地理信息科学的许多关键技术,理论地理科学的建立指日可待。

5地理科学在可持续发展信息社会中的作用

地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地理环境决定论”、“人类中心主义”,然后达到了地理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阶段。地球上人类消耗的资源、能源是极其不平衡的,按照发达国家的水平,一个地球是满足不了全人类的需求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在信息社会中才能实现,人类一方面需要依靠科学技术开发资源,如太阳能的利用,靠基因工程使绿色植被更多地利用太阳辐射,靠纳米技术直接转化太阳能为电能;另一方面是靠信息技术节省资源、能源,如天地信息一体化网络系统就是信息社会的重要支柱之一,靠航天技术获取外层空间信息源,靠计算机技术建立信息网络。由此可见,地理信息科学在可持续发展信息社会中的作用[14]。随着地理信息科学的发展,地理系统工程与理论地理科学的发展,将为国民经济的主战场做出重要的贡献。

由上分析,可见地理科学与地理信息科学已经被广泛共识,地理系统工程与理论地理科学的发展尚不够充分,因此本刊更名为“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是适时的,是既有继承性又有发展性的;是既有前瞻性又有现实性的。在这里我们希望地理科学界的同仁,切不要轻视技术,高新技术恰恰是新理论、新应用的强大推动力。

【参考文献】

[1]钱学森,等.论地理科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1-325.

[2]钱学森.发展地理科学的建议[J].大自然探索,1987,6(19):36-46

[3]钱学森.就“地理科学”答《地理知识》记者问[J].地理知识,1990,(1):90-93.

[4]马蔼乃.论地理科学的发展[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32(1):120-129.

[5]马蔼乃.航天信息与地理信息一体化网络系统及其应用[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34(4):533-541.

[6]马蔼乃,等.论地理信息科学的发展[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18(1):1-8.

[7]马蔼乃.遥感信息模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1-165.

[8]马蔼乃.遥感信息模型与地理数学[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7(4):521-529.

[9]马蔼乃.遥感地理信息模型[J].地理学报,1996,51(3):266-271.

[10]马蔼乃.地理信息编码模型[A].地理科学与地理信息科学论[C].武汉,武汉出版社,2000.283-302.

[11]马蔼乃.地理知识的形式化[A].地理科学与地理信息科学论[C].武汉,武汉出版社,2000.261-274.

[12]马蔼乃.21世纪黄河系统工程方略(首届黄河论坛暨王化云治黄思想研讨会)[N].黄河报(转载),2002.

地理学科论文范文第2篇

(一)科学教学内容不够完善。就目前我国高中地理教学教育整体来看,尽管我国高中地理教育范围内容得到了相应的扩大,但就某些方面来说,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不仅是为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同时,在地理学习中老师还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但相较于其他主要科目(语文、数学、英语等)来说,学校还未认识到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性,地理教学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严重影响着其教学质量。其次,教学内容相对落后也是影响高中地理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随着现代化教育理念的不断改变,国际上地理教学内容及教育思想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纵观我国高中地理教育,其教学内容相较于其他国家,明显处于劣势地位。对国际教育形式的不了解,导致我国高中地理教育模式相对落后,其教育内容也较为单一,没有紧跟国际教育发展潮流。最后,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在我国高中教育中,教育模式多为集体式授课,在教学中,主要由老师单方面进行知识的灌输,老师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进行地理课堂教学时,往往忽略了学生需要学什么,仅注重知识理论的灌输。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对学习仅抱着应付考试的态度。加之,学生理解能力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学生学习成绩的差距,导致一些学生出现自卑心理。影响其地理教学质量。制约着我国高中教育的发展。

二、新时期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方法及改革创新分析

(一)改革创新科学教育方法,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我国教育主要分为文科类和理科类。地理教育按其教学内容被划分为文科。在传统的教学中,文科类教学大多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地理内容僵硬化、教条化。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对地理教学产生厌恶,缺乏学习兴趣。降低地理课堂教学质量。因此,老师应积极改善地理教学方法。如举行一些地理学习实践活动,使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随时了解学生学习所需,有针对的进行教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二)充分挖掘地理学科优势,结合现代先进教学方式,开发课程资源。地理学科是一门充满时空广远性的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自身所处环境不断进行研究。充分发挥地理学科作用。高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具有极强的好奇心,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在地理教学中多穿插一些奇异事物或者奇异现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从而激发学生进行学习。

(三)充分了解学生学习所需,有针对性的制定教学内容。情境教学法是当今教学的主流。在地理教学中,老师应随时了解学生学习所需。针对学生学习需求制定相应的学习情境,在地理情境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提出问题。老师在根据学生问题进行解答分析。从而提高地理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真正目的。

(四)充分结合当前先进信息技术,扩大教学内容,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当今时代,信息技术发达。在各行各业中信息技术都得到了良好的应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老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教学媒体进行教学,使教学内容更为生动。从而引起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注意。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结语

地理学科论文范文第3篇

1地理科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钱学森在20世纪80-90年代逐步完成了总结全人类研究的科学体系。概括起来分11个门类、5大巨系统、4项建设(图1、图2、图3、表1),下面分别表述原著与解解的内容。

附图

图1钱学森论人类的知识体系

Fig.1ThestatementofhumanknowledgesystembyQianXuesen

钱学森将当今人类对科学知识的体系,分为数学科学、自然科学、地理科学、社会科学、建筑科学、军事科学、人体科学、思维科学、行为科学、系统科学与美学11个体系。对上述人类知识体系解读,可以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地理科学作为客体世界的主要研究对象;而人体科学、思维科学和行为科学作为人类主体的主要研究对象;建筑科学界于客体与主体科学之间;军事科学实际上是指谋略科学(包括经济、政治、军事等),是在掌握所有科学基础上的智慧较量;美学是纵贯于各个学科的;数学科学与系统科学是横贯于各个学科的。因此有以下的科学分类网络系统(图2)。

附图

图2科学分类的网络体系

Fig.2Thenetworksystemofscienceclassification

在五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中(图3),地理系统与星系系统、社会系统、人体系统、人脑系统并列,其中的物理、地理、事理、人理、脑理中的“理”都是指研究的“规律”。

钱学森提出的社会主义总体设计部(表1)中,除了政治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外,特别提出地理建设,笔者将其修改为地理系统工程,并增加了人口、科教、城镇、资源、灾害、产业。

表1社会主义建设的系统结构(略有修改)

TablelThesystemstructureofsocialismconstruction

附图

2地理信息科学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航天技术的迅猛发展,来自外层空间的遥感、遥测、定位、通讯信息海量地增加;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处理与解决这些海量数据的能力大幅度地提高。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专家系统、管理信息系统、辅助决策系统应运而生,使得地理信息科学首先获得发展的机会。正是地理信息科学这门用高新技术武装起来的技术科学的发展,带动了整个地理科学的建立与发展。

附图

图3五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Fig.3Fiveopencomplexgiantsystem

地理信息科学的主要内容就是天地信息一体化网络系统,包括航天信息网络系统(外层空间卫星之间的信息网络)、地面的网络系统、天地之间的网络系统三部分,是有线网络与无线网络连通的一体化网络系统。1998年笔者发表了“航天信息与地理信息一体化网络系统及其应用”的论文[5],2002年又发表了“论地理信息科学的发展”[6]一文。两篇论文基本上代表了地理信息科学的创始与发展,当前各行各业都在进行数字化或信息化的建设,实际上都是天地信息一体化网络中的部分子网络或子系统。地理信息科学中最重要的原创性的成果是遥感信息模型与地理信息编码模型。

随着遥感信息的大量获取,数学家以模式识别为工具对遥感信息进行图像处理与分类,使用的数学工具主要是数理统计的方法,把遥感信息看成是没有成因关系的随机变量;物理学家则把获取遥感的物理过程视为遥感信息的成因,因此采用反演的方法,使用辐射传输方程为主的数学工具,事实上不承认地理现象的不确定性;大多数地理学家将遥感信息当成系列成图的基础信息,快速、准确地制作系列地图。地图是符号系统,其信息量远不可与遥感信息量比较,地图学家把遥感信息转化成符号系统的系列图谱。遥感信息模型则是将地理复杂现象中的非遥感信息转变为归一化的影像信息,与遥感信息一起用方程、统计与相似准则结合,也即演绎逻辑、归纳逻辑与类比逻辑结合;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包括随机的不确定性、模糊的不确定性、灰色的不确定性、分形的不确定性)辩证统一;图像与方程(一个像元或一个图斑、一个方程)耦合;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互动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地理复杂信息模型[7-9]。这种信息模型只有在遥感技术的推动下才有可能产生。这种信息模型是遥感信息与地理信息连接的纽带。

地理信息系统本来就是为了制作地图而创建的,因此地图学家将从遥感中提取的系列地图存入地理信息系统,是顺理成章的。但是这种地理信息系统无论空间分析功能多么强大,也不可能进行模型计算,外挂、内嵌种种方式都不可能解决直接进行模型计算问题。系列地图存入计算机的图形库时,信息又是冗余的,因此带来一系列与计算机技术发展格格不入的疑难,最为典型的是数据挖掘,数据挖掘说明存在数据库中的信息有冗余。遥感信息模型的运算要求地理信息系统可以直接进行模型计算,由此地理信息编码模型应运而生[10,11]。传统的地理信息系统以图形的叠合(Overlay)为主;而能够进行遥感信息模型运算的地理信息系统则以像元或图斑中的多位编码的抽取(Extract)为主。这又是完全相反的途径。地理信息编码模型还是地理定量信息与定性信息转化的纽带,也是地理信息系统中属性库与地理专家系统中知识库联系的桥梁。

总之,天地信息一体化网络系统是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研究这个巨系统的地理信息科学的内容远远超过了3S(RemoteSensing,GlobalPositioningSystem,GeographicalInformationSystem)的范围,而是以天地信息一体化网络系统为核心的天—地—人—机系统。地理信息科学虽然是从属于地理科学的技术科学,但是地理信息科学的诞生与发展是引领地理科学成长的核心力量,因此本刊更名时,将地理信息科学与地理科学相提并论,突出了地理信息科学的重要性。

3地理系统工程

地理系统工程当前尚未被广泛认识,已经认识到的也仅仅是系统工程在地理学中的应用。当地理信息科学中的模型在实践中应用时,必然会涉及地理系统工程的可操作性。地理遥感复杂信息模型的建立,可以进行定量预报和回溯,因此为地理系统工程打下了工程的基础。国民经济的主战场主要包括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灾害、城镇、基建、产业等8个方面,这8个方面是互动的。中国的人口问题、西部开发问题、21世纪水资源问题、能源问题、洪旱灾害问题、环境问题、生态农业问题、城镇体系问题、基建布局问题、产业结构动态调整问题以及相互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无不属于地理系统工程。

地理现象是复杂现象,地理系统是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当研究西部开发时,如果国家各个部门各行其是,石油开发只考虑石油开采与输送管道;交通只考虑公路建设;铁路只考虑铁路建设;水利只考虑南水北调问题;城镇建设只考虑城市规划等,那么整体的西部地区有可能产生许多事倍功半的现象,例如修了公路没有物资运输;城市居民结构不尽合理;劳动力与产业结构不配套等。钱学森的社会主义总体设计部就是要把地理系统工程与政治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系统地结合起来,地理系统工程仅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而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灾害、城镇、基建、产业是地理系统工程中的子系统。人口中的数量、素质、结构、分布是人口系统中的要素;资源中的矿产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土资源、大气资源等又是资源系统中的子系统;大气环境、水环境、土环境、生物环境、地质环境是环境系统的子系统;交通、铁路、航运、航空、供排水、供电、供气、供暖、电讯、电视、计算机网络是基础建设系统的子系统等。系统嵌套系统,分层次子系统与交叉子系统,构成完整的、开放的、复杂的巨系统。

研究开放复杂巨系统的方法,首先是将系统分解为多层次的子系统,明确其中的交叉子系统;其次是从定性到定量地确定子系统中各个要素与指标体系;第三是根据指标(相似准则)建立模型进行预测预报;最后是检验该巨系统的效益与效率。当前大多数是分别研究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灾害、城镇、基建、产业等子系统,在一个地区全面研究区域地理系统工程的有效实例不多,区域经济地理的研究还远远够不上地理系统工程。笔者曾在2000年底提出中国水资源、水灾害、水环境、生产用水、生活用水统一解决的洪水充分利用,全国水系网络化与渤海淡化的地理系统工程,中国科技报曾进行报道,之后笔者在“21世纪黄河系统工程方略”一文中进行阐述,首先所能进行的研究是虚拟地理系统工程。全国水系网络化与渤海淡化是21世纪的世纪工程,尚需有识之士共识,广泛地深入研究,进一步的论证。

如果没有以高新技术武装起来的地理信息科学的支撑,研究复杂的地理系统工程就是空想,然而所幸的是人们已经掌握了地理信息科学的许多关键技术,地理系统工程的实践指日可待。

4理论地理科学

地理信息科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为地理系统工程提供研究方法与手段;另一方面又为理论地理科学提供技术基础。从遥感信息模型发展到地理复杂信息模型再到地理数学[8],为理论地理科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理论地理科学中首要的是建立开放的复杂巨地理系统的理论;其次是地理类比的广义相似理论[13];第三是一般地理复杂模型理论与地理数学;第四是地理数学在部门地理—部门子地理系统工程与区域地理—区域地理系统工程中的应用。理论地理科学如果不能指导部门子地理系统工程的研究和区域地理系统工程的研究,那么就失去了理论意义。

如果没有以高新技术武装起来的地理信息科学的支撑,研究理论地理科学也是空想,然而所幸的是人们已经掌握了地理信息科学的许多关键技术,理论地理科学的建立指日可待。

5地理科学在可持续发展信息社会中的作用

地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地理环境决定论”、“人类中心主义”,然后达到了地理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阶段。地球上人类消耗的资源、能源是极其不平衡的,按照发达国家的水平,一个地球是满足不了全人类的需求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在信息社会中才能实现,人类一方面需要依靠科学技术开发资源,如太阳能的利用,靠基因工程使绿色植被更多地利用太阳辐射,靠纳米技术直接转化太阳能为电能;另一方面是靠信息技术节省资源、能源,如天地信息一体化网络系统就是信息社会的重要支柱之一,靠航天技术获取外层空间信息源,靠计算机技术建立信息网络。由此可见,地理信息科学在可持续发展信息社会中的作用[14]。随着地理信息科学的发展,地理系统工程与理论地理科学的发展,将为国民经济的主战场做出重要的贡献。

由上分析,可见地理科学与地理信息科学已经被广泛共识,地理系统工程与理论地理科学的发展尚不够充分,因此本刊更名为“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是适时的,是既有继承性又有发展性的;是既有前瞻性又有现实性的。在这里我们希望地理科学界的同仁,切不要轻视技术,高新技术恰恰是新理论、新应用的强大推动力。

【参考文献】

[1]钱学森,等.论地理科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1-325.

[2]钱学森.发展地理科学的建议[J].大自然探索,1987,6(19):36-46

[3]钱学森.就“地理科学”答《地理知识》记者问[J].地理知识,1990,(1):90-93.

[4]马蔼乃.论地理科学的发展[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32(1):120-129.

[5]马蔼乃.航天信息与地理信息一体化网络系统及其应用[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34(4):533-541.

[6]马蔼乃,等.论地理信息科学的发展[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18(1):1-8.

[7]马蔼乃.遥感信息模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1-165.

[8]马蔼乃.遥感信息模型与地理数学[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7(4):521-529.

[9]马蔼乃.遥感地理信息模型[J].地理学报,1996,51(3):266-271.

[10]马蔼乃.地理信息编码模型[A].地理科学与地理信息科学论[C].武汉,武汉出版社,2000.283-302.

[11]马蔼乃.地理知识的形式化[A].地理科学与地理信息科学论[C].武汉,武汉出版社,2000.261-274.

[12]马蔼乃.21世纪黄河系统工程方略(首届黄河论坛暨王化云治黄思想研讨会)[N].黄河报(转载),2002.

地理学科论文范文第4篇

能力是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身体的生理机制与心理机制的综合体,包括 体力、智力和心力(非智力因素)。其中,智力是能力的灵魂,因而成为学科能力的核心。根据现行课程方案 和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对中学地理教学的要求,以及学生心智(心力和智力)发展(阶段性)特点,我们认为中 学地理学科能力可分为下列三个层次。

一、掌握知识的能力

知识的增长是以能力为媒介的,而能力的发展又以知识为基础,二者相辅相成,一定条件下,还可相互转 化。由于基础知识是地理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最基本的教学内容,因而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也自然成 为地理学科能力最基本的成份。按照思维发展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又可分为三级:

(一)识记地理知识的能力

从本质上讲,知识属于认识范畴。识记地理知识,即对要求识记的地理知识获得感性认识。具体要求是: 第一,对要求识记的地理事物及其空间分布等,获得初步的认识,即能说出它的要点、大意。第二,对于大纲 中列出的地名(包括山脉、河流、城市等名称)能够准确地写出,并能在地图上填注或从地图上找出。第三, 写出大纲中列出的常用地理数据,并在有关问题中识别它们。

识记是理解的前提,是学习其它知识的支撑点与“迁移基地”,是发展高一级层次能力、领悟教材思想观 点的必要条件。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学大纲中规定的589个知识点中,有约70%的属记忆性知识。 因此,依据 大纲,加强识记知识教学是中学地理教学最基本的任务之一。

地理考察、模型、录像和图片是帮助学生提高识记能力的有效教学媒介。

(二)理解地理知识的能力

理解知识是在识记的基础上对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事象特点、成因、分布和变化规律获得理性认识 ,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含义或现象。

根据理解对象与要求的不同,我们将“理解”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

第一层次。认识(认得或看到)某种关系,即看出单个事实、概念与一般原理之间的关系。例如,“国家 ”、“地中海气候”等都是“名词”,它反映的是事物的属性。

第二层次。看到某个事实、概念的工具作用。即看到(认识)一个物体、过程、思想、(包括概念)能够 用来达到某种意图、目标或者用来解释某种现象。例如,看到“乌云”,能意识到暴风雨的来临;知道某地位 于板块边界地带,就能推测到这个地方可能多地震。显然,这种理解对人的活动有一种预见的意义。

第三层次。领悟到原理及其构成过程及方法。有人把这一层次的理解,称为“流动的顿悟”,并提出一系 列关于理解原理的标准:①能够用自己的语言陈述它;②举出关于它的例子;③在各种各样的情况下(认)识 (区)别它;④辨别可能代表它的行为或不能代表它的行为;⑤了解它与其它原理之间的关系;⑥明白它可能 有的用途;⑦在各种各样的情况中运用它;⑧预料应用它的结果;⑨陈述一个与它相反的原理。

只有理解了的知识,才能牢靠地记住它;同样,也只有理解了的理论,才能灵活地加以运用。所以,理解 知识的能力在地理学科能力中占居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搞好理解层次知识教学直接影响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的发展。大纲中列出的属于理解层次的知识点有140多个, 约占知识点总数的24%。

(三)建立地理知识结构的能力

该能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能够运用归纳、分类办法将获得的地理知识按其内在联系,把它系统化 (列出知识结构)。如教学“中亚概述”一节时,按教材顺序完成教学内容后,小结时可列出下列知识结构:

附图{图}

“中亚概述”知识结构

二是按照一定的认知规律,将获得的知识按一定的方式总结出来。例如:学习西亚石油资源时可以“一、 二、三、四、五”为线索将有关的知识形成一条知识链。所谓“一”是指一条以波斯湾为中心南北延伸的石油 带,所谓“二”是指陆上和海上石油运输线,所谓“三”是指 1/2、1/4、90%三个数字,所谓“四”是指四 大产油国, 所谓“五”是指五大输油路线。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J.S.Bruner)早在本世纪中叶就认识到,“除非把一件事情放进结构好的 框子里面,否则,很快就会忘记。”“详细的资料是靠表达它的简单方式来保存在记忆里的”,并提出了著名 的学科结构理论。结合我们的教学实践,学习结构主义理论,我们深刻认识到,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结构的能力 ,不仅能大大提高知识教学效率,而且还为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即运用已获得的地理知识分析、综合、比较地理事象、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根据思维方式的不同,这一 层次的能力可分为下列两个级别:

(一)分析判断能力

指通过对复杂的地理事象的分层、分类剖析,认识各个组成要素之间的联系和特征。例如,根据非洲大陆 大河流向的分析可初步判断非洲地势的倾斜方向。

(二)综合(概括)能力

思维的一大特点是高度概括性。人通过思维,就可以认识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能够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 本质,掌握事物之间的规律性联系,并由一事物的发展变化经推测另一事物的发展变化。培养学生的综合(概 括)能力就是要在认识地理事象的基础上,善于揭示他们间的本质联系和发展规律,扩大学生对地理事象认识 的广度和深度,增强其认识能力和创造力。如,通过对资源、交通、

劳动力、市场、环境、技术等影响工业布 局因素的分析,明白了德国的鲁尔地区为什么会发展成为一个重要工业区,就能够对其它任何一个地区(特别 是自己家乡)工业发展方向提出自己的设想。

综合(概括)的结果要用语言文字表述,加强初中学生地理表述能力的培养也不可忽视。近几年,我们发 现有所50%的初三学生不能顺利地将地理思维的结果表述出来,有的错别字还很多。

第二层次的能力是初中地理思维能力的核心,它直接体现出学生地理智能的高低。因而培养学生这一层次 的能力是各级各类初级中学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 三、形成地理观念的能力

观念,即思想。“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毛泽 东)。地理思想是人们对地理事象和地理问题的本质的认识,是对地理内在规律的理性认识,也是对地理知识 和地理方法的高度概括与总结,它规定和约束着人们地理思维的方向,从而保证了地理思维的有效性。帮助学 生健全基本地理观念是中学地理教学在认知领域的根本目标。

我们认为,只有在形成和发展第一、二两个层次的地理能力的基础上,全体学生都树立与健全基本的地理 观念,并养成良好的地理行为习惯,其地理教学才算是全面完成(认知领域)地理教学任务,才算是成功的地 理教学。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中学地理学科在培养21世纪合格公民伟大事业中的价值,才能进一步提高 地理学科的社会地位。立足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综观社会、经济发展,我们认为当前初中地理教学要着重培 养下列基本地理观念:

(一)整体观念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最基本的地理观念。地理环境每一要素的变化都会引起该系统中其 它因素的相应变化。例如,在大江大河上游修建大坝,不仅会影响河流下游的水文特征,还会影响到该区及其 下游地区的大气温度、温度等要素,从而影响到农业生产。

(二)生态观念 人作为自然界中的一种生物,必须将自己融于自然,而不能与自然树立,要保护野生生 物,维护生物种类的多样性;要尊重自然规律,逐步适应自然规律;要有节制、有计划地利用自然资源;人类 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必须做好相应的保护工作;人类利用一种自然资源的同时不能破坏其它自然资源和自然环 境,同样,保护其它自然资源时也要考虑不要引起其它灾害。

(三)人口观念 正确认识“人口”与“人手”的辩证关系。正确认识提高人口素质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树立人均资源观念,从小养成俭朴、节约的良好习惯;正确认识与评价计划生育政策。

(四)时空观念 “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70年 版,第49页)。因此,时空观念是最基本的地理观念之一。中学地理教学中,时空观念包括变迁观念和空间观 念。变迁观念是唯物辩证观在地理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它要求我们在学习、研究地理问题时要用联系、变化及 转换的方法。空间观念,即具有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结构、空间分布和空间联系的观念。中学地理教学要 帮助学生建立下列三个不同层次的时空概念,一是二维平面空间。在一定的范围内,地表的地理事物可以看作 分布于一个平面上。二是三维立体空间。实际上地球表面一切事物都存在于球形立体空间之中。三是存在于球 形立体空间的一切事物都在沿时间维不断演变。

(五)评估与预测观念 自然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地理环境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一 定意义上讲,地理位置、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决定着经济发展水平。因而,学习地理应该具有评估一个地区地 理环境的初步知识与能力,并能初步预测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方向与潜力。

地理学科论文范文第5篇

困惑聚焦在新课程实施的关键环节———教学设计过程中,据笔者的观察归类,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过于追求课堂间学生的活动形式而弱化了地理学科的逻辑性和系统性

不少地理教师在公开课或比赛活动中,为了体现新课程师生互动、合作探究等新理念,精心设计情境导入,内容呈现生动活泼,小组合作探究风生水起。笔者在参加青年地理教师教学能手大赛中担任评委时,遇到如下情形:上课内容为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各位选手都能创设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如有些以导游的形式带着学生欣赏各种地貌,有些则用谷歌地球软件展示,有些老师精心制作亲历的旅游电子像册配上动听的音乐等等,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性强。但课后反思:大部分老师缺失地质作用概念的介绍、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性质对比、板块构造学说的讲解与应用这三大块内容,我们不禁要叩问:这节课究竟培养了学生什么地理素养?学生的什么地理核心能力得到提高?又如,高二“区域地理”教学时,某教师把“中亚”“西亚”合并,按“地形、气候、水文、土壤与植被”四块内容进行分组讨论,尽管气氛活跃,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小组合作探究的模式得以充分地展现,但是它在本质上割裂了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违背了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整体性原理,因而是一堂不可取的地理课。

2.过于追求生动震撼的直观动画视频情境而忽略了地理问题情境的精心创设

新课改倡导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课堂教学。就其本质而言,现代多媒体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而提升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是内容,是目的。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否则徒有其形,不见其神,这样的形式就有作秀之嫌,甚至过多花哨的形式反过来会冲淡主题,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如过于追求景观图艺术照片漫画等媒体呈现而冲淡了地图、统计图表、示意图、逻辑框图的应用与深度解读;穿插过多过久的富有感染力的视频和动画,反而干扰了学生对核心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3.过于追求现代教学媒体的应用而疏忽了传统的地理“三板”基本功的训练与应用

不少地理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在上课时遇到突然停电或电脑发生故障的情形下,出现无法顺利地继续开展教学工作,或照本宣科,草草行事,勉强拖到下课的现象。还有些老师运用现代媒体如行云流水,得心应手,而在黑板上竟然没有一个粉笔字、一幅板图或板画,听课老师提出中肯建议,上课老师却说既然投影屏幕上已经出现了,何必多此一举。诚然,现代教学媒体为当今课堂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与技术,加大了课堂教学的密度,加强了师生、生生间的交互性,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地理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赏心悦目;但也带来了视角疲劳、浮光掠影、不易用笔记录、难于铭记在心等负面影响。而在多媒体出现之前,曾经支撑传统地理课堂教学的“三板”(板书、板图、板画)基本功的训练与应用,虽然一度被遗忘和忽略,现又重受关注和宠爱。“三板”的应用和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各有千秋,优势互补,应用起来相得益彰,不可偏废,必须有机结合,促进地理课堂效益最优化。

4.过于追求预设中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而压抑了课堂中的动态生成

目前中国基础教育的主要问题之一,偏重学生收敛性思维的训练而疏忽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长此以往会导致一个民族的创新意识及创造能力不足。不少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媒体选择、教学过程中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等每个环节都精心斟酌,一丝不苟,偏偏忽略了课堂中最能闪现意外的思维火花、最富于创意的动态生成这一重要环节。预设与生成是一对矛盾,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科学、合理的预设不仅不会压抑生成,反而能够充分考虑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精心挑选或设计有利于激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开放性问题、创疑激趣、循循善诱,更有利于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深度互动和动态生成。

5.过于依赖典型案例的剖析而忽视了选择非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提升迁移

案例教学法是新课程改革中倡导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不少老师未深刻理解案例教学法的本质内涵,误把案例当成举例;把教材中的典型案例分析方法当成是解决同类地理案例问题的“灵丹妙药”,缺乏举一反三、灵活迁移的能力。

二、原因分析

当然,地理教学设计中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以上五种现象无法完全涵盖问题的全部。它们有一个共同特征:重视新课改理念之形,忽视了新课改理念之神;重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目标达成、案例教学等教学方式之形式,忽视了所有教学形式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学生地理学科素养的培养与核心能力的提升这一内容和目的。重新认识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关系,有利于澄清纷繁芜杂的地理课堂表象,探寻高效地理课堂的本真,防止在内容与形式两者关系处理过程之中有失偏颇,有利于高中地理课堂高效教学模式的建构和实施。

三、改进策略

地理素养分为地理科学素养、地理人文素养和地理信息技术素养三个部分。实际上,这三个部分也是相互包含的。地理学科核心能力是指赋予地理学科特色的、有别于跟其它学科共有的普通能力的特殊能力。如:综合性与地域性是地理科学的两大基本特性。综合性反映在中学地理学科之中就表现为整体性;地域性反映在中学地理学科之中就表现为区域差异性或案例的典型性及非典型性。因而中学地理学科核心能力即整体性及区域差异性的理解与应用能力。课程改革再怎么改,高中地理课程的终极目标和本真依然是学生地理学科核心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其主要策略为:倡导地理课堂自始至终都必须贯穿“问题驱动”,实现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案例化)、思维图示化(各类地理图像――也包含“概念图、思维导图等等”),通常称之为“三化”。在“问题驱动”的课堂结构中,必须设置一连串的问题构成问题链,要注意各问题之间的梯度与逻辑关联,总体上遵循先易后难、先典型后非典型、先具体后抽象再回归到新的具体问题的设置原则。以下主要探讨如何从整体性与案例的典型性及非典型性两个方面入手改进地理课堂教学设计。

四、整体性原理与地理教学设计

不仅自然地理环境存在整体性规律,在人文地理环境、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之间也存在着整体性规律。图1反映了地理环境间普遍存在的整体性规律。为此,在教学设计中,必须体现整体性思想,切忌孤立地、静止地看待和分析地理问题,教学设计各环节必须渗透和贯穿整体性原理。如分析气候的形成因子除考虑自然方面因素外,也要考虑人类活动;高三复习气候专题除分析气候的形成因子外,还要复习气候对其它自然因素的影响、对自然环境的整体影响、对人文地理各要素的影响乃至对地理环境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整体影响。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纽带和连接点,具有自然与人文的双重属性。又如必修2“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一节的教学设计,无论是新课还是复习课,都必须贯穿整体性原则,人文地理内容核心能力要求是“区位”分析,在前面学习人口迁移、城市化、农业、工业等内容时,都离不开“交通运输”这一共同的重要区位因素(影响因素)的分析。实际上,人文地理环境与自然地理环境一样,都存在整体性特征,突出表现为人类活动受制于各种区位因素,同时它本身又构成其他人类活动的区位因素,交通运输亦然。教学设计中,要充分强调交通运输的布局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这种“互动”关系,结合关联案例引导学生加深对“区位”复杂性、动态性的认识,懂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五、案例的典型性及非典型性选择与地理教学设计

传统的地理教学高度关注典型性案例,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深入剖析,建立起一般的思维模式(答题框架),然后把它当成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工具,机械地套用在所有同类问题的解决之中。实际上,地理环境是复杂多变的,具有鲜明的地域差异性。从典型的案例中提炼出来的一般原理只有与实际情境的特殊性与非典型性相结合,才能丰富、调整和完善原有的认知结构,实现知识迁移,才能促成学生螺旋式递进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的提升,才能达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目的。

六、结论与讨论

地理学科论文范文第6篇

2002年水环所共承担地调、科研、自然科学基金及社会项目共37项。其中地调项目8项,部、省科研项目22项,国家自然基金6项,社会项目1项。新上项目8项,其中地调项目为3项,其它项目5项。2002年度获得7项国家、省部级二等以上科技成果奖励,其中有2项成果获国土资源部科技成果二等奖,作为参加单位有2项获国土资源部二等奖;1项获国土资源部一等奖。《亚洲水文地质图》荣获河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并由河北省推荐报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我所参加的“燕山地区花粉与植被关系的研究”项目,获河北省2002年度自然科学三等奖。根据中国地质文献检索机构统计,水环所2001年检索论文数量在我部系统列第四位,说明我所的科研创新实力有明显进步。2002年发表学术论文数量有较大增长,共在公开发行的科技期刊上发表科技论文43篇,其中学术会议论文集发表3篇,核心刊物发表了29篇,SCI论文3篇。2002年由水环所负责的首批地质调查项目《华北平原宁晋泊第四纪全新世标准剖面》、《大都市地下空间开拓的地质环境效应预研究》、《北京市垃圾处置的地质--生态环境评价》、《华北平原1:25万天津幅地下水资源潜力调查试点》等四个项目通过了由中国地质科学院组织的专家验收评审,综合评价等级为三个优秀、一个被评为良好。

2002年地调项目取得的主要成果简介如下:

一、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评价

“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评价”项目,在部环境司的领导和监测院、地科院的协调组织下,通过全国32个省(市、区)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工作者的大力配合和努力,经过2年多的艰苦工作,取得了如下重大进展:

1.本次全国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评价面积为914.97万km2,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总量为9234.72亿m3/年,其中淡水资源8836.5亿m3/年。全国地下淡水可开采资源量评价面积为619.34万km2,地下淡水可开采资源总量3527.78亿m3/年。

2.与第一轮(1984年)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成果相比较,地下水资源量变化有如下特征:

(1)全国地下水资源总量较1984年略有增加;

(2)北方地下水资源量减少,南方地下水资源量增加;

(3)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减少,山区地下水资源量增加;

(4)新增加评价了深层承压水和微咸水、半咸水资源。

3.资源量发生变化的原因主要是:

(1)评价精度明显提高;

(2)评价面积有所增加,特别是可开采资源评价面积明显增大;

(3)区域降水量发生变化;

(4)人类工程活动使地下水补给量减少,尤其是北方平原区;

(5)对水文地质参数进行了必要修正;

(6)评价方法有所改进;

(7)可开采资源量评价充分考虑了维护生态环境的需要。

4.1999年全国地下水开采量达到1116×108m3/a,全国平均开采程度为29.9%,其中河北省、天津市、北京市全境超采。近20年来,地下水占总供水量的比例一直呈增加趋势,已从1980年的14%增长到1999年的18.7%。农业用水量呈递减趋势,从80年代的88%,逐渐下降到1999年的61.6%,而工业用水量和生活用水量的比例却明显上升,80年代工业和生活用水量的比例为12%,1999年工业用水量比例上升到18.6%,生活用水量比例上升到19.8%。

5.根据国家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在全国地下水资源中,95%的地下水质量可用作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供水。其中80%的地下水可供直接饮用,大于10%的量为适当处理后可供饮用,5%为不宜饮用但可直接为农业和部分工业利用,另有不足5%的地下水资源因遭受污染等的影响,需经处理才可利用。南方地区地下水质量优良,大多地下水可供直接饮用,其中江西、福建、广西、广东、海南、贵州、重庆等省区市,优质地下水分布面积占全省面积90%以上。北方山区及山前平原地区水质较好,中部平原区较差,滨海地区水质最差。全国31个省(区、市)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与饮用水水质有关的地方病区。尤其在我国北方丘陵山区较普遍地分布着与克山病、大骨节病、氟中毒、甲状腺肿等地方病有关的高氟水、高砷水、低碘水和高铁锰水等。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5000多万人仍在饮用不符合(饮用水)标准的地下水。

6.全国已形成区域地下水降落漏斗100多处,面积达15万平方公里。河北平原深层地下水已形成了跨冀、京、津、鲁的环渤海区域地下水降落漏斗。全国有近50个城市由于不合理开采地下水而发生了地面沉降,其中沉降中心累计最大沉降量超过2米的有上海、天津、太原,天津塘沽个别点最大沉降量已达3.1米。在河北平原、西安、大同、江苏的苏、锡、常等地区,过量开采地下水已导致了地裂缝。沿海地区的大连、秦皇岛、沧州、青岛、北海、海南新英湾等城市和地区地下水位的下降,引起海水入侵,导致地下水水质恶化。其中,胶东半岛、辽东半岛海水入侵严重。

7.本次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编制了全国性图组10幅,包括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势图、中国降水量图、中国干旱指数、蒸发量图、中国水系图、中国水文地质图、中国地下水资源分布图、中国地下水化学图、中国重点城市供水中地下水所占比重图、中国地下水环境图。

编制了地区性图组21幅,包括黄河流域、西北地区、黄淮海平原、松嫩松辽平原、三江平原、南方岩溶石山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分布图、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图、地下水环境图。编制了分省性图组96幅,包括各省的地下水资源分布图、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图、地下水环境图。本次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完成了数据库建设,包括原始数据建库、计算过程数据建库、分省图件建库、各省评价报告、总报告建库、技术分档建库等。

二、华北地下水可持续开发利用前景

由水环所组织实施,河北、北京、天津、河南、山东等省(市)地调院参加,在项目组全体成员的不懈努力下,取得重大进展。

1、通过对钻孔资料的研究分析,将华北平原第四纪下界统一到世界较为认可的2.58Ma,确定了华北平原第四纪各时代下界的区域埋藏深度。

2、提出了深层地下水的补给模式。现代地下水分布在山前平原,是局部直接入渗补给。中部平原深层地下水是末次冰期补给。天津一带滨海平原地下水推测为末次冰期间冰阶补给。

3、碳14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华北平原区域地下水存在三个流动系统:

(1)来自太行山前的水流系统;

(2)来自燕山山前的水流系统;

(3)来自鲁中山区的水流系统。

区域地下水总体上具有活塞流的特征,三个区域水流系统集中流向中部平原,最终在天津一带排泄入海。三个水流系统中,以太行山前的水流系统影响强度较大,鲁中山区水流影响较小。

4、根据水文地质、同位素资料,绘制了石家庄-衡水-沧州-天津-渤海的地下水同位素剖面。受地下水开采的干扰,山前平原局部水流已经不明显,衡水形成了一个局部水流系统,上部浅层地下水明显向下流动。在东部沧州和滨海平原,地下水形成以漏斗为中心的局部水流系统,区域流被截断,但更深部的区域流尚未受到影响。

5、初步查清了华北平原浅层地下水位和深层地下水位分布现状和变化情况,以及地下水漏斗的分布。浅层地下水降落漏斗分布于山前沿线中心城市;深层地下水头整体大幅度下降,致使华北平原大部分深层地下水头低于海平面,以地下水封闭的“0”m等值线圈定的低于海平面范围为76732km2。

6、通过综合研究得出华北平原深层地下水环境约束条件的临界界限值为水位埋深50米,并将70米作为严格控制界限,以防止地面沉降等环境问题的加剧。目前华北平原深层地下水头埋深大于50米的面积已有32106km2,大于70米的面积7145.34km2。

7、详细调查了华北平原地下水开采量,2000年华北平原地下水开采量为211.98×108m3,浅层地下水开采量为178.40×108m3,占地下水总开采量的84.2%,多集中在全淡水区。深层地下水开采量为33.58×108m3,占地下水总开采量的15.8%,主要集中在咸水区。

8、华北平原地下水评价结果表明,华北平原地下水天然资源为220.78×108m3/a,其中矿化度小于2g/L的地下水天然资源为175.48×108m3/a。浅层地下水开采资源192.54×108m3/a,其中小于2g/L浅层地下水开采资源171.36×108m3/a;深层地下水可采资源24.23×108m3/a,其中小于2g/L深层地下水可采资源24.19×108m3/a。从华北平原整体来看开采程度为108%,仅超采16.42×108m3/a,整体上基本处于采补均衡,但是开发利用在平面和垂向上分布极不均匀。

三、宁夏地下水(含地热)资源评价

与生态环境建设示范

“宁夏地下水(含地热)资源评价与生态环境建设示范”项目,是中国地质科学院与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合作项目。项目按照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了由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宁夏地质工程勘察院、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技术方法研究所、宁夏地质调查院和宁夏物探勘查院等科研生产人员组成的项目组。

下设五个课题,通过课题组成员的努力,均取得重要成果及认识,现分述如下:

(一)宁南水资源综合评价与合理开发利用

1.在开展工作过程中,始终以地下水系统理论为指导,无论从控水分析、含水层结构分析、地下水补径排分析,还是地下水质和量的分析上,均按照地下水系统理论,对其进行整体系统的研究,使目标从一个目标趋向于多目标,利用模型功能向多功能方向发展,在考虑不确定因素的基础上,通过智能型水资源支持系统,用模型系统取代整体模型,解决地下水系统划分中的实际问题。在调查评价地下水资源形成演化工作过程中,将地下水质量、数量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研究,把地表水和地下水、不同含水介质中的地下水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进行分析,利用水循环理论,不仅分析地下水补径排特点,还对其已经发生的变化及可能发生的变化进行调查研究,突出了动态调查评价的新思路。

2.通过对不同含水介质岩相古地理、时空分布的分析和研究,尤其是地下水资源形成演化的探讨,对白垩纪沉积盆地、第三系地层和第四系地层对地下水数量、质量的控制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了高氟水、苦咸水成因进行了深入探讨,尤其分析了对现代生态环境的影响作用,从而将岩相古地理-地层时空分布-地下水循环演化-地表生态环境等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进行了调查评价,取得许多新认识。

3.在对宁南地区弧型构造形成演化机理进行分析基础上,结合岩相古地理分析,首次对旋卷构造、拉分盆地、环状构造等不同构造类型对含水层的时空分布、地表水系的分布及地下水资源形成演化作用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构造控制不同含水介质地下水作用规律。

4.通过大量的综合地质-水文地质调查及物探、钻探调查评价工作,对整个宁南地区控制地下水时空分布的边界条件进行了调查,明确了控制地下水时空分布的边界位置和性质,查明了不同时空条件下地下水补径排变化规律及相互独立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内在因素,从而第一次对整个宁南地区地下水系统进行了划分。尤其是在南北古脊梁地区各种边界性质及位置进行了深入勘查,对该地区地下水资源时空分布及其形成演化规律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划分了该区地下水系统,对该区特殊的地下水水质类型形成原因进行了初步研究,对该区地下水资源进行了系统评价,对该区三大泉域成因进行了分析从而形成了具有突破性的认识和成果。

5.通过地下水分布规律和地下水资源形成演化的调查评价,对宁南地区找水方向给出了明确的结论性认识,认为以清水河沉陷构造为界,东部地区以寻找基岩裂隙水和深部岩溶水为主,西部则应以第四系孔隙和浅层地下水为主。

6.宁夏同心县下马关地区是历史上严重缺水地区,我们通过大量的地面综合调查和物探等工作,认为下马关白家滩-了马山地段是一富水地段,可以布置一个探采结合孔,课题组成员在老专家的指导帮助下,通过精心工作,2001年探采结合孔施工完毕,经抽水实验和水资源评价结果是地下水出水量可以达到3000-5000方/天。经验收认为:勘查区是一个严重干旱缺水山区,在该地区找到丰富的地下水,这是对该区水文地质认识的重大突破。

(二)宁夏河套灌区灌溉方式优化配置实验示范研究

1.通过示范区野外调查、监测和水土样品的采集分析,查明了浅层地下水位动态变化特征、包气带水盐运移过程与种植结构及引黄水量的相关关系。在示范区,近10年来人口、耕地与引黄灌溉水量同步增长,增幅在30%以上。地下1.2m以浅土壤样品可溶盐(离子)含量分析表明,土壤水盐运移聚集变化主要受引黄灌溉、降雨和蒸发的影响,季节性变化明显,年际变幅不大。引黄灌溉水量的增加导致排泄不畅部位地下水位抬升,蒸发加强,局部土壤盐渍化呈加重态势。结合课题的问卷调查显示,村民最关心的是降低水位有利于耕种,对渠井联合灌溉方案表示支持。

2.在深入分析浅层地下水补径排条件基础上,建立了研究区的水文地质模型和数学模型,对模型和参数进行了识别与勘察模拟。在此基础上,对优化灌溉配置管理模型和约束条件进行了研究、对示范区渠井灌溉优化配置模式进行了多方案的研制与开发,用响应系数矩阵把地下水流模型与多目标规划模型有机地耦合求解,以2000年的水位和农田布局及不同灌溉用水条件,得出向后30年、控制地下水位埋深在不同深度的计算结果。如果控制浅层地下水位埋深不大于2m,在现状条件下,示范区引黄水量可减少1/5,每年可开采利用浅层地下水70万m3,引黄河水255×104m3/a。考虑目前黄河流域水资源紧缺状况,如果进行节水灌溉,节省1/3灌溉用水,需水量减少到217×104m3/a,控制潜水水位埋深在2m以内,可开采利用潜水48×104m3/a,引黄河水169×104m3/a。

3.对银川平原浅层地下水开发利用潜力进行了初步分析。银川平原浅层地下水主要补给源是引黄渠系及田间灌溉入渗,补给丰富,据计算每年天然补给资源量约21亿m3,可开采资源量约16亿m3。利用示范区的研究成果,对银川平原渠井优化灌溉模式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在现状条件下得出了概算结果。目前浅层地下水的开发利用程度很低,从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应加强开发利用浅层地下水,推行渠井结合的农业灌溉方式与节水灌溉的措施等。

(三)宁南典型地区生态环境调查与生态建设模式

1.将宁夏南部山区的彭阳县(古城乡、王洼乡、罗洼乡)、西吉县(城郊乡、马建乡)、泾源县(东峡乡、白面镇)划分为阴湿土石质山区、半阴湿土石质黄土梁峁区、干旱、半干旱黄土梁峁区三个不同的气候地貌类型,并完成生态环境地质调查1087.17km2,查明了工作区地质生态环境背景,及相关基础图件编制。

2.分析了现有生态模式及产业特征,总结了现有模式的优劣,为今后产业结构调整,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3.在彭阳县王洼乡高建堡小流域实施了GPS监测土壤侵蚀动态监测,监测面积15.1km2;建立典型地段监测控制网,进行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分析总结了不同地形、地貌条件下水土流失规律,以及不同工程措施、生物措施水土保持条件下水土流失治理效果。

4.对已实施的退耕还林工程效果进行跟踪调查分析,研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改进方向:退耕还林应根据地质、气候特征采取不同措施,山区以水土保持涵养林为主,黄土梁峁区生态林与经济林并重;增加草地比例,发展隔坡梯田;发展优良果树品种,走规模化、产业化道路;对山前覆盖层薄的地区应优先退耕,以免造成土壤层彻底破坏;根据当地恶劣的生态条件,适当增加退耕还林扶持年限。

(四)宁夏特色作物农业地质背景调查与利用研究

1、查明了枸杞、葡萄的果实中化学成分中酸性和碱性二类组分,前者是以总糖为代表的碳水化合物、粗脂肪等。后者是以甜菜碱为代表的含氮化合物,主要包括粗蛋白、氨基酸、粗纤维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用酸碱二类组分的含量及其协调关系,同时参考农业部门的质量标准作为评判内在品质的依据。优质枸杞子的定义是:在一定糖含量的基础上,总碱应与之协调平衡。其化学本质为在一定酸性组分(总糖)含量水平上,酸碱二类组分适度平衡。

2、通过糖(酸)碱图的分析对比,找到了品质优良的枸杞的原因,从而得出如下结论:糖(酸)碱比位于0.3-0.6之间时为最优。

3、初步探讨了矿质营养元素在剖面中的运移特征,找到了影响枸杞、葡萄品质的特征元素组合,为改善它们的品质提供了新的思路。

4、元素在不同的土壤类型中具有不同的含量,不同的土壤类型具有不同的自然肥力。根据土壤肥力的高低划分了优越型、中等型、较低型和极低型。枸杞一般都在土壤肥力优越型的土壤中品质最好。

5、总结出了枸杞、葡萄的生产酸碱平衡的规律。

6、首次建立了特色作物生长的农业生态地质模式,并对不同的农业生态地质模式提出了特色作物的可栽培性。

(五)宁夏地热远景调查及银川平原地热资源评价

1、通过野外调查,在南部山区初步发现了2个地热远景区:泾源县黄花乡楼房沟,泉水温度为23℃,为断裂带出露的上升泉,有臭鸡蛋味;固原县双井子乡双井子村,南水泉群的水温26℃。若按当地年平均气温加10℃计算,此两处均属明显异常区。

2、通过地质、构造、地球物理特征及地热井和温泉的稳定同位素、年龄同位素和水化学特征分析,阐明了地热水的来源和成因,进行了热储层温度估算和潜力分析,并进一步确证了前期野外调查初定的2个地热异常区,提出在同心县新庄的太阳山泉和青铜峡市庙山湖清凉寺的庙山湖泉所在地区存在地热异常的可能性。

3、预测了三个地热远景区,并根据研究程度采用不同方法分别评价了地热资源量:

(1)银川平原地热资源最有利的区(Ⅰ)

采用热储法估算得知:在银川平原热储面积2514.86km2范围,3000m深度内>40℃热储层蕴藏的热能储存量980.31×1014kcal,地热水储存量为4193.93×108m3,地热资源潜力巨大,为宁夏地热资源远景最有利区。

(2)卫宁平原地热资源远景有利区(Ⅱ)

1988年,宁夏地矿局矿调所在卫宁北山黄石坡沟金矿勘查中,先后在ZK9102、ZK9301和ZK8901三个钻孔中发现了地下热水,孔深分别为310.74m、298.54m和243.70m,水位埋深分别为127m、147m和205m,地下热水储存于泥盆系东西向构造的破碎带中,出水温度32-41℃,单井出水量360-768m3/d,矿化度>5g/L,水化学类型为SO4·Cl-Na·Ca水。该地热显示的发现,预示着卫宁平原及卫宁北山地区将成为宁夏地热资源有利区。

(3)六盘-龙首断裂带地热资源远景较有利区(Ⅲ)

在断裂带及附近出露多处温泉,水温>20℃的温泉有楼房沟泉、双井子泉、太阳山泉、鸽子山泉,4处温泉的天然放热量为1721.82×104kcal/a,预示着该地带将成为宁夏地热资源远景较有利区。

四、黄河中下游主要环境地质问题调查评价

由我水环所负责组织实施,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四省地调院参加。

1、完成并查明了河龙段9.7万km2(1/25万)岩土侵蚀的环境地质背景、岩土侵蚀的种类、分布规律、典型地段的岩土侵蚀的发育机理,认为区域构造格局、新构造运动、地层岩性及其组合、地形地貌等是河龙段岩土侵蚀的主要环境地质背景,控制着岩土侵蚀的强度、类型、速率和发育程度。探索了利用遥感技术(RS)及地理信息系统(GIS)定量评价岩土侵蚀的方法。为河龙段的岩土侵蚀或水土流失治理积累了资料和提供了科学依据。

2、重点解剖了劈砂岩地层性质、地层的岩性组合、劈砂岩的裂隙等对岩土侵蚀的影响。认为劈砂岩地层的强烈的岩土侵蚀现象主要是由其内在的因素如岩石的力学性质、水理性质、矿物组成、化学成分、矿物结构特征等所决定;地层岩性组合加重了劈砂岩的岩土侵蚀;劈砂岩的垂直裂隙不都是由于构造运动所引起,还存在由于岩土侵蚀所造成的次生构造裂隙。

3、首次利用GPS精确测量技术和GIS的分析功能相结合,对黄河中游劈砂岩分布地区的沟边坡重力侵蚀量、淤积坝的泥沙淤积模数进行了定量评价探讨,并摸索出了利用精确测量的GPS技术在野外调查中的有效应用方法。

4、完成并查明了下游近8万km2(1/25万)区域环境地质条件、河道带环境地质特征,评价了悬河稳定性,对危险地段进行了预警,从地学角度提出了防洪减灾的8种对策。

5、基本查明了断流区地下水开采资源量为148亿m3/a,地下水开采资源潜力总量为50亿m3/a;地下水漏斗区调蓄库容73亿m3、可调蓄水资源6亿m3/a;与80年代比较,黄河对地下水的补给量减少了5亿m3/a,约减少48%,浅层地下水开采资源量减少了4.76亿m3/a,约减少3.3%。

6、对中游的岩土侵蚀、下游悬河稳定性和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及黄河水沙的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初步认为中游地质环境控制着岩土侵蚀的发生和发展,下游的悬河稳定性受到中游岩土侵蚀及下游地质环境的制约,人类活动对岩土侵蚀及入黄水沙产生了较大影响,黄河水沙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呈逐年代减少趋势。

五、鄂尔多斯白垩系自流水盆地地下水赋存规律研究

1.配合“鄂尔多斯白垩系自流水盆地地下水勘查”项目的进行,先后沿东胜梁两侧、鄂托克旗~跨毛乌素沙漠~乌审旗的剖面、青铜峡~盐池~靖边沿白于山的东西剖面、泾源~平凉~庆阳剖面和沿南北方向布设的横跨库布齐沙漠、毛乌素沙漠、白于山和黄土地区的剖面等进行了调查,2000-2002年采集氢氧同位素(D、18O)样品126组,同位素分析数据同位素T样品126组,碳-13、碳-14同位素样品67组,地下水化学分析样品126组,按实施项目要求,完成了地下水同位素研究报告初稿;

2.通过对该区以往研究资料系统收集、2000-2002年野外调查及所采样品的综合分析,对鄂尔多斯白垩系自流水盆地地下水形成过程的认识上取得重要进展。该区地下水同位素年代分层和分区明显,浅层地下水年龄多小于5000年,从地下水样普遍含有一定量的氚来看,水的更新过程比想象的要快。深层地下水是在过去两万多年的时间里形成的。地下水的水质变化主要受地区岩相古地理条件和两万多年来气候干旱化过程所控制,人类活动是这一地区水环境条件恶化和复杂化的重要因素。

3.鄂尔多斯白垩系自流水盆地地下水的同位素调查表明盆地不同层和不同区地下水及其与地表水的同位素组成差异明显,环境同位素技术是进行盆地地下水研究可依赖的重要手段(方法可行)。不同层地下水同位素组成和地下水年龄的分布特征可作为水文地质分区及地下水分层的基本依据或主要证据。地下水14C和T的分布及其关系证实白垩系地下水在某种程度和一定深度内是可更新的,可以作为重要水源予以开发利用。地下水年龄的测定和地下水氢氧同位素的分析结果表明,该区的气候变化和环境演化,特别是晚更新世以来的干旱化过程是影响地下水质量及其分布变化的最重要影响因素。白垩系自流水盆地循环深度小于100米浅层水,主要是近几十年来大气降水补给形成的,北部由东胜-四十里梁-盐池分水岭向东西两侧径流排泄;陇东黄土高原区地下水主要接受区域大气降水和来自六盘山一带的侧向补给;深层承压水的年龄(大于300米埋深)多大于1万年,最大可达2万多年,为全新世以前补给形成的水,水的氧-18贫化特征明显,地下水的含盐量普遍较低,与当时的气候较寒冷气候密切相关。

六、我国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研究

1、完成了“我国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研究”报告

总体报告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我国地下水资源现状、问题和前景。第一部分:在阐明全国地下水资源状况的前提下,论述了我国地下水资源的现状、特征与特性;第二部分:分析了我国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研究国民经济发展对地下水资源的需求形势。用可持续利用的观点,阐述了地下水资源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战略地位。综述建国五十年来,在地下水勘察、研究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前提下,阐述由于不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而引发的影响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问题;第三部分:提出了我国带有普遍性的和典型地区的地下水可持续利用战略。

2、开展了华北和西北重点地区的综合调查与研究工作

充分分析了近20年、尤其是近年来西北找水特别计划、国土资源大调查中地下水资源调查成果和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资料,重点对西北、华北地区地下水环境进行了调查,研究了这些地区由于地下水开采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对我国地下水资源数量、分布及其开发利用情况及地下水开发利用战略进行了分析,认为:

(1)地下水是我国尤其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主要水源,是支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柱,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998年全国地下水在总供水量的比重,华北最大,其中河北75.1%,北京、山西在60%以上,河南52.7%,山东、辽宁、陕西等省都超过40%。北方地区70%的生活用水、60%的工业用水和45%的农业灌溉用水均依靠地下水。

(2)供需矛盾日益加剧。目前全国600多座城市中有一半左右的城市不同程度的缺水,年缺水60多亿方,每年因缺水影响工业产值2300亿元;农业灌溉年缺水300亿方,受害面积3亿亩,影响粮食产量250亿公斤;现在全国有7300万人需解决饮水问题。

(3)工业生活用水利用率低。1997年全国万元产值用水量136方,是发达国家的5―10倍;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比发达国家低35―45%;城镇居民用水浪费损失率超过20%。

地理学科论文范文第7篇

1.1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风建设的劣势

1)缺少有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青年教师占多数,基本上都是从学校毕业就直接来校任教,缺少教学、科研的经验与积累,在教学与科研的双重压力下负担较重。因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没有知名度较高的学术带头人,在教学上未能形成鲜明的专业特色,与专业的办学历史不符,在科研上也没有确定某一明确的方向,各位教师各自为政,单打独斗,不能形成具有战斗力的教学科研团队,无法实现1+1>2的整体涌现性。

2)生源质量不高,师生双向不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与城乡规划、土木工程等专业相比,录取分数线较低,由于社会大众对该专业不熟悉,往往招收的大部分学生都是在其他专业录满后调剂过来的低分生,生源的质量较差。因此,学生从入学开始就对专业不认同,缺少学习动力,这样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师的上课热情。学生抱怨教师工作不敬业,教学不投入、能力差,教学手段单一,讲课不生动。教师抱怨学生学习不认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态度不端正。

3)课程设置不科学。地理信息科学是依托测绘工程而创办的专业,地理信息科学和测绘的专业课程各占50%,虽然拓展了学生的就业面,由于课程之间衔接不紧密,学生所学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课程不完整,尤其是开发类课程较少,使得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学生与测绘工程专业的学生相比,在测绘能力方面处于劣势,与中南大学、湖南科技大学等高校的地信专业学生相比,开发能力较弱,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毕业后绝大部分学生只能胜任数据处理工作,只有少数学生能够从事GIS开发方面的工作,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1.2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风建设的机会

1)社会对高素质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技术人才需求迫切。随着地理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我国地理信息产业的总产值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到2012年就已突破2000亿元。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对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即懂技术又懂应用的中、高端人才。

2)院校领导重视。近两年,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得到了学校、学院各级领导的重视,学校成立了湖南省城市规划信息技术高校重点实验室,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教师都是实验室成员,将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发展与城市规划相结合,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风建设提供了平台。

1.3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风建设的威胁

1)社会环境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优越的物质条件,但是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读书无用”、“一切向钱看”等思想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使得一部分学生在学校虚度时光,沉溺于网络游戏中的虚幻世界,没有学习目标。

2)校园氛围影响。湖南城市学院是一所处于转型期的地方二本院校,学校在教学与管理方面并不能完全适应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发展。校园的学习氛围不强,“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在校园中广泛存在,这些不良风气影响了部分学生的学习情绪,改变了一些学生的价值观,阻碍了优良学风的形成。

2学风建设改革措施

学生是学风建设的主体,教师在学风建设中起主导作用,而专业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单位,专业学风对学校、学院和班级学风,以及学生个人都有非常大的影响。因此,可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风建设改革。

2.1以思想教育为切入点,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学风建设的关键是解决学生学习的思想问题,通过主题班会、一对一交谈等思想教育形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2做好入学教育,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新生对专业不了解,大部分学生并没有将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作为第一志愿填报,因此,在入学教育时将专业介绍和学风建设的教育作为重点,使学生从了解专业到热爱专业,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班主任、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学生,采用具体的方式,尽快确定学习目标,以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

2.3以科学的管理制度,促进专业学风建设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奖惩制度、考试管理制度、计划管理制度、教学过程管理制度、质量管理制度等,保证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教学工作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通过这些制度规范师生的行为,做到有章可循,更利于形成公平竞争的环境和良好学风。

2.4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地理信息科学是一门交叉学科,知识更新快,应按其知识体系设置专业课程,厘清各门课程的关系,保证本专业的学生能够掌握数据采集、数据处理、系统开发与应用等不同环节的知识。把握社会对技术更新的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将市场急需的、先进的科学技术传授给学生。通过大学生导师制,以大学生创新性项目和开放性实验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主动性。

2.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教风促学风通过引进有影响力的学者作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学术带头人,在科研和教学方面确定方向,指导年轻教师快速成长,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战斗力和协同竞争的良好氛围。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在教学中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

2.6开展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围绕学科专业,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GIS文化节、GIS技能大赛、学术讲座等,让学生尽快融入到大学生活中来,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习的热情。

3结论

地理学科论文范文第8篇

1.1课堂重讲授,实践教学力度弱

高校教师大多是经历学科教育的培养,书本的理论建构了他们的知识体系,教学设计的情境和内容项目也多是来自书本和网络,真正来自于物流行业或企业的第一手知识材料较少。企业实际工作经验的缺乏导致了目前物流专业教师的理论知识比较丰富,教学模式上偏重理论讲授;而指导学生实训、培养实践能力的教学技能欠缺,实践教学力度较弱,不能满足人才培养中实践技能模块的要求,毕业生学而不会用,与企业实际用人需求产生差距。高校也已注意到实践教学执行力不强的现象,在师资不足情况下从社会或企业聘请具有实践工作背景的人士作为兼职教师。但存在的问题是他们“会做不善说”,缺乏高校课堂教育所需的教学技能,造成教学效果不理想。

1.2高校难进难留优秀物流人才

高校在引进人才时比较重视学历、毕业院校、教育素养等因素,对于有实际操作经验的人才有时会因达不到相关要求而被挡之门外。同时,高校也比较重视与认可教师系列的职称评定、配套有相关的待遇。而对于如物流师等这样的认证,有些高校并不给与相应的待遇政策。鉴于物流人才紧缺,很多企业对具备现代物流理念和管理能力的高素质管理人才求贤若渴,甚至可以开出年薪数十万或上百万。这在高校,是不可能有的待遇。对比之下,一些比较有能力的高职称或高技能教师更容易跳槽到待遇更好的其它院校或是企业去,从而造成专业教师的流失。如何改变上述主客观因素造成的现状,在保证良好而稳定的师资队伍基础上,通过科学改善教学方法和提升教学技能,培养出优秀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是地方本科高校需要着力解决的一个难题。

2提升物流管理专业教师教学技能的必要性

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和内容因系统性和实践性较强的特点而有别于高校的一些传统专业。对本专业教师来说,为地方培养有特色的本科层次物流管理人才,必须走既掌握物流理论知识、能进行理论教学,又熟悉地方特色,掌握技术的应用、能指导实践教学的“双师型”教师模式。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要求教师要不断接受物流管理新理念,提升教学技能,这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的创新,具有积极的作用。

2.1利于物流管理课程改革与专业建设

物流教师既要掌握物流理论知识,又要了解企业物流生产和管理过程,关注物流市场的需求状况,找准专业培养方向,科学设置一套相对完整的物流课程知识结构体系。教学技能的提升利于教师开发出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的基于企业生产运作过程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社会实践能力,让专业的建设符合物流业发展的方向。

2.2利于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培养

服务于地方物流业的高技术应用型管理人才,教师必须注重学生在知识、操作、实践上的能力培养。教师提升自己的专业操作技能、加强实训教学,通过自己的参与示范指导学生进行操作;指导学生积极参加技能大赛、专业比赛和顶岗实习等,让学生能动手、会动手、展身手,真正掌握专业技能的本领。

2.3利于物流管理专业教师的素质提升

目前高校教师的职称可分为三个等级:初级(助教)、中级(讲师)、高级(副教授、教授)。作为初级的物流教师,主要以讲授理论课为主,配合讲师指导实训,通过实训和参加社会实践来丰富和提高实践技能。讲师级的物流教师拥有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具备有一定的科研能力,能较好地参与物流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物流的高级教师则已具备高水平的专业技能,能为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和实践教学创新等提出建设性意见,能引领专业的改革与建设。教师在一步步提升技能的成长中,也提升了自我相应的职业素质。经常开展教研室活动,专业教师通过研讨交流取长补短,进行有益的传帮带,能共同提高物流专业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3提升物流管理专业教师教学技能的措施

传统专业的教育主要是课堂授课,注重理论上的传授,属于理论型教学。而物流的教育不仅是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有动手的实践能力培养,形式上主要有几种:讲课(常规授课)、实训(模拟仿真)、实习与见习(参观企业、物流设施);另外还会增设如学术讲座(企业物流人士学术报告会)、研讨会(与企业交流)、团队合作项目训练(课题研究)等。在教学过程中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师教学技能主要体现在:教学分析上扎实的专业知识、教学设计上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实施上良好的组织与协调能力、专业规划与建设上不断更新的社会实践经验、与企业合作上创新科技的能力等。

3.1树立良好的师德

爱岗敬业,团结合作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要树立良好的师德,要真心热爱教师这个职业、热爱物流管理这个专业,能耐心细致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现代物流环节众多,包括运输、储存、包装、配送等,这也要求专业教师间要有团结协作精神,把相关课程有机结合起来,互相融合,并把合作精神传递给学生,形成良好的团队协作氛围。

3.2加强教育理论培养,不断学习新技术

鼓励与组织教师学习新的教育理念与技术,让教师懂理论、有技能、会教书、会动手,从理论专业型向技能双师型转变。

(1)走出去,请进来

为提升专业教学技能水平,学校组织教师参加国家或省市举办的培训活动,内容涉及教学设计、教学组织、讲解、演示及新兴的微课教学等;也可以参加专业类的如全国高校物流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主要学习专业领域新理论和前沿知识。有条件的情况下可组织高层次教师进行国外访学、培训,学习国外先进教育理念与技术手段。举办校内外的物流经验交流活动、专题学术讲座等,把高校同行请进来相互学习交流,共同切磋与探讨专业建设的问题,促进教学改革与科研创新能力;把企业实践领域专家请进来,共同探讨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可以准确把握人才市场的需求情况以及人才培养方向等相关信息,可以获得许多有价值的间接实践经验。通过开展兄弟院校之间、校企之间的交流,了解学科前沿和行业发展新动态,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

(2)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网络平台学习新技术

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各种知识层出不穷,教师时间精力与机会有限,不可能参加所有的培训。但如果将培训的内容放到专门的网络上,教师就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实现资源的获取与共享,能让更多的教师有针对的享受到远程教育。利用网站平台,教师们还可以相互交流,把自己优秀的微课或课件共享,让其它教师提出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

(3)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提高校外兼职教师教学水平

青年教师是新生力军与未来的主力军,能更容易融合到现代物流人才建设中去。为促进其快速健康成长,学校可以采用双导师制的培养方法:一个是本校教学一线多年的高级教师,从教学技能方面传授与培养;一个是地方企业一线多年的工程技术人员或骨干业务人士,从实践实战方面分享经验,实现教学工作与企业实践相辅相成。对于聘请的个别物流管理专业兼职教师在教育相关理论和执教水平上达不到高校教师要求的现象,可以对其进行岗前教育理论培训,教学中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让兼职教师了解本科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学会运用高校教育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技能,从而提高了教学水平。

3.3加强专业教师实践技能的培训

多岗位见习锻炼地方本科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师教学技能提升的研究

(1)建立校内实训中心,促进高校间学习交流

各高校重点建设的物流实训中心,是提供给师生技术培训和实践锻炼的场所,如进行仓储物流管理实训,可以学习并掌握商品出入库的整个物流流程和信息流程;在国际贸易全仿真操作实训中,可以掌握进出口合同的签订,出口商品成本核算等。模拟实训以及物流应用软件的操作,以实践代替理论学习,提高师生实践能力和业务素质。高校间也可以加强交流、相互学习借鉴,完善校内实习实训室的建设,避免无效投资和建设项目的不足。

(2)深入企业,加强实践

如果说教师的理论提升在科研进修上,那么他们需要的实践经验,则应是在企业这个大课堂里。在教学与科研中遇到的问题,带到企业大课堂里去寻找解决,通过参与企业实际生产活动,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的实践教学技能。

(3)参观学习

充分利用地方区域资源,高校可开展到物流企业作业现场如港口码头、铁路车站、配送中心、图书物流、生产企业包装生产线等参观最现代、最科学的企业物流流程。一些专业方向如港口物流,由于其涉及的设备价值昂贵、地方本科高校不可能具备这样高成本的的实训中心,到企业现场去观摩真实的大型设备和工作环境就是最好的选择。教师把在参观学习中了解到的最新物流科技发展动向,转化成最新的教学内容,反馈回专业的建设,反馈回人才的培养。

(4)挂职锻炼

专业教师到社会实践中去学习、到企业里去锻炼,将有机会接触与了解企业的发展需求。到企业进行实践技能的培训可分为两种:一是到企业进行物流管理方面对口与专项的短期实践。例如仓储作业实务培训可选择仓储公司,练习收发货、验收、填单、装车、盘点等相关内容,有些内容往往在书本上并未涉及,而是直接由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得,培训效果明显。二是到企业进行中长期的挂职锻炼。在企业里,教师以一名新企业员工姿态去虚心向一线技术人员学习、向企业专家学习,观察企业的微观活动,感受企业文化,可以找到自己平时在学校教学过程的许多不足之处。高校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与地方企业达成协议,为教师积极创造条件,以便能分批分方向进入物流企业挂职锻炼,在实践操作中完善知识结构、积累经验。教师在外训中掌握物流企业信息和企业动态、前沿的物流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在日后回归的教学中能完整反馈给学生,有利于学生成长为现代物流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3.4加强校企产学研合作

提高教师科研能力,以科研促进教改学院应积极拓展思路,依托区域物流行业,整合学校、企业、科研单位等不同教育资源的优势,推进学校与物流企业的产学研合作。物流管理专业教师根据自已的研究方向,把专业理论的知识教育与企业的生产、科研有机结合,带领学生一同参与地方企业横向课题研究,在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中锻炼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同时也提供物流技术支持服务,共同解决地方企业生产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难题。这既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水平,也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促进学生自我的专业发展,为将来成为高素质员工打下坚实基础,真正实现高校与企业相互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的多赢格局。

3.5练就双师型技能

在经历一系列高校为教师创造的培训、实习,到物流企业和物流相关工作单位挂职,在产学研相互合作的成长锻炼中,教师逐渐获得丰富工作经历,同时具备获得各种物流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的能力,如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根据层次可分为物流员、助理物流师、物流师、高级物流师)、注册采购师职业资格认证(按资质相应认定为采购师、高级采购师、注册采购师)等。国家权威的资格认证可以进一步提高各物流专业一线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真正做到“双师合一”。

3.6建立物流教师绩效考评体系

目前高校的绩效考核、职称评定指标还是倚重课堂教学工作量及科研情况,考评制度里对实践能力方面涉及较少,教师的大多时间在被繁重的课堂教学与科研任务占用之下,也就不会主动去争取外出实践锻炼的机会。为此,学校或二级学院的绩效考评里,要增加如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学习的时间或次数要求,考评其上报的实践活动计划方案、实践业务进展与总结,并以此作为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内容,并体现到职称的评定上。这样的导向作用,能积极鼓励和推动专业教师走出高校走进企业,获得相应实践工作经历,提高物流实践操作技能。

4结束语

地理学科论文范文第9篇

摘要:在分析产品供求地理特征的基础上,阐述广告制作、广告传播与地理学的关系,提出广告产业应用地理学理论的主要措施包括加强地理学与广告学的有机融合、发挥地理学原理的指导作用和突出POP广告的地理特色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突飞猛进,广告产业应运而生,经过近20年的发展和壮大,广告产业在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广告制作过程中,对广告内容的设计、传播和受众心理接受程度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不少广告取得了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由于广告涉及的内容、受众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广告学必然涉及地理学的有关理论。迄今为止,有关广告学与地理学关系的研究尚不多见本文结合国内外一些广告制作和传播,拟对广告学中的地理特征进行初步探讨,分析地理学在广告产业中的应用及其措施等。

一、产品供求的地理特征

广告制作的主要目标是宣传产品,增加某种产品的销售量,力求突破时空差异,获得尽可能多的消费者的认可。而产品的销售和需求具有鲜明的地理待征,直接决定了广告产业的运作月。

1.1产品销曹区域的趋同性

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经济交流的不断扩大,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一体化越来越明显月在此背景条件下,产品销售区域的趋同性日趋显著。主要原因是随着不同地区之间经济的融合,交通、通讯技术的改进,产品销售不再局限于产地及其附近地区,覆盖的区域越来越广,一些品牌产品更是如此。诸如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麦当劳等产品的销售可以覆盖全球产品销售区域的不断延伸,导致彼此交叉或重合,表现出明显的趋同性。为了推动这一趋势的发展,广告信息也在向不同地区传播,尤其是借助广播、电视、报纸、邮政和互联网络等媒体,广告的贾盖区域空前广大。

1.2产品籍求区域的局限性

对某一地理区域而言,某种产品的需求量主要取决于消费者的实际需要和购买能力。该产品的销售量存在一个临界值。在正常条件下,产品的销售量不可能突破这一临界值,要想扩大产品的销售量就必须扩大销售的地理区域产品销售量与地理区域相关的特性,决定了广告产业的区域界定性。这一特征在广告产业中具有明显的意义。

第一,它决定了广告制作的目的,即主要是提高某产品在市场的占有份额。广告传播不能增加某种产品的市场。急需求量,只能是通过创意设计,使广告覆盖区域内的受众了解和认可自己的产品,提高本产品的竟争力,扩大产品的知名度,促成消费者对该产品的购买,提高市场占有率。第二,由于特定地理区域内产品需求量的有限性,广告主应当根据不同的地理区域确定适当的宣传战略。对产品需求量大的地区,应当投入较大的人力和物力,重点进行宣传。如保健口服液,城市的需求量比农村大,应当加大在城市的宣传力度,相反,农药、化肥在农村需求量大,广告传播应当集中在农村地区。对自己产品销售业绩显著的地区,应当保持一定的宣传频率,以巩固产品在本区域的占有率对自己产品销售处于劣势的区域,必须作为广告宣传的重点,选择产品打入该区域的突破口,逐步扩大自己产品的影响。第三,产品需求存在一定的地理区域界限,要求广告制作和传播必须充分注意某些产品的销售区域,如我国大型联合收割机,只能在秦岭一淮河以北的广阔的平原地区有市场,而在南方山地丘陵地区则会无人间津。其他一些产品如日常生活用品也有类似的区域限制。因此,在产品无需求的地区,无论该产品的广告创作如何完美,也不会促进产品的需求量。

1.3区域消费群体的差异性

某一地理区域的消费者的态度,直接控制了产品的销售业绩广告信息的最终目的是使公众接受被宣传的商品。由于不同地区公众的语言、文化素质、风俗习惯、宗教、收入状况和自然环境等不尽相同,甚至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广告信息的接受程度,进而决定了产品的销售,广告制作必须对影响消费者购买态度的因素进行充分研究。如果广告对不同地区之间民族风俗、生活习惯考虑较少,与当地的人文特征不相一致,广告信息内容很难被受众接受如中国“蝙蝠”牌电扇出口受阻,在国外销售量增长缓慢,经调查方知,国外消费者对蝙蝠这种动物有习惯性的反感心理,后来更改品牌名称后才打开销路。

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多种语言,同种语言也存在较大差异,尽管广告语言难以消除这些差异,但在制作中应当对之充分考虑。美国和欧洲诸多国家经济发达,文化背景具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由于语言上难以克服的障碍,彼此之间的广告制作常告失败,至于向印度这样方言极为复杂的国家制作广告,则更为困难如果一个区域消费者的文化素质不高,文盲和半文盲比例大,对广告信息的理解发生偏差或认识不足,他们就难以认可产品,产品的销售量不会大幅度上升。

一个国家或地区消费者的传统习惯对产品销售的影响更为突出,由于他们的观念、感情、习惯的不同,常常以传统文化自负,不甘效仿其他地区,如北美洲墨西哥的家庭妇女认为购买冰箱要比支付子女教育经费更有意义,而北欧瑞典的主妇认为,购买洗衣机是一种极度奢侈的行为,如果在这两国分别制作冰箱和洗衣机的广告,所收到的效果肯定是不同的。

不同地区的消费倾向还受到人们的支配,正统的犹太教徒对销售的大块牛排会避而远之,印度把牛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圣物,社会绝对禁止牛肉,在这些地区不能制作有关牛肉的广告。人们消费行为受到地区收入水平的影响,比如高收入地区的人们认为汽车是必备的交通工具,而低收入地区的人们则把汽车视为奢侈品,因此有关汽车广告的宣传应当主要面向收入水平高的地区‘另外,人们的衣食住行深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消费态度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北极圈以内区域年平均气温较低,在该范围内的国家和地区制作冷气机广告,结果必然是收效甚微。温带地区的蒙古草原地区,畜牧业发达,饮食以奶制品占重要地位,奶茶消费是其显著特色,在该地进行有关茶广告宣传,会受到蒙古民族的普遍欢迎。

由于消费者对产品销售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研究不同地区消费者的态度成为广告产业中重要课题之一针对难以克服的差异,需要提出较为周密的解决方案。美国可口可乐公司的Sprite饮料在中国销售即为成功一例。匆rite的中文之意为“魔鬼”、“妖精”,直译它必然令中国人厌恶,可口可乐公司采用音译“雪碧”作为在中国市场的名字,以此制作广告内容,“雪碧”以纯净、清凉的含义,很快进入中国市场。

广告内容突出本地人文特色,客观上表达了广告主对受众奉献的爱心,使受众很快产生亲切感、熟悉感,能够从心理上使受众认同,为受众进一步认可广告内容创造条件。可口可乐公司在97年春节期间,以我国东北地区冰雪景观为背景,以风车为题材,通过电视制作了以恭贺中国人民新春快乐为主题的广告,使大多数中国人在欣赏壮观风景的同时,很快接受了这一产品的宣传。

二、广告与地理学的关系

广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前者是指向公众有关信息的行为,后者是指同市场经济相联系,以传播商品和劳务信息为主要内容的经济行为‘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都需要经过广告制作和信息传播环节,这两个环节均与地理学密切相关。

2.1广告制作与地理学

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状况是地理学研究的基本要素。广告宣传的对象是各种产品,产品的生产或制造地是广告的基本内容之一广告制作需要尽可能充分反映产品生产地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状况。优美的自然环境、发达的经济水平会为公众留下良好的印象,为进一步了解和信任该地的产品打下良好的基础。根据广告使用的媒介不同,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状况的内容选取有所不同一般通过报纸、广播等制作的广告,上述内容的介绍较为详细。当然,电视广告尤其是在“黄金时间”播放的广告,受时段的限制,广告内容需要十分精炼,不一定必然包含有关地理内容。

目前,比较流行的观点是广告表现三个基本要素是3B,即Baby(婴儿)、Beauty(美丽)和Beast(动物),认为具备其中任何一个要素的广告会使受众容易接受。这种观点过分关注了广告的局部感染力,忽视了烘托3$的Background(背景),脱离背景的广告往往显得乏力无味,难以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背景条件主要由地理学所称的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组成因此,’为了形成生动的广告,应当尽可能包含地理学的一些内容第13届亚运会期间,立邦漆在电视台金牌榜栏目中制作的广告较为成功。该广告没有采用3$要素。而是以茫茫无际大草原的绿、万里夭空的蓝为背景,通过一群普通劳动者对几座普通民宅的粉刷喷抹,崭新铮亮的白墙红顶式建筑展现在观众眼前,绿、蓝、白、红相互映衬,从远处望去,堪称草原上别具一格的花园别墅,很容易使观众接受“立邦漆。光芒异彩”的广告主题至于有关旅游景地、农副产品等广告,由于制作的出发点是突出本地的特色,更应当注重介绍自然地理环境的状况。

广告在介绍产品质量和性能时,还要介绍生产该产品厂家或单位的地理位置、通达度和通讯方式等基础设施概况,这些都是地理学的基本内容。地图是地理学研究问题的基本工具之一,不少广告还借助于地图加以说明。如果缺乏上述基本信息,即使受众认可后,也难以购买到所需要的产品。

2.2信息传播与地理学

广告信息的传播是指借助于媒介将广告信息送达给公众媒体覆盖的地理区域越广,广告所可能产生的经济效益越大,但是传播需要的费用就越高,如何用最低的费用,使信。息覆盖的地理区域最大,并且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实现信息的效用极大化,是广告传播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一般来说,不同的商品因其种类、用途等不同,销售的地理区域存在很大差异如冰箱、彩电、汽车等销售的地理区域非常广泛,消费市场广大,应当增加广告传播的开支,以扩大覆盖面,而对于一些主要面向局部地区的产品,无论广告传播的区域如何广泛,产品的销售也难以突破地区的限制。如甲地的面粉厂、砖瓦厂主要销售范围局限在甲地地域内,即使通过媒介使其产品信息覆盖邻近的乙地区域,也未必能使面粉、砖瓦的销售量在乙地明显增加,因为乙地也有类似的面粉厂、砖瓦厂,考虑到运输成本,乙地消费者不可能到甲地购买面粉、砖瓦,另外,由于面向本地的产品,一般已被当地消费者普遍接受,没有必要再制作和传播广告。

同一广告在不同地区的传播方式应有所不同。受自然、经济条件的影响,不同地区的受众接收外界信息的方式不同。如同一种方便面的广告,在经济发达地区如城镇,由于电视普及率较高,信息传播速度快,通过电视(含有线电视)、报纸等传播形式,传播效果较为明显;在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如一些偏僻的农村,交通较为困难,采用报纸传播广告,难以及时投递,广告的效果较差,通过电视播放广告,因电视的普及率不高,能够看到广告信息的人数不会太多,但是,农村仍以广播传媒占主要优势,通过广播的广告信息会被更多的农村受众所知。

为了便于不同的消费群体接受某一产品,应当加强在不同地区采用何种传播方式的研究。除了上述形式外,城市广告传播形式多样,并借助于现代技术,包括电子信息牌、大型广告牌、霓红灯广告等。农村地区多以墙壁广告、路牌广告等为主。

三、广告产业应用地理学理论的主要途径与方法

广告制作和传播中适当应用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可以大大提高广告制作效果和产品的销售量,但是,由于地理学是一个内容丰富、学科众多的复杂体系,如何在广告产业中有效地运用地理学原理,需要不断深入地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3.1加强地理学与广告学的有机融合

广告学与地理学的有机结合,是广告产业发展的需求,二者的融合,不是以牵强附会的形式出现,而当应充分反映广告的主题。分析有关广告的制作,融合的主要方法如下。

3.1.1比拟法

比拟法是指把广告反映的主要内容和所处地理环境相互比拟。将之与所处的地理环境紧密联系,包含地理内容的广告创意,可以使广大受众认可广告内容,并且使广告内容本身更加丰富、活泼、生动。1996年美国西海岸城市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举办夏季年会。主办者为此制作了一则广告宣传画,广告创意思维是把翻动的书卷比拟波涛起伏的海洋,既说明西海岸加利福尼亚的地理环境,是夏季的旅游胜地,又借助波澜壮阔的知识海洋的比喻,突出年会的主题,二者相辅相成,很自然地把地理环境和会议主题融合在一起,堪称应用比拟法的范例。

3.1.2铺垫法

以地理内容为背景或前提,借以说明和深化广告内容的主题一般是选取与广告内容有直接关系的地理事物或内容,对其进行简要描述或刻画,然后较为自然地引出广告主要内容,使受众在了解有关地理知识的基础上,认知和接受广告主题。如“华龙”方便面制作的电视广告,首先以辽阔平原上金黄的麦田为背景,以“优质的小麦,优质的面,养育中华几千年’为解说词,然后推出“华龙”方便面的广告内容,既展示了北方地区几千年来以小麦为食的生存环境,又为以优质小麦为原料生产优质方便面作了铺垫。

3.1.3借用法

将带有明显意义的地理事物作为自己的名称,制作广告时借用这些地理事物的重要含义,以提高产品的影响和知名度。这种方法不但适用于产品广告宣传,而且有关宾馆、商场等广告也可采用。如”长城,。牌电扇以“长城电扇,电扇长城”的广告词,将产品宣传和闻名中外的万里长城联系起来,很快提高了产品的知名度。郑州亚细亚商场广告词“亚细亚,太阳升起的地方”,将商场与亚洲联系在一起,为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需要注意的是,使用这种方法的前提是产品或单位名称要恰如其分,与产品的质量或所处的地位相适应,如果一个小型的乡镇企业生产的产品或小旅馆冠以“大洲”“全洲”之类的名称,并借此名称进行广告制作,收到的效果会适得其反。

3.1.4夸张法

对地理事物或现象进行夸张性的描述,以吸引受众对广告内容的注意‘广告内容在真实、准确的基础上,对有关的地理事物采用适当夸张的描述,可以对受众产生吸引力,从而产生巨大的效果。如荷兰一家航空公司制作一则广告,标题是从某时起,“大西洋将缩短24%",广告后很快引起人们注意,急于了解为何大西洋缩短的人们,看完具体内容后才明白,原来该航空公司提高了飞行速度,使得飞越大西洋的时间节省了20%,合理的夸张手法抓住人们节省时间的心理,使该公司的机票销售额很快大幅度提高。

3.2发挥地理学原理的指导作用

地理学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地图与信息系统等分支学科,研究范畴广,研究内容丰富,与人类社会、经济和文化等领域密切相关,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以发挥其在广告产业中指导作用。这些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2.1开展地理学在广告产业应用的研究

广告学是一门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学科,随着广告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科理论应用于广告制作和传播,其中包括地理学一些理论和知识在广告产业中的使用,但是,毕竟地理学理论在广告产业出现的时间较短,如何恰当地选取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和地理理论以及如何建立地理学应用体系等仍需要进行大量的探索和研究。根据广告心理学理论分析,地理理论是广告主体的背景和辅助部分,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选取必须依据一定的标准。地理事物和现象过多有可能导致喧宾夺主、难以突出广告主题,地理事物和现象过少,又可能使广告内容枯燥、缺乏吸引力和说服力。由于广告传播媒体的不同,应用地理学理论的手段和尺度大小,也需要进行科学分析。如果通过费用较高的媒体广告,选取的地理内容必须高度精练和概括,发挥一字千金的功效;如果选用费用较低的媒体,可以适当多涉及一些地理内容,尤其在印刷形式媒体和报纸、杂志上制作广告,可以配备一些风景图片或地图,总之,对于每一具体广告的制作,如何应用地理学理论,需要通过细致深入的研究和分析。论文百事通制定出若干设计方案,经过反复筛选,选取最能被受众接受的方案进行广告的正式制作。

3.2.2建立专门的应用研究机构

目前,在广告产业中集中了经济、管理、美术、电子、数学等方面的人才,并有相应的研究机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尚没有专门从事地理理论应用的专门人员,更没有专门的研究机构。即使广告制作中应用了地理学的一些知识和理论,也大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地理学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在广告产业部门建立相应地理学应用的专门研究机构,可以结合广告制作,系统地探讨地理学应用的机制和运作规律,为每一个广告的制作提出合理的应用方案,并负责对已广告效果的调查与评估。积累地理学应用广告产业的经验和方法,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通过建立专门的应用研究机构,必将使地理学应用广告产业的途径和措施日臻完善,增大广告制作的效益。

3.2.3普及地理学的基本知识

除了建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外,仅有少数专门研究人员从事地理学应用研究仍然不够,还必须依赖广大广告从业人员的参与,在他们中间普及有关地理学的基本知识同样重要。通过培训和指导,使从业人员掌握与广告制作和传播有关的地理学知识,在广告制作中能够自觉地加以应用。

3.2.4加强对重要地理因素的评估

产品的销售受多种地理因素的影响,对一特定产品,往往有一个或几个因素起重要影响作用。在广告制作过程中,应当不断加强对重要地理因素的预测,以指导广告的制作和。尤其是在制作广告之前,更需要对影响受众需求的重要因素进行科学评估。如1979年中国放宽了对家电产品进口的限制,日本、欧洲打算把产品打入中国市场。日本率先对中国当时的基本国情进行综合分析,认为在10亿人口中,尽管收入低,有勤俭持家的传统,但仍具有一定的购买力,市场潜力较大。因此,很快制定了针对中国市场的广告,待欧洲也意识到这一点时,日本的家电产品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和销售增长率早已独占鳌头。

加强对重要因素的评估,就需要具有敏捷的洞察力,对众多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进行逐一分析判断,借助主导因子分析、层次分析和专家决策系统等定量分析方法,确定权重最大的因素作为重要因素。然后设计有针对性的广告。

3.3突出POP广告的地理特色

POP(PointofPurchase)广告又称售点广告,是指没有传播媒介的参与,通过售货地点直接的广告,采取的方式包括门面装渔、橱窗、陈列、商场布置和人员接待等。由于POP广告直接与消费者接触,消费者可以直接感知、判断,因此,PQP广告对消费者具有重要的影响,据统计大约有81%的商品是受POP广告而销售的。尤其是自选商场、超级市场的大量出现,POP广告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探讨POP广告的地理特征,是微域地理研究的重要方面。

POP广告采取的方式多样,包括门面装潇、橱窗陈列、商场布置和人员接待等。这些形式的安排既要突出自己的特点,以最大程度地吸引顾客,又要符合一定的布局规律,即充分体现各自的地理特色。门面装满要突出售点的风格,让顾客很方便地通过售点外观就可判断销售产品的性质、类型和主要内容等,大型售点和连锁店一般有明显的标志,如消费者可以通过特定的符号识别麦当劳、肯德基、可口可乐、健力宝等销售网点。

橱窗陈列的格局应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并使消费者容易接受,如橱窗尺寸应与销售点建筑物大小保持一定比例。比例过小,达不到吸引消费者的效果,比例过大,过于突出橱窗展览,喧宾夺主,削弱销售点在消费者的地位,有华而不实之嫌。供陈列的产品,要及时调换,保持橱窗的清洁、陈旧和覆盖灰尘的产品往往使消费者认为销售点的产品长期无人问津。

商场布置要按照区位性原则,满足顾客多方面的需要,大型售货点一般分层布置,食品类在一层,服装、电器类等依次在高层排列,大体上符合顾客的购买心理和要求,值得研究的是,每一层商品的排列要使顾客一目了然,并留有挑选的空间。另外,不少商场仅在主要楼梯通道设有每层购物指南,在其他楼梯通道处或没有指南,或很难被顾客看到。为了节省顾客时间,应当在所有的通道处设置标志明显的分层购物指南,小型售货点的商品布局则不要刻意追求豪华,而以顾客实用为原则,一般把最常用的摆放在显著位置,把同类商品的不同品牌排放在一起。便于顾客选择购买。

设置接待人员是售货点与消费者建立联系的重要方式,主要包括安排导购人员,在商场明显位置设立咨询柜台和安排佩戴标志的模特。其中导购人员的作用极为重要,在货架周围安排相应的导购人员若干,了解顾客的购买需求,取得他们的认可和信任,从顾客的角度分析商品的优劣特点。帮助顾客挑选满意的商品。

地理学科论文范文第10篇

论文摘要:选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项目项数、项目资助金额、管理科学国际论文数量和国内论文数量等计量指标作为地域分布的比较研究,尝试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与其支持环境的宏观一致性和微观协调性的角度,审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同行专家评议的总体效果。

科学基金资助制,在国际上被广泛用作国家科技资源分配和管理的主要手段,有力地促进了科学研究和国家目标的实现。科学基金制的目标就是将有限的经费用在最有价值的项目上,提高项目的研究水平,出成果、出人才。科学基金产出效率问题也是国外学者关注的对象。

我国管理科学的发展,始终与相应的管理科学研究资助体系的发展密切相关。学者以我国目前的管理科学研究资助体系为对象,分别就其构成、特征,以及对管理科学研究资助的力度比较几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项目的设立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管理科学学科的发展。管理科学部主要资助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工商管理学科和宏观管理与政策学科领域。评审一直坚持“依靠专家,发扬民主,择优支持,公正合理”的评审原则。用什么方法对同行专家的评议效果进行评价呢?基金项目的投人一产出状况是评议基金投放合理性的重要指标。本文尝试通过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项目与中国管理科学论文的地域分布作比较研究,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与其支持环境的宏观一致性和微观协调性的角度,审视同行专家评议的总体效果。采用的方法是科学计量学方法。

1计量指标的选择

本文将中国各省区管理科学国际论文与国内论文的产出能力作为计量各地区管理科学研究实力的主要指标。同时,也将其视为表征管理科学基金项目支持环境优 劣状况的指标。选择以下四项指标。

(1)管理科学基金项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自由 申请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地区科学基金项目统称为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一年一度公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统计资料》。我们将其中“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情况按地区和单位统计表”作为各省区管理科学基金项数的数据来源。

(2)管理科学基金金额。数据来源同管理科学基金项数。

(3)中国管理科学国际论文数量。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自1988年起开始一年一度大规模地对中国科技论文进行统计与分析工作。统计对象包括国际论文和国内论文两大部分。中国管理科学国际论文数据源为美国编辑出版的权威性检索刊物sci(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istp(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国际论文统计是以中国学者为论文第一作者,被上述三种检索刊物收录的论文。一年一度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年度报告妒11成为我国管理科学国际论文统计数据的直接来源。我们将我国管理科学国际论文按第一作者单位所在省、直辖市、自治区进行分类。

评价管理科学研究国际水平的最好指标是被sci和ssgi收录的论文量,这是由于管理科学是一门跨自然科学、工程科学、技术科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的综合叉学科,国内部分管理科学研究论文被sci收录,而部分管理科学研究论文被ssci收录。但目前各省区管理科学sci和ssci收录论文量数据无法获取。这是由于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把sci , ei , istp依学科和地区混合统计在一起;而国内一直没有机构开展历年ssci收录中国论文的统计工作(2006年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才开始着手开展统计)。

(4)中国管理科学国内论文数量。中国国内论文的

数据源是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研制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统计源期刊400多种,其中管理学源期刊20多种。管理科学国内论文统计的是发 表在这些学术期刊上的管理科学论文,按作者单位所在省、直辖市、自治区进行分类。各省论文量是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公开的数据。

我们选择管理科学国际论文与国内论文数量作为表 征管理科学基金支持环境优劣状况的指标,以衡量管理科学基金投放的合理性,是基于下述四方面的理由。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主要作用是资助和支持国 内高水平的基础性研究。而基础性研究的主要成果是科技论文和专著。据统计,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 目的成果中,科技论文的数量占98%以上,专著不足2%.管理科学基金项目结项统计也表明,管理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成果,绝大多数直接反映在项目的论文产出上。这表明,管理科学论文指标是表征管理科学研究实力的主要指标。

(2)据文献[10]统讨一,1999-2004年各年度由基金资助产生的管理科学论文只分别占当年全国国内管理科学论文的23.5%,32.1%,29.1%,3 i.9%,33.6%和38.2%,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项目是产生管理科学基金论文最多的科学基金。尽管这一比例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项目论文毕竟只占我国管理科学论文的一小部分。因此,我们所选择的管理科学论文与管理科学基金决非产出与投入的关系。而应将前者表征管理科学研究实力强弱的指标,视为管理科学基金支持环境优劣状况的指标。

(3)各省区管理科学研究的人力、物力也是表征管理科学研究实力的指标。但是,研究人员的数量最终都将综合表现为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因此,为了简化研究,本文暂不将管理科学研究人力和物力作为单独的计量指标。

(4)除了管理科学国际论文和国内论文指标外,管理科学国际论文和国内论文的引文指标也是表征各地区管理科学研究实力的指标。遗憾的是,数据来源困难,只得放弃引文指标。

2四项计量指标的比较

表1列出了1999-2004年6年间我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管理科学国际论文篇数、管理科学国内论文篇数、管理科学基金项数和管理科学基金金额的统计数据,并依据数量大小作了排序。在此基础上,我们对管理科学论文和管理科学基金指标作四项比较。前两项比较是宏观分布规律的比较,后两项比较是对微观层次协调性的考察。

2.1基金与论文指标排序一频度分布模式比较

排序一频度分布模型在科学计量学中应用较为广泛。排序一频度分布模型主要探讨不同计量单元指标频度值随其排序位次而变化的规律。用x表示某计量单元在某项指标频度值排序表中的位次,用y表示相应的频度值。建构排序一频度分布模型时,通常根据不同情况将普通的x-y坐标系转换成双对数lgx-lgy坐标系或半对数x-lgy坐标系,目的是将x-y坐标系中排布成曲线的点列转化为排布成直线的点列,从而使点列的排布特征更为明显,便于作线性回归。双对数lgx-lgy坐标系中的线性分布lgy=c-algx ( a>0)对应的是x一y坐标系中的负幂分布lgy=c-algx ( a>0),半对数x-lgy坐标系中的线性分布lgy=c-algx ( a>0)对应的是x一y坐标系中的负指数分布y=ae x(a>0)。参数。是点列回归直线斜率的总量值,是各计量单元间指标频度差异大小的表征。

a计算结果表明,本文四项指标按省区的排序一频度分布规律用负指数分布拟合更恰当。将a值及相关系数rz值列人表2。

对管理科学国际论文、管理科学国内论文、管理科学基金项数和管理科学基金金额四项指标的a值作比较,我们得到以下结论。

(1)国内论文指标的。值大于国际论文指标的a值。这表明,国内论文数量的相对差距大于国际论文数量的相对差距,因而,国内论文数量是比国际论文数量区分度大的基金支持环境指标,可作为表征各地管理科学研究实力的首选指标。

(2)基金金额指标的。值稍大于基金项数指标的a值。即是说各省区管理科学基金金额的相对差距更大一些。因而,管理科学基金金额是比管理科学基金项数区分度大的投人指标。如果简化比较指标,二者择一的话,可选择前者。

(3)基金指标和论文指标相比较,管理科学基金金额指标的a值与管理科学国内论文指标的。值最接近,差值不超过0.03。这是管理科学基金与管理科学国内论文排序一频度分布规律一致性的量化表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用于支持国内高水平研究的资金投人,而管理科学国内论文从总体上反映了我国管理科学研究的水平,这二项指标宏观分布规律的一致性从定量角度揭示了1999-2004年六年中管理科学基金资助地域分布的合理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项目基金,是逐项申请和逐项审批的。除少量地区科学基金按项目倾斜到10个科技较落后省区外,各省面上项目基金金额都是逐项累加起来的,并没有人为地在省区间作平衡,更没有有意使管理科学基金按省区的分布模式与国内论文按省区的分布模式一致。二者宏观分布的一致完全归因于同行评议。是同行评议这只“看不见的手”在基金与其支持环境间起着调节作用。

2.2基金与论文指标集中度比较

集中度是一个建立在排序一频度分布基础之上的概念。它表征的是某项指标排序位次居前的若干计量单元、其指标频度之和占全部计量单元频度总和的份额。与经济计量中行业集中度的计算方法不同,科学计量学中科技成果集中度的计算方法是以普赖斯定律为基础的。普赖斯定律是这样表述的:若某一科学家群体有n位科学家,共计撰写了p篇论文,那么,最高产的n位科学家撰写的论文数大约是。普赖斯定律也可推广应用于其他科学计量指标集中度的计算。

按照普赖斯定律的要求,我们分别计算了国际论文和国内论文最高产的29个省区论文所占的份额。由于,我们首先计算了1~5位论文高产出省份的论文总数,再加上排序第6位的省份论文数量的39%,以此作为论文高产省区的论文数,然后求出该论文数占全国29个省区论文总数的份额。对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数和金额指标,我们也作了类似的处理,计算结果一并列人表3。

(1>除管理科学国内论文的集中度接近普赖斯定律的50%以外,其余三项指标的集中度均大于50%。管理科学基金项数与金额的集中度与管理科学国际论文的集中度接近。这表明管理科学国际论文在高产与低产省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要甚于国内论文,而管理科学基金在高资助省区与低资助省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与国际论文类似。

(2)总体上看,各项指标的集中度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这表明管理科学论文在高产与低产省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正在缓解,高、低产省区间的差距在缩小。而管理科学基金在高资助与低资助省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也在减弱。

2.3基金与论文指标排序位次比较

图1直观显示出中国各省区管理科学论文百分比曲线围绕管理科学基金百分比曲线的波动。三条曲线总体走向的一致证明论文与基金总体分布的近似,但也可以看出,管理科学基金与论文曲线并非完全重合,这就显现出管理科学基金与论文地域分布在微观层次上的差异。

额与国内论文指标的排序存在较大位次差,揭示了基金资助与支持环境在微观层次协调对应方面的问题。

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到,河北、山西二项对比的基金位次均落后于论文位次6位以上;而江西、宁夏二项对比的基金位次均超前于论文位次5位以上,是基金与环境明显不协调的典型。

2.4国际论文与国内论文篇均基金考察

表5分别列出各省区平均每篇管理科学国际论文和每篇管理科学国内论文所对应的管理科学基金金额,我们称之为国际论文篇均基金和国内论文篇均基金。图2显示了国际论文篇均基金随国际论文排序变化的分布。图3显示了国内论文篇均基金随国内论文排序变化的分布。

分析表5和图2、图3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些结论。

(1)总体上,各省区国内论文篇均基金相差不悬殊,显示了管理科学基金与管理科学国内论文的地域分布在微观层次上的协调对应。

(2)总体上,各省区国际论文篇均基金相差悬殊。管理科学基金与管理科学国际论文地域分布在微观层次上的协调对应较差。

3结论与讨论

从管理科学基金与管理科学论文四项指标的比较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管理科学基金与管理科学论文地域分布的总体规律是一致的,其排序一频度分布模式都是负指数分布。特别是管理科学基金金额与国内论文数量,二指标的a值相差极小。国内论文篇均基金金额随国内论文排序的变化也很平缓,从而证明,表征我国管理科学研究实力的管理科学国内论文指标,可以作为表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项目支持环境优劣状况的首选指标。

从我们直观的感觉应该是管理科学国际论文比国内论文有更好的区分度,实际上在自然科学领域,特别是在化学学科和生命科学学科领域国际论文比国内论文有更好的区分度。为什么管理科学国内论文比国际论文有更好的区分度?我们分析,这里有两个原因:一是从国际论文构成看,各省区国际论文数由sci,ei和istp三部分累加而成,而六年全国管理科学国际论文三者之比为1:10.5:17.5 , istp论文量远远大于sci , ei论文量。我们知道,sci, ei收录的是经过严格同行评议的学术期刊论文,而istp收录的是并非经过严格同行评议的学术会议论文,特别是国内举办的管理科学国际会议论文逐渐被istp收录。正是istp论文量影响了国际论文在各省区的分布结构。如果各省区国际论文量中剔除了istp论文量,应该是一个比国内论文有更好区分度的指标。由于我们没有办法从《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年度报告》中把istp论文量剔除出去,所以这个推论不能得到验证。二是中国管理科学论文领域范围较广,除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领域部分论文被sci,ei收录外,其它管理科学领域比如工商管理学科、宏观管理与政策学科领域的论文不在sci,ei收录范围之内,它们的研究实力主要反映在国内论文上。

实际上,管理科学论文被sci,ssci收录量是一个重要的指标,但收录量太少,2004年ssci收录大陆作者为第一作者的论文仅有288篇,还主要集中在教育、老年心理、科学计量、精神疾病和伦理等方面。对2000-2002年科学基金管理科学443个项目结项统计也表明,资助项目的在9 010种国内外期刊上。其间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英文论文共179篇(其中包括在国内机构主办的英文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占项目总量的5.4%,平均每个项目0.4篇国际论文;在国内期刊3 141篇,占到94.6%,平均每个项目7.1篇国内论文。管理科学国际论文所占比例很小,还不足以影响到整体基金项目的评审。

随着管理科学研究队伍的壮大,以及国际化水平的提高,在不久的将来,管理科学国际论文会是一个比国内论文有更好区分度的指标,这也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所极力倡导的。

(2)由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项目基金,各省区基金金额和项数的数据都是一项一项评议结果的累加。而各省区的管理科学论文是散布于各单位中,并不一定是基金成果。换言之,我们所考察的基金指标和论文指标不是投人与产出的关系。因此,在考察基金与支持环境的关系时,应将着眼点放在二者宏观分布规律的一致性方面,对微观层次的不协调则应采取宽容的态度。

但基金与论文指标明显不符的省区,如本文中提到的河北、山西,应作重点考察,分析原因,以便作些调整,从资助与环境一致的角度充分挖掘这些地区的科研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