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理课堂设计

地理课堂设计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研究

一、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1.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是对地理教学规律的客观总结和反映

现代教育理论主要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是对地理教学规律的客观总结和反映,为地理教学论提供了理论依据。依据科学的教学理论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地理课堂教学设计,在实施教学时就会得心应手,事半功倍。其中,作为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一门分支学科的学习理论,自20世纪初桑代克提出世界上第一个学习理论———联结主义学习理论至现在,人们对学习的理解可以归纳为四种观点:学习是刺激—反应间的形成过程;学习是知识的接受、获得过程;学习是人的自我实现的过程;学习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与之相对应的学习理论可以分别称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乌美娜教授在《教学设计》一书中,专门讨论了“学习理论的发展使教学设计从萌芽到诞生,从起步走向发展”。加涅所关注的重点是把学习理论研究的结果运用于教学设计。加涅按照学习的类型、学习的结果和学习的过程,推导出他的教学设计原理。地理教学设计是对地理教学论“如何教学地理”的具体研究,学习理论作为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继承和发展了教学论。

2.系统科学理论为有效整合地理教学因素提供指导

系统科学理论是包括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的综合性理论体系,它揭示客观世界各种物质运动形式内在的共同属性与共同规律,是新兴的科学方法论。地理课堂教学过程就是一个系统,组成要素有教学目标、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环境、政治、文化背景、国情等。系统科学方法应用于地理课堂教学设计就是全面地综合各要素优化整合教学过程,传递、反馈信息,整体思考,有序性、系统化设计等,揭示教学要素之间必然的、规律性的联系,发挥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既要做到明确每个教学因子在教学进程中的作用,又要能为每个因子发挥作用提供时间、条件或机会。设计教学过程应遵循一定的顺序,应该从人的整体发展的思路出发,注意教学情境中学习者这一重要因素,以及教师的积极参与、教师的能力特征和个性特征在教学设计中的作用,并有效地运用系统反馈进行地理教学设计修正,以期获得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3.传播学理论是选择有效传递地理教学信息途径的理论指导

地理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个传播过程。传播学理论揭示地理教学过程各要素之间的动态联系。在地理教学设计中运用传播学理论,能够很好地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的主动性。研究表明,人类各种感觉器官的功能是不同的,在相同条件下,五官获得知识的比率有较大差别。五官中视觉的比率最高,这一成果能为教学媒体的选择和优化组合提供科学依据。如果采用动态的媒体设计,如flash课件,再配上声音,学生比较容易接受信息。此外,合理的地理教学信息结构、适量的地理教学信息也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二、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的理念

全文阅读

如何设计地理课堂结尾?

重庆市巴蜀中学邓承兰教师回答: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教学艺术是教师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去积极主动地思考、领悟、发现、创造……

1.设疑置惑,拓展式结尾

古人云:“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按照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教师不但能在课堂上“解惑”,尤其应学会在课堂结尾时“设疑置惑”。通过“设疑置惑”,既可使课堂知识深化和拓展,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又能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究能力。将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向纵深。例如,在讲完“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后,可设置疑惑:从散射的观点看,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然而,重庆的天空却常常呈现出灰白色?通过学生的激烈讨论,他们认识到只有洁净的天空,蓝光的散射优势才明显表现;而重庆天空的空气中含有许多尘埃、水滴。这些质点的颗粒较大,它们对不同波长的光线的散射能力几乎是相同的,只能漫射出白色光线。所以呈现出灰白色。这样的结尾,使老师讲课虽然结束了,但学生的思考仍在继续、思维得以拓展。

2.承上启下,悬念式结尾

新课程理念要求转换教师和学生的课堂地位,以学生为本,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究欲望,使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成为新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所以,在地理课堂结尾时设置悬念,使学生在“欲知后事如何”时,却戛然而止,给学生留下探究的问题,激起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欲望,使“且听下回分解”成为他们的学习期待。例如,讲完“三圈环流”后,设置悬念问题:上述气压带和风带只是一种理想模式,没有考虑实际地球上海陆差异等因素的影响。那么,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大气环流实际情况会是怎样的呢?通过悬念的创设,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诱导其将问题继续探究下去,同时也为下一节课堂内容的讲解埋下伏笔,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3.联系实际,应用式结尾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习“生活有用的地理”和“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高中地理新教材具有明显的生活性和实用性,书本的所有地理现象与原理都有生活基础和能感受到的实例。学习地理之目的就是为了实际应用。因此,课堂结尾时,应设计与本节课堂内容相关的生产生活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身边实际案例,并能感受到和说出“理”来,进而使地理知识由书本到实践,由理性化到生活化。这样做,可培养学生应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使他们体验到成功和快乐。当学生体验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时,其求知欲和探究欲也就油然而生。例如,讲完“热力环流”后,可请家住山区的学生去感知山谷与山顶之间在白天和夜晚的不同风向;请家住海边的学生去感知海岸边白天和夜晚的不同风向;请应用本节课知识解释四川盆地多夜雨的原因等。

全文阅读

地理教师课堂问题设计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缘于疑”,这是学习的心理过程,其实质是学习者不断地“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因此,“疑”是学生学习的关键,只有疑,学习者才能积极、主动去思考,并在不断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中,有所“创新”。

我国现行的新课程改革所要构建的课程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而教师设计切合学生实际、富有实效的课堂学习问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便是一种顺应新课改理念的有效教学方式。

如何提高地理课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六要”:

1问题的出现要有情景性

俗话说“触景生情”。利用心理学中这种情景相似性,为问题的出现创设有趣生动的情景,如小品、诗歌、故事、歌曲、图片、录像等。使学生的注意力得到牵引,提问的效果自然有所以保证。尤其地理学科,大量的抽象知识需要大量的感性材料去作铺垫,这样学生容易接纳问题,进入问题。

2问题的切入要有生活性

在设计问题时,教师要尽可能地遵循“生活中的地理”原则,利用他们身边的话题,在立足客观实际的基础上,通过新颖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进行合理大胆的想像,构建生活、书本知识联系的桥梁。

3问题的目的要有明确性

全文阅读

优化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提高地理课堂教学实效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体现和实施。提高地理课堂教学实效已经成为当前学校地理教育值得探索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以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教学为例,从优化教学目标设计、优化教学过程设计和优化课堂作业设计等方面来探讨如何优化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提高地理课堂教学实效。

一、优化教学目标设计,全面体现新课程理念对地理课堂教学的要求

教学目标规定学科课程教学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培养所期望达到的程度,它既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必要前提,也是课堂教学活动实施与评价的基本出发点。

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全面、具体、可操作性强,要基本符合新课程理念对地理课堂教学的要求。如学习亚洲自然环境时,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情况可设计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相关地图和资料,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其依据;描述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范围;分析亚洲的地形特点及其对河流的影响;分析亚洲气候的形成原因、特点以及其对农业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使用地图说明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使学生初步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某一地区位置的方法。使用亚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以及相关资料,总结归纳亚洲的地形特点和河流特点,理解地形与河流分布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归纳大洲地形、河流特点的方法。使用亚洲气候分布图、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以及相关资料,归纳总结亚洲的气候特点,分析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初步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归纳大洲气候特点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亚洲自然环境的学习,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初步学会分析各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形成追根求源的探索意识,培养学生热爱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二、优化教学过程设计,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使其获得自信与成功的体验

教学过程设计就是如何在一堂课中用所选择的方法、手段去实现预定目标,教师如何解决一堂课的结构问题、各部分的衔接问题和各种教学方法的组合问题。

首先,教学设计要按照知识点的难易程度,设计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策略。其次,根据所教班级的具体情况安排教学活动,发挥全班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为了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问题情境和系列活动,不失时机地给学生提供表现机会并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学生获得自信与成功的体验,让整个课堂充满生命力。如学习亚洲地理分区时,亚洲面积广阔,为了便于学习,我们通常将亚洲分为六个地理区域。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活动来学习这六个地理区域,将全班学生分成六个小组,让这六个小组分别扮演东南亚、东亚、南亚、西亚、中亚和北亚,并让每组学生分别说一说各地理分区主要有哪些国家,也可以对个别国家进行简单介绍,进而让学生顺势找出与中国接壤的国家,这样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多角度了解亚洲。最后,教学过程还要设计和安排教学辅助环节、教学辅助材料以及一节课时间的分配等,如是否使用直观教学、是否安排学生的独立学习活动以配合教师短时间地集中讲解、教师需要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材料才能让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每个环节大致需要用多少时间等。

三、优化课堂作业设计,科学评估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

全文阅读

精心设计地理活动,打造高效地理课堂

摘 要: 通过开展活动,可以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因此,这种活动教学形式是目前素质教育理念下积极提倡的教学方式。本文结合高中地理教学实践及藏族学生的特点,简单列举了地理教学中常见的活动形式,希望通过有效的活动激发内地班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把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

关键词: 内地班 地理教学 地理活动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进一步推广,“以人为本”、“推动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等理念开始越来越深入人心。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越来越没有市场,很多教师越来越倾向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活动教学方式。在地理课堂上,一改往日的知识直接传输方式,代之以活动的形式将一些知识蕴涵于其中,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感悟知识、获得能力。这种活动教学法显然更符合新课程理念,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内地班的学生特点,加上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致使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学得苦,教师教得累。因此,内地班高中地理教师要精心设计地理活动,为学生打造高效的地理课堂。以下是笔者总结的几种地理课堂上常见的活动形式。

一、演示实验活动

演示实验活动是地理教学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活动形式,通过实验演示,可以将一些抽象的难点内容用实验的方式展示出来,这样不仅有利于突破思维难点,而且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等诸多能力。例如在高中阶段,说到难点内容,一定不能忽视的就是“地球的运动”相关的内容。对于初到内地班的高一新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更是难上加难。这部分内容位于必修一第一单元,教学实践中发现,不少学生会因此而对地理学习产生畏惧心理,甚至放弃地理科目的现象,给后续的地理教学增加强度。因此,在讲到这部分的内容时,笔者就采用了演示实验活动辅助这部分一些难点内容的讲解。例如,为了让学生理解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区别,笔者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课堂实验:首先,准备一个地球仪,在地球仪赤道上取一点A。然后找班级最前排一学生甲扮演太阳,同组最后一排一学生乙扮演遥远的一颗恒星。点A、甲和乙都在同一线上,地球仪绕学生甲(太阳)公转一边自转。当点A自转一周(360°),A第二次面向恒星乙,所花时间23时56分4秒,是一个恒星日。但是,点A还没有第二次面对甲(太阳)。点A接着再自转59′,此时点A第二次面对着甲(太阳)。点A共自转了360°59′,所花的时间是24小时。以上这个实验无论是实验材料还是实验步骤都非常简单,但是简单的实验却向学生生动地说明了一个不简单的问题。这个几分钟的课堂小实验不但清楚地解决了知识难点,而且有效调节了课堂氛围,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

二、图示观察活动

在地理教学活动中,地图既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开展地理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手段。在地理课堂上围绕地图开展的图示观察活动是地理课堂活动的重要类型之一。通过观察图示活动,学生可以在观察和自主思考下主动地总结很多的地理规律,这比起教师的直接传授效果自然要好得多。内地班的学生读图能力欠缺,不善用图,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多开展图示观察活动。例如,笔者在讲到“洋流”的知识时,就在上课的时候给学生展示了两幅地图:一副是世界洋流分布图,另一幅是世界上主要的渔业分布图。通过观察这两幅图,学生可以大致掌握一些主要的寒流和暖流的名称及分布位置,还有世界上一些主要渔场的名称和分布。通过对比,学生观察到渔场分布与几条重要的寒流、暖流的交汇地方出现一致,接下来,学生根据自己的发现而提出疑问:为什么寒暖流交汇的地方容易形成大型的渔场?通过这个观察活动,很多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主导下的传授,而变成学生指导下的主动探究和思考,这样会更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思考能力等。

三、小型辩论活动

全文阅读

新课程背景下的地理课堂提问设计

[摘 要] 新课改对课堂提问提出了新要求。“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要求今天的课堂提问设计必须遵从一些原则,如问题要有趣、要能促进思维能力、要分层次、要结合现实等。

[关键词] 新课程;地理课堂;提问设计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对各个科目的教学任务、教学方式都提出了新要求,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课堂提问的方式。在此大背景下,教师应如何设计课堂提问,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呢?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设计的问题要有较强的趣味性

有教育家说过:“爱好和兴趣是获得知识的第一步。”“高兴学来的东西永不会忘”。教师在一堂课的开始,如能以趣味性较强的问题导入,将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课题产生极大的兴趣,在这种强烈的求知欲望驱使下,形成高涨的课堂氛围。如在讲述水资源时,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一幅画,打了个比方:如果把整个地球的水体看做一杯水,那么可供人类使用的水资源就是其中的一滴。强烈的反差让学生感受到水资源的稀缺,生出“人类必须珍惜水资源”的情感体验。如在讲述太阳辐射总量最多和最少的地区时,可以提问学生:“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几乎位于同一条纬线上,为什么两地的太阳辐射总量相差这么悬殊?”这类问题可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学习新授知识的兴趣。

二、设计的问题要注重多种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启发性和深度,让学生深入思考、集体讨论后得出结论。如学习“长江水利工程”时,教师首先抛出一个问题:“你认为在河流的什么位置上建水电站最合适?”生答:“水量最大和水能最丰富的地段。”师问:“什么地方水能最丰富?”生答:“河流落差大的地方。”师接着问:“什么地方河流落差最大?”生答:“地势起伏变化大的地方。”师再追问:“什么位置地势起伏变化大。”生答:“阶梯交界处。”学生在教师的层层点拨下,不断进行推理,透彻地理解了问题,找到了成因。同时,课堂提问不要只拘泥于一个角度,要多方位地进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如学习“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时,可提问学生:“这对我国气候与河流有什么影响?”并可假设“中国地势是东高西低”,提问这一变化对中国的气候、河流及人们的生活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影响。通过变换提问的角度,可以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问题设计要具备层次感

全文阅读

新课程背景下地理课堂作业设计

摘 要:不管哪一门学科的教学,作业都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在学生的学习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目前中国式教育在作业设计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就新课程背景下地理课堂作业设计的相关知识展开论述,旨在提升地理课堂作业效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地理课堂;作业设计;教学效率

21世纪的今天,地理素质教育得到全面推进,为适应时代需求以及学生的发展需要,人们提出应不断改革地理作业设计。众所周知,作业设计的好坏,不仅关乎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智力的开发、知识面的扩展,那么教师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应如何优化地理课堂作业的设计呢?本文就相关的优化措施做了如下论述。

一、设计阅读性的作业

教师在为学生设计作业的时候,可以设计阅读性作业,这种作业又包括以下两种:(1)阅读文字类作业,是指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去阅读一些参考书或者资料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在不断的阅读中,学生能够有效地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并发现问题存在的原因,最终解决问题,设计这种类型的作业能够行之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以及获得有用知识的能力。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文字类资料,然后让学生总结经纬度以及经纬线的特征,这时候学生就可以总结出一系列知识:①经线是一个半圆;②每条经线长短相等等等。(2)阅读图表类作业。设计这种作业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看图分析能力,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比如,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查看世界地图,然后让学生找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最大的海洋、最大的湖泊、最大的大洲以及最大的咸水湖等等。

二、设计操作性的作业

在我国,很多学生认为学习是一个枯燥的、乏味的过程,为改变学生心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以及教师做了很多尝试,但见效甚微,为此,本文提出教师应设计操作性的作业,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具体的操作中,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同时,他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以及所悟参与到活动中去,从而使作业呈现丰富化、多变化以及复杂化。比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作业:如何采用自己找到的材料绘制有经纬网的地球仪?首先,在具体完成作业的时候,学生可以找一些乒乓球和铁丝,然后在乒乓球的中部画一个圈当作赤道,再画两个圈当作南极和北极,再次,学生可以在乒乓球的画出经纬线的形状,最后,学生可以在乒乓球的两端钻孔,用铁丝将乒乓球挂起来,这样,一个简单的带有经纬网的地球仪就做好了。

三、设计探究性的作业

全文阅读

新课改形势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设计

【摘要】地理教学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较多,但地理课在学校、学生、家长的眼里是一门“副科”,本来地理课一周只有2课时,还有学校各种活动一般占用下午上“副科”的时间,加之各种类型的公假,致使地理教学时间紧张,多年的地理教学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如果教师对上课内容作适当调整,就能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我成立了“新课改形势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设计初探”课题,以提高我的教育教学水平,适应新的课堂教学改革,“一切为了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向45分钟课堂要效益,真正让学生爱上地理课,体现初中地理课的价值,让学生在学习之后终身受益。我校自2013年春节开始实行课堂教学改革,到现在全校32个教学班,全面开始推行课堂教学改革。一、导学稿的备写最关键的是合作探究的备写。二、转换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热情。

【关键词】课堂设计 导学稿备写

地理教学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较多,但地理课在学校、学生、家长的眼里是一门“副科”,本来地理课一周只有2课时,还有学校各种活动一般占用下午上“副科”的时间,加之各种类型的公假,致使地理教学时间紧张,多年的地理教学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如果教师对上课内容作适当调整,就能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刚刚步入新的课堂教学改革的形势下,面对这一问题的确是一个挑战,但同时也是一个机遇。因此,我成立了“新课改形势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设计初探”课题,以提高我的教育教学水平,适应新的课堂教学改革,“一切为了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向45分钟课堂要效益,真正让学生爱上地理课,体现初中地理课的价值,让学生在学习之后终身受益。

我校自2013年春节开始实行课堂教学改革,到现在全校32个教学班,全面开始推行课堂教学改革。改革之初,总感到上课一片乱哄哄,上完课之后,就连自己也不知道上了些什么,随着教学活动的开展,到了第一学期中期之后,感觉顺畅了许多,似乎没有导学稿就不会上,但是总感觉学生没有掌握教材的知识要点,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掌握教材知识要点呢?从自2013年春季开始开始之初,我就在探索这个问题,课堂教学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新课改的课堂设计要满足下述条件是我的初步设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和学生要互相配合,熟练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掌握教材知识要点。

结合教学实践,好的课堂设计和导学稿的备写密不可分。那么如何备好一堂课的导学案,适应新课改形势下地理课的课堂教学设计的要求.

好的课堂设计要有好的导学稿。

一、导学稿的备写在自主预习的内容里面,应该备写知识铺垫、教材助读、预习自测等。以上三方面要灵活确定,不一定面面俱到,起到能使学生提前预习新课的目的就可以了。

全文阅读

新课改下地理课堂教学设计

当前,课程改革在新课程的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都进行了较大的创新和突破。新课程要求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走向研究者、反思者和课堂的主导者。教育理念的提升、教学行为的完善在不断要求教师能展示符合教育发展要求的生动课堂,而一堂生动的课显然离不开精彩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从而找出最佳解决方案的一种理论和方法,是将学和教的原理转化成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方案的系统化过程。以下本人就此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对教学步骤的设计

教学设计时,每位教师都会根据教材内容对整节课的步骤进行精心预设,但在课堂实施时常会出现多种结果:第一,事先的预设比较顺利地实现了;第二,由于引导不得法等,出现预设未实现的尴尬局面;第三,虽然教学出现了“意外”,但教师通过巧妙引导,获得了“非预设的生成”。如果教师课后能对这些结果和过程及时进行记录、整理和分析,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就能对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有规律性认识,从而提高教学的自我监控能力。长此以往,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会不断提高,后续教学行为会越来越合理,研究意识和能力会不断得到提升。

例如,在对“区域农业发展”这一节课进行教学步骤设计时,我就按照我个人对课本的理解设定了大致的顺序:东北地区的位置东北地区农业的布局特点和生产特点东北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东北地区农业发展中的问题及今后发展方向。这样的教学步骤是把我对课本的理解强加给了学生,而学生最先接触的是课本,我把课本上的次序完全打乱后,他们一时难以理解,学得很被动,前后的知识点也不会灵活衔接起来,出现预设未实现的尴尬局面。通过反思以及对学生现有知识掌握情况的了解,我把教学顺序做了改动(且并不确定),还精心准备了导学稿。让学生先自学导学稿上的内容,使他们对课本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授课时我再根据学生对导学稿的理解适时调整教学次序。这样的教学设计步骤能完全以学生为主体满足其需求,学生学得主动而且记忆深刻,在练习时效果很好。所以,教学设计的步骤要根据学生的需求而定,应该设计好怎样让学生主动获得知识。

二、对教学问题的设计

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是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是能否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如在学习“季风”这一内容时,我是这样设计问题引出季风概念的:我们这里冬天和夏天分别吹什么风?我认为这是简单的问题,学生都应该知道,事实上他们不知道如何判断风向,也无法正确标出西北风和东南风。这样的教学问题在设计上显得突兀,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实际上,“季风”这节课知识很重要,内容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涉及判断风向、判断其他洲景观等。怎样把要学的知识点与学生的兴趣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反思,我改进了设计,用跟我们本土有关的问题导入,先出示西亚、非洲和上海的景观图,再问:和上海同纬度的西亚、非洲是沙漠景观,可我们上海怎么是河湖密布、耕作业发达,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对于自己生活的地方有这样的与众不同之处,学生一下子兴趣大增,想马上知道个究竟。我公布答案:这要归功于季风(夏季风)了。接下来的教学学生带着找谜底的心情去探究,主动学习的成效显而易见。

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注意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通过把知识“本土化处理”,拉近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

全文阅读

新课改初中地理课堂导入设计

【摘 要】教师巧妙地导入新课,是创造良好教学情境的基础。好的导入是打开学生兴趣之门的钥匙,并且为一堂好课奠定了坚实的基调。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导入新课的方式多种多样,本文就地理教学中导入新课创设情境的方法进行探讨。

【关键词】创设 情境 地理 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导语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将直接影响到整个课堂教学的成败。作为一线的地理教师,深知深感初中地理教学的难度之大。教师巧妙地导入新课,是创造良好教学情境的基础。好的导入是打开学生兴趣之门的钥匙,并且为一堂好课奠定了坚实的基调。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导入新课的方式多种多样,本文结合自己在长期的地理课堂教学实践中摸索出的地理课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的方法进行探讨。

一、引用故事导入法

巧用地理故事,增强课本内容的趣味性,活跃教学气氛,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例如讲中国地理下册《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第二节时我是这样导入的:生活中很多同学听过一种叫妃子笑的荔枝,据说是唐朝时期杨贵妃为了能吃到新鲜的荔枝,派专人骑快马,日夜不停地赶路,从南方送到北方,杜牧对此很有感触,就作了一首绝句《过华清宫》“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来针砭这件事。于是人们把这种被送给杨贵妃的荔枝叫作妃子笑。这时好多学生都提出,为什么要这么费事在北方种植荔枝不就解决问题了吗?我告诉大家:人们早就尝试过把南方的荔枝拿到北方大面积的栽种,但一直都难以成功。大家想一想,为什么?大部分学生一下子就联系到这是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气候、地形、土壤条件有差异,南方地区的荔枝不适应北方的自然环境,所以就难以栽种成功了。水到渠成地自然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兴趣。此故事对于理解南北方的农作物分布、耕作制度上的差异很有帮助。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道理了。

二、运用图像投影导入法

运用图像投影引入新课,能够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励学习动机。如在“地形的变化”一节中,运用投影展示“喜马拉雅山及其海生生物化石”示意图,提问学生:你了解这座山脉吗 ?学生纷纷回答:这是世界上最高的喜马拉雅山山脉。接着教师提出:海洋生物化石出现在该山的地层中,可能吗?为什么?这样促使学生产生认知矛盾冲突,从而激发学生通过学习新知识,解决认知矛盾的动机。利用投影图片,使学生产生疑问,进而激发探求的欲望。在“五带的划分”一节教学时,展示景观投影片《热带、寒带景观》,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对比,思考两幅景观图中儿童的衣着、房屋有什么不同,引发学生的兴趣。接着问:热带与寒带的阳光照射有什么不同?住在热带的儿童为什么将箩筐顶在头上?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欲望,导入新知识的学习。

三、设置悬念导入法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