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理教育

地理教育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地理教育

80年代以来中国人文地理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张小林,高珊,顾秀君

素质教育观念下的地理课堂教学设计彭琰清

地理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与方法盛华

地理教育 对地理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素质的几点思考邵凤莲

"第三单元海洋环境"教学总体设计陈林森

"第四单元陆地环境"教学总体设计张金萍,闫杰

"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权益"一节教学设计周官俊

"个案分析法"强化学生对洋流分布的记忆张永芹

全文阅读

从《地理教育》看中国地理教育研究现状

从《地理教育》看中国地理教育研究现状

一、研究对象及意义

本世纪以来,我国地理论文联盟教育研究在各方面都进一步取得了发展,并促进了地理教育的发展。为了分析近年来我国地理教育研究现状,本文选取了在我国地理教育界影响较大的期刊之一 ——《地理教育》,希望通过对期刊的文章内容及特征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得出我国地理教育研究的整体状况并提出一些建议。

《地理教育》是本着“更好地服务于中学地理教学”办刊宗旨而发行的双月刊,目前已逐步走向成熟,成为国内重要的地理教育类杂志之一。伴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地理教育》杂志从地理科学发展、地理教育发展两个层面,为中学地理教育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该杂志文章的撰写者大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地理教育管理者;②地理教育理论工作者,包括地理科学工作者、教育科学工作者、高师院校地理学科教育工作者、高师地理系学生以及地理教育出版编辑人员等;③地理教育实践者,包括广大地理教师、各级教研员等;④部分中学生。

本文拟通过研究《地理教育》2004-2009年所发表的文章,期望可以侧面了解近年来我国地理教育在课改、教材、教学及高考方面研究关注点的变化以及对各个点的关注程度,并提出建议。

二、文章内容分析——我国地理教育研究现状

1、课程改革

《地理教育》把课程改革方面的文章放在最前面的部分,就足以证明课改对于整个地理教育的指导性作用。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地理新理念,课程评价,课堂教学等。

全文阅读

拓展地理教育价值,构建大地理教育观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院士生前曾从世界科学的高度,确认地理学科综合性科学性的特点,并提出地球表面各圈层,包括陆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及人类圈之间相互作用的观点,为我国地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进入21世纪的现代文明,要求全体国民都能够科学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树立科学发展观,让社会和自然能够和谐地发展。全体国民都能够真正地从自己做起,为建成小康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提供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基本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这些功能都是其他学科课程所无法替代的,我们必须在地理教学中把这些功能落到实处,切切实实地提高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

初中地理教学要充分考虑到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小学到了初中,学生年纪是13岁左右。13岁左右的初中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会发生明显的变化,我们在地理教学中应该予以高度重视。小学生学习科学中的地理知识的兴趣虽然不稳定,但培养他们学习地理兴趣的可塑性强;而初中生和高中生对地理的兴趣则趋于稳定,其兴趣程度取决于对地理课程价值的认识。另外,小学生更易接受以感性材料为主和富含情感色彩的地理知识,而初中生和高中生却呈现出喜欢思辨性和理智性地理知识的特点。把握了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对初中地理教学能够起到重要作用。

我们都知道,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爱好受社会舆论与评价导向的影响非常大。初中地理教学改革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动机和兴趣爱好这个因素。江苏省徐州市从2013年开始,在中考中将地理学科改为考查科目(考试成绩不计入总分)对以后的地理教学将起到非常不利的因素,对很多学生本来就不感兴趣的地理学科来说可谓“雪上加霜”。我们要想方设法扭转学生普遍不爱学习地理的倾向,把学生对地理学习的需要转化为兴趣,并在此基础上再上升为动机。一般来说,中学生是喜欢、渴望了解社会、了解自然的,并希望了解他人,同他人和谐相处。其中,适应与保护环境、合理利用空间与位置、认识多姿多彩的地理事物,是当代初中生、高中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类、关注环境、关注自身发展的重要话题,这些问题都应该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予以高度重视。

例如,在初中地理知识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老师要让学生认识并掌握地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思维方法,理解地理知识同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联系,特别是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人类的环境伦理道德等。这样才有利于实现“知识”与“智慧”的有机结合。初中地理要注重培养学生尊重自然与人文多样性,同时初中地理教学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让学生切实懂得“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人类要与自然和谐共处”“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等的真正含义。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自然环境的恶化已经表明,“人”和“地”之间应该保持和谐的关系,人类应当处理好“人”和“地”之间的关系,科学地改造和利用大自然。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能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目前,人地关系的研究中更加强调研究成果的实用性、前瞻性和指导作用,强调地理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营造真正重视地理教育、支持地理教育、发展地理教育的良好氛围。

在21世纪,人类面临着很多重大的挑战,其中摆在首位的就是资源逐渐枯竭、环境污染逐渐严重的问题。初中地理课程是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地球科学素养的主要载体,其他学科虽然也能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但都没有地理学科那么直接、那么有效。因此,初中地理教学必须充分发挥地理学科文理兼备的优势,以人地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原理为基础,以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对象,全面提升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

全球环境变化和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关注的重要问题,而地理科学知识、资源与环境问题,涉及人们的生活质量与国家的生态安全。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近几十年来的改革开放,使得我国的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的GDP已经名列世界第二,超过了日本;但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对这些问题,我们的学生要掌握,老百姓也要了解;专业人员要掌握,管理决策者更要了解。社会的发展要求地理课程处理人类和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并加强培养学生的资源意识、人口意识、环境意识和伦理意识。

全文阅读

德育教育地理教学论文

1.德育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施原则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要阵地,课外教学是课堂的延伸和扩展。教学的大部分时间虽然集中在课堂中,但是课外活动的重要性也不可忽视。作为德育教育实施的主要渠道,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利用地理知识来渗透德育,实现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互动,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将学科中的德育内容加以展示。然而,为了更加有效的进行德育教育,通过结合地理课堂教学,让学生通过课外活动更好的接受德育教育。比如,可通过让学生体验地方的风土人情,体验社会建设的情况,让学生更好的认识德育,这样还可以因避免空洞的说教而无法起到教育的作用。因而,高中地理教师在实施德育教育时要切实结合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

2.德育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2.1体验生活实践

在地理教育中,有这样的一个重要的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对终身发展有用[2]。地理学习本身就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实际生活中也有着很多的同地理相联系的案例。我们以首都北京为例,这个城市的水资源问题、旅游问题以及农业发展、交通等等社会问题都同地理学科息息相关,可以作为实际的案例进行地理教学。再将范围扩大,地球上所发生的各种各样的事情和现象只要同地理相关都可以作为地理学习和德育教育实施的案例,而且这些实实在在的案列对于德育教育的实施更具有说服力。另外,情感价值的实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形成的。在高中地理教学当中,德育的渗透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通过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2.2结合地理教材

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贯穿德育教育要在不冲淡地理知识传授的基础上点出德育素质,而这个过程不是几堂课就可以实现的[3]。地理教材中的不同部分都有不同的德育内容。例如,中国地理突出了国情教育,世界地理突出了国际主义教育,等等。高中地1.2高职院校思政教育途径创新的必要性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模式主要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高校理中国情教育的体现在:我国的资源尽管在世界中列于前位,但是人均占有量却很少,让学生认识作为公民应该有保护资源的思想。

2.3榜样示范

全文阅读

地理教育论文:地理教育中美感教育的运用

本文作者:黄诚 单位:安徽省滁州市实验中学高中部

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开展美育,解决地理教学中的美育及美育心理问题,使地理的教与学能够很好结合,我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从以下几方面下工夫。

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需要美化

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地理教学活动的每一环节,创设美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其智力活动过程中,感受到智力活动本身的美,进而激发、提高学生对智力的爱好,使其产生浓厚的求知欲望,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就事半功倍了。要做到这些,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必须符合以下标准:a、明确教学目的,按照大纲要求进行教学。教学活动的过程本身就是教书育人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把思想品德教育、情感意志教育和审美教育寓于知识传授之中。b、依照教材的内容和教材科学体系特点,确定教学内容。既要加强“双基”教学,又要注意能力培养和智力开发,当然要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心理特征,合理安排“量”(知识容量)、“度”(知识深度难度)、“序”(知识结构与认知结构的序)等。c、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体现独特风格和创造性。要求教师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排除疑点;使得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思维活跃、兴趣浓厚。师生关系和谐,配合默契,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总之,优化教学内容组合,美化教学方法,使教学具有系统性、完整性、有序性、节奏性的和谐过程结构,其活动达到真、善、美的境界,美育就自然寓于其中。

教师需要从教材中寻找美育素材

因为地理学科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空间无限辽阔,时间极其漫长,包罗万象:上至宇宙太空,下到岩层海底,有世界各洲各国,也有祖国山南海北。广袤世界,千姿百态。各种地理事物蕴含着自然美、艺术美等,即具有形象性与情感性。例如:宇宙中日月星辰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各行其道、互不干扰、有规律的运动,从而产生了周而复始的昼夜、四季交替的自然现象变化。这种有规律的和谐的现象,就是一种自然美。又如,高中地理教材中热带雨林的各种植物以自身的生态特性————喜光程度的不同而形成了明显的层次结构。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形象的语言和景观图片,可以把这绚丽多彩、错落分明的景象展示在学生眼前,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再如,地理环境的各个组成要素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形成的统一有机整体,才使自然环境按其内在联系和谐发展,保持生态环境的平衡。当然,即使地理环境存在地域分异,也是有规律可寻的。地域分异具有的规律作用,使得地球上的气候带、自然带等地理事物和现象呈有序排列,使地理环境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有些地理要素不但分布有序,如气压带风带、非洲气候类型、低中纬海区洋流系统等要素,还以赤道为对称轴、南北对称分布。这些平衡、统一、有序、对称等等都是自然美的形式。我们必须不断在教材中寻找,才可以发现并用于教学中。

教师的教学语言需要美化

教材是教师语言的基础,教师要有优美的语言,首先是教材语言要美,教师才有教学语言美的基础。如果能在地理教材中用生动、活泼的文字、图文并茂,课本语言用接近学生实际的、趣味性强的语言文字来表述,就为实施美育打好了基础。其次是教师,地理教师教学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水平的高低。凝练、生动、优美的语言在地理教学中能帮助学生记忆,提高学习效率。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既要求语言科学准确、精炼通俗,更要讲究语言优美、生动形象。充满魅力的语言,给学生展现出一幅幅形象生动的画面,使学生身临其境,这样不仅使地理课堂妙趣横生,生气勃勃,而且还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另外,教师的板书设计要巧妙,内容要简明精练,字体要工整美观。教师的肢体语言也要优美,仪态端庄,和颜悦色,以情感人,使学生得到技能培养、智力开发的同时,情操也得到陶冶。这就是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当然,我们在运用这些优美语言的时候必须要适时、适度,切不可滥用、更不能为显示学问而乱用,否则就会“喧宾夺主”,达不到地理教学目的。

全文阅读

地理教育中的“情感”教育

初中地理教学意识的增强和教学技能的提高,必须从地理教师的主客观两方面分析。目前,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往往拘泥于教材,强调地理事实的记忆和地理思维的严谨,缺乏生动活泼的地理情趣,过于注重知识目标而忽视情感目标。对于初中生而言,学习动机、学习目的性还不强烈,愉悦、兴趣是他们学习的一种驱动器,甚至对地理老师的好感也会成为学习的驱动力。因此,在地理课堂上应该有欢声笑语。欢声笑语进课堂,地理老师需要注意增强组织能力与亲和力。在教学中,教师精湛、诙谐、幽默的语言,可亲可敬的教态,机敏的教学机智,都会使学生对地理学习感兴趣。特别是在初中阶段,“愉快”仍然是学生乐于学习的动力之一。

从心理学看,在地理教学中,只有重视和关注了学生的情感领域,才能促使学生“知、情、意、行”等诸多因素的协调发展,才能建立友爱、融洽的人际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讲究教学艺术,使学生在乐意的、心平气和的、心情愉快的情况下练习,提高地理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素质。且国家义务教育法规定:在教学方面,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还要加强情感的交流。

目前,地理学科在初中教学中仍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在新形势下,尤其是地理科目已列为中考科目的形势下,地理教师要以先进的教育理念营造理想的育人环境,坚持提高学生地理综合素质的理念,把地理学科摆在应有的地位,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不断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有完备的地理教具为地理教学提供最根本的保障,才能不断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和地理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关键是整合和端正地理学科的学习态度。更关键的是把地理学科放在同等学科的位置上,不断提高地理教育教学质量。否则地理教师还是个副职,会始终处在无足轻重的尴尬地位。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要从以下方面进行课堂教育教学改革:

首先,初中生学习是非常紧张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些学生已经形成了个性,很有主张。地理教师上课先要做到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先主动接受你,才能接受你的课。教师要善于采取灵活有效的策略,积极创设生动真切的情境,用真情拨动学生内心的情感之弦。

1.角色互换,拉近距离

我们应该主动努力改变“传道、授业”的模式,把主角位置主动让给学生。课上,教师坐到学生中间去,作为一分子参与讨论。从形式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营造愉快教学的氛围,让学生放松心情,带着轻松愉快的情绪感受,才能得到美的体验,这需要学生做好预习工作。

2.合理评价,获得信赖

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有必要针对实际情况,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自评、互评和教师点评等多种形式互动交流,加深学生对地理教学过程、结果的反思和内心体验,及时梳理情感,建构开放性的健康情感体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进学生的健康情感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

全文阅读

高中地理新教育

摘 要:优化教育观念是高中实施地理素质教育的关键。地理教师既需要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做指导,又必须紧密结合教学实际,明确地理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真正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为出发点,抓住机遇,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地理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同时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加强研究,苦练内功,用好、用活课堂时间,面向全体学生,使在高中课堂教学中,全面实施地理素质教育得到优化,提高全体学生的地理素质。

关键词:地理教学 优化

一、教育观念的优化

从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来作为一个人博学多才的重要标志的古代,我们不难看出地理知识的重要性。但一段时间以来,由于高考“指挥棒”对中学地理教学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严重影响了地理教学的积极性,忽视了提高学生和教师地理素质要求,所以优化教育观念是高中实施地理素质教育的关键。地理教师既需要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作指导,又必须紧密结合教学实际,明确地理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真正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为出发点,抓住机遇,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地理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同时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加强研究,苦练内功,用好、用活课堂时间,面向全体学生,使在高中课堂教学中,全面实施地理素质教育得到优化,提高全体学生的地理素质。

二、教学目标的设计优化

教学目标是指通过教学活动对学生身心发展变化的期望。高中地理教学目标则是指通过高中地理教学活动而对学生地理知识、技能、方法和地理观念的发展的期望,是地理课堂教学的主攻方向,也是地理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不仅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各校的实际制订出明确的、科学的教学目标,将章节目标细化为课时目标,并要落实完成教学目标的对策和措施,从而使教学目标的实施具有可操作性。

高中地理教学要坚持“全面和谐发展”的方向。因此,地理教学目标体系既要包括认知领域,技能、能力领域,又要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还要基于学生的整体水平,又要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难度适中的教学目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而产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实现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提高学习效果。教学目标要发挥作用,就必须是可观测的。因此,在进行地理教学目标设计时要尽量避免使用含糊笼统的行为动词,克服地理教学目标在陈述时模棱两可的现象,而应使用意义比较单一的行为动词,如“说出”、“列举”、“区分”、“解释”、“使用”、“分析”、“归纳”、“设计”、“计算”、“绘制”等,力求目标的陈述明确具体,可以观察、测量和操作。

三、教学内容的优化

全文阅读

浅谈地理教育

摘要:作为中学地理教育,它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对全体学生――这支未来持续发展参与者大军进行环境意识教育。中学地理教育对促进公众有效参与可持续发展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也是中学地理学科相对于基础教育其他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独特作用。它使学生具有21世纪建设人才参与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环境意识、地理素养和地理能力。

关键词:高中地理 可持续发展 能力

可持续发展事业是全民的事业。全民参与可持续发展事业的必要前提是足够的思想认识以及必备的相关知识和能力,而这显然都不能离开地理教育,因为地理教育的根本目的正是增强人们的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并授以人们正确处理人地关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早在100多年前,恩格斯就从认识的角度指出了破坏环境的两个主观因素:一是不认识或违背了自然规律,遭到了自然界的报复;二是现有的生产方式都只限于取得最近最直接的利益,忽视了较长远积累起来的自然和社会的作用。不幸的是上述主观因素至今仍在肆虐,且愈演愈烈:毁林毁草、破坏农田、滥采矿山等现象屡禁不止;跨流域污染,多种环境灾难迭置的恶性事件频繁发生;“污染越大,经济越发达”的谬论振振有词……这些无一不表明对全民加强地理教育的紧迫性。正是基于上述原因,国际教育界近年来不断作出强有力的号召及果断决策。“在21世纪,人们应该把他们的第一忠诚奉献给地球的生态环境”。“保护世界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向全人类和各个阶段推行环境和发展教育”。“地理教育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又负责任的公民所必需”。普及地理教育即环境和发展意识教育的意义显而易见。作为各级首脑机关的决策者,在制定各项社会经济发展政策时,会充分注意到相应的环境政策,而服务于各个产业的普通劳动者,也不会以杀鸡取卵的方式去牺牲长远的利益。具有良好地理素质的人越多,减少环境破坏及防止环境灾难重演的机会就越大。因此,地理教育对此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研究主题与地理科学自身特点的必然联系,确立了地理科学在可持续发展事业中支柱科学的地位。

1.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研究主旨与地理科学研究目的高度一致。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即协调与优化、控制人地关系,而协调人地关系正是地理科学研究的传统主题。早在近代地理学创建之初,伟大的奠基人之-G.李特尔就明确指出:地理学研究对象是“布满了人的地表空间”,其中心原理是“自然一切现象和形态对人类的关系”。时至今日,协调人地关系,仍是现代地理学的主要目的,所不同的只是此问题研究在当今更具紧迫性。正如M-J.怀斯教授指出的:“在今日世界人口日增、环境变化加剧、资源匮乏和自然灾害频繁的处境中,如何去协调自然环境和人类文化生活的关系,已成为国际地理学界所面临的主要任务。”上述二者的本质联系,无疑奠定了地理科学的重要地位。

2.可持续发展战略旨在解决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中存在的严重问题,而这些问题高度集中于地理科学研究的基本场所――地球表层,从而都具有很强的地理成分并涉及地理科学的各个领域。例如:生态可持续发展中的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荒漠化防治、防灾减灾等项目,就与自然地理学的各分支内容密切相关。而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农业、工业、交通、通讯、能源生产与消费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中所涉及的人口、居民消费与社会服务、消除贫困、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等项目,又与人文地理学的各分支内容紧密联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地理科学的全面参与,就不能成就可持续发展事业。

3.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地理科学发挥特长的优势领域。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最终落实到不同尺度的地理区域,而区域开发正是地理科学的独到领域。且不论近代地理学诞生百余年来区域地理理论已奠定的坚实基础,仅浏览一下中国地理工作者半个多世纪以来在区域开发整治中的不凡建树,就足以振奋人心。50年代的地区综合考察,60年代开始的农业区划及随后的自然区划、经济区划,80年代开始的国土整治,90年代如火如荼的国土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地理工作者的足迹遍布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亘古荒原,热带密林。从南水北调到西电东送;从京广、焦柳到大京九;从刘家峡、葛洲坝到大三峡;从农村生态村、城市集群的建设到沿海对外经济带……地理工作者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辉煌业绩。未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种种蓝图,期待着地理工作者以更辛勤的劳动去建立功勋。

地球是我们人类唯一的家园,可是我们的地球正在受到环境污染、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沙漠化和毁林等等破坏,从而导致生态系统的失衡。所有这些危机的产生都跟人类过渡开发和利用能源和资源有关。可持续发展可以使人地关系向着和谐、统一的方向发展;可以使区域经济、环保、资源利用方式在生态上合理化;可以使高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加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对人类社会来说意义十分重大。而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加强其对社会的责任感。

全文阅读

地理教学论文:地理环境教育教学思索

本文作者:陈锦涛 单位:衡水学院分院

教科书按教学大纲要求,以地理环境、资源、人类活动作为线索,确定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认识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通过利用地理环境中的各种资源发展生产。在利用合理时就能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利用不当时,则出现生态平衡遭受破坏,环境污染等危及人类生存的问题。

因此,课堂教学作为普及环境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应当对学生实施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环境教育,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思维。

根据我国目前的地理教材的实际情况,紧抓教材、立足课堂,以现有的课本内容为基础,尽量挖掘与环境教育相关的内容,自觉地、有效地渗透环境教育,是充分发挥教师在环境教育中的以身作则的一个显著标志。

教师合理计划,认真备课,利用教材创建具有特色的教学模式,课堂中利用教材情景教学,引出相关环境问题,依据地理学规律出发探索问题,分析问题,要求学生独立思考、相互合作、取长补短、最终发现问题产生的根源。在提出解决方案时,激发学生开拓思维,提出更深入的问题,让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所学知识。

利用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渗透现代社会的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环境道德意识,要求学生敬畏自然、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增强环境保护的道德感和责任感;普及环境法律意识,培养学生环境权益意识,自觉遵守环境保护法,养成良好的守法习惯,履行相应的法律义务,保障法律法规的顺利实施;树立环境责任意识,要认清环境问题产生的人为性,明确人类应当承担的环境责任,环境保护是每个人责无旁贷的责任,每个人必须牢固树立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

课堂教学是学校环境教育中最经常、最有效、最现实的一种形式,但是相对于课堂教学,地理课外的实践更具有直观性和参与性,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其形式多样,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环境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其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强烈意愿,发挥学生在环境教育中的主体意识。

组织学生“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并利用地区优势和学校硬件设施进行气象、水文、地质等的观测、野外考察,开展当地人口发展、资源现状及利用、环境现状及保护的调查,了解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对人类健康、经济发展的影响,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经验等,并要求学生写出总结或调查报告,提出自己的建议。

全文阅读

地理思想教育

1思想教育是地理环境教学的重要课题当前我国社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但同时也产生了诸多问题,其中环境问题已成为跨世纪的首要问题。保护环境和持续发展已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我国作为一个正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高增长的同时,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也十分突出。协调人类环境关系一向是地理学的主题。在地理教学中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树立保护环境,创造美好的人类生存环境。例如教师就结合学校目前工作部署,开展环保活动,帮助学生设计出一期环保专刊,做一些环保活动(如开展变废为宝活动等)。

2思想教育渗透在具体章节中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自然灾害频繁多发,地区差异大,在有关各章节教学中,都要根据国情,讲授国家的基本国策和法令,如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保护森林资源和绿化祖国的重要意义”“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旅游区的建设和保护等等,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从小树立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志向。

3思想教育渗透在每堂教学中为什么要学习地理,学生并不是全都很清楚的。为了不使学生盲目地、被动地学习本课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地理的热情和兴趣,教师应特别强调学生学习地理时要多动脑筋,想一想“是什么”“为什么”等等,还要多读、多看、多动手,积极参加课外活动,扩大地理知识信息来源。

例如1“人类活动对气温的影响”一段,老师问学生:“地球气温为什么逐渐变暖?”学生推断,现代工业燃烧煤、石油、排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吸收地面放出的热量——被大气吸收而使气温变暖,危害:使两极冰川融化;使全球海平面升高;沿海低平原与城市遭淹没;如何防止气温变暖?激发学生兴趣。例2“自然资源一节”

老师:举例说出几种可再生资源?

学生:森林、水、鱼、土地。

老师:举例说出几种非可再生资源?

学生:石油、铁矿、煤。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