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理概念教学

地理概念教学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地理概念教学

地理概念是概括说明某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属性,或根据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感性认识,经过思维、比较,分析综合和抽象概括而认识其本质属性。使学生正确理解、掌握和使用地理概急,是地理教学的基本任务。为了加强地理概念教学。

我认为必须抓好备、讲、练、用四个环节。

一、“备”就是认真备课 备课要认真琢磨教材中的每个重要概念。所有概念都有其内涵和外延。内涵指事物的本质属性,外延指与它相关的对象范围。如“生长期”这个概念,学生很容易把它简单地理解为“农作物能够生长的这一段时期”。但农作物的生长期则不仅与该地区的气温条件有关。而且与农作物的习性以及在农事上采取的措施也有关系。“梅雨”这个概念,不能仅仅让学生掌握春天夏初梅子黄熟时,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连绵阴雨叫“梅雨”,还要使学生理解梅雨的成因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完整的“梅雨”概念,应包括梅雨的时间、地点、成因、天气特点、名称由来以及它在农业生产上的利弊等。

二、“讲”就是讲解透彻 在地理教学中,讲解概念必须要注意概念的完整性。如自然资源是指人类直接取之于自然界并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那部分资源。取之于自然和有利用价值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同时告诫大家:人类不能采劝杀鸡取卵”的方法向自然界索取资源;也不能过分强调为了保护自然资源而无所作为。

此外,在讲解地理概念时,还要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充分运用景观图、课本插图等具体图象,使学生在获得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感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各种逻辑思维的方法,比较、分析、综合和概括,区别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逐步由具体的地理表象形成抽象的地理概念,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进一步理解地理事象的规律性。

三、“练”是消化概念、培养能力 学生形成地理概念,不能只停留在背诵概念的词义上,还要通过必要的训练,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以达到牢固掌握概念的目的。对于一些文字相近而含义完全不同的概念,只有让学生通过反复训练,才能在比较中对概念加以鉴别,避免混淆概念。例如,“外流河与内流河的根本区别是:a、河流长短的不同;b、河流水量大小的不同;?C、河流最终旧宿的不同。通过这样训练,使学生深刻理解外流河与内流河的本质区别在于河流最终旧宿不同。前者是指流入海洋的河流,后者指流入内陆湖泊或中途消失的河流。

四、“用”是指导学生运用概念 分析一切地理问题,都必须从概念出发,在正确掌握概念的基础上,运用相关的地理基本原理,揭示出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判断地理问题正误的,要依据概念进行分析和推理,去伪存真,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例如,下列气候类型中属于多雨夏干型的是:a、温带季风气候;b、热带雨林气候;c、地中海气候;d、温带海洋性气候。判断气候类型虽然是较难掌握的知识,但只要对各种气候类型的概念比较清楚,根据题目所提出的条件或水热资料,对照各种气候类型的特征进行筛选,也就不难判断了。

全文阅读

浅谈地理概念的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5-0016-01

高中地理综合性强,特别是地理术语和地理名词多。地理概念是地理知识结构的基础,也是理解和掌握基本原理和规律的关键。如果学生重视地理概念的学习,将有利于学生对地理认识能力发展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教学质量的真正提高。结合我本人的教学实践,下面谈一谈地理概念的教学。

一、重视概念认知

1.创设情境法。地理概念来源于感觉、知觉的反映,创设情境在于帮助学生建立地理概念的正确表象。(1)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将现代化技术引入到地理概念的教学,不仅能发挥好传统的投影、图片等,而且可利用计算机来展示有关地理现象过程。如地震、火山喷发、热带气旋等自然现象的概念很适合于借助现代媒体,这样可增强学生的视觉刺激,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2)重视语言艺术。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可以将枯燥的地理概念与充满生机的地理情境联系起来,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如学习光年概念,我是这样引入的:牛郎织女七夕相会,他们真的会相会吗?牛郎织女之间的距离很遥远,他们用光速行进需要14年才能走到一起,用千米来表达他们的距离很不方便,我们就说他们的距离是14光年,这样学生容易接受。

2.旧知导新法。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去提出新概念,由已知到未知。如由城市过度到城市化,由工业过度到工业化等。旧知导新法可以环环相扣和逐渐推进,有助于构建知识间的联系。

3.合作探究法。新课程倡导研究性学习方法――探究性教学。让学生结合已有体验,促使学生充分动脑、动眼、动口,通过协作学习,来获取新知,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探究性教学对建立某些地理概念十分有用。如:热力环流概念的学习,可以和同学共同探究它的形成过程:地面冷热不均导致空气的垂直运动,空气垂直运动导致水平气压差,水平气压差导致空气的水平运动,空气的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探究性教学可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而印象深刻。

4.室外观察法。有些概念照本宣科很抽象,教师可带领学生到室外观察,通过观察地理事物的外表,形成概念的内涵。如学习气候与植被时,我带学生观察校园里的樟树、梧桐树、水杉树等,学生真切感受到樟树的叶子阔大有光泽、终年常绿,梧桐阔叶但冬季落叶,水杉常绿但是针叶的。实地观察法会让学生印象深、记得牢,并将课本知识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学以致用,从而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二、抓住概念的本质

全文阅读

高中地理概念教学法

【摘要】地理概念是高中地理知识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地理课堂教学质量是实施地理素质教育极为重要的环节,也是广大地理教学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高中地理 地理概念 概念教学

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地理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的成败,且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是实施地理素质教育极为重要的环节,也是广大地理教学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探究地理概念教学的作用

1.1 地理基础知识体系。地理概念是地理基础知识的组成部分,也是理解和掌握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关键。按照认知层次,地理基础知识可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地理理性知识由地理特征、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四个部分组成。高中地理知识点以理性知识居多,几乎是感性知识的两倍。而高中地理综合性强、涉及面大,课本中出现的概念多,特别是地理术语和地理名词多,学生学习难度大。通过对地理概念体系的教学,可以把那些相对孤立、分散的地理现象和地理概念有机地纳入完整的科学体系之中,使学生形成系统完整的地理知识结构网络。可以说地理概念是构建地理学科体系的基石。地理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训练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得到充分落实。

1.2 新课标的要求。自2004年实施新课标以来,高考地理试题在学科能力考查上继续加强,特别突出了对地理概念理解能力的考查,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在制定的地理科高考考试说明中考试能力要求:“正确解释和区分地理概念及其含义。”而学生在这类题目上的得分率却比较低。长期以来,许多地理教师认为,对于一些名词概念只要背下来就行了,用不着作深层次的分析,照样能对付高考,现在看来这种认识是非常片面的。如果对地理概念没有准确理解、深刻分析、全面比较、系统综合、灵活运用,单靠死记硬背一些抽象的名词概念是难以达到高考要求的。

2.地理概念教学的方法地理概念源于地理事物,掌握地理概念是理解地理原理的基本条件

只记住一些杂乱无章的地理概念,而不真正理解它,就不能说真正形成了地理体系。因为概念这种东西不是事物的现象,不是事物的各个片面,不是它们的外部联系,而是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要真正掌握地理概念,准确无误地解答问题,仅仅靠机械记忆是不行的,必须善于在学习过程中开动脑筋,勤于思考,及时把感知到的地理表象进行抽象概括,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形成地理概念。地理概念中蕴藏着丰富的地理方法,如何挖掘并有意识地运用这些方法是我们教学训练中的重点。

全文阅读

高中地理概念教学研究

一、认真备课

备好课是上好一堂的前提,备课时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基本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每个重要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内涵指事物的本质属性,外延指与它相关的对象范围。例如“梅雨”这个概念,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夏初梅子黄熟时,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连绵阴雨叫“梅雨”,还要使学生理解梅雨的成因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完整的“梅雨”概念,应包括梅雨的时间、地点、成因、天气特点、名称由来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利弊等。

二、讲解透彻

在地理教学中,讲解概念必须注意概念的完整性。在讲解地理概念时,要根据本学科特点,充分运用景观图、课本插图等具体图像使学生在获得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感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各种逻辑思维的方法,比较、分析、综合和概括,区别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逐步由具体的地理表象形成抽象的地理概念,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进一步理解地理事象的规律性。皮亚杰的知识结构理论指出,学生是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在生动的生活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对一些抽象的概念,为避免照本宣科,笔者采用实地观察方法,带领学生到室外实地考察,先观察地理事物的外部特征,再综合分析,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的内涵。如教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这一概念时,带学生观察校园里的香樟树、“碧螺春”茶树、广玉兰树等,并与梧桐树、柳树、水杉树比较,了解到前面这三种树木的叶子革质、有光泽、呈椭圆形,并且终年常绿。“常绿阔叶”为它们共同特有属性。它们都是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树,由这些树木构成的森林即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再让学生自己判断梧桐树、枫树、马尾松是不是常绿阔叶树种?这样学生对常绿阔叶林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1.帮抓关键词

表达概念内涵即地理事物本质特征的往往只有几个词语。教师要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分析疑难点,如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这一概念,学生对“物质”并不难理解,“宇宙间”却难以确定。笔者指出,地球存在于宇宙空间,是天体。但是在地球大气圈以内的物质只能说是地球上物质,不能说是天体。教师只要讲清地球大气顶部是宇宙空间与地球的界线,学生就容易明白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星际物质、运行中的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等都是天体。而停在发射架上的人造卫星,或是降落到地面的流星体即陨星就不是天体。在教学环境合理容量这个概念时应抓住“最适宜的人口”这个关键词。

2.归纳总结

对内容较多、表述较长的地理概念进行归纳、提炼,分层次、多角度地理解。如自然资源的概念,完整的表达是“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如果对这一句话进行归纳、转换,就是下列的两个属性:自然属性、客观性,天然存在,没有经过人类加工;经济属性:有用性,在当今经济技术条件下能用于生产和生活。两个属性缺一不可。这样转换,自然资源的内涵就一目了然。例如,闪电和地震虽然有自然属性,蕴涵巨大能量,但在目前的经济和技术条件下并不能用于生产和生活,所以它们不属于自然资源。例如高中地理教材中“自然资源”和“能源”两个概念及其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自然资源不全是能源,因为有的自然资源能够提供能量,而有的自然资源不能提供能量。如阳光是自然资源,也是能源,而耕地、铁矿石是自然资源却不能直接提供能量,因而不是能源。从能源获得的途径分类。能源有的是一次能源,有的是二次能源,一次能源是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因而属于自然资源,而二次能源是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换而来,因而不属于自然资源,如阳光是能源又是自然能源。而煤气是能源却不是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因此不是自然资源。

全文阅读

对地理教学概念的认识

地理教学是地理教育的最主要、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地理教育的时代使命,需要通过地理教学来完成。古今中外有关教学的论著对教学概念的诠释,见仁见智,莫衷一是。见于我国教学论论著中的教学概念就有双边并合说、相互联系说、知识传授说、学生学习说、学习指导说等多种。教学概念内涵的歧义,不仅引起教学理论研究的诸多纷争,而且导致教学实践重心的摇曳。因此,对作为地理教学论逻辑起点的地理教学这一概念有必要进行讨论和界定,以便规定和约束地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

什么是地理教学?给地理教学下定义,最根本的是要确切地把握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一方面要把握一切教学的共性,把教学跟其它一切非教学的现象区别开来;另一方面,把握地理教学独有的特征,把地理教学跟其它教学区别开来。应遵循以下三点规定:一是地理教学概念的对象规定。众所周知,各种教学活动都是由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三个基本要素构成,三者缺一不可。地理教学也不例外。地理教学内容不仅是教师教的对象,也是学生学的对象,地理教学内容就是地理文化知识。二是地理教学概念的行为规定。地理教学概念中的行为指向,是地理教学的根本性问题,它确立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为体现主体性教育的时代精神和教会学生学习的教学指导思想,这里采用“教师教和教师指导”来描述地理教学活动的特质。三是地理教学概念的价值取向规定。所谓价值即指作为主体的人的需要与作为需要对象的客体的属性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对于这种关系的不同认识和评价便构成人们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一旦参与人们的行为实践活动则构成其价值取向或价值选择。教学价值就是教学活动和主体需要的关系,即教学应该满足主体哪些需要。社会本位要求教学以社会为价值主体,学生本位要求教学应满足学生个体需要,教学实践中的教师个体不同,教学价值取向也不一样,有人强调知识的积累;有人强调智能的增进;有人强调智慧的培养;有人强调方法的养成;有人强调全面发展的实现;有人强调独特性的形成;有人强调文化素养的提高;有人强调职业技能的训练;有人强调基础理论的掌握等。教师个体的价值取向往往主导着课堂教学的走向,削弱和忽视了社会、学生的价值取向,尤其是对学生价值取向的冷漠,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质量。可见,教师、学生、社会三者的价值取向只有相一致时的教学,才能称为真正的教学,否则就是教师的“独白”或学生的“自学”。因此,三者价值取向的一致性是地理教学概念生成的前提条件。通过以上讨论,从师生交互作用角度,对地理教学概念可作这样的表述:地理教学是在教师、学生、社会三者价值取向一致条件下的教师的教和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地理文化知识的活动。

上述地理教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只是与其它教学的区别,更是地理教育时代使命的化育;是研究地理教学活动中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一切现象和问题的逻辑起点;是满足地理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理论诉求的根本保证。

林宪生,博士,辽宁师大城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地理教学研究,主持的教改项目获辽宁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主讲的《地理教学论》课程被评为辽宁省精品课程;获辽宁省高等院校教学名师奖;荣获大连市优秀专家称号;出版《初中地理新教材研究》、《学科教育学导论》等专著数部,“高师地理系课程改革思路”、“地理德育的反思与体系构建”等学术论文数十篇。

全文阅读

解读高中地理概念教学

地理基本概念是地理知识中的主干,对地理基本概念的准确理解与灵活运用是地理学科的基本要求,也是学好地理课程的关键。因此,使学生正确理解、掌握和使用地理概念,是地理教学的基本任务。高中地理综合性强、涉及面大,课本中出现的概念多,特别是地理术语和地理名词多,学生学习难度大。笔者认为,对高中地理概念的教学可采用下列做法。

一、认真备课

备好课是上好一堂的前提,备课时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基本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每个重要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内涵指事物的本质属性,外延指与它相关的对象范围。例如“梅雨”这个概念,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夏初梅子黄熟时,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连绵阴雨叫“梅雨”,还要使学生理解梅雨的成因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完整的“梅雨”概念,应包括梅雨的时间、地点、成因、天气特点、名称由来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利弊等。

二、讲解透彻

在地理教学中,讲解概念必须注意概念的完整性。在讲解地理概念时,要根据本学科特点,充分运用景观图、课本插图等具体图像使学生在获得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感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各种逻辑思维的方法,比较、分析、综合和概括,区别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逐步由具体的地理表象形成抽象的地理概念,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进一步理解地理事象的规律性。皮亚杰的知识结构理论指出,学生是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在生动的生活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对一些抽象的概念,为避免照本宣科,笔者采用实地观察方法,带领学生到室外实地考察,先观察地理事物的外部特征,再综合分析,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的内涵。如教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这一概念时,带学生观察校园里的香樟树、“碧螺春”茶树、广玉兰树等,并与梧桐树、柳树、水杉树比较,了解到前面这三种树木的叶子革质、有光泽、呈椭圆形,并且终年常绿。“常绿阔叶”为它们共同特有属性。它们都是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树,由这些树木构成的森林即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再让学生自己判断梧桐树、枫树、马尾松是不是常绿阔叶树种?这样学生对常绿阔叶林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1.帮抓关键词

表达概念内涵即地理事物本质特征的往往只有几个词语。教师要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分析疑难点,如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这一概念,学生对“物质”并不难理解,“宇宙间”却难以确定。笔者指出,地球存在于宇宙空间,是天体。但是在地球大气圈以内的物质只能说是地球上物质,不能说是天体。教师只要讲清地球大气顶部是宇宙空间与地球的界线,学生就容易明白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星际物质、运行中的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等都是天体。而停在发射架上的人造卫星,或是降落到地面的流星体即陨星就不是天体。在教学环境合理容量这个概念时应抓住“最适宜的人口”这个关键词。

2.归纳总结

全文阅读

初谈高中地理概念教学

什么是地理概念?地理概念是反映地理事物一般的、本质特征的知识,它是人们对地理感性知识所反映的地理事实的一般属性进行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后,得出的反映地理事实的本质属性的知识。

地理原理主要指“为什么”的知识。地理原理能够帮助我们更广泛、深刻地认识地理事物,解释地理现象,帮助我们认识自己的生存环境,指导我们适应、合理利用、改造自然环境,解决实际问题。学习地理原理有助于我们运用普遍存在联系的观点、运动的观点和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等认识世界。

地理规律主要指地理分布规律。它是反映地理事物与空间位置之间必然联系的地理知识。根据空间范围及方向可以将地理分布规律分为三类:一类是地理事物的水平分布规律;一类是地理事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规律,如气温的垂直分布规律、海水温度随深度的变化规律等;一类是地理事物在宇宙空间中的分布规律。学习地理分布规律有助于我们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并可以利用该规律分析一些地理现象。

一般来说,地理概念如同金字塔的基石,没有明确的地理概念,就不可能很好地掌握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高中地理综合性强、涉及面大,课本中出现的概念多,特别是地理术语和地理名词多,学生学习难度大。笔者认为,对地理概念要重在理解,理解它的内涵和外延,不应死记硬背。本人通过实践得出了一些比较实用的方法,提出来与大家共同研究和探讨。

1.实地观察

一些概念照本宣科很抽象,可带领学生到室外实地考察,先观察地理事物的外部特征,再综合、分析,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的内涵。如学习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这一概念时,带学生观察校园里的樟树、山茶树、广玉兰树等,并与梧桐树、柳树、水杉树比较,了解到前面三种树木的叶子属革质、有光泽、呈椭圆形,并且终年常绿。“常绿阔叶”为它们共同特有属性,它们都是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树,由这些树木构成的森林,即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再让学生自己分析梧桐树、枫树、马尾松是不是常绿阔叶树。学生马上会回答:梧桐树、枫树是落叶阔叶树;马尾松常绿而不是阔叶。这样,学生对常绿阔叶林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

2.抓关键词

表达概念内涵即地理事物本质特征的往往只有几个词语。我们教师要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分析疑难点。如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这一概念,学生对“物质”并不难理解,“宇宙间”却难以确定。我指出,地球也存在于宇宙空间,是天体。但是,在地球大气圈以内的物质只能说是地球上的物质,不能说是天体。地球大气顶部是宇宙空间与地球的界线。教师只要讲清这一界线,学生就容易明白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星际物质、运行中的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等都是天体。而停在发射架上的人造卫星,或是降落到地面的流星体残骸即陨星就不是天体。

全文阅读

高中地理概念教学策略

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强、专业性强、涉及面广等特点,繁多和晦涩的地理术语更是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新课标下的高中地理,我们不但要理解地理知识,还要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一、创造环境,实地观察

如果仅凭课本的文字叙述和插画,学生很难理解其内涵,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进行实地观察,先观察事物的外部特征,再进一步分析事物的内部特征。例如学习温带落叶阔叶林的概念时,可以带领学生观察杨树、梧桐树、柳树等,并与植物园中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进行比较,发现前三种植物冬季落叶,夏季常绿,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物四季常绿。让学生根据比较结果进行归纳总结,总结出两种植物的特点,使学生掌握地理概念的本质含义和课外拓展知识。例如在学习宇宙的时候,我们不能只依靠想象来学习,应带领学生来到天文馆,全面了解宇宙相关知识。

二、抓关键词,化繁为简

最能表达和概括地理概念内涵的往往只有几个关键词语而已,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出关键词,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化繁为简,消除学生厌烦情绪,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短时间内掌握地理概念。例如对“土壤”这一概念的理解,土壤是“在陆地表面具有肥力并且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从中我们可以提取两个关键词就是,“具有肥力”和“能够生长植物”。通过此种方法我们不但掌握了“土壤”的概念,而且进一步了解了“土地”和“土壤”之间的关系,土壤一定是土地,但是土地不一定是土壤。抓住关键词对于地理概念的理解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刚开始的学习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出关键词,当然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自己找关键词的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地理概念,并且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化被动为主动,提高学习效率。

三、类比记忆,区别理解

在进行地理概念的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教会学生地理知识,而且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地理知识的自学能力。高中地理概念特别多,并且不乏有意思相近的,因此学校除了掌握单个地理概念的含义之外,还要了解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1.近似概念

全文阅读

道教地理学概念再辨

摘要:道教与地理学联系之广、结合程度之密切在其他宗教极为罕见,可从道教的地理学、地理学的道教、道教与地理学三个角度出发进行辨析,本文从地理学的道教、道教与地理学两个视角对道教地理学概念作进一步辨析。

关键词:人文地理;道教;道教地理学;古代科技

宗教地理学是一门古老而新兴的学科,一向被视为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虽然有其十分悠久的历史,但并未形成地理学研究的主流。道教与地理学联系之广、结合程度之密切在其他宗教极为罕见,可形成一门称之为道教地理的学科,其概念可从道教的地理学、地理学的道教、道教与地理学三个角度出发进行辨析。关于道教地理学命题的提出及其研究视角、道教地理学概念界定的原则和步骤、从道教的地理学辨析道教地理学概念等内容,可参见笔者前期成果①,本文从地理学的道教、道教与地理学这两个视角对道教地理学概念作进一步辨析。

一、地理学的道教

如果说人文地理学是:“探索各种人文现象的分布、变化和扩散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空间结构的一门近代科学”②,那么地理学的道教就是采用地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作为宗教的道教这一种人文现象加以研究。台湾黄志弘指出:“宗教研究向来专注于研究其社会功能、祭祀活动、社会关系、变迁发展等面向,当这些研究面加入了‘站在空间立场’的元素后,即与其他人文科学区别,成了宗教的地理研究。”③也就是说,当宗教这一人文现象的研究加入了“空间”元素后就成了宗教地理研究。

此种定义的最大合理因素在于目前关于宗教地理学研究的范畴主要集中在把宗教作为一种人文对象给予研究。Sopher在《宗教地理学》第一章开头就提到宗教地理学的研究范畴:一是文化和复杂地球环境间的交换作用;另一种是不同文化间的空间交互作用。宗教地理学研究这些关系,并集中焦点在文化中宗教组成部分。因此,宗教地理学可从四个文化地理学主题框架进行研究:(1)环境背景对宗教体系以及特定宗教制度发展的重要性。(2)宗教体系以及制度对环境的作用。(3)宗教体系以及制度的空间秩序和空间框架的组织方式。(4)宗教的地理分布和宗教体系的扩散,以及彼此间的交互影响。④Kong针对九十年代地理学研究方向进行探索,提出了新的宗教地理学研究方向:(1)宗教仪式过程所蕴含的意义。(2)不同的历史背景、地缘与特定宗教的关系。(3)针对不同的宗教所形成的历史背景进行文献分析。(4)宗教人口特点、变化与生活环境、地理环境间的变迁的关系。(5)在不同的宗教道德观念下,宗教对地理环境所带来的影响。⑤李远国认为:它(笔者按:宗教地理学)是以研究各种宗教的地理分布、宗教起源、扩散以及教义、习俗同自然和人文环境各要素的关系,以及宗教对文化景观的影响的一门学科”。⑥从上面可以看出,目前宗教地理学的研究主流仍然集中在把宗教作为一种客观人文对象给予研究,即研究其起源地、分布、宗教景观、宗教制度体系及其制度、以及这种宗教现象与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再次,历史上的许多宗教,都披着宗教的外衣来看待和探索周围世界,形成了带有一定科学性的地理观念或地理知识。关于此类知识,是否属于宗教地理学存在争议。以撒(E.Isaac)称古希腊时代因宗教原理所显示的空间秩序之学问可以称之宗教地理学,然而美国宗教地理学学者史坦普(R.W.Stump)认为此等学问,充其量仅属于地理诡辩学,不可称为宗教地理学。⑦此种定义方法,仅仅把道教作为一种人文对象加以研究,可顺利避开此种争议。

从这一角度上讲,道教地理学是作为社会科学分支的宗教学与作为科学的地理学的交叉学科,是采用地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作为地球表面人文现象的道教所呈现出来的空间特征以及与其他环境要素关系的学问,是一门研究道教起源、分布、传播等所呈现出的空间次序、空间框架以及道教和环境互动的学问。研究的主要内容有:(1)道教组织的空间特征以及与其他环境要素的关系。(2)道教礼仪的空间特征以及与其他环境要素的关系。(3)道教圣地空间特征以及与其他环境要素的关系。

全文阅读

走出地理概念教学的误区,优化地理概念的探究教学

摘 要:地理概念是深入学习地理规律和原理的重要基础,直接关系到地理教学质量。地理概念也是对地理事物的高度概括和总结,从表现形式与内容上都比较抽象,极容易给学生的学习造成困难。在实际教学中存在诸多误区,使得地理概念教学形同虚设。笔者试图从概念获得、概念辨析、概念运用三个层面进行剖析,进而提高地理概念教学的有效性,使概念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前提和保证。

关键词:地理概念;误区;优化;探究教学

“如果先不教明概念,便是教得不好的。”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的这句话说明了概念教学的重要性。

“概念”是理性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从同类事物的许多属性中概括出其所特有的属性,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概括反映,其代表了一类具有共同属性的事物、事件、行动或者关系,而且可以用一个特定的名称或符号来表示。概念具有抽象性和普遍性,因而能反映同类事物的本质。概念作为地理抽象思维的基本元素,直接影响到地理判断、推理和论证。

一、地理概念教学的常见误区

(一)一味地让学生死记硬背地理概念

这种状态下的概念教学是纯语言、纯观念水平上的,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使词语不仅仅是概念的符号表征,事实上已成为概念的本体,成为概念教学的唯一目标,结果造成学生厌学情绪上升,对地理概念理解不够,甚至产生模糊的认识。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地理概念教学成为值得探讨的问题。很多有识之士都在强调“地理概念教学”,传统的地理概念教学,事实上是一种“定义教学”,强调地理概念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常常使教学陷入咬文嚼字的境地。一些教师为了避免传统地理概念教学的弊端,出现了弱化地理概念教学的趋向。

(二)忽视了概念形成过程本身的动力和发展,弱化了地理概念教学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