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研究硅胶假体雕刻技巧在隆鼻术中的应用技巧,依据每个人鼻部的解剖学特点,制作假体,最大限度的提升手术的成功几率。方法:我们选择2012年3月~2014年3月期间进行隆鼻术的76例研究者,根据其鼻部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硅胶假体雕刻方法,对其临床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及综合评价。结果:本文所选的76例患者中,74例患者达到满意,满意率为97.37%;其余患者经过再次修复均达到满意的效果。结论:依据每个人的鼻部解剖学特点以及对所应用的鼻假体进行相应的雕刻是确保隆鼻术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隆鼻术;硅胶假体;雕刻技巧;临床研究
【中图分类号】R76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479-02
大多数东方人鼻子具有以下几点缺陷:(1)鼻根塌陷,缺乏凸起;(2)鼻尖低矮,缺乏上翘和高度;(3)鼻梁低平,鼻背较宽,因而,隆鼻术在东方非常流行,但用于隆鼻的材料有很多种,如耳软骨、自体类软骨、自体筋膜、自体骨、真皮、固体硅胶、羟基磷灰石微粒人工骨、聚膨体四氟乙烯、液体硅胶以及Medpore等。因医用固体硅胶假体能够发挥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及稳定性,而且价格较低,是目前为止仍然应用于临床上隆鼻术的假体材料[1]。隆鼻术能否成功的关键是鼻假体的雕刻,这就需要手术医生对鼻部解剖结构非常熟悉,且具有很好的抽象思维能力、审美观以及娴熟的雕刻技巧。
1临床应用解剖基础
鼻背部的组织层由浅到深依次为:皮肤、皮下组织、鼻背SMAS筋膜、筋膜下疏松层、骨膜、软骨膜、鼻骨以及鼻外侧软骨等等。在鼻背筋膜的深层具有一层疏松的结缔组织。由于鼻背筋膜与骨膜之间连接并不紧密,中间存在间隙,这个间隙称为鼻背筋膜后间隙[2]。鼻骨分为骨性部和软骨部,软骨是由左右鼻外侧软骨组成,上连鼻骨。骨性部是由两块额骨、鼻骨鼻突及上颌骨鼻突共同构成的。
2手术方法
术前将鼻背部垂直正中线画出,鼻假体上端确定为两眉间连线与两眼内眦连线的中点,也就是黄金点。鼻假体下端确定为将鼻尖向口唇方向轻推鼻孔下端连线与鼻背中线的交点处。将鼻礁石区域标出,雕刻好假体,进行手术时麻醉选用5ml浓度为2%的利多卡因+6滴1:1000的肾上腺素,对鼻小柱、鼻翼缘、鼻背的局部实施浸润麻醉,将鼻背麻醉与鼻骨膜紧紧贴敷,将药液注入鼻背筋膜后间隙,这个间隙会由药液自动扩开。对整个分离的腔隙进行检查,确定无误后对鼻部进行压迫止血,通过引导器的引导将雕刻好的鼻假体放入腔隙内,用手按压,查看外形美观度、有无偏斜、移动、浮动、弧度自然流畅、皮肤紧绷等症状,如不满意继续进行调整,直到满意为止,最后缝合手术切口。
[摘要]目的:根据国人鼻部解剖学的特点及每个人鼻部的差异性,探讨隆鼻术中假体的雕刻技巧,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对786例低鼻类就医者不同的鼻部特点采取针对性的硅胶假体雕刻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与评价。结果:786例中,771例满意(98.1%),其余经再次修复均达满意效果。结论:根据鼻部解剖学的特点及个人鼻部差异对鼻假体进行针对性的雕刻是隆鼻术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隆鼻术;硅胶假体;雕刻
[中图分类号]R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07)07-0930-03
东方人种的鼻缺陷有以下几个特征:①鼻根塌陷,缺乏凸起;②鼻梁低平,鼻背较宽;③鼻尖低矮,缺乏高度与上翘。所以,隆鼻术流行于东方,而隆鼻材料有多种:白体肋软骨、耳软骨、白体骨、自体筋膜、真皮、羟基磷灰石微粒人工骨、固体硅胶、液体硅胶、聚膨体四氟乙烯(ePTEF)、Medpore等。由于医用固体硅胶假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稳定性和价格优势,至今仍是隆鼻术的主要假体材料。
鼻假体的雕刻是隆鼻术成败的关键。这就要求手术医生十分熟悉鼻部局部解剖学的特点,具有良好的审美观、抽象思维能力和扎实的雕刻技巧。笔者从近几年的隆鼻手术中得到深刻的体会,现总结如下。
1 临床应用解剖基础
鼻背的组织层次由浅入深为:皮肤、皮下脂肪、鼻背SMAS筋膜、筋膜下疏松层、骨膜及软骨膜、鼻骨及鼻外侧软骨等。在鼻背筋膜的深面有一薄层疏松结缔组织。因鼻背筋膜与骨膜之间无紧密连接,而成为一潜在间隙,也称之为鼻背筋膜后间隙。此间隙向上延续为帽状腱膜下间隙。鼻骨分为软骨部和骨性部。软骨部主要由左右各1块鼻外侧软骨组成。向上与鼻骨相连。骨性部由2块鼻骨、额骨鼻突和上颌骨鼻突共同构成。鼻骨小而薄,位于鼻背中央近鼻根部的中线两侧。鼻骨外侧为上颌骨鼻突,向上为额骨鼻突。在鼻背骨与骨之间,软骨与软骨之间。骨与软骨之间均为缝隙连接,其表面的骨膜较薄并伸入到缝隙连接中。因此鼻背的骨膜(软骨膜)是由几部分组成,而不是完整的一块。额骨鼻突位于鼻根部的上部,其骨膜较易掀起。但将整个鼻背的骨膜完整地掀起几乎是不可能的。韩国学者将鼻背分为软骨顶部和骨顶部,并且将鼻骨转变成鼻软骨的地方称为鼻礁石部位。此处鼻中隔软骨和鼻骨有重叠,西方人是3-15mm,平均6.77mm左右,韩国人是7.6mm。
2 临床资料
如今,拥有DV摄像机的家庭是越来越多了,但由DV录下来的视频只是一个半成品,若不经过后期制作是不便进行观看和欣赏的。因此,要想真正发挥DV的作用,就必须为DV找一个好的搭档即后期制作软件,而Movie Maker 2 无疑就是DV 的最佳搭档之一。
片头字幕>>
根据片头字幕所插入位置的不同,可将其分为片头字幕、片尾字幕、叠加字幕以及各视频剪辑之间的字幕,但其制作方法则是大同小异的,下面将具体来介绍它的制作步骤和技巧。
1.确定片头字幕的插入位置
在Movie Maker 2 用户界面中的工具栏上,选择“工具”菜单栏里的“片头和片尾”菜单项,或在工具栏上单击按钮1 图标,打开“电影任务”窗格。然后在该窗格中的“编辑电影”项目下,单击“制作片头或片尾”选项,都可以打开一个“要将片头添加到何处?”的工作页面来。在该页面中用户可以确定片头字幕在电影中的插入位置,其中有2 种选择:
在片头添加字幕
该选项可以将字幕插入在电影开始之前。在编辑好片头字幕后,单击“完成”按钮后,Movie Maker 2将自动将该片头字幕插入到电影内容之前的位置上。
在选定剪辑之前添加片头
玉取自温润刚韧之材,器精于匠心独具之工。一块玉料,需经过特殊的设计与雕琢,方能成为一件受人爱赏的器物。《周书・苏绰传》:“夫良玉未剖,与瓦石相类,名骥未驰,与驽马相杂。及其剖而莹之,驰而试之,玉石驽骥,然后始分。”《礼记・学记》云:“玉不琢,不成器。”《诗・卫风・淇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切、磋、琢、磨概括了古代治玉的基本方法,故为琢玉,碾玉,而现代由于电动工具的加入称为雕玉、刻玉。
翠雕工艺
翠雕制品是最能体现出翡翠内在美的,也是翡翠继承传统玉文化的精髓所在。翠雕工艺,使得玉石材料成为区别于其它自然宝石资源的独特而自成体系的一族,因此雕工的优劣极大地影响着成品的价值。
玉雕艺术有着七千多年历史,是一门最难掌握的、被称为玉文化的艺术。玉石本身价值不菲,玉器造型设计需根据玉材特点,构思适合的成品形状及工艺技法。宋朝时艺人就首创“巧色”的方法,在设计时注重利用石料的天然纹理和色彩,量料取材、因材施艺,巧用色彩。一件美玉需经过选料、开料、推皮,雕琢、抛光等烦琐细致的工序才能被琢磨成器。
量料取材
对于不同的原料,其雕刻形制、雕刻技法乃至雕刻题材都是有所区别且又针对性极强的,同时,这也是玉雕之所以不同于可以工业化生产的宝石加工与首饰镶嵌的魅力所在。
通常,一位经验丰富的玉雕师并非一拿到原料就立即动手雕刻,而往往是将其把玩端详一段时间,有时甚至是几个月或几年,直至方案成熟才动手雕琢,即所谓的量料取材。
量料取材的关键在于充分体现原材料的质量与突出其种、水、色的特点。首先根据原料的大小进行判断,大块的原料如果质量较差,可雕制山子等大型摆件,但若质量较好或局部质量很好,则可以考虑解开原料,将好的部分单独取出制作,其余质量稍差的部位再另做打算;其次考虑原料的形状,量料取材讲究尽量省料,尽可能依原材料的外形选取题材,比如一些摆件和手把件,几乎可以完全利用原料的外轮廓雕刻,无需打外形;再次要考虑原料的质地,透明度,颜色分布等,质地细腻和透明度高的适合雕瓜、果、梨,桃等有较大抛光面的题材,颜色呈条带状分布的适合雕松、竹、梅等题材等;最后根据原料的裂、绺,棉等缺陷考虑,尽量在雕刻之初就将绺裂躲避开,若很难躲开则需在选取雕刻题材上大做文章,采用与绺裂形状相似的题材,将他们作为题材中的图案做到玉器中以掩人耳目,若棉表现较重,则需考虑动物题材等,目的也是以动物毛发的雕刻掩饰棉的存在。总之,量料取材就是旨在扬原料之长避原料之短。因材施艺
和田玉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中国人爱玉、玩玉、赏玉。历代玉雕大师们在继承先辈技艺的同时,不断地从现实生活中汲取营养,博采众长,力求发展创新。与此同时,人们的鉴赏审美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和田玉艺术作为一种底蕴深厚的文化载体,早已走出过去那种地域性传统工艺的小圈子,不再孤芳自赏。白玉雕刻的题材不断拓宽,玉雕技法不断丰富发展,白玉品种和石雕技艺都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
一、什么是巧雕
在玉雕界,大多数人都认为人物件的雕刻才是玉雕艺术的最高境界,几乎每个玉雕师也将此作为自己技艺的终极目标。而我却认为,以巧雕的技法研究花草动物件雕刻,以创新的思路和独特的风格在花草巧雕领域独树一帜也是别有洞天的。
巧雕是指在不同的玉料中做分色雕刻。巧雕,又称俏色雕,是玉工利用玉石的颜色,皮色,纹理,使之融合到创作题材之中,起到画龙点睛作用的一种技法。
它要求玉工利用玉石的天然色泽纹理,施以适合题材的雕琢,创作出独一无二的作品,使作品的造型与颜色达到完美的艺术效果。巧雕是玉石工艺独有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玉石行业难度极高的绝活。
二、白玉籽料深层巧雕的几点规律
巧雕是一门造诣很深的艺术,巧雕的作品要色泽分明,要有灵性,两色之间不能有一点参杂。俏色利用得巧妙,利用得俏,利用得绝,这才是珍品。
在实际雕刻工作中,如何根据玉料本身的特点巧妙地运用雕刻技术呢?我认为无外乎是看质地,看形体,看颜色,看润泽,进而激发灵感创作出作品。下面,简述一下自己的创作心得。
寿山石中田石雕刻的优秀作品,一般都能使材料美得到充分发挥,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说明自然的石料一定要通过人工的精心雕琢,赋予一定形态、纹饰才能显示出石质之美和造型之美。由此可见,雕饰尤为重要,然而怎样的雕琢才符合石质的自然属性?怎样的立意创意图形才能在石料中得以充分体现?那就是能工巧匠意蕴之美的探索问题。
首先,材质之美。是田石自然之美;其次,田石的相石之美正是意蕴之美;再者是雕饰之美。这三种特征是自然合理的体现,这三项的关键是要靠人的雕饰来实现。《周礼・考工记》中曾提到:“天有时,地有利,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古人便已提出了顺应自然,与其相融的设计思想。
一、田石的自然之美
在福州市北郊的寿山村一带山峦中,有一种可与美玉相媲美的石头――寿山石,寿山石在色泽上由于它的天生丽质,呈现出五彩缤纷的色泽,而石之极品田石就产于寿山村的溪田之中,上有坑头洞,长约数里,通常溪水所灌溉水田范围成为生产田石的世界,田黄石又由上坂、中坂、礁下坂及搁溜田等地段组成,田石色分红、黄、自、黑等,红者曰“红田”,黄者称“黄田”,白者呼:“自田”,黑者谓“黑田”,另外,外白内黄称为“银裹金”,黄外自内的为”金裹银”,而外裹黑色者为“乌鸦皮田”。
“田石分上、中、下,三品十多个类别,如橘皮黄,黄金黄,枇杷黄、桂花黄、皮田、灵芝田黄、熟粟黄等。至于白田、黑田、黑皮田、银裹金、礁下田、搁溜田、九手田、硬田等各品种,亦称为田黄之列,它们的价值、品位、特色、质地等有各千秋,其中黑皮田、银裹金都属石上品,亦是难求之材。
田黄中之极品为棕皮细田,色以红、黄居多,尤以深红为多,色如橘皮,又似红琥珀,股肌里有细致萝卜纹,极为难得,煨红田产于坂田中,红层红色如丹青。表面常有黑色,料体也较小,稍逊于橘皮田,显微透明状,质稍硬,干涩,常无明显的萝卜纹。田黄系指黄色的田石,产干上坂、中坂、礁下坂的溪田中,是田石产量最多,且最佳,名扬四海,故有“一两田黄,三两黄金”之说,民间通常统称田石为田黄。
田黄质地脂润、色彩斑斓、温润如玉、晶莹剔透,田黄石的自然美成为雕刻大师以及收藏家争相的稀世珍宝。
二、田石设计,构思的意蕴之美
摘 要:福建泉州德化县有着悠久的瓷器生产历史,它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并成为“中国三大瓷都”。德化县的瓷雕多为白釉瓷器,这些白瓷雕体现着古代德化瓷雕艺术的高超技艺。本文着重分析了德化瓷雕创作中的工艺技巧,以及德化瓷雕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德化瓷雕;雕塑工艺
0 引言
德化瓷雕以其光泽的外表和精湛的技艺而闻名中外。早在宋元时期,德化瓷雕就已经非常兴盛,有些瓷雕作品甚至销往西欧及东南亚各国。到了明代,瓷雕的发展进入了空前的高峰期,尤其是德化窑烧制出的白瓷雕塑,其外表洁白如玉,胎体细致,叩击如罄,似凝脂冻玉,精美绝伦。自明代起,出现了很多瓷雕艺术大师,如明代的何朝宗、林寿宗、张寿山、林朝景,清代的何朝春、邓想、许容,清末的苏善、苏学金、许氏三兄弟,以及五六十年代的许文君、陈其泰等。他们的雕塑作品造型精巧,栩栩如生,其使用的工艺技法极为精湛,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瓷雕艺术风格,这种独具魅力的风格一直被延用至今,成为了当代瓷雕创作的主要表现形式。
1 德化瓷雕创作中使用的工艺技巧
德化瓷雕在形象刻画上借鉴了石窟艺术,其人物着装的衣纹处理参照中国画中人物衣线造型进行设计,可以说,德化瓷雕是其他艺术门类的综合体现。在明代,德化雕塑大师何朝宗对前人的陶瓷制作工艺和烧制经验进行了总结,在雕刻过程中选用德化的白瓷土作为原材料,并利用木雕、泥塑、石刻等工艺的技巧,并以唐代著名佛像画家吴道子的画风为创作风格,独创了堆、推、雕、刻、捏、刮、接、贴八字技法,具体如下:
堆。雕塑师在对作品有了具体的构思之后,使用瓷土堆出大致的形状,并根据构思的需要,在适当的部位堆加一些可塑性泥料,对作品进行调整,使作品的结构更加合理准确,整体外形看起来更加生动传神,作品的体积感更加强烈。
推。雕塑作品的平面较大或是整体呈圆柱形时,多会采用“推”这一雕塑工艺,即选用刃面较为锋利的雕塑刀,在作品的加工面上缓慢的平推,以保证作品的外观圆润光滑。
摘要:在清代,广州牙雕在中国牙雕艺坛上独领。广州牙雕地位的确立、行业组织的成立、中外贸易的发展、工艺的特点以及其典型的艺术特色等诸因素成就了清代广州牙雕的辉煌,清代广州牙雕的艺术成就是令世人瞩目的。
关键词:清代广州牙雕;地位;行业组织;工艺;艺术特色
中国分类号:J3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5-211-3
中国象牙雕刻经过数几千年的发展,清代中期陆续形成了若干个相对集中的中心生产地,主要以苏州、广州、北京为代表,各自形成了地方牙雕的色彩。苏州牙雕典雅醇厚、文化气息浓厚;北京牙雕古朴典雅、带官宦气质;而广州牙雕精细工整、玲珑剔透、富有装饰性。
广州牙雕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秦代,广州就有象牙雕工艺了。在《淮南子》卷18《人间训》中说:“秦始皇统一岭南,其目的之一又利越之犀角、象齿、翡翠、珠玑”。1983年,在广州市象岗山西汉南越王赵昧墓西耳室,就出土了5支原支象牙,但已全部朽裂,同时出土了其它牙雕器物,如象牙厄、象牙泡钉、象牙算筹,残牙雕器等,这是广州最早的汉代象牙雕刻品的历史实物见证。晋代,广州出现了象牙编织的精湛工艺,据王隐的《晋书》记载:“车永为广州刺史,永子溢多,使工作象牙细簟”。足证当时广州工匠已掌握了牙雕塑技艺。在南越王宫遗址唐代地层里出土了象牙圆雅人头像及一些象牙加工碎料,这说明广州的牙雕工艺一直在持续发展。但是,清初前,广州牙雕并未形成自己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苏州样,广东匠”说明广州牙雕尽管工艺水平高,但还处于对苏州牙雕的模仿状态而已。到了清代,由于优越的地理环境和繁荣的对外贸易,促使广州牙雕迅速发展成为在中国牙雕史上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南派牙雕。
一、广州牙雕地位的确立
1644年,清世祖统一中国,各行各业都有待重整旗鼓,百业待兴。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朝廷实施“海禁”政策,广州成为对外贸易的唯一港口。东南亚、非洲等地的象牙大量输入广州,为广州牙雕工艺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这种得天独厚的地位,使广州文化、经济得以繁荣发展;中西文化的交汇,带动了广州牙雕工艺水平的提高,广州牙雕在这个大前提下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一)广州象牙雕刻和牙丝编制的工艺精细巧美,深得宫廷显贵喜爱
青田石雕历来与寿山田黄石雕、昌化鸡血石雕一样闻名于世,而青田石雕由于渊源于六朝,历史悠久,因此享有“中国第一雕”之美誉。
殷商时期就有石艺
石雕亦称石艺,其技艺源远流长,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就有了石艺一说。有人在岩石中发现一只鸱,便用刻刀雕凿下来,再打磨光滑,便成了一件艺术品,这也是最早的石雕。利用石头作为装饰物,衬托人体之美,古已有之,山顶洞人就是开创“石头文化”的始祖。历代文人雅士酷爱美石,坡、米元章等甚至爱石成癖。到了明、清两代,美石雕刻日臻完美,留下不少形神合一的传世佳品。中国石雕卓然一体的艺术魅力蜚声海内外,而青田石雕是石雕中的一朵独特的奇葩。
石雕题材广泛,天然妙造
在城隍庙华宝楼有家“青上阁”石雕艺术馆,馆内陈列许多形态各异的青田石雕,在明亮的灯光映衬下,流光溢彩,争艳夺目,置身其间每每令人流连忘返。这些石雕题材广泛,有山水亭阁、飞瀑枯藤、五谷花果、飞龙古兽等,皆惟妙惟肖,天然妙造,给人以幻化入景的审美情致,无不体现青田石雕的技法精髓。阁主吴松林是丽水市工艺美术大师,也是位出色的石雕家。他介绍说,青田石雕早在1915年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上便获银奖,至于在国内获奖则更是不计其数。最典型的要数由周百琦、张爱廷等8位大师创作的《西游记》七组雕刻,1998年在香港展出时轰动一时,后被香港宋城高价收藏。吴松林自幼酷爱石雕,后在中国美院深造,功底深厚,他的作品曾屡获全国大奖,作品《九龙瓶》、《人生如意》还参加了“光辉历程——建国50周年成就展”。
巧色石雕独树一帜
卓具石艺审美特性和审美趣味的青田石雕日益受到人们的喜爱。郭沫若曾诗赞青田石雕:“斧凿夺神鬼,人巧胜天然”;张爱萍乃以“神工艺精”赞扬青田石雕。历代的艺术实践,形成了青田石雕独特的江南风味和浓厚的民间特色。青田石雕的雕刻精细入微、繁简有致、造型逼真,而巧色精雕在石雕中更是独树一帜。何谓巧色精雕?它是指作品的物象与石中自然纹理的色彩完美结合,几近天衣无缝。这就要求雕刻者在雕刻时匠心独运,精心布局。青田石色彩丰富,有青、白、黄、红、绿、紫、蓝、棕、黑、花等多种自然色彩,雕刻时要善于、巧于把质感、纹理和色彩的美,自然融化在物象中,使无生命的石头流泻出生命的光彩,灵秀中透溢活力,奇崛中蕴含遐想,虚实结合,动静相融,达到“晶莹神工艺,错落鬼斧镌”的境界。例如作品《醉春》,把青色细缕成婀娜多姿的秀竹,金黄部分则精雕为生机勃勃的山笋,再缀以扑腾的褐色飞鸟辅之动感效果,使整件作品突现三月春浓的意境。吴松林说:“精雕的全部过程是时间的沉淀和对功夫的考验,必须由内到外、由浅入深、由前到后,才能体现出卓成一派的青田石雕的技艺和跌宕回旋的神韵。”
巧色精雕可产生迥然各异的效果,也是青田石雕的一大特点。色彩的丰富造就青田石雕的多姿多彩,如黄色石雕成金灿灿的谷穗,绿色石雕成青油油的翠竹,白色石雕成银亮亮的雪野,紫色石雕成水灵灵的葡萄,而红色石可雕成耀眼的旗帜、火龙、朝霞等,多种颜色可雕成多彩的楼台亭阁。在石雕家手中,这些无生命的石头真可谓是点石成真。
【摘要】浙江的古民居历史人文底蕴丰富,其外在和内部的木雕技艺手法精湛优良,民居中木雕造型表现又极具鲜明的地方特色,浙江古民居的人文意 韵,是杭州古民居建筑艺术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艺术与文化遗产,是先祖留给我们的珍贵财富,是我们后辈研究和建造仿古民居,所依然需要使用的艺术源泉。
【关键词】古民居 木雕 技艺 内涵
民居是建筑学上对民间居住屋舍的统称。浙江有许多历史上著名的城池,尤其是杭州到南宋时候更是成为了京城,因此,浙江的这些城池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文化传统,她在古民居建筑的院落庭院的布局组合、外观造型与空间的处理表现、雕刻装饰及地形利用等方面都积累了大量丰富和实用的经验。这些都为浙江古民居木雕积淀下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底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浙江古民居是建筑技术和文化艺术的结晶,现在的保留下来的古民居除少量明代建筑外,基本以清代古建民居为主体,这些古民居以宅邸、店铺等市井遗迹为主,古民居建筑中多为木结构,其装饰风格和艺术形式表现手法主要以木雕工艺为主,这些木雕工艺在古民居建筑中,其重要的装饰表现技法就是对门、窗、房梁、檐廊等木质构件进行雕刻,这些风格、规模、形态各异的古民居木雕,其传承的技艺手法和文化内涵以及木雕背后的各种故事与传说,具有极高的的人文研究价值。
明清时期浙江的古民居建筑,主要以土木结构和砖木混构为主,外部墙体大多是砖石材料,而内部的藻井、梁架、斗、 拱、檐条,以及各种门窗、 屏风、挡板、隔扇等,则全部用的是木质材料,而这些地方又是室内厅堂集中装饰的处所,因此大部分构建都采用了雕梁画栋的艺术表现手法,这也就给了木雕艺人施展聪明才智,提供了用武之地。一件件古民居建筑的木雕被广泛施用在木构件上,这些构件经能工巧匠们加工镂雕成各种艺术形象。这些木雕形象既美化了环境,又给人以艺术的熏陶,同时也在不断陶治着人们的情操。此外,浙江古民居在室内木质雕刻的装饰上面,将皖南民居中各种轻巧秀丽的“轩”恰到好处的运用到了具体室内的空间风格设计上。可以不夸张的说,浙江古民居在造型艺术方面,经历了南北文化的大融合后,出现了极具地方风格的新民居样式。
浙江古建筑运用木雕起源于何时,一直没有明确的定论,但据史料记载来看,秦汉时期的建筑就有“雕丹木楹”的木法雕刻,可见历史之源远流长。到了宋代的土木建造类的书籍之中更是详细记载了关于民居建筑木雕的做法和图样,由此可以推论,在唐宋时期,民居中建筑木雕技艺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后至明清两代,民居建筑木雕技艺更为高超,木雕技艺的发展向立体纵深化方向延伸。古民居木雕离不开对木材的慎重甄选,更离不开对技法的综合运用。因为木质纤维的横向结构紧密,这样木材才不容易开裂,木质要较为“细腻”,具有一定的“柔韧性”,这样在上面雕刻用刀才更加运用自如。另外木料的强劲度也十分重要,以确保雕刻好的作品不会轻易跑形。古代建筑类书籍中,对民居木雕的技法描绘得非常详尽,纵观历朝历代浙江古民居建筑木雕,在雕刻技法样式上大致可分为剔地雕法、混合雕法、透空雕法、线雕法、贴雕法等几个大的雕法种类。
剔地雕法:这种雕法是中国传统木雕中最基本也是最常见的雕刻技法,它的雕刻原则是剔除花形以外的木质,使所雕刻的花形样式突出。剔地雕法有两种雕刻手法,一种是混合半开雕刻技法,这种雕刻技法将所雕花样做很深的剔地,再将主要形象进行混成雕刻,形成半立体的物体形象,这些形象常被用在额枋之上。另一种是浮雕雕刻技法,这种雕刻技法使所雕花形样式的周围剔除的不深,使得花样不是很突出,然后在花形样式上作深浅不同的剔地处理,以表现花样的起伏立体的样式效果,还可以在花形样式作刻线装饰,勾勒出花形样式,用以增强作品的装饰表现效果,这些雕刻手法表现出的花瓣轮廓和结构,常被用在装板和裙板的雕刻中。
混合雕法:这种雕法类似于雕塑技法里的圆雕,雕刻出的形象具有三维立体的效果,可以多角度欣赏,常常被运用到民居中的撑拱、垂花等部位,合理巧妙的运用混雕技法,可以将所塑造的形象刻画得非常细腻生动,充满生气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