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电视新闻评论

电视新闻评论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电视新闻评论的创新

《视听界杂志》2015年第三期

一、语态创新:人性化的视角

1.两位主持人说新闻。传统的新闻节目,都是由主持人读记者事先写好的口导内容,而《通天下》则通过两位主持人聊天的形式,引出节目内容。2015年1月16日有一条新闻《监拍老人为争抢座位激烈互殴》,当时男主持人对女主持人说:“下面要看到的这条新闻有些尴尬。”女主持人配合地说到:“哦?什么样尴尬的新闻呢?”男主持人揭开谜底:“都说这公交车上年轻人不给老人让座特别没教养,但是年轻人给老人让座后,两位60多岁的老人却因为抢座打了起来。”在两位主持人一唱一和的聊天中,自然引出了下面的新闻。主持人说新闻这种播报形式,顺应了当前话语类节目流行的趋势,迎合了当今观众的需求。观众在收看节目时,仿佛身处一种聊天的状态。两位主持人不仅以说的方式引出新闻,还以说的方式对新闻发表评论。2015年3月22日有一条新闻《河北一官员上班卧床接访》,男主持人先说“:群众来办事,作为官员,在办公桌前坐好,掏出笔记本,做好记录,根据诉求做好解释,这是最起码的流程了。而这位负责人居然在长达14分钟的接访过程中躺着就把工作完成,也难怪会让群众产生‘难道上访群众就连一点尊严都没有么?’这样的质疑。”接着女主持人说:“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总理掷地有声地提出‘有权不可任性’,而这‘卧床接访’不就是对‘权力任性’的生动注解吗?对这样的现象绝不能心慈手软,必须用响亮的耳光打醒,权力是用来服务的,不是用来‘任性’的。”这样的评论容易让观众产生共鸣,当主持人与观众观点一致时,就像观众在发表意见,而观点不一致时,又像是对方在与自己争论。在这种虚拟的聊天过程中,观众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都得到了满足。所以,主持人说新闻,这种看似平淡的节目形式,成了《通天下》这档评论节目的最大特色。

2.犀利语言,个性评论。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有时是电视节目中的杂文,尤其是在面对丑陋和黑暗时,电视新闻评论必须如匕首般犀利,才能触动人心,警醒世人。《通天下》对新闻事件就事论事,不打官腔,不模糊概念,不笼统不敷衍,这些特质仅从节目标题就可见一斑。比如《明星吸毒凸显“偶像道德危机”!》、《无良保姆虐婴不能止于道德谴责》……这样带有强烈感彩的标题在《通天下》中有很多。节目通过标题表达立场,犀利泼辣。发问、追问、质疑、愤怒,这些都是节目的常态表达。在一条《官方推标准广场舞被指“任性”》的新闻中,主持人说:“广场舞国标可不是个小事啊,这可是关系到全国亿万大妈们的头等大事啊!你看,网友们的问题铺天盖地地跟着来了:有人说《小苹果》、《最炫民族风》等舞曲早已是大妈们跳熟的舞,非逼着她们改动作,大妈们能乐意吗?况且,既然已火得不能再火,还用得着推广吗?同时,广场舞经常举办‘舞会赛事’,如果大家跳得都一样,难道按动作整齐度来评判吗?哎呀妈呀,网友问题可真多,我总结了一下,汇成一句话就是广场舞到底需要国标吗?”《通天下》中诸多无官腔而有血性的评论,拉近了观众与节目的感情距离,节目愤怒着观众的愤怒,痛苦着观众的痛苦,快乐着观众的快乐,感染力强。有时,评论员一些个性表达既犀利又真实。2015年3月21日的节目中,在评论“滴滴快的专车再‘发力’,出租车行业‘狼真的来了’?”的话题时,特约评论员惠天博士说道:“改革是必须的。动手是要慎重的。改变利益格局,从来就得有一点愚公移山的精神。我们当然不相信哪天会来神仙帮我们搬走大山,但我们应该相信量变引发质变的基本规律。”评论是新闻的最高台阶,它起到了灯塔般的导向作用。电视评论员的价值有可能超过新闻报道,好的评论员往往能吸引一批固定的观众。在电视评论节目中,选好时事评论员至关重要。河海大学商学院教授陈钢、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成汉平、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田伯平、南京党校教授惠天、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朱强、南京名嘴言亮……这些都是目前活跃在《通天下》节目中的特约评论员,他们都在某一领域有深入研究,堪称某一领域的专家。他们的特色决定了评论节目特色。

二、传播模式创新:丰富的电视手段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将新媒体的媒介属性更好地融合到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生产和传播中,是丰富电视传播手段、提升传播效果的重要方法。电视新闻节目的成功,不仅需要提高节目的内容和品质,更需要注重电视手段的运用。电视主要由画面、声音和音乐三个部分组成,电视围绕这三个组成部分进行表达,才能突出视听效果。《通天下》作为一档晚间档的创新节目,新颖处不仅在于其评论内容的多元化、深入性、媒介融合性,以及评论语态的不断突破,还在于其丰富的电视手段的运用,即在利用口播评论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图像评论的功能,并运用人物同期声、画面、字幕、现场连线等多种符号组合来凸显电视评论的功能意义。

2015年1月底,江苏省“两会”期间,《通天下》推出《全景“两会”》特别节目,其中运用到了多种电视展现手段。比如“图说‘两会’民生”小板块中,编导将老百姓关心的民生话题,用动画的形式一一展现,然后由大屏播出动画和字幕,配合主持人现场解说。这样的形式扭转了政府新闻枯燥乏味的旧态,让观众通过眼看动画、耳听讲解的方式,了解和自己密切相关的民生政策。2015年1月31日《全景“两会”》节目中,请来两位江苏省人大代表:南京市胸科医院副院长唐进、江苏海安高级中学校长吕建,一同探讨医疗和教育的话题,场外记者还连线到一名来自苏北县城的中学教师、省人大代表秦伯萍,畅谈如何让苏北的教育“跑”起来,场内场外通过视频连线进行互动。这样的节目形式有效增加了节目的立体感和参与度。除了代表委员建言献策,百姓也可以发表意见。“微信议政畅聊‘两会’”板块中,网友可以事先将观点发到节目的新媒体平台,编辑整合编排后,将这些观点呈现在电视节目中,实现了新媒体和传统电视的融合。

作者:莫妍坤 单位: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

全文阅读

电视民生新闻评论论文

一、评论必须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讲理更得讲法

民生新闻因为关注的大多是群众生活中遇到的事情,有的事情在别人看来,甚至小到不值一提,但对当事人来说,却是一件大事。对于此类事情,作为“来自百姓身边的报道”,只要有代表性,栏目都会选择让记者来关注。但是,面对这类事情,当事人提出的要求,听起来虽然合理,但是,细查国家的相关法规,却未必合法。《第一时间》栏目曾经报道过这样一件事情:一位小区住户的房子才住了一年多,玻璃忽然破碎,物业起初答应修理,后来又反悔。面对这种情况,作为普通住户,大家的第一感觉都是,这肯定是玻璃质量有问题,物业应当无偿为住户更换新玻璃。但是,当记者查阅了相关法律之后发现,玻璃等设施的保修期为一年,也就是说,虽然这块玻璃的使用时间大大短于正常的使用时间,但是,依照相关法律,物业没有免费维修的义务,应该由业主自己请人修理。虽然说,站在用户的角度,遇到这样的事情,确实挺烦心的,但是,不能情大于法,在评论中,媒体的观点一定要有法可依。不能因为一时情绪,发表与法律规定相悖的评论。

二、评论应多引导,少指责

现在的很多民生新闻栏目中,消费纠纷、家庭纠纷、邻里纠纷也是很大的一个部分。这种新闻,除了要求记者前期采访调查到位之外,后期的评论也很重要。说错一句话,就有可能将小纠纷升级为大矛盾。评论应该多加引导,少去指责。《第一时间》栏目曾经播出了这样一条新闻:甲乙两家人发现自家后墙一米处有返潮的现象,有的墙皮甚至已经开始脱落,他们认为,是墙后的邻居丙家院基过高,花带的水下渗导致的,邻居丙却不这样认为。为避免自家房屋受到更大损失,甲乙两人愿意自费将邻居花带处抹上水泥,但邻居没有明确表态。面对这种现象,在评论中,就不能一味指责邻居丙,而是引导她,不用自己花钱,就可洗脱嫌疑,如果真是因为这个原因,把邻居家的烦恼消除了,自家的日子不就也能更和乐了吗?从正面积极引导,不说谁对谁错。民生新闻关注的很多纠纷,有时说到底,很难分出对错,对当事人来说,解决问题才是最重要的。社会因为一档新闻栏目更和谐,记者也算没有白忙活。

三、语言轻松幽默,少用官话套话

电视语言应该是通俗易懂的,主持人应该努力营造一种人与人之间沟通的语言节奏。切忌掉书袋抖知识,引用书中的名言警句。例如,在我台民生新闻的一条新闻评论中说,“都说女儿是父母的小棉袄,儿子即使做不成小棉袄,做个小背心也行。”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奉劝那些做儿子的,别忘了关心父母,常回家看看。比板起脸来给大家讲常回家看看已经入法,子女如果做不到,将会受到法律惩处的效果要好多了,而且,这样说,观众也爱听,也更愿意接受这样的劝导。

四、评论是为配合新闻而发,该长则长,该短则短

电视民生新闻的主力军是短平快的消息类民生新闻。每条新闻的时长大约在一至二分钟,长得一般也不超过三分钟。这类新闻的评论与新闻水融,抓住某个新闻点,做发散思考和点评,看似随意和即兴,但只要点中要害,入情入理,就会得到观众的认同与共鸣,评论就会深入人心,赢得观众赢得收视率。评论可以亲切,可以犀利,可以幽默,也可以调侃,只要观众喜欢,点评到位,形式和风格可以忽略。民生新闻的另一个主力军是调查性报道,这类新闻短的也有四分钟左右,长的可达十分钟甚至十几分钟,对于这类新闻,就需要加大评论的力度和长度。长篇评论除了字数多,用时长之外,还需要有层次,有力度,有深度。长篇评论,绝不是想到哪儿说到哪儿,想说哪方面就说哪方面,而是应该紧紧围绕新闻报道的主题,入情入理入法地进行评论。对所报道的新闻进行适度点评,已经成了民生新闻栏目的共识。电视民生新闻,作为一种快餐式新闻,不但给观众看热闹看稀奇,还需要引导他们明辨是非对错。评论,就是媒体的态度,也是引导的一个重要方式。

全文阅读

谈电视新闻评论的个性

电视新闻评论是就新闻事实发表看法、见解,并进行分析与评论的电视节目类型。电视新闻评论有着与报纸、广播评论不同的适用范围和制作要求,尤其是在网络新闻评论迅速崛起形成强有力的冲击下,电视新闻评论如何遵循新闻评论的一般规律,充分发挥电视媒体的特殊优势,值得电视新闻工作者认真思考。

研究电视新闻评论,要遵循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原则。评论作为新闻报道的一个类别,其共性要求主要有:选题广泛、是受众所关心的,论据充分并具有典型性,作为评论主体的论证要科学准确。但要使电视新闻评论具有鲜明的电视特色,则应该在共性的基础上努力探寻电视新闻评论的个性。

长期以来,我国电视新闻节目中的评论采用广播或报纸的评论形式。

面对收视环境的变化和网络新闻评论迅猛发展的态势,电视新闻评论更应该发挥个性优势,强化“电视特征”,在激烈的媒介竞争中应对挑战,保持和强化自身的独特魅力。

一、选题的贴近性电视传播对象广泛的特性,决定了电视新闻评论的选题应该具有广泛的贴近性

电视观众是多层次的,直接面向老百姓的电视新闻评论不宜离开具体的新闻事实泛泛而谈;而是要紧密结合新闻事实,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选择大多数人关注、最能动人心弦、事关社会大局、迫切需要唤起人们注意的问题,从剖析具体事物着眼,层层递进,深入人心。

二、论据的形象性电视声像兼备的特点,决定了电视新闻评论中的论据应该具有形象性

电视新闻评论与报纸评论相比较,两者的目的都在于引导舆论、弘扬正气、针砭时弊,但由于表现方式不同,导致效果不同。具体来说,报纸上的评论以论证的深刻性见长,其思维方式是逻辑思维。文字符号和表达意见,使得报纸评论要有严密的逻辑性。正因为多是理性的概括叙述,较为抽象,因此报纸评论在提供论据上只有一个渠道——撰稿人的文字叙述。这在形象性、具体性、生动性上自然有所欠缺,因而也在感染力上打了折扣。

全文阅读

做好电视新闻评论策略

电视新闻评论,大众的理解就是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发表观点,并进一步进行分析与点评的电视节目类型。应该说,我国的电视新闻评论是这几年才逐渐发展成为新闻报道的重要形式,日益受到重视。相比其他媒体,电视新闻评论有其独特的制作要求和制作手法,但是比起一般的新闻报道,电视新闻评论要做得好看,说得入木三分,发人深思,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但是不管如何,加强电视新闻节目的评论性,将是未来电视新闻节目的一个发展方向。

一、电视新闻评论时代的到来

从2008年5月12日的四川地震开始,直播已经成为电视报道重大事件的最基本手段,也越来越被广泛使用。在电视新闻直播化的趋势下,目前的中国处在转型时期,社会充满了冲突,这其中也包括了价值观念的冲突。在这个社会大环境中,电视的直播让受众接受到了最快速的信息。此外,网络新闻、微博等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态势,使受众有了更多选择接受信息的途径。在这样的媒介竞争以及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电视新闻媒体如果还是仅仅满足做跟随式的纪实性报道,在时效上并不见得有多大的优势,也容易导致新闻“脸谱化”。进一步剖析新闻信息或报道背后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力求能揭示事件中隐藏着的普遍性、规律性的本质,从而引起受众的关注、警觉和重视,达到发人深省的目的,才是我们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更重要的目的,也是电视作为传统媒体可以发掘的优势。

二、电视新闻评论的发展趋势

好的电视新闻评论,都有其共性的地方。但凡获得好评论的电视新闻评论,都有这么几个特点:首先,从选题的选择上,都是大众所关心的焦点话题。其次,论据充分、详细,具有典型性或代表性。第三,论证是有科学依据,是严密的。以上三个,仅仅是电视做好电视新闻评论的基本要求,要是电视新闻评论具有个性,应该更有鲜明的特色。中国早期的电视新闻评论,是以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为代表。“焦点访谈”的出现,可以说推动了电视新闻评论的兴起,在“焦点访谈”出现之后,全国各个地方台都出现了类似的节目形式,也使新闻评论可以从一般的新闻采访中,独立出来。但是纵观“焦点访谈”这几年的节目发展,即使在“焦点访谈”发展的辉煌时期,节目的重心也大多放在舆论监督的节目形态中,更注重的是“用事实说话”,评论的色彩只体现在节目结尾处的主持人少许点评,评论的部分相对薄弱,形式也相对单调,我个人觉得,“焦点访谈”更像是新闻专题。近年来,《新闻联播》增加了“本台评论”。越来越多的新闻栏目和比较流行的电视读报节目,纷纷通过相关新闻的串联编排,加强新闻的背景链接等方式来强化媒体的观点,并逐渐在正常的新闻报道后,选择一些比较突出的新闻事件、大众关心的话题进行简单的述评,在传递动态信息的同时,也表达出一种观点。这似乎也是一个信号,新时代的新闻评论节目,应该加强时效性,突出个性,才能赢得一席之地。

三、新时代的电视新闻评论

报纸的新闻评论,以文字的逻辑思维严密,论证的科学性见长。电视新闻评论,它的优势就在于声像具备,这种视觉上的感官,就使电视新闻评论在论证的过程中,有自己应该突出的优势。电视新闻评论,在论证的过程中,至少有三种类型的素材可以运用:记者的现场、新闻事件的画面、被采访当事人的同期声。此外,随着新媒体的兴起,跨地区的时空视频连线、网友微博评论,越来越多的形式可以加强新闻栏目中的互动板块,并直接参与到新闻现场的直播中,电视新闻评论不应拘泥于单一节目形态。这一两年,“新闻1+1”的兴起,让我们看到了更符合时代特征和百姓需要的新闻评论,也让电视新闻评论探索一条新的生存之路。“新闻1+1”在发挥深度评论这一优势的同时,用观察员独特的视域,对新闻进行关联度、纵深度开发,从对某个事件的评论上升为对决策、制度层面的宏观思考,督促相关部门提高公共治理的科学性。从“新闻1+1”的报道中,我们可以借鉴的是,在寻求信息的“第二落点”中,好的新闻评论是可以拉开节目档次的。好的电视新闻评论,应有平民化的视角,深度的观点。我们以“新闻1+1”7月25日播出的《中国高铁:重建信任!》这期节目为例。《“中国高铁:重建信任!”》这期节目的新闻由头是温州动车追尾事故之后王勇平面对新闻媒体的发言。这是一个被无数媒体全程报道的新闻发言,王勇平的言论也被媒体、网友反复讨论。电视评论,又该如何再做自己的个性评论?《“中国高铁:重建信任!”》新闻的开头,就是王勇平的同期声,王勇平说,“我必须是坦诚地回答你们每一个问题,请你们相信我,你们相信吗?给予我信心。”这样一段为大家所熟悉的新闻同期声,就是整个新闻节目的评论由头,应该说,节目提取了整个言论中,最核心的字眼。一下就能抓住受众的兴趣。白岩松注意到铁道部发言人王勇平多次反问“你们相信吗?”,对此,白岩松评论说,“一个多月之前我愿意相信,但是现在我不敢信,不能信。我就简单地信了,对铁路纠错也不一定很好,要想真信,有很多的工作要做。”主持人评论观点的提出带着情绪却又充满思考,一下就抓住诉求的重点,顺理成章引发后面的评论。随后节目通过新闻连线,报道了事件的最新进展。这种实时连线的做法,一方面增加了新闻的信息量,弥补新闻评论时效性较差的弱点。另一方面,使得事件的最新进展与新闻评论同处一个时间状态,可以加深受众感性与理性思维的综合调动,深层次理解正在评论的新闻事件。整个节目之后,是主持人结合新闻事件,对王勇平的新闻发言进行逐句逐句的技术性分析,提出质疑,提出思考。这样的节目评论是非常具体的。你说一句,我质疑一句,提出疑问一句,这样的评论,没有跟风评论如何有力,而是提出质疑,提出思考,既符合当时受众的一个情绪,容易产生“确实如此,应该如此”的共鸣,也能更好地体现电视媒体人在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面对重大的新闻事件,媒体人应该引领受众进行更多正确的思考,从而确立媒体在公众心中的威信力。好的新闻评论,终究还在于你的观点是什么;这个观点,如何表现,才能让大众认可。毕竟,现在,受众在网络上有了更多的话语权,新闻评论,作为主流媒体的观点,如何才能立住脚,达到传播的效果,仍需不断探索努力。

四、加强评论的深度和力度

全文阅读

浅议电视民生新闻评论

在媒介竞争的时代,评论是各媒体的一面标志性旗帜。而随着我国民主政治化进程的加快,发表言论的渠道陡然增多,人人可评,事事可评,评论在“民生新闻”中的分量不可小觑。尤其是那些犀利而富有个性化的电视民生新闻评论,老百姓最爱听、最爱看。

电视民生新闻评论,与民生新闻栏目相伴而生,密切关联,同时又保持自身的相对独立与完整。其内容主要是对某一民生新闻事件的观点和评价,形式上为“夹叙夹议”的电视述评体。

一、电视民生新闻评论的特色

电视民生新闻评论既与民生新闻报道密切关联,又保持着相对的完整与独立。与传统的电视新闻评论相比,在平民化的视角下,电视民生新闻评论呈现出自身截然不同的特色。

1.短小精悍,点到为止。电视民生新闻评论,往往是依托某一新闻事件就事论事,不求理说得深刻透彻、广博、权威,而是形成快言快语、短小精悍的特色。

2.平民视角下,评论风格的个性化。电视民生新闻以亲民为特色,在主持人的选择上,民生新闻栏目往往启用曲艺类演员、记者、老百姓做主持人。这样的主持人在讲新闻、评新闻中也形成了亲切、幽默、犀利、调侃等等个性十足的本色风格。

这种短小精悍、幽默犀利的评论特色,曾是电视民生新闻引入新闻评论中的一股新风。而这些曾经的特色也存在对传统新闻评论“矫枉过正”的嫌疑,让电视民生新闻评论深陷诸多的现实困境。

二、电视民生新闻的现实困境

全文阅读

当代电视新闻评论杂谈

关于新闻评论的地位和作用说法很多:评论是媒介的眼睛,评论是媒介的旗帜和灵魂,评论是媒介的生命。其实,评论就是一种见解主张,会显现出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应当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它所具有的新闻性、评论性、指导性和论争性,所发挥的本质作用、媒介作用和社会作用是其他新闻类型所不能代替的。它的作用不在复述新闻事实,而在揭示其间的本质属性,分析其发展的趋向,告诉群众将会怎样。特别是当代,在纷繁、复杂的信息多元化社会,信息交流的数量惊人地增加,各种各样的信息资源极大地涌入受众的生活工作中,受众需要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因此新闻评论对于社会舆论和受众的行为方式影响更加明显和重要。事实上,电视、报纸、网络等评论方式各具特色各有特长。本文以电视为例,谈几点看法。

新闻评论的选题

选好题,是我们明确目标的第一步。能否正确地选准好论题,直接关系到评论对实际工作的指导和影响到协作程序的进行。首先,应站在一定的高度,从上面的精神入手,对此进行分析,以达到上情下达的作用。尤其在一些新的政策出台或原有政策进行调整的时候,应该给予关注。在新的历史时期,党的新闻事业力求做到“三贴近”原则,就是将目光转向丰富的社会生活中去,新闻评论应把视角下移,把倾听和反映群众呼声作为自己的责任,这样的评论才可以吸引越来越多的普通百姓。其次,铺天盖地的新闻报道蕴含着海量的信息,它为新闻评论的选题提供了广阔的取材空间。根据一篇报道或报道中的片段,甚至几句话来做文章,也可以综合几篇甚至一段时间内关于该话题的报道作综合比较,在不局限于新闻报道的前提下,展现自己独特的视角和个性鲜明的观点。新闻评论选题的来源是很广泛的,但社会现象和新闻事件却是层出不穷的,不是所有的报道都需配发评论,要选择那些有评论价值的,如重大节日、宣传日、政事、重大赛事等常规性选题,可以提前寻找策划灵感,从中切入,收集背景资料,深入思考。虽说常规性选题的范围是固定的,但只要能恰当结合当下的情况,比往年出“新”还是能吸引受众目光。而对于突发性、新采集的新闻事实,更具有时效性、纪实性,紧扣热点与焦点,有很高的评论价值。当一篇评论的选题确定之后,就有了正确的方向和目标。

对电视新闻评论的认识

在我国电视新闻评论已成为一个跨越平面媒介、电子媒介、网络媒介,并且囊括了不同类型的体裁与节目样式的符号传播系统。它在运用层面和声音的同时,受众接受要通过视觉和听觉这个双通道的有机结合,再加上字幕的辅助,就做到了看、听、读三方面可以将其称为“立体的评论”。

从中央到地方各省、市的电视台都开办了较固定的评论栏目,为观众提供了先进的思想文化和丰富的精神食粮,以生动连续的视觉层面和声音形象进行思辩与分析,并吸引观众来参与这种思辩和分析。作为一个好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首先应具备新闻属性,这是与一般政论文体的重要区别,也是它选择处理内容的基本依据,而新闻性的表现首先在于它的时效性,只有讲时效才能赢得观众,才具备传播的价值,掌握舆论的主动权。当然,鲜明的针对性和事实的显著性也是不可缺少的,一切能反映一定问题的要素都应该得到电视新闻评论的重视。对于新闻评论而言,摆事实、讲道理是最基本的论证方法,运用纪实手法展示纪实魅力,增强评论的吸引力和说服力,是电视新闻评论的又一个基本要求。目前述评型评论已经成为电视评论的主力,体现在“述”与“评”结合紧密,体裁界限被打破,新闻评论与重大新闻报道尤其与深度报道渐趋融合。通过“述”来表现事实,借助“评”剖析事实,用评论的思维逻辑和方式来对事件展开分析和预测。这种融合说明电视的媒介功能正在从浅层次的信息传播向深层次的信息解读功能转换,展示出“大新闻”的理念。然而,对于一般的电视评论节目而言,充分运用电视“视听兼备、声情并茂”的独家优势,使其做到标题形象精辟,头尾点评恰当,层面解说贴切,镜头语言灵动,结构安排合理。

电视新闻评论的类型

根据我国现在发展得较为稳定成熟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样式,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全文阅读

浅析电视新闻评论语言

[关键词]电视新闻评论语言;画面语言;解说词;同期声

几乎在不知不觉中,电视已经走进亿万中国百姓的家庭,成为他们获取新闻、了解信息、增长知识、得到娱乐的“第一媒介”。据1997年出版的《中国广播电视年鉴》提供的数字:到1996年底为止,全国已有电视台880家,电视人口覆盖率达86.2%,电视机社会拥有量超过2.4亿台,居世界第一位。可以说,电视所拥有的受众数量和影响力已超过报纸、杂志、广播等大众传播媒介,成为影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最重要的媒介。电视评论的主体地位也逐步确立起来。

一、电视评论类节目的出现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电视几乎没有自己独立的新闻评论,都是电视新闻节目,主要是播发报纸的社论和评论,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78年。随着改革开放思潮的涌动,电视要发表自己独家的意见,才真正终结了电视“播读”报刊评论的状态,所以在1978年以前,人们通常是把新闻评论看作报刊文体的一种。电视评论类节目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初,1980年7月12日,央视开设并播出《观察与思考》栏目,它标志着我国第一个固定的电视评论栏目诞生,也标志着一种有别于报刊、广播评论,更具电视传播特性的电视评论样式的出现;1994年4月1日开播的《焦点访谈》,在《新闻联播》后的黄金时段、每天一期的高频率、关注的都是国内外的大事,使电视述评及深度报道类节目走向成熟;1996年3月推出的《实话实说》及其后的《对话》等栏目,将西方媒体中较为成熟的“脱口秀”节目移植改造成谈话体评论节目;而现场直播节目中主持人的有机串联与适时评点,也使其成为电视评论的又一特殊样式。可以说,经过20多年的发展,电视新闻评论已经逐步成为新闻评论的主体。

二、电视评论语言的特点

电视评论语言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组成部分:画面语言、声音语言、文字语言。这三部分在电视传播中各有其不可或缺的传播功效。画面语言具有“再现性”、“现场性”、“概括性”等传播特性,故有利于反映生活的原生态,展示事件发展过程,有利于直接传达“言外之意”或某些“难以言传”的微妙内容。声音语言具有物理性、表情性和心理性等特性,因此它在电视传播中的有效运用可以打破时空局限,大大扩展了电视传播的内容范围,可以通过缜密的逻辑推理和精确的分析来阐述深刻的思想内涵与哲理,也可以渲染、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心理,加强传播内容的真实感和亲切感;文字主要是屏幕文字,一方面可以起到画龙点睛、深化受众对传播内容与主题的认识作用。另一方面有助于形成受众视、听、读、三种信息接触行为的一体化,加深对信息记忆的深度。电视评论语言同时兼容了画面、声音、文字等传播符号,而且它们不是一种简单的相加关系,而是相互整合,形成合力。

三、电视新闻评论的发展

当今新闻评论处在印刷媒介与电子媒介并存各显其能的历史新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传媒业的发达,传播方式的变迁,电视也已步入“频道专业化时代”,网络更成为亿万受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人们在不经意间可以发现,当代传媒所传播的大量信息中,言论性信息的数量呈大幅度增加的态势,几乎所有的电视新闻中都有评论的身影,各大电视台也纷纷开办各种类型的评论性节目,网络媒体开辟名目繁多的论坛及BBS讨论区,其中用发送收集短信表达看法,也成为各类媒体吸引公众参与、扩大影响的重要方式。这说明,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信息渠道不断扩展、媒介竞争空前激烈的今天,“独家报道”已经变得越来越困难,“独家角度”、“独家观点”正成为不同类型媒体共同争夺得又一个制高点。

全文阅读

丰富电视新闻评论手段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崛起,特别是从2010年开始的微博等社交网络的流行,使得信息传播与意见表达更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于是,传统的电视新闻评论“信息的单向传播+对少数专家的意见整合”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观众对多元化观点摄取的需要。传统的电视评论方式和手段已经疲态尽显。

根据互联网统计数据,截止2010年12月,中国网民已经达到4.57亿,手机的网民规模已经达到3.03亿。《中国互联网状况》白皮书显示,网上意见表达是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一大特点。论坛贴文、博客文章数量之巨大,在世界各国都是难以想象的。超过66%的中国网民经常在网上发表言论,就各种话题进行讨论,充分表达思想观点和利益诉求。如果按照这个比例的话,大概得有2亿网民经常在网上发表议论。

据考察,北京电视台公共新闻频道正在打造自己的新闻评论平台。如果按照办栏目的思路开展工作,即使公共新闻频道全天24小时播出新闻评论节目,都无法形成互联网这样的一个有着庞大意见表达人群和意见接收的平台。因此,与新媒体的融合,与网民的交流,就成为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延伸自己触角的重要途径。依照互联网发展规律,我认为,与“微博加网络视频”的深度合作、互相渗透,才是电视新闻评论拓展受众的重要手段。理由有二:

1.从大环境上讲。《2010中国微博年度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0月,中国微博服务的访问用户规模已达到1.2亿人,中国微博正在以井喷的方式迅速发展。

2.从实际操作上讲。以北京电视台新开播的周播《锐周刊》为例,栏目创立之初就与搜狐微博合作,经过3个月的努力,《锐周刊》已经在搜狐微博上成为小有名气的“名博”,粉丝数量及网络影响力都呈上升之势,栏目收视率在目前未整合的公共新闻频道上也保持不错的成绩。

然而,我并不认为这是《锐周刊》与新媒体合作的成功,而这只是新闻评论节目与新媒体合作的雏形。用周润发的广告词说:“成功?我们才刚上路哦”。作为地面频道,我们要充分利用与微博合作的良好基础,在三网融合的大背景下,与微博深度合作,最直接的手段就是成为“微视”――微博电视,即在电视台进行节目直播的同时,在门户网站的微博平台同步直播。好处有三:

1.扩大了节目的影响力。新闻节目离开卫视以后,如何拓展自己的影响力,一直是困扰北京台新闻人的一道难题,而利用互联网、利用微博无疑是当前形势下的一条捷径。

2.微博作为第四媒体,已经成为大众和部分政府部门表达观点、宣扬理念的扬声器。利用微博直播,可以最大限度整合社会各个阶层、各界人士对某一具体新闻事件的意见和观点。

全文阅读

新闻课堂: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新样式

上世纪80年代,中央电视台的《观察与思考》播出,开创了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先河。之后,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不断发展,节目同质化现象也随之出现。2012年新年伊始,在的指导下,中国青年报社和湖南卫视大胆创新,共同打造了一档由大学生亲手操盘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新闻公开课》,该节目以“年轻、新锐”为主打,创造了新闻课堂的节目新样式,在评论员、新闻话题、评论语态、节目形态等方面都别具一格,对电视评论节目创新具有启发意义,在节目初期就创造了较高的收视率。

节目形态的创新

1.丰富多人立体交互式评说模式,更具可观性

《新闻公开课》可归为谈话模式的评论节目,其采用大学生与资深媒体人对话辩论的形式,每期邀请3名来自全国知名高校的大学生,与具有多年从业经验的资深媒体人或高校教师进行互动评说,包括“头条对对碰”、“新闻问答”、“新青年评论”、“漏网之语”等环节。在节目中形成了“主持人﹢大学生﹢嘉宾”的“铁三角”关系,三者在节目中的定位及所担当的角色各不相同,观点在对话和辩论中碰撞。

在节目中,主持人的主要角色是对评论的方向进行引导,必要时会对双方的观点进行补充和平衡;大学生担任评论主力,不仅要阐明所选新闻头条的理由,而且要对该新闻事件发表各自的观点;而嘉宾则需对大学生的观点进行评析,拓展评论的深度和广度。

三者之间呈现多方的对话和辩论,看点连连,使节目更具可观性。而且观点的碰撞很具戏剧效果,大学生与嘉宾所站的阵营随时可能都在变化,或大学生一致与嘉宾对立,或某大学生与嘉宾处在同一阵营,或大学生与嘉宾各自都没有交集。主持人作为大学生与嘉宾之间的中间人,把握谈话和辩论的方向,偶尔也发表个人观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搭建课堂教学评论模式,更具引导性和教学性

《新闻公开课》首创课堂教学式评论方式,汲取了课堂教学互动性强、平等交流等优势,摒弃了以往主持人和嘉宾说教式、灌输式的刻板评论,为观众展示一个民主交流的课堂讨论过程,节目的引导性更佳。

全文阅读

电视新闻评论的定位

近些年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级电视台都不同程度地加强了新闻评论环节,评论的表现形式日趋多样化,但基本上是按照所论述论题的重要程度划分的。它们的不同名称,代表着不同的评论规格,而准确掌握评论规格是一件不可以掉以轻心的事情。要想在电视新闻评论的写作中有所创新、有所开拓,就一定要结合工作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定位。其中,在《秦皇岛新闻》中,“本台评论”应该是电视台最高规格的评论,通常用来论述重大的、全局性的新闻事件和问题,具有较大的权威性。“本台短评”则是规格仅次于“本台评论”的评论类型,它不全面详细地进行论述,而是抓住问题的某个侧面或某一点进行剖析、议论,分析更扼要,篇幅更简短。

“编后话”是一种最简短、最轻便的小型评论,应该定位于最低规格的类型,起深化主题、强调重点、调动情感的作用。但不论是何种文体,作为电视新闻评论,都应该做到倾向鲜明、灵活多样;分寸得当、言精意深;迅速及时、简明扼要。例如下面这三则新闻:秦皇岛港西港区,是秦皇岛港1898年开埠建港的地方,在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书写了辉煌篇章。然而,由于港城在地理位置上的过度融合,既束缚了港口的发展,又阻碍了城市的繁荣,同时,港口生产还给本应整洁干净的滨海旅游城市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污染,严重制约了秦皇岛市建设沿海经济强市的步伐。为此,河北省委省政府、秦皇岛市委市政府决心启动秦皇岛港西港搬迁改造工程。

2013年6月4日,随着“帆顺999”货轮满载着秦皇岛港西港区最后2万吨煤炭缓缓离港,西港区煤炭业务全部关停,标志着西港搬迁改造工程正式启动。当天,我为这条新闻配发了最高规格的“本台评论”—《在科学发展的大潮中扬帆远航》:秦皇岛港西港搬迁改造工程既是秦皇岛市提升城市品位、振兴临港经济、促进港城互动共赢、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拓展未来发展空间的现实选择;也是河北港口集团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提升服务全省经济发展能力的重要举措;更是河北省委省政府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打造沿海经济增长极的战略部署。随着秦皇岛港西港区煤炭运输业务的彻底关停,标志着百年港区的煤炭码头完成了历史使命;标志着西港搬迁工程开始了万众瞩目的实施阶段;标志着秦皇岛市滨海新城区建设开始了崭新的历程。百年港区见证着秦皇岛百年的发展,百年的发展融入了秦港人百年的情感。站在建设沿海强市、美丽港城的新起点,让我们同心谱写中国梦在秦皇岛的新篇章,共同祝愿秦皇岛在率先开放、赶超发展的时代大潮中扬帆远航、前程似锦。

卢龙县石门镇唱石门村周边遍布着十多家小钢铁厂、小水泥厂、小砖窑和小冶炼厂,致使空气污染、粮食减产,村民的生产生活受到了极大影响。本台记者深入农家,采访到大量污染情况。进入违规企业,了解到这些企业不仅没有工商营业执照和环评手续,一天24小时违规生产,而且存在十多年没有监管、无人过问。我为这条消息配发了言辞犀利的“本台短评”—《国家禁令岂容叫板》:“五小”企业因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产品质量低劣、技术装备落后、存在安全隐患等诸多原因,国家早就明令关停取缔,而卢龙县石门镇唱石门村周边的这些既无证照又无环评的“五小”企业,居然堂而皇之存在了十年之久,其有恃无恐、无所顾忌,实在是令人震惊。在这里,只见烟尘滚滚,不见日朗风清;只见“金山银山”,不见绿水青山。环境成了某些人发财致富的牺牲品,百姓成了有些人追逐利益的受害者。我们不禁要问,这里聚集着如此众多的“五小”企业,原因何在?对裸的环境污染视而不见,监管何在?对百姓生活受到的严重影响无动于衷,良心何在?这些不该发生的事情,到底会有一个怎样的结局,我们拭目以待。

香格里拉的藏族姑娘次仁央金,因病面临截肢失去双脚的危险,秦皇岛女诗人赵永红得知情况后,将素不相识的次仁央金接到秦皇岛,住在自己家中,并在带她去看中医的同时积极调理。经过两个月的良好治疗,次仁央金恢复了健康。本台记者经过深入采访,认真拍摄,制作了四集电视系列报道《不远万里的心手相牵》。我为这篇报道配发了充满感情的“编后话”—《用爱的心灵拥抱生命》:心的呼唤,将次仁央金从雪域高原带到了陌生的城市。爱的奉献,让赵永红付出得无怨无悔。人间的春风,用浓得化不开的暖意,驱散了冬日的严寒。生命的源泉,从秦皇岛向着美丽的香格里拉汩汩奔流,笑语欢歌,花开一路。在爱面前,千里万里并不遥远,心灵不用双手也能相拥。在爱面前,年龄没有距离,真诚的情怀在严冬依然能够患难与共。港城诗人赵永红和藏族女孩次仁央金这个发生在冬天里的故事,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被滋润,被感动。深情的渤海,已经见证了一个诗人善良的境界。圣洁的雪山,也必将见证一朵美丽格桑花的重新绽放,一片沃土的盎然生机。

《秦皇岛新闻》作为地市级电视台开办的一档节目,播出时长相对较短,播出内容相对简单,无论是节目的涵盖性和深刻性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所以,要想把电视新闻的评论工作做好做透,使之达到观点鲜明、点评到位、语言犀利、富有文采,做到恰到好处,就必须结合电视新闻的自身特点,首先找到适合播出规律和播出方式的新闻评论撰写形式,这应该是电视新闻评论写作成功的基础和关键所在。当然,要想让电视新闻评论更深刻更全面,仅靠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每一个记者每一个编辑,都要把电视新闻评论作为基本功和必修课,全员参与,共同提高。只有这样,电视新闻评论才能做到品种更丰富、内容更深刻、主题更鲜明、观点更有力。

作者:王向群单位:秦皇岛电视台《秦皇岛新闻》节目部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