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电磁铁教案

电磁铁教案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研究电磁铁教案

(一)教学目的

1.知道什么是电磁铁。

2.理解电磁铁的特性和工作原理。

(二)实验器材

螺线管,铁棒,几个小磁针,一个线圈匝数可以改变的电磁铁,电源,开关,滑动变阻器,电流表和一小堆大头针。

(三)课前准备

检查学生使用的实验器材是否有损坏,将实验器材分小组放在盒子里,将小盒子放在学生的实验桌上。

(四)教学过程

全文阅读

案例教学高中物理论文

一、前言

新课标要求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并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自由发表个人的观点。所以,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通过创设情境、设置实践等环节,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点,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实现对学生的知识传承、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二、电磁案例教学课前设计

(一)课前分析

在高中物理教程中,“磁现象和磁场”是学习磁场知识的第一节课,也是磁场章节的预备阶段,可以说是对以后学习磁场章节起着一个铺垫作用,只有对磁现象有个正确、清晰的认识,才能学好本章知识。应新课标的要求,本节内容侧重于引导学生发现生活当中的磁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因此,本节内容首先要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磁现象,了解磁现象发生的现象与原因,并通过对讲述电流效应现象以及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来帮助学生树立起事物之间存在联系的观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本次的案例教学,一是要让学生发现和总结生活中的磁现象,了解现实生活中磁现象的应用,从而以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二是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磁与磁、电之间的相互作用,掌握电磁效应的现象,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三是通过借助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了解到南北磁极以及涨潮退潮的自然现象。

全文阅读

活用实验器材提高复习课教学效率

案例背景

复习课的教学一直是许多老师感到棘手的一个问题。在许多复习课上,学生往往很沉闷,老师的教学热情也因此大受挫伤。如何提高复习课中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复习课的功能不只是将所学知识进行一种枯燥的回顾和归纳?如何让学生通过复习课的教学不仅能将知识进行一个系统的归纳和整理,又能在原有基础上对知识的理解有一个升华,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我根据各部分知识的不同特征,多次地尝试着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试图优化复习课的教学。我始终认为,上好复习课的难点之一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需要教师积极的思考教学环节的设计,并作充分的准备。在九年级科学中考复习阶段,对电磁现象这块知识的复习我采用学校老师集体备课的课件。课件制作的非常精美,结合中考考纲的要求知识点罗列非常清晰,知识块的衔接也很自然,我略作修改第二天满怀信心地走进第一个班级。随着幻灯片一张张的演示学生的热情在一点点减弱,自己也感到课堂的气氛难以调控;并且不少知识点在复习中出现重复。学生无味,我自己也感觉不满意。由于第二个班级进度慢,还有一次上课的机会,所以当天晚上我乘机再细细的思考这节课的问题。对课堂设计做了很大的改动,删去了课件中大量的知识点,突出课堂环节设计中“一根导线和一块磁铁的”的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这些简单的器材对学过的有关电磁现象的知识点进行整合。

案例描述

教材分析:

内容是九年级科学中考复习主题3《物质的运动和相互作用》第三块知识电和磁的部分内容。中考《考试说明》要求中涉及磁性的概念、磁场特点;描述和绘制条形磁铁、蹄形磁铁、通电直导线、通电螺线管的磁感线分布情况;将电磁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解释生活中的磁现象和电磁的应用。

教学的重点、难点:

磁体磁极的判断;描述和绘制条形磁铁、蹄形磁铁、通电直导线、通电螺线管的磁感线分布情况;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电磁知识在技术中的应用等知识作为本节复习的重点。

如何通过一根导线和一块磁铁的将电磁的知识有机联系、迁移并加深学生的理解是本节复习的难点。

全文阅读

试分析初中物理磁场部分的教学

【摘要】近年来,随着现代化教育体制改革在初中阶段教育中的不断深入,在极大地推动了初中现代化教育发展的同时,各学科教学也面临着新的目标及任务。作为初中阶段的重要科目之一,初中物理教学必须根据新课改要求,探索和创新教学模式及方法,以更好地适应现代教育与学生发展需求。本文针对初中物理磁场部分知识,探讨了教师应如何加强教学的质量,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初中物理;磁场;教学

磁场是初中物理中的重点知识,也是难点知识。从近年的中考来看,磁场是必考知识点之一。磁场知识如此重要,但是在教学中由于磁场的概念较为抽象,大部分理解掌握起来比较困难,这就需要教师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简化学习的难度,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磁场知识的同时,能够将其熟练、灵活地应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中。

一、引入实例

初中阶段的磁场知识偏理论性,抽象性的概念不易于学生理解。加之初中阶段学生受物理知识水平所限,往往只能能够死记硬背公式与概念,而无法做到真正的掌握及运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入实例,帮助学生梳理磁场知识,弄清概念的含义以及公式的由来与推导过程,抓住学习的重点,避免陷入理解上的死胡同与误区。

例1.将铁棒A的一端,靠向铁棒B的中间部分,这时发现A、B铁棒互相吸引,而将铁棒B的一端,靠向铁棒B的中间部分,二者互不吸引,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铁棒AB均无磁性

B.铁棒A有磁性而铁棒B无磁性

全文阅读

电磁铁创新实验的效果

【摘要】在进行小学六年级《科学》课上册的《电磁铁》实验教学和科技兴趣小组活动时,根据现有仪器就是做电磁铁吸铁和改变磁力大小以及改变南北极的实验,演示很不方便。为了使内容更丰富直观,又能培养师生的创新能力,我们研发了《电磁铁创新实验箱》,用它进行电磁铁的教学,大家耳目一新,学生的兴趣倍增,效果十分好,同时又增加了这一新颖的教学资源。该创新教具获校、县、市一等奖和省三等奖。这项教具用到我们的实验教学中,使我们实施多年的《在科学实验课中大搞创新教育》的方案,创新实验和创新教育更有特色,效果更好。

【关健词】电磁铁;创新实验;创新教育;更好

一、吸铁性实验

把箱内的仪器取出,在可夹选1.5至6伏电压(4节电池任选节数)的电池盒上方有6种情况的电磁铁:1.中等漆包线80匝;2.中等线140匝;3.中等线200匝;4.大线100匝;5.小线100匝;6.小线大铁芯100匝。吸铁性实验只要任选一个电压和一种电磁铁,没接电时,用测力计上的铁块靠近电磁铁没反映,然后接上电再靠近就被吸住了,用其他非铁类物质与电磁铁相吸,都吸不到,说明电磁铁有吸铁性(见图2)。

二、磁力大小的实验

1.先选定一个线圈,然后分别用高低不等的几种电压接到电磁铁上并用测力计分别测出和记录下磁力的大小,从中就可发现,电流越大磁力越强。

2.先选定固定的电压,然后分别去接中等线80匝;中等线140匝;中等线200匝的三块电磁铁并用测力计分别测出和记录下磁力的大小,从中就可发现,线圈匝数越多磁力越强(见图3)。

三、改变南北极的实验

全文阅读

“留白”艺术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中国画里有一个术语叫“留白”,就是绘画时留下一角空白,让观赏者产生丰富的联想,不尽的遐思。奔腾的骏马,空白处是无垠的草原;傲放的寒梅,空白处是漫天的飞雪……“留白”意味深长,回味无穷。物理教学中的留白,就是让课堂有适度的“休止”和“空白”,这不仅能给学生构建一个放飞思绪、想像创新的空间,描绘出属于他们的精彩,而且能优化课堂结构,调控教学节奏,实现有效的教学生成。

本文以鲁科版《物理》选修3-2,“感应电流的方向”一节教学为例,谈谈笔者的浅见。

一、留白的教学作用

1.激发学习兴趣

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教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学中有意识地留白,对一部分内容暂时隐匿,使学生处于“愤”“悱”的状态,进入“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学生将获得高峰体验,从内心兴趣物理学习。比如,为探索“磁通量变化与感应电流方向的关系”,可从电磁感应现象入手,引导学生观察电流表指针偏向,发现不同实验条件下感应电流方向不同。再给学生留白,提出问题:①磁通量变化与感应电流方向的关系如何?②如何确定感应电流的方向?③能否设计一个研究该问题的实验?④这个实验的原理是什么?⑤需要什么仪器?⑥具体操作步骤如何?这些问题激起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同时也感到困难不少,这对生成“楞次定律”这一新知识学习将十分有益。

2.拓展思维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往一望无际的知识原野的窗子。留白并不是弃舍这部分知识,而是通过留白来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从自由王国走向必然王国,达到启动灵感阀门的效果。续前例,学生独立探索这6个问题后,要马上找到“感应电流方向与原磁场磁通量变化的关系”有较大困难。可先通过师生对话,让学生从原有认知结构中提取相关概念:感应电流方向、感应电流磁场方向、原磁场方向、原磁场磁通量的变化。再留出下面这四个“空白”,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①对象转换——变探索“感应电流方向与原磁场磁通量变化的关系”为寻找“感应电流磁场方向与原磁场方向的关系”;②初步探索——感应电流磁场方向与原磁场方向的关系;③深入探索——感应电流磁场方向与原磁场磁通量变化的关系;④升华结论——感应电流磁场方向与原磁场磁通量变化关系的辩证认识。

全文阅读

小学科学课堂与教学创新之我见

【中图分类号】G633.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4-0-01

“创新是一个国家不竭的动力。”科学课程改革深层次地挖掘了小学科学的教学价值,提升了“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教学目标的地位。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跳出知识本位,注重提高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和科学知识三维目标的协调统一,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从以下三点谈一下小学科学课堂在教学创新方面的体现:

一、创设情境引发质疑,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快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是带有感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既是影响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的强大助手,又是激发创造性思维的催化剂。问题是科学探索的起点。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较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此培养学生独立地提出问题要比按照老师提出的思路解决问题更为可贵。例如:教学《电磁铁的磁力(一)》一课,教学开始,教师播放一段电磁起重机工作时的视频,讲到:“在搬运废旧钢铁时,经常会用到电磁起重机,有的电磁起重机一次能搬运几吨重的废钢铁。看到这情景,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在惊奇之余,就会纷纷质疑:“电磁起重机的磁力为什么会这样大呢?”“电磁起重机的磁力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呢?”等等。教师可以相机引导:“联系上节课所学的《电磁铁》的内容,你认为电磁铁的磁力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呢?”学生就会猜测:“我认为,电磁铁的磁力大小可能和线圈圈数有关。”“我认为,电磁铁的磁力大小可能和电池节数有关。”等等。这样的情境创设,使学生对身边的事物产生极大的兴趣,引发质疑,激发了学生想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二、学为主体师为主导,引领学生有效探究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考虑如何才能教的方便、教得精彩,而是应更多地考虑如果我是学生,我会有什么感受,我会提出什么问题,我需要什么帮助等等。始终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的发展需要作为教学的焦点。在实验教学中,采用探索式实验,给学生操作的空间,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猜想结果,设计实验方案,让学生参与探究全过程。学生自己去实验、去发现问题、去讨论、去思考、去解决问题。在学生探究时,教师应成为学生探索的组织者、引导者。例如:教学《给冷水加热》一课,学生提出猜测:“放入热水中的冷水袋先沉后浮,可能和水的体积、重量有关。”教师引导学生:“要想知道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我们应该怎样做?”学生就会说:“通过实验来证明。”教师相机问道:“你们小组打算怎样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呢?下面,就请各组同学商定实验方案。”学生讨论的同时,教师要巡视指导。小组汇报后,教师引导学生参与评价和修改自己的实验方案。教师又会说道:“各组同学都设计了合理的实验方案。在实验之前,你觉得要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学生提出后,教师点拨并作以补充,然后各组进行实验验证。在课堂的各个环节中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起到启发、引导、矫正、补充等的主导作用,引领学生进行有效探究。

三、总结方法学以致用,鼓励学生课外探究

《新课标》中指出:“科学课应该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解决问题后,仍要带着问题走出课堂。”也就是课内探究的在继续――课外探究。通过在课堂中教师引领下经历的科学探究过程,学生已经积累了相关的探究方法和经验。课上提出的很多有价值的问题,不可能在一节课中全部解决,这就需要教师鼓励学生进行课外探究。例如:教学《电磁铁的磁力(二)》一课,教师引导:“上节课,我们一起探究了电磁铁的磁力大小和线圈圈数的关系。还有哪些因素可以影响地磁铁的磁力大小呢?”学生提出的探究问题是:“电磁铁的磁力大小还可能和电池节数、铁芯粗细长短、导线粗细长短等因素有关等等。”教师说:“影响电磁铁的磁力大小的因素很多,最主要的因素是线圈圈数和电池节数。由于时间关系,我们这节课根据上节课的方法,来研究电磁铁的磁力大小和电池节数的关系。另外的几个因素,需要同学们根据这两节课总结的探究方法,利用课外的时间继续探究。”这样达到了课内到课外的延伸,对课堂中已学的探究方法进行总结,并学以致用,达到了探究的延续性。

全文阅读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通电的线圈》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无处不在的能量》单元的第十四课《通电的线圈(二)》。

二、教材分析。本课是在“电的本领”单元认识、了解了电的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电的另一个作用:电生磁,即电能与电磁能的转化。通过制作电磁铁、探究电磁铁特性,让学生知道电能产生磁,探究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影响因素,了解电磁铁的应用,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的探究性实验,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电磁起重机,从而激发学生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的情感态度。

三、学情分析。学生对电铃、电磁起重机比较熟悉,但对它们的原理就不甚了解,这就需要我们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探究,对学习方法和过程要进行精心设计和指导。另一方面,这节课要求学生动手操作,对学生有浓厚的吸引力,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培养学生用科学研究的方法探究新事物。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电能产生磁,知道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了解电磁铁的应用。

2.能力目标: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体思路;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的探究性实验;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选择合适材料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

3.情感目标:愿意合作交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关心日常生活中有关电磁铁方面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五、教学要点分析:

全文阅读

化解小学科学实验失败的尴尬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主要通过开展科学实验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因此,科学实验的成功与否,是衡量科学教学优劣的关键所在。在科学教学实践中,由于准备不当、器材局限、环境制约等原因,往往导致实验开展不顺,乃至实验失败。出现这种状况,令学生很失望,让教师很尴尬。为化解实验失败的尴尬局面,保障实验教学顺利开展,提高实验的成功率,现结合个人教学经历举例谈谈化解实验失败尴尬的几个策略。

一、选对材料,确保实验成功

在制作铁钉电磁铁的分组实验中,教师会给各组学生提供统一规格的铁钉(长约10cm)和导线(长约2m)。而其中的导线,就是家庭常用的电线(也叫花线)。用这种电线绕在铁钉上,对小学生来说难度很大。在实验中,多数实验小组都是经过多人、多次尝试才勉强完成绕制;通电实验,大多数组的电磁铁只吸起二三枚大头针,有些组以失败告终(电磁铁好像没有磁性,一枚针也吸不起来)。究其原因,问题出在实验材料上,也就是实验用的电线。

这种电线,虽然易得,但是它不适合力量小的小学生用手绕制。为了用电安全,电线外面包有较厚的绝缘塑胶皮,可塑性差,用它进行绕制时用力要大,手一旦没捏住线圈就会反弹松开,这时往往又得从头再来。这让很多女生和个子小的男生望“线”兴叹。因此,必须找一种绝缘皮薄、线芯粗些的可塑性好的材料来替代。漆包线,学生用时容易刮掉漆,不行。偶然发现选用网线就好。

获取网线不难,网线拆分后就是8根单股铜线,粗细合适,且外皮色彩鲜艳,很受欢迎。学生用它绕制电磁铁的线圈很轻松,固定两端线头也容易,他们看到自己绕制的电磁铁能吸起十几枚甚至几十枚大头针时甚是兴奋。实验的成功,让学生体验到了科学神奇、实验乐趣,有效地激发他们了的求知欲,调动了他们学好科学的积极性。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选取实验材料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直接影响实验进程、效率以及实验者的体验,事关实验的成与败。因此,我们选取材料时,要兼顾到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要不拘泥于身边找材料,精心选对材料,确保实验成功。

二、巧妙变通,完善实验装置

在《电能从哪里来》一课的“我们来发电”环节中,让学生亲自用手摇发电机发电很有必要。但是,总有一些学生因看到自己发电点亮了小灯泡而兴奋过头,而后加快摇动的速度致使小灯泡被大电流烧坏,使得发电实验戛然而止,令大家非常扫兴……

全文阅读

把做实验当成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来做实验

摘 要:小学科学课程要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式学习的机会,引导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然而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往往是以讲述、示范、观摩等方式为主,把科学知识灌输到每个学生的脑袋,扼杀了他们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学生只会做这个实验,而在自身的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实验总结上却没有得到提高。如学生不会发现问题、不会设计实验去验证问题、不会做没有教过的实验、不会做实验分析等等。下面,我通过磁这一单元,来讲述一下如何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关键词:磁铁;磁力;问题

1发现问题

任何的科学发明创造,都离不开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是科学精神的第一步。如果在实验教学上,实验的问题,是老师强制性加给学生的话,学生在学习的第一步就不能得到锻炼了。

案例一:学生们一般是通过老师来告诉他们磁铁的特性的或者是老师提出一些问题,让同学们按照这个方向去探究。比如:直接告诉同学们把两块磁铁粘在一起,会发现什么;又比如,直接叫同学们尝试去吸不同的物品,看看哪些可以吸起来,哪些不能吸起来。在这些已经定好了框架的模式下,学生们也只能在笼子里思考问题,也只能朝着老师限定的方向去思考问题,科学素养难以提高。

案例二:老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派发磁铁两条,铁,其他金属或物质。然后提问,“我们一起玩玩你们手上的物品,说说你们的发现,还有提出关于磁铁的问题?大家可以把你们的发现写下来。”同学们发散思维去探究,会很开心的分享自己的发现。“发现磁铁可以吸起铁和磁铁,而不能吸起其他的东西”;“发现两条磁铁,有两头是可以粘在一起的,两头是要拼命分开的”;“发现磁铁可以隔着桌子粘在一起"。而在发现磁铁特性的同时,他们还会提出一些自己不懂的问题,比如“怎样做出一块磁铁?”“是否磁铁越大,吸力就越大?”“两块磁铁粘在一起,是否越近,吸力就越大?”“磁力会不会像电那样可以通过其他物品传播?”等问题。

拓展:按照以上案例,假如让学生在完全没有老师引导的情况下去尝试做一个全新的、自己没有见过的实验,显然,通过案例二学习的学生,会更善于发现问题。以家里的一盏台灯不亮了为例,案例二的学生会自己去发现问题,会想到,灯泡发亮的一连串问题,台灯发亮必须是灯泡能发亮并且有电直接通往到台灯灯泡这两个特性,想到可能是台灯的开关坏了、可能灯泡烧坏了、可能插座不通电等问题。

2分析问题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