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德育实训劳动总结

德育实训劳动总结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德国社会参与职业教育论文

一、德国社会参与职业教育的基本保障

(一)培训传统保障从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社会参与职业教育,如行业协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既是德国优良的历史传统,也是战后德国职业教育演进的显著特征之一。在12世纪至13世纪,行会组织在德国许多城市建立。这些行会组织制定有各自的规章,明确规定本行业范围内的生产条件、劳动手段、产品质量和避免竞争等问题。学徒制度是中世纪手工业行会的显著特点之一。[2]德国行会学徒制最盛行的时期出现于14世纪至15世纪。该时期,手工业行会详细规定了手工业学徒的招收、手工业学徒合同的签订、手工业师傅守则和手工业学徒满师等事项以强化对学徒制度的管理与控制。[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德国社会各企业及其行业协会高度关注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中职业学校的设立,而且注意投身于职业学校的管理和运行,以提高德国公民对职业学校认可度。应当说,在提升职业学校的地位方面,德国社会企业及其行业协会的确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这以后,行业协会和企业一直致力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企业培训的实施和管理工作。

(二)法律保障德国以法律的手段来规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起源于中世纪,而德国现代企业培训制度的确立,则以《行业条例法》于1897年在德国的颁布为标志。对德国企业实施手工业职业教育与培训进行详细规定的法律是于1965年颁布的《手工业条例》,该条例明确规定了手工业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详尽事项,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的确立,则是以《职业教育法》于1969年在德国的颁布为标志。该法是德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基本法律。该法明确规定了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详尽事项,包括初始职业教育与培训、职业继续教育与培训。职业继续教育与培训由职业进修教育、职业复职教育、职业改行教育和职业恢复教育等组成。《职业教育法》经过修改并于2005年4月1日予以颁布实施。[3]此外,德国还有一些法律法规涉及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并对德国职业教育与培训事业的发展产生影响。

(三)制度保障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德国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如决策制度、行业管理制度和协调制度等,从制度上保证了德国社会参与职业教育。决策制度规定作为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与培训重要一方的、符合实施职业教育与培训任务的企业,拥有较大的决策权。企业不仅有权制定职业培训条例等重要教育教学文件,而且有权参与起草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参与讨论、研究、制定各种职业教育政策,参与商讨、制定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学大纲等。行业管理制度规定行业协会作为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主管机构,拥有监督、管理双元制职业教育中职业培训事务的权力。尤其是该制度规定行业协会负责实施双元制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结业考试。协调制度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一项重要制度,这里的协调指的就是符合实施职业教育与培训任务的企业与负责进行职业理论教学的职业学校之间在培养职业技术人才工作中的协调,这是德国实施双元制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前提,也是德国社会、尤其是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实现所培养学生技能熟练、职业能力强的一大保障。

二、德国社会参与职业教育的主要表现

在当今德国,发展职业教育成为全社会共同的责任。行业协会、企业、劳动部门和工会等积极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全社会齐心协力、共同推动着德国职业教育与培训事业的迅速发展。

(一)行业协会参与职业教育行业协会是德国的一个很重要的组织。德国行业协会的一个突出任务是参与德国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德国《职业教育法》明文规定,受委托的“主管部门”负责管理、监督企业的职业培训。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企业培训的大多数的受委托的“主管部门”便是行业协会。依据德国《职业教育法》的规定,作为企业实践培训“主管部门”的行业协会,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企业培训的监督和管理职责具体表现在:制订条例以管理职业培训、监督企业职业培训的实施、以向培训企业主和受培者提供咨询的方式来促进职业培训、依据相关规定以判断职业教学场所及其培训人员能否胜任职业培训工作、审查职业培训合同、决定缩短或延长受培者的职业培训期限、制定和保管职业培训关系登记册、成立考试委员会和负责结业考试工作等等。

(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德国实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与培训,其最大的特点是企业对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参与。由于历史传统、社会发展、企业利益等方面的原因,德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很高,参与的方式也颇具特色,德国企业对“双元制”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参与具体表现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与培训管理权和决策权的主要部分由企业掌握、“双元制”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招生从寻求符合条件的培训企业开始、“双元制”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教学主要在企业内进行、“双元制”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考试以企业培训的成绩为主、“双元制”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学生主要在本培训企业内谋求就业、“双元制”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经费主要由社会各企业共同筹措、“双元制”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师资主要由企业提供和培养。

全文阅读

职教示范区经济建设意义

本文作者:毛君甫 单位:德阳市教育局

2007年6月,四川省政府命名德阳为“四川省职业教育改革示范区”。这是市委、市政府2004年8月作出建设西部职业教育基地决定后,我市发展职业教育取得的一个标志性成绩。《德阳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总体方案》的总体目标是:“经过10年努力,要把德阳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名优食品基地、综合化工基地、新材料基地、现代农业基地和西部职业教育基地,使德阳成为成渝经济区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基本实现城乡经济繁荣、生态优美、和谐稳定、协调发展的小康社会。”最近,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在全市教育工作专题会上强调“要以争创‘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为突破,统揽全市教育事业的发展”。努力建设好省级职教示范区,争创“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对又好又快推进统筹德阳城乡一体化进程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建设省级职业教育示范区的意义

(一)推进工业化进程

工业化是指以传统的农业和手工业为基础的经济体系向以现代工业为基础的经济体系转变的历史过程,大机器生产、规模经济与专业化、结构转换与升级、高效率共同构成工业化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1]2006年我市三次产业比例为18.7:54:27.3,主要工业指标居全省第二,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0%,尤其是德阳重装产业强势推进。同时,我市装备制造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尤其是配套企业技术工人短缺、人才外流现象比较突出,已成为制约提升重装基地成套生产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因此,迎接世界制造业向我国转移面临的挑战,就必须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对制造业人才的储备与培养优势。

(二)推进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进程包括了人口集中、地域转化、产业转型、生活方式变革等方面。城市化的重要特点是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劳动力转移是我市重要的社会问题,只有通过职业教育才能实现农村富裕劳动力向城市产业工人的真正转移。德阳中心城区建成80万以上人口承载能力的大城市,广汉、什邡、绵竹、中江分别建成30万以上人口承载能力的大、中城市,罗江建成10万以上人口承载能力的中等城市,将面临着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产业工人的转移。

(三)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全文阅读

基于育人为本的德育体系的建构与实践

主要创新点:

1.将积极心理学、成功教育、养成教育的理论综合灵活地结合,集成应用,构建了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德育体系,在学校教育中有首创意义。

2.突破了被动消极的德育模式,创立了以“激发学生内心积极动力,深层次推动学生品德成长”为目标的积极德育范式。

3.有效化解了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德育难”的困境,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也易于在更大范围内推广。

4.使素质教育与知识(技能)教学获得有效的统一,让知识和技能的习得过程成为育人的载体,让学生拥有健康的心态以更好地学好知识和技能,真正践行了“育人为本、德育为首”的教育思想。

本成果以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近五年的实践探索为基础,以积极德育的建构和实施为方法,成功地促进了学生品德的健康成长,同时也显著地改善了校风学风、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

积极德育是相对于消极德育而提出的新的德育理念。传统的学校德育,追求的是学校秩序正常,德育方法侧重于预防违纪、处理纠纷、训诫管控等碎片化的活动,我们称这是一种消极被动的德育。积极德育是以积极心理学、成功教育、养成教育等理论为基础,从唤醒人的美德、注重健康人格培养出发,通过有效的育德过程,激发人的积极动力,深层次地推动人的品德成长。

积极德育的体系和方法:以健康的校园文化陶冶人――文化润德;以严格的行为规范训练人――行为铸德;以丰富的知识学习滋养人――知识养德;以艰苦的技能劳动磨炼人――劳动砺德。

全文阅读

试析在职业学校德育管理中推行企业化管理模式

论文关键词:德育 企业化 管理

论文摘要:职业教育从诞生之日起,就与企业有着天然的联系。既然职业教育和企业管理有很多相通之处,那么我们作为职业学校的第一线工作者,就应该考虑如何将企业管理与职业学校的班级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企业化管理模式,让学生能以最快的速度适应社会,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有立足之地。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灵魂。今天是中国职业教育大发展的春天。职校学生毕业前更多的要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训,生产实习是中等职业教育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较长时间的实习,这让学生拓宽知识面,培养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文化知识、专业技能,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为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可以检验教学成果,为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合格技术人才积累经验。在此背景下,职业学校的德育管理应形成自己的鲜明特色,即职校的德育管理必须把参照系由封闭的学校教育转向人才市场和企业需求上来,转变学校德育管理模式,使之与企业管理要求相适应、相衔接。

一、必须尽快实现学校德育管理思路的根本转变

在日常德育管理过程中,教育者的思路要转变,管理制度要规范,要创新,管理方法要切实可行。一位饭店经理这样说:“你们学校考试不及格还有补考机会,而在企业,做错了一件事就很难挽回。”一句话道出了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错位。因此,职业学校在德育管理中要与企业管理相衔接。

1.思路决定出路

职教“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生产实训、顶岗实习已是职教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职业学校日常的德育管理应相应的由校内向企业延伸,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学校应有意识地引人有关企业的管理制度,强化对学生的培训,要充分利用晨会课、班会课等,加强对职高学生的劳动观念、安全意识、法制观念及心理健康教育,并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2.突出学校德育制度化、规范化管理

全文阅读

德国高技能人才培养开发经验及启示

[摘要]通过对德国高技能人才培养开发中取得成功经验的研究,结合我国国情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际情况,提出在高技能人才培养开发方面应加强的措施。

[关键词]德国 高技能人才经验启示

一、高技能人才的概念

高技能人才是指“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其本质特征是具有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即具有鲜明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其规格特征为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即具有明确的高层次性;其职业特征是操作群体中的管理者――“高级蓝领”,或是管理群体中的运行者――“应用型白领”,亦称为“灰领人才”或“银领人才”;其行为特征是知识与技能的应用活动而不是机械地模仿和简单地劳动,是在“应知”基础上“应会”的智能。因此,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是:既要掌握“必须够用”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基本的专业实践技能,关键是要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

二、德国在培养开发高技能人才方面的成功经验

1.德国的传统文化重视职业技能培养,人才评价不唯学历

战后德国第一位总理阿登纳曾说过:“职业教育应该是全民族的事业。”在德国,职业技能教育非常受重视,能工巧匠颇受尊崇。包括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在内的许多成功的政治家和大企业家都是出身于手工业者,他们的职业生涯也大都是从技工开始,因此,技工职业在德国享有很好的声誉。德国的人才评价体系并不盲目追求高学历而鄙薄职业技能教育。德国除了27%左右的青年上大学外,绝大多数年轻人都选择进入遍布全国的近万所职业学校。通过职业教育来获得基础知识,培养实际操作应用能力,考核合格后取得相应的职业技能资格,这样才能有资格进入某个行业从业,就业后还有机会接受继续职业教育。目前,德国有25%的19至65岁社会成员参与继续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成了每个职工的终身教育,从而实现了培训就业再培训再就业的循环往复。此外,德国许多大学也开设了职业课程,从而使许多大学毕业生在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的同时也能具有良好的职业技能。

2.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为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制度保障

全文阅读

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在我国中职教育中应用的再探讨

[摘要]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是企业和职业学校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教育制度。一方面,其萌芽、形成和发展是德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另一方面,其概念、特征、功能表也现出多维度、多层次、多功能的特点。探究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在我国中职教育中的应用问题,必须要解答 “怎么借鉴”的问题。解答“怎么借鉴”问题的最好途径,是重新认知当前关于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本身的理论,并对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进行理论创新和改造。

[关键词]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中职教育;技能型人才

[DOI]1013939/jcnkizgsc201519249

据教育部2013年的《中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与就业报告》显示:“中职生就业率超过95%,已经高于目前大学生的就业率。”[1]尽管中职生就业率高,但与社会的低认可率还有很大的反差。究其根源,可以归结为:中职学校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要求,进而引起社会群体对中职生的整体劳动素质认可度不高的现象。相反,德国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却因劳动素质相对较高而备受企业的青睐和社会的欢迎。追根溯源,可以归因于:首先,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是一个比较完善、相对成熟的职业教育制度。其次,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不仅是支撑德国经济发展的基石,而且还是减少德国青少年失业率的有效保障。因此,引入和借鉴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的成功经验,对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1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历史文化透视、社会背景分析

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的产生和发展,根植于其特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背景之中。基于此,探究“双元制”培养模式产生和发展的动力因子,应分别从其特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背景入手。

11历史文化透视

纵观德国历史发展的进程,可以发现,在探索其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选择上,德国继承和发展了“日耳曼民族”传统的“重实用、崇平等、尚合作”的现实主义思想和精神,并将传统现实主义思想和精神进一步开拓和创新为“双元制”培养模式教育思想和教学原则。随之,在“双元制”培养模式教育思想和教学原则的指导下,一个比较完善、相对成熟的职业教育制度――“双元制”培养模式便应运而生。

全文阅读

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情况汇报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根据市教体局调研提纲要求,现将我局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情况汇报如下:

一、学习贯彻《总体方案》文件,分层开展培训

1.组织参加《总体方案》专题视频报告会

2020年12月24日,区教体局组织各科室负责人参加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组织的学习贯彻《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专题视频报告会。深刻了解《总体方案》出台的背景、过程和意义,指出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是树立正确办学方向的指挥棒,报告会解读了《总体方案》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精神,以及下一步的贯彻要求。让全体教体系统职工全面了解了《总体方案》精神实质、总体部署,及对五个方面22项重点任务。

2.区教体工委及时传达学习贯彻《总体方案》文件精神

《总体方案》颁布后,我局高度重视,区教体工委书记、教体局局长分别于3月24日、4月22日先后到市教体局,就《总体方案》文件精神要求,与分管部门领导进行磋商座谈。并于4月19日,徐永生第一时间主持召开班子成员、教体机关全体成员、各中学中心学校校长扩大会议,组织原文,再次原汁原味学习《总体方案》文件,也明确了督导室领导、办公室相关工作人员牵头负责,确保了这项工作有人抓。会议强调,一要强化政治担当,深刻学习领会关于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论述精神,增强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二要坚持对标对表,全面对照《总体方案》,以破“五唯”为导向,破立结合,努力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三要抓好学习宣传。既要扎实抓好教育系统干部教师的全员培训辅导,还要注意开展面向家长、学生、社会公众的宣传引导,合理引导社会预期,营造改革良好氛围。

3.各中学中心学校多种形式学习《总体方案》文件精神

各中学、中心学校通过班子会议、支部会议、半月例会、教职工大会、党小组会议纷纷组织学习《总体方案》文件,深刻领会关于教育评价的重要论述精神。进一步做好学习培训,做到应学尽学,应训尽训,做到人员全覆盖。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具体的、细化的举措,坚持破立并举原则,围绕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举,突出学校特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

全文阅读

实习实训过程中职业道德的培养

实习实训是技工类院校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也是评价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实习实训的效果是否理想,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是否形成了良好的职业道德。而在实习实训过程中,我们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只注重引导学生对本专业技能的训练。

一、职业道德的内涵

所谓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劳动的人们在特定的工作和劳动中以其信念与特殊社会手段来维系的,以善恶进行评价的心理意识、行为原则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包括职业观念、职业情感、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良心、职业作风等内容,包括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职业道德既是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要求,又是从业人员对社会应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要做一个称职的劳动者,首先必须遵守职业道德。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离不开职业实践,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熟悉职业,体验职业,明确社会对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要求,才能把内心形成的职业道德情感、意志和信念转变成自己的职业道德行为。

二、加强职业道德培养的必要性

1.在实习实训过程中加强职业道德培养是德育的教育性的体现

所谓德育的教育性,是指德育的教育价值属性,任何教学必须具有德育的因素。学生的实习实训是一种特殊的学习过程,也应具有德育的因素。众所周知,实习实训的目的是在实际的职业工作过程中学习做一名合格的劳动者。因此,如何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就应该是实习实训中德育的主要因素。

2.加强职业道德培养有利于实习实训过程的管理

在实习过程中加强职业道德的培养,实际上起到了抑制不良的职业道德形成、同时促进良好的职业道德形成的作用。学生一旦将良好的职业道德作为自己的目标,在实习过程中就能自觉完成各项任务,不会出现与良好的职业道德相违背的行为。

全文阅读

浅谈在数控机加工实践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摘要:数控机加工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同时,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思想教育,加强职业前途教育,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做好实习实训前的动员,以激发全体学生的实习热情;教育学生始终牢记培养目标,不断提高专业技术,练就一技之长;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观念,感悟时代精神;为自己的未来不懈的奋斗。

关键词:数控机加工;实习实训;专业思想教育

中图分类号:TG6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02-0167-01

实习实训是职业学校教学工作的一部分,相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学生专业技能训练主要是在实训车间内完成的。为了顺利实现数控机加工专业的培养目标,保证学生熟练掌握专业技能而顺利毕业,各职业学校非常重视实习教学工作。如转变实习教学新理念,增加实习实训课时等。如何充分利用好实习实训阶段的教学时间,结合专业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我们每个从事职业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新问题。

教育部制定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中指出:实习实训既是强化学生职业技能、提高其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对学生进行劳动观念、职业意识、敬业精神、职业纪律、职业责任感教育和促进职业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途径。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和班主任应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和相关岗位的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及其养成训练。在此,笔者针对现阶段数控机加工专业实习教学中学生的德育现状,就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谈几点体会。

一、加强职业前途教育,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理想是人生奋斗的目标,人如果没有理想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教育也是德育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职业学校的许多学生或多或少存在自卑心理,个人理想模糊,职业规划不明确,对自己的前途感到渺茫,固而缺乏热情。针对这种心态,学校通过组织优秀毕业生回校介绍成功经验,并请企业领导介绍自己的创业历史和企业的发展前景等形式,使学生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从而逐步确立自己的职业思想和道德理想。教育学生正确面对数控机加工专业的市场需求,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社会需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树立公平竞争和敢于竞争意识,使自己成为对社会、对家庭、对企业有用的技能型人才。

二、做好实习实训前的动员,激发学生实习热情

全文阅读

黑龙江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摘要:文章主要运用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原理,围绕黑龙江省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及全面建设新农村小康社会这一主题,通过分析黑龙江省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提出黑龙江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对策。

关键词:农村人力资源;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7-0029-2

0 前言

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既需要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引领,也需要先进的技术装备支撑,更需要高素质的农村人才来实施。黑龙江省作为农业大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实施千亿斤粮食工程战略的背景下,加大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尤为重要。

1 黑龙江省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

1.1 黑龙江省农村人力资源的数量状况

黑龙江省全省常住总人口3 823.00万人,其中乡村人口1 777.70万人,占总人口的46.50%。2006年末,全省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为1079.3万人,占农村常住人口的76.3%。其中,男劳动力561.7万人,占52%;女劳动力517.6万人,占48%。全省农村从业人员中户籍在本村为922.8万人,占94.2%。黑龙江省农村人力资源数量丰富,开发潜力巨大。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