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美国著名故事家吉姆科恩认为,听故事能够打开教育无法到达的区域,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都可以从故事中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故事对于孩子的吸引力是非常大的,提到故事,孩子们的眼睛就会发亮。于永正老师在他的一篇文章中写到:没想到,我精心设计的课,很少有让学生记住的,让他们难忘的,竟然是故事。[1]的确,在我十多年的教育教学生涯之中也深有同感:真正自己值得珍藏、可供回味的往往都是那些令人感动的教育故事。同时,能够真正留给学生、值得学生珍藏的也往往是那些与教师相处的某个或某些故事瞬间。因此,对于学生而言,也许,学校教育所能留给他们的,除了知识之外,就是那些感人的故事,而且这更能打动他们心扉。所以,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应该注重发挥故事的德育功能,从一个个精选的小故事入手,创造一番育人的德育大天地。
一、“小故事”承载“大德育”:两个真实案例
镜头一
试卷发下去之后,一个女同学过来找我,怯生生地跟我说:“老师,我应该是满分。我的这个选择题是对的。”我接过来试卷,仔细看了看,试卷上有刚改动过的痕迹,虽然正确答案是B,但试卷上被新笔迹改成B的D还是能够看出来。我笑了笑,说:“哦,那也许是老师判卷时粗心了。”
第二天上课的时候,与讲课内容相衔接,我自然地引入了一个故事。一听说老师要讲故事,学生们都非常兴奋,个个瞪大了眼睛。我讲述了下面的故事。[2]
从前,有一位聪明的国王,他决定从王国的众多孩子们中间挑选一个做自己王国的宰相。
国王的方法很独特,他给每个孩子发一些花种,并宣布谁能培育出最美丽的花朵,谁就能够成为宰相。
孩子们得到种子后,开始精心培育,从早到晚地浇水、施肥、松土,谁都希望自己能够成为王国的宰相。
如果有人问我,你做了几十年教育工作,其中最难做的事是什么?我要说是做学生德育工作。如果有人问我,最快乐的事是什么?我要说是成功打动了学生,做好了学生德育工作。德育是每位教师都必须面对和思考的日常工作。有位教育家说过,一位好的教师,他所做的,不只是传递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触及了学生心灵深处,改造了学生心灵。这就是德育的力量和作用。
如何做好德育工作?我经历了很多次成功与失败,才渐渐由不愿意做班主任工作,到喜欢做班主任工作,再到喜欢做学生德育工作。是什么让我喜欢上德育工作的呢?那就是趣味故事。从一个个趣味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的心灵沟通是多么容易,德育是多么崇高,人的精神世界是多么广阔。不管遇到什么教育难题,我首先想到的是能否找个故事来解决,通过讲故事,让学生去慢慢回味。
一、趣味故事化解矛盾
学生之间的矛盾纠纷时有发生,如何教育学生化解同学之间的矛盾纠纷呢?平时我就会向学生讲一些如何为人处事的故事。
例如,有一则关于“仁义胡同”的故事。明朝年间,山东济阳人董笃行在京城做官。一天,他接到家信,说家里盖房为地基而与邻居发生争吵,希望他能借权望来出面解决此事。董笃行看后马上修书一封,道:“千里捎书只为墙,不禁使我笑断肠;你仁我义结近邻,让出两尺又何妨。”家人读后,觉得董笃行说得有道理,便在建房时主动让出几尺。而邻居见董家如此,也有所感悟,同样效法。结果两家共让出八尺宽的地方,房子盖成后,就有了一条胡同,世称“仁义胡同”。
再如,一位女士不小心摔倒在一家铺着整洁的木板的商店里,手中的奶油蛋糕弄脏了商店的地板。她歉意地向老板笑笑,不料老板却说:“真对不起,我代表我们的地板向您致歉,它太喜欢吃您的蛋糕了!”于是女士笑了,还笑得挺开心。而且,她被老板的热情打动,于是“投桃报李”买了好几样东西后才离开这里。
这些故事,不仅包含了一定的道理,还给了我们一些智慧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趣味故事传情达意
当了二十余年的班主任,一直在思考几个问题:为什么孩子能说正确的话,能懂大道理,可一旦落实到行为上,就打折、变样?我们的德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德育偏重道德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在大而空的德育中,学生的情感被搁置在一旁,单一死板的方法疏离于受教育者的心理世界,凌驾于受教育者的生活世界之上。于是,学生自然用消极的情感和态度来对抗这种强制性的灌输。进入青春期后,这种空洞的说教和僵硬的教育方法是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最直接因素。德育最缺乏的是情感教育的介入和辅佐,“不动情”难以“晓之理”。日本道德教育专家金井肇说,如今的青少年普遍感染了—种叫“无力感动”的疾病。
故事法缘于心理认同
故事法是基于心理学家萨宾叙事心理理论的基本观点,并结合儿童道德发展的心理特点而创造的德育方法,它通过持续性地让受教育者感受和体悟的方式,从而实现了受教育者对德育理念的认同。
在班会课时,我给学生讲了《乞丐的命运》这—故事。
上帝很想改变一个乞丐的命运,于是就化作一个老人来点化他。他问乞丐:“假如我给你1000元,你如何用它?”乞丐回答说:“太好了,我可以买一部手机,同城市的各个地区联系,哪里人多,我就可以到哪里去乞讨。”
上帝很失望,又问:“假如我给你10元呢?”乞丐说:“那我可以买一部车。以后,我再出去乞讨就方便了,再远的地方也可以很快赶到。”
上帝感到很悲哀,这一次,他狠狠心说:“假如我给你1000元呢?”乞丐听罢,眼里闪着光说:“太好了,我可以把这个城市最繁华的地区全买下来。到那时,我就把我领地里的其他乞丐全撵走,不让他们抢我的饭碗。”
品德来源于生活,儿童良好的品德培养必须植根于儿童的生活之中。珍视儿童生活的价值,通过道德活动去改善和促进他们的生活,才能让他们获得真实的生活体验,才能有所感悟。
儿童的生活世界就是一个个故事编织的世界。在品德课堂中适当地运用故事教学能改变往日的严肃说教,使课堂气氛活泼融洽,增加了每个学生的参与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在亲切自然的情境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故事,就如一朵即将盛开的蓓蕾,引领学生品味良好品德的芬芳。
一、故事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
儿童的世界应是童话的世界。对于儿童的道德教育不应是机械的、灌输的,不应是生冷的、硬邦邦的,应以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让他们在愉悦中感知、体验、践行。讲故事是儿童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能培养儿童的情感,让儿童有所体验感悟。
在教学“小马虎旅行记”这一课时,我首先用书上四幅图的故事导入,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喊“马小虎”是“小马虎”,让学生初步感知马虎就是做事不认真不细心。在听马小虎的故事中,学生一步步感知马虎可能带来很多不便与危害,小到把别人的名字写错使人尴尬,给人喝加盐的水令人痛苦,大到忘造电梯使整座大楼荒废造成严重损失等。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会倾听很关键。如果光看动画,他们可能只被动画所吸引,而忽略了动画的内容,而听故事,既培养了学生仔细倾听的习惯,又通过学生自己的想象,与自己的已有经验互相作用,进而提升了对马虎带来不便与危害的意识。
故事导入,既简单又实用。导入之时,结合故事,创设情景,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处于心愤口悱的积极思考的学习状态,既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以一定的启发。
二、故事导言――柳暗花明又一村
故事是神奇的,它是挖掘学生探究潜能的良好途径,刺激学生不断创新的有利手段。课堂中,当学生交流遇冷场时,教师不妨抛出一个与教学内容巧妙结合的故事,融入要解决的问题,激起学生无穷的思维乐趣,更能让学生在故事情境中主动交流。
摘 要:有“爱”的课堂,就要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自己的学生。有“爱”的课堂,就要努力让自己成为学生所爱戴的老师。首先教师应具有高尚的的人格魅力。有“爱”的课堂,就要求每位教师发挥自己的学科魅力,在日常的教学当中融入情感因素,在提高智商的同时,还要增长情商。
关键词:师生互爱 师德师风 爱满课堂 爱满天下
一、有“爱”的课堂,就要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自己的学生。
“滔滔江水是二山之桥,绵绵细雨是大地之桥,缕缕阳光是宇宙与苍穹之桥,而浓浓师爱则是连接教师与学生的心灵之桥。在5.12汶川大地震发生时,就有多少英雄教师用他们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师爱赞歌!
在5.12汶川震灾中,龙居小学教学楼坍塌,上百师生被埋于废墟下,教育局机关、学校师生、人民子弟兵、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全力投入抗灾抢险中。在清理废墟、抢救被埋师生过程中,见到向倩老师自己身体被砸了成三段,而她双手环抱将三名学生紧紧搂于胸前,用自己的身体将三位学生保护于身体下,用自己的生命和血肉之躯抵抗灾害,保护学生。在场所参与救助的人员均被向倩老师这种舍身就义,保护学生的英雄之举感动得泪流满面,自发的向向倩老师鞠躬致敬。
在什邡市发生的多起教学楼垮塌事故中,师古镇民主中心小学校舍也遭遇了严重的破坏,3层的教学楼轰然倒塌,但师生仅伤亡10多人,该校一年级女教师袁文婷为了拯救学生,青春定格在了20岁。灾难发生时,教室里的很多孩子都吓得呆坐着,不知所措。为了最大限度的减少孩子们的伤亡,袁文婷一次又一次冲进教室,柔弱的双手抱出了一个又一个孩子。当她最后一次冲进去后,楼房完全垮塌了……
这样的英雄事迹举不胜举。试想一下,如果不是英烈们将学生当成了自己的亲人和孩子,那么又怎能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身躯去庇护这些年轻的生命呢!
在教师节和母亲节那天,孩子们会为自己的老师和母亲送上同样一束康乃馨。这说明师爱和母爱一样伟大,而师爱又让我们比母爱更加重了一份责任!
李西顺:故事型德育有效提高德育实效
李西顺在《教育学术月刊》2012年第11期撰文指出,故事型德育模式特别强调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内在统合性,既保证了德育实效,又拓宽了对德育实效的理解,更提升了德育实效的人性境界。其建构策略包含三个层面:第一,学校德育方式的故事型建构。对德育方式的研究必须考虑具体的德育内容才具备实际意义,一般而言,不同的学段应安排不同的德育内容,内容的衔接形式不但要求具备故事型情境,更要统一于故事化人、文化化人、育人为本的核心价值导向。同时,应拓展学校德育的时空,学校教育的总体时间安排应该具备故事化意蕴,以“讲故事、听故事、演故事、创故事”为路径,把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优势自然融入学校德育过程。第二,师生关系优化的故事型建构。探索师生互诉故事课堂模式,把缓解压力、松动原有价值观结构与增强动力、建构新型价值观体系两种过程有机结合。第三,课堂德育情境的故事型建构。建构“故事·意趣·意义”的课堂情境,在“故事”与“意义”两极之间加入“意趣”的叙事桥梁。故事是道德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天然统一体,有助于实现知情意行的统合。
吴菊云:关注青春期女性成长教育
吴菊云在《教育探索》2012年第11期撰文指出,当前我国青春期女性成长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第一,文化定位不当,即文化定位上的“不回家”,即不崇尚居家生活,不掌握家庭生活技能。第二,角色定位不清,指目前学校教育较为忽视性别教育,育要求内容越来越中性化。第三,个性目标单一,即个性定位上的标准化。传统价值观里对女性的个性特征存在模式化的期待,如温良贤淑、懂事规矩等。第四,价值设定冲突,即价值定位上的不系统。女性教育附属于应试教育之中,不同阶段有相差较大的价值要求,从玩偶型到学习型到家庭型,越是每一阶段接近理想要求的女孩越难完成这样的转换。
为此,需要进行有系统的、差别化的及有针对性的教育,促进中国本土化的女性教育的发展。第一,进行差别化的女性成长教育。应针对不同个性、不同学业成绩和不同兴趣爱好的青春期女性,制定不同的发展目标,供其选择和定位。差别化可以体现在职业选择、生活方式、成长进程的差别化等方面。第二,树立各阶层优秀女性的榜样。目前,我国学校各类教材中优秀女性榜样的缺失是一个突出问题。要树立各种类型、阶层、个性的优秀女性的榜样。第三,建立针对女性特点的心灵价值系统。主要是针对女性在成长中可能遇到的社会文化冲突,帮助女性完成自我接纳、自我认同、自我尊重和自我独立。可做好心理建设工作,鼓励年轻女性进行精神探寻,建立女性权益和责任意识等。
学校德育常以品德课程中的知识传授为主要渠道,辅以纪律约束、行为训练和奖惩等手段,忽视了儿童道德认知的情境性和特殊性,不符合小学生思维发展规律,造成了品德教育实效偏低的现状。而故事能集中、典型地反映现实生活,以鲜活的形象表现感情,是非鲜明,感染力强。借助故事对儿童进行品德教育,足以撑起德育活动的半边天。
一、故事资源开发与运用的价值
1.故事是教育手段也是教育资源
故事历来深受孩子们喜爱,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曾形象地描述过:故事是孩子们了解世界、认识世界的桥梁,不敢想象缺少故事的儿童世界会是怎样的荒芜。这充分揭示了对于儿童,故事绝不仅仅只是一种娱乐,更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教育资源。故事能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儿童知识的增长,提升儿童的道德认识,春雨润物般改变儿童的行为。
2.故事可调动儿童的主动性
故事以其生动的情节、丰富的内容、瑰丽的想象,魔术般地吸引着儿童,使他们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主动调动自己的形象思维和道德认识去领悟故事的精髓,并在此过程中逐渐受到启迪。如孩子们喜闻乐见的《龟兔赛跑》,在听听、演演中,孩子们就知道了骄傲使人落后、坚持就是胜利的道理;再如《丑小鸭》,孩子在或伤心或兴奋中感悟了欺凌弱小的可恶,产生了对弱小同情的意识……其效果是说教、惩戒所难以达到的。
3.故事丰富的资源便于取舍
在我们的身边,每天都可以接触大量的故事:从杂志中读到的故事,从别人的交谈中听到的故事,从电脑网络和电视节目中看到的故事,还有大量的外国儿童文学经典故事,当然必不可少的就是我们老祖宗遗留给我们的无比宝贵的财富――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寓言故事、名人故事等等。这些故事,有的历经千年历史长河的淘洗和积淀,时至今日依旧熠熠生辉;有的宛如刚降临人间的天使,无比圣洁。故事教育资源的丰富性可谓无可比拟,便于教育者的取舍,教师可以根据德育目标各取所需。
曾在一次同学聚会中,听朋友讲起了当年的班主任与他们之间的种种故事,包括第一堂课、第一次谈话、第一个主题班会等,那种深情与幸福让我非常羡慕,更让我们眼红的是,这个老师带出的学生都非常出色,这让在场的人不得不相信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更让人相信教育的无痕,教育的最大力量融化在师生之间的相依相伴之中,那一个个师生共守的“难忘故事”就是成全了为人师者的魅力所在。
“做有思想的行动者,做有故事的德育人,做学生精神成长的关怀者”应是每一个德育工作者育人的价值所在。
一、分享难忘故事,润泽美好心灵
古今中外的德育故事是学生们沐浴德育的金矿,而用故事的形式来滋养德育又是学生喜欢接受的一种有效途径。故事里大大小小的人物所经历的事情充满了人文性,情节性;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故事内容,积极向上的思想内涵,都会让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从而达到有效德育的目的。而这些故事的分享过程则要求老师精心安排时间,搜集故事内容,并根据学生情感接受的程度有层次地影响他们,从而让故事来润泽他们美好的心灵。
1.适时随机演说故事,夯实文明基石
文明行为是道德的基石,榜样的故事是点亮孩子文明习惯养成的一盏明灯。一个有思想的德育人会适时随机地用多样化的故事来滋养孩子,升华孩子的道德情感,规范孩子的文明准则。为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晨间活动课、班队活动课、综合实践活动课、品德课等主阵地以及各时段、各学科,组织学生轮流演说故事,这无疑顺应了学生想听故事的童心渴望。
(1)主阵地中升华。班队活动课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主要阵地,是师生之间进行情感沟通、心灵对话的基本途径,更是学生在集体的展示中汲取震撼心灵的空间。一次精心设计的班队活动所起的作用远胜于一百次空洞的说教。老师应充分利用好班队活动课这一平台,让学生精心准备一个个中外德育故事,其中有美德为主题的德育故事,有英雄为主题的故事,有关注人文为主题的德育故事等。如在准备以英雄为主题的故事时,老师可以根据不同时代选择不同英雄来感染学生,就如“5·12”汶川大地震中所涌现出的可歌可泣的震撼心灵的英雄故事,还有每年的“感动中国”“中国骄傲”等年度人物故事评选出来的典型英雄故事,都是对学生生命意识、崇高道德、社会主义价值观等教育的活生生的材料。通过演讲,学生们从内容、声音、服饰、情感等多方面营造了感染学生性情的氛围,触动着学生的情感,达到了震撼学生心灵的效果,使德育成为于无痕中达到有痕的教育。
(2)随机时段中教育。在其他可利用的教育随机时段里,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实施教育。如发现学生在学习习惯上和生活行为上有很多毛病时,就可针对这些问题选择德育故事,而且是他们同龄人的故事,以此为榜样,不断地纠正他们的行为,思想上向榜样看齐,行为上向榜样学习。如有学生在学习上有拖拉的现象,就让学生找有关勤奋好学的榜样故事,像《勤奋好学的故事》这本书里面记载着许多名人刻苦学习的内容,用海伦·凯勒、达尔文、柳公权、高尔基、海顿等人的事迹来感化他们;有的学生行为上不是严格要求自己,老师就让学生搜集有关严于律己的榜样故事,用《竺可桢》《》等故事来教育他们;有的学生在生活中显得很无助,老师就让学生搜集有关自立自强的德育故事,如《张海迪》《一个无手农民的自立自强故事》等……与此同时,教师要不断地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慧眼发现同龄人班级中、校园中那些美好的人和事,讲述自己身边的温情故事。
摘要:童话故事因其具有独特幻想色彩,曲折的故事情节,唯美的画面都深深的吸引孩子们。童话以真善美德方式描述世界,具有很好的德育价值,孩子在倾听童话故事的同时,这正在形成自己的德育体系。
关键词:童话故事 道德教育 价值
童话是一种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作品,以拟人,夸张的手法,浓厚的幻想色彩,富有哲理的语言虚构出奇妙曲折的动人情节,塑造出鲜明的艺术形象,一个个神奇的故事构成五彩缤纷的世界.深深地吸引着每个儿童,使之产生浓厚的兴趣。它虽然是幻想、但它是深深地植根于生活中的.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童话是儿童天然绿色的精神食粮,承载着儿童童年的梦想。童话以真、善、美的方式展现一个奇妙的世界,因此其具有良好的德育价值,儿童在倾听童话故事的同时,也在形成自己的德育体系。
一、童话故事具有社会性
童话虽然用夸张、幻想的手法来描述事物,甚至有的已经超越现实,但当我们仔细观察,又发现其实组成童话的素材均是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孩子们在童话故事中看到的花、草、树木、人物、动物等等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他们的原型。童话故事虽来源了生活,但并不是现实生活的一种照抄,而是运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对现实进行改造,形成一幅幅生动有趣、吸引儿童眼球的童话画面。
童话是每个孩子最初对社会的认知来源之一。许多孩子对社会的最初印象是来源于小时候的童话故事,而不是来自于校园以外的社会。孩子们从童话中了解到了蔬菜的种类,森林里动物的生活习性,大自然的季节变化等等。同时在童话故事中,孩子们也学会了初步识别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童话中的世界往往是爱憎分明,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真与假都是那么地明显差别,突出了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白雪公主的故事中,白雪公主是美丽可爱的,而那个拿着毒苹果的皇后是恶毒残忍的。
二、童话故事也有助于提高孩子的注意力。
要想使小学孩子集中注意力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多给孩子讲童话故事可以达到提高孩子注意力的目的。如果孩子们上课不认真,不集中注意力,只要一开始讲故事,很快就会安静下来。如果在讲的过程中在添加一些肢体动作等等,让故事场面立体的呈现出来,那么效果会更佳。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们喜欢童话故事,在听的时候就特别认真,注意力也是高度集中的,就怕自己错过精彩的内容。
摘要:《论语》中说:“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意思是说,凡事能就近以自己打比方,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孔子以此说明做人的道理。其实,放在教育上,也是通用的。教育也是要“善喻”、“能近取喻”。也就是说,教师要善于利用身边寓意深远的哲理小故事来教育学生。本文对利用哲理小故事做好德育工作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哲理小故事;德育工作;原因;做法;注意事项;案例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4-0059
一、利用哲理小故事教育学生的原因
1. 有必要。班主任不但要传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还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这就要求班主任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和满腔的热情,更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耐心细致的工作方法。有了这些,是否就能够做通学生的思想工作呢?其实不然。比较“乖”的学生一说就通,比较“皮”的学生听惯了道理灌输,产生“抗体”,已然不以为意。这时,我们不妨利用哲理小故事来教育学生,更有说服力,更有现实教育意义。
2. 有实效。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宜导不宜堵,只能采取对症下药、循循善诱的说服教育的办法,而不能采取粗暴压制的做法。学生是有思想的人,更愿意听取富有说服力的批评,如果能带有点哲理,那就更好。所以,班主任在做思想工作时,必须集思想性、知识性、现实性、哲理性于一炉,详细耐心地阐明道理,只有这样,才有实效。
3. 有可能。学生接受能力较强,能对哲理性的德育故事加以理解领会。班主任选择有哲理性的、有寓意的德育故事来教育学生,让其体会其中深刻的意蕴,激发其情感,以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4. 有互动。说教式的德育方式太注重于灌输,班主任往往不自觉地成为了注入器,而学生成为了接受器。班主任只是按照社会道德的要求来宣讲学生应该达到的道德标准,未能使道德达于学生的心灵,起不了震撼心灵的效果。而讲述一个哲理小故事,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这就有了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故事之间的思想碰撞与认识上的冲突,是一种互动的德育方式,学生从中得到实实在在的认识与体验,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德育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