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德育功能

德育功能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德育功能·德育价值·德育目的

李太平(1963— ),男,湖北蕲春人,湖北大学讲师,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后。 人德性需要的满足,德育价值具有鲜明的主体性、为我性;德育目的是对德育内在价值的认识和追求。三者之 间又具有密切的联系,德育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德育目的之实现上,而不能泛化到一切德育功能之实现上。

[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1—4799(1999)06—0089—0092

一、关于德育功能

功能是由若干要素按照一定结构有机构成的系统在与特定的环境相互作用时所产生的结果。功能是表示系 统与环境相互关系的范畴,它体现了系统与环境之间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输入与输出的交换关系。功能侧重表 示系统对环境产生的作用,但功能又依赖于环境而存在,它是在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如果离 开了一定的环境及环境与系统的相互关系,抽象地谈论功能,那么,这种谈论没有意义。功能不仅包括系统对 环境的作用,而且包括环境对系统的作用。这种功能是系统与边界之外的环境相互作用所导致的结果。我们把 这种功能称为外部功能。

系统与环境的区分是相对的,在特定的系统域界内,一个系统可以分为A、B、C等各个子系统,这些子系统 对于大系统来说, 是其组成的要素;而就各个子系统来说,则各有其功能。就A系统来说,它以B系统、C系统 为环境,并与它们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产生一定的功能。 我们把特定边界内各个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 结果,称之为内部功能。

德育功能是德育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时所产生的结果。德育系统内部诸要素 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结果,称为德育的内部功能。德育系统内部诸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目的、德 育内容和方法等等。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的总和即为德育内部功能,其中主要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所产 生的结果。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作用所导致的结果,表现为受教育者严格遵守、积极认同外在的道德规范和享 用观念的形成,即表现为适应功能、认同功能和享用功能。德育的适应功能是指,德育能够使受教育者严格遵 守外在的道德规范;德育的认同功能是指,德育能够使受教育者内化和认同外在的道德规范,形成道德良心。 德育的享用功能是指,德育“可使每个个体实现其某种需要、愿望(主要是精神方面的),从中体验到满足、 快乐、幸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乐”(注:鲁洁、王逢贤主编《德育新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 ,第213页。 )。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的作用所导致的结果,表现为教育者师德的形成和提高、教育方法的改进 和教育内容的丰富等等。

德育系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所导致的结果,称为德育的外部功能。德育环境主要包括自然界、政治、 经济、文化等因素。德育外部功能包括系统对自然界、政治、经济、文化所产生的作用和自然界、政治、经济 、文化等外在环境对德育系统所产生的作用。德育系统对环境的作用所导致的功能,主要有自然、政治 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等等。德育环境对其系统的作用所带来的功能表现为政治制度、政治思想对学校德 育的控制作用,经济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对学校德育的最终决定作用,文化对学校德育的渗透作用,自然环境 对学校德育的熏陶作用等等。最终促使德育目标被修订、德育内容不断丰富、德育方法不断改进、教育者和受 教育者的德性不断完善。

全文阅读

音乐教育德育功能和审美功能的融合

摘要:音乐教育既拥有审美功能也拥有德育功能,如何更好地结合两者,综合发挥两者的积极作用,中小学音乐教育如何在德育活动中提升学生的审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促进社会主义新青年青春、活泼、健康发展,即为本文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教育;德育功能;审美功能;融合

中小学音乐教育是音乐教育体系的基础,是青少年学生学习音乐、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促进中小学音乐教育双功能的融合,既能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思想素质和政治素质,又使学生有一定的音乐素养和音乐能力,积极发挥自己的个性,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

一、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

(一)音乐教育审美价值存在的必然性

中小学音乐教育所强调的是基础性,是面向全体青少年的审美教育。小学低年级主要让学生听音乐,感受音乐的快慢,使学生对音乐感兴趣,并且能够演唱简单的歌曲,使之先具有基本的审美能力。到高年级和中学以后,教授简单的乐理知识,分析简单歌曲的和声、曲式,欣赏中外优秀的音乐作品,了解各种音乐风格,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修养和审美素质。音乐教育更多的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核心是审美育人,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感得以净化和升华。“通过提供给学生感受、表现、创造艺术的机会,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艺术实践活动之中,并在艺术实践活动中学习最基本的艺术文化知识,以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和爱好;使学生获得艺术审美的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欢愉;提高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奠定其终生享受艺术、学习艺术、发展艺术能力的坚实基础。”[1]音乐教育对于学生终身享受音乐,将来学习其他方面的知识是很有帮助的,如绘画、雕塑、造型、设计、建筑等,拥有一定音乐素养的学生学习其他艺术专业会比没有一定音乐素养的学生学习效率更佳,这对于他们以后的工作态度会有一定的影响,有的甚至决定了学生的生活态度和工作中的思维方式。发挥音乐教育的审美价值并以审美教育为基础已经迫在眉睫。

(二)音乐教育审美功能的实现

新课标中提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的课程目标,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居于首位,这说明审美功能的实现,离不开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在中小学生思想尚不成熟时,审美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多地要引导学生对音乐的认知和体会,做到以欣赏感受为主,以教唱歌曲为辅。“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受传统观念影响,有的教师认为音乐课就是教学生唱歌,教唱歌曲越多音乐课效果越好,虽然歌唱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有一定帮助,但中小学音乐教育毕竟不是以培养音乐家为目的,而是让所有学生了解音乐,陶冶情操,以达到审美育人的目的。事实表明,一味的教唱歌曲而不欣赏音乐、感受音乐,看似唱会了很多歌曲,但学生很难融入音乐本身,这样也违背了音乐教育的本质,学会的歌曲经常是一节课学会,过两节课就忘掉的情况。如果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音乐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把握,为音乐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学生真正爱上这门课程,积极主动的去唱、去听,甚至达到终身艺术学习的目的岂不是事半功倍。在音乐审美体验的同时,学生又轻松愉快、自觉自愿地学习歌曲和相关的音乐知识,并由此获得再发展、再提高的条件,达到审美功能的实现。

全文阅读

德育功能艺术教育论文

一、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

艺术教育本身具有德育功能。艺术是人的一种情感表达,是人感性和理性的统一。艺术诞生于人类的生产生活过程之中,从它的产生开始就和德育形成了紧密的联系。艺术可以让人感受美,也就蕴含着德育的属性;德育最终也要回归到情感层面,这与艺术教育的本质是相通的。艺术教育通过生动的视觉、听觉感受,向受教育者传达艺术所要表达的内容,让受教育者在思想上产生共鸣。所以,在育人方面,艺术教育有着一般的学科所不具备的优势。如在抗战时期,《松花江上》等歌曲激发了人们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罪行的愤慨和高涨的抗日热情;《义勇军进行曲》吹响了“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的号角,成为鼓舞全国人民一致抗战的爱国主义教育经典。这充分体现了艺术教育所具备的德育功能,是一种感性层面上的精神鼓舞。艺术教育本身需要道德的导向和支持。长期以来,很多人看待艺术教育总是片面关注它的外在表达形式,无论专业还是公共艺术教育,只注重理论、技能教学,而忽视其本身的辅德价值。

其实,艺术教育所具有的德育特征,能够给予艺术教育深层次的内涵提升。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道德的力量,使之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面旗帜”。艺术教育本身也需要道德的导向和支持,如曾经的一首《学习雷锋好榜样》,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成为社会生活的主旋律,而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又引导着人们的价值取向。艺术教育可以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化的德育。优秀的艺术作品是人民的精神财富。实践证明,通过艺术表现正确的思想内容,从而进行思想教育是相当有效的。如革命战争年代,战地文工团在硝烟弥漫的前线进行文艺演出,极大地鼓舞了战士们的斗志。这就是说,在主观上艺术家表演的主要目的就为了激发战士们的革命激情,在客观上观众也并不是单纯地在进行艺术欣赏,这样的教育显然更多的是借助艺术形式而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启示我们,在注重“晓之以理”的德育的同时,还应采用包括艺术在内的各种感性形式来“动之以情”。这样,才能获得最佳德育效果。

二、有效发挥艺术教育德育功能的途径

利用高校校园情境,把艺术教育与德育相互融合,有效发挥艺术教育的辅德功能,是提高大学生德育实效的重要手段。脱离艺术形式的德育往往流于简单的说教,而任何背离德育目标的艺术作品也必然给大学生带来各种负面的影响,最终成为传递各种“非正能量”的工具。因此,通过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地感染大学生,培养大学生高尚的情操,是当前高校育人的一大突破口。

1.充分利用艺术赏析教学“主阵地”,实践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一个艺术作品,如果不追究其历史,不剖析其内在意蕴,对其的观感必然会是苍白空洞的。实践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要充分利用艺术赏析教学。教师在讲解艺术作品时,要注重结合作品特点,追溯其思想根源,向学生展现作品诞生的背景,让他们深入了解体会作者的表达目的,从而由对艺术的初次感性认识升华到深层次的理性感悟。同样也可以在思政课堂上,用艺术形式去开展思想教育。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就可以通过爱国主义作品播放分析,让学生透过音乐或画面去感受所受教育内容的内涵,从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提高。

2.积极打造艺术教育形式多样的“立体攻势”,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正能量的传递。要形成在艺术教育中渗透德育的“立体攻势”,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教育。首先,可以利用校园内的许多宣传设施,如画廊、活动室、舞台、黑板报、学校电视台,宣传健康向上的思想与内容。利用各种形式多样的艺术活动和作品展示,对学生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效果。其次,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艺术天分。一方面定期举办校园音乐节、合唱节、舞蹈节等艺术活动,为学生参与艺术实践搭建良好的平台;另一方面可经常性地开展综合性或单项艺术欣赏活动,如声乐专场演出、舞蹈比赛、书画展等,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美化他们的心灵。同时,可以通过社团等学生活动,培养学生相互间的协同配合能力,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促进他们个性的全面自由发展。

3.抢占时代艺术主流与非主流的“新阵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开展教育。在当今信息时代,网络、手机平台等新媒介可以让人们广泛了解世界及艺术的各种发展态势,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辨别是非能力和审美水平的养成有着重要的影响。高校必须积极抢占这一块发展十分迅猛的“新阵地”,在新媒介中争取话语权。如教师如果能够及时跟进学生关注和喜欢的社会热点,把这些案例带进课堂中进行深入解读辨析,将更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州大学尔湾分校远程教学副主任认为,开办各种艺术活动并倡导大家一起参与艺术课程的实践,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在我们的大学生生活实践中,主流艺术结合学生艺术实践活动发挥德育作用的例子不胜枚举。

全文阅读

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一、古代音乐教育中对德育的重视

两千五百多年前,伟大的思想家、音乐教育家孔子就提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同时孔子宣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荀子也有自己对音乐的论调:“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礼乐而民和睦”。由此可见,音乐在古代社会的地位是相当之高,而且统治者把音乐的价值集中于德育方面,正是因为音乐对人心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从古至今,政治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等等,都把音乐当做教化的手段,也就是说,他们看到了音乐对人产生作用的特殊性,希望利用它来“寓教于乐”,达到教化的目的。古代统治者就是要通过音乐的教化作用,使人民的思想得到控制,从而利于统治者的统治。此时的音乐教育是为政治服务为信条的。不仅古代中国如此重视音乐教育,在古希腊,以柏拉图为代表的思想家同样注重音乐教育对国家建设的重要性,把音乐作为教育的基础,古希腊创建的德学主要着眼于通过音乐培养人的德性。这种从古代社会就产生的思想,直至今日,仍然在对人的教育领域发挥着作用,正是这种思想指导着一部分音乐教育工作者,通过音乐教育,以情感人,陶冶情操。使接受音乐教育的人更加高尚、完美。

二、当代校园里的德育状况

我国在校学生的德育发展状况并不是很理想,音乐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受到了不应有的忽视,这直接导致了音乐教育中德育教育工作的展开。制约音乐教育的德育教育工作展开的因素大致有以下两种:

1、学校对音乐课的重视不够,认识不足

在我国很多学校,音乐课的开设形同虚设,不但不能够保证音乐课的课时量,这样的做法直接导致学生远离了音乐,又何谈他们能中音乐中得到情感的升华,激发起高尚的道德感?我国著名音乐家贺绿汀说过:“音乐是培养人民高尚道德品质,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没有音乐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又怎么谈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呢?处于校园里的学生正是情感敏锐的时期,他们内心深处对于音乐的渴求是无限的,音乐教育对他们的身心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个时期的他们能够很容易的理解音乐带给他们的内涵与魅力。总而言之,在音乐教育中我们不仅要使学生获得音乐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且更重要的是发挥音乐教育的特点和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的身心得以健康全面的发展,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达到育人育才的双重目的。

2、学校音乐教育工作者自身素养、水平的低下,制约着学校德育教育的发展

音乐教师扮演的是音乐与学生之间的桥梁这么一个尤为重要的角色,教师应该将好的音乐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与意义挖掘出来,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明白这首歌唱出了一个什么道理,这部音乐剧是教人以一颗善良的心去对待他人。如果音乐教育工作者自身都不能过理解这些作品中所包含的意义或者不能够准确的向学生传达这些意义,那你有如何去开展学生的德育教育的工作呢?更有甚者,一些音乐教师的人格品行低劣,对学生没有责任感,对自己从事的音乐教育工作没有使命感,又岂能指望这种人为学生的德育工作做出贡献?所以,在音乐教师的选拨上,加强音乐素养的考核,建立音乐教师之间的竞争制度,不断对音乐教师进行培训与考核。建立起音乐教师之间的新陈代谢关系,让他们产生危机感,从而更好的为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服务,为学校的德育教育展开工作。

全文阅读

小议德育的经济功能

摘要:德育的功能也不是单一的,它具有经济功能。德育为经济主体提供精神动力与道德激励;德育为经济进步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德育为经济发展提供价值导向.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今天,我们更应该重视德育工作,重视德育在我们这个社会中所产生的经济价值。

关键词:德育 德育的经济功能 经济建设

一、关于德育

所谓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影响,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主体在实践活动中的互动,把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政治准则,思想观点、道德规范、法纪规范和心理品质内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素质的教育。”〔1〕我们今天所讲的德育是适应社会发展,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德育。它包括五个要素。那就是: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和纪律的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2000年7月召开的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上的主题报告中指出“在教学内容上要适应青少年学生特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纪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

德育的功能也不是单一的,通常我们首先会想到的是德育的政治功能。除此之外,德育的功能还包括德育的经济功能、文化功能、自然功能和个体发展功能。德育的经济功能是指学校德育对人们进行经济活动时所产生的间接或直接的影响作用。德育的经济功能一直以来容易被忽视。其实在市场经济持续发展,在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众多诸如权钱交易、、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现象时,我们传统的伦理道德受到冲击,人们不再笃信和恪守仁、义、礼、智、信等在我国延续数千年的伦理规范。许多人道德信念被扭曲,缺乏理想和健康的追求。在这种社会的背景下,德育的经济功能显得尤为重要。

二、德育的经济功能表现在哪几方面

德育参与下所形成的各种社会意识形态,总是以其独特的方式对经济的发展或延缓起着导向作用。通过德育使得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最主要的是形成一定的经济思想、经济道德、从而影响其经济生活和经济行为的价值取其。从微观层面讲,德育为经济主体提供精神动力与道德激励。从宏观层面讲,德育为经济进步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从社会持续发展的角度而言,现代德育为经济发展提供价值导向,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一、德育为经济主体提供精神动力与道德激励,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同时也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德育从思想上调节和控制着人们之间的经济关系,影响人们观察、认识自然与社会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影响着劳动者的主体意识、科技意识、全球观念。这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大卫·C.麦克莱兰所讲的那样“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取决于那些具有企业家气质的人的能动性。这些人喜欢一个人负责,他们听取别人对工作质量的反映,并不断地改进和提高功效。他指出,思想意识在提高进取心方面十分重要,通过训练可以提高企业家企业家的进取心,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因此,培养现代人的精神、心理素质、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对经济发展有重要的制约影响作用”〔2〕德育通过培养劳动主体的这些良好的品德,调动、支配、调节和作用于现代科技成果的生产运用,从而推动科技这种知识形态的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生产力,最终形成巨大的物质力量和经济效益。

全文阅读

高校德育功能的新探讨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总书记在今年召开的“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重要讲话的核心内容。当前在全面落实“德育为先”的培养方针的同时,有必要对德育的功能问题作一些新的探讨。

德育功能既是个理论问题,又是个实践改革的问题。如何科学地、全面地分析、理解德育的功能,是实现德育科学化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长期以来,在“左”的思想影响下,对德育功能理解得过分狭隘和片面,尤其是十年“”期间,简直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使我们的学校德育走上了歧途。

回顾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成绩是喜人的,结束了对德育功能认识的僵化局面,有关它的探讨也异常活跃,仅近几年就有数百篇相当有影响的,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这里我只想谈谈我对德育功能的一些看法。

德育功能由于划分的标准不同,因而,可以有不同类型的作用,如:定向功能、指导功能、调节功能、检查功能、评价功能等等。但最终还是可概括为两大功能,即德育的适应社会需要的功能和完善人的自身发展的功能。我们现在所进行的学校德育改革,关键在于正确认识德育的这两大功能。一方面必须适应社会的需要为社会服务,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另一方面又要满足人的精神发展需求,通过德育更新人的价值观念,使人格升华到更高的境界。总而言之,发挥德育的双边功能作用,就是要立足寻求两者的结合点。

一、德育的社会可分为:政治功能、道德伦理功能、经济功能

1.政治功能

德育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和阻碍作用,它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阶级性。超阶级性的德育是不存在的,这完全是由德育的性质所决定。政治是阶级间、国际间的一种特殊关系。在我国历史上政治与道德历来是密不可分的,只要阶级存在,德育的政治功能就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我们学校德育的政治功能主要是向受教育者传播一定政治思想的一种意识形态,对受教育者施加政治影响,以形成其政治素质和政治观念(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行为)。

社会主义学校的政治功能主要表现为培养一代新人的社会主义政治方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备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素质,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任何试图淡化社会主义政治功能的倾向都是错误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仍要大力强化德育的政治功能。但同时对社会主义学校德育的政治功能也不能片面理解。如有的人把学校德育的政治功能等同于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一种工具,将政治功能仅仅理解为一种政治活动,这些认识都是狭隘和片面的。我们学校德育的政治功能既包含服务政治和政治活动,又包含一定时期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实施和劳动者参与国家的事务,为社会主义政治服务及其特有的政治活动只是德育政治功能的一个方面,但绝不是全部。

全文阅读

释放学校德育测评功能

摘 要德育测评功能观从传统向当代转型的过程,使得德育测评实践面临着明显的“角色冲突”,思想上认同当代取向,工作中因循传统取向,导致德育工作的变形与低效。为了让学校德育测评走出“角色冲突”,实现传统取向与当代取向的和谐转化,我们提出了“三个回归”的建议――回归生活、回归生命、回归生态。

关 键 词德育测评功能;学校德育测评;角色冲突;三个回归

作者简介田国秀,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授;张立静,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

德育测评功能是指德育测评活动各个因素组织的结构性能。[1]德育测评是在德育测评功能的基础上,依据一定理论和评价标准,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系统、全面、客观地收集被测者的德育信息,进而对德育活动及其相关各要素进行数字分析和价值判断的过程。[2]学校德育测评将测评场域锁定在学校,测评内容聚焦于学生的政治状况、思想意识、道德表现,还会涉及学校的德育观念、德育活动等相关因素。

一、德育测评功能观:传统向当代的转向

20世纪70年代末,德育功能问题成为德育学科研究的热点,德育测评的功能问题也随之受到关注。步入新世纪之后,在德育测评的功能问题上,呈现出从“传统观念”向“现代观念”的转向。

德育测评开始重新审视德育测评功能的定位。首先是厘定功能的本质,功能是“本然”状态,强调“原本能做什么”。其次是回归德育测评的本体价值,德育测评的最终目的是了解、衡量符合人本质规定性和个体适应现代社会的道德素质,进而对个体进行干预,使之取得合社会性的发展。然而个体的合社会性发展是建立在个体本质发展之上的,跳过个体发展的直接功能,追逐测评的社会性间接功能,不仅导致了德育测评对个体需求、个体体验的忽略,进一步导致了德育实践过程中,对学生个体感受与评价的疏漏。现代德育测评功能观侧重于本体价值的实现,坚持对德育测评功能本原的回归,站在个体品德发展为根基的角度,高度重视德育实践对个体需要的关照与尊重,同时兼顾对国家和社会需求的遵从与落实。与传统的德育测评观念相比较,现代德育测评功能主要强调以下几个层面。

1.全面发展功能

全文阅读

社团德育工作与德育功能分析

摘要:本文基于高校德育工作的视域,在阐述高校社团德育工作现实意义的基础上,对高校社团的德育功能进行了具体探析,从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教育知识传导、素质拓展及个性塑造等方面入手,深入细致的归纳及阐述了高校社团德育功能中所涵盖的精神化育功能、知识教育功能、行为习育功能、实践培育功能、心理自育功能等,为高校社团德育工作的发展提供了指导作用。

关键词:高校社团;德育功能;现实意义

高校学生社团是大学生在自愿的基础上,以保证学生学业为前提,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为宗旨,将志趣相同的大学生以一定的组织形式聚集起来,发挥自身特长、交流兴趣爱好、相互启迪思想、丰富课余生活,按照自定章程自主开展活动而结成的群众性组织,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的有效形式,是高校构建德育工作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德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旨在促进大学生塑造良好品格,提升素质能力,以达到全面发展的目标。学生社团是高校拓展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在高校德育工作的环境下承担着教育培养和塑造人格的功能,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价值观念、能力素养等都能通过社团文化和活动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研究高校社团德育工作重要性及德育功能对于完善高校学生德育工作,以及引导高校学生社团的良性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髙校社团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一)髙校社团德育工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有效载体

有效的社团德育工作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其融思想性、文化性、学术性和娱乐性于一体,可以通过丰富有趣的社团活动将大学生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切实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大学生社团德育工作的内容主要集中于大学生的政治修养、思想修养、学术研究、专业技能和文体娱乐等多个方面,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式、目的相一致。大学生通过加入社团,参与社团活动,能够增强集体荣誉感,树立全局的观念,促使社团成员自觉地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增强遵纪守法的观念,逐步成长为政治进步、思想成熟、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

(二)髙校社团德育工作为高校素质拓展教育工作提供重要途径

面临愈发严峻的就业形势,只有基础牢、能力强、素质高的综合型人才,才能经受住知识经济的挑战。大学生社团是通过非课堂教育的方式,让学生参与课外活动实践,加强课外知识的学习,实现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知情意结合的综合教育。在强调合作与共赢的当今社会,交往能力越来越成为大学生心目中衡量个人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1]。人的分享行为具有道德评价意义,培养分享行为是道德教育的题中之意,是形成良好道德行为的基础与保证[2]。大学生社团德育工作能有效引导大学生社团向提升大学生交往、沟通、分享能力的方向发展,给高校第二课堂建设带来了深刻启发,使大学生通过在学生社团中的锻炼提升心理品质、修炼道德素养、塑造高尚人格、规范社会行为、培养良好美德。

全文阅读

大学语文德育功能探讨

【摘要】

大学语文课程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作用,对大学生德育功能的培养具有重要责任。大学语文课程具有较强的文化艺术性,这对德育功能的实施具有更好的优势。

【关键词】

中国文化背景;大学语文;德育功能;探讨

中国的传统文学一般追求文道合一的文学标准,将反应现实生活作为创作的思路,将培养社会责任感作为重要的目标。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将培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作为其重要的方向,它一方面致力于对社会生活的关注,另一方面致力于对德育功能的发挥。作为与德育内容重要相关的学科,语文课程是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提升学生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

一、现代高等教育对大学语文课程的要求

现代教育不仅是简单地对人才进行专业知识的教育,更是致力于将教育的引导功能发挥出来,这个目标的实现远比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等的培养更加的深远。将个人和人类的健康及社会利益等紧密相连。我国的高等教育在当前取得了较好的成就,但是当前大学生却表现出了很多的精神危机,这些现象的出现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当前大学生辨别真伪的能力较弱,沉迷于网络,甚至将自己的一天时间都浪费在网络上。他们表现出的精神空虚、缺少信仰的状况与其专业知识水平极不相符。当前大学校园频发的案件更是让人在痛心之余,好好反思高校专业知识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严重脱节现象。我国的高等教育应将学生的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德育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是用学过的理论知识来指导思想行为。它的衡量方式不能以分数作为依据,同时它的教育方式是全息教育,学生所能接触到的一切思想行为都与其紧密相关。高校开设了相关的法律课、思想政治课等,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但是学生的道德水平和道德判断能力并没有因此而得到提高。全息教育能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道德判断能力,它不能依靠单纯的某一学科就能完成,需要将其作为一个体系在每个教师的每节课教学中都将其渗透进去。大学语文课程能承载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能对大学生的道德情操进行培养,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文化水平,从而能够将其道德判断能力进行加强。中国传统文学能很好地对人起到教化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学背负着道德教化的重任,能够孕育出灿烂的民族道德文化。大学语文课程能很好地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形式和内容进行传承,同时结合了文章和道德的精神,有极丰富的道德文化因素蕴含其中,能够对学生进行健康向上的道德引导。

二、在大学语文课程中实施德育的优势探讨

全文阅读

初中语文德育功能探讨

一、语文德育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几乎贯穿了整个教育体系。从以往的初中语文教学现状来看,老师大多都只是将教学的重点集中到了对学生语文基础能力的培养上,没有认识到初中语文教学应当发挥出德育功能。虽然一些老师也明白在语文教学中应当对学生的德育素质进行培养,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的语文知识能力得分几乎主宰了一切,老旧的教育观念认为考试得分一方面反映出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老师教学的有效性,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具备语文德育功能正确认识的老师也只能被迫的将注意力侧重于语文基础能力教学上,至于德育部分往往都只是性的带过,很难对学生起到实际性的德育教育功能。

但是语文教学的本质目的在乎于两点,第一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能力,这就是文以载道中的“文”,第二是增强学生的德育素质能力,这是文以载道中的“道”,其重点在于“道”字,所以通过语文来进行德育渗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这本身就是语文学科的本质所决定的。当前,新课改对我国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做了很大的改进,在新课改下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德育素质能力培养被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加上整个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在当前对学生进行语文德育教育已经势在必行,这是使学生在今后人生成长道路上健康、正确发展的保障。

二、初中语文德育教育的策略建议

(一)将德育教育与语文基础教学相结合

我们说要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发挥出德育功能,这不是指要侧重于某一方,而是要齐头并进。从本质上来讲,语文基础教学和德育教育两者之间是并不矛盾的,而且还能够通过老师的课堂教学计划,将两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样一来在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能力的基础上,也增强了学生的德育素质能力。初中语文课本教材中的内容所有都是经过编订人员反复筛选的,这些课文不仅具有很强的基础知识能力培养针对性,同时也有着突出的德育性质。所以教师要善于把握教学内容与德育教育切入的时机,以一篇经典的语文课文《背影》来说,在讲到“蹒跚”、“攀”、“缩”、“身子向左微倾”时,老师就可以通过目的性的引导,让学生体会到在平常的生活中,身边的亲人为我们所默默付出的关爱,当学生能够明白这一点后,他们便会以同样的行为、态度来对待他们身边周围的人。

(二)将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塑造作为语文德育教育核心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大量的作品来挖掘、拓展,引申一些与生活贴近的例子,实现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培养。文体不同,其德育教育也显现出不同的鲜明特点。在讲解说明文时,我们除了向学生介绍说明文的有关知识,更应着力向学生弘扬科学家严谨的工作作风,使学生感受到真正的科学要经得起考验,借此培养他们热爱科学、尊重科学的品质。在议论文教学中,我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现实社会,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发现问题,认真思索,实事求是地得出结论,抵制错误的观点。通过语文教学,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作出正确的判断,帮助他们逐步树立坚定正确的信念,培养正确的价值取向。综上所述,寓德育教育于语文训练之中,是语文德育教育的正确途径。反之如果架空分析、空洞说教,则会使德育教育游离于语文训练之外,不但削弱了语文训练,也会使德育教育苍白无力。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