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登岳阳楼教案

登岳阳楼教案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岳阳能等同岳阳楼?

2008-200年度第二学期南昌市期末终结性测试卷八年级语文第一大题”积累与运用”中有一副对联题,要求学生根据上下联对应处内容运用所学知识填空,联语是:湖南――八百里洞庭凭__壮阔;__两千年赤壁览黄鹤风流。上联提示所写内容是有关湖南方面,下联空白处则考查由下联内容推出中国哪个省份,多数学生容易推出为湖北省。

我们先从命题者撰写对联旨在考查的知识点看,这副对联涵盖了语文、地理、历史方面的知识,属综合性题型,有一定难度。语文知识方面考查学生是否懂对联,诸如上下联字数相同、词性相符、上下联在语法结构上互相照应、句末上仄下平、内容相关等等;从地理角度,检测学生是否知晓洞庭湖、赤壁、黄鹤楼所在省份;而历史知识,旨在考查学生是否了解历史上仙人、文人墨客、政客留下的千古传说和佳话,如三国时期发生的赤壁之战,苏轼被贬黄州先后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下了脍炙人口不朽佳篇,但苏轼所游并非三国时期赤壁;唐代诗人崔颢留下题有一首七律《黄鹤楼》千古美文,以及传说仙人王子安、费骑鹤典故;另一典故说是“黄鹄矶”原名“黄鹤矶”,楼从山名;还有宋代滕子京曾被贬为岳州知州等。尔后分析下联“黄鹤”,这里“黄鹤”是否就指代“黄鹤楼”呢?笔者认为“览黄鹤风流”都涉及到有关黄鹤楼典故,尤其是李白登楼见崔颢诗后自愧不如,只好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李白号称“青莲居士”,这便是“崔颢题诗,青莲搁笔”佳话,如果说黄鹤亦代黄鹤楼,可以说得通,他们之间有千丝万缕联系,发人深思遐想,那么是否就根据下联推出上联空白处就应填“岳阳”呢?(标准答案确实如此),笔者认为值得商榷,如果说八百里洞庭凭岳阳楼壮阔说得通,因岳阳楼在岳阳市城西,面对洞庭湖,湖边一楼,景物壮阔,但八百里洞庭凭岳阳壮阔似乎欠妥,八百里洞庭皆因湖南主要干流湘水流入才出现壮阔景观,课文《岳阳楼记》中有一句“南极潇湘”,潇水是湘水支流,都注入洞庭湖;最后从视角看此联,下联“二千年赤壁览黄鹤风流”是从仰视角度来说,是从地面往空中看,“八百里洞庭凭潇湘壮阔”是从俯视角度来看,即从空中往下看,可以想象一楼在八百里洞庭里显得何等渺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从高出往低处看,湘水、潇水如一条白练纵贯潇湘大地,是看得见的,笔者以为填“潇湘”较“岳阳”更贴切,岳阳不能等同于岳阳楼,笔者收集到有关题岳阳楼名联,有几种特色,一种不直接说岳阳楼,但一看便知,例清-张照题岳阳楼联:南极潇湘千里月,北通巫峡万重山;清-陈大纲联: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许萃华联:从唐宋物换星移,真形不减巍峨,考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皆为楼阁重修日;值中外宾来客往,胜状更添壮丽,看云飞波涌,千帆竞发,恰是英雄后乐时;一种把“楼”放前,“岳阳”置后,或不出现“岳阳”二字,例清-徐小毂联:国中大泽推云梦,天下名楼是岳阳;成沛良联:斯楼坐落好河山,抱八百里洞庭,揽七二峰衡岳,白云悠悠,伴爽气西来,碧水长天呈一色;华夏拓开新局面,奋十亿人智力,光五千年文明,心潮滚滚,随大江东下,古城杰阁庆重辉;一种直抒胸臆,联语中出现“岳阳楼”三字,例周砥中联:小小岳阳楼,从巴陵修复以来,为全国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留下一个缩影;茫茫洞庭水,把君山画得更好,是诗仙抒情写景,两相结合,构成千古奇文岳阳天下楼,登临者蹈厉歌吟,荆楚本多才,况还有杜老题诗,范公作记;洞庭船上客,观览乎衔横吞吐,湖山何等美,惹得那滕王比胜,鹳鹊争奇。几乎笔者所看联语没把“岳阳”来等同“岳阳楼”,如同咱们江西南昌的“滕王阁”不能等同于“滕王”,没哪个说你去游览“滕王”?滕王阁有时简称滕阁,有联:滕阁秋凉,西山气爽枫林老;灌城春暖,南浦烟凝柳浪轻,还有薛维桂联:巍峨滕阁吞牛斗,磅礴文思贯古今。抑或笔者才疏学浅丑陋寡闻,还从未听说过岳阳能等同岳阳楼,不知命题者拟这一联语时,到底是从浅易来考查,即下联黄鹤(楼)就一定对仗岳阳(楼)?还是从更深层意来挖掘上联之寓意?当然,这是笔者一家之言,不妥之处敬请专家指证。

今年初中语文试卷首次出现对联题,这与南昌市社会大环境密切相关,南昌市作为全国唯一一个省会楹联城市,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国际(南昌)楹联文化艺术节。楹联是基于我国汉字的特殊义形结构和韵律的一种传统文学形式,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千百年来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广泛应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了解楹联的基本特征、撰联技巧、传统格律文学常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机的糅合楹联知识,学生既可增长学识,品享楹联之乐,又能陶冶情操,语文教师应该认真对待。

全文阅读

大胆创设古代诗歌教学的新课堂

摘要:创设新课堂的核心问题就是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真正做到把“思维权”和“话语权”交给学生。创设古代诗歌新课堂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以新课程理念作指导,精心备课。其次,想办法让学生“动”起来。第三,注重师生情感的互动,关注学生的即时反应,随机应变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之间的矛盾。第四,把诵读贯穿教学的始终。最后,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

关键词:新课堂;思维权;话语权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2)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3)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然而,时下古代诗歌教学的语文课堂,有的教师简直就是“话语霸权者”,从头到尾一味讲。要么捧着教参或《唐诗鉴赏词典》,从第一句讲到最后一句,平铺直叙;要么就是从字词到篇章,从内容到手法,事无巨细,结果学生睡倒一片,自己还怨气冲天。这种“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怎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呢?它实际忽视的是学生的独立思考、个性化解读的权利。

还有一类教师,那是一味练。一方面看着只有一些评论文章的教参和选修教材不知该怎样上,另一方面非常功利,直接做训练

题,这样既能弥补备课的不足,似乎又能对付高考。而且这样的练习课很好上啊,念念答案,学生也不用动口、动脑,多省事!然而这样又怎能引导学生呢?学生个性化的语文素养更是培养不起来。

另有一些老师搞了一些所谓的丰富的“活动”,课堂气氛是热闹了,但真正打动心灵的东西少了,诗词的美感缺失,文学味少了。当教师自我感觉很好地上完一节课,却很少从学生的角度反思他们从这一节课究竟学到了多少,究竟能力是否有提高。

针对这些古代诗歌教学的语文课堂现状,我们教师创设新课

全文阅读

目的论视角下湖南景点楹联的英译研究

一、引言

江南三大古楼之一的岳阳楼历来都是文人居士聚会,把酒吟诗,抒情画意的场所。它在被诗人墨客以诗寄托情思的同时,因诗而闻名遐迩,成为湖湘文化具有代表性的旅游胜地。随着外国游客的纷纷到访,将岳阳楼作为外国人初步了解湖湘文化的窗口之一已十分必要。而岳阳楼上历代文人所创作品多以对联形式悬于岳阳楼景区各处,对其中部分主要对联英译,让更多的外国友人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文化的软实力进一步推动旅游形势的发展,是一项值得尝试的探究。因此,本文将以岳阳楼景区部分对联为研究对象,在目的论的指导下对其进行英译。

二、目的论与对联英译

目的论是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内容。翻译目的论主要有三大原则:目的原则(Skopos Rule),连贯原则(Coherence Rule)和忠实原则(Fidelity Rule)。三者的关系为忠实原则服从于连贯原则,而这两者都必须服从目的原则。换言之,目的原则是核心原则,忠实原则以连贯原则为前提,当发生冲突时以目的原则为准。

旅游景点的对联,要实现其英译,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就应充分发挥其呼唤功能,感染游客,在引起其注意的前提下,传达信息并使其印象深刻。目的论强调的便是从文本接受者的角度出发,以译文传达的目的为中心而指导翻译。不同的文本要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但宗旨是符合文本英译的目的。因此,目的论视角下的对联翻译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三、岳阳楼部分对联解读与英译

岳阳楼乃江南三大名楼之首。相传原是三国时代鲁肃在洞庭湖训练水兵时的阅兵台,随着历史的发展才逐渐演变为登临游览,观光赏景之地。南北朝时称巴陵城楼,初唐时称南楼,中唐李白赋诗后定名为岳阳楼。

俗话说:“楼以文名,文以楼传。”据不完全统计,仅仅唐代吟咏岳阳楼和洞庭湖的诗作就达一百三十八首。岳阳楼以文而胜,其声名远播则主要得益于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和范仲淹所作《岳阳楼记》。细看岳阳楼上对联,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类。

全文阅读

《岳阳楼记》助读练习系统分析

摘 要: 本文以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岳阳楼记》为例,对其助读系统进行分析。《岳阳楼记》的助读系统包括单元导语、课文前导语、插图与注释。

关键词: 岳阳楼记 助读系统

一、《岳阳楼记》助读系统分析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总目标包括“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为帮助学生提升探究性学习与独立阅读能力,重视并完善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掌握方法、启迪思维的助读系统成为必然。本文以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岳阳楼记》为例,对其助读系统进行分析。《岳阳楼记》的助读系统包括单元导语、课文前导语、插图与注释。下面我将分导语、插图、注释三个部分进行分析说明。

导语分析:

评价导语的好坏,首先要看它是否能完成导语应当达到的功用:一、对学习者学习理解文本提供方法上的指导和思路上的引导。二、提供背景性材料,“对学习者了解作者写作意图、理解文章主旨、把握文章内涵起到引导、补充、激发、联结等作用。”参照这两个功用,我们来评价《岳阳楼记》的导语。

《岳阳楼记》导语分两个部分,一是单元前的导语,二是课文前的导语。先看单元前:

本单元所选课文,以写景论游的古代散文为主。有的表达旷达胸襟,有的流露自得之乐,有的抒发闲适之情。所记景色不同,写作心境不同,却都是感事抒怀,借景言情的名篇。

全文阅读

搭建自主平台展现主体地位

对诗歌教学,大多数教师都集中在背诵上,以为只要背会了诗句,总结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一首诗的教学任务便算完成了。笔者认为,在诗歌教学中除了达到上述要求外,还要加入语言赏析能力教学,培养学生再造想像、创新思维能力。我在执教《登岳阳楼》这首诗歌时通过设计学生自主学习教案,教师采用讲述与点播的方法,融入了关爱与知识同行的理念。

[案例]

师:同学们,通过自读、查找相关资料、研讨和交流,我们已经基本理解了杜甫《登岳阳楼》一诗的诗句和本诗的大意。但这并不意味我们已经读懂了杜甫的这首诗。下面我们分组研讨,请大家围绕全诗深层次地理解和提问。时间10分钟。

(10分钟左右的时间,各组将问题陆续递上。)

师:综合各组的学习,有代表性的问题是这样几个:

1.哪些字运用得好?最妙的是哪一个?

2.作者以“乾坤日夜浮”来写洞庭湖,它的妙处在哪里?

3.从哪几方面使人感到作者抒发的苦难感是深沉、博大的?

全文阅读

课堂,让生命诗意地徜徉

日前,笔者有幸与我县一位老师同登“岳阳楼”,和学生一起重温经典,见证了一个独具创意激情四溢的经典课堂。

以联串教,回首“灯火阑珊”

请看本节课的教学简案:

一、 联读导入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

水天一色,风月无边。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全文阅读

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没有兴趣就没有动力,课堂教学就收不到良好的效果。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要讲究科学的方法。

关键词:素质教育 语文学习 学习兴趣

进行语文素质教育,首先要解决的是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没有动力,就没有效果,更不可能欣赏文学作品中的美。在教学实践中,我觉得以下几种方法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有帮助的。

一、精心设计开场白,创设最佳学习氛围

“开场白”即引言或导语。常言道:“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导语会对一节课起举足轻重的作用。上课之始,用种种方法触动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精神饱满、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朱自清的《春》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景象。在讲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先请学生唱一首歌――《春天在哪里》,接着我讲道:“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孩子们的眼睛里。下面在音乐中,请大家想一想,一提到春,你们会想到哪些优美的景物和诗词?”顿时,课堂的气氛就活跃起来了。

在教学《岳阳楼记》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我先提一个问题,如果你没有去过一个地方,你能描绘出那个地方的优美景色吗?传说我国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在写《岳阳楼记》时,就没有去过岳阳楼。他被贬时,收到好友滕子京寄来的一幅岳阳楼的图画,就写出了流传千古的名篇《岳阳楼记》。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这篇文质兼美的佳作。”

二、巧妙选择切入口,出奇制胜

全文阅读

《岳阳楼记》的教学设计

摘 要:《古文观止》的作者总评《岳阳楼记》时说:“岳阳楼大观,已被前人写尽。先生更不赘述,止将登楼者览物之情写出悲喜二意,只是翻出后文忧乐一段正论。”这一评语确实道出了本文的精神实质。借此评论为本导学案的摘要内容,再恰当不过啦。

关键词:语文教学;岳阳楼记;导学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7-117-02

《岳阳楼记》这篇课文教学过程分四个步骤:

一、导入课文

我是这样设计这篇课文教学的导言:“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八百里洞庭湖,南接湘、资、沅、澧,北分松滋、太平等长江支流,烟波浩淼,湖山辉映,自古以 来就是令人神往的江山胜地;岳阳古称巴陵,位于洞庭湖与长江汇合之处,枕山带湖,为巴、蜀、荆、襄之要冲。北宋庆历六年(1046),一代名臣范仲淹应朋友之约,为重修的岳阳楼作记,千古名文《岳阳楼记》于是诞生。”然后,我请班上一些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这篇文章。让学生在听朗读课文的过程中,领会到课文《岳阳楼记》向我们展现的三大美景:景色美(巴陵胜状)、国家美(政通人和)、思想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二、师生共同讲读课文

教师要顺“景色美、国家美、思想美”的教学思路将学生领入课文的优美意境。应该把立意新与语言美作为重点。采用反复朗诵课文并当堂背诵的方法,在不断吟诵中深化对重点问题的理解。因为文章开头即切入正题,叙述事情的本末缘起。以“庆历四年春”点明时间起笔,格调庄重雅正;说滕子京为“谪守”,已暗喻对仕途沉浮的悲慨,为后文抒情设伏。下面仅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八个字,写出滕子京的政绩,引出重修岳阳楼和作记一事,为全篇文字的导引。

全文阅读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精心设计开场白,创设最佳学习氛围。

“开场白”即引言或导语。常言道:“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导语会对一节课起举足轻重的作用。上课之始,用种种方法触动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精神饱满、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我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是这样导入的:朱自清的《春》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景象。在讲课时,我先请学生唱一首歌――《春天在哪里》,接着我讲道:“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孩子们的眼睛里。下面在音乐中,请大家想一想,一提到春,你们会想到哪些优美景物和诗词?”顿时,课堂的气氛就活跃起来了。 在教学《岳阳楼记》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我先提一个问题,如果你没有去过一个地方,你能描绘出那个地方的优美景色吗?传说我国北宋文学家范促仲淹在写《岳阳楼记》时,就没有去过岳阳楼。他被贬邓州时,公收到好友腾子京寄来的一幅岳阳楼的画图,就写出了流传千古的名篇《岳阳楼记》。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这篇文质兼美的佳作。”

二、巧妙选择切入口,出奇制胜

根据课文为同的特点,巧妙选择切入口,力争出奇制胜,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好之”与“乐之”中求知。这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又一方法。实践证明这一做法是可行的、有效的。 譬如教学《明湖居听书》时,我没有按课文顺序先让学生了解戏园盛况、琴师演奏、黑妞演唱,最后才去了解白妞的演唱。而是先从白妞演唱处切入,这是课文的重点,用了大量的比喻、通感来表现白妞高超的演唱技艺。我也花了较多时间来朗读、讨论这一段。在此基础上通过一句“除了正面描写白妞外,作者还用了其他方法吗”自然过渡到前半部分内容。没有程式化的分段,学生很容易就了解了作者的思路,掌握了刻画人物常采用正面与侧面结合的方法,同时也掌握了描写声音常用的方法是比喻。由于突破了通常的教学顺序,出其不意,巧妙选择切入口,激发学生兴趣,从始至终学生都是态度积极地参与思考讨论,发言踊跃。只用了三十几分钟,一篇课文就学完了。最后还留下十几分钟,学习课文的描写方法,进行口头练习。整堂课,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 再如我教《雨中登泰山》时,不从常规的移步换景讲起,而是设计了两个问题:1、登山十分辛苦,但从古到今的人们为什么都喜欢登山?2、作者为什么即使是下雨天也不放弃登泰山?问题一出来,就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浪花,略经讨论,大家一致认定:登山的过程是人生的浓缩,登山是人生的写照;登山激发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战胜困难、战胜自我的勇气和信心。这样一来,学生对这篇看似浅显易懂的文章有了浓厚的兴趣,许多如“过而不登,像是欠下了悠久的文化传统一笔债似的“等难点,学生都能找出理想的答案。

三、大胆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唱主角

大胆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教师与学生变换位置,让学生唱主角,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又一重要方法。传统教学方式是老师讲,学生听,往往这样的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的学习效率并不高。我常采用答记者问型、学生当小老师型、辩论型、表演型、观看影片型等方式,让学生变换角色,使学生在课堂中思尽所能,言尽所思,成为课堂的主体。 比如在教动补短语时让学生以记者的身份出现在课堂。先让学生进入情境。“请各位记者用10分钟时间阅读知识短文――动补短语,然后用记者的语言提出问题,教师解决。”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动补短语的学习中,经过10分钟的阅读、思考、提问准备,陆续有学生举手要求发言。一位学生发言:“我是初一一班的记者王彬,请问老师,动宾短语和动补短语前面都是动词,后面的宾语和补语如何区别?”接二连三的,记者们提出各种问题,我一一解答,再检查效果,很好。 再如《傻二哥》是一篇自读课文,我采用辩论的方式,设计正方观点(教师)“傻”与反方观点(学生)“不傻”展开辩论。辩论根据中课文中找。学生以辩手身份投入学习,找根据的过程就是精读课文的过程。这样既掌握了课文,又学会了辩论的基本方法,一举两得。 诗歌、散文采取配乐欣赏的形式,不是简单找一段音乐边放边朗读,或者直接播放事先配乐的朗读带,而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意境和所表达感情的基础上,自己挑选音乐来配,看谁的配乐与诗文的内容、意境、感情、主旨最吻合。音乐是学生喜爱的,诗文的意境美是学生不太容易掌握的,利用艺术相通的特点,把二者结合起来,既是语文课又是欣赏课,既学了语文知识,又爱到美的熏陶。学生能不有兴趣吗?

全文阅读

备战中考诗歌阅读赏析开放题例析

课标解读

语文科目考试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应突出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大目标的考查,具体表现为对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的考查,这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一、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语文能力最基本的层级;二、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三、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四、鉴赏评价: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五、表达应用: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六、探究:指探讨疑点难点,有所发现和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其中阅读能力,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三种能力:分析能力(包括对字词句、段意、文意的分析);概括归纳能力(还可以细分为分析句子词语结构能力,归纳概括文意、文章主旨的能力);鉴赏和评价能力(包括赏析词语分析人物,评价人物,把握作者观点的能力等)。

考点阐释

近几年来,各地中学语文的考试形式与内容越来越能体现新课标的要求,试题更能注重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的题型层出不穷,题型灵活多样,特别是开放性试题的大幅度增加,让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增大了,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真正把语文学活了,更做到了学以致用。

由于开放性试题的特点在于它多方向的解题思路和多元化的正确答案,能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鼓励学生的独到见解,有利于创造意识的培养和创造意识的发挥,使学生由课本知识向实际能力延伸,学习生活向社会生活延伸,课内学习向课外操作延伸,有利于培养全面的现代人才。所以纵观近几年各地中考语文试卷,不难发现,命题者逐渐把诗歌鉴赏列入了考试内容,对古诗文的考查也趋向于开放型,而且题型新颖,别出心裁。例如:面对生活中的坎坷和荣誉,我们向“古仁人”学习应有“________”的心态(请用《岳阳楼记》中的原句回答)等。这类试题的设计,既没有脱离课本,又联系了实际生活,避免了学生死记硬背,缩短了文言文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这也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要求。根据教学改革的形势和教学实践预计,诗歌鉴赏题在今后的中考试卷中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将成为今后中考的必然趋势。

技法点拨

有关诗词赏析的考查内容一般有这样几个方面:划分诗句节奏、分析诗歌内容、诗词语言的理解、艺术特色赏析、诗词意境的理解与感悟、比较诗词(文)的异同。命题的文本偏重于古诗词曲,现代诗歌的考查形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客观选择题:一种是主观填空、表述题。

解答此类题目,除了我们平时要多读诗歌,并阅读一些有关的赏析评价文章,以开拓思路,扩展知识,增加积累,培养语感外,解题时,还需注意以下四点:一、运用选项,综合比较;二、结合背景,揣摩分析;三、品味语言,把握意蕴:四、想象意境,体验情感。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