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四年度总结

大四年度总结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四川人口年龄结构变动趋势

人口年龄结构与人类经济活动有密切关系,它的变动几乎关系到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本文根据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对四川人口年龄结构变动趋势进行了分析。

纵向对比

四川人口总数庞大,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四川省常住人口8041.75万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共减少287.34万人,年均减少0.35%。

从全省来看,人口年龄构成和抚养比变化明显

从年龄构成来看,2010年四川省0~1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16.97%,比2000年的22.59%减少5.62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72.08%,比2000年的69.85%增加2.23个百分点,保持在70%左右;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10.95%,比2000年的7.56%增加3.39个百分点。可见,四川省0~14岁人口比重下降,15~64岁人口比重较为稳定,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

从抚养比为看,2010年四川省总抚养比为38.73%,比2000年的43.17%降低4.44个百分点,即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少负担4名被供养年龄人口;少儿抚养比为23.54%,比2000年的32.34%降低8.8个百分点,即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少负担9名少儿人口;老年抚养比为15.19%,比2000年的10.83%上升4.36个百分点,即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多负担4名老年人口。可见,劳动年龄人口总负担水平大幅度下降主要是少儿人口大幅度减少的结果。这种少儿抚养比下降、老年抚养比上升的趋势将是未来四川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客观必然。

从各市(州)来看,人口年龄构成和抚养比变化较大

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2010年四川各市(州)人口年龄构成变化较大。呈现出特征:各市州0~1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减少;15~64岁人口比重保持较为稳定,有的市州增加,有的减少;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增加。具体来说:

全文阅读

西南四省产业结构的实证分析

摘要:自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南四省的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对西南四省三次产业结构变动、相似度、偏离度及变动效益分析,揭示其产业结构的现状及问题,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关键词:产业结构;相似度;偏离度;变动效益

一、西南四省经济概况

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部,与缅甸、老挝和越南相邻。面积为1,136,770平方千米,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1.85%;到2009年底,人口为19,413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4.54%。从2000年到2009年,西南四省的地区生产总值增加了2-3倍,增幅最大的是重庆市,其增幅为3.11倍,其次为贵州省、四川省,增幅最小的是云南省,其增幅为2.16倍。2009年末,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的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6,530.01亿元、14,151.28亿元、3,912.68亿元、6,169.75亿元,分别占全国的1.90%、4.12%、1.14%、1.80%。

二、西南四省三次产业结构变动分析

综合图1-4我们发现,西南四省第一产业比重逐渐降低,降幅最大的是重庆市和贵州省,其降幅为0.48,其次是四川省,其降幅为0.33,降幅最低的是云南省,其降幅为O.22;重庆市、四川省第二产业比重有所增加,其增幅分别为0.28、0.12,贵州省、云南省第二产业比重有所降低,其降幅均为0.03;重庆市第三产业比重有所降低,其降幅为0.07,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第三产业比重均上升,增幅最大的是贵州省,其增幅为0.43。

三、西南四省三次产业结构相似度分析

结构相似系数是用来衡量三次产业结构相似度的指标。在这里,我们使用结构相似系数来衡量西南四省的三次产业结构相似度。其计算公式如下:

S表示两个区域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xjk表示区域i各产业部门k的所占比重;xjk表示区域j各产业部门k的所占比重。S=1,表示两个区域产业结构完全一致;S=0,表示两个区域产业结构完全不一致。一般情况下,0≤S≤1,S的数值越大,说明两个区域的产业结构越相似,S的数值越小,说明两个区域的产业结构差异越大。

全文阅读

我国各地区金融可持续发展比较研究

摘 要:本文根据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金融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标准,在此基础上构建起金融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2000-2010年间我国东、中、西、东北四大地区的金融可持续发展相对程度进行了测度与比较。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金融可持续发展;测度;比较

0 引言

从现实来看,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业的动荡与重整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重要问题。由于我国金融业受到严格监管,对外开放度较低,受到的外部冲击较小,但是制约金融可持续发展的风险和隐患普遍存在。从理论来看,目前理论界对金融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理论研究较为丰富。但是,对金融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实证研究仍然偏少。因此,研究金融可持续发展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本文旨在构建金融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四大地区的金融可持续发展相对程度进行测度与比较,并据此提出提升我国金融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政策建议。

1 金融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标准

在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科学的金融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之前,首先需要确立金融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标准,否则,评价指标体系的涉及便无依据,定量分析亦缺乏规范性。本文从金融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出发来确定金融可持续发展的评价角度与判定标准,在此基础上来选取合适的单项指标。

根据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金融可持续发展必须兼顾量性金融发展和质性金融发展。金融可持续发展对量性金融发展的基本要求是与经济金融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金融业规模的扩张,对质性金融发展的基本要求是金融结构的优化、金融效率的提升以及金融外部环境的改善。因此,本文认为全面的金融可持续发展应该包括四个方面:金融规模方面、金融结构方面、金融效率方面以及金融外部环境方面,而且我国区域金融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水平应该是由这四个方面有机构成。

全文阅读

四川省进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摘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学者和经济学家关注的焦点。本文根据1981-2010年四川省进出口总量和GDP的基本数据,实证分析四川省进口贸易、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四川省的进口、出口贸易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进口、出口贸易分别对四川经济增长具有正向拉动作用,相比之下,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要比进口大。

关键词:对外贸易;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752.8;F061.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09.04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9-08-03

一、引言

近年来,四川省的GDP以令人瞩目的速度不断增长,2010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898.6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增幅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创下历史新高。一直以来,国内外大多数学者都认为进出口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但有些学者认为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显著,甚至还有些学者认为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具有阻碍作用。那么四川省的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如何呢?本文结合四川省的省情和实际情况,利用四川省的GDP和进出口数据,运用Eviews软件,建立相关模型,分析四川省的进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二、文献综述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在国外早在几个世纪前就引起了经济学家和学者的关注,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重商主义者在15世纪就提出了出口贸易可以增加社会财富并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亚当・斯密1776年在其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也提出了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1937年英国经济学家罗伯特逊和R・纳克斯提出“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日本学者陶和泽斯托斯对日本和韩国的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研究得出出口的增长拉动经济增长;1970年欧文・克拉维斯通过对很多国家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进行研究后提出对外贸易只是经济增长的侍女;Karunaratne对澳大利亚1959-1992年的数据,运用双变量Granger检验方法分析时认为出口促进经济增长,但运用脉冲效应函数法和预测误差方差分解分析时,结论却不一样;Dhawan和Biswal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及协整分析了印度1961-1993年GDP与出口的关系,发现在短期内出口增长拉动经济增长,但在长期内这种关系并不明显。

1981年以来我国国家统计局公布了大量的统计资料,这为我国学者对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定量分析准备了一些必要的数据。他们的研究在方法和数据选择上各有不同,因此研究结论也存在差异。孙敬水对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内在联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二者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动态均衡关系,进口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杜江研究显示进口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进口对经济增长具有双向因果关系;唐志研究表明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不管是长期还是短期都存在正的影响;黄庆波、范厚明通过对“亚洲四小龙”的研究认为,“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有的国家出口的作用较强(如中国、印度、新加坡、韩国),有的国家和地区进口的作用较强(如台湾地区),有的国家、地区进出口地作用都比较强(如香港)”

全文阅读

一季度四川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今年一季度,四川地区生产总值(GDP)5437.0亿元,同比增长10.2%。整体上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平稳增长是建立在“三个转变”基础上的增长,增长含金量较高

转变一:国际国内宏观经济环境转变。全球经济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复苏态势一波三折,恢复回升进程缓慢,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经济增长速度从前几年10%左右的持续高速增长逐步回落转变至7~8%的较快增长区间。

转变二:灾后重建对四川经济增长尤其是灾区投资快速增长的推动作用逐步减退。2009~2011年3年灾后重建带动全省经济实现了年均14.9%的快速增长。灾后重建任务完成以后,全省经济呈现由高速增长转变为平稳较快增长的发展趋势,2012年GDP增长12.6%,比3年灾后重建期间的年均增速低2.3个百分点。

转变三:四川经济正从“做大”到“做强”的发展阶段转变。今年一季度GDP10.2%的增长速度,是在2011年全省经济总量登上2万亿新台阶后实现的,是高基数基础上的较快增长。

今年,一季度四川地区生产总值(GDP)实现5437.0亿元,相当于10年前(2003年)全省一年的经济总量,相当于6年前(2007年)全省半年的经济总量。现在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需要新增加200多亿的GDP总量,相当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全年的经济总量。一季度GDP增长速度仍保持在10%以上的较快增长区间,增长的含金量提高,平稳较快增长的发展势头没有改变。

四川经济增长“好于全国、优于西部、快于经济大省”的特点突出,“追赶跨越”仍是四川经济发展的主趋势

与全国对比,一季度,四川主要经济指标增幅继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GDP增速比全国高2.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比全国高2.3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比全国高1.1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8.7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速比全国高0.4个百分点。

全文阅读

经济增长质量测度和分析

〔摘要〕

本文根据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从结构优化、稳健有效、民生共享、资源环境和创新素质等五个维度构建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GPCA)对2000~2013年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四城的经济增长质量时序变化进行量化考察。测度结果表明,新世纪以来四城的经济增长质量水平均有大幅提升,四城间的经济增长质量水平存在明显的梯度性差异,但这种差距呈持续缩小的趋势。各城市应因城制宜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在关键着力点上各有侧重。

〔关键词〕

经济增长质量;经济增长质量指数;全局主成分分析法

中国经济经历30多年的高速增长,当前正步入新常态阶段。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更加要求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由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转变,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作为中国大陆经济最发达的城市,在产业升级、转型发展上走在全国前列,率先走上质量型增长内涵式发展之路。那么,进入新世纪以来,在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重要发展期,这4个城市的经济增长质量水平发生着什么样的变化?彼此间水平差距如何?这种差距是缩小还是放大了?已有文献未对以上问题进行解答。本文根据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从结构优化、稳健有效、民生共享、资源环境和创新素质等5个维度构建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GPCA)法对北上广深4个城市的经济增长质量水平进行动态综合评价,这可为理解中国经济发达城市的经济增长过程提供一个全新视角,也可为政府制定和实施经济发展政策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1经济增长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学术界对经济增长质量概念内涵的界定主要基于两个视角:(1)从狭义的视角,如卡马耶夫(1983)[1]认为经济增长质量可以等同为经济增长效率。我国学者王积业(2000)[2]认为经济增长应是数量扩张和质量提高的统一发展,要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但更多的学者(RobertJ.Barro,2002;刘树成,2007;李永友,2008;钞小静、任保平,2011;董晓远、廖明中,2013;李娟伟、任保平,2014;广东省统计局课题组,2014)[3-9]倾向从广义角度来理解经济增长质量,认为经济增长质量相对于经济增长数量而言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包涵与经济增长数量紧密相关的社会、政治、生态等各方面的因素。钞小静、任保平(2011)依据中国经济转型的实际问题,将经济增长质量界定为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的内容,分别是经济增长的结构、稳定性、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以及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代价等4个维度。李娟伟、任保平(2014)从效率、稳定性、经济结构、生态环境代价、国民素质以及成果分享性6个维度构建了经济增长质量指标体系。广东省统计局课题组(2014)认为高质量的经济增长应包含经济结构优化、产业转型升级、科技进步、经济质量效益提升、民生福利改善、生态环境的改善等方面内容。

本文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按照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并结合数据的可得性及在城市间的可比性,从经济增长结构优化、经济运行稳健有效、民生改善成果共享、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创新驱动素质提升等五个维度共选取33个代表性指标构建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经济增长结构优化(以下简称结构优化)维度分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和金融结构3个分项,共设置10个指标;经济运行稳健有效(以下简称稳健有效)维度分运行效率和运行稳健两个分项,共设置6个指标;民生改善成果共享(以下简称民生共享)维度分民生改善和成果分配两个分项,共设置7个指标;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以下简称资源环境)维度分资源利用和环境代价两个分项,共设置5个指标;创新驱动素质提升(以下简称创新素质)维度分创新投入和环境及创新成果两个分项,共设置5个指标。

全文阅读

四川省菜籽油需求预测的实证研究

【摘要】 本文首先基于四川省菜籽油的供需状况,分析引起菜籽油供需缺口的因素主要有:城镇化进程加快、生活水平提高导致饮食结构的改善、菜籽油产量受限以及种植方式落后等;然后使用Logistic阻滞增长模型对四川省未来人口的变化进行预测,进而预测四川省未来菜籽油的需求,预测结果表明,未来菜籽油的供给缺口约为自给量的一倍,自给率严重不足,供给形势严峻;最后提出保障四川省菜籽油供需平衡的四点政策建议。

【关键词】 菜籽油 需求预测 Logistic阻滞增长模型 实证研究

在四川省的日常食用植物油消费中,菜籽油占到消费量的85%,菜籽油的供需是否平衡直接影响到全省8100万人口的日常生活,甚至影响到社会稳定。大豆、花生等其他的油料作物大多是以果实消费为主,油橄榄和油茶等木本油料因为产量过少,并没有形成规模。同时,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经济得到迅猛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人民对菜籽油的消费需求逐年增多,对菜籽油质量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出现了菜籽油自给率低、供需缺口持续存在等问题。因此,对当前四川省菜籽油的供需状况进行分析探究,预测未来四川省菜籽油的供需形势,促进油菜产业的发展,实现菜籽油自给,不仅可以有效缓解国内植物油的供需矛盾,还对满足人民日常消费需求,加快当地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四川省菜籽油供需现状

四川省是我国油菜籽生产大省,是长江流域双低油菜优势发展区。在2013年,四川省油菜种植面积位居全国第三,占全国总面积的14%;油菜籽总产量位居第二,占全国总产量的16%。特别是近几年,国家出台惠农政策以及市场需求加大,四川省油菜的种植面积、单产以及总产逐年增长。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菜籽油压榨技术得以革新,菜籽油平均出油率由30%提高到35%,甚至可以达到37%,使得菜籽油的产量得到提高。2013年,四川省油菜籽总产量224.04万吨,菜籽油总产量为78万吨,较2012年同比增长0.88%。

我国菜籽油的消费区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特别是四川省、贵州省以及云南省。近几年,虽然我国部分传统的菜籽油生产区菜籽油消费量出现了下降的趋势,但是西南地区的菜籽油消费量在逐年递增,尤其是四川省菜籽油无法实现自给自足,虽然四川省是我国菜籽油生产大省,总产量位居第二,但是每年仍然需要从安徽省、湖北省等地调入大量的菜籽油来满足当地人民的日常消费。四川省人民向来偏好食用菜籽油,特别是近几年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菜籽油的质量和消费量要求越来越高。1998年,四川省菜籽油年人均消费量大约为7kg,目前四川省的年人均消费量达到了14kg左右,基本上翻了一番。2013年,四川省油菜籽总产量224.04万吨,按照出油率35%计算,总产菜籽油78.4万吨,但是同年四川省食用菜籽油总量就已达到111.8万吨。

从表1可以看出全省菜籽油供需形势不容乐观。尽管2003年来,菜籽油供给量持续快速增长,自结率从2003年的52.6%上升到70.1%,但是到2013年仍然有30%的缺口,凸显出四川省食用油供给的严峻形势。

二、影响四川省菜籽油供需平衡的因素分析

全文阅读

投资:民间投资占全省投资比重过半

2008~2012年,四川固定资产投资总量迈上新台阶,投资结构不断改善,为促进四川经济“高位求进、加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权威点评:

2012年四川民生、社会事业与基础设施投资的高位增长,工业投资的逆势增长成为四川投资实现跨域的基础,民间投资的引领与更新改造投资的强劲增长,成为四川投资实现结构优化的动力,四川投资结构正在经历加快转型。

2012年投资总量在2011年基础上跃升三个千亿台阶,完成总量达到18038.9亿元,同比增长19.3%,实现了高基数下的高增长。2012年,从基础设施、民生社会事业到产业等各领域投资均呈现良好的增长势头,以重大项目为引领的投资增长格局进一步巩固,重点项目年度完成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逐年提高,全省重点项目年度完成投资从2008年的1615亿元递增到2012年的4696亿元,占全省投资比重从2008年的21.2%提高到2012年的26%;以革命老区、民族地区为代表的投资崛起,正在逐步缩小全省地区结构差异,为全省加快建设全面小康奠定了基础;民间投资正在逐步取代政府及国有经济投资的主导地位,民间投资占全省投资比重达到53.5%,全省投资增长内生动力显著增强,民间投资正在由传统制造业和房地产业向多领域拓展。

2008~2012五年间,四川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规模迅速扩大。五年投资累计完成66365.2亿元,年平均增长25.2%。2009年四川全社会投资首次突破万亿大关,仅当年的投资就超过了四川1950年到2000年投资的总和;2012年四川全社会投资总量18038.9亿元,是2009年总量的1.5倍。五年投资运行的主要特点如下:

总量实现倍增:“十一五”期间四川投资总量达4.36万亿元,是十五期间投资总和的3.7倍,仅2009~2011年3年时间投资总量较2008年实现了翻番。“十二五”头两年四川投资总量达3.32万亿元,相当于“十一五”期间四川投资总和的76%,到2013年末,“十二五”前三年累计完成投资将超过“十一五”总和10000亿元。

发展协调性增强:2008~2012年,全省基础设施投资的高投入高增长正加快推进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目标的实现。五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7183.1亿元,是2003~2007年总和的3.7倍。四川产业投资与民生社会事业投资的协调发展同样续写着四川产城一体的发展新理念。

项目带动作用增强:2012年全省500万元以上新开工项目平均规模达7740万元,是2008年的1.7倍。施工项目总规模不断扩大,2012年全省施工项目总规模达到3.8万亿元,为2008年全年规模的2.1倍。

全文阅读

民族院校学生CET4/6考试新题型适应度调查分析

摘 要: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是从1987年开始的,由教育部高教司主持实施的,以考查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目的的标准化测试,其已先后经历了几次题型调整。2013年12月的新题型考试之后,作者就民族院校学生对此次考试新题型的适应度做了一次调查,以期探讨最适合民族院校学生的大学英语教学方法。

关键词: 四六级考试 新题型适应度 民族院校

一、引言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是从1987年开始由教育部高教司主持实施的,以考查在校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规模最大、涉及学生人数最多、社会影响力最强的标准化考试。其先后经历了几次题型调整:首先是在1997年,添加了“简短回答问题”、“短句翻译”、“复合式听写”等题型。2005年2月,教育部公布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试行方案,并开始在部分院校进行试点,于2007年1月开始在全国高校全面铺开,进行了题型及计分体制的巨大变革,由以前的百分制变成了710分总分制。首先,增大了听力题型的比重,由20%增加到了35%,其中增加了长对话题型,把原有的选考项段落理解和复合式听写变成了必考项;减少了深度阅读的比重,由40%降到了35%,增加了快速阅读题型,以典型的任务型阅读几种题型进行考查,即判断正误,多项选择,理解填空,简短回答问题及英译汉。2013年8月14日,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宣布,自2013年12月起,四六级考试题型再次调整:变听力部分的复合式听写为单词、短语听写,变快速阅读题型为阅读理解信息匹配,去掉完形填空题型,变短句翻译为段落汉译英,考试时间由一贯的120分钟延长至130钟。

在2013年12月四六级考试结束之后,笔者就所带六级强化班学生对此次考试新题型的适应度及难易度对比做了一次调查,以便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调整教学策略及改善题型处理技巧,更好地指导后期的教学,适应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要求。

二、试验设计和实施

本次调查对象为200人,全部为已经通过大学英语四级的大学二年级学生,具有较深厚的英语语言基础,先后经历了2013年6月的旧题型测试和2013年12月的新题型的测试。问卷从学生民族、籍贯、性别三个维度对新题型的难易度分别进行了调查,作答时间为考试结束的第三天,学生对新题型印象深刻,对新旧题型的变化感触最清晰,因此可以有效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三、新题型适应度调查问卷结论

全文阅读

2013数字快报

全国:2012年GDP增长7.8%

初步核算,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51932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8%。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8.1%,二季度增长7.6%,三季度增长7.4%,四季度增长7.9%。

(国家统计局)

全国:2012年GDP增长7.8%

初步核算,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51932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8%。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8.1%,二季度增长7.6%,三季度增长7.4%,四季度增长7.9%。

(国家统计局)

青海:2012年末全省移动3G用户突破90万户

数据显示,2012年,青海省完成电信业务量54.4亿元,比上年增长19.0%。年末电话用户数达到639.7万户,增长13.0%,其中移动电话用户537.20万户,增长16.3%,在移动电话用户中3G用户大幅增长,达到90.7万户,增长1.13倍。年末固定互联网用户50.5万户,增长20.0%,其中宽带用户49.9万户,增长20.0%。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