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导购业绩总结

导购业绩总结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企业技术并购绩效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摘要:企业获取技术能力的途径包括内部研发和外部导入,而外部导入中的技术并购能发挥多种经济效应和协同效应,但整合难度大,成功率并不高,近年来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对近年来关于技术并购绩效的国内外文献进行一个梳理回顾,总结出技术并购对企业绩效的效应及其影响因素,并作出未来研究展望。

关键词:技术并购;企业绩效;研究现状

一、引言

近代以来,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快速进步。在当今世界,为了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消费者需求,为了获取先进技术以在竞争中取得先机和建立优势等,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技术创新、技术战略作为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获取技术的途径一般包括内部研发和外部导入。而外部导入又有三种方式:技术购买、技术联盟和技术并购。

与技术购买、技术联盟等其它外部导入方式相比,技术并购有以下的优势:快速地实现多元化发展,比如获取新的技术快速研发新产品并进入新的市场;获取多种经济效应,如规模经济效应、范围经济效应、速度经济效应、空间经济效应。由于技术并购独特的优势,其日益成为关注热点,同时技术并购后资源整合的难度高,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也莫衷一是。本文将对近年来关于技术并购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的文献进行梳理,分析企业技术并购绩效的研究现状,并总结出主要的影响因素,最后是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二、技术并购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技术并购能使主并公司快速获取技术资源,提高、完善自身技术能力或快速实现多元化,如在并购后实现有效整合,则能发挥多种经济效应和协同效应,有利于企业绩效的提高。但是,技术并购预期目标的实现也面临着文化整合、技术融合、人才流失、市场风险等诸多问题,若不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技系术并购反而会对企业造成损害。那么迄今为止企业进行技术并购的绩效如何?本文经过对近年来的实证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总结出目前对技术并购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结论主要分为三类:积极效应、无显著影响或消极效应、多种效应。

(一)技术并购对企业绩效有积极作用

全文阅读

基于DEA的我国钢铁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研究

摘要:我国钢铁上市公司并购绩效是钢铁行业兼并重组切实关心的问题。文章使用数据包络分析DEA的二阶段改进模型,选取2008、2009两年在沪深两市发生的钢铁上市公司并购实践为原始样本,对10家上市公司并购前后的经营绩效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发现:收购企业的总体绩效在并购当年就开始下降直到t+3年才恢复上升,这说明并购在总体上是失败的。同时我们对样本绩效均值进行了配对T检验,检验结果显示并购后的绩效相对于并购前明显下降。

关键词:数据包络分析(DEA);并购绩效;钢铁上市公司

一、 引言

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我国的钢铁行业经历了兼并收购的探索期、缓慢推行期和加速推行期三个阶段,完成了由起初的政府行政主导到现今政府引导、市场结合,国企民企共同参与并购的转变。钢铁企业上市公司的并购绩效情况反映的是我国钢铁产业并购重组的好坏,关系到我国钢铁产业是否可以持续健康发展。同时,对我国钢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绩效进行综合评价,也有利于我们认识到并购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并购的绩效。

本文将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中的C2R模型以及任民、王烈(2003)所提出的DEA的二阶段法,首先运用Deap2.1求出不同年份的并购绩效指标,通过对绩效指标的变化进行对比研究,评价并购重组是否带来钢铁上市公司管理绩效的改善。

二、 文献综述

陈旭等(2008)在其研究中对我国并购绩效衡量的四种评价方法进行了总结和评述,其中国内外研究者对并购绩效的研究一般采用的是基于股价变化的事件研究法和基于财务数据的会计研究法两种方法。事件研究法的基础假设是市场有效性,适用于发达的资本市场,而会计研究法适用于资本市场不发达的国家。

事件研究法主要检验的是并购前后股东财富的变化,对股东财富的计量一般采用反常收益法。所谓反常收益指的是在并购事件发生前后的某段时间里,并购双方股东的实际收益率R与假定没有发生并购的该段时间里的正常收益E(R)的差值。如果这个差值为正,则说明并购给股东带来了正的收益,也就是并购绩效为正。Jensen和Ruback(1983)在总结了13篇关于并购绩效文献的研究成果后得出结论,成功的兼并活动会给目标公司带来约20%的反常收益,而成功的收购给目标公司带来的收益约为30%。陈信元、张田余(1999)采用1997年沪深两市所有的并购重组事件作为研究样本,同时采用方差检验和非正常报酬率检验对并购重组的效率进行检验,研究结果指出不同类型的重组的市场反应是不一致的,其中兼并收购并没有带来非正常的收益。李善民、陈玉罡(2002)以1999年~2000年沪深两市349起并购事件作为实证研究样本,运用事件研究法进行研究,他们发现并购活动使得公司的累计反常收益在公告后30天几乎都为正,但是不显著。事件研究法的基础条件是市场有效性,但是中国的证券市场属于一个弱势有效的市场,所以事件研究法并不能全面的准确的衡量企业并购的绩效问题。

全文阅读

企业并购与绩效文献综述

(西南财经大学,四川 成都 610000)

一、引言

企业并购是一个古老而又长青的话题,纵观世界上著名的大企业,几乎没有一家不是通过并购重组发展起来的,也很少有单纯依靠企业自身积累发展起来的。自从1897年以来,世界范围内已经历了“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多元并购”、“融资并购”和“战略并购”五次大的并购浪潮,涉及的企业数量和金额呈不断上升趋势。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面临如今经济体制改革下,企业并购事件更是年年递增。

二、企业并购对绩效影响探究

企业并购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方式,面对大量的并购事件,我们不得不提出一个问题,并购真的可以为企业创造价值吗?怎么样的并购才可以提升企业的价值?什么样的并购才是成功的?围绕这些问题以及由此引出的相关议题,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按照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脉络进行综述,由此阐述目前的研究成果与方法,探讨企业并购与业绩的关系。

(一)为什么并购并非总是会创造价值?

并购是企业为扩张进行的一种活动,长期以来,学者们认为并购最终是为了给企业创造更多价值并且根据有效市场假设,在收购方成功完成一项并购交易之后,其股票市值应当大幅度攀升,或者至少维持其在收购交易之前的市场表现。但是,学术研究表明,收购方往往会在并购之后出现股票市值的负增长,这就是有效市场假设在现实中的“ 无效性”。并购发生后收购公司业绩下降也被称为并购的损益之谜。国外学者很早就进行相关的研究。Jensen 和Ruback(1983)在总结13篇研究文献的研究成果后指出,成功的收购给目标公司股东会带来收益远大于收购方。冯根福,吴林江(2001)分析和检验了1994-1998年间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分析结果表明市公司并购绩效从整体上有一个先升后降的过程。尽管国内外学者们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和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却得出了相类似的结论,那为什么在并购并不能为主公司创造价值的情况下,并购活动和并购事件却层出不穷呢?由此不由引发了学者们的思考和研究,总结来看国内外学者主要从并购业绩的评价方法和并购动机两部分角度来解释这个原因。

(二)研究方法角度

全文阅读

关于企业并购绩效分析——以我国电力企业为例

论文摘要:在电力需求高速增长及电力体制改革深入进行的特殊时期,电力行业如何通过并购必将获得更大的资产重组空间,实现资源整合提高效率和竞争力是电力行业改革过程中应该关注的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电力行业上市公司并购前后财务状况的分析,研究电力行业上市公司的并购绩效,初步探讨电力行业的并购活动能否提高电力企业的经营业绩,分析我国电力行业并购的效率效果,为电力行业的深入改革提供参考。

论文关键词:电力企业 并购 绩效

并购是资源配置的一种重要方式,90年代以来,随着我罔资本市场的日益成熟与规范,公司并购成为业扩张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来,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电力行业的垄断性与特殊性使电力行业的并购成为理论界与实务界广泛关注的话题,中国的电力资产重组进程中表现出的政府干预色彩较浓、资产流动性较差、重组方式选择及价格制定方法较为单一等问题,导致日前我同的电力资产重组市场化程度偏低,重组行为不够规范。而国际资本埘中国电力企业的关注.使外资并购成为电力行业改革的一种新趋势。

一、企业并购及其绩效评价综述

对于并购绩效问题。西方_学者主要通过ratf究并购事件对公司股价的影响分析并购绩效。jetlsen和ruback(1983)认为,成功的并购会给目标公司带来20%的超额受益。dennis和mcconnell(1986)分析了31例大宗股权转让公告的市场反应,发现在公告前一日,股价涨幅达到7_3%,公告前后股价上涨12.8%。greggjarrell和poulsen(1989)对196o—l985年间663例成功的并购案进行分析.发现目标公司的平均超额收益率超过20%。但收购方仅有1.14%。schwert(1996)研究,1975年至1997年问1814个并购事件后得结论:在时间窗口内,日标公司股东的累积平均超额收益为35%,而收购公司的超额收益停留在接近于0的水平上。bruner(2002)总结了有关收购公司股东收益的44项研究成果。其中有20项的研究表明收益为负,当中有13项在统计意义上显著为负。负收益率在一3%一一1%之问;另外24项研究表明收益为正.当中有l7项显著为正。总体上看,以股价变动对并购绩效的研究结论并不统一。

此外,也有学者运用会汁指标来研究并购事件的绩效,得m的结论也不甚一致。geofti’eym eeks(1977)研究了i964年至1971年英同233个合并交易的收益,结果表明:交易后,收购公司的总资产收益率(tloa)成递减趋势,并在交易后第五年达到最低点,同时有将近2/3收购公司的业绩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即合并使收购公司盈利水平轻度下降。maquieire,meg—gi~son和nail·(1998)对1963—1996年问发生的260件换股式并购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运用横向或纵向式并购的企业,其财务协同效益和企业效率有一定的提高,而混合式并购交易则导致股东财富的损失。healy,palepu和ruback(1992)研究了1979年一1984年问美国50件最大的并购案,结果发现:收购公司的资本回报率明显提高,经营绩效的提高主要来自于企业管理效率的提高,而不是来自解雇t人而产生的人工成本的节约。

我国学者自上世纪90年代禾开始关注对我国并购绩效的研究。陈信元和张田余(1999)采用35-差模型和非正常收益模型两种模型运用股价变动检验资产重组公告的信息含量,得的结论并不一致。戴榕、干春晖(2002)对不同并购模式下上市公司的并购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用累积超常收益率检验法对比了短期内市场对纵向并购、横向并购、混合并购三种并购模式的反映。发现短期内纵向并购的car均值最高。与横向并购和混合并购的car值差异著,但是横向并购和混合并购的差异并不显著。李善民和陈玉罡(2002)对1999~2ooo年中国证券场深、沪两市349起并购事件的研究表明:并购能给收购公司的股东带来显著的财富增加。而对目标公司股东财富影响不显著.股权种类结构对目标公司股东财富的影响不显著。原红旗和吴星宇(1998)选取了4个会计指标进行研究,发现重组当年样本公司的每股收益(eps)、净资产收益率(r0e)和投资收益占总利润的比重较重组前一年有所上升,而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则有所下降,这些会汁指标变动幅度与重组方式和莺组各方的关联关系有关。冯根福和吴林江(2001)以l994—1998年的201个并购事件为样本,以净资产收益率等四个财务指标为基础评价上市公司的并购绩效发现,并购后第一年公司业绩有所提升.而从第二年起,并购绩效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

当前我国电力企业并购绩效如何?并购是否改善了公司的经营业绩?本文以我国2003年发生并购的上市电力公司为样本,以并购当年为0,并购前一年后三年(-1,+3)共五年为会计检验期间.通过建立一套财务评价指标,分析影响我国电力行业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因素及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提高我国电力行业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相关的对策与建议。本研究所用数据分别来源于中国金融和经济研究数据库、新浪网站及雅虎网站。

全文阅读

上市公司不同并购类型风险与绩效的实证研究

摘 要:从总体市场风险的VaR值的变化和经营业绩角度对三种并购类型的绩效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到的结论为:横向、纵向、混合并购总体市场风险并购后先逐年上升,后期与市场平均风险值趋于一致,且三种类型之间无显著区别。横向、纵向、混合并购样本公司业绩均先升后降,但从总体上看混合并购优于横向和纵向并购。

关键词:VaR值;横向并购;纵向并购;混合并购;并购绩效

中图分类号:F830.5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7217(2007)02-0066-05

一、文献回顾

并购一般分为横向、纵向和混合并购三种类型。在国外,横向并购、纵向并购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已经得到了理论与实证分析的验证,但是混合并购的绩效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证分析中都存在着较大的分歧[1]。Jensen认为,混合并购相对于相同行业内的横向并购和纵向并购而言更难以成功。效率理论认为,混合并购不能提高企业效率。但实证研究的结果没有为这些理论提供经验支持。Elgers和Clark发现,混合并购的并购企业的收益高于非混合并购[2]。Myers和Majluf认为,混合并购是企业为了降低合并企业的资本成本从而将被收购企业所在产业的投资机会内部化。Agrawal的实证检验则说明兼并后若干时间内混合并购的并购企业的效益并不低于非混合并购[3]。冯根福发现,采用以上三种方式并购的公司绩效没有明显区别[4]。方芳的研究表明,横向并购中公司总体绩效是上升的,纵向并购中公司绩效先下降后上升,但并购后一年表现不够明显,混合并购中当年业绩显著上升,但第二年明显下降[5]。范从来认为,处于成长性行业的公司进行横向并购绩效相对最好;处于成熟性行业的公司进行纵向并购绩效相对最好;处于衰退性行业的公司进行横向并购的绩效最差[6]。王民治的研究表明:在中国上市公司并购中,采取横向并购的公司业绩较好,且在并购中占主导地位[7]。

不同类型的并购部分可能会表现出与整体不一致的性质,且不同类型并购之间业绩变化亦存在不同,所以,现有的结论并不能照搬。由于存在上述问题,不同并购类型对并购绩效的影响有待于进一步验证。以下拟采用近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发生的三种类型并购事件对公司绩效进行多角度――即分别从经营业绩角度和上市公司总体市场风险的角度来进行实证检验,得出研究结论。

全文阅读

论医药企业并购中的绩效整合问题

摘 要:在当今国际、国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企业间的并购逐渐成为提高竞争力的快速路径。在企业并购中,尤其是医药企业之间的并购中,人力资源整合已经成为影响并购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而绩效整合更是重中之重,绩效整合应与企业长远发展战略相匹配。但相关研究表明,医药企业并购中绩效整合主要的问题存在于并购后考核体系的战略定位、执行主体、考核标准以及考核结果应用几个方面。为更有效实施医药企业并购后整合,文章通过辉瑞并购惠氏等案例研究,分析了我国医药企业在绩效管理整合方面存在的核心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医药企业并购 绩效整合 人力资源 绩效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6-022-02

一、我国医药企业并购现状

我国是全球医药十大新兴市场之一,是除日本外亚洲最大的市场,在亚太地区增长速度最快。在新医改政策推动下,中国医药市场容量正逐步扩大,竞争也更加激烈,根据《2010年医药企业并购重组趋势》统计分析,医药企业并购将成为提高竞争能力的最佳途径。国内医药企业之间的并购主要有以下两种行为和目的:一种是外资医药企业对中国企业的并购,目的是降低进入壁垒,增加对普药市场的占有率;另一种则是中国医药企业之间的并购,目的是获得规模经济,增强市场竞争力,减少经营风险等。

近些年来,全球范围内医药企业之间的并购数量不断增加,但研究结果表明,医药企业并购取得成功的概率很小。文献结果显示,在中国企业的并购中,70%左右是以失败告终的。根据麦肯锡和科尼尔两家知名管理咨询公司的分析,企业并购失败问题主要出自管理整合阶段,其中六七成是由于绩效整合出现问题。就算是并购重组成功的企业,也只有57%的收购企业员工认为并购之后的绩效管理既公平又有激励作用,39%被并购企业员工有相同的回应。当然在整合过程中财务整合、业务整合很重要,但更多失败的案例则阐释了人力资源整合同样必不可少,本文将结合辉瑞制药并购惠氏的成功案例,主要从人力资源管理的绩效考核方面进行研究。

二、影响医药企业并购后绩效管理整合的因素

全文阅读

我国构建导向型政府采购绩效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摘要】

国际经验表明,导向型政府采购是政府对市场的诸多控制手段中最常用和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使用导向型政府采购的规模效应可以有效的调节经济总量和经济平衡。当经济下滑时,可以提高政府采购的规模,拉动内需,刺激消费,以达到控制经济衰退的目的。当经济过热时,可以压缩政府的采购规模,防止经济过度膨胀。导向型政府采购,不仅加强了公共支出的管理功能,还是政府对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同时还在保护民族工业,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政府采购 导向型 绩效管理 采购模型

我国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把导向型政府采购作为对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手段,与财税、金融手段并列提出,这表明我国政府采购已经从单纯的财政支出上升到为了国家实现宏观经济调控和促进社会目标达成的公共政策工具,全面的支持了我国各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十二五”期间,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将进一步的着力发挥政府采购的导向作用,政府采购的导向功能将逐步从国内扩展到国际,成为维护国家的有利武器、增强国家竞争力的有效手段。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政府采购在规模和数量上不断扩大,如何提高导向型政府采购的效率,增强导向型政府采购的导向作用,加大导向型政府采购的透明度,已经成为政府行政改革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这一领域的研究吸引了国内外很多的专家学者,已经成为了一个热门的议题,导向型政府采购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能够使政府采购在社会管理的各个方面,更充分地发挥其积极的作用,并密切配合与其他宏观调控手段,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这些现在已成为政府行政改革的迫切需要,也是政府“阳光工程”的重要举措之一。

十年前,中国颁布了《政府采购法》。通过财务部的数据显示,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政府采购规模扩大了10倍,从2002年到2011年,政府采购规模已经由1009亿元人民币增加到了11332亿元人民币,政府采购在财政总支出中所占的比例已经从4.6%提高到11%,共节省财政资金约6500亿元人民币。政府采购绩效管理,作为管理政府采购的约束和标准,是一种能够有效实现科学合理分配公共资源的机制。

随着导向型政府采购的影响和作用的不断扩大,原有的政府采购绩效管理系统已经不能够准确的反应出政府采购在政府的社会管理中起到的更为积极和重要的作用。目前,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全新的绩效管理体系来准确衡量和评价政府采购在政府对社会经济管理中起到的导向作用的。

(一)导向型政府采购的定义

全文阅读

并购绩效“大宅门”

并购可以使企业现有资产规模在较短时间内得到快速增加,从而缩短企业进行资产建设、扩建和改造的时间。但是进入并购的“大宅门”之后,能否真正为股东增加财富、为企业创造效益、为社会带来价值,却是一个不太确定的话题。而实际上,本文基于最新研究样本,采用财务数据检验制造业上市公司跨行业并购前后绩效的变化,通过实证结果显示企业跨行业并购并不能真正提高上市公司的绩效。

如何衡量并购绩效

目前,国际学术界研究公司并购绩效的主流方法有两种:事件研究法和财务指标法。

因为西方发达国家资本市场有效性较强,所以事件研究法在反映企业并购绩效上相对有效,通过事件研究法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即在并购过程中,目标企业能获得较高的超常收益。例如,Schwert(1996)研究了 1975~1991年1814个并购事件后,得出时间窗内目标公司股东的累计划超常收益高达35%;Bruner(2002)对1971~2000年的130多篇经典文献进行汇总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在成熟市场上的并购活动中,目标公司股东收益要远高于收购公司股东收益,超额收益达到 10%~30%。国内对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绩效问题所做的有限的实证研究表明,并购重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公司绩效、提升公司价值。例如,余力、刘英(2004)对中国1999年发生的85起控制权转移事件、2002年55起重大资产重组事件的并购绩效进行了全面分析,研究表明,并购重组给目标企业带来了收益,其CAR为24.502%,超过20%的国际水平;张新(2003)分别采用事件研究法研究1993~2002年中国上市公司1216起并购重组事件,实证结果表明目标公司股东的累计平均超常收益为29.05%。

关于上市公司并购后其总体经营业绩的变化,一些国内外学者采用财务指标法进行实证研究。例如,Klaus Gugler(2003)等分析了全世界过去15年收购的效果,结果显示平均而言,收购导致了利润的显著增加。Mueller(1980)研究了美国等7个国家的并购绩效,重点研究了权益利润率、资产利润率和销售利润率等3个指标。研究发现收购公司规模显著大于目标公司规模,收购公司通常都比其同类公司和目标公司成长更快,其负债率也比它们高。张新(2003)选用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和主营业务收益率三个指标考察样本公司并购前后各三年的走势发现,目标公司业绩短期有明显好转,但缺乏持续性;吴英晶(2008)以8个财务指标构建上市公司绩效评价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法和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评价模型对并购绩效进行评价,得出总体上看并购前后公司业绩变化的总趋势是一个先下降后上升的过程。

目前,我国股市发育时间较短,信息的完整性、分布均匀性和时效性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股价容易受人为因素操纵。与此同时,绝大多数上市公司存在一定比例的非流通股,非流通股股东并不能直接从股价涨跌中获利或受损。这样上市公司股价的变化就难以衡量非流通股股东收益的变化,即无法准确测量上市公司业绩的变化。综上所述,运用事件研究法研究国内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相对缺乏准确性。虽然国内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存在利润操纵现象,但实证研究表明,国内上市公司的报表盈余数字具有很强的信息含量。任何会计指标操纵也只能是暂时的,如果给予足够长的会计期间,企业业绩的变化最终都要反映到其会计报表之中。

基于以上原因,本文决定采用财务指标法来检验制造业上市公司跨行业并购前后绩效的变化。

2009年,不同行业发生并购交易在数量和金额上存在明显差异,跨行业并购活动异常活跃,无论是交易数量还是交易金额都持续攀高。而在2009年跨行业并购交易数量和交易金额上,制造业都稳居榜首,而且远远大于其他行业。所以本文以2009年的制造业上市公司并购案例作为考察样本,通过比较并购前一年、并购当年、并购后三年的经营绩效来考察制造业上市公司被不同行业的企业收购后的绩效表现。

全文阅读

品牌并购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产品、服务的同质化趋势导致品牌成为企业战略财富和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通过并购方式取得品牌或品牌相关资源有助于企业快速进入新市场、拓展销售渠道、提升品牌内涵,导致品牌并购呈上升趋势。品牌并购可被视为一种支付较高品牌溢价从外部获取品牌资产并进行品牌整合的资本运营方式。品牌并购绩效中长期呈下降趋势;每股未分配利润与品牌并购绩效显著正相关,并购公司内部充足的留存积累有利于后期整合工作的开展,同属管辖与品牌并购绩效显著正相关。

关键词:品牌并购;并购绩效;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27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3)02-0057-06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市场的竞争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产品、服务趋于同质化,品牌日益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和战略财富。新创品牌需要大量的财力与精力的投入,不仅要支付巨额的广告营销费用,而且进入新市场时还要遭遇原势力的排挤。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资本运作从外部获取品牌,包括品牌联合和品牌并购,以帮助企业迅速拓展品牌、提升品牌价值。如联想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部,明基并购西门子全球手机业务,吉利并购沃尔沃,等等。

尽管品牌并购有助于企业快速获取品牌相关资源如销售渠道、商标权等,达到产品结构的优化或市场的扩张,并最终实现企业价值的提升。但作为一种支付较高品牌溢价从外部获取品牌资产而后进行品牌整合的资本运营方式,品牌并购运作难度较大。

目前,已有文献关于品牌并购效应的相关研究主要是采用逻辑推理或案例分析的方法展开的。如Mahajan P.[1]提出从并购立场出发,对目标企业的品牌进行估价,并以此作为测量品牌资产的依据;杨攀等[2]基于掏空和支持理论对外资品牌并购本土品牌的行为进行了解释,并提出了“品牌并购溢价”概念;刘文纲[3]认为品牌并购是指并购方企业在制定并购方案时,把目标企业的品牌资源考虑在内,即并购方企业可以利用目标品牌及其背后的客户关系、渠道等资源,从而快速进入新的市场,扩大销售收入。以品牌并购绩效为主题的文献尤其是实证文献稀少。基于此,本研究在调研的基础上,实证品牌并购绩效及影响的因素,以期导出合理的结论与解释,助推品牌并购绩效的提升。

二、品牌并购绩效统计描述

全文阅读

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研究

摘要:并购是公司进行资本运营的重要手段。本文根据产业组织理论S―C―P分析框架,以装备制造业2007年发生横向并购行为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利用改进的DEA模型度量公司并购的中长期价值效应,研究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行业集中度对企业并购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并购事件对装备制造业的DEA绩效值产生了显著的效果,灰色关联度分析与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企业并购绩效的DEA值与行业集中度之间存在显著的关联度,行业集中度与并购绩效的DEA值存在顺序关系。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 市场集中度 DEA分析 并购绩效

一、引言

并购是公司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司进行资本运营的重要手段。产业组织理论认为:企业所属行业的市场结构(Structure)决定企业在市场中的行为(conduct),进而决定市场运行的绩效(Performance),即经典的S―C―P分析框架。就行业环境而言,企业所属的行业或将要进入的行业是对企业直接影响最大的外部因素之一。由于行业发展存在差异,各行业的投资回报率也不相同,所以行业不同,企业的并购绩效也不同。在市场经济中,社会资源总是处于优化配置的过程中,由投资回报率低的行业流向投资回报率高的行业,就目前我国行业并购发展现状而言,我国企业的并购行为并没有呈现出明显的产业倾向,大部分是横向并购,以加强行业集中度和市场份额为目标。由此的现象是:越是细分的行业,并购活动越频繁。其实,企业并购作为一个过程,应遵循先行业后企业,先自身定位后有的放矢搜寻目标的规律(高静美,2009)。一般而言,行业集中度是决定市场结构的基本因素,集中度高的行业往往会存在拥有强垄断势力企业,这种垄断势力可以帮助企业获取超额垄断利润,从而使企业获得垄断收益;然而,过高的行业集中度又会导致企业缺乏创新的动力,最终影响到并购企业的发展前景。那么,横向并购这一会对行业集中度产生影响的企业行为最终会对企业自身的并购绩效产生如何的影响呢?正是存在着以上的疑问,本文选择我国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装备制造业是我国的战略行业,为各行业提供生产必需的技术装备和重要零部件,在技术层面上决定了众多产业的竞争力和发展水平,是我国整个工业的基础与核心。我国正处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对装备制造业的市场需求巨大,然而,我国的装备制造业却存在着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的问题。近年来,我国装备制造行业骨干企业被国外公司并购的案例屡屡发生,这一方面推动着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变革.另一方面也导致国有企业失去部分主导权,自主研发和自主技术创新面临巨大压力。在此背景下,我国本土装备制造业迫切需要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发展一批具有工程总承包、系统集成和融资能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以提高国际竞争力。因此,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从市场集中度视角研究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并购绩效,对于我国装备制造产业政策的制定以及骨干企业的联合重组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基于我国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数据,首先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中的C2R的DMU排序改变模型,度量公司并购的中长期价值效应;然后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论证企业的并购绩效与其所处产业的市场集中度之间存在联系;最后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法分析他们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通过本文研究,以期为装备企业实施并购策略,政府建立装备制造业扶持体系,提升我国装备制造业企业整体竞争力提高参考。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国内外在对公司并购绩效的研究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计算并购前后股价变化的非正常收益,称为事件研究法;另一种是运用并购前后财务指标的变化来评价并购绩效的方法,称为财务指标法。事件研究方法有相对成熟的数理基础,己经成为国外研究并购绩效的主流方法。但由于事件研究法所依赖的市场模型是以股价的波动来衡量企业财富的变化的,而国内许多学者认为中国目前的证券市场属于弱式有效阶段(张兵和李晓明,2003),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存在争议(骆柞炎,2003),同时还存在大量的非流通股等问题,所以国内学者多采用会计法对并购绩效进行验证。然而,运用财务指标法分析并购绩效也存在如下弊端:单指标的会计研究法只能从某一局限的方面来衡量企业的并购绩效,可能存在误导(李广子和刘力,2009);采用综合财务指标系统的会计研究法可能存在信息的重叠,同时在运用因子分析法等进行数据处理时需要一系列的参数估计,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廖运凤,2010)。此外,Andrade和Stafford(1999)曾指出,在20世纪90年代掀起的以巩固产业发展为主导的新一轮并购浪潮中,产业冲击或并购产业集中现象突出了会计研究法在绩效基准选择方面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还会伴随时滞影响而进一步扩大研究误差。鉴于事件研究法与财务指标法存在的种种弊端,本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此种方法是著名运筹学家A.Charnes和W.Cooper等学者在“相对效率评价”概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与上述两种方法相比,DEA法具有很强的优越性:第一,可以处理多投入和多产出的情况,无须构建具体的函数形式,避免因采取错误的函数形式得出错误的结论;第二,对于复杂系统,输入、输出指标权重难以确定。DEA方法不必事先确定权重,以决策单元各输入输出的权重为变量就可以得出每个决策单元综合效率的数量指标,从最有利于决策单元的角度进行评价,排除了很多主观因素,具有很强的客观性。

(二)研究假设 产业组织理论认为:企业所属行业的市场结构能够决定市场运行的绩效。一般而言,行业集中度是决定市场结构的基本因素,而并购绩效也是行业运行绩效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度高的行业可以使垄断企业获得垄断收益;而过高的行业集中度又会导致企业缺乏创新的动力,最终影响到行业的发展前景。因此可以推测行业集中度与行业并购绩效会存在一定的关联。具体到我国装备制造业,可以作出如下假设:

假设1:我国装备制造业各子行业的行业集中度与子行业并购绩效的DEA值之间存在关联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