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年三十问候语

大年三十问候语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的方法分析

【文章摘要】

我们对高职公共英语的具体教学内容进行研究之后,了解到这种教学方式有着很好的探索性,让学生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可以有一个更好的知识储备。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表明,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在高职英语的教学过程中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对我们进行高职英语教学有很大的帮助,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以及自身的素质。

【关键词】

高职英语;合作学习;研究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的时候从美国兴起了一种叫做合作学习的教学理论。这种学习方法对学生了解知识的本质有着非常大的帮助,因此合作学习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引起了非常广泛的关注,现在已经成为了一种主流的教学理论之一。最近这些年来,我们国家的一些学者在教学领域之内进行了一个有关合作学习方面的具体教学研究。这项研究是通过一些具体的实验来进行的,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探索这种学习方式对高职英语学习的有哪些影响,重要的是为后面的一些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1 具体的实验过程

1.1 实验的研究目的

我们进行这项实验的目的就是为了探寻合作学习这种教学方式对我们国家的高职英语教学有哪些成效。具体的实验过程其实就是对比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和原来传统的英语教学方式,看看两者之间在教学成果上有哪些差别,经过合作学习这种教学模式进行培养的学生往往会拥有比较强的综合能力,而且最重要的是同学之间的团体合作能力会有非常明显地提高,对学生们毕业之后的进入社会会有非常大的帮助。

全文阅读

敦煌汉简词义札记

摘 要:敦煌汉简的语料价值尚未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从汉语词汇史的角度说,敦煌汉简可以补正《汉语大词典》在收词、释义、书证等方面的缺失。

关键词:汉语词汇史 汉代 敦煌汉简 《汉语大词典》

两汉简帛文献中多见新词新义,对汉语词汇史研究及大型历史语文辞书编撰有重要价值,我们曾对张家山汉简和敦煌悬泉汉简的词汇作过初步探讨。本文对敦煌汉简的词汇略作讨论。一是探讨敦煌汉简中为《汉语大词典》未收的词目,二是补充见于敦煌汉简而《汉语大词典》未收的义项,三是依据敦煌汉简提前《汉语大词典》始见书证的时代。工作用书据1991年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吴礽蘘等所著《敦煌汉简释文》。

【附城】爵位的一级。与关内侯同等。

(1)车师前附城诩行侯事,诩兄子外亡,朔当代。(84)

(2)始建国天凤囗年正月丁己朔丁丑,戊部将军、纯据里附城。(99)

《汉书·王莽传》:“臣请诸将帅当受爵邑者爵五等,地四等。奏可。于是封者高为侯、伯,次为子、男,当赐爵关内侯者更名曰附城,凡数百人。”又“业以省费为功,赐爵附城。”《翟方进传》:“还,封谭为明告里附城。”

【赋钱】税钱。

全文阅读

典故词语教学下语言文化论文

一、典故词语的古代语言文化土壤决定了释义的文化性

典故词语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化土壤当中。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有着数千年的发生、发展和传播史,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众多的典故词语中有着充分的表现。典故词语的来源非常复杂,根据其来源的不同可以分为“历史故事典故词语、名人掌故典故词语、典籍词语典故词语、神话传说典故词语”等不同的类型,[2]可见古代丰富的语言文化资源对典故词语的产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在辞书解释典故词语的时候,就必须把这些丰富的语言文化内涵交代清楚,才能够真正解释清楚这些典故词语。对于典故词语所依托的背景,必须有一定的交代和介绍。典故词语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典故赖以生存的民族语言文化土壤是为人们所熟悉的。比如出自《左传》的“问鼎”就是来自于历史事件。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庄王的部队驻扎在洛水,向周王朝示威,周王朝排除使臣慰劳楚庄王,庄王不自量力地询问周朝鼎的大小和轻重。鼎乃国之重器,讯问鼎其实就带有了觊觎国家的意思。后来在一些以下犯上、谋取国家的事件发生之后,人们都会以这一事件为例来打比方,或者引用这一事件来说明当时的社会形势。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问鼎”这样的典故词语,用来表示图谋国家政权,或者在某一个方面取得胜利。“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是一句流传很广的俗语,这一俗语的产生有多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与一段历史事实有关。

唐朝时期,郭子仪因为平息安史之乱战功卓著,皇帝就封他为汾阳王,并且在给他建了富丽堂皇的河东府。郭子仪死后他的后代各个养尊处优,挥霍无度,门厅几乎败落,他的一个孙子甚至乞讨为生。一天到了河西庄,想到自己的奶妈就是这个村子的,于是向别人打听,正巧他打听的这个农夫就是奶妈的儿子。他们一边说一边就到了奶妈家,看到家庭非常富裕。郭子仪的孙子就问:“你么家这么富裕,为什么还自己要劳动呢?”奶妈的儿子说:“母亲在世的时候就告诫后人要勤俭持家,守住这份家当,我们都不敢懈怠啊!”奶妈的儿子看到郭子仪的孙子很可怜,就留下他管理来往帐目,却发现他一窍不通、无法胜任,于是感慨地说:“真是三十年河东享不尽荣华宝贵,三十年河西寄人篱下。”后来就用“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来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的命运和境况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典故所依托的这些社会文化背景,其中就是典型的传统语言文化渊源。在释义的时候,如果把典故词语当做一个普通词来释义,只把词语的直接意思解释清楚,那只能说是符合一般的释义标准。如果承认它是典故,就必须根据典故的特点,深挖这些典故背后蕴含的丰富的语言文化信息,通过这些信息的讲授揭示典故的来源,才能更好地理解典故词语,并且更恰当地去解释典故词语。

二、典故词语文化内涵的丰富性决定了释义的复杂性

典故词语首先是语言中的词语,在释义时必须符合语文辞书释义的一般要求,就是要给出词语一个准确的词语义。同时,典故词语又是特殊的词语,典故词语的产生于定型过程中不仅仅有造词的语言规律的参与,还有典故所赖以形成的语言文化背景的参与。真因为典故词语丰富的文化内涵,决定了典故词语在释义的时候,比一般的语文性词语要更为复杂一些。

典故词语的释义过程中,要描述典故的形成过程。典故的形成过程,其实就是典故词语产生的语言环境、事件背景。以上举例所说的“问鼎”“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就描述了它们产生的历史事件背景。这种背景还有其他的种类,有的典故来源于宗教经典,有的来源于古诗词,有的来源于神话,有的来自于寓言……不管来自于哪个渠道,都是典故释义必须的组成部分,在典故释义的过程中要清晰地揭示出来。尤其是有一些典故,最早出现在一些典籍当中,那么在解释典故的过程中往往要引用这段典籍。[3]比如“约法三章”来自于《史记(高祖本纪》,原文是“(高祖)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商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在解释“约法三章”的时候,这段话就应该引用到释文当中。其他的典故词语也应该同样处理。因为典故词语解释的内容相对更加丰富一些,所以典故词语的辞书一般都篇幅较大。

典故词语的释义过程中,要解释词语的字面意义往往与典故的真实意义差距很大。这是因为典故具有的文化性特征导致的。[4]典故产生的背景往往是比较复杂的历史事件或者故事性很强的内容,把这些内容提取为若干字表示的典故词语,在提取的过程中只能照顾到典故产生过程中的部分内容,或者典故产生过程中的一些特征。因此在典故的释义中,就必须注意仅仅依靠子字面意义,是难以处理好典故的释义的。比如“破镜重圆”,产生的背景是陈后主的妹妹乐昌公主与其驸马之间的故事。夫妻之间为避免在战乱中离散,相约每人拿破镜的一半,他年正月望日在市场上售卖破镜,借此来彼此探听对方的下落。陈国灭亡之后,夫妻失散,驸马在正月望日看到有人叫卖半个镜子,于是他高价购买并岁出售人去取镜子,得以夫妻团圆。所以后来用“破镜重圆”表示夫妻在离散之后的重新相聚或决裂后的重逢。父母和子女、兄弟姐妹之间、同学朋友之间的重新相聚或决裂后重逢,肯定不能使用“破镜重圆”这个典故词语。

全文阅读

我的第二堂课:其实“我”原本就会讲汉语

我还记得刚刚来泰国的那一天――5月18日,泰国虽然处于雨季,但是阳光依旧那么强烈,气温也很高。在出国之前我除了会用泰语说:“你好!”和一些简单的课堂用语以外,我就不会说任何泰语了,对于我来说,泰国的一切都是那么新鲜。虽然以前在国内教过留学生,但是这还是我第一次出国教汉语,所以我怀着一颗激动、兴奋又忐忑的心推开了通可利中学的大门。

通可利中学位于泰国中部在信武里府和素攀府的交界处,属于素攀府。学校是一所由委员会成员资助的民办中学,全校共有学生149人,从初一到高三。第一节课是高一和高三的课,之前老师告诉我他们都是有基础的。刚来学校的第二天就开始了我的课程,在课前我根据学校提供给我的课本准备了很多内容,像是一些简单的课文、口语练习的题目等,可是进到课堂我发现学生们的汉语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好,即使是有基础的学生也不能用汉语进行自我介绍,虽然老师给我配备了《泰国人学汉语》的课本,可是所有学生都没有课本。这让准备了很多内容的我心一下子凉了一截子。于是随机应变抛弃了之前准备的所有内容,第一节课就在练习:“你好!”“再见!”还有简单的自我介绍中渡过,让我觉得有一点草草了事。

在匆忙结束了第一节课之后,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能让学生在没有课本的情况下学会我想要教的内容呢?课程的内容选定在什么样的程度比较合适呢?怎么样才能让学生更有兴趣学中文呢?一连串的问题在脑海中不断闪现。不明白为什么学生学了那么久的汉语可是依旧只会说“你好”和“再见”。晚上睡觉的时候突然萌生了一个想法,于是我开灯记录了我对第二次课的讲课思路。

第二天是没有基础的初一的课,根据前一天晚上的想法,我决定根据所给的教材,把授课的内容以每周一个主题来呈现,这一周――“数字”。拿上1~15的数字卡片,我走进了初一的教室,初一的学生相比较其他年级来说较多,一共有33个人。在进行了简单的自我介绍后,我给学生展示了数字卡片“1”,这时候有些学生可以读出来,于是我换到了“2”……一轮下来后我发现有些学生是可以读出简单的数字的,于是拿着卡片带领所有同学从一到十五读了一遍。泰国的课堂很随性,所以学生没有中国的学生那么守纪律,所以维持秩序是每节课都需要做的事情,在读完卡片后,班里出现了一些小骚动。我突然想起小时候妈妈教我数数的时候会有一套手势,于是我放下卡片,拍了拍手,这时班里一下子安静了,我开始用手势又带领学生从一到十五读了一遍,学生对我的手势好像很有兴趣,很多在数数的时候也开始了手势的模仿,一切如我前一晚所料,只是没想到效果要更好一些。

在从一到十五领读完三遍之后,第四遍“十五”之后,我做出了十六的手势,这时班里又出现了小混乱的情况,但都是在讨论十六应该怎么说,于是我大声的读了一遍,学生也很自然的跟着一起朗读,声音比之前还要大。

我就这样一直带着学生数到十九,到二十的时候我停顿了一下,这时候有学生都纷纷摇头表示不会说“二十”,于是我领读了三遍,又做出了“三十”的手势,这时候同学们还是不知道我又带领学生朗读了三遍,就这样“四十”“五十”……一直到“九十”,我发现教到“五十”的时候,有些学生已经可以自己读出“五十”这个数字,我相信这时候他们自己也悟出了汉语数字的“秘密”。之后转身我在黑板上写下了从“二十”到“九十”的汉字还有拼音。

之后我现在黑板上随意写下了两位数,几轮过后学生就会读两位数了,之后我让学生在黑板上随意写出两位数让下面的同学读,大家觉得很有意思都纷纷举手相当小老师,当学生基本掌握了两位数的读法的时候,我让那个同学在黑板上写下数字“100”,这时候全班的同学都发出惊讶的声音,然后笑着摇头,于是我在黑板上写下了100的汉字还有拼音,让学生跟读,之后我又写出了“1000”“10000”每次的效果都是零越多学生越觉得很有意思,会发出阵阵惊讶的声音。当带着学生学习完了“千”“万”等在数字中常用的汉字后,我在黑板上又写下了“100000000”然后在后面写出了汉字“亿”。在教完新的内容后,加深印象的复习是必不可少的,我又在黑板上写上了一些三位数引导学生对三位数进行认读。同样叫了小老师上黑板写下数字让学生朗读。这时我注意了时间,离课时结束的时间还有一些,虽然我已经很好地完成了我前一天晚上对这堂课设想的实践,但是我心想不能让自己的课就这样草草结束,于是我突然想到了游戏,寓教于乐一直都是我们推崇的教学方法,比起填鸭式教学寓教于乐可以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我在黑板上出了一些连线题和听力选择题,因为我的泰语基础基本为零,所以用你来比划我来猜的方法让学生明白了“击鼓传花”这个游戏,游戏很快的展开了,每当我停止敲击的时候班里就会传来很快乐的声音,然后拿到白板笔的同学就会上来做一道题,就这样课堂练习在愉快的气氛中结束了。这时传来了下课铃的声音,让我很惊讶的是我听到了学生惋惜的声音,就好像我在上学的时候我喜欢的课程结束时那种小失落的感觉。我突然很开心,没想到这样的改变真的很成功,学生学的很快,学习的氛围也很快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启发是最好的方式。在自己还是学生的时候就深刻的体会到了这一点,在高中阶段总是对自己有兴趣的学科很上心,学习的效率也很高并很希望得到更多的知识,而当获得成绩的时候就会增加学习的动力,如此一来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很好的“良性循环”,这一切的善果都是因为兴趣使然。那么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碰到对“填鸭教学法”完全不予理会的外国学生,想要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一个很好的出发点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进入“良性循环”的圈子中。逐渐从兴趣中也可以使学生找到学习汉语的目的。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曾经提到对学生的教育,应该是启发式的教育。孔子经常与自己学生对话,通过谈话的方式让学生从中明白道理,这就是通过对话方式的启发式教学。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学生之前学习到的知识来启发学生,可以让他们自己总结出适合自己的汉语学习方式,当学生从启发式教学中获得了新的知识,也会萌生一种成就感,这样便也进入了之前所说的“良性循环”中了。

全文阅读

浅谈日语书信中的文语

摘要:近年来,无论是在日语专业八级考试大纲中,还是日常生活使用的现代日语中,都能看到文语(古代日语)的身影。正如我们不能把「立ちぬ翻译成“不起风”一样,文语作为日语学习的一环,值得引起足够的重视。日语的文语就像中文的文言文一样,随着时代变迁,其遣词造句越来越偏向现代日语,也越来越易读。而书信作为人们表达情感、记录日常的一种方式,信件中的文语,则更贴近生活,易于理解。本文选取战国、江户、明治等各个时代出自名人之手的书信,来看一看随着时间的前行,文语在各个时代的书信中都是怎样被使用的;并在借助工具书、教材等的基础上,试总结出一些规律,以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日本文语。

关键词:文语;书信;读音;候文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8-0099-02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在距今较近的年代――昭和、大正、明治时代中书信里所使用的文语,并试着总结出它们的读音规律。

1.ワ行音「ゐ?ゑ?を等按照「い?え?お等发音。「……それでゐて想ひ出してみると、とても愉しいな妙ながします

(山口瞳 昭和二十一年)「……もういから、やめます。文ちゃんはもうねてゐるでせう(芥川之介 大正六年)「……それなのにお前さんがふと立派だからをかしい(森外 明治三十八年)

2.ハ行的假名,除居句首以外的,读音全部按照其对应的ワ行来读。「……これから後もああ云う会を与へて下さったらどんなに重な刺戟になるか知れません、おかげで当分作がつづくと思ひます(谷崎一郎 昭和三十八年)「……そしてわたしたちのLifeを一つにするといふことに心から御成下さるでせうか(u崎藤村 大正十三年)「……茉莉ちゃんもこんどは海をこはがるやうなこともあるまいね(森外 明治三十八年)

3.「やう「たう「さう等あ段+う的读音,均按照其对应的お段读音来读,即「よう「とう「そう。「……朝のやうな静かな心でいて居ます(崎藤村 大正十三年)「……が、これが一番むづかしいさうです。もし方一しょに来たら、やり切れさうもありません(芥川之介 大正六年) 「……しかしよく写して送っておくれだった。ありがたう(森外 明治三十八年)

全文阅读

“早晚”的多元词汇化及认知解释

摘 要:现代汉语中的“早晚”是由古代的反义并列短语词汇化而来的,在词汇化过程中,它不是沿着单一路径演变的,而是存在多重演变路径,发生了“多元词汇化”,本文将对这一辐射状演变轨迹及其动因进行描写和阐释。

关键词:多元词汇化 隐喻 类推 情态化

反义并列双音词是指构成并列双音词的两个语素,在参与构成双音词时的义位相反或相对[1](P305)。“早晚”便是现代汉语中比较活跃的一个反义并列时间词语,《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其释义如下:(1)早上和晚上:他每天早晚都练太极拳;(2)或早或晚:这事瞒不了人,早晚大家都会知道的。(3)时候:他一清早就走了,这早晚多半已经到家了;(4)泛指将来某个时候:你早晚上城来,请到我家里来玩。那么这些义项是怎样衍生和发展的?其演变轨迹是怎样的?各义项之间的嬗变关系如何?“早晚”是何时成词的,词化后又有哪些发展变化?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

一、询问时间“早晚”的词汇化及“将来”义的衍生

“早晚”最初连用是在先秦时期,不过我们仅在《韩非子》中发现1例:

(1)举事慎阴阳之和,种树节四时之适,无早晚之失,寒温之灾,则入多。(《韩非子·难二第三十七》)

上例中的“早晚”宜解读为“过早或过晚”,在句中充当定语,是并列短语不是词。

汉至魏晋,通过《汉籍全文检索》(第四版)穷尽检索到11例“早晚”连用的用例,但其语义还没有融合,可表示“先与后”“早或/还是晚”“早上和晚上”等义,如:

全文阅读

常用词“栉”的更替演变探析

摘 要: “栉”属于词汇史意义上的“常用词”,整个中古汉语时期“梳”“篦”并没有完全取代“栉”,即使在南北朝“梳”在口头语中对“栉”有一定的取代,但“栉”通过自身的发展仍是富有活力的词;“梳”在口语化程度较高的汉译佛典中使用较多;“栉”多见于文学、史书中,自身动词词性不断加强;“篦”常作“枇”,常见于“栉枇”“梳枇”等语汇中。本文所得结论与郭晓妮推定隋唐时期“梳”替换了“其齿大而粗的‘栉’”有一定出入。

关键词: 常用词 栉 历时演变 共时分布 中古汉语

1.引言

栉是中国发饰之一,在中国出现的历史至少已有6000年①,是人们自古至今仍在使用的日常器用物品,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栉”属于词汇史意义上的“常用词”②。起初,以“栉”表示梳子、篦子等梳发用具总称,不分齿粗细疏密。后在梳、篦之间有了区分,齿大而粗疏的叫“梳”,齿小而细密的叫“篦”。现今,“梳”与“篦”已取代“栉”成为表达“栉发用具”义的常用称呼。本文探讨中古汉语时期“梳”、“篦”对“栉”的多对一更替式演变③。关于中古汉语的断代问题,本文采纳王云路在《中古汉语词汇研究综述》中的观点,把中古汉语暂定为东汉魏晋南北朝隋④。

本文把常用词“栉”在中古汉语时期的历时演变和共时分布结合起来进行考察,对常用词“栉”在中古汉语时期的更替演变予以归纳总结。王力先生有言“例不十,法不立”,汉语史的论文更重视例证。即使具有普遍意义的常用词汇是不受文学样式限制的⑤,文本查找统计的38篇文献语料⑥也力求面广,类别多样,包含传世文献、汉译佛典、出土文书,并对语料中“栉”“梳”“篦”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制出图表。本文所得结论与郭晓妮推定隋唐时期“梳”替换了“其齿大而粗的‘栉’”⑦有一定出入。

2.历时演变

据前人考证,先秦文献中只有“栉”,而“梳”始见于东汉,“篦”的出现时间亦当不晚于西汉⑧。无论时间考证是否确切,至少在中古汉语时期,“栉”“梳”“篦”皆已使用。

值得注意的是,“梳”“篦”二字,是现当代统一使用的规范汉字。古文献中常借“疏”表“梳”,借“比”、“枇”“蓖”或“”表“篦”,本文在表格中已标注。

全文阅读

瑞士人 第5期

市长

一上车,就看见他在大声地和司机说话。

大概有六十多岁了吧?他一头银发,梳得光洁照人。眼睛陷在松皱的皮肤里,老是淌着水,像生病的狗。他很瘦弱,一脚跛着,走路一蹬一蹬的。上下车时,总是大声地与人问好,还要守在车门,指挥别人的上下,吆喝一两声。

他突然哈哈大笑起来。瑞士人惯于安静,又何况这是个阴沉寒冷的冬晨,每个人都带点微愠的表情缩在大衣的领子里。只有他,比手划脚、兴高采烈地在讲述一件事情,有时候,笑得呛了,得捧着肚子、前仰后合地笑着。

下了车,他站在路边,进行阅兵。川流不息的人群从他身边流过,妇女买菜的篮子碰着他的大衣,他很庄重而优雅地行举手礼,热情地致意:

“孩子们,晨安!”

他说他是苏黎世的市长。

银行小职员

全文阅读

离开的正是天堂

给十三岁和十八岁的我

――题记

[1]

有一年我在书店翻到一本文集,里面大多是十六七岁的年轻人抒发自己对青春的感叹。像约定过了一般,题目都是:十六岁在XX。后面的XX,填的都是美国、日本等异域地名,那些因为听过多次所以感觉不远实际上却和现实隔山隔水的地方。

那一年我十三岁,才刚刚褪去小学生的稚气,只能凭几本小小的杂志幻想将来的生活。那天我翻到那本书的心情不言而喻,认认真真把里面的文章通读一遍,然后开始想象我的十六岁。我有过无数假设,可后来走出书店还是只能承认:十六岁又怎么样?我还是呆在这个连地图上都找不到的地方。

回家蒙头大睡,醒来的时候突然想,那我十六岁的时候也写一篇好了,不管在哪里,不管是什么样的情况,我不能改变,但总还是可以记录的。

就这样,我越发期待十六岁的到来。

[2]

全文阅读

在初中牛津英语教学中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摘 要】世上最难处的是人际关系,而师生关系是人际关系中最难把握的关系之一。社会对师生关系最多的期待是能保持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因为“如果不能造就这样(无拘无束)良好的教学气氛,那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赞可夫”。作为初中英语老师,就要努力让学生“乐学、爱学”。因此,在初中牛津英语教学中如何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就成了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索的首要问题。

【关键词】初中牛津英语;教学;和谐融洽;师生关系

一、热爱本职工作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论初中英语教师因为何种原因选择这一职业,都应该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但是现实生活中却不尽如此,笔者看到,有些同事是迫于家庭的压力,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更多女同志都是图稳定,能嫁个好丈夫才进入了初中英语教师的行列,对于英语教学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只是按时上下班,根据学校要求备课,上级要检查了的时候才稍微用点心,班级里四十五名学生,叫的上来名字的不到一半,更不会花心思和他们眼中十三到十六岁的叛逆期青少年多交流、交心了。那么,这类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如何呢?校园里见面基本上不打招呼,课堂上或者死气沉沉,或是乱成一团,学生听着直犯困,二十分钟之后就睡倒一大片。试问,这样的师生关系能称的上和谐融洽吗?又怎么可能推动学生的学习呢?

所以,建立和谐师生关系,主动权掌握在教师手里,而第一条就要求教师要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笔者的同事陆老师就是这样一个优秀的初中英语老师和班主任,毕业于名校英语专业本科的她英语基本功十分扎实,但是她不仅仅满足于此,刚进校园时,每次集体备课,她都是发言最积极的一个,虚心向同事请教教学经验和方法,努力攻克教学难点和重点。为了让“玩性”还比较大的初中孩子“乖乖就范”,她还挖空心思自创了不少单词记忆法和顺口溜,并且非常慷慨的和周围同事分享,比如“police”,她谐音为跑累死,警察抓小偷总是跑个不停,累个半死;再如“boss”,当老板的工资高,吃的多,谐音就为“饱死”啦,这样一来,学生在笑声中就记下了不少单词。

二、对学生有期望之心

歌德曾经说过:在任何情况下,希望都是强于绝望的。人之所以奋勇向前,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未来有希冀和希望。初中生从本质上来讲还是孩子,自制力较差,这个时候就需要成人,包括老师和家长对他们进行鼓励和干涉。英语教师可以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对学生始终存有期望的心情。上课的时候,学生回答不上来,不要急吼吼的就让学生坐下,要积极引导,给出一些显性抑或隐性的暗示,学生最后能够回答出正确的答案再进行积极鼓励,用上扬而又轻松的语调多夸几句“very good, you are a clever boy/girl”。相信那位满脸喜色坐下去的同学肯定会聚精会神的听完余下的课。

教师最不应该做的事情,是在全班同学面前批评、数落一位同学,说他“没有希望,笨脑袋”之类的话,胡同学就和笔者提到过,她一开始对英语还是挺有兴趣的,但是有一次她上课调皮捣蛋,被英语老师提着名字叫起来,对她吼“学什么学,不学就算,没人求你”,从此以后她就放弃了英语,而语文老师和班主任对她说的:“你是个好孩子,学一学吧。”这样鼓励的话语她就记在心里,并且心怀感激。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