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当代会计论文

当代会计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当代社会审计风险论文

一、社会审计风险的概念和社会审计的意义

(一)社会审计风险的概念社会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民间审计或者独立审计)是指注册会计师依法接受被审计单位委托,独立有偿的为社会各界单位提供专业化审计服务的活动。据国家公司法规定,我国上千万家上市公司和中小型企业的年度及中期财务报表都需要由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后予以公布。由于社会审计的财产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使得社会审计风险发生概率不断提高。而目前,关于社会审计风险的定义国内外审计行业及国家机构都还没有形成一致的意见。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中将社会审计风险解释为:“是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国外的《柯勒会计辞典》则将社会审计风险归纳的更为详细分为两点:已鉴证的财务报表实际上未能按公认会计原则公允地反映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可能性;在被审计单位或审计范围内存在重要错误,而未被审计觉察的可能性。国外社会审计风险的定义比国内的审计风险的定义更为严苛,我国国内侧重于审计报告的恰当性存在的审计风险,而国外则侧重于被审计单位内部财务状况是否存在错误的审计风险,后者对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要求更为严格极易出现审计风险。

(二)社会审计的意义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经营体制中政府职能具有重要地位,为了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市场经济行为,就需要注册会计师及其事务所对企业财务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和公允性进行检查,从而有利于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和保护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审计能够协助政府进行职能转变,由依靠政府手段进行经济管理转变为依托市场环境(法律、法规、政策和审计)来进行间接管理。政府可以通过注册会计师的社会审计报告来了解企业的财务情况及经营结果,从而间接对国家财经法规、法律和政策进行一定的宏观调控。现代资本市场的发展中企业财会信息越发重要,不管是为了维护投资者、债权者还是领导者都需要加强社会审计,才能不断完善现代企业内部制度管理、财会基础工作管理、税务管理以及咨询各项专业管理。

二、形成社会审计风险的成因分析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对外公布的审计报告频频出现问题,使得注册会计师及事务所面临审计风险。由于社会审计是以第三方身份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审计监督,产生审计风险的可能性比国家审计、内部审计更高。可见,对造成社会审计风险的成因进行深入分析不仅能够提高社会审计的审计效益,还能了解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能够更快的改善高社会审计风险的状况。

(一)审计环境不严谨,易造成审计风险我国审计环境是包括法律环境、规章制度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和审计行业自身等四个方面。法律中关于社会审计及审计风险方面的内容过于粗泛,不够具体化、实际化,使得注册会计师及其审计人员失去法律判断标准,从而也就增加了审计的风险性。我国目前《审计法》、《注册会计师法》都有明确规定何种行为追究审计人员、审计双方、被审计单位等的刑事责任、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但是该法律体系不够完善和其他法律的衔接性。对于规章制度环境方面,也就是我国的会计准则本身存在漏洞,使得注册会计师及其事务所的先决条件(以会计准则为依据)已经丧失,那么也就加剧了社会审计的风险。被审计单位依据会计准则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不可行的财务操作手段,这样条件下势必会导致社会审计风险的增大。市场经济环境多元化、多变动、灵活性高等特点,使得被审计单位行为不稳定性、可靠性不高,那么极易造成审计人员无法对其财务状况进行全面性反映和评价,从而提高了审计风险。CPA行业环境中对事务所的管理体制不完善和事务所间不正当竞争的现象都严重影响到其审计质量,也就直接加大审计风险,在这种恶劣审计环境下,审计风险的管理和控制都难以得到实现。

(二)注册会计师及其事务所人员审计道德水平与专业能力参差不齐注册会计师审计道德水平与专业能力是作为审计行业自身环境中的一个关键、重要环节。随着社会审计的不断高速发展,使得事务所也呈现过于快的速度在发展,过快的速度使得事务所注册会计师、审计、会计等人员的专业能力和道德水平参差不齐。国内事务所间相互竞争追求业务而相互压价,使得事务所及其会计师丧失审计独立性,甚至出具虚假审计报告危害资本市场投资环境,也就从而加剧了审计风险。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活动是具有高度专业性、技术性的活动,对于审计人员的要求非常高,而事务所些许审计人员业务水平和专业能力不够,对于被审计单位的审计工作不够深度和广度必然会产生审计风险。

(三)被审计单位舞弊行为,审计方法本身存在问题被审计单位为了得到投资者或者金融企业的资金支持,而千方百计对本单位的财会活动和经营活动进行变动甚至出现舞弊行为,使得注册会计师及其事务所审计过程中无法发现其故意、虚假行为,而出具不真实、不准确的审计报告。被审计单位可能采取的舞弊手段为以假乱真的伪造记录或凭证、隐瞒或删除不利交易、记录虚假有利交易和有目的性的使用不适合的会计政策等,甚至有的单位采取与注册会计师或者事务所进行私下交易为其出具想要得到的审计报告,而使得注册会计师及其事务所面临不同程度的审计风险和承担不同程度的法律责任。在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过程中,会计师采取的审计方法可能存在本身缺陷,不适宜用于该被审计单位,这种会计师根据主观臆断性进行判断审计方法本身存在风险性,也一定程度上影响审计程序和审计计划的有效执行。

全文阅读

当代事业单位管理会计论文

管理会计体系能够为行政事业单位提供内部管理的信息,并且能够监督其预算执行的过程,所以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建立与完善管理会计体系非常重要,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其投资力度。

1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对我国各方面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我国进行市场经济时代以来,各个单位与企业都在进行着改革,因为传统的很多制度都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无论哪个企业或者单位要想获得长期的发展,懂得在各方面进行创新是非常关键的。对行政事业单位来说,构建全新的会计体系十分必要,因为计划经济时代的会计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尤其行政事业单位有些人员还没有从计划经济思想中走出来,如果一直沿用早期的管理会计方式,会严重阻碍行政事业单位职能发挥。行政单位构建管理会计体系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行政事业单位可以不再接受公共受托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具有公共受托的责任,这种责任主要起源于国家社会民主制度的建设与发展,而不是起源于我们经常理解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出现分离的情况。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公共受托的现状就是委托俩链接相比较而言比较长,这种现象往往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因为链接比较长,在这链接中,委托人与人如果不经常沟通,就非常容易出现信息不对称的现象,或者是各个部门的权利在分配的过程中没有全面考虑问题,所以总会出现不匹配的现象;最重要的是各方的利益经常出现不对等的情况,这就非常容易引起纠纷。正是因为出现所有者虚位的现象以及相关部门并没有一套完整的奖励机制,而解决这些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对其进行监督,而实行监督的前提就是要保证所有的信息真实完整。除了这个办法之外,行政事业单位的行为是很难获得的。通过上述的阐释,我们可以知道,因为目标各种各样,而行政事业单位的委托链相对来说又比较长,再加之所有者虚位以及相关部门并没有建立或者完善奖励机制,另外行政事业单位的行为有不容易观察到,这些不利因素必然会给行政单位的公共受托责任带来消极影响,而降低影响程度的最好的办法就是拥有足够多的信息。近些年来,因为公共管理事业的发展,行政事业单位公共受托关系要想得到解除,就可以提供有关信息,而且要接受总体的评价。尽管本文所说的管理会计其主要责任是内部管理,但是在外部管理上也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这种管理方式能够完全综合的了解行政事业单位,这样就可以弥补行政事业单位行为不容易观察的劣势。因此,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建立和完善管理会计体系就能够将其所承担的公共受托责任逐渐的解除。

1.2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决策的效率

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来,我国一直都在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体制以及其他方面进行改革,以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的各项职能够在新时期能得以更好的发挥,以适应国家经济、科技大发展的背景,所以国家不断地优化行政事业单位的组织结构,而组织结构发生的变化,也就代表着行政事业单位所需要的信息也相应的发生了变化,与此相关的信息评价机制以及激励机制都随之进行改革,发生了变化。但是在改革的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一定重点问题,那就是没有相应的管理会计信息体系,这样就不能为行政事业单位提供更多的信息,也就降低其决策的效率,所以改革的同时也应该逐步的建立管理会计信息体系,这样才能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决策提供更多更有价值的信息,进而提高其行政效率。

1.3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水平的必然选择

全文阅读

公允价值论文:当代公允价值对会计的启迪

本文作者:蒋珩工作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公允价值计量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会计信息也必须达到一定的标准才能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以帮助投资者和债权人等更好地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由于会计信息的生成必须依赖于会计计量来完成,因此,会计计量属性成为众多影响和制约会计信息质量因素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在我国目前的企业会计准则中,除了传统计量属性之外又再次引入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毋庸置疑,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将对我国会计信息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各种不同计量属性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如表2所示:那么,究竟选用何种属性来计量所持有或控制的资产,如何保证会计信息能够具有相关性和可靠性?笔者以为,首先要考虑的是资产的用途和流动性,同时还要考虑会计信息的关联性和数据的客观性等因素。一方面,公允价值相对历史成本而言,在反映企业真实的价值方面,信息可能还是相对可靠的。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公允价值会计所依据的主要是相同或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相对来说,这些市场价格还是具有一定的可靠性的。但如果市场上缺乏可比价格,就要估计和判断。此外,公允价值会计还对一些涉及到未来的交易进行了预测,其中不乏一些涉及金额巨大的交易,如衍生金融产品的未实现损益等。及时地在表内反映这些价值变化、在表外披露信息,将降低外部投资者所承担的风险。在具备成熟的估值技术的前提下,计算出来的价格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公允价值提供的会计信息同样存在着一些缺陷。公允价值虽然能够提供相对及时有用的信息,但在市场化程度不够完善,同时相关法规、估值技术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公允价值提供的并不是绝对可靠的会计信息。此外,财务报告中披露的公允价值是报告日的公允价值,按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信息会随着时间而变化,倘若忽视这一因素而只披露某一时点或某一时段的公允价值变动额,就不利于使用者作决策。

公允价值计量与会计稳健性的关系及相互交融的途径

长期以来,学术界就如何平衡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与会计稳健性之间的关系一直存在着争议,并且也伴随着公允价值在国际会计准则趋同背景下的广泛运用而愈加激烈,因此,在当前的经济环境和背景下分析公允价值与会计稳健性之间的关系,并将二者加以交融,显得尤为重要。(一)会计稳健性稳健性又称作谨慎性,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从本质上来说,它是一项限制性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由于环境存在不确定性,在这种情况下处理经济业务应保持适度的谨慎以确保信息的可靠性与相关性。FASB将稳健性原则定义为:对不确定性的审慎反应,以确保对经济活动中内生的不确定性和风险给予充分考虑。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也明确规定: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收益,也不应低估负债或费用。这一定义与FASB的定义是基本一致的。稳健性的要求具体表现在对资产与负债、利得与损失和收入与费用的非对称性处理上,这种处理方法使得以稳健性为基础的会计信息与经济实质之间会产生一定的偏差,稳健性的强弱则通过该偏差的大小来体现。(二)公允价值计量与会计稳健性的冲突不可否认,公允价值克服了此前会计计量滞后、会计处理过于“谨慎”等问题。运用公允价值计量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提供有利于投资者决策的会计信息。但公允价值计量与会计稳健性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冲突,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公允价值的变动将直接引起当期损益或期末净资产的波动。这种波动会掩盖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降低会计信息的稳健性。(2)公允价值根据市场价格提前确认未实现收益,这又与会计稳健性仅确认可能损失、而不确认可能收益的做法不相符。(3)当前公允价值采用的估值技术尚不健全,主观随意性较大,有可能成为管理层操纵业绩的工具,使其公允性受到影响。同时,公允价值计量过程中采用的假设性、未实现性和非客观性也偏离了会计所坚持的稳健性原则,影响了会计信息的质量。(三)公允价值计量与会计稳健性的统一公允价值和会计稳健性二者之间并非是完全对立的。稳健性为公允价值的有效实施提供了保障,公允价值反过来又可以对会计稳健性进行修正,弥补稳健性原则的不足。会计稳健性因其在降低风险与不确定性等方面的优势得到了国际上众多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普遍认可。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也因提高会计信息相关性等方面的优势,被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采用,特别是在资本市场活跃、金融产品发展迅速的经济环境下更为广泛地使用。与此同时,公允价值计量与会计稳健性之间的关系也更加协调。从以往的实践和经验来看,对公允价值和会计稳健性应予以同等的关注和重视,忽视任何一方都将带来会计信息质量的下降。(四)公允价值运用中充分发挥会计稳健性的具体途径公允价值与会计稳健性应相互交融以提升会计信息质量,确保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公允价值的积极作用。1.严格界定公允价值的概念及层次。FASB将公允价值界定为三个层次(如表3所示)。认真比对这三个层次就会发现,前两个层次完全或者基本符合公允价值的定义,但第三层次由于缺乏真实的交易市场基础,更加重视对估值模型和假设条件的运用,其可靠程度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必须严格界定公允价值的概念和所属层次,认清其不同层次的计量依据。不能仅简单地依靠不活跃市场情况下的交易价格,企业应在更大程度上通过对价格下滑时间长短、跌幅大小以及市场流动性来进行判断,并借助估值模型和假设条件,最终确定公允价值。对于不符合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应当采用其他计量模式,并且进行表外披露以充分发挥会计稳健性的作用。2.完善公允价值的估值方法和评估过程。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中允许使用的估值技术是导致其可靠性和公允性备受争议和质疑的关键。由于目前的估值技术尚未形成一套统一的标准,对公允价值的确认、计量要求及方法还只是分布在各个具体准则之中。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由于条件所限,公允价值计量输入值质量不高,有可能会发生操纵利润和盈余管理的情况。因此,一方面必须加大对公允价值计量技术理论与实践的应用研究,大力推进公允价值估值方法和技术的改进,建立公允价值计量准则,明确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在有关现值估算技术的研究上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现值估算技术的突破将有利于提高会计人员确定公允价值的计算速度和精度。另一方面,还需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充分发挥会计人员的专业和实践经验,掌握各种估值技术和模型,通过客观比较和分析来发挥职业优势。但是,如果在企业并不具备这样的估值条件的情况下,则有必要引入专业的评估机构来为企业进行价值评估,因为专业评估机构的独立属性提高了评估意见的公正性。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使报表的使用者充分了解公允价值,同时还可以降低相关财务人员的风险。3.实行两种计量属性并存的模式。虽然公允价值具有诸多优点,但由于其相关数据和资料不易取得、使用过程中存在主观随意性较大、可验证性与可操作性方面不足等问题,因而我国目前尚不具备全面使用公允价值的条件。会计计量属性的总趋势应是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二者并存、相互协调。一方面应改善公允价值运用的相关环境,为公允价值的广泛使用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应严格地按公允价值的适用条件有选择地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在实务工作中,对于企业准备长期持有,不打算进行出售的资产,仍保留历史成本计量属性。而对于衍生金融产品和人力资源等无形资产的确认、计量需要依靠公允价值。IASB在2009年11月12日颁布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中,提出采用公允价值和摊余成本两个计量分类标准,同时保留了对公允价值的选择权。总之,使企业能在更大程度上使用公允价值计量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有利于公允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4.减少公允价值对当期损益的影响,完善信息披露制度。金融工具所蕴藏的风险极大,而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效应又将这些潜在风险及时揭示并放大出来。因此,为了减少风险爆发给投资者造成的严重损失,使他们作出更合理、恰当的决策,披露金融工具价值的波动性是必要的。但如何减少由公允价值计量导致的会计利润的波动性,协调公允价值与谨慎性的关系呢?IASB针对这一问题已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中予以规定,按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其公允价值的变动应计入损益,金融资产如属于非交易性的权益工具,其公允价值变动可以计入其他综合收益,同时禁止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在公允价值计量和摊余成本计量之间进行重新分类。此外,在完善公允价值信息披露方面,我国也可以借鉴大多数国家和组织的做法,对传统收益报告进行改进,引入“第四财务报表”或称“全面收益表”。全面收益理论对某些未实现的资本利得和损失在表内进行了确认,较好地融合了“当期经营利润观”和“满计当期损益观”,突破了传统会计收益的确认原则,使公允价值作为一种计量属性的使用成为必然的趋势,我们既可以依据历史成本的原则编制利润表,也可以依据公允价值的原则编制全面收益表。这样的做法不仅提供了全面的信息,又避免了利润表中收益波动性较大的问题,有利于报表使用者更深入地了解公司的信息,减少利益集团操纵利润的可能性,也更符合会计盈余稳健性的要求。但同时,我们也应当认识到现阶段企业收益确认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充分认识全面收益不等同于净利润,并通过规范全面收益的列示项目和报告方法,制定与全面收益相关的准则和制度来保障其有效实施。

从长远来看,公允价值和会计稳健性都与市场环境密切相关。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有利于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确的决策。为了更好地实现企业的会计目标,应在公允价值与会计稳健性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在积极借鉴国际上先进准则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来实现公允价值与会计稳健性二者的协调发展。过于强调或忽视任何一方都将导致会计信息质量下降。只有基于稳健性前提下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提升会计信息质量。

全文阅读

工商管理论文:当代管理会计发展的新趋势

一、企业经营环境的改变与20世纪管理会计的发展

1、成本决策与财务控制阶段。

19世纪初期及中叶,蒸汽革命促使企业规模扩大,产品市场逐渐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移。企业经营者意识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不仅取决于产量的增长,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内部生产成本的降低。由此,以提高企业生产效率、降低产品成本为目的科学管理运动开始在美国企业内兴起。标准成本系统、经营预算体系及差异分析、成本性态划分等创新的管理会计方法相继涌现,“不同目的,不同成本”概念也开始运用于管理会计,为产品定价决策服务。

进入20世纪后,在电气技术革命的带动下,市场完成了向买方市场的过渡,企业竞争日益激烈,并开始出现多元化、集团化的大型公司,这更加剧了市场竞争的白热化程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即使企业内部标准成本体系极大地发挥作用,也不能够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取决于决策的正确与否。“管理的重心在经营,经营的重心在决策”,市场竞争在此时改变了企业的管理理念,现代管理科学取代了泰罗的科学管理学说,企业经营管理的重心开始转向以决策为主。受此影响,以杜邦公司为代表的大型企业以提高公司资产经营效率为出发点,倡导并发展了以投资净利率(ROI)指标为核心的杜邦财务指标体系,并用以衡量各个营业部门的效率和整个公司的业绩,这同时也促成了责任中心划分的形成。至此,管理会计形成了以预算体系和成本会计系统为基础的成本决策和财务控制体系。

2、管理控制与决策阶段。

管理会计的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期。在此期间,以微电子、半导体为标志的现代电子技术革命开始产生。与上两次“能源”技术革命不同,第三次电子技术革命则是以一种渐进形式影响整个社会的生产经营过程:产品生产总规模得到了提高,但相对而言,大部分企业内部生产过程及组织形式没有实质性变化。管理会计学者因此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虽然在此期间,信息经济学、交易成本理论和不确定性理论被广泛引进到管理会计领域,理论上的突破使管理会计内容越来越丰富和充实,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这丝毫也不能掩盖管理会计在此阶段未能捕捉到电子技术革命给企业经营管理带来的深远影响以及未能发展自身本已丰富的管理技术方法的事实。

尽管国际会计师协会将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这段时期的管理会计定义为“管理控制阶段”,强调管理会计职能已经从成本决策和财务控制转向为内部管理人员提供企业计划和控制的信息,但实质上管理会计方法在此期间没有得到明显的发展,管理会计也依旧局限于传统责任范围而且主要强调会计方面,与以后的战略规划和经营控制阶段有着显著的区别。这使得管理会计不仅落后于技术革命,而且落后于新的企业经营管理理论。

3、行业反思与新成本系统初步建立阶段。

全文阅读

论研究中国古代朴素工艺观的必要性和意义

摘要:当今时代,人类已经迈入了后工业社会的大门,相对的设计理念的变革也吹响了它的号角。研究中国古代朴素工艺观,将有益于深化对当代设计理论与观念的研究,同时也对于古代设计思想的理论宝藏也是很有意义的挖掘和整理。一方面,对中国朴素工艺观的研究是中国古代设计思想的研究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我国设计理论界在后工业社会产品设计理论过程中,需要重视对中国朴素工艺观的研究。

关键词:后工业社会、 设计理论、 中国古代朴素工业观

中华文明中深厚的哲学思想曾经使中国手工艺时代的造物文明在人类历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然而,现代工业设计的孕育却主要在西方,现代设计的思想体系也主要是西方确定的,我们当代的设计整体水平与理论研究仍然相对落后。当今时代,人类文明已经迈入了后工业社会,对现代工业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绿色设计、人本设计等设计风格已经开始了有益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后工业社会中,人们对环境、健康等问题的高度关注,对精神文化的追求已经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们发现西方设计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之后,已经开始了一种文明的反思,开始以一种整体的、可持续的、发展的眼光看待设计,已经不只关注人的自身,而是把人与人生活的整个世界和未来作为一个整体而对待。这一世界观的朴素形态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初步形成了,以中国古代朴素哲学为思想基础的造物工艺观已经在中华民族的血液里流淌了几千年。这一工艺观所蕴涵的朴素设计思想与后工业社会中的设计思想不谋而合,但同时它也有其独特的中华文明思想基因。研究中国古代朴素工艺观,将有益于深化对当代设计理论与观念的研究,同时也对于古代设计思想的理论宝藏也是很有意义的挖掘和整理。

一、对中国朴素工艺观的研究是中国古代设计思想的研究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

研究古代的设计思想对我国设计的发展是不可或缺的,所以已经有一些学者涉及这一领域。李砚祖在其著作《工艺美术概论》中指出“对于设计而言,了解工艺设计思想的存在与发展应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许有造物和为造物的设计,便会同时产生对设计、造物的认识和思考。中国古代设计思想渗透在辉煌的文物遗迹中,其思想论述体现在一些古代的经典典籍中,主要集中体现在《考工记》、《天工开物》等工艺文献中,当然,《周易》等论著中也有涉及。对于古籍的考证释义,自古有之。然而,对于古代设计思想的分析论述,并不多见。而且,论述多从工艺美术与历史的角度切入,田自秉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中从历史的角度较系统的论证了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史,主要以工艺造物史为主线,而并没有把思想史单列出来。王荔的《中国设计思想发展简史》,则与之不同,它“是沿着中国造物设计形态的演变轨迹,分析与揭示其背后所支撑的思想而展开的论述。”她在书中指出,“天人合一”思想始终是中国人设计造物潜在的轴心。作为造物设计的原动力,思想决定了所有造物的原创形态,即造物设计是思想与精神物化了的外在特征。作者通过对设计思想发展史的系统论述,揭示出其中的规律:设计的本质是人,而不是物。这一研究成果从一定程度上正印证了朴素工艺观的原则之一,而且与现代设计中“以人为本”的思想不谋而合。对于中国古代设计的理论的研究,张道一先生是这一领域的泰斗。他对《考工记》等古代设计典籍的研究具有深入透彻,一系列研究成果涉及并深入探讨了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关系,使本课题的顺利展开与研究有了极有参考价值的理论依据。张道一先生在《考工记注译》中写到“作为现代人读这部古代著作,其中许多具体内容明显的陈旧过时,甚至已退出生活的舞台,然而,从创造物品、设计和工艺的角度去思考,它所体现出的原理和法则,仍具有生命力,并给人以启迪,无不闪耀着智慧之光,揭示着设计的真谛。” 陈仲先在《论中国古代设计艺术本质的机能性》一文中指出,成书于春秋末年的《考工记》首次提出了朴素的工艺观,即“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中国古代的设计艺术一直将庄子自然朴素之美作为理想之美的典范,认为“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当今时代已处于后工业社会,时代背景早不同于古代。对于中国古代设计思想的理论研究已不能单纯从历史考证的角度研究,研究者也不再局限于考古与工艺美术理论界。从现代设计的角度审视古代的理论精华,并把其与当前的设计理念进行比较研究,正是当前中国设计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尽管这一方面的成果还不多,但毕竟已经逐渐得到重视。中国古代设计思想中的一些精华理应被重新认识,朴素工艺观正是其中之一。朴素工艺观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被进一步研究,由于其中所蕴涵的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而受到理论界的推崇。我们要在世界文明一体化的社会背景下,从人类整体文化中汲取营养,以发展的眼光,从现代和未来设计的角度审视全人类的设计理论精华,才能真正找到设计文化的发展方向,中国朴素工艺观正是这一方向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因此,对中国朴素工艺观的研究是中国古代设计思想的研究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

二、我国设计理论界在研究后工业社会产品设计理论过程中,需要重视对中国朴素工艺观的研究。

随着社会进入后工业时代,诞生于大工业时代的一些设计理论已不能适应今日社会的巨大变化,设计理论也需要适应时代形势的发展。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使人们不断反思诞生于大工业时代的工业设计理念。2001年,国际工业设计联合会(ICSID)第22届大会在韩国汉城举行,大会发表了《2001年汉城工业设计家宣言》,宣言指出“工业设计应当是一个开放的概念,灵活的适应现在和未来的需要”, “工业设计应当通过‘主体’和‘客体’之间寻求和谐,在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心灵和身体之间营造多重、平等和整体的关系”。这是国际工业设计界正式提出的、符合后工业社会未来发展的新的工业设计理念。

全文阅读

“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对当下中国语境中建筑设计的启示

摘 要:对于 “现代建筑设计中的‘现代主义’”的讨论,在今天看来或许这是一个即老套又繁杂,同时也是难以明确界定的一个命题。但是这并不代表着在今天的语境中来讨论“现代主义建筑”的相关问题会是一个过时、不明确、难以确立其新的意义的问题。关键看我们从什么角度去介入、怎样去思考、采取那种方式去分析。在具体分析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知道,在当下的世界转型的时代中,需要在“现代主义的相关思想中”去寻找有益的支持,联系时代的精神、相关的学术思想、新的技术、材料和媒介等,并逐渐形成自己的体系。同时以“开放:的态度对待现代建筑设计在今天世界的发展,主动的去把握其可能发生改变的方向;并坚持中国本身的文化本体的精神及其在传统建筑中应该并需要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予以考虑,在此基础上联系从当下的有益设计思想及其表现方法从(传统)中去找到能够以体现新价值的有益的形式、元素、思想等具体的运用到自己的建筑设计的体系中来,让自己的体系更加完善。

关键词: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当下语境;启示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7-0206-03

对于 “现代建筑设计中的‘现代主义’”的讨论,在今天看来或许这是一个即老套又繁杂,同时也是难以明确界定的一个命题。

首先,就相关论述形成的所谓“成果”而言,相关的讨论实在是多如牛毛,无论是普遍意义上的通识读本,还是具备学术意义的专著、论文等,或者是具体的建筑设计作品及其创意文本、图样等,都以各种方式予以发表、呈现,其相应的信息随之得到传播并被广大受众所熟识。就简单的以其从20世纪20、30年代的发生、成熟到今天的发展过程而言,即使考查在中国大陆以最基本的类似“发展史”这样的命题呈现的文本,都会是一个复杂而难以完全收集的工作,更遑论考查以其它语言、其它方式研究的得到的资料,当然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整理、分梳则会是一个巨大工程。

其次,就其所讨论和涵盖的内容来看,又可大致归于“理论、史论、实践及其相互关系”的几个大的方面来予以考查,其中所涵盖的具体内容又可具体的细分到如下的一些内容进行分析——既有对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界定,也有对其社会、文化背景的讨论,还有通过介绍、分析其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以前理清其内在文脉的努力,“现代主义与现代”的关系比较,现代主义与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装饰主义运动、后现代主义、新现代主义、构成主义等的联系、区别、关系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即相互联系又相互分别的相关内容即丰富又多元的构成了有关“现代建筑设计中的‘现代主义’”命题的讨论的内容的方方面面,并最终形成各种的文字、图版、建筑等具体的形式。

再次,从相关讨论所运用的研究方法而言,或许相比较“美术、艺术、文学”等更大的学科性的相关问题的研究,其方法可能在传统意义上的辨伪、断代、考据等基本手段的运用上不会那么繁复,因为毕竟“现代主义”即使站在人文学科的角度其经历的历史时期实在有限而且离今天很近,要用类似于“考古”的方法会显得牵强、而且其脉络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是相当清晰的。但是,既然站在“今天”的当下角度,我们又不可否认的是在这短短几十年时间中,西方在其学术研究中与“现代、后现代等”共同发展起来的——诸如:形式分析、视觉分析、社会学研究、性别理论、后殖民主义等——新的研究手段在有关于“现代建筑设计中的‘现代主义’”的探讨中的运用。这些研究方法或多或少的本身就是“现代主义”的延续或是对它的回应。所以,当这些研究方法运用于“现代建筑设计中的‘现代主义’”这一命题中的任何一个内容的探讨时又会从横向的衍生出新的内容、新的问题、新的研究“成果”,这无疑的使得本来纷繁复杂的问题更加庞大。也正因为此,所以王受之先生在其《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在对“现代主义”进行介绍和分析时一再强调:

全文阅读

现代财务会计理论的发展及相关问题研究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逐渐被新的经济模式所取代。而新的经济模式促使新的财务会计理论产生,也就是所谓的现代财务会计理论。在我国长期的经济发展中,逐渐将传统的会计理论进行改变,从而创建了一些更加符合经济发展需求的会计理论。但是,在这个发挥暂中,难免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这就使得现代财务会计理论的发展相对受限。本文针对现代财务会计理论发展的主要内容以及其实际状况加以分析,从而对其发展趋势加以明确,并进行深入的探讨,希望能够提高现代财务会计理论的质量。

关键词:现代财务会计理论;发展;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1-000-01

知识经济的出现给传统经济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为了保证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其会计理论也必须要进一步做出调整。现代化会计理论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所提出的一种新型会计模式。其将会计理论与会计细则进行了调整,并且使得财务会计理论更加符合新经济形式的发展,使得其成为了新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由于传统的会计理论已经具有一定的影响,其难免会制约着现代化财务会计理论的构建与发展,故而必须要针对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加以研究,以保证其实用价值。

一、现代财务会计理论的内容

现代财务会计是一个相对性概念,其是相对传统的财务会计而言。从资产经济到知识经济,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会计模式也在这个背景下有所转变。因此,人们将其称为现代财务会计。而现代财务会计理论则是在实践的基A上,所创建的一个理论体系。该理论中主要包涵如下内容:

1.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的内容是明确要提供会计信息的原因,以及其需要提供会计信息的对象,具体需要提供哪些信息等。会计目标当前已经成为会计理论发展的重要引导与出发点。而在实践中,会计目标也是其会计运作的最终目的,在这个目的的基础上采取一定的作为,能够让整个会计活动相对完整。

全文阅读

流行与时尚有没有学术?

声名显赫的文化学者刘梦溪在《大师与传统》一书中充满鄙视地说:“流行与时尚,应该与学术大师无缘。”

他说这句话是相对于傅斯年、王国维和陈寅恪这些实至名归的学术大师而言的,我对他们深怀崇敬。但从中可以看出如刘梦溪这般的文化学者是看不起时尚与流行的应用性研究的。

无庸讳言,流行与时尚是易变的,面对纷繁复杂的流行现象,我们有时无法在短时间内构建起严谨的学术研究框架。但是,用学术的视野去认识时尚背后的深层意义,并分析其关乎时代、文化、民族、人的心理的理论意义却是能够做到的。

数年前,我曾经在南京艺术学院的一次重要学术会议上高声呼吁:“设计学界厚古薄今的状况不能再持续下去了,可以说这是阻碍设计创新的最大障碍”。我不断诘问,“如果说经济学研究中经济史研究是学术,我们并不否认现代经济运行理论研究也是学术。而且,经济学研究的主体是研究经济运行理论。那为什么在设计学研究中设计史是学术?而研究设计流行与时尚就不是学术了呢?”

关注当下设计的设计批评是设计学研究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以服装评论为例,有文章说我国服装评论是浅薄的,没有文化的。对此我深有同感,理论界的厚古薄今人所共知,这正好反映了设计学研究的现状,学者们普遍忽视当代研究。客观地说我本人早年的学术成果也主要是古代设计理论。但是,古代与现代应该是理论研究的双翼,缺一不可。我们今天讨论的流行与时尚属于讨论现实问题的范畴,或许它没有古论那么全面,但它是许多人所面临的现实困惑。研究古代是为今天提供启示与借鉴,研究当代则是解决现实问题,更具有现实意义和紧迫感。有些时尚现象本身也许没有很深的学术意义,但我们可以用学术的视野看待时尚与流行,可以赋予时尚研究以学术的本质。因此,某种意义上说,研究现代流行与时尚是最紧迫的学术。

全球化创意产业发展大背景下,人类生活方式和审美意识越来越趋同,虽然民族设计因素仍然在发挥着巨大作用,但欧美设计主导下的时尚与流行,越来越感受到人们的认同。人们追赶时尚,随时尚变化而追求新的流行。因此,研究设计流行,不仅可以从人类文化史和艺术流变史的角度,还有可以从人类行为动机的角度,更可以从人类文化心理和设计伦理的角度,对流行与时尚展开科学研究。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研究流行与时尚提高不了学术层面,大量设计研究人员热衷于考据和对传统经典的解读。可以对当代设计文化视而不见,或停留在对西方设计思潮和理论的介绍上,缺乏对现今设计作品、设计活动的流行与时尚中民族文化自觉的热烈讨论。

这也是为何在中年以后,我的主要学术研究重心转移到“现代设计批评研究”上来。庆幸的是2011年我向国家提交的研究申请报告,通过了国家社会科学(艺术项目)研究基金的申请,并获得立项资助。在每年屈指可数的国家社科立项研究中,能够将“现代设计批评研究”纳入其中,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出,理论界对此问题已经开始重视。

全文阅读

中国当前建筑创作现象之我见

内容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中国的发展进程中必然经历的一个过程就是对外来文化的吸收。虽然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停滞期,中国的现代建筑理论并不贫乏,我国的建筑创作理念一直在实践中不断的进步。我们应该树立起对我国民族文化的自觉与自信,较为清醒地保持自身的文化独立性,与更新中传承,与传承中更新。

关键词:当代建筑理论西方建筑传统文化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总体来说中国当代的建筑市场更像是西方建筑设计师展示自己设计理念与才华的试验基地。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中国的发展进程中必然经历的一个过程就是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全球化的世界发展模式必然包括了建筑领域的交融。而在这个阶段中国更多的是对外来文化的吸纳,由于长时间以来中国建筑理论的停滞与断层,必然导致外国设计思想的流入,对外学科、边缘学科的消化吸收。可是现实却是更多的照搬照抄西方建筑理念,中国建筑师自我健全中国的文化体系却是表现的极其不成熟。

二、原因

提到原因,我们有必要提一下当今中国的建筑现状,大量雷同的现代高层建筑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复制粘贴,大众对物质的高度追求,对精神生活世界的忽视。现在的这种状态更像是西方国家现代建筑状态的复制。诚然,经济的发展会促使建筑也需要模数化的材料设计,高技术的声光环境设计,舒适的室内环境设计来迎合高品质的物质需求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建筑的需求。由于中国建筑领域文化的部分缺失,政府对城市建筑景观形态的长期忽视,我们的建筑创作理论体系不够完善,不够地域性,过于玩弄形式主义,过于依赖外国建筑设计师的并不一定适合本土文化的建筑设计理念。

建筑设计的理论受基本理论(本体论、价值论、创作论等);应用理论(方法论、工具论、设计原理等);跨学科理论(建筑史学、建筑美学、建筑教育学、建筑技术、哲学、技术等)以及建筑评论的影响。在这些影响因素里边最重要的因素应该属人们的观念世界,人们的价值体系以及人们的认知体系。武汉大学赵冰教授曾经总结中国当代的建筑理论――“在我看来,中国近现代从西方输入的建筑理论,其中包括设计理论,在基本形态上保持了西方的特征,它伴随着西方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冲击,在文化理智上中断了中华文化八千年承传发展的易的设计理论,象我们通常说的风水理论等。一般的中国建筑师几乎对中华的易的设计理论一无所知,因而中国近现代的建筑根本上是和中国本土相冲突的。而随着殊相文化的中华主义的发展,我们越加感到了中华主义的设计理论和方法的必要。”

全文阅读

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论文

1现代艺术设计课程教学的时代要求

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界引入包豪斯等西方教育模式以来得到了长足发展,教学培养水平显著提高,但还没有真正植入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中。要实现这一宏伟的目标需要广大从业者的不懈努力,更重要的是在艺术设计理论教育中引入现代艺术设计理念。现代艺术设计注重创新意识、追求与环境共生、尊重人性和文化内涵、历史文脉的延续和当下科学技术相结合的教育理念。

1)近年来很多艺术院校出现了过多的注重实践教学而忽略或减少理论教学课时量的现象。这与当下社会需求背景以及办学学科定位不无关系。理论与实践是相互作用又相互促进的关系,理论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基础理论的唯一标准;理论反过来指导实践并创新实践。因此,艺术设计理论教学能提高学生理论知识、扩展视野,更是学生设计创新的源泉。时代要求我们艺术设计教学侧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和设计能力,重点是受教育者在创新能力和持续发展潜力的塑造。艺术设计理论教学对培养受教育者的设计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起着举足轻重的关键性作用。

2)现代艺术设计教学体系中与环境共生理念越来越为世人所重视。清华大学郑曙旸教授在《环境艺术设计》一书中写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艺术设计师们总是比较在意自己作品的个性化表现,注重于作品本身的整体性,从而环境客体成为作品主体的附属品,而不是将作品主体融汇于环境客体中”。艺术设计作品是否与所处环境相共生是现代艺术设计重要的参考尺度。这里讲的“环境”,既包括所处的地理、气候等自然环境,也包含了地域民族文化、民俗等人文环境。传统民族文化是经历了历史岁月的沉淀而形成的,对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教育的发展存在相矛盾、相冲突、相对立的同时,也有相适应、相协调、相促进的一面。现代艺术设计教育要求继承与发展历史文化脉络的同时必须要以新的思维进行审视并转换。这是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教学的重要使命之一。

2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艺术设计教学存在问题及解决的途径

受到国内大环境影响,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高等院校的艺术设计教育教学不仅面临着与内地院校同样的困境,也有其独特性。内蒙古地区是蒙古民族集聚地区也是我国草原文化的发祥地,蒙古民族是尚武民族,更是爱好艺术的民族。在内蒙古高校中艺术生的生源比较复杂,有内地农耕地区的学生,也有来自繁华的草原城镇,更有大草原上逐水草而移居的牧民的子女,而且蒙古族学生占相当的比重。因此,多种文化相融合背景下的少数民族艺术教育必须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生活习俗、价值观和地域特点。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当下少数民族地区艺术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1)在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校园也和内地院校一样,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比较普遍。日常生活审美化包括浅层和深层审美化之分:所谓浅层审美化是艺术和审美进入日常生活;而深层审美化指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切产品内部形成的技术和艺术、功能和审美的统一。这里所讲的深层审美化就像装修好的室内空间,其空间表层艺术形态特征其实就是浅层审美化,而其背后蕴藏的文化、价值观等诸多象征层面的含义就是深层次审美。深层次的审美化是当代社会所崇尚的,也是解决其精神需求的重要内容。我们只有通过艺术设计理论教育教学,才能提高深层次审美所需产品的内涵,也就是人性的、文化的深层内涵。在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艺术设计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掌握少数民族文化、审美和价值观等理论教学内容,并与相关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才能满足少数民族地区深层次审美化的要求。如:把草原地区的敖包文化、牧民装饰图案文化、游牧生态文化以及宗教文化有序、合理的加入现代课程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可感知性、参与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作学习情趣。

2)内蒙古地区艺术设计教学不管在教学目的上,还是在理论上尚不能与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相适应。现代的设计教育正如许佳所说:“艺术设计的真正目的被人们渴求用技艺力量改变落后的生活状态的欲望淹没。”当前艺术设计过于注重技艺,而忽略了更重要的用艺术设计语言表达民族人文文化、民俗价值观等精神层面的需求。我们现在的理论教育只讲授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思想结合的重要性,没有从实践层面上解决怎么结合的问题,致使很多作品中各种地域元素、民族图案、各种符号等要素简单拼凑,只为形式而设计的现象比较严重。关于这些教育教学上的问题,各国从本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实际出发采用适应性的改革措施。首先是德国,德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始于1919年的包豪斯(Bauhaus),当时的设计学院就强调应当把设计的科学逻辑和艺术表现相结合,强调问题导入代替形式导入的设计模式,并在整个设计教育过程中贯穿设计方法和思想过程;这个设计过程中不追求设计经验,而是要学会科学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教育教学。问题导入式教育教学模式并不是只讲实践教学,而是在教学过程中要解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相脱离的现状,使得实践和前沿理论研究、地域文化等曾经被忽略的短板通过这种教学模式予以弥补并指导设计实践创新。该教育教学模式下,受教育者通过严谨、认真的学习,成为具有实践性、创造性和个性的合格艺术设计师。其次,法国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按年级高低进行分段,以不同的主题式或项目式教学模式为主,几乎没有任何作业的范例和模板作参考,而是把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所有教学环节的观念性内容。这种主题式和项目式教学模式,并不是避开了理论等基础层面的教学内容,而是非常注重老师和同学的交流,通过在交流中相关理论教学等人文素养内容切入到实践中,使得理论教学与实践融合在一起。最后,日本的艺术设计教育是从西方引进到消化,最后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模式。它们以创新为主线,重视艺术和手工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虽然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了一大批艺术家和设计师,但是它也存在着缺乏本民族人文文化教育的问题。可预见的将来,日本艺术设计理论教育将会更加重视本民族文化相关的内容,并对其进行冷静和客观的评价。以上部分西方发达国家艺术教育中虽然侧重点各异,但是总结起来艺术设计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提高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度和民俗习惯、民族文化为主线的现代教学特点,是值得我们参考借鉴的。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