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各位领导:
刚才,听了李书记、张区长两位领导的讲话,我感到目标鼓舞人心,措施催人奋进,进一步坚定了我们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下面,我向各位领导汇报一下,崔家央子村2011年的工作谱气。2011年,我们将以这次全区“三级干部”会议为契机,紧紧围绕区、镇两级党委、政府的部署,立足村情,发挥优势,加快发展,力争201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1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具体工作中,主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抓班子,强管理,夯实经济发展基础
一是加强学习,提高素质。我们村“两委”在新的一年里学习和把握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等理论知识,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科学性,切实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二是转变观念,服务为民。我们继续本着“取信于民、服务于民”的原则,创新执政方式,积极稳妥地带领全村人民发家致富奔小康。三是建章立制,规范行为。我们认真实行“四制”管理,签订党支部承诺书、村干部承诺书,做到有诺必践。遵守《村规民约》和民主议事规程,做到依法治村。财务管理上,通过民主理财小组、经管站等加强监督,严格“两公开”制度,对村民关心的问题和重大事项采取告村民书或征求意见书的形式予以公开。1000元以上的开支做到“五笔”会签,做到群众放心。
二、谋发展,拓路子,加快壮大集体经济
我村具有较好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结合本村实际,多措并举,千方百计地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抓住“三北”开发的有利时机,发挥与工业园区相邻的优势,2011年力争引进过千万元的项目1个,过五百万元的项目1个。二是加快盐田改造进程。对现有的低产盐田5000公亩进行改造,确保年底盐田全部塑苫化。三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通过龙头带动、示范引导等方式,积极引导村民种植经济作物,大力发展畜牧业,使我村粮经比例达到3:7,畜牧业收入占村民收入的1/5。四是以地生财促发展。利用新海路从我村通过的优势,发展房地产。今年,我村对新海路两侧的洼地进行改造,预计投资20万元。目前,该工程已动工,将于5月完工。完工后我村商用土地面积增加4万平方米,并通过公开招标的形式建成商业街商品房,经商办企业。新海路两侧将成为我村经济发展新的隆起带。五是积极化解村级债务。从2011年开始,以资产(盐田使用权)置换的方式将债务冲顶化解掉,从而甩掉包袱,轻装上阵。
三、办实事,倡新风,提高群众生活水平
一是加快村庄建设。2011年,投资40万元,柏油村内的“三纵一横”四条街道,面积1.2万平方米。投资60万元,新修排水系统1000米,用彩色地面砖铺设人行横道5000平方米,绿化面积3000平方米。全村实现硬化、美化、绿化、亮化。二是加快老年公寓建设。多方筹措资金180万元,高标准建设老年公寓180间,免费供老人居住,解决老人住房难的问题。该工程已由土管部门规划和测量完毕,5月份动工建设。三是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对全村70岁以上的老人,按月发放生活补助金。群众每人每年免费供应自来水8方,液化气24公斤。投资2万元建设卫生室2间,给群众看病提供方便。投资2万元,建设文化大院、阅览室,并配置电视机、影碟机等娱乐器械,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深入开展“守法重德户”、“美在家庭”等创建活动,在全村上下形成家庭和睦、邻里团结的村风、民风。各位领导,我们将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奋勇争先,努力把我村建设成为全区的文明富裕先进村,为建设经济强区做出应有的贡献。
只有学校、老师、家长一起共同配合教育孩子,才能使孩子们的童年撒满七彩的阳光,使他们更加自信,健康成长。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年级家长会班主任发言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一年级家长会班主任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家长:
你们好!真诚的感谢大家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参加今天的家长会!此时此刻,我的心情十分激动,相信你们的心情也同样的激动,因为你们在关心着自己的孩子,我在关心着我的学生,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召开这次特殊的会议,是想提供一个家校交流的平台,加强老师与家长之间的联系,孩子们成为我们联系的纽带,希望这纽带能紧紧的牵连着我们,使我们彼此更好地沟通。同时期待家长们能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并积极配合班级工作。非常感谢大家对学校工作的支持,希望本次的家长会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收获。
一、先向家长们介绍一下我班的情况:
我们班共有学生51人,其中男生27人,女生24人,大多数学生在老师的管理下,在老师的教导中,能够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向前走好人生的第一步。下面我说一下孩子们在学校的表现:
1、上课听讲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孩子有:刘XX、张XX、史XX、高XX、焦XX、韩XX、周XX、侯XX、王XX、郝XX。
2、上课思维敏捷,积极回答问题的同学:张XX、元XX、李XX、侯XX、郝XX、侯XX、侯XX。
对外报道是要让外国读者看懂中国,这绝不简单。在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发展不均的中国发生的许多事情,谁敢拍胸脯说自己看得明白?
比如中国举世瞩目的房价。最近有报道说北京房价有所松动,房价崩溃近在眼前;也有说房价关乎地方财政乃至全国经济,绝不会大幅波动;还有人认为城市刚需强劲,房价只涨不跌。各方报道都有数据、有专家、有现场,言之凿凿,看似客观真实,实则是盲人摸象,以偏盖全。
“三农问题”的复杂程度不亚于中国房价。政策多、涉及面广、时间跨度大,一般人难以把握,更难让外国读者看懂。路透社7月28日发出的《中国金融支持给农民带来和谐生活:村里就能刷银行卡》一稿,用北岭村的故事解读农村小额信贷政策,让读者看懂中国在改善农民生活方面的努力,但美中不足的是这条稿件依然给人以盲人摸象之感。读者不禁要问,农村小额信贷政策在其他地方的效果如何?北岭村的成功能否被复制、推广?
小切口:生动有趣,也容易就事论事
稿件从仅有570人的北岭村写起,通过对村庄人居环境的白描,勾起读者的好奇心,尚未提及农村小额信贷政策,先行铺垫-了良好印象。对比随机抽取一篇国内稿件导语,效果更加明显:“某行创新业务营销模式,积极稳妥地投放农户小额贷款,实现了小额农户贷款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此外,稿件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了“三户联保”的贷款政策,增强了稿件的可读性。但是在解释这个政策的成功之处时,单凭村官的“面子说”似乎有些牵强。在贫困地区也许有人会说“饭都吃不饱,面子值几个钱?”如何防范没钱还贷时撕破脸的情况?这种方法在其他地方是否也行得通?这些问题还需要政策专家或业内人士解读。
稿件只举了北岭村一个例子,采访对象也比较有限,村官李洪波的介绍占了很大篇幅。要证明小额信贷政策给解决三农问题带来了希望,稿件缺乏应有的说服力。
大视野:深入调研,才能不以偏概全
地方电视台的很多记者在新闻采访中不善于运用同期声,报道平铺直叙,画面配解说。殊不知,善于运用同期声,合理运用同期声,会使所采写的新闻更加生动,主题更加突出,受众更容易接受,新闻的真实性和可视性也更强。
笔者在地方台从事了20年的一线新闻采编工作,对此深有体会,下面分析一下同期声的运用技巧和需注意的问题。
同期声可以使新闻更真实
前段时间笔者在编辑新闻时遇到这样一则新闻:某单位在“三项工程”建设中积极为帮扶村办实事,帮助该村改善村貌,发展村经济。稿件里详细介绍了帮扶单位如何重视帮扶工作,采取各项有效措施,投入资金、人力、物力为该村修路、修桥,发展村经济,村民如何增收致富。然而画面和语言严重脱节,在片子中没有看到经济发展的生动画面。记者在稿子的结尾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了该村村民经过帮扶后生活改善的幸福以及内心的喜悦。如果记者这段描述村民感受的话用村民的同期声表达出来,会让这则新闻的真实性大大提高,可视性也会增强。于是,记者重新到该帮扶村进行了实地采访,村民们用他们质朴的语言、亲身的感受向记者介绍了帮扶单位对他们的帮助。同期声比用干巴巴的文字说上几分钟起到的宣传效果更好。
同期声可以使新闻主题更突出
在一些突发或民生报道中,同期声会在整个新闻采访中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突出主题的作用。
比如,我们要报道一起交通事故,要采访目击者或交警;报道一小区环境脏乱差,就要采访小区居民;报道一技术革新项目,就要采访主要技术人员等,采访时要引导他们把话说到点子上,只要短短的几句话就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会使新闻主题更加突出。
另外,要注意同期声不要过长,如果被采访者说得嗦,会影响受众的收看效果,更会影响新闻宣传的效果。央视《新闻联播》的同期声运用一般只有十秒二十秒,短短两三句话就能说明问题,突出新闻主题。
摘要 近年来,各地方台民生类新闻栏目办得有声有色,由于它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突出民情诉求,已牢牢扎根于观众心目中,成为百姓茶余饭后必看的节目,武义县广播电视台也与全国许许多多县、市一样,民生类新闻栏目《百姓身边事》,自2007年创办之初,就倍受人们的关注,作为节目的责任编辑感同身受,从栏目诞生之日起,我就全身心投入到采编工作中,经过几年的探索,对责任编辑工作有一种更深层次的认识,编辑是整档节目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编辑的思路贯穿节目的主线,责任重大,笔者觉得,记者、责任编辑要从宏观角度把脉问诊,把好作品脉络,在撰稿、审稿到审片过程中严把六关。
关键词 电视;民生类;新闻采编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1-0011-02
近年来,各地方台民生类新闻栏目办得有声有色,由于它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突出民情诉求,已牢牢扎根于观众心目中,成为百姓茶余饭后必看的节目,武义县广播电视台也与全国许许多多县、市一样,民生类新闻栏目《百姓身边事》,自2007年创办之初,就倍受人们的关注,作为节目的责任编辑感同身受,从栏目诞生之日起,我就全身心投入到采编工作中,经过几年的探索,对责任编辑工作有一种更深层次的认识,编辑是整档节目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编辑的思路贯穿节目的主线,责任重大,笔者觉得,记者、责任编辑要从宏观角度把脉问诊,把好作品脉络,在撰稿、审稿到审片过程中严把六关。
1把好导向关,弘扬主旋律
舆论导向是一篇新闻作品的灵魂,是新闻作品主题、观点正确与否的分水岭,是作品是否能经受住政治检验的试金石。一档节目的播出,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体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符合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坚持“三贴近”原则。我们每一个新闻工作者,在采编工作中,都要具备一定的政治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握好新闻稿件的把脉点,倘若偏离了正确的舆论导向,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相违背,与维护社会稳定大局背道而驰,将会造成不堪设想的严重后果。导向问题具体体现在,有的作品涉及国家法律法规严肃性问题,比如计划生育、土地管理等国策,用夸张拟人、拟物的手法作为讽刺对象,起到了适得其反的作用;有的作品有关方面的问题,稍有闪失,就会“大意失荆州”,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一些涉及宗教迷信、台胞称呼等政治性敏感话题,还有一些掺杂变相商业广告类的内容,一旦把关不严,节目播放出去,负面影响之大可想而知。凡此种种,要求记者、编辑在撰稿、审稿时,应深刻领会、理解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含义,认真学深学透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政治修养,把不健康的内容消除在萌芽状态。
2把好真实关,采访要到位
毋庸置疑,新闻的本源是事实,一篇新闻作品如果失去真实性,就毫无价值可言,新闻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以事实为准绳和依据,用事实说话是新闻最基本的规律和要求。
社会主义新农村论文新农村建设心得体会(新农村建设学习体会)
十一五计划学习之新农村建设心得体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论文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论文
县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心得体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演讲稿
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演讲稿
到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研修3个月,我发稿33篇,其中版面正头5篇。参加了县域经济系列专版和“我看新荆楚”7个专版的组稿。对我而言,发稿是一方面,更多的收获是理念上的突破、观念上的革新。下面谈一下我这三个月的几点感受。
第一个感受:见微知著真文章。刚来的时候,参加了几次采前会、编前会,坐在办公室琢磨报纸上的一篇篇稿子,深深地感觉到“小切口、大主题”是改版后的《湖北日报》的变化之一,也是对稿件的一种要求。我的理解是,更多的时候,新闻写作并不需要我们指点江山做提纲挈领的全景描绘,而是需要我们沉下身子扑在一线抓活鱼,倾听来自陇上田间和十字街头的声音。在基层长期做行政工作,我们地方党委宣传部的同志或多或少带有惯性思维,容易陷入成就宣传的窠臼,容易走高大全的老套路。在集团进修,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一枝一叶总关情,点滴民生便是鸿篇巨著的道理。我写《桃树大王的新梦想》,在仙桃市剅河镇土专家许先平的桃园里,看他充满激情地带领乡亲们种桃子发家致富,感受到现代农业的新希望。写“我这五年”专栏征文,在仙桃刘口村,我走进61岁村民尹望元宽敞明亮的家中,感受他按捺不住的欣喜,体会到了城乡一体化给群众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行文上,姜月波主任指点我,要写出原汤原水、原汁原味,土得掉渣,生动鲜活,这样的稿子才有生命力。
第二个感受:新闻之“新”在于“心”。在基层做新闻宣传工作,总有这样的感觉:老是在唱四季歌,线索稀少,乏善可陈。其实,只要有敏锐的嗅觉和犀利的思维,便可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未言。3月下旬,首席记者熊家余老师带我回仙桃参与县域经济采访,在路上他提出,除了做成就展示的三个大稿子,还想搞一点“自选动作”,做两篇经济剖析类的文章。在仙桃,熊总把地方的经验材料看了后发问:仙桃的食品产业准备打造千亿集群,为什么华美、真巧争先恐后地落户仙桃?回答:区位?物流?政策?资源?……熊总一笑:这些都是,但不是核心因素。重点在于一个仙桃有一个“富迪”,这个万村千乡的试点企业把农村市场的网络几乎铺满了整个江汉平原,这是食品企业看中仙桃的原因。一句话,点出了这个稿子的角度,回来便有了《因何聚来满园香——仙桃食品品牌集聚的经济视角》这篇稿子,倍受好评。我体会,与其抱怨没新闻,不如用心发现和挖掘,新东西就会源源不断。
第三个感受,策划为魂,是党报创新之道。张先国老总讲课有一段话我记忆深刻:一个媒体人的成长路径,前三年会写普通稿子,中间三年写深度稿子出成果,之后便要懂策划出思路,能统揽全局。以《湖北日报》为代表的集团各媒体都擅长策划。研修三个月,我更深地体会到了媒体“策划为魂”之道。比如,这次的“喜迎党代会,我看新荆楚”的大型体验式采访活动,用专家学者、网友、记者各方的眼光来感受荆楚大地的变化。这种模式,尽可能地吸纳社会各界参与,采用了全媒体的报道形式,而且各部门承包一个版面、一个地市,各自拿出绝活搞策划,一个比一个出彩。“喜迎党代会,我看新荆楚”不仅是大手笔的策划,更是一种报道模式的突破。回头看看,大的有“风起中三角”系列报道,小的有“湖北作家写作家”这些新意纷呈的专栏。这对于我今后开展新闻宣传工作,启发很大。
(仙桃市委宣传部)
今年来,__县广播电视台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宣传工作有新的突破、事业发展有新的起色、农村广播村村响工程正在启动实施,有线电视网络不断发展壮大,农村公益电影放映任务全面完成。
一是始终把对外上稿做为我台工作的重中之重。台党组始终坚持新闻立台的指导思想,成立了对外宣传领导小组,配备精干力量,确保外宣经费,对外宣传工作一改过去“重结果、轻投入”的做法,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落实了必要的外宣工作经费,确保了对外宣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是积极创新机制不断探索对外宣传的新途径。我台创新机制、树立全员外宣意识,着力创新考核激励机制、队伍建设机制、信息通报机制等,并把外宣工作纳入年终目标考核内容,实行目标管理。一方面,在对记者的考评中,我台把外宣工作作为一个重要的考核指标,年终奖金、评先、评优、晋级都和外宣工作挂钩,规定专职记者每年度在__卫视、__电视台发稿任务,极大地提高了记者的积极性,激发了记者的写稿和对外发稿的热情。一方面,加强对外宣传队伍新闻观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进一步提高外宣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提升做好外宣工作的能力。再次,不断创新信息通报制度,做到了信息的上传下达,为通讯员写稿和外来记者掌握县情提供了方便。
三是注重新闻策划确保对外宣传稿件的质量。我们在努力拓展对外宣传渠道的同事,努力打造外宣精品,及时宣传报道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重大决策及全县各行各业的新成就和典型经验。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经常选角度、出题目、做方案,安排记者深入基层,采访观众喜闻乐见的趣味新闻。
四是发稿工作硕果累累。20__年1月至10月,在__电视台新闻频道、国际频道、科教频道等频道发稿12条,在__卫视发稿22多条,__经视发稿__条,__都市、__教育等省级电视媒体发稿30多条,在__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等发稿130余条。在__电视台上稿创历史最好记录。
一是农村广播“村村响”工程启动实施。由我台牵头负责实施的农村广播“村村响”工程属省民生工程,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县委常委、宣传部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并召开了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了该项工作,整个工程/!/投资523.148万元,由财政兜底,分两期进行,20__年12月底前完成一半工程建设任务,20__年11月底前完成全部工程建设任务,到目前为止该项工程的前期工作已基本完成,现在正着手招标与第一期工程的实施,预计年底前能顺利完成第一期工程任务。农村广播“村村响”工程建设完成后将为广大农民提供农业、就业、科技、防汛、防火、治安、救灾等信息,应急插播预警语言信息,警报信号和山洪灾害预警信息,有效保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深受广大老百姓的欢迎。
二是网络发展完成了预期目标。台党组和集团公司年初集团下达给网络公司的目标任务是:总收入:745万元,其中基本业务收入480万元,数字电视增值业务收入108万元,其他12万元。发展农村无线数字电视145万元。截止20__年6月29日,已完成收入:438万元,其中基本业务收入300万元;数字电视增值业务收入30万元,其他30万元;农村无线数字电视收入78万元。
三是及时维修好各乡镇送达的山洪预警系统设备,及时下各乡镇检查处理预警设备(线路)的维护。根据县防汛工作会议精神和有关领导的安排,我台对全县第二批安装的32个易发村的预警设备进行全面检测、更新改造,使其真正发挥预警作用。从3月__日起开始对设备、配件进行采购,4月6日开始组织技术队伍逐村进行设备检测和调试,通过近一个月的辛勤工作,于4月28日前全面完成全县32个易发村(除____外)的设备检测、调试和更新改造任务,全年共维护线路近10㎞、更新线路125㎞、更换喇叭25只、维修喇叭185只,更换蓄电池20个、配备充电器20个、配备话筒42个、更换扩音机20台、维修扩音机30台,确保了各村所有设备运转正常,随时能发挥作用(包括停电状态下),为广大老百姓的人身生命、财产安全等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1990年,报社调我回编辑部,在农业部做事。那时报社办公楼在济南市经十路,农业部在八楼。农业部的工作就是专管农业的稿件,专写农业的稿件,大众日报既然是个“社”,我们农业部就自称是“第八生产队”。
从1990年起,农业部的主任开始是王培文,后来是我和徐守礼。什么主任?就是一生产队长,就是带领八队的社员把队里的庄稼种好,让“粮食”充裕些,让“果品”鲜美些,拿到报纸上能多吸引些顾客。好处是八队的社员都是些好社员,勤恳,不怕吃苦,肯动脑子,总体说来,那几年收成还算不错。
那时,大家心里想的就是稿子:怎样编好一件稿,怎样写好一件稿,怎样组织好一次有特色的报道。上班了,去开会的、去采访的,回到办公室就滔滔不绝地说新闻。我们“研究稿子”,就是写稿人叙述新闻(不能只说大概,而要有细节,把事情或人物的来龙去脉尽可能说得全肢全鳞、明明白白),然后我和守礼根据我们所掌握的材料再叙述一遍那件新闻(不是只提要求,而是从开头到结尾,包括大小标题,一路说下来)。这样叙述完了,稿子也就基本成型了。文章落到稿纸上,我和守礼只是再削减些字句,按报纸版面的要求,让文章再短些、再精些。
那几年真出了一些好稿子,像守礼和曲怀生写的《农民的城》,像飞和宋继民写的《苍山回眸》,像于立利写的《王廷江,好样的!》,像魏武写的《在省防汛指挥部值班室里》,像王丰写的《慕立义心中的上帝》,像齐淮东写的《驻村干部的一天》......写好稿得吃苦啊!齐淮东写《驻村干部的一天》,是带着被子和进村蹲点的干部住在一起,从早跟到晚,才写成的。飞写《苍山回眸》,近万字的稿子,他写了5遍,改了5遍!这样写出的稿子就是成色好、有特色,现在读来仍受感染。
在我们看来,凡牵涉群众利益的事,凡大的社情民意,没有不可以报道的,关键在于:你为了什么去报?怎样去报?以及你把那件事放在怎样的背景下去思考?1994年(也许是1995)冬,农村一些地方出了一些小乱子,有的农民把乡政府围了。消息传到城里,有人就有些紧张。正赶上城里职工提工资,一位职务很高的领导就说:“赶快提!再不提,农民进了城就提不成了!”那领导可能是在开玩笑,可去开会的记者回来一说,我们都觉不是味道。于是,当天我们就派出两个记者(飞、殷岩),分头去了长清县的两个乡,找家庭收入不同的农民开了两个座谈会,让他们敞开思想谈形势、谈政策、谈他们感到满意的和目前最不满意的。结果敞开一谈,让记者都很感动:农民很讲良心!政策给他们带来的好处,他们一点不落;对农村电费过高、化肥价格太高、一些基层干部作风霸道等问题,也毫不含糊地全盘托出。座谈会开完,当天成稿(全用原话),发言的农民每人配一张照片,就以《拉拉我们的心里话――长清农民与本报记者唠家常》为题,第二天就见报了,在二版发了一个整版。那篇报道,效果很好。我们要做的就是一个沟通,让城市了解农村,让领导了解群众,目的是:反映实情,化解矛盾!我至今认为,报纸的一项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让百姓说话,而且是说实话,说真话。
在“第八生产队”的日子好像就在昨天,其实已经过去10年了(1996年农业部撤销,原农业部与工商部合并,成立了现在的经济新闻部)。10年里,社会、人事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今我已老了,当年“第八生产队”的年轻“社员”也大都步入了中年。其中,后来调到《农村大众》去做了总编辑的王丰同志不幸在一次车祸中去世。王丰刚刚去世那几年,我几次在梦中见他,梦中的情景是:他没死,他还活着,他只是受了重伤,关于他“不在了”的消息,那都是误传!
梦中醒来,我泪流满面。我跟王丰没有私交,但作为同事,作为在“第八生产队”和他一起“种过庄稼”的人,我怀念他!我为他走得太早伤悲!
(作者为大众日报高级记者)
通讯《告别缺水的日子》(原载《河南日报》2003年8月25日一版)获得2003年度河南省好新闻奖一等奖,细细想来,这其实是一篇被“逼”出来的好新闻。
原来,2003年夏季《河南日报》在一版开设了一个专栏,名为“潮涌中原――‘三个代表’在河南的生动实践”。报社记者部就此专门给各地记者站发来通知,要求记者积极采写稿件,并明确要求:突出“生动”二字,内容要扎实,写作手法要新颖活泼,力争把“潮涌中原”这个专栏办成当年的“精品专栏”。此后陆续刊发的一批稿件如《宝天曼 宝天曼》、《田庙之美美在树》等,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十分出彩。
上面有报社领导的指示,前面有同行精彩文章的范例,这让我倍感压力。我理解,所谓内容和形式的新颖生动,其出发点只有一个:那就是“读者至上”,文章绝不能是生硬的“八股文”,而是让读者喜欢看、愿意看。
当时正好有一个题材,陕县提前一年半解决了山区10万群众的吃水难题。这在当地算是一个大新闻,按常规,记者完全可以毫不费劲地写一篇消息,说“陕县全部解决山区10万群众的吃水难题”,但如果这样也就没有日后的这篇好新闻了。我当时琢磨,能不能深挖一下,比如:难,难在哪里?有多难?而这些山区缺水农民的生活和生存状况是普通读者所不了解的,有鲜明的对比方能凸显新闻事件的价值。
于是,我提出到最偏远、最缺水的一个村庄去采访。采访完成后,我在写作方式上动了一点心思,决定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文章的脉络和层次要鲜明和突出,把背景资料巧妙地通过记者附言这种形式穿插在各个段落之中,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见报后,同行的反映不错,此后报纸上出现了多篇类似结构的文章,说明这种形式还是受到读者的认可和同行的肯定的。
由此,我深感记者,特别是驻站记者出精品、出好文章是需要被逼一逼的,即要给予压力。媒体本身要为记者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要奖惩结合,逼迫记者下工夫采写精品稿件。由于驻站记者的稿件受地域所限,缺乏全局性和重要性,不但在新闻奖的评选中处于劣势,就连正常的发稿也处于劣势,这时,阵地和舞台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如果没有“潮涌中原”这个栏目,就不会有这篇好新闻的产生。当前,部分媒体有种倾向,认为越长的稿件越重要、越好;带有“全国”、“全省”等字样和内容的就是有指导性的和必发的稿件。其实,恰恰是这种冗长空洞的文章使报纸面目可憎,记者写起来费劲不小,读者却敬而远之。
因为时效性的因素,记者的许多文章是急就章,不太讲究谋篇布局,久而久之形成习惯,容易变得懒惰和松懈。这种习性要不得,记者要时时自我加压,逼迫自己勤快起来,勤跑、勤写、勤思考。《告别缺水的日子》一文如果不是自我加压,而是懒省事照搬老套路,绝不会成为好新闻。新闻作品往往也是“遗憾的艺术”,采访后动笔的时候,才发觉“这个方面素材太少”、“这个问题问得不够深入”等;文章发表后再看,又发觉“如果导语这样写可能更好”、“如果换一个例子更能说明问题”等。要减少种种遗憾,只有一个办法,就是逼自己在采访时不厌其烦地多问问、多看看;写作时多思考一些、下笔多斟酌一些。记者费劲是为了让读者阅读更方便、理解更准确。试想,如果一篇新闻作品记者写时都漫不经心,怎能指望读者爱看呢?
体会感想本应谈谈文章本身,我却讲了许多“题外话”,但这的确是这篇文章带给我最大的感想。我们有多少才华横溢的记者呀,如果把他们从会议、考察等报道中解放出来,给他们舞台,逼他们深入生活,该涌现出多少更好的新闻啊。媒体和读者都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