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从众消费论文

从众消费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大学生从众消费行为论文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形式的实验方法,采用代祺等人的研究范式,在其编制的《同龄群体影响青少年品牌态度和购买意愿改变过程的调查问卷》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增加了同龄群体性别(男、女)这一变量。问卷分为前测和后测两个部分,前测部分包括产品评价、购买意愿和自我一致性三个分量表,后测部分包括产品评价和购买意愿两个分量表,各量表项目均采用七级记分法记分。根据代祺等人对各种产品的属性测量,选择了运动鞋作为实验的刺激,这类产品属于功能型产品,为大学生所熟悉。

1.被试被试选取在校大学生,采用随机分层抽样方法,共发放问卷120份,收回有效问卷82份。

2.实验设计实验采用被试内的前后测设计,实验自变量为同龄群体的性别(男、女)、同龄群体的反馈意见(正、负),自变量均为被试间变量,实验为混合设计。实验因变量为被试在产品评价和购买意愿两个维度的分数改变量。由于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很多,为了控制产品因素和个人因素等无关变量的影响,根据代祺等人的研究,对被试的“自我一致性”进行测量,作为控制变量。

3.实验程序分发问卷后,先请被试仔细观察产品的图片,并阅读产品的详细介绍。接下来请被试填写产品评价、购买意愿量表、自我一致性评定量表。给予被试实验控制———同龄群体(男、女)的反馈意见(正、负),再请被试填写产品评价、购买意愿量表。

二、结果与分析

以各条件的平均值替换缺失值后,采用SPSS11.5软件分别对量表进行信度、效度、项目区分度的检验,并进行方差分析。

1.信度分析采用Cronbachα一致性系数对问卷的信度进行检验,α系数为0.9771,因此该量表具有很高的信度。

全文阅读

从众心理研究的意义及其对营销的启示

【摘要】近年来,学术界越来越重视研究从众对顾客心理和消费行为的影响。根据从众研究的现状,并在一些从众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从众理论及与营销有关的行为研究进行了述评,并对从众理论研究的意义以及对营销研究的启示予以说明。

【关键词】从众 消费者行为 营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与人的社会传播、交往和互动关系越来越密切,同时产生某种互动后果,如示范、模仿、羡慕、排斥等。他人的注视使消费具有了表现性,人们借助消费向社会观众表达和传递某种意义和信息,包括自己的地位、身份、个性、情趣等。随着各个学科的交叉发展,最早作为社会学概念之一――从众的研究已延伸到许多领域。本文研究的目的是由从众理论出发,分析从众理论在营销学领域的发展,并就营销学领域从众研究的现状予以评析,指出从众理论研究的意义及其对营销研究的启示,以期引起营销学者对从众理论的研究兴趣。从而为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和企业实践提供依据。

1.从众的含义。从众理论是从心理学角度研究个体的行为理论。著名社会学家库利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了两个影响深远的概念:一是“初级群体”,认为个人日常所处的基本群体(家庭、伙伴、邻居等)是社会化的基础;二是“镜中我”,这个概念说明,个人的行为在很多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或评价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

库利给出了从众的描述:他人对个体的外表、礼仪、目的、行为、性格、朋友等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看法,个体对这些(他人)看法产生一定的想象,其行为常常受到这种想象的影响。也就是说,个体对自己的认识是先从认识他人的评价开始的。他人对个体的评价、态度,行为方式等就像一面镜子,使个体从中了解自己,界定自己,并形成相应的自我概念。

此后,其他不同学者对从众的定义,尽管表达上有差异,但都指出了这一概念的实质,即从众是一种个体在群体压力之下发生行为改变的倾向。

2.从众理论在营销学领域的发展。从众理论在营销学领域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2.1 产品与品牌。Bourne认为:参照群体对消费者个人购买某些类型的产品和品牌时会有一定的影响。产品和品牌的公开消费性(公开消费指社会可见性高的消费活动,私下消费指社会可见性低的消费活动)不同,所受到的影响力也不同。通过对有关规范性的信息影响和高度公开消费的商品的购买研究,Whyte得出结论:正是群体的作用使得奢侈商品变成了必需品。

全文阅读

新时期大众体育消费行为的研究

[摘要] 新时期大众体育消费行为应该是体育休闲价值观、社会互动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机制、大众体育文化、休闲体育的社会心理学概念的综合构架。研究新时期大众体育消费行为旨在进一步提高大众体育消费意识;优化大众体育项目的推广和应用,科学利用新时期体育环境与资源,充分发挥大众体育的功能与作用,最大限度满足大众的体育需求,为推动全民健身,形成终身体育思想奠定良好的基础。引导建立正确的大众体育消费观念和行为,创造和谐文明社会;扩大内需,提高体育产业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 新时期 大众体育 消费行为

一、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大众体育运动已成为一项时尚运动,在国内被称为“朝阳产业”。特别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大众对健康及体育娱乐的需求日益增长。因此,在体育消费观念的更新和消费行为的增强、人们的健康意识及生活质量提高的新形势下,越来越多的人追求以大众体育健身的方法来提高自身的健康水平。从而为体育的产业化、商品化和市场化提供了极为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目前,我国经济得到较快发展、个人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劳动负荷逐步下降,但劳动强度特别是脑力劳动强度加大,社会的竞争力加强,此时大众体育文化意识、家庭体育消费逐步成为大众体育消费合理化的主要趋势。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新时期大众体育消费结构和体育消费状况,研究大众体育消费行为与大众体育休闲价值观、社会互动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机制、休闲体育的大众心理学的综合构架形成,有利于引导大众建立正确的体育消费观念和行为,创造和谐文明社会,扩大内需,提高体育产业经济的发展。

二、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1.研究的对象:武汉市高知人群和白领成功人士。

2.研究的方法:

全文阅读

消费主义在媒体传播中的表现

【摘要】随着经济的繁荣,西方国家逐步进入到大众消费时代,消费主义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接受与践行,并伴随文化全球化向世界各地蔓延。本文以消费主义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为研究对象,运用新闻学、传播学、符号学、广告学等学科理论,从三个层面展开论述:消费主义的含义阐述;结合神话理论和涵化理论阐释了消费主义应用于新闻传播领域的表现;消费主义应用于新闻传播学产生的复杂的影响。

【关键词】消费主义 消费文化 新闻传播 大众媒介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消费在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现代社会的消费已经不仅是人们日常行为的一部分,还是一种生活和生产方式。近年来,关于消费、消费主义和消费文化的研究无论在国外还是在国内都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

一、消费主义的含义

关于消费主义,各个学者有着不同的理解。社会学者维尔斯认为,消费主义是跟生产主义相对应的概念,指的是一种超出实际经济能力甚至压抑基本需求的满足,而去追求群体心理所推崇的消费水平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法国后现论学者鲍德里亚认为消费主义是指这样一种生活方式: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传统意义上实际生存需要的满足,而是为了被现代文化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①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一种价值观念,消费主义把消费视为生活的目的和意义的来源,是人们自我表达和自我认同的工具;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消费成为人们生活的重心,人们消费的目的更多的不是为了实际需要的满足,而是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消费成为人自我表达与认同的主要形式。

二、消费主义在新闻传播学中的应用

1、消费主义与神话理论在广告中的应用

全文阅读

用约翰·菲斯克大众文化理论分析“洋节”消费现象

作者简介:谢莎,硕士研究生,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研究方向:新媒体传播。

莫海琼,硕士研究生,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研究方向:新媒体传播。

摘要:“洋节热”在中国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现象。中国人正将充满宗教意味的西方节日变成购物狂欢的好日子。多数学者用法兰克福的批判理论来批评与否定这种狂欢式的消费行为。但从约翰・菲斯克的大众文化观出发,大众的狂欢消费却有其积极意义。本文侧重于本文即从国人对“洋节”所持的消费态度出发,并结合约翰・菲斯克大众文化理论对目前的“洋节”消费现象做出分析,侧重于挖掘这种行为的积极力量。

关键词:洋节消费;被动与消极;;大众文化

一、备受争议的洋节消费现象

中国人过“洋节”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那时候,中国大多数人将过“洋节”看做是崇洋。而时至今日,洋节日已经被大多数中国人所熟知并且认可。但与西方人对待节日的态度不同,中国人更倾向于以消费的形式度过洋节日。在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这些洋节日里,商家为迎合大众的消费需求,借机疯狂促销。

雷蒙・威廉斯认为,大众文化不是因为大众,而是因为其他人而得其身份认同的。它仍然带有两个旧有的含义:低等次的作品和刻意炮制出来以博取欢心的作品。①它更现代的意义是为许多人所喜受,而这一点,在许多方面,当然也是与前面的两个意义重叠的。据此可以认为“洋节热”现象属于大众文化的范畴。大众文化是社会全面发展、综合进步的结果。同时大众文化作为工业化产品所携带的商品化和消费化,也使传统的文化观念、文化形态以及接受方式产生质的变革。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对大众文化的批判,其中以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最为有名。

他们认为,人们对洋节日的迷恋完全与何西方文化与宗教内涵无关。人们过于追求物质消费而导致人与物的关系发生异化。“(人们)在商品中识别出自身;他们在他们的汽车、高保真音响设备、错层式房屋、厨房设备中找到自己的灵魂”。②消费异化使人们失去了自己的个性,变成了只图贪婪享受和盲目占有的消费人,尽管他们不愁吃穿甚至生活富足,但是消费却是被动的,人们在从事消费行为时缺乏活力,甚至毫无情感。人和物之间成了一种彻底的颠倒关系。在繁荣的消费中,人们过着物质富裕但精神痛苦的生活。这种分析直接将人们的洋节消费行为定位无意义的行为。

全文阅读

电视影响大众消费的四种路径

【摘要】电视对大众消费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广告上,还体现在一些更为隐敝的方式,如神话、涵化、拟态环境、模仿等。

【关键词】电视媒介 大众消费 影响路径

电视传播作为现代社会信息环境、文化环境的主要营造者之一,拥有最广泛的受众群,加之目击感、现场感、真实感、即时性、冲击力,因此,从传播效果来说,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软力量”。本文从传播学角度对电视媒介影响大众消费的路径以及如何认识电视媒介与大众消费之间关系等问题进行探讨。

一、电视媒介对大众消费的影响

现代社会,人们大部分时光都消磨在电视、报纸等大众传媒上,他们从传媒中获得的资讯远远超过从人际交往中得到的。很多年轻人由电视媒介相伴长大,他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都受到电视媒介影响。同样,这种影响也渗透进人们的消费生活层面。具体表现如下:

l、物质消费层面

首先,电视媒体对具体商品的促销。这种影响非常明显地体现在广告上,如今“酒香也怕巷子深”,很多商品通过广告攻势加强销售已是常见的营销手段。

其次,电视媒介对人们生活消费方式的组织和引导。通过电视不断地提出新的消费概念和消费模式来吸引大众。比如广告中“时尚”形象、“成功人士”等,经过媒体精心设计,并通过诱导或隐喻的方式来启动消费者的消费欲望。

全文阅读

试析我国媒体的消费主义趋向

【摘要】本文从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入手,论述了我国新闻传媒消费主义的若干表现,继而探究了我国传媒产生消费主义的原因、传媒和消费主义的关系,最后指出应该理性的看待传媒的消费主义,认识到消费主义是一种必然,肯定其积极意义的同时,也应看到传媒消费主义的消极影响,传媒要正确引导消费,营造健康、合理的消费氛围,提高公众的消费品味,避免享乐主义。

【关键词】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媒体;消费主义

一、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

消费社会理论目前在学界已经成为了一个热点问题。鲍德里亚也因较早的对这一理论给予系统的论述而在社会学、哲学界占有了一席之地。鲍德里亚认为,在当今资本主义社会,不是生产决定消费,而是消费决定生产,当今资本主义社会就是消费社会。正是看到了这种现状,他提出了“消费社会”的概念,“消费而不是生产主导了资本主义社会整个体系运转,资本主义就是一个消费社会,而不是一个生产社会。吃饭、穿衣等基本问题解决以后,人们追求的是要吃什么、穿什么,精神上如何得到愉悦。”鲍德里亚认为,消费社会的主要特征是,人们消费的不仅仅是物品的功能性(使用价值),更多是追求它的符号价值。

按照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而鲍德里亚则认为,商品除了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以外,还具有符号价值,符号价值是它的终极价值,使用价值和价值在它面前黯然失色。这一点体现在广告中尤其明显,以耐克鞋为例,耐克公司策划广告的时候,把乔丹精湛的篮球技艺转化成图像符号,然后再和消费者脚上的鞋联系起来。其言外之意就是穿这种鞋的男子就有阳刚之气、甚至有着和乔丹一样精湛的篮球技艺。这种符号意义上的满足,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并由此激发消费者的消费欲望。

鲍德里亚认为,由于消费的符号化和象征化,现代社会的消费传播正在越来越体现出“差异化”的特点,即追求个性和与众不同,所谓“风格传播”的特点越来越突出。鲍德里亚提出了“仿真”、“超真实”的概念,以此来界定消费社会的特征――电视提供给我们的已经不是事情的原貌,也就是说,电视提供出来的只是“拟态环境”,是经过采编人员加工、制作以后的东西,但由于电视的仿真特性,人们又缺乏将其与真实对照的手段,所以,往往把非真实当作真实,甚至比真实还真实。观众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并从中获得,引发消费的欲望。鲍德里亚关于消费社会的论述,为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社会合法性的基础带来了精要的逻辑,也为分析我国新闻传媒的消费主义提供了理论前提。

二、我国媒体消费主义的若干表现

我国媒体的消费主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传媒对消费主义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传播,二是传媒自身的消费主义文化变异,即传媒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以消费为目的,围绕自身产品(传播内容)的可消费性来组织生产。其中后者表现的更加明显,也是一个新的趋势。

全文阅读

大众传媒对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影响

[摘 要]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对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部分大学生体育消费习惯受大众传媒的影响进行调查分析。对未来提高大众传媒对我国大学生体育消费起到积极引导作用提出几点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大众传媒;体育消费;大学生

1.研究目的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大众传媒得到了快速发展。据有关资料报道,我国现有各级电视台总数已超过3000套,并有多套专业性的体育频道;全国拥有专业体育类报刊95种,《新体育》和《中国体育报》的最高发行量已达到百万份以上,居全国榜首。《足球报》(广州日报社主办)每期发行量达180万份,《体坛周报》(湖南省体委主办)发行量达140万份。同时,《中国青年报》、《北京晚报》等也都设有体育类专刊;各大门户网站也都设有体育专栏,《雅虎体育专栏》、《搜狐体育专栏》等更新速度已经达到同步更新。

作为信息的载体,大众传媒正从各个方面影响着当代大学生,大众传媒对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影响尤其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着重探讨大众传媒对大学生体育消费方面的影响,揭示大学生体育消费与大众传媒之间的关系。

2.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为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的300名在校大学生。其中男生114人,女生186人。

3.研究方法

全文阅读

社会媒介消费管理论文

内容提要:大众媒介的飞速发展使人类社会进入到一个媒介化时代。在媒介化社会中,大众媒介与消费主义的结合正越来越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对于这一现象,主要存在着三种认识范式,即结构功能范式、利用剥削范式与共谋共生范式。大众媒介的商品属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它与消费主义的共谋。这种共谋不仅体现在媒介裸的广告推销上,而且还通过一些更为隐蔽的方式来进行,神话与涵化就是大众媒介通向消费主义的两种主要路径。

关键词:媒介化;消费主义;范式;神话;涵化

我们生活在一个媒介化的时代,一方面,大众媒介飞速发展,无论是社会组织还是公众,从信息交流到文化沟通,都对大众媒介产生了高度依赖;另一方面,大众媒介的影响力与日俱增,日益渗透到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同时,我们也生活在一个消费社会,商场里货物琳琅满目,人们通过消费活动来证实自己的价值。大众媒介通过源源不断的图像与信息,向大众展示一个流光溢彩的消费世界。大众媒介与消费主义这两个时代的宠儿,联手制造了以快节奏、无深度、片断性为特征的现代社会。在本文中,我们将分析它们之间的共谋现象,包括媒介化社会是如何兴起的,如何看待媒介与消费主义的关系,以及媒介又是如何通向消费主义的。

一、媒介化社会的到来

大众传播时代起始于19世纪30年代以后,以大众报刊的出现为标志,其后不久,电子媒介迅速发展起来。接触大众传播媒介,遂成了现代人的重要生活内容。不过,虽然社会的媒介化一直都在进行之中,然而其突破性进展却是在电视普及之后。电视使得人们对媒介的依赖性大为增强。现今由于互联网的出现,让更多的人沉溺于网络,分不清现实世界与虚拟空间。而手机的普及,使得人们只要定制了新闻短信服务,就能够对新闻真正做到即时知晓。

媒介之所以能够改变世界,是因为它能够改变我们对世界的认知途径和体验方式,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与以往相比,今日的大众媒介已不可同日而语。它具有以下几个新的特点:一是互动性增强。传统的大众传播是一个信息单向流动的过程,虽然也有来信、来访等反馈渠道,但这种反馈是迟延的,而现在人们有了“互动电视”,尤其是有了电子论坛和电子邮件,媒介与受众的互动更加快捷和深入,由此媒介对受众的影响也就更加深入。二是资源的丰富性与便利性大为增强。以往人们对媒介的选择并不多,能够收看到的电视频道和可供阅读报纸都只能以个位数计算,人们常常不能从它们那里获取充足的信息,因此也就不会对它们产生很强的依赖。但现在,电视频道有几十个之多,报纸和杂志无计其数,网络也四通八达,人们真正做到了不出门就可知天下事,不出门也可做天下事。由于这种便利性,媒介自然会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助手。三是信息传播逐渐全球化。人们现在可以接触到世界范围内的各种信息。大众媒介在目前盛行的全球化热潮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大众媒介的这三个特点,昭示了媒介化社会的到来。

在媒介化社会中,人们的生活发生了重大的变革。自从大众媒介发展以来,今天,我们每个人可以说是同时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中,一个是我们实实在在地所生活的那个空间或社区,我们也可以称之为真实生活世界;另一个是无限扩张的媒介化的社区,它可以被称为虚拟媒介世界。[1]这样,人们既从真实生活世界中获得认知,也从媒介上获得认知,并通过媒介与另外一些遥远的人建立联系与交往。这在网络上表现得尤为典型。网络社区存在于无形的信息空间中,它和真实生活世界一样存在着声援游行活动、联谊活动、交易行为等。真实生活世界与虚拟媒介世界彼此相互影响。人们会依据从媒介上获得的信息指导现实生活,比如天气预报与商品介绍;也会以移植真实生活世界中的一些方法来处理虚拟媒介世界中的事务,比如网络竞拍。更进一步的是,现代社会变得越来越庞大和复杂,人们由于实际活动范围和精力的有限,他们从真实生活世界获得的信息可能远远比不上从虚拟媒介世界获得的信息那样丰富和全面。因此,虚拟媒介世界对人们的影响,在某些方面甚至有了超越真实生活世界的趋势。李普曼曾经指出,现代信息环境,越来越有了演化为现实环境的趋势。信息环境则主要由大众媒介构造。这样,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每个人都是媒介化了的人。

虽然,媒介及其传播系统本身是中性的,与意义无关,但媒介内容及其消费的方式却涉及意义与价值问题。中国自从大众传播媒介飞速发展以来,人们的思想就一直在经受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冲击,各种思潮不断涌现。在这些思潮中,消费主义显示出越来越强大影响力。消费主义的兴起首先是因为全球化导致的“西风东渐”,大众传播媒介在其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其次,是因为它暗合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某些需求,自从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消费开始成了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消费主义的前提是物质的极大丰盛,媒介化的前提是科技的高度进步,它们都共存于生产力已具有较高水平的后工业社会中。而消费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它的盛行离不开大众媒介的推波助澜,媒介化社会正好为消费主义的盛行提供了一块沃土。

全文阅读

分众营销与我国红酒市场的契合性研究

[摘要]基于对我国红酒市场营销现状的分析,用分众营销理论分析一些成功红酒企业案例,论证了分众营销理论对高端红酒市场营销的适用性,提出分众营销在我国红酒市场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前景展望。

[关键词] 红酒 分众营销 契合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的葡萄酒市场处于萌芽时期,目前城市人均葡萄酒消费水平为0.7L,农村则更少,远低于世界人均消费水平6L;再加之在中国饮料市场上,葡萄酒消费仅占酒精类饮料消费的1.5%,仅仅是欧美国家成熟市场的二十分之一,和日本上世纪80年代的水平持平。但中国的经济处于高速增长期,居民收入也飞速增长,这也是红酒(红葡萄酒简称红酒)市场的发展机遇,2007年高档红酒的增长率高达20%,中国红酒市场的广阔性显而易见。然而红酒市场营销大多采用传统的营销模式,使用传统的营销渠道,红酒企业的营销现状呼唤着更多的营销创新,本文将用分众营销理论来分析红酒市场现状,借以探索这一理论与红酒市场营销的契合性。

二、分众营销理念

1970年,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弗勒在起《未来的冲击》中提出“分众”一词,从此分众这一概念在欧美传播学界广为传播[1],为分众营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目前对于分众营销的定义尚没有一个权威的结论,但是大部分学者对于分众营销发展趋势的认识几乎是一致的。分众营销将成为营销主旋律(何志毅,2006);“虽然大众消费时代还未结束,但分众行销的趋势已经愈发明显(黄生民,2004)”,这一观点代表了国内专家对分众营销的认可。本文对分众营销的定义如下:分众营销是在精确营销理念的指导下,以节约资源、提高效率为目的,根据市场特点及商品品类特征来选取适当的标准,对消费群体进行明确的细分,以此锁定特定的目标消费群,然后以特定的营销组合策略对目标消费群体进行的差异化营销。相较于传统营销,分众营销主要有如下特点:

1.分众营销贯彻了精准营销的理念精准营销要求在精准定位的基础上,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个性化的顾客沟通服务体系,实现企业可度量的低成本扩张之路。精准营销主张为每一位消费者提供最好的服务。

2.不把产品卖给所有消费者 分众营销是选择那些和产品有最佳契合度的消费者作为营销对象,从而能更好的贴近消费者,满足他们的需求;同时也提高了企业的营销效率,对企业来说节约了营销成本。从而有精力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也有利于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占据有利地位。最后,分众营销符合生态营销的理念,节约了社会成本。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