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慈善征文

慈善征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华慈善博物馆文物史料征集公告

经国务院办公厅和国家民政部批准,中国首家、世界唯一的国家级慈善专题博物馆——中华慈善博物馆在江苏南通筹建。该馆占地约40亩,总建筑面积约30000㎡,总投资估算3.46亿元,将努力建设成为中华慈善文化展示窗口、先进慈善理念教育课堂、慈善名企名人交流平台、公益慈善事业活动阵地和慈善学术理论研究基地,为推动中华慈善事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为了丰富博物馆馆藏,中华慈善博物馆即日起面向中华(含港、澳、台地区)以及海外华人征集慈善文物史料,十分欢迎社会各界踊跃捐献慈善文物史料,为中华慈善博物馆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一、征集内容及形式

(一)征集内容。中华慈善博物馆主要征集记载古代、近现代以及当代的中华(含港、澳、台地区)以及海外华人的慈善历史、慈善活动的文字、图表、照片、影视、实物等文物、资料。具体内容包括:

1、记录、传播中华慈善思想的古籍、文献、报刊等;

2、反映中外慈善思想交流、提供慈善援助的书籍、照片、影视资料和实物;

3、古代官府褒奖善人善事的牌坊、勋章、奖章、证书、牌匾等以及各种劝善书、功过格(较多形成于宋、元时期);

4、历代较有影响的慈善组织、机构成立的文件、新闻报道、旧址照片以及开展慈善活动的文字、照片、票据、纪念物和影视资料等;

5、记录历代重要慈善事件、重大慈善活动(捐赠活动)的文献、照片、收据、统计图表、影视资料以及相关的文艺作品、实物等;

全文阅读

美丽的风景 工作的见证

慈善文化需要有比种植花草树木、建设防护林更多付出的精心培育;慈善氛围需要比铺路架桥更多艰苦的营造。为了更好地弘扬慈善文化,更好地营造浓郁的慈善氛围,更好地使“慈善”走入寻常百姓的精神生活,中华慈善总会与全国各地的团体会员在培育慈善文化、营造慈善氛围方面努力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借助《慈善》杂志这个重要阵地举办《慈善一日》的征文,就是其中一项颇有意义的尝试。

这次征文得到了大家热烈又冷静的响应。大家纷纷用心、用笔真实地记述自己从事的慈善工作,思考、总结自己参加慈善活动、从事慈善事业的感受。我们欣喜地看到参与征文写作的有像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理事长陈铁迪、陕西省慈善协会会长徐山林、大连市慈善总会会长于学祥和已故北京市慈善协会会长张燕丽等一直默默为慈善事业无私奉献的、我们国家慈善事业最早的一批开拓者,也有大批的生机勃勃的慈善新人。同时,一些热心慈善、参与慈善的慈善志愿者、普通百姓、青年学生、各界人士也纷纷写来了稿件。这些稿件以慈善工作者和爱心人士特有的笔触,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他们积极向上、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魅力和风采,反映了慈善组织的精神风貌和个人情怀。征文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真情的流露,慈善募捐、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的慈善援助、慈善项目实施、慈善监督都在征文中有真实而生动的记述。

一日的时间往往不仅是长短的变化,还是一种历程和蜕变。一天的生活、工作、感受和思考,往往能使人们看到一个阶段历史的面貌,一项事业发展的进程。有的时候一生又是一天的积累和延伸。有人这样说过:“每一天都像一个小环,一个小环紧扣另一个小环,构成的是一条人生的长链。”

在“慈善一日”的征文里,大家通过记述一天里所从事的慈善工作和自己的追求、思考、成就,给大家描绘了美丽的慈善图画。这幅图画吸引人们趋向美、欣赏美的目光,使越来越多的人了解理解慈善、关注关心慈善、参与支持慈善。

这样的记述弥足珍贵,不但会使大家有所感悟,也会被慈善的历史记住,或许还会成为我们一生的记忆和子女和父母们宝贵的珍藏。

慈善工作是一道独特风景,它是我们生活的见证,承载着我们成长中的情感和追求;慈善事业是一种美好的召唤,集聚着一批又一批乐于助人的青年,这其中我们看到了一种精神的传承。

《慈善》杂志的同志,以弘扬、传承慈善文化的高度责任感,精心组织了这次“慈善一日”征文。整个征文的过程中,又得到了很多慈善组织的大力支持,让这次征文有了一个比较完满的结局。将征文的好作品汇编成书,也算是对众多征文参与者的一种感谢。

《慈善》杂志是中华慈善总会及其全国慈善组织的重要媒体基地,从诞生之日起,就同我国的慈善事业紧密相连,同慈善组织同呼吸共命运。《慈善》杂志是我们慈善工作者心灵憩息的家园;“慈善一日”栏目是大家"以文会友"的客栈。我相信,《慈善一日》这本好书一定会广泛、深入地走入人们的精神生活,一定会在慈善与社会的沟通与联系方面起到桥梁与纽带的作用。今后,我们还会围绕着弘扬慈善文化、营造慈善氛围这个重大的课题搞多种形式内容丰富的慈善征文,还要编辑出版更多有现实作用和历史意义的慈善类好书。

全文阅读

慈善文化的印记

中华慈善总会启动于2011年的“慈善文化进校园”项目,如今已走过4年光景。回顾往昔,我们不断感受到“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带来的惊喜、振奋和感动。我们被各地慈善会的热情所鼓舞,我们被仁人志士的豪情所折服;我们被人民教师的责任和担当所感动,我们被莘莘学子的爱心和善举所动容。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因为我们种下了善的种子,如今便收获了爱的果实。拿在手中的是几本厚厚的书、沉甸甸的报纸,是各地“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的慈善结晶,显得更厚重、有力量。让我们翻开这书页慢慢欣赏,感受这充满爱与希望的慈善果实。

福建罗源:《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征文精选一百篇》

2011年11月28日,中华慈善总会“慈善文化进校园”――《慈善读本》福州(罗源)发放仪式在罗源三中举行,揭开了罗源县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序幕。至2012年底,8所试点中小学普遍开展了以“慈善”为主题的各种活动,对于“慈善文化进校园征文”活动更是积极响应,两年的时间共收到征文200篇。罗源县慈善总会特意从活动开展以来收到的征文中精选出100篇汇编成册,向全县中小学免费发放。其中获奖征文24篇、被各级慈善报刊刊登未获奖的征文35篇、各校推荐优秀文章41篇。

《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征文精选一百篇》,是美丽罗源开展“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成果的一个侧面,进一步扩大了社会影响力和覆盖面,将“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引向深入,让慈善理念植入孩子的心田。从这些文章中我们体会到师生对于慈善的理解和感悟,通过慈善阅读和慈善活动抒发的真挚感情,坦露的浓浓心意。他们对身边的人和事更加善良和富于爱心,他们渐渐地拥有一颗美好的心灵,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更加愉快,也寻觅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在学生的心中种下爱的种子,随着慈善教育的滋润慢慢生根发芽,终将开出绚烂的花。

“慈善是雨后的彩虹,那抹缤纷使人愉悦;慈善是花朵绽放的那一刻,让人感到生命的希望;慈善是蒲公英,飘到遥远的某个角落,带来一份小小的感动。”这是罗源小学生对慈善的认识和体会,多么美好。他们将会用心中的爱撑起一片慈善的蓝天。

台州黄岩:《慈善文化进校园征文精选300篇》

2012年,黄岩区慈善总会联合区教育局开展了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的“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活动在黄岩区46所中小学有步骤地进行,慈善文化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在橘乡大地上传播与普及,学校的慈善教育遵循教育规律,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43000余名师生演绎了众多令人难以忘怀的爱心教育、感恩教育,涌现了众多的美德少年、责任少年、自强少年、礼仪少年、爱心少年。如今,慈善已成为校园里最美的音符。

为了更好地开展和实施“慈善文化进校园”,黄岩区积极开展了“慈善文化进校园征文”活动。全区中小学生以《慈善读本》中的真实内容为标杆,书写了2000余万字的读后感,这是一部浩大的工程。黄岩区慈善总会从中筛选出300篇精品文章供全区人民共享慈善带来的社会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爱。

全文阅读

爱的收获,收获的爱

一位小学生说:“《慈善读本》是心灵的导师,它为我阐述了爱之真谛;《慈善读本》是魔法师,它把一只不灭的暖炉放在了我的心里;《慈善读本》是‘吹风机’,它吹走了我的私心和不良习气。”

一位中学生说:“作为学生,我们从身边小事做起,结合自身条件去帮助他人,给予他人温暖,这也是一种慈善。”

一位教师说:“我要把《慈善读本》的精髓融入教育教学中,把我的理想、我的爱奉献给同学们。”

一位教育局局长说:“《慈善读本》在校园传播后,学生们爱读悦读,也得到家长们的好评。”

一位学生家长说:“《慈善读本》在孩子心里播撒了慈善的种子,并在每个家庭生根发芽。”

一位慈善会会长说:“以《慈善读本》为载体的‘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是慈善会的种子工程、基因工程。”

一位新闻记者说:“慈善激活校园文化。”

……

全文阅读

文博之乡的慈善情怀

10月中旬,中华慈善博物馆筹建处收到了第一件实物藏品——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民政局捐赠的一件羊毛质地的义工服。

11月27日,南通市民政局3名工作人员启程前往南京、苏州等地,他们将根据前期整理的藏品线索,在当地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里开展资料排查。这也标志着中华慈善博物馆面向海内外的文物征集工作全面启动。南通市民政局局长金元向记者介绍,按照计划,将在2013年至2014年全面突破文物征集、资金募集、宣传推介等重点工作,力争于2014年,中华慈善博物馆建成运营。

国家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认为,建设中华慈善博物馆是我国慈善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是填补慈善工作空白的一项开拓性的工作,是推动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南通慈善文化底蕴深厚

中华民族素有慈心济世、善举助人的优良传统,中华慈善源远流长。建设一座继承中华慈善优良传统,吸收世界慈善先进理念,推动现代慈善科学发展的中华慈善博物馆,具有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南通凭借什么优势,能让中华慈善博物馆落户南通?谈到此话题,南通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娓娓道来。

首先,南通慈善文化底蕴深厚。上世纪初,清末状元张謇先生在南通相继创办了溥善堂、养老院、贫民工场、盲哑学校等慈善公益设施,项目之多、范围之广、力度之大,在中华近代慈善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新形势下,南通社会事业全面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江海志愿者”、“爱心邮路”、“无红包医院”、“莫文隋”等典型层出不穷,“精神文明南通现象”享誉全国。

南通是著名的“文博之乡”,100多年前,有了中国人自办的第一个博物馆——南通博物苑。改革开放以来,南通市十分重视、优先发展文博事业,已建成包括中国珠算博物馆、中国审计博物馆等各类博物馆30多个,“濠河环绕南通城,濠畔明珠文博群”已成为南通的城市名片。在南通建设中华慈善博物馆,有利于形成馆群效应,实现优势叠加,迅速提高中华慈善博物馆的知名度。

全文阅读

让慈善之花开满校园,开遍马鞍山

为贯彻落实《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精神,积极探索青少年慈善教育的内容、方法和途径,2011年中华慈善总会编辑了《慈善读本》小学和初中版,在全国选择九个城市试点赠阅。马鞍山市为首批九个城市之一,接受了《慈善读本》小学、初中版各5000册捐赠。2011年11月3日,马鞍山市在实验中学举行了“《慈善读本》赠发仪式”,全市三县三区59所中小学受赠读本,并作为“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试点学校。各试点学校通过组织学生学习《慈善读本》,开展座谈会、慈善征文、慈善捐助等活动,在学生群体中传播慈善文化,普及慈善知识,推广慈善理念,让积极向上的慈善文化有计划地渗入到学校的教育内容中,在中小学校营造人人参与慈善,自觉奉献爱心的校园风尚。

学习《慈善读本》普及慈善知识

《慈善读本》的出版,意在探索青少年慈善教育的内容、方法和途径,培养青少年的慈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校园中弘扬社会主义的慈善文化。《慈善读本》小学版重在感染和熏陶,初中版重在感知、了解和体验,在单元活动中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慈善与责任、爱与尊重、助人与分享等富有社会价值的慈善主题。中小学生学习《慈善读本》,对促进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马鞍山市各试点学校利用《慈善读本》,将慈善内容引进课堂,同学们通过阅读图文并茂的读本,从一个个生动的故事里,了解慈善的真正内涵。通过召开班会、座谈会、讲座、国旗下讲话、阅读交流会等活动,交流阅读体会和感悟,让慈善的理念在心中生根发芽。

含山县的学校开展了“六个一”活动,即小学高年级及以上学生通读一遍《慈善读本》、写一篇体会文章、每个班级开一次主题班会、出一期主题板报、每个学校开一次师生座谈会、每个校长作一次国旗下的主题讲话。花山区冯桥小学召开了全体教师会议,每人发放一本《读本》,要求每个教师认真阅读,将《读本》中爱心序曲和爱心歌曲、爱心图片、爱心故事、爱心行动等单元的内容贯穿到日常教学当中,起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作用。

开展慈善活动践行慈善行为

单纯阅读学习,不足以培养自觉的行善习惯,还需要有适时的善举善行。马鞍山市中小学校组织开展了一些适合学生特点的公益性活动,将“慈善文化进校园”与“弘扬民族精神”教育、“感恩 · 奋进”教育和学雷锋、文明城市创建等活动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开展 “日行一善”、“慈善捐助”、“爱心小队在行动”学雷锋系列等活动,鼓励学生参与慈善活动。

广大中小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慈善活动,努力践行慈善行为,在慈善活动中享受到助人的快乐,进一步培养了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谦逊、宽容感恩的良好品德和社会责任感,努力做到“胸有善心,口有善言,眼有善景,手有善行”,让人人参与慈善成为一种校园新风。

举办征文比赛弘扬慈善文化

全文阅读

慈善文化 润物无声

本着以积极的慈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慈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慈善文章鼓舞人的编辑方针,本刊2012年第6期《慈善文化进校园》栏目择优选登了来自安徽省马鞍山市部分中小学、福建省福州市罗源三中的33篇优秀征文。在整理和编校这些稿件的过程中,编者被这些童稚却饱含真情的文字深深地打动了:字里行间没有豪言壮语,点滴中却闪烁着慈善的真情――小作者们善于发现慈善文化,笔触细腻、鲜活,或直抒胸臆,或记录身边的慈善义举。借此我们欣慰地看到: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没有流于被动的程式化教育,而是在老师、家长配合下,对中小学生循循善诱,从知、境、行三个方面潜移默化,起到了润物无声的作用。

慈善,顾名思义,是慈心善举的知行合一。慈善文化不仅包括慈善的精神,还涵盖着慈善的生活方式、慈善的价值体系,以及慈善的传统和信仰。慈善文化有一种追求美和光明的激情,它通过艺术和教育的途径,以臻人格的完美。2011年中华慈善总会发起 “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通过向中小学校免费赠阅《慈善读本》等方式,让这美与光明洒遍了大江南北。借此契机,《慈善》杂志社开展了“慈善文化进校园征文”,反馈“慈善文化进校园”社会反响,跟踪记录慈善文化的校园传播动态。

作为《慈善读本》首批免费发放的试点学校,安徽省马鞍山市部分中小学校、福建省罗源县第三中学最先沐浴到了慈善文化的春风。两地校方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征文活动,并在全国各地的来稿中脱颖而出。通过这些来自学生、教师、家长的征文稿件,可以从侧面看出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开展的真实成效。通过阅读《慈善读本》,启迪了学生的心智,无论是一句话、一幅图,抑或是一个故事,无不激发着学生们向善的热情。当然,这也离不开学校、教师、家长的引导配合,和言传身教的影响。引言中提到,慈善文化对校园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从知、境、行三个维度上起作用的。具体来说,“知”是认知、感知,“境”是塑造慈善文化环境,“行”则是在慈善文化氛围的影响下,把“知”付诸于实践。

慈善文化体验贵在感知

以《慈善读本》为载体的“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首先从认知层面上带动了师生、家长的精神需求,也引发了他们对慈善事业更加深刻的思考。许多作者在文章中对什么是“慈善”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和阐释。

夏珊珊(马鞍山市金玉兰小学)《我在慈善文化的影响下健康成长》一文中写道“有了爱心,就有了慈善,就会去关爱别人,帮助别人;而当你需要关爱和帮助的时候,也有人来关爱你,帮助你,这就是爱心慈善的魅力。因为有了爱心,有了慈善,我们感到做人的尊严和幸福,感到社会的温暖和公正,懂得珍惜生命、爱护地球、关爱别人。没有爱心,没有慈善。就不会有今天这美好的世界。”

魏祖健(马鞍山市和县城南初中)在《爱汇成慈善》则认为,“小小的爱汇集在一起,便成了慈善这个大的字眼。每个人都可以奉献自己的爱心,将每个人的小爱聚在一起,便是无疆的大爱,这便是慈善。”

相对前两位小作者而言,周冲(马鞍山市历阳镇中心小学)对慈善的理解更加感性,他在《爱动我心》中说,“慈善是阳光,她能照耀大地,温暖着我们的心田;慈善是春风,她能唤醒万物,抚平难以抹去的累累伤痕;慈善是看不见摸不着却能感受到的爱,她能够充实心灵,让人生变得有意义。”

全文阅读

通过书信和绘画表达心中的慈善

为弘扬大爱精神,树立慈善榜样,共建“品质南海”,2015年11月26日上午,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慈善会在南海迎宾馆举行了三届二次会员大会以及2014-2015年南海慈善表彰大会。会议上向南海区“慈善文化进校园”书信文化节获奖学生代表和《慈善读本》教案获奖教师代表颁奖。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慈善会与南海区教育局自2012年开始,开展以《慈善读本》为学习载体的“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活动自开展以来,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特别是各镇、街教育局和一线学生师生积极响应,将慈善文化融入日常课堂教学中,并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慈善教育宣传活动,进一步加强慈善文化建设。成功将慈善的种子播种到了孩子们的心灵中。

2013年5月南海区慈善会与区教育局、区邮政集团联合举办的“慈善文化进校园”书信文化节,让老师引导学生,再以学生带动家庭的模式,将学生、家庭、学校多方面结合,鼓励青少年以书信或明信片的形式去宣传慈善。活动面向全区师生征集爱心明信片、慈善家书及慈善读本教案,共收到20多万份作品,促进青少年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们用文字、线条形象地展示了阅读《慈善读本》的感受,关注、发现身边的真善美,能够学习并践行这些文化。在日常教学中,学校也通过思想品德课、班会课、少先队等教育孩子们慈善等美德,培养孩子的善心和做善事的能力。

2015年,南海区慈善会继续开展爱心接力,在今年举办的第十届“慈善文化进校园”书信节征文活动中以“共筑乐善之城,同做惟善之人”为主题,面向195所中小学,20多万学生参与征集作品,共评出特等奖82名,一等奖248名,二等奖330名,三等奖420名,家长回信优秀奖280名,最佳组织奖300个。其次,在学校中更开展教师慈善教案设计比赛,活动得到了良好的反响,征集到优秀教案数百个,经过专家评选,共评出教案一等奖5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15名,优秀奖100名。开展了南海区第四届“慈善手牵手 爱心书包送万家”活动;同时延展“爱心书包”深层价值,让书香传递爱心文化,让“爱心书包”更好地承载着“众人之爱”,为流动人口少年儿童的崇智尚学“引路”,爱心造就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通过推行各种慈善活动,成功地将慈善因子播撒在学生心中,从最纯真的年代开始,传播慈善的理念。再如成立慈善志愿服务队,义务开展救助情况核查、救助弱势、上门捐送善款善物,以及开展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等服务。这些活动,将单纯的慈善捐款变成了公益行动,在帮助困难群体的同时,也将公益精神传播得更广。

南海即将迈入慈善3.0时代,在“人人可慈善,事事皆公益”的氛围下,我们期待有更多颗无私的心加入慈善的行列中,让千年古郡南海,延续那滋养万物的至善精神,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和明天,上善若水,源远流长……

全文阅读

赤诚·创造·希望

中慈讯:截至2012年5月底,《慈善读本》已在全国1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40多个市(地、州)的近千所中小学相继推广,得到了学生、教师及学生家长的普遍认同,惠及学生近百万。这表明,以“弘扬慈善文化、造福民族未来”为历史使命的“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正稳步推进。

以《慈善读本》赠阅为代表的“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是中华慈善总会和各地慈善组织立足慈善、依托教育、着眼长远而共同实施的慈善文化项目,是慈善组织的“种子工程”、“基因工程”。然而,这项活动的科学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无疑都需要看试点学校师生、学生家长对《慈善读本》及各地“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具体做法的真实评价、实际成效来验证。

为配合《慈善读本》的试点,中华慈善总会借助《慈善》杂志这个平台于今年3月发起“慈善文化进校园”征文活动,《慈善》杂志社近三个月共收到来自四川、陕西、贵州、辽宁等省的25所试点学校的500余篇征文稿件。笔者有幸作为这些征文来稿的初审编辑,第一时间阅读到这些饱含深情的鲜活文字,引发了多向度的感触与思考。

一、“赤诚”彰显民族善根

人们对慈善的体验,往往与重大的灾难相联系,如“5·12汶川大地震就让全国人民参与其中,最直观地感受到了慈善的力量、看到了民族慈善的根基。然而,在平静的日子里,很难有特别的触动来引发人们——尤其是孩子们对慈善的深度思索与赤诚表达。由于近年来诸如“三聚氰胺”、“地沟油”、“药家鑫”、“李阳家暴”、“小悦悦”、“郭美美”等一系列漠视道德、背离人性、有伤善良的事件时有发生,民众对于道德人心、慈善公益的信心堪忧,甚至不少人发出了“中国人还有救么?”的焦虑。

要救也要先救孩子,他们是民族的未来。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征文来稿反映出学生们对理解慈善、奉献爱心怀有本能的需求与渴望,《慈善读本》给他们创造了一次与人性和心灵对话的机遇,学生对善与爱的真诚让人深感民族的希望:爱心的根没断,慈善的火种未灭。

当然,学生的心声最具说服力,这里不妨原文引用一些来稿中的句子:

全文阅读

慈善,让中国更美丽

7月1日上午,第二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示会(简称“中国慈展会”)新闻通报会在北京深圳大厦举行,决定第二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示会于2013年9月21日至23日在深圳举办。展示会将开展展览展示、峰会沙龙、推介签约、公益慈善项目大赛等系列活动,设置“救灾救助展区、社会组织展区、企业社会责任和基金会展区、国际合作和港澳台展区、慈善创新展区、慈善之城展区、公益体验展区、生态公益展区”展区,并突出特点:

一是展会主题内容的创新。在继续坚持“发展、融合、透明”核心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了“慈善,让中国更美丽”的办会主题,不仅寓意要使中国的环境、生活更美丽,也要让中国人的心灵更美丽;通过慈善公益这个重要抓手,借助“中国慈展会”这个平台,重新塑造和提升全社会的道德观、价值观,使人们的心灵更美丽。

二是慈善文化的创新。传播公益慈善文化,是慈展会的重要使命之一。首届“中国慈展会”推出的Logo,寓意“用心做慈善,众人拾柴火焰高”。第二届“中国慈展会”为了更好地诠释“慈善,让中国更美丽”的主题,选择美丽的蝴蝶作为吉祥物,寓意慈善与蝴蝶一样来自民间,慈善像蝴蝶一样吉祥美好,在政府支持和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下,激荡出慈善公益事业的“蝴蝶效应”,也寓意蝴蝶对慈善之美的传播。同时,第二届“中国慈展会”还将征集创作富有感染力的主题歌和宣传片,旨在为当代文明社会作出文化贡献,留下一些文化遗产。

三是运作模式的社会化、民间化创新。第二届“中国慈展会”将实行民间化、社会化运作模式。比如,主题征集民间化,通过“公开征集、自愿申报、专家评审”的方式,邀请慈善公益领域有影响力、号召力和独特资源的机构,共同承办慈展会不同展区、主题活动的项目。又如,办展的民间化,展区共分为八个版块,按照“谁承办、谁筹资、谁策划、谁招展、谁执行、谁公开”的原则,由企业和社会组织承接,让展会更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与社会组织的更好融合与对接。再如,筹集资金的民间化,按照慈善事业社会共同办的原则,参照2012年的做法,由财政资金给予一定的补贴,其余部分通过社会募集的方式解决。目前,华强、腾讯、桃源居、置富集团等基金会或企业已定向捐赠办展资金。

四是资源与需求资源对接的强化。第二届“中国慈展会”把公益慈善需求与资源对接作为重点,参照政府企业招商的方式,通过各主办单位向全国发出资源对接征集通知等方式,收集梳理首届“中国慈展会”以来全社会慈善的捐赠成果,在展会期间分别举办全国民政系统、中央企业、民营企业、基金会、广东省、深圳市等系统和地区的六场专题签约仪式。在展区设置上,改变传统展会以区域划分展区的惯例,重点突出“主题展区”,把不同属性、身份的各类组织和人群通过共同关心的主题凝聚在一起,以促进各种慈善要素的充分交流和有效对接。展示项目将优中选精,参展机构的规模和质量、签署合作意向项目的成功率、社会参与的广度和深度等都将优于上届,展会的质量和实效将进一步提高。

五是抗震救灾主题突出。集中展示汶川地震、玉树地震以及2013年的芦山地震等抗震救灾中,社会慈善力量的突出表现及展示出的新特点、新技术、新模式和新趋势,以及政府和社会慈善力量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六是开、闭幕举办方式的创新。第二届“中国慈展会”将开幕式创新改成启动仪式,邀请社会各界的慈善公益人士和部分慈善受益人,以共同放飞吉祥物——蝴蝶风筝的形式启动。闭幕环节以总结交流会的形式,展会成果,邀请组委会各主办单位的领导到场,见证慈展会成交签约成果,对优秀慈善项目进行竞拍资助,对关心支持慈展会的社会组织、各大企业和个人进行表彰。

七是新闻传播方式的创新。展会引入了专业展会策划推广机构,面向社会公开征集主题歌、VI设计、吉祥物设计等慈展会宣传创意。在借助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媒体的同时,还将广泛利用微信、微博等新途径,发挥传播慈善的积极性,重视都市媒体传播慈善声音,重视名人微博效应等,让媒体在公益慈善宣传中也产生“蝴蝶效应”。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