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慈母情深教案

慈母情深教案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慈母情深》教案

(四川省会理县凉桥小学)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理解“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抓住描写母亲外貌、动作、语言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教学难点: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的过程中提高阅读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全文阅读

慈母情深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文意,概括母亲形象,体会作者和母亲之间的母子深情。

2、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3、联系生活体验、体会母亲的关爱。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1.导入:同学们,学完了《背影》一课后,我们深受感动。一位父亲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热爱和儿子对父亲的百般怀念。我们深深地感受到父爱是伟大、无私的。那么,母爱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慈母情深》,将让我们深深地感受一番母爱。

全文阅读

语文课上,到底是“茧抽丝”还是“蚕吐丝”

当下,语文课究竟该怎么上?依然众说纷纭,也总能听到“教无定法”声音。最近有幸拜读山东省胶州市第二实验小学薛校长的文章,颇得启示。

薛校长谈道:一篇美文妙章就像一个古董花瓶,可供我们细细把玩。如果一锤子把花瓶砸碎,然后拿着放大镜乃至显微镜在碎片上下足功夫并考证,实在不可取。当下,这种“考古式”的语文课颇为常见。

看到薛校长的观点,不禁有感于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堂。有的语文课,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阅读课文,只顾自己滔滔不绝无效而繁琐地讲解,硬从学生口中掏出自己预设的答案。或者教师只追求表面的繁荣,在备课、写教案时,对哪段哪句怎么问、学生怎么回答、答问之后教师怎样小结都有“预案”,甚至连每一次答问的时间都能“预算”。学生必须按照教师指定的方向思索,课堂必须沿预定的轨道运行。就好比从蚕茧里不断地抽取蚕丝,这样做,长此以往学生还会喜欢语文吗?语文课上,到底是还是 “茧抽丝”还是“蚕吐丝”?答案显而易见。

理想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让学生安安静静地读书,读透书;认认真真地思考,想明白。学生只有读通课文、读懂课文,才能对课文有所感悟,有所启示。在这基础上,教师只要顺水推舟,稍加点拨或者引导,学生的认识与感悟自然而然就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正如蚕儿吃饱喝足了,才能源源不断的吐出光洁平滑的蚕丝来……正所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还记得我第一次送教下乡上《慈母情深》时,为了追求完美与课堂上的气氛热烈。抛出了问题“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看看作者梁晓声笔下的慈母情到底深在哪呢?”课堂上学生倒是兴趣盎然,阅读批注感悟,充分展示了学生“自主尝试学习”的潜能。但是,我充分发挥了教师“教”的作用,按照特定要求,再加上自己的见解把对文本的理解硬灌输给学生。这样,学生接触到的已经不是文本自身的信息,而是被我加工过的信息。由于这种被加工过的信息“权威性”,学生往往无条件地接纳。从文本理解上看,学生接受的是相对固化的理解结果;从过程上看,学生在接受中缺失了语文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我也没能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不注重评价,不善于全面系统地理解和梳理学生的观点和思路,只想得到心目中的满意答案。这就导致了学生的发言始终是零散的、杂乱的、模糊的、重复的,学生的认识水平始终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可谓抽尽“茧丝”“指点江山”做得一塌糊涂。

再上课时,我还是从整体入手抛出问题: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看看作者梁晓声笔下的慈母情到底深在哪呢?还是把学习的自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后,学生汇报找到句子:(1)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2)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3)当我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呆呆地扫视一遍,却没有发现我的母亲,迎面扑来的是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进而引导:你是怎样理解的?这慈母情深在哪?你有什么感受?当学生的认识模糊不深刻的时候,我认真倾听,及时梳理。到学生活动中进行点拨,关注每一个孩子的表现,把握课堂动向,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策略,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处,体会作者对慈母的一份深情。当学生“蚕吐丝”式的对慈母的感悟上升到一定程度时,我适时引导:能带着你的感悟读一读吗?作者如何把对慈母的情写得如此感人呢?这也遵循了语文课“从整体到部分最后回归整体”“课文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的原则。这样根据学情适时介入,巧妙点拨,使学生进入文本后怦然心动与作者产生强烈共鸣,达到“蚕吐细丝,点石成金”的效果。

其实要想做到“蚕吐细丝”,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与心理障碍、思维障碍等,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需要,因势利导,启发思维,排除障碍,教给方法,发展能力。用画龙点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并发展能力的目的。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在无知的情况下被动接受新知的活动,是一个由旧知进入新知的转化升级式的认识与理解过程。学生由知道一些向知道得多一些,由认识肤浅、片面向认识深化全方位的方向发展。由于教师教给学生“授人以渔”的方法,教学生自主学习,这就克服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全体学生必须行动起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如果能达到这种学习境界,那么,学生虽然少了老师的耳提面命,但他们的学习效果也不会下降,只会提高,争当学习的主人,争吐鲜亮柔韧的细丝。“蚕吐丝”是遵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及其活动规律,是适应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需要。正所谓“润物无声”“蚕吐亮丝”。

可见,语文教学还需我们深度课堂,不断思考。也希望广大语文教师细细体味,让我们的“蚕儿”永吐亮丝。

全文阅读

严母慈父:家庭教育中的夫妻权力与行动逻辑

摘要:本文通过考察城市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行为模式与态度差异,深入分析了夫妻权力与合作关系,探究家庭教育中夫妻的行动逻辑。研究发现,在城市家庭教育过程中,家庭内部形成“严母慈父”的分工与权力格局。这一权力格局的转变体现了女性家庭地位的提高与新型家庭教育模式的转变,有利于优化对子女的家庭教育以及营造和谐健康的家庭环境。

关键词:夫妻权力 家庭教育 严母慈父

中图分类号:G7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8-0173-02

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分工模式是“栏复饶浮保由父母分别担任社会性和生理性的抚育工作。随着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严父慈母”逐渐被“严母慈父”现象所取代。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经常性缺席,母亲则承担管理和教育子女的责任,这体现了现代社会女性职场参与度提高,当代家庭关系与家庭地位变化的新型构建。

一、家庭教育中夫妻权力与行动逻辑的表现

家庭中夫妻的权力角色与行动逻辑可成为子女心理发展认同和模仿的范本,从而影响子女社会化过程。以下通过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访谈案例来探讨家庭教育中夫妻权力与行动逻辑的具体表现:

(一)学业监管

对子女的学业监管愈来愈成为母亲的职能与责任,母亲对孩子的学业教育倾注很多心血,会很细致地监管学业的方方面面,父亲则倾向于对学习成果的关心。在笔者访谈的个案东东家对子女学业的监管是典型的例子。

全文阅读

当好学生的良师、慈母和益友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师在学校教育教学中要充当的角色是多方面的――良师、慈母、益友。教师既要有父母的温暖、关怀,又要有朋友的真诚、友善,还要严格要求。工作中,我总是以此为目标,努力着,奋斗着。

一、立足教学,努力当好学生的良师

做学生的良师是我教学中努力的方向。所谓良师是有高尚的人品,有深厚专业功底,懂得教学方法的老师。工作中,我总是用积极向上、文明健康的言行教育和感染学生,在要求学生的同时,我也要尽量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真正做好表率,当好楷模。

我总是反复钻研教材和参考书,吃透教材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教案。上课前还要反复研读教案,充分做好准备工作。为了让学生学到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在课堂上我力求做到优差兼顾,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尽量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动口,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的自觉性。为使后进生能够赶上其他同学,我常利用点点滴滴的时间对他们一个词、一句话地教,不厌其烦。我班的小丹(化名)、小峰(化名)两位学生由于知识掌握严重脱节,基础很差,考试经常与不及格为伴,但我没有放弃他们。每天放学后,我总把他们拉到身边,耐心地辅导。

二、关心学生,力求做好学生的慈母

多年的教育实践告诉我,要想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前提是老师必须热爱学生。师爱在教育教学中起着不可轻视的作用。我国教育家夏D尊也认为:“教育之不能没有爱,犹如池塘之不能没有水,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工作中我时刻以一颗慈母般的心无微不至地关爱着每一个学生。一个班级,五十多个学生,隔三岔五有人生病是在所难免的事。遇到这种情况,我总会及时送上慈母般的温暖,或两句问候的话语,或叮嘱不要忘了吃药,或亲自倒上茶水。这学期,我班刚转来的小勇(化名)同学因患白癜风去南京进行了手术治疗。五一假期开学的第二天,我就急匆匆地吃完了晚饭,赶去看望他,详细询问了他的病情,并让他在家安心养病,不用担心落下的功课。休息了四天,他急着来上学了。我发动全班学生都来关心他,帮助他,让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宋潇强(化名)同学星期天在家摔断了胳膊,为了不影响功课,星期二他就吊着绷带坚持到校上课了。从那天起,时刻关注他的病情成了我的必修课。今天问他还疼不疼,明天问他怎么绷带松了,后天问他有没有复诊……每天中午就餐,我总是嘱咐个子大一点的学生搀扶着他走在队伍后面。放学的时候,我也总是帮他背着沉重的书包送他到校门口,看着他坐上他父亲的摩托车远去。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我对学生的关心、爱护赢来了学生对我的信任。他们常常会悄悄地告诉我一些家里的事情:什么爸爸妈妈晚上不管我,一个忙着跳舞,一个去搓麻将,什么别人都说我妈妈现在变漂亮了,什么爸爸昨天打了我等等,而且我还欣喜地发现,学生中也涌现了许多有心人:小俊(化名)流鼻血了,马上有同学主动为他服务;有人不舒服了,总有学生上前问寒问暖……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潜移默化吧。

三、放下架子,打成一片,成为学生的朋友

教师除了要扮演好“良师”“慈母”的角色外,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六年级的学生生理心理渐趋于成熟,自尊的神经比较敏感,他们对于“手执鞭而行教”早已十分反感,而教师平平常常的一个肯定的手势,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透彻肺腑的话语往往有可能在他们心灵深处激起感情的浪花。像我班有一段时间,几个女生经常围在一起用塑料管编织幸运星。

全文阅读

我的母亲语文教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课文结构,体会作者感情。

(2)学习运用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品格特点的写法。

(3)了解文章在真切、质朴的语言之中蕴含深情的语言风格。

2、过程与方法

(1)布置预习。通过阅读有关胡适的传记,了解文章背景。

(2)精读课文,概括母亲的形象,从具体事件中提炼母亲的品性、特点。

全文阅读

千名弧儿救助案例分析

背景介绍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慈母爱、儿女绕膝、其乐融融、幸福美满的家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也是儿童健康成长、塑造美好心灵的港湾。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由于天灾人祸等原因,失去双亲,使那些曾在父母膝下撒娇、无忧无虑乐陶陶的孩子成了孤儿,惨淡人生重开始,自此形单影只。由于生活经验有限,知识贫乏,不谙世事,对许多复杂的事物和深刻的道理还不能明白,心理发育不健全,性格受到影响,或极为懦弱,或产生悲观厌世情绪,如何帮助他们认识世界、认识生活、认识周围的事物、认识人生,解决他们的生活、心理、教育等方面的问题成为社会工作者研究的课题。

河南省开展了孤儿和特殊困境儿童救助工作,出台了《关于加强全省孤儿救助工作的意见》的政策,采取福利院集中供养,城镇孤儿纳入低保、农村孤儿纳入“五保”范围等措施,保障孤儿的生活、学习权益。由于河南是人口大省,人口基数大,孤儿群体比较大,据统计,河南目前有孤儿5.7万人;河南又是农业大省,人多地少,部分县区产业结构调整不完备,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家庭经济收入水平低而且孤儿相对比较分散,很多孤儿的生活环境和学习条件还比较差。河南省慈善总会2004年与中国嵩山少林寺联合开展了“千名孤儿救助”项目,对分布在全省19个县市1039名特别困难的孤儿进行救助,每人每年资助560元的生活费、学费和服装费,直至18周岁为止,其中考上大学的孤儿,由省慈善总会资助学费直至大学毕业。同年,与中国嵩山少林寺筹备建立了“少林慈幼院”,挑选出监护人生活特别困难的52名孤儿由慈幼院集中供养。项目实施几年来,省慈善总会共发放救孤善款185万元。

项目实施

一、调查研究。为开展助孤项目,省慈善总会多方寻找合作伙伴。在与嵩山少林寺签订协议后,专门召开会长办公会议,专题研究孤儿救助工作,通知各省辖市慈善会或筹备组进行孤儿调查摸底工作。

二、申报核实。根据调查统计情况,建立孤儿救助档案(档案内容包括:孤儿姓名、性别、年龄、身体健康状况、家庭住址、是否就学及就读学校,是否有监护人及监护人经济收入情况),由各地市民政局或慈善会审查盖章后,报省慈善总会审核建档。

三、社会劝募。每一次活动,每一次救助,我们不仅看到孤儿们一张张久违的笑脸,还看到各级领导、爱心人士的不倦身影,感受到社会各界的拳拳爱心。2004年“千名孤儿救助”项目启动时,省人大副主任、省慈善总会荣誉会长吴全智寄语孩子们“茁壮成长,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和社会主义的建设者”;2006年救助金发放时,省人大副主任、省慈善总会会长李志斌要求省慈善总会工作人员积极努力工作,进一步拓宽资金募集渠道;省民政厅黄亚林副厅长签发“慈善爱心”明信片,为资助孤儿募集资金;为筹集项目启动经费,与新浪网、易趣网共同举行“五方宝佛”慈善义拍活动,与省集邮公司联合举行“五方宝佛”邮票珍藏首场义卖会;2006年举办关爱孤儿河南联通慈善捐赠活动,现场拍卖所得善款定向捐赠给少林慈幼院;2007年6月6日―2008年8月8日,深航郑州分公司每售出一张机票捐一元钱,用于资助河南120名贫困孤儿去北京观看2008年奥运会;在公众场所摆放慈善多媒体募捐箱,为助孤项目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和舆论支持。

四、组织发放。根据资金募集情况,采取集中发放和委托发放两种形式。集中发放采用召开座谈会、举行救助金发放仪式,由受助孤儿现场领取救助金;委托发放就是省慈善总会将救助金电汇到各县民政局或慈善会,委托他们将救助款统一发放给受助孤儿。

全文阅读

从教学《慈母情深》说课堂的实效性

一、简化目标

在一堂课中,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必须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目标。新课程标准对语文课堂提出许多新的要求,有的教师认为教学目标应该做到全面性,除了“三维目标”以外,还派生出其他的许多细目标。于是在课堂中什么都想涉及,什么都舍不得丢弃,“眉毛胡子一把抓”“西瓜芝麻都想要”,到最后所有的目标都只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目标的达成率反而较低,课堂教学无实效。

一堂课中,要向学生传授几个知识点,培养哪种能力,使他们受到什么教育,必须有一定的确定性。否则,就很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慈母情深》一课,值得重视的因素很多:从最基本的字词的理解、有关的语句分析、重点的段落鉴赏,到文章的谋篇布局、作者的语言特色……好像什么都应该细细品味。权衡再三,根据学生实际我还是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情感为线索,品味最感人的语言文字,重点学习作者反复的描法。

二、易化过程

一些教师在课堂中很容易被程式化的教学模式所控,片面地追求课堂教学内容的“多而全”,而把本该属于学生的时间和空间挤掉了,使学生表面看起来很忙,而实际上只是老师思维的追随者。教师要想上好课,要提高教学实效,必须易化教学过程,做到环节简明,条理清晰。教师在授课时要尽量地精简步骤,灵活机动地掌控教案,调整思路,增大空间,为学生创设一个任鸟飞、凭鱼跃的广阔天地。我们提倡教师确立教学整体观念,以大板块的教学统领课堂,赢得学生,取得实效。一般在课堂中设置的教学板块以三至五个为宜。

我教《慈母情深》,就以“如何将这部作品拍成电影?”为线索,安排三大教学板块:一是“当摄像师”找找文章中令你感动的文字细细品味,二是“当导演”深入分析母亲的为人及品质,三是“当演员”朗读课文,重点读好人物的语言。

三、强化训练

训练是教学的主线,是课堂教学的生命力。没有扎实的训练,就虚化了教学的目标,就不可能有实在的课堂成效。课堂教学中的无效行为屡见不鲜:有的教学细节稍一涉足便匆匆收了回来,有的则是“隔靴搔痒”,无关紧要,浪费时间。例如朗读课文,虽有朗读,没有指导,不加训练,这样的教学当然不会有实效。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反反复复地读,痛痛快快地说,扎扎实实地写,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目标,在关键之处“重拳出击”,强化训练,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能力。

全文阅读

慈善激活校园文化

浙江省永康市大司巷小学在六年级各班开展以捐赠《慈善读本》为载体的“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收获颇丰,下面是该校各班主任在学校交流会上的小结发言摘要:

六(1)班:感恩

慈善教育的范围是很广泛的,我们找准切入点,从小处入手,主要进行感恩教育,“感恩亲人、感恩师长、感恩同伴、感恩母校。”孩子本具有感恩的心,只是需要教师的唤醒,使他们感到生活、学习的幸福,以一颗感恩的心回报亲人、回报师长、回报同伴、回报母校。

在感恩父母方面,他们有的为自己的任性而向父母表示歉意,有的为父母整天忙碌而无时间陪他玩而不理解整天埋怨感到内疚,有的学会了做一些简单的家务,有的学会了分担,有的学会照顾父母,端茶送水,更加懂得了孝敬家里的长辈,有的给父母写信,述说感恩之情,有的精心制作了家庭亲情树,有些孩子与父母一起看昔日照片,一起回忆往事,有的为感恩父母制作了感恩全家福。经过这一年的感恩教育,家长们反映孩子懂事了,不再任性自私,懂得关心人,懂得孝敬人。身为教育者的我们跟家长一样感到欣慰。

在感恩教师方面,有的给自己的恩师写感谢信,感谢他们的无私付出,有的亲手制作一些小礼物,表示对老师的深深谢意,有的给老师一个拥抱、一个合影,表达师恩的难忘。

在感恩母校方面,孩子们自觉行动起来,为母校这位大妈妈做了彻底的清洁工作,角角落落从未落下,让这位大妈妈以更整洁的面貌迎接三千多位学子。还有我为母校添一份绿,我为母校写首诗,我为母校写份标语,我为母校献计献策。他们以一个学子的身份,从感恩母校出发,在离开母校之际为母校做些有益的事。他们自己还组织起来为兄弟班级捐书,帮助他们充实班级图书角,利用下午读书时间,大手拉小手地教兄弟班级的学弟学妹们一起读《慈善读本》,把慈善精神代代相传。

六(2)班:“手拉手”

我们的活动主题是“手拉手、找朋友”,广泛开展“五个一”,即交一个“手拉手”好朋友、写一封“手拉手”交友信、给小伙伴送上一份礼物、为小伙伴做一件好事、向小伙伴学一种新知识(新本领)。“五个一”之后,我们结对的同学,又到各自的家庭中体验生活一天。让他们深入了解各自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增进友谊,感受生活,培养能力。

全文阅读

谱写慈善旋律奏响爱的乐章

天津市宝坻区程泗淀中心小学是一所公办小学,地处宝坻区边远大洼地区,共有教师11人、学生119人。虽然学校的整体条件比较艰苦,但是我校始终坚持正确的育人方向,推进素质教育,办人民满意的学校。学校在德育教育、常规管理、教学管理、艺教、体育等方面的工作发展有序。学校一直注重以养成教育为出发点来塑造学生的心灵。作为首批“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试点校,我校针对这一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

一、指导思想

学校把慈善理念的宣传、教育和培养,作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融入德育工作中,在全校师生中培育慈善理念,弘扬慈善行为,推动青少年道德教育,促进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建立诚信友爱、团结互助、和谐相处的校园人际关系,增强全校师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具体做法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2012年3月29日“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启动仪式在我校成功举行,中华慈善总会会长范宝俊先生、天津市慈善协会会长曹秀荣女士及社会各界人士参加了启动仪式。仪式结束后,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在教职工大会上共同学习,并在学生大会上做好《慈善读本》的宣传工作,让全体师生充分认识到《慈善读本》进校园的重要性,积极营造了人人参与慈善事业的校园慈善环境。《慈善读本》不是简单生硬地传授知识和道理,而是依托一定的场景、氛围和活动设计,让慈善爱心的种子悄悄地在学生们的心田里萌发,逐渐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读本中一幅幅图片、一个个故事像磁石一样吸引着学生,他们将读本随身携带,一有时间就拿出来品读。

(二) 寓《慈善读本》教学于班会课及学生思想品德课中

《慈善读本》在我校师生中掀起一股学习热潮,慈善理念渗透到学校已有的课程教学和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的慈善意识、让做善事成为一种习惯。在思想品德课和班会课的授课中,更是紧密结合了慈善文化的育人功能,让学生在掌握课本知识的同时接受慈善文化的熏陶,弥补自身道德认知的缺陷,纠正平时行为中的错误,使自己健康成长。五年级王爱贤老师的“我有一颗爱心”主题班会课,通过让学生观看图片、视频及身边贫困同学的一些事例让学生感受到需要帮助的同龄人还很多,学生们纷纷表示要捐出零花钱、压岁钱,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来帮助这些同学。四年级董福满老师的“让我们都有一颗感恩的心”主题班会,把学生家长也请到学校,通过感恩、爱心故事、亲子互动传递爱心等活动,使慈善理念注入家长心田,逐步形成家庭慈善文化氛围。《儿行千里》、《父亲》两首歌更激起学生对父母的感激之情,最后学生们谈了感恩父母的做法,如:为劳动一天的父母倒杯茶、为父母分担家务、好好学习不与父母吵架、学会尊重、学会感恩等等。班会后学生们每人还给父母写了一封信,通过内心的交流,增进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实现了相互之间内心的沟通。一年级的小学生在冯庆宗老师的思品课里面也懂得了从小就要学会感恩、学会奉献,帮助别人从小事做起。有的学生也从以前的“小霸王”、“唯我独尊”变得礼貌谦让,学会感恩了。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