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研究性学习论文

初中研究性学习论文范文精选

初中研究性学习论文范文第1篇

素质教育呼唤对人才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研究性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开辟探究空间和营造创新氛围都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意在以加强语文与其他课程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积极探索如何开展和组织好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性学习”的一种方式,应值得大力提倡和推广。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怎样进行研究性学习呢?我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1 语文教学中学生研究意识的培养和探究氛围的营造

传统的语文教学,无论是采用了何种独特新颖的启发式教学,无非都是在师生一问一答的方式中进行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始终受制于教师的主导性。不管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差异,也不管知识水平、能力层次的高低,个性气质的不同而异中求同。更有甚者,用所谓的“标准答案”去制约和束缚学生的思维发展,让学生苦于应付老师布置的作业和各种考试而身心疲惫,教学效果也是事倍功半。研究性学习活动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初中生的知识、能力等因素的制约,单独个人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尚不具备,我们应该重点指导小组合作式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因此,这就要首先考虑教室内学生的座位应怎样摆放更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单人的课桌已不适应集体探究、合作的需要,多人一桌的方式更有利于共同研讨。同时,由于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从传统的管理者、解释者、评判者、讲授者,转变为服务者、咨询者、合作者、协调者、组织者、支持者、指导者和促进者。

2 营造和创设“探究、创新”的校园和课堂氛围

我们要努力营造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校园和课堂氛围。在教学组织活动中,教师应创设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情境,给学生以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同时,创设一种给学生以心理安全的教学氛围,让他们乐于去探究,并在适当的时间和条件下,以适当的方式组织探究活动,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无论是对于学生何种方式的问与答、说与写,都应多给予肯定与支持,鼓励其思维向纵深及科学性、逻辑性和周密性、完备性的方向发展。作为教师,还应主动参与到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去,以身作则,亲身实践,带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与热情。

3 处理好语文教学中读书与研究的关系

语文的阅读教学强调要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读书方法的掌握。要求学生在读中析文、读中悟情、读中求知、读中求乐。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产生需要研究的问题开始,以学生发现新问题为终结。在语文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学活动中,我们应将读书方法的指导融入探究活动中去,以读为探究的基础,在读的基础上提问,以读的方式研讨、交流和发现新的问题,以读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由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自主性和开放性,决定了读的方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总之,在读中探究、在探究中读;以读促探、以探助读的这种新的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必然会使语文阅读教学事半功倍,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地全面提高。

4 建构多元、开放、灵活的评价方式

初中研究性学习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 研究性学习

初中语文教学受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学条件等约束制约,要做好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工作,笔者认为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今天的教育是属于素质教育和课堂改革的,以往的满堂灌、一言堂的方式已经逐渐地被时代抛弃。教学的任务不是教师的教学计划任务,学生也不应该为老师的教学计划服务,否则就是对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的不尊重,更是对语文教学的不尊重。所以在研究性学习中,老师必须能够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二、不局限于教材,能突破教材

语文教材是众多专家一起编纂的,每一篇课文都有它存在的必要性,但是语文教学不仅是要教会学生语文知识,同时也是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我们在讲解课文的同时,也要以教材为基础进行拓展延伸,引导学生留意生活,关心时政,并指导他们学会表达自己内心丰富的情感体验。这需要我们教师给学生创造发散思维的机会,但发散思维并不是意味着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思维不加限制。学生的思维不能离开语文人文这个根本范畴。

三、教师要学会改变自己的教学观,转换自己的角色

素质教育开展的关键是老师,因为老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启发者。在素质教育体系中,老师一定要学会改变自己的观念,将自己从学生知识的传授者位置上拉下来,改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组织者、促进者。这意味着老师要和学生一同学习一同探讨,共同发现和解决文章中的问题。在研究性学习中,每个学生发现的问题都不同,身为老师自然不能进行统一的解答,但老师可以教会学生思考方式、研究思路。同时,也要摒弃自己心中好学生坏学生的观念,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对待性格腼腆,自信心差的学生,老师要进行鼓励,让他们学会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真正地体会到语文的乐趣,进而热爱语文。

四、学会多学科的结合

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本学科内综合的同时,还要引进其他学科知识的信息。我们常说语文、历史、政治原本都是一家,密不可分,我中有你。我们语文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语言文字语法,同样的,我们还要教会学生思考方式与人文修养。所以,我们不可能只把教学局限在语文这一学科上。几乎每一篇课文都有它特定的历史政治背景,在讲解时我们要先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政治情况,才能明白文中主人公的所作所为,更好地理解课文。通过多学科的融合,我们可以有效地将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把知识变灵活,还能使学生积累其他科目的知识,每一学科知识的组合必将在学生的脑海中碰撞出灵感的火花,唤醒学生的创新潜能。

五、注重对学生创新的培养,进行开放式教学

所有学习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一种探究活动。语文课堂更不同于其他教学,有着自己独特的发挥余地。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不应该制定一系列的标准,这样反而会禁锢学生的思维。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对文章做出自己的评价。因为语文课堂上很少有标准答案,我们应尽量设置一种宽松自由又和谐的教学环境,这需要老师掌控班级的智慧以及老师的教学底蕴。尽管开放式教学可能会造成课堂上的混乱,但也值得我们教师进行不懈的努力。

六、注重与生活的结合

生活是所有知识的源头活水,书本以外的生活,不仅是人生的教科书,还是所有语文知识赖以生存的源头活水。因此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不可不关注生活,将语文知识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初中生阅读量有限,生活积累较少,视野也不够开阔,我们要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同时组织多种多样的语文课外活动,让语文教学由浅入深,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结语: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相结合的特点,尤其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学生思维方式,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它不仅关注学生学会了多少知识,同时也关注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所获得的体验。这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给包括语文在内的各个学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道路上,我们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沈百兵.研究性学习与语文教学[J].课堂内外.教师版(中等教育).2010.06.

初中研究性学习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初中物理

所谓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知道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方式。研究性学习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不论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教师发展的角度还是从初中物理学科自身的特点来说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都成为一种必然。

物理课程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和理论性的基础课。我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尝试的“研究性学习”模式,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取向,强调让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提出问题,收集材料,对研究性课题进行探索、分析、研究,最终解决问题的模式。

一、“研究性学习”的特点顺应时展要求

顺应时展要求,“研究性学习”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正以十分快的速度发展起来。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教师知道下,通过一系列自主的探索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获取知识、增长才干,培养获取信息和分析处理信息、运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育文摘周报》2000第44期的文章《研究性学习要换脑》指出,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是:

1、教师不是把知识和结果直接告诉学生,而是提出问题或提供线索,让学生一步步自己去探索,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自己获得结论。

2、研究性学习不太在乎知识本身,而在乎学生学会学习知识的方法和本领。

3、重视学生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了解和探究过程中科学观念及科学精神的形成,不十分在乎探究的具体结果。

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要注意两个问题:

1、要改变学习方式:变原来的“接受型”学习为研究型学习,要改变习惯于接受而不习惯于思考、怀疑的传统习惯,在探究过程中要向现成的知识和结论提出疑问,用自己的研究去发现问题并得出结论;

2、要变“怕”为“敢”:不要怕自己知识少,基础不扎实,更不要怕在探究中出错。

二、“研究性学习”法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由于物理学是一门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学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感到很难学,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物理课程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经过学习和研究探索,我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尝试了一段时间“研究性学习”法的教学,取得了一定效果。具体教学思路是:首先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明确了教学的方向,然后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目标和做法如下:

目标一:使学生真正学会阅读、分析。

“读书”是学生的基本任务。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每进行一个新的教学课题,都应当指导学生学会读书,这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通过一边读一边思考的方法,理解定义、概念。通过阅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只有通过学习者的阅读,才能更有效地使学生在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纳的活动中接受知识。教师在这个阶段中的作用是准确地把握课题内容的深度广度、知识点、组织学生掌握知识及其学习方法。

方法:例如,在苏科版初二物理第二章《物态变化》的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明白本节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交代给学生阅读的内容,同时设计一些思考题,布置给学生,例如:

、根据同学们的生活常识,大家想想水有哪些状态?

2、不同状态的水,它们的形状、体积是否一样呢?

3、其他物质是不是和谁一样也有各种状态呢?看过课本后大家能不能举个例子?

4、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云、雨、露、霜、雪、冰雹都是从哪来的呢?

结合这些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结合教学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结合自己的知识还可以尝试着去解决问题。通过学生阅读、观察、思考,并用语言来描述水的状态,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加深了印象。

二、用“问题”来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是多方面的,直接兴趣就是一个方面,而“问题”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动力。“问题”是由生活和学习活动本身产生的。对于学习活动有兴趣的人,将不辞劳苦,用功读书,把“学习”这种艰苦的脑力劳动,当作必不可少的兴趣活动。可见善于用优化学习活动的策略,来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可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培养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教师通过创设的问题情景使学生思考探究,并通过探究知识的奥妙,尝试成功解决问题的甜蜜,从而帮助学生发现自我,认识自己。让他们都跃跃欲试并尝试探究本来认为深奥的、难懂的知识,尝试探究获得原来认为高不可攀的技能。

方法:例如,在《透镜》的教学准备阶段,将教学内容的知识点分成以下几个问题,每一组问题由若干个小问题组成,提前将这些问题分发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阅读教材,学习讨论。在课堂上,教师按问题的顺序提问学生,叫到哪一组的学生,该组学生个人或与集体一起完成教师的提问,遇到难点问题,可以集体讨论,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由教师最后解答。例如,将《透镜》的教学内容的知识点分解为如下几组基本问题:

第一组:观察透镜

1、透镜有几种?

2、从外型上看,它们主要有哪些区别?

3、用透镜观察物体,你有什么发现?

第二组:鉴别透镜

1、怎样鉴别一个透镜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你有哪些方法?哪种方法好、方便?

2、各种不同的透镜各有什么不同特点?

第三组:测透镜焦距

1、什么是透镜的焦距?

2、怎样测透镜的焦距?你能想出几种方法?

教师精心设计思考题,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这些问题课前作为要预习的问题,提前布置给学生。学生要提前预习教材,并思考全部问题。学生通过预习思考、讨论,充分发现问题和积极尝试着解决这些问题。这样,学生在正式的课堂上,有信心、有能力、有机会正确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由教师讲解,再由教师讲解,这时学生便能比较专心地听教师对难点问题内容的讲解。

目标三、发挥演示教学环节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研究性学习中合理利用演示教学环节具有重要作用,应用演示教学可以使我们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课堂效果;同时,可以通过我们教师潜移默化的演示教学,还可以提高学生对信息基础课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动手能力。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物理教师可以把演示用教学用具提供给学生,或把实验室开放给学生,利用一切资源让学生有一个充分发挥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机会。

目标四、给学生提供多说、多写、多练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

学习知识,必须要走理解掌握到应用发展之路。常言道,熟能生巧。学生必须参与说、写、练的活动,让学生在说、写、练的活动中,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鼓励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改变学生向教师“等、靠、要”的习惯,改变教师向学生“关、管、灌”的方式,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在能力,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多说、多写、多练的机会,多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联系、交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和发展能力。例如,在《光的直线传播》和《平面镜》的研究性学习中,由于学生对这两节内容都有一定的了解,可以采用问题答辩的方法向每一组学生提问,充分安排多说的机会。或要求每个学生,各自准备一个课堂练习本,以备在每次的教学中随时进行练习用,给学生提供一个多练的机会;另外,在每次新课之前,以提问的方式,请学生用语言或文字,复习前一节所学的重点内容,并通过复习过程将新课的内容逐渐引出。总之,我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尝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主要是想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希望达到培养学习方法的目的,进而希望把这种良好的习惯引入到其它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要适当地指引学生,而不急于给学生现成的结论,要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让学生进行独立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解决不了的难点问题,最后才由教师帮助解决。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又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我想,在新的课程理念中,学生学习知识不再是简单地对教材中既定知识结论的接受和记忆,课程知识成为学生反思、批判、运用并促进学生重新理解的材料。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走向“研究性学习”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顺应了这种趋势。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适时性地应用研究性学习既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物理学科、物理教师发展的需要,更是学生发展的需要。由于目前研究性学习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新的成功经验和突破性进展还比较少,实际困难也很多,还需要做更多的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初中研究性学习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研究性 教学模式 策略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倡导研究性学习,因为它能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充分地开发学生的潜力。过去的初中语文教学一直沿用传统的陈旧的教育模式,学生的学习偏重于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运用,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传输。这种学习方式完全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构建研究性学习模式呢?笔者就从课前、课堂、课外三个环节,浅论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构建的一些策略。

一、课前资源准备流程

研究性学习要求尽可能多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主动去寻求学习资料。因而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在目前已有的条件下,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丰富的语文资源。

1、充分利用学校资源。一方面包括图书室、网络教室、上课教室、操场等物质方面的资源;另一方面包括学校各年级语好者、各学科教师等人力资源。这些是既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最重要资源,也是获取语文知识、形成语文技能的最直接途径。

2、不断开拓社会资源。学生家长是很好的社会资源之一,他们愿意也能够从精神上和物质上帮助孩子。另外电视的普及也能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文化的脉动和变迁,许多电视节目,例如《焦点访谈》、《东方时空》、《百家讲坛》等,对于初中生增强对社会的认识,社会实践能力的获得,知识与文化的传承都有着难以估量的作用。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作为信息时代的标志——网络,是现代语文教育的有力助手。因此,教师要指导、鼓励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熟悉相关的教育网站,如:初中语文教学资源网,初中语文教学网,初中语文在线,网上语文课堂等优秀网站,并利用这些网站查找相关的学习资料。与此同时我们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与语文同行加强联系,共同合作,交换心得,互通有无,帮助自己更新思想,有助于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二、课堂教学流程

1、情境导入。常言道:“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语文课堂教学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开好头。但我们常见的新课“导入”或是一律地介绍背景,解释题目,或是放一段音乐,表面上轰轰烈烈、花花哨哨,但与课文毫无关系。因而我们必须优化新课“导入”。当然“导入”没有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方法,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须为整个语文课堂的研究性学习服务。

2、朗读感知。《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朗读感知文本,是研究性学习中阅读的起始环节。通过朗读感知文本,使学生从读中发现问题,体会语言的魅力,形成语文能力。

在这一环节中,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该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体验,而不仅是在学生朗读或默读前简单地布置几个问题供学生去思考。那样会限制学生思考的空间,剥夺学生自由感知的权利。因此,我们应该让学生充分地与作品进行心灵的对话,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并应加以鼓励。

3、揣摩质疑。语文是一个自学性很强的科目,它具有较强的个性色彩。每一篇文章都是作家的艺术创作,带有多重性,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质疑探究的时空,鼓励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认识到“尽信书不如无书”,“发现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善于用批判的眼光,从自己的视角,运用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的方式,大胆质疑,发现与众不同的东西,体味自己独特的感受。

三、课外阅读的流程

研究性学习不能简单的等同做课题,写论文,也不可局限于课堂教学。它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将研究性学习引向课外阅读。分为三个步骤。

1、确定阅读课题。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树立大语文观,及时地向学生推荐一些思想性、艺术性较高的好作品,新作品,为学生创设轻松、民主的氛围,给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发现自我学习的天地,调动和保护学生自我探索的求知欲望和热情。而选取优秀的文学作品来拓宽视野,有益于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2、激发阅读兴趣,及时引导鼓励。首先,我推荐学生易学易懂的名家名作,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这样,让学生初步领略到名家名作的风格特色,思想内涵,以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其次,鼓励写读书笔记,提倡写互动式评语。很多初读名家名作的同学,把握不住文章的文化内涵,只是摘录自己喜欢的篇章或片段,读书笔记后面的评语极为简短。在笔记的查阅过程中又有同学加上自己的评点。在比较中阅读,在思考中鉴赏,学生赏析作品的文字越来越长,评点的内容越来越出色,读书笔记也越来越厚。既拓宽了文化视野,又提高了自身的文学鉴赏水平。

3、交流阅读体会,总结学习成果。这一阶段主要是以座谈的形式,让学生通过书面的发言来交流阅读体会和心得。研究性的课外阅读让同学们受益匪浅:拓宽了文化视野,提高了思想的认识;培养了审美情趣,提高了鉴赏能力;学会了研究思考,提高了写作能力。

初中研究性学习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学方法

在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中,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思路,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笔者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尝试引导学生采用研究性学习方法,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具体教学策略分析如下。

一、突出研究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

在新课程改革要求中,教师除了传授给学生课本要求的知识内容以外,更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研究性学习方法,应多关注学生研究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学习《桃花源记》时,教师可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各小组将古文中的内容以角色表演的方式体现出来,并可以在表演过程中适当加入自己的想象。这样,全体学生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思考并探究《桃花源记》的主题与内涵,再表演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在学生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既满足了个体独立思考的需要,也实现了小组合作探究过程,进而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生活化元素

初中语文教学侧重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并且语文作为人们沟通与交流的重要工具,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发挥着重要作用。那么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教师应注重将语文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围绕初中生所处年龄段的特征、生活经验等,尽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角度为教学切入点,让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平时注重积累身边的语文知识素材,多阅读书籍,多接触大自然,学会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探究生活,将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在生活中锻炼听、说、读、写的基本语文能力,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以综合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研究性学习注重学习过程,包括制订教学计划、收集教学资料、课前预习学习内容、课中讨论研究性主题等,体现了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针对研究性学习的特征,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显然不再适用,单纯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指标,无法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努力与进步。因此,针对研究性学习活动,应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如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教师与学生互相评价等,在评价中,学生可以畅所欲言,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认识到自身学习存在的不足,作为今后改进的重要参考。教师在评价中也要多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总之,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巧妙运用研究性学习方法,符合初中学生的发展需要。研究性学习方法的应用,要求教师突破传统的教学观念,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除了教会学生掌握基本语文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思考,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价值,保证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初中研究性学习论文范文第6篇

研究性学习把教师的注意力由学生学到了什么,转变为学生会怎样学习生物知识了。在研究过程中,学生不断地对生物知识进行探究,学生知道了面对生物知识,学生应该主动地思考和学习,促进学生形成一种对于科学的“永无止境”的探究。学生的思想会变得活跃,学生的行为会变得主动,他们也会对于教师的“一言堂”“满堂灌”感觉到枯燥和无聊,从而迫使教师改变教法,采用让学生探究的形式,促进学生在生物学习过程中研究性学习的实现和广泛应用。如在学习《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明白每一个种动物在自然界存在的作用是其他任何动物都不可替代的,教师就可以通过某一种动物让学生去探究,由点到面,让学生学会分析和思考。比如麻雀,它可能会偷吃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植出来的谷物,很多农民都想要除掉它。通过对于食物链的探究,学生会发现它还会在生殖季节大量捕食农业害虫,间接地保护了庄稼,有利于庄稼的丰收和丰产。在这个意义上来讲它应该是对于农民伯伯有很大的帮助。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学生会发现生态系统中各种动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也会明白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任何一种动物都不能无限制地增多,也不能完全地消失,各种动物之间是相互制约,又相互依赖的,他们之间的恰当比例才能够维持生态平衡。学生在生物中主动地探究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基础和根本,让学生学会了动脑。

2.评价方式变革,注重学生学习过程

教师更加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引导学生进行自评和小组内相互评价。教师的评价方式不再是看重学生的学习结果,而是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学生在生物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学习环节和教学活动进行评价,让学生可以从教师的评价中了解自己的不足和优点,从而适时地作出调整和变化。通过过程评价,教师的鼓励和表扬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让学生更加主动地进行探究和学习,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例如在进行小组合作研究后,教师可以把每一个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表现都一一地作出评价,对表现积极地进行表扬;对表现相对不积极的学生进行鼓励和督促,促进学生都积极地探究和思考,让生物课堂呈现出生命的活力。

初中研究性学习论文范文第7篇

1.设置有效的研究性学习情境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应该设置有效的研究性学习的情境.所谓的研究性学习情境主要就是指学生需要在一个具有浓厚的研究性的环境中进行学习,需要具有研究性学习的氛围.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学生设置一个有效的研究性学习的情境,进而能够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效率的提高.首先,教师应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能够处于一种轻松的状态下进行学习,并且能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开展研究性学习.其次,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疑问式的教学情境,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进行全等三角形判定的过程中,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小明不小心把家里的三角形窗户玻璃打碎成几块,问小明要去玻璃店配置一块完全一样的玻璃,需要带哪块碎玻璃去呢?通过这种贴近实际生活的情境设置,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2.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方法进行有效的指导学习方法很重要,如果学生不懂得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那么学生会在学习中遇到很多的困难,也无法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而教师针对学生不会学习的问题,教师应该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进行有效的指导,使学生能够逐渐地掌握研究性学习的规律,实现最佳的学习效果.例如,一些学生不善于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喜欢自己研究问题,教师可以支持这种做法,主要是由于如果学生与其他学生一起进行研究性学习,将影响到自身的研究性学习的效果,那么可以鼓励学生自己进行独立性的研究.而针对于一些比较活跃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与其他学生一起进行研究性学习,这样能够有效地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水平.3.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进行科学的评价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当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研究性学习任务之后,教师应该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成果进行有效的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掌握相关的策略,教师尽量避免一些负面性的评价,应该结合学生实际的研究性学习的情况,给予适当的鼓励性评价,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对于在研究性学习中存在着的问题,教师应采取一对一评价的方式,这样能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确保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

学习需要注意的问题首先,研究性学习任务的数量和难度应该进行重点的把握.由于学生在课堂上研究性学习的时间非常有限,如果教师为学生布置过多的学习任务,将会导致学生无法完成全部的学习任务,即使有学生完成全部的学习任务,也无法进行深入的研究,影响到研究性学习的效果.另外,在研究性学习任务的难度方面,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布置不同的研究性学习任务.很多的学生学习能力不高,如果布置学习任务难度过大的话,将会导致学生无法充分地完成研究性学习的任务,影响到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因此,教师应该为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布置相对简单一些的学习任务,而对于一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难度稍大的学习任务,这样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完成适合自己学习水平的研究性学习任务,能够实现良好的研究性学习的效果.其次,教师的引导方式需要大胆和合理.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研究性习惯,因此,教师在为学生进行引导的过程中,需要做到因人而异,如果学生无法完成自身的研究性学习任务.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完成研究性学习任务,而针对于一些有能力完成研究性学习任务的学生,教师最好不要过多的参与,让学生独立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这样才能够确保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自身独立学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研究性学习的习惯,促进学生学习上的进步.

三、总结

初中研究性学习论文范文第8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1]。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合作学习正是为了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而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方式是接受式学习,即教师讲学生听,教师主导课堂,学生没有自由的空间,学习积极性不高。近年来,我国语文课堂学习过多强调以学生个体训练为主的学习过程,忽视学生在学习中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合作学习作为义务教育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已被广大教师使用,取得一定成效。如今几乎所有语文课堂上都能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而这些小组讨论学习仅是形式上的合作学习。很多教师认为只要把学生分成小组就叫合作学习,而实际情况仍然是教师包办课堂,教师占用大部分时间,满堂灌现象比比皆是。从学生的角度讲,合作学习有时成了一些优秀学生的表演舞台,因为除了优秀学生,小组中其他成员不知道干什么。很多情况是优秀学生发言,其他成员只是旁观者,而教师也默认了这种现象。从教师和学生来讲,他们都没有了解合作学习的真正内涵,没有认识到合作学习的含义是小组成员互助合作,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评价依据;没有深刻理解合作学习“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宗旨。

本文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首先从理论上阐述合作学习的内涵,针对自己发现的合作学习的一些误区,更重要的是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研究在初中语文学习中学困生如何参与到合作学习中,真正把小组合作学习落到实处。笔者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能为广大初中语文教师和学生带来帮助。

关于初中语文合作学习,虽然此前已经做过一点尝试性研究,但是都不系统。希望通过这次研究,使小组成员人人参与合作学习。系统研究初中语文学困生的合作学习,重点研究实施策略,在实践中研究。小组成员都能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人人有合作意识,最终目的是小组每个成员的语文成绩都能有明显的提高,力争使各个小组成员的语文成绩都有大幅度的提升。

本文的创新之处是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重点研究初中语文学困生的合作学习,让所有学生都能投入到语文合作学习中。据笔者在各大网站搜索的情况看,目前在语文合作学习中没有人做学困生合作学习方面的研究,而笔者也是从别人已经做过的其他科目如计算机、化学学科借鉴而来的。希望通过笔者的研究,解决目前初中语文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最终目的是要把初中语文合作学习做得更加完善。

二、研究对象

本文以初中语文学困生为研究对象,其中以学困生的初中语文合作学习为主。受各种因素影响,现在我们农村学校的学生素质很差,从严格意义上来说都属于学困生,家境好、成绩好的学生都被送到城里上学了。学生在语文合作学习中都有事情做,就不会产生厌学情绪,同时也能促动其他科目的学习,这正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性质。这样不会产生流生现象,相比以前,一个班一学年就要流失掉几十个学生,而流失的多数是学困生。但是不可否认,我们的语文合作学习做得并不到位,比如合作学习很多是流于形式,学习低效。尤其对初中语文学困生的合作学习方面做得特别不好。如何更高效地运用合作学习学好语文,是笔者的研究方向。对于我们校的实际情况,笔者将一如既往地做好这项研究工作。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初中语文学困生合作学习,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之前布置一定的任务,而不是让学生盲目地讨论。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根据不同的问题设计相应的任务,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当然,这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笔者将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研究,寻找语文合作学习的有效捷径,使学生轻松愉悦地学好初中语文。同时,针对我们学校的特殊情况,基础差,复杂问题多,我们的初衷就是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以语文为抓手,以合作学习为方式,用任务去促动每一个学生投入到合作学习中。争取通过努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有合作意识,以任务的方式,促动学生进行初中语文合作学习,这样不仅让学生通过学习提高成绩,而且让学生在语文合作学习中,学会互相帮助。

三、研究现状

(一)国外合作学习研究现状

外国教育中合作学习教学方式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它是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要求的必然产物,也是许多教育家努力探索的结果。国外合作学习的教学思想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从道德教育的角度发展起来的,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是师生合作交往的典范。学习活动和知识的形成,应理解为最后判断,不应诉诸权威,必须重视合作交往技能的培养。洛克在其教育理论阐述中,非常重视教育中的人际交往。强调在教育中良好伴侣和榜样的作用,他指出:“绅士们的家里不是没有各种各样的伴侣的,子弟一旦有了交际能力,便应该让他们去交往。”[2]

文艺复兴时期,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学生不仅可以从教师的教学中获得知识,而且还可以从别的学生的教学中获得知识。他指出,可以将一个班级内的学生分成多个十人小组,由教师委派优秀学生做十人长,协助教师管理学生,考查学生。他认为:“在学生方面,大群的伴侣,不仅可以产生效用,而且也可以产生愉快(因为人人乐于在劳动的时候得到伴侣),因为他们可以互相激励,互相帮助。”[3]

20世纪以来,美国的杜威提倡在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小组,并将之作为其设计教学法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与杜威同时,还涌现出许多教学方法,这些方法也不同程度把学生的合作考虑了进去。一个代表性较强的方法是道尔顿制。“道尔顿制是1920年柏克赫司特女士在马萨诸塞州中学总结的教学方法。道尔顿制的原则是:自由、合作、计划。”[4]

合作学习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主要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学习方式。当时美国的一些社会型教学模式倡导者认为,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公民的民主行为,合作行为不仅能够激发人们的社会行为,而且可以激发人们的智力行为,同时,合作性社会行为的形成与学业技能和知识的发展是相互联系的,因此他们将合作完成任务的形式用来进行学业学习。在这种思想的推动下,合作学习逐步发展成为一种教学理论和策略体系。[5]

当前,“合作学习已广泛地应用于美国、以色列、新西兰、瑞典、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英国、德国等国的大中小学教学,成为一种国际主流教学策略。”[6]

可以看出,国外对于合作学习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产生于政治改革及社会民主化需求背景下的一种教育现象,在生生关系上也是中国教育中一直未能很好解决的一个大问题,在对国外合作学习研究要考虑中国的教学现状,这是我们应该研究的问题。

(二)国内合作学习研究现状

我国古代就已经产生合作学习。如《学记》中“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意思是学习要相互商讨,相互合作,共同提高。20世纪30年代,教育家陶行知倡导的“小先生制”推动合作学习的发展。我国合作学习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是发展时期,21世纪进入了相对成熟的时期。这个时期研究合作学习的著作有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郑金洲《合作学习》、高向斌《走向合作性教学》。国内一些知名专家在研究初中语文合作学习方面担任先驱者角色,如裴蒂娜在《论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一文中说,“尽管在合作学习的理论和实践上已经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但是,中国目前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因为在理论上对诸多问题研究的不足,因而带来实践中的盲目性。”[7]

在中国知网上搜索最近十年(2003——2013)“初中语文合作学习”,发现做这方面研究的实在太多,在一些核心期刊上搜索到的相关论文达115篇,在这些对初中语文合作学习的研究中,对有效学习的研究有18篇,可见教师关心最多的是如何让合作学习见到实效。如2013年韩军《探析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性》一文强调合理分组的重要性;2013年吕爱敏在《如何让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高效化》一文中,指出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内容的制定以基础知识、基本内容为主,避免问题难度过大影响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样是2013年张春红在《如何加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文中,提出教师提问要有的放矢,不能出现一问到底现象,因为这样做还是教师在讲授,不是合作学习。研究初中语文合作学习方面的硕士论文有34篇。在这34篇硕士论文里面,从时间上看,其中2011年8篇,2012年6篇,这两年总共占的比例是40%多一点,由此看来,初中语文合作学习的研究比以往呈现大幅上升趋势,越来越多的人在研究语文合作学习方面的话题。从内容上看,初中语文合作学习主要从两个角度展开研究。一是从理论方面进行研究,如2012年尚金兰《复杂理论视域下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为当下初中语文合作学习走出困境提供理念支撑及有效途径;2007年韩锐《初中语文合作学习的盲点进行分析并探讨了矫正策略》,把合作学习简单地理解为小组讨论;另一种是从课堂实践方面进行研究,如2011年高晓之《合作学习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施研究》,通过一些具体实施明确初中语文合作学习的具体做法,他的做法是在语文合作学习中积极评价,对得分高的小组及时鼓励,小组成员就会为了提高小组成绩要求自己尽力做好;2011年刘妙青《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探究》,在这篇论文里他列举了在初中语文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如教室出现放羊式现象,学生无针对性地盲目讨论。

当笔者再以“初中语文学困生”为关键词输入搜索时,一共搜索到6篇关于初中语文学困生方面的研究。如2007年李慧生《初中语文学困生与学优生阅读差异性研究》,从视听觉、遗传、大脑结构上分析学困生与学优生的阅读差异;2008年王云明《初中语文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研究》,分析了学困生的潜能没有被发掘出来的原因,以致他们被遗弃,最终不可避免地成为流生,这篇文章重点采用个别辅导法研究了学困生的转化;2011年刘鸣《初中语文学困生的案例研究》,主要研究要靠老师的精讲来完成学困生的转化;2012年薛辉《初中语文学困生学业情绪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只是从理论上分析学困生形成的原因,诸如学校因素、家庭因素等,原因都找出来了,并没有从实质上解决问题;还有两篇是从教育学的角度研究学困生的。显然,这6篇中没有一篇是做学困生在合作学习方面的研究的。也就是说,目前还没有人从合作学习的角度做初中语文学困生方面的研究。

关于初中语文合作学习的研究,专家和同行们在理论方面已经做了详实的研究,在实践方面也有一定的研究。在本文中笔者将结合我们学校的特殊情况,对初中语文学困生的合作学习作进一步的系统研究。

注释:

[1]中华人名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

[2][英]洛克著,傅任敢译:教育漫话[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72,

[3][捷克]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134。

[4]宋宁娜著:活动教学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218—219。

[5]郑金洲:合作学习[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1.

[6]高艳、陈丽、尤天贞:关于合作学习的元分析[J].山东教育科研,2001(10).

[7]裴蒂娜:论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J].北京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编辑部,2000(1).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英]洛克著,傅任敢译.教育漫话[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72.

[3][捷克]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134.

[4]宋宁娜著.活动教学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218—219.

[5]郑金洲.合作学习[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1.

[6]高艳,陈丽,尤天贞.关于合作学习的元分析[J].山东教育科研,2001,(10).

初中研究性学习论文范文第9篇

一、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要求

初中生刚刚从小学毕业,只掌握读写的基础知识,好其心强,可塑性强。他们既需要学量语文知识打基础,也需要研究性学习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研究性学习与其他学习方式相比,首先它更注重语文知识技能的运用,而非掌握语文知识数量。重在亲身参与语文探索性活动获得感悟和体验,因此教师不要只注意学习的结果,学生写了多少篇获奖作文,而应重视学生学会语文学习与研究的方法。其次它面向全体学生而非个别尖子学生。教师眼睛别只盯着论文写得好的学生,而应重视每个学生在每个阶段的不同表现。再次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不要把研究性学习讲授式学习对立化。因为初中学生年纪小,为了让学生真有收获,最好能把每个环节设置得更具体些,教师要多些“导讲”,不要放任自流。要允许学生提问。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

二、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

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采用以小组合作方式展开学习探究的较多。以《鲁迅自转》为例:首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确立研究课题,预先准备数个课题供学生选择:(1)谈我最喜欢的一部鲁迅作品,(2)别人眼中的鲁迅;(3)鲁迅精神今天还用吗?接着组成3~6人的课题小组,学生自选组织能力较强的同学为组长,可以聘请有一定专长的成人(教师、家长、校外人士等)为指导教师,研究过程中,组员要分工协作,各展所长,协助互补。有时,为了了解学生个人的研究能力也可采用个人研究的方法,但这要在大多数学生已经较好地掌握了研究 性学习方法的基础上才可实施。为了节省时间,全班集体讨论结合的方法有时也可以在语文课堂运用,但这需要学生预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三、指导初中学生实施研究性学习的一般程序

以“鲁迅专题研究”(其作品在初中语文课本有十几篇)活动课进行的研究性学习为例,指导研究性学习一般程序是:

(1)开设鲁迅作品文学讲座,目的是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存,诱发探究的动机。

(2)指导选题。研究性课题可以由老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而定。也可以师生合作,确定题目。与学生生活直接关联的,切入点较小的课题较受欢迎并容易实施。如:“鲁迅精神还有用吗?”“少年闰土和我比童年”等。

(3)制定研究讲划。课题组可由学生自由组合,共同制定计划,教师适当调节。研究讲划要有目标、有方法、有过程,教师可整体指导,学生修改,避免走弯路。

(4)实施研究。学校、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保证,创造必要的条件,并对研究过程中的问题给予指导。例如组织参观鲁迅博物馆,介绍图书资料的查找方法和渠道。学生也要随时记下自己的感想体会。

(5)写论文。教师引导学生学会整理鲁迅的有关资料,根据自己课题的需要来进行取舍。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写论文的基本方法,提供一些范例让学生模仿、学习。论文交上来后,要指导学生修改。

(6)论文交流研讨,思维硬拼,大家对鲁迅其人、其文有更深入的了解,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因此这是整个研究性学习的必要部分。

以上只是我在实施语文研究性学习探索中一种常规做法,在实际操作中语文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截取其中的某一环节,或着重做资料收集工作,或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讨论结论等等。

四、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评价

(1)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评价要重视过程、重体验、重全员参与,不只看结果。教师要边指导边评价,随时激励学生。

(2)要重视三个环节的评价:一是开题评价与指导。不要讥笑学生的选题,打击其积极性。二是定期评价与指导。表杨做得好的小组,鼓励遇到困难的小组,给予帮助。三是结题时的评价。不要求过高,更重视每个小组的闪光点。可多团结性、创新性等多方面进行评价。

(3)学生参与评价。可以组织学生评判团给论文评分、论文答辩,还可以让学生在墙报栏搞论文展览。

(4)评价学生成绩要多层次,每次活动有评价、有表彰,还有小奖品。尤其多鼓励能力较弱的学生,让他们尽快赶上。

五、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研究性教学还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加强指导,逐步放手。由于初中生年纪小,教师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学时,一定要主动介入,要加强指导力度,逐步放手。在每个阶段,教师要自己尝试一下,预见学生可能会遇到的困难。例如:课题启动阶段,要教会学生怎样上网找资料,也要防止学生上网游离课程内容做其他事情。课题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随时指导,例如用中午时间,轮流值日接待求教学生,及时解答学生问题。

2、形式活泼,力求多样化。初中学生对新事物好奇、有兴趣,但维持时间较短,为让学生始终对语文研究性学习保持一种兴趣和热情,教师要通过各种形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选题”阶段,教师可安排图书馆查找资料、上网收集资料、问卷调查、就近访谈、口头演讲……这样一来,学生表现得积极、活跃。

初中研究性学习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传统教学法 语言交际教学法 语言加工处理论 英语教学

背景

外语教学界经常提出这样的问题:外语教学是否需要一个正式的结构性教学大纲?如果需要,如何构造?语法教学是在清晰讲解或模糊讲解中学还是教?应该是集中语法结构还是意义?任务和技巧如何才能达到结构教学?是不是只有学习者询问该结构才证明语法结构已经发生?学习者习得英语过程中是否需要阶段习得的界定?如果需要,学习者又是处于哪一阶段?阶段的界定对于英语教学又有何意义?在阶段界定过程中,应该是用准确率标准还是初现率标准?准确率标准和初现率标准,哪个更具优越?

在外语教学界中,一直存在着三种方法:1.传统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指定学习者应该学习何种语法结构,并且在教学中采用清晰讲解的教学方法。2.另一种教学方法是新兴且很大部分被接受的语言交际教学法,该方法强调任何语言结构都不是清晰讲解能学习并运用的,而应该通过模糊的讲解方法,且语言不是靠讲解得来的,而是在交际的实际语境中习得的。3.Pienemann所提出的结构性方法,即语言加工处理论(笔者译,Processibility Theory),该方法能够预测学习者在哪个阶段应该处理哪些语法结构,但同时系统上也排出了个人的差异。该方法要求:任务和材料应该包含一定量的语言结构,并且该语言结构是习得者能在其阶段中融入得了该语言结构;帮助学习者注意到目标语言的结构,且能通过语言增加而习得语言;帮助学习者区别无益的错误(Pienemann,1998,pp.234-249)。

理论综述

Processibility Theory(语言加工处理论,以下简称PT)最初由Pienemann提出,PT继而也成了语言习得发展与变化关系的总结,该理论在国外的语言习得研究中得到了充分的重视,然而国内对该理论的研究却还非常有限。人类语言的建筑构成了PT的基础(See Ka-plan and Bresnan,1982)。在PT中有关语言制造的观点中,大部分由Levelt(1989)描述,其中跟Kempen和Hoenkamp(1987)有一定程度的重叠(kempen&Hoenkamp,1987(11):201)。也在此基础上形成了Levelt的模式。其提出的研究有如下:

1 语言的处理是自动化的

2 语言处理是会增加得。

3 语言处理的结果是直线型的,却不能用直线型描绘出特定意义。

4 语法的处理和语法记忆存储有关。(Pinnemann,1980:41-43.)

在语言习得研究中,习得标准(acquisitition criterion)是一个重要课题。其中两种重要的准确率的习得标准,即“准确率标准”(Accura-cy criterion)和“初现率标准”(emergency criterion),牵涉到习得是否成功,习得是否有序,习得顺序是怎样。在语言习得研究中,尤其是在实验考查性的语言习得研究中,习得标准(acquisition criterion)是一个极为重要并且无法回避的问题。因为它牵涉到习得研究的结论,即习得是否成功,习得是否有序,习得顺序是什么样的,等等。本文引用近年来有关语言习得实验性和理论性的研究成果来讨论两种最常用的习得标准,即“准确率标准”(accuracy criterion)和“初现率标准”(emergence criterion)。前者可以说是众所周知,而后者则鲜为人知,仅见于为数不多的习得研究文章。无论从习得理论还是习得描述角度上讲,“初现率标准”都比“准确率标准”可靠、有意义。(张燕吟,2003(3):52-60.)

前期研究成果

“初现率标准”是以某一个语法现象在中介语第一次“有系统”的和“非公式化”的出现和使用作为参数来确定某一个语法现象习得过程的开始(Meisel,Clahsen and Pienemann,1981;Pienmann,1984;Lars-en-Freeman&Long,1991)。采用初现率标准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发现某一语法习得成功本身,而是为了确定习得的起始点(Pienemann,1984,1998)。

在以初现率标准为基础的习得研究文章中,Kawaguchi(1996),Clahsen(1988),和Huter(1998)用三个语法环境作为初现率标准。Pienemann(1998)采用四个,Clahsen(1984)采用了5个,Glahn(2001)采用了一次,50%次和80%次的使用率(Glahn,2001(23):389-416.)。这些文章的共同点都是,语法规则一定要在三,四,五个语法环境的基础上才可以被确认达到初现率标准。

Pienemann(1998)认为,在语料足够大和词汇/词素足够的情况下,在语言和语法“公式化”的现象被排除后,任何语法规则的使用量都可以用来作为初现率标准。通过初现率标准这一习得标准,从参加录音的两名学生的实证分析了二语习得者的四种语素的习得阶段。研究结果表明,对于英语学习者,语素的习得已有了“初现点”,并且已进入了Pienemann所设定的习得阶段(滕锋,2010)。2010年另一研究中,从初现率标准和准确率标准基础上分析了大学英语学生三种语素习得的阶段。通过实证研究,‘第三人称单数’、‘过去式’、‘复数’这三类语素的习得都有了‘初现点’(emergence point)。研究结果表明:大学英语学生在习得英语过程中,‘第三人称单数’、‘过去式’、‘复数’的习得已并非‘公式化’(滕锋,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