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信息技术研修总结

初中信息技术研修总结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课外延伸之校本课程开发实践

摘 要:随着《普通高中技术领域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及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不再仅仅局限于课本内容,各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开设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的有效补充,使得信息技术课程得以延伸拓展。作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讲述以校本课程作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课外延伸的实践。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课外延伸;校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3)22-0021-02

2003年国家了《普通高中技术领域课程标准(实验稿)》,其中信息技术新的课程标准规定了高中信息技术的基本理念和总体培养目标。要求全面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实践创新的能力。在这一标准规范下,课程标准规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包括必修与选修两部分共六个模块。其中包含了必修:“信息技术基础”;选修1:“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2:“多媒体技术应用”;选修3:“网络技术应用”;选修4:“数据管理技术”;选修5:“人工智能初步”。要求高中阶段学生须完成至少4学分的学习任务(必修、选修各一模块)。在各学科课程设置相对紧密,课程安排较满的情况下如何拓展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成为值得广大信息技术教师思考的问题。随着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实施,提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者有机结合,这就为学校开发和建设适合学校发展特色的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全面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拓展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供了契机,为信息技术课程提供了有效的课外延伸教学。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对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加工、展示和评价的能力,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在此基础上,如何满足不同的学生的兴趣需求,延伸课程内容,拓展其课外知识,这就给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在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内容之外,根据每位教师的专业能力,我们开发了符合学校特色和适合学生发展的四门校本课程。

一、信息学竞赛之算法与程序设计

“算法与程序设计”是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选修1模块内容,要求学生体验算法思想,了解算法和程序设计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能从简单问题出发,设计解决问题的算法,并能初步使用一种程序设计语言编制程序实现算法解决问题。在课堂上学生基本掌握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而对于学有余力,对程序设计有较为浓厚兴趣的学生来说这是远远不够的。在全国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的推动下,开发符合竞赛培养标准的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领域势在必行。

在校本课程设计上,选择对于编程初学者较容易掌握的pascal语言作为课程语言,建立学习互助小组,通过教师的教授,小组成员间的互动探究,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采取分阶段、循序渐进的原则,从最基础的程序设计语言到数据结构与算法艺术,针对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课程计划,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通过精心的课程安排,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我校的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连续多年在全国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取得佳绩,多人保送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名校,在培养学生兴趣的同时,也使得学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全文阅读

农村初中如何开展信息技术联片教研活动

1 背景

21世纪,信息技术占主导地位,计算机的普及应用给社会和科技带来了空前的发展,也给教育教学改革带来了历史性的飞跃。中国教育正由“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课堂教学模式走向“屏幕教学”,由讲授型教学向创新型教学发展……然而,学校信息技术教学本身却现状堪忧,特别是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硬件设施跟不上、学生基础差不说,师资力量严重匮乏,专任教师数量少。有些规模小的农村初中,信息技术专任教师甚至只有一人,因此,可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教研活动,如集体备课、听课、议课等,形同虚设,校本教研成为“一个人”的“孤独教研”,久而久之,教师得不到成长,他们的课堂得不到成长,他们的学生更得不到成长!

2 具体案例

下面以平望片为例,具体说明农村初中如何开展信息技术联片教研活动。

2.1 活动准备

1)定时间:虽然期初已制订了大致的活动时间,但组长仍应及时与教研员及视导片片长取得联系,根据目前全市及视导片的中心工作做时间上的微调,以便能保证更多的教师参加活动。

2)定地点:基本按照轮流制原则,在视导片各校分别展开活动,片长在片期初计划中作统一规划,在活动前,由教研员或片长出面,与活动校校长再次明确活动的时间与地点,以确保联片教研顺利开展。

3)定主题:每次活动必须有明确的主题,才能确保活动的质量。主题可根据全市的中心主题确定,也可以按照上次活动中发现的共性问题而定,如课堂观察之如何设置课堂提问、Moodle平台的使用、电子白板的应用等。

全文阅读

影响农村初中学生信息技术学习动机因素的调查研究

【摘要】尽管现在信息技术课已经成为中小学的必修课,但农村初中生的信息技术总体水平还偏低,这跟学生的学习动机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以清远市两问农村初中学生为样本,对影响农村初中学生信息技术学习动机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研宄发现,性别、家庭背景等学习者个人因素对学生学习动机有一定的影响作用,本研究认为在教学中应从性别差异、家校协同。信息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等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关键词】农村初中学生 信息技术

学习动机

【中图分类号】G5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a)-0246-02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基石,并深深影响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南国农先生认为,具备相应的计算机素养,以便能有效的使用信息和各种知识工具,是信息时代个人必须具备的七个基本生存技能之一。早在2000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在这次会上,教育部制定了各地高中、初中、小学制定了信息技术必修课的阶段目标:“2001年,全国普通高级中学和大中城市的初级中学都要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2003年,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初级中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2005年,所有的初级中学以及城市和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并争取尽早在全国90%以上的中小学校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尽管现在信息技术课已经成为中小学的必修课,但是农村初中生的信息技术能力远远比不上城市初中生,农村初中生的信息技术总体水平偏低,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农村初中生基础较差,很多学生连基本的指法都掌握不了,更加不会打字;另一方面农村初中生对信息技术课所教授的内容兴趣不高,听课效率不高,甚至出现上课迟到,在课上玩游戏等问题。

这些问题都与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动机有密切关系,而学习动机受到社会及心理因素的影响,尤其以个体的背景的影响最大。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我国农村初中生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动机的动机类型,考察性别、家庭背景等学习者个人因素对学习动机的影响。

2 研究过程与方法

全文阅读

校本特色课程与学生个性化成长

在信息技术课程设置与实施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立德树人的课程价值观,培养具备信息素养的公民。信息技术专业知识与技能是学生信息素养的基础,高水平的专业化教师,是培养高水平学生的必要条件。人大附中在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实施和评估等过程中,一直围绕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这一目标开展。本文将从“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实施形式”“课程实施特色”和“学生个性化成长、教师专业化发展”四个方面展开阐述。

课程体系建设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旨在全面提升全体学生的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信息社会责任四个方面(如图1)。我们今天培养的学生,要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除了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技能外,我校信息技术课程定位在着重培养学生以下六个方面的核心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沟通展示分享的能力、实践运用操作的能力、创新的意识与能力、反思与批判的能力、关注与追踪前沿的能力(如图2)。

基于这个理念,人大附中设置了满足学生多元需求的信息技术课程结构(如图3),开设了不同主题、不同类别的信息技术课程。除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外,学校信息技术教研组针对高中生开设了多门国家选修课,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丰富的校本选修课,同时开设了一些特色课程:为早培和高一年级开设基于主题的研修课;为初中开设综合活动实践课;为高二年级开设了信息技术研究方向的研究性学习实施课程。

(1)国家课程校本化

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高中课程体系中,必修课《信息技术基础》是36学时,2学分;五门选修课,每一门课均为36学时,2学分。学生在高中阶段需要完成必修课与一门选修课的学习,修满4学分。根据对人大附中学生的访谈调查发现,大部分高一新生对必修课部分学习内容已经掌握,而他们对选修课学习抱有很大兴趣与期待。因此,我们对国家课程做了校本化处理(如图4)――对必修课进行了优化压缩,改为18学时和1学分,内容方面压缩了多数学生已经掌握的部分,删除了一些不合时宜的陈旧知识内容,增加了信息技术发展前沿内容,安排在高一上学期学习;将五门选修课均拆分为初级和高级两个模块,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在高一下学期和高二上学期,学生从五门初级模块中选择两门来学习;在高二下学期,学生从学过的两个初级模块中择一个对应的高级模块。这样,从实际学情出发,既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生学科视野的广度,又增强了其学习的深度。

(2)大学先修课的开设

依据人大附中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引领国内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批判性地借鉴国际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学校率先进行了大学先修课开设实验,开设了《Java程序设计》和《计算概论》两门大学先修课。我们开设的《Java程序设计》主要借鉴了美国的AP课程 Computer Science,当时国内还没有高中开设大学先修课的先例。

全文阅读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的研究

摘要: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课堂效率不高,学生没有学到应该学会的知识,学生把信息技术课当作是玩电脑的课程,学生在上课期间,大多数的学生都是选择上网,玩游戏,不愿意参与到课堂中来。本文就对出现的这些问题进行了总结研究,对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 问题 对策

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信息技术发展的年代,计算机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工具,所以,在初中义务教育的阶段,我们引进了信息技术课程。这一课程学习的目的是让让学生学会使用办公室软件,操作系统等最基本的计算机知识。但是,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成果并不理想,学生没有在课上学到知识,他们把这一课程当作是他们的娱乐课。这就要求我们采取新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信息技术课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

信息技术学科是学习现代信息通讯技术等的新兴综合学科。但是就对目前关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发现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来,在教师进行理论讲解时,学生根本没有任何兴趣。但当让学生自己进行上机操作时,学生总是趁机上网,玩游戏,教学效果很差。对于这些问题的出现,本文对此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要学习电脑知识

现在,大多数的家庭都拥有电脑,大多数的学生从下就接触计算机,在家里,计算机就是上网聊天,玩游戏的娱乐工具。学生对这些操作也十分的熟练。因此,他们觉得自己已经会用计算机,已经没有继续学习的必要。

2.学生不知道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

全文阅读

略谈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

【摘要】 2004年秋季广东、山东、宁夏、海南四个省步入了新课程实验,2005年秋季江苏省加入。2007年暑期本人参加了江苏省骨干教师新课程培训,与会中不少教师对新课程教学提出自己的困惑,甚至是批评。2007年9月至今,本人一直从事高中新课程课堂教学,并关注新课程高考形势。现对几年教学实践工作进行总结,提出自己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关键词】新课程;课堂教学;问题;策略

一、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太多――突显课时数不足。新课程必修共分为五个模块,其中有四个模块要在高一年级教学中完成,平均每学期要教授两个模块。调查中发现江苏省部分市区作了一定调整,但几乎无例外地发现,各地教师普遍感到课时吃紧。

以高一上学期的课程为例,学习内容有必修Ⅰ、Ⅱ(一些地区,如淮安、南通、镇江等地,改为先上必修Ⅰ、Ⅳ。)两册书,必修Ⅰ是集合、函数的内容,有两章计36课时;必修Ⅱ是立体几何初步及解析几何初步,共两章,计36课时。这些内容,几乎占了旧教材内容的30-40%,而且要求理解及记忆的量较大。事实上,即便按教学参考书的课时安排,一课时不耽误,每周4课时,要18周才能上完。一个学期20周左右,中间节假日占去近一周,阶段考试占去一些时间,计算起来一学期只能勉强上完这些内容,根本谈不上期末的复习迎考。

2.知识容量过大――暴露学习效果差。旧教材中立体几何用一个学期来学,解析几何也是用一个学期来学,而现在它们只放在不到一个学期时间内完成,容量可想而知了。和以往相比,随教学内容的加重,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每一节课堂容量都较大,课后又没有时间及时巩固,学生学习的效果不佳,普遍存在学得快、忘得快的现象。

3.结构衔接较散――致使内容脱节。学生升入高中后,普遍不能适应高中的数学学习生活,成绩滑坡很大,主要原因是初高中数学知识衔接不紧密。如三个“二次”的关系等,初中掌握就不牢,高中数学常常运用到,且要求较高,如在集合的交并运算中,函数求定义域、方程的根的分布中等。

更有甚者,新课程中知识内容的编写改变了以往旧教材中的顺序,这样便使部分知识内容脱节。如直线与方程这一章中,已知两点的坐标求斜率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或者讨论斜率与倾斜角之间的内在关系时用到了三角函数的知识,这些公式还没有学习,这样在教学中就出现了知识脱节现象。同样这种现象也出现在调整了模块顺序的部分地市中,如淮安地区,上必修Ⅴ时,在线性规划中,用到了直线方程中的斜率、截距等概念,而它又在以后要上的必修Ⅱ中,这些矛盾不会随模块的变序而彻底地回避。

全文阅读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调研综述

调研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落实情况,了解相关人员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的理解与诉求,可切实反映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现状。

调研设计

1.调研目标

本次调研的主要目标是了解试验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情况,摸清信息技术课标在实施过程中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

2.调研内容

调研从课标的落实情况入手,重点关注了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与价值取向、课程的模块结构与内容安排、课程评价以及课程的衔接性等方面。就课程的目标来讲,除信息素养外,是否还包括了为培养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做准备,为学生进入职业教育或直接就业奠定基础。就课程的模块结构与内容安排来讲,又可细分为内容及结构的合理性、内容的适量度、内容的难易度等方面。就衔接来讲,如何划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信息技术课的目标、内容范围,是否培养学生进入高校时所需的信息技术能力,如何为信息科学、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奠定基础,如何为进入职业教育或是直接就业的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成为重要的问题。

3.调研对象

为使调研结果具有代表性,我们在确定调研地区时采用了分层抽样的方法,以体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程度的四大类别(来源:中国人民大学2010年公布的《2010中国发展指数》)为主要依据,同时要覆盖前6批进入课程改革实验的省市区,照顾到七大地理区域和民族地区,调研选择了全国8个省市,即黑龙江、宁夏、安徽、河南、江苏、广东、云南和北京,省内按3×3×3的原则抽取调查学校,即依据省内经济、教育发展水平抽取高、中、低三个地区/市,每个地区/市再按教育发展水平抽取高、中、低三所学校。

全文阅读

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虽然各地正掀起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热潮,但由于信息技术学科起步较晚,其课程建设、理论研究和教学实验等还都处在不成熟阶段,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和对新课程标准的体会,指出新课改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应对策略。

存在的问题

1.对《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理解不透。高中信息技术课程重在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它不仅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形成个性化发展,还要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交流与合作,拓展视野,勇于创新,提高思考与决策水平,形成解决实际问题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但在日常教学中,信息技术教师往往忽视对学生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而过于重视技能操作的培训。有人误认为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计算机的操作过程,只重视对计算机及其应用软件的讲解,这种误区的实质就是把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理解成操作技能的培训,完全偏离了新课标的思想内涵。甚至还有教师完全抛弃课标中所提倡的教学理念,走原先“以教师为中心”的老路子,导致“挂羊头卖狗肉”和“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

2.对学生认识不清。综观高中信息技术新教材,其内容均为非零起点,所以,教材往往依据学生有了相当的基础来进行设计。但在现实中,城市或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学生基本能适应,对于相对落后的农村中学的学生来说,就存在一定困难。笔者对所任课的班级作过调查(农村高中),小学、初中阶段学习过信息技术的占65%左右,对计算机知识了解一点的占30%左右,对计算机知识一点不了解的占5%左右。面对这样的不平衡,如果我们“胡子眉毛一把抓”,那将一定违背“关注全体学生”的新课程理念,所以,就要考虑与初中、小学的衔接问题。

3.对教材把握不准。面对新教材,很多信息技术教师无从下手,甚至有的教师把信息技术新教材比喻成以前的政治教材,也有的干脆删繁就简,只向学生介绍书中提到的各种应用软件如何进行操作,而忽视了新课程教学的核心――提升信息素养与发展技术能力。也有的教师“依葫芦画瓢”,教材上怎么写,就对学生怎么教,这就严重违背了新课程打破“以教材为中心”的思想。同时,由于各地师资、教学资源和学生基础差异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我们在使用教材进行教学时遇到了困难。

4.学生自主选课形式化。按照课程标准规定:信息技术课程的每个模块为2学分,修满4学分(必修2学分,选修2学分)是取得高中毕业资格的最低要求。其中选修的5个模块,原则上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来自主选择。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受到所在学校的师资数量、班额和硬件设施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大多数学校都是由教师统一选定某一模块来选修。即使是有条件的学校,由于选修课程体系的复杂,以及学生对选修课程的内容和要达到怎样的预期目标等不了解,也无法作出合理的选择。

5.教学评价模糊化。在新课程体系中,提出要把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结合起来使用,但事实上,很多信息技术教师对过程性评价理解较为模糊,也有的教师根本就不考虑过程性评价,只关注总结性评价方案,这种对总结性评价功利性的倾向,往往使信息技术教师把新课程上成专业培训的形式,从而把信息技术课程引向“死胡同”。因此,解决好这个问题将是新课改取得成功的关键。

对策

全文阅读

课改视角下的高中人工智能课程分析

【摘要】“人工智能初步”选修模块是我国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的亮点之一,然而诸多因素导致了该课程的推进十分艰难。文章在分析我国高中人工智能课程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影响该课程推进的因素,最后对该课程的建设进行了反思。

【关键字】人工智能;课程改革;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施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 (2008) 10―0043―04

教育部在2003年颁布的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中,首次把“人工智能初步”设置为选修模块,与多媒体、网络、程序设计、数据库技术等一起列入信息技术课程体系[1]。此举曾被视作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然而,在如今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改已经全面铺开之际,人工智能选修课程的推进仍然举步维艰,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

一 高中人工智能课程的现状分析

自2004年我国部分省级实验区开始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以来,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已经开展了四年之久。从目前的总体情况来看,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模块与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算法与程序设计三个选修模块的实施情况较好,而数据库技术与人工智能初步两个选修模块的推进情况相对不佳。特别是人工智能课程,至今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开设该课程的学校寥寥可数,少数高中展开了一定的探索和实验,而大多数学校仍持有观望态度。以下分别从实施取向和实施层次的角度分析该课程的现状:

(1) 课程实施的取向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全国统一的课程与教材,按照统一规定执行教学计划,对学校和学生的评价也是按照统一标准与方式实施的,因此我国以往的课程实施基本上都采用了忠实观的取向[2]。本次新课改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过程难免受到这种取向的影响。然而,新课程标准中对信息技术技术各个模块的具体实施并没有明确而详细的规定,从而使教师对包括人工智能模块在内的课程实施缺乏长期惯于依赖的参照和依据,增加了课程实施的难度,造成部分模块的课程难以开设的情况。

全文阅读

上海科技志篇章结构的研究与思考

[摘 要]本文从理论基础、继承与创新、上海特色、时代特征、协调统一等方面研究和思考了上海科技志的篇章结构。在理论基础方面借鉴了系统论的思想,提出了将科技系统分解为科技主体、群众基础和科技成就三个子系统;在继承与创新方面:既要继承已出版的《上海科学技术志》的篇章结构,又要有所创新和发展;在上海特色方面:参考了《上海科技年鉴》、《上海科技进步报告》和上海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框架结构;在时代特征方面:主要体现了学科发展不平衡、科技发展综合化和科技全球化等现代科技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在协调统一方面:着重考虑了既要体现地方特色,更要考虑全国的协调统一、标准规范等。

[关键词]上海科技志;篇章结构;研究与思考

篇章结构是志书编纂的纲要、是志书质量的重要体现、是志书第一索引,因此,志书的篇章结构非常重要。在《上海科技志》的编纂过程中,我们对上海科技志的篇章结构进行了系统研究和全面思考。我们认为:上海科技志篇章结构的拟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贯穿于志书编纂的全过程,需要经过多次的修改和完善才能最后确定。《上海科技志》篇章结构的拟定需要综合考虑众多因素,形成具有思想理论基础、具体操作思路和全面明确要求的篇章结构整体。我们提出:上海科技志的篇章结构应体现历史特点、时代特征、上海特色和科技特性。

一、科技志篇章结构的研究现状

全国第一轮地方科技志的编纂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到本世纪初,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完成了首轮地方科技志的编修工作。20年左右的地方科技志编修工作的实践提高了地方志编修工作的水平和质量,提升了人们对科技志篇章结构的认识,促进了地方科技志篇章结构设计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在开展地方科技志编修工作的同时,人们也加强了地方科技志编修理论的研究,尤其是对科技志篇章结构的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表在《科技史志》的文章就有数百篇,涉及地方科技志编纂的许多方面,直接论及科技志篇章结构的也有几十篇。这些文章涉及了地方科技志的整体框架,也涉及了具体的篇章结构。天津市、北京市和广东省等省市还专门立项,对地方科技志的编修进行专题研究;这些专题研究都将篇章结构作为重点,从篇章结构的重要性、拟定过程、分类原则、排列顺序等进行了非常系统的研究和全面、深入的思考。科技部科技信息中心编写了《地方科技志编目大纲》,从全国的层面提出了地方科技志篇章结构的范本。这些文章和研究深化了人们对科技志篇章结构的认识,从理论上阐述了科技志篇章结构设计的若干基本问题,对地方科技志篇章结构的实际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上海也非常重视地方科技志篇章结构的研究,在编纂首部《上海科学技术志》时,张世芳老师撰写了《上海科技志总体框架设计》;在编纂《上海科学技术志(1991-1999)》时,又撰写了“《上海科技志(1991-1999)》总体框架”。本人从2005年开始参与上海科技志的编纂工作,期间对地方科技志的篇章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撰写了若干有关地方科技志的研究文章,大部分都涉及地方科技志的篇章结构,其中两篇对上海科技志的篇章结构进行了专门研究和探讨。

二、上海科技志篇章结构的拟定过程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