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思品研修总结

初中思品研修总结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实效性的几点探索

摘 要: 思想品德学科是义务教育阶段一门基础性必修课程,它对培养初中生的综合品德素养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2011年新版义务教育阶段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它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成为每一名初中思品教师必须面临并亟待解决的课题。作者通过近几年初中思想品德教研经验,谈谈对此课题的理解和探索。

关键词: 新时期 初中思想品德 实效性 探索

随着2011版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改革逐步深入并且取得了很大成效,一些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已经深入人心,但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初中思想品德教师专业素质不高,教学方式落后,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想品德教学实效的提高。如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成为每一名初中思品教师必须面临并亟待解决的课题。我结合近几年初中思想品德教研经验,谈谈对此课题的理解和探索。

一、思品教师加强专业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首先要求思品老师的自身素质提高,不仅要求学科专业知识扎实、教学能力要强,还要求师德修养、道德品质也相应提高。

我认为初中思想品德教师不能故步自封,不能满足于过去的成绩。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充电,更能适应新时期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只有掌握更多的相关专业知识,才能够使教学事半功倍,才能够使课堂生动、有趣,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求知欲,使他们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思品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丰富自己,不断完善自己,还要不断反思和总结自己,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再上一新台阶。学习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无论是思想品德专业书籍,还是报纸、互联网、时事新闻,都可以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加以有效利用,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

教师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道德品质。我们必须提高师德修养,在言行上要严格要求自己,注意自己一言一行,不说一句自己不该说的话,要对自己负责,对学生负责,即使有不同意见,也绝不在学生中发牢骚;日常生活中的不快再多,也绝不能带到课堂上来。我们要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践行为人师表,努力提高师德修养,诚信做人,踏实教学。

二、传授初中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全文阅读

回归生活 关注社会

《江苏教育研究》:新课改以来,义务教育德育课程中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思想品德在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实施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回顾这十年,这三门德育课程改革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修订专家:经过调查,十年课改以来,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这三门新课程得到广泛认同和高度赞誉。就拿品德与社会的调查结果来看,98.2%的人认为新课程标准前言部分“很好”和“较好”地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96.3%的人“非常认同”和“比较认同”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并且88.1%的人认为“完全能实现”和“经过努力能较好地实现”;至于新课程内容,93.5%的人认同并支持。关于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课标的调查也呈现出相似的结果。总之,大家都认为,这样的课程注重与生活结合,注重道德实践,涵养德行,符合实际,学生们普遍喜欢。新课程既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德育理论和经验精粹,又与国际教育发展趋势一致,走在了时代的前面。毋庸置疑,新课程正在改变着我国的德育课程。

新课程已经融入了日常生活,其新理论和方式必然影响了日常的德育。我们高兴地看到,当下的学校德育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呈现着十分喜人的景象,回归生活,从学生出发,以学生经验为基础,让学生主动参与,在道德情境中认知和辨别,德育实践形式的多样,德育方法的生动活泼,已成为中小学德育的共同追求。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新德育课程正在影响着、并将持续影响整个德育。

《江苏教育研究》:回归生活是三门德育课程的核心理念,这一核心理念在这次修订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修订专家:回归生活实际上是要求德育课程从德目和知识体系中走出来,关注儿童及其生活,帮助儿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回归生活的理念,经过近十年的实践检验,证明是既能解决“间接德育”课程困局,又能回避“直接德育”课程缺陷的全新道路,为德育课程的设置开创了独特的“中国道路”,必须坚持。

品德与生活在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部分是这么表述的:“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德育离不开儿童的生活”;“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是课程的核心价值”;“让教与学植根于儿童的生活”。品德与社会的基本理念表述为“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课程的核心”;“学生的生活及其社会化需求是课程的基础”。思想品德在基本理念方面做了这样的表述:“思想品德是人在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初中学生生活范围逐步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本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与他们一起体会成长的美好、面对成长中的问题,为初中学生正确认识成长中的自己,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提供必要的帮助”。显然,这些表述中有一个共同关键词——生活。“生活”在课程标准中,占据重要的地位,闪烁着异样的光彩,指引着德育课程的改革之旅,召唤着我们在生活中追寻真正的良好的德育课程和德育。

《江苏教育研究》:在实验稿的基础上,修订专家们在“坚持中明确,完善中提高”,结合新的形势与要求,对德育课程标准进行了调整、充实、完善与提高。这次品德与生活在实验稿的基础上修订了哪些主要内容,请给我们简要介绍一下。

修订专家:好的。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修订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是按教育部统一规定的标准框架,对标准各部分的名称、顺序等稍作结构上的统一调整;二是根据各方面的意见和课程改革以来本课程在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各部分具体内容进行了有针对性的修改。具体修订内容包括:结构方面,依据教育部统一规定,删去了原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的“课程管理建议”一项。引言部分,对课程设置的背景内容进行了修改与新的扩展。在前言的“课程性质”部分,在课程的基本特征中增加了“综合性”,将课程四个特性的呈现顺序修改为:生活性、活动性、综合性、开放性(实验稿是: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以更符合本课程的逻辑。在“基本理念”部分,主要将原来几条“基本理念”的顺序做了调整,以更合理,逻辑上更顺。“设计思路”部分标题修改为“课程设计思路”。删去了“本课程在学校课程中的位置”的文字与图示。修改了部分文字表述,进一步点明了课程的本质内涵,突出了以儿童为本的理念。“课程目标”部分,在格式上去掉了原带番号的“总目标”、“分目标”标题。分目标的四个小标题无变化,仅在其具体条目上针对教育和儿童的实际作了修改。“内容标准”部分,对具体指标的表述做了小修改,让表述更符合逻辑、更有条理、更简洁明确;让标准的要求更符合儿童的实际。“教学建议”部分的修改主要是根据实验区的要求和目前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增、减、扩。“评价建议”在原基础上,调整了结构;提升了评价理念;为了帮助教师理解与应用,加强了评价实施的操作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教材编写建议”部分仅作了一些文字改动,基本保持不变。

全文阅读

关于搭建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基地的设想

摘要: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构建高效课堂,提升普通高中综合育人水平,适应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形势需要,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笔者谈谈对搭建盘锦市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基地的一些设想。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基地;建设;方案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039-01

1.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基地建设的工作基础及现状分析

1.1学科队伍情况。盘锦市各个高中政治教师总计80余人,专业对口率50%以上,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0余人,占12.5%,中教高级教师,50余人,占62.5%。

盘锦市高级中学坚持教学改革,探索实施"1-2-1"课堂教学模式。盘山县高级中学在教学上,实行"课案导学"。辽东湾实验高中"生本教学"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1.2学科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学科基地建立的重要意义。

(1)关于高中起始阶段的政治教学问题。在调研中发现相当一部分教师忽略了对初高中教学衔接的调查和研究。因而在授课过程中只按高中教材按步骤授课,未能建立起初中知识体系与高中知识体系的衔接。

全文阅读

怎样撰写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教学工作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昔日的‘教书匠’,已不能胜任今天的教学工作。当代合格的教师应该是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教育教学的实践者、研究者。在教学实践中,只有坚持教学与教研并重,以教研指导教学,以教学促进教研,不断总结教育教学经验,并升华为理论,才能使自己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的、有作为的教育工作者。

众所周知,任何一项科研工作,都大致要经历:提出问题、猜想假设――交流讨论等几个重要过程。其中“交流讨论”,严格地说就是:总结科研工作的全过程,形成文字材料,即撰写科研论文的过程。我们的教学工作,是一项分阶段的、复杂的科研工作,怎样完成这项科研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撰写教学论文,与广大同行交流呢?下面谈一谈笔者的粗浅认识,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选择题目

撰写教学论文,首先要选好题目,而且选题要力求鲜明,有创意,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然而,这正是初写教学论文的人,感到为难之处,写什么?怎么写?往往为找不到题目而发愁。其实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那么充实、又那么丰富多彩,其中有我们选不尽的题材。

1.1从教材中选取

认真仔细地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知识体系,体会编者的意图。用审视的目光研究教材的每一句话,每一幅插图,看是否与客观实际相符,每一个实验是否体现了科学性、直观性、安全性原则。这样既为搞好教学打好了基础,又为发现题目创造了条件,一旦发现教材中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便可写一篇论文提出质疑。几年来笔者认真研读初中物理教材,先后撰写了“建议修改几幅插图”、“控制电路应该用安全电压”、“修理一台显微镜”、“对新教材的几点质疑”等文章,其中有三篇文章分别在《中学物理》、《中学物理教学》等杂志上发表。有几篇投给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室,建议修改教材,责任编辑孙新同志曾回信表示感谢。

1.2从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选取

在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演示实验失败、学生突然提出“超范围”的问题等等,事实上所遇到的问题可能是很好的论文题目。比如演示实验失败,找出原因,总结经验,加以拓展就是一篇很好的教学论文。例如:笔者在讲“摩擦起电的原因”时,演示了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学生提出:“既然与玻璃棒摩擦的丝绸带负电,丝绸也应吸引轻小物体”,当我把丝绸靠近纸屑时,丝绸并不吸引纸屑,实验失败了。经过认真分析研究,发现是手握丝绸,人体将电荷导入大地的缘故。于是我写了一篇“丝绸带负电的演示”刊登在《中学物理》杂志上。又如:在讲“牛顿第一定律”时,一位同学提出:“一个人可以把小石子扔得好远,而不能把铅球扔那么远,为什么?”我仔细揣摩他提出问题的含义,以及上课时同学们所提出的许多问题,反思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写了一篇教学札记“纸团、石子引起的争论”,在《中学物理》杂志上发表。

全文阅读

坚持中明确 完善中提高

编者按: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正式颁布2011年版《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并将于2012年秋季开始实行。那么,课程标准为什么要修订?作了哪些修订?如何看待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对于广大一线教师而言,这些都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

为此,本刊采访了2011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研发与修订的主要参与者、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高德胜教授,并约请2011版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修订主要参与者、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赵亚夫教授,以及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成员、特级教师孙民为本刊撰稿,分别对三个课程标准进行解读,希望对广大德育工作者更清晰、准确地把握2011版课程标准有所帮助。

本刊记者毛伟娜(以下简称记者):高教授,很高兴您能接受我们的采访。作为此次课程标准修订的主要参与者,您是否能概括一下此次修订的主要特点?

高德胜:作为一个有实践情怀的理论工作者,能够全程参加《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实验稿)的修订工作,我感到非常荣幸。课程改革十年表明,实验稿所进行的改革和创新得到了一线广大师生的高度认可。因此,此次课程标准修订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坚持,坚持得到实践认可并证明正确的改革理念、思路和方向。正是在坚持中,原来拿不准,或者说有感觉但并不清晰明确的东西,在这次修订中变得清晰明确了。实验稿虽然得到了广大师生的广泛认同,但依然有完善的空间。本次修订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在完善中提高”。其实,在“在坚持中明确”也是“在完善中提高”的一种形式,因为坚持了成功之处,明确了以前稍显模糊的地方,本身就是一种提高。在修订过程中,我们始终遵循“完善课程标准原则”,一方面,进一步厘清和明确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目标,微调课标的框架结构、修正课标中个别表述或用词不当的地方以及完善课程标准各部分内容,细致审定各部分的难易程度是否适当;另一方面,修订组全体成员群策群力,重点关注小学、初中、高中品德课课程标准之间的衔接问题,努力理顺课标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始终注意兼顾品德形成的两个重要方面――满足社会需要和个体发展的需要。

记者:我们在2011版课程标准中看到,“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这一基本理念得到了坚持。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此次修订意味着沿袭了或说是坚持了生活德育论的指导?

高德胜:是的,之所以坚持回归生活的基本理念,在于此一理念为德育课程开创了一条全新的道路。杜威对“直接道德教学”的论断对后世影响至深,即直接的道德教学只能帮助学生形成“关于道德的观念”,不能形成“道德观念”。这一论断影响了20世纪德育课程的设置,尤其是西方国家德育课程的设置。这一论断将德育课程的一个似乎无法解决的困局凸显出来:作为直接的道德教学,德育课程在学生品德形成中的作用微乎其微。正是碍于这一无法解决的困局,很多国家回避开设直接的德育课程,采取“间接德育”的策略,将德育融入各类课程之中,使之成为间接和隐含的因素。这样做确实有一定的好处,一方面回避了直接的道德灌输,另一方面又使道德学习与所有课程结合起来,有利于发挥所有课程的德育作用。但青少年在成长过程常常会遇到解不开的伦理困惑和“道德死结”,而分散性的课程无法满足青少年“排忧解难”的需要,没有一个专门的课程帮助他们集中而又深入地解决成长中的问题,“间接德育”策略的缺陷也因此而暴露出来。

我们基于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政治需要,一直开设专门的品德教育课程。应该承认,几十年来,我国相关德育课程一直在改革探索中进步,在贯彻国家意志的同时,也越来越贴近学生,贴近学校,对青少年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课程自身的努力与所取得的成绩是不容否认的。但从根本上说,我们的德育课程并没有突破杜威所指出的直接道德教育的困局,仍然存在着将“关于道德的观念”代替“道德观念的问题”,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得到的更多的仍然是道德知识概念。回归生活实际上是要求德育课程从德目和知识体系中走出来,关注儿童及其生活,帮助儿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回归生活的理念,经过将近十年的实践检验,证明是既能解决“间接德育”课程困局,又能回避“直接德育”课程缺陷的全新道路,为德育课程的设置开创了独特的“中国道路”,必须坚持。

记者:此次修订对思想品德课程性质的表述作了哪些调整,这种调整基于怎样的思考?

全文阅读

教育局教学工作意见

新学期中学思想政治(品德)教学工作,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为本是的思想,继续推进工作课程改革,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力争学科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都有大的提高。

一、主要工作

1.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全省暑期最后一次新课程改革实施的培训工作。

2.做好新一轮高中各年级新教材教法的指导工作,开展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共同研究新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探讨适应新课程的教学方法。

3.本学期高二年级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做适当的调整,将必修(四)《生活与哲学》作为本学期教学内容,使教学安排更适合我市的教学实际。

4.筹备召开南昌市教育学会中学政治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学术年会第一次会议。

5.做好2010年高考思想政治(品德)学科的质量分析工作,总结经验,找出差距,更好指导全市思想政治(品德)教学工作。

6.关注全市青年骨干教师的成长,做好新一届高中政治学科研究中心和初中思想品德教改基地成员的聘任工作,并以“中心”和“基地”为平台,促使青年骨干教师迅速成长。

全文阅读

听风岁月 6期

一、指导思想

根据《致国培计划(2011)――农村骨干教师培训者培训项目学员的公开信》要求,以语文学习积累和语文教学研究为重点,体现“生活化语文”学习特色,即“用生活丰富语文,用语文扮美生活”来记录生活与语文学习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工作站这一研修平台,浓厚学习氛围,增添语文学习的情趣,培养一支爱生活、学语文、爱学习的团队。

二、研修站的性质

本工作站是在江西师大教师教育处指导和帮助下,在青山湖区教体局及教研室重视关怀下,以省级课程培训专家、省骨干教师顾红老师姓名及其专业特色命名的非行政性工作机构,成员是由青山湖区初中语文学科及信息学科骨干教师共同组成的教师合作团队。

三、工作目标

本研修站以“生活化”语文为研修特色,以语文教学研究和个人语文习得积累为主要内容,以不断更新、充实网页和开展研讨交流为主要方式,自主开展各种读书写作和研讨活动,旨在借助网络平台的便捷和优势来开展各项研修活动,形成以骨干教师为核心的学习型、研究型、服务型、创新型骨干教师团队,把工作站建成名师成长的摇篮、热点问题研究的中心、优质资源整合的基地、优秀成果展示的平台。

预期工作目标如下:

1.带出一支优秀团队

全文阅读

学校教科室秋季方案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学校研修工作将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切实做到“用心想事,用心谋事,用心做事”,以提升教育质量为中心,以深化课程改革为重点,以全市教师“千人赛课”为抓手,以抓教研组建设为契机,以课题研究为手段,以提升课堂教学效益为目标,以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根本,落实创建优秀学科组,贯彻“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教师教育八字方针,立足教育教学需要,教师专业化发展需要,紧密结合现代远程教育,采取各种措施,努力开创我校校本研修工作的新局面。

二、工作基本思路和目标

认真贯彻落实研修工作“三大原则”,即坚持整体性发展原则,我校教师人数较多,教育教学能力、素质参差不齐,学科不配套,教师整体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与学校发展不够协调,本期和今后更长一段时间,将由教科室牵头,积极开展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重点的研修活动,最终实现学科均衡发展,教师整体协同提高,学科教学独具特色;坚持研修一体化原则,以教研组研修、集体备课为主要形式,以“四课”(引领课、示范课、汇报课、研究课)活动、课型建设为主要载体,以案例分析为手段,以小课题研究、问题反思和总结为主要内容,以转变教学观念和行为、提高质量为主要目的,实现校本研修的高效务实目的;坚持以教育科研为指导的原则,把握教师教育发展方向,引导教师改革教育工作模式,整合校内外教育科研资源,实现校内教育均衡发展,不断提高研修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教科研工作中,严格做到“三细”(细心、细致、细节)、“三严”(严谨、严肃、严格)、“三实”(踏实、务实、落实)的教学管理策略。

本期研修工作立足于做好以下几项工作:①师资队伍建设工作;②课标研读工作;③师德、师能提高工作;④强化网络研修;⑤州市级课题实验工作;⑥教师个体小

课题研究;⑦探索五种课堂教学模式(早、晚自习课教学模式、新授课教学模式、复习课教学模式、试卷讲评课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教学质量;⑧研修校园文化建设,逐步形成自主、自觉研修氛围;⑨教研组建设。

通过开展以上九项工作,使校本研修成为教师发展的助推器,成为学校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

三、具体工作

全文阅读

高校导师带教初中骨干教师专业成长方案解析

摘 要: 初中教师的成长既需要自我学习、自我反思、同伴互助,还需要专业引领。高校导师走进初中校园,走进初中课堂,直接带教初中骨干教师,将学术理论与教学实践紧密融合,提升了骨干教师的专业素养,强化了骨干教师的研究意识,促进了骨干教师的专业成长。

关键词: 高校导师 骨干教师 带教 研修 专业成长

“导师”一般是指高等学校或研究机关中指导他人学习、进修、或撰写学术论文的教师或科研人员,他们相对注重理论方面的引领。而“带教”一词常见于“师傅带教徒弟”、“老教师带教新教师”,师傅、老教师相对注重实践层面的引领,帮助徒弟、新教师尽快适应工作环境、熟悉工作流程。当青年教师经过多年的历练,他们之中会涌现出一批较高师德修养和职业素质的骨干教师,这个群体具有一定的教育经验,但如何让他们突破发展瓶颈?如何让他们进入更高的成长平台?高校导师的带教为此提供了一条途径。

一、规划带教方案,推动初中骨干教师梯队建设

在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主任孔企平教授的支持下,2013年9月我们签订了合作项目协议书。项目分两期,在三年内完成。每期华东师大派出五名教授组成导师组,每位教授分别带教三位研修学员,每月定期到我校进行指导。按照协议书,导师组和我校共同制订了骨干教师专业成长方案:在每期一年半的研修期内,每位骨干教师在导师的引领下,根据自己的强项和弱势确定研修方向和研修计划;在听科研讲座或其他教研活动的基础上,完成四篇学习体会;每月向导师开一节公开课,并上交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反思;阅读专业书籍,完成两篇读书札记;参加一次学术沙龙,围绕教学中的实践和思考,向导师提出问题;完成一项教学实践行动研究课题,完成一篇教科研论文。研修期间,被带教的骨干教师要有研究成果在知网收录的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其读书笔记和论文及研究团队的研究成果将汇编成集;研修结束时,被带教的骨干教师将赴华东师大参与论文答辩,完成带教方案各项要求的研修学员才能颁发结业证书。

二、依托高校导师,提升初中骨干教师专业素养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是以科研为龙头、高层次人才培养为目标,集科研、教学、管理和服务于一体的教学与科研单位。该系一贯强调研究的科学性与前瞻性,突出研究设计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我国教育研究的重点和教育决策的重要学术单位之一。为了落实我校整体发展规划,我们借助华东师范大学的导师学术力量,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层次,培养一支兼具实践经验和理论素养的初中骨干教师团队,引领学校师资水平的整体提升。

让我们这些骨干教师们感触最深的是,高校导师们每一次的带教指导,总是将“以生为本”放在首位,对于研修学员中不规范的教学行为总是毫不客气地及时纠正,导师们的一言一行始终渗透着对学生的关爱、关注和尊重。教授们提出课堂上的老师要十八般武艺样样精,游戏、辩论、竞赛换着方法指导学生学习,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新的期盼,有学的动力;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要探究其元认知,而非简单地批评;在课堂上除了师生互动外,更要重视生生互动。某些学员表示通过高校导师带教研修,从过去的钻研教材、教好教材,转变为倾听孩子们的声音,尊重孩子们的想法,调动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爱学、乐学、会学。

全文阅读

林穗芳的编辑审稿研究

摘要:林穗芳的编辑研究中,着力最多的是审稿研究。他研究了审稿在编辑工作中的地位,认为审稿是编辑工作的中心环节,并对审稿的主要任务、审稿制度、审稿步骤和方法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审稿意义 审稿任务 审稿制度 审稿步骤和方法

林穗芳在编辑策划研究基础上,对编辑审稿进行了系统研究。在各方面的编辑研究中,他的审稿研究是着力最多的。他研究了编辑审稿的重要意义,审稿在编辑工作中的地位以及审稿的主要任务,审稿制度,审稿步骤和方法等。同时在理论和实践上论述了审稿同选题策划、审稿同加工整理的关系,既说明它们之间的联系,又说明它们之间的区别。以下试对他的编辑审稿研究作一介绍。

审稿上承选题组稿下接加工整理,处于编辑工作的中心地位。科学地描述整个编辑过程,说明每个环节在过程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是编辑研究的重要任务。选题策划是编辑工作的首要环节,那中心环节是什么?有人说审稿是中心环节,有人说审稿和加工是中心环节。林穗芳指出:“编辑工作只能有一个中心环节,审稿和加工是两个不同的环节,不可能都成为中心。”他认为,审稿承上启下,是编辑工作的中心环节。[1]

1. 选题和审稿。选题策划是编辑工作的首要环节,是说明选题和制订选题的依据信息,是编辑工作的起点,是一个重要环节,但不是中心环节。林穗芳认为,选题策划即使是最好的策划,也只是一种意向和预测,决定意向和预测能否实现是在审稿阶段。[2]选题组稿阶段,要对题目和作者作出选择,在审稿阶段,则要对稿件作出选择。对于约写稿件既要审查内容质量是否达到原定的要求,还要审查选题是否适当。如果选题有严重失误而又无法补救,或客观情况发生了变化,使稿件失去出版价值,就得撤销选题。从这个意义上说,选题策划要服从审稿,而不能是审稿服从选题。林穗芳说:“审稿要服从选题,这种做法是违反编辑工作规律的;如果变成了常规,最后必然导致书籍质量全面下降和出版社的衰败。”[3]他又说:“选题组稿的失误在审稿阶段还可以补救;审稿的失误,即选择不当,让坏作品获得通过,好作品被埋没,这是编辑工作的最大失误。”[4]

2. 审稿和加工整理。加工整理是保证书稿质量的重要环节,但不是关键,关键在审稿。审稿把关不严,让平庸之作获得通过,加工整理费力再多,也难以使它成为佳作。林穗芳说:“认为编辑的主要任务是改稿这种传统观念已不符合时代要求,恐怕要抛弃了……编辑的首要职责在于把好审稿关,不让好作品被埋没,也不让坏作品通过。至于提高被采用的书稿的质量,那是第二位的任务。”[5]他认为,无论是思想内容或文字规格,凡应由作者解决的问题都应由作者解决,只有确信作者尽了最大努力进行修改之后,才可以由编辑进行加工整理,目前许多书稿加工占去编辑大部分时间,不能认为是合理的现象。如果在理论上承认审稿是编辑工作的中心环节,在实践中则应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减轻编辑加工的负担,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用于把好审稿关。[6]这里同样是强调加工整理要服从审稿而不是相反。

3. 决定书稿质量的主要关键在审稿。选题策划和加工整理对书稿质量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之所以说决定书稿质量的关键在审稿,是因为决定书稿命运,即采用不采用的是审稿,不在选题或加工阶段。而不是所有的书稿都经过编辑过程各道工序;自动投来的稿件在原定选题计划之外,不采用的稿件无须加工,但所有稿件都要经过审稿才能确定如何处理。正是基于这点,审稿才成为编辑工作的中心环节。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