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科学小论文

初中科学小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初中生物与小学科学论文

一、初中生物在教育目标方面比小学科学有更深层次的要求

在目标的要求达成的层次上有差异。在促使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方面,小学科学课程侧重于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初中生物课程侧重于对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的理解,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在倡导探究性学习方面,小学科学课程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初中生物课程则力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可见这两门课程的关系,既是一种传承,又包含了发展,体现了相互相承、螺旋上升的特点。那么如何把握这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在策略上合理的衔接呢?

二、初中生物和小学科学在衔接方面的一些尝试

1.设计梯度合理的内容设计根据一些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初中生比起小学生思维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他们思维由形象思维逐渐发展到抽象思维,抽象的思维虽已有很大发展但经常需要具体的感性经验直接作支持,也就是说这一时期学生思维仍具有较大的具体性和形象性。因此,教学内容的设计应该根据初中生心理发育的特点,遵循以形象思维为主,从感性到理性,从形象逐步到抽象,从易到难,从部分到整体的递度合理的设计。例如,“尿的形成”这个知识点,我是这么设计的:我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先组织学生由表及里的观察真实的猪肾脏,形成对肾脏真实完整的宏观认识,再由颜色启发学生猜测肾脏内部形态结构,在学生猜测的基础上,展示肾脏中肾单位显微结构,再将肾单位显微结构转换为模式图进入肾单位结构的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微观认识。最后利用一个组装游戏强化肾单位结构。完成肾单位结构教学,实现宏观到微观的认识过程。然后指导学生观察肾单位中两处毛细血管,根据学过的知识毛细血管利于物质交换,那么血液在流经这两处毛细血管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让学生带着问题小组合作分析表格资料,通过指导学生横向比较不同结构中液体成分,依次得出: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对血液有过滤作用及肾小管对原尿有重吸收作用的结论。在分析数据的同时,利用自制演示实验(带网眼的小盆过滤大小不同的豆子)帮助学生理解过滤的含义,再通过过滤动画明确血液过滤的成分,用数据原尿180尿液1.5的巨大差异凸显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使抽象知识形象化、具体化,突破肾单位功能这一重难点,实现从结构到功能的认识过程。通过这样有梯度的内容设计,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中,不仅把课本当作传授生物学知识的载体,更通过对初中生物课本的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方式,获得启迪和教益,提升学生的生物素质。

2.开展多种多样教学形式,激发、保持和巩固学生的生物兴趣如上文所说,因小学科学因其内容和目标等原因,故其教学活动多采用形式多样的各类游戏及趣味探究,而初中生物因为其知识的深度、广度、难度,知识的密度有很大增加;所以,课堂信息内容大,教学节奏快,同时比较重视学生知识技能的落实,也在有意渗透学习能力的提高。如何延续学生小学科学课中的兴趣,同时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发展学生的能力,也是初中生物与小学科学衔接的一个问题。为了激发、保持、巩固学生的生物学兴趣,应当开展多样的教学形式。根据教学类型的不同,如初学、巩固和复习,选用不一样的方法,即使同一节课,也不能使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应该根据学生具体特点以及教学内容合理安排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在开展各种教学方法的同时,也要注意学生各种学习方法的指导。就这样,在各种教法和学法的相互配合中,学生有了更多学习的机会,获得各种层次的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自然参与到生物学习探索之中。

3.合理开展探究学习和接受学习,两者相互交替,有机结合初中生物知识内容比小学科学更为丰富、抽象、复杂。对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故单纯的像小学科学课那样旨在培养学生浓厚学习兴趣的探究活动对初中生物课程来说并不完全适用。而应当将新课程倡导的探究学习和传统的接受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优势互补,使学生更好的发展。新课程标准,突出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目标,意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但学生的探究式学习中应该有接受学习的成分。首先,探究是一个多系统的综合的过程。探究的整个过程都离不开应用知识和技能,在提出问题时,评价问题的价值和可探究性需要一定的知识;在作出猜想、假设时,需要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设计实验时,需要掌握相关的原理和方法;只有将证据与科学知识建立联系才能得出合理的解释;检验和评价探究的结果需要原理和理论。而这些知识和技能不可能都由直接探究获得。其次,初中生物知识系统性和原理性都比较强,而因为探究学习的特点,知识是需要学生自己在解决问题中去“发现”的,对于初中生物来说这种短时间内的“发现”常常带有很大的局限性,要形成对知识的理解,要认识探究所得知识与其他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必须需要接受学习的意义建构过程。也就是说不是所有的初中生物课程内容都适合探究式学习。比如,我在“细胞分化形成不同的组织”这个知识点的处理上过程中,“细胞的分化”这个内容我用的是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法,而“细胞分化形成各种组织”这个内容我利用“人体的四种组织分别具有什么功能?”为主题,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对四种组织进行观察和探究。学生既掌握了知识,也培养了能力。以上是我工作中的一些肤浅的看法。初中生物学与小学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要真正提高初中生物学教学的有效性,完成初中生物学教学所承担的各项任务,应该将两者相互融合,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而作无缝对接。同时需要我们这些生物学老师从多方面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和业务素质,提高对生物教学活动科学性和艺术性认识。在不断探索发现解决初中生物学教学活动中所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打造“有效”且“高效”课堂。

作者:卜祥秀 单位:大连市一二四中学

全文阅读

新课程实验初期中小学音美学科实验调研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基本情况;存在的问题;几点建议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调研的学校对新课程实验给予充分肯定,表现出较高的热情、关于教材、师生普遍认为音乐、美术新教材图文并茂,色彩艳丽,版面设计活泼、美观,贴近学生欣赏心理、教材内容、关于课堂教学、从课堂教学反映出大部分教师教学观念转变较快,新课程教学研讨氛围非常浓厚、关于课堂教学效果、关于学校设施、部分学校或教师对音、美课程实验工作存在着思想认识模糊、部分教师对教材了解不透、少数学校硬件设施还达不到一般教学要求、部分实验教师工作量较大、加强实验过程的培训、加强教研力度,合理利用教材,进行课题研究、各校和音、美教师要将思想上对新课程实验紧迫性的认识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等,具体请详见。

为了解中小学音乐、美术学科新课程实验情况、存在问题及困难,我们对区38所初中、小学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情况小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调研的学校对新课程实验给予充分肯定,表现出较高的热情,实验教师和学生对新教材给予高度评价,学生非常喜欢上音乐、美术课,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教材

1、师生普遍认为音乐、美术新教材图文并茂,色彩艳丽,版面设计活泼、美观,贴近学生欣赏心理,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学生喜欢翻看教材,达到乐学的目的。

2、教材内容:①贴近学生生活,寓人文教育于生动活泼的单元主题内容之中,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生动形象的道德与思想教育以及多元的音、美文化等。②教材内容将音、美知识、技能融入各项实践活动之中,蕴含着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③富有时代气息的选材和设计,体现了现代科技赋予音乐、美术学科的时代特色,增强了学习成就感。

(二)关于课堂教学

全文阅读

关于中学生物理核心素养提升途径之科技小论文大赛行动研究的初步报告

作者简介:周智良,重庆市教科院中教所副所长,物理研究员,高级教师,重庆市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兼任中学物理教学和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近10年来,、研究报告、调研报告23篇(其中3篇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公布的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参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等出版社出版的教材15种,合计编写国家教材25余万字、地方教材25余万字。参与科研课题8项,主持国家级课题1项,主研国家级课题4项,主持市级课题2项。在人民教育出版社报刊社《课程・教材・教法》组织的“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果”征文活动中荣获二等奖。获得重庆市政府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各一项。

摘 要:本文通过针对课题研究“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育网络教研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学生学习物理过程中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和成果展示研究”,运用行动研究法的思路,对“重庆市中学生物理科技小论文大赛”活动的由来、如何操作、成效怎样、研究心得、问题与展望进行阐释,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提高物理教育教学质量,初步探寻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

关键词:中学生物理;科技小论文;行动研究;初步报告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6)6-0001-4

为更好地推动重庆市中学物理的新课程改革,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激发广大中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展示我市初中、高中物理学科课改成果,重庆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和物理青蓝网,连续5年组织开展了5届重庆市中学生物理科技小论文大赛。下面向读者作一初步的汇报,愿大家有所启发和收获。

1 重庆市中学生物理科技小论文大赛的缘由

1.1 物理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们开展重庆市中学物理教育教学的调研,发现存在一些典型问题。学生学习物理不积极,不主动,能听懂课堂的内容,却不能很好地解决有关的问题,学生课堂上是机械地听和记,课后被动地完成习题作业,缺乏实践意识和创新精神。教师的观念没有得到较好转变,部分教师对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理解还不够深入,没有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没有创造机会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去分析解决新的问题。对于研究性学习和学科小课题研究,绝大多数学校有想法但尚未付诸行动。

全文阅读

初等教育学学科创建问题思考

摘要:

任何学科的形成与发展都有其外在的社会需求和内在的学科逻辑。初等教育学学科的创建符合世界教师专业化的历史发展趋势,是我国小学教师专业化的必由之路;反映了当今我国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化的现实期待和学科诉求,是小学教育专业的支柱性学科。初等教育学学科可以从教育学学科分化之中衍生,体现了教育学学科分化的内在逻辑。

关键词:

初等教育学;教师专业化;小学教育专业;学科诉求;学科逻辑

从历史上来看,学科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西方,学科一词英文译作“diseipline”,“古拉丁文diseiplina本身已兼有知识(知识体系)及权力(孩童纪律、军纪)之义,乔赛(Chaueer)时代的英文discipline指各门知识,尤其是医学法律和神学这些新型大学里的‘高等部门’。”[1]而现代意义上的学科起源于欧洲中世纪的大学,当时的大学就是根据学科来培养高级专业人才的。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大学的组织、结构与功能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大学按学科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一般来说,任何学科的形成与发展都有其外在的社会需求和内在的学科逻辑。初等教育学学科亦是如此。笔者认为,创建初等教育学学科,符合小学教师专业化的历史发展趋势,反映了当今我国小教专业本科化的学科诉求,符合教育学学科分化的内在逻辑。

一、历史背景:初等教育学学科创建是小学教师专业化的必由之路

小学教师专业化经历过萌芽、发展、深化和完善的过程。1681年,拉萨尔在法国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师资培训学校,这是小学教师专业化的肇始。但是,当时的小学教师培养培训机构,一般以“学徒制”培训模式为主,这种培训只是一种职业训练而不是专业训练。到了18世纪后期,许多西方发达国家通过立法逐步普及了初等义务教育,改革了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充实和发展了教育教学理论,促进了教学的分化和发展,并逐步形成独立的行业。为培养合格的小学师资,西方发达国家创办了师范学校,颁布了相关法律,主要从师范学校的设置条件、教师培养、教师聘任和教师待遇等方面进行全面管理,小学教师培养正式迈入了法制化的轨道。师范学校不仅重视师范生的文化知识教育,同时开设了心理学和教育学课程,而且开始注重师范生教育教学技能训练。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最先在其颁布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对教师专业化作出了明确解释,倡议“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地、持续地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2]1971年,日本在《关于今后学校教育的综合扩充与调整的基本措施》中指出,“教师职业本来就需要极高的专门性”[3]。1986年,美国卡内基工作小组和霍姆斯小组先后发表了《国家为培养21世纪的教师作准备》和《明天的教师》两个报告,明确提出了教学专业化的概念,规划了教师专业化的发展目标[4]。同时,倡导大幅度改善教师待遇,建议将教师培养从本科教育阶段过渡到研究生教育阶段。[5]1989-1992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相继发表了《教师培训》、《今日之教师》、《学校质量》、《教师质量》等一系列教师专业化改革的报告。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45届国际教育大会上提出,“在提高教师地位的整体政策中,专业化是最有前途的中长期策略”。20世纪80年代后期,英国构建了教师校本培训模式,目的就是为了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此后,又颁布了新的教师教育课程要求。20世纪80年代末,香港和台湾地区开始探索教师专业化制度改革。总之,随着教师专业化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专业化理念逐步深入人心。舒尔曼认为,一个专业至少有六个基本特点:理想的职业道德;根植于理论、经验或规范的学术知识;专业的技能和策略;运用理论进行实践的判断;从经验中学习;掌管专业质量、进行知识收集的“团体”,其中,根植于理论、经验或规范的学术知识,是所有专业的中心[5]。由此观之,一种职业要成为一个“专业”,没有学科发展作为基础是行不通的。从小学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路径看,西方发达国家完成了从中师教育到高师教育、从独立封闭式培养到灵活开放式训练的转变,并逐步形成了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小学教师教育体制。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与教育科学的发展尤其是初等教育学学科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建立在心理学、社会学、哲学、历史学、人类学等研究成果基础之上的初等教育学原理以及初等教育课程原理、教学策略、学校管理等所构成的小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群,已成为西方各国小学教师教育专业化的重要的学科基础[6]。当前,我国正在进行小学教师专业化建设。我国小学教师专业化经历了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并最终向一级师范过渡的时期。小学教师教育从中师、专科和本科的“旧三级”向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新三级”转变的“大学化”新趋势逐渐凸现。2011年10月,教育部颁布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2012年2月,教育部又颁布了《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然而,“教师专业化并不只是一个理论问题,它更是实践问题,人们期待着教师专业化理念引领教师教育改革产生实际的成果。但是,教师专业化的实践远比目前有关的理论设想要复杂得多。教师专业化的实践推进,目前还处于困难之中。”[7]可见,小学教师专业化不可能“一蹴而就”,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绝不只是学历的简单提升及知识储量和程度的增加,小学教师专业化必须根植于初等教育学学科的土壤之中。因此,必须开展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研究,厘清初等教育学的逻辑起点、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和哲学基础,分析初等教育学的学科因素,架构初等教育学的内容体系,这是当前小学教师专业化的必由之路。

二、现实期待:初等教育学学科创建是小教专业本科化的学科诉求

全文阅读

县教育局教研室学年第一学期工作要点

县教育局教研室20__学年第一学期工作要点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努力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实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意见》;根据省,市教研室和县教育局20__年工作思路,围绕"课程改革"这个中心工作,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加大教学管理,教学研究和教学评价的工作力度,发挥指导职能,强化服务意识,为巩固我县"创强"成果,顺利实施新课程而努力工作.

二,工作要点和策略:

加强学习,更新观念,积极稳妥地做好新课程实验工作

课程改革是一次全面的教育创新,课程改革的全过程都需要不断的学习.我们要结合新课程的实践活动,帮助广大教师树立新型的教学观,人才观,评价观和课程资源观.

1)认真组织好第三次县级学科培训(分两个阶段进行).调整培训模式,增强针对性和时效性,培养一批课改骨干力量.努力探索与教研,科研及校本培训相结合的新模式.

2)研究和改进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常规和课堂教学评价.

全文阅读

县教育局教研室学年第一学期要点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努力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实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意见》;根据省,市教研室和县教育局2004年工作思路,围绕"课程改革"这个中心工作,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加大教学管理,教学研究和教学评价的工作力度,发挥指导职能,强化服务意识,为巩固我县"创强"成果,顺利实施新课程而努力工作.

二,工作要点和策略:

加强学习,更新观念,积极稳妥地做好新课程实验工作

课程改革是一次全面的教育创新,课程改革的全过程都需要不断的学习.我们要结合新课程的实践活动,帮助广大教师树立新型的教学观,人才观,评价观和课程资源观.

1)认真组织好第三次县级学科培训(分两个阶段进行).调整培训模式,增强针对性和时效性,培养一批课改骨干力量.努力探索与教研,科研及校本培训相结合的新模式.

2)研究和改进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常规和课堂教学评价.

3)召开课程改革实施工作专题研讨会,组织"走进新课程,实践新理念"的教师论坛活动.

全文阅读

教育局教学成果工作通知

各直属学校、乡镇(街道)中小学,有关民办学校:

为检阅两年来我市中小学科普教育成果,推进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加强与促进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培养中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断推动新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根据《“科普之光”*市中小学第四届科普节活动计划》(*教体普字[*]9号)安排,决定举办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成果展评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学生作品展评

1、参加对象:中小学生。

2、展评时间:*年11月20—25日。

3、作品选送要求:⑴以直属学校、乡镇(街道)级中小学为单位选送作品。⑵选送作品分创造发明、光电技术、制作创作(科幻绘画[60cm*40cm]、泥雕塑等)、工艺美术四大类。各单位参展作品数量要求,制作创作(其中科幻绘画、泥雕塑各2件)、工艺美术类每类选送10件以上,创造发明、光电技术类每类选送6件以上(小学组光电技术类作品不作要求)。⑶选送作品必须突出原创性、科学性、实用性、新颖性。⑷已参加过以往市级以上综合实践活动展评的作品不得再次选送。

4、其它事项:⑴综合实践活动作品展评奖项以小学、初中三个竞争圈,高中组为单位设作品奖和团体奖,同时另设展台布置奖。作品评奖由有关专家组成评委会,进行逐项评定。⑵展台布置,绍兴市级及以上的示范小学、初中,城区初中、小学,高中段学校单独设置展台;其余学校由教体局统一设置展台。⑶各参展单位要在选送作品前进行自评,并填写好《综合实践活动学生作品选送目录表》(样张附后),按自评优劣进行编号,作为作品验收和评奖参考。⑷每件作品都要有标签(综合实践活动学生作品标签样张附后),并将标签粘贴在作品上。⑸各校必须高度重视,广泛动员,精心指导,积极选送,以充分反映中小学校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成果,展评期间,教体局将邀请上级领导、新闻媒体、组织部分中小学生参观。⑹展评地点另行通知。

二、*市青少年科技教育优秀论文评选

全文阅读

数学课堂如何有效地进行小组讨论

摘 要:新课程改革使初中数学教学呈现了崭新的面貌,使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课堂教学效率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然而,在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亟待解决,比如初中数学小组讨论面临着一定的困难,造成初中数学小组讨论存在着看似热热闹闹却并不能够取得实际效果的不良局面。基于此,结合当前初中数学小组讨论的现状,来探索一下数学课堂如何有效地进行小组讨论。

关键词:数学课堂;有效;小组讨论

一、引言

数学小组讨论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它是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初中生通过小组的方式根据某一个特定的知识点来发表各自的见解,互相听取小组之中其他成员的看法,从而加深对于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的一种课堂教学方法。在现阶段,对于数学课堂如何有效地进行小组讨论进行研究,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初中数学小组讨论的作用,切实提升初中数学教学效率。

二、科学合理地设置讨论小组,为有效地进行小组讨论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般情况下,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教师为了省事,都是安排全班学生在各自的座位上进行同桌之间的互相讨论,或者是前后排的初中生之间进行互相讨论,在这种情况下,会出现部分小组学习能力强,而部分小组学习能力差的不均衡局面,不利于小组讨论的有效开展。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必须结合初中生的学习成绩、学习习惯、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的特征来进行分组,科学合理地设置讨论小组,在建立分组的过程中,一方面必须考虑到初中生智力因素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必须考虑到初中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讨论小组中的每个初中生都能够积极参与讨论,互相学习,保证小组讨论能够取得更加良好的效果。

三、采用科学合理的讨论方法,保证小组讨论的有效性

在初中数学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将题目展示在初中生面前之后就立即安排初中生讨论,在他们讨论了两三分钟之后,教师就宣布讨论结束,这种讨论仅仅浮于表面,不会产生较为明显的效果。教师不应该为了节约时间而导致小组成员没有充分地进行交流就草草收场,而应该为初中生营造出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良好氛围。

全文阅读

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的构建及特点

【摘 要】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

>> 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公费定向师范生的“中国梦”之职业理想培养对策研究 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免费定向师范生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 六年制师范生数学素养调查研究 六年制本科农村免费定向师范生的学生管理工作模式探究 普通全日制高中生与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生生活满意度比较研究 初中起点“二?四”分段六年制农村小学教师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学生文化修养构建的研究 舞蹈训练有效提升六年制免费师范生情绪管理的作用研究 六年制本科农村小学教师培养的特色与前景 初中起点“二·四分段”六年制农村小学教师 六年制初中起点小学教育音乐方向人才培养探索 六年制本科小学教育专业音乐方向视唱练耳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初招六年制本科:制度理想与现实困惑 基于核心素养的“六年制”乡村音乐教师教育课程范式重构 初中起点“二・四分”段六年制农村小学教师美术教育专业能力培养与探索 六年制语文教学方案探析 湘教版六年制小学美术一年级上册《穿花衣的热带鱼》教学案例 五年制师范生心理健康存在问题浅析及对策 关于加强五年制师范生素质教育的思考 培养五年制师范生的环保意识 五年制大专师范生语文阅读教学能力的培养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教育 > 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的构建及特点 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的构建及特点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雍容波")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是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以及德育教育的要求而开设,具有目的性强、针对性强以及实践性强等特点。开展好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有利于国家农村小学教师的培养。 【关键词】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 德育课程 构建 特点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31-0038-03

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是国家统一从农村招收的免费师范生,以“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方式来培养农村小学教师。从2010年秋季开始,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就有了第一批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本文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为例,着重研究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的构建及特点。

一 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的构建

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的内容包括以下四个大的方面,即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开设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两门课程;历史方面,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一门课程;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三门课程;形势与政策是每个学期集中开设的课程。

1.课程开设时序方面:遵循学生自然成长的规律

从德育课开设的时间上来说,遵循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自身发展的特点,考虑到学生刚入学时才十五六岁,正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正在形成与逐渐成熟的阶段,所以,最先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门课程。然后,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的历史,读史才能鉴今,特别是近现代史的学习,因此,接下来开设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

全文阅读

初中教育科研发展的现状研究

摘要:在基础教育阶段,相对于小学、普通高中而言,初中教育整体薄弱成为一种共识。初中教育科研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学生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没有在初中教育科研中得到充分体现,过度的实践导向带来了初中教育科研过程中缺乏足够的理论支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重要发展任务在初中教育科研中未能得到体现等。因此,必须确立正确的学生观,在初中教育科研中严格遵循“学生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加强理论研究,提升初中教师理论素养。强化中宏观层面研究,发挥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在初中教育科研中的主体作用。拓宽研究视域,使初中教育科研视野扩充至校内外。

关键词:初中教育;科研发展;课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G52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01-0063-03

在基础教育阶段,相对于小学、普通高中而言,初中教育整体薄弱成为一种共识。教育科研是提升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为通过教育科研推动初中教育整体发展,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自2009年以后,在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增加“初中教育专项”。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共申报课题7137项,其中基础教育3807项,职成教育1257项,高等教育1046项,幼儿教育与特殊教育599项,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专项417项,教师教育专项11项。基础教育中有申报初中教育专项的课题337项,共有87项通过专家组评审,确定为立项,占到初中专项课题申报总数的26%。其中有初中专项重点资助11项,初中专项重点自筹25项,初中专项立项51项,分别占到初中课题立项总数的12.7%、28.7%、58.6%。

一、初中教育科研发展呈现出的基本特征

基于对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初中专项”课题申报情况分析,可以看出,当前初中教育科研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以下基本特征:

1.从主题看,初中教育科研较为关注学科课堂教学改革、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等。在申报的337项课题中,关于课堂教学和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的项目201项,占到初中专项课题申报总数的59.6%,其他主题主要有学校文化建设、学校办学理念哲学研究、课程资源开发、地方课程利用、学生素养提高、小班化教学、薄弱初中发展、初中教育发展的区域推进、“苏派”教育名师思想研究、家校互动等,如此众多主题的项目只占到初中专项申报总数的40.4%。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