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一历史论文

初一历史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大一统教学初中历史论文

一、个案分析,把握理解要点

通过分析秦朝大一统教学形成的原因,学生不难想到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变革的重要推动力,它决定了生产关系;反之,生产关系也会反作用于生产力。封建经济的发展是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秦朝的大一统正是借助这种力量不断地前进。

二、同类拓展,形成知识迁移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秦朝大一统教学的个案分析讨论,使学生初步把握问题分析的要点,接下来应趁热打铁,布置拓展性任务:借鉴对秦朝大一统的分析手法,请对其他时期大一统的原因进行讨论。此过程教师不必过多点拨,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其熟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学生自由讨论,总结得出以下结论。隋唐大一统形成的原因:

①国家统一,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以及人民的愿望;

②北魏孝文帝改革,加快了黄河流域的各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北方经济逐渐恢复发展,为南北的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

③隋文帝加强军队建设,做好了渡江作战的准备;

④陈朝君臣腐败,军队纪律松垮,国防不堪一击,而隋朝政治比较清明,生产发展稳定。宋元时期大一统教学形成的原因:

全文阅读

指导初中生撰写历史小论文的点滴探索

初中历史教材九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活动课四安排了历史小论文的撰写——《科学技术与未来》。撰写历史小论文对于初中生来讲是一种比较新颖的学习形式。那么,如何指导初中学生写好历史小论文呢?笔者对此进行了一些探索,也指导过多名学生在市级以上历史小论文评比中获奖,现呈现自己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浅见,以求教方家。

虽然初中历史教材一直到九年级下册才提出写历史小论文的要求,但我认为,对学生写历史小论文的要求,可以从八年级开始。其实,八年级下册的活动课一《社会调研——家乡的昨天和今天》,形成的调研报告便是一篇小论文。教师要让学生形成这样一个意识:专家学者理论水平较高,可以写学术论文,我们初中生对某一事件、人物有自己的观点,能言之有据、言之有理,一样可以写出历史小论文来,写论文并不是高不可攀的。教师在学生刚接触历史小论文写作时,可以展示部分上几届学生写的优秀小论文,展示的论文形式可以多样化,让学生知道原来调查报告、读史体会(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看法)、对身边社会现象的评述都是小论文的形式,它可望而可即,从而在心理上驱除畏难情绪。

为指导学生写好历史小论文,我在初二第一学期专门在课堂上开设了历史小论文写作讲座,让学生知道通常的写作格式(论点、论据、论证、结论),各部分的要求,如论据(佐证材料)必须真实可信,不能以电视连续剧中故事情节作为论据,每篇小论文都要有明确的结论等。要让学生知道要写好历史小论文应怎样搜集素材(参考书目、影像、网站)、整理素材。刚开始学写小论文时,我把学生分成若干研究小组,一般组织4名~6名学生为一组,分工合作,发挥集体智慧,提高了获取相关信息的效率,在完成目标过程中培养了合作、探究能力。

要写好一篇历史小论文,关键是要选材。我常指导学生从小处切入选材,如对历史事件、人物评论的质疑中选材。历史的过去性决定了史论大多是通过间接的方式获取的,再加上时代的局限和史家的主观性,给质疑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如学习《繁荣一时的隋朝》时,学生可以对隋炀帝的功过进行评论;在学习《中华民族的抗争》时,对日本右翼势力参拜靖国神社发表自己的观点;学习《社会生活的变化》时,就“广告可不可以夸张”发表自己的见解。可以说,这些都是历史小论文很好的选材。

《历史课程标准》强调,历史学习中要“充分开发利用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挖掘乡土资源,从一个地区的变化看到整个社会的发展与变化。如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一节中,内容很大一部分讲述了清末状元张謇在家乡兴办实业的事,这与我们三余的历史紧密相连——三余是“张謇垦牧地,江谦耕读处”,有着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于是我鼓励学生因地制宜,挖掘历史小论文的写作素材。有研究小组查阅了资料,知道在历史上三余地区常受海水冲击,后张謇邀请荷兰水利专家特莱克主持兴修水闸,这些水闸有的至今仍在使用(如恒兴的三门闸),有些地方虽然闸已经拆除,但在地名上仍对建闸历史给予保留(如九门闸、中三门闸等地名),有的闸则进行了改建(如遥望港闸)。学生们在经过查阅资料、询问长辈、实地考证后,写出了《三余因闸而宜居》的历史小论文,有理有据,丰富了对当地历史的了解。有学生根据通州西部地名多“灶”字(如袁灶、姜灶)现象及三余盐垦历史,查阅了资料后,写出了《通州盐业缘何衰退》的小论文。又如在学习九年级下《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一节中,有人反对经济全球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的变化及通州家纺业与国外商家的贸易,加之弗里德曼的《世界是平的》的引证,得出经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利大于弊的结论。

文章不厌百回改。学生的历史小论文写完以后,教师要让他们自己先审读、修改,教师在此基础上提出修改建议,让学生继续修改,努力臻于完美,修改的过程是对原先思维再整理、再深化的过程。对学生的劳动成果,教师要提供展示平台,如班级自编小报、黑板报、晨会朗读等,让学生在展示、互评中进行观点的碰撞,感受成功的喜悦。

学生写历史小论文的过程是将历史“读厚”和“读薄”的过程:“读”厚是为了写好小论文而通过各种形式查阅资料,大量占有素材,对历史事件、人物有个比较全面认识的过程;“读薄”则是在阅读后融进了自己的体悟,形成自己对历史事件、人物的看法,有一家之言。学生通过历史小论文的写作,增长了历史知识,提升了思辨能力,为高中阶段研究性学习打下了基础,这不是对历史小论文写作的最好肯定吗?

参考文献:

全文阅读

浅议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观

【摘要】历史课可以让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同时,对于培养初中阶段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弘扬祖国的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历史教学 历史观 培养方法

《增广》贤文说:“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诚然,历史已经消逝的过去,但研究和学习历史却是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叙述的对象是历史的,读史的感悟却是现代的。为此,我们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以当代人的感知审视历史、记叙历史、诠释历史、总结历史,从而汲取富有时代意义的历史智慧。为此,初中历史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观。

1 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观的重要意义

初中的历史课涉及到了一些各个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变迁,每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对应这个时期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的背景,学习历史知识不通过事物发生的本来面貌去了解,学习就成为了形式,在每一个历史事件发生的过程中,都有起主导因素的历史推动力和破坏力,从哲学上说,历史观本身也是对立而统一的,历史事件发生过程充分体现了当时社会各个阶层的状况,由这种状况所形成的价值观决定了历史观的形成,学生通过学习历史知识,就是要通过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从而分析出这种历史背景下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历史事件。历史教学中注重历史观就是注重了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核心,反之就是形式主义,表面文章。而学生通过学习历史知识又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自然学生更能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观的形成的条件和意义,从学习思维上说,这种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教学往往能唤醒学生对于历史的好感,对于历史人物的评论,不管这种评论对与错,都与学生本身的世界观形成了对照和冲突,把历史还原为历史,把文化还原为文化,把历史文化与学生自我的世界观相互作用,就能发现,历史并不是古老的,古老的并不一定是历史,从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哲学观来看,过去的历史对学生的世界观形成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初中学生的世界观还没有完全的形成,他们通过知识的学习,通过知识的积累,更通过思维和训练和历史观的培养来达到对自我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和完善,从教师教学的角度来说,教学除了授知也要授智,这个智是智力的智,更是智慧的智。

2 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观存在问题分析

初中开展历史教学是符合现代教学发展理念的,初中需要通过历史课的学习来开阔眼界,历史不是陈旧的,特别是要明白这一点,许多学生认为历史是陈旧的,从而觉得学习过去的东西有用吗?笔者从讽研中发现,历史知识学习好的学习都是对人生特别有规划的,因为这些学生明白,对于今天来说昨天就是历史了,所以学习要规划,人生更要规划,从目前历史教学的现状来看,主要是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2.1 历史教师缺乏历史观的教学意识

全文阅读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

摘 要:在新课标的影响下,初中历史教学目标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初中生的历史素养,让学生能够正确看待历史问题,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培养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精神。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对健全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笔者根据个人看法,简单分析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关键词:初中历史;历史教学;学生;历史素养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新理念的产生为教师提供了新的指导方向,也提出了一些挑战。这是时代进步的表现,同时,学生之间的竞争力也逐渐加强,对初中生的综合素质提了更高的程度。从历史学科来看,传统的初中教学中,初中历史教学主要是围绕初中生的现状、知识程度、心理特点、中考要求等开展的。在当前的中考制度中,历史并不是升学考试的主要内容,所以,在初中教学阶段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主要就是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历史知识,但是在日新月异的今天,这些是远远不够的,除了要了解历史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和历史素养,这样在学习中才能更加科学更加客观的去看待问题。此处提到的“历史素养”,主要说的是初中生在历史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修养和素质,这是在长期的历史学习中,获得历史知识后所体现出来的人文素养和专业素养,同时也凸显出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心理素质等。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对健全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提高初中生参与历史教学的程度,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的历史素养,从表面看,主要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学生通过学习历史的主干知识,正确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作为指导,能够科学的看待历史事件,清楚的明白历史发展的前因后果,解释在历史事件中出现的重要现象,并根据这段史实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来提出自己的看法。这就需要历史教师能够详细掌握学生当前的知识水平和能力高低,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充分参与历史教学,在亲体体验和学习中培养自身思维能力。

二、加强历史教师的素质与能力,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指导者与组织者,其自身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状况。培养初中生的历史素养,需要历史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学生的详细情况、历史教材和教学大纲,只有准备把握教学方向,在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中才能加科学有效。历史教师的教学能力不仅仅在于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还要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历史问题,能够分析历史事件中的突发状况,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激发初中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全文阅读

建构主义对初中历史复习课的作用

摘要:基于学情,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复习课存在若干问题。随着新课改的进程,“核心素养”成为我国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新指向。在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需要更加关注复习课。实践证明,复习课对学科素养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学科素养;历史教学;建构主义;复习课

初中历史教学中,复习课的地位尤为重要。历史新授课内容多而散,时间跨度长,每周也只有两节课,所以,历史教师常常苦恼学生对历史知识的遗忘。多数教师会在期中和期末考试前上复习课。然而,在实践中,初中历史复习课却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课型陈旧。教师经常把复习课设计成练习课。为了夯实基础,复习课教学环节安排极为陈旧,主要环节多为整理提纲+练习,甚至采取背诵默写的方式,复习课沦为新授课内容的复制。二是学生参与度低。这样的复习课,枯燥而无趣,学生只要“抄”、“背”,缺乏思考的机会。这是学生被动的接受式学习,复习效果自然不尽如人意。这种情况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非常普遍,在新课改的背景下,看上去像是教师教学理念过于陈旧,没有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其实,奋斗在一线的初中历史教师有苦难言。近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中学历史教学要培养的五个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既然新课改提出要求,初中历史教学也应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为宗旨。然而,在现实的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师经常忽略这些核心素养的培养。这反而是出于对学情的考量。

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重点常常放在史实的普及。因为学生年龄较小,社会阅历浅,思维能力弱,部分初一初二的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后,尚不具备完整阅读教材的能力。此时,初中历史教学便自觉降低能力的要求,回避历史解释,甚至不要求学生理解历史。在新授课时便减少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在复习课时更加做不到将独立的知识连贯起来,让学生融会贯通。表面看去,这种难度的降低似乎是对学情的正确认识,是给初中学生“减负”。然而,在笔者实践教学中,降低难度后反而常有学生产生种种困惑。比如,学生学商鞅变法时,得出认知“重农抑商”是好的政策。为什么到了清朝,重农抑商变成危机了呢?实践证明,如果只普及缺乏理解和解释基础上的史实,非但没给学生减轻负担,反而容易造成学生的思维混乱。从历史学科本身来说,想要学好历史,也必须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不可能原样重复。要探究历史,需要历史学家从各种史料入手,去考证、理解、解释。学科素养本就是基于历史学科所提出的教学目标。我们的学生终有一天离开校园进入社会,他们不可能人人都从事历史工作,他们从中学历史教学中能学到的就是核心素养。在初中阶段“避重就轻”,是教育教学的本末倒置。综上,夯实基础只是最简单的第一步,初中历史教学必须要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科素养上。其实,在初中教学阶段重视学科素养的培养并非那么困难。无数优秀教师已经用他们精巧的教学设计证明了成功。而笔者认为,比起新授课,复习课更适合初中阶段学科素养的培养。

(一)建构主义理论引入初中教学

近年,“建构主义对教学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建构主义理论学生观认为,学生在学习前已经有一定的认知和经验,学习不是学生被动的,而是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自己在已有的认知经验上整合新知识,主动进行知识体系的重新建构。理论上,初中历史教师对学情的苦恼问题在复习课上会得到削弱。因为通过新授课的学习,复习课内容学生已有初步的印象,即建构主义理论中的“已有经验”。无论这个“已有经验”合适与否,复习课都要比新授课更适合拓展。在复习课上安排思维含量更高、理论水平更深的教学环节,成功率肯定比新授课高。

(二)复习课教学的特点

如前文所言,如果复习课仅停留在普及历史常识的层面上,学生会觉得枯燥、无趣,从而参与度降低。换言之,学生本身其实也希望复习课上教师能提供给他们新的挑战,让他们去构建新的知识经验。新的思维高度和能力训练,比枯燥的练习更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有效教学。所以,复习课的教学目标,就应致力于能力的提升和学科素养的落实,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进而达到解释历史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参与度高,他们对史实的记忆反比背诵更加深刻。综上,笔者认为,在初中历史教学阶段,要更加注重复习课所起的作用。比起新授课,复习课更有利于学科素养的落实。从这一设想出发,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设计一堂复习课,课题《先秦秦汉史复习》。先秦史是初中历史教学较难理解的一段。在这一段中,学生困惑较多,比如周朝分封诸侯怎么就能巩固统治?既然分封制巩固统治又为何被秦朝中央集权制代替?有鉴于此,我将重难点定位生产工具的变革促进历史演变和发展。第一目佐证传说与文物。从人类起源开始,展出几组材料,让学生分辨哪个是神话传说,哪个是考古文物。从神话传说和考古文物中能得出哪些历史信息,如何辨析可信度等。有了第一单元的基础,学生在这一环节迅速了解研究历史的两种史料来源,并辩证看待两种来源的历史价值。从文物的角度过渡第二目工具的进步。给出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青铜器和铁器的图片。请同学大致介绍每个工具的使用时期,使用效果。分析工具的进步给经济带来的影响。这就避免了给初一学生灌输生产力的概念,但同学已经有初步的印象。此时再进一步从经济领域拓展到政治领域。通过第二目,学生已经了解聚落的融合、国家的诞生、分封制的产生和奔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诞生等重大历史线索。整堂课节奏紧凑,学生思维活跃、敢于讨论发言、课堂效果极佳,学生牢记并理解分封制、商鞅变法、中央集权的巩固和发展等重要知识点,并辩证分析史料、史实,构建历史解释的能力,学科素养培养到位。实践的成功佐证了笔者的想法。在信息化时代,在新课改的今天,初中历史教学与其徒劳地让学生记知识点,更应让学生学会历史学科方法,提高历史学科思维,培养历史学科素养。只要教学环节设计得当,复习课比起新授课,在培养历史学科素养方面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初中历史教学必须更看重复习课的作用。

全文阅读

初中历史案例教学的思考

[摘 要]初中历史案例教学就是指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同时兼顾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法,科学分析教材中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研究和讨论,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养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对于历史教学,会让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了解更加深入,有利于历史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本文主要就初中历史案例教学进行了简要分析,旨在促进历史教学的水平。

[关键词]历史;案例教学;重要性;必要性;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8-0011-01

引言

案例教学主要是根据历史教学的目的和具体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案例分析,对于历史典型案例进行研究,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案例教学中来,提高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拥有了主动学习并解决问题的最终能力是教学的重要目标。让学生通过所接触到的历史案例来更加准确清楚地掌握历史知识,增加学生创新能力,贡献于社会。

一、案例教学应该重视案例呈现的重要性

初中历史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加深对于历史知识和历史发展方向的整体把握能力。以往的教学方法中,教师在教授历史知识的时候都是着重利用书本知识的传授作用,教师对于各种历史知识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学,学生只能被动和盲目地接受,同时也只能通过硬性记忆来掌握历史知识。但是历史案例就能够以形象生动的特征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可以深入地了解和理解历史知识,加强学生的思考和分析的能力,学生也可以更好地把握比较抽象的历史知识和不够明确的历史概念,让历史知识的学习变得更加轻松。这个时候就需要历史教学把典型的历史案例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来进行画面和资料的展示,如讲到《中华文明的起源》的时候,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根据自己所知道的对于中华文明进行思考,对于中华文明的起源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然后可以通过图片等形式展示我国文明的发展历程,其中可以包括我们的祖先,最早发现的地方,包括许多证明的遗址等。然后可以通过展示来介绍我国原始的农耕生活,展示我国原始农耕的工具等来证明古代农耕的发展轨迹。之后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又一大进步,各个国家不断战争和统一的过程正是社会不断发展的趋势,或者可以说是一种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从古代到近代,从遭受侵略到民族统一,中华文明不断发展,拥有众多优秀的文明之外,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和重视。

二、案例教学应该重视小组讨论的必要性

全文阅读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随着新初中历史课程的改革,一些教学的理念和一些教学的方式都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更新和改变,这就需要每一位初中历史教师积极提倡多元化的课堂教学。

初中历史教学模式方法创新随着社会的变迁,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人们都把重点放在了如何培养高素质和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之中。而高素质的人才是情感与智能相结合,综合能力可以全面发展的人。而初中历史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初中生能建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仅使初中生能学习到初中历史的相关知识,还能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前提下,了解到历史对社会发展所做出的一系列贡献,提升初中生的历史文化素质,并使初中生形成符合当代社会的健全人格。

随着新初中历史课程的改革,一些教学的理念和一些教学的方式都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更新和改变,这就需要每一位初中历史教师积极提倡多元化的课堂教学。传统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师都只是按照教科书上的内容照本宣科地读给初中生听,使得课堂教学变得枯燥而乏味,更使得初中生对历史这门学科缺乏学习的兴趣。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应改变教学模式,把创新的教学方式投入到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积极组织多种不同形式的课堂教学活动,这就能有效地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效果。

对于如何提高初中生的历史教育,如何创新地教育初中历史,这成为了每一位初中历史教师所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和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与古诗、古文联系起来

因为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方式仅仅只是照读教科书上的历史内容,使初中生对此感到厌倦,所以教师应把语文教科书上的古诗、古文与初中历史课本上的内容相结合。这样,初中生就不仅能从教科书上对历史的表述来了解历史,还能从古代文学方面认识历史。又因历史课程和语文课程有着一定的相关联系,所以把一些语文课程的教学方式融入到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之中,这不仅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还能提高初中生对初中历史学习的兴趣。

在讲授“鸦片战争”这一课时,教师不仅要把鸦片战争发生的时期、结束的时间和对我国的影响教给初中生,还要同和相应的诗句来讲解,这就能是初中生在学习初中历史理论知识的同时,开拓自己的课余知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是杜甫的《春望》中的其中两句,不仅表达了战争的残酷,还表达了当时人们对家乡的思念。通过结合历史课程内容和语文课程内容,能让初中生更好地理解当时社会的环境,人们的生活,也能加深初中生对历史课程内容和语文课程内容的印象。教师还可以把历史教学与古代文学音乐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来教授初中历史课程。诗词被创做成一首耳熟能详的音乐,当在初中历史课堂中播放出来时,就能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古典的美妙之处。

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全文阅读

解析如何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

摘要:随着课程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初中阶段学生的人文素质日益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就初中阶段的历史课程来说,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的重点课程之一,本文主要就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构建措施进行了相关的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程;高效课堂;有效构建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0-0205-01

就初中阶段的历史课程来说,不仅是学生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素质教育改革的重点科目之一。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构建,不仅是课程教育改革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提高初中历史课程教学质量的必然途径,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构建,建议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从历史角度出发,转变教学观念

传统初中历史的教学中,教师通常比较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灌输,往往就某一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经过为主要的教学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作为历史之外的旁观者,对历史事件并没有深入的了解和体会。一味的跟从教师的教学思路,对相关历史知识点进行死记硬背。新课程改革条件下,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除了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历史知识点之外,更多强调的是对学生进行历史人文素质的教育,简言之就是"以史明智"。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转变相应的教学理念,从历史的角度对学生加以引导,将历史进行还原,让学生在观察中得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比如就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中第三单元活动课"秦始皇功过的辩论",在传统历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节省课时,通常会直接为学生进行相关的总结,让学生进行记录即可,但历史课堂的有效构建,就应通过这些活动课程进行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师在展开教学之前,可以让学生将之前学习过的知识进行复习,并同时要求学生去查阅相关资料,为自己一方的辩论提供有力的依据。在辩论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由发言,但要控制好秩序和时间,让学生在这种较为自由的学习空间中掌握并巩固相关历史知识点,学会站在现在的位置,从历史的角度去审视事件的来龙去脉,得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2.多媒体资源的有效利用,丰富课堂呈现方式

除了上文中讲到的教学理念的转变之外,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构建还离不开教学方式的灵活运用。就历史课程本身而言,如果单从课程内容来看,有的历史事件与现在的时代相去甚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找不到相应的学习热点,于是历史课程也就成为了学生眼中枯燥的代名词。针对这一现状,历史可侧很难过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教师应充分利用相应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较为丰富立体的历史课堂。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普及,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也得到了较为普遍的应用。在历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相应的教材内容,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不同的呈现。比如就八年级历史教材第一单元"鸦片战争"这一章节的教学,教师可以提前通过网络信息平台收集相关的资料或视频,开展正式的教学之前,可以播放一遍让学生进行观看。在播放之前,教师应准备2~3道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避免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毫无重点。

全文阅读

浅论“过程与方法”目标

摘要:初中和高中历史新课程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表述的异同,浅谈初中和高中“过程与方法”目标设置的异同的探讨。

关键词:“过程与方法”目标;高中课标;初中课标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2-0222-02

初中和高中历史新课程目标(以下简称课标)中“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表述上,初看之下只是要求知识程度上的递进,如高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初中表述的基础上,有“进一步认识”、“不断积累”、“不断加深”等动词。但再仔细看时则会从中发现目标制定者对高中历史课程目标的要求较初中历史课程目标的要求有质的变化,这正与初中生和高中生之间生理和心理的差异密切相关。目前有系列“过程与方法”①目标讨论文章,围绕“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内涵,“过程与方法”目标的主体性等问题进行热烈地讨论。笔者就初中与高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表述的同异,从初中和高中学生心理思维的发展过程和特点作几点探讨,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分别针对初中和高中历史教学中“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落实。

一、从“结果”谈初中与高中“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异同

“过程”与“结果”是相对应的一组词。按一般常理,在重视成绩、升学的今天,应该更加注重“结果”,这直接关系着学生是否升入好的高中或大学。为何反而把“过程”列为目标呢?事实上强调过程并非对结果的忽视,相反地,大家仍更注重的是学习结果,但是学习结果具有外显性,通过考试等手段,家长、教师、学生对此都可以对结果做出评价,对此评价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暂且不论。相反地,“过程”是内隐的,对学习的“过程”获得与否,教师传授是否得当,如果不加以强调,教师、学生对此都不会对其有所关注。但“过程”对人以后的生活和学习具有长远重要的影响,所以明确提出“过程”目标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样地,之所以不提出“结果”目标,是因为大家会自然而然的重视,“过程”目标的提出为“结果”的数字量化赋予一定的文字表述说明。下面笔者就试着从课程制定者所期待的“结果”来谈初中与高中“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同异。

在21世纪来临之际,联合国“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根据时展的特征提出了面向21世纪的学习观。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的观点,即“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和学会生存”,在此大时代背景下,我国课程目标制定者也做出相应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课程标准。其中“过程与方法”的提出是其亮点之一,初中课标中对“过程”的表述为,“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知识的过程。”高中课标则是“进一步认识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关于“方法”目标方面,初中“方法”目标表述为,“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高中的“方法”目标的表述为,“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通过比较发现,初中和高中都强调历史学习的一般思维方法,“主要涉及历史观察、历史调查、历史比较、历史分析与综合、历史归纳与演绎等方法。”具体表述为“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提出观点”的过程中“得”出方法目标。而高中“方法”目标,是学习历史学家们那样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辩证思维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达到知识和技能目标、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的目标。可见,“方法”目标是在考虑学生的不同时期的思维发展阶段的不同提出来的,同时,制定者希望通过制定过程、方法目标来促进学生思维的阶段性的发展任务。

二、初中与高中“过程与方法”主体性的同异

全文阅读

论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的活动课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初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侧重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按照教科书上的知识向学生们传授历史知识,学生被动地按照老师的思路学习,学生课堂参与度低,教学效果不明显。传统地教学模式无法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因此,对传统的历史教学进行革新,是新课改对历史教学所提出的新要求。本文主要探讨和论述初中历史活动课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活动课;策略

一、引言

新课程标准上明确规定初中历史课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改变传统的灌输式、被动型的教学模式,创设情景,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在历史教学中,还应挖掘学生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这一教育理念,要求初中历史教师能灵活运用教材,有效地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因此,开展初中历史活动课教学十分重要。下文就是针对如何开展初中历史活动课教学展开讨论。

(一)初中历史活动课的涵义

所谓活动课,指的就是主要以课程为支撑,以活动为媒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创新性探究为基本特征为主要目的的教学形式。初中历史活动课就是“以活动促发展”的理念的一种教学模式,具体指的是在初中历史教学活动中构建具有创造性、开放性以及自主性的学生主体的有关历史课程内容的基本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活动课的开展过程中,应该加强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他们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这就是开展初中历史活动课的根本之所在。

(二)初中历史活动课的实施策略剖析

1.善用教材内容的延伸,拓展学生的思维

全文阅读